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01761A - 薄型散热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薄型散热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01761A
CN113301761A CN202010112018.6A CN202010112018A CN113301761A CN 113301761 A CN113301761 A CN 113301761A CN 202010112018 A CN202010112018 A CN 202010112018A CN 113301761 A CN113301761 A CN 1133017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eat sink
housing
working fluid
sink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120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ermas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ermas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ermas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ermas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1201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017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01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17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409Outer radiating structures on heat dissipating housings, e.g. fins integrated with the hous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型散热器构造,包含:一外壳设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共同组合而成,该外壳内部形成有一容置空间;至少一散热片,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该散热片利用冲压方式形成有透空的至少一流道,该流道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进一步设有二散热片互相错开重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使得该二流道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该透空部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借以可供制作成为大型的薄型散热器,并提升其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薄型散热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器,尤其是指一种制造容易及可提升散热效率的薄型散热器。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的个人或笔记型电脑等电子产品于工作时容易产生高温,而高温则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效率及品质,因此针对高温必须予以进行散热。由于电子产品内部可以容纳散热器的空间高度有所限制,所以必须兼顾到散热器需要采用薄型化设计,而仍然能维持最佳的散热效率。
例如有2008年9月1日中国台湾所公告的新型第M339716号「组合式散热片结构」专利案,其揭露:包括以具散热的铝质材料制成一基座体部和连接在该基座体部上方的数散热用鳍片,该基座体部为上、下盖用冲床件组合成形,内部放置导流或毛细装置用山形翅片,经与数散热用鳍片组合后焊接一体成形。
惟该专利前案的内部冲压设置有山形翅片的毛细装置,因此散热器的体积无法达到薄型化,而且其整体的强度不足,所能提供的散热效果也有限。
又有2011年2月1日中国台湾所公告的新型第M397545号「叠层式散热器结构」专利案,其揭露:以多个散热板叠设构成,该散热板包括二盖板,其具有相对应的容室,该容室外壁设有至少一连接部,该连接部开设有贯穿至容室的通孔,二盖板对应叠合后,其内部形成一腔体;该容室可由外往内冲设有多个凸部,或于该腔体设置一毛细结构,借以提升该散热板的传热效能。
该专利前案的散热板以冲压方式形成有凸出点状的透孔,但是会造成接触热源的面积减少,使得散热效率不足。
另有2011年11月11日中国台湾所公告的新型第M416323号「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专利案,其揭露:包括一散热板、一固接于该散热板的第一套件,及一固接于该散热板的第二套件。
该专利前案利用铝挤型方式制成扁管状的散热器,由于以铝挤型方式要制作成大型薄型化的散热器较为困难,而且加工的成本相当高,故于使用上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散热器构造,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基于此,本发明主要采用下列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薄型散热器构造,包括有:一外壳,包含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共同组合而成,所述外壳内部形成有一容置空间;至少一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散热片形成有透空的至少一流道,所述流道分别相连通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
进一步,至少二所述散热片,互相错开重叠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使得所述二流道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所述透空部分别相连通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
进一步,所述二散热片互相呈90°垂直状态重叠设置,或是互相呈180°倒置状态重叠设置。
进一步,所述流道的形状设呈为连续的往复波浪状、斜向连续的往复波浪状、斜向间隔排列的H形状、连续往复的弧线状、圆形的连续漩涡状其中之一或其任意组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有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二壳体则结合于一热源。
