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3638A - 跨骑型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3638A
CN113423638A CN201980091753.9A CN201980091753A CN113423638A CN 113423638 A CN113423638 A CN 113423638A CN 201980091753 A CN201980091753 A CN 201980091753A CN 113423638 A CN113423638 A CN 1134236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
battery
type electric
electric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17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23638B (zh
Inventor
竹中宽
井上岳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23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36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236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36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1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 B62J43/1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on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4/0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cycles by electric mo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跨骑型电动车辆包括:车身框架;电动马达,其产生行驶驱动力;可移动型电池;以及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电动马达。所述车身框架包括:主框架,其包括从头管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延伸的延伸设置部;下框架,其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延伸设置部靠下方的位置,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中框架,其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延伸设置部靠下方且比所述下框架靠上方的位置,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延伸设置部和所述中框架之间。所述可移动型电池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中框架和所述下框架之间。

Description

跨骑型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向马达进行供电的电池的跨骑型电动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有通过拆下框架而能够将包括电池的电源单元向车辆侧方取出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54204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基本上被理解为设想将电池固定在车辆上的、使用了固定式的电池的结构。该电源单元是设想了在维护、修理的情况下拆下的大型的单元,且拆下作业也很费事。另一方面,在使用了可移动型电池的跨骑型电动车辆中,也设想车辆的用户对可移动型电池进行更换,从而需要使可移动型电池单独地拆下的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有利于将可移动型电池单独拆下的结构的跨骑型电动车辆。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
提供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该跨骑型电动车辆(1)具备:
车身框架(2);
电动马达(5),其产生行驶驱动力;
可移动型电池(11),其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电;以及
控制装置(12),其控制所述电动马达,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2)包括:
主框架(21),其包括从头管(20)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延伸的延伸设置部(21a);
下框架(27L、27R),其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延伸设置部(21a)靠下方的位置,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中框架(28L、28R),其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延伸设置部(21a)靠下方且比所述下框架(27L、27R)靠上方的位置,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控制装置(12)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延伸设置部(21a)和所述中框架(28L、28R)之间,
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中框架(28L、28R)和所述下框架(27L、27R)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有利于将可移动型电池单独拆下的结构的跨骑型电动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图1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右视图。
图3是表示搭载于图1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可移动型电池的车载方式的前侧立体图。
图4是表示搭载于图1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可移动型电池的车载方式的后侧立体图。
图5是搭载于图1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可移动型电池的立体图。
图6是图1的跨骑型电动车辆所具备的副框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副框架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图6的副框架所具备的横框架的装卸方式的图。
