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06710U - 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06710U
CN208806710U CN201821576351.7U CN201821576351U CN208806710U CN 208806710 U CN208806710 U CN 208806710U CN 201821576351 U CN201821576351 U CN 201821576351U CN 208806710 U CN208806710 U CN 2088067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weight
axial
motor
central axis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7635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城秀一
上松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067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0671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电动致动器具有:具有马达轴的马达;与马达轴连接的减速机构;容纳马达和减速机构的壳体;以及支承马达轴的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马达轴具有:偏心轴部,其将减速机构的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配重安装轴部,其配置于偏心轴部与马达之间,并具有比偏心轴部的直径大的直径,在配重安装轴部安装有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的重心轴线的平衡配重,配重安装轴部呈在周面的一部分具有第一平面部的绕中心轴线的圆柱状,第一平面部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与偏心轴部的中心相反的一侧,平衡配重具有:贯通孔,其供配重安装轴部插入;以及第二平面部,其设置于贯通孔的内周面,并与第一平面部相对。

Description

电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使用于电动致动器的减速器,已知有偏心型减速器。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336587号公报中公开有为了抑制随着齿轮的偏心运动产生的振动以及噪音而在齿轮内部配置有平衡用配重的减速器。
在配重配置于齿轮的内部的结构中,需要将配重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内置于齿轮内部,而且在配重的轴向两侧设置轴承。因此,存在减速器以及电动致动器的轴向长度变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轴向长度并且能够抑制随着偏心运动产生的振动的电动致动器。
根据本技术方案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马达,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减速机构,其配置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并与所述马达轴连接;壳体,其容纳所述马达以及所述减速机构;第一轴承,其在所述减速机构的轴向一侧支承所述马达轴;以及第二轴承,其在所述马达的轴向另一侧支承所述马达轴,所述马达轴具有:偏心轴部,其将所述减速机构的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并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以及配重安装轴部,其配置于所述偏心轴部与所述马达之间,并具有比所述偏心轴部的直径大的直径,在所述配重安装轴部安装有平衡配重,所述平衡配重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的重心轴线,所述配重安装轴部呈在周面的一部分具有第一平面部的绕中心轴线的圆柱状,所述第一平面部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与所述偏心轴部的中心相反的一侧,所述平衡配重具有:贯通孔,其供所述配重安装轴部插入;以及第二平面部,其设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并与所述第一平面部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式,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轴向长度并且能够抑制随着偏心运动产生的振动的电动致动器。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III-III截面的横剖视图,是朝向轴向一侧观察减速机构的图。
图4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电动致动器中的转子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电动致动器所包含的转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具有壳体11、马达2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旋转检测装置60、第一配线部件91、第二配线部件92、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4、第三轴承55以及第四轴承56。马达20具有转子22、定子23、控制基板70、汇流条80以及旋转检测部75。转子22具有沿第一中心轴线(中心轴线)J1延伸的马达轴21。即,马达20具有马达轴21。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轴21连接。输出部40具有经由减速机构30被传递马达轴21的旋转的输出轴部41。输出轴部41沿第一中心轴线J1的轴向延伸。输出轴部41配置于与配置有马达轴21的轴向位置不同的轴向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第一中心轴线J1的轴向是上下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一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轴向中的从马达轴21朝向输出轴部41的方向称作轴向一侧,将从输出轴部41朝向马达轴21的方向称作轴向另一侧。轴向一侧是沿着第一中心轴线J1从马达20朝向减速机构30以及输出部40的方向。轴向另一侧是沿着第一中心轴线J1从输出部40以及减速机构30朝向马达20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轴向一侧是下侧,是图1以及图2的下侧。轴向另一侧是上侧,是图1以及图2的上侧。