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32108B - 供料器 - Google Patents

供料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32108B
CN107432108B CN201580077478.7A CN201580077478A CN107432108B CN 107432108 B CN107432108 B CN 107432108B CN 201580077478 A CN201580077478 A CN 201580077478A CN 107432108 B CN107432108 B CN 1074321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arrier tape
feeder
main body
spr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74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32108A (zh
Inventor
大桥广康
村濑浩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32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2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32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2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5/00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供料器(21)具备:供料器主体(21b),在后部形成有用于插入收纳有多个元件的载带(900)的带插入部(21d),在前部形成有用于将取出了元件的载带(900)排出的带排出部(21e);带搬运路(38),以与带插入部(21d)及带排出部(21e)连通的方式设置在供料器主体(21b)的两侧壁(21ba、21bb)之间,用于将载带(900)从后方向前方搬运;后部侧带齿卷盘(63、64);前部侧带齿卷盘(61、62);及罩部件(110),在后部侧带齿卷盘(63、64)及前部侧带齿卷盘(61、62)之间以覆盖带搬运路(38)的方式能够开闭地设于供料器主体(21b)。

Description

供料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收纳有元件的载带进行搬运的供料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不进行拼接作业而将载带所收纳的元件向元件安装装置供给的供料器。在该供料器中,在供料器前部侧即元件吸附位置的附近设置驱动带齿卷盘和与驱动带齿卷盘相邻的压入带齿卷盘,在供料器后部侧即载带插入部设置插入带齿卷盘。载带由这些带齿卷盘从载带插入部向元件吸附位置输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70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供料器中,在从带盘供给的带的状态差的情况下,例如带的卷曲的程度强的情况下,在供料器主体内的带搬运路的中途,有时会发生带堵塞。为了消除该带堵塞,需要将供料器从元件安装机拆卸而将供料器主体分解,将缠绕的带去除,存在生产效率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课题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消除在供料器主体内的带搬运路的中途发生的带堵塞的供料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供料器具备:供料器主体,在后部形成有用于插入收纳有多个元件的载带的带插入部,在前部形成有用于将取出了所述元件的所述载带排出的带排出部;带搬运路,以与所述带插入部及所述带排出部连通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供料器主体的两侧壁之间,用于将所述载带从后方向前方搬运;后部侧带齿卷盘,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所述供料器主体,具有能够与从所述带插入部插入的所述载带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突起,将该载带沿着所述带搬运路送出;前部侧带齿卷盘,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所述供料器主体,具有能够与由所述后部侧带齿卷盘搬运的所述载带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突起,将该载带向所述带排出部送出;及罩部件,在所述后部侧带齿卷盘及所述前部侧带齿卷盘之间以覆盖所述带搬运路的方式能够开闭地设于所述供料器主体。
在供料器主体的后部侧带齿卷盘及前部侧带齿卷盘之间设有能够使带搬运路开放的罩部件,因此即使在该带搬运路发生带堵塞,作业者也能够将罩部件打开而容易地消除带堵塞。由此,作业者不需要如以往那样将供料器从元件安装机拆卸而将供料器主体分解,能够抑制生产效率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适合于本发明的实施的元件安装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2是载带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载带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侧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供料器的4-4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供料器的罩部件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供料器的分解侧视图。
图8是将供料器的第三、第四带齿卷盘的周边放大的详细图。
图9是表示将操作杆抬起的状态的图8的工作状态图。
图10是表示载带的搬运状态的图8的工作状态图。
