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16745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16745A CN113316745A CN201980088639.0A CN201980088639A CN113316745A CN 113316745 A CN113316745 A CN 113316745A CN 201980088639 A CN201980088639 A CN 201980088639A CN 113316745 A CN113316745 A CN 1133167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rding medium
- sheet member
- image forming
- preliminary heating
- forming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0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BFKJFAAPBSQJPD-UHFFFAOYSA-N tetrafluoroethene Chemical group FC(F)=C(F)F BFKJFAAPBSQJP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33 comparative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746 surface rough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7 glass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03G15/235—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the image receiving member being preconditioned before transferring the second image, e.g. decurled, or the second image being formed with different operating parameters, e.g. a different fixing temperat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8—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grippers, e.g. suction gripp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0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radiant heat, e.g. infrared lamps, microwave heat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1—Plurality of separate fixing and/or cooling areas or units, two step fix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2—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transpor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7—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detecting size, presence or position of origina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66—Preconditioning of copy medium before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2215/1671—Preheating the copy medium before the transfer poi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得到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与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使得在主加热部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之前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与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差。预备加热部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转印部与主加热部之间,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以在利用主加热部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之前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照片系统具有打印速度切换单元,该打印速度切换单元设定连结多台电子照片装置进行打印时使用的打印速度和使多台电子照片装置独立而利用各个电子照片装置进行打印时使用的打印速度,并且对打印速度进行切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50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当在记录介质的两面形成调色剂图像时,首先,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第一面。接着,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一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进而,主加热部与记录介质接触而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被预备加热部加热的记录介质的第一面。接着,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在第一面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的第二面。接着,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进而,主加热部与记录介质接触而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被预备加热部加热的记录介质的第二面。
这里,预备加热部通过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使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然后,在通过主加热部对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二次加热时,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比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高。即,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和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产生光泽差(=光泽度差)。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与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使得主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之前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的情况相比,减小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与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转印部,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输送的记录介质上;主加热部,其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转印部的下游侧,与记录介质接触而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记录介质;翻转部,其使通过所述主加热部在记录介质的第一面定影了图像的记录介质的正反翻转,并将记录介质送到所述转印部;以及预备加热部,其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转印部与所述主加热部之间,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所述预备加热部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以在利用所述主加热部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之前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预备加热部从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侧以非接触状态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2方式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以记录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输送记录介质,所述预备加热部从记录部件的上方对记录部件进行加热,在隔着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而与所述预备加热部的相反一侧具有向记录介质喷吹空气的喷吹部。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第3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输送部,该输送部把持着记录介质的前端部来输送记录介质,在所述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所述输送部以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其他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方式输送记录介质。