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96532A - 振子支承构造、振动马达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振子支承构造、振动马达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96532A
CN113396532A CN202080012685.5A CN202080012685A CN113396532A CN 113396532 A CN113396532 A CN 113396532A CN 202080012685 A CN202080012685 A CN 202080012685A CN 113396532 A CN113396532 A CN 113396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or
magnet
vibration motor
support member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26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96532B (zh
Inventor
高田和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96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65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965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65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振子支承构造,该振子支承构造能够抑制对在壳体内支承在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向上振动的振子的支承构件与壳体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另外提供使用了该振子支承构造的振动马达,进而提供使用了该振动马达的电子设备。振子支承构造具备第1壳体(1)、能够沿着第1方向(D1)和与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振动的振子(2)以及在第1壳体(1)内支承振子(2)的第1支承构件(S1a)。第1支承构件(S1a)具有:第1变形部(S11a),其相对于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的振动而弹性变形;以及第1卡合部(S12a),其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与振子(2)卡合。

Description

振子支承构造、振动马达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该公开涉及一种振子支承构造、使用了该振子支承构造的振动马达以及使用了该振动马达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振动马达的一例,列举了在日本特开2017-9431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振动马达。图25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振动马达的内部的俯视图。振动马达200具备壳体201、振子202、第1线圈203、第2线圈204以及支承构件S201~S204。
振子202包括未图示的第1磁体和第2磁体。第1线圈203以与第1磁体相对的方式固定于壳体201。第2线圈204以与第2磁体相对的方式固定于壳体201。支承构件S201~S204是弯曲的板状的弹簧构件,在壳体201内支承振子202。
由第1线圈203和第1磁体生成的驱动力使振子202沿着第1方向D1振动。另外,由第2线圈204和第2磁体生成的驱动力使振子202沿着第2方向D2振动。
支承构件S201的一端与支承构件S202的一端以及支承构件S203的一端与支承构件S204的一端在分别在第2方向D2上相对的状态下固定于壳体201。另外,支承构件S201的另一端与支承构件S202的另一端以及支承构件S203的另一端与支承构件S204的另一端在分别在第2方向D2上相对的状态下固定于振子202。振子202的振动经由支承构件S201~S204传递到壳体201,作为振动马达200的振动而被感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43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振动马达200中,当振子202在第1方向D1上振动时,在支承构件S201~S204的一端与壳体201之间产生剪切应力。因此,如果反复进行第1方向D1上的振动,则支承构件S201~S204的一端与壳体201的连接部有可能断裂。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子支承构造,该振子支承构造能够抑制对在壳体内支承在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向上振动的振子的支承构件与壳体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另外,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了该振子支承构造的振动马达,进而提供使用了该振动马达的电子设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该公开的振子支承构造具备第1壳体、能够沿着第1方向和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振动的振子以及至少一个第1支承构件。第1支承构件具有:第1变形部,其相对于振子在第1方向上的振动而弹性变形;以及第1卡合部,其以振子能够相对于振子在第2方向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与振子卡合。
另外,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具备:第1壳体;振子,其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第1磁体和第2磁体;第1线圈,其固定于第1壳体,对第1磁体提供使振子沿着第1方向振动的驱动力;第2线圈,其固定于第1壳体,对第2磁体提供使振子沿着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振动的驱动力;第1排斥机构,其沿着第1方向对第1壳体与振子之间提供排斥力,且使振子能够沿着第2方向移动;以及第2排斥机构,其沿着第2方向对第1壳体与振子之间提供排斥力,且使振子能够沿着第1方向移动。
另外,第1排斥机构包括在第1壳体内支承振子的第1支承构件。第1支承构件具有:第1变形部,其相对于振子在第1方向上的振动而弹性变形,以及第1卡合部,其以振子能够相对于振子在第2方向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与振子卡合。
进而,根据该公开的电子设备具备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和第2壳体。振动马达收纳于第2壳体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该公开的振子支承构造能够抑制相对于将在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向上振动的振子支承于壳体内的支承构件与壳体的连接部的负荷。另外,在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中,将振子支承于壳体内的支承构件与壳体的连接部的可靠性较高,能够在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向上产生稳定的振动。而且,根据该公开的电子设备能够抑制用于皮肤感觉反馈或用于确认按键操作和来电等的振动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包括根据该公开的振子支承构造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的振动马达100的除了壳体1的第1部分1a(参照图2)以外的俯视观察时的俯视图。图1的(B)是振动马达100的除了壳体1的第2部分1b(参照图2)以外的仰视观察时的仰视图。
图2的(A)是以包括图1的(A)所示的A-A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振动马达100的向视剖视图。图2的(B)是以包括图1的(A)所示的B-B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振动马达100的向视剖视图。
图3的(A)~图3的(C)是表示在振动马达100所具备的第1排斥机构S1中包含的支承构件S1a及其第1变形例和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4的(A)~图4的(C)是表示支承构件S1a的第3变形例~第5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5的(A)是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1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A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5的(B)是振动马达100A的相当于图1的(B)的仰视图。
图6的(A)是振动马达100A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图6的(B)是振动马达100A的相当于图2的(B)的向视剖视图。
图7的(A)~图7的(C)是说明振动马达100A在第1方向D1上的一系列动作的分别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
图8的(A)~图8的(C)是说明振动马达100A在第2方向D2上的一系列动作的分别相当于图2的(B)的向视剖视图。
图9的(A)是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2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B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9的(B)是振动马达100B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
图10是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3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C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
图11的(A)是振动马达100C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图11的(B)是振动马达100C的相当于图2的(B)的向视剖视图。
图12是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4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D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
图13的(A)是振动马达100D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图13的(B)是振动马达100D的相当于图2的(B)的向视剖视图。
图14的(A)是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5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E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14的(B)是振动马达100E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
图15的(A)是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6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F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15的(B)是振动马达100F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
图16的(A)是表示在振动马达100F所具备的第1排斥机构S1中包含的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例子的立体图。图16的(B)是表示支承构件S1a中的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17是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7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G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
图18的(A)是振动马达100G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图18的(B)是振动马达100G的相当于图2的(B)的向视剖视图。
图19的(A)是表示在振动马达100G所具备的第1排斥机构S1中包含的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例子的立体图。图19的(B)是表示支承构件S1a中的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20的(A)是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8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H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20的(B)是振动马达100H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
图21的(A)是表示包括根据该公开的振子支承构造的振动马达的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200的除了壳体1的第1部分1a(参照图2)以外的俯视观察时的俯视图。图21的(B)是振动马达200的除了壳体1的第2部分1b(参照图2)以外的仰视观察时的仰视图。
