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7252A - 负极、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负极、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37252A
CN113437252A CN202110687406.1A CN202110687406A CN113437252A CN 113437252 A CN113437252 A CN 113437252A CN 202110687406 A CN202110687406 A CN 202110687406A CN 113437252 A CN113437252 A CN 1134372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layer
lithium
present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874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席
刘茜
杜鹏
谢远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8740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37252A/zh
Priority to CN202311506418.5A priority patent/CN1173171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37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372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负极和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该负极包括集流体和负极活性材料层,其中,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硬碳材料,所述第一硬碳材料的Dv50以D1v50表示,满足5μm≤D1v50≤12μm,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T1≤45μm;第二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二硬碳材料,所述第二硬碳材料的Dv50以D2v50表示,满足2μm≤D2v50<5μm,所述第二活性层的厚度T2<30μm。本申请提供的负极的嵌脱锂动力学性能得到提升。

Description

负极、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化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极、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电池快充负极的研发多从材料端展开。石墨作为常用负极,经掺杂包覆和颗粒改性后,可一定程度上满足快充需求,但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上限。而硬碳材料克容量高,具有无定形结构,能给锂离子提供更多的嵌入/脱出通道,有利于电池的快速充放。但自身电子电导率偏低也给其动力学性能带来了负面影响。若减小颗粒尺寸,虽能增加接触面积提高电子电导率,但会带来首圈库伦效率下降等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对负极进行合理设计,兼顾电池能量密度及安全性的同时提高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包括双活性材料层的负极,通过对两个活性材料层的硬碳颗粒进行调控,不仅确保负极的嵌脱锂动力学性能得到提升,还能提高首圈库伦效率。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负极,该负极包括集流体和位于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其中,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第一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硬碳材料,第一硬碳材料的Dv50以D1v50表示,满足5μm≤D1v50≤12μm,并且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T1≤45μm;第二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二硬碳材料,第二硬碳材料的Dv50以D2v50表示,满足2μm≤D2v50<5μm,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T2≤30μm。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第二活性材料层位于第一活性材料层的表面。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第一活性材料层位于集流体与第二活性材料层之间。
第一活性材料层(也可称为第一活性物质层)的硬碳颗粒大,主要发挥储锂功能;第二活性材料层(也可称为第二活性物质层)的硬碳颗粒小,有利于电解液浸润,诱导锂离子从电解液快速转移进入负极,降低锂离子电池在快速充电时的析锂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20μm≤T1≤40μm。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10μm≤T2≤25μm。T2过大,小颗粒与电解液接触面大,首圈SEI成膜过程中发生的副反应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1.0≤T1/T2≤3.0。限定T1与T2的相对关系,在第二活性材料层中匹配足够多的小颗粒硬碳起到传导作用,才能使极片拥有较好的嵌锂动力学,降低析锂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满足如下条件(a)至(c)中至少一者:(a)所述负极的孔隙率P为30%至50%;(b)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满足:1<P×[(Dv50)2-Dv90]<40,其中,P表示所述负极的孔隙率,Dv50表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Dv50值,单位为μm,Dv90表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Dv90值,单位为μm;(c)所述负极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在22°至26°之间存在吸收峰,且所述吸收峰的半峰宽为5°至10°。