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4方式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所述输送部以记录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输送记录介质,所述预备加热部从记录部件的上方对记录部件进行加热,在隔着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而与所述预备加热部相反一侧,以不与记录介质接触的状态配置有使记录部件的输送姿态稳定的稳定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使得在主加热部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之前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与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能够使记录介质的被转印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第二面的温度比记录介质的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第一面的温度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在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第一面侧的空气滞留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使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在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其他部件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形成于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品质降低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在由于重力而挠曲的状态下输送记录介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1枚记录介质中被预备加热部加热的记录介质产生光泽度差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定影装置的主定影部的剖视图。
图3是以表形式示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比较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评价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定影装置的主定影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定影装置的主定影部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输送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冷却部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的结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比较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图1~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装置上下方向(铅垂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箭头D表示装置进深方向(水平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10)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片材部件P形成调色剂图像的电子照片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9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控制部160、收纳部50、排出部52、图像形成部12、输送机构60、翻转机构80、定影装置100和冷却部90。
〔控制部160〕
控制部160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和HDD(Hard DiskDrive:硬盘驱动器)(均未图示)构成。在CPU中执行处理程序。在ROM中存储有各种程序、各种表、参数等。RAM被用作CPU执行各种程序时的工作区等。
〔收纳部50〕
收纳部50具有收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部件P的功能。图像形成装置10也可以具有多个(例如2个)收纳部50,从该多个收纳部50选择性地送出片材部件P。
〔排出部52〕
排出部52是排出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的部分。具体而言,在利用定影装置100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之后被冷却部90冷却了的片材部件P向排出部52排出。
〔图像形成部12〕
图像形成部12具有通过电子照片方式在片材部件P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功能。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2具有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以及将由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转印装置30。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多个,以按照每个颜色形成调色剂图像。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具有黄色(Y)、品红(M)、青色(C)、黑色(K)合计4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图9所示的(Y)、(M)、(C)、(K)示出与上述各颜色对应的结构部分。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
除了使用的调色剂以外,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基本上同样地构成。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在图中箭头A方向上旋转的感光鼓21(=感光体)、以及使感光鼓21带电的带电器22。进而,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曝光装置23,其对通过带电器22而带电的感光鼓21进行曝光,在感光鼓21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显影装置24,其使用调色剂对通过曝光装置23形成于感光鼓21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装置30-
转印装置30具有如下功能:将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调色剂图像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将该重叠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转印装置30具有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31、一次转印辊33和转印部35。
一次转印辊33具有如下功能:在感光鼓21与一次转印辊33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T(参照图8)将形成于感光鼓21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
转印带31呈环状,卷绕于多个辊32从而姿态被决定。对多个辊32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旋转驱动,由此,转印带31向箭头B方向环绕,向后述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被一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35具有将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功能。具体而言,转印部35具有二次转印部34和对置辊36。
对置辊36以与转印带31对置的方式配置于转印带31的下侧。二次转印部34以在其与对置辊36之间配置有转印带31的方式配置于转印带31的内侧。具体而言,二次转印部34由电晕管构成。在转印部35中,通过二次转印部34的放电而产生的静电力,将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通过二次转印位置NT的片材部件P上。这里,二次转印位置NT是转印带31和对置辊36接触的位置。
〔输送机构60〕
输送机构60具有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收纳部50中收纳的片材部件P的功能。并且,输送机构60具有从二次转印位置NT向后述主加热部120进行输送的功能。输送机构6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翻转机构80〕
翻转机构80具有使片材部件P的正反翻转的功能。翻转机构8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定影装置100〕
定影装置100具有将通过转印装置30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的功能。另外,定影装置10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冷却部90〕
冷却部90具有对由定影装置100加热后的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的功能。如图9所示,冷却部90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定影装置100的主加热部120的下游侧。冷却部90具有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并列的2个冷却辊92。2个冷却辊92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一个冷却辊92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冷却辊92具有隔着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的一对辊92a、92b。辊92a配置于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的上方。辊92b配置于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的下方。
