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9161A - 缝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9161A
CN113279161A CN202110123358.3A CN202110123358A CN113279161A CN 113279161 A CN113279161 A CN 113279161A CN 202110123358 A CN202110123358 A CN 202110123358A CN 113279161 A CN113279161 A CN 1132791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ing
holding
fitting
portions
needle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233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79161B (zh
Inventor
樱井昌宏
鬼头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632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2272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791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91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91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91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制装置。缝制装置通过移动机构使梭子机构和针杆机构相对于缝制对象沿第一方向移动,输送机构使保持缝制对象的保持机构相对于梭子机构和针杆机构沿第二方向移动,梭子和针杆相互同步地进行动作,来对缝制对象进行缝制。输送机构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多个装配部,在该装配部以保持机构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该保持机构。与多个装配部相应地具有第一方向范围互不相同的缝制区域。缝制装置获取在与多个装配部中装配有保持机构的装配部相对应的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的缝制数据。缝制装置按照所获取的缝制数据,驱动移动机构、输送机构、梭子机构和针杆机构,在与装配有保持机构的装配部相对应的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

Description

缝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制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许公开2000年第116975号公报所公开的缝制装置具有针杆机构、梭子机构和移动机构。针杆机构具有针杆,能够在该针杆的下端装配机针,针杆机构能够使该针杆上下运动。梭子机构配置在针杆机构的下方,具有梭子。移动机构使梭子机构和针杆机构一体地沿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
在该缝制装置结束对一个缝制对象的缝制时,操作者将缝制完的缝制对象从缝制装置取下来,并配置下个缝制对象。缝制装置在移动到下个缝制对象的缝制开始位置之后,对下个缝制对象重复进行缝制。缝制装置在缝制对象的更换作业时一直处于停止缝制的状态,因此,一连串的缝制作业较花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缩短因缝制对象的更换作业停止缝制的时间的缝制装置。
技术方案1的缝制装置具有:针杆机构,其具有针杆,能够在该针杆的下端装配机针,该针杆机构能够使该针杆上下运动;梭子机构,其配置在所述针杆机构的下方,具有梭子;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相对于缝制对象沿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移动;及输送机构,其使保持所述缝制对象的保持机构相对于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沿与所述水平方向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移动,该缝制装置通过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相对于所述缝制对象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输送机构使所述保持机构相对于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梭子和所述针杆相互同步地进行动作,来对所述缝制对象进行缝制,该缝制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具有多个装配部,在该装配部以所述保持机构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所述保持机构,该缝制装置具有:获取部,其获取在与所述多个装配部中装配有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装配部相对应的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的缝制数据;及缝制控制部,其按照所述获取部获取的所述缝制数据,驱动所述移动机构、所述输送机构、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在与装配有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装配部相对应的所述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由于该缝制装置具有多个装配部,因此,能够准备多个保持机构,在将一个保持机构装配于一个装配部进行缝制之后,将不同于该一个保持机构的另外的保持机构装配于不同于该一个装配部的另外的装配部来进行接下来的缝制。采用该缝制装置,操作者能够在装配于一个装配部的一个保持机构的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的过程中,将缝制对象配置于接下来的缝制时要用的另外的保持机构。因此,与以往相比,缝制装置能够缩短因缝制对象的更换作业停止缝制的时间。
技术方案2的缝制装置的所述多个装配部分别能够切换到保持所述保持机构的保持状态和松开所述保持机构的松开状态,该缝制装置还具有切换控制部,在所述缝制控制部在装配于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一个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之后,由该切换控制部控制所述一个装配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从所述保持状态切换到所述松开状态,并控制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另外的所述装配部,使所述另外的装配部从所述松开状态切换到所述保持状态。缝制装置能够在与一个装配部相关的缝制之后,自动使一个装配部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并自动使另外的装配部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与通过手动切换装配部的状态的装置相比,缝制装置能够减轻操作者的工作量。
技术方案3的缝制装置还具有输送控制部,在所述缝制控制部在装配于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一个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之后,由该输送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机构,使所述一个装配部相对移动到如下保持位置,该保持位置是比所述一个装配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的中心靠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规定位置,在所述输送控制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移动到所述保持位置之后,所述切换控制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从所述保持状态切换到所述松开状态,使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另外的所述装配部从所述松开状态切换到所述保持状态。缝制装置能够在输送控制部使一个装配部移动到保持位置之后,自动使一个装配部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并自动使另外的装配部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缝制装置能够使进行配置缝制对象的作业的场所和进行将缝制对象取下来的作业的场所相同,与缝制后不使装配部移动到保持位置的装置相比,能够使操作者更换保持机构的缝制对象的作业变容易。
技术方案4的缝制装置还具有:保持位置控制部,在所述切换控制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从所述保持状态切换到所述松开状态之后,由该保持位置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机构,使所述另外的装配部相对移动到如下保持位置,该保持位置是比所述另外的装配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的中心靠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规定位置;及松开位置控制部,在所述缝制控制部在装配于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一个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之后,由该松开位置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机构,使所述一个装配部相对移动到如下松开位置,该松开位置是比所述一个装配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的中心靠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规定位置,在所述松开位置控制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移动到所述松开位置之后,所述切换控制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从所述保持状态切换到所述松开状态,在所述保持位置控制部使所述另外的装配部移动到所述保持位置之后,所述切换控制部使所述另外的装配部从所述松开状态切换到所述保持状态。缝制装置能够在松开位置控制部使一个装配部移动到松开位置之后,自动使一个装配部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能够在保持位置控制部使另外的装配部移动到保持位置之后,自动使另外的装配部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与不使装配部移动到松开位置和保持位置的装置相比,缝制装置能够在不扩大作业空间的前提下容易地将供操作者进行配置保持机构的缝制对象的作业的场所和进行将缝制对象取下来的作业的场所分离开。
技术方案5的缝制装置的所述多个装配部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配置的两个所述装配部,该缝制装置还具有:载置部,其载置所述保持机构;及分隔部,其设于所述载置部,分隔出分别与所述两个装配部相应的两个所述缝制区域。缝制装置具有分隔部,因此,能够降低在对装配于另外的装配部的保持机构的缝制对象进行更换的作业过程中,装配于另外的装配部的保持机构与保持正在被缝制的缝制对象的保持机构相接触的可能性。
技术方案6的缝制装置的所述多个装配部分别通过从所述第一方向夹持所述保持机构所具有的突起部来装配所述保持机构。缝制装置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保持所述保持机构,且在操作者将保持机构向保持位置配置时即使沿着第二方向配置,也能够防止突起部与装配部相互干扰。
