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3022A - 电池模组、电池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组、电池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3022A
CN113273022A CN201980084940.4A CN201980084940A CN113273022A CN 113273022 A CN113273022 A CN 113273022A CN 201980084940 A CN201980084940 A CN 201980084940A CN 113273022 A CN113273022 A CN 113273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case
battery
batteries
batter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49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尾辰己
笠谷亮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73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30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具备第1至第4电池以及收纳这些电池的壳体。在壳体中,第1分隔壁在第1方向上将第1电池与第2电池之间以及第3电池与第4电池之间分隔,第2分隔部件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将第1电池与第3电池之间以及第2电池与第4电池之间分隔。连结部件在上述两个分隔壁的交叉部分处将多个壳体部件连结。壳体具备在第1分隔壁及第2分隔壁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上突出的肋条。

Description

电池模组、电池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池模组、电池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在电池模组中,多个电池被收纳在壳体的内部。并且,壳体通过将多个壳体部件连结而形成。在这样的电池模组中,要求将形成壳体的多个壳体部件牢固地连结、并且在壳体的内部将多个电池分别牢固地设置。此外,要求将壳体轻量化、将电池模组整体轻量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291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将形成壳体的多个壳体部件牢固地连结的同时在壳体的内部中将多个电池分别牢固地设置并实现轻量化的电池模组、以及具备该电池模组的电池组及车辆。
用来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根据技术方案,电池模组具备4个以上的电池和在内部收纳4个以上的电池的壳体。4个以上的电池具备第1电池、在第1方向上与第1电池相邻的第2电池、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与第1电池相邻的第3电池、以及在第1方向上与第3电池相邻并且在第2方向上与第2电池相邻的第4电池。壳体具备在第1方向上将第1电池与第2电池之间以及第3电池与第4电池之间分隔的第1分隔壁、以及在第2方向上将第1电池与第3电池之间以及第2电池与第4电池之间分隔的第2分隔壁。壳体具备第1壳体部件、从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这两者交叉的第3方向的一侧与第1壳体部件连结的第2壳体部件、以及在第1分隔壁和第2分隔壁的交叉部分处将第1壳体部件与第2壳体部件连结的连结部件。壳体具备在第1分隔壁的表面上向第1方向突出的第1肋条以及在第2分隔壁的表面上向第2方向突出的第2肋条中的至少一方。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提供具备上述的电池模组的电池组。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提供具备上述的电池组的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将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中使用的电池的一例按照每个部件分解而概略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电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电池的电极群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4是将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的一例按照每个部件分解并概略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在从第1方向的一侧观察分隔壁(第1分隔壁)的状态下表示图4的电池模组的概略图。
图6是对在第3方向上从壳体顶壁所处的一侧观察图4的电池模组的状态进行表示、并将第2壳体部件省略而表示的概略图。
图7是对在第3方向上从壳体底壁所处的一侧观察图4的电池模组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概略图。
图8是将图6的范围A1放大表示的概略图。
图9是概略地表示图7的A2-A2截面的剖视图。
图10是在图4的电池模组的第1壳体部件中概略地表示一部分的范围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图10的范围A3放大表示的概略图。
图12是在图4的电池模组的第1壳体部件中概略地表示与图10不同的一部分的范围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范围A4的概略图。
图14是在图4的电池模组的第2壳体部件中概略地表示一部分的范围的立体图。
图15是在图4的电池模组中表示8个空间中的某1个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使用了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的电池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使用了图16的一例等的电池组的车辆的一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有关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具备多个电池。
[电池]
首先,对在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中使用的电池单体进行说明。图1及图2表示在电池模组中使用的电池1的单体的一例。电池1例如是二次电池。图1将电池1按照每个部件分解而表示。
如图1及图2所示,电池1具备外包装容器(外包装部)3。外包装容器3由铝、铝合金、铁或不锈钢等的金属形成。此外,在外包装容器3的内部,形成内部空洞13。在电池1及外包装容器3中,规定了纵向(由箭头X1及箭头X2表示的方向)、与纵向交叉的(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横向(由箭头Y1及箭头Y2表示的方向)及与纵向及横向这两者交叉的(垂直或大致垂直的)高度方向(由箭头Z1及箭头Z2表示的方向)。
外包装容器3具备容器主体5及盖部件6。在图1等的一例中,容器主体5具有底壁11及周壁12,被形成为一面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状。底壁11相对于内部空洞13而言位于高度方向的一侧(箭头Z2侧)。此外,周壁12沿着外包装容器3的周向延伸设置,内部空洞13的外周侧被周壁12包围。此外,内部空洞13在高度方向上朝向与底壁11所处的一侧相反侧(箭头Z1侧)开口。另外,在电池1及外包装容器3的各自中,设内部空洞(内部空间)13相对于周壁12所处的一侧为内周侧,设与内周侧相反侧为外周侧。
周壁12具备两对侧壁15、16。一对侧壁(第1侧壁)15在纵向上夹着内部空洞13而对置。并且,一对侧壁(第2侧壁)16在横向上夹着内部空洞13而对置。侧壁15分别在侧壁16之间沿着横向连续地延伸设置。此外,侧壁16分别在侧壁15之间沿着纵向连续地延伸设置。
盖部件6在内部空洞13的开口处被安装于容器主体5。并且,盖部件6将内部空洞13的开口封堵,在高度方向上被从与底壁11相反侧安装于周壁12。因此,盖部件6在高度方向上夹着内部空洞13而与底壁11对置。在图1等的一例中,在盖部件6的厚度方向与电池1的高度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的状态下设有盖部件6。
在图1等的一例中,一对侧壁15之间的纵向上的尺寸,远远小于底壁11与盖部件6之间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及一对侧壁16之间的横向尺寸的各个。因此,在内部空洞13中,纵向上的尺寸远比横向上的尺寸及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各自小。此外,外包装容器3的壁厚遍及外包装容器3的整体而均匀或大致均匀地形成。因而,在电池1及外包装容器3的各自中,纵向上的尺寸远比横向上的尺寸及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各自小。
