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3610A - 线束用保护器及线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束用保护器及线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3610A
CN113423610A CN201980091638.1A CN201980091638A CN113423610A CN 113423610 A CN113423610 A CN 113423610A CN 201980091638 A CN201980091638 A CN 201980091638A CN 113423610 A CN113423610 A CN 113423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main body
wire harness
protruding
abu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16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23610B (zh
Inventor
矶田一真
宇野广辉
井上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23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3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23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3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H02G11/00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using extensible carrier for the cable, e.g. self-coiling sp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75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formed by a succession of articulated un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提供线束用保护器(10)及使用该线束用保护器(10)的线束装置(80),线束用保护器(10)包括:线束(W)插通的主体部(16);盖体(18),将主体部(16)的开口部(56)覆盖;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20),构成为肉厚比主体部(16)及盖体(18)薄,将盖体(18)能转动地连结到构成主体部(16)的第一侧壁(22a);主体侧抵接部(40),设置于主体部(16)的第一侧壁(22a);以及盖体侧抵接部(58),设置于盖体(18),通过与主体侧抵接部(40)抵接,从而将施加于盖体(18)的载荷传递到主体部(16)。

Description

线束用保护器及线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收纳保持汽车的线束的线束用保护器及线束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线束用保护器,该线束用保护器具备线束插通的主体部和将主体部的开口部覆盖的盖体。盖体通过肉厚比盖体及主体部薄且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连结到主体部。连结部作为用于使盖体相对于主体部转动的铰链发挥作用。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一种构成电缆导向件的线束用保护器,该电缆导向件外装于架设在车身与滑动门等可动体之间的线束。电缆导向件通过呈筒形状的链接框架相互能转动地连结多个而构成。利用连续的多个链接框架的内部空间形成有线束插通的插通路。
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电缆导向件中,各链接框架具备线束插通的主体部和将主体部的开口部覆盖的盖体。各链接框架的盖体通过肉厚比盖体及主体部薄且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连结到主体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423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796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160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这些线束用保护器中,因为盖体和主体部通过连结部连结,所以成为当对盖体施加载荷时向连结部直接传递载荷的结构。进一步地,连结部为了实现期望的可挠性,形成为肉厚比盖体、主体部薄。故此,连结部的耐载荷性低,期望使连结部的耐久性提高。
因此,以提供将盖体和主体部连结的连结部的耐久性提高的线束用保护器及使用该线束用保护器的线束装置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线束用保护器包括:线束插通的主体部;盖体,将所述主体部的开口部覆盖;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构成为肉厚比所述主体部及所述盖体薄,将所述盖体能转动地连结到构成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侧壁;主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侧壁;以及盖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盖体,通过与所述主体侧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施加于所述盖体的载荷传递到所述主体部。