图22的(A)是以包括图21的(A)所示的A-A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振动马达200的向视剖视图。图22的(B)是以包括图21的(A)所示的B-B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振动马达200的向视剖视图。
图23是作为根据该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方式的便携式信息终端1000的透视立体图。
图24是便携式信息终端1000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5是背景技术的振动马达200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该公开的特征方面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所示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和实施方式中,有时对相同或共通的部分标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不重复其说明。
-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
使用图1和图2对表示包括根据该公开的振子支承构造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的振动马达100进行说明。
图1的(A)是振动马达100的除了壳体1的第1部分1a(参照图2)以外的俯视观察时的俯视图。图1的(B)是振动马达100的除了壳体1的第2部分1b(参照图2)的与第1部分1a相对的部分以外的仰视观察时的仰视图。图2的(A)是以包括图1的(A)所示的A-A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振动马达100的向视剖视图。图2的(B)是以包括图1的(A)所示的B-B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振动马达100的向视剖视图。在此,俯视观察是指从后述的壳体1的内壁W5侧观察内壁W6侧。仰视观察是指从内壁W6侧观察内壁W5侧。
如图1和图2所示,振动马达100具备壳体1(第1壳体)、包括两个磁体M1(第1磁体)和两个磁体M2(第2磁体)的振子2、线圈3(第1线圈)、线圈4(第2线圈)、第1排斥机构S1以及第2排斥机构S2。另外,将振动马达100的不同的两个振动方向设为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
壳体1是包括第1部分1a和第2部分1b并且具有内壁W1~W6的长方体状。在振动马达100中,第1部分1a是平板状的盖部,第2部分1b成为容器部,具有与第1部分1a相对的平板状的平板部分和从该平板部分朝向第1部分1a方向延伸的四个平板状的侧壁部分。即,壳体1是外形为长方体状的密闭构造,但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壳体1可以是筒状,也可以局部地具备开口。此外,第2部分1b像后述那样包括容器部主体1b1和固定部1b2,但省略固定部1b2的图示(以下相同)。
内壁W1~W4相当于图1的(A)和图1的(B)所示的壳体1的侧壁面,内壁W1与内壁W2相对,并且内壁W3与内壁W4相对。另外,内壁W5相当于图2的(A)和图2的(B)所示的壳体1的内部的顶面,内壁W6相当于壳体1的内部的与内壁W5相对的底面。
振子2收纳于壳体1的第2部分1b内。振子2包括上述定义中的俯视观察时的矩形的基板2a。基板2a具有一个主面、另一个主面、与第2方向D2平行的两个侧面(第1侧面)以及与第1方向D1平行的两个侧面(第2侧面)。两个磁体M1以分别与后述的线圈3的绕组部相对的方式沿着第1方向D1隔开间隔地固定在基板2a的一个主面侧。另外,两个磁体M1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线圈3的卷绕轴线分别平行且相互成为反向的方式配置。
具体来说,在两个磁体M1中的一个(图2的(A)中的左侧的磁体M1)的磁极中,与线圈3相对的一侧(靠近线圈3的一侧)为S极,与基板2a相对的一侧(靠近基板2a的一侧)为N极。另外,在两个磁体M1中的另一个(图2的(A)中的右侧的磁体M1)的磁极中,与线圈3相对的一侧(靠近线圈3的一侧)为N极,与基板2a相对的一侧(靠近基板2a的一侧)为S极。
在振动马达100中,两个磁体M1成为相同的形状。即,两个磁体M1从第1方向D1观察时看起来相互重叠。不过,磁体M1的形状不限于此。另外,磁体M1可以仅有一个。在振动马达100中,两个磁体M1像上述那样配置,因此能够增大对后述的线圈3施加的洛伦兹力。
此外也可以是,在两个磁体M1之间放入另一磁体,两个磁体M1和该另一磁体所构成的磁体的排列的磁场集中在与线圈3相对的一侧。在该情况下,在该另一磁体的磁极中,与两个磁体M1中的一个相对的一侧(靠近两个磁体M1中的一个的一侧)为S极,与另一个相对的一侧(靠近另一个的一侧)为N极。
通过对线圈3通电,线圈3对磁体M1提供驱动力,以使振子2能够沿着第1方向D1振动。在图1和图2中省略了线圈3的绕组和向线圈3的通电路径(布线路径)等的图示。在振动马达100中,线圈3以卷绕轴线与壳体1的内壁W5的法线方向平行即卷绕轴线与第1方向D1正交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的内壁W5。线圈3的从卷绕轴线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不过,为了方便卷绕,有时也在相当于线圈3的矩形的角的部分具有一定的曲面。
当电流在线圈3中流动时,利用磁体M1的磁场对线圈3施加分别与磁场的方向和电流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洛伦兹力。另一方面,由于线圈3固定于壳体1,因此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磁体M1。因此,通过对线圈3通电,而对磁体M1进而对振子2提供沿着第1方向D1的驱动力。
如前所述,在线圈3的从卷绕轴线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的情况下,与线圈3为圆环状的情况相比,前述的洛伦兹力的方向容易与第1方向D1一致。因此,对振子2提供的沿着第1方向D1的驱动力较大,是优选的。
两个磁体M2以分别与后述的线圈4的绕组部相对的方式沿着与第1方向D1交叉的第2方向D2隔开间隔地固定在基板2a的另一主面侧。另外,两个磁体M2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线圈4的卷绕轴线分别平行且相互成为反向的方式配置。
具体来说,在两个磁体M2中的一个(图2的(B)中的左侧的磁体M2)的磁极中,与线圈4相对的一侧(靠近线圈4的一侧)为N极,与基板2a相对的一侧(靠近基板2a的一侧)为S极。另外,在两个磁体M2中的另一个(图2的(B)中的右侧的磁体M2)的磁极中,与线圈4相对的一侧(靠近线圈4的一侧)为S极,与基板2a相对的一侧(靠近基板2a的一侧)为N极。
在振动马达100中,第1方向D1与第2方向D2正交。此外,第1方向D1与第2方向D2的正交是指包括由于制造上的偏差等引起的从严格的正交偏离的概念。
在振动马达100中,两个磁体M2成为相同的形状。即,两个磁体M2从第2方向D2观察时看起来相互重叠。不过,磁体M2的形状不限于此。另外,磁体M2也可以仅有一个。在振动马达100中,由于两个磁体M2像上述那样配置,因此能够增大对后述的线圈4施加的洛伦兹力。
此外也可以是,在两个磁体M2之间进一步放入另一磁体,两个磁体M2和该另一磁体所构成的磁体的排列的磁场集中在与线圈4相对的一侧。在该情况下,在该另一磁体的磁极中,与两个磁体M2中的一个相对的一侧(靠近两个磁体M2中的一个的一侧)为N极,与另一个相对的一侧(靠近另一个的一侧)为S极。
通过对线圈4通电,线圈4对磁体M2提供驱动力,以使振子2能够沿着第2方向D2振动。在图1和图2中省略了线圈4的绕组和向线圈4的通电路径(布线路径)等的图示。在振动马达100中,线圈4以卷绕轴线与壳体1的内壁W6的法线方向平行即卷绕轴线与第2方向D2正交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的内壁W6。线圈4的从卷绕轴线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不过,为了方便卷绕,有时也在相当于线圈4的矩形的角的部分具有一定的曲面。
当电流在线圈4中流动时,利用磁体M2的磁场对线圈4施加分别与磁场的方向和电流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洛伦兹力。另一方面,由于线圈4固定于壳体1,因此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磁体M2。因此,通过对线圈4通电,而对磁体M2进而对振子2提供沿着第2方向D2的驱动力。
如前所述,在线圈4的从卷绕轴线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矩形的情况下,与线圈4为圆环状的情况相比,前述的洛伦兹力的方向容易与第2方向D2一致。因此,对振子2提供的沿着第2方向D2的驱动力较大,是优选的。
第1排斥机构S1沿着第1方向D1对壳体1与振子2之间提供排斥力。振子2能够沿着第2方向D2移动。第1排斥机构S1包括在壳体1内支承振子2的支承构件S1a、S1b(第1支承构件)。
支承构件S1a具有变形部S11a和卡合部S12a。变形部S11a在俯视观察时是向内壁W3侧开口的U字形状,并且相对于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的振动而弹性变形。卡合部S12a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与振子2卡合。
在此,卡合部S12a与振子2卡合是指以卡合部S12a和振子2中的一者进入到另一者中的方式相互接触。另外,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滑动是指维持卡合部S12a与振子2像上述那样相互接触的状态不变,振子2能够沿着第2方向移动。后面对实现这些状态的立体构造的例子进行说明。
支承构件S1b具有变形部S11b和卡合部S12b。变形部S11b在俯视观察时是向内壁W4侧开口的U字形状,并且相对于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的振动而弹性变形。卡合部S12b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与振子2卡合。卡合部S12b与振子2卡合和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的振动而滑动与上述相同地定义。
支承构件S1a通过从变形部S11a延伸的平板状的固定部S13a与内壁W1连接而固定于壳体1。支承构件S1b通过从变形部S11b延伸的平板状的固定部S13b与内壁W2连接而固定于壳体1。振子2以能够沿着第2方向D2移动且支承于壳体1内的方式被夹在支承构件S1a的卡合部S12a与支承构件S1b的卡合部S12b之间。
此外优选的是,使支承构件S1a的变形部S11a预先变形,以对振子2向从内壁W1朝向内壁W2的方向施力,使支承构件S1b的变形部S11b预先变形,以对振子2向从内壁W2朝向内壁W1的方向施力。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使变形部S11a和变形部S11b以在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的振幅的最大值处也维持支承构件S1a的卡合部S12a和支承构件S1b的卡合部S12b分别与振子2卡合的状态的方式变形。
另外优选的是,支承构件S1a的固定部S13a和支承构件S1b的固定部S13b在振子2在各方向上振动之前的状态下的基板2a的与第1方向D1平行的对称轴上与壳体1连接。在该情况下,在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振动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的偏差。
第2排斥机构S2沿着第2方向D2对壳体1与振子2之间提供排斥力。振子2能够沿着第1方向D1移动。第2排斥机构S2包括在壳体1内支承振子2的支承构件S2a、S2b(第2支承构件)。
支承构件S2a具有变形部S21a和卡合部S22a。变形部S21a在俯视观察时是向内壁W2侧开口的U字形状,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弹性变形。卡合部S22a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与振子2卡合。卡合部S22a与振子2卡合和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的振动而滑动与前述相同地定义。
支承构件S2b具有变形部S21b和卡合部S22b。变形部S21b在俯视观察时是向内壁W1侧开口的U字形状,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弹性变形。卡合部S22b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与振子2卡合。卡合部S22b与振子2卡合和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的振动而滑动也与上述相同地定义。
支承构件S2a通过从变形部S21a延伸的平板状的固定部S23a与内壁W3连接而固定于壳体1。支承构件S2b通过从变形部S21b延伸的平板状的固定部S23b与内壁W4连接而固定于壳体1。振子2以能够沿着第1方向D1移动且支承于壳体1内的方式被夹在支承构件S2a的卡合部S22a与支承构件S2b的卡合部S22b之间。
此外优选的是,使支承构件S2a的变形部S21a预先变形,以对振子2向从内壁W3朝向内壁W4的方向施力,使支承构件S2b的变形部S21b预先变形,以对振子2向从内壁W4朝向内壁W3的方向施力。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使变形部S21a和变形部S21b以在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幅的最大值处也维持支承构件S2a的卡合部S22a和支承构件S2b的卡合部S22b分别与振子2卡合的状态的方式变形。
另外优选的是,支承构件S2a的固定部S23a和支承构件S2b的固定部S23b在振子2在各方向上振动之前的状态下的基板2a的与第2方向D2平行的对称轴上与壳体1连接。在该情况下,在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振动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的偏差。
使用图3和图4对在振动马达100所具备的第1排斥机构S1中包含的支承构件S1a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3的(A)表示支承构件S1a,图3的(B)和图3的(C)分别是表示支承构件S1a的第1变形例和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此外,支承构件S1b也具有相同的构造和功能,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3的(A)表示前述的振动马达100所具备的支承构件S1a。支承构件S1a像前述那样具有变形部S11a、卡合部S12a以及固定部S13a。
