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0964A - 薄型散熱器構造 - Google Patents

薄型散熱器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0964A
TW202130964A TW109104078A TW109104078A TW202130964A TW 202130964 A TW202130964 A TW 202130964A TW 109104078 A TW109104078 A TW 109104078A TW 109104078 A TW109104078 A TW 109104078A TW 202130964 A TW202130964 A TW 2021309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ousing
heat sink
heat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4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劉義明
Original Assignee
兆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兆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040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130964A/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0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0964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關於一種薄型散熱器構造,包含:一外殼設有一第一殼體及一第二殼體共同組合而成,該外殼內部形成有一容置空間;至少一散熱片,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該散熱片利用沖壓方式形成有透空之至少一流道,該流道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進一步設有二散熱片互相錯開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使得該二流道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該透空部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藉以可供製作成為大型之薄型散熱器,並提昇其散熱效率。

Description

薄型散熱器構造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製造容易及可提昇散熱效率之薄型散熱器。
由於目前的個人或筆記型電腦等電子產品於工作時容易產生高溫,而高溫則會影響到整個工作的效率及品質,因此針對高溫必須予以進行散熱。由於電子產品內部可以容納散熱器的空間高度有所限制,所以必須兼顧到散熱器需要採用薄型化設計,而仍然能維持最佳的散熱效率。
例如有中華民國97年9月1日所公告之新型第M339716號「組合式散熱片結構」專利案,其係揭露:包括以具散熱的鋁質材料製成一基座體部和連接在該基座體部上方的數散熱用鰭片,該基座體部為上、下蓋用沖床件組合成形,內部放置導流或毛細裝置用山形翅片,經與數散熱用鰭片組合后焊接一體成形。
惟該專利前案的內部係沖壓設置有山形翅片之毛細裝置,因此散熱器的體積無法達到薄型化,而且其整體的強度不足,所能提供的散熱效果也有限。
又有中華民國100年2月1日所公告之新型第M397545號「疊層式散熱器結構」專利案,其係揭露:以複數個散熱板疊設構成,該散熱板包括二蓋板,其具有相對應之容室,該容室外壁設有至少一連接部,該連接部開設有貫穿至容室之通孔,二蓋板對應疊合後,其內部形成一腔體;該容室可由外往內沖設有複數個凸部,或於該腔體設置一毛細結構,藉以提升該散熱板之傳熱效能。
該專利前案之散熱板係以沖壓方式形成有凸出點狀的透孔,但是會造成接觸熱源的面積減少,使得散熱效率不足。
另有中華民國100年11月11日所公告之新型第M416323號「散熱裝置及其散熱板」專利案,其係揭露:包括一散熱板、一固接於該散熱板之第一套件,及一固接於該散熱板之第二套件。
該專利前案係利用鋁擠型方式製成扁管狀的散熱器,由於以鋁擠型方式要製作成大型薄型化的散熱器較為困難,而且加工的成本相當高,故於使用上並不理想。
爰此,有鑑於目前所使用的薄型化散熱裝置具有上述之缺點。故本發明提供一種薄型散熱器構造,包含有:一外殼,包含有一第一殼體及一第二殼體共同組合而成,該外殼內部形成有一容置空間;至少一散熱片,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該散熱片形成有透空之至少一流道,該流道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
上述至少二散熱片,係互相錯開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使得該二流道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該透空部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
上述二散熱片係互相呈90°垂直狀態重疊設置,或是互相呈180°倒置狀態重疊設置。
上述流道的形狀係設呈為連續之往復波浪狀、斜向連續之往復波浪狀、斜向間隔排列之H形狀、連續往復之弧線狀、圓形之連續漩渦狀其中之一或其任意組合。
上述第一殼體係固定有一散熱鰭片,該第二殼體則結合於一熱源。
上述一散熱片之該流道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而有一輸入端,該輸入端係輸入一工作流體,以供於該流道內流動,該工作流體並分別與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接觸。
上述另一散熱片之該流道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而有一輸出端,以供輸出該工作流體。
上述第一殼體固定有一散熱鰭片,該第二殼體則結合於一熱源,該輸入端及該輸出端則連接至一泵浦,該工作流體於該外殼內及該泵浦之間循環流動。
上述四組外殼係互相垂直串接,該四組外殼內部之該容置空間互相對應連通,藉以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
上述第一殼體、該第二殼體與該散熱片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散熱片係經由沖壓方式形成該流道。
