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94355B -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94355B
CN113394355B CN202110664753.2A CN202110664753A CN113394355B CN 113394355 B CN113394355 B CN 113394355B CN 202110664753 A CN202110664753 A CN 202110664753A CN 113394355 B CN113394355 B CN 1133943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ver plate
transparent cover
area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6475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94355A (zh
Inventor
唐笑语
王静
阳文杰
黄自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6475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943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94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43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943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43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10K50/8428Vertical spacers, e.g. arranged between the sealing arrangement and the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及设备,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该显示装置包括透明盖板、显示面板、触控层、背膜、后盖、粘接层和导电介质层。透明盖板具有中间区和所述中间区外的边缘区;显示面板设于透明盖板一侧;触控层设于显示面板和透明盖板之间;背膜设于显示面板背离透明盖板的表面;后盖设于背膜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中框包括支撑层和限位层,支撑层设于后盖靠近显示面板的表面;支撑层具有连接区和连接区外的限位区,连接区设有通孔;限位层设于支撑层背离后盖的表面,且位于限位区;限位层围绕于透明盖板外,且连接区支撑于透明盖板的边缘区靠近后盖的一侧;粘接层粘接于边缘区和中框之间;导电介质填充于通孔。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是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用于显示图像,还可通过触控操作实现人机交互。其中,采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件的OLED显示装置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目前的显示装置还存在容易出现偏色等显示异常的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可降低发生显示异常的风险。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透明盖板,具有中间区和所述中间区外的边缘区;
显示面板,设于所述透明盖板一侧,且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透明盖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中间区;
触控层,设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透明盖板之间,且所述触控层在透明盖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中间区;
背膜,设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透明盖板的表面;
后盖,设于所述背膜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与所述背膜之间具有间隙;
中框,包括支撑层和限位层,所述支撑层设于所述后盖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且围绕于所述显示面板外;所述支撑层具有连接区和所述连接区外的限位区,所述连接区设有露出所述后盖的通孔;所述限位层设于所述支撑层背离所述后盖的表面,且位于所述限位区;所述限位层围绕于所述透明盖板外,且所述连接区支撑于所述透明盖板的边缘区靠近所述后盖的一侧;
粘接层,粘接于所述边缘区和所述中框之间,且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
导电介质,填充于所述通孔内,且连接于所述粘接层和所述后盖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导电层,设于所述边缘区,且与所述粘接层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盖板包括:
基底;
过渡层,设于所述基底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
防指纹层,设于所述过渡层背离所述基底的表面,所述防指纹层的边界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渡层的边界的内侧,且露出所述过渡层的部分区域;
所述导电层设于所述过渡层背离所述基底的表面被所述防指纹层露出的区域,且与所述防指纹层接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指纹层位于所述中间区,所述导电层设于所述边缘区且围绕于所述防指纹层外。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层与所述防指纹层的厚度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所述显示区外的外围区;