在外包装容器3的内部空洞13中收纳电极群10。图3是说明电极群10的结构的图。如图3所示,电极群10例如被形成为扁平形状,具备正极21、负极22及隔膜23、25。正极21具备作为正极集电体的正极集电箔21A和被正极集电箔21A的表面附着(日语:担持)的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1B。正极集电箔21A是铝箔或铝合金箔等,厚度是10μm~20μm左右。在正极集电箔21A上,涂敷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粘着剂及导电剂的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并不限定于这些,可以举出能够将锂吸藏释放的氧化物、硫化物及聚合物等。此外,从能得到较高的正极电位的观点来看,正极活性物质优选的是使用锂锰复合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钴复合氧化物及磷酸铁锂等。
负极22具备作为负极集电体的负极集电箔22A和被附着在负极集电箔22A的表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2B。负极集电箔22A是铝箔、铝合金箔或铜箔等,厚度是10μm~20μm左右。在负极集电箔22A上,涂敷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粘着剂及导电剂的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没有被特别限定,可以举出能够吸藏释放锂离子的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氮化物及碳材料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优选的是锂离子的吸藏释放电位相对于金属锂电位为0.4V以上的物质,即锂离子的吸藏释放电位为0.4V(vs.Li+/Li)以上的物质。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锂离子吸藏释放电位的负极活性物质,铝或铝合金与锂的合金反应被抑制,所以在与负极集电箔22A及负极22关联的构成部件中可以使用铝及铝合金。作为锂离子的吸藏释放电位为0.4V(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举出钛氧化物,钛酸锂等的锂钛复合氧化物、钨氧化物、非晶锡氧化物、铌钛复合氧化物、锡硅氧化物及氧化硅等,特别优选的是使用锂钛复合氧化物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另外,在使用吸藏释放锂离子的碳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负极集电箔22A可以使用铜箔。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的碳材料其锂离子的吸藏释放电位为0V(vs.Li+/Li)左右。
在正极集电箔21A及负极集电箔22A中使用的铝合金优选的是含有由从Mg、Ti、Zn、Mn、Fe、Cu及Si中选择的1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铝及铝合金的纯度可以设为98重量%以上,优选的是99.99重量%以上。此外,能够使用纯度100%的纯铝作为正极集电体及/或负极集电体的材料。铝及铝合金中的镍、铬等的过渡金属的含有量优选的是设为100重量ppm以下(包括0重量ppm)。
在正极集电箔21A中,由一方的长边缘21C及其附近部位形成正极集电极耳21D。在图2的一例中,正极集电极耳21D遍及长边缘21C的全长而形成。在正极集电极耳21D中,在正极集电箔21A的表面上没有附着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1B。因而,正极集电箔21A作为未附着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1B的部分而具备正极集电极耳21D。此外,在负极集电箔22A中,由一方的长边缘22C及其附近部位形成负极集电极耳22D。在图2的一例中,负极集电极耳22D遍及长边缘22C的全长而形成。在负极集电极耳22D中,在负极集电箔22A的表面上没有附着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2B。因而,负极集电箔22A作为未附着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2B的部分而具备负极集电极耳22D。
隔膜23、25分别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将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电绝缘。隔膜23、25分别既可以是与正极21及负极22分体的片等,也可以与正极21及负极22的一方一体地形成。此外,隔膜23、25既可以由有机材料形成,也可以由无机材料形成,也可以由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形成。作为形成隔膜23、25的有机材料,可以举出工程塑料及超级工程塑料。并且,作为工程塑料,可以举出聚酰胺、聚缩醛、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规聚苯乙烯(syndiotactic polystyrene)、聚碳酸酯、聚酰胺酰亚胺、聚乙烯醇、聚偏二氟乙烯及改性聚苯醚等。此外,作为超级工程塑料,可以举出聚苯硫醚、聚醚醚酮、液晶聚合物、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腈、聚砜、聚丙烯酸脂、聚醚酰亚胺及热塑性聚酰亚胺等。此外,作为形成隔膜23、25的无机材料,可以举出氧化物(例如,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磷氧化物、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钛)、氮化物(例如,氮化硼、氮化铝、氮化硅、氮化钡)等。
在电极群10中,在隔膜23、25分别被夹在正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1B和负极活性物质含有层22B之间的状态下,正极21、负极22及隔膜23、25以卷绕轴B为中心被卷绕为扁平形状。正极21、隔膜23、负极22及隔膜25例如在以该顺序重叠的状态下被卷绕。此外,在电极群10中,正极集电箔21A的正极集电极耳21D相对于负极22及隔膜23、25向沿着卷绕轴B的方向的一侧突出。并且,负极集电箔22A的负极集电极耳22D相对于正极21及隔膜23、25,在沿着卷绕轴B的方向上向与正极集电极耳21D突出的一侧相反侧突出。
电极群10以卷绕轴B相对于电池1的横向平行或大致平行的状态配置。因此,在外包装容器3的内部空洞13中,正极集电极耳21D相对于负极22及隔膜23、25向横向的一侧突出。并且,负极集电极耳22D相对于正极21及隔膜23、25在横向上向与正极集电极耳21D突出的一侧相反侧突出。
此外,电极群10不需要具有正极、负极及隔膜被卷绕的卷绕构造。在某一例中,电极群10具有多个正极及多个负极被交替地层叠的堆叠构造,在正极与负极之间设有隔膜。在此情况下,在电极群10中,正极集电极耳也在电池1(外包装容器3)的横向上向一侧相对于负极突出。并且,在电极群10中,负极集电极耳在电池1的横向上向与正极集电极耳突出的一侧相反侧相对于正极突出。
在某一例中,在内部空洞13中,使电极群10含浸在电解液(未图示)中。作为电解液,使用非水电解液,例如使用通过将电解质溶解到有机溶剂中而制备的非水电解液。在此情况下,作为溶解到有机溶剂中的电解质,可以举出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六氟砷酸锂(LiAsF6)、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及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等的锂盐及它们的混合物。此外,作为有机溶剂,可以举出碳酸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及碳酸亚乙烯酯等的环状碳酸酯;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及碳酸甲乙酯(MEC)等的链状碳酸酯;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及二氧戊环(DOX)等的环状醚;二甲氧基乙烷(DME)及二乙氧基乙烷(DEE)等的链状醚;γ-丁内酯(GBL)、乙腈(AN)及环丁砜(SL)等。这些有机溶剂被单独或作为混合溶剂使用。
此外,在某一例中,作为非水电解质,代替电解液而使用将非水电解液和高分子材料复合化而成的凝胶状非水电解质。在此情况下,使用上述的电解质及有机溶剂。此外,作为高分子材料,可以举出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丙烯腈(PAN)及聚环氧乙烷(PEO)等。
此外,在某一例中,代替电解液,作为非水电解质而设置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及无机固体电解质等的固体电解质。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电极群10中设置隔膜23、25。并且,在电极群10中,代替隔膜23、25而在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夹持固体电解质。因此,在该一例中,由固体电解质将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电绝缘。此外,在某一例中,也可以代替非水电解质而使用含有水系溶剂的水系电解质作为电解质。
在电池1中,在盖部件6的外表面、即盖部件6中的朝向与底壁11相反侧的面上,安装着一对电极端子27。电极端子27的一方为电池1的正极端子,电极端子27的另一方为电池1的负极端子。电极端子27分别以露出到外部的状态被安装在盖部件6的外表面上。在电池1中,电极端子27在横向上相对于彼此离开而配置。并且,横向上的电池1的中央位置位于电极端子27之间。电极端子27分别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由铝、铜及不锈钢等的某种形成。
