CN212063658U - 转子和马达 - Google Patents

转子和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63658U
CN212063658U CN201890000952.5U CN201890000952U CN212063658U CN 212063658 U CN212063658 U CN 212063658U CN 201890000952 U CN201890000952 U CN 201890000952U CN 212063658 U CN212063658 U CN 2120636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projection
rotor core
magnet
centr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095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野真乡
右田贵之
大北晃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636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636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3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转子和马达。转子的一个方式具有:轴,其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转子铁芯,其固定于轴;多个磁铁,它们位于转子铁芯的径向外侧,沿周向排列;转子罩,其具有筒状部和底部,该筒状部从磁铁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铁芯和磁铁,该底部位于筒状部的下侧的开口处;以及端部盖,其位于转子铁芯和磁铁的上侧,固定于筒状部。端部盖具有:板状部,其沿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第1凸部,其绕中心轴线配置,从板状部向下侧突出并与转子铁芯的上表面接触;以及第2凸部,其绕中心轴线配置,从板状部向下侧突出,与磁铁的上表面接触。

Description

转子和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子和马达。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有覆盖转子铁芯和永磁铁的转子罩的转子和具有像这样的转子的马达(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040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转子中,需要将转子铁芯和永磁铁相对于转子罩固定。在将转子铁芯和永磁铁相对于转子罩粘接固定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在制造工序中产生用于使粘接剂固化的待机时间,制造效率较差。另外,存在如下问题:在将盖固定于转子罩的一端侧并利用盖按压转子铁芯和永磁铁来进行固定的情况下,转子铁芯和永磁铁的轴向尺寸的偏差导致在盖与转子铁芯或与永磁铁之间产生间隙,在转子铁芯内产生晃动。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不使用粘接剂而且抑制晃动地将转子铁芯和磁铁固定于转子罩的转子、具有这样的转子的马达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是转子,其具有:轴,其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转子铁芯,其固定于所述轴;多个磁铁,它们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外侧并沿周向排列;转子罩,其具有筒状部和底部,该筒状部从所述磁铁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转子铁芯和所述磁铁,该底部位于所述筒状部的下侧的开口;以及端部盖,其位于所述转子铁芯和所述磁铁的上侧,并固定于所述筒状部,所述端部盖具有:板状部,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第1凸部,其绕所述中心轴线配置,从所述板状部向下侧突出并与所述转子铁芯的上表面接触;以及第2凸部,其绕所述中心轴线配置,从所述板状部向下侧突出并与所述磁铁的上表面接触。
优选为,所述第1凸部和所述第2凸部中的任意一个的突出尺寸比另一个的突出尺寸大。
优选为,所述端部盖具有绕所述中心轴线排列的多个所述第1凸部,所述第1 凸部的突出尺寸比所述第2凸部的突出尺寸大。
优选为,所述端部盖具有绕所述中心轴线排列的多个所述第2凸部,所述第2 凸部的突出尺寸比所述第1凸部的突出尺寸大,多个所述第2凸部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磁铁的上表面接触。
优选为,所述端部盖具有从所述板状部向下侧突出的第3凸部,在所述转子铁芯的上表面设置有供所述第3凸部插入的凹部。
优选为,在所述筒状部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内侧突出部,所述内侧突出部与所述端部盖的上表面接触,将所述端部盖向所述转子铁芯和所述磁铁按压而固定所述端部盖。
优选为,在所述端部盖的外周缘设置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固定凹部,在所述筒状部设置有嵌于所述固定凹部的固定凸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其具有:上述的转子;以及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不使用粘接剂而且抑制晃动地将转子铁芯和磁铁固定于转子罩的转子、具有这样的转子的马达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端部盖的立体图。