进一步,一所述散热片的所述流道的一端贯穿所述外壳而有一输入端,所述输入端输入一工作流体,以供于所述流道内流动,所述工作流体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接触。
进一步,另一所述散热片的所述流道的一端贯穿所述外壳而有一输出端,以供输出所述工作流体。
进一步,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有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二壳体则结合于一热源,所述输入端及所述输出端则连接至一泵浦,所述工作流体于所述外壳内及所述泵浦之间循环流动。
进一步,四组所述外壳互相垂直串接,所述四组外壳内部的所述容置空间互相对应连通,借以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
进一步,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散热片共同焊接组合而成,所述散热片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所述流道。
上述第一壳体固定有一散热鳍片,该第二壳体则结合于一热源。
上述一散热片的该流道的一端贯穿该外壳而有一输入端,该输入端输入一工作流体,以供于该流道内流动,该工作流体并分别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接触。
上述另一散热片的该流道的一端贯穿该外壳而有一输出端,以供输出该工作流体。
上述第一壳体固定有一散热鳍片,该第二壳体则结合于一热源,该输入端及该输出端则连接至一泵浦,该工作流体于该外壳内及该泵浦之间循环流动。
上述四组外壳互相垂直串接,该四组外壳内部的该容置空间互相对应连通,借以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
上述第一壳体、该第二壳体与该散热片共同焊接组合而成,该散热片经由冲压方式形成该流道。
上述技术特征具有下列的优点:
1.散热片利用冲压方式而形成有流道,因此可以制作出大型的薄型化散热器,借以改善铝挤型方式制作上的困难度,以及降低制造成本。
2.通过二散热片互相错开重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借以可加强散热器整体的强度,同时二流道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使得工作流体经由透空部分别循环流体,并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接触而进行热交换,以提升散热效率。
3.借由流道的一端贯穿外壳而形成一输入端,经由该输入端的该封装管对于该容置空间抽取真空,并灌注入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借以制成一封闭式的散热器构造,通过自体式内部循环散热,以供可以配合不同的散热需求而选择使用。
4.借由其中一散热片的流道的一端贯穿外壳而结合有一输入端,经由该输入端输入工作流体,又另一散热片的流道的一端贯穿该外壳而结合有一一输出端,以供输出该工作流体,借以制成一开放式的散热器构造,通过外接式外部循环散热,以供可以配合不同的散热需求而选择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散热片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封闭式散热器的使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二散热片互相错开重叠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二散热片互相错开重叠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二散热片互相错开重叠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二散热片互相错开重叠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5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二散热片互相错开重叠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二散热片互相错开重叠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9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二散热片互相错开重叠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开放式散热器的使用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封闭式散热器的使用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组合剖示图。
图23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封闭式散热器的使用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组合剖示图。
【符号说明】
1 外壳 11 第一壳体 12 第二壳体
13 容置空间 2 散热片 21 流道
22 输入端 23 封装管 3 散热鳍片
4 热源 1A 外壳 11A 第一壳体
12A 第二壳体 13A 容置空间 2A 散热片
21A 流道 22A 输入端 23A 封装管
24A 透空部 1B 外壳 11B 第一壳体
12B 第二壳体 13B 容置空间 2B 散热片
21B 流道 22B 输入端 23B 封装管
24B 透空部 1C 外壳 11C 第一壳体
12C 第二壳体 13C 容置空间 2C 散热片
21C 流道 22C 输入端 23C 封装管
24C 透空部 1D 外壳 11D 第一壳体
12D 第二壳体 13D 容置空间 2D 散热片
21D 流道 22D 输入端 23D 封装管
24D 透空部 1E 外壳 11E 第一壳体
12E 第二壳体 13E 容置空间 2E 散热片
21E 流道 22E 输入端 23E 封装管
24E 透空部 1F 外壳 11F 第一壳体
12F 第二壳体 13F 容置空间 2F 散热片
21F 流道 22F 输入端 23F 封装管
24F 透空部 1G 外壳 11G 第一壳体
12G 第二壳体 13G 容置空间 21G 流道
22G 输入端 24G 透空部 25G 输出端
3G 散热鳍片 4G 热源 5G 泵浦
1H 外壳 11H 第一壳体 12H 第二壳体
13H 容置空间 2H 散热片 21H 流道
24H 透空部 22H 输入端 25H 输出端
3H 散热鳍片 4H 热源 41H 散热单元
1J 外壳 11J 第一壳体 12J 第二壳体
13J 容置空间 2J 散热片 21J 流道
23J 封装管 24J 透空部 3J 散热鳍片
4J 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包含有:外壳1及散热片2,其中:
外壳1,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1、一第二壳体12与该散热片2共同焊接组合而成。该外壳1内部形成有密闭的一容置空间13。