此外,在盖部件6的外表面上,设有由电绝缘材料形成的一对绝缘部件28。绝缘部件28分别夹在盖部件6的外表面与电极端子27的对应的一方之间,将电极端子27的对应的一方相对于外包装容器3电绝缘。此外,绝缘部件28在横向上夹着电池1的中央位置而相对于彼此配置在相反侧。
将电极群10的正极集电极耳21D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的焊接而聚束。并且,正极集电极耳21D的束经由包括正极备用引线31A及正极引线32A等在内的1个以上的正极引线,与电极端子27的对应的一方(正极端子)电连接。此时,正极集电极耳21D与正极引线之间的连接、正极引线彼此的连接以及正极引线与正极端子之间的连接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的焊接进行。这里,正极引线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此外,正极集电极耳21D及正极引线被用绝缘部件(未图示)等相对于外包装容器3电绝缘。
同样,将电极群10的负极集电极耳22D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的焊接而被捆扎。并且,负极集电极耳22D的束经由包括负极备用引线31B及负极引线32B等在内的1个以上的负极引线,与电极端子27的对应的一方(负极端子)电连接。此时,负极集电极耳与负极引线之间的连接、负极引线彼此的连接以及负极引线与负极端子之间的连接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的焊接进行。这里,负极引线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此外,负极集电极耳及负极引线被用绝缘部件(未图示)等相对于外包装容器3电绝缘。
此外,在某一例中,也可以在盖部件6上形成气体开放阀及注液口(在图1至图3中都未图示)。在盖部件6上形成注液口的情况下,在盖部件6的外表面上,焊接将注液口封堵的封固板(在图1至图3中未图示)。
此外,在上述的一例等中,在外包装容器3的内部空洞13中收纳1个电极群10,但并不限于此。在某一例中,也可以在外包装容器3的内部空洞13中收纳多个电极群。
[电池模组]
接着,对具备多个上述的电池1等的电池的电池模组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进行说明。图4至图7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40的一例。如图4至图7所示,在电池模组40中,规定了第1方向(由箭头X3及箭头X4表示的方向)、与第1方向交叉的(垂直或大致垂直的)第2方向(由箭头Y3及箭头Y4表示的方向)以及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这两者交叉的(垂直或大致垂直的)第3方向(用箭头Z3及箭头Z4表示的方向)。这里,图5表示从第1方向的一侧观察的状态,图6及图7表示从第3方向的一侧观察的状态。
在电池模组40中,设有4个以上的上述的电池1,在图4至图7的一例中,设有8个电池1。并且,在电池模组40中,形成有两个(第1数量)电池列41A、41B。在电池列41A、41B的各自中,沿着第2方向排列有4个(第2数量)电池1。因而,在设电池模组40中形成的电池列(41A、41B)的数量为第1数量、设电池列(41A、41B)的各自中排列的电池1的数量为第2数量的情况下,第2数量比第1数量大。此外,电池列41A、41B在第1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相邻。并且,电池列41A、41B在第2方向及第3方向上相对于彼此不偏移或几乎不偏移。
在电池列41A、41B的各自中,电池1分别以横向沿着排列方向(第2方向)的状态、即横向与排列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的状态配置。并且,在电池列41A、41B的各自中,电池1分别以纵向与第1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并且高度方向与第3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的状态配置。即,在电池列41A、41B的各自中,电池1分别以纵向沿着第1方向并且高度方向沿着第3方向的状态配置。此外,在电池列41A、41B的各自中,电池1在第1方向及第3方向上相对于彼此不偏移或大致不偏移。
电池模组40具备壳体42。在电池模组40中,电池1分别被收纳在壳体42的内部的收纳空洞43中。在收纳空洞43中,如上述那样配置有多个(在图4至图7的一例中是8个)电池1,形成多个(在图4至图7的一例中是两个)电池列41A、41B。此外,壳体42具备第1壳体部件45及第2壳体部件46。第1壳体部件45及第2壳体部件46分别由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此外,第2壳体部件46从第3方向的一侧(箭头Z3侧)与第1壳体部件45连结。
包括壳体部件45、46的壳体42具有壳体底壁51、壳体顶壁52及壳体周壁53,被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壳体底壁51相对于收纳空洞43(电池1各自的外包装容器3)位于第3方向的一侧(箭头Z4侧)。并且,壳体顶壁52在第3方向上相对于收纳空洞43(电池1各自的外包装容器3)位于与壳体底壁51所处的一侧相反侧。因此,收纳空洞43在第3方向上被形成在壳体底壁51与壳体顶壁52之间。
在电池1的各自中,底壁11的外表面在第3方向上朝向壳体底壁51所处的一侧。并且,在电池1的各自中,盖部件6的外表面在第3方向上朝向壳体顶壁52所处的一侧。因而,电池1各自的盖部件6的外表面相对于第1壳体部件45朝向第2壳体部件46所处的一侧。此外,壳体周壁53在壳体底壁51与壳体顶壁52之间沿着壳体42(电池模组40)的周向延伸设置。收纳空洞43的外周侧被壳体周壁53包围。另外,在电池模组40及壳体42的各自中,设相对于壳体周壁53而言收纳空洞(内部空间)43所处的一侧为内周侧,设与内周侧相反侧为外周侧。
在壳体42中,由第1壳体部件45形成壳体底壁51,由第2壳体部件46形成壳体顶壁52。并且,由第1壳体部件45及第2壳体部件46这两者形成壳体周壁53。在壳体周壁53中,在第3方向上在中央位置或其附近,壳体部件45、46相对于彼此抵接。并且,在壳体周壁53中,壳体部件45、46的边界部分被沿着壳体42的周向形成。在壳体周壁53中,在壳体42的周向上,遍及整周或大致整周地形成壳体部件45、46的边界部分。另外,图6表示在第3方向上从壳体顶壁52所处的一侧观察的状态,将第2壳体部件46省略而表示。并且,图7表示在第3方向上从壳体底壁51所处的一侧观察的状态。
壳体周壁53具备两对壳体侧壁55、56。一对壳体侧壁(第1壳体侧壁)55在第1方向上夹着收纳空洞43而对置。并且,一对壳体侧壁(第2壳体侧壁)56在第2方向上夹着收纳空洞43而对置。壳体侧壁55分别在壳体侧壁56之间沿着第2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此外,壳体侧壁56分别在壳体侧壁55之间沿着第1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
在包括图4至图7等的一例的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壳体侧壁55之间的第1方向上的尺寸分别比一对壳体侧壁56之间的第2方向上的尺寸及壳体底壁51与壳体顶壁52之间的第3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在收纳空洞43及壳体42的各自中,第1方向上的尺寸分别比第2方向上的尺寸及第3方向上的尺寸小。此外,一对壳体侧壁56之间的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壳体底壁51与壳体顶壁52之间的第3方向上的尺寸大。因此,在收纳空洞43及壳体42的各自中,第2方向上的尺寸比第3方向上的尺寸大。
此外,壳体42具备分隔壁(第1分隔壁)57及分隔壁(第2分隔壁)58。在图4至图7的一例中,设有1个分隔壁57,设有3个分隔壁58。分隔壁57、58分别由第1壳体部件45及第2壳体部件46这两者形成。并且,在分隔壁57、58的各自在第3方向上在壳体底壁51与壳体顶壁52之间连续地延伸设置。此外,在分隔壁57、58的各自中,在第3方向上在中央位置或其附近,壳体部件45、46相对于彼此抵接。另外,在图5中,以从第1方向的一侧观察的状态表示分隔壁57。
分隔壁57在收纳空洞43中沿着第2方向延伸设置,在壳体侧壁56之间连续地延伸设置。并且,在分隔壁57中,壳体部件45、46的边界部分沿着第2方向形成。此外,分隔壁57在第1方向上形成在壳体侧壁55之间,并且在第1方向上形成在壳体42的中央位置或其附近。第1方向上相邻的电池列41A、41B之间被分隔壁57分隔。
分隔壁58分别在收纳空洞43中沿着第1方向延伸设置,在壳体侧壁55之间连续地延伸设置。并且,在分隔壁58的各自中,壳体部件45、46的边界部分沿着第1方向形成。此外,分隔壁58分别在第2方向上形成在壳体侧壁56之间,分隔壁58在第2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离开而配置。在电池列41A、41B的各自中,第2方向上相邻的电池1之间被分隔壁58的对应的1个分隔。
由于如上述那样形成分隔壁57、58,所以在图4至图7的一例中,在收纳空洞43中形成8个空间(室)61。并且,8个空间61被分隔壁57、58相对于彼此隔离。在空间61的各自中,配置8个电池1的对应的1个电池1。另外,在收纳空洞43中,空间61相对于彼此而言容积(大小)相同或大致相同。此外,8个空间61相对于彼此而言第1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相对于彼此而言第2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并且,空间61相对于彼此而言第3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