图9是表示其他例子的横框架的装卸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并非对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发明进行限定,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组合未必全部都是发明所必须的。也可以对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多个特征中的两个以上的特征任意地进行组合。另外,对相同或者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各图中,箭头D1、D2、D3以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前进方向为基准而表示跨骑型车辆的前后方向、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另外,FR、RR、U、D、L、R表示前侧、后侧、上侧、下侧、左侧、右侧。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概要>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跨骑型电动车辆1(以下,有时简称为车辆1。)的左视图,图2是车辆1的右视图。图3以及图4是表示搭载于车辆1的可移动型电池11(以下,有时简称为电池11。)的车载方式的立体图,图3表示在D1方向上的电池11的前侧周边,图4表示在D1方向上的电池11的后侧周边。
车辆1是越野型的两轮摩托车,但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包括其他形式的两轮摩托车的各种跨骑型车辆。
车辆1具备前轮FW、后轮RW以及车身框架2。前轮FW是转向轮,后轮RW是驱动轮。后轮RW具备轮内马达5,该轮内马达5具备电动马达。后轮RW通过轮内马达5的驱动而旋转,从而产生行驶驱动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通过轮内马达来对驱动轮进行驱动的驱动形式,但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将电动马达从车轮分离而利用齿轮机构、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来将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向车轮传递的驱动形式。
车身框架2包括头管20、主框架21以及副框架25。在头管20,转向自如地支承有左右的前叉3L、3R以及车把杆8。具体地,在头管20转动自如地支承有柱20b,在柱20b固定有顶部桥接件20a。在顶部桥接件20a以及柱20b,支承有左右的前叉3L、3R以及车把杆8。前轮FW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左右的前叉3L、3R。在车把杆8的左右端部,分别设置有左右的把手9L、9R。骑乘者通过把持左右的把手9L、9R而使柱20b转动,由此使前轮FW转向。
主框架21包括从头管20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前侧延伸设置部21a、以及从前侧延伸设置部21a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后侧延伸设置部21b。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前侧延伸设置部21a向后方下方略微弯曲。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前侧延伸设置部21a是未向左右分叉的单一的框架,但也可以是左右一对的框架。在后侧延伸设置部21b的端部,设置有枢轴框架24。
枢轴框架24将摆臂6支承为摆动自如。在摆臂6支承有后轮RW的轮内马达5。摆臂6具有缓冲框架6a,在缓冲框架6a和主框架21之间,设置有后缓冲器7。
在枢轴框架24的附近左侧展开/收纳自如地设置有侧支架17。图1图示了展开时的侧支架17。车辆1通过将侧支架17展开并着地,由此能够利用前轮FW、后轮RW以及侧支架17三者而以向左侧倾斜的状态维持自行站立状态。
在枢轴框架24的附近右侧转动自如地支承有制动踏板18。在存在骑乘者对制动踏板18的制动操作的情况下,通过使轮内马达5的输出降低,能够对车辆1进行制动。
在主框架21,连接有左右一对的车座框架22L、22R的前端部。在车座框架22L、22R上,支承有骑乘者就座的车座4。在左右一对的车座框架22L、22R、和后侧延伸设置部21b之间,连接有左右一对的加强框架23L、23R。
在主框架21上,支承有充电端口19。在充电端口19连接有用于对电池11进行充电的充电线缆来进行供电。所供的电力能够经由搭载于车辆1上的未图示的充电器而供给至电池11,从而对电池11进行充电。
充电端口19在D1方向上配置于车座4和车把杆8之间。充电端口19被盖10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图1表示将盖10关闭后的状态,表示将盖10打开的状态。在不使用充电端口19的情况下,通过用盖10将其覆盖,能够防止充电端口19的端子的劣化等。另外,盖10在D1方向上在其后侧设置有转动轴10a,以转动轴10a为转动中心而沿D1方向转动。在打开盖10的情况下,需要将盖10在D1方向上向后侧拉起,能够防止就座于车座4的骑乘者在行驶中意外地将盖10打开的事态。
副框架25在前轮FW和后轮RW之间对电池11、控制装置12、电池13以及稳压器(regulator)16进行支承。电池13是比电池11输出电压低、容量小的电池,例如,是12V的铅电池。电池13能够用作向控制装置12的电路、车辆1的电子器件进行供电的电池。
稳压器16是将电池11的输出电压维持为适用于轮内马达5的驱动的规定的电压的电路单元,例如,是将电池11的输出电压降压为规定的电压的降压器。也能够将稳压器16内置于电池11中。然而,通过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稳压器16和电池11分开设置,能够在使用通用性较高的电池11的同时,配合车辆1所需要的电压来设计稳压器16。
控制装置12包括轮内马达5的驱动电路,是进行将经由稳压器16从电池11输出的电力供给至轮内马达5的控制的动力控制单元。控制装置12例如根据骑乘者对把手9R的加速操作,对向轮内马达5所供的电力进行控制。在轮内马达5是交流马达的情况下,驱动电路包括逆变器。
电池11是例如锂离子电池,是用于向轮内马达5供电的蓄电装置。图5是电池11的立体图。图5中的各箭头D1~D3表示车载时的方向。电池11作为整体而具有长方体形状,在其内部容纳有多个电池单体。
在电池11的长度方向一方端部,设置有抓手11a。进行电池11的更换的作业者能够例如把持抓手11a而以抓手11a的一侧向上、相反的一侧向下的方式搬运电池11。在电池11的车载时,如图3所示抓手11a在D1方向上位于电池11的前端。由于抓手11a在前轮FW的后方露出,因此作业者容易接触到抓手11。
在电池11的与抓手11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如图4所示设置有电连接部11b。在电连接部11b,设置有输出电力的电连接端子。在电池11的车载时,电连接部11b在D1方向上位于电池11的后端。在电连接部11b,拆装自如地连接有车辆侧的连接器15。通过在行驶中与障碍物、飞石等接触比较少的电池11的后端进行电连接,能够防止在行驶中电连接断开的情况。
稳压器16经由连接器15而与电池1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接器15以及稳压器16在D1方向上位于电池11的后方,尤其是,配置于电池11和枢轴框架24之间的空间。另外,电连接部11b在电池11的后端,在D2方向上位于偏右侧的位置。因此,稳压器16和连接器15配置成沿D2方向排列,连接器15位于右侧,稳压器16位于左侧。能够缩短连接器15和稳压器16之间的电线。另外,能够为了稳压器16和连接器15的配置而有效利用较窄的空间。
关于副框架25的结构,在图1~图4的基础上,参照图6以及图7来进行说明。图6是副框架25的立体图,图7是副框架25的俯视图。
副框架25包括左右一对的下伸框架26L、26R、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以及、左右一对的横框架29L、29R。