技术方案7的缝制装置还具有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所述保持机构是否处于与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某一者的所述保持位置相对应的载置位置,所述切换控制部使被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装配部从所述松开状态切换到所述保持状态。缝制装置能够使被检测部检测到保持机构的装配部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缝制装置能够省略操作者输入切换装配部的状态的指示的工作。
技术方案8的缝制装置还具有保持所述检测部的检测保持部,所述检测保持部具有定位部,该定位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比所述检测部靠处于所述载置位置的所述保持机构侧的位置,该定位部通过与处于所述载置位置的所述保持机构相抵接,将所述保持机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定位。缝制装置能够在操作者将保持机构配置于载置位置时,利用定位部容易地将该保持机构在第二方向上定位。因此,缝制装置的检测部能够可靠地检测到保持机构处于载置位置。
技术方案9的缝制装置还具有与所述多个装配部相对应的多个所述保持机构。缝制装置无需另外准备多个保持机构。
技术方案10的缝制装置的所述保持机构具有一对被卡合部,它们设于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且所述一对被卡合部以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方式设有多组,所述装配部能够通过卡合所述多组所述一对被卡合部中的所述一对被卡合部来对所述保持机构进行拆装,该缝制装置还具有切换抓持动作部,该切换抓持动作部进行下述切换抓持动作:驱动所述输送机构,使卡合于所述一对被卡合部的所述装配部与所述保持机构一起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移动,在使所述保持机构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移动之后,使所述装配部相对于所述一对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使解除了相对于所述一对被卡合部的卡合的所述装配部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移动,在使所述装配部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移动之后,使所述装配部卡合于所述多组所述一对被卡合部中的、不同于解除了卡合的所述一对被卡合部的其它所述一对被卡合部。与不能进行切换抓持动作的缝制装置相比,缝制装置能够使缝制装置的第二方向的大小小于保持机构相对于针杆机构和梭子机构的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缝制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的立体图。
图3是缝制装置1的立体图。
图4的(A)是呈保持状态的一对第二装配部97的立体图,图4的(B)是呈松开状态的一对第二装配部97的立体图。
图5的(A)是呈保持状态的第二装配部97的剖视图,图5的(B)是呈松开状态的第二装配部97的剖视图。
图6是配置在检测位置的第二传感器38的立体图。
图7是更换保持机构8R的缝制对象的作业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缝制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主处理执行时的缝制装置1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主处理执行时的缝制装置1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是变形例的安装有传感器138的一对第二装配部97的立体图。
图14是变形例的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变形例的缝制装置1的立体图。
图16是变形例的缝制装置1的局部立体图。
图17是变形例的缝制装置1进行的切换抓持动作的说明图。
图18是在变形例的主处理中进行的缝制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通用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物理结构进行说明。下面的说明中使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左右、前后和上下。如图1~图8所示,缝制装置1为门型缝制装置,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4、梁部5、针杆机构6、上下机构66、梭子机构7、保持机构8L、8R、移动机构9(参照图8)、输送机构10(参照图8)、第一传感器37(参照图8)、第二传感器38和操作部。图1、图4和图7省略了第一传感器37和第二传感器38的图示。
机座部2具有基部21、载置部22、76、开口部24、25、折皱部26、27、框体28、下轨29和一对导轨。基部21呈大致长方体状。载置部22构成基部21的上表面,是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的板。载置部2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开口部23。载置部76在机座部2的载置部22的前方,以与载置部22在同一平面上的方式配置且呈矩形板状。开口部24在载置部22的左端部附近沿前后方向延伸。开口部25在载置部22的右端部附近沿前后方向延伸。开口部24、25分别是在载置部22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以俯视时呈矩形形状的方式延伸且向上方敞开的部分。折皱部26、27分别覆盖开口部24、25。框体28为格子状的构造体,从下方支承基部21。下轨29在载置部22的下方沿左右方向延伸。下轨29以梭子机构7能够左右运动的方式支承该梭子机构7。在机座部2的载置部22的下方配置后述的下传送带94、下花键轴34和梭子机构7。一对导轨设于折皱部26、27的下方。一对导轨以输送机构10的连结部78、79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连结部78、79。
支柱部3、4呈大致四棱柱状。支柱部3从机座部2的左端部的比前后方向中央处靠前方的位置向上方延伸。支柱部4从机座部2的右端部的比前后方向中央处靠前方的位置向上方延伸。支柱部3、4以将载置部22搁在它们之间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隔开。同步机构31是同步驱动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的机构,具有缝纫机马达32(参照图8)、上花键轴33、下花键轴34和传递机构。缝纫机马达32被支柱部3支承。上花键轴33和下花键轴34在支柱部3、4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同步机构31的传递机构被收容于支柱部3,该传递机构将缝纫机马达32的动力传递给上花键轴33和下花键轴34。移动机构9能够使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相对于缝制对象沿与水平方向平行的左右方向移动,移动机构9具有后述的上传送带93、下传送带94、X马达95和传递机构。本实施例的缝制装置1中,由保持机构8L、8R保持缝制对象。X马达95是脉冲马达,被支柱部4支承。移动机构9的传递机构被收容于支柱部4,该传递机构将X马达95的动力传递给上传送带93和下传送带94。上传送带93固定在针杆机构6的背面。下传送带94固定在梭子机构7的背面。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与X马达95的旋转相应地左右运动。
梁部5架设在支柱部3、4之间。梁部5在相对于针杆机构6靠前后方向中的一侧(后侧)的位置以针杆机构6能够沿与水平方向平行的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针杆机构6。梁部5在支柱部3、4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梁部5具有壳体51、折皱部52和上轨53。壳体51在支柱部3、4各自的上端部与后端部之间连续地延伸。折皱部52架设在支柱部3、4、壳体51各自的前端部和后述的针杆机构6的左右两端部。上轨53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棒状,架设在支柱部3、4之间。上轨53以针杆机构6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针杆机构6。壳体51覆盖上轨53和同步机构31的上花键轴33的上侧和后侧。折皱部52覆盖上轨53和上花键轴33的前侧。折皱部52与针杆机构6的左右运动相应地伸缩。
针杆机构6设在相对于梁部5靠前后方向中的另一侧(前侧)的位置。针杆机构6具有壳体60、上轴61、传递机构62、针杆63、压脚64和压脚马达68(参照图8),能够使针杆63上下运动。壳体60呈箱状,收容上轴61。壳体60的背面与上传送带93相连结,壳体60由上轨53支承。针杆机构6能够通过移动机构9的驱动沿着梁部5内的上轨53左右运动。上轴61沿左右方向延伸。传递机构62将上花键轴33的动力传递给上轴61。针杆63沿上下方向延伸,能够在其下端部装配机针65。针杆63与上轴61相连结,针杆63通过缝纫机马达32的驱动上下运动。压脚64具有贯通孔,机针65与针杆63的上下运动相应地通过该贯通孔,压脚64间歇性地从上侧按压缝制对象。压脚马达68是固定于壳体60的脉冲马达,其使压脚64与针杆63的上下运动同步地上下运动。
上下机构66能够使针杆机构6移动到下方位置和上方位置。上下机构66具有气缸67(参照图8),其以气缸67为驱动源使针杆机构6上下运动。在针杆机构6处于下方位置时,机针65能够在针杆63上下运动时通过容针孔75,能够对缝制对象进行缝制。在针杆机构6处于上方位置时,针杆63不进行上下运动,机针65的下端和压脚64的下端都处于后述的保持机构8L、8R的上方。
梭子机构7配置在针杆机构6的下方且是配置在机座部2的内部。梭子机构7具有壳体70、下轴71、传递机构72和梭子73。壳体70呈箱状,在其左上端部具有针板74。针板74具有能够供机针65穿插进来的容针孔75。容针孔75处于针杆63的下方。壳体70的背面与下传送带94相连结。壳体70中穿插下花键轴34。壳体70由下轨29支承。梭子机构7能够通过移动机构9的驱动与针杆机构6同步地沿着下轨29左右运动。传递机构72将下花键轴34的动力传递给下轴71。梭子73与下轴71相连结,梭子73通过缝纫机马达32的驱动与针杆63的上下运动同步地转动。
保持机构8L、8R能够保持缝制对象。保持机构8L、8R除了孔87、88的形状之外,具有左右相互对称的结构。下面,以处于图1中的下侧的图所示的位置的保持机构8R的俯视形状为基准来说明保持机构8R的结构,并省略保持机构8L的结构的说明。保持机构8R具有外框80、上板81、下板82、连结部83、一对突起部84、孔85、87、88和杆86,保持机构8R以将缝制对象夹在上板81与下板82之间的方式来保持该缝制对象。外框80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框状,其内侧与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板状的下板82的外周相连结。上板81和下板82在外框80的内侧上下重叠。上板81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板状。上板81具有上下贯通的孔87,下板82具有上下贯通的孔88(参照图7)。孔87和孔88处于相同的俯视位置,且上下重叠。下板82位于载置部22、76的上方。缝制装置1在孔87、88的内侧形成线迹。
上板81的左后部和左前部具有上下贯通的一对孔85,下板82的左后部和左前部在与一对孔85相对应的位置以杆86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一对杆86。一对杆86的转动中心是一对杆86的长度方向中心。连结部83设于外框80的右边部。连结部83是沿前后方向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的三个合页。连结部83以能够使上板81相对于下板82开闭的方式与外框80相连结。在使一对杆86的延伸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使上板81相对于下板82闭合时,一对杆86通过一对孔85,上板81与下板82上下重叠。一对杆86处于比上板81靠上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使杆86转动,并使杆86的延伸方向朝向前后方向时,一对杆86限制上板81相对于下板82打开。一对突起部84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且在外框80的后边部沿左右方向排列。一对突起部84呈向上方突出的圆柱状。其中一突起部84设于外框80的左右方向中心与外框80的左端之间的中心附近,另一突起部84设于外框80的左右方向中心与外框80的右端之间的中心附近。在对一对突起部84进行统称时或未特定某一者时,仅称为突起部84。