图5是对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制造工序中的第2工序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6是对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制造工序中的第2工序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7是对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子的制造工序中的第2工序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8是变形例的转子的剖视图。
图9是变形例的端部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示意图。
马达10具有:壳体11;定子12;转子13,其具有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配置的轴20;轴承保持架14;以及轴承15、16。定子12在转子13的径向外侧与转子13隔着径向间隙对置。轴20被轴承15、16支承为能够旋转。轴20呈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
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Z轴。各图的Z轴方向是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一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另一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侧和下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方向,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或“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俯视”是指从轴向观察的状态。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或数量等不同。
图2是转子13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转子13的剖视图。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轴20的图示。
转子13具有轴20(参照图4)、转子铁芯30、多个磁铁40、转子罩60以及端部盖50。
如图2所示,转子铁芯30呈沿轴向延伸的柱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例如通过使多个板部件沿轴向层叠而构成转子铁芯30。转子铁芯30具有转子铁芯主体31和位于转子铁芯主体31的外周面的多个突起部33。
转子铁芯主体31沿轴向延伸。更详细而言,转子铁芯主体3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正八棱柱状。转子铁芯主体31具有多个磁铁支承面32。磁铁支承面32沿轴向延伸。磁铁支承面32是与径向垂直的平坦的面。多个磁铁支承面32构成正八棱柱状的转子铁芯主体31所具有的多个径向外侧面。
转子铁芯主体31具有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主体31的固定孔部31a。固定孔部31a的沿轴向观察的形状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固定孔部31a供轴20通过。固定孔部31a的内周面固定于轴20的外周面。由此,转子铁芯30固定于轴20。
突起部33从转子铁芯主体31向径向外侧突出。突起部33从转子铁芯主体31 的上端部延伸至转子铁芯主体31的下端部。突起部33的径向外侧的面是与径向垂直的平坦的面。突起部33的周向的尺寸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大。多个突起部33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排列配置。多个突起部33彼此的周向的间隔例如相互相同。多个突起部33的数量例如为8个。8个突起部33从正八棱柱状的转子铁芯主体 31的各角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在转子铁芯30设置有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30的多个铁芯贯通孔(凹部)34。铁芯贯通孔34沿轴向贯通转子铁芯主体31。多个铁芯贯通孔34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排列配置。多个铁芯贯通孔34彼此的周向的间隔例如相互相同。铁芯贯通孔34在沿轴向观察时呈圆形状。铁芯贯通孔34的数量例如为8个。各个铁芯贯通孔34 位于相互不同的磁铁40的径向内侧。多个铁芯贯通孔34中的一部分的铁芯贯通孔 34作为供后述的第3凸部53插入的凹部而发挥功能。
磁铁40呈在径向上扁平且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四棱柱状。磁铁40位于转子铁芯 30的径向外侧。多个磁铁40沿周向排列。更详细而言,多个磁铁40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配置。
各个磁铁40配置在沿周向相邻的突起部33彼此之间。磁铁40的周向两侧的端部与突起部33接触,该突起部33分别与磁铁40的周向两侧相邻。更详细而言,磁铁40的周向两侧的端部中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突起部33接触。磁铁40通过与突起部33接触而在周向上被定位。
各个磁铁40被磁铁支承面32从径向内侧支承。磁铁40的径向内侧面是与径向垂直的平坦的面,与磁铁支承面32接触。磁铁40的径向外侧面是沿着转子罩60的后述的筒状部61的径向内侧面在周向上弯曲的曲面。磁铁40的径向外侧面的曲率中心与中心轴线J一致。通过使磁铁40的径向外侧面成为这样的曲面,能够提高马达 10的磁特性。磁铁40的径向外侧面与转子罩60的径向内侧面接触。由此,磁铁40 以与转子铁芯30和转子罩60接触的状态在径向上被夹持。
如图3所示,磁铁40的轴向的设计尺寸与转子铁芯30的轴向的设计尺寸相同。磁铁40的上表面40a与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配置在与轴向垂直的大致同一平面上。磁铁40的下表面40b与转子铁芯30的下表面30b配置在与轴向垂直的大致同一平面上。