上述技術特徵具有下列之優點:
1.散熱片係利用沖壓方式而形成有流道,因此可以製作出大型的薄型化散熱器,藉以改善鋁擠型方式製作上的困難度,以及降低製造成本。
2.透過二散熱片互相錯開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藉以可加強散熱器整體的強度,同時二流道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使得工作流體經由透空部分別循環流體,並與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接觸而進行熱交換,以提昇散熱效率。
3.藉由流道的一端係貫穿外殼而形成一輸入端,經由該輸入端之該封裝管對於該容置空間抽取真空,並灌注入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藉以製成一封閉式的散熱器構造,透過自體式內部循環散熱,以供可以配合不同的散熱需求而選擇使用。
4.藉由其中一散熱片之流道的一端係貫穿外殼而結合有一輸入端,經由該輸入端輸入工作流體,又另一散熱片之流道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而結合有一一輸出端,以供輸出該工作流體,藉以製成一開放式的散熱器構造,透過外接式外部循環散熱,以供可以配合不同的散熱需求而選擇使用。
請參閱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係包含有:外殼(1)及散熱片(2),其中:
外殼(1),係包含有一第一殼體(11)、一第二殼體(12)與該散熱片(2)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外殼(1)內部係形成有密閉的一容置空間(13)。
至少一散熱片(2),係設置於該容置空間(13)內。該散熱片(2)係經由沖壓方式形成有透空之流道(21),該流道(21)的形狀係設置為幾何形狀,本實施例之該流道(21)的形狀係設呈為連續之往復波浪狀。該流道(21)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11)及該第二殼體(12)。又該流道(21)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而形成一輸入端(22),該輸入端(22)設入一封裝管(23),以供對於該容置空間(13)抽取真空,並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該工作流體係為一冷媒,以供於該流道(21)內流動。
做為封閉式散熱器使用時,如第三圖及第四圖所示,係於該第一殼體(11)的外緣固定有一散熱鰭片(3),而該第二殼體(12)的表面則結合於一熱源(4)進行散熱。該熱源(4)所產生的熱能則會透過該第二殼體(12)傳遞到該流道(21)內之該工作流體,而與該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該工作流體蓄積該熱能後,則會於呈連續之往復波浪狀的該流道(21)內產生擾流,並且於該第一殼體(11)及該第二殼體(12)之間往復循環流動,同時使該工作流體可充分的與該第一殼體(11)接觸,該熱能則會傳導到該第一殼體(11)外緣的該等散熱鰭片(3),然後與外界相對低溫的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得以完成該熱源(4)之散熱。
請參閱第五圖及第六圖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係包含有:
外殼(1A),係包含有一第一殼體(11A)、一第二殼體(12A)與該散熱片(2A)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外殼(1A)內部係形成有密閉的一容置空間(13A)。
至少二散熱片(2A),係互相錯開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13A)內。該二散熱片(2A)係分別經由沖壓方式形成有透空之流道(21A),該二流道(21A)的形狀係分別設呈為連續之往復波浪狀。該二散熱片(2A)互相呈垂直狀態重疊設置,使得該二流道(21A)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24A)〔如第七圖所示〕,該透空部(24A)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11A)及該第二殼體(12A)。又其中一該流道(21A)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A)而形成一輸入端(22A),該輸入端(22A)設入一封裝管(23A),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
做為封閉式散熱器使用時,如第五圖及第七圖所示,係於該第一殼體(11A)的外緣固定有一散熱鰭片〔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而該第二殼體(12A)的表面則結合於一熱源進行散熱〔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該熱源所產生的熱能係可透過該外殼(1A)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散熱,該散熱方式請參考上述第一實施例之說明,茲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八圖及第九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係包含有:
外殼(1B),係包含有一第一殼體(11B)、一第二殼體(12B)與該散熱片(2B)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外殼(1B)內部係形成有密閉的一容置空間(13B)。
至少二散熱片(2B),係互相錯開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13B)內。該二散熱片(2B)係分別經由沖壓方式形成有透空之流道(21B),該二流道(21B)的形狀係分別設呈為斜向連續之往復波浪狀。該二散熱片(2B)互相呈垂直狀態重疊設置,使得該二流道(21B)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24B),該透空部(24B)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11B)及該第二殼體(12B)。又其中一該流道(21B)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B)而形成一輸入端(22B),該輸入端(22B)設入一封裝管(23B),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