负极的孔隙率较大,能有效的增加克容量,当负极的孔隙率与负极活性材料的Dv50值合理匹配,不仅有效增加了克容量,而且较好的改善了析锂。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第一活性材料层包含导电剂,所述导电剂包含导电炭黑(SP)、乙炔黑(AB)、科琴黑(KB)、碳纳米管(CNT)或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硬碳颗粒整体上呈不规则块状。大尺寸硬碳颗粒间存在较多空隙,负载到集流体上不利于电子传导,会在充电时影响负极嵌锂反应的进行。因此,需在第一活性材料层中引入导电剂加以改善。
在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该电化学装置包括正极、隔膜、电解液和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负极。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D1-D2)/D1≤3%,D1表示所述电化学装置100%SOC时的负极厚度,D2表示所述电化学装置50%SOC时的负极厚度。石墨是碳层的有序堆叠,嵌锂后碳层将定向膨胀,因此含有石墨的负极(或者含有石墨的电芯)充放电前后膨胀偏大,变形程度更大。而硬碳属无定形碳,有着很好的各向同性,嵌锂后膨胀会被分散到各个方向,硬碳在负极厚度膨胀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本公开的负极厚度变化小于或等于3%。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电解液包括氟醚、氟代碳酸乙烯酯或醚腈中至少一种。氟代碳酸乙烯酯可以有效的稳定本申请所公开的负极,改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稳定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电解液包括锂盐,所述锂盐包括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和六氟磷酸锂,所述锂盐的浓度为1mol/L至2mol/L,且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和六氟磷酸锂的质量比为0.06至5。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能与实施例所公开的硬碳负极协同作用,能有效的改善其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
在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本申请第二方面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负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表示集流体,2表示第一活性材料层,3表示第二活性材料层。
图2是实施例5和对比例1的极片XRD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为了简明,本文仅具体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每个单独公开的点或单个数值自身可以作为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
在本文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以上”、“以下”包含本数。
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公知含义。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中提到的各参数的数值可以用本领域常用的各种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例如,可以按照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给出的方法进行测试)。
术语“中的至少一者”、“中的至少一个”、“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他相似术语所连接的项目的列表可意味着所列项目的任何组合。例如,如果列出项目A及B,那么短语“A及B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仅B;或A及B。在另一实例中,如果列出项目A、B及C,那么短语“A、B及C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或仅B;仅C;A及B(排除C);A及C(排除B);B及C(排除A);或A、B及C的全部。项目A可包含单个组分或多个组分。项目B可包含单个组分或多个组分。项目C可包含单个组分或多个组分。
一、负极
本申请提供的负极包括集流体和位于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其中,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第一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硬碳材料,第一硬碳材料的Dv50以D1v50表示,满足5μm≤D1v50≤12μm,并且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T1≤45μm;第二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二硬碳材料,第二硬碳材料的Dv50以D2v50表示,满足2μm≤D2v50<5μm,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T2≤30μm。
本申请提供的负极可以为双面涂覆(集流体正反两面均有负极活性材料层)或单面涂覆(集流体单面具有负极活性材料层),单面负极活性材料层中两层活性物质均包括硬碳,硬碳的克容量较石墨高,可提高负极/电池的储锂容量。此外,第一活性材料层(也可称为第一活性物质层)的硬碳颗粒大,主要发挥储锂功能;第二活性材料层(也可称为第二活性物质层)的硬碳颗粒小,有利于电解液浸润,诱导锂离子从电解液快速转移进入负极,降低锂离子电池在快速充电时的析锂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5μm<D1v50<12μ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硬碳材料的D1v50为5.5μm、6.0μm、6.5μm、7.0μm、7.5μm、8.0μm、8.5μm、9.0μm、9.5μm、10μm、10.5μm、11μm、11.5μm或在上述任意两个数值能组成的范围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2μm<D2v50<5μ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硬碳材料的D2v50为2.2μm、2.5μm、3.0μm、3.3μm、3.5μm、3.8μm、4.0μm、4.5μm、4.8μm或在上述任意两个数值能组成的范围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第一活性材料层位于集流体与第二活性材料层之间。相比石墨(Dv50>10μm),硬碳颗粒更小。但对锂离子电池来说,所用负极材料的粒径并不是越小越好。颗粒越小,与电解液接触面积越大,SEI成膜及副反应消耗的活性锂,进而影响电池性能。本申请中的第二活性材料层(小颗粒硬碳薄层),可以起过渡诱导的作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满足20μm≤T1≤4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T1为20μm、22μm、25μm、28μm、30μm、32μm、35μm、38μm、40μm或在上述任意两个数值能组成的范围内。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25μm≤T1≤40μm。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第二活性材料层厚度满足10μm≤T2≤25μm。在一些实施例中,T2为10μm、12μm、15μm、17μm、20μm、22μm、25μm或在上述任意两个数值能组成的范围内。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厚度为T2,15μm≤T2≤25μm。