本公开的线束装置具备所述线束用保护器和收纳于所述线束用保护器的线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将盖体和主体部连结的连结部的耐久性提高的线束用保护器、和使用该线束用保护器的线束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线束用保护器的代表性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主体部侧观看图1所示的线束用保护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链接框架打开盖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链接框架盖上盖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示出链接框架将要相互连结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4所示的链接框架的侧视图。
图7是图6中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线束用保护器的代表性结构例的侧视图。
图9是图8中的IX-IX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线束用保护器,
(1)包括:线束插通的主体部;盖体,将所述主体部的开口部覆盖;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构成为肉厚比所述主体部及所述盖体薄,将所述盖体能转动地连结到构成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侧壁;主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侧壁;以及盖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盖体,通过与所述主体侧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施加于所述盖体的载荷传递到所述主体部。
根据本公开的线束用保护器,在通过连结部连结有盖体的主体部的第一侧壁设置有主体侧抵接部。在盖体设置有通过与主体侧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施加于盖体的载荷传递到主体部的盖体侧抵接部。由此,即使在对盖体施加载荷而使盖体相对于主体部移位的情况下,也通过盖体侧抵接部与主体侧抵接部抵接,从而载荷分散到主体部。其结果是,可避免载荷直接传递到连结部,能够减少肉厚比主体部、盖体薄且脆弱的连结部由于载荷的负担而断裂的可能性。由此,能够维持采用主体部和盖体通过连结部一体地连结的结构的便利性,并且连结部、线束用保护器自身的耐久性的提高也能够一并达成。
另外,主体侧抵接部和盖体侧抵接部也可以在盖体没有负担载荷的初始状态下相互抵接。另外,也可以为,在初始状态下,在主体侧抵接部与盖体侧抵接部的对置面间形成有间隙,在盖体负担载荷时,主体侧抵接部和盖体侧抵接部接近地移位而相互抵接。
(2)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底壁、从该底壁的两侧缘的一方立起的所述第一侧壁、以及从所述底壁的所述两侧缘的另一方立起的第二侧壁,由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划定所述线束插通的插通路,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包括从所述第一侧壁的突出顶端部朝向所述第二侧壁侧突出的侧方突部,通过所述侧方突部构成所述主体侧抵接部,所述盖体的一端部通过所述连结部连结到所述侧方突部的上表面。
线束插通的插通路由构成主体部的底壁和作为从底壁的两侧缘立起的一对侧壁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划定。进一步地,主体侧抵接部由从主体部的第一侧壁的突出顶端部朝向第二侧壁侧突出的侧方突部构成。由此,在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收纳于插通路时,能够利用成为死空间的区域设置主体侧抵接部。与主体侧抵接部抵接的盖体侧抵接部也同样,能够利用成为死空间的区域而配置。其结果是,能够空间效率良好地设置主体侧抵接部及盖体侧抵接部。
进一步地,盖体的一端部通过连结部连结到从第一侧壁的突出顶端部朝向第二侧壁侧突出的侧方突部的上表面。由此,在使盖体以连结部为中心旋转而打开时,能够减小从主体部突出的盖体的轨道,能够减小线束用保护器所需的配置用空间。另外,期望盖体的另一端部能够通过锁定机构开闭自如地组装到主体部的第二侧壁的顶端部。
(3)在上述(2)中,优选的是,所述盖体侧抵接部包括在所述盖体关闭的状态下从所述盖体的下表面朝向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底壁突出的下方突出部、和从该下方突出部的突出端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突出的侧方突出部,通过所述盖体的所述侧方突出部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的下方,从而在与所述盖体和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底壁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所述盖体的所述侧方突出部和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抵接,在与所述对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所述盖体的所述下方突出部和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抵接。
在与盖体和主体部的底壁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构成盖体侧抵接部的侧方突出部和构成主体侧抵接部的侧方突部抵接。由此,在插通于主体部的线束抵接于盖体而施加与盖体和主体部的底壁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载荷时,通过侧方突出部和侧方突部的抵接,施加于盖体的载荷可靠地分散到主体部。其结果是,可避免载荷直接达到脆弱的连结部。特别是,盖体的一端部通过连结部连结到侧方突部的上表面。故此,在与盖体和主体部的底壁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施加于盖体的载荷在传递到连结部之前,能够通过侧方突出部和侧方突部的抵接而分散到主体部。