另外,上侧以及下侧只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除了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将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径向中的靠近第一中心轴线J1的方向称作径向内侧,将远离第一中心轴线J1的方向称作径向外侧。将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壳体11容纳马达2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以及旋转检测装置60。壳体11具有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是由树脂制成。即,壳体11由树脂制成。如图1所示,壳体11具有通气部17。通气部17具有连接壳体11的内部与外部的呼吸孔。如图2所示,马达壳体12具有向轴向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2i。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13j。壳体11具有将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在使各自的开口部在轴向上相对的状态下固定的结构。即,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在第一开口部12i与第二开口部13j在轴向上相对的状态下相互固定起来。在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相互固定的状态下,第一开口部12i的内部与第二开口部13j的内部相互连通。
在马达壳体12中容纳马达20、第一配线部件91以及第三轴承55。马达壳体12具有周壁部12a、盖体12g、分隔壁部12d、轴承保持部12e、连接器部12c以及第一配线保持部14。
周壁部12a是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周壁部12a呈圆筒状。周壁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开口。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开口。周壁部12a的轴向一面以及轴向另一面分别开口。即,周壁部12a向轴向两侧开口。周壁部12a沿第一中心轴线J1覆盖第一中心轴线J1的周围。
在周壁部12a中容纳定子23。周壁部12a包围定子23的径向外侧。周壁部12a的内部通过后述的分隔壁部12d分隔成轴向一侧的部分和轴向另一侧的部分。周壁部12a的内部中的比分隔壁部12d靠轴向一侧的部分是定子容纳部。周壁部12a的内部中的比分隔壁部12d靠轴向另一侧的部分是控制基板容纳部12f。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控制基板容纳部12f的内径比定子容纳部的内径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盖体12g呈板状。盖体12g封闭向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开口的开口部。盖体12g封闭控制基板容纳部12f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盖体12g利用螺钉1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周壁部12a。
如图2所示,分隔壁部12d呈从周壁部12a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分隔壁部12d从轴向另一侧覆盖定子23。分隔壁部12d位于转子22以及定子23与控制基板70之间。分隔壁部12d配置于沿轴向的转子22以及定子23与控制基板70之间。在分隔壁部12d设置有沿轴向贯通分隔壁部12d的贯通孔。例如线圈线等穿过贯通孔。线圈线从后述的定子23的线圈延伸并穿过贯通孔内,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
轴承保持部12e呈筒状。轴承保持部12e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轴承保持部12e设置于分隔壁部12d的径向内缘部。在轴承保持部12e的内周面固定有第三轴承55。轴承保持部12e保持第三轴承55。
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12c从周壁部12a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连接器部12c呈沿径向延伸的筒状。连接器部12c向径向外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连接器部12c呈长圆筒状。连接器部12c的开口部的形状是周向长度比轴向长度长的长圆形。如图2所示,连接器部12c配置于在径向上与分隔壁部12d重合的位置处。连接器部12c保持后述的汇流条80。连接器部12c是进行与壳体11外的电气布线之间的连接的部分。在连接器部12c连接有外部电源(省略图示)。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配线保持部14从周壁部12a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2所示,第一配线保持部14沿轴向延伸。第一配线保持部14向轴向一侧开口。第一配线保持部1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与分隔壁部12d的轴向位置相同。第一配线保持部14的周向位置与连接器部12c的周向位置不同。
在减速机构壳体13内容纳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旋转检测装置60、第二配线部件92、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4以及第四轴承56。如图1以及图2所示,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底壁部13a、支承筒部13d、安装壁部13h、突出筒部13c、罩筒部13b、第二配线保持部15以及脚部13m。
如图2所示,底壁部13a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底壁部13a从轴向一侧覆盖减速机构30。底壁部13a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面在轴向上与减速机构30相对。底壁部13a是壳体11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减速机构30的轴向一侧的部分。在底壁部13a设置有支承筒部13d。支承筒部13d呈从底壁部13a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筒状。支承筒部13d呈圆筒状。支承筒部13d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支承筒部13d向轴向另一侧开口。支承筒部13d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13i是与第一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的平面状。端面13i是圆环状的平面。端面13i的轴向位置配置于比后述的罩筒部13b的轴向另一端的轴向位置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处。