辊92a、92b具有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基材94a、94b。基材94a、94b例如是铝管。未图示的送风机构使基材94a、94b的内部产生空气的流动。通过该空气的流动,辊92a、92b的表面的温度比不产生该空气的流动的情况下的温度低。
在该结构中,辊92b从未图示的驱动部件被传递旋转力而旋转。进而,辊92a从动于辊92b而旋转。辊92a、92b夹着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
(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
在图9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以如下方式形成调色剂图像。
首先,被施加电压的各颜色的带电器22(参照图8)使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以预定的负电位均匀地带电。接着,曝光装置23根据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带电的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照射曝光光,形成静电潜像。
由此,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于各个感光鼓21的表面。然后,各颜色的显影装置40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在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此外,转印装置30将形成于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
另一方面,片材部件P从图9所示的收纳部50被送出到后述输送机构60对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在输送路径中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被送出到转印带31和对置辊36接触的二次转印位置NT。在二次转印位置NT处,片材部件P被转印带31和对置辊36夹着进行输送,由此,转印带3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正面)上。
进而,定影装置100将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片材部件P被输送到冷却部90。冷却部90对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并向排出部52排出。
另一方面,当在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反面)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被输送机构60输送而通过了定影装置100的片材部件P被输送到翻转机构80。被输送到翻转机构80的片材部件P通过翻转装置84使正反翻转。输送辊86将正反翻转后的片材部件P向输送机构60输送。然后,为了在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形成调色剂图像,与前述工序同样地进行片材部件P朝向二次转印位置NT的输送、调色剂图像向片材部件的第二面的转印、调色剂图像在第二面上的定影。
(主要部分结构)
接着,对输送机构60、翻转机构80和定影装置100进行说明。
〔输送机构60〕
如图9所示,输送机构60具有送出辊62、多个输送辊64和链式叼纸部66。输送机构60是输送部的一例。
送出辊62是将收纳部50中收纳的片材部件P送出的辊。多个输送辊64包含将由送出辊62送出的片材部件P向链式叼纸部66输送的辊、以及将由链式叼纸部66输送的片材部件P向冷却部90输送的辊。链式叼纸部66具有保持着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来输送片材部件P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链式叼纸部66具有一对链条72和作为保持部(=把持部)的夹持器76。
一对链条72形成为环状。该一对链条72在装置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来配置。而且,一对链条72卷绕于配置于对置辊36(参照图9)的轴向上的两端部的一对链轮(图示省略)、配置于后述加压辊140的轴向上的两端部的一对链轮71(参照图4)和一对链轮74(参照图9)上。通过使这些一对链轮中的任意一方旋转,使链条72向箭头C方向环绕。
此外,在一对链条72之间,沿着链条72的周向(环绕方向)以预定的间隔沿着装置进深方向架设有多个安装部件75。安装有夹持器76。
多个夹持器76沿着装置进深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安装于各个安装部件75。各夹持器76具有保持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的功能。具体而言,各夹持器76具有爪76a。此外,在安装部件75形成有供爪76a接触的接触部75a(参照图5)。
在夹持器76的爪76a与安装部件75的接触部75a之间夹持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由此保持片材部件P。例如,夹持器76的爪76a通过弹簧等按压于安装部件75的接触部75a,并且,通过凸轮等的作用使爪76a相对于接触部75a接触分离。
而且,在链式叼纸部66中,在夹持器76与安装部件75之间保持着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的状态下,使链条72向箭头C方向环绕,由此输送片材部件P。链式叼纸部66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由多个输送辊64输送来的片材部件P,然后,在使片材部件P通过后述预备加热部102后,向后述主加热部120输送。另外,在输送机构60中输送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利用图9的单点划线表示。
在该结构中,输送机构60至少在从二次转印位置NT到主加热部120之间,以两个片材面(=记录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输送片材部件P。换言之,输送机构60至少在从二次转印位置NT到主加热部120之间,以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面朝向上方的方式输送片材部件P。
并且,有时要在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表面)和第二面(=背面)形成调色剂图像。以下记载为“双面打印的情况”。该情况下,输送机构60在后述预备加热部102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以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其他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方式进行输送。换言之,考虑由输送机构60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来决定其他部件的配置。另外,“图像形成区域”是指片材部件P的外周部的无法形成图像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当在片材部件P形成实心图像时,是形成有图像的区域。
〔翻转机构80〕
如图9所示,翻转机构80具有多个输送辊82、翻转装置84和多个输送辊86。翻转机构80是翻转部的一例。
多个输送辊82是向翻转装置84输送从定影装置100送出的片材部件P的辊。作为一例,翻转装置84是如下装置:以使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例如每次变化90度的方式使片材部件P多次旋转并进行输送,由此,如莫比乌斯带那样扭转片材部件P,使片材部件P的正反翻转。多个输送辊86是向链式叼纸部66输送被翻转装置84正反翻转后的片材部件P的辊。
在该结构中,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翻转机构80使在第一面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的正反翻转。然后,翻转机构80通过输送机构60再次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片材部件P。
〔定影装置100〕
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100具有以不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接触的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的预备加热部102、与片材部件P接触而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加压的主加热部120、以及喷吹单元170。
[预备加热部102]
如图1所示,预备加热部102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相对于二次转印位置NT(参照图9)配置于下游侧、且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的上方。换言之,预备加热部102配置于靠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一侧。即,预备加热部102相对于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设置于与转印部35相同的一侧。该预备加热部102具有反射板104、多个红外线加热器106(以下记载为“加热器106”)和金属网112。
-反射板104-
反射板104使用铝板形成,被设为靠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一侧开放的底浅的箱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时,反射板104在装置进深方向上覆盖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
-加热器106-
加热器106为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在反射板104的箱形状的内部收纳有多个加热器106。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各加热器106在装置进深方向上覆盖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各加热器106从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向上方离开30〔mm〕。