进一步地,在与盖体和主体部的底壁的对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盖体的下方突出部和主体部的侧方突部抵接。由此,在对主体部的第二侧壁侧施加载荷时,通过下方突出部和侧方突部的抵接,能够使传递到盖体的载荷分散到第一侧壁,可避免直接达到到脆弱的连结部。
(4)在上述(3)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的基端侧形成有朝向所述底壁开口的凹部,所述盖体还具备从所述侧方突出部的突出端部朝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所述盖体的所述上方突出部收纳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凹部,所述上方突出部的外表面和所述凹部的内表面在与所述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和所述正交方向的两侧抵接。
在主体部的侧方突部的基端侧设置有凹部,在盖体的侧方突出部的突出端部设置有上方突出部,在凹部收纳配置有上方突出部。由此,能够利用主体部的插通路中的死空间,在盖体和主体部的底壁的对置方向和与其正交的方向上使盖体侧抵接部和主体侧抵接部抵接。特别是,在与盖体和主体部的底壁的对置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上方突出部的外表面和凹部的内表面抵接。由此,施加于盖体的扭转方向的载荷也能够分散到主体部。
(5)优选的是,所述盖体侧抵接部具有与所述盖体平行地扩展的盖体侧第一抵接面,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具有与所述盖体的底面平行地扩展并与所述盖体侧第一抵接面抵接的主体侧第一抵接面。由此,在通过插通于主体部的线束与盖体抵接等而对盖体施加载荷的情况下,能够使盖体侧第一抵接面和主体侧第一抵接面面接触。其结果是,能够使施加于盖体的载荷可靠且稳定地分散到主体部。
(6)期望的是,所述盖体侧抵接部具有与所述盖体正交地扩展的盖体侧第二抵接面,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具有与所述盖体的底面正交地扩展的主体侧第二抵接面。由此,在从主体部的侧壁侧施加载荷的情况下,能够使盖体侧第二抵接面和主体侧第二抵接面面接触。其结果是,能够使施加于盖体的载荷可靠且稳定地分散到主体部。
(7)优选的是,包括电缆导向件,所述电缆导向件通过多个呈筒形状的链接框架配置成一列且相互能转动地连结而构成,各所述链接框架包括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盖体,构成为所述筒形状的各所述链接框架还包括所述连结部、所述主体侧抵接部以及所述盖体侧抵接部。
构成电缆导向件的各链接框架包括主体部和盖体,构成为筒形状,盖体通过连结部连结到主体部。由此,在多个链接框架连结而构成为长尺寸的电缆导向件中,能够将各链接框架的盖体打开而使主体部的开口部开口。其结果是,与从电缆导向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将线束插通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线束从开口部收纳于各链接框架的主体部。进一步地,在主体部和盖体分别设置有主体侧抵接部和盖体侧抵接部。由此,即使在对盖体施加载荷从而盖体相对于主体部移位的情况下,也通过盖体侧抵接部抵接于主体侧抵接部,从而载荷分散于主体部。其结果是,可避免载荷直接传递到连结部,可提高肉厚比主体部、盖体薄且脆弱的连结部的耐久性,能够减少连结部由于载荷的负担而断裂的可能性。
本公开的线束装置,
(8)是具备(1)至(7)的至少一个记载的线束用保护器和收纳于所述线束用保护器的线束的线束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线束装置,在线束用保护器收纳有线束的线束装置中,能够得到(1)至(7)的至少一个公开的线束用保护器起到的效果。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线束用保护器的具体例。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图1、2中示出构成作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线束用保护器的电缆导向件10。电缆导向件10具有排列配置成一列的多个筒形状的链接框架12相互能旋转地连结而构成的结构。电缆导向件10在多个链接框架12的排列方向A上以预定长度延伸。并且,电缆导向件10外装于架设在未图示的车身与滑动门等可动体之间的线束W而使用。各链接框架12的内部作为后述的收纳线束W的插通路14而使用。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图1、2、7中用假想线记载线束W。线束W能够包括一或者多条电线,通常多条电线捆扎成一个束。
如图3、4所示,链接框架12包括主体部16和盖体18,构成为筒形状。链接框架12包括使盖体18能转动地连结到主体部16的连结部20。链接框架12例如是利用聚丙烯、聚酰胺等合成树脂通过注射成型等一体形成的一体件。
如图3~5所示,主体部16在整体上形成为槽形状,一体地具备在与排列方向A正交的正交方向B上相互对置地配置的第一侧壁22a和第二侧壁22b、和将第一及第二侧壁22a、22b的基端部相互连结的底壁24。即,第一侧壁22a从底壁24的两侧缘的一方立起,第二侧壁22b从底壁24的两侧缘的另一方立起。并且,由底壁24、第一侧壁22a及第二侧壁22b划定线束W插通的插通路14。
第一侧壁22a具有在多个链接框架12的排列方向A上配置于一方侧的第一板26a和配置于另一方侧的第二板28a。另外,第二侧壁22b具有在多个链接框架12的排列方向A上配置于一方侧的第一板26b和配置于另一方侧的第二板28b。在第一及第二侧壁22a、22b中,第一板26a、26b和第二板28a、28b在作为厚度方向的正交方向B相互错开地扩展,并相互一体地连接。由那些第一板26a、26b和第二板28a、28b构成的第一及第二侧壁22a、22b形成为在第一板26a、26b和第二板28a、28b的连接部分形成有台阶部30的偏置结构。
在第一及第二侧壁22a、22b中,第一板26a、26b位于比第二板28a、28b靠正交方向B的外侧。第一板26a、26b的内表面与第二板28a、28b的外表面在同一平面上扩展。