变形部S11a是加工为俯视观察时呈U字形状的带状的弹性构件。即,在支承构件S1a组装于振动马达100中时,变形部S11a能够在第1方向D1上弹性变形。作为变形部S11a的材质,例如使用带钢、贝氏体钢、不锈钢、磷青铜或铍青铜等。此外,作为变形部S11a的带状的弹性构件的宽度成为与基板2a的厚度相同。
卡合部S12a具有凹部C。在图3的(A)所示的支承构件S1a中,卡合部S12a通过在从U字形状的变形部S11a延伸的平板部分以截面成为有棱角的C字形状的方式连接两个板状构件而形成。在支承构件S1a组装于振动马达100中时,该凹部C的内部与基板2a的第1侧面中的一个侧面接触。由此,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卡合部S12a与振子2卡合。
变形部S11a和卡合部S12a既可以像上述那样是一个构件,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构件。此外,在图3的(A)中,卡合部S12a的从变形部S11a呈平板状延伸的部分与固定部S13a成为平行。不过不限于此。
如前所述,优选的是,使变形部S11a以在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的振幅的最大值处也维持卡合部S12a与振子2卡合的状态的方式变形。特别优选的是,以维持卡合部S12a的从变形部S11a呈平板状延伸的部分与基板2a的第1侧面中的一个侧面接触的状态的方式变形。
固定部S13a是从变形部S11a呈平板状延伸的部分,考虑支承构件S1a向壳体1固定的容易程度和强度而设置。根据变形部S11a的形状,也可以不特别地设置固定部S13a,而将变形部S11a直接与壳体1连接。
在图3的(A)所示的支承构件S1a中,在支承构件S1a组装于振动马达100中并且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振动时,对固定部S13a施加压靠于壳体1的力。即,在提高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可靠性的这一点上是优选的。
图3的(B)表示支承构件S1a的第1变形例。支承构件S1a也具有变形部S11a、卡合部S12a以及固定部S13a。在第1变形例中,变形部S11a在俯视观察时是直线状的带状的弹性构件。卡合部S12a和固定部S13a与图3的(A)所示的例子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3的(B)所示的支承构件S1a的第1变形例中,在支承构件S1a组装于振动马达100中并且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振动时,能够增多变形部S11a的变形量。即,在提高振子2的振动量这一点上是优选的。
图3的(C)表示支承构件S1a的第2变形例。支承构件S1a也具有变形部S11a、卡合部S12a以及固定部S13a。在第2变形例中,变形部S11a是长方体形状的弹性构件。作为变形部S11a的材质,例如使用丁苯橡胶、环氧橡胶或硅酮橡胶等。另外,在第2变形例中,卡合部S12a是截面为有棱角的C字形状的带状构件,并且与变形部S11a的一端连接。固定部S13a是变形部S11a的另一端。
在图3的(C)所示的支承构件S1a的第2变形例中,在支承构件S1a组装于振动马达100中并且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振动时,对固定部S13a施加压靠于壳体1的力。即,在提高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可靠性这一点上是优选的。
图4的(A)~图4的(C)是表示支承构件S1a的第3变形例~第5变形例的立体图。图4的(A)表示支承构件S1a的第3变形例。在第3变形例中,在构成卡合部S12a的凹部C的两个板状构件中的一个粘贴有滑动材料SBa,在另一个板状构件粘贴有滑动材料SBb。由此能够减小基板2a与凹部C的摩擦。作为滑动材料SBa、SBb的材质,例如使用氟树脂、聚缩醛、聚苯硫醚或聚烯烃类树脂等。此外,滑动材料SBa、SBb也可以粘贴在基板2a的一个主面和另一个主面。
图4的(B)表示支承构件S1a的第4变形例。在第4变形例中,在构成卡合部S12a的凹部C的从变形部S11a延伸的平板部分粘贴有冲击吸收材料SA。由此,在凹部C的内部能够抑制由于从变形部S11a延伸的平板部分与基板2a的第1侧面中的一个侧面碰撞而引起的破损。
图4的(C)表示支承构件S1a的第5变形例。在第5变形例中,仿照第3变形例和第4变形例的方式,在卡合部S12a的凹部C粘贴有前述的滑动材料SBa、SBb和冲击吸收材料SA。由此能够同时获得第3变形例和第4变形例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振动马达100的振子支承构造具备壳体1、能够沿着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振动的振子2、支承构件S1a、S1b(第1支承构件)以及支承构件S2a、S2b(第2支承构件)。
在振子2沿着第1方向D1振动时,支承构件S1a、S1b作为弹簧机构对壳体1与振子2之间提供排斥力。另一方面,在振子2沿着第2方向D2振动时,通过使振子2滑动,能够抑制对支承构件S1a、S1b与壳体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
同样地,在振子2沿着第2方向D2振动时,支承构件S2a、S2b作为弹簧机构对壳体1与振子2之间提供排斥力。另一方面,在振子2沿着第1方向D1振动时,通过使振子2滑动,能够抑制对支承构件S2a、S2b与壳体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
因此,在振动马达100中,在壳体1内支承振子2的支承构件S1a、S1b和支承构件S2a、S2b与壳体1的连接部的可靠性较高,从而能够在彼此不同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分别产生稳定的振动。
此外,在振动马达100中,壳体1的内壁W1~W4与矩形的基板2a之间的间隙分别相等。因此,支承构件S1a、S1b和支承构件S2a、S2b具有相同的形状。不过不限于此,支承构件S1a、S1b和支承构件S2a、S2b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
另外,在振动马达100中,支承构件S1a和支承构件S1b的朝向内壁开口的方向相反,支承构件S2a和支承构件S2b的朝向内壁开口的方向相反。不过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支承构件S1a和支承构件S1b的朝向内壁开口的方向相同,支承构件S2a和支承构件S2b的朝向内壁开口的方向相同。换言之,支承构件S1a和支承构件S1b可以朝向相同的内壁开口,支承构件S2a和支承构件S2b可以朝向相同的内壁开口。
-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的第1变形例-
使用图5和图6对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即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1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A进行说明。
图5的(A)和图5的(B)是振动马达100A的相当于图1的(A)和图1的(B)的俯视图。图6的(A)和图6的(B)是振动马达100A的相当于图2的(A)和图2的(B)的俯视图。在振动马达100A中,第2排斥机构S2的方式与振动马达100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振动马达100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振动马达100A中,第2排斥机构S2具备磁体单元MU1a(第1磁体单元)和磁体单元MU1b(第1磁体单元)。磁体单元MU1a包括磁体M3a(第3磁体)和磁体M4a(第4磁体)。另外,磁体单元MU1b包括磁体M3b(第3磁体)和磁体M4b(第4磁体)。如后面说明的那样,磁体单元MU1a、MU1b分别作为磁弹簧机构而发挥功能。
磁体M3a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第2方向D2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的内壁W3(关于壳体1的各内壁参照图1和图2。以下相同)。磁体M4a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第2方向D2平行且沿着第2方向D2与磁体M3a相互排斥的配置固定于基板2a的第2侧面中的一个侧面。
在此,为了避免振子2与壳体1的碰撞,磁体M4a以振动前的磁体M3a与磁体M4a的间隔为基板2a的端面与壳体1的间隔以下的方式固定于基板2a。在该情况下,磁弹簧机构有效地发挥作用。如果从小型化的观点出发,则优选为振动前的磁体M3a与磁体M4a的间隔和基板2a的端面与内壁W3的间隔相同。
磁体M3b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第2方向D2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的内壁W4。磁体M4b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第2方向D2平行且沿着第2方向D2与磁体M3b相互排斥的配置固定于基板2a的第2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
在此,磁体M4b也与磁体M4a相同地以振动前的磁体M3b与磁体M4b的间隔为基板2a的端面与壳体1的间隔以下的方式固定于基板2a,优选为以相同的间隔固定于基板2a。即,在振动马达100A中,如图5所示,振子2包括基板2a、两个磁体M1(第1磁体)、两个磁体M2(第2磁体)、磁体M3a、M3b(第3磁体)以及磁体M4a、M4b(第4磁体)。
如图5的(A)所示,在振动马达100A中,磁体M3a、磁体M4a、磁体M3b以及磁体M4b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沿着第2方向D2的同一轴线上。另外,如图6的(B)所示,磁体M3a的N极与磁体M4a的N极彼此相对,磁体M3b的S极与磁体M4b的S极彼此相对。由此,磁体M3a和磁体M4a构成相对于振子2的沿着第2方向D2的振动而言的磁弹簧机构中的一者,磁体M3b和磁体M4b构成磁弹簧机构中的另一者。
即,振动马达100A的第2排斥机构S2不具有支承振子2的支承构件。因此,振子2由支承构件S1a、S1b支承于壳体1。如前所述,能够抑制对支承构件S1a、S1b与壳体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从而能够提高支承构件S1a、S1b与壳体1的连接部的可靠性。其结果为,振动马达100A能够在彼此不同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分别产生稳定的振动。
在此,使用图7和图8对振动马达100A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的(A)~图7的(C)是说明振动马达100A在第1方向D1上的一系列动作的分别相当于图2的(A)的剖视图。
图7的(A)表示振子2不振动而开始对线圈3通电的状态。在此,标注在线圈3的左侧的截面的标记表示在图上电流从里侧朝向近前侧流动。同样地,标注在线圈3的右侧的截面的标记表示在图上电流从近前侧朝向里侧流动。另外,从N极出来的向上的箭头或进入S极的向下的箭头表示磁体M1的磁场的方向。
当电流在线圈3中以上述的方向流动时,利用磁体M1的磁场对线圈3施加分别与磁场的方向和电流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洛伦兹力(图上的向右的箭头)。另一方面,由于线圈3固定于壳体1,因此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图上的向左的箭头)施加于磁体M1。因此,对振子2提供沿着第1方向D1向图上的左侧移动那样的驱动力。
图7的(B)表示在振子2向图上的左侧移动后使在线圈3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反转的状态。当振子2向左侧移动时,通过处于振子2与壳体1的内壁W1之间的支承构件S1a的变形部S11a向压缩的方向弹性变形,而对振子2与内壁W1之间作用排斥力。其结果为,对振子2施加向图上的右侧移动那样的力(图上的向右的箭头)。
此外,处于振子2与壳体1的内壁W2之间的支承构件S1b的变形部S11b向伸长的方向弹性变形。不过,如前所述,使变形部S11b预先变形,以对振子2向从内壁W2朝向内壁W1的方向分别施力。即,由于图7的(B)的状态是对变形部S11b预先施加的变形被释放的状态,因此不从变形部S11b产生使振子2向图上的右侧移动的力。
另一方面,对振子2施加的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内壁W1。另外,该反作用力使供支承构件S1a固定的壳体1的第2部分1b变形。此外,在图7的(B)中省略了变形的图示(以下相同)。
另外,当使在线圈3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反转时,与图7的(A)所示的方向反向的洛伦兹力施加于线圈3。不过,从线圈3的卷绕轴线方向观察时的线圈3的绕组部与磁体M1重叠的面积比图3的(A)所示的状态下小,因此所产生的洛伦兹力的大小较小(图上的向左的小箭头)。另外,该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磁体M1(图上的向右的小箭头)。
因此,利用由于前述的支承构件S1a的变形部S11a的弹性变形而向振子2施加的力和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对振子2提供沿着第1方向D1向图上的右侧移动那样的驱动力。
图7的(C)表示在振子2向图上的右侧移动后使在线圈3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反转的状态。当振子2向右侧移动时,通过处于振子2与壳体1的内壁W2之间的支承构件S1b的变形部S11b向压缩的方向弹性变形,而对振子2与内壁W2之间作用排斥力。其结果为,对振子2施加向图上的左侧移动那样的力(图上的向左的箭头)。
此外,处于振子2与壳体1的内壁W1之间的支承构件S1a的变形部S11a向伸长的方向弹性变形。不过,与图7的(B)的状态相同地,由于图7的(C)的状态是对变形部S11a预先施加的变形被释放的状态,因此不从变形部S11a产生使振子2向图上的左侧移动的力。
另一方面,对振子2施加的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内壁W2。另外,该反作用力使供支承构件S1b固定的壳体1的第2部分1b变形。
另外,当使在线圈3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反转时,与图7的(B)所示的方向反向的洛伦兹力施加于线圈3。不过,从线圈3的卷绕轴线方向观察时的线圈3的绕组部与磁体M1重叠的面积比图3的(A)所示的状态下小,因此所产生的洛伦兹力的大小较小(图上的向右的小箭头)。另外,该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磁体M1(图上的向左的小箭头)。