图11是表示将供料器的罩部件打开而插入带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元件安装机的结构)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进行说明。图1示出具备供料器21的元件安装机100,元件安装机100具有基板搬运部10、元件供给部20、元件装配部40、带盘保持部50及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200。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板的搬运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设为Y轴方向。
如图1所示,元件供给部20由多个插槽20a和能够拆装地装配于各插槽20a的多个供料器21构成。插槽20a在元件供给部20沿X轴方向并列设置多个。
卷绕有载带900(参照图2)的第一带盘810及第二带盘820能够更换地保持于带盘保持部50。第一带盘810与第二带盘820沿Y方向并列而各配设1个,并对应于各供料器21而沿X方向配设多个。
卷绕于第一带盘810及第二带盘820的载带900能够插入于各供料器21,详情后述。并且,卷绕于一方的带盘810(820)的载带900通过供料器21向在供料器21的前端部设置的元件取出位置21a依次搬运。由此,将该载带900所保持的元件定位于元件取出位置21a。而且,卷绕于另一方的带盘820(810)的载带900未由供料器21输送而等待。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说明的简便起见,为了将搬运中(使用中)的载带900与等待中的载带900进行区分而有时将前者称为第一载带900A,将后者称为第二载带900B。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载带所收纳的元件全部使用之后,第二载带成为第一载带,因此第一载带、第二载带并非指定特定的载带。
如图2及图3所示,在载带900上将多个电子元件等元件收纳成一列。载带900由基带901、盖带902、底带903构成。基带901由纸材或树脂等柔软的材料构成。在基带90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长度方向空出一定间隔地贯通形成有作为空间的收纳部901a。在该收纳部901a收纳元件。在基带901的侧部,沿长度方向空出一定间隔地贯通形成有卡合孔901b。
如图2所示,盖带902的两侧部通过粘结材料902a而粘结于基带901上表面的两侧部,通常,盖带902将收纳部901a的上部封闭。通过该盖带902,防止收纳部901a所收纳的元件的飞出。盖带902由透明的高分子膜构成。如图3所示,在基带901的下表面粘结有底带903。通过该底带903,防止收纳部901a所收纳的元件的脱落。底带903由透明或半透明的纸材或高分子膜等构成。
如图1所示,在基板搬运部10,在元件装配部40的基台41上分别设有一对导轨13a、13b。而且,在基板搬运部10设有对于由上述导轨13a、13b分别引导的基板B进行支撑并搬运的图示省略的输送带、将搬运到预定位置的基板B抬起并夹紧的图示省略的夹紧装置。供元件进行安装的基板B由基板搬运部10的导轨13a、13b引导,并由输送带沿X轴方向搬运至元件安装位置。搬运到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B由夹紧装置定位夹紧于元件安装位置。
元件装配部40具有导轨42、Y轴滑动件43、X轴滑动件45、保持有图示省略的吸嘴的元件装配头48。Y轴滑动件43及X轴滑动件45通过图示省略的Y轴伺服电动机及X轴伺服电动机来控制Y轴方向及X轴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导轨42及Y轴滑动件43构成Y轴机器人。导轨42沿Y轴方向装架在基台41上而配设在基板搬运部10的上方。Y轴滑动件43设置成能够沿导轨42在Y轴方向上移动。Y轴滑动件43通过图示省略的Y轴伺服电动机,经由滚珠丝杠机构而沿Y轴方向移动。
通过X轴滑动件45构成X轴机器人。X轴滑动件45以能够沿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于Y轴滑动件43。在Y轴滑动件43设有图示省略的X轴伺服电动机。通过该X轴伺服电动机,经由滚珠丝杠机构使X轴滑动件45沿X轴方向移动。在X轴滑动件45设置元件装配头48。元件装配头48将多个吸嘴(未图示)保持为能够拆装。吸嘴对搬运到元件取出位置21a的元件进行吸附,向通过基板搬运部10定位于元件安装位置的基板B上装配。
在X轴滑动件45上安装基板相机46。基板相机46从上方拍摄在定位于基板安装位置的基板B上设置的基准标记或者搬运到元件取出位置21a的元件等,取得基板位置基准信息及元件位置信息等。而且,在基台41上设置能够从下方拍摄由吸嘴吸附的元件的元件相机47。
控制装置200对供料器21进行控制,并控制后述的供料器21的第一伺服电动机22及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控制装置200具有微处理器、向伺服电动机22、23供给驱动电流的驱动器。供料器21当被装配于元件供给部20的插槽20a时,经由图示省略的通信连接器从元件安装机100的主体侧向供料器21侧供给电力,并将供料器ID等所需的信息从供料器21侧向元件安装机100的控制装置200发送。由此,基于供料器21的序列ID,取得由装填于供料器21的载带900输送的元件的信息,并存储于控制装置200。
(供料器的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4~图8,说明供料器21的结构。如图4及图7所示,供料器21主要由供料器主体21b、作为带搬运路的轨道38、作为前部侧带齿卷盘的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作为后部侧带齿卷盘的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上表面按压部件28、罩部件110等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将供料器主体21b的一方(图7的里侧)的侧壁21ba保留,将另一方(图7的近前侧)的侧壁21bb除去,能够观察到供料器21的内部构造。
供料器主体21b是扁平的箱形。在供料器主体21b上,在后部形成有用于插入载带900的带插入部21d,在前部形成有用于排出载带900的带排出部21e。带插入部21d形成为具有与带搬运路(轨道)38的宽度相同的宽度的带搬运路38的入口,带排出部21e形成为具有与带搬运路38的宽度相同的宽度的带搬运路38的出口。