在第一板26a、26b形成有在正交方向B贯穿的连结销孔32。第一板26a、26b在连结销孔32的开口周缘部形成为厚壁,从而确保连结销孔32的开口部分的变形刚性。连结销孔32并不限定于贯穿孔,例如也可以是外侧的开口封闭的凹形。在第二板28a、28b形成有在正交方向B上向外侧突出的连结销34。连结销孔32的内周面和连结销34的外周面具有相互对应的圆形截面形状。
在第一板26a、26b的排列方向A上,在远离第二板28a、28b的第一板26a、26b的顶端部的内表面设置有扇形的导槽35。导槽35的深度形成为随着往突出顶端部36去而变深。
在第二侧壁22b的突出顶端部36一体形成有锁爪38,锁爪38朝向正交方向B的外侧突出。锁爪38形成为朝向基端部侧向正交方向B的外侧倾斜的倾斜面。锁爪38形成为基端部侧的面平坦的卡止面。
第一侧壁22a和第二侧壁22b由板状的底壁24将基端部相互连结。底壁24与第一及第二侧壁22a、22b一体形成。
在第一侧壁22a的突出顶端部36设置有朝向第二侧壁22b侧以矩形截面形状突出的侧方突部40。该侧方突部40作为后述的盖体侧抵接部58抵接的主体侧抵接部而发挥作用。如图7所示,侧方突部40(主体侧抵接部)在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W收纳于插通路14时,利用没有线束W的死空间设置于主体部16。另外,侧方突部40的基端部侧(在图7中为下侧)构成为肉厚比突出端部(在图7中为上侧)薄。由此,在侧方突部40的基端部侧形成有朝向底壁24侧以矩形截面形状开口的凹部42。另外,在第一侧壁22a中,在比第一板26a向插通路14侧偏置的第二板28a的基端侧设置有朝向第二侧壁22b开口的凹部44。凹部44与凹部42连续地形成(参照图7)。在凹部42的底壁24侧的凹部44被实施R倒角。由此,有利地防止后述的盖体18的盖体侧抵接部58与凹部44抵接而发生磨损。
这样的结构的侧方突部40具有与盖体18的底面平行地(图7中为在上下方向)扩展的主体侧第一抵接面46a、46b、和与盖体18的底面正交地(图7中为在左右方向)扩展的主体侧第二抵接面48a、48b。
另一方面,主体部16的第二侧壁22b的内表面的突出顶端部36通过第二侧壁22b侧被切口而形成的切口部50而薄肉化。第二侧壁22b的突出顶端部36的板厚方向(图7中为上下方向)的哪个角部都被实施倒角。
如图3、4、7所示,盖体18的一端部54通过连结部20连结到主体部16的侧方突部40的上表面52。连结部20构成为肉厚比主体部16及盖体18薄,具有使盖体18能转动地连结到构成主体部16的第一侧壁22a的可挠性。因为盖体18的一端部54连结到从第一侧壁22a向插通路14侧突出的侧方突部40的上表面52,所以在使盖体18以连结部20为中心旋转而打开的情况下,能够减小从主体部16突出的盖体18的轨道。由此,能够减小电缆导向件10所需的配置用空间。
如图3、4所示,盖体18以将主体部16的开口部56覆盖的方式构成为矩形板状。如图3、4、7所示,在盖体18设置有盖体侧抵接部58。盖体侧抵接部58包括在盖体18关闭的状态下从盖体18的一端部54中的下表面60朝向主体部16的底壁24突出的下方突出部62、和从下方突出部62的突出端部朝向第一侧壁22a突出的侧方突出部64(参照图7)。盖体18还具备从侧方突出部64的突出端部朝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70。这样,盖体侧抵接部58在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W收纳于插通路14时,利用没有线束W的死空间能够空间效率良好地设置。
如图7所示,在盖体18关闭的状态下,盖体侧抵接部58通过凹部44及凹部42靠近配置于作为主体侧抵接部的侧方突部40。盖体18的侧方突出部64配置于主体部16的侧方突部40的下方(图7中为左方)。侧方突出部64具有与盖体18平行地扩展的盖体侧第一抵接面66a。由此,在与盖体18和主体部16的底壁24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盖体18的侧方突出部64的盖体侧第一抵接面66a和主体部16的侧方突部40的主体侧第一抵接面46a抵接。盖体侧抵接部58的下方突出部62具有与盖体18正交地扩展的盖体侧第二抵接面68a。在与盖体18和主体部16的底壁24的对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盖体18的下方突出部62的盖体侧第二抵接面68a和主体部16的侧方突部40的主体侧第二抵接面48a抵接。
盖体侧抵接部58的上方突出部70在盖体18关闭的状态下收纳配置于主体部16的凹部42。盖体侧抵接部58的上方突出部70具有与盖体18正交地扩展的盖体侧第二抵接面68b。在与盖体18和主体部16的底壁24的对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盖体18的上方突出部70的盖体侧第二抵接面68b和主体部16的侧方突部40的主体侧第二抵接面48b抵接。另外,盖体侧抵接部58的上方突出部70具有与盖体18平行地扩展的盖体侧第一抵接面66b。在与盖体18和主体部16的底壁24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盖体18的上方突出部70的盖体侧第一抵接面66b和主体部16的侧方突部40的主体侧第一抵接面46b抵接。这样,上方突出部70的外表面和凹部42的内表面在与盖体18和主体部16的底壁24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和正交方向的两侧抵接。
如图5所示,在盖体18的另一端部72形成有锁定框部74。锁定框部74具有与锁爪38卡合的U字形的挠曲片78。另外,具有内壁79,内壁79配置于比挠曲片78靠正交方向B的内方,与挠曲片78平行地延伸,在形成于挠曲片78与内壁79之间的收纳凹部76收纳有第二侧壁22b的突出顶端部36。在将盖体18组装于主体部16时,挠曲片78弹性变形而越过锁爪38,然后,挠曲片78弹性复原而与锁爪38卡合(卡扣)。由此,盖体18固定地组装于主体部16。
接着,使用图5对图1所示的电缆导向件10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电缆导向件10通过多个筒形状的链接框架12在预定角度范围能旋转地连结而构成。如图5所示,首先,将在先行的(图5中位于右侧的)链接框架12的第二板28a、28b形成的连结销34向在后续的(图5中位于左侧的)链接框架12的第一板26a、26b形成的连结销孔32内嵌入。此时,通过第二板28a、28b的突出顶端部36与设置于一对侧壁22a、22b的台阶部30抵接,从而可避免过度插入。另外,在第一板26a、26b的突出顶端部36设置有随着向突出顶端部36去而形成得深的导槽35。由此,连结销34被导槽35导向而顺利地嵌入到连结销孔32内。进一步地,设置有连结销34的第二板28a、28b的突出顶端部36比基端部缩窄宽度。由此,先行的链接框架12相对于后续的链接框架12能够绕连结销34在预定角度范围旋转,直至该突出顶端部36与第一板26a、26b的内表面抵接为止。