负极的嵌锂动力学与锂离子的固相扩散路径密切相关,活性材料层厚度的变化会更直接地影响嵌锂动力学,包含小颗粒硬碳材料的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存在有利于电解液浸润及锂离子快速进入活性材料层本体,从而降低负极的析锂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1.0≤T1/T2≤3.0。在一些实施例中,T1/T2为1.0、1.2、1.4、1.6、1.8、2.0、2.2、2.4、2.6、2.8、3.0或在上述任意两个数值能组成的范围内。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1.0<T1/T2<3.0。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1.5≤T1/T2≤2.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负极的孔隙率P为30%至50%。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的孔隙率P为35%至5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满足:1<P×[(Dv50)2-Dv90]<40,其中,P表示所述负极的孔隙率,Dv50表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Dv50值,单位为μm,Dv90表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Dv90值,单位为μm。在一些实施例中,P×[(Dv50)2-Dv90]的值为1、2、3、4、6、8、10、12、15、20或在上述任意两个数值能组成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2<P×[(Dv50)2-Dv90]<15。
本申请中,Dv90表示在体积基准的粒径分布中,90%的颗粒粒径小于该值,Dv50表示在体积基准的粒径分布中,50%的颗粒粒径小于该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负极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在22°至26°之间存在吸收峰,且吸收峰的半峰宽为5°至1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第一活性材料层包含导电剂,所述导电剂包含导电炭黑(SP)、乙炔黑(AB)、科琴黑(KB)、碳纳米管(CNT)或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硬碳颗粒整体上呈不规则块状。大尺寸硬碳颗粒间存在较多空隙,负载到集流体上不利于电子传导,会在充电时影响负极嵌锂反应的进行。因此,需在第一活性材料层中引入导电剂加以改善。
二、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电化学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负极。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电化学装置还包括正极、电解液以及隔离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D1-D2)/D1≤3%,D1表示所述电化学装置100%SOC时的负极厚度,D2表示所述电化学装置50%SOC时的负极厚度。
正极
可用于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正极的材料、构成和其制造方法包括任何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技术。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包括集流体和位于该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铝。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钴酸锂(LiCoO2)、锂镍钴锰(NCM)三元材料、磷酸亚铁锂(LiFePO4)或锰酸锂(LiMn2O4)。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层还包括粘合剂,并且可选地包括导电材料。粘合剂提高正极活性材料颗粒彼此间的结合,并且还提高正极活性材料与集流体的结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合剂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醇、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1,1-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丁苯橡胶、丙烯酸(酯)化的丁苯橡胶、环氧树脂或尼龙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基于碳的材料、基于金属的材料、导电聚合物和它们的混合物。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碳的材料选自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或其任意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金属的材料选自金属粉、金属纤维、铜、镍、铝或银。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聚合物为聚亚苯基衍生物。
正极可以通过本领域公知的制备方法制备。例如,正极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获得:在溶剂中将活性材料、导电材料和粘合剂混合,以制备活性材料组合物,并将该活性材料组合物涂覆在集流体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溶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N-甲基吡咯烷酮。
电解液