图8将图6的范围A1放大表示,图9表示图7的A2-A2截面。如图4至图9等所示,在壳体42中,通过用作为连结部件的螺纹部件63、67将第1壳体部件45与第2壳体部件46连结,从而将壳体部件45、46相对于彼此连结。在图4至图9等的一例中,设有两个螺纹部件63及3个螺纹部件67。螺纹部件63分别在壳体侧壁56的对应的一方与分隔壁57的交叉部分处,将壳体部件45、46相对于彼此连结。此外,螺纹部件67分别在分隔壁(第2分隔壁)58的对应的1个与分隔壁(第1分隔壁)57的交叉部分处,将壳体部件45、46相对于彼此连结。因此,螺纹部件63、67分别被配置在第1方向上的壳体42的中央位置或其附近。
在第1壳体部件45上,以与螺纹部件63相同的数量形成有凹部62,以与螺纹部件67相同的数量形成有凹部66。此外,在第2壳体部件46上,以与螺纹部件63相同的数量形成有孔65,以与螺纹部件67相同的数量形成有孔68。凹部62及孔65分别被形成在壳体侧壁56的对应的一方与分隔壁57的交叉部分处。此外,凹部66及孔68分别被形成在分隔壁(第2分隔壁)58的对应的1个与分隔壁(第1分隔壁)57的交叉部分处。
凹部62、66分别在第3方向上从壳体底壁51朝向第2壳体部件46所处的一侧凹陷。此外,孔65、68分别在第2壳体部件46中从与第1壳体部件45的边界部分起沿着第3方向延伸设置。凹部62分别与孔65的对应的一方连通。此外,凹部66分别与孔68的对应的1个连通。孔65、68各自的与第3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积比凹部62、66各自的与第3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积小。
在螺纹部件63、67的各自上,形成有头部(63A、67A的对应的1个),并且作为卡合部而形成有阳螺纹部(63B、67B的对应的1个)。在螺纹部件63、67的各自中,头部(63A;67A)的与轴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积比阳螺纹部(63B;67B)的与轴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积大。此外,螺纹部件63、67各自的头部(63A;67A)的与轴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积比凹部62、66各自的与第3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积小。并且,螺纹部件63、67各自的头部(63A;67A)的与轴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积比孔65、68各自的与第3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积大。
螺纹部件63分别被插入到凹部62的对应的一方中。此外,螺纹部件63的头部63A分别从壳体底壁51所处的一侧抵接到凹部62的对应的一个凹部62的底面上。在孔65各自的内周面上形成有阴螺纹部(未图示)。螺纹部件63的阳螺纹部63B分别被插入到孔65的对应的一方中。并且,螺纹部件63的阳螺纹部63B分别在孔65的对应的一方中与阴螺纹部螺合。由此,螺纹部件63分别将壳体部件45、46相对于彼此连结。
同样,螺纹部件67分别被插入到凹部66的对应的1个中。此外,螺纹部件67的头部67A分别从壳体底壁51所处的一侧抵接到凹部66的对应的1个底面上。在孔68各自的内周面上形成有阴螺纹部(未图示)。螺纹部件67的阳螺纹部67B分别被插入到孔68的对应的1个中。并且,螺纹部件67的阳螺纹部67B分别在孔68的对应的1个中与阴螺纹部螺合。由此,螺纹部件67分别将壳体部件45、46相对于彼此连结。
如上述那样,在作为连结部件的螺纹部件63、67的各自中,头部(63A、67A的对应的1个)从壳体底壁51所处的一侧抵接到凹部62、66的对应的1个凹部62、66的底面上。并且,在螺纹部件63、67的各自中,阳螺纹部(63B、67B的对应的1个)等的卡合部被插入到孔65、68的对应的1个中,在孔65、68的对应的1个中,与第2壳体部件46卡合。
分隔壁(第1分隔壁)57具有分隔表面57A、57B。分隔表面(第1分隔表面)57A朝向第1方向的一侧(箭头X3侧),并且分隔表面(第2分隔表面)57B在第1方向上朝向与分隔表面57A相反侧。此外,分隔壁(第2分隔壁)58分别具有分隔表面58A、58B。在分隔壁58的各自中,分隔表面(第3分隔表面)58A朝向第2方向的一侧(箭头Y3侧),分隔表面(第4分隔表面)58B在第2方向上朝向与分隔表面58A相反侧。
在分隔壁57的分隔表面(表面)57A、57B的各自上形成有多个肋条(第1肋条)71。在分隔表面57A、57B的各自中,多个肋条71分别向第1方向突出。在分隔表面57A中,肋条71分别在第1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7A面向的一侧(箭头X3侧)突出。并且,在分隔表面57B中,肋条71分别在第1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7B面向的一侧(箭头X4侧)突出。在图4至图9等的一例中,肋条71分别在第3方向上在壳体底壁51与壳体顶壁52之间连续地延伸设置。
分隔表面57A、57B的各自中,多个肋条71在第2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离开而配置。此外,在图4至图9等的一例中,形成在分隔表面(第1分隔表面)57A上的肋条71的数量与形成在分隔表面(第2分隔表面)57B上的肋条71的数量相同。并且,形成在分隔表面57A上的肋条71分别在第2方向上相对于形成在分隔表面57B上的肋条71的对应的1个不偏移或几乎不偏移。因而,肋条71以分隔壁57为中心(中央面)而对称(面对称)或大致对称(大致面对称)地配置。
在分隔壁58的各自中,在分隔表面(表面)58A、58B的各自上,形成有多个肋条(第2肋条)72。在分隔壁58各自的分隔表面58A、58B的各自中,多个肋条72分别向第2方向突出。在分隔壁58各自的分隔表面58A中,肋条72分别在第2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8A面向的一侧(箭头Y3侧)突出。并且,在分隔壁58各自的分隔表面58B中,肋条72分别在第2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8B面向的一侧(箭头Y4侧)突出。在图4至图9等的一例中,肋条72分别在第3方向上在壳体底壁51与壳体顶壁52之间连续地延伸设置。
在各个分隔壁58的分隔表面58A、58B的各自中,多个肋条72在第1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离开而配置。此外,在图4至图9等的一例中,在分隔壁58的各自中,形成在分隔表面(第3分隔表面)58A上的肋条72的数量与形成在分隔表面(第4分隔表面)58B上的肋条72的数量相同。并且,在分隔壁58的各自中,形成在分隔表面58A上的肋条72分别在第1方向上相对于形成在分隔表面58B上的肋条72的对应的1个不偏移或几乎不偏移。因而,在分隔壁58的各自中,肋条72以分隔壁(58的对应的1个)为中心(中央面)对称(面对称)或大致对称(大致面对称)地配置。
在图4至图9等的一例中,在分隔壁57中,朝向在第1方向上邻接的各个空间61(在图4至图9的一例中是8个空间61的全部)而各突出有3个肋条(第1肋条)71。并且,在分隔壁58的各自中,朝向在第2方向上邻接的各个空间61(在图4至图9的一例中是8个空间61的对应的4个)而各突出有两个肋条(第2肋条)72。因此,在图4至图9等的一例中,在8个空间61的各自中配置有3个肋条71。此外,在第2方向上位于两端的4个空间61的各自中配置有2个肋条72。并且,在第2方向上在除了位于两端的空间61以外的4个空间61的各自中配置有4个肋条72。
这里,设8个电池1中的任意的1个为电池(第1电池)1α。此外,规定第1方向上与电池1α相邻的电池(第2电池)1β以及第2方向上与电池1α相邻的电池(第3电池)1γ。并且,规定第1方向上与电池1γ相邻并且第2方向上与电池1β相邻的电池(第4电池)1δ。在电池模组40中,在第1方向上,电池1α与电池1β之间及电池1γ与电池1δ之间被分隔壁(第1分隔壁)57分隔。并且,在第2方向上,电池1α与电池1γ之间以及电池1β与电池1δ之间被分隔壁(第2分隔壁)58的对应的1个即分隔壁58α分隔。因此,配置电池1α~1δ的空间61被分隔壁57、58α相对于彼此隔离。此外,在分隔壁57、58α的交叉部分处,由螺纹部件(连结部件)67的对应的1个将壳体部件45、46相对于彼此连结。
此外,如上述那样,在分隔壁57的分隔表面57A、57B的各自中,多个肋条71朝向第1方向突出,在分隔壁58α的分隔表面58A、58B的各自中,多个肋条72朝向第2方向突出。在收纳电池1α~1δ的空间61的各自中,配置有从分隔壁57突出的肋条71的对应的1个以上、以及从分隔壁58α突出的肋条72的对应的1个以上。在图4至图9等的一例中,从分隔壁57朝向电池1α~1δ的各自各突出3个肋条(第1肋条)71。并且,从分隔壁58α朝向电池1α~1δ的各自各突出两个肋条(第2肋条)72。
图10表示图4至图9等的一例的电池模组40的第1壳体部件45中的一部分的范围,图11将图10的范围A3放大表示。并且,图12表示在电池模组40的第1壳体部件45中与图10不同的一部分的范围,图13表示图12的范围A4。如图5、图8、图10至图13等所示,在第1壳体部件45上,除了上述的肋条71、72以外还形成防撞肋条73A、73B。防撞肋条73A、73B分别被配置在壳体42的收纳空洞43中。并且,在收纳空洞43中,防撞肋条73A、73B分别在第3方向上被配置在壳体底壁51所处的一侧的端部。防撞肋条73A、73B分别从壳体底壁51沿着第3方向朝向第2壳体部件46(壳体顶壁52)所处的一侧延伸设置。
在图4至图13等的一例中,在壳体侧壁55各自的内表面上形成多个防撞肋条73A。在壳体侧壁55各自的内表面上,多个防撞肋条73A分别在第1方向上向内侧突出。此外,在分隔壁57的分隔表面57A、57B的各自上也形成多个防撞肋条73A。在分隔壁57的分隔表面57A、57B的各自中,多个防撞肋条73A分别从肋条71的对应的1个向第1方向进一步突出。在分隔表面57A中,防撞肋条73A分别在第1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7A面向的一侧(箭头X3侧)从肋条71的对应的1个突出。并且,在分隔表面57B中,防撞肋条73A分别在第1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7B面向的一侧(箭头X4侧)从肋条71的对应的1个突出。