转子罩60具有筒状部61和底部62。转子罩60由金属材料构成。筒状部61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更详细而言,筒状部6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状部61在轴向的两侧开口。筒状部61从磁铁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
在筒状部61的上端部61c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内侧突出部63。通过使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筒状部61的上端部61c(参照图2)向径向内侧塑性变形的凿紧加工而成型出内侧突出部63。内侧突出部63与端部盖50的上表面50a接触。另外,内侧突出部63将端部盖50向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按压,而将端部盖50固定于筒状部61。另外,在内侧突出部63设置有在后文中根据图7进行说明的固定凸部64。固定凸部64嵌于端部盖50的固定凹部55d,抑制端部盖50相对于转子罩60的旋转。
底部62位于筒状部的下侧的开口61b处。底部62从筒状部61向径向内侧延伸。在底部62设置有轴通过孔62c。轴通过孔62c的俯视形状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轴通过孔62c的直径比轴20的直径大。轴通过孔62c供轴20通过。底部62 位于转子铁芯30和多个磁铁40的下侧。转子铁芯30的下表面30b和多个磁铁40 的下表面40b与底部62的上表面62a接触。由此,转子铁芯30和多个磁铁40被底部62从下侧支承。
端部盖50位于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的上侧,从上侧覆盖转子铁芯30和磁铁 40。端部盖50位于筒状部61的径向内侧。端部盖50被收纳于转子罩60。端部盖50 例如由树脂材料构成。
图4是端部盖50的立体图。端部盖50具有圆板状的板状部55、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第1凸部51、第2凸部52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第 3凸部53。第1凸部51、第2凸部52以及第3凸部53设置于板状部55的下表面55b。
板状部55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延伸。板状部55的俯视时的外形是圆形状。板状部55的外径比筒状部61的内径稍小。板状部55的外周缘位于筒状部61的内侧。
在板状部55设置有轴通过孔55c。轴通过孔55c的俯视形状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轴通过孔55c的直径充分大于轴20的直径。轴通过孔55c供轴20通过。
第1凸部51、第2凸部52以及第3凸部53从板状部55向下侧突出。第1凸部 51、第2凸部52以及第3凸部53分别绕中心轴线J配置。即,第1凸部51、第2 凸部52以及第3凸部53在俯视时分别配置在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假想圆上。俯视时距中心轴线J的距离为,第2凸部52最长,第1凸部51次长,第3凸部53最短。
多个第1凸部51绕中心轴线J等间隔排列配置。多个第1凸部51在从轴向观察时分别与转子铁芯30重叠。各个第1凸部51的俯视形状为圆形。在端部盖50组装于转子13之前的部件单件的状态下,第1凸部51的末端呈半球状弯曲。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端部盖50组装于转子13之前的部件单件的状态简称为“部件状态”。另外,将端部盖50组装于转子13之后的状态简称为“组装状态”。
如图3所示,第1凸部51与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接触。在组装状态下,第 1凸部51配合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的表面形状而塑性变形。另外,如上所述,端部盖50被转子罩60的内侧突出部63向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侧按压。因此,第 1凸部51在轴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在内侧突出部63与转子铁芯30之间产生反弹力。
第1凸部51的部件状态下的轴向的长度(突出尺寸h1)比组装状态下的板状部55的下表面55b距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之间的距离长。因此,第1凸部51发生变形而与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可靠地接触。
第2凸部52沿周向呈圆环状延伸。第2凸部52的下表面52b在从轴向观察时分别与多个磁铁40重叠。第2凸部52在下表面52b与磁铁40的上表面40a接触。另外,第2凸部52的下表面52b在从轴向观察时位于比转子铁芯30的外周缘靠外侧的位置。因此,第2凸部52不与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接触。
第2凸部52的部件状态的高度与组装状态下的板状部55的下表面55b距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之间的距离大致一致。即,第2凸部52在组装前后几乎不会发生变形。换言之,第2凸部52的突出尺寸h2在组装前后几乎不会发生变化。因此,第2凸部52的突出尺寸h2成为决定组装状态下的板状部55的下表面55b距转子铁芯 30的上表面30a之间的距离的基准尺寸。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突出尺寸”的意思是板状部55的下表面55b至凸部的末端的轴向的距离。