可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解液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电解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根据本申请的电解液的有机溶剂可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可作为电解液的溶剂的有机溶剂。根据本申请的电解液中使用的电解质没有限制,其可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电解质。根据本申请的电解液的添加剂可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可作为电解液添加剂的添加剂。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电解液包括氟醚、氟代碳酸乙烯酯或醚腈中至少一种。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电解液包括锂盐,所述锂盐包括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和六氟磷酸锂,所述锂盐的浓度为1mol/L至2mol/L,且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和六氟磷酸锂的质量比为0.06至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锂盐的浓度为1mol/L、1.10mol/L、1.15mol/L、1.2mol/L、1.25mol/L、1.3mol/L、1.5mol/L、1.6mol/L、1.7mol/L、1.8mol/L、或2mol/L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和六氟磷酸锂的质量比为0.06、0.10、0.15、0.18、0.20、0.40、0.50、0.65、0.70、0.80、1.0、1.2、1.5、1.6、1.8、2.0、2.5、3.0、3.5、3.8、4.0或4.5等。
隔离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与负极之间设有隔离膜以防止短路。可用于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使用的隔离膜的材料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其可为任何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技术。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包括由对本申请的电解液稳定的材料形成的聚合物或无机物等。
例如,隔离膜可包括基材层和表面处理层。基材层为具有多孔结构的无纺布、膜或复合膜,基材层的材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可选用聚丙烯多孔膜、聚乙烯多孔膜、聚丙烯无纺布、聚乙烯无纺布或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多孔复合膜。
基材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表面处理层,表面处理层可以是聚合物层或无机物层,也可以是混合聚合物与无机物所形成的层。
无机物层包括无机颗粒和粘结剂,无机颗粒包括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钛、二氧化铪、氧化锡、二氧化铈、氧化镍、氧化锌、氧化钙、氧化锆、氧化钇、碳化硅、勃姆石、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或硫酸钡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包括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或聚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
聚合物层中包含聚合物,聚合物的材料包括聚酰胺、聚丙烯腈、丙烯酸酯聚合物、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偏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所有种类的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或电容。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化学装置是锂二次电池。在一些实施例中,锂二次电池包括,但不限于:锂金属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锂聚合物二次电池或锂离子聚合物二次电池。
三、电子装置
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本申请第二方面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或装置没有特别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等。
本申请提供的负极可用于不同类型的锂离子电池中,实施例中以纽扣型锂离子电池及软包型锂离子电池作为验证,将本技术应用于方形铝壳电池、圆柱形铝壳电池等其他锂离子类型中均包含在本专利范围内。
实施例
一、负极的制备及相关参数测定
负极制备:将大颗粒硬碳、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丁苯橡胶(SBR)及导电剂按质量比97:1.2:1.3:0.5在适量去离子水中分散均匀,得到浆料1。将小颗粒硬碳、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及丁苯橡胶(SBR)按质量比97.5:1.2:1.3在适量去离子水中分散均匀,得到浆料2。以预先进行过导电涂层处理的铜箔作集流体,首先将浆料1均匀涂覆在集流体上,烘干后形成第一活性材料层,再将浆料2均匀涂覆到含有第一活性材料层的极片上,涂布结束后进行整体冷压,制得负极极片。两个活性材料层的厚度通过在涂布过程中调节涂辊与背辊的间隙来实现。
1、硬碳材料颗粒粒度测试:使用激光衍射粒度分布测量仪(Malvem Mastersizer3000),依据粒度分布激光衍射法GB/T19077-2016,测量出粒径分布,得到Dv50、Dv90。
2、负极活性材料层中负极活性材料的颗粒粒度测试:
送测前将极片处理成粉末样品。制样流程如下:将负极极片置于坩埚中,放入以氮气作保护气的马弗炉。400℃下高温焙烧4h,除去活性材料层中含有的粘接剂。待炉温降至室温,取出极片并用刮刀将活性材料粉末刮下,最后用400目筛网除去杂物(如铜屑),完成制样。此处制得的是两个活性材料层的混合样。
采用如上制备的混合样测试颗粒粒度,测试仪器与测试方法同上述的硬碳材料颗粒粒度测试,测量出粒径分布,得到负极活性材料的Dv50、Dv90。
4、负极第一活性材料层、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测定:Cross-Section后拍摄SEM,拉标尺读取。
5、负极孔隙率测定:采用美国麦克默瑞提克真密度仪(ACCUPYC II1345),利用气体置换法测定。极片中的孔体积占极片总体积的百分比即为极片孔隙率,计算公式:P=(V-V0)/V×100%,其中V0为真体积,V为表观体积。