至少一散热片2,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3内。该散热片2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有透空的流道21,该流道21的形状设置为几何形状,本实施例的该流道21的形状设呈为连续的往复波浪状。该流道21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11及该第二壳体12。又该流道21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而形成一输入端22,该输入端22设入一封装管23,以供对于该容置空间13抽取真空,并灌注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该工作流体为一冷媒,以供于该流道21内流动。
做为封闭式散热器使用时,如图3及图4所示,于该第一壳体11的外缘固定有一散热鳍片3,而该第二壳体12的表面则结合于一热源4进行散热。该热源4所产生的热能则会通过该第二壳体12传递到该流道21内的该工作流体,而与该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该工作流体蓄积该热能后,则会于呈连续的往复波浪状的该流道21内产生扰流,并且于该第一壳体11及该第二壳体12之间往复循环流动,同时使该工作流体可充分的与该第一壳体11接触,该热能则会传导到该第一壳体11外缘的所述散热鳍片3,然后与外界相对低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得以完成该热源4的散热。
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包含有:
外壳1A,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1A、一第二壳体12A与该散热片2A共同焊接组合而成。该外壳1A内部形成有密闭的一容置空间13A。
至少二散热片2A,互相错开重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3A内。该二散热片2A分别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有透空的流道21A,该二流道21A的形状分别设呈为连续的往复波浪状。该二散热片2A互相呈垂直状态重叠设置,使得该二流道21A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24A〔如图7所示〕,该透空部24A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11A及该第二壳体12A。又其中一该流道21A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A而形成一输入端22A,该输入端22A设入一封装管23A,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
做为封闭式散热器使用时,如图5及图7所示,于该第一壳体11A的外缘固定有一散热鳍片〔请参考图4所示〕,而该第二壳体12A的表面则结合于一热源进行散热〔请参考图4所示〕。该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可通过该外壳1A内的该工作流体进行散热,该散热方式请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兹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包含有:
外壳1B,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1B、一第二壳体12B与该散热片2B共同焊接组合而成。该外壳1B内部形成有密闭的一容置空间13B。
至少二散热片2B,互相错开重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3B内。该二散热片2B分别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有透空的流道21B,该二流道21B的形状分别设呈为斜向连续的往复波浪状。该二散热片2B互相呈垂直状态重叠设置,使得该二流道21B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24B,该透空部24B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11B及该第二壳体12B。又其中一该流道21B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B而形成一输入端22B,该输入端22B设入一封装管23B,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
做为封闭式散热器使用时,如图8及图9所示,于该第一壳体11B的外缘固定有一散热鳍片〔请参考图4所示〕,而该第二壳体12B的表面则结合于一热源进行散热〔请参考图4所示〕。该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可通过该外壳1B内的该工作流体进行散热,该散热方式请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兹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包含有:
外壳1C,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1C、一第二壳体12C与该散热片2C共同焊接组合而成。该外壳1C内部形成有密闭的一容置空间13C。
至少二散热片2C,互相错开重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3C内。该二散热片2C分别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有多个透空的流道21C,所述流道21C的形状分别设呈为斜向间隔排列的H形状。该二散热片2C互相呈垂直状态重叠设置,使得所述流道21C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24C,该透空部24C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11C及该第二壳体12C。又其中一该流道21C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C而形成一输入端22C,该输入端22C设入一封装管23C,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
做为封闭式散热器使用时,如图10及图11所示,于该第一壳体11C的外缘固定有一散热鳍片〔请参考图4所示〕,而该第二壳体12C的表面则结合于一热源进行散热〔请参考图4所示〕。该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可通过该外壳1C内的该工作流体进行散热,该散热方式请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兹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2及图13所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包含有:
外壳1D,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1D、一第二壳体12D与该散热片2D共同焊接组合而成。该外壳1D内部形成有密闭的一容置空间13D。