所述透明盖板还包括:
遮光层,设于所述基底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边缘区内;所述遮光层围绕于所述显示区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以外,且覆盖所述外围区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
所述粘接层连接于所述遮光层和所述导电介质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遮光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以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介质为导电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连接区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偏光片,设于所述透明盖板和所述触控层之间,且通过光学胶层粘接于所述透明盖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所述偏光片在所述透明盖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中间区;所述粘接层与所述光学胶层接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保护层,设于所述背膜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且包括导电的散热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层还包括:
缓冲层,粘接于所述背膜背离所述透明盖板的表面;
加强层,设于所述缓冲层背离所述透明盖板的表面;
所述散热层设于所述加强层背离所述透明盖板的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在进行触控操作或触控测试时,透明盖板上因摩擦而产生电荷,这些电荷可经过粘接层和中框内的导电介质传导至后盖。既减少了透明盖板上的积聚的电荷,也可防止电荷传导至背膜和显示面板,避免在透明盖板和显示面板之间因电荷而产生电场,从而使显示面板的像素电路免受电场的干扰,进而防止出现画面偏色等显示异常现象,提高显示质量。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为本公开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中透明盖板的截面图。
图3为本公开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中框的截面图。
图4为本公开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中框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面板;101、显示区;102、外围区;2、触控层;3、透明盖板;31、基底;32、过渡层;33、防指纹层;34、遮光层;301、中间区;302、边缘区;4、背膜;5、后盖;6、中框;61、支撑层;611、连接区;612、限位区;62、限位层;600、通孔;7、偏光片;8、保护层;9、粘接层;10、导电介质;11、导电层;12、光学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相关技术中,OLED显示装置可包括显示面板、触控层、透明盖板、背膜和中框,其中:
显示面板可包括驱动背板以及阵列分布于驱动背板一侧的发光层,发光层可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显示面板可划分为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外的外围区,发光元件位于显示区内,其可以是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驱动背板可包括衬底和设于衬底上的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可包括位于显示区内的像素电路和位于外围区的外围电路。像素电路和外围电路均可包括多个晶体管,且外围电路与像素电路连接,其可包括发光控制电路、栅极驱动电路和源极驱动电路等。通过外围电路和像素电路可使发光元件发光,以显示图像。
触控层可设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用于感应触控操作。透明盖板可设于触控层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用于对触控层和显示面板起到保护作用。背膜可贴附于显示面板背离透明盖板的表面,对显示面板起到保护作用。显示面板和透明盖板均限定于中框内,并通过粘接胶与显示面板和透明盖板粘接。
为了确保产品的可靠性能够达标,在上市前需要进行测试,以铜棒测试为例,其测试过程为:在显示装置正常显示静态画面时,利用划线机或其它类似设备模拟人手指触控滑动的动作,利用铜棒在透明盖板表面连续摩擦测试一定的时间,例如6-8小时。在测试结束前,若静态画面出现偏色或黑屏等显示异常,则测试结果为失败。
发明人经过大量研究发现,由于铜棒与透明盖板的材质不同,对电子的束缚力不同。在铜棒测试的反复摩擦过程中,电子逐渐从铜棒转移到透明盖板表面,并逐步在局部随机形成电荷积聚。对于采用OLED的显示面板而言,其通常经激光切割的方式切割而成,切割时的高温会使有机材料碳化,使得显示面板的边缘出现碳化层,碳化层使得显示面板的边缘可以传导电荷,透明盖板上的电荷会慢慢通过显示面板的边缘传导至背膜,而背膜上存在的电荷可使显示面板的衬底产生极性相反的感应电荷,此时,透明盖板和衬底上均产生电荷,且极性相反,形成稳定的电场,该电场可持续作用于像素电路的晶体管,使晶体管的特性发生变化。在发明人进行的一些试验中,透明盖板上产生负电荷,其电压可达到-1KV,而衬底上则产生正电荷,其电压可达到800V,从而在透明盖板和衬底之间产生高压电场。
具体而言,上述的电场可使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正偏,引起驱动发光元件发光的电流异常增大,而发光元件发光的亮度取决于驱动电流的大小,驱动电流越大,发光亮度越大。因此,电荷积聚引起的驱动电流相对于预定的驱动电流的增加,导致了局部的发光元件偏亮。而对红(R)、绿(G)、蓝(B)三种颜色的发光元件而言,绿色发光元件的发光材料的量子效率(激子跃迁转化为低能级电子并释放光子的效率)最高,起亮也最快,因此,在驱动三种颜色的发光元件的晶体管均发生同等偏移的情况下,整个画面颜色更多的呈现绿色,因而呈现出局部偏绿的情况。此外,在铜棒测试的过程中,由摩擦产生的电场的影响,显示装置还可能出现闪屏等其它显示异常现象。
