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96645B - 部件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96645B
CN113396645B CN202080012543.9A CN202080012543A CN113396645B CN 113396645 B CN113396645 B CN 113396645B CN 202080012543 A CN202080012543 A CN 202080012543A CN 113396645 B CN113396645 B CN 1133966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arrier tape
cover
componen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25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96645A (zh
Inventor
礒端美伯
堀江敦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96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6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96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6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20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2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rol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1Processing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upon transport or guiding thereof, e.g. cleaning
    • B65H2301/5112Processing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upon transport or guiding thereof, e.g. cleaning removing material from outer surface
    • B65H2301/51122Processing surface of handled material upon transport or guiding thereof, e.g. cleaning removing material from outer surface peeling layer of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9Specific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942Web supporting regularly spaced non-adhesive articles

Abstract

部件供给装置具有主体部、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剥离部、一对辊以及开闭罩。第一链轮将载带向下游的部件取出位置输送。第二链轮将载带从部件取出位置向排出口输送。一对辊将被剥离部剥离出的盖带排出。第一链轮、第二链轮以及一对辊配置于开闭罩的下方。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形成于载带的收纳部内的部件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的部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向将部件安装于基板的部件安装装置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广泛使用将形成于载带的凹状的收纳部内的部件向部件取出位置供给的带馈送器。载带在利用盖带将收纳有部件的收纳部的上表面密封的状态下被供给。在带馈送器中,在对载带进行带进给的过程中,在部件取出位置的跟前剥离盖带,由此,收纳部开放而成为能够取出部件的状态。然后,从盖带剥离出的盖带被盖带进给机构向与带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进给,从而被回收至盖带收纳部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76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747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从以一定间隔形成有收纳有部件的收纳部和输送用的进给孔的载带将覆盖该载带的上表面的盖带剥离从而开放收纳部,并在部件取出位置将部件从开放了的收纳部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
部件供给装置具有主体部、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剥离部、一对辊以及开闭罩。
主体部具有将载带从插入口引导至排出口的带输送路。
第一链轮通过与进给孔卡合并旋转而将载带向下游的部件取出位置输送。
第二链轮配置于比部件取出位置靠下游的位置,且通过与进给孔卡合并旋转而将载带从部件取出位置向排出口输送。
剥离部在比部件取出位置靠上游的位置将盖带从载带剥离。
一对辊将被剥离部剥离出的盖带排出。
开闭罩具有将带输送路的上方覆盖的罩部。
第一链轮、第二链轮以及一对辊配置于开闭罩的下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结构说明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开闭罩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开闭罩的俯视图。
图5A是图4的A-A剖视图。
图5B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5C是图4的C-C剖视图。
图5D是图4的D-D剖视图。
图5E是图4的E-E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开闭罩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带输送部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功能说明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功能说明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短带的装填作业的步骤说明图。