带搬运路38为了将载带900从供料器主体21b的后方向前方搬运而以与带插入部21d及带排出部21e连通的方式设于供料器主体21b。带搬运路38的前部38a水平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搬运路38以从其后部至前部38a的近前处逐渐升高的方式倾斜。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带搬运路38的两侧设有以比载带900的宽度尺寸稍大的尺寸分离的引导部。
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以从前方向后方(从搬运方向下游侧向上游侧)分别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带搬运路38的前部38a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即供料器主体21b的与元件取出位置21a相邻的位置。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以从前方向后方分别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带搬运路38的后部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
如图7所示,在第一带齿卷盘61、第二带齿卷盘62及第三带齿卷盘63各自的外周,空出一定角度地分别在整周形成有卡合突起61a、62a、63a。在第四带齿卷盘64的外周的一部分,空出180度的间隔地设有卡合突起64a。即,在第四带齿卷盘64的卡合突起64a各自之间存在有未形成卡合突起的部分。各个卡合突起61a~64a能够与载带900的卡合孔901b卡合。
在第一带齿卷盘61~第四带齿卷盘64的比外周部靠内侧处分别形成有第一带齿卷盘齿轮61b、第二带齿卷盘齿轮62b、第三带齿卷盘齿轮63b、第四带齿卷盘齿轮64b。需要说明的是,在带搬运路38的各带齿卷盘61~64的上方设有图示省略的窗孔,各卡合突起61a~64a从该窗孔进入到带搬运路38内。
第一伺服电动机22是使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旋转的电动机。在第一伺服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设有第一驱动齿轮22b。第一齿轮24能够旋转地设于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在第一齿轮24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一驱动齿轮22b啮合的第一外侧齿轮24a。在第一齿轮24的比外周靠内侧处形成有第一内侧齿轮24b。
第二齿轮25能够旋转地设于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与第一齿轮24之间的供料器主体21b。第二齿轮25与第一带齿卷盘齿轮61b、第二带齿卷盘齿轮62b及第一内侧齿轮24b啮合。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一伺服电动机22的旋转被减速而向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传递,第一带齿卷盘61及第二带齿卷盘62同步旋转。
第二伺服电动机23是使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旋转的电动机。在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轴23a设有第二驱动齿轮23b。第三齿轮26能够旋转地设于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的下方的供料器主体21b。在第三齿轮26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二驱动齿轮23b啮合的第三外侧齿轮26a。在第三齿轮26的比外周靠内侧处形成有第三内侧齿轮26b。
第四齿轮27能够旋转地设于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与第三齿轮26之间的供料器主体21b。第四齿轮27与第三带齿卷盘齿轮63b、第四带齿卷盘齿轮64b及第三内侧齿轮26b啮合。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二伺服电动机23的旋转被减速而向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传递,第三带齿卷盘63及第四带齿卷盘64同步旋转。
如图4及图7所示,上表面按压部件28沿着第二带齿卷盘62与第三带齿卷盘63之间的带搬运路38设置。在上表面按压部件28的前端形成有轴支撑部28a,该轴支撑部28a轴支撑于在供料器主体21b设置的轴部21c,将上表面按压部件28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主体21b。在上表面按压部件28的后端形成有向上方弯曲的引导部28b。上表面按压部件28为了按压在带搬运路38上搬运的载带900的上表面来防止载带900的上浮,而由后述的成为扭簧的施力部件29向下方施力。
如图4所示,罩部件110在第二带齿卷盘62与第三带齿卷盘63之间设置成能够使带搬运路38开放。即,罩部件110设置成能够使带搬运路38中的配置上表面按压部件28的部分开放。并且,在本例中,成为仅供料器主体21b的一方(图5的右侧)的侧壁21bb一侧开放的结构,侧壁21bb中的设置罩部件110的部分对应于罩部件110的形状而被切除。设置罩部件110的部分中,供料器主体21b的另一方(图5的左侧)的侧壁21ba以相比带搬运路38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一方的侧壁21bb形成为高度比另一方的侧壁21ba低。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罩部件110在侧视观察下形成为梯形形状,如图5所示,罩部件110在4-4剖视观察下形成为倒L字形状。即,如图4所示,在罩部件110的侧视观察下,下方的缘部111沿着带搬运路38形成。并且,如图5所示,罩部件110的侧面112以覆盖侧壁21bb侧的方式形成,罩部件110的上表面113以覆盖带搬运路38的上部的方式形成。
并且,如图4所示,罩部件110的搬运方向的一端部、在本例中为前侧端部110a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在侧壁21ba设置的轴部114,罩部件110的后侧端部110b通过设于该后侧端部的卡定部件115而能够卡合/脱离地卡定于供料器主体21b。
由此,作业者通过将卡定部件115拆卸并使罩部件110以轴部114为中心向上方旋转,能够从图4所示的配置上表面按压部件28的带搬运路38封闭的状态(闭状态)向图6所示的上述带搬运路38开放的状态(开状态)转移。