做為封閉式散熱器使用時,如第八圖及第九圖所示,係於該第一殼體(11B)的外緣固定有一散熱鰭片〔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而該第二殼體(12B)的表面則結合於一熱源進行散熱〔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該熱源所產生的熱能係可透過該外殼(1B)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散熱,該散熱方式請參考上述第一實施例之說明,茲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十圖及第十一圖所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係包含有:
外殼(1C),係包含有一第一殼體(11C)、一第二殼體(12C)與該散熱片(2C)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外殼(1C)內部係形成有密閉的一容置空間(13C)。
至少二散熱片(2C),係互相錯開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13C)內。該二散熱片(2C)係分別經由沖壓方式形成有複數個透空之流道(21C),該等流道(21C)的形狀係分別設呈為斜向間隔排列之H形狀。該二散熱片(2C)互相呈垂直狀態重疊設置,使得該等流道(21C)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24C),該透空部(24C)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11C)及該第二殼體(12C)。又其中一該流道(21C)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C)而形成一輸入端(22C),該輸入端(22C)設入一封裝管(23C),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
做為封閉式散熱器使用時,如第十圖及第十一圖所示,係於該第一殼體(11C)的外緣固定有一散熱鰭片〔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而該第二殼體(12C)的表面則結合於一熱源進行散熱〔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該熱源所產生的熱能係可透過該外殼(1C)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散熱,該散熱方式請參考上述第一實施例之說明,茲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十二圖及第十三圖所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係包含有:
外殼(1D),係包含有一第一殼體(11D)、一第二殼體(12D)與該散熱片(2D)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外殼(1D)內部係形成有密閉的一容置空間(13D)。
至少二散熱片(2D),係互相錯開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13D)內。該二散熱片(2D)係分別經由沖壓方式形成有透空之流道(21D),該二流道(21D)的形狀係分別設呈為連續往復之弧線狀。該二散熱片(2D)互相呈垂直狀態重疊設置,使得該二流道(21D)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24D),該透空部(24D)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11D)及該第二殼體(12D)。又其中一該流道(21D)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D)而形成一輸入端(22D),該輸入端(22D)設入一封裝管(23D),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
做為封閉式散熱器使用時,如第十二圖及第十三圖所示,係於該第一殼體(11D)的外緣固定有一散熱鰭片〔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而該第二殼體(12D)的表面則結合於一熱源進行散熱〔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該熱源所產生的熱能係可透過該外殼(1D)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散熱,該散熱方式請參考上述第一實施例之說明,茲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十四圖及第十五圖所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係包含有:
外殼(1E),係包含有一第一殼體(11E)、一第二殼體(12E)與該散熱片(2E)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外殼(1E)內部係形成有密閉的一容置空間(13E)。
至少二散熱片(2E),係互相倒置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13E)內。該二散熱片(2E)係分別經由沖壓方式形成有透空之流道(21E),該二流道(21E)的形狀係分別設呈為圓形之連續漩渦狀。該二散熱片(2E)互相呈垂直狀態重疊設置,使得該二流道(21E)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24E),該透空部(24E)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11E)及該第二殼體(12E)。又其中一該流道(21E)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E)而形成一輸入端(22E),該輸入端(22E)設入一封裝管(23E),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