输送机构10能够使保持有缝制对象的保持机构8L、8R相对于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前后运动。输送机构10具有连接部77、连结部78、79、一对第一装配部96和一对第二装配部97。连接部77为在载置部22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连结部78与连接部77的左端部相连结,连结部78的左下端部配置于机座部2的开口部24处的导轨。连结部79与连接部77的右端部相连结,连结部79的右下端部配置于机座部2的开口部25处的导轨。
一对第一装配部96和一对第二装配部97设于连接部77的背面。一对第一装配部96在比连接部77的左右方向中心靠左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排列。一对第二装配部97在比连接部77的左右方向中心靠右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排列。一对第一装配部96的左右方向间隔与一对第二装配部97的左右方向间隔相同。在对一对第一装配部96进行统称时或未特定某一者时,仅称为第一装配部96,在对一对第二装配部97进行统称时或未特定某一者时,仅称为第二装配部97。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分别以保持机构8L、8R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该保持机构8L、8R。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分别具有左右一对夹持构件98。如图5所示,左右一对夹持构件98具有左右相互对称的结构,在彼此相对的面具有凹部99。凹部99呈越向相互远离侧去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越窄的锥状。
第二装配部97具有气缸92。气缸92的下表面与第二装配部97的左右一对夹持构件98相连结,第二装配部97的一对夹持构件98能够利用气缸92的动力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和相互远离的方向沿着气缸92的下表面移动。如图4的(A)和图5的(A)所示,通过一对夹持构件98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第二装配部97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夹持保持机构8R的突起部84。在一对夹持构件98在左右方向上将突起部84夹持起来时,突起部84的左前部和左后部与其中一夹持构件98的凹部99相抵接,突起部84的右前部和右后部与另一夹持构件98的凹部99相抵接。如图4的(B)和图5的(B)所示,通过第二装配部97的一对夹持构件98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第二装配部97能够解除对保持机构8R的突起部84的夹持。在一对夹持构件98解除对突起部84的夹持时,一对夹持构件98的左右方向间隔大于突起部84的直径。通过第二装配部97夹持突起部84,缝制装置1装配保持机构8R,通过第二装配部97解除对突起部84的夹持,操作者能够将保持机构8R从缝制装置1取下来。如图10所示,缝制装置1在将保持机构8R装配于第二装配部97时,能够在保持机构8R的外框80内的缝制区域R2内形成线迹。保持机构8R的孔87、88处于缝制区域R2内。
同样地,第一装配部96具有气缸91。气缸91的下表面与第一装配部96的左右一对夹持构件98相连结,第一装配部96的一对夹持构件98能够利用气缸91的动力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和相互远离的方向沿着气缸91的下表面移动。通过第一装配部96夹持突起部84,缝制装置1装配保持机构8L,通过第一装配部96解除对突起部84的夹持,操作者能够将保持机构8L从缝制装置1取下来。CPU16分开地对气缸91、92进行驱动控制。如图10所示,缝制装置1在将保持机构8L装配于第一装配部96时,能够在保持机构8L的外框80内的缝制区域R1内形成线迹。保持机构8L的孔87、88处于缝制区域R1内。缝制区域R1和缝制区域R2的左右方向上的延伸设置范围互不相同。缝制装置1在载置部22、76的上表面设置分隔部39。分隔部39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分隔部39利用螺钉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固定在载置部22、76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处。分隔部39在左右方向上分隔出分别与两个装配部96、97相应的两个缝制区域R1、R2。分隔部39的上下方向长度小于保持机构8L、8R的外框80的上下方向长度(厚度)。将载置部22、76中的比分隔部39靠右侧的范围称为右侧范围,将比分隔部39靠左侧的范围称为左侧范围。缝制区域R1处于左侧范围内,缝制区域R2处于右侧范围内。
输送机构10在载置部22的下方具有Y马达101(参照图8)、传递机构和一对传送带。Y马达101是脉冲马达。输送机构10的传递机构将Y马达101的动力传递给固定于连结部78、79的一对传送带。设于连接部77的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与Y马达101的旋转相应地沿着机座部2的一对导轨前后运动。
第一传感器37能够检测保持机构8L是否处于与第一装配部96的保持位置相对应的载置位置,并向控制部15(参照图8)输出检测结果。在保持机构8L处于载置位置,第一装配部96处于保持位置时,第一装配部96的前后方向位置与保持机构8L的突起部84的前后方向位置重叠,第一装配部96能够夹持保持机构8L。如图10的(A)和图12的(A)所示,第一装配部96的保持位置是比第一装配部96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的中心靠前方的规定位置。本实施例的第一装配部96的保持位置是使用保持机构8L进行的缝制时的第一装配部96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的前端。第一传感器37是设于梁部5的下方且是在左右方向上设于开口部24与第一装配部96之间的接近传感器。第一传感器37在保持机构8L处于载置位置时输出开启信号,在保持机构8L不处于载置位置时输出关闭信号。第二传感器38能够检测保持机构8R是否处于与第二装配部97的保持位置相对应的载置位置,并向控制部15输出检测结果。在保持机构8R处于载置位置,第二装配部97处于保持位置时,第二装配部97的前后方向位置与保持机构8R的突起部84的前后方向位置重叠,第二装配部97能够夹持保持机构8R。第二装配部97的保持位置是比第二装配部97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的中心靠前方的规定位置。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二装配部97与第一装配部96一体地移动,因此两者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彼此相同。如图10的(D)和图12的(D)所示,第二装配部97的保持位置是使用保持机构8R进行的缝制时的第二装配部97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的前端。第二传感器38是设于梁部5的下方且是在左右方向上设于开口部25与第二装配部97之间的接近传感器。第二传感器38在保持机构8R处于载置位置时输出开启信号,在保持机构8R不处于载置位置时输出关闭信号。操作部由载置部76的左端部支承。操作部具有开关组12和显示部13。开关组12与操作者的操作相应地输入各种指示。显示部13为液晶显示屏,能够显示各种图像。
第一传感器37借助第一保持部371与气缸372相连接,第二传感器38借助第二保持部381与气缸382相连接。第二保持部381在俯视时呈大致字母L状,在其前表面固定第二传感器38。第二保持部381具有从其左端部向前方延伸的突出部383。突出部383的前端部位于比第二传感器38靠前方的位置,在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R配置于载置位置时,突出部383的前端部与保持机构8R的外框80的后表面相抵接,从而将处于载置位置的保持机构8R在前后方向上定位。此时,第二传感器38能够检测到保持机构8R处于载置位置并输出开启信号。
气缸382设于第二保持部381的右方,且固定于设于载置部22的上表面的台部222。气缸382的输出轴向左方延伸,在其左端部固定第二保持部381。台部222为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R配置于载置位置时,台部222的左端面将保持机构8R的外框80的右表面的左右方向位置定位。如图5的(A)和图6所示,在气缸382的输出轴向左方前进时,第二传感器38位于台部222的左端面的上方,突出部383位于比台部222靠左方且是在第二装配部97的一对夹持构件98的右方的位置。此时的第二保持部381的位置为检测位置,在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中,第二装配部97在未保持保持机构8R时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如图5的(B)所示,在气缸382的输出轴向右方退回时,第二传感器38和突出部383位于比台部222的左端面靠右方的位置。此时的第二保持部381的位置为退避位置,在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中,第二装配部97在保持有保持机构8R时仍然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
第一保持部371的结构与保持部381的结构大致相同。第一保持部371在俯视时呈大致字母L状,在其前表面固定第一传感器37。第一保持部371具有从其右端部延伸至比第一传感器37靠前方处的突出部,在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L配置于载置位置时,突出部的前端部与保持机构8L的外框80的后表面相抵接,从而将处于载置位置的保持机构8L在前后方向上定位。气缸372设于第一保持部371的左方,且固定于设于载置部22的上表面的台部221。气缸372的输出轴向右方延伸,在其右端部固定第一保持部371。台部221为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L配置于载置位置时,台部221的右端面将保持机构8L的外框80的左表面的左右方向位置定位。在气缸372的输出轴向右方前进时,第一传感器37位于台部221的右端面的上方,突出部位于比台部221靠右方的位置。此时的第一保持部371的位置为检测位置。在气缸372的输出轴向左方退回时,第一传感器37和突出部位于比台部221的右端面靠左方的位置。此时的第一保持部371的位置为退避位置,在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中,第一装配部96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
参照图8,对通用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缝制装置1的控制部15具有CPU16、ROM17、RAM18、存储设备19、输入接口35、输出接口36和驱动电路45~50、58、59、158、159等。CPU16综合控制缝制装置1的动作。ROM17预先存储用于进行各种处理的程序等。RAM18临时存储在各种处理执行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存储设备19为非易失性,其存储各种设定值。
各驱动电路45~50、58、59、158、159与输出接口36相连接。驱动电路45与同步机构31的缝纫机马达32相连接,利用CPU16的控制指令驱动缝纫机马达32。驱动电路46与移动机构9的X马达95相连接,利用CPU16的控制指令驱动X马达95。驱动电路47与输送机构10的Y马达101相连接,利用CPU16的控制指令驱动Y马达101。驱动电路48与上下机构66的气缸67相连接,利用CPU16的控制指令驱动气缸67。驱动电路49与显示部13相连接,利用CPU16的控制指令使显示部13显示各种信息。驱动电路50与压脚马达68相连接,利用CPU16的控制指令驱动压脚马达68。驱动电路58、59与气缸91、92相连接,利用CPU16的控制指令驱动气缸91、92。驱动电路158、159与气缸372、382相连接,利用CPU16的控制指令驱动气缸372、382。
电源开关20、编码器55~57、开关组12、第一传感器37和第二传感器38等与输入接口35相连接。电源开关20进行缝制装置1的电源的接入。编码器55检测缝纫机马达32的输出轴的旋转位置和旋转速度,并将检测结果输入到输入接口35。编码器55的检测结果表示针杆63和机针65的上下方向位置。编码器56检测X马达95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旋转位置和旋转速度,并将检测结果输入到输入接口35。编码器56的检测结果表示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的左右方向位置。编码器57检测Y马达101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旋转位置和旋转速度,并将检测结果输入到输入接口35。编码器57的检测结果表示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的前后方向位置。开关组12检测各种指示,并将检测结果输入到输入接口35。第一传感器37和第二传感器38将检测结果输入到输入接口35。