因此,利用由于前述的支承构件S1b的变形部S11b的弹性变形而向振子2施加的力和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对振子2提供沿着第1方向D1向图上的左侧移动那样的驱动力。通过反复进行以上说明的振子2的移动,使振子2沿着第1方向D1振动。另外,振子2的振动使壳体1反复变形,从而变成振动马达100A的振动。
此外,在振动马达100A中,第2排斥机构S2具备磁体单元MU1a、MU1b,并且不具有在壳体1内支承振子2的支承构件。因此,壳体1与支承构件的连接部也不存在。因此,振子2在第1方向D1上的振动不会对第2排斥机构S2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图8的(A)~图8的(C)是说明振动马达100A在第2方向D2上的一系列动作的分别相当于图2的(B)的剖视图。
图8的(A)表示振子2不振动而开始对线圈4通电的状态。在此,标注在线圈4的左侧的截面的标记表示在图上电流从里侧朝向近前侧流动。相同地,标注在线圈4的右侧的截面的标记表示在图上电流从近前侧朝向里侧流动。另外,从N极出来的向上的箭头或进入S极的向下的箭头表示磁体M2的磁场的方向。
当电流在线圈4中以上述的方向流动时,利用磁体M2的磁场对线圈4施加分别与磁场的方向和电流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洛伦兹力(图上的向左的箭头)。另一方面,由于线圈4固定于壳体1,因此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图上的向右的箭头)施加于磁体M2。因此,对振子2提供沿着第2方向D2向图上的右侧移动那样的驱动力。
图8的(B)表示在振子2向图上的右侧移动后使在线圈4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反转的状态。当振子2向右侧移动时,固定于壳体1的第2部分1b(内壁W4)的磁体M3b与振子2的磁体M4b之间的排斥力增大。其结果为,对磁体M4b施加向图上的左侧移动那样的力(图上的向左的箭头)。另一方面,对磁体M4b施加的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磁体M3b。另外,该反作用力使供磁体M3b固定的壳体1的第2部分1b变形。
另外,当使在线圈4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反转时,对线圈4施加与图8的(A)所示的方向反向的洛伦兹力。不过,从线圈4的卷绕轴线方向观察时的线圈4的绕组部与磁体M2重叠的面积比图8的(A)所示的状态下小,因此所产生的洛伦兹力的大小较小(图上的向右的小箭头)。另外,该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磁体M2(图上的向左的小箭头)。
因此,利用对前述的磁体M4b施加的力和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对振子2提供沿着第2方向D2向图上的左侧移动那样的驱动力。
图8的(C)表示在振子2向图上的左侧移动后使在线圈4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反转的状态。当振子2向左侧移动时,固定于壳体1的第2部分1b(内壁W3)的磁体M3a与振子2的磁体M4a之间的排斥力增大。其结果为,对磁体M4a施加向图上的右侧移动那样的力(图上的向右的箭头)。另一方面,对磁体M4a施加的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磁体M3a。另外,该反作用力使供磁体M3a固定的壳体1的第2部分1b向与图8的(B)的情况相反的方向变形。
另外,当使在线圈4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反转时,对线圈4施加与图8的(B)所示的方向反向的洛伦兹力。与图8的(B)所示的状态相同地,所产生的洛伦兹力的大小较小(图上的向左的小箭头)。另外,该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磁体M2(图上的向右的小箭头)。
因此,利用对前述的磁体M4a施加的力和洛伦兹力的反作用力,对振子2提供沿着第2方向D2向图上的右侧移动那样的驱动力。通过反复进行以上说明的振子2的移动,使振子2沿着第2方向D2振动。另外,振子2的振动使壳体1反复变形,从而变成振动马达100A的振动。
在振动马达100A中,第1排斥机构S1具备前述的支承构件S1a、S1b,第2排斥机构S2不具有在壳体1内支承振子2的支承构件。即,振动马达100A的振子支承构造具备壳体1、能够沿着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振动的振子2以及支承构件S1a、S1b。
因此,在振动马达100A中,在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振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对支承构件S1a、S1b与壳体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其结果为,在振动马达100A中,也能够在彼此不同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分别产生稳定的振动。
-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的第2变形例-
使用图9对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即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2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B进行说明。
图9的(A)是振动马达100B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9的(B)是振动马达100B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在振动马达100B中,第1排斥机构S1的方式与振动马达100A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振动马达100A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振动马达100B中,第1排斥机构S1包括前述的支承构件S1a和沿着第1方向D1对壳体1与振子2之间提供排斥力的磁体单元MU2(第2磁体单元)。磁体单元MU2包括磁体M8(第8磁体)和磁体M9(第9磁体)。如后面说明的那样,磁体单元MU2作为磁弹簧机构而发挥功能。
磁体M8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第1方向D1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的内壁W2。磁体M9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第1方向D1平行且沿着第1方向D1与磁体M8相互排斥的配置固定于基板2a的第1侧面中的一个侧面。
在此,为了避免振子2与壳体1的碰撞,磁体M9以振动前的磁体M8与磁体M9的间隔为基板2a的端面与壳体1的间隔以下的方式固定于基板2a。在该情况下,磁弹簧机构有效地发挥作用。从小型化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振动前的磁体M8与磁体M9的间隔和基板2a的端面与内壁W2的间隔相同。
在振动马达100B的第1排斥机构S1和第2排斥机构S2中,振子2仅由支承构件S1a支承。即,振动马达100B的振子支承构造具备壳体1、能够沿着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振动的振子2以及支承构件S1a。如前所述,能够抑制对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从而能够提高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部的可靠性。其结果为,振动马达100B能够在彼此不同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分别产生稳定的振动。
-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的第3变形例-
使用图10和图11对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即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3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C进行说明。
图10是振动马达100C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11的(A)是振动马达100C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图11的(B)是振动马达100C的相当于图2的(B)的向视剖视图。在振动马达100C中,振子2的方式和线圈4的配置与振动马达100A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振动马达100A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振动马达100C中,两个磁体M1和两个磁体M2均固定于基板2a的一个主面侧。另外,线圈3和线圈4均以卷绕轴线与壳体1的内壁W5的法线方向平行即卷绕轴线与第1方向D1正交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的内壁W5。
即,两个磁体M1以与线圈3的绕组部相对的方式沿着第1方向D1隔开间隔地固定在基板2a的一个主面侧。另外,两个磁体M1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线圈3的卷绕轴线分别平行且相互成为反向的方式配置。另外,两个磁体M2以与线圈4的绕组部相对的方式沿着第2方向D2隔开间隔地固定在基板2a的一个主面侧。另外,两个磁体M2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线圈4的卷绕轴线分别平行且相互成为反向的方式配置。
振动马达100C的振子支承构造与振动马达100A的振子支承构造相同。因此,在振动马达100C中,也能够在彼此不同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分别产生稳定的振动。
另外,在振动马达100C中,两个磁体M1和两个磁体M2以及线圈3和线圈4均配置于基板2a的一个主面侧。因此能够实现振动马达100C的低高度化。
-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的第4变形例-
使用图12和图13对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即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4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D进行说明。
图12是振动马达100D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13的(A)是振动马达100D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图13的(B)是振动马达100D的相当于图2的(B)的向视剖视图。在振动马达100D中,第2排斥机构S2的方式与振动马达100C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振动马达100C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振动马达100D中,第2排斥机构S2具备磁体单元MU1a(第1磁体单元)和磁体单元MU1b(第1磁体单元)。磁体单元MU1a包括磁体M5(第5磁体)和磁体M6(第6磁体)。另外,磁体单元MU1b包括磁体M5和磁体M7(第7磁体)。即,磁体单元MU1a与磁体单元MU1b共用磁体M5。磁体单元MU1a、MU1b分别作为磁弹簧机构而发挥功能。
磁体M5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第2方向D2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的内壁W6。磁体M6和磁体M7分别以磁极的排列方向与第2方向D2平行且沿着第2方向D2与磁体M5相互排斥的配置固定于基板2a的另一主面侧。此时,磁体M6和磁体M7以沿着第2方向夹着磁体M5的方式配置。即,在振动马达100D中,以磁体M5在俯视观察时与基板2a的中心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振动马达100D的振子支承构造与振动马达100A的振子支承构造相同。因此,在振动马达100C中,也能够在彼此不同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分别产生稳定的振动。
另外,在振动马达100D中,磁体单元MU1a与磁体单元MU1b共用磁体M5。因此,能够减少振动马达100D的构成部件个数,另外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而且,能够减小磁体单元MU1a和磁体单元MU1b所占的面积,从而能够实现振动马达100D的小型化。
另外,在振动马达100D中,构成磁弹簧机构的磁体M5~M7各自的局部重叠。另外,当从第2方向D2观察时,穿过磁体M5~M7相互重叠的区域的重心并且与第2方向D2平行的轴线与穿过作为振子2的驱动磁体的两个磁体M2的相互重叠的区域的重心并且与第2方向D2平行的轴线相比,位于距离线圈4更远的位置。
另外,上述的穿过磁体M5~M7的轴线与从第1方向D1观察时穿过作为振子2的驱动磁体的两个磁体M1的相互重叠的区域的重心并且与第1方向D1平行的轴线相比,位于距离线圈3更远的位置。即,抑制磁体M6的磁场对施加于线圈4的洛伦兹力的影响和磁体M7的磁场对施加于线圈3的洛伦兹力的影响。
-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的第5变形例-
使用图14对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即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5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E进行说明。