安装壁部13h从底壁部13a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安装壁部13h从支承筒部13d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安装壁部13h从支承筒部13d向后述的第二配线保持部15内延伸。安装壁部13h的径向内缘部与支承筒部13d的外周面连接。安装壁部13h的径向外缘部配置于第二配线保持部15内。安装壁部13h的径向外缘部的径向位置配置于比后述的罩筒部13b的内周面的径向位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安装壁部13h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面位于比支承筒部13d的端面13i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处。虽未图示,但是安装壁部13h在底壁部13a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沿周向相互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两个安装壁部13h为一组,一组安装壁部13h彼此隔开一定的间隔相互平行地延伸。安装壁部13h是从支承筒部13d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例如两条肋。安装壁部13h在周向上夹持并固定后述的第一旋转传感器62。
突出筒部13c呈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筒状。在突出筒部13c内配置有输出轴部41。罩筒部13b呈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筒状。罩筒部13b呈圆筒状。罩筒部13b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罩筒部13b沿第一中心轴线J1覆盖第一中心轴线J1的周围。罩筒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接触固定于周壁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二配线保持部15从罩筒部13b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2所示,第二配线保持部15呈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箱状。第二配线保持部15的内部与罩筒部13b的内部连通。第二配线保持部15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与底壁部13a的轴向位置相同。第二配线保持部15在轴向上与第一配线保持部14相对。第二配线保持部15的内部与第一配线保持部14的内部连通。
如图1以及图3所示,脚部13m从罩筒部13b向径向外侧突出。脚部13m在罩筒部13b的外周面中沿周向相互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三个脚部13m在周向上相互隔开不等间隔而配置。并且,三个脚部13m从罩筒部13b突出的长度互不相同。能够使用脚部13m将电动致动器10例如安装于车辆等对象物。
如图2所示,转子22具有马达轴21、转子铁芯22a、转子磁铁22b以及平衡配重24。马达轴21被第一轴承51以及第三轴承55支承为能够绕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第一轴承51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嵌合。第三轴承55与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嵌合。马达轴21与减速机构30连接成能够借助第四轴承56绕第二中心轴线J2相互旋转。第四轴承56配置于沿轴向的第一轴承51与第三轴承55之间,并与马达轴21嵌合。第一轴承51、第三轴承55以及第四轴承56例如是球轴承。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从轴承保持部12e内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比分隔壁部12d向轴向另一侧突出。
马达轴21具有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偏心轴部21b、配重安装轴部21c以及大径部21d。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在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铁芯。在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中的位于比转子铁芯22a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嵌合有第三轴承55。
偏心轴部21b位于比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处。偏心轴部21b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J1偏心。偏心轴部21b以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J1偏心的第二中心轴线J2为中心延伸。第二中心轴线J2与第一中心轴线J1平行。由此,偏心轴部21b沿轴向延伸。第四轴承56的内径侧与偏心轴部21b嵌合。偏心轴部21b借助第四轴承56将减速机构30的后述的外齿轮31支承为能够旋转。
配重安装轴部21c配置于沿轴向的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与偏心轴部21b之间。配重安装轴部21c从轴向另一侧与偏心轴部21b连接。配重安装轴部21c具有比偏心轴部21b的直径大的直径。配重安装轴部21c与第四轴承56的轴向另一侧相邻配置,配重安装轴部21c的轴向一侧端部在轴向上与第四轴承56的内圈相对。
大径部21d配置于配重安装轴部21c的轴向另一侧。大径部21d从轴向另一侧与配重安装轴部21c连接。大径部21d配置于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的轴向一侧。大径部21d从轴向一侧与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连接。大径部21d具有比配重安装轴部21c的直径大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大径部21d是马达轴21中直径最大的部分。
转子铁芯22a呈筒状,并固定于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的外周面。转子磁铁22b固定于转子铁芯22a的外周面。如图2以及图3所示,平衡配重24具有沿轴向贯通平衡配重24的贯通孔24a。平衡配重24通过将配重安装轴部21c插入在贯通孔24a内而固定于马达轴21。