6、负极XRD测试:采用德国布鲁克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Advance),调节X射线管功率至10kW,以2°/min的扫速在10°至85°范围内对极片进行扫描,得到负极XRD谱图。
7、负极膨胀(Swelling)值测量:在25℃,以0.1C电流将锂离子电池充电至半充(50%SOC)/满充(100%SOC)态,然后将锂离子电池静置10min,拆解后得到负极。使用高精度数显万分尺(Mitutoyo 293-100)测得双面涂布(正反面均含负极活性物质层)区域的负极厚度值T50和T100,即可计算出负极膨胀值,计算公式:膨胀值=(T100-T50)/T100×100%。
其中(D1-D2)/D1≤3%,D1表示所述电化学装置100%SOC时的负极厚度,D2表示所述电化学装置50%SOC时的负极厚度,负极厚度使用测试方法7进行测试。
二、锂离子电池及性能测试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包括上述双硬碳涂层的负极以及包括该负极的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隔离膜以及电解质等,其中,负极为本申请描述的负极。
正极的制备:将LiCoO2(LCO)、导电炭黑和聚偏二氟乙烯(PVDF)按质量比97.8:1.4:0.8在适量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中分散均匀,得到LCO浆料。以铝箔作集流体,在其表面均匀涂布一层LCO浆料,烘干后冷压,制备得到正极极片。
电解液的制备:将碳酸乙烯酯(EC)与碳酸二乙酯(DEC)按照体积比3:7进行混合,接着将充分干燥的锂盐LiPF6按照1mol/L的比例溶解于混合有机溶剂中,基于上述基础电解液,最后额外添加2wt%的氟代碳酸乙烯酯(FEC),配制得到电解液。
纽扣型电池的制备:取单面区极片,将其裁切成Φ=14mm圆片作为工作电极,以Φ=18mm金属锂作为对电极及参比电极,两者中间用Φ=20mm PE隔离膜隔开,滴加适量电解液,装配得到CR2430型纽扣电池(锂离子电池)。
软包型电池的制备:将正极、负极、PE隔离膜按适当尺寸进行分条与裁切,卷绕时用PE隔离膜将正负极分隔开,制备得到裸电芯。裸电芯在干燥注液后一次封装,随后在高温化成后二次封装,通过各项电性能评估后即为合格的锂离子电池。
1、克容量测试:
取装配好的纽扣电池,确保开路电压(OCV)正常,每组至少4个平行样。纽扣电池的电压窗口设定在0V至2.5V。先以0.05C/50μA/20μA三阶段小电流对电池进行放电,实现SEI成膜并记录嵌锂容量。再以0.1C电流将电池充电至2.5V,记录脱锂容量。每次嵌锂及脱锂过程结束后均静置5min,循环2圈,计算得到每圈的库伦效率,将首圈库伦效率记作ICE。ICE=首圈脱锂容量/首圈嵌锂容量×100%。
2、纽扣电池嵌锂倍率性能测试:
装配CR2430纽扣电池,每组至少4个平行样。纽扣电池的电压窗口设定在0V至2.5V。首先以0.1C的小电流进行首圈嵌脱锂,促使SEI膜形成。后续分别以0.2C,0.5C,1C,2C等不同倍率对极片进行嵌锂(扣电恒流放电至0V),随后以0.5C倍率脱锂(扣电恒流恒压充电至2.5V,截至电流为0.05C)。每次嵌锂及脱锂过程结束后均静置5min,每一个嵌锂倍率循环5圈。
3、软包电池充电倍率性能测试:
每组软包电池各取5个,通过以下步骤对电池进行重复充电和放电,并统计充电各阶段容量(平均值),计算CC段容量占比。具体步骤为:首先,将电池置于25℃环境中搁置1小时。以0.2C的充电倍率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CC),充至4.5V后转为恒压充电(CV),充电电流低于0.05C时停止充电,搁置5分钟;再用0.2C将电池流放电至3V,搁置5分钟,确保后续充放电过程的完整性。然后依次用0.2C、0.5C、1C、2C、3C等不同倍率按此前的CC+CV充电模式将电池充满,搁置5分钟后以0.2C倍率将电池容量放完,每个倍率各循环一次。计算不同充电倍率下CC段容量的占比。如表1,测试为1C倍率按此前的CC+CV充电模式将电池充满,计算公式:CC段容量占比(1C)=[CC段充电容量/(CC+CV)充电总容量]×100%。
4、电池析锂测试:
采用实施例及对比例中的锂离子电池各6个。每一实施例及对比例的锂离子电池再按充电倍率分3个小组。首先,将电池置于25℃环境中搁置1小时。再分别以1C和2C的充电倍率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充至4.5V后转为恒压充电,充电电流低于0.05C时停止充电,搁置5分钟;然后用1C的电流密度将电池恒流放电至3V,搁置5分钟。充放电循环10次后,拆解电池,观察负极表面的析锂情况以及与负极相接触的隔离膜的状态。1C和2C的充电倍率分别对应1C析锂情况和2C析锂情况。
1C析锂程度和2C析锂程度判定:根据满充拆解负极相接触的隔离膜被污染的状态来判定,当负极相接触的隔离膜整体显示为白色且显示为灰色的面积<2%,则判定为不析锂;当负极相接触的隔离膜大部分为白色,但有部分位置可观察到灰色,若2%≤灰色面积<20%,则判定为轻微析锂;当负极相接触的隔离膜部分为白色,但仍可明显观察到部分灰色,若20%≤灰色面积<60%,则判定为析锂;当负极相接触的隔离膜大部分显示为灰色,灰色面积≥60%时,则判定为严重析锂。
5、电池室温2C循环测试
取实施例及对比例中的锂离子电池,保证每一例至少有3个平行样。首先,将电池置于25℃恒温环境中搁置1小时。再以2C的充电倍率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充至4.5V后转为恒压充电,充电电流低于0.05C时停止充电,搁置5分钟;然后用1C的电流密度将电池恒流放电至3V,搁置5分钟。以上述流程循环特定的圈数。容量保留率的计算:第n圈容量保留率=第n圈放电容量/第2圈放电容量×100%。
6、循环和膨胀性能测试
将锂离子电池在25℃下静止5分钟后以0.7C的电流恒流充电至4.45V,再以4.45V的恒压充电至0.05C,静置5分钟。通过MMC测试方法测试锂离子电池三个位置点的厚度,取平均值记为MMC0。然后将锂离子电池以0.5C的电流恒流放电至3.0V,静止5分钟,记录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重复上述充放电循环400圈,记录第400圈循环的放电容量,测试锂离子电池三个位置点的厚度,取平均值MMC400
400圈循环容量保持率=(第400圈循环的放电容量/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400圈电池膨胀率=(MMC400-MMC0)/MMC0×100%
三、测试结果
1、硬碳颗粒粒径影响
设置实施例1至9、对比例1和2考察硬碳颗粒粒径影响。参照上述双涂层负极制备实施例1至9、对比例1和2的负极,其中导电剂为碳纳米管,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调整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中硬碳颗粒的Dv50,第一活性材料层厚度T1为30μm,第二活性材料层厚度T2为20μm。
表1硬碳颗粒粒径影响
Figure BDA0003125252450000161
注:D1v50代表第一活性材料层中硬碳颗粒的Dv50;D2v50代表第二活性材料层中硬碳颗粒的Dv50。
根据实施例1至9和对比例1至2的测试结果分析表明,第二活性材料层颗粒越小,有利于电解液渗透,提高电池的动力学性能,有助于缓解快速充电时的析锂现象;第一活性材料层(底层)颗粒过大,不利于克容量发挥,因此,当D1v50的取值范围为5μm至12μm,且D2v50的取值范围为2μm至5μm(不包括5μm本身),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更优。