图14的(A)是振动马达100E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14的(B)是振动马达100E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在振动马达100E中,第1排斥机构S1的方式与振动马达100C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振动马达100C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振动马达100E的第1排斥机构S1中,支承构件S1a包括一个支承构件S1a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这两个支承构件,支承构件S1b包括一个支承构件S1b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这两个支承构件。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以及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具有与前述的支承构件S1a相同的构造和功能。
在振动马达100E中,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固定部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固定部在关于振子2在各方向上振动之前的状态下的基板2a的与第1方向D1平行的对称轴对称的位置与壳体1的内壁W1连接(参照图10)。另外,在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变形部与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变形部,U字开口的方向相反,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变形部向内壁W4侧开口,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变形部向内壁W3侧开口。
同样地,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的固定部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a2的固定部在关于振子2在各方向上振动之前的状态下的基板2a的与第1方向D1平行的对称轴对称的位置与壳体1的内壁W2连接。另外,在一个支承构件S1b1的变形部与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的变形部,U字开口的方向相反,一个支承构件S1b1的变形部向内壁W4侧开口,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的变形部向内壁W3侧开口。
在振动马达100E中,振子2由上述的各支承构件支承。即,振动马达100E中的振子支承构造具备壳体1、能够沿着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振动的振子2以及上述的各支承构件。
如前所述,能够抑制对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能够提高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部的可靠性。因此,上述的各支承构件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其结果为,振动马达100E能够在彼此不同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分别产生稳定的振动。
另外,由于支承构件S1a、S1b分别包括一个支承构件和另一个支承构件这两个支承构件,因此当振子2向第1方向D1振动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的偏差。
-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的第6变形例-
使用图15对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即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6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F进行说明。
图15的(A)是振动马达100F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15的(B)是振动马达100F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在振动马达100F中,基板2a的厚度和第1排斥机构S1的方式与振动马达100E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振动马达100E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振动马达100F的振子2中,基板2a的厚度成为后述的作为带状的弹性构件的变形部S11a1的宽度的两倍。另外,在振动马达100F的第1排斥机构S1中,支承构件S1a包括一个支承构件S1a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这两个支承构件,支承构件S1b包括一个支承构件S1b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这两个支承构件。其中,关于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以及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的构造,虽然与前述的支承构件S1a的功能是相同的,但与前述的支承构件S1a的构造不同。
使用图16来进一步说明在振动马达100F所具备的第1排斥机构S1中包含的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
图16的(A)是表示在振动马达100F所具备的第1排斥机构S1中包含的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例子的立体图。图16的(B)是表示支承构件S1a中的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例子的立体图。此外,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也具有相同的构造和功能,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具有变形部S11a1、卡合部S12a1以及固定部S13a1。变形部S11a1与支承构件S1a的变形部S11a相同,固定部S13a1与支承构件S1a的固定部S13a相同。卡合部S12a1具有凹部C,在从U字形状的变形部S11a1延伸的平板部分以截面成为有棱角的C字形状的方式连接有两个板状构件这点与支承构件S1a的卡合部S12a相同,但平板部分的宽度变宽。
即,平板部分比变形部S11a1的宽度向图上的下侧(壳体1的内壁W6侧)突出,平板部分的宽度成为变形部S11a1的宽度的两倍。另外,当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组装于振动马达100F中时,凹部C的内部与基板2a的第1侧面中的一个侧面接触。由此,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的第2方向D2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卡合部S12a1与振子2卡合。
支承构件S1a中的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也同样地具有变形部S11a2、卡合部S12a2以及固定部S13a2。卡合部S12a2具有凹部C,在从U字形状的变形部S11a2延伸的平板部分以截面成为有棱角的C字形状的方式连接有两个板状构件。
其中,平板部分比变形部S11a2的宽度向图上的上侧(壳体1的内壁W5侧)突出,平板部分的宽度成为变形部S11a2的宽度的两倍。另外,当支承构件S1a中的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组装于振动马达100F中时,凹部C的内部与基板2a的第1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接触。由此,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卡合部S12a2与振子2卡合。
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变形部S11a1与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变形部S11a2以在俯视观察时变形部S11a1在另一个变形部S11a2之上(靠近内壁W5的方向)的方式重叠。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也处于相同的位置关系。
在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变形部S11a1与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变形部S11a2中,U字的开口的方向相反,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变形部S11a1向内壁W3侧开口,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变形部S11a2向内壁W4侧开口。此外,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固定部S13a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固定部S13a2在关于振子2在各方向上振动之前的状态下的基板2a的与第1方向D1平行的对称轴对称的位置与壳体1的内壁W1连接。
在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的变形部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的变形部中也是,U字的开口的方向是相反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的变形部向内壁W4侧开口,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的变形部向内壁W3侧开口。此外,一个支承构件S1b1的固定部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的固定部在关于振子2在各方向上振动之前的状态下的基板2a的与第1方向D1平行的对称轴对称的位置与壳体1的内壁W2连接。
在振动马达100F中,振子2由上述的各支承构件支承。即,振动马达100F中的振子支承构造具备壳体1、能够沿着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振动的振子2以及上述的各支承构件。
如前所述,能够抑制对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能够提高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部的可靠性。因此,构造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功能的上述各支承构件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其结果为,振动马达100F能够在彼此不同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分别产生稳定的振动。
另外,由于支承构件S1a、S1b分别包括一个支承构件和另一个支承构件这两个支承构件,因此当振子2向第1方向D1振动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的偏差。
-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的第7变形例-
使用图17和图18对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即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7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G进行说明。
图17是振动马达100G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18的(A)是振动马达100G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图18的(B)是振动马达100G的相当于图2的(B)的向视剖视图。在振动马达100G中,基板2a的构造和第1排斥机构S1的方式与振动马达100F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振动马达100F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振动马达100G的振子2中,基板2a的厚度成为后述的作为带状的弹性构件的变形部S11a1的宽度的两倍以上。另外,两个磁体M1和两个磁体M2嵌入到基板2a的一个主面侧。另外,磁体M4a嵌入到基板2a的第2侧面中的一个侧面,磁体M4b嵌入到基板2a的第2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
基板2a在与第2方向D2平行的第1侧面具有与第2方向D2平行地形成的槽。在振动马达100G中,在第1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与第2方向D2平行地形成有两条槽,在第1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与第2方向D2平行地形成有两条槽。
上述四条槽的第1侧面处的开口部比槽的最大宽度窄,以使后述的支承构件S1a、S1b各自所具有的卡合部(平板部)不会从槽脱离。
在振动马达100G的第1排斥机构S1中,支承构件S1a包括一个支承构件S1a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这两个支承构件,支承构件S1b包括一个支承构件S1b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这两个支承构件。其中,关于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以及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的构造,虽然与前述的支承构件S1a的功能是相同的,但与前述的支承构件S1a的构造不同。
使用图19来进一步说明在振动马达100G所具备的第1排斥机构S1中包含的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
