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55793U - 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55793U
CN208955793U CN201821567489.0U CN201821567489U CN208955793U CN 208955793 U CN208955793 U CN 208955793U CN 201821567489 U CN201821567489 U CN 201821567489U CN 208955793 U CN208955793 U CN 208955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peripheral wall
wall portion
motor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6748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城秀一
上松丰
斋藤一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55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55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定子,其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转子相对;马达壳体,其容纳定子,并具有开口部;盖体,其从轴向一侧覆盖马达壳体的开口部;以及螺钉,其紧固马达壳体与盖体,马达壳体具有:筒状的周壁部,其在轴向另一侧具有开口部;多个螺钉固定部,其具有向周壁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开口的螺纹孔;以及环状凸部,其沿周壁部的端面延伸而包围开口部,并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盖体具有:环状槽部,其设置于轴向另一侧的面,并供周壁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插入;以及环状衬垫,其被容纳在环状槽部内,环状衬垫在轴向上被环状槽部的底面与环状凸部夹持,环状槽部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端位于比环状凸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处。

Description

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在马达中为了确保容纳控制基板的壳体部分的防水性而在壳体的对合面配置密封部件的技术,已知有如日本特开2009-247139号公报所示的技术。
在将密封部件简单地设置于壳体的对合面的结构中,若固定壳体的螺钉产生松弛,则立刻损坏防水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防水机构的螺钉稍微产生松弛时也不易损坏防水性的马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定子,其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所述转子相对;马达壳体,其容纳所述定子,并具有开口部;盖体,其从轴向一侧覆盖所述马达壳体的所述开口部;以及螺钉,其紧固所述马达壳体与所述盖体,所述马达壳体具有:筒状的周壁部,其在轴向另一侧具有所述开口部;多个螺钉固定部,其具有向所述周壁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开口的螺纹孔;以及环状凸部,其沿所述周壁部的所述端面延伸而包围所述开口部,并向轴向另一侧突出,所述盖体具有:环状槽部,其设置于轴向另一侧的面,并供所述周壁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插入;以及环状衬垫,其被容纳在所述环状槽部内,所述环状衬垫在轴向上被所述环状槽部的底面与所述环状凸部夹持,所述环状槽部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端位于比所述环状凸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电动致动器具有:上述的马达;以及减速机构,其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部分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防水机构的螺钉稍微产生松弛时也不易损坏防水性的马达。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纵剖视图。
图3是拆卸盖体之后的状态的电动致动器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盖体的轴向一侧的面的图。
图5是盖体的作用说明图。
图6是盖体的作用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具有壳体11、马达2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旋转检测装置60、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4、第三轴承55以及第四轴承56。马达20具有转子22、定子23、控制基板70、汇流条80以及旋转检测部75。转子22具有沿第一中心轴线(中心轴线)J1延伸的马达轴21。即,马达20具有马达轴21。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轴21连接。输出部40具有经由减速机构30被传递马达轴21的旋转的输出轴部41。输出轴部41沿第一中心轴线J1的轴向延伸。输出轴部41配置于与配置有马达轴21的轴向位置不同的轴向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第一中心轴线J1的轴向是上下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一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轴向中的从马达轴21朝向输出轴部41的方向称作轴向一侧,将从输出轴部41朝向马达轴21的方向称作轴向另一侧。轴向一侧是沿着第一中心轴线J1从马达20朝向减速机构30以及输出部40的方向。轴向另一侧是沿着第一中心轴线J1从输出部40以及减速机构30朝向马达20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轴向一侧是下侧,是图1以及图2的下侧。轴向另一侧是上侧,是图1以及图2的上侧。另外,上侧以及下侧只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除了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将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径向中的靠近第一中心轴线J1的方向称作径向内侧,将远离第一中心轴线J1的方向称作径向外侧。