另外,施力部件29的前侧端部安装于罩部件110的顶面,从而如图4所示,在罩部件110为闭状态时,施力部件29的后侧端部与上表面按压部件28的上表面抵接,如图6所示,在罩部件110为开状态时,施力部件29的后侧端部从上表面按压部件28的上表面分离。
由此,作业者在插槽20a仍装配有供料器21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通过使罩部件110从闭状态成为开状态,能够使施力部件29从上表面按压部件28的上表面分离。由此,能够将上表面按压部件28抬起而消除带堵塞,或者从带盘将无法搬运的长度短的载带900插入而与第二带齿卷盘62卡合。而且,作业者在插槽20a仍装配有供料器21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通过使罩部件110从开状态成为闭状态,能够使施力部件29与上表面按压部件28的上表面抵接,因此能够立即开始供料器21的动作。
如图7及图8所示,入口按压部件32是将从带插入部21d插入的载带900向带搬运路38按压的结构,与带插入部21d接近而沿着带搬运路38的后部上表面配置,并设置成相对于带搬运路38能够接触/分离。入口按压部件32经由一对轴34-2安装成从下游侧按压部件33的后部向下方能够进行上下方向移动。在一对轴34-2安装有对入口按压部件32向下方施力的弹簧35-2。
下游侧按压部件33在入口按压部件32的下游侧按压载带900,设置成相对于带搬运路38能够接触/分离。下游侧按压部件33经由轴34-1以能够进行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在供料器主体21b安装的第一支撑部件30-1及第二支撑部件30-2。在轴34-1安装有对下游侧按压部件33向下方施力的弹簧35-1。
操作杆51在供料器主体21b的后部的比带插入部21d靠上方处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且被支撑为能够以枢轴52为中心转动。杆操作用把持部57(也参照图4)在比操作杆51靠上方处以从供料器主体21b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操作杆51以枢轴52侧收容于杆操作用把持部57且操作旋钮51b侧从杆操作用把持部57突出的方式设置,从而作业者容易通过手掌握持杆操作用把持部57而通过手指对操作旋钮51b进行操作。
如后所述,入口按压部件32以工作的方式连结于操作杆51。在入口按压部件32上,在一对轴34-2之间设有卡合部件54。在操作杆51的中央部形成有与入口按压部件32的卡合部件54的下表面卡合的工作卡合部51a。操作杆51通过弹簧55的作用力而向图8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通常将工作卡合部51a保持在下降的位置,通过弹簧35-2的作用力,使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搬运路38抵接。由此,通常,通过入口按压部件32而无法从带插入部21d插入载带900。
相对于此,在操作杆51的后端设置的操作旋钮51b被作业者抬起,操作杆51克服弹簧55的作用力而转动时,入口按压部件32经由工作卡合部51a克服弹簧35-2的作用力而上升。由此,入口按压部件32从带搬运路38上分离,能够从带插入部21d插入载带900。
在入口按压部件32的后部,枢轴支撑有将带插入部21d封闭的干扰板56。通过干扰板56,无法将载带900插入到带搬运路38与入口按压部件3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时,如图9所示,干扰板56与下游侧按压部件33的后部卡合而转动,使带插入部21d开放。
在入口按压部件32的下游侧相邻地设置止动部件31。在止动部件31的中央部分形成的轴支撑部31b轴支撑于下游侧按压部件33,从而止动部件31能够转动。在止动部件31的比轴支撑部31b靠前方的下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形成的抵接部31a。止动部件31的后端成为停止部31c。
在下游侧按压部件33与止动部件31之间设有对抵接部31a向与带搬运路38抵接的方向施力的图示省略的弹簧。在止动部件31的比轴支撑部31b靠前方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1d,在该突出部31d的前端设有凸轮随动件31e。在操作杆51的前部形成的凸轮部51c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凸轮随动件31e卡合。
操作杆51通过弹簧55的作用力而向图8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入口按压部件32保持在与带搬运路38抵接的位置的状态下,形成于操作杆51的凸轮部51c从止动部件31的凸轮随动件31e分离。由此,止动部件31通过弹簧的作用力,以轴支撑部31b为中心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使抵接部31a与带搬运路38抵接,并将停止部31c保持在从带搬运路38分离的位置。
另一方面,当操作杆51克服弹簧55的作用力而转动时,形成于操作杆51的凸轮部51c与止动部件31的凸轮随动件31e卡合,使止动部件31克服图示省略的弹簧的作用力而向图7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停止部31c与带搬运路38抵接。由此,在使操作杆51克服弹簧55的作用力而转动的状态下,当从带插入部21d插入第一载带900A时,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而停止在预定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载带900A通过止动部件31的抵接部31a与带搬运路38之间时,通过第一载带900A将抵接部31a抬起,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与带搬运路38抵接。因此,在此状态下,通过作业者将第二载带900B从带插入部21d插入到第一载带900A上时,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而停止。由此,第二载带900B向下游的搬运被阻止,第二载带900B在该位置进行等待。
如图8所示,在供料器主体21b安装有当第一载带900A从带插入部21d插入时检测第一载带900A的插入的第一传感器81。第一传感器81的从带搬运路38的上表面突出的第一卡爪82由于第一载带900A的插入而下降,从而第一传感器81接通。第一卡爪82通常通过图示省略的弹簧的作用力而保持在从带搬运路38的上表面突出的位置,当第一载带900插入时,被向下方按压。