参照图9和图10,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处理。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处理是交替地进行第一缝制和第二缝制的处理。第一缝制是按照第一缝制数据与装配于第一装配部96的保持机构8L的孔87、88的形状相匹配地在缝制区域R1内形成线迹的处理。第一缝制数据与保持机构8L的孔87、88的形状相匹配地生成,并预先存储在存储设备19中。第二缝制是按照第二缝制数据与装配于第二装配部97的保持机构8R的孔87、88的形状相匹配地在缝制区域R2内形成线迹的处理。第二缝制数据与保持机构8R的孔87、88的形状相匹配地生成,并预先存储在存储设备19中。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处理时,缝制装置1将保持位置设定在比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的可动范围H的前后方向中心靠前侧的位置。保持位置是第一装配部96夹持突起部84,缝制装置1保持保持机构8L的位置,是第二装配部97夹持突起部84,缝制装置1保持保持机构8R的位置。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处理时,缝制装置1使第一装配部96在保持位置在保持状态和松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使第二装配部97在保持位置在保持状态和松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主处理在操作者从显示部13中显示的菜单中操作开关组12并指定处理的开始时启动。CPU16从ROM17将主处理用的程序读出到RAM18,进行主处理。
如图9和图10所示,CPU16进行初始化处理(S1)。保持部371、381处于退避位置。初始化处理时,CPU16控制移动机构9,使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移动到左侧范围。CPU16控制输送机构10,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保持位置。CPU16驱动气缸372、382,使保持部371、381移动到检测位置(S2)。CPU16根据第一传感器37的输出结果,对第一传感器37是否输出了开启信号进行判断(S3)。在CPU16判断为第一传感器37未输出开启信号时(S3:否),CPU16根据第二传感器38的输出结果,对第二传感器38是否输出了开启信号进行判断(S13)。在CPU16判断为第二传感器38输出开启信号时(S13:是),CPU16使处理转移到后述的S14。在CPU16判断为第二传感器38未输出开启信号时(S13:否),CPU16对是否获取到结束指示进行判断(S23)。操作者在结束主处理时,操作操作部,输入结束指示。在CPU16判断为未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23:否),CPU16使处理返回到S3。在CPU16判断为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23:是),CPU16结束主处理。
操作者将缝制对象配置于保持机构8L,将保持机构8L配置于载置位置(图10的(A))。第一传感器37向输入接口35输出开启信号。在CPU16判断为第一传感器37输出开启信号时(S3:是),CPU16驱动气缸91,使第一装配部96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S4)。第一装配部96夹持保持机构8L的突起部84。CPU16参照存储设备19,获取第一缝制数据(S5)。CPU16驱动气缸372,使第一保持部371移动到退避位置(S6)。第二保持部381处于检测位置。CPU16按照通过S5获取的第一缝制数据,驱动移动机构9、输送机构10、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在与装配有保持机构8L的第一装配部96相对应的缝制区域R1内进行缝制(S7)。缝制装置1通过S7在由保持机构8L保持的缝制对象上形成沿着孔87、88的线迹。操作者例如在将保持机构8L配置于载置位置之后,进行由保持机构8R保持的缝制对象的配置、更换作业(图10的(B))。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R配置于载置位置(图10的(C))。如图10的(D)所示,CPU16控制输送机构10,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保持位置(S8)。CPU16驱动气缸91,使第一装配部96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S9)。操作者能够将保持机构8L从缝制装置1取下来。
CPU16驱动气缸372,使第一保持部371移动到检测位置(S10)。CPU16根据第二传感器38的输出结果,对第二传感器38是否输出了开启信号进行判断(S11)。在CPU16判断为第二传感器38未输出开启信号时(S11:否),CPU16对是否获取到结束指示进行判断(S12)。在CPU16判断为未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12:否),CPU16使处理返回到S11。在CPU16判断为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12:是),CPU16结束主处理。
在CPU16判断为第二传感器38输出开启信号时(S11:是),CPU16驱动气缸92,使第二装配部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S14)。第二装配部97夹持保持机构8R的突起部84。CPU16参照存储设备19,获取第二缝制数据(S15)。CPU16驱动气缸382,使第二保持部381移动到退避位置(S16)。第一保持部371处于检测位置。CPU16按照通过S15获取的第二缝制数据,驱动移动机构9、输送机构10、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在与装配有保持机构8R的第二装配部97相对应的缝制区域R2内进行缝制(S17)。缝制装置1通过S17在由保持机构8R保持的缝制对象上形成沿着孔87、88的线迹。操作者例如在将保持机构8R配置于载置位置之后,进行由保持机构8L保持的缝制对象的更换作业(图10的(E)),并将保持机构8L配置于载置位置(图10的(F))。如图10的(A)所示,CPU16控制输送机构10,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保持位置(S18)。CPU16驱动气缸92,使第二装配部97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S19)。操作者能够将保持机构8R从缝制装置1取下来。CPU16驱动气缸382,使第二保持部381移动到检测位置(S20)。CPU16根据第一传感器37的输出结果,对第一传感器37是否输出了开启信号进行判断(S21)。在CPU16判断为第一传感器37输出开启信号时(S21:是),CPU16使处理转移到S4。在CPU16判断为第一传感器37未输出开启信号时(S21:否),CPU16对是否获取到结束指示进行判断(S22)。在CPU16判断为未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22:否),CPU16使处理返回到S21。在CPU16判断为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22:是),CPU16结束主处理。
参照图11和图12,使用下述例子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主处理:由在梁部5的前方进行作业的第一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L、8R配置于载置位置,由在梁部5的后方进行作业的不同于第一操作者的另外的第二操作者将配置于松开位置的保持机构8L、8R回收。第二实施方式的主处理是交替地进行第一缝制和第二缝制的处理。第二实施方式的主处理时,缝制装置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处理同样地设定保持位置。缝制装置1将松开位置设定在比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的可动范围H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缝制装置1使装配部96、97在松开位置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第二实施方式的主处理在操作者从显示部13中显示的菜单中操作开关组12并指定处理的开始时启动。CPU16从ROM17将主处理用的程序读出到RAM18,进行主处理。图11中,针对与图9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处理同样的处理标注相同的步骤编号。如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主处理时,进行S31来代替S8,在S9与S10之间进行S32、S33,进行S34来代替S18,在S19与S20之间进行S35、S36,这些方面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处理。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操作者在缝制装置1的前侧进行作业,第二操作者在缝制装置1的后侧进行作业。
如图11和图12所示,CPU16进行初始化处理(S1)。初始化处理时,CPU16控制移动机构9,使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移动到左侧范围。CPU16控制输送机构10,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保持位置。CPU16驱动气缸372、382,使保持部371、381移动到检测位置(S2)。CPU16根据第一传感器37的输出结果,对第一传感器37是否输出了开启信号进行判断(S3)。在CPU16判断为第一传感器37未输出开启信号时(S3:否),CPU16根据第二传感器38的输出结果,对第二传感器38是否输出了开启信号进行判断(S13)。在CPU16判断为第二传感器38输出开启信号时(S13:是),CPU16使处理转移到S14。在CPU16判断为第二传感器38未输出开启信号时(S13:否),CPU16对是否获取到结束指示进行判断(S23)。在CPU16判断为未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23:否),CPU16使处理返回到S3。在CPU16判断为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23:是),CPU16结束主处理。
第一操作者将缝制对象配置于保持机构8L,将保持机构8L配置于载置位置(图12的(A))。第一传感器37向输入接口35输出开启信号。在CPU16判断为第一传感器37输出开启信号时(S3:是),CPU16驱动气缸91,使第一装配部96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S4)。第一装配部96夹持保持机构8L的突起部84。CPU16参照存储设备19,获取第一缝制数据(S5)。CPU16驱动气缸372,使第一保持部371移动到退避位置(S6)。CPU16按照通过S5获取的第一缝制数据,驱动移动机构9、输送机构10、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在与装配有保持机构8L的第一装配部96相对应的缝制区域R1内进行缝制(S7)。第一操作者例如在将保持机构8L配置于载置位置之后,进行由保持机构8R保持的缝制对象的配置作业(图12的(B)),并将保持机构8R配置于载置位置(图12的(C))。如图12的(C)所示,CPU16控制输送机构10,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松开位置(S31)。CPU16驱动气缸91,使第一装配部96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S9)。第二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L从缝制装置1取下来。CPU16对是否检测到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保持位置的移动指示进行判断(S32)。在第二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L从缝制装置1取下来之后操作开关组12时,开关组12向CPU16输出移动指示,CPU16对移动指示进行检测。在CPU16判断为未检测到移动指示时(S32:否),CPU16待机。如图12的(D)所示,在CPU16判断为检测到移动指示时(S32:是),CPU16控制输送机构10,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保持位置(S33)。