左右一对的下伸框架26L、26R,其各上端部与主框架21的前端部连接,并从主框架21向下方延伸设置。在左右一对的下伸框架26L、26R间,架设有沿D2方向延伸设置的横框架32a、32b。横框架32a、32b沿D3方向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是构成车身框架2的最下部的框架。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从左右一对的下伸框架26L、26R的下端部在D1方向上向后方延伸设置,在D3方向上,位于比主框架21的前侧延伸设置部21a靠下方的位置。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分别包括水平地延伸的前侧延伸设置部27a、以及在从前侧延伸设置部27a向上方并且D2方向内侧延伸的后侧延伸设置部27b。各后侧延伸设置部27b的端部与枢轴框架24连接。
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从左右一对的下伸框架26L、26R的中途部在D1方向上向后方延伸设置,在D3方向上,位于比主框架21的前侧延伸设置部21a靠下方的位置,且位于比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靠上方的位置。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作为整体而水平地延伸,各后端部经由左右一对的连接构件BL、BR而连接于主框架21。
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在俯视下,朝向D1方向后侧而向内侧倾斜,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的D2方向的分离距离在前后不同。即,与前侧的距离Wf相比后侧的距离Wr较短。通过使在骑乘者就座于车座4时与骑乘者的腿部接近的、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的后端部侧的分离距离Wr较窄,由此使骑乘者易于跨在车座4上。
接下来,副框架25沿D3方向形成两层的部件配置空间。上侧的部件配置空间是在D3方向上的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和主框架21的前侧延伸设置部21a之间的空间。在此,沿D1方向排列配置有控制装置12和电池13。
作为支承控制装置12的结构,在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间,架设有沿D2方向延伸设置的支承构件34。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支承构件34设置有多个(在此为两个),且沿D1方向而分离。控制装置12例如通过螺栓(未图示)而固定于支承构件34。
控制装置12的该D3方向的长度Hc比D2方向的长度Wc以及D1方向的长度Lc的任意一者都短,作为整体而具有扁平形状。由此,能够在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和主框架21的前侧延伸设置部21a之间的较窄的空间配置控制装置12,能够确保后述的电池11的配置空间沿D3方向更宽,从而能够搭载更为大型的电池11。
作为支承电池13的结构,在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上,搭载有容纳构件14。就容纳构件14而言,其上方敞开的箱型的主体配置于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间的空间,设置于主体的左右侧部的钩状的卡止部13卡止于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电池13插入并支承于容纳构件14的主体。容纳构件14的底部位于比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降低电池13比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向上方突出的高度,从而能够使用具有较大高度的电池作为电池13。
通过将电池13配置于控制装置12的前侧,能够缩短电池13和控制装置12之间的配线。由于电池13位于车身框架2的前部,由此能够从外部(尤其是车身上方)接触电池13,从而能够提高电池13的维护便利性。另外,还能够通过电池13保护控制装置12的前方。
下侧的部件配置空间是在D3方向上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和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之间的空间。在此,配置有重量较高的电池11。通过将电池11配置于车辆1的较低的位置,能够实现车辆1的低重心化。
作为支承电池11的结构,在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设置有托盘状的支承构件31、棒状的支承构件33。支承构件31形成为包围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的下、前、左右。具体地,支承构件31具有前壁部31F、左右的侧壁部31L、31R以及底壁部31B。支承构件33沿D2方向延伸设置,架设于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并且设置于底壁部31B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支承构件33设置有多个(在此为两个),并沿D1方向而分离。
电池11被载置于支承构件33上,以利用未图示的锁止机构而可解除的方式固定。通过将电池11、连接器15以及稳压器16配置于下层,将控制装置12配置于上层,能够使它们接近地进行配置,从而能够缩短配线。电池11以被副框架25包围的方式搭载于车辆1,但D3方向上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和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之间的距离(高度方向的间隙)比车载时的电池11的高度长。因而,在电池11的更换作业时,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和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不会成为其直接的妨碍。
在下框架27L、27R,设置有对左右的脚踏件(脚踏部)FL、FR进行支承的托架30L、30R,电池11配置于左右的脚踏件FL、FR之间。在因某种状况而解除了锁止的情况下,能够因脚踏件FL、FR的存在而防止电池11在车辆1的左侧或右侧脱落。
横框架29L将下框架27L和中框架28L连结,且位于电池11的左侧。能够保护电池11的左侧部,并且在因某种状况而解除了锁止的情况下,防止电池11在车辆1的左侧脱落。
横框架29R将下框架27R和中框架28R连结,且位于电池11的右侧。能够保护电池11的右侧部,并且在因某种状况而解除了锁止的情况下,防止电池11在车辆1的右侧脱落。
电池11被副框架25包围并保护,另一方面,在该状态下无法被取出至副框架25的外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框架29R形成为能够拆下,通过拆下横框架29R,能够在车辆1的右侧取出电池11。虽然可以将横框架29L以及横框架29R的双方设为能够拆下,也可以仅将横框架29L设为能够拆下,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框架29L被设为不能拆下。横框架29L例如通过焊接等而固接于下框架27L、中框架28L。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能够通过侧支架17而以向左侧倾斜的状态维持自行站立状态,有时在该状态下进行电池11的拆下作业。此时,由于横框架29L设为不能拆下,因此能够防止电池11在车辆1的左侧意外地脱落。