多个加热器106在装置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并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时,配置有多个加热器106的区域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覆盖被输送的1枚片材部件P。换言之,通过多个加热器106,一次性地对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整体进行加热。
在以上的结构中,从加热器106辐射出在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波长光谱辐射亮度成为最大的红外线。加热器106的表面温度成为300〔℃〕以上且1175〔℃〕以下的预定的温度。
-金属网112-
金属网112利用未图示的固定部件固定于反射板104的箱形状的开口的缘部,将反射板104的箱形状的内部与反射板110的外部隔离开来。由此,金属网112可防止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与反射板104的箱形状的内部的加热器106接触。
在该结构中,预备加热部102从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侧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即,预备加热部102作为使未定影的调色剂变软的软化单元发挥功能。
此外,在单面打印的情况下,在对在第一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预备加热部102以在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使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或接近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
此外,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预备加热部102以在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使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
这里,如后所述,“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的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是指,从图2所示的主加热部120的夹持部N的输送方向上游端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离开100〔mm〕的位置S01处的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即,预备加热部102在与第二面对置地对转印到第二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时,以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换言之,以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调整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具体而言,即使转印到第二面上的调色剂图像是黑色实心图像,也以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调整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预先通过试验,按照纸张种类或尺寸求出使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条件,使控制部160预先存储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表。然后,控制部160根据用户输入的纸张种类或尺寸的信息,调整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由此,预备加热部102以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另外,也可以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由控制部160根据测定结果调整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由此,以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
这里,“调色剂的软化点(=调色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在使用流动测试仪(岛津制作所公司制、CFT500)的升温试验中,在模具细孔径为0.5〔mm〕、加压加重为0.98〔MPa〕、升温速度为1〔℃/min〕的条件下测定出的1/2下降速度。另外,1/2下降速度是与从使调色剂样本熔融流出时的流出开始点到结束点的高度的1/2相当的温度。
[喷吹单元170]
如图1所示,喷吹单元170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备加热部102对置,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通过喷吹单元170与预备加热部102之间。喷吹单元170具有在装置宽度方向和装置进深方向上排列的多个风扇172。风扇172是喷吹部的一例。
在该结构中,多个风扇172朝向通过喷吹单元170与预备加热部102之间的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由此,前端部被保持从而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风扇172是稳定部的一例。
这里,“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是指,与不具有稳定部时相比,从成为由于重力而挠曲的状态的片材部件的后端部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距离变小。另外,优选从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距离比从预备加热部102到夹持器76为止的距离长,并且,抑制由于片材面的位置而使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距离产生偏差的情况。换言之,优选从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距离比从预备加热部102到夹持器76为止的距离长,并且,减小从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最长距离与最短距离之差。这里,也可以调整风扇172的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按照纸张种类或尺寸预先求出风扇172的输出条件,使控制部160存储风扇172的输出表。然后,控制部160根据用户输入的纸张种类或尺寸的信息,调整风扇172的输出。例如,如果用户输入的纸厚比规定值厚、或是比规定值大的尺寸,则提高风扇的输出。另外,也可以利用光学传感器测定从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距离,控制部160根据测定结果调整风扇172的输出。
并且,多个风扇172朝向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由此,片材部件P中被喷吹空气的一侧的片材面的温度降低。这样,风扇172作为温度降低单元发挥功能。
[主加热部120]
如图1所示,主加热部120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预备加热部102的下游侧。主加热部120具有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接触而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的加热辊130、朝向加热辊13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压的加压辊140、以及从动于旋转的加热辊130而旋转的从动辊150。
-加热辊130-
如图1所示,加热辊130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朝向上方的面接触,配置成将轴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而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加热辊130具有圆筒状的基材132、以覆盖基材132的整周的方式形成的橡胶层134、以覆盖橡胶层134的整周的方式形成的防粘层136、以及收纳于基材132的内部的加热器138。作为一例,加热辊130中的防粘层136的外周面的外径为80〔mm〕。
基材132是铝管,作为一例,厚度为20〔mm〕。此外,橡胶层134由硅橡胶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6〔mm〕。并且,防粘层136由四氟乙烯和全氟乙烯的共聚物(PFA树脂)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50〔μm〕。
此外,如图4所示,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在加热辊130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轴部139a。各轴部139a分别由支承部件139b支承。加热辊130在加热辊130的两端部被支承部件139b支承为能够旋转。
-从动辊150-
如图1、图4所示,从动辊150相对于加热辊130位于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相反的一侧,配置成将轴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而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从动辊150具有圆筒状的基材152和收纳于基材152的内部的加热器154。作为一例,从动辊150的基材152的外周面的外径为50〔mm〕。
基材152是铝管,作为一例,厚度为10〔mm〕。从动辊150在从动辊150的两端部被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该结构中,从动辊150从动于加热辊130而旋转。从动辊150对加热辊130进行加热。如此,加热辊130被从动辊150加热,并且加热辊130自身具有加热器138,由此,加热辊130的表面温度成为180〔℃〕以上且200〔℃〕以下的预定的温度。
-加压辊140-
如图1、图4所示,加压辊140相对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设置于与加热辊130相反的一侧,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朝向下方的面接触,配置成将轴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而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加压辊140具有圆筒状的基材142、以覆盖基材142的方式形成的橡胶层144、以覆盖橡胶层144的方式形成的防粘层146、以及形成于装置进深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轴部148(参照图4)。作为一例,加压辊140中的防粘层146的外周面的外径为225〔mm〕。这样,加压辊140的外径比加热辊的外径大。