至少二散热片2D,互相错开重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3D内。该二散热片2D分别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有透空的流道21D,该二流道21D的形状分别设呈为连续往复的弧线状。该二散热片2D互相呈垂直状态重叠设置,使得该二流道21D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24D,该透空部24D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11D及该第二壳体12D。又其中一该流道21D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D而形成一输入端22D,该输入端22D设入一封装管23D,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
做为封闭式散热器使用时,如图12及图13所示,于该第一壳体11D的外缘固定有一散热鳍片〔请参考图4所示〕,而该第二壳体12D的表面则结合于一热源进行散热〔请参考图4所示〕。该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可通过该外壳1D内的该工作流体进行散热,该散热方式请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兹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4及图15所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包含有:
外壳1E,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1E、一第二壳体12E与该散热片2E共同焊接组合而成。该外壳1E内部形成有密闭的一容置空间13E。
至少二散热片2E,互相倒置重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3E内。该二散热片2E分别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有透空的流道21E,该二流道21E的形状分别设呈为圆形的连续漩涡状。该二散热片2E互相呈垂直状态重叠设置,使得该二流道21E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24E,该透空部24E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11E及该第二壳体12E。又其中一该流道21E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E而形成一输入端22E,该输入端22E设入一封装管23E,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
做为封闭式散热器使用时,如图14及图15所示,于该第一壳体11E的外缘固定有一散热鳍片〔请参考图4所示〕,而该第二壳体12E的表面则结合于一热源进行散热〔请参考图4所示〕。该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可通过该外壳1E内的该工作流体进行散热,该散热方式请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兹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6及图17所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包含有:
外壳1F,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1F、一第二壳体12F与该散热片2F共同焊接组合而成。该外壳1F内部形成有密闭的一容置空间13F。
至少二散热片2F,互相倒置重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3F内。该二散热片2F分别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有透空的流道21F,该二流道21F的形状分别设呈为连续的往复波浪状。该二散热片2F互相呈垂直状态重叠设置,使得该二流道21F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24F,该透空部24F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11F及该第二壳体12F。又其中一该流道21F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F而形成一输入端22F,该输入端22F设入一封装管23F,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
做为封闭式散热器使用时,如图16及图17所示,于该第一壳体11F的外缘固定有一散热鳍片〔请参考图4所示〕,而该第二壳体12F的表面则结合于一热源进行散热〔请参考图4所示〕。该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可通过该外壳1F内的该工作流体进行散热,该散热方式请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兹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8及图19所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包含有:
外壳1G,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1G、一第二壳体12G与该散热片2G共同焊接组合而成。该外壳1G内部形成有密闭的一容置空间13G。
至少二散热片2G,互相错开重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3G内。该二散热片2G分别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有透空的流道21G,该二流道21G的形状分别设呈为连续的往复波浪状。该二散热片2G互相呈垂直状态重叠设置,使得该二流道21G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24G,该透空部24G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11G及该第二壳体12G。其中一该散热片2G的该流道21G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G而结合有一输入端22G,借以经由该输入端22G输入一工作流体,该工作流体为一冷媒或水,以供于该二流道21G内流动。又另一该散热片2G的该流道21G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G而结合有一输出端25G,以供输出该工作流体。