图8是表示横框架29R的装卸方式的图。状态ST1表示横框架29R被固定于下框架27R和中框架28R的状态,状态ST2表示横框架29R被从下框架27R和中框架28R拆下的状态。
管状的中框架28R的中途部位具有扁平的形状,在其周边设置有筒状的安装构件35。在管状的横框架29R的上端部形成有扁平的形状的安装部29a,通过用螺栓36将安装部29a、和安装构件35以及中框架28R紧固而将两者固定。通过拆下螺栓36而将固定解除。
管状的下框架27R的前侧延伸设置部27a的中途部位具有安装部27c,该安装部27c具有扁平的形状。在横框架29R的下端部形成有分支成双叉的倒U形状的安装部29a。通过用安装部29a夹持安装部27c而使两者嵌合,从而用螺栓36将它们紧固,由此将两者固定。通过拆下螺栓36而将固定解除。
如状态ST2所示,在拆下横框架29R后的状态下,能够从下框架27R和中框架28R之间的间隙将电池11取出到外部,另外,能够从外部将电池11搭载到副框架25内。此外,横框架29R的固定结构不限于使用了螺栓36的上述的结构,而能够适当设计。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电池11和控制装置12分体地构成,电池11配置于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和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之间。由于电池11能够从这些框架的上下的间隙沿车宽方向单独地取出,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是有利于单独地拆下电池11的结构,另外,在能够在较低的位置装卸较高重量的电池11这一点也是有利于单独地拆下电池11的结构。
由于控制装置12配置于电池11的正上方,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在与电池11间的电线的配线方面有利的结构,另一方面,不需要为了电池11的装卸而进行控制装置12的装卸,另外,也不会成为电池11的装卸的妨碍。
<横框架的装卸结构的其他例子>
在图8的例子中,设为能够仅拆下横框架29R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能够将周围的框架也一体地拆下的结构。图9表示其一个例子。在图示的例子中,横框架29R与下框架27R的前端部27d以及下伸框架26R的一部分26a一体地形成,它们能够一体地拆下。状态ST11表示横框架29R等被固定于下框架27R和中框架28R的状态,状态ST12表示横框架29R等被从下框架27R和中框架28R拆下后的状态。
横框架29R的上端部和中框架28R之间的固定结构与图8的例子相同。横框架29R的下端部固定于前端部27d。前端部27d和下框架27R的剩余的部分由筒状的连接管37连结,用螺栓36将它们紧固而彼此固定。通过拆下螺栓36而解除固定。下伸框架26R的一部分26a和剩余的部分由筒状的连接管38连结,用螺栓36将它们紧固而彼此固定。通过拆下螺栓36而解除固定。
如状态ST12所示,在将横框架29R等拆下后的状态下,不仅能够利用下框架27R和中框架28R之间的间隙,还能够利用存在过下伸框架26R的一部分26a的部分所空出的空间而在右前方取出电池11,从而容易取出电池11。另外,容易从外部将电池11搭载至副框架25内。进一步地,即使在车载时的电池11的高度大于D3方向上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和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之间的距离(高度方向的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电池11的车载以及取出,从而能够不造成车辆1的大型化而实现电池11的大型化所带来的充电容量的增加。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将下伸框架、下框架、中框架在左右各设置一个,但也可以在车宽方向中央设置一个。然而,通过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左右各设置一个,能够对电池11、电池13以及控制装置12等更稳定地进行支承。
<实施方式的总结>
上述实施方式至少公开以下的车辆。
1.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是跨骑型电动车辆(1),其具备:
车身框架(2);
电动马达(5),其产生行驶驱动力;
可移动型电池(11),其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电;以及
控制装置(12),其控制所述电动马达,
所述车身框架(2)包括:
主框架(21),其包括从头管(20)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延伸的延伸设置部(21a);
下框架(27L、27R),其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延伸设置部(21a)靠下方的位置,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中框架(28L、28R),其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延伸设置部(21a)靠下方且比所述下框架(27L、27R)靠上方的位置,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控制装置(12)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延伸设置部(21a)和所述中框架(28L、28R)之间,
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中框架(28L、28R)和所述下框架(27L、27R)之间。
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能够从所述中框架和所述下框架之间的间隙将所述可移动型电池单独地拆下,另外,能够在较低的位置装卸较高重量的所述可移动型电池,因此能够提供具有有利于将可移动型电池单独拆下的结构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由于所述控制装置配置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的正上方,因此是在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的电线的配线方面有利的结构,另外,所述控制装置也不会成为所述可移动型电池的装卸的妨碍。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在车载时,所述控制装置(12)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c)比所述控制装置(12)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的长度(Hc)长。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紧凑化地搭载所述控制装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具备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电连接部(11b)连接的连接器(15),
在车载时,所述电连接部(11b)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后端,