另外,在供料器主体21b安装有检测操作杆51的转动的第二传感器83和在第二载带900B被搬运至第四带齿卷盘64上的带搬运路38时工作的第三传感器85。第二传感器83通过安装于操作杆51的第二卡爪84而接通。第三传感器85通过第三卡爪86的转动而接通。
在第三卡爪86的中央部分形成的轴支撑部86a轴支撑于下游侧按压部件33,从而第三卡爪86能够转动。第三卡爪86通常由图示省略的弹簧向图8的逆时针方向施力。由此,在带搬运路38不存在载带900时,第三卡爪86的前端与带搬运路38的上表面抵接,但是在带搬运路38存在第一载带900A时,第三卡爪86的前端与第一载带900A上的上表面抵接。
如图7所示,在第三带齿卷盘63的下游侧(供料器21的后端部侧)的供料器主体21b设有检测载带900的有无并将其检测信号向控制部39输出的第四传感器65。第四传感器65是检测第一载带900A与第二载带900B的交界部分的传感器。在第二带齿卷盘62的上游侧(供料器21的前端部侧)的供料器主体21b设有检测载带900的有无并将其检测信号向控制部39输出的第五传感器66。
带剥离装置70设置在供料器主体21b的前侧上部,将盖带902从载带900剥离,并能够从定位于元件取出位置21a的收纳部901a取出元件。
(供料器的动作)
接下来,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供料器21的动作,参照图8~图11进行说明。在此,第一载带900A卷绕于前方侧的带盘810,第二载带900B卷绕于后方侧的带盘820。通常,操作杆51通过弹簧55的作用力而保持为图8所示的状态,入口按压部件32与带搬运路38抵接,并且干扰板56因自重而转动,将带插入部21d封闭。
在这样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操作杆51的操作旋钮51b被作业者进行抬起操作。当操作杆51被进行抬起操作时,通过第二卡爪84而第二传感器83动作,来检测操作杆51的工作。通过操作杆51的转动,经由工作卡合部51a而入口按压部件32上升。
由此,入口按压部件32从带搬运路38分离,并且干扰板56通过下游侧按压部件33而转动。其结果是,带插入部21d开放,能够插入载带900。同时,由于操作杆51的转动而止动部件31通过凸轮部51c进行转动,停止部31c与带搬运路38抵接。
在此状态下,通过作业者,将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从带插入部21d通过带搬运路38上而插入至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的预定位置。由此,通过第一载带900A而第一卡爪82及第三卡爪86工作,因此第一传感器81及第三传感器85动作,检测第一载带900A是否插入到预定位置。
当第一载带900A插入至与停止部31c抵接的位置时,操作杆51的操作被解除,操作杆51通过弹簧55的作用力而转动恢复到图9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原位置。通过操作杆51的转动恢复而入口按压部件32向带搬运路38下降,将插入的第一载带900A向带搬运路38按压。
如图10所示,当检测到第一载带900A的插入并检测到操作杆51转动恢复到原位置的情况(第二传感器83断开)时,第二伺服电动机23被驱动,使第三及第四带齿卷盘63、64旋转。由此,第四带齿卷盘64的卡合突起64a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卡合,第一载带900A由第四带齿卷盘64向第三带齿卷盘63侧搬运。
由于第四带齿卷盘64对第一载带900A的搬运,通过第一载带900A而下游侧按压部件33克服弹簧35-1的作用力被抬起,第一载带900A在下游侧按压部件33与带搬运路38之间被搬运。
此时,第四带齿卷盘64的卡合突起64a仅形成于第四带齿卷盘64的外周的一部分,因此当卡合突起64a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卡合时,第一载带900A间歇地向第三带齿卷盘63侧移动。其结果是,能避免第一载带900A被急剧地拉入到第三带齿卷盘63侧。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载带900A将下游侧按压部件33抬起时,止动部件31及第三卡爪86的轴支撑部31b、86a一体上升。
在由第四带齿卷盘64搬运的第一载带900A形成的卡合孔901b与第三带齿卷盘63的卡合突起63a卡合时,通过第三带齿卷盘63将第一载带900A向第二带齿卷盘62侧搬运。在第三带齿卷盘63的外周的整周形成有卡合突起63a,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将第一载带900A向第二带齿卷盘62侧搬运。
此外,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从引导部28b与带搬运路38之间进入到上表面按压部件28的下方。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通过上表面按压部件28来抑制从带搬运路38的上浮,且向第二带齿卷盘62搬运。当第五传感器66检测到由第三带齿卷盘63搬运的第一载带900A的前端时,第一伺服电动机22及第二伺服电动机23使带齿卷盘61~64以元件的间距间隔间歇地旋转。
当形成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与第二带齿卷盘62的卡合突起62a卡合时,通过第二带齿卷盘62将第一载带900A向带剥离装置70搬运,通过带剥离装置70将盖带902从第一载带900A剥离。并且,当形成于第一载带900A的卡合孔901b与第一带齿卷盘61的卡合突起61a卡合时,通过第一带齿卷盘61将第一载带900A所收纳的元件依次定位于元件取出位置21a。
在第一载带900A由供料器21搬运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第一载带900A按压止动部件31的抵接部31a,止动部件31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而转动。由此,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与第一载带900A的上表面接触。
在此状态下,如前所述,对操作杆51进行转动操作(第二传感器83接通),将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通过带插入部21d插入到第一载带900A与入口按压部件32之间。于是,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第二载带900B停止在该位置。