基材142是铝管,作为一例,厚度为20〔mm〕。此外,橡胶层144由硅橡胶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1〔mm〕。进而,防粘层146由四氟乙烯和全氟乙烯的共聚物(PFA树脂)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50〔μm〕。
此外,在加压辊140的外周面形成有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凹部140a。如图5所示,在片材部件P通过加压辊140与加热辊130之间的情况下把持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的夹持器76收纳于该凹部140a。
如图4所示,一对轴部148形成于加压辊140的装置进深方向的两端部,与加压辊140中的防粘层146的外周面相比为小径化,在轴向上延伸。
在该结构中,加压辊140从未图示的驱动部件被传递旋转力而旋转。而且,加热辊130从动于旋转的加压辊140而旋转,从动辊150从动于旋转的加热辊130而旋转。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着被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由此,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
-其他-
如图4所示,主加热部120具有支承加压辊140的支承部件156、以及经由支承部件156对加压辊140向加热辊130侧施力的施力部件158。
一对支承部件156分别配置成从下方将加压辊140的一对轴部148支承为能够旋转。
一对施力部件158是压缩弹簧,相对于支承部件156配置于轴部148的相反侧。
在该结构中,一对施力部件158对加压辊140向加热辊130侧施力,由此,加压辊140向着加热辊13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压。而且,如图2所示,加热辊130被加压辊140施力的部分变形,形成加热辊130与加压辊140接触的区域即夹持部N。
(主要部分结构的作用)
接着,与比较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510进行比较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的作用。首先,关于比较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510的结构,主要说明与图像形成装置10不同的部分。另外,关于图像形成装置510的作用,也主要说明与图像形成装置10不同的部分。
〔图像形成装置510〕
图像形成装置510具有收纳部50、排出部52、图像形成部12、输送机构60、翻转机构80、定影装置600和冷却部90。如图10所示,定影装置600具有以不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接触的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的预备加热部602、以及主加热部120。
在该结构中,预备加热部602从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侧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此外,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预备加热部602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使得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
(图像形成装置10、510的作用)
在图9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输送机构60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片材部件P,在二次转印位置NT处,转印带31和对置辊36夹着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由此,转印带3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正面)上。
然后,输送机构60以两个片材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输送片材部件P,同时,图1、图10所示的预备加热部102、602从由输送机构60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侧(=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侧)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在图1所示的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风扇172朝向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反面)喷吹空气。由此,正在被预备加热部102加热的状态下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
进而,图1、图10所示的主加热部120利用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着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由此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此外,翻转机构80从主加热部120接受在第一面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并进行输送,使片材部件P的正反翻转。进而,输送机构60从翻转机构80接受正反翻转后的片材部件P并进行输送。
输送机构60再次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片材部件P,在二次转印位置NT处,转印带31和对置辊36夹着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由此,转印带3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背面)上。
然后,输送机构60以两个片材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输送片材部件P,同时,预备加热部102、602从由输送机构60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侧(=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侧)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在图1所示的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喷吹单元170的风扇172朝向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表面)喷吹空气。由此,被预备加热部102、602加热的状态的片材部件P的姿态稳定。
此外,输送机构60在预备加热部102、602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以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其他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方式进行输送。
并且,主加热部120通过利用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着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这样,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被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持2次。此外,冷却部90对在两面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并向排出部52排出。
这里,图10所示的预备加热部602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使得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换言之,预备加热部602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而使图2所示的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这样,由于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由此,片材部件P在第一面的温度成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的状态下被主加热部120加热。
与此相对,图1所示的预备加热部102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以在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换言之,预备加热部102在对转印到第二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时,以图2所示的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这样,由于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由此,片材部件P在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状态下被主加热部120加热。
-光泽度评价-
接着,评价由图像形成装置10、510输出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光泽度),对该评价进行说明。具体而言,使片材部件P的两面形成调色剂图像,评价第一面的光泽度与第二面的光泽度之差。在本评价中,使用软化点温度为75〔℃〕的调色剂。
1.评价规格(参照图3)
(a)在实施例1中,预备加热部102从第二面侧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以使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60〔℃〕,第二面的温度成为65〔℃〕。
(b)在实施例2中,预备加热部102从第二面侧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以使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65〔℃〕,第二面的温度成为70〔℃〕。