针对需要数量的链接框架12进行该组装作业,由此电缆导向件10的组装完成。这样组装的电缆导向件10能够设为使盖体18的另一端部72从各链接框架12的主体部16脱离、并使各链接框架12的主体部16的开口部56开口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针对插通路14收纳线束W。由此,与从电缆导向件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将线束W插通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使线束W从开口部56收纳于各链接框架12的主体部16。然后,通过使盖体18绕盖体18的一端部54所连结的连结部20转动,使盖体18的锁定框部74与主体部16的锁爪38卡合,从而开口部56被盖上盖。在盖体18的一端部54,盖体侧抵接部58的上方突出部70收纳于主体部16的凹部42。另外,在盖体18的另一端部72,主体部16的第二侧壁22b的突出顶端部36收纳于锁定框部74的收纳凹部76,锁定框部74的挠曲片78和主体部16的锁爪38嵌合。在这样的初始状态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侧抵接部58和主体侧抵接部(侧方突部40)以隔开微小间隙的方式对置配置。另外,在初始状态下,盖体侧抵接部58和主体侧抵接部(侧方突部40)也可以相互抵接。
这样,在外装于线束W的电缆导向件10中,如图7所示,设置于盖体18的盖体侧抵接部58与构成设置于主体部16的主体侧抵接部的侧方突部40抵接。在对盖体18施加载荷a、b、c(图7中为箭头a、b、c)时,由此施加于盖体18的载荷传递到主体部16而不是传递到连结部20。图7所示的载荷a、b、c是作用于链接框架12(盖体18)的、相互不同的第1方向、第2方向、第3方向的载荷。载荷a从链接框架12的内侧作用于盖体18而将要使盖体18打开,有时称为横向载荷。载荷b从链接框架12的外侧作用于主体部16而使主体部16的开口部56向正交方向B缩窄,由此将盖体18向正交方向B压缩,有时称为第1纵向载荷。载荷c从链接框架12的内侧作用于主体部16而使主体部16的开口部56向正交方向B扩大,有时称为第2纵向载荷。
例如,在电缆导向件10弯曲变形时,弯曲的线束W抵接于盖体18而施加载荷a。其结果是,盖体18向箭头a的方向移位,盖体18的盖体侧抵接部58中的侧方突出部64的盖体侧第一抵接面66a、66b和主体部16的侧方突部40中的主体侧第一抵接面46a、46b抵接。由此,将施加于盖体18的载荷a传递到主体部16而不是连结部20。在电缆导向件10架设于车辆与滑动门之间时等,电缆导向件10由于被作业者等踩踏等而对盖体18施加载荷b。由此,盖体18朝向主体部16的第一侧壁22a侧移位。其结果是,盖体18的盖体侧抵接部58中的下方突出部62的盖体侧第二抵接面68a和主体部16的侧方突部40中的主体侧第二抵接面48a抵接。而且,上方突出部70的外表面和凹部42及凹部44的内表面抵接。由此也将施加于盖体18的载荷b传递到主体部16而不是连结部20。进一步也考虑到由于线束W的弯曲状态而对盖体18施加载荷c的情况。由此,盖体18朝向主体部16的第二侧壁22b侧移位。其结果是,盖体18的盖体侧抵接部58中的上方突出部70的盖体侧第二抵接面68b和主体部16的侧方突部40中的主体侧第二抵接面48b抵接。由此,将施加于盖体18的载荷c传递到主体部16而不是连结部20。
关于设为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缆导向件10的效果,即使在对盖体18施加载荷而使盖体18相对于主体部16移位的情况下,通过盖体侧抵接部58与侧方突部40抵接,载荷也能够分散到主体部16。具体地讲,在对盖体18施加载荷a的情况下,盖体侧抵接部58的盖体侧第一抵接面66a、66b和侧方突部40的主体侧第一抵接面46a、46b抵接。而且,上方突出部70的外表面和凹部42的内表面抵接。由此,施加于盖体18的载荷a分散到主体部16而不是连结部20。另外,在对盖体18施加载荷b的情况下,盖体侧抵接部58的盖体侧第二抵接面68a和侧方突部40的主体侧第二抵接面48a抵接。而且,上方突出部70的外表面和凹部42的内表面抵接。由此,施加于盖体18的载荷b分散到主体部16而不是连结部20。进一步地,在对盖体18施加载荷c的情况下,盖体侧抵接部58的盖体侧第二抵接面68b和侧方突部40的主体侧第二抵接面48b抵接。由此,施加于盖体18的载荷c分散到主体部16而不是连结部20。而且,上方突出部70的外表面和凹部42的内表面在盖体18和主体部16的底壁24的对置方向和正交方向的两侧抵接。由此,施加于盖体18的扭转方向的载荷也能够分散到主体部16。以上的结果是,能够减少肉厚比主体部16、盖体18薄且脆弱的连结部20由于载荷的负担而降低耐载荷性的可能性。由此,能够维持采用主体部16和盖体18通过连结部20一体地连结的结构的便利性,并且连结部20、电缆导向件10自身的耐久性的提高也能够一并达成。
另外,在将电缆导向件10使用于车辆的情况下,虽然不作限定,但是能够以图示的正交方向B成为电缆导向件10的上下方向的方式将电缆导向件10架设于能作为滑动门的移动体与车身之间。有时将电缆导向件10和收纳于电缆导向件10的线束W的组件称为线束装置80。
<实施方式2>
图8、9中示出作为另一具体例的实施方式2。在以下说明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实质上相同的构件及部位,在图中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2的线束用保护器82是限制线束W的动作、为了保护而使用的线束保护器。在构成实施方式1的线束用保护器的电缆导向件10中,通过多个筒形状的链接框架12在预定角度范围能旋转地连结而构成。但是,本公开的线束用保护器也包括如图8、9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线束用保护器82那样由一个主体部16和一个盖体18构成的线束用保护器。