图12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短带的装填作业的步骤说明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短带的装填作业的步骤说明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于自动装填模式的带输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于拼接模式的带输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于短带模式的带输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在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使用的开闭罩的变形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9是在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使用的开闭罩的变形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20是图19的F-F剖视图。
图21是在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成为作业对象的载带的立体图。
图22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连结部检测机构的安装位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3是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连结部检测机构的安装位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载带在卷绕收纳于供给卷盘的状态下从供应商供给。向带馈送器的装配通常以供给卷盘为单位进行,但在生产现场,根据情况也存在将未卷绕于供给卷盘的载带本身直接向带馈送器装配的情况。例如,存在成为对象的产品的生产量较少且所需的部件数较少的情况、使用作为之前生产的剩余部件的以碎带状态存在的库存部件的情况等。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将长度较短的所谓短带形态的载带装配于带馈送器。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在对短条状的短带形态的载带进行装配时,关于盖带的操作存在以下的课题。即,在将载带装配于带馈送器时,需要设置为将从载带的带进给方向上的前端部剥离出的盖带向带进给方向的相反侧折回并引导至盖带进给机构,从而将其送入盖带收纳部内。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盖带进给机构设置于向与带进给方向相反的一侧远离剥离盖带的剥离位置的位置。因此,剥离出的盖带的处理需要繁杂的处理、功夫。即,为了使在剥离位置剥离出的盖带的前端部夹持于盖带进给机构的带进给辊,需要充分确保从载带剥离出的盖带的长度。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剥离出的盖带的长度,需要预先去除与该范围相当的载带、或者续接所需长度的盖带等处理。像这样,在以往的带馈送器中,在将短条状的短带形态的带馈送器直接装配于带馈送器时需要繁杂的处理、功夫。因此,谋求能够简便地对短条状的短带进行装配的对策。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作为部件供给装置的带馈送器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带馈送器1具有将收纳于部件供给用的载带20的部件向部件安装装置(省略图示)供给的功能。
如图21所示,收纳有成为安装对象的部件P的收纳部20b和输送用的进给孔20c以一定间隔形成于载带20。载带20的输送通过使设置有与进给孔20c卡合的卡合销的链轮旋转来进行。载带20的上表面被用于密封收纳部20b的盖带20a覆盖。
盖带20a经由在与载带20的贴合界面由粘接剂形成的粘接部而贴合于载带20。在将盖带20a从载带20剥离了的状态下,在载带20与盖带20a的贴合界面(载带20的表面以及盖带20a的背面)分别残留并附着有粘接部的痕迹20d、20e。
在利用带馈送器1进行部件P的供给时,从载带20剥离盖带20a从而开放收纳部20b,在设定于带馈送器1的下游端部附近的部件取出位置将部件P从开放了的收纳部20b取出并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带馈送器1供给的载带20不仅包括通常的供给形态即带状的载带20,也包括如图21所示那样以无定形的长度尺寸TL切断的短带201。因此,在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进行能够将这样的短带201作为对象以良好的作业性执行带装配作业的考虑。
带馈送器1通过向由板状的框架构成的主体部2配设以下说明的要件而构成。这些要件被设置于两侧面的侧面罩(省略图示)覆盖。如图1所示,在主体部2设置有将载带20从在上游侧的下部开口的插入口4a引导至设定于下游侧的上表面的端部附近的排出口4b的带输送路4。
从插入口4a导入带输送路4的(箭头a)的载带20经过设置于主体部2中间的斜行部而被输送至主体部2的上表面,并到达部件取出位置4c。在部件取出位置4c,部件安装装置M(省略图示)的吸嘴升降(箭头b)并进行部件取出动作,由此从收纳部20b取出部件P。取出了的部件P被安装头向部件安装装置移送(箭头c),并被安装于作业对象的基板。上述的部件供给中的载带20的输送由以下说明的带输送部3进行。
带输送部3具备第一马达5、输送链轮6、定位链轮7以及排出链轮8。利用作为驱动源的第一马达5驱动输送链轮6、定位链轮7以及排出链轮8,由此,从插入口4a插入的载带20在带馈送器1内被输送,并被定位于部件取出位置4c。带输送部3被能够开闭的开闭罩9覆盖,载带20向定位链轮7、排出链轮8的卡合通过利用开闭罩9将载带20按压于定位链轮7、排出链轮8来进行。
在利用带输送部3沿着带输送路4输送载带20的带输送过程中,从载带20剥离出的盖带20a被向上游侧折回,并被向设置于主体部2的盖带收纳部2f内回收。在部件取出位置4c被取出部件P后的载带20经由配置于主体部2的端面的前罩2h而被排出链轮8向带馈送器1的下游侧排出。
即,定位链轮7是通过与载带20的进给孔20c卡合并旋转而将载带20向下游的部件取出位置4c输送的第一链轮。另外,排出链轮8是配置于比部件取出位置4c靠下游的位置且通过与载带20的进给孔20c卡合并旋转而将载带20从部件取出位置4c向排出口4b输送的第二链轮。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将部件取出位置4c配置于作为第一链轮的定位链轮7与作为第二链轮的排出链轮8之间的结构。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使用了图21所示的短带201的部件供给时,也能够使载带20的所有收纳部20b位于部件取出位置4c。因此,不会产生在部件取出位置4c无法进行部件取出的收纳部20b,从而能够防止部件丢失的产生。