CPU16驱动气缸372,使第一保持部371移动到检测位置(S10)。CPU16根据第二传感器38的输出结果,对第二传感器38是否输出了开启信号进行判断(S11)。在CPU16判断为第二传感器38未输出开启信号时(S11:否),CPU16对是否获取到结束指示进行判断(S12)。在CPU16判断为未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12:否),CPU16使处理返回到S11。在CPU16判断为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12:是),CPU16结束主处理。
在CPU16判断为第二传感器38输出开启信号时(S11:是),CPU16驱动气缸92,使第二装配部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S14)。CPU16参照存储设备19,获取第二缝制数据(S15)。CPU16驱动气缸382,使第二保持部381移动到退避位置(S16)。CPU16按照通过S15获取的第二缝制数据,驱动移动机构9、输送机构10、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在与装配有保持机构8R的第二装配部97相对应的缝制区域R2内进行缝制(S17)。第一操作者在将保持机构8R配置于载置位置之后,进行将保持机构8L向载置位置配置的准备作业(图12的(E)),并将保持机构8L配置于载置位置(图12的(F))。如图12的(F)所示,CPU16控制输送机构10,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松开位置(S34)。CPU16驱动气缸92,使第二装配部97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S19)。第二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R从缝制装置1取下来。CPU16对是否检测到移动指示进行判断(S35)。在CPU16判断为未检测到移动指示时(S35:否),CPU16待机。如图12的(A)所示,在CPU16判断为检测到移动指示时(S35:是),CPU16控制输送机构10,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保持位置(S36)。CPU16驱动气缸382,使第二保持部381移动到检测位置(S20)。CPU16根据第一传感器37的输出结果,对第一传感器37是否输出了开启信号进行判断(S21)。在CPU16判断为第一传感器37输出开启信号时(S21:是),CPU16使处理转移到S4。在CPU16判断为第一传感器37未输出开启信号时(S21:否),CPU16对是否获取到结束指示进行判断(S22)。在CPU16判断为未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22:否),CPU16使处理返回到S21。在CPU16判断为获取到结束指示时(S22:是),CPU16结束主处理。
上述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中,缝制装置1是本发明的缝制装置的一例,针杆机构6是本发明的针杆机构的一例,梭子机构7是本发明的梭子机构的一例,移动机构9是本发明的移动机构的一例,输送机构10是本发明的输送机构的一例,载置部22是本发明的载置部的一例,分隔部39是本发明的分隔部的一例,针杆63是本发明的针杆的一例,机针65是本发明的机针的一例,梭子73是本发明的梭子的一例,突起部84是本发明的突起部的一例。保持机构8L、8R是本发明的多个保持机构的一例。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是本发明的多个装配部、两个装配部的一例。第一传感器37、第二传感器38是本发明的检测部的一例。保持部371、381是本发明的检测保持部的一例。突出部383是本发明的定位部的一例。进行S5、S15时的CPU16是本发明的获取部的一例。进行S7、S17时的CPU16是本发明的缝制控制部的一例。进行S4和S9、S14和S19时的CPU16是本发明的切换控制部的一例。进行S8、S18时的CPU16是本发明的输送控制部的一例。进行S33、S36时的CPU16是本发明的保持位置控制部的一例。进行S31、S34时的CPU16是本发明的松开位置控制部的一例。
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具有:针杆机构6,其具有针杆63,能够在该针杆63的下端装配机针65,该针杆机构6能够使针杆63上下运动;梭子机构7,其配置在针杆机构6的下方,具有梭子73;移动机构9,其使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相对于缝制对象沿与水平方向平行的左右方向移动;及输送机构10,其使保持缝制对象的保持机构8L、8R相对于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沿与水平方向平行且与左右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移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通过移动机构9使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相对于缝制对象沿左右方向移动,输送机构10使保持机构8L、8R相对于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沿前后方向移动,梭子73和针杆63相互同步地进行动作,来对缝制对象进行缝制。输送机构10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多个装配部96、97,在该多个装配部96、97以保持机构8L、8R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该保持机构8L、8R。CPU16获取在与装配部96、97中装配有保持机构8L、8R的装配部相对应的缝制区域R1、R2内进行缝制的缝制数据(S5、S15)。CPU16按照第一缝制数据,驱动移动机构9、输送机构10、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在与装配有保持机构8L的第一装配部96相对应的缝制区域R1内进行缝制(S7)。CPU16按照第二缝制数据,驱动移动机构9、输送机构10、梭子机构7和针杆机构6,在与装配有保持机构8R的第二装配部97相对应的缝制区域R2内进行缝制(S17)。由于缝制装置1具有装配部96、97,因此,操作者能够准备保持机构8L、8R,在将保持机构8L装配于第一装配部96进行缝制之后,将不同于保持机构8L的另外的保持机构8R装配于不同于第一装配部96的另外的第二装配部97来进行接下来的缝制。采用该缝制装置1,操作者能够在装配于第一装配部96的保持机构8L的缝制区域R1内进行缝制的过程中,将缝制对象配置于接下来的缝制时要用的保持机构8R。因此,与以往相比,缝制装置1能够缩短因缝制对象的更换作业停止缝制的时间。
缝制装置1的装配部96、97分别能够切换到保持保持机构8L、8R的保持状态和松开保持机构8L、8R的松开状态。CPU16在装配于第一装配部96的保持机构8L的缝制区域R1内进行缝制之后(S7),控制第一装配部96,使第一装配部96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S9),并控制第二装配部97,使第二装配部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S14)。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在与第一装配部96相关的缝制之后,自动使第一装配部96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并自动使第二装配部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与通过手动切换装配部96、97的状态的装置相比,缝制装置1能够减轻更换缝制对象时的操作者的工作量。
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CPU16在装配于第一装配部96的保持机构8L的缝制区域R1内进行缝制之后(S7),控制输送机构10,使第一装配部96相对移动到比第一装配部96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的中心靠前方的规定位置即保持位置(S8)。CPU16在使第一装配部96移动到保持位置之后,使第一装配部96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S9),使第二装配部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S14)。缝制装置1能够在使第一装配部96移动到保持位置之后,自动使第一装配部96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并自动使第二装配部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与缝制后不使装配部96、97移动到保持位置的装置相比,缝制装置1能够使操作者更换保持机构8L、8R的缝制对象的作业变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CPU16在装配于第一装配部96的保持机构8L的缝制区域R1内进行缝制之后,控制输送机构10,使第一装配部96相对移动到比第一装配部96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的中心靠前后方向中的另一侧的规定位置即松开位置(S31)。CPU16在使第一装配部96移动到松开位置之后,使第一装配部96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S9),在使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保持位置之后(S33),使第二装配部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S14)。缝制装置1能够在使第一装配部96移动到松开位置之后,自动使第一装配部96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能够在使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保持位置之后,自动使第二装配部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与不使装配部96、97移动到松开位置和保持位置的装置相比,缝制装置1能够在不扩大作业空间的前提下容易地将供操作者进行配置保持机构8L、8R的缝制对象的作业的场所和进行将缝制对象取下来的作业的场所分离开。
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装配部96、97是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两个装配部96、97。缝制装置1具有:载置部22、76,其载置保持机构8L、8R;及分隔部39,其设于载置部22、76,分隔出分别与两个装配部96、97相应的两个缝制区域R1、R2。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降低在更换装配于第二装配部97的保持机构8R的缝制对象的作业过程中,保持机构8R与第一装配部96中装配的保持机构8L相接触的可能性。由于分隔部39是利用螺钉固定于载置部22、76的,因此,缝制装置1在比保持机构8L、8R的缝制区域R1、R2宽的范围进行缝制时,还能够将分隔部39从载置部22、76拆卸下来,利用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这两者装配较大型的保持机构来使用。
缝制装置1的第一装配部96通过从左右方向夹持保持机构8L所具有的突起部84来装配保持机构8L。第二装配部97通过从左右方向夹持保持机构8R所具有的突起部84来装配保持机构8R。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保持保持机构8L、8R,且在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L、8R向载置位置配置时即使从前方进行配置,也能够防止突起部84与装配部96、97相互干扰。
缝制装置1具有:第一传感器37,其检测保持机构8L是否处于与第一装配部96的保持位置相对应的载置位置;及第二传感器38,其检测保持机构8R是否处于与第二装配部97的保持位置相对应的载置位置。CPU16在第一传感器37检测到保持机构8L时(S3:是),使第一装配部96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S4)。CPU16在第二传感器38检测到保持机构8R时(S11:是),使第二装配部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S14)。缝制装置1能够使被传感器37、38检测到保持机构8L、8R的装配部96、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缝制装置1能够省略操作者输入切换装配部的状态的指示的工作。