平衡配重24具有配重主体部24c,该配重主体部24c从设置有贯通孔24a的部位向径向外侧呈扇形扩展。平衡配重24具有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J1偏心的重心轴线J3。平衡配重24的重心轴线J3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在周向上与偏心轴部21b的重心轴线(第二中心轴线J2)隔开180度间隔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配重24的距离第一中心轴线J1的径向的最大长度比转子22的半径小。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平衡配重24配置于定子23的径向内侧。只要将平衡配重24与定子23配置于从径向观察时重合的位置处,则能够实现电动致动器10的轴向长度的缩短。
如图2所示,平衡配重24与大径部21d的面向轴向一侧的面接触。通过设置大径部21d,能够将平衡配重24定位在马达轴21中的规定的轴向位置。
配重安装轴部21c呈具有周面的一部分被切除而成的D形切割部(第一平面部)21e的绕第一中心轴线J1的圆柱状。D形切割部21e位于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J1与偏心轴部21b的第二中心轴线J2相反的一侧。另外,配重安装轴部21c也可以具有除D形切割部21e以外的平面部。平衡配重24在贯通孔24a的内周面具有平面部(第二平面部)24b。
通过贯通孔24a的平面部24b在径向上与配重安装轴部21c的D形切割部21e相对配置,平衡配重24相对于马达轴21止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减速机构30连接的偏心轴部21b的马达20侧设置有配重安装轴部21c,在配重安装轴部21c固定有平衡配重24。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马达20与减速机构30之间的空间有效地用作平衡配重24的设置区域,减速机构30的齿轮结构也无需变更。因而,不增大电动致动器10的轴向长度而能够抑制振动。
并且,在配重安装轴部21c的轴向的端面配置有偏心轴部21b,未配置有偏心轴部21b的区域的面积比较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重安装轴部21c的位于与偏心轴部21b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设置有用于对平衡配重24进行止转的D形切割部21e。通过该结构,成为偏心轴部21b与D形切割部21e不易干涉的配置,容易制造马达轴21。
定子23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与转子22相对。定子23具有:包围转子22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定子铁芯;以及安装于定子铁芯的多个线圈。虽未图示,但是定子铁芯具有背轭和齿。背轭呈沿周向延伸的环状。齿从背轭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
控制基板70呈板状。控制基板70的板面面向轴向,并与轴向垂直地扩展。控制基板70被容纳在控制基板容纳部12f内。控制基板70配置于分隔壁部12d的轴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控制基板70从分隔壁部12d向轴向另一侧远离而配置。控制基板70与定子23电连接。在控制基板70连接有定子23的线圈的线圈线。在控制基板70例如装设有逆变电路。
汇流条80被连接器部12c保持。汇流条80被埋入在连接器部12c内。汇流条80的两端部中的第一端部固定于控制基板70。如图1所示,汇流条80的两端部中的第二端部配置于连接器部12c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部内,并露出于壳体11的外部。汇流条80与连接于连接器部12c的外部电源电连接。从外部电源经由汇流条80以及控制基板70而向定子23的线圈供给电源。
旋转检测部75检测转子22的旋转。如图2所示,旋转检测部75配置于控制基板容纳部12f内。旋转检测部75配置于分隔壁部12d与控制基板70之间的空间。旋转检测部75具有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以及第二旋转传感器71。
安装部件73例如由非磁性体制成。另外,安装部件73也可以由磁性体制成。安装部件73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安装部件73的内周面固定于马达轴21的外周面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安装部件73配置于第三轴承55以及轴承保持部12e的轴向另一侧。安装部件73的径向外缘部位于比径向外缘部的处于径向内侧的部分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处。
第二磁铁74呈沿周向延伸的环状。第二磁铁74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第二磁铁74的板面面向轴向,并与轴向垂直地扩展。第二磁铁74具有沿周向交替配置的N极和S极。第二磁铁74安装于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固定于安装部件73的径向外缘部中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面。第二磁铁74例如利用粘接剂等固定于安装部件73。第二磁铁74的轴向另一侧以及径向外侧被磁铁罩覆盖。安装部件73以及第二磁铁74与马达轴21一同绕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
第二旋转传感器71隔着间隙而与第二磁铁74相对。第二旋转传感器71在轴向上与第二磁铁74相对。第二旋转传感器71位于第二磁铁74的轴向另一侧。第二旋转传感器71检测由第二磁铁74产生的磁场。第二旋转传感器71例如是霍尔元件。第二旋转传感器71在周向上相互隔开等间隔而设置有多个。第二旋转传感器71例如在周向上相互隔开120度间隔而设置有三个。
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部分连接。减速机构30配置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减速机构30配置于从径向观察时与偏心轴部21b重合的位置处。减速机构30配置于沿轴向的底壁部13a与定子23之间。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减速机构30具有外齿轮31、内齿轮33以及环状板部40c。外齿轮31呈以第二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外齿轮31的板面面向轴向,并与轴向垂直地扩展。在外齿轮31的外周面设置有齿轮部。外齿轮31借助第四轴承56与偏心轴部21b连接。即,减速机构30借助第四轴承56与马达轴21连接。第四轴承56嵌合于外齿轮31内。第四轴承56将马达轴21与外齿轮31连接成能够绕第二中心轴线J2相互旋转。