2、各活性材料层厚度影响
设置实施例10至实施例15考察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厚度的影响,其中实施例10至实施例15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调整了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厚度,表2中,D1v50为9μm,D2v50为3.6μm。
表2活性材料层厚度影响
Figure BDA0003125252450000162
Figure BDA0003125252450000171
对比实施例5、实施例10、实施例11与实施例12的测试结果,发现在第一活性材料层厚度T1相同的情况下,电池的ICE及CC段容量占比将随第二活性材料层厚度T2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相比之下,第二活性材料层更容易被电解液浸润。当T2过大,小颗粒与电解液接触面大,首圈SEI成膜过程中发生的副反应多,ICE下降明显。而活性涂层的厚度也会影响极片的动力学性能,实施例12的涂层最厚,嵌锂时极化最大,因此CC段容量占比最低。
通过实施例14至15和实施例10至13分析,提高第一活性材料层大颗粒硬碳的负载量(即增大第一活性材料层厚度T1),需在第二活性材料层中匹配足够多的小颗粒硬碳起到传导作用,才能使极片拥有较好的嵌锂动力学,降低析锂风险。因此需限定T1与T2的相对关系:1.0≤T1/T2≤3.0。
3、活性碳材料的种类(石墨引入)的影响
对比例3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是负极第二活性材料层的活性材料为石墨。对比例4负极极片第一活性材料层的活性材料为石墨,第二活性材料层的活性材料为硬碳。对比例5的负极极片第一和第二活性材料层的活性材料均为石墨。
表3活性碳材料的种类(对比石墨)
Figure BDA0003125252450000172
Figure BDA0003125252450000181
注:X负极=P×[(Dv50)2-Dv90]
根据实施例5、实施例8及对比例3、对比例4、对比例5的测试结果可得:对比石墨,通过采用硬碳负极活性材料,克容量会大幅提高,且析锂得到较好的改善。P×[(Dv50)2-Dv90]的值,可辅助判断极片是否为纯石墨体系,或石墨-硬碳混合体系。其中P为整个负极极片的孔隙率,Dv50、Dv90为两层碳材料混合后所得粉末样的粒径分布参数。
4、第一活性材料层中导电剂的影响
设置实施例16至实施例20考察第一活性材料层中导电剂的影响。实施例16至实施例20与实施例5的不同仅在于负极的第一活性材料层中导电剂的种类不同,基于负极活性物质质量,导电剂质量含量相同,实施例20中第一活性材料层中不含导电剂,表4中,实施例16至20中的D1v50、D2v50、T1和T2与实施例5相同。
表4第一涂层导电剂的影响
Figure BDA0003125252450000182
Figure BDA0003125252450000191
根据实施例5和实施例16至实施例20的测试结果可得:大颗粒硬碳涂层在应用时需引入导电剂,提高电子电导,防止极片表面析锂的发生。推测原因为大颗粒硬碳与集流体接触不良,造成极片表层锂离子无法及时进入活性材料,在极片表面聚集,进而出现析锂,并且通过石墨烯或碳纳米管作为导电剂可以有效的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5、电解液锂盐的影响
实施例21至实施例23与实施例5的区别仅在于调整了电解液中锂盐组成,测试结果见表5。
表5电解液锂盐的影响
Figure BDA0003125252450000192
注:LiFSI摩尔质量为187.07g/mol,LiPF6摩尔质量为151.91g/mol
根据实施例21至实施例23的测试结果可得通过加入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能与实施例所公开的硬碳负极协同作用,能有效的改善其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并且,当LiFSI和LiPF6的质量比为1.23时,循环性能和膨胀性能最佳。
在此所描述的有关实施例为说明性质的且用于提供对本申请的基本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不应该被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及所给出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负极,包括集流体和位于所述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
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硬碳材料,所述第一硬碳材料的Dv50以D1v50表示,满足5μm≤D1v50≤12μm,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T1≤45μm;
第二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二硬碳材料,所述第二硬碳材料的Dv50以D2v50表示,满足2μm≤D2v50<5μm,所述第二活性层的厚度T2≤30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中,25μm≤T1≤4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中,10μm≤T2≤2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中,1.0≤T1/T2≤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中,所述负极满足如下条件(a)至(c)中至少一者:
(a)所述负极的孔隙率P为30%至50%;
(b)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满足:1<P×[(Dv50)2-Dv90]<40,其中,P表示所述负极的孔隙率,Dv50表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Dv50值,单位为μm,Dv90表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Dv90值,单位为μm;
(c)所述负极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在22°至26°之间存在吸收峰,且所述吸收峰的半峰宽为5°至10°。
6.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正极、隔膜、电解液和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满足:(D1-D2)/D1≤3%,D1表示所述电化学装置100%SOC时的负极厚度,D2表示所述电化学装置50%SOC时的负极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化学装置,所述电解液包括氟醚、氟代碳酸乙烯酯或醚腈中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化学装置,所述电解液包括锂盐,所述锂盐包括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和六氟磷酸锂,所述锂盐的浓度为1mol/L至2mol/L,且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和六氟磷酸锂的质量比为0.06至5。