基于上述相关技术,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图4所示,显示装置可包括显示面板1、触控层2、透明盖板3、背膜4、后盖5、中框6、粘接层9和导电介质10,其中:
透明盖板3具有中间区301和中间区301外的边缘区302;
显示面板1设于透明盖板3一侧,且显示面板1在透明盖板3上的正投影位于中间区301;
触控层2设于显示面板1和透明盖板3之间,且触控层2在透明盖板3上的正投影位于中间区301;
背膜4设于显示面板1背离透明盖板3的表面;
后盖5设于背膜4背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且与背膜4之间具有间隙;
中框6包括支撑层61和限位层62,支撑层61设于后盖5靠近显示面板1的表面,且围绕于显示面板1外;支撑层61具有连接区611和连接区611外的限位区612,连接区611设有露出后盖5的通孔600;限位层62设于支撑层61背离后盖5的表面,且位于限位区612;限位层62围绕于透明盖板3外,且连接区611支撑于透明盖板3的边缘区302靠近后盖5的一侧;
粘接层9粘接于边缘区302和中框6之间,且与显示面板1连接;
导电介质10填充于通孔600内,且连接于粘接层9和后盖5之间。
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在进行触控操作或触控测试时,透明盖板3上因摩擦而产生电荷,这些电荷可经过粘接层9和中框6内的导电介质10传导至后盖5,传导路径如图1中箭头所示。既减少了透明盖板3上的积聚的电荷,也可防止电荷传导至背膜4和显示面板1,避免在透明盖板3和显示面板1之间因电荷而产生电场,从而使显示面板1的像素电路免受电场的干扰,进而防止出现画面偏色等显示异常现象,提高显示质量。
下面对本公开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可用于发光,以显示图像,其可包括驱动背板和位于驱动背板一侧的发光层,其中:
驱动背板可包括衬底和驱动电路层,衬底为平板结构,且其材料可为玻璃等硬质材料,也可以是聚酰亚胺等软质材料。驱动电路层可设于衬底一侧且包括驱动电路。显示面板1可至少划分为显示区101和位于显示区101外的外围区102,相应的,驱动电路层可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区101内的像素电路和位于外围区102内的外围电路,其中,像素电路可以是7T1C、7T2C、6T1C或6T2C等像素电路,只要能驱动发光元件发光即可,在此不对其结构做特殊限定。像素电路的数量与发光元件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与各发光元件连接,以便分别控制各个发光元件发光。其中,nTmC表示一个像素电路包括n个晶体管(用字母“T”表示)和m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
进一步的,每个像素电路的各晶体管中包括一驱动晶体管,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等特性参数直接影响驱动发光元件发光的驱动电流。铜棒测试中产生的电场直接影响驱动晶体管的特性参数。
外围电路位于外围区102,且外围电路与像素电路连接,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入驱动信号,以便控制发光元件发光。外围电路与像素电路连接,且包括发光控制电路、栅极驱动电路和源极驱动电路以及电源电路等。其中,发光控制电路可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出发光控制信号,栅极驱动电路可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出写入控制信号、复位控制信号,源极驱动电路可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出数据信号,此外,驱动电路还可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出第一电源信号、第二电源信号和复位信号。
上述的驱动电路层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和电容,其中,薄膜晶体管可以是顶栅或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均可包括有源层、栅极、源极和漏极,其中栅极可以为双栅极,也可以为单栅极,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同层设置,栅极同层设置、源极和漏极均同层设置,以便简化工艺。
下面驱动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对驱动背板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驱动背板可包括衬底和衬底一侧的驱动电路层,驱动电路层可包括有源层、第一栅绝缘层、栅极、第二栅绝缘层、层间介质层、源漏层和平坦层,有源层设于衬底一侧面,第一栅绝缘层覆盖有源层和衬底;栅极设于第一栅绝缘层背离衬底的表面,且与有源层正对;第二栅绝缘层覆盖栅极和第一栅绝缘层;层间介质层覆盖第二栅绝缘层;源漏层设于层间介质层背离衬底的表面,且包括源极和漏极,源极和漏极通过接触孔连接于有源层的两端;平坦层覆盖源漏层和层间介质层。当然,驱动电路层还可包括其它膜层,只要能驱动发光元件发光即可,在此不再详述。
发光层设于驱动背板一侧,例如,发光层设于平坦层背离衬底的表面。且发光层位于显示区101的范围内。发光层可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为OLED,其可包括沿背离驱动背板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其中:
第一电极可设于平坦层背离衬底的一侧,且通过接触孔与一像素电路的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该薄膜晶体管可以是驱动晶体管,也可以是其它晶体管,具体视像素电路的结构而定,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发光功能层可包括沿背离驱动背板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复合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此外,空穴传输层和复合发光层之间还可设置电子阻挡层。第二电极可延伸至外围区102,并与电源信号端连接,可接收电源信号。OLED发光的具体原理在此不再详述。