做为开放式散热器使用时,如图19及图20所示,于该第一壳体11G的外缘固定有一散热鳍片3G,而该第二壳体12G的表面则结合于一热源4G进行散热,该输入端22G及该输出端25G连接至一泵浦5G,利用该泵浦5G产生一压力,借以使该工作流体产生流动,该工作流体则可经由该输入端22G流入至该容纳空间13G内,该工作流体蓄积则会于呈连续的往复波浪状的该流道21G内产生扰流,并且于该第一壳体11G及该第二壳体12G之间往复循环流动,同时该工作流体并经由该透空部24G流动至该第一壳体11G及该第二壳体12G的内缘,并可充分的与该第一壳体11G及该第二壳体12G接触,该热能则会传导到该第一壳体11G外缘的所述散热鳍片3G,然后与外界相对低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得以使该工作流体降温,然后该工作流体又再借由该输出端25G通过该泵浦5G,而循环回流到该容纳空间13G内,借以可继续对于该热源4G进行散热。
请参阅图21及图22所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包含有:
外壳1H,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1H、一第二壳体12H与该散热片2H共同焊接组合而成。该外壳1H内部形成有密闭的一容置空间13H。
至少二散热片2H,互相错开重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3H内。该二散热片2H分别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有透空的流道21H,该二流道21H的形状分别设呈为连续的往复波浪状。该二散热片2H互相呈垂直状态重叠设置,使得该二流道21H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24H,该透空部24H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11H及该第二壳体12H。其中一该散热片2H的该流道21H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H而形成一输入端22H,借以经由该输入端22H输入一工作流体,该工作流体为一冷媒或水,以供于该二流道21H内流动。又另一散热片2H的该流道21H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H而形成一输出端25H,以供输出该工作流体。
做为封闭式散热器使用时,如图21及图22所示,于该第一壳体11H及该第二壳体12H的外缘固定有一散热鳍片3H,该输入端22H及该输出端25H分别连接至一热源4H的散热单元41H,该热源4H所产生的热能可通过该外壳1H内的该工作流体进行散热,该散热方式请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兹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23及图24所示,本发明第十实施包含有:
外壳1J,包含有一第一壳体11J、一第二壳体12J与该散热片2J共同焊接组合而成。该外壳1J内部形成有密闭的一容置空间13J。
至少二散热片2J,互相错开重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3J内。该二散热片2J分别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有透空的流道21J,该二流道21J的形状分别设呈为连续的往复波浪状。该二散热片2J互相呈垂直状态重叠设置,使得该二流道21J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24J,该透空部24J分别相连通该第一壳体11J及该第二壳体12J。
做为封闭式散热器使用时,如图23及图24所示,将四组该外壳1J互相垂直串接,且该四组外壳1J内部的该容置空间13J互相对应连通,借以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又其中一该外壳1J的该流道21J的一端贯穿该外壳1J而形成一输入端〔图中未示〕,该输入端设入一封装管23J,经由该封装管23J输入一工作流体后予以封闭,该工作流体于该四组外壳1J的所述流道21J内流动循环流动。并于该四组外壳1J之间固定有一散热鳍片3J,其中一该外壳1J的外缘连接至一热源4J,该热源4J所产生的热能则会通过该外壳1J传递到该流道21J内的该工作流体,而与该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该工作流体蓄积该热能后,则会于呈连续的往复波浪状的该流道21J内产生扰流,并且于该四组外壳1J之间循环流动,同时该工作流体的该热能则会传导到该散热鳍片3J,然后与外界相对低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得以完成该热源4J的散热。
综合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当可充分了解本发明的操作、使用及本发明产生的功效,惟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属本发明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薄型散热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一外壳,包含有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共同组合而成,所述外壳内部形成有一容置空间;
至少一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散热片形成有透空的至少一流道,所述流道分别相连通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薄型散热器构造,其特征在于:至少二所述散热片,互相错开重叠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使得所述二流道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一透空部,所述透空部分别相连通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薄型散热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散热片互相呈90°垂直状态重叠设置,或是互相呈180°倒置状态重叠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薄型散热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的形状设呈为连续的往复波浪状、斜向连续的往复波浪状、斜向间隔排列的H形状、连续往复的弧线状、圆形的连续漩涡状其中之一或其任意组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薄型散热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有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二壳体则结合于一热源。
6.如权利要求2所述薄型散热器构造,其特征在于:一所述散热片的所述流道的一端贯穿所述外壳而有一输入端,所述输入端输入一工作流体,以供于所述流道内流动,所述工作流体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薄型散热器构造,其特征在于:另一所述散热片的所述流道的一端贯穿所述外壳而有一输出端,以供输出所述工作流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薄型散热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有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二壳体则结合于一热源,所述输入端及所述输出端则连接至一泵浦,所述工作流体于所述外壳内及所述泵浦之间循环流动。