图19的(A)是表示在振动马达100F所具备的第1排斥机构S1中包含的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例子的立体图。图19的(B)是表示支承构件S1a中的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例子的立体图。此外,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也具有相同的构造和功能,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具有变形部S11a1、卡合部S12a1以及固定部S13a1。变形部S11a1与支承构件S1a的变形部S11a相同,固定部S13a1与支承构件S1a的固定部S13a相同。卡合部S12a1是从U字形状的变形部S11a1延伸并且宽度比变形部S11a1宽的平板部。
即,平板部比变形部S11a1的宽度向图上的上下侧突出。另外,当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组装于振动马达100G中时,形成于前述的基板2a的第1侧面中的一个侧面的两条槽中的上侧的槽的内部与作为卡合部S12a1的平板部接触。由此,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卡合部S12a1与振子2卡合。
支承构件S1a中的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也具有变形部S11a2、卡合部S12a2以及固定部S13a2。卡合部S12a2是从U字形状的变形部S11a2延伸并且比变形部S11a2的宽度向图上的上下侧突出的平板部。
另外,当支承构件S1a中的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组装于振动马达100G中时,形成于前述的基板2a的第1侧面中的一个侧面的两条槽中的下侧的槽的内部与作为卡合部S12a2的平板部接触。由此,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卡合部S12a2与振子2卡合。
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变形部S11a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变形部S11a2以在俯视观察时变形部S11a1在另一个变形部S11a2之上(靠近内壁W5的方向)的方式重叠。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也处于相同的位置关系。
在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变形部S11a1与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变形部S11a2中,U字的开口的方向相反,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变形部S11a1向内壁W3侧开口,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变形部S11a2向内壁W4侧开口。此外,一个支承构件S1a1的固定部S13a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a2的固定部S13a2在关于振子2在各方向上振动之前的状态下的基板2a的与第1方向D1平行的对称轴对称的位置与壳体1的内壁W1连接。
在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的变形部S11b1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的变形部S11b2中,U字的开口的方向相反,一个支承构件S1b1的变形部向内壁W4侧开口,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的变形部向内壁W3侧开口。此外,一个支承构件S1b1的固定部和另一个支承构件S1b2的固定部在关于振子2在各方向上振动之前的状态下的基板2a的与第1方向D1平行的对称轴对称的位置与壳体1的内壁W2连接。
在振动马达100G中,振子2由上述的各支承构件支承。即,振动马达100G中的振子支承构造具备壳体1、能够沿着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振动的振子2以及上述的各支承构件。
如前所述,能够抑制对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能够提高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部的可靠性。因此,构造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功能的上述的各支承构件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其结果为,振动马达100G能够在彼此不同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分别产生稳定的振动。
另外,由于支承构件S1a、S1b分别包括一个支承构件和另一个支承构件这两个支承构件,因此当振子2向第1方向D1振动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振动的偏差。
-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的第8变形例-
使用图20对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即作为振动马达100的第8变形例的振动马达100H进行说明。
图20的(A)是振动马达100H的相当于图1的(A)的俯视图。图20的(B)是振动马达100H的相当于图2的(A)的向视剖视图。在振动马达100G中,基板2a的构造和第1排斥机构S1的方式与振动马达100G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振动马达100G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振动马达100H的振子2中,基板2a的厚度成为后述的作为带状的弹性构件的变形部S11a1的宽度以上。另外,两个磁体M1和两个磁体M2嵌入到基板2a的一个主面侧。另外,磁体M4a嵌入到基板2a的第2侧面中的一个侧面,磁体M4b嵌入到基板2a的第2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
基板2a在与第2方向D2平行的第1侧面具有与第2方向D2平行地形成的槽。在振动马达100H中,在第1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与第2方向D2平行地形成有一条槽,在第1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与第2方向D2平行地形成有一条槽。
振动马达100H的第1排斥机构S1包括支承构件S1a、S1b。支承构件S1a具有与振动马达100G的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相同的构造。另外,支承构件S1b具有与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相同的构造。各个支承构件的功能与支承构件S1a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a1和支承构件S1b中的一个支承构件S1b1相同,即与振动马达100的支承构件S1a相同。
上述的两条槽的第1侧面处的开口部比槽的最大宽度窄,以使支承构件S1a、S1b各自所具有的卡合部不会从槽脱离。
当支承构件S1a组装于振动马达100H中时,形成于前述的基板2a的第1侧面中的一个侧面的槽的内部与作为卡合部的平板部接触。由此,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支承构件S1a的卡合部与振子2卡合。
当支承构件S1b组装于振动马达100H中时,形成于前述的基板2a的第1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的槽的内部与作为卡合部的平板部接触。由此,以振子2能够相对于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支承构件S1b的卡合部与振子2卡合。
在振动马达100H中,振子2由上述的各支承构件支承。即,振动马达100G中的振子支承构造具备壳体1、能够沿着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振动的振子2以及上述的各支承构件。
如前所述,能够抑制对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能够提高支承构件S1a与壳体1的连接部的可靠性。因此,构造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功能的上述的各支承构件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其结果为,振动马达100H能够在彼此不同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分别产生稳定的振动。
-振动马达的实施方式-
使用图21和图22对表示包括根据该公开的振子支承构造的振动马达的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200进行说明。
图21的(A)是振动马达200的除了壳体1的第1部分1a(参照图2)以外的俯视观察时的俯视图。图21的(B)是振动马达200的除了壳体1的第2部分1b(参照图2)的与第1部分1a相对的部分以外的仰视观察时的仰视图。图22的(A)是以包括图21的(A)所示的A-A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振动马达200的向视剖视图。图22的(B)是以包括图21的(A)所示的B-B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振动马达200的向视剖视图。
如图21和图22所示,振动马达200具备壳体1(第1壳体)、包括两个磁体M1(第1磁体)、两个磁体M2(第2磁体)、基板2a以及配重部2b、2c的振子2、线圈3(第1线圈)、线圈4(第2线圈)、第1排斥机构S1以及第2排斥机构S2。
第1排斥机构S1包括在壳体1内支承振子2的在振动马达100的说明中已描述的支承构件S1a、S1b(第1支承构件)。另外,第2排斥机构S2具备在振动马达100A的说明中已描述的磁体单元MU1a(第1磁体单元)和磁体单元MU1b(第1磁体单元)。磁体单元MU1a包括磁体M3a(第3磁体)和磁体M4a(第4磁体)。另外,磁体单元MU1b包括磁体M3b(第3磁体)和磁体M4b(第4磁体)。
即,振动马达200的基本构造与振动马达100A相同,在振子2进一步添加了配重部2b、2c。基板2a也作为配重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配重部2b、2c也作为基板发挥功能。配重部2b配置于基板2a的一个主面侧(内壁W5侧),配重部2c配置于基板2a的另一主面侧(内壁W6侧)。
壳体1包括第1部分1a和第2部分1b。在振动马达200中,第1部分1a是平板状的盖部,第2部分1b成为容器部。作为壳体1的材质,例如使用SUS304等不锈钢等。此外,第1部分1a和第2部分1b也可以是不同的材质。
与振动马达100A同样地,磁体M1和磁体M2是驱动磁体,磁体M3a、M3b和磁体M4a、M4b是构成磁弹簧机构的磁体。作为各磁体的材质,例如使用Nd-Fe-B系或Sm-Co系等稀土类磁体。
磁体M1和磁体M2优选使用具有较强的磁力而能够增大振子2的驱动力的Nd-Fe-B系的稀土类磁体。另外,构成磁弹簧机构的各磁体优选使用磁力的温度变化率较小而能够稳定地发挥磁弹簧效果的Sm-Co系的稀土类磁体。各磁体的磁极的配置与振动马达100A相同,省略说明。
作为基板2a和配重部2b、2c的材质,例如使用W、SUS304等不锈钢和Al等。为了增大振子2的质量,从而经由磁弹簧机构向壳体1传递较大的振动,作为基板2a和配重部2b、2c的材质,优选使用W等比重较大的材质。
在配重部2b设有作为供两个磁体M1嵌入的狭槽的贯通孔。另外,在配重部2b设有使基板2a暴露的凹部,以使支承构件S1a的卡合部S12a和支承构件S1b的卡合部S12b能够可滑动地与基板2a卡合(参照图22的(A))。
在配重部2c设有作为供两个磁体M2嵌入的狭槽的贯通孔。另外,在配重部2c也设有使基板2a暴露的凹部,以使支承构件S1a的卡合部S12a和支承构件S1b的卡合部S12b能够可滑动地与基板2a卡合(参照图22的(A))。
在基板2a和配重部2b、2c设有在基板2a和配重部2b、2c组合时成为供磁体M4a、M4b嵌入的狭槽的凹部。此外,供磁体M1和磁体M2嵌入的狭槽也可以不贯通各配重部。
各狭槽配置为,磁体M1与线圈3、磁体M2与线圈4、磁体M3a与磁体M4a以及磁体M3b与磁体M4b的分别的位置关系满足关于振动马达100A说明的位置关系。各磁体插入到各狭槽之中,例如利用环氧系的粘接剂来固定。
通过将各磁体插入到各狭槽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各个磁体向基板2a和配重部2b、2c的固定,另外能够高精度地将各磁体固定于基板2a和配重部2b、2c。
通过将两个磁体M1固定在配重部2b的狭槽中,将两个磁体M2固定在配重部2c的狭槽中,然后将基板2a、配重部2b以及配重部2c贴合,并且将磁体M4a、M4b固定在粘贴后所形成的狭槽中,而形成振子2。此外也可以是,通过将各磁体固定于基板2a、配重部2b以及配重部2c成为一体的部件,而形成振子2。
线圈3例如使用将直径为0.06mm的包覆Cu线卷绕约100匝而成的线圈。匝数根据所需要的驱动力而进行调整。线圈3利用柔性基板等引出布线构件经由功率放大器而与稳定化电源连接(未图示引出布线构件和各装置)。线圈3对磁体M1提供驱动力,以使振子2能够沿着第1方向D1振动。线圈3的配置和形状与振动马达100A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
线圈4例如使用将直径为0.06mm的包覆Cu线卷绕约80匝而成的线圈。匝数根据所需要的驱动力而进行调整。线圈4利用柔性基板等引出布线构件经由功率放大器而与稳定化电源连接(未图示引出布线构件和各装置)。线圈4对磁体M2提供驱动力,以使振子2能够沿着第2方向D2振动。线圈4的配置和形状与振动马达100A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振动马达200中,第1排斥机构S1具备前述的支承构件S1a、S1b,第2排斥机构S2不具有在壳体1内支承振子2的支承构件。即,振动马达100A中的振子支承构造具备壳体1、能够沿着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振动的振子2以及支承构件S1a、S1b。
因此,在振动马达100A中,在振子2在第2方向D2上振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对支承构件S1a、S1b与壳体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其结果为,在振动马达100A中,也能够在彼此不同的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分别产生稳定的振动。
此外,振动马达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前述的振动马达的示意性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均能够作为振动马达的实施方式而应用。
-电子设备的示意性方式-