由此,第二载带900B向下游的搬运被阻止,第二载带900B在该位置进行等待。当第二载带900B插入至与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抵接的位置时,通过第二载带900B而第三卡爪86工作,因此第二载带900B的插入由第三传感器85检测。
在插入了第二载带900B之后,当解除操作杆51的操作时,操作杆51恢复到原位置,但是由于第一载带900A按压止动部件31的抵接部31a,因此通过止动部件31的停止部31c而使第二载带900B的停止状态持续。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不对操作杆51进行转动操作而要将第二载带900B从带插入部21d插入,通过与第一载带900A的上表面抵接的干扰板56也能阻止第二载带900B的插入(参照图10)。
当第一载带900A的后端被搬运到比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靠下游侧时,形成于第二载带900B的卡合孔901b与第四带齿卷盘64的卡合突起64a卡合。然后,第二载带900B进入到通过第一载带900A作成的带搬运路38与止动部件31之间的间隙,且向第二带齿卷盘62搬运。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载带900B的前端将抵接部31a压起时,如前所述,止动部件31克服弹簧36的作用力而再次转动,通过止动部件31阻止新的载带900的进入。
在此,在供料器21的动作中,在第二带齿卷盘62与第三带齿卷盘63之间而载带900发生带堵塞时,如以下那样进行应对。如图6所示,作业者将卡定部件115拆卸而使罩部件110与施力部件29一起以轴部114为中心向上方旋转,使第二带齿卷盘62与第三带齿卷盘63之间的带搬运路38开放。并且,通过将上表面按压部件28抬起并拉出载带900而消除带堵塞。
另外,在从带盘810、820无法搬运的长度短的载带900的搬运时,如以下那样应对。作业者进行与上述的动作同样的动作而使第二带齿卷盘62与第三带齿卷盘63之间的带搬运路38开放。然后,如图11所示,将上表面按压部件28抬起而插入长度短的载带900,使该载带900的卡合孔901b与第二带齿卷盘62的卡合突起62a卡合,搬运该载带900。
(效果)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供料器21具备:供料器主体21b,在后部形成有用于插入收纳有多个元件的载带900的带插入部21d,在前部形成有用于将取出了元件的载带900排出的带排出部21e;及带搬运路38,以与带插入部21d及带排出部21e连通的方式设置在供料器主体21b的两侧壁21ba、21bb之间,用于将载带900从后方向前方搬运。
供料器21还具备:后部侧带齿卷盘63、6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供料器主体21b,具有能够与从带插入部21d插入的载带900的卡合孔901b卡合的卡合突起63a、64a,将该载带900沿着带搬运路38送出;前部侧带齿卷盘61、6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供料器主体21b,具有能够与由后部侧带齿卷盘63、64搬运的载带900的卡合孔901b卡合的卡合突起61a、62a,将该载带900向带排出部21e送出;及罩部件110,在后部侧带齿卷盘63、64及前部侧带齿卷盘61、62之间以覆盖带搬运路38的方式能够开闭地设于供料器主体21b。
由于在供料器主体21b的后部侧带齿卷盘63、64及前部侧带齿卷盘61、62之间设有能够使带搬运路38开放的罩部件110,因此即使该带搬运路38发生带堵塞,作业者也能够将罩部件110打开而容易地消除带堵塞。由此,作业者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将供料器21从元件安装机100拆卸而将供料器主体21b分解,能够抑制生产效率的下降。
另外,罩部件110以覆盖形成为高度比供料器主体21b的一侧壁21ba低的供料器主体21b的另一侧壁21bb侧及带搬运路38的上部的方式形成,其中,一侧壁21ba以相比带搬运路38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罩部件110的搬运方向的一端部110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一侧壁21ba,因此作业者能够使带搬运路38较宽地开放,能够简易地进行带堵塞的消除作业。
另外,在供料器主体21b设有对在由罩部件110覆盖的带搬运路38上搬运的载带900的上表面进行按压的上表面按压部件28。由此,作业者将消除了带堵塞的载带900放置于该带搬运路38而通过上表面按压部件28按压,由此能够使载带900可靠地沿着该带搬运路38。
另外,在罩部件110设有对上表面按压部件28向下方进行施力的按压施力部件29,因此当打开罩部件110时,能够使施力部件29与罩部件110一起从上表面按压部件28分离。由此,作业者能够将消除了带堵塞的载带900容易地放置于该带搬运路38。
(其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罩部件110在4-4剖视观察下形成为倒L字形状,但是也可以将供料器主体21b的两侧壁21ba、21bb形成为与带搬运路38相同的高度,通过将罩部件110在4-4剖视观察下形成为倒U字形状而带搬运路38的两侧能够开放。而且,也可以将供料器主体21b的两侧壁21ba、21bb以相比带搬运路38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通过将罩部件110在4-4剖视观察下形成为长形方形状而带搬运路38的上部能够开放。
另外,罩部件110将前侧端部110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轴部114,将后侧端部110b通过卡定部件115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卡定于供料器主体21b,但是也可以将前侧端部110a通过卡定部件115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卡定于供料器主体21b,将后侧端部110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轴部114。而且,罩部件110前后开闭,但也可以向左右(两侧壁21ba、21bb)的一方开闭。
另外,施力部件29由扭簧构成,但也可以由螺旋弹簧、橡胶材料、空气阻尼器等具有弹性力的结构构成。