外齿轮31具有多个销32。销32呈从外齿轮31的面向轴向一侧的面朝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柱状。多个销32沿以第二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等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设置有八个销32。
内齿轮33包围外齿轮31的径向外侧并固定于减速机构壳体13。内齿轮33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内齿轮33配置于罩筒部13b的内周面的凹陷部13n内,并固定于罩筒部13b。凹陷部13n位于罩筒部13b的内周面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并向轴向另一侧以及径向内侧开口。
内齿轮33与外齿轮31啮合。在内齿轮33的内周面设置有齿轮部。内齿轮33的齿轮部与外齿轮31的齿轮部啮合。内齿轮33的齿轮部在周向的一部分(图2以及图3的各左侧部分)与外齿轮31的齿轮部啮合。内齿轮33的齿轮部的齿数与外齿轮31的齿轮部的齿数互不相同。内齿轮33的齿轮部的齿数比外齿轮31的齿轮部的齿数多。
环状板部40c是输出部40的一部分。环状板部40c是将减速机构30与输出部40连接的连接部。如图2所示,环状板部40c配置于外齿轮31的轴向一侧。环状板部40c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环状板部40c中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位于比径向内侧的部分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处。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外侧的部分的轴向厚度比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的轴向厚度厚。环状板部40c具有沿轴向贯通环状板部40c的多个孔40d。孔40d配置于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外侧的部分。
如图3所示,多个孔40d沿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等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孔40d设置有八个。孔40d的数量与销32的数量相同。孔40d呈圆孔状。孔40d的内径比销32的外径大。多个销32分别被插入在多个孔40d内。销32的外周面与孔40d的内周面内接。即,销32的外周面与孔40d的内周面在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孔40d的内周面借助销32将外齿轮31支承为能够摆动。
输出部40是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如图2所示,输出部40具有筒状壁部40b、环状板部40c以及输出轴部41。筒状壁部40b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筒状壁部40b呈从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圆筒状。筒状壁部40b呈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有底的圆筒状。在筒状壁部40b的内周面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嵌合有第一轴承51。由此,第一轴承51将马达轴21与输出部40连接成能够相互旋转。第一轴承51将马达轴21与输出部40连接成能够绕第一中心轴线J1相对旋转。在筒状壁部40b的内部存在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马达轴21的面向轴向一侧的端面隔着间隙而与筒状壁部40b的底部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面相对。
筒状壁部40b配置于支承筒部13d内。在筒状壁部40b与支承筒部13d之间配置有第二轴承54。在支承筒部13d嵌合有第二轴承54。即,在支承筒部13d内嵌合有第二轴承54。在第二轴承54内嵌合有筒状壁部40b。第二轴承54被夹持在筒状壁部40b的外周面与支承筒部13d的内周面之间。第二轴承54将输出部4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11旋转。
第二轴承54具有轴承筒部54a和轴承凸缘部54b。轴承筒部54a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轴承筒部54a从径向夹持在筒状壁部40b与支承筒部13d之间。
轴承凸缘部54b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轴承凸缘部54b从轴承筒部54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轴承凸缘部54b的板面面向轴向,并与轴向垂直地扩展。轴承凸缘部54b从轴向夹持在支承筒部13d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13i与环状板部40c之间。
输出轴部41沿轴向延伸,并配置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输出轴部41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柱状。输出轴部41从筒状壁部40b的底部向轴向一侧延伸。输出轴部41被插入在突出筒部13c内。输出轴部41的轴向一侧的部分比突出筒部13c更向轴向一侧突出。在输出轴部41的轴向一侧的部分安装有被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其他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40是一体的部件。
当马达轴21绕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时,偏心轴部21b(第二中心轴线J2)在周向上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公转。偏心轴部21b的公转经由第四轴承56传递到外齿轮31,外齿轮31在内齿轮33内绕第一中心轴线J1公转。外齿轮31改变孔40d的内周面与销32的外周面内接的位置的同时摆动。此时,外齿轮31的齿轮部与内齿轮33的齿轮部啮合的位置在周向上发生变化。外齿轮31的齿数与内齿轮33的齿数互不相同,并且内齿轮33固定于减速机构壳体13而不旋转。因此,外齿轮31相对于内齿轮33绕第二中心轴线J2自转。
外齿轮31自转的方向为与马达轴21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外齿轮31绕第二中心轴线J2的旋转(自转)经由孔40d和销32传递到环状板部40c。由此,环状板部40c绕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输出部40绕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这样,马达轴21的旋转经由减速机构30传递到输出轴部41。