将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壳体11容纳马达2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以及旋转检测装置60。壳体11具有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是由树脂制成。即,壳体11由树脂制成。如图1所示,壳体11具有通气部17。通气部17具有将壳体11的内部与外部连接的呼吸孔。如图2所示,马达壳体12具有向轴向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2i。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13j。壳体11具有将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在以使各自的开口部在轴向上相对的状态下固定的结构。即,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在第一开口部12i与第二开口部13j在轴向上相对的状态下相互固定起来。在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相互固定起来的状态下,第一开口部12i的内部与第二开口部13j的内部相互连通。
在马达壳体12中容纳马达20、第一配线部件91以及第三轴承55。马达壳体12具有周壁部12a、盖体12g、分隔壁部12d、轴承保持部12e、连接器部12c以及第一配线保持部14。
周壁部12a是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周壁部12a呈圆筒状。周壁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开口。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开口。周壁部12a的轴向一面以及轴向另一面分别开口。即,周壁部12a向轴向两侧开口。周壁部12a沿第一中心轴线J1覆盖第一中心轴线J1的周围。
在周壁部12a中容纳定子23。周壁部12a包围定子23的径向外侧。周壁部12a的内部通过后述的分隔壁部12d被分隔成轴向一侧的部分和轴向另一侧的部分。周壁部12a的内部中的比分隔壁部12d靠轴向一侧的部分是定子容纳部。周壁部12a的内部中的比分隔壁部12d靠轴向另一侧的部分是控制基板容纳部12f。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控制基板容纳部12f的内径比定子容纳部的内径大。
如图2所示,分隔壁部12d呈从周壁部12a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分隔壁部12d从轴向另一侧覆盖定子23。分隔壁部12d位于转子22以及定子23与控制基板70之间。分隔壁部12d配置于沿轴向的转子22以及定子23与控制基板70之间。在分隔壁部12d设置有沿轴向贯通分隔壁部12d的贯通孔。例如线圈线等穿过贯通孔。线圈线从后述的定子23的线圈延伸并穿过贯通孔内,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
轴承保持部12e呈筒状。轴承保持部12e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轴承保持部12e设置于分隔壁部12d的径向内缘部。在轴承保持部12e的内周面固定有第三轴承55。轴承保持部12e保持第三轴承55。
盖体12g封闭向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开口的开口部129。盖体12g封闭位于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的控制基板容纳部12f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盖体12g利用螺钉1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周壁部12a。
如图1所示,马达壳体12在控制基板容纳部12f中具有从周壁部12a向径向内侧突出的三个部位的螺钉固定部121。螺钉固定部121沿轴向延伸。螺钉固定部1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与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12h的轴向位置一致。马达壳体12具有向螺钉固定部121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开口的螺纹孔121a。
通过螺钉固定部121设置于周壁部12a的内表面侧,抑制了马达壳体12在径向上大型化。并且,通过螺钉固定部121是在周壁部12a的内表面沿一个方向延伸的形状,螺钉固定部121成为肋而提高了马达壳体12的强度。通过螺钉固定部121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在周向上均等地加强了周壁部12a,因此提高整体强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控制基板70的外周端设置有圆弧状的缺口部70a。螺钉固定部121嵌合于控制基板70的缺口部70a内。通过该结构,能够将螺钉固定部121利用于控制基板70的位置对准。
马达壳体12在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12h具有沿端面12h延伸的环状凸部122。环状凸部122包围向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开口的开口部129,并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环状凸部122在螺钉固定部121以外的端面12h上位于端面12h的径向宽度的中央部。环状凸部122在螺钉固定部121中向径向内侧绕过螺纹孔121a而延伸。通过环状凸部122穿过螺纹孔121a的内侧,即使在水分进入螺钉紧固部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水分进入马达壳体12的内部。
周壁部12a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面12h具有位于螺纹孔121a的径向外侧并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爪部121b。爪部121b呈矩形的板状,使板面朝向径向而配置。通过爪部121b位于端面12h的外周侧的端部,爪部121b成为堤防而抑制了水分进入。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盖体12g具有:环状槽部123,其设置于轴向另一侧的面,并供周壁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面12h插入;以及环状衬垫120,其容纳在环状槽部123内。
盖体12g具有圆形的顶板125、从顶板125的外缘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的外侧筒部126以及从顶板125的轴向一侧的面朝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筒状的内侧筒部127。环状槽部123位于外侧筒部126与内侧筒部127之间。环状槽部123沿盖体12g的轴向一侧的面的外周缘延伸。