9.如权利要求2所述薄型散热器构造,其特征在于:四组所述外壳互相垂直串接,所述四组外壳内部的所述容置空间互相对应连通,借以构成一循环散热回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薄型散热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散热片共同焊接组合而成,所述散热片经由冲压方式形成所述流道。
CN202010112018.6A 2020-02-24 2020-02-24 薄型散热器构造 Pending CN1133017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2018.6A CN113301761A (zh) 2020-02-24 2020-02-24 薄型散热器构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2018.6A CN113301761A (zh) 2020-02-24 2020-02-24 薄型散热器构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01761A true CN113301761A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17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12018.6A Pending CN113301761A (zh) 2020-02-24 2020-02-24 薄型散热器构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01761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9349U (ja) * 2008-12-12 2009-03-26 奇▲こう▼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放熱フィンユニット構造及びその放熱モジュール
CN103367830A (zh) * 2012-05-17 2013-10-23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电池组的水冷板单元
TWM472231U (zh) * 2013-09-30 2014-02-11 Cooler Master Technology Inc 介面卡組合裝置及其液冷散熱器(二)
CN204007264U (zh) * 2014-08-18 2014-12-10 上海理工大学 散热装置
TW201827780A (zh) * 2017-01-25 2018-08-01 力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震盪式熱管效能之均熱板
CN208079634U (zh) * 2018-03-30 2018-11-09 肖立峰 一种散热板
CN109798790A (zh) * 2019-02-22 2019-05-24 常州爱克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率的板翅式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9349U (ja) * 2008-12-12 2009-03-26 奇▲こう▼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放熱フィンユニット構造及びその放熱モジュール
CN103367830A (zh) * 2012-05-17 2013-10-23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电池组的水冷板单元
TWM472231U (zh) * 2013-09-30 2014-02-11 Cooler Master Technology Inc 介面卡組合裝置及其液冷散熱器(二)
CN204007264U (zh) * 2014-08-18 2014-12-10 上海理工大学 散热装置
TW201827780A (zh) * 2017-01-25 2018-08-01 力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震盪式熱管效能之均熱板
CN208079634U (zh) * 2018-03-30 2018-11-09 肖立峰 一种散热板
CN109798790A (zh) * 2019-02-22 2019-05-24 常州爱克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率的板翅式换热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丁友胜;王亮;崔新亭;: "基于热-应力耦合场有限元分析的钎焊板翅结构性能研究", 化工机械, no. 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006268A1 (en) Vapor chamber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the same
US11131506B2 (en) Burst resistant thin wall heat sink
US10004159B2 (en) Water-cooling radiator unit and device thereof
CN213991458U (zh) 液冷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液冷散热装置的液冷散热系统
US20100002392A1 (en) Assembled Heat Sink Structure
CN113301761A (zh) 薄型散热器构造
CN108109976B (zh) 具塑胶框体的轻量化液冷板组及散热系统
CN114121849A (zh) 水冷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2254982U (zh) 薄型热管结构
CN211578734U (zh) 用于电子器件的导热装置
CN210040184U (zh) 一种微通道水冷板
TW202130964A (zh) 薄型散熱器構造
CN211580493U (zh) 电子元件散热组件
CN213991525U (zh) 电子设备
US20210321536A1 (en) Thin heat sink structure
CN114535795A (zh) 具有易焊结构的散热装置
CN217183678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725667U (zh) 一种壳体相变散热的电器盒
CN211580494U (zh) 热交换散热器
CN212677610U (zh) 水冷散热装置
CN215183930U (zh) 一种大功率晶闸管压接式散热器
CN217116738U (zh) 一种多面体散热装置
CN218728906U (zh) 散热机箱
CN211909490U (zh) 高效散热装置
CN213694622U (zh) 均温板及具有该均温板的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