(c)在实施例3中,预备加热部102从第二面侧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以使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70〔℃〕,第二面的温度成为75〔℃〕。
(d)在比较例1中,预备加热部602从第二面侧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使得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80〔℃〕,第二面的温度成为85〔℃〕。
(e)在比较例2中,预备加热部602从第二面侧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以使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90〔℃〕,第二面的温度成为95〔℃〕。
(f)在比较例3中,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以使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成为75〔℃〕,第二面的温度成为70〔℃〕。另外,关于比较例3,与实施例1~3、比较例1、2不同,预备加热部是从第一面侧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的。即,将预备加热部配置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下方。
关于上述以外的规格,在各规格之间全部相同。
2.评价方法
作为片材部件P,使用A4尺寸的OS涂布纸(富士施乐公司制、纸重为127.9〔g/m2〕)。而且,在片材部件P的两面形成黑色实心图像(黑色的区域范围为100〔%〕的图像)。
此外,将加热辊130的表面温度设为200〔℃〕,将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接触的夹持部N处的压力设为250〔KPa〕。
3.评价项目
评价被输出的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光泽度与第二面的光泽度之差(=光泽度差异)。光泽度使用光泽度测定机(BYK-Gardner公司制的AG-4430)来进行评价。具体而言,使用该光泽度测定机,以镜面光泽度的测定方法(JIS Z 8741)中的入射角60度进行测定,将该测定值设为光泽度。
4.评价基准、评价结果
虽然是由相同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但是,当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与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差较大时,会对用户造成违和感。在本评价中,在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与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差为10以下的情况下,认为不会对用户造成违和感,将评价设为“良”,在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与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差大于10的情况下,将评价设为“不良”。
在图3的表中示出评价结果。如图3的表所示,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实施例1~3的评价结果为“良”。与此相对,第一面的温度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的比较例1~3的评价结果为“不良”。
5.考察
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被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持2次,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被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持1次。
这里,在比较例1~3中,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因此,在形成于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第2次被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持时,与仅夹持1次的情况相比,调色剂图像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减小,光泽度提高。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3中,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因此,在形成于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第2次被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持时,抑制了调色剂图像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减小从而光泽度提高的情况。
因此,如图3的表所示,在比较例1~3中,考察到第一面的光泽度与第二面的光泽度之差增大,评价结果为“不良”。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3中,考察到第一面的光泽度与第二面的光泽度之差减小,评价结果为“良”。
(总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预备加热部102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以在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因此,根据所述评价结果可知,与使用比较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510的情况相比,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与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差减小。
此外,预备加热部102从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侧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即,预备加热部102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从第二面侧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因此,转印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的温度比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高。
此外,通过使转印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的温度比第一面的温度高,与第二面的温度比第一面的温度低的情况相比,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提高。
此外,输送机构60在通过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以片材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输送片材部件P。进而,预备加热部102从片材部件的上方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风扇172从片材部件P的下方向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这样,在通过预备加热部102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风扇172从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侧向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因此,与第一面侧的空气滞留的情况相比,第一面的温度容易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
此外,输送机构60在通过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以片材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输送片材部件P。进而,预备加热部102从片材部件的上方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风扇172从片材部件P的下方向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因此,与在由于重力而挠曲的状态下输送片材部件P的情况相比,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
此外,通过使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与在由于重力而挠曲的状态下输送片材部件P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片材部件P的后端部的温度比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的温度低的情况。
此外,输送机构60在预备加热部102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以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其他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方式进行输送。因此,与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其他部件接触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在1枚片材部件P中产生温度差,由此产生形成于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差的情况。
此外,输送机构60在通过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以片材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输送片材部件P。此外,预备加热部102从片材部件的上方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因此,与输送机构以片材面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输送片材部件P、且预备加热部从水平方向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由预备加热部产生的热气从片材部件P与预备加热部之间上升而逸散的情况。