10.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CN202110687406.1A 2021-06-21 2021-06-21 负极、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34372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7406.1A CN113437252A (zh) 2021-06-21 2021-06-21 负极、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202311506418.5A CN117317137A (zh) 2021-06-21 2021-06-21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7406.1A CN113437252A (zh) 2021-06-21 2021-06-21 负极、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06418.5A Division CN117317137A (zh) 2021-06-21 2021-06-21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37252A true CN113437252A (zh) 2021-09-24

Family

ID=7775670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87406.1A Pending CN113437252A (zh) 2021-06-21 2021-06-21 负极、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202311506418.5A Pending CN117317137A (zh) 2021-06-21 2021-06-21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06418.5A Pending CN117317137A (zh) 2021-06-21 2021-06-21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3437252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1980A (zh) * 2022-02-28 2022-05-2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649499A (zh) * 2022-02-28 2022-06-2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082039A1 (zh) * 2021-11-09 2023-05-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7059735A (zh) * 2023-10-12 2023-11-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二次电池、用电装置、制备方法及再利用方法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95235A1 (en) * 2014-04-10 2015-10-15 Samsung Sdi Co., Ltd. Anod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anode active material
CN109193029A (zh) * 2018-08-21 2019-01-11 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含该电解液的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
CN109286020A (zh) * 2018-08-21 2019-01-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及二次电池
CN109841831A (zh) * 2019-03-21 2019-06-0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材料及包含该负极材料的负极及电化学装置
CN110190253A (zh) * 2019-05-10 2019-08-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
WO2019194554A1 (ko) * 2018-04-04 2019-10-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0867560A (zh) * 2018-08-28 2020-03-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及二次电池
CN111129502A (zh) * 2018-10-31 2020-05-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CN111261834A (zh) * 2020-03-25 2020-06-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2018326A (zh) * 2020-09-17 2020-12-0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2310346A (zh) * 2020-11-03 2021-02-0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能量密度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片
CN112750976A (zh) * 2020-12-29 2021-05-04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电芯及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295235A1 (en) * 2014-04-10 2015-10-15 Samsung Sdi Co., Ltd. Anod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anode active material
KR20150117545A (ko) * 2014-04-10 2015-10-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음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WO2019194554A1 (ko) * 2018-04-04 2019-10-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CN109286020A (zh) * 2018-08-21 2019-01-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及二次电池