使用图23和图24对表示使用了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方式的便携式信息终端1000进行说明。
图23是便携式信息终端1000的透视立体图。另外,图24是便携式信息终端1000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便携式信息终端1000具备壳体1001(第2壳体)、该公开的振动马达100以及涉及发送接收和信息处理的电子电路(未图示)。壳体1001包括第1部分1001a和第2部分1001b。第1部分1001a是显示器,第2部分1001b是框架。振动马达100收纳于壳体1001内。
在便携式信息终端1000中,作为用于皮肤感觉反馈和用于通过振动来确认按键操作、来电的振动产生装置,使用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100。此外,在便携式信息终端1000中使用的振动马达不限于振动马达100,只要是该公开的振动马达即可。
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如前所述,在壳体内支承振子的支承构件与壳体的连接部的可靠性高,能够在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向上产生稳定的振动。因此,在便携式信息终端1000中,能够抑制用于皮肤感觉反馈或用于确认按键操作和来电等的振动的减少。
此外,如图24所示,振动马达100的壳体1的第2部分1b包括容器部主体1b1和固定部1b2。固定部1b2是从容器部主体1b1的底部突出的部位。在便携式信息终端1000中,固定部1b2利用螺钉B而固定于壳体1001的第2部分1001b。
在振动马达100中,各支承构件固定于作为容器部主体1b1的侧壁的内侧的壳体1的内壁W1~W4(参照图1)。振动马达100的振子2的振动像前述那样经由各支承构件而使壳体1振动,壳体1的振动使壳体1001振动。其结果为,便携式信息终端1000的操作者能够感知皮肤感觉反馈和按键操作、来电等。
此外,振动马达100也可以是,固定部1b2固定于壳体1001的第1部分1001a即显示器。
此外,作为使用了根据该公开的振动马达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方式的一例,示出了具备显示器的便携式信息终端,但不限于此。根据该公开的电子设备也可以不具备显示器。
例如作为根据该公开的电子设备,能够列举出移动电话(所谓的功能电话)、智能手机、便携式视频游戏机、视频游戏机用控制器、VR(Virtual Reality)装置用控制器、在智能手表、平板型个人计算机、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电视机等的操作中使用的遥控器、现金自动存取机等的触摸面板型显示器、各种玩具等电子设备。
在该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是例示性的,该公开的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即,该公开的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另外,能够在上述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应用、变形。
该公开的发明例如应用于作为用于电子设备中的皮肤感觉反馈或用于通过振动来确认按键操作、来电等的振动产生装置而使用的振动马达。作为皮肤感觉反馈,例如列举出通过控制器的振动来表现与视频游戏内的动作(例如门的开闭、汽车的方向盘操作等)对应的触感印象。不过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皮肤感觉反馈。
另外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作为机器人的致动器而使用的线性振动马达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0、振动马达;1、壳体(第1壳体);2、振子;3、线圈(第1线圈);4、线圈(第2线圈);M1、磁体(第1磁体);M2、磁体(第2磁体);S1、第1排斥机构;S1a、S1b、支承构件(第1支承构件);S11a、S11b、变形部;S12a、S12b、卡合部;S2、第2排斥机构;S2a、S2b、支承构件(第2支承构件);S21a、S21b、变形部;S22a、S22b、卡合部;D1、第1方向;D2、第2方向。

Claims (13)

1.一种振子支承构造,其中,
该振子支承构造具备:
第1壳体;
振子,其能够沿着第1方向和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振动;以及
至少一个第1支承构件,其在所述第1壳体内支承所述振子,
所述第1支承构件具有:第1变形部,其相对于所述振子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振动而弹性变形;以及第1卡合部,其以所述振子能够相对于所述振子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与所述振子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子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振子具有包括与所述第2方向平行的第1侧面的基板,
所述第1卡合部具有凹部,
所述第1侧面与所述第1卡合部的凹部的内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子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振子具有基板,该基板包括与所述第2方向平行的第1侧面和在所述第1侧面与所述第2方向平行地形成的槽,
所述第1卡合部具有平板部,
所述平板部与所述槽的内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子支承构造,其中,
该振子支承构造还具备在所述第1壳体内支承所述振子的至少一个第2支承构件,
所述第2支承构件具有:第2变形部,其相对于所述振子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振动而弹性变形;以及第2卡合部,其以所述振子能够相对于所述振子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与所述振子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子支承构造,其中,
所述基板还包括与所述第1方向平行的第2侧面,
所述第2卡合部具有凹部,
所述第2侧面与所述第2卡合部的凹部的内部接触。
6.一种振动马达,其中,
该振动马达具备:
第1壳体;
振子,其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第1磁体和第2磁体;
第1线圈,其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对所述第1磁体提供使所述振子沿着第1方向振动的驱动力;
第2线圈,其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对所述第2磁体提供使所述振子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振动的驱动力;
第1排斥机构,其沿着所述第1方向对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振子之间提供排斥力,且使所述振子能够沿着所述第2方向移动;以及
第2排斥机构,其沿着所述第2方向对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振子之间提供排斥力,且使所述振子能够沿着所述第1方向移动,
所述第1排斥机构包括在所述第1壳体内支承所述振子的第1支承构件,
所述第1支承构件具有:第1变形部,其相对于所述振子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振动而弹性变形;以及第1卡合部,其以所述振子能够相对于所述振子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与所述振子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2排斥机构包括在所述第1壳体内支承所述振子的第2支承构件,
所述第2支承构件具有:第2变形部,其相对于所述振子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振动而弹性变形;以及第2卡合部,其以所述振子能够相对于所述振子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振动而滑动的方式与所述振子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2排斥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第1磁体单元,该至少一个第1磁体单元沿着所述第2方向对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振子之间提供排斥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1磁体单元包括:第3磁体,其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以及第4磁体,其以沿着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3磁体相互排斥的配置包含在所述振子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1磁体单元包括:第5磁体,其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以及第6磁体和第7磁体,它们以沿着所述第2方向夹着所述第5磁体且与所述第5磁体相互排斥的配置包含在所述振子中。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1排斥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2磁体单元,该至少一个第2磁体单元沿着所述第1方向对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振子之间提供排斥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
所述第2磁体单元包括:第8磁体,其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以及第9磁体,其以沿着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第8磁体相互排斥的配置包含在所述振子中。
13.一种电子设备,其中,
该电子设备具备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和第2壳体,
所述振动马达收纳于所述第2壳体内。
CN202080012685.5A 2019-02-05 2020-01-24 振子支承构造、振动马达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3965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9209 2019-02-05
JP2019-019209 2019-02-05
PCT/JP2020/002522 WO2020162226A1 (ja) 2019-02-05 2020-01-24 振動子支持構造、振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96532A true CN113396532A (zh) 2021-09-14
CN113396532B CN113396532B (zh) 2024-09-10

Family

ID=71947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2685.5A Active CN113396532B (zh) 2019-02-05 2020-01-24 振子支承构造、振动马达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76425B2 (zh)
JP (1) JP7156411B2 (zh)
CN (1) CN113396532B (zh)
WO (1) WO20201622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1512B (zh) * 2021-12-10 2023-04-2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振动装置及智能终端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0764A (zh) * 2010-12-31 2012-07-1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性振动电机
CN205081655U (zh) * 2015-10-15 2016-03-09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双谐振振动电机
CN205212673U (zh) * 2015-11-20 2016-05-04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US20160226360A1 (en) * 2015-02-02 2016-08-04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Linear vibration motor
US20160226363A1 (en) * 2015-02-02 2016-08-04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Flat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N107407962A (zh) * 2015-03-31 2017-11-28 索尼公司 力觉呈现装置
CN206908500U (zh) * 2017-07-10 2018-01-19 浙江省东阳市东磁诚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电机