缝制装置1具有保持第一传感器37的第一保持部371和保持第二传感器38的第二保持部381。第一保持部371具有从其右端部延伸至比第一传感器37靠前方处的突出部,突出部通过与处于载置位置的保持机构8L相抵接,将保持机构8L在前后方向上定位。第二保持部381具有从其左端部向前方延伸的突出部383,突出部383的前端部位于比第二传感器38靠前方的位置。突出部383通过与处于载置位置的保持机构8R相抵接,将保持机构8R在前后方向上定位。缝制装置1能够在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L、8R配置于载置位置时,利用突出部容易地将该保持机构8L、8R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因此,缝制装置1的第一传感器37和第二传感器38能够可靠地检测到保持机构8L、8R处于载置位置。
缝制装置1具有与装配部96、97相对应的保持机构8L、8R。缝制装置1无需另外准备保持机构8L、8R。
本发明的缝制装置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也可以是,缝制装置1在使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的位置为一定的状态下使保持机构8L、8R沿左右方向移动。也可以是,缝制装置1不具有保持机构8L、8R、分隔部39、第一传感器37和第二传感器38中的至少任一者。也可以是,在缝制装置1不具有第一传感器37、第二传感器38时,CPU16与操作者向操作部输入指示的情况相应地切换装配部96、97的状态。检测保持机构是否处于与多个装配部中的某一者的保持位置相对应的载置位置的装置和检测方法可以适当变更。缝制装置1也可以具有图13中的传感器138来代替第二传感器38。传感器138借助在后视时呈字母T状的安装构件110固定在第二装配部97的背面。安装构件110的下端部延伸至比一对夹持构件98靠下方的位置,且在下端部具有向前方延伸的突出部111。传感器138在突出部111的上方固定在安装构件110的前表面。突出部111的前端部位于比传感器138靠前方的位置,在操作者将保持机构8R配置于载置位置时,突出部111的前端部通过与保持机构8R的外框80的后表面相抵接,将处于载置位置的保持机构8R在前后方向上定位。此时,传感器138能够检测到保持机构8R处于载置位置并输出开启信号。传感器138也可以是接近传感器,或也可以是RFID、二维码等的读取器。也可以是,缝制装置1具有与传感器138同样的传感器来代替第一传感器37,该传感器借助与安装构件110同样的安装构件固定在第一装配部96的背面。也可以是,缝制装置1具有拍摄设备,通过对拍摄载置位置得到的图像进行解析来检测保持机构是否处于与多个装配部中的某一者相对应的载置位置。保持机构8L、8R也可以配置于不同于缝制装置1的另外的外部装置。该情况下,也可以是,缝制装置1从外部装置接收表示已将保持机构配置于载置位置的信号,利用该信号使装配部的状态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或也可以向外部装置输出表示已使装配部的状态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的信号。
保持部371、381也可以无法移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保持部371、381以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固定于台部221、222,在保持机构8L、8R设置相对构件,该相对构件在保持机构8L、8R处于载置位置时与第一传感器37、第二传感器38相对,第一传感器37、第二传感器38通过检测相对构件的有无来检测保持机构8L、8R是否处于载置位置。
也可以是,图11的S32、S35中,CPU16根据除了对开关组12的操作以外的操作来判断为存在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保持位置的指示。也可以根据在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之后是否已经过规定时间来进行判断,或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处于松开位置时能够检测保持机构8L、8R的有无的传感器,根据该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判断。
装配部96、97的数量、配置、结构等可以适当变更。也可以是,缝制装置1沿着左右方向配置三个以上的装配部。装配部96、97也可以设于连接部77的前表面。装配部96、97所能够装配的保持机构8L、8R也可以不具有彼此同样的形状、大小。装配部96、97也可以单独地沿前后方向移动。第一装配部96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和第二装配部97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也可以互不相同。装配部96、97也可以是由操作者通过手动将保持机构8L、8R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其中的结构。缝制装置1也可以无法单独切换装配部96、97的状态,也可以使装配部96、97的状态彼此同样地切换到保持状态和松开状态。即,CPU16也可以同时对气缸91、92进行驱动控制。此时,缝制装置1只要在第一装配部96保持有保持机构8L的状态下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之后,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并由第二装配部97保持保持机构8R即可。也可以是,装配部96、97能够切换到单独驱动的方式和同样地驱动的方式。保持位置和松开位置可以适当变更。保持位置也可以处于比装配部96、97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或松开位置也可以处于比可动范围H的中心靠前方的位置。第一装配部96也可以在一处保持保持机构8L,或也可以在三处以上的位置保持保持机构8L。第二装配部97也可以在一处保持保持机构8R,或也可以在三处以上的位置保持保持机构8R。缝制装置1也可以不交替地进行第一缝制和第二缝制,也可以是,在第一缝制之后,利用所对应的装配部96、97保持保持机构8L、8R中先配置于载置位置的那一者,并进行第一缝制或第二缝制。如图14所示,缝制装置1例如能够通过省略图9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处理的S11、S12、S21、S22,并在S10之后进行S13,在S20之后进行S23,来进行该变形例的处理。此时,缝制装置1能够与保持机构8R、8L的准备状况等相应地高效地进行缝制。也可以对图11中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处理施加同样的变形。
也可以是,一对突起部84分别设于外框80的左边部和右边部,且沿左右方向排列。此时,缝制装置1也可以将左右一对突起部84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多个。此时,也可以是,CPU16在控制输送机构10,使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移动到保持位置或松开位置时,通过进行下述切换抓持动作来移动到保持位置或松开位置:利用第一装配部96和第二装配部97夹持多个突起部中的任一突起部84,在移动至中途位置时切换到松开状态,并夹持另外的突起部84,然后继续移动。
参照图15~图18,对进行切换抓持动作的变形例的缝制装置1进行说明。图15~图17中,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参照图15~图17,说明变形例的缝制装置1的物理结构。如图15~图17所示,变形例的缝制装置1中,在缝制装置1的前方配置载置机构120,在缝制装置1的后方配置载置机构130。载置机构120具有载置部121和框体122。载置部121在载置部76的前方以与载置部22、76在同一平面上的方式配置且为矩形板。框体122为格子状的构造体,从下方支承载置部121。载置机构130具有与载置机构120同样的结构,具有载置部131和框体132。载置部22、76、121、131的左右方向长度彼此相同。
缝制装置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一对第一装配部96和一对第二装配部97。左右一对第一装配部96中靠左侧的第一装配部96固定在连接部77的左端部前表面,靠右侧的第一装配部96固定在连接部77的中央部背面。左右一对第二装配部97中靠左侧的第二装配部97固定在连接部77的中央部背面,靠右侧的第二装配部97固定在连接部77的右端部前表面。
缝制装置1具有保持机构89L、89R,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保持机构8L、8R。保持机构89L、89R能够保持缝制对象。保持机构89L、89R具有左右相互对称的结构。下面,以图15中的保持机构89R的俯视形状为基准来说明保持机构89R的结构,并省略保持机构89L的结构的说明。保持机构89R具有外框180、中框179、下板181、连结部183、把持部185和四组一对突起部841~844,保持机构89R将缝制对象夹在下板181与中框179之间来保持该缝制对象。外框180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框状。外框180的内侧与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板状的下板181的外周相连结。下板181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具有上下贯通且呈矩形形状的孔187。中框179配置在外框180的内侧,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框状。中框179和下板181在外框180的内侧上下重叠。下板181位于载置部22、76、121、131的上方。缝制装置1在孔187的内侧的缝制区域R12(在保持机构89L中为缝制区域R11)形成线迹。连结部183设于外框180的左边部。连结部183是沿前后方向大致等间隔地配置的四个合页。连结部183以能够使中框179相对于下板181开闭的方式与外框180相连结。把持部185固定在中框179的右边前部上表面。把持部185具有上下贯通的孔,在欲使中框179相对于下板181开闭时由操作者把持该把持部185。
四组突起部841~844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向上方突出的圆柱状。四组一对突起部841~844分别从前方向后方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在对各组一对突起部841~844进行统称时或未特定某一者时,仅称为突起部84。一对突起部84中的一突起部设于外框180的左边部,一对突起部84中的另一突起部设于外框180的右边部。即,一对突起部84设于保持机构89R的左右两端部。设于外框180的左边部的突起部84被左侧的第二装配部97保持。设于外框180的右边部的突起部84被右侧的第二装配部97保持。被一对第二装配部97同时保持的一对突起部84的前后方向位置与一对第二装配部97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不同相应地互不相同。
缝制装置1具有分隔部139、140,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分隔部39。分隔部139、140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利用螺钉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固定在载置部22、76、121、131的上表面。分隔部139、140在左右方向上分隔出分别与两组装配部96、97相应的两个缝制区域R11、R12。分隔部139、140的上下方向长度小于保持机构89L、89R的外框180的上下方向长度(厚度)。在左右方向上,将一对分隔部139之间的范围称为左侧范围,将一对分隔部140之间的范围称为右侧范围。缝制区域R11处于左侧范围内,缝制区域R12处于右侧范围内。缝制区域R11、R12的前后方向长度J大于装配部96、97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H的长度。
变形例的缝制装置1的电气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同样。说明变形例的主处理。变形例的主处理在S7、S17中进行图18中的缝制处理这点有所不同,其它处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下面,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处理同样的处理省略说明,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处理不同的处理进行说明。如图17的(A)所示,CPU16通过S4使第一装配部96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第一装配部96保持保持机构89L所具有的四组突起部84中配置在最后方的一对突起部844(参照图17的(A))(S4)。CPU16通过S14使第二装配部9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第二装配部97保持保持机构89R所具有的四组一对突起部84中配置在最后方的一对突起部844(参照图17的(B))(S14)。