在部件状态下,第1凸部51的突出尺寸h1比第2凸部52的突出尺寸h2大。另外,在组装状态下,第1凸部51的突出尺寸h1a与第2凸部52的突出尺寸h2一致。换言之,第1凸部51在组装工序中变形至成为与第2凸部52大致相同的高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凸部51和第2凸部52分别单独从板状部55突出,因此一个的变形不易对另一个产生影响。因此,使第1凸部51和第2凸部52中的至少一个发生变形,将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的上表面30a、40a从上侧向下侧按压,从而能够抑制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的轴向的晃动的产生。
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第1凸部51绕中心轴线J等间隔排列配置。另一方面,第2凸部52绕中心轴线J呈圆环状延伸。因此,第1凸部51容易相对于第2凸部 52发生变形,从而能够使第1凸部51以第2凸部52的突出尺寸h2为基准发生变形。
通常,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是单独制造的,因此有时轴向尺寸会产生偏差。当以端部盖的同一面按压转子铁芯和磁铁时,在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中的任意一个与端部盖之间产生间隙,会成为晃动的原因。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凸部51的突出尺寸h1比第2凸部52的突出尺寸h2大,因此能够以与磁铁40接触的第2凸部52为基准,使第1凸部51变形至与磁铁40 充分接触。即,能够使第1凸部51与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无间隙地接触,使第 2凸部52与磁铁40的上表面40a无间隙地接触。其结果为,能够使端部盖50同时将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向转子罩60的底部62按压并固定。
另外,如果第1凸部51和第2凸部52中的任意一个的突出尺寸比另一个的突出尺寸大,则能够抑制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的晃动。即,能够使突出尺寸较大的一个塑性变形或者弹性变形直至另一个与所对置的转子铁芯30或磁铁40的上表面接触。由此,能够使第1凸部51和第2凸部52与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无间隙地接触,从而能够抑制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的晃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凸部51和第2凸部52绕中心轴线J配置。更具体而言,多个第1凸部51绕中心轴线J等间隔排列配置,第2凸部52绕中心轴线J呈圆环状配置。因此,端部盖50能够经由第1凸部51和第2凸部52向转子铁芯30和多个磁铁40相对于中心轴线J在周向上均匀地施加力。其结果为,能够将转子铁芯30和多个磁铁40平衡地向底部62按压,从而能够将转子铁芯30和多个磁铁40稳定地固定于转子罩60。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凸部52绕中心轴线J呈环状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端部盖 50由树脂构成,通过注塑成型来制造。通过使第2凸部52呈环状,能够使第2凸部 52的下表面52b成型为源自模具内的同一面的面,从而能够提高下表面52b的尺寸精度。如上所述,第2凸部52的突出尺寸h2成为决定组装状态下的板状部55的下表面55b距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之间的距离的基准尺寸。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2凸部52成型为一体的环状,能够提高第2凸部52的下表面52b的尺寸精度,其结果为,能够提高转子13的轴向的尺寸精度。
多个第3凸部53绕中心轴线J等间隔排列配置。第3凸部53的俯视形状为圆形。第3凸部53的突出尺寸比第1凸部51和第2凸部52的突出尺寸大。第3凸部53 插入于转子铁芯30的铁芯贯通孔(凹部)34。由此,能够将端部盖50的周向位置相对于转子铁芯30定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端部盖50设置有2个第3凸部53,但只要设置有1个以上的第3凸部53即可。
另外,只要供第3凸部53插入的转子铁芯30的凹部是从上表面30a向下侧凹陷的形状,则也可以不是贯通转子铁芯30的铁芯贯通孔34。在本说明书中,铁芯贯通孔34是设置在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的凹部的一个方式。
接下来,对转子1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作为第1工序,将转子铁芯30和多个磁铁40预先收纳在转子罩60的筒状部61的内侧。由此,使转子铁芯30的下表面30b和多个磁铁40的下表面40b与转子罩60的底部62接触(参照图3)。
接下来,进行将端部盖50固定于转子罩60的筒状部61的第2工序。图5至图 7是对转子13的制造工序的第2工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在第2工序中,如图5所示,首先,在筒状部61的内侧将端部盖50配置于转子铁芯30和多个磁铁40的上侧。此时,将端部盖50的第3凸部53插入于转子铁芯 30的铁芯贯通孔34。此外,使用省略图示的夹具,向下侧按压端部盖50。由此,使端部盖50的第1凸部51塑性变形(参照图3)。
另外,如图5所示,在端部盖50的外周缘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 固定凹部55d。固定凹部55d向径向内侧凹陷。另外,固定凹部55d从上表面50a向下侧凹陷。4个固定凹部55d绕中心轴线J等间隔配置。
接下来,如图6所示,使筒状部61的上端部61c向径向内侧塑性变形而成型出内侧突出部63。使省略图示的凿紧夹具一边相对于转子罩60绕中心轴线J旋转,一边从径向外侧向上端部61c按压而将上端部61c向径向内侧压弯,从而成型出内侧突出部63。另外,也可以为,使省略图示的模具相对于转子罩60的上端部61c下降,将筒状部61的上端部61c向径向内侧压弯,从而成型出内侧突出部63。