所述连接器(15)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后方。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在所述可移动型电池的搭载部位将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可移动型电池连接,从而能够提高电线的布设的便利性。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具备对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输出电压进行调整的稳压器(16),
所述车身框架(2)包括对支承后轮(RW)的摆臂(6)进行支承的枢轴框架(24),
所述稳压器(16)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和所述枢轴框架(24)之间。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将所述可移动型电池和所述稳压器之间的电线缩减得更短。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具备容量比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小的小容量电池(13),
所述小容量电池(13)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延伸设置部(21a)和所述中框架(28L、28R)之间,并且,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控制装置(12)靠前侧的位置。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提高所述小容量电池的维护便利性,另外,能够利用所述小容量电池来保护所述控制装置的前方。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所述下框架具备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
所述中框架具备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更为稳定地对所述控制装置、所述可移动型电池进行支承。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具备:
左侧横框架(29L),其将左侧的所述下框架(27L)与左侧的所述中框架(28L)连结,且位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左侧;以及
右侧横框架(29R),其将右侧的所述下框架(27R)与右侧的所述中框架(28R)连结,且位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右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保护所述电池的左右侧方,另外,能够防止所述可移动型电池在左右脱落。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所述左侧横框架(29L)和/或所述右侧横框架(29R)能够拆下。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使所述电池的装卸作业容易化。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具备侧支架(17),所述侧支架(17)使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1)能够以向左侧倾斜的状态而自行站立,
所述左侧横框架(29L)不能拆下,
所述右侧横框架(29R)能够拆下。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在利用所述侧支架使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自行站立的状态下,使所述电池的装卸作业容易化。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具备左右一对的脚踏件(FL、FR),
在所述左右一对的脚踏件(FL、FR)之间,配置有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
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所述脚踏件能够防止所述可移动型电池在左右脱落。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具备:
车座(4);
车把杆(8);
充电端口(19),其配置于所述车座和所述车把杆之间;以及
盖(10),其对所述充电端口(19)进行开闭,
所述盖(10)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转动,其转动轴(10a)设置于所述盖(10)的后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进行所述可移动型电池的充电,并且能够抑制所述盖意外地打开。
以上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Claims (11)

1.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1),其具备:
车身框架(2);
电动马达(5),其产生行驶驱动力;
可移动型电池(11),其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电;以及
控制装置(12),其控制所述电动马达,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框架(2)包括:
主框架(21),其包括从头管(20)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延伸的延伸设置部(21a);
下框架(27L、27R),其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延伸设置部(21a)靠下方的位置,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中框架(28L、28R),其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延伸设置部(21a)靠下方且比所述下框架(27L、27R)靠上方的位置,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控制装置(12)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延伸设置部(21a)和所述中框架(28L、28R)之间,
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中框架(28L、28R)和所述下框架(27L、27R)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载时,所述控制装置(12)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c)比所述控制装置(12)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的长度(Hc)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电连接部(11b)连接的连接器(15),
在车载时,所述电连接部(11b)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后端,
所述连接器(15)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对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输出电压进行调整的稳压器(16),
所述车身框架(2)包括对支承后轮(RW)的摆臂(6)进行支承的枢轴框架(24),