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叙述的结构,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采取各种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21…供料器
21b…供料器主体
21ba、21bb…侧壁
21d…带插入部
21e…带排出部
38…带搬运路
61…第一带齿卷盘
62…第二带齿卷盘
63…第三带齿卷盘
64…第四带齿卷盘
61a、62a、63a、64a…卡合突起
28…上表面按压部件
29…施力部件
100…元件安装机
110…罩部件
900…载带
901b…卡合孔

Claims (4)

1.一种供料器,具备:
供料器主体,在后部形成有用于插入收纳有多个元件的载带的带插入部,在前部形成有用于将取出了所述元件的所述载带排出的带排出部;
带搬运路,以与所述带插入部及所述带排出部连通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供料器主体的两侧壁之间,用于将所述载带从后方向前方搬运;
后部侧带齿卷盘,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所述供料器主体,具有能够与从所述带插入部插入的所述载带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突起,将该载带沿着所述带搬运路送出;
前部侧带齿卷盘,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所述供料器主体,具有能够与由所述后部侧带齿卷盘搬运的所述载带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突起,将该载带定位于元件取出位置,并向所述带排出部送出;及
罩部件,在所述后部侧带齿卷盘的前方与所述前部侧带齿卷盘及所述元件取出位置的后方之间以覆盖所述带搬运路的方式设于所述供料器主体,所述载带的搬运方向的一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所述供料器主体的侧壁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所述罩部件以覆盖形成为高度比所述供料器主体的一侧壁低的所述供料器主体的另一侧壁及所述带搬运路的上部的方式形成,所述一侧壁以比所述带搬运路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在所述供料器主体设有上表面按压部件,所述上表面按压部件对在由所述罩部件覆盖的所述带搬运路上搬运的所述载带的上表面进行按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料器,其中,
在所述罩部件设有按压施力部件,所述按压施力部件向下方对所述上表面按压部件进行施力。
CN201580077478.7A 2015-03-09 2015-03-09 供料器 Active CN1074321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6850 WO2016143040A1 (ja) 2015-03-09 2015-03-09 フィー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32108A CN107432108A (zh) 2017-12-01
CN107432108B true CN107432108B (zh) 2020-02-21

Family

ID=56878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7478.7A Active CN107432108B (zh) 2015-03-09 2015-03-09 供料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6069B2 (zh)
EP (1) EP3270675B1 (zh)
JP (1) JP6561113B2 (zh)
CN (1) CN107432108B (zh)
WO (1) WO20161430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02161B2 (en) * 2015-03-06 2021-01-26 Fuji Corporation Method for optimizing component type arrangement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component type arrangement
WO2016203627A1 (ja) * 2015-06-18 2016-12-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
CN114245708B (zh) 2018-04-18 2024-04-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装配系统以及带切屑回收装置
CN112106458B (zh) * 2018-06-27 2021-11-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
JP7220345B2 (ja) * 2018-07-10 2023-02-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7170190B2 (ja) * 2019-02-08 2022-11-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KR102238802B1 (ko) * 2019-08-26 2021-04-12 (주) 인텍플러스 릴 자동 교체시스템
WO2021155199A1 (en) * 2020-01-30 2021-08-05 Automation Technical Service Inc Component feeder mechanism with floating frame
TWI747579B (zh) * 2020-10-27 2021-11-21 潤勝科技有限公司 半自動進帶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21981A (ja) * 1997-10-08 1999-04-30 Juki Corp 電子部品供給方法及び装置
CN1682581A (zh) * 2002-09-12 2005-10-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系统和元件供给方法