如图8~9所示,线束用保护器82包括线束W插通的主体部16和将主体部16的开口部56覆盖的盖体18。主体部16具有底壁24和从底壁24的两侧缘部立起的一对侧壁22a、22b,在长度方向(图8中为左右方向)呈筒状延伸地形成。另外,所谓筒状包括例如截面形状为半圆弧、凹字、U字、倒梯形且成为上表面开口的槽及槽的组合。将主体部16的开口部56盖上盖的盖体18通过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20能转动地连结到构成主体部16的第一侧壁22a。主体部16的第一侧壁22a与实施方式1同样,设置有构成主体侧抵接部的侧方突部40。在盖体18设置有通过与侧方突部40抵接而将施加于盖体18的载荷传递到主体部16的盖体侧抵接部58。另外,主体侧抵接部(侧方突部40)及盖体侧抵接部58既可以遍及主体部16的长度方向的全长连续地设置,也可以在长度方向的适当位置分割地设置。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线束用保护器82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电缆导向件10同样,具有主体侧抵接部(侧方突部40)和盖体侧抵接部58。由此,在实施方式2的线束用保护器82中,也由于线束W的移位或与其他构件的干涉而能够将图9所示的载荷a、b、c(箭头a、b、c)向主体部16侧分散。故此,能够维持采用主体部16和盖体18通过连结部20一体地连结的结构的便利性,并且连结部20、线束用保护器82自身的耐久性的提高也能够一并达成。另外,有时将线束用保护器82和收纳于线束用保护器82的线束W的组件称为线束装置84。
<其他>
以上,作为本公开的具体例,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是本公开并不被这些具体的记载所限定。能够达成本公开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包含于本公开。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盖体侧抵接部58的下表面(图7中为与底壁24对置的面)被实施倒角,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圆弧形。
(2)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盖体侧第一抵接面66a、66b、盖体侧第二抵接面68a、68b及主体侧第一抵接面46a、46b、主体侧第二抵接面48a、48b均形成为平面,但是也可以形成为曲面。由此,能够减少输入载荷的方向性,能够有利地缓和应力集中。
符号说明
10 电缆导向件(线束用保护器)
12 链接框架
14 插通路
16 主体部
18 盖体
20 连结部
22a 第一侧壁
22b 第二侧壁
24 底壁
26a、b 第一板
28a、b 第二板
30 台阶部
32 连结销孔
34 连结销
35 导槽
36 突出顶端部
38 锁爪
40 侧方突部(主体侧抵接部)
42 凹部
44 凹部
46a、b 主体侧第一抵接面
48a、b 主体侧第二抵接面
50 切口部
52 上表面
54 一端部
56 开口部
58 盖体侧抵接部
60 下表面
62 下方突出部
64 侧方突出部
66a、b 盖体侧第一抵接面
68a、b 盖体侧第二抵接面
70 上方突出部
72 另一端部
74 锁定框部
76 收纳凹部
78 挠曲片
79 内壁
80 线束装置
82 线束用保护器
84 线束装置

Claims (8)

1.一种线束用保护器,其中,包括:
线束插通的主体部;
盖体,将所述主体部的开口部覆盖;
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构成为肉厚比所述主体部及所述盖体薄,将所述盖体能转动地连结到构成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侧壁;
主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侧壁;以及
盖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盖体,通过与所述主体侧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施加于所述盖体的载荷传递到所述主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用保护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底壁、从该底壁的两侧缘的一方立起的所述第一侧壁、以及从所述底壁的所述两侧缘的另一方立起的第二侧壁,由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划定所述线束插通的插通路,
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包括从所述第一侧壁的突出顶端部朝向所述第二侧壁侧突出的侧方突部,
通过所述侧方突部构成所述主体侧抵接部,
所述盖体的一端部经由所述连结部连结到所述侧方突部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用保护器,其中,
所述盖体侧抵接部包括在所述盖体关闭的状态下从所述盖体的下表面朝向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底壁突出的下方突出部、和从该下方突出部的突出端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突出的侧方突出部,
通过所述盖体的所述侧方突出部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的下方,从而在与所述盖体和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底壁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所述盖体的所述侧方突出部和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抵接,
在与所述对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所述盖体的所述下方突出部和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用保护器,其中,
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的基端侧形成有朝向所述底壁开口的凹部,
所述盖体还具备从所述侧方突出部的突出端部朝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出部,
所述盖体的所述上方突出部被收纳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凹部,
所述上方突出部的外表面和所述凹部的内表面在与所述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和所述正交方向的两侧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用保护器,其中,