另外,虽然针对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白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采取其他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预备加热部102从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侧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但是,预备加热部也可以在与片材部件P接触的状态下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但是,该情况下,不会发挥预备加热部102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而发挥的作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说明,但是,也可以在位置S01设置温度检测部件,根据该检测结果来调整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说明,但是,也可以设置冷却部件,该冷却部件在通过主加热部120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之前,对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进行冷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送机构60在预备加热部102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以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其他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方式进行输送,但是,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也可以与其他部件接触。但是,该情况下,不会产生通过非接触状态而产生的作用。
此外,如果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则预备加热部102可以使第二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也可以使第二面的温度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但是,为了容易地利用主加热部120使调色剂定影于片材部件P上,优选使第二面的温度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
本申请根据2019年2月20日申请的专利申请第2019-028810号主张优先权。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
转印部,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输送的记录介质上;
主加热部,其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转印部的下游侧,与记录介质接触而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记录介质;
翻转部,其使通过所述主加热部在记录介质的第一面定影了第1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的正反翻转,并将记录介质输送到所述转印部;以及
预备加热部,其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转印部与所述主加热部之间,对在第二面转印有第2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
所述预备加热部以在利用所述主加热部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之前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预备加热部从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侧以非接触状态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以使记录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输送记录介质,
所述预备加热部从记录部件的上方对记录部件进行加热,
在隔着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而与所述预备加热部相反的一侧具有向记录介质喷吹空气的喷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输送部,该输送部把持着记录介质的前端部来输送记录介质,
在所述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所述输送部以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其他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方式输送记录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输送部,该输送部把持着记录介质的前端部来输送记录介质,
在所述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所述输送部以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其他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方式输送记录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输送部,该输送部把持着记录介质的前端部来输送记录介质,
在所述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所述输送部以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其他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方式输送记录介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所述输送部以使记录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输送记录介质,
所述预备加热部从记录部件的上方对记录部件进行加热,
在隔着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而与所述预备加热部相反的一侧,以不与记录介质接触的状态配置有使记录部件的输送姿态稳定的稳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所述输送部以使记录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输送记录介质,
所述预备加热部从记录部件的上方对记录部件进行加热,
在隔着被输送的记录介质而与所述预备加热部相反的一侧,以不与记录介质接触的状态配置有使记录部件的输送姿态稳定的稳定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28810 | 2019-02-20 | ||
JP2019-028810 | 2019-02-20 | ||
PCT/JP2019/030789 WO2020170471A1 (ja) | 2019-02-20 | 2019-08-05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16745A true CN113316745A (zh) | 2021-08-27 |
CN113316745B CN113316745B (zh) | 2024-04-05 |
Family
ID=72143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88639.0A Active CN113316745B (zh) | 2019-02-20 | 2019-08-05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85582B2 (zh) |
EP (1) | EP3929663A4 (zh) |
JP (1) | JP7404853B2 (zh) |
CN (1) | CN113316745B (zh) |
WO (1) | WO202017047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39979B2 (ja) * | 2019-01-31 | 2022-09-21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7268400B2 (ja) * | 2019-02-28 | 2023-05-0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268416B2 (ja) * | 2019-03-14 | 2023-05-0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563095B2 (ja) * | 2020-10-12 | 2024-10-0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17387A (ja) * | 1996-08-23 | 2001-04-2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らに使用する記録媒体 |
JP2007017495A (ja) * | 2005-07-05 | 2007-01-25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940769A (zh) * | 2005-08-30 | 2007-04-04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US20080138131A1 (en) * | 2006-12-06 | 2008-06-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Fu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JP2010044330A (ja) * | 2008-08-18 | 2010-02-25 | Ricoh Co Ltd | 転写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39148A (ja) * | 2009-08-07 | 2011-02-24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60116885A1 (en) * | 2014-10-23 | 2016-04-28 | Xerox Corporation | Single blower providing cooling and air knife |