EP1265474B1 (en) * 1999-11-05 2008-0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art feeding and part mounting device using the method and device
CN102105045A (zh) * 2006-10-03 2011-06-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
CN103906423A (zh) * 2012-12-25 2014-07-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盖带剥离方法以及带式供料器
CN104244693A (zh) * 2013-06-14 2014-12-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08844B2 (ja) * 1990-07-19 1998-10-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4820728B2 (ja) * 2006-10-03 2011-11-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並びに表面実装機
JP4969584B2 (ja) * 2006-12-25 2012-07-04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保持テープセット方法
JP4909119B2 (ja) * 2007-02-22 2012-04-04 Juki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4714256B2 (ja) * 2008-11-05 2011-06-2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2011077096A (ja) 2009-09-29 2011-04-14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JP5384309B2 (ja) * 2009-12-02 2014-01-08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フィーダ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5357743B2 (ja) * 2009-12-26 2013-12-04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部品供給装置
JP5445484B2 (ja) * 2011-02-08 2014-03-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におけるテープ装着方法
KR102025369B1 (ko) * 2012-09-12 2019-09-25 한화정밀기계 주식회사 부품 장착 장비용 테이프 공급 장치 및 테이프 공급 방법
PL222469B1 (pl) * 2012-08-14 2016-07-29 Włodarczyk Władysław Igloo Kasetowy podajnik taśmowy do pozycjonowania elementów elektronicznych SMD
CN105474770B (zh) * 2013-08-26 2018-11-09 株式会社富士 供料器
US9839170B2 (en) * 2013-08-26 2017-12-05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Feed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21981A (ja) * 1997-10-08 1999-04-30 Juki Corp 電子部品供給方法及び装置
EP1265474B1 (en) * 1999-11-05 2008-0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art feeding and part mounting device using the method and device
CN1682581A (zh) * 2002-09-12 2005-10-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系统和元件供给方法
CN102105045A (zh) * 2006-10-03 2011-06-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
CN103906423A (zh) * 2012-12-25 2014-07-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盖带剥离方法以及带式供料器
CN104244693A (zh) * 2013-06-14 2014-12-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43040A1 (ja) 2016-09-15
JP6561113B2 (ja) 2019-08-14
JPWO2016143040A1 (ja) 2018-02-15
EP3270675B1 (en) 2019-05-08
CN107432108A (zh) 2017-12-01
US20180054928A1 (en) 2018-02-22
US10426069B2 (en) 2019-09-24
EP3270675A1 (en) 2018-01-17
EP3270675A4 (en) 2018-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32108B (zh) 供料器
CN107006143B (zh) 供料器
JP6334689B2 (ja) フィーダ
EP3270676B1 (en) Feeder
JP6514328B2 (ja) フィーダ
JP6553643B2 (ja) フィーダ
JP6906282B2 (ja) フィーダ
JP6334690B2 (ja) フィーダ
JP7470475B2 (ja) 部品実装機
CN109417867B (zh) 供料器
JP6799973B2 (ja) フィーダ
JP6950057B2 (ja) フィーダ
JP6586620B2 (ja) フィーダ
JP6675178B2 (ja) フィ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