为了便于限定出各个发光元件的范围,发光层还可包括像素定义层,其可与第一电极设于驱动电路层背离衬底的表面,且设有多个一一对应地露出各第一电极的开口。发光功能层层叠于第一电极位于开口内的区域上。每个发光元件的发光功能层相互独立的间隔分布。不同发光功能层的发光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电极覆盖发光功能层,使得各个发光元件可共用同一第二电极。通过上述的多个开口可限定出各个发光元件,任一发光元件的边界为其对应的开口内的发光功能层的边界。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发光单元可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多个发光元件,每个发光元件发单色光或准单色光。
此外,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还可包括封装层,其可覆盖于发光层背离驱动背板的表面,且覆盖所有的发光元件,从而对发光层进行保护,并避免外界的水、氧对发光元件造成侵蚀。同时,封装层的边界沿延伸至外围区102内,但不超出外围区102,也可对外围区102的外围电路进行保护。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采用薄膜封装(Thin-Film Encapsulation,TFE)的方式实现封装,封装层可包括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第一无机层覆盖于发光层背离驱动背板的表面,有机层可设于第一无机层背离驱动背板的表面,且有机层的边界限定于第一无机层的边界的内侧,第二无机层覆盖有机层和未被有机层覆盖的第一无机层,可通过第二无机层阻挡水氧侵入,通过具有柔性的有机层实现平坦化。
如图1所示,触控层2可设于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即封装层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触控层2在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显示区101。触控层2可采用自容或互容式触控结构,例如,触控层2可以是外挂式,或者,还可以是FMLOC(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等On-Cell方式,在此不对其具体结构做特殊限定,只要能实现触控功能即可。
如图1所示,透明盖板3可设于显示面板1的出光侧,触控层2位于透明盖板3和显示面板1之间,用于对显示面板1和触控层2进行保护。同时,透明盖板3可为透明结构,以供显示面板1发出光线通过。
透明盖板3的面积可大于显示面板1的面积,使得透明盖板3的边缘伸出显示面板1的边缘。具体而言,透明盖板3可具有中间区301和中间区301外的边缘区302,边缘区302可为环绕中间区301的环形区域。显示面板1和触控层2在透明盖板3上的正投影的位于中间区301内。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明盖板3可包括基底31、过渡层32和防指纹层33,其中:
基底31可为透明材质,例如:基底31的材料可为钠钙玻璃等玻璃材料。当然,基地的材料也可还是其它透明材料。
过渡层32可覆盖于基底31背离显示面板1的表面,用于提高基底31与防指纹层33的结合力。过渡层32的材料可包括二氧化硅等。
防指纹层33可设于过渡层32背离基底31的表面。用户可在防指纹层33上进行触控操作,当然,铜棒测试也在防指纹层33上进行。防指纹层33可为疏水疏油的材料,使得手指上的水分和油脂不易在防指纹层33上稳定的附着,从而难以形成指纹。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透明盖板3也可以没有过渡层32,或者,透明盖板3还可以是单层或大于三层的结构。
进一步的,透明盖板3还可包括遮光层34,其可设于基底31靠近显示面板1的表面,且至少部分位于透明盖板3的边缘区302内。同时,遮光层34围绕于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101在基底31上的正投影以外,且覆盖外围区102在基底31上的正投影。遮光层34的材料可为油墨或不透光的光刻胶等,通过遮光层34可对显示面板1的外围区102进行遮挡。
如图1所示,背膜4可贴附于显示面板1背离透明盖板3的表面,且覆盖显示区101和外围区102,背膜4用于对显示面板1进行保护,其材料可为导电材料。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还可包括偏光片7,其可设于触控层2和透明盖板3之间,并可通过光学胶层12粘接于透明盖板3上,例如,可在基底31靠近显示面板1的表面形成光学胶层12,将偏光片7粘接于光学胶层12背离基底31的表面。光学胶层12可用于实现平坦化,以便与透明盖板3贴合,同时减小不同位置的光程差。该偏光片7可为圆偏光片7,用降低显示面板1对外界光线的反射。此外,光学胶层12可与遮光层34同层设置,还可覆盖遮光层34的部分区域。
进一步的,本公开的显示装置还可包括保护层8,保护层8可设于背膜4背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同时,保护层8可覆盖外围区102的至少部分区域和显示区101。保护层8可包括为显示面板1散热的散热层,散热层的材质可以是铜或其它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例如石墨烯等;当然,金属和石墨烯均为导电材料,使得散热层可以导电。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护层8还可包括缓冲层和加强层,其中:
可通过胶粘层将缓冲层粘接于背膜4背离显示面板1的表面。胶粘层可为网格胶(EMBO),在实现粘接的同时,有利于排气,且若显示面板1为柔性显示面板1,网格胶可适应显示面板1的弯折。缓冲层可为泡棉或其它柔性的材料,以便为显示面板1起到缓冲的作用,也能起到遮光的作用。
加强层可设于缓冲层背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加强层可用于提高保护层8的强度,使其不易断裂损坏,加强层的材料可为聚酰亚胺或其它柔性材料,但若显示面板1为柔性显示面板1,则加强层应为柔性材料,使得显示面板1可弯折。前述的散热层可设于加强层背离显示面板1的表面。
如图1所示,后盖5可设于背膜4背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且与背膜4之间具有间隙。后盖5可平板结构,其材料可为金属或其它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后盖5的面积可大于透明盖板3的面积,也就是说,透明盖板3在后盖5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后盖5的边界的内侧。