定位链轮7以及第一马达5配置于带输送路4的下游部,且构成将载带20向部件取出位置4c输送的第一载带输送部1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将从插入口4a导入的载带20从带输送路4的上游输送至第一载带输送部15的第二载带输送部16。即,在带输送路4中的插入口4a的下游侧的附近配置有通过第二马达11驱动带搬入链轮10旋转的结构的第二载带输送部16。
在第一载带输送部15与第二载带输送部16之间的带输送路4的斜行部(参照图7所示的上坡区间4e)设置有均使用了光学传感器的第一带检测部13以及第二带检测部14。第一带检测部13是对在带输送路4中从上游侧输送的载带20进行检测的载带检测机构。在此,通过光学地检测载带20的规定部位,而对载带20存在于第一带检测部13的位置这一情况进行检测。
另外,第二带检测部14是对将在先的载带20与后续的载带20连结的连结部进行检测的连结部检测机构。即,在将供给的载带20中的在先、后续的两载带20预先连结而连续地进行供给的所谓拼接方式中,光学地检测连结两载带20的连结构件(拼接带),由此对连结部到达第二带检测部14这一情况进行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同时具备第一带检测部13和第二带检测部14而利用第一带检测部13对载带20以及连结部均进行检测。在该情况下,第一带检测部13成为配置于第一载带输送部15与第二载带输送部16之间的带输送路4且能够对通过带输送路4的载带20以及带输送路4进行检测的载带检测机构。
在主体部2的下表面设置有与部件安装装置M(参照图14)连接用的凸状部2a、安装用轨道2b。将安装用轨道2b装配于在部件安装装置M的部件供给部设置的馈送器基座,由此将带馈送器1设置于部件供给部的规定位置。在凸状部2a设置有连接器2c、空气接头2d以及钩部2e,在将带馈送器1设置于馈送器基座的状态下,连接器2c、空气接头2d与对方侧(部件安装装置侧)嵌合而成为连接状态。此时,带馈送器1通过钩部2e而位置固定于馈送器基座。在该连接状态下,能够进行从部件安装装置向带馈送器1的电源供给、空气供给、以及部件安装装置与带馈送器1之间的信号收发。
在凸状部2a内置有对带馈送器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馈送器控制部12(控制部)。在将带馈送器1与部件安装装置M连接了的状态下,馈送器控制部12经由连接器2c而与部件安装装置M的装置控制部电连接。由此,来自部件安装装置M的装置控制部的动作指令向带馈送器1传递,并且基于带馈送器1的部件供给动作的动作反馈信号向部件安装装置M传递。
操作面板2g以位于上游侧的方式设置于主体部2的上表面。在操作面板2g设置有与馈送器控制部12连接的按钮41、显示部42、灯43(参照图14)。通过操作按钮41而向带馈送器1进行规定的操作输入。显示部42是小型的显示面板、段方式的显示单元等,该显示部42显示带馈送器1的动作状态等。灯43是通知用的显示灯,该灯43通过点亮来通知异常警报等。
接下来,参照图2~图6对带输送部3以及开闭罩9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开闭罩9以覆盖带输送路4的下游侧的方式开闭自如地安装于主体部2的上端面。如图6所示,开闭罩9是具有下表面侧开放的大致门型的剖面(参照图5A~图5E)的细长形状的构件。
在开闭罩9设置有从构成门型的顶面的两侧端向下方延伸出的一对侧面部9g。卡止销9i以连结一对侧面部9g的方式设置于开闭罩9的上游侧端部。并且,一对下垂部9j以从侧面部9g向下方延伸出的方式设置于开闭罩9的下游侧端部,下垂部9j被固定销9h连结。
在图2中,在主体部2的下游侧的前端部设置有对开闭罩9进行保持的开闭罩保持部17。在主体部2中,在开闭罩保持部17的上游侧设置有对开闭罩9的上游侧的端部进行卡止的开闭罩卡止部18。在开闭罩9安装于主体部2的状态下,开闭罩9的下游侧端部的固定销9h轴支承于在开闭罩保持部17设置的纵长的长孔,并且被开闭罩保持部17所具备的施力弹簧17a向下方施力。
在开闭罩9相对于主体部2关闭的状态下,开闭罩9的设置于上游侧端部的卡止销9i被开闭罩卡止部18卡止。开闭罩卡止部18具备卡止块18a,该卡止块18a设置有能够对卡止销9i进行卡止的卡止构件18c,且被轴支承销18b轴支承。在卡止块18a连接有向下压卡止构件18c的方向施力的施力弹簧18d。因此,在开闭罩9关闭的状态下,卡止销9i被卡止构件18c下压而被卡止。
图3示出以此种方式安装于主体部2的状态下的开闭罩9的上表面。另外,图4示出开闭罩9的上表面的开口部的配置。如图4所示,在开闭罩9的上表面设置有平面状的第一罩部9a、第二罩部9b。第一罩部9a、第二罩部9b在开闭罩9安装于主体部2的状态下将带输送路4的上方覆盖。即,开闭罩9具有将带输送路4的上方覆盖的罩部(第一罩部9a、第二罩部9b)。
并且,在开闭罩9的上表面以开口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部9c、第二开口部9d、第一避让部9e、第二避让部9f。第一开口部9c是部件取出用的开口,第一开口部9c的下游侧的端部区域与带输送路4中的部件取出位置4c一致。在部件取出位置4c的上游侧的第一开口部9c嵌入有以下说明的带引导件23的下游部分。带引导件23的下游侧的端部作为在如后述那样通过手动操作进行载带20的设置的情况下将盖带20a在端部折回而从载带20剥离盖带20a的剥离部23a发挥功能。
第二开口部9d形成于与以下说明的从动辊22对应的位置。因此,在关闭开闭罩9的状态下,能够从上方接触从动辊22。第一避让部9e、第二避让部9f为了在使开闭罩9相对于主体部2下降而关闭的状态下分别避让定位链轮7的卡合销7a、排出链轮8的卡合销8a而没置。
图5A是图4的开闭罩9的A-A剖视图。图5B是图4的开闭罩9的B-B剖视图。图5C是图4的开闭罩9的C-C剖视图。图5D是图4的开闭罩9的D-D剖视图。图5E是图4的开闭罩9的E-E剖视图。在图5A~图5E所示的剖面中均出现了构成开闭罩9的门型剖面的上表面以及侧面部9g、卡止销9i。并且,在图5A中出现了上表面的第一罩部9a、第一避让部9e以及从动辊22。在图5B中出现了设置于上表面的第一开口部9c以及从动辊22。在图5C中出现了设置于上表面的第一开口部9c、第二避让部9f以及从动辊22。在图5D中出现了设置于上表面的第二开口部9d以及从动辊22。在图5E中出现了上表面的第二罩部9b以及卡止销9i。
板状的带引导件23以沿着带输送路4的上表面将输送链轮6、定位链轮7的上方覆盖的配置设置于带输送部3。带引导件23具有对沿着带输送路4输送的载带20的上表面进行引导的功能。在带引导件23设置有使带输送路4与上方连通的开口部23b。在开口部23b的上方配置有使盖带20a的剥离以及排出用的驱动辊21与从动辊22啮合而成的结构的一对辊。
在带输送路4的底面中,在与开口部23b对置的位置开设有具有在规定的时机喷射空气的功能的空气喷出孔(省略图示)。利用从空气喷出孔喷射的空气将贴在载带20的盖带20a的前端吹起。由此,能够将盖带20a导入驱动辊21与从动辊22之间。然后,在该状态下,使驱动辊21、从动辊22旋转,由此能够将盖带20a从载带20剥离,并且将剥离出的盖带20a经由盖带排出路24向盖带收纳部2f排出。
因此,驱动辊21以及从动辊22具有作为在比部件取出位置4c靠上游的位置将盖带20a从载带20剥离的剥离部的功能。并且,驱动辊21以及从动辊22具有将被剥离部剥离出的盖带20a向盖带收纳部2f排出的功能。即,在该情况下,具备驱动辊21以及从动辊22的剥离部具有自动地剥离盖带20a的自动剥离功能。并且,该自动剥离功能在自动地装填载带20的自动装填模式中使用。