在S7进行与第一缝制数据相关的缝制处理,在S17进行与第二缝制数据相关的缝制处理。下面,以通过S7执行与第一缝制数据相关的缝制处理时为例来说明缝制处理。变形例的第一缝制数据、第二缝制数据包括线迹数据、空送数据和切换抓持数据。线迹数据是用于一边使针杆63上下运动一边使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相对于缝制对象移动的数据,其包括指定缝制点的位置的数据。空送是在不使针杆63上下运动的前提下使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相对于缝制对象移动的缝制装置1的动作,空送数据包括指定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相对于缝制对象移动后的相对位置的数据。缝制装置1在按照空送数据驱动时不会在缝制对象形成线迹。切换抓持数据是指示切换抓持动作的执行的数据,其包括限定输送方向、倒回方向、将当前保持的一对突起部84松开的切换抓持时的松开位置、对不同于当前保持的一对突起部84的另外的一对突起部84进行保持的切换抓持时的保持位置的数据。
CPU16在用于依次获取第一缝制数据中包含的作为处理对象的数据的变量N中设定1(S40)。CPU16获取第一缝制数据中的第N数据(S41)。CPU16对第N数据是否为线迹数据进行判断(S42)。在CPU16判断为第N数据为线迹数据时(S42:是),CPU16按照第N数据进行缝制(S43)。具体地讲,CPU16驱动X马达95,使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左右运动,并驱动Y马达101,使保持机构8前后运动,从而使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相对于缝制对象移动到缝制点。缝制装置1与X马达95和Y马达101的驱动同步地驱动缝纫机马达32,驱动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CPU16对第N数据是否为第一缝制数据所包含的最后数据进行判断(S51)。在CPU16判断为第N数据不是最后数据时(S51:否),CPU16使变量N增加1(S52),使处理返回到S41。
在CPU16判断为第N数据不是线迹数据时(S42:否),CPU16对第N数据是否为切换抓持数据进行判断(S44)。在CPU16判断为第N数据是切换抓持数据时(S44:是),CPU16基于第N数据,设定输送方向和倒回方向(S45)。在第一装配部96保持着保持机构89L的一对突起部844时,CPU16按照第N数据,将后方设定为输送方向,将前方设定为倒回方向。如图17的(B)所例示的那样,CPU16驱动Y马达101,使装配部96、97向通过S45设定的输送方向移动,移动至将当前保持的一对突起部844松开的切换抓持时的松开位置(S46)。切换抓持时的松开位置例如是可动范围H的后端部。也可以是,缝制装置1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部383同样的结构,与处于切换抓持时的松开位置的保持机构89L相抵接,从而将保持机构89L在前后方向上定位。也可以是,缝制装置1利用与传感器37、38同样的结构,检测保持机构89L是否处于切换抓持时的松开位置。在移动到切换抓持时的松开位置之后,CPU16控制气缸91,使第一装配部96从保持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S47)。CPU16驱动Y马达101,使装配部96、97向通过S45设定的倒回方向移动,移动至对不同于一对突起部844的另外的一对突起部843进行保持的切换抓持时的保持位置(S48)。也可以是,缝制装置1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部383同样的结构,与处于载置位置的保持机构89L相抵接,从而将保持机构89L在前后方向上定位。也可以是,缝制装置1利用与传感器37、38同样的结构,检测保持机构89L是否处于与第一装配部96的切换抓持时的保持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如图17的(C)所示,切换抓持时的保持位置是装配部96、97的可动范围H的前端部,CPU16在使第一装配部96移动到切换抓持时的保持位置之后,使第一装配部96从松开状态切换到保持状态,对一对突起部843进行保持(S49)。由此,缝制装置1能够在保持着一对突起部843的状态下进行缝制。CPU16进行S51的处理。
CPU16在解除对一对突起部843的保持之后,也同样地进行对一对突起部842进行保持的切换抓持处理,在解除对一对突起部842的保持之后,也同样地进行对一对突起部841进行保持的切换抓持处理。CPU16针对在解除对一对突起部841的保持之后对一对突起部842进行保持的切换抓持处理、在解除对一对突起部842的保持之后对一对突起部843进行保持的切换抓持处理、在解除对一对突起部843的保持之后对一对突起部844进行保持的切换抓持处理,均通过S45将输送方向设定为前方,将倒回方向设定为后方来同样地进行。例如,CPU16在图17的(C)所示的切换抓持时的松开位置解除对一对突起部843的保持(S46、S47)。如图17的(B)所示,CPU16使装配部96、97向后方移动(S48),使其在切换抓持时的保持位置对一对突起部844进行保持(S49)。
在CPU16判断为第N数据不是切换抓持数据时(S44:否),CPU16在执行与第N数据相应的其它处理之后(S50),进行S51的处理。其它处理例如是按照空送数据进行的空送。在CPU16判断为第N数据是第一缝制数据中包含的最后数据时(S51:是),CPU16就此结束与第一缝制数据相关的缝制处理,使处理返回到图9中的主处理。CPU16通过与第一缝制数据相关的缝制处理,在缝制区域R11内形成线迹。操作者能够在缝制装置1进行与第一缝制数据相关的缝制处理的期间更换保持机构89R所保持的缝制对象。CPU16与同第一缝制数据相关的缝制处理同样地进行与第二缝制数据相关的缝制处理,并在缝制处理结束后使处理返回到图9中的主处理。CPU16通过与第二缝制数据相关的缝制处理,在缝制区域R12内形成线迹。操作者能够在缝制装置1进行与第二缝制数据相关的缝制处理的期间更换保持机构89L所保持的缝制对象。也可以是,将保持机构89L的外框180固定为在操作者进行对保持机构89L的作业的期间无法相对于缝制装置1移动。也可以是,将保持机构89R的外框180固定为在操作者进行对保持机构89R的作业的期间无法相对于缝制装置1移动。
变形例的缝制装置1的四组一对突起部841~844是本发明的多个一对被卡合部的一例。载置部121是本发明的载置部的一例。分隔部139、140是本发明的分隔部的一例。进行S46~S49时的CPU16是本发明的切换抓持动作部的一例。变形例的缝制装置1的保持机构89L、89R具有一对突起部84,该一对突起部84设于保持机构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且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设有四组,装配部96、97能够通过卡合四组一对突起部84中的一组一对突起部84来对保持机构89L、89R进行拆装。输送机构10能够进行下述切换抓持动作:使卡合于一对突起部84的装配部96、97与保持机构89L、89R一起向后方移动(S46),在使保持机构89L、89R向后方移动之后,使装配部96、97相对于一对突起部84的卡合解除(S47),使解除了相对于一对突起部84的卡合的装配部96、97向前方移动(S48),在使装配部96、97向前方移动之后,使装配部96、97卡合于四组一对突起部84中的、不同于解除了卡合的一对突起部84的其它一对突起部84(S49)。因此,与不能进行切换抓持动作的缝制装置相比,变形例的缝制装置1能够使缝制装置1的前后方向大小小于保持机构89L、89R相对于针杆机构6和梭子机构7的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即缝制区域R11、R12的前后方向范围)。保持机构89L、89R的一对突起部84的形状、配置、数量等可以适当变更。保持机构89L、89R只要能够与所对应的装配部96、97以能卡合能脱离的方式相卡合即可,保持机构89L、89R的至少任一者也可以具有能与所对应的装配部96、97相卡合且向下方凹陷的凹部,来代替一对突起部84。切换抓持也可以由操作者通过手动来进行。
包含用于使缝制装置1进行设定处理的指令的程序在CPU16进行程序之前存储在缝制装置1的存储设备19中即可。因此,程序的获取方法、获取路径以及存储程序的设备也均可以适当变更。也可以是,CPU16所进行的程序通过借助线缆或无线通信从其它装置接收,并存储在闪存等存储装置中。其它装置包括PC以及借助网络连接的服务器。
缝制装置1所进行的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也可以由不同于CPU16的另外的电子设备(例如ASIC)来进行。缝制装置1所进行的处理也可以由多个电子设备(例如多个CPU)进行分布式处理。缝制装置1所进行的处理的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进行顺序的变更、步骤的省略和追加。本发明的范围还包括下述方式:由在缝制装置1上运转的操作系统(OS)等利用CPU16的指令进行各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上述变形例也可以在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0)

1.一种缝制装置,该缝制装置(1)具有:
针杆机构(6),其具有针杆(63),能够在该针杆的下端装配机针(65),该针杆机构能够使该针杆上下运动;
梭子机构(7),其配置在所述针杆机构的下方,具有梭子(73);
移动机构(9),其使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相对于缝制对象沿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移动;及
输送机构(10),其使保持所述缝制对象的保持机构(8)相对于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沿与所述水平方向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移动,
该缝制装置通过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相对于所述缝制对象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输送机构使所述保持机构相对于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梭子和所述针杆相互同步地进行动作,来对所述缝制对象进行缝制,该缝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机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具有多个装配部(96、97),在该装配部以所述保持机构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所述保持机构,
该缝制装置具有:
获取部(16),其获取在与所述多个装配部中装配有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装配部相对应的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的缝制数据;及
缝制控制部,其按照所述获取部获取的所述缝制数据,驱动所述移动机构、所述输送机构、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在与装配有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装配部相对应的所述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装配部分别能够切换到保持所述保持机构的保持状态和松开所述保持机构的松开状态,
该缝制装置还具有切换控制部,在所述缝制控制部在装配于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一个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之后,由该切换控制部控制所述一个装配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从所述保持状态切换到所述松开状态,并控制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另外的所述装配部,使所述另外的装配部从所述松开状态切换到所述保持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还具有输送控制部,在所述缝制控制部在装配于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一个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之后,由该输送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机构,使所述一个装配部相对移动到如下保持位置,该保持位置是比所述一个装配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的中心靠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规定位置,