盖体12g具有沿轴向贯通位于环状槽部123的底面的顶板125的三个贯通孔128。三个贯通孔128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如图4所示,在环状槽部123中设置有贯通孔128的部分的径向宽度比其他部分的径向宽度宽。
如图4所示,盖体12g在轴向一侧的面具有从顶板125的中心呈放射状向六方延伸的肋127a。肋127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内侧筒部127的面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连接。通过设置肋127a,能够提高盖体12g自身的强度而不易翘曲。由此,能够抑制利用环状衬垫120的封闭性能因盖体12g自身的变形而下降。
环状衬垫120是例如由橡胶材料构成的薄板状的环。环状衬垫120具有与环状槽部123大致相同的平面形状。即,环状衬垫120在周向的三处具有径向宽度比其他部分的径向宽度宽的部分。环状衬垫120具有沿轴向贯通环状衬垫120的三个贯通孔120a。贯通孔120a设置于环状衬垫120的宽幅部分。三个贯通孔120a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从轴向观察时,三个贯通孔120a在环状衬垫120被容纳在环状槽部123内的状态下与顶板125的贯通孔128重合。即,螺钉16穿过贯通孔120a内。根据该结构,在安装盖体12g时,由于螺钉16的螺纹轴的周围被环状衬垫120包围,因此进入螺钉紧固部内的水分不易向封闭部分移动。
环状衬垫120具有位于三个贯通孔120a的径向外侧的三个凹部120b。凹部120b从环状衬垫120的外周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凹陷。换句话说,凹部120b是设置于环状衬垫120的外周端的缺口部。从轴向观察时,凹部120b呈矩形状。在凹部120b内插入有周壁部12a的爪部121b。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盖体12g在将环状衬垫120容纳在盖体12g的环状槽部123的内部的状态下,覆盖周壁部12a的开口部129。周壁部12a的端面12h被插入在盖体12g的环状槽部123内。螺钉16穿过盖体12g的贯通孔128、环状衬垫120的贯通孔120a而拧入螺纹孔121a内。
环状衬垫120利用螺钉16的紧固力被环状槽部123的底面与环状凸部122夹持。环状衬垫120通过环状凸部122而弹性变形,强力地被向环状槽部123的底面按压。由此,周壁部12a与盖体12g的接触部被封闭。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盖体12g安装于周壁部12a的状态下,环状槽部123的开口端123a位于比环状凸部122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处。即,盖体12g与周壁部12a的封闭部分从径向两侧被外侧筒部126以及内侧筒部127覆盖,外侧筒部126以及内侧筒部127从上述封闭部分进一步向轴向另一侧延伸。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螺钉16稍微松弛的情况下,由于利用环状凸部122按压环状衬垫120,因此能够维持封闭部分的紧贴。并且,由于能够维持外侧筒部126覆盖环状衬垫120的状态,因此水滴不易进入封闭部分。由此,能够实现在螺钉稍微松弛的程度下不发生漏水的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121b从端面12h突出的高度比环状凸部122从端面12h突出的高度大。由此,在进行图5所示的盖体12g的安装作业时,能够将环状衬垫120的凹部120b和周壁部12a的爪部121b用于盖体12g与周壁部12a的定位。
由于盖体12g使环状槽部123的开口方向朝向轴向一侧而安装,因此组装作业者在无法目视环状槽部123与周壁部12a的端面12h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进行作业。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凹部120b和爪部121b,因此作业者能够通过手摸索进行位置对准。具体地说,作业者在将盖体12g相对于周壁部12a粗略地位置对准的状态下,使盖体12g覆盖开口部129。若盖体12g与周壁部12a的位置未对准,则爪部121b与环状衬垫120的轴向一侧的面抵接。从该状态起,若作业者沿周向稍微旋转盖体12g,则爪部121b被插入到凹部120b内,能够使盖体12g向轴向一侧移动。此时,由于周壁部12a的螺纹孔121a与盖体12g的贯通孔128、120a相连,因此能够利用螺钉16进行固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拧入螺钉16的状态下,爪部121b的轴向另一侧的末端与环状槽部123的底面抵接。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爪部121b将周壁部12a的端面12h与环状槽部123的底面之间的轴向间隔维持为规定的长度。由此,环状衬垫120因环状凸部122的压扁量恒定,因此能够不过于压扁环状衬垫120而在适当的范围内使用,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封闭性。
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12c从周壁部12a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连接器部12c呈沿径向延伸的筒状。连接器部12c向径向外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连接器部12c呈长圆筒状。连接器部12c的开口部的形状是周向长度比轴向长度长的长圆形。如图2所示,连接器部12c配置于在径向上与分隔壁部12d重合的位置处。连接器部12c保持后述的汇流条80。连接器部12c是进行与壳体11外的电气布线之间的连接的部分。在连接器部12c连接有外部电源(省略图示)。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配线保持部14从周壁部12a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2所示,第一配线保持部14沿轴向延伸。第一配线保持部14向轴向一侧开口。第一配线保持部1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与分隔壁部12d的轴向位置相同。第一配线保持部14的周向位置与连接器部12c的周向位置不同。
在减速机构壳体13内容纳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旋转检测装置60、第二配线部件92、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4以及第四轴承56。如图1以及图2所示,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底壁部13a、支承筒部13d、安装壁部13h、突出筒部13c、罩筒部13b、第二配线保持部15以及脚部13m。