上述一对辊中的一方的驱动辊21固定配置于主体部2,并被以第一马达5为驱动源的驱动机构(参照图8)驱动旋转。另外,上述一对辊中的另一方的从动辊22轴支承于开闭罩9的侧面部9g,并通过与驱动辊21啮合而旋转。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罩9成为具有从动辊22的结构,由此,能够将从动辊22与开闭罩9一起装卸,从而将载带20装配于带馈送器1时的盖带20a的设置变得容易。
并且,作为第一链轮的定位链轮7、作为第二链轮的排出链轮8以及作为一对辊的驱动辊21、从动辊22配置于开闭罩9的下方。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驱动辊21、从动辊22配置于接近部件取出位置4c的位置,从而成为适于以短带201为对象的情况的结构。
图7示出开放开闭罩9而使带输送部3以及带输送路4暴露的状态。即,首先在开闭罩卡止部18使卡止块18a绕轴支承销1gb转动(箭头d),从而解除利用卡止构件18c进行的卡止销9i的卡止。由此,能够开放利用开闭罩保持部17轴支承下游侧的固定销9h的状态下的开闭罩9(箭头e)。此时,从动辊22与驱动辊21的啮合解除而与开闭罩9一起移动。在该状态下,带输送路4以及覆盖带输送路4的带引导件23成为暴露状态。
如图7所示,在带输送路4中,从定位链轮7的顶点到下游的范围是带输送路4平坦的平坦区间4d,平坦区间4d的上游的范围成为从主体部2的下部到上表面的上坡区间4e。取出部件P的部件取出位置4c配置于平坦区间4d。并且,作为一对辊的驱动辊21、从动辊22配置于被上游的上坡区间4e与开闭罩9夹着的空间。
在从上坡区间4e到部件取出位置4c的上游的带输送路4的上方,覆盖带输送路4的带引导件23与开闭罩9分体地固定设置于主体部2。设置于带引导件23的开口部23b位于驱动辊21、从动辊22之间的啮合部。由此,能够利用驱动辊21和从动辊22夹持并排出从在带输送路4中输送的载带20剥离出的盖带20a。
在不使用带馈送器1所具备的自动装填功能而对载带20进行装填的情况下,使盖带20a围绕带引导件23的下游侧的边缘而折回,由此将盖带20a从载带20剥离。即,在该情况下,带引导件23的下游侧的边缘作为在比部件取出位置4c靠上游的位置将盖带20a从载带20剥离的剥离部而发挥功能(参照图10)。并且,带引导件23的下游侧的边缘作为将切断得较短的短带201向带输送路4装填时的引导件而发挥功能(图11参照)。
在此,参照图8对第一载带输送部15中的驱动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8中,在与第一马达5的旋转轴结合的驱动齿轮50啮合有第一传动齿轮51,在与第一传动齿轮51同轴地设置的第二传动齿轮52啮合有第三传动齿轮35。在第三传动齿轮35啮合有与对载带20进行定位的定位链轮7同轴的定位链轮齿轮31、以及与将载带20输送至定位链轮7的输送链轮6同轴的输送链轮齿轮34(第四齿轮)。
在定位链轮齿轮31啮合有用于向与将载带20排出的排出链轮8同轴的排出链轮齿轮32传递转矩的第四传动齿轮33。另外,在输送链轮齿轮34啮合有第五传动齿轮37。并且,在第五传动齿轮37啮合有向与驱动辊21同轴的剥离辊齿轮36传递转矩的第六传动齿轮38。因此,利用第五传动齿轮37、第六传动齿轮38以及剥离辊齿轮36向对从载带20剥离出的盖带20a进行带进给的一对辊即驱动辊21和从动辊22传递定位链轮齿轮31的转矩。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驱动第一马达5使转矩产生,从而经由多个齿轮向定位链轮齿轮31、排出链轮齿轮32、输送链轮齿轮34以及剥离辊齿轮36传递转矩。由此,向与定位链轮齿轮31同轴地设置的定位链轮7、与排出链轮齿轮32同轴地设置的排出链轮8、与输送链轮齿轮34同轴地设置的输送链轮6、与剥离辊齿轮36同轴地设置的驱动辊21传递转矩。
即,作为第一链轮的定位链轮7、作为第二链轮的排出链轮8、作为第三链轮的输送链轮6以及用于排出盖带20a的驱动辊21由共通的驱动源即第一马达5驱动。通过像这样使驱动源共通,能够将用于排出盖带20a的驱动辊21、从动辊22配置于接近部件取出位置4c的位置,从而能够实现适于短带201的使用的结构。
图9示出在自动地装填载带20的自动装填模式下设置了载带20的状态。通过空气喷射将盖带20a的前端部经由开口部23b导入驱动辊21与从动辊22之间。然后,在该状态下使这些辊旋转,从而夹持盖带20a并将其从载带20剥离。然后,剥离出的盖带20a经由盖带排出路24向盖带收纳部2f(参照图1)排出。
接下来,图10示出通过手动操作而设置了载带20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续地供给通过拼接而连结的多个载带20的拼接模式下,应用于对先头的载带20进行设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开放开闭罩9的状态下(参照图7),沿着带输送路4输送先头的载带20,使前端部到达带引导件23的剥离部23a的下游侧。
接下来,在该状态下通过手动操作将盖带20a从载带20剥离,在剥离部23a折回并引导至盖带排出路24。然后,在该状态下关闭开闭罩9,从而盖带20a成为被夹持于驱动辊21与从动辊22之间的状态。由此,能够利用这些辊进行盖带20a从载带20的剥离以及盖带20a向盖带收纳部2f的排出。
另外,图11、图12、图13示出呈短条状切断载带20而成的短带201向带馈送器1的装填作业。在此,如图21所示,成为作业对象的短带201是切断为非定型的带长TL的短条状的带。在装填作业之前,对短带201进行用于剥离盖带20a的前处理。
在此,仅将短带201的前端部分的基带部分切除(参照图11)、或者在盖带20a的前端部续接追加的伪带201a(参照图21),从而确保用于将盖带20a向上游侧引导的所需长度,以使得能够将被剥离的盖带20a的前端部向上游侧引导并使其被驱动辊21和从动辊22夹持。如图11所示,在短带201的装填作业中,首先将从上表面侧通过了开闭罩9的第一开口部9c的短带201的后端部20f从带引导件23的下游侧边缘即剥离部23a与带输送路4的间隙向上游侧插入(箭头f)。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带输送路4中的剥离部23a所在的开口部分成为插入短带201的短带装填口。
然后,如图12所示,将短带201进一步向上游侧插入(箭头g),使短带201中的剥离了盖带20a的前端部分与剥离部23a的位置大致一致。在短带201的装填中,进给孔20c与定位链轮7的卡合销7a、排出链轮8的卡合销8a卡合。接下来,将折回的盖带20a的前端部插入盖带排出路24内。
接下来,如图13所示,关闭开闭罩9,而利用从动辊22下压盖带20a。由此,盖带20a被驱动辊21与从动辊22夹持,成为能够将盖带20a向盖带排出路24内排出的状态。此时,通过手动作业调整短带201的位置,进行找头作业,以使先头部分的进给孔20c与部件取出位置4c一致。