在所述输送控制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移动到所述保持位置之后,所述切换控制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从所述保持状态切换到所述松开状态,使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另外的所述装配部从所述松开状态切换到所述保持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还具有:
保持位置控制部,在所述切换控制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从所述保持状态切换到所述松开状态之后,由该保持位置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机构,使所述另外的装配部相对移动到如下保持位置,该保持位置是比所述另外的装配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的中心靠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规定位置;及
松开位置控制部,在所述缝制控制部在装配于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一个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缝制区域内进行缝制之后,由该松开位置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机构,使所述一个装配部相对移动到如下松开位置,该松开位置是比所述一个装配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可动范围的中心靠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规定位置,
在所述松开位置控制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移动到所述松开位置之后,所述切换控制部使所述一个装配部从所述保持状态切换到所述松开状态,在所述保持位置控制部使所述另外的装配部移动到所述保持位置之后,所述切换控制部使所述另外的装配部从所述松开状态切换到所述保持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装配部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配置的两个所述装配部,
该缝制装置还具有:
载置部(22),其载置所述保持机构;及
分隔部(39),其设于所述载置部,分隔出分别与所述两个装配部相应的两个所述缝制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装配部分别通过从所述第一方向夹持所述保持机构所具有的突起部(84)来装配所述保持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还具有检测部(37、38),该检测部检测所述保持机构是否处于与所述多个装配部中的某一者的所述保持位置相对应的载置位置,
所述切换控制部使被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装配部从所述松开状态切换到所述保持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还具有保持所述检测部的检测保持部(371、381),
所述检测保持部具有定位部(383),该定位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比所述检测部靠处于所述载置位置的所述保持机构侧的位置,该定位部通过与处于所述载置位置的所述保持机构相抵接,将所述保持机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还具有与所述多个装配部相对应的多个所述保持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机构具有一对被卡合部(841~844),它们设于所述保持机构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部,且所述一对被卡合部以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方式设有多组,
所述装配部能够通过卡合所述多组所述一对被卡合部中的所述一对被卡合部来对所述保持机构进行拆装,
该缝制装置还具有切换抓持动作部,该切换抓持动作部进行下述切换抓持动作:
驱动所述输送机构,
使卡合于所述一对被卡合部的所述装配部与所述保持机构一起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移动,
在使所述保持机构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移动之后,使所述装配部相对于所述一对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
使解除了相对于所述一对被卡合部的卡合的所述装配部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移动,
在使所述装配部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移动之后,使所述装配部卡合于所述多组所述一对被卡合部中的、不同于解除了卡合的所述一对被卡合部的其它所述一对被卡合部。
CN202110123358.3A 2020-01-31 2021-01-29 缝制装置 Active CN1132791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5433 2020-01-31
JP2020015433 2020-01-31
JP2020163278A JP2021122723A (ja) 2020-01-31 2020-09-29 縫製装置
JP2020-163278 2020-09-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9161A true CN113279161A (zh) 2021-08-20
CN113279161B CN113279161B (zh) 2022-08-12

Family

ID=77275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23358.3A Active CN113279161B (zh) 2020-01-31 2021-01-29 缝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79161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4695A (ja) * 1987-02-07 1988-08-11 株式会社廣瀬製作所 ミシン
JP2000116975A (ja) * 1998-10-19 2000-04-25 Iwase Prince Kk ミシン装置
JP2004290293A (ja) * 2003-03-26 2004-10-21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及びそのピッカー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1280492A (zh) * 2007-04-03 2008-10-08 日星产业缝制机械株式会社 备有缝制框更换结构的缝纫机及其顺序控制方法
CN102797118A (zh) * 2011-05-23 2012-11-28 日星株式会社 缝制框更换装置、其驱动方法及缝纫机
CN107558022A (zh) * 2016-06-30 2018-01-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下轴单元和缝制装置
CN207176249U (zh) * 2016-06-30 2018-04-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制装置
CN207582081U (zh) * 2017-12-06 2018-07-06 宁波传祺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缝纫机的送料、出料机构
CN108342839A (zh) * 2017-01-24 2018-07-31 Juki株式会社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CN109423780A (zh) * 2017-08-31 2019-03-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制装置
CN208949517U (zh) * 2017-08-31 2019-06-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4695A (ja) * 1987-02-07 1988-08-11 株式会社廣瀬製作所 ミシン
JP2000116975A (ja) * 1998-10-19 2000-04-25 Iwase Prince Kk ミシン装置
JP2004290293A (ja) * 2003-03-26 2004-10-21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及びそのピッカー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1280492A (zh) * 2007-04-03 2008-10-08 日星产业缝制机械株式会社 备有缝制框更换结构的缝纫机及其顺序控制方法
CN102797118A (zh) * 2011-05-23 2012-11-28 日星株式会社 缝制框更换装置、其驱动方法及缝纫机
CN107558022A (zh) * 2016-06-30 2018-01-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下轴单元和缝制装置
CN207176249U (zh) * 2016-06-30 2018-04-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制装置
CN108342839A (zh) * 2017-01-24 2018-07-31 Juki株式会社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CN109423780A (zh) * 2017-08-31 2019-03-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制装置
CN208949517U (zh) * 2017-08-31 2019-06-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制装置
CN207582081U (zh) * 2017-12-06 2018-07-06 宁波传祺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缝纫机的送料、出料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9161B (zh) 2022-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2390B (zh) 縫紉機
US7290492B2 (en) Embroidery frame for sewing machine and sewing machine provided therewith
US8596209B2 (en) Multi-needle sewing machine
CN111607910B (zh) 缝纫机
US10988879B2 (en) Sewing machine and holder member
CN211570980U (zh) 缝制系统
JP2008012052A (ja) ミシン
CN113279161B (zh) 缝制装置
EP1997945A1 (en) Buttonholing machine
US9617670B2 (en) Sewing machin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CN113322592B (zh) 缝制装置、缝制系统
KR20090104763A (ko) 재봉기의 윗실 클램핑 장치
CN112442802B (zh) 缝制装置
JP2021122723A (ja) 縫製装置
CN116623374A (zh) 缝制装置和缝制方法
JP2015123338A (ja) 多針ミシン
JP5253907B2 (ja) ボタン供給装置
US20110041742A1 (en) Sewing machine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sewing machine control program
JP2002292169A (ja) ミシンの刺繍装置
KR101167300B1 (ko) 재봉틀의 윗실고정장치
JP2009050634A (ja) ミシン
JP6186854B2 (ja) ミシンおよび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CN116145341A (zh) 梭心套更换装置
JP7294184B2 (ja) 多針ミシン
CN116262997A (zh) 治具的对位方法以及治具的对位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