如图1所示,中框6可围绕于显示面板1和透明盖板3为,用于对显示面板1和透明盖板3进行限定。中框6可为封闭的框形结构,其可包括层叠设置的支撑层61和限位层62,其中:
支撑层61可为环形结构,其可设于后盖5靠近显示面板1的表面,且围绕于显示面板1外,从而可将显示面板1限定于支撑层61围绕的范围内。同时,支撑层61具有连接区611和位于连接区611外的限位区612,在垂直于后盖5的方向上,连接区611与透明盖板3的边缘区302至少部分交叠。也就是说,边缘区302在后盖5上的正投影与连接区611在后盖5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通过连接区611对边缘区302进行支撑。
限位层62可为环形结构,且可设于支撑层61背离后盖5的表面,且位于限位区612,而露出连接区611。限位层62围绕于透明盖板3外,使得透明盖板3限定于限位层62围绕的范围内。透明盖板3边缘区302与连接区611背离后盖5的表面连接,从而通过连接区611支撑于透明盖板3的边缘区302靠近后盖5的一侧,对透明盖板3进行支撑。进一步的,遮光层34遮盖连接区611,连接区611在基底31上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34覆盖的范围内。
支撑层61和限位层62可为绝缘材质的一体结构,当然,也可以相互连接的独立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支撑层61和限位层62仅为便于描述而对中框6进行的划分,但该描述方式并非针对同一中框6的唯一描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的是,针对同样的中框6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描述,但结构和功能可以相同。
为了固定透明盖板3,可通过粘接层9将透明盖板3与中框6粘接,具体而言,粘接层9可粘接于透明盖板3的边缘区302和中框6之间,进一步的,粘接层9可由边缘区302与限位层62之间连续延伸至边缘区302与支撑层61的连接区611之间,从而将透明盖板3与中框6固定连接。同时,粘接层9可粘接于遮光层34和连接区611之间。粘接层9的位于边缘区302与连接区611之间的部分可与光学胶层12接触,使得粘接层9间接的与显示面板1及背膜4连接。粘接层9可为树脂材料,只要能起到粘接作用即可。
基于上述的显示装置,在进行铜棒测试时,透明盖板3上会产生负电荷,而负电荷会经过粘接层9从触控层2、偏光片7和显示面板1的外周面传导至背膜4,背膜4上的负电荷可使显示面板1的衬底感应出正电荷,从而在衬底和透明盖板3之间产生电场,该电场会导致偏色等显示异常。为此,可对改变电荷的传导路径,避免电荷传导至背膜4,从而避免产生上述的电场。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可在中框6的支撑层61的连接区611开设通孔600,通孔600沿支撑层61的厚度方向贯通支撑层61,从而露出后盖5。通孔600的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其具体形状和尺寸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只要贯通连接区611即可。
为了便于传导电荷,可在通孔600中填充导电介质10,导电介质10可将粘接层9与后盖5连接起来,从而将电荷传导至后盖5,后盖5可与外界接触,直接或间接接地,从而将电荷导出,而不会传导至背膜4。
导电介质10可以是导电胶或者其它可以导电的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举例而言,导电介质10为导电胶,其可可包括基体和导电填料,其中,基体可包括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树脂、聚氯酯等。导电填料可包括金、银、铜、铝、锌、铁、镍等金属粉末,也可以包括石墨或其它导电化合物。此外,导电胶还可包括溶剂和助剂等,溶剂可为水、醇类等化合物,而助剂可以是交联剂、偶联剂等。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将透明盖板3的电荷向导电介质10传导,可在透明盖板3的边缘区302设置导电层11,且导电层11与粘接层9连接,导电层11的电阻率低于透明盖板3,使得透明盖板3的电荷可向导电层11移动。同时,粘接层9连接于透明盖板3和导电介质10,从而便于导出电荷,例如,粘接层9连接于遮光层34和导电介质10之间。
为了避免因导电层11而增加显示装置的厚度,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使防指纹层33的边界至少部分位于过渡层32的边界的内侧,且露出过渡层32的部分区域,导电层11设于过渡层32背离基底31的表面被防指纹层33露出的区域,并与防指纹层33接触,从而避免在防指纹层33上直接层叠设置导电层11。举例而言,导电层11可为掺杂了Al、F和In等元素的NCVM(Non conductive vacuum metallization,真空不导电电镀)膜。
进一步的,可使防指纹层33位于中间区301,从而露出过渡层32位于边缘区302的区域,导电层11可覆盖过渡层32位于边缘区302的区域,且围绕于防指纹层33外,并与防指纹层33接触。
进一步的,可使导电层11的厚度与防指纹层33的厚度相同,提高平整性。
进一步的,可通过遮光层34对导电层11所在的区域进行遮挡,因此,可使导电层11在基底31上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34在基底31上的正投影以内。
为了提高电荷的传导效率,如图4所示,可在支撑层61设置多个上述的通孔600,具体数量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各通孔600沿连接区611的周向间隔分布,但不限定为等间隔分布,可以是分布于显示面板1的两侧,或者环形分布。每个通孔600内均填充有导电介质10,从而可通过多个路径向后盖5传导电荷。
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其可包括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结构可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中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本公开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手表)、笔记本电脑、电视或其它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相似设备,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盖板,具有中间区和所述中间区外的边缘区;