与此同时,进行盖带20a的松弛去除。盖带20a是缺乏刚性且易于挠曲的带,因此在关闭开闭罩9时容易在从动辊22的下游侧成为松弛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由设置于开闭罩9的第二开口部9d利用手指或作业工具进行手动地使从动辊22向松弛去除方向旋转的操作,从而修正盖带20a的松弛状态。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将作为一对辊的驱动辊21和从动辊22配置于开闭罩9的下方且在开闭罩9形成有允许向驱动辊21和从动辊22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第二开口部9d的结构。通过该结构,即使在关闭开闭罩9的状态下,也能够对配置于开闭罩9的下方的驱动辊21和从动辊22进行调整,从而容易地去除盖带20a的松弛。
在此,参照图14对带馈送器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14中,在带馈送器1设置于部件安装装置M的状态下,馈送器控制部12与部件安装装置M的装置控制部连接。由此,馈送器控制部12能够进行与带馈送器1的控制信号的收发。馈送器控制部12与第一马达5、第二马达11连接而对它们进行控制。由此,对第一载带输送部15、第二载带输送部16的动作进行控制。
馈送器控制部12与第一带检测部13、第二带检测部14连接,从而接收它们的检测信号。第一载带输送部15、第二载带输送部16的动作控制基于这些检测信号而执行。另外,馈送器控制部12与设置于操作面板2g的按钮41、显示部42、灯43连接。
操作按钮41而向馈送器控制部12进行规定的操作输入,由此进行带馈送器1中的向第一载带输送部15、第二载带输送部16的动作指令。显示部42按照来自馈送器控制部12的指令显示带馈送器1的动作状态等。灯43按照来自馈送器控制部12的指令点亮,从而通知异常警报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结构的馈送器控制部12对带馈送器1的各部进行控制,由此实现以下说明的三种不同的动作模式。首先,第一动作模式是不对多个载带20进行拼接而将多个载带20依次向带馈送器1供给的自动装填模式。在该自动装填模式下,利用第一带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对第一载带输送部15和第二载带输送部16进行控制,而使后续的载带20追随在先的载带20并将其向部件取出位置4c输送。
在该情况下,作为连结部检测机构的第二带检测部14的连结部检测功能被无效化。并且,在作为载带检测机构的第一带检测部13检测到载带20的期间,利用第一载带输送部15通过节距进给对载带20进行输送,并使载带20的进给孔20c在部件取出位置4c依次停止。若第一带检测部13不再检测到在先的载带20,则追随由第一载带输送部15进行的在先的载带20的输送而利用第二载带输送部16对后续的载带20进行输送。
即,在自动装填模式下,在在先的载带20与后续的载带20不连结的状态下,追随在先的载带20将后续的载带20进给至部件取出位置4c,由此能够将收纳于载带20的部件向部件安装装置M供给。
接下来,第二动作模式是通过拼接将先行、后续的载带20连结并将其连续地向带馈送器1供给的拼接模式。在该拼接模式下,利用第一载带输送部15通过节距进给向部件取出位置4c输送载带20。在该拼接模式下,第二带检测部14的连结部的检测功能有效,若在载带20的输送过程中检测到连结部,则向部件安装装置M通知该意旨。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载带输送部16可以有效也可以无效。在第二载带输送部16有效的情况下,其仅在插入口4a插入了先头的载带20的情况下工作。在利用第一载带输送部15对载带20进行节距进给的过程中,若第一带检测部13不再检测到载带20则停止输送,并向部件安装装置M通知带用尽这一情况。
另外,第三动作模式是以图21所示的短带201为供给对象的短带模式。在短带模式下,利用第一载带输送部15通过节距进给对短带201进行输送。在该短带模式下,第一带检测部13的载带检测功能、第二带检测部14的连结部检测功能均被无效化。并且,第一载带输送部15无论有无由第一带检测部13检测到载带20,都进行短带201的节距进给。
接下来,参照图15对前述的自动装填模式下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首先,带馈送器1处于等待来自部件安装装置M的动作指令的待机状态(ST1),并在该状态下对指令的有无进行监视(ST2)。在此,若没有指令,则返回(ST1)继续待机。在(ST2)中存在来自部件安装装置M的带进给指令的情况下,使第一载带输送部15工作而将载带20输送一个节距(ST3)。
接下来,通过第一带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来判断载带20的有无(ST4)。在此,在有载带20的情况下,返回(ST1)等待下一指令。在没有载带20的情况下,向部件安装装置M通知该意旨(ST5)。部件安装装置M接受该通知而执行以下的处理。
首先,部件安装装置M开始第一载带输送部15所进行的载带20的带进给量的递减计数。在此,以在载带20的后端通过部件取出位置4c的时机计数值为零的方式设定计数器。并且,若在部件用尽前,载带20的后端通过部件取出位置4c而计数值为零,则向带馈送器1发出带更换指令。在计数值成为零之前产生用尽部件的情况下也进行同样的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部件安装装置M侧判断部件用尽的产生。即,在由吸附吸嘴进行的部件的拾取连续失败的情况下,判断为没有部件,从而进行部件用尽判定。
另外,在(ST2)中存在来自部件安装装置M的带更换指令的情况下,开始带排出动作(ST6)。即,在该时间点,通过连续输送将成为第一载带输送部15的输送对象的载带20从排出口4b排出。然后,在利用第一带检测部13对载带20的有无进行监视并确认了不存在载带20后,进一步对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进行监视(ST8)。
在此,通过在第一带检测部13不再检测到载带20后等待经过规定时间,从而可靠地将载带20从带输送路4排出。然后,在(ST8)中确认了经过规定时间后,停止由第一载带输送部15进行的带排出动作,开始下一载带20的装填(ST9)。即,从插入口4a插入下一载带20,利用第二载带输送部16沿着带输送路4通过连续输送向下游侧进行带进给。
接下来,在该带进给中,对是否检测到载带20进行监视(ST10)。带检测通过利用第一带检测部13对下一载带20的前端进行检测来进行。若在(ST10)中确认了检测到载带20,则进行找头处理(ST11)。即,对载带20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载带20的先头的进给孔20c停止在部件取出位置4c。
然后,向部件安装装置M通知部件供给准备完成(ST12)。然后,部件安装装置M接受该通知而进行与部件相关的数据的更新,在装配程序所指示的时机向带馈送器1发送带进给指令。在此更新的数据除了载带20的部件剩余数之外,还包含作为生产履历信息使用的部件的识别信息、批量信息、制造商信息等。
接下来,参照图16对前述的拼接模式下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首先,带馈送器1处于等待来自部件安装装置M的动作指令的待机状态(ST20),并在该状态下对指令的有无进行监视(ST21)。在此,若没有指令,则返回(ST20)继续进行待机。在(ST21)中存在来自部件安装装置M的带进给指令的情况下,使第一载带输送部15工作而将载带20输送一个节距(ST22)。