内侧突出部63与端部盖50的上表面50a的外周缘接触。内侧突出部63将端部盖50向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按压。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内侧突出部63使第 2凸部52与多个磁铁40的上表面40a接触,使第1凸部51一边弹性变形一边与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接触。通过使端部盖50被夹在内侧突出部63与转子铁芯30 之间,而使第1凸部51发生弹性变形,利用第1凸部51的反弹力使端部盖50固定于转子罩60。另外,第2凸部52也可以与第1凸部51一起弹性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将端部盖50固定于筒状部61的第2工序包含使第 1凸部51变形的工序。因此,使端部盖的第1凸部51和第2凸部分别与转子铁芯30 和磁铁40接触,从而能够提供抑制了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的晃动的转子1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况:将使第1凸部51塑性变形的工序以及对内侧突出部63进行凿紧成型并且使第1凸部51弹性变形的工序分别作为不同工序来进行。但是,也可以同时进行这些工序。即,也可以为,在对内侧突出部63进行凿紧成型时,使第1凸部51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工序仅使第1凸部51变形,但只要使第1凸部51 与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接触,并使第2凸部52与磁铁40的上表面40a接触,则第2工序也可以是使第1凸部51和所述第2凸部52中的任意一个或双方变形的工序。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工序包含使筒状部61的上端部61c变形而设置内侧突出部63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内侧突出部63与端部盖50的上表面50a接触,从而能够将端部盖50向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按压,而固定端部盖50。
接下来,如图7所示,使内侧突出部63的一部分变形而成型出固定凸部64。固定凸部64在内侧突出部63的上表面向下侧凹陷而朝向下侧突出。更详细而言,使省略图示的夹具从上侧击向内侧突出部63而使内侧突出部63变形,从而成型出固定凸部64。固定凸部64嵌于设置在端部盖50的外周缘的固定凹部55d。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工序包含使筒状部61变形而设置固定凸部64的工序。固定凸部64嵌于固定凹部55d,因此将端部盖50相对于筒状部61在周向上定位。由此,即使在产生了振动的情况下,端部盖50的旋转也被抑制,第1凸部51和第2 凸部52不会相对于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相对移动。因此,第1凸部51和第2凸部 52与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稳定地接触,因此能够将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稳定地固定于转子罩60。
另外,也可以为,在同工序内进行对内侧突出部63进行凿紧成型的工序和成型固定凸部64的工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子13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以不使用粘接剂而且抑制晃动的方式将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固定于转子罩60的转子13。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廉价且高性能的转子13。
(变形例)
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转子113的剖视图。图9是变形例的转子113的端部盖150的立体图。在本变形例的转子113中,与上述转子13相比,端部盖150 的构造主要不同。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8所示,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转子113的端部盖150被设置于筒状部61的上端部61c的内侧突出部63向转子铁芯30和磁铁按压,而固定于筒状部61。
如图9所示,端部盖150具有圆板状的板状部155、第1凸部151、多个(在本变形例中为8个)第2凸部152以及多个(在本变形例中为2个)第3凸部153。
板状部155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延伸。板状部155的俯视时的外形是比筒状部61的内径稍小的圆形状。在板状部155设置有供轴20通过的轴通过孔155c。
第1凸部151从板状部155的下表面155b向下侧突出。第1凸部151绕中心轴线J配置。更详细而言,第1凸部151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周向呈圆环状延伸。第 1凸部151在从轴向观察时分别与转子铁芯30重叠。
第1凸部151在下表面151b与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接触。第1凸部151的部件状态的高度与组装状态下的板状部155的下表面155b距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 30a之间的距离大致一致。即,第1凸部151在组装前后几乎不发生变形,第1凸部 151的突出尺寸h101在组装前后不发生变化。因此,第1凸部151的突出尺寸h101 成为决定组装状态下的板状部155的下表面155b与转子铁芯30的上表面30a之间的距离的基准尺寸。
多个第2凸部152绕中心轴线J等间隔排列配置。多个第2凸部152在从轴向观察时分别与多个磁铁40中的不同的磁铁40重叠。即,在本变形例中,端部盖150 具有与磁铁40相同数量的8个第2凸部152,各个第2凸部152与不同的磁铁40在轴向上对置。各个第2凸部152的俯视形状为圆形。第2凸部152的末端呈半球状弯曲。