显示面板,设于所述透明盖板一侧,且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透明盖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中间区;
触控层,设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透明盖板之间,且所述触控层在透明盖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中间区;
背膜,设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透明盖板的表面;
后盖,设于所述背膜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与所述背膜之间具有间隙;
中框,包括支撑层和限位层,所述支撑层设于所述后盖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且围绕于所述显示面板外;所述支撑层具有连接区和所述连接区外的限位区,所述连接区设有露出所述后盖的通孔;所述限位层设于所述支撑层背离所述后盖的表面,且位于所述限位区;所述限位层围绕于所述透明盖板外,且所述连接区支撑于所述透明盖板的边缘区靠近所述后盖的一侧;
粘接层,粘接于所述边缘区和所述中框之间,且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所述粘结层用于导出电荷;
导电介质,填充于所述通孔内,且连接于所述粘接层和所述后盖之间;
导电层,设于所述边缘区,且与所述粘接层连接;所述导电层的电阻率低于透明盖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盖板包括:
基底;
过渡层,设于所述基底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
防指纹层,设于所述过渡层背离所述基底的表面,所述防指纹层的边界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过渡层的边界的内侧,且露出所述过渡层的部分区域;
所述导电层设于所述过渡层背离所述基底的表面被所述防指纹层露出的区域,且与所述防指纹层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指纹层位于所述中间区,所述导电层设于所述边缘区且围绕于所述防指纹层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与所述防指纹层的厚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所述显示区外的外围区;
所述透明盖板还包括:
遮光层,设于所述基底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边缘区内;所述遮光层围绕于所述显示区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以外,且覆盖所述外围区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
所述粘接层连接于所述遮光层和所述导电介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遮光层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以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介质为导电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连接区的周向间隔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偏光片,设于所述透明盖板和所述触控层之间,且通过光学胶层粘接于所述透明盖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所述偏光片在所述透明盖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中间区;所述粘接层与所述光学胶层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保护层,设于所述背膜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且包括导电的散热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还包括:
缓冲层,粘接于所述背膜背离所述透明盖板的表面;
加强层,设于所述缓冲层背离所述透明盖板的表面;
所述散热层设于所述加强层背离所述透明盖板的表面。
1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2110664753.2A 2021-06-16 2021-06-16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133943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4753.2A CN113394355B (zh) 2021-06-16 2021-06-16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4753.2A CN113394355B (zh) 2021-06-16 2021-06-16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94355A CN113394355A (zh) 2021-09-14
CN113394355B true CN113394355B (zh) 2024-03-15

Family