接下来,通过第一带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来判断载带20的有无(ST23)。在此,在没有载带20的情况下,向部件安装装置M通知该意旨(ST24),然后返回(ST20)等待下一指令。在(ST24)中接受到该通知的部件安装装置M判断为部件用尽而利用部件安装装置M的通知机构向作业者通知该意旨,并且对带馈送器1发出部件用尽通知指令。由此,在带馈送器1的操作面板2g中通过由显示部42进行的显示或灯43的点亮来通知部件用尽这一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拼接模式的情况下,若正常地进行载带20的补充则不会产生部件用尽这一状况,但在由于人为失误导致拼接不正常的情况下,存在产生部件用尽这一情况的可能性。
另外,在(ST23)中判断为有载带20的情况下,利用第二带检测部14判断有无检测到连结部(ST25)。在此,若未检测到连结部,则返回(ST20)继续进行待机,在检测到连结部的情况下,向部件安装装置M通知该意旨。
部件安装装置M接受该通知而执行以下的处理。首先,部件安装装置M开始由第一载带输送部15进行的载带20的带进给量的递减计数。在此,以在检测到的连结部通过部件取出位置4c的时机计数值为零的方式设定计数器。并且,若连结部通过部件取出位置4c而计数值为零,则判断为切换了载带20,从而进行与部件相关的数据的更新。另外,在(ST21)中存在部件用尽通知指令的情况下,进行由显示部42进行的显示或灯43的点亮(ST27),在向作业者通知部件用尽这一意旨后,返回(ST20)进行待机。
接下来,参照图17对前述的短带模式下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首先,带馈送器1处于等待来自部件安装装置M的动作指令的待机状态(ST30),并在该状态下对指令的有无进行监视(ST31)。在此,若没有指令,则返回(ST30)继续进行待机。在(ST31)中存在来自部件安装装置M的带进给指令的情况下,使第一载带输送部15工作而将载带20输送一个节距(ST32),然后返回(ST30)继续进行待机。另外,在(ST31)中存在部件用尽通知指令的情况下,进行由显示部42进行的显示或灯43的点亮(ST33),在向作业者通知部件用尽这一意旨后,返回(ST30)进行待机。
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带馈送器1中,上述的第一动作模式、第二动作模式以及第三动作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均能够选择性地执行。即,在将在先的载带20与后续的载带20不连结地向部件取出位置4c进给的自动装填模式(第一动作模式)的情况下,馈送器控制部12利用作为载带检测机构的第一带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对第一载带输送部15和第二载带输送部16进行控制。
另外,在将在先的载带20与后续的载带20连结地进行进给的拼接模式(第二动作模式)的情况下,馈送器控制部12对第一载带输送部15进行控制。并且,若作为连结部检测机构的第二带检测部14检测到在先的载带20与后续的载带20连结的连结部,则馈送器控制部12向部件安装装置M通知该意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具备作为连结部检测机构的第二带检测部14的例子,但也可以利用第一带检测部13对连结部进行检测。即,在该情况下,作为载带检测机构的第一带检测部13能够对通过带输送路4的载带20以及在先的载带20与后续的载带20连结的连结部进行检测。并且,若第一带检测部13检测到在先的载带20与后续的载带20连结的连结部,则向部件安装装置M通知该意旨。
接下来,参照图18~图20对变形例的开闭罩9A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20示出图19的F-F剖面。如图18所示,开闭罩9A成为在图1~图13所示的开闭罩9中的第二罩部9b的下表面侧配置翅片9k而得到的结构。翅片9k是盖带引导件,并设置为将被作为一对辊的驱动辊21、从动辊22从载带20剥离并送出的盖带20a向朝向盖带排出路24的排出方向引导的形状。通过设置这样的翅片9k,能够将从载带20剥离并送出的盖带20a顺畅地排出。
如图19所示,在第二罩部9b的下表面,在俯视观察下与从动辊22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并排设置有两个翅片9k。如图20所示,从第二罩部9b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出的两个翅片9k配置于避开在从载带20剥离了的状态下的盖带20a的背面附着并残留的粘接部的痕迹20e的位置。通过这样配置翅片9k,能够防止残留于剥离出的盖带20a的粘接部的痕迹20e向翅片9k的附着。因此,能够在稳定地对盖带20a进行引导的同时顺畅地将盖带20a向盖带排出路24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示出了整体结构的带馈送器1中,示出了将作为连结部检测机构的第二带检测部14配置于主体部2中的将载带20从插入口4a引导至排出口4b的带输送路4的实施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例,例如也可以采用图22、图23所示的结构。
在图22所示的带馈送器1A中,示出与带馈送器1同样具备设置有将载带20从插入口4a引导至排出口4b的带输送路4的主体部2的结构。在图22所示的带馈送器1A中,示出将与第二带检测部14同样具有检测连结部的功能的第二带检测部14A配置于载带20搬入带输送路4前的载带20的移动路径上的结构例。即,在该结构例中,使在载带20的移动路径中配置于远离插入口4a的位置的第二带检测部14A保持于从主体部2向上游侧延伸出而设置的保持构件2i。
另外,在图23所示的带馈送器1B中,示出与带馈送器1同样具备设置有将载带20从插入口4a引导至排出口4b的带输送路4的主体部2的结构。在图23所示的带馈送器1B中,示出将与第二带检测部14同样具有检测连结部的功能的第二带检测部14B配置于将载带20插入带输送路4的插入口4a的结构例。即,在该结构例中,将第二带检测部14B配置于主体部2的上游侧的端面中的与插入口4a一致的位置。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带馈送器1是一种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从以一定间隔形成有收纳部件P的收纳部20b和输送用的进给孔20c的载带20将覆盖其上表面的盖带20a剥离从而开放收纳部20b,并在部件取出位置4c将部件P从开放了的收纳部20b向部件安装装置M供给。带馈送器1具有主体部2、作为第一链轮的定位链轮7、作为第二链轮的排出链轮8、剥离部、作为一对辊的驱动辊21、从动辊22以及开闭罩9。
主体部2具有将载带20从插入口4a引导至排出口4b的带输送路4。
定位链轮7通过与进给孔20c卡合并旋转而将载带20向下游的部件取出位置4c输送。
排出链轮8配置于比部件取出位置4c靠下游的位置,且通过与进给孔20c卡合并旋转而将载带20从部件取出位置4c向排出口4b输送。
剥离部在比部件取出位置4c靠上游的位置将盖带20a从载带20剥离。
作为一对辊的驱动辊21、从动辊22将被剥离部剥离出的盖带20a排出。
开闭罩9具有将带输送路4的上方覆盖的罩部。