所述稳压器(16)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和所述枢轴框架(24)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容量比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小的小容量电池(13),
所述小容量电池(13)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延伸设置部(21a)和所述中框架(28L、28R)之间,并且,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控制装置(12)靠前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框架具备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7L、27R),
所述中框架具备左右一对的中框架(28L、28R)。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
左侧横框架(29L),其将左侧的所述下框架(27L)与左侧的所述中框架(28L)连结,且位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左侧;以及
右侧横框架(29R),其将右侧的所述下框架(27R)与右侧的所述中框架(28R)连结,且位于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的右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侧横框架(29L)和/或所述右侧横框架(29R)能够拆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侧支架(17),所述侧支架(17)使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1)能够以向左侧倾斜的状态而自行站立,
所述左侧横框架(29L)不能拆下,
所述右侧横框架(29R)能够拆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左右一对的脚踏件(FL、FR),
在所述左右一对的脚踏件(FL、FR)之间,配置有所述可移动型电池(11)。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具备:
车座(4);
车把杆(8);
充电端口(19),其配置于所述车座和所述车把杆之间;以及
盖(10),其对所述充电端口(19)进行开闭,
所述盖(10)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转动,其转动轴(10a)设置于所述盖(10)的后侧。
CN201980091753.9A 2019-03-18 2019-03-18 跨骑型电动车辆 Active CN1134236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11235 WO2020188706A1 (ja) 2019-03-18 2019-03-18 鞍乗型電動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3638A true CN113423638A (zh) 2021-09-21
CN113423638B CN113423638B (zh) 2022-05-13

Family

ID=72520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1753.9A Active CN113423638B (zh) 2019-03-18 2019-03-18 跨骑型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49409B2 (zh)
CN (1) CN113423638B (zh)
WO (1) WO20201887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0740B (zh) * 2020-11-10 2022-06-24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接口上置的电动摩托车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244A (zh) * 1993-01-26 1994-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
CN2574980Y (zh) * 2002-10-31 2003-09-24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摩托车车架
WO2011121758A1 (ja) * 2010-03-31 2011-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US20110290578A1 (en) * 2010-05-28 2011-12-01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 riding type, electric vehicle
WO2012070109A1 (ja) * 2010-11-22 2012-05-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
JP2013208945A (ja) * 2012-03-30 2013-10-10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13209054A (ja) * 2012-03-30 2013-10-10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式鞍乗り型車両
US20130270023A1 (en) * 2010-12-27 2013-10-17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power controller in electric vehicle
CN103707971A (zh) * 2012-09-28 2014-04-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2014069736A (ja) * 2012-09-28 2014-04-21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03946108A (zh) * 2011-12-28 2014-07-23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CN104010929A (zh) * 2011-12-28 2014-08-27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EP2799320A1 (en) * 2011-12-28 2014-11-05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straddled vehicle
JP2015033901A (ja) * 2013-08-08 2015-0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CN104602936A (zh) * 2012-10-03 2015-05-0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US20150344093A1 (en) * 2012-12-25 2015-12-03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vehicle