所述盖体侧抵接部具有与所述盖体平行地扩展的盖体侧第一抵接面,
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具有与所述盖体的底面平行地扩展并与所述盖体侧第一抵接面抵接的主体侧第一抵接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用保护器,其中,
所述盖体侧抵接部具有与所述盖体正交地扩展的盖体侧第二抵接面,
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具有与所述盖体的底面正交地扩展的主体侧第二抵接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用保护器,其中,
包括电缆导向件,所述电缆导向件通过多个筒形状的链接框架配置成一列且相互能转动地连结而构成,
各所述链接框架包括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盖体,构成为所述筒形状的各所述链接框架还包括所述连结部、所述主体侧抵接部以及所述盖体侧抵接部。
8.一种线束装置,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用保护器;和
线束,收纳于所述线束用保护器。
CN201980091638.1A 2019-02-28 2019-12-17 线束用保护器及线束装置 Active CN1134236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6678 2019-02-28
JP2019036678A JP7089232B2 (ja) 2019-02-28 2019-02-28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装置
PCT/JP2019/049441 WO2020174831A1 (ja) 2019-02-28 2019-12-17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3610A true CN113423610A (zh) 2021-09-21
CN113423610B CN113423610B (zh) 2024-07-02

Family

ID=72239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1638.1A Active CN113423610B (zh) 2019-02-28 2019-12-17 线束用保护器及线束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84220B2 (zh)
JP (1) JP7089232B2 (zh)
CN (1) CN113423610B (zh)
WO (1) WO202017483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4021A1 (zh) * 2022-03-16 2023-09-21 延锋国际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带有扁平线缆的汽车线束盒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2212658D0 (en) 2022-08-31 2022-10-12 Balmoral Comtec Ltd Cable protection assembly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216U (zh) * 1988-07-08 1990-01-29
CN1295020A (zh) * 1999-10-19 2001-05-16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缆索牵引链
US6333461B1 (en) * 1999-09-24 2001-12-25 Planet Wattohm Electrical wiring trunking with flexible hinge
JP2003319543A (ja) * 2002-04-19 2003-11-07 Daiwa Kasei Ind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プロテクタ
CN1616845A (zh) * 2003-11-13 2005-05-18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水平排列型电缆保护和引导设备
CN1901305A (zh) * 2005-07-20 2007-01-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扁平电缆夹具
CN104242178A (zh) * 2013-06-14 2014-12-2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车门用配线装置
CN105818760A (zh) * 2015-01-23 2016-08-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弯曲限制部件和供电装置
CN106461027A (zh) * 2014-03-24 2017-02-22 易格斯有限公司 具有单件式铰链的管线引导装置,链节及铰链带
CN108475910A (zh) * 2015-12-22 2018-08-3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滑动布线装置
CN108963171A (zh) * 2017-05-19 2018-12-0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4821A4 (en) * 1988-02-17 1991-08-07 Custom Plastics Container movable from flat to channel-shaped configuration
US6107576A (en) * 1998-02-26 2000-08-22 Newton Instruments Company, Inc. Hinged top lid for cable channel