CN109193029A (zh) * 2018-08-21 2019-01-11 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含该电解液的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
CN110867560A (zh) * 2018-08-28 2020-03-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及二次电池
CN111129502A (zh) * 2018-10-31 2020-05-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以及二次电池
CN109841831A (zh) * 2019-03-21 2019-06-0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材料及包含该负极材料的负极及电化学装置
CN110190253A (zh) * 2019-05-10 2019-08-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
CN111261834A (zh) * 2020-03-25 2020-06-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2018326A (zh) * 2020-09-17 2020-12-0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2310346A (zh) * 2020-11-03 2021-02-0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能量密度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片
CN112750976A (zh) * 2020-12-29 2021-05-04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电芯及锂离子电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2039A1 (zh) * 2021-11-09 2023-05-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二次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CN114551980A (zh) * 2022-02-28 2022-05-2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649499A (zh) * 2022-02-28 2022-06-21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649499B (zh) * 2022-02-28 2024-05-1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7059735A (zh) * 2023-10-12 2023-11-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二次电池、用电装置、制备方法及再利用方法
CN117059735B (zh) * 2023-10-12 2024-04-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极片、二次电池、用电装置、制备方法及再利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17137A (zh) 2023-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37250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1987296B (zh) 负极材料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1029543B (zh)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437293B (zh) 负极活性材料、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01986797B (zh) 用于锂蓄电池的阳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锂蓄电池
CN113437252A (zh) 负极、包括该负极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2820869B (zh) 负极活性材料、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161532B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包含该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CN114597478B (zh) 电化学装置、电子装置
CN114175310A (zh) 一种正极补锂材料、包含该材料的正极极片和电化学装置
CN112786971B (zh) 一种负极预锂化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及负极预锂化锂离子电池
CN113437294B (zh) 负极材料、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78288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228342A (zh)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795947A (zh) 负极活性材料及包含其的负极、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148960A (zh) 负极极片及包含该负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电子装置
CN115836408A (zh) 负极活性材料、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144919A (zh) 一种正极极片、包含该正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148951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530575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用电装置
CN115548424A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184080A1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956306A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78303B (zh) 正极材料及包含该正极材料的电化学装置
CN113437299B (zh) 负极活性材料、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