定位链轮7、排出链轮8、驱动辊21以及从动辊22配置于开闭罩9的下方。通过该结构,能够将具有剥离盖带20a的功能的驱动辊21、从动辊22设置于接近部件取出位置4c的位置。因此,对于带有盖带20a的短带201的应对变得容易,从而能够简便地对短带201进行装配。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带馈送器1是部件供给装置,且具有主体部2、第一载带输送部15、剥离部、作为一对辊的驱动辊21、从动辊22以及开闭罩9。
主体部2具有将载带20从插入口4a引导至排出口4b的带输送路4。
第一载带输送部15具有定位链轮7,该定位链轮7通过与进给孔20c卡合并旋转而将载带20向部件取出位置4c输送。
剥离部在比部件取出位置4c靠上游的位置将盖带20a从载带20剥离。
作为一对辊的驱动辊21、从动辊22将被剥离部剥离出的盖带20a排出。
开闭罩9具有将带输送路4的上方覆盖的罩部。
驱动辊21和从动辊22配置于开闭罩9的下方。在开闭罩9形成有允许向驱动辊21和从动辊22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第二开口部9d。
通过该结构,在将从载带20剥离出的盖带20a引导至驱动辊21、从动辊22并进行设置时,即使在盖带20a产生较大的松弛,也能够从第二开口部9d容易地接触驱动辊21、从动辊22而对松弛进行矫正。因此,能够防止从载带剥离出的盖带的松弛所引起的变形而进行正常的盖带的剥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以能够选择性地执行第一动作模式、第二动作模式以及第三动作模式中的任一模式的带馈送器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仅以其中任一动作模式进行工作的专用带馈送器、即具有自动地剥离盖带20a的自动剥离功能的自动装填馈送器、不具有自动剥离功能的通常的带馈送器。
根据本发明,能够简便地对短条状的短带进行装配。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具有能够简便地对短条状的短带进行装配的效果,在利用收纳有部件的载带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部件的技术领域中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带馈送器,2主体部,2a凸状部,2b用轨道,2c连接器,2d空气接头,2e钩部,2f盖带收纳部,2h前罩,2i保持构件,3带输送部,4带输送路,4a插入口,4b排出口,4c部件取出位置,4d平坦区间,4e上坡区间,5第一马达(驱动源),6输送链轮,7定位链轮(第一链轮),7a卡合销,8排出链轮(第二链轮),8a卡合销,9、9A开闭罩,9a罩部,9b罩部,9c开口部,9d开口部,9e第一避让部,9f第二避让部,9h固定销,9i卡止销,9j下垂部,9k翅片,10带搬入链轮,11第二马达,12馈送器控制部,13带检测部,14带检测部,14A带检测部,14B带检测部,15第一载带输送部,16第二载带输送部,17开闭罩保持部,17a施力弹簧,18开闭罩卡止部,18a卡止块,18b轴支承销,18c卡止构件,18d施力弹簧,20载带,20a盖带,20b收纳部,20d、20e粘接部的痕迹,20f后端部,21驱动辊,22从动辊,23带引导件,23a剥离部,23b开口部,24盖带排出路,31链轮齿轮,32排出链轮齿轮,33第四传动齿轮,34输送链轮齿轮,35第三传动齿轮,36剥离辊齿轮,37第五传动齿轮,38第六传动齿轮,41按钮,42显示部,43灯,50驱动齿轮,51第一传动齿轮,52第二传动齿轮,201短带,201a伪带。

Claims (6)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从以一定间隔形成有收纳有部件的收纳部和输送用的进给孔的载带将覆盖所述载带的上表面的盖带剥离从而开放所述收纳部,并在部件取出位置将部件从开放了的所述收纳部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主体部,其具有将所述载带从插入口引导至排出口的带输送路;
第一链轮,其通过与所述进给孔卡合并旋转而将所述载带向下游的部件取出位置输送;
第二链轮,其配置于比所述部件取出位置靠下游的位置,且通过与所述进给孔卡合并旋转而将所述载带从部件取出位置向所述排出口输送;
剥离部,其在比所述部件取出位置靠上游的位置将盖带从所述载带剥离;
一对辊,它们将被所述剥离部剥离出的盖带排出;以及
开闭罩,其具有将所述带输送路的上方覆盖的罩部,
所述第一链轮、所述第二链轮以及所述一对辊配置于所述开闭罩的下方,
所述一对辊中的一方是由驱动源驱动的驱动辊,
所述一对辊中的另一方是通过所述驱动辊而旋转的从动辊,所述开闭罩具有所述从动辊,
在所述开闭罩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从动辊位于与所述驱动辊啮合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链轮、所述第二链轮以及所述驱动辊由共通的驱动源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取出位置配置于所述带输送路的平坦区间,
所述一对辊配置于被所述平坦区间的上游的上坡区间与所述开闭罩夹着的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还具备带引导件,所述带引导件与所述开闭罩分体,并且从所述上坡区间覆盖至所述部件取出位置的上游的所述带输送路的上方,
所述带引导件的下游侧的边缘成为所述剥离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剥离部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剥离部作为将切断得较短的载带向带输送路装填时的引导件而发挥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在所述开闭罩形成有允许向所述一对辊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开口部。
CN202080012543.9A 2019-02-08 2020-01-21 部件供给装置 Active CN1133966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1110 2019-02-08
JP2019021110 2019-02-08
PCT/JP2020/001880 WO2020162159A1 (ja) 2019-02-08 2020-01-21 部品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96645A CN113396645A (zh) 2021-09-14
CN113396645B true CN113396645B (zh) 2023-03-21

Family

ID=71948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2543.9A Active CN113396645B (zh) 2019-02-08 2020-01-21 部件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32713A1 (zh)
JP (1) JP7170190B2 (zh)