在分隔壁58的各自中,也在分隔表面(表面)58A、58B的各自上形成多个防撞肋条73A。在分隔壁58各自的分隔表面58A、58B的各自中,多个防撞肋条73A分别从肋条72的对应的1个向第2方向进一步突出。在分隔壁58各自的分隔表面58A中,防撞肋条73A分别在第2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8A面向的一侧(箭头Y3侧)从肋条72的对应的1个突出。并且,在分隔壁58各自的分隔表面58B中,防撞肋条73A分别在第2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8B面向的一侧(箭头Y4侧)从肋条72的对应的1个突出。
此外,在图4至图13等的一例中,在分隔壁57的分隔表面57A、57B的各自上形成多个防撞肋条73B。在分隔壁57的分隔表面57A、57B的各自中,多个防撞肋条73B分别向第1方向突出。在分隔表面57A中,防撞肋条73B分别在第1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7A面向的一侧(箭头X3侧)突出。并且,在分隔表面57B中,防撞肋条73B分别在第1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7B面向的一侧(箭头X4侧)突出。另外,各个防撞肋条73A从壳体侧壁55及肋条71、72的对应的1个肋条71、72的突出量,比各个防撞肋条73B从分隔壁57的突出量小。
在图4至图13等的一例中,在分隔壁57中,朝向第1方向上邻接的各个空间61(在图4至图13的一例中是8个空间61的全部)而各突出有3个防撞肋条73A,且各突出有两个防撞肋条73B。并且,在分隔壁58的各自中,朝向第2方向上邻接的各个空间61(在图4至图13的一例中是8个空间61的对应的4个)而各突出有1个防撞肋条73A。并且,在一对壳体侧壁55的各自中,朝向第1方向上邻接的各个空间61(在图4至图13的一例中是8个空间61的对应的4个)而各突出有5个防撞肋条73A。
因此,在图4至图13等的一例中,在8个空间61的各自中配置2个防撞肋条73B。此外,在第2方向上位于两端的4个空间61的各自中,配置9个防撞肋条73A。并且,在第2方向上除了位于两端的空间61以外的4个空间61的各自中,配置10个防撞肋条73A。此外,在图4至图13等的一例中,在各个空间61的沿着分隔壁57的部位,在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3个防撞肋条73A(肋条71)及3个防撞肋条73B。
此外,在防撞肋条73A、73B的各自中,在第3方向上壳体底壁51所处的一侧的端部,具备倾斜面77。在防撞肋条73A、73B的各自中,倾斜面77以越向壳体底壁51接近则突出量越大的状态倾斜。即,在防撞肋条73A、73B各自的倾斜面77中,距壳体底壁51越远,越接近于突出部分的根位置。
图14表示图4至图9等的一例的电池模组40的第2壳体部件46中的一部分的范围。如图5及图14等所示,在第2壳体部件46上,除了上述的肋条71、72以外还形成多个防撞肋条75。防撞肋条75分别被配置在壳体42的收纳空洞43中。并且,在收纳空洞43中,防撞肋条75分别在第3方向上被配置在壳体顶壁52所处的一侧的端部。防撞肋条75分别从壳体顶壁52沿着第3方向朝向第1壳体部件45(壳体底壁51)所处的一侧延伸设置。因此,防撞肋条75分别在第3方向上从各个防撞肋条73A、73B离开而配置。
在图4至图14等的一例中,在壳体侧壁55各自的内表面上形成多个防撞肋条75。在壳体侧壁55各自的内表面上,多个防撞肋条75分别在第1方向上向内侧突出。此外,在分隔壁57的分隔表面57A、57B的各自中也形成多个防撞肋条75。在分隔壁57的分隔表面57A、57B的各自中,多个防撞肋条75分别从肋条71的对应的1个向第1方向进一步突出。在分隔表面57A中,防撞肋条75分别在第1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7A面向的一侧(箭头X3侧)从肋条71的对应的1个突出。并且,在分隔表面57B中,防撞肋条75分别在第1方向上朝向分隔表面57B面向的一侧(箭头X4侧)从肋条71的对应的1个突出。
在图4至图14等的一例中,在分隔壁57中,朝向第1方向上邻接的各个空间61(在图4至图14的一例中是8个空间61的全部)而各突出有3个防撞肋条75。并且,在一对壳体侧壁55的各自中,朝向第1方向上邻接的各个空间61(在图4至图14的一例中是8个空间61的对应的4个)而各突出有3个防撞肋条75。因此,在图4至图14等的一例中,在8个空间61的各自中配置6个防撞肋条75。
图15表示8个空间61中的某1个。在图15中,表示在空间61中经过防撞肋条73A的某1个及防撞肋条73B的某1个的截面。如图15等所示,在空间61的各自中,防撞肋条73A、73B分别被电池1的对应的1个电池1的周壁12向第1方向或第2方向推压。此外,在空间的61的各自中,防撞肋条73A、73B分别被电池1的对应的1个电池1的底壁11在第3方向上朝向壳体底壁51所处的一侧推压。因此,在空间61的各自中,防撞肋条73A、73B分别通过来自电池1的对应的1个电池1的推压而压瘪。此外,在空间61的各自中,防撞肋条75分别也被电池1的对应的1个周壁12向第1方向或第2方向推压。因此,在空间61的各自中,防撞肋条75分别通过来自电池1的对应的1个电池1的推压而压瘪。
此外,在空间61的各自中,防撞肋条73A、73B各自的倾斜面77将电池1的对应的1个在第3方向上朝向壳体顶壁52所处的一侧推压。因而,8个电池1分别在空间61的对应的1个中通过防撞肋条73A、73B的倾斜面77而在第3方向上朝向壳体顶壁52所处的一侧推压。并且,电池1分别通过来自防撞肋条73A、73B的推压而抵接在壳体顶壁52的内表面上。并且,在电池1的各自中,一对电极端子27相对于壳体顶壁52的内表面在第3方向上向外侧突出。在某一例中,在壳体顶壁52上,形成1个以上使壳体42的外部与收纳空洞43连通的孔(未图示)。各个电池1的电极端子27分别经过形成在壳体顶壁52上的孔的某个而相对于壳体42的外部露出。
此外,在电池模组40中,使用1个以上汇流条(未图示),将多个电池1相对于彼此电连接。汇流条由金属等的导电材料形成。在电池模组40中,既可以将多个电池1电连接,也可以将多个电池1电并联地连接。此外,在电池模组40中,也可以形成将电池1串联地连接的串联连接及将电池1并联地连接的并联连接这两者。在将两个电池1使用1个汇流条电连接的情况下,汇流条将两个电池1中的一个的正极端子与两个电池1中的另一个的负极端子之间连接。此外,在将两个以上的电池1使用两个汇流条电并联地连接的情况下,两个汇流条中的一个将两个以上的电池1的正极端子彼此连接。并且,两个汇流条中的另一个将两个以上的电池1的负极端子彼此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40中,通过作为连结部件的螺纹部件63、67分别将壳体部件45、46连结。并且,通过由螺纹部件63、67进行的连结,将形成壳体42的多个壳体部件45、46相对于彼此连结。因此,不使用粘接剂等而将壳体部件45、46连结。
此外,在电池模组40中,螺纹部件67分别在分隔壁(第2分隔壁)58的对应的1个与分隔壁(第1分隔壁)57的交叉部分处将壳体部件45、46相对于彼此连结。因而,螺纹部件67分别在第1方向上在壳体侧壁55之间并且在第2方向上在壳体侧壁56之间的部位处将壳体部件45、46连结。即,螺纹部件67分别相对于壳体周壁53在内周侧的部位将壳体部件45、46连结。通过相对于壳体周壁53而言在内周侧的部位将壳体部件45、46连结,将形成壳体42的多个壳体部件45、46牢固地连结。
此外,在电池模组40中,与作为所形成的电池列(41A、41B)的数量的第1数量相比,作为在各个电池列(41A、41B)排列的电池1的数量的第2数量较大。并且,在电池模组40中,第2方向上的尺寸分别比第1方向上的尺寸及第3方向上的尺寸大。在电池模组40中,如上述那样,在第2方向上,在壳体侧壁56之间的1个以上的部位,通过螺纹部件67将壳体部件45、46连结。因此,即使是使用第2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的壳体42的电池模组40,也将壳体部件45、46相对于彼此牢固地连结。此外,通过将壳体部件45、46牢固地连结,即使是使用第2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的壳体42的电池模组40,也能确保壳体42的强度。
此外,在电池模组40中,在分隔壁57的分隔表面57A、57B的各自上,设置多个向第1方向突出的肋条(第1肋条)71。并且,在各个分隔壁58的分隔表面58A、58B的各自上,设置多个向第2方向突出的肋条(第2肋条)72。在空间61的各自中,电池1的对应的1个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被肋条71限制。同样,在空间61的各自中,电池1的对应的1个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被肋条72限制。通过肋条71、72,各个电池1的移动被如上述那样限制,从而电池1分别被牢固地设置在空间61的对应的1个中。
此外,肋条71以分隔壁57为中心(中央面)而对称(面对称)或大致对称(大致面对称)地配置。并且,在分隔壁58的各自中,肋条72以分隔壁(58的对应的1个)为中心(中央面)对称(面对称)或大致对称(大致面对称)地配置。因此,成为从邻接的电池1更直接地对各个肋条71、72作用力。由此,能够将各个电池1更可靠地固定(设置)。
此外,在空间61的各自中,分别配置1个以上的防撞肋条73A、73B、75。并且,在空间的61的各自中,防撞肋条73A、73B、75分别通过从电池1的对应的1个的推压而压瘪(日语:潰れる)。通过如上述那样防撞肋条73A、73B、75压瘪,在空间61的各自中,电池1的对应的1个电池1的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上的移动被更可靠地限制。因此,电池1分别被更牢固地设置在空间61的对应的1个中。