输出部40的旋转通过减速机构30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减速。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中,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用R=-(N2-N1)/N2表示。表示减速比R的算式的右边前部的负符号表示被减速的输出部40的旋转方向与马达轴21的旋转方向相反。N1是外齿轮31的齿数,N2是内齿轮33的齿数。作为一例,在外齿轮31的齿数N1是59且内齿轮33的齿数N2是60的情况下,减速比R是-1/60。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能够增大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由此,能够增大输出部40的旋转扭矩。
旋转检测装置60检测输出部40的旋转。如图2所示,旋转检测装置60具有第一磁铁(磁铁)63和第一旋转传感器(旋转传感器)62。旋转检测装置6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支承筒部13d的径向外侧相对的位置处。
第一配线部件91以及第二配线部件92将控制基板70与第一旋转传感器62电连接。第一配线部件91以及第二配线部件92分别具有三根配线。第一配线部件91被保持于马达壳体12。第一配线部件91穿过第一配线保持部14。第一配线部件91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在第一配线保持部14内。第一配线部件91与控制基板70以及第二配线部件92电连接。第二配线部件92被减速机构壳体13保持。第二配线部件92穿过第二配线保持部15。第二配线部件92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在第二配线保持部15内。第二配线部件92与第一旋转传感器62以及第一配线部件91电连接。通过组装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第一配线部件91与第二配线部件92相互电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说明,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第一变形例)
图4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电动致动器所具有的转子的图。
第一变形例的电动致动器在图4所示的马达轴21A的结构上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不同,除了马达轴以外的结构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共同。
图4所示的转子22A具有马达轴21A。马达轴21A在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与配重安装轴部21c之间具有大径部21D。大径部21D在从第一中心轴线J1沿径向观察时偏心轴部21b所在的一侧的外周部具有直径比其他部位的直径小的减厚部21E。减厚部21E的外周面可以是平坦部,也可以是曲面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大径部21D设置减厚部21E,大径部21D的重心轴线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J1向与偏心轴部21b的中心轴线(第二中心轴线J2)相反的一侧偏心。因而,大径部21D作为平衡配重的一部分发挥功能。由此,能够使平衡配重24小型化。
(第二变形例)
图5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电动致动器所包含的转子的图。
第二变形例的电动致动器在图5所示的马达轴21B的结构上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不同,除了马达轴以外的结构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共同。
图5所示的转子22B具有马达轴21B。马达轴21B在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与偏心轴部21b之间具有配重安装轴部21c。在第二变形例的马达轴21B中未设置有相当于之前的实施方式的大径部21d的部分。安装于配重安装轴部21c的平衡配重24在面向轴向另一侧(图示左侧)的面中配置成能够与转子铁芯22a的面向轴向一侧的面接触。即,平衡配重24在轴向上直接与转子铁芯22a相对。平衡配重24在轴向上定位于与转子铁芯22a接触的位置处。根据第二变形例的结构,即使在转子铁芯22a与减速机构30之间的空间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平衡配重24。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输出部40是一体的部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输出部40的环状板部40c以及筒状壁部40b与输出轴部41也可以通过焊接等而固定。
减速机构30只要具有通过使马达轴21的旋转减速并传递到输出部40而增大扭矩的功能即可,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组合前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其他方式等中说明的各结构(构成要素),并且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并且,本实用新型并不受前述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只受权利要求书的限定。

Claims (9)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
减速机构,其配置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并与所述马达轴连接;
壳体,其容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减速机构;
第一轴承,其在所述减速机构的轴向一侧支承所述马达轴;以及
第二轴承,其在所述马达的轴向另一侧支承所述马达轴,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具有:
偏心轴部,其将所述减速机构的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并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以及
配重安装轴部,其配置于所述偏心轴部与所述马达之间,并具有比所述偏心轴部的直径大的直径,
在所述配重安装轴部安装有平衡配重,所述平衡配重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的重心轴线,
所述配重安装轴部呈在周面的一部分具有第一平面部的绕中心轴线的圆柱状,
所述第一平面部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与所述偏心轴部的中心相反的一侧,