DE19839575A1 (de) * 1998-08-31 2000-03-09 Kabelschlepp Gmbh Energieführungskette zum Führen von Leitungen mit räumlich beweglichen Kettengliedern
FR2807879B1 (fr) * 2000-04-12 2002-10-04 Planet Wattohm Sa Conduit de cablage electrique a charniere souple
US6903265B1 (en) * 2004-05-27 2005-06-07 Panduit Corp. Hinged and latched raceway
JP5200964B2 (ja) 2009-02-03 2013-06-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支持装置
US8183460B2 (en) * 2009-08-10 2012-05-22 James Williams Foldable raceway assembly
JP2018042394A (ja) 2016-09-08 2018-03-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及びプロテクタ付電線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216U (zh) * 1988-07-08 1990-01-29
US6333461B1 (en) * 1999-09-24 2001-12-25 Planet Wattohm Electrical wiring trunking with flexible hinge
CN1295020A (zh) * 1999-10-19 2001-05-16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缆索牵引链
JP2003319543A (ja) * 2002-04-19 2003-11-07 Daiwa Kasei Ind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プロテクタ
CN1616845A (zh) * 2003-11-13 2005-05-18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水平排列型电缆保护和引导设备
CN1901305A (zh) * 2005-07-20 2007-01-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扁平电缆夹具
CN104242178A (zh) * 2013-06-14 2014-12-2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车门用配线装置
CN106461027A (zh) * 2014-03-24 2017-02-22 易格斯有限公司 具有单件式铰链的管线引导装置,链节及铰链带
CN105818760A (zh) * 2015-01-23 2016-08-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弯曲限制部件和供电装置
CN108475910A (zh) * 2015-12-22 2018-08-3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滑动布线装置
CN108963171A (zh) * 2017-05-19 2018-12-0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模块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4021A1 (zh) * 2022-03-16 2023-09-21 延锋国际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带有扁平线缆的汽车线束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41519A (ja) 2020-09-03
US11884220B2 (en) 2024-01-30
JP7089232B2 (ja) 2022-06-22
US20220144190A1 (en) 2022-05-12
CN113423610B (zh) 2024-07-02
WO2020174831A1 (ja) 2020-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70828A1 (en) Protective cover
CN113423610B (zh) 线束用保护器及线束装置
US11898621B2 (en) Wire guide device having link members surrounding wire
CN103765695B (zh) 带盖连接器
CN108352644B (zh) 连接器
JP3731795B2 (ja) 光コネクタ及び光プラグの組み立て方法
US11285889B2 (en) Harness guide
JP4569448B2 (ja) コネクタ
JP2017010754A (ja) コネクタカバー
CN108496015A (zh) 线缆连结机构
JP4904131B2 (ja) コネクタ
JP2000067982A (ja) コネクタのハウジング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US10550877B2 (en) Cable joint and cable operation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9122114A (ja) 電線用外装体及び外装体付き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108306151B (zh) 连接器
CN113453957B (zh) 电缆导向件及线束装置
CN116848737A (zh) 连接器
CN111103660B (zh) Lc型双芯带闸门适配器
US10897095B2 (en) Terminal cover
EP3628543B1 (en) Wire harness
CN113385610A (zh) 电线导向装置
CN112688105B (zh) 连接器
JP7257308B2 (ja) アウターケーシングの取り付け構造
EP3319406B1 (en) Closing system for dust cover
KR102402303B1 (ko)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