如图2所示,底壁部13a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底壁部13a从轴向一侧覆盖减速机构30。底壁部13a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面在轴向上与减速机构30相对。底壁部13a是壳体11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减速机构30的轴向一侧的部分。在底壁部13a设置有支承筒部13d。支承筒部13d呈从底壁部13a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筒状。支承筒部13d呈圆筒状。支承筒部13d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支承筒部13d向轴向另一侧开口。支承筒部13d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13i是与第一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的平面状。端面13i是圆环状的平面。端面13i的轴向位置配置于比后述的罩筒部13b的轴向另一端的轴向位置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处。
突出筒部13c呈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筒状。在突出筒部13c内配置有输出轴部41。罩筒部13b呈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筒状。罩筒部13b呈圆筒状。罩筒部13b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罩筒部13b沿第一中心轴线J1覆盖第一中心轴线J1的周围。罩筒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被接触固定于周壁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二配线保持部15从罩筒部13b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2所示,第二配线保持部15呈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箱状。第二配线保持部15的内部与罩筒部13b的内部连通。第二配线保持部15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与底壁部13a的轴向位置相同。第二配线保持部15在轴向上与第一配线保持部14相对。第二配线保持部15的内部与第一配线保持部14的内部连通。
如图1以及图3所示,脚部13m从罩筒部13b向径向外侧突出。脚部13m在罩筒部13b的外周面中沿周向相互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三个脚部13m在周向上相互隔开不等间隔而配置。并且,三个脚部13m从罩筒部13b突出的长度互不相同。能够使用脚部13m将电动致动器10例如安装于车辆等对象物。
如图2所示,转子22具有马达轴21、转子铁芯、转子磁铁以及平衡配重24。马达轴21被第一轴承51以及第三轴承55支承为能够绕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第一轴承51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嵌合。第三轴承55与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嵌合。马达轴21与减速机构30连接成能够借助第四轴承56绕第二中心轴线J2相互旋转。第四轴承56配置于沿轴向的第一轴承51与第三轴承55之间,并与马达轴21嵌合。第一轴承51、第三轴承55以及第四轴承56例如是球轴承。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从轴承保持部12e内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比分隔壁部12d向轴向另一侧突出。
马达轴21具有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偏心轴部21b、配重安装轴部21c以及大径部21d。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在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铁芯。在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中的位于比转子铁芯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处的部分嵌合有第三轴承55。
偏心轴部21b位于比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处。偏心轴部21b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J1偏心。偏心轴部21b以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J1偏心的第二中心轴线J2为中心延伸。第二中心轴线J2与第一中心轴线J1平行。由此,偏心轴部21b沿轴向延伸。第四轴承56的内径侧与偏心轴部21b嵌合。偏心轴部21b借助第四轴承56将减速机构30的后述的外齿轮31支承为能够旋转。
配重安装轴部21c配置于沿轴向的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与偏心轴部21b之间。平衡配重24通过压入而固定于配重安装轴部21c。配重安装轴部21c从轴向另一侧与偏心轴部21b连接。配重安装轴部21c具有比偏心轴部21b的直径大的直径。配重安装轴部21c与第四轴承56的轴向另一侧相邻配置,配重安装轴部21c的轴向一侧端部在轴向上与第四轴承56的内圈相对。
大径部21d配置于配重安装轴部21c的轴向另一侧。大径部21d从轴向另一侧与配重安装轴部21c连接。大径部21d配置于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的轴向一侧。大径部21d从轴向一侧与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连接。大径部21d具有比配重安装轴部21c的直径大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大径部21d是马达轴21中直径最大的部分。
定子23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转子22相对。定子23具有:包围转子22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定子铁芯;以及安装于定子铁芯的多个线圈。虽未图示,但是定子铁芯具有背轭和齿。背轭呈沿周向延伸的环状。齿从背轭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
控制基板70呈板状。控制基板70的板面朝向轴向,并与轴向垂直地扩展。控制基板70被容纳在控制基板容纳部12f内。控制基板70配置于分隔壁部12d的轴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控制基板70向轴向另一侧远离分隔壁部12d而配置。控制基板70与定子23电连接。在控制基板70连接有定子23的线圈的线圈线。在控制基板70例如装设有逆变电路。