此外,在电池模组40中,由于如上述那样分别配置电池1,所以不需要将电池1使用粘接剂等粘接到壳体42上。即,不使用粘接剂等而将电池1分别牢固地设置到空间61的对应的1个中。
此外,在电池模组40中,如上述那样,各个电池1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被肋条71限制。因此,不将分隔壁57的厚度(关于第1方向的尺寸)加厚而能够限制电池1各自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由于分隔壁57的厚度不变厚,从而实现壳体42的轻量化,使电池模组40轻量化。
此外,在电池模组40中,如上述那样,电池1各自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被肋条72限制。因此,不将各个分隔壁58的厚度(第2方向上的尺寸)加厚而限制电池1各自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由于分隔壁58的厚度不变厚,从而实现壳体42的轻量化,使电池模组40轻量化。
此外,在电池模组40中,电池1分别通过来自防撞肋条73A、73B的推压而抵接在壳体顶壁52的内表面上。并且,在电池1的各自中,一对电极端子27相对于壳体顶壁52的内表面在第3方向上向外侧突出。即,电池1各自的电极端子27相对于壳体顶壁52的内表面突出。电池1各自的盖部件6抵接在壳体顶壁52的内表面上,电池1各自的电极端子27的第3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由此,在各个电极端子27与汇流条(未图示)之间不再形成空间,容易使汇流条与各个电极端子27接触。由此,在电池模组40的制造时等,使用汇流条将多个电池1电连接的作业的作业性改善。
(变形例)
另外,设在分隔壁57上的肋条71的数量及设在分隔壁58的各自上的肋条72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在某变形例中,从分隔壁57朝向各个电池1各突出1个以上肋条71,从分隔壁58的对应的某个朝向各个电池1各突出1个以上的肋条72。在此情况下,各个电池1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被肋条71限制,各个电池1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被肋条72限制。此外,通过设置肋条71,分隔壁57的厚度不变厚,通过设置肋条72,分隔壁58各自的厚度不变厚。因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能够实现壳体42的轻量化,使电池模组40轻量化。
此外,在某变形例中,在分隔壁(第1分隔壁)57上形成肋条(第1肋条)71,而在分隔壁(第2分隔壁)58的各自上不形成肋条(第2肋条)72。在此情况下,与设置有肋条72的情况相比,分隔壁58的各自被形成得较厚。并且,电池1各自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被分隔壁58的对应的某个限制。在本变形例中,也通过设置肋条71,从而分隔壁57的厚度不变厚。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实现壳体42的轻量化,使电池模组40轻量化。
此外,在另一变形例中,在分隔壁(第2分隔壁)58的各自上形成肋条(第2肋条)72,而在分隔壁(第1分隔壁)57上不形成肋条(第1肋条)71。在此情况下,与设置有肋条71的情况相比,分隔壁57被形成得较厚。并且,电池1各自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被分隔壁57限制。在本变形例中,也通过设置肋条72,从而分隔壁58各自的厚度不变厚。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实现壳体42的轻量化,使电池模组40轻量化。
此外,形成在壳体42上的防撞肋条73A、73B各自的数量以及形成在壳体42上的防撞肋条75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在某变形例中,在空间61的各自中配置1个以上的防撞肋条73A、73B的某个。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各个电池1在空间61的对应的1个中通过来自防撞肋条73A、73B的对应的某个的推压而抵接在壳体顶壁52的内表面上。并且,在电池1的各自中,一对电极端子27相对于壳体顶壁52的内表面在第3方向上向外侧突出。
此外,在某变形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防撞肋条75。此外,在另一变形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防撞肋条73A、73B。但是,在这些变形例中,也设置从分隔壁(第1分隔壁)57突出的肋条(第1肋条)71以及从分隔壁(第2分隔壁)58的各自突出的肋条(第2肋条)72中的至少一方。
此外,电池模组40具备的电池1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但是,在哪种情况下,电池模组40都具备包括电池1α~1δ在内的4个以上的电池1。并且,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电池(第2电池)1β在第1方向上与电池(第1电池)1α相邻,电池(第3电池)1γ在第2方向上与电池1α相邻。并且,电池(第4电池)1δ在第1方向上与电池1γ相邻,并且,在第2方向上与电池1β相邻。并且,在哪种情况下,都是由分隔壁(第1分隔壁)57在第1方向上将电池1α与电池1β之间以及电池1γ与电池1δ之间分隔,由分隔壁(第2分隔壁)58在第2方向上将电池1α与电池1γ之间以及电池1β与电池1δ之间分隔。并且,在分隔壁57、58的交叉部分,第1壳体部件45通过螺纹部件67等的连结部件被连结在第2壳体部件46上。并且,在壳体42上,设置有在分隔壁57的表面上向第1方向突出的肋条(第1肋条)71以及在分隔壁58的表面上向第2方向突出的肋条(第2肋条)72中的至少一方。
此外,在如上述那样设置电池1α~1δ的情况下,在电池模组40中,电池1α、1γ形成沿着第2方向排列多个电池1的电池列(第1电池列)41A。并且,电池1β、1δ形成沿着第2方向排列多个电池1的电池列(第2电池列)41B。并且,电池列41A、41B在第1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相邻。
在某一例中,包括电池1α~1δ在内的4个以上的电池1以第1数量形成包括电池列41A、41B的电池列。并且,在包括电池列41A、41B在内的第1数量的电池列的各自中,沿着第2方向排列比第1数量大的第2数量的电池1。在此情况下,在电池模组40中,第2方向上的尺寸分别比第1方向上的尺寸及上述第3方向上的尺寸大。
[电池组]
接着,对使用上述实施方式等的电池模组的电池组进行说明。图16表示使用图4至图15等的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40的电池组80的一例。在图16等的一例中,在电池模组40中将多个电池1电串联地连接。电池1经由上述的汇流条等相对于彼此被电连接。另外,在另一例中,也可以在电池模组40中将多个电池1电并联地连接。此外,在另一例中,也可以在电池模组40中形成将电池1串联地连接的串联连接以及将电池1并联地连接的并联连接这两者。
此外,在电池组80的电池模组40中,将多个电池1的对应的1个电池1的正极端子(27的对应的1个)经由正极侧引线93等连接在正极侧的模组端子91上。并且,在多个电池1中在与连接正极侧引线93的电池1不同的对应的1个电池1中,负极端子(27的对应的1个)经由负极侧引线94与负极侧的模组端子92连接。
在电池组80上设有印刷配线基板81。在印刷配线基板81上,搭载保护电路82、作为温度检测器的热敏电阻83及通电用的外部端子85。另外,在电池组80中,通过绝缘部件(未图示),防止印刷配线基板81上的电气路径与电池模组40的配线之间的不需要的连接。正极侧的模组端子91经由形成在印刷配线基板81上的配线86等与保护电路82连接,负极侧的模组端子92经由形成在印刷配线基板81上的配线87等与保护电路82连接。
作为温度检测器的热敏电阻83对形成电池模组40的多个电池1的每一个检测温度。并且,热敏电阻83将关于温度的检测信号向保护电路82输出。
电池组80具有电流检测功能及电压检测功能。在电池组80中,既可以检测向电池模组40的输入电流及从电池模组40输出的输出电流,也可以检测在形成电池模组40的多个电池1的某个中流过的电流。此外,在电池组80中,既可以在电池模组40中检测电池1各自的电压,也可以检测施加在电池模组40整体上的电压。在电池组80中,电池模组40与保护电路82之间经由配线84被连接。在保护电路82中,经由配线84而输出关于电流的检测信号及关于电压的检测信号。
另外,在某一例中,代替检测电池1各自的电压而对形成电池模组40的各个电池1检测正极电位或负极电位。在此情况下,在电池模组40中作为参照极而设置锂电极等。并且,以参照极中的电位为基准,检测电池1各自的正极电位或负极电位。
外部端子85与电池组80的外部的设备连接。外部端子85被用于电流从电池模组40向外部的输出及/或电流向电池模组40的输入。当使用电池组80的电池模组40作为电源时,将电流经由通电用的外部端子85向电池组80的外部供给。此外,在将电池模组40充电时,将充电电流经由通电用的外部端子85向电池模组40供给。在电池模组40的充电电流中,例如包括车辆等的动力的再生能量等。此外,保护电路82能够经由正配线88及负配线89而与外部端子85连接。
保护电路82具有能够将电池模组40与外部端子85之间的电连接断开的功能。在保护电路82中,作为连接断开部而设置继电器或熔断器等。此外,保护电路82具有对电池模组40的充放电进行控制的功能。保护电路82基于关于上述的电流、电压及温度等的某个的检测结果,对电池模组40的充放电进行控制。