如图8所示,第2凸部152分别与不同的磁铁40的上表面40a接触。在组装状态下,第2凸部152配合磁铁40的上表面40a的表面形状而发生塑性变形。第2凸部152的部件状态下的突出尺寸h102比组装状态下的板状部155的下表面155b距磁铁40的上表面40a之间的距离长。因此,第2凸部152发生变形而与磁铁40的上表面40a可靠地接触。
在部件状态下,第2凸部152的突出尺寸h102比第1凸部151的突出尺寸h101 大。另外,在组装状态下,第2凸部152的突出尺寸h102a与第1凸部151的突出尺寸h101一致。换言之,第2凸部152在组装工序中变形至成为与第1凸部151大致相同的高度。
根据本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第1凸部151和第2凸部152分别单独地从板状部155突出,因此一个的变形不易对另一个产生影响。因此,使第1凸部151 和第2凸部152中的至少一个发生变形,从而能够将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的上表面 30a、40a从上侧向下侧按压而抑制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的轴向的晃动。
根据本变形例,多个第2凸部152分别与不同的磁铁40的上表面40a接触。通常,有时多个磁铁40的轴向尺寸具有偏差。根据本变形例,第2凸部152分别单独地与磁铁40的上表面40a接触,并配合各个磁铁40的尺寸发生变形。因此,能够使各个第2凸部152的变形吸收各个磁铁40的尺寸偏差,从而抑制磁铁40的晃动。
多个第3凸部153绕中心轴线J等间隔排列配置。在本变形例中,第3凸部153 从第1凸部151的下表面151b向下侧突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第3凸部153插入于转子铁芯30的铁芯贯通孔34。由此,能够将端部盖150的周向位置相对于转子铁芯30定位。另外,端部盖150相对于转子铁芯30和磁铁40在周向上被定位,因此能够使多个第2凸部152分别与不同的磁铁40可靠地接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不被实施方式所限定。
例如,具有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转子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具有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转子的马达例如搭载于电动泵和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等。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中,第1凸部51(或第2凸部152)发生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但是,第1凸部51(或第2凸部152)也可以不塑性变形而仅通过弹性变形来吸收转子铁芯30与磁铁40之间的轴向差。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中,第1凸部51(或第2凸部152)的形状是一个例子。例如,第1凸部51(或第2凸部152)也可以是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的圆锥形状等其他形状。轴20不限于实心的,也可以是中空的部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磁铁40的数量为8个(即,磁极数为8)。但是,转子的磁极的数量也可以适当变更。磁铁40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转子铁芯主体31不限于正八棱柱状,也可以根据磁铁40的形状和个数,而采用多边形柱或圆柱形状等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轴承保持架14也可以与覆盖壳体11的开口的盖部件是一体的。
标号说明
10:马达;12:定子;13、113:转子;20:轴;30:转子铁芯;34:铁芯贯通孔(凹部);40:磁铁;50、150:端部盖;51、151:第1凸部;52、152:第2凸部; 53、153:第3凸部;55、155:板状部;55d:固定凹部;60:转子罩;61:筒状部; 61c:上端部;62:底部;63:内侧突出部;64:固定凸部;h1、h2、h101、h102:突出尺寸;J:中心轴线;Z:轴向。

Claims (8)

1.一种转子,其特征在于,
该转子具有:
轴,其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
转子铁芯,其固定于所述轴;
多个磁铁,它们位于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外侧,并沿周向排列;
转子罩,其具有筒状部和底部,该筒状部从所述磁铁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转子铁芯和所述磁铁,该底部位于所述筒状部的下侧的开口处;以及
端部盖,其位于所述转子铁芯和所述磁铁的上侧,固定于所述筒状部,
所述端部盖具有:
板状部,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
第1凸部,其绕所述中心轴线配置,从所述板状部向下侧突出,与所述转子铁芯的上表面接触;以及
第2凸部,其绕所述中心轴线配置,从所述板状部向下侧突出,与所述磁铁的上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凸部和所述第2凸部中的任意一个的突出尺寸比另一个的突出尺寸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盖具有绕所述中心轴线排列的多个所述第1凸部,
所述第1凸部的突出尺寸比所述第2凸部的突出尺寸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盖具有绕所述中心轴线排列的多个所述第2凸部,
所述第2凸部的突出尺寸比所述第1凸部的突出尺寸大,
多个所述第2凸部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磁铁的上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盖具有从所述板状部向下侧突出的第3凸部,