汇流条80被连接器部12c保持。汇流条80被埋入在连接器部12c内。汇流条80的两端部中的第一端部固定于控制基板70。如图1所示,汇流条80的两端部中的第二端部配置于连接器部12c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部内,并露出于壳体11的外部。汇流条80与连接于连接器部12c的外部电源电连接。电源从外部电源经由汇流条80以及控制基板70而供给到定子23的线圈。
旋转检测部75检测转子22的旋转。如图2所示,旋转检测部75配置于控制基板容纳部12f内。旋转检测部75配置于分隔壁部12d与控制基板70之间的空间。旋转检测部75具有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以及第二旋转传感器71。
安装部件73例如由非磁性体制成。另外,安装部件73也可以由磁性体制成。安装部件73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安装部件73的内周面固定于马达轴21的外周面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安装部件73配置于第三轴承55以及轴承保持部12e的轴向另一侧。安装部件73的径向外缘部位于比径向外缘部的处于径向内侧的部分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处。
第二磁铁74呈沿周向延伸的环状。第二磁铁74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第二磁铁74的板面面向轴向,并与轴向垂直地扩展。第二磁铁74具有沿周向交替配置的N极和S极。第二磁铁74安装于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固定于安装部件73的径向外缘部中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面。第二磁铁74例如利用粘接剂等固定于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的轴向另一侧以及径向外侧被磁铁罩覆盖。安装部件73以及第二磁铁74与马达轴21一同绕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
第二旋转传感器71隔着间隙而与第二磁铁74相对。第二旋转传感器71在轴向上与第二磁铁74相对。第二旋转传感器71位于第二磁铁74的轴向另一侧。第二旋转传感器71检测由第二磁铁74产生的磁场。第二旋转传感器71例如是霍尔元件。第二旋转传感器71在周向上相互隔开等间隔而设置有多个。第二旋转传感器71例如在周向上相互隔开120度间隔而设置有三个。
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部分连接。减速机构30配置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减速机构30配置于从径向观察时与偏心轴部21b重合的位置处。减速机构30配置于沿轴向的底壁部13a与定子23之间。
如图2所示,减速机构30具有外齿轮31、内齿轮33以及环状板部40c。外齿轮31呈以第二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外齿轮31的板面面向轴向,并与轴向垂直地扩展。在外齿轮31的外周面设置有齿轮部。外齿轮31借助第四轴承56与偏心轴部21b连接。即,减速机构30借助第四轴承56与马达轴21连接。第四轴承56嵌合于外齿轮31内。第四轴承56将马达轴21与外齿轮31连接成能够绕第二中心轴线J2相互旋转。
外齿轮31具有多个销32。销32呈从外齿轮31的面向轴向一侧的面朝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柱状。多个销32沿以第二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等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设置有八个销32。
内齿轮33包围外齿轮31的径向外侧并固定于减速机构壳体13。内齿轮33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内齿轮33配置于罩筒部13b的内周面的凹陷部13n内,并固定于罩筒部13b。凹陷部13n位于罩筒部13b的内周面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并向轴向另一侧以及径向内侧开口。
内齿轮33与外齿轮31啮合。在内齿轮33的内周面设置有齿轮部。内齿轮33的齿轮部与外齿轮31的齿轮部啮合。内齿轮33的齿轮部在周向的一部分(在图2中左侧部分)与外齿轮31的齿轮部啮合。内齿轮33的齿轮部的齿数与外齿轮31的齿轮部的齿数互不相同。内齿轮33的齿轮部的齿数比外齿轮31的齿轮部的齿数多。
环状板部40c是输出部40的一部分。环状板部40c是连接减速机构30与输出部40的连接部。如图2所示,环状板部40c配置于外齿轮31的轴向一侧。环状板部40c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环状板部40c中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位于比径向内侧的部分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处。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外侧的部分的轴向厚度比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的轴向厚度厚。
环状板部40c具有沿轴向贯通环状板部40c的多个孔40d。孔40d配置于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外侧的部分。孔40d的数量与销32的数量相同。孔40d呈圆孔状。孔40d的内径比销32的外径大。多个销32分别被插入在多个孔40d内。销32的外周面与孔40d的内周面内接。即,销32的外周面与孔40d的内周面在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孔40d的内周面借助销32而将外齿轮31支承为能够摆动。
输出部40是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如图2所示,输出部40具有筒状壁部40b、环状板部40c以及输出轴部41。筒状壁部40b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筒状壁部40b呈从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圆筒状。筒状壁部40b呈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有底的圆筒状。在筒状壁部40b的内周面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嵌合有第一轴承51。由此,第一轴承51将马达轴21与输出部40连接成能够相互旋转。第一轴承51将马达轴21与输出部40连接成能够绕第一中心轴线J1相对旋转。在筒状壁部40b的内部存在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马达轴21的面向轴向一侧的端面隔着间隙而与筒状壁部40b的底部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面相对。