做為封閉式散熱器使用時,如第十四圖及第十五圖所示,係於該第一殼體(11E)的外緣固定有一散熱鰭片〔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而該第二殼體(12E)的表面則結合於一熱源進行散熱〔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該熱源所產生的熱能係可透過該外殼(1E)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散熱,該散熱方式請參考上述第一實施例之說明,茲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十六圖及十七圖所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係包含有:
外殼(1F),係包含有一第一殼體(11F)、一第二殼體(12F)與該散熱片(2F)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外殼(1F)內部係形成有密閉的一容置空間(13F)。
至少二散熱片(2F),係互相倒置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13F)內。該二散熱片(2F)係分別經由沖壓方式形成有透空之流道(21F),該二流道(21F)的形狀係分別設呈為連續之往復波浪狀。該二散熱片(2F)互相呈垂直狀態重疊設置,使得該二流道(21F)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24F),該透空部(24F)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11F)及該第二殼體(12F)。又其中一該流道(21F)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F)而形成一輸入端(22F),該輸入端(22F)設入一封裝管(23F),以供灌注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
做為封閉式散熱器使用時,如第十六圖及十七圖所示,係於該第一殼體(11F)的外緣固定有一散熱鰭片〔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而該第二殼體(12F)的表面則結合於一熱源進行散熱〔請參考第四圖所示〕。該熱源所產生的熱能係可透過該外殼(1F)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散熱,該散熱方式請參考上述第一實施例之說明,茲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十八圖及第十九圖所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係包含有:
外殼(1G),係包含有一第一殼體(11G)、一第二殼體(12G)與該散熱片(2G)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外殼(1G)內部係形成有密閉的一容置空間(13G)。
至少二散熱片(2G),係互相錯開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13G)內。該二散熱片(2G)係分別經由沖壓方式形成有透空之流道(21G),該二流道(21G)的形狀係分別設呈為連續之往復波浪狀。該二散熱片(2G)互相呈垂直狀態重疊設置,使得該二流道(21G)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24G),該透空部(24G)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11G)及該第二殼體(12G)。其中一該散熱片(2G)的該流道(21G)之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G)而結合有一輸入端(22G),藉以經由該輸入端(22G)輸入一工作流體,該工作流體係為一冷媒或水,以供於該二流道(21G)內流動。又另一該散熱片(2G)的該流道(21G)之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G)而結合有一輸出端(25G),以供輸出該工作流體。
做為開放式散熱器使用時,如第十九圖及第二十圖所示,係於該第一殼體(11G)的外緣固定有一散熱鰭片(3G),而該第二殼體(12G)的表面則結合於一熱源(4G)進行散熱,該輸入端(22G)及該輸出端(25G)係連接至一泵浦(5G),利用該泵浦(5G)產生一壓力,藉以使該工作流體產生流動,該工作流體則可經由該輸入端(22G)流入至該容納空間(13G)內,該工作流體蓄積則會於呈連續之往復波浪狀的該流道(21G)內產生擾流,並且於該第一殼體(11G)及該第二殼體(12G)之間往復循環流動,同時該工作流體並經由該透空部(24G)流動至該第一殼體(11G)及該第二殼體(12G)之內緣,並可充分的與該第一殼體(11G)及該第二殼體(12G)接觸,該熱能則會傳導到該第一殼體(11G)外緣的該等散熱鰭片(3G),然後與外界相對低溫的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得以使該工作流體降溫,然後該工作流體又再藉由該輸出端(25G)通過該泵浦(5G),而循環回流到該容納空間(13G)內,藉以可繼續對於該熱源(4G)進行散熱。
請參閱第二十一圖及第二十二圖所示,本發明第九實施係包含有:
外殼(1H),係包含有一第一殼體(11H)、一第二殼體(12H)與該散熱片(2H)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外殼(1H)內部係形成有密閉的一容置空間(13H)。
至少二散熱片(2H),係互相錯開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13H)內。該二散熱片(2H)係分別經由沖壓方式形成有透空之流道(21H),該二流道(21H)的形狀係分別設呈為連續之往復波浪狀。該二散熱片(2H)互相呈垂直狀態重疊設置,使得該二流道(21H)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24H),該透空部(24H)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11H)及該第二殼體(12H)。其中一該散熱片(2H)的該流道(21H)之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H)而形成一輸入端(22H),藉以經由該輸入端(22H)輸入一工作流體,該工作流體係為一冷媒或水,以供於該二流道(21H)內流動。又另一散熱片(2H)的該流道(21H)之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H)而形成一輸出端(25H),以供輸出該工作流體。
做為封閉式散熱器使用時,如第二十一圖及第二十二圖所示,係於該第一殼體(11H)及該第二殼體(12H)的外緣固定有一散熱鰭片(3H),該輸入端(22H)及該輸出端(25H)係分別連接至一熱源(4H)的散熱單元(41H),該熱源(4H)所產生的熱能係可透過該外殼(1H)內的該工作流體進行散熱,該散熱方式請參考上述第一實施例之說明,茲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二十三圖及第二十四圖所示,本發明第十實施係包含有:
外殼(1J),係包含有一第一殼體(11J)、一第二殼體(12J)與該散熱片(2J)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外殼(1J)內部係形成有密閉的一容置空間(13J)。
至少二散熱片(2J),係互相錯開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13J)內。該二散熱片(2J)係分別經由沖壓方式形成有透空之流道(21J),該二流道(21J)的形狀係分別設呈為連續之往復波浪狀。該二散熱片(2J)互相呈垂直狀態重疊設置,使得該二流道(21J)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24J),該透空部(24J)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11J)及該第二殼體(12J)。
做為封閉式散熱器使用時,如第二十三圖及第二十四圖所示,係將四組該外殼(1J)互相垂直串接,且該四組外殼(1J)內部之該容置空間(13J)係互相對應連通,藉以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又其中一該外殼(1J)之該流道(21J)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1J)而形成一輸入端〔圖中未示〕,該輸入端設入一封裝管(23J),經由該封裝管(23J)輸入一工作流體後予以封閉,該工作流體於該四組外殼(1J)之該等流道(21J)內流動循環流動。並於該四組外殼(1J)之間固定有一散熱鰭片(3J),其中一該外殼(1J)的外緣連接至一熱源(4J),該熱源(4J)所產生的熱能則會透過該外殼(1J)傳遞到該流道(21J)內之該工作流體,而與該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該工作流體蓄積該熱能後,則會於呈連續之往復波浪狀的該流道(21J)內產生擾流,並且於該四組外殼(1J)之間循環流動,同時該工作流體之該熱能則會傳導到該散熱鰭片(3J),然後與外界相對低溫的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得以完成該熱源(4J)之散熱。
綜合上述實施例之說明,當可充分瞭解本發明之操作、使用及本發明產生之功效,惟以上所述實施例僅係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屬本發明涵蓋之範圍內。
1:外殼 11:第一殼體 12:第二殼體 13:容置空間 2:散熱片 21:流道 22:輸入端 23:封裝管 3:散熱鰭片 4:熱源 1A:外殼 11A:第一殼體 12A:第二殼體 13A:容置空間 2A:散熱片 21A:流道 22A:輸入端 23A:封裝管 24A:透空部 1B:外殼 11B:第一殼體 12B:第二殼體 13B:容置空間 2B:散熱片 21B:流道 22B:輸入端 23B:封裝管 24B:透空部 1C:外殼 11C:第一殼體 12C:第二殼體 13C:容置空間 2C:散熱片 21C:流道 22C:輸入端 23C:封裝管 24C:透空部 1D:外殼 11D:第一殼體 12D:第二殼體 13D:容置空間 2D:散熱片 21D:流道 22D:輸入端 23D:封裝管 24D:透空部 1E:外殼 11E:第一殼體 12E:第二殼體 13E:容置空間 2E:散熱片 21E:流道 22E:輸入端 23E:封裝管 24E:透空部 1F:外殼 11F:第一殼體 12F:第二殼體 13F:容置空間 2F:散熱片 21F:流道 22F:輸入端 23F:封裝管 24F:透空部 1G:外殼 11G:第一殼體 12G:第二殼體 13G:容置空間 21G:流道 22G:輸入端 24G:透空部 25G:輸出端 3G:散熱鰭片 4G:熱源 5G:泵浦 1H:外殼 11H:第一殼體 12H:第二殼體 13H:容置空間 2H:散熱片 21H:流道 24H:透空部 22H:輸入端 25H:輸出端 3H:散熱鰭片 4H:熱源 41H:散熱單元 1J:外殼 11J:第一殼體 12J:第二殼體 13J:容置空間 2J:散熱片 21J:流道 23J:封裝管 24J:透空部 3J:散熱鰭片 4J:熱源
[第一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組合剖視圖。
[第三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散熱片之正視圖。
[第四圖]係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封閉式散熱器之使用示意圖。
[第五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六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組合剖視圖。
[第七圖]係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二散熱片互相錯開重疊之示意圖。
[第八圖]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九圖]係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二散熱片互相錯開重疊之示意圖。
[第十圖]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一圖]係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二散熱片互相錯開重疊之示意圖。
[第十二圖]係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三圖]係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二散熱片互相錯開重疊之示意圖。
[第十四圖]係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五圖]係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二散熱片互相錯開重疊之示意圖。
[第十六圖]係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七圖]係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二散熱片互相錯開重疊之示意圖。
[第十八圖]係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九圖]係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二散熱片互相錯開重疊之示意圖。