在所述转子铁芯的上表面设置有供所述第3凸部插入的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内侧突出部,
所述内侧突出部与所述端部盖的上表面接触,将所述端部盖向所述转子铁芯和所述磁铁按压而固定所述端部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部盖的外周缘设置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固定凹部,
在所述筒状部设置有嵌于所述固定凹部的固定凸部。
8.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子;以及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CN201890000952.5U 2017-06-29 2018-06-01 转子和马达 Active CN21206365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7841 2017-06-29
JP2017127841 2017-06-29
PCT/JP2018/021172 WO2019003802A1 (ja) 2017-06-29 2018-06-01 ロ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63658U true CN212063658U (zh) 2020-12-01

Family

ID=64740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0952.5U Active CN212063658U (zh) 2017-06-29 2018-06-01 转子和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63658U (zh)
WO (1) WO20190038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9930A1 (ja) * 2022-10-13 2024-04-18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14859A1 (en) * 1998-09-02 2000-03-16 Empresa Brasileira De Compressores S.A. - Embraco An electric motor rotor and 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n electric motor rotor
JP2003143786A (ja) * 2001-11-01 2003-05-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永久磁石式回転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38930A (ja) * 2007-08-03 2009-02-19 Daikin Ind Ltd ロータ及び埋込磁石型モータ
JP2016034216A (ja) * 2014-07-31 2016-03-10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6360775B2 (ja) * 2014-10-29 2018-07-18 Kyb株式会社 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03802A1 (ja) 2019-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23083B2 (en) Motor
US10985623B2 (en) Electric motor and rotor thereof
KR20170037956A (ko) 리니어 액추에이터
US9557564B2 (en) Rotary body driving apparatus
US20200014278A1 (en) Rotor and motor
CN109256887B (zh) 马达
US10363954B2 (en) Housing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 motor
CN212063658U (zh) 转子和马达
JP3809978B2 (ja) 回転電機のマグネット固定方法
CN107836074B (zh) 用于电动机的磁式的探测器磁轮
WO2020067250A1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745674B2 (ja) ロ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CN210129790U (zh) 马达
CN210839164U (zh) 马达
US11218040B2 (en) Rotor and motor
WO2019003800A1 (ja)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WO2019003801A1 (ja)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EP3438485A1 (en) Bearing assembly, mo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bearing assembly
JPWO2019021656A1 (ja)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KR20180053866A (ko) 로터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6816546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US7178985B2 (en) Bearing holding structure and motor having same
CN108933496B (zh) 马达
JP2019075890A (ja)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211018477U (zh) 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