US20160375680A1 (en) * | 2015-06-23 | 2016-12-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ransfer-type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38855B1 (de) * | 1993-07-28 | 1995-06-21 | Siemens Nixdorf Informationssysteme Aktiengesellschaft | Wärmefixiereinrichtung für ein- oder beidseitig bedruckte Aufzeichnungsträger eines Druck- oder Kopiergerätes |
JP3322008B2 (ja) | 1994-08-05 | 2002-09-09 |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 連続紙両面印刷システム |
JP2000047503A (ja) * | 1998-07-28 | 2000-02-1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511795A (ja) * | 2003-11-15 | 2007-05-10 | イーストマン コダック カンパニー | 両面印刷におけるトナー像固着 |
JP4858196B2 (ja) * | 2007-01-31 | 2012-01-1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KR100873442B1 (ko) * | 2007-06-25 | 2008-12-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와, 화상형성장치의정착방법 |
JP2009163065A (ja) * | 2008-01-08 | 2009-07-23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液体トナー定着装置及び液体現像電子印刷機並びに液体トナー定着方法 |
JP4605482B2 (ja) * | 2008-09-24 | 2011-01-0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光沢付与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US8611774B2 (en) * | 2010-04-28 | 2013-12-17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Printing and fusing toner extended toner piles |
US8897683B2 (en) * | 2010-08-12 | 2014-11-25 | Xerox Corporation | Fixing systems including image conditioner and image pre-heater and methods of fixing marking material to substrates |
JP5708672B2 (ja) | 2013-01-21 | 2015-04-30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6946829B2 (ja) | 2017-07-31 | 2021-10-1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
JP7139979B2 (ja) * | 2019-01-31 | 2022-09-21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7268385B2 (ja) * | 2019-02-12 | 2023-05-0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3926410A4 (en) * | 2019-02-13 | 2022-11-23 |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 IMAGE FORMING DEVICE |
CN118034001A (zh) * | 2019-03-12 | 2024-05-14 |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 定影装置 |
-
2019
- 2019-08-05 EP EP19916127.4A patent/EP3929663A4/en active Pending
- 2019-08-05 WO PCT/JP2019/030789 patent/WO2020170471A1/ja unknown
- 2019-08-05 CN CN201980088639.0A patent/CN113316745B/zh active Active
- 2019-12-19 JP JP2019229601A patent/JP7404853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5-28 US US17/334,140 patent/US1138558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17387A (ja) * | 1996-08-23 | 2001-04-2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らに使用する記録媒体 |
JP2007017495A (ja) * | 2005-07-05 | 2007-01-25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940769A (zh) * | 2005-08-30 | 2007-04-04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US20080138131A1 (en) * | 2006-12-06 | 2008-06-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Fu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JP2010044330A (ja) * | 2008-08-18 | 2010-02-25 | Ricoh Co Ltd | 転写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39148A (ja) * | 2009-08-07 | 2011-02-24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60116885A1 (en) * | 2014-10-23 | 2016-04-28 | Xerox Corporation | Single blower providing cooling and air knife |
US20160375680A1 (en) * | 2015-06-23 | 2016-12-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ransfer-type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286305A1 (en) | 2021-09-16 |
JP7404853B2 (ja) | 2023-12-26 |
WO2020170471A1 (ja) | 2020-08-27 |
EP3929663A1 (en) | 2021-12-29 |
CN113316745B (zh) | 2024-04-05 |
EP3929663A4 (en) | 2022-11-23 |
JP2020134928A (ja) | 2020-08-31 |
US11385582B2 (en) | 2022-07-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72740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3316745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3272741B (zh)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 |
US20100189447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268276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include a separator disposed downstream from a fixing nip | |
US11703786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 |
US20130272756A1 (en) | Fixing apparatus | |
US11550242B2 (en) | Heating device with an obliquely disposed blow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2042853A (ja) | 用紙分離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801978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119281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8120121A (ja) | 定着装置 | |
CN113302562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8194655A (ja) | 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180361B2 (ja)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 |
JP2003223024A (ja) | 転写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288692A (ja) | 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00150568A1 (en) |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JP660124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風制御方法 | |
JP2015197539A (ja) | 定着装置 | |
CN116165861A (zh)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5976997B2 (ja) | 定着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32696A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