例如,在热敏电阻83的检测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保护电路82判断为成为了规定的条件。此外,在电池模组40中检测到过充电、过放电及过电流等的某个的情况下,保护电路82判断为电池模组40成为了规定的条件。并且,在电池模组40判断为成为了上述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保护电路82能够将保护电路82与通电用的外部端子85之间的导通断开。通过保护电路82与通电用的外部端子85之间的导通被断开,电流从电池模组40向外部的输出及电流向电池模组40的输入被停止。由此,有效地防止在电池模组40中持续发生过电流等。
另外,在某一例中,也可以使用在使用电池组80(电池模组40)作为电源的装置中形成的电路作为保护电路。此外,也可以在电池组80中设置多个电池模组40,将电池模组40彼此电串联及/或并联地连接。
[电池组的用途]
具备上述的电池模组40的电池组80的结构等根据用途可以适当变更。作为电池组80的用途,优选的是被要求大电流下的充放电的装置等。在具体的电池组80的用途中,可以举出数字照相机的电源用、车辆的车载用及固定用电源等。在此情况下,作为搭载包括电池模组40的电池组80的车辆,可以举出两轮至四轮的混合动力车、两轮至四轮的电动车、助力自行车及铁路用车辆等。此外,在搭载电池组80的车辆中,包括在工厂等中使用的无人输送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图17作为上述电池组80的某个应用例,表示向车辆100的应用例。在图17所示的一例中,车辆100具备车辆主体101和电池组80。在图17所示的一例中,车辆100是四轮汽车。另外,车辆100也可以搭载多个电池组80。
在图17的一例中,电池组80被搭载在位于车辆主体101的前方的发动机舱内。另外,电池组80例如也可以搭载在车辆主体101的后方或座席的下方。特别是,具备上述的电池模组40的电池组80即使是座席的下方的狭小的空间也能够配置。如上述那样,电池组80可以作为车辆100的电源使用。此外,电池组80能够将车辆100的动力的再生能量回收。
根据这些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实施例,第1分隔壁在第1方向上将第1电池与第2电池之间以及第3电池与第4电池之间分隔,第2分隔壁在第2方向上将第1电池与第3电池之间以及第2电池与第4电池之间分隔。连结部件在第1分隔壁与第2分隔壁的交叉部分处将第1壳体部件与第2壳体部件连结。壳体具备在第1分隔壁的表面上向第1方向突出的第1肋条以及在第2分隔壁的表面上向第2方向突出的第2肋条中的至少一方。由此,能够提供形成壳体的多个壳体部件被牢固地连结、并且在壳体的内部中多个电池分别被牢固地设置、实现轻量化的电池模组。
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是要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价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组,其中,
具备:
4个以上的电池;以及
壳体,在内部收纳上述4个以上的电池,
上述4个以上的电池具备:第1电池;在第1方向上与上述第1电池相邻的第2电池;在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与上述第1电池相邻的第3电池;以及在上述第1方向上与上述第3电池相邻且在上述第2方向上与上述第2电池相邻的第4电池,
上述壳体具备:在上述第1方向上将上述第1电池与上述第2电池之间以及上述第3电池与上述第4电池之间分隔的第1分隔壁;以及在上述第2方向上将上述第1电池与上述第3电池之间以及上述第2电池与上述第4电池之间分隔的第2分隔壁,
上述壳体具备:第1壳体部件;从与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这两者交叉的第3方向的一侧,与上述第1壳体部件连结的第2壳体部件;以及在上述第1分隔壁与上述第2分隔壁的交叉部分处,将上述第1壳体部件与上述第2壳体部件连结的连结部件,
上述壳体具备:在上述第1分隔壁的表面上向上述第1方向突出的第1肋条以及在上述第2分隔壁的表面上向上述第2方向突出的第2肋条的至少一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中,
上述电池模组是,
设有4个上述第1肋条,并从上述第1分隔壁朝向上述第1电池至上述第4电池的每一个地各突出有1个以上的上述第1肋条,以及
设有4个上述第2肋条,并从上述第2分隔壁朝向上述第1电池至上述第4电池的每一个地各突出有1个以上的上述第2肋条,
的至少一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中,
上述4个以上的电池分别具备电极群和在内部空洞中收纳上述电极群的外包装容器,
在上述4个以上的电池各自的上述外包装容器中,纵向上的尺寸分别比与上述纵向交叉的横向上的尺寸及与上述纵向及上述横向这两者交叉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小,
上述4个以上的电池分别以上述纵向沿着上述第1方向并且上述横向沿着上述第2方向的状态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中,
上述4个以上的电池各自的上述外包装容器具备:相对于上述内部空洞而言位于高度方向的一侧的底壁;将上述内部空洞的外周侧包围的周壁;以及从上述高度方向上与上述底壁相反的一侧安装到上述周壁上的盖部件,
上述4个以上的电池分别具备被安装到上述盖部件的外表面上的电极端子,
上述第2壳体部件具备壳体顶壁,
上述4个以上的电池各自的上述盖部件的上述外表面朝向上述第3方向上上述壳体顶壁所处的一侧,
上述壳体具备将上述4个以上的电池分别朝向上述第3方向上上述壳体顶壁所处的一侧推压的防撞肋条,
在上述4个以上的电池的各自中,通过来自上述防撞肋条的推压,上述盖部件的上述外表面抵接在上述壳体顶壁的内表面上,上述电极端子相对于上述壳体顶壁的上述内表面在上述第3方向上向外侧突出。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中,
上述第1电池及上述第3电池形成沿着上述第2方向排列有多个电池的第1电池列,
上述第2电池及上述第4电池形成沿着上述第2方向排列有多个电池的第2电池列,
上述第1电池列在上述第1方向上与上述第2电池列相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中,
上述4个以上的电池以第1数量形成包括上述第1电池列及上述第2电池列在内的电池列,
在包括上述第1电池列及上述第2电池列在内的上述电池列的各自中,沿着上述第2方向排列有比第1数量大的第2数量的电池。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中,
在上述壳体中,上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分别比上述第1方向上的尺寸及上述第3方向上的尺寸大。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中,
上述第1壳体部件具备:壳体底壁;以及在上述第1分隔壁和上述第2分隔壁的上述交叉部分处,从上述壳体底壁朝向上述第3方向上上述第2壳体部件所处的一侧凹陷的凹部,
在上述第2壳体部件上,在上述第1分隔壁和上述第2分隔壁的上述交叉部分处,沿着上述第3方向形成有与上述凹部连通的孔,
上述连结部件具备:从上述壳体底壁所处的一侧与上述凹部的底面抵接的头部;以及被插入到上述第2壳体部件的上述孔中并在上述孔中与上述第2壳体部件卡合的卡合部。
9.一种电池组,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10.一种车辆,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
CN201980084940.4A 2019-05-17 2019-09-06 电池模组、电池组及车辆 Pending CN1132730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4019A JP7199303B2 (ja) 2019-05-17 2019-05-17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JP2019-094019 2019-05-17
PCT/JP2019/035210 WO2020235116A1 (ja) 2019-05-17 2019-09-06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3022A true CN113273022A (zh) 2021-08-17

Family

ID=73453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4940.4A Pending CN113273022A (zh) 2019-05-17 2019-09-06 电池模组、电池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67301A1 (zh)
EP (1) EP3972005A4 (zh)
JP (1) JP7199303B2 (zh)
CN (1) CN113273022A (zh)
WO (1) WO20202351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0179A1 (ja) * 2022-10-24 2024-05-0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CN117755063B (zh) * 2024-02-22 2024-04-16 亿恩新动力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动力电池箱防护装置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15361A1 (en) * 2011-04-20 2012-10-24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unit
CN104617244A (zh) * 2014-12-05 2015-05-13 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电动车蓄电池抗震防撞结构