筒状壁部40b配置于支承筒部13d内。在筒状壁部40b与支承筒部13d之间配置有第二轴承54。在支承筒部13d嵌合有第二轴承54。即,在支承筒部13d内嵌合有第二轴承54。在第二轴承54内嵌合有筒状壁部40b。第二轴承54夹持在筒状壁部40b的外周面与支承筒部13d的内周面之间。第二轴承54将输出部4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11旋转。
输出轴部41沿轴向延伸,并配置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输出轴部41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柱状。输出轴部41从筒状壁部40b的底部向轴向一侧延伸。输出轴部41被插入在突出筒部13c内。输出轴部41的轴向一侧的部分比突出筒部13c向轴向一侧突出。在输出轴部41的轴向一侧的部分安装有被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其他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40是一体的部件。
当马达轴21绕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时,偏心轴部21b(第二中心轴线J2)在周向上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公转。偏心轴部21b的公转经由第四轴承56传递到外齿轮31,外齿轮31在内齿轮33内绕第一中心轴线J1公转。外齿轮31一边改变孔40d的内周面与销32的外周面内接的位置,一边摆动。此时,外齿轮31的齿轮部与内齿轮33的齿轮部啮合的位置在周向上发生变化。外齿轮31的齿数与内齿轮33的齿数互不相同,并且内齿轮33固定于减速机构壳体13而不旋转。因此,外齿轮31相对于内齿轮33绕第二中心轴线J2自转。
外齿轮31自转的方向为与马达轴21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外齿轮31绕第二中心轴线J2的旋转(自转)经由孔40d和销32传递到环状板部40c。由此,环状板部40c绕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输出部40绕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这样,马达轴21的旋转经由减速机构30传递到输出轴部41。
输出部40的旋转通过减速机构30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而减速。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中,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用R=-(N2-N1)/N2表示。表示减速比R的算式的右边前部的负符号表示被减速的输出部40的旋转方向与马达轴21的旋转方向相反。N1是外齿轮31的齿数,N2是内齿轮33的齿数。作为一例,在外齿轮31的齿数N1是59且内齿轮33的齿数N2是60的情况下,减速比R是-1/60。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能够增大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由此,能够增大输出部40的旋转扭矩。
旋转检测装置60检测输出部40的旋转。如图2所示,旋转检测装置60具有第一磁铁(磁铁)63和第一旋转传感器(旋转传感器)62。旋转检测装置6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支承筒部13d的径向外侧相对的位置处。
第一配线部件91以及第二配线部件92将控制基板70与第一旋转传感器62电连接。第一配线部件91以及第二配线部件92分别具有三根配线。第一配线部件91被马达壳体12保持。第一配线部件91穿过第一配线保持部14。第一配线部件91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在第一配线保持部14内。第一配线部件91与控制基板70以及第二配线部件92电连接。第二配线部件92被减速机构壳体13保持。第二配线部件92穿过第二配线保持部15。第二配线部件92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在第二配线保持部15内。第二配线部件92与第一旋转传感器62以及第一配线部件91电连接。通过组装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第一配线部件91与第二配线部件92相互电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并且,本技术方案并不受前述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只限定于权利要求书。

Claims (11)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
定子,其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所述转子相对;
马达壳体,其容纳所述定子,并具有开口部;
盖体,其从轴向一侧覆盖所述马达壳体的所述开口部;以及
螺钉,其紧固所述马达壳体与所述盖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壳体具有:
筒状的周壁部,其在轴向另一侧具有所述开口部;
多个螺钉固定部,它们具有向所述周壁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开口的螺纹孔;以及
环状凸部,其沿所述周壁部的所述端面延伸而包围所述开口部,并向轴向另一侧突出,
所述盖体具有:
环状槽部,其设置于轴向另一侧的面,并供所述周壁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插入;以及
环状衬垫,其被容纳在所述环状槽部内,
所述环状衬垫在轴向上被所述环状槽部的底面与所述环状凸部夹持,
所述环状槽部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端位于比所述环状凸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壁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
所述螺钉固定部从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沿轴向延伸,