所述平衡配重具有:
贯通孔,其供所述配重安装轴部插入;以及
第二平面部,其设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并与所述第一平面部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部是D形切割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在所述配重安装轴部的轴向另一侧具有大径部,所述大径部具有比所述配重安装轴部的直径大的直径,
所述平衡配重与所述大径部的面向轴向一侧的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在所述配重安装轴部的轴向另一侧具有大径部,所述大径部具有比所述配重安装轴部的直径大的直径,
所述平衡配重与所述大径部的面向轴向一侧的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径部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的重心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径部在从中心轴线沿径向观察时所述偏心轴部所在的一侧的外周部具有减厚部,所述减厚部的直径比其他部位的直径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致动器具有与所述马达轴连接的转子铁芯,
所述平衡配重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转子铁芯的面向轴向一侧的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配重的距离中心轴线的最大长度比所述马达中的转子的半径小。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配重的距离中心轴线的最大长度比所述马达中的转子的半径小。
CN201821576351.7U 2017-09-28 2018-09-26 电动致动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8067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9030A JP2019068517A (ja) 2017-09-28 2017-09-28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7-189030 2017-09-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06710U true CN208806710U (zh) 2019-04-30

Family

ID=66238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7635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806710U (zh) 2017-09-28 2018-09-26 电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68517A (zh)
CN (1) CN20880671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37290B1 (ko) * 2020-12-22 2022-08-30 인지컨트롤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냉각수 제어밸브의 액츄에이터
KR102571337B1 (ko) * 2021-02-17 2023-08-29 인지컨트롤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냉각수 제어밸브의 액츄에이터
US11906073B2 (en) 2022-06-21 2024-02-20 Inzicontrols Co., Ltd. Actuator for vehicle coolant control valv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16451B2 (ja) * 1996-03-19 2005-02-02 トキコ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式流体機械の製造方法
JPH1051999A (ja) * 1996-08-06 1998-02-20 Sumitomo Heavy Ind Ltd 内接噛合遊星歯車構造を採用したギヤドモータ
JP4283368B2 (ja) * 1999-03-08 2009-06-24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内接噛合遊星歯車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68517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06710U (zh) 电动致动器
US10591031B2 (en) Electric actuator
JP2016189687A (ja) モータおよび車載装置
CN107431410A (zh) 马达
JP2019122081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1351948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20005431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9510404A (zh) 驱动装置
JP2012110160A (ja) モータ装置
CN208782583U (zh) 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US11228227B2 (en) Electric actuator with eccentric shaft
CN110417134A (zh) 定子单元、马达以及送风装置
JP2020022277A (ja) モータ
US11133727B2 (en) Electric actuator
CN203813638U (zh) 旋转电机
CN111193359B (zh) 转子和马达
CN114337089A (zh) 电动致动器
CN209088736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20045985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965710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92538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WO2019111879A1 (ja) モータ付きギアシステム
CN207339611U (zh) 马达
JP2022113322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4052198A (zh) 旋转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