WO2015178456A1 (ja) * 2014-05-22 2015-11-26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電池装置
CN105190934A (zh) * 2012-12-28 2015-12-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206322750U (zh) * 2016-11-30 2017-07-11 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托盘及电池包
CN107112469A (zh) * 2015-01-07 2017-08-29 Eos能源储存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池模块的拘束系统
US20170263903A1 (en) * 2016-03-09 2017-09-14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y pack
CN207368168U (zh) * 2017-10-25 2018-05-15 惠州市驰久能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散热装置及电池包
CN108297664A (zh) * 2017-01-13 2018-07-20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间隔套的电池承载件
KR20180083991A (ko) * 2017-01-13 2018-07-24 안동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이차전지 패키지
CN108695458A (zh) * 2017-04-04 2018-10-23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组和包括电池组的电动车辆
JP2018181749A (ja) * 2017-04-20 2018-11-15 株式会社Fts バッテリーケース
US20180345778A1 (en) * 2017-05-31 2018-12-0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WO2019031175A1 (ja) * 2017-08-10 2019-02-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565010A (zh) * 2016-08-11 2019-04-02 蒂森克虏伯钢铁欧洲股份公司 电池壳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37111B2 (ja) 2009-09-30 2014-07-02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装置
US20140162114A1 (en) * 2011-07-15 2014-06-12 Nec Energy Devices, Ltd. Battery module
US10727540B2 (en) * 2016-02-01 2020-07-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US11050113B2 (en) 2016-08-19 2021-06-29 Flextronics Ap, Llc. Battery holder
JP6900821B2 (ja) 2017-07-28 2021-07-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15361A1 (en) * 2011-04-20 2012-10-24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unit
CN105190934A (zh) * 2012-12-28 2015-12-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池组
WO2015178456A1 (ja) * 2014-05-22 2015-11-26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電池装置
CN104617244A (zh) * 2014-12-05 2015-05-13 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电动车蓄电池抗震防撞结构
CN107112469A (zh) * 2015-01-07 2017-08-29 Eos能源储存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池模块的拘束系统
US20170263903A1 (en) * 2016-03-09 2017-09-14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y pack
CN109565010A (zh) * 2016-08-11 2019-04-02 蒂森克虏伯钢铁欧洲股份公司 电池壳体
CN206322750U (zh) * 2016-11-30 2017-07-11 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托盘及电池包
CN108297664A (zh) * 2017-01-13 2018-07-20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间隔套的电池承载件
KR20180083991A (ko) * 2017-01-13 2018-07-24 안동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이차전지 패키지
CN108695458A (zh) * 2017-04-04 2018-10-23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组和包括电池组的电动车辆
JP2018181749A (ja) * 2017-04-20 2018-11-15 株式会社Fts バッテリーケース
US20180345778A1 (en) * 2017-05-31 2018-12-0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WO2019031175A1 (ja) * 2017-08-10 2019-02-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7368168U (zh) * 2017-10-25 2018-05-15 惠州市驰久能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散热装置及电池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91156A (ja) 2020-11-26
EP3972005A1 (en) 2022-03-23
JP7199303B2 (ja) 2023-01-05
WO2020235116A1 (ja) 2020-11-26
US20210367301A1 (en) 2021-11-25
EP3972005A4 (en) 2022-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0995B (zh) 二次电池、电池包以及车辆
US8956755B2 (en) Battery and battery assembly
US9196895B2 (en) Sealed secondary battery
EP2475023B1 (en)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having the same
US20210351456A1 (en) Battery pack and battery system
US20220255200A1 (en)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US20170317377A1 (en)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power storage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US10804508B2 (en) Sealed cell and cell pack
US20210367301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EP2642551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214176202U (zh) 连接部件及电池包
CN111095644A (zh) 电池及电池包
CN115719864A (zh) 电池
CN113228389A (zh) 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CN114447536A (zh) 电池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CN216818550U (zh) 绝缘部件、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
CN114788077A (zh) 电化学电池以及电化学电池模块
CN113169424A (zh) 电池模块
JP7124209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EP3806181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CN114762176A (zh) 电化学电池
JP2015146262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