CN207746087U (zh) * 2015-03-26 2018-08-2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和便携式信息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3048B (zh) * 2011-06-08 2014-01-01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JP6038747B2 (ja) * 2013-08-29 2016-12-07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10424999B2 (en) * 2014-07-28 2019-09-24 Nidec Copal Corporatio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JP6396129B2 (ja) * 2014-09-05 2018-09-2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648984B2 (ja) * 2014-12-26 2020-02-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5207441B (zh) * 2015-09-23 2017-11-2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CN105406676B (zh) * 2015-11-25 2019-01-1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5406678B (zh) * 2015-11-25 2019-02-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CN105406677B (zh) * 2015-11-25 2019-03-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5356710B (zh) * 2015-11-25 2018-11-30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CN105281528B (zh) * 2015-11-25 2018-07-2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CN105281527B (zh) * 2015-11-25 2018-06-2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CN105529896B (zh) * 2016-02-05 2019-01-1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CN105591512B (zh) * 2016-03-11 2019-02-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5790541B (zh) * 2016-03-11 2019-01-1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5656274B (zh) * 2016-03-11 2018-09-0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5703596B (zh) * 2016-03-29 2020-05-01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电机
JP2018019459A (ja) * 2016-07-25 2018-02-01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92242B2 (ja) * 2016-07-25 2020-05-1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CN206341115U (zh) * 2016-10-25 2017-07-1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JP6341974B2 (ja) * 2016-11-02 2018-06-1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06313634U (zh) * 2016-12-10 2017-07-07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WO2018131541A1 (ja) * 2017-01-13 2018-07-19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ウェアラブル端末及び着信通知機能デバイス
CN106849587B (zh) * 2017-03-14 2022-04-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CN206834955U (zh) * 2017-04-14 2018-01-0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206834959U (zh) * 2017-04-14 2018-01-0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207098907U (zh) * 2017-04-14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振动器件和具有该种振动器件的电子设备
CN207251900U (zh) * 2017-04-14 2018-04-1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振动器件和电子设备
JP6864097B2 (ja) * 2017-08-03 2021-04-21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6955158B2 (ja) * 2017-11-17 2021-10-27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ー及び携帯機器
JP7137046B2 (ja) * 2017-12-28 2022-09-14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ー及び携帯機器
CN108199555A (zh) * 2018-01-03 2018-06-22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108233661A (zh) * 2018-01-03 2018-06-29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108233662B (zh) * 2018-03-02 2020-01-24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动磁式线性振动电机
JP6994429B2 (ja) * 2018-04-27 2022-01-14 リオン株式会社 電気機械変換器及び電気音響変換器
JP2019201486A (ja) * 2018-05-16 2019-11-2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591617B2 (ja) * 2018-06-12 2019-10-1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08589889U (zh) * 2018-08-03 2019-03-08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CN208955874U (zh) * 2018-08-03 2019-06-07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208589892U (zh) * 2018-08-03 2019-03-08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208589897U (zh) * 2018-08-03 2019-03-08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CN209072302U (zh) * 2018-08-03 2019-07-05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JP7386062B2 (ja) * 2019-05-13 2023-11-24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7258675B2 (ja) * 2019-06-24 2023-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振動型モータおよび光学機器
WO2021000093A1 (zh) * 2019-06-29 2021-01-07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马达
WO2021000074A1 (zh) * 2019-06-29 2021-01-07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马达
JP7261699B2 (ja) * 2019-08-28 2023-04-20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CN114788305A (zh) * 2019-12-11 2022-07-22 络菲尔特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活动线圈和活动磁体的线性振动致动器
WO2021152897A1 (ja) * 2020-01-30 2021-08-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振動子および振動子の製造方法
KR20210125374A (ko) * 2020-04-08 2021-10-1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디지털 트윈을 이용한 스마트 축사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14281182U (zh) * 2020-12-22 2021-09-24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电机
JP2023091803A (ja) * 2021-12-21 2023-07-03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0764A (zh) * 2010-12-31 2012-07-1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性振动电机
US20160226360A1 (en) * 2015-02-02 2016-08-04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Linear vibration motor
US20160226363A1 (en) * 2015-02-02 2016-08-04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Flat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N207746087U (zh) * 2015-03-26 2018-08-2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和便携式信息终端
CN107407962A (zh) * 2015-03-31 2017-11-28 索尼公司 力觉呈现装置
CN205081655U (zh) * 2015-10-15 2016-03-09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双谐振振动电机
CN205212673U (zh) * 2015-11-20 2016-05-04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206908500U (zh) * 2017-07-10 2018-01-19 浙江省东阳市东磁诚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振动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96532B (zh) 2024-09-10
JPWO2020162226A1 (ja) 2021-10-14
US11876425B2 (en) 2024-01-16
WO2020162226A1 (ja) 2020-08-13
JP7156411B2 (ja) 2022-10-19
US20210359582A1 (en) 2021-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0893B2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portable device
US11418099B2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10886828B2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portable device
US10610892B2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portable device
US20190151896A1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portable device
CN108028590B (zh) 线性振动马达
US10855156B2 (en) Vibration actuator
CN107710572B (zh) 线性振动马达
US20180229270A1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WO2021106741A1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20170354992A1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N108566065A (zh) 一种振动马达及移动终端
CN110800198A (zh) 致动器
CN113396532B (zh) 振子支承构造、振动马达以及电子设备
US11031856B2 (en) Vibration actuator
CN107534376B (zh) 线性振动马达
KR102264328B1 (ko) 진동 발생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CN113131707A (zh) 振动致动器及电子设备
US20230140711A1 (en) Actuator
US20230082793A1 (en) Tactile feedback system
WO2020195452A1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7207428B2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112018991B (zh) 致动器及触觉设备
CN107425691B (zh) 电磁驱动器
JP2021094527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触覚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