所述环状凸部在所述螺钉固定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向径向内侧绕过所述螺纹孔而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壁部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具有爪部,所述爪部位于所述螺纹孔的径向外侧并向轴向另一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壁部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具有爪部,所述爪部位于所述螺纹孔的径向外侧并向轴向另一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衬垫在轴向上与所述螺钉固定部相对的部分具有从所述周壁部的端面的内周部至外周部的宽度,并在外周侧的端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并供所述爪部穿过的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部的突出高度比所述环状凸部的突出高度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衬垫具有供所述螺钉穿过的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壁部呈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
所述多个螺钉固定部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壁部呈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
所述多个螺钉固定部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
10.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以及
减速机构,其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部分连接。
1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以及
减速机构,其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部分连接。
CN201821567489.0U 2017-09-28 2018-09-25 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Active CN20895579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9035 2017-09-28
JP2017189035A JP7047309B2 (ja) 2017-09-28 2017-09-28 モータ、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55793U true CN208955793U (zh) 2019-06-07

Family

ID=66340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67489.0U Active CN208955793U (zh) 2017-09-28 2018-09-25 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47309B2 (zh)
CN (1) CN2089557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3177A (zh) * 2019-09-30 2021-03-3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变速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54645A (zh) * 2019-06-07 2020-12-08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振动驱动器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3537A (ja) * 1982-12-02 1984-06-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キヤンドモ−トル
JP5840552B2 (ja) 2012-03-30 2016-01-06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動モー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3177A (zh) * 2019-09-30 2021-03-3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变速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68521A (ja) 2019-04-25
JP7047309B2 (ja)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5902B (zh) 旋转致动器
US7705505B2 (en) Brushless Motor
CN109510364A (zh) 驱动装置
CN108702078B (zh) 马达
CN208955793U (zh) 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CN109510390A (zh) 驱动装置
US11316399B2 (en) Electric actuator
US11152835B2 (en) Electric actuator with bus bar holder
US20190036422A1 (en) Electric actuator
US10910911B2 (en) Electric actuator including two cases fixed to each other
US11408485B2 (en) Electric actuator
CN109510404A (zh) 驱动装置
US11522404B2 (en) Electric actuator including seal member in lid groove
CN208806710U (zh) 电动致动器
JP7102842B2 (ja) 駆動装置
US20120217828A1 (en) Resolver, and resolver-bearing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CN208782583U (zh) 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US11228227B2 (en) Electric actuator with eccentric shaft
US11171547B2 (en) Electric actuator having rotation sensor on outer surface of case
JP2014153069A (ja) レゾルバ及びレゾルバ付き転がり軸受装置
US11152832B2 (en) Electric actuator
US11133727B2 (en) Electric actuator
CN111193359B (zh) 转子和马达
CN109505956A (zh) 驱动装置
EP3457541A1 (en) Driv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