CN (1) CN113396645B (zh)
WO (1) WO20201621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1264B2 (ja) * 2019-03-11 2023-03-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ならびに部品供給装置の動作方法
WO2024028933A1 (ja) * 2022-08-01 2024-02-08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ガイド着脱装置およびテープガイド着脱方法
CN117395980B (zh) * 2023-12-11 2024-02-20 深圳市易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飞达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2260A (ja) * 1995-03-31 1996-10-18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機構
CN1802087A (zh) * 2004-12-20 2006-07-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盖带的剥离方法、元件供给装置及表面安装机
CN104244693A (zh) * 2013-06-14 2014-12-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91832B2 (ja) * 2007-04-25 2012-03-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表面実装機
JP4677009B2 (ja) * 2008-05-30 2011-04-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面実装機
KR101486048B1 (ko) * 2008-10-29 2015-01-26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테이프 피더
KR101177891B1 (ko) * 2010-11-24 2012-08-29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테이프 피더의 커버 테이프 배출 장치 및 방법
JP2013157349A (ja) * 2012-01-26 2013-08-15 Murata Mfg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テープフィーダの使用方法および巻取リール
JP2014086502A (ja) * 2012-10-22 2014-05-12 Panasonic Corp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5938715B2 (ja) * 2013-07-08 2016-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6413084B2 (ja) * 2015-01-06 2018-10-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CN107432108B (zh) * 2015-03-09 2020-02-21 株式会社富士 供料器
WO2016203627A1 (ja) * 2015-06-18 2016-12-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
JP6596664B2 (ja) * 2016-03-09 2019-10-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テープの部品検出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2260A (ja) * 1995-03-31 1996-10-18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機構
CN1802087A (zh) * 2004-12-20 2006-07-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盖带的剥离方法、元件供给装置及表面安装机
CN104244693A (zh) * 2013-06-14 2014-12-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32713A1 (en) 2022-04-28
JPWO2020162159A1 (zh) 2020-08-13
WO2020162159A1 (ja) 2020-08-13
CN113396645A (zh) 2021-09-14
JP7170190B2 (ja) 2022-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96645B (zh) 部件供给装置
KR101730897B1 (ko) 피더와 피더 제어 방법 및 전자 부품 장착 장치
CN107135642B (zh) 部件供给装置
CN111511183B (zh)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JP6445677B2 (ja) 部品実装機、および部品実装機のテープ剥離リカバリ方法
JP4802751B2 (ja) 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JP2015103667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6569082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4413571B2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JP7308384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CN113508650A (zh)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装置的动作方法
JP7394279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4349345B2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部品供給方法
JP6830186B2 (ja)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2018041881A (ja) 部品実装機およびテープ剥離リカバリ方法
JP2019179938A (ja) 部品供給装置
WO2018150476A1 (ja) フィーダ装置
JP2020088295A (ja) 部品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