JP2016179754A (ja) * 2015-03-24 2016-10-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US20160347199A1 (en) * 2015-05-29 2016-12-0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electric vehicle
WO2017169532A1 (ja) * 2016-03-30 2017-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7178270A (ja) * 2016-03-31 2017-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244A (zh) * 1993-01-26 1994-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
CN2574980Y (zh) * 2002-10-31 2003-09-24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摩托车车架
WO2011121758A1 (ja) * 2010-03-31 2011-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US20110290578A1 (en) * 2010-05-28 2011-12-01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 riding type, electric vehicle
WO2012070109A1 (ja) * 2010-11-22 2012-05-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二輪車
US20130270023A1 (en) * 2010-12-27 2013-10-17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power controller in electric vehicle
CN103946108A (zh) * 2011-12-28 2014-07-23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EP2799320A1 (en) * 2011-12-28 2014-11-05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straddled vehicle
CN104010929A (zh) * 2011-12-28 2014-08-27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JP2013208945A (ja) * 2012-03-30 2013-10-10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13209054A (ja) * 2012-03-30 2013-10-10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式鞍乗り型車両
JP2014069736A (ja) * 2012-09-28 2014-04-21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03707971A (zh) * 2012-09-28 2014-04-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04602936A (zh) * 2012-10-03 2015-05-0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US20150232150A1 (en) * 2012-10-03 2015-08-20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addle Type Electric Vehicle
US20150344093A1 (en) * 2012-12-25 2015-12-03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vehicle
JP2015033901A (ja) * 2013-08-08 2015-0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JP2016179754A (ja) * 2015-03-24 2016-10-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
US20160347199A1 (en) * 2015-05-29 2016-12-0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electric vehicle
WO2017169532A1 (ja) * 2016-03-30 2017-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7178270A (ja) * 2016-03-31 2017-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玉东: "浅析隆鑫二代三轮自卸摩托车的开发设计", 《摩托车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49409B2 (ja) 2022-10-06
WO2020188706A1 (ja) 2020-09-24
CN113423638B (zh) 2022-05-13
JPWO2020188706A1 (ja) 2021-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3424B (zh) 踏板摩托车型电动车辆
JP5052922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002233B2 (ja) 電動車両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US8746391B2 (en) Electric vehicle
CN102079350B (zh) 电动二轮车
US20130233631A1 (en) Power assisted vehicle
TWI462372B (zh) 電池單元
JP7118182B2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CN113423638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2013132169A (ja) 可搬型充電器
JP2012153327A (ja) 鞍乗型車両
CN113423635B (zh) 电池收纳装置以及电动车辆
JP709797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2678106B (zh) 鞍乘式电动三轮车
CN112004740B (zh) 电动车辆
JP2017190071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WO2021038595A1 (en) Electric power system of vehicle
WO2024058269A1 (ja) スクータ型電動車両
JPWO2020066208A1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WO2023127077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3015904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CN116601074A (zh) 跨骑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