[第二十圖]係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開放式散熱器之使用示意圖。
[第二十一圖]係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封閉式散熱器之使用示意圖。
[第二十二圖]係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組合剖示圖。
[第二十三圖]係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封閉式散熱器之使用示意圖。
[第二十四圖]係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組合剖示圖。
1:外殼
11:第一殼體
12:第二殼體
13:容置空間
2:散熱片
21:流道
22:輸入端
23:封裝管

Claims (10)

  1. 一種薄型散熱器構造,包含有: 一外殼,包含有一第一殼體及一第二殼體共同組合而成,該外殼內部形成有一容置空間; 至少一散熱片,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該散熱片形成有透空之至少一流道,該流道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
  2. 如請求項1所述薄型散熱器構造,其中,至少二該散熱片,係互相錯開重疊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使得該二流道部分重疊的位置係形成有一透空部,該透空部係分別相連通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
  3. 如請求項2所述薄型散熱器構造,其中,該二散熱片係互相呈90°垂直狀態重疊設置,或是互相呈180°倒置狀態重疊設置。
  4. 如請求項2所述薄型散熱器構造,其中,該流道的形狀係設呈為連續之往復波浪狀、斜向連續之往復波浪狀、斜向間隔排列之H形狀、連續往復之弧線狀、圓形之連續漩渦狀其中之一或其任意組合。
  5. 如請求項1所述薄型散熱器構造,其中,該第一殼體係固定有一散熱鰭片,該第二殼體則結合於一熱源。
  6. 如請求項2所述薄型散熱器構造,其中,一該散熱片之該流道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而有一輸入端,該輸入端係輸入一工作流體,以供於該流道內流動,該工作流體並分別與該第一殼體及該第二殼體接觸。
  7. 如請求項6所述薄型散熱器構造,其中,另一該散熱片之該流道的一端係貫穿該外殼而有一輸出端,以供輸出該工作流體。
  8. 如請求項7所述薄型散熱器構造,其中,該第一殼體固定有一散熱鰭片,該第二殼體則結合於一熱源,該輸入端及該輸出端則連接至一泵浦,該工作流體於該外殼內及該泵浦之間循環流動。
  9. 如請求項2所述薄型散熱器構造,其中,四組該外殼係互相垂直串接,該四組外殼內部之該容置空間互相對應連通,藉以構成一循環散熱迴路。
  10. 如請求項1所述薄型散熱器構造,其中,該第一殼體、該第二殼體與該散熱片共同焊接組合而成,該散熱片係經由沖壓方式形成該流道。
TW109104078A 2020-02-10 2020-02-10 薄型散熱器構造 TW2021309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4078A TW202130964A (zh) 2020-02-10 2020-02-10 薄型散熱器構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4078A TW202130964A (zh) 2020-02-10 2020-02-10 薄型散熱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0964A true TW202130964A (zh) 2021-08-16

Family

ID=78282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4078A TW202130964A (zh) 2020-02-10 2020-02-10 薄型散熱器構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13096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5650B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
US20100006268A1 (en) Vapor chamber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the same
US20180092247A1 (en) Water-cooling radiator unit and device thereof
US20100002392A1 (en) Assembled Heat Sink Structure
CN213991458U (zh) 液冷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液冷散热装置的液冷散热系统
CN112864108B (zh) 散热片
TW202130964A (zh) 薄型散熱器構造
TWI750636B (zh) 液冷式散熱模組及具有該液冷式散熱模組的電子裝置
CN114121849A (zh) 水冷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14322184U (zh) 具有易焊结构的散热装置
CN113301761A (zh) 薄型散热器构造
CN211578734U (zh) 用于电子器件的导热装置
CN211792641U (zh) 电机控制器用高性能散热器
CN211580493U (zh) 电子元件散热组件
CN210040184U (zh) 一种微通道水冷板
CN213991525U (zh) 电子设备
JP5251916B2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器
CN210725667U (zh) 一种壳体相变散热的电器盒
CN217183678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3694622U (zh) 均温板及具有该均温板的电子装置
CN217116738U (zh) 一种多面体散热装置
CN211580494U (zh) 热交换散热器
CN211909490U (zh) 高效散热装置
CN215183930U (zh) 一种大功率晶闸管压接式散热器
CN212677610U (zh) 水冷散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