ID=77621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64753.2A Active CN113394355B (zh) 2021-06-16 2021-06-16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943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7027B (zh) * 2021-09-29 2023-10-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986039B (zh) * 2021-10-26 2024-04-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17015271A (zh) * 2022-04-27 2023-11-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839814B (zh) * 2022-07-05 2022-12-0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70003812A (ko) * 2015-06-30 2017-01-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CN109727539A (zh) * 2018-12-17 2019-05-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9949711A (zh) * 2019-03-29 2019-06-2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0277022A (zh) * 2019-02-20 2019-09-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屏及含有该显示屏的终端
CN110737124A (zh) * 2019-10-24 2020-01-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和显示装置
CN112614430A (zh) * 2020-12-17 2021-04-0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213069771U (zh) * 2020-09-28 2021-04-27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具有其的触摸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3681B (zh) * 2019-04-25 2021-09-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70003812A (ko) * 2015-06-30 2017-01-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CN109727539A (zh) * 2018-12-17 2019-05-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0277022A (zh) * 2019-02-20 2019-09-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屏及含有该显示屏的终端
CN109949711A (zh) * 2019-03-29 2019-06-2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0737124A (zh) * 2019-10-24 2020-01-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和显示装置
CN213069771U (zh) * 2020-09-28 2021-04-27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具有其的触摸显示装置
CN112614430A (zh) * 2020-12-17 2021-04-0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94355A (zh) 2021-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94355B (zh)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KR102654593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JP5439837B2 (ja) 表示装置
KR102365738B1 (ko) 표시 장치 및 휴대용 단말기
KR20210069830A (ko)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CN112614430A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0928438A (zh) 显示设备
KR20170059066A (ko) 표시 장치 및 휴대용 단말기
KR102569727B1 (ko) 표시장치
KR20200133888A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3345933A (zh) 显示设备
KR20240037224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351726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2008152225A (ja) 電子インク表示装置及びアクティブデバイスアレイ基板
KR10143289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923716B1 (ko) 이동 단말기
CN113594211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102561547B1 (ko)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EP3940501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358957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252081A1 (zh) 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113263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KR20210086029A (ko)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KR20210049326A (ko)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KR20150117081A (ko) 터치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