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76202U - 连接部件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连接部件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76202U
CN214176202U CN201890001651.4U CN201890001651U CN214176202U CN 214176202 U CN214176202 U CN 214176202U CN 201890001651 U CN201890001651 U CN 201890001651U CN 214176202 U CN214176202 U CN 2141762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terminal
terminals
connector
inters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165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野基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762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762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连接在层叠方向层叠的两个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分别具备沿着与层叠方向交叉的第1交叉方向的侧壁、在周向侧壁延设的范围内设置的端子、及从侧壁向外侧突出的凸缘。连接部件的一对连接器部分别在与二次电池对应的一方,在层叠方向及与第1交叉方向交叉的第2交叉方向从外侧与端子进行面接触。中继部通过阶梯与连接器部相比在第2交叉方向位于外侧,通过二次电池的一方的凸缘的外侧,将连接器部间中继。

Description

连接部件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将两个二次电池间电连接的连接部件及具备该连接部件的电池包。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在电池包中,多个二次电池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相邻地层叠的两个二次电池通过母线等连接部件而电连接。设在电池包中的二次电池分别具备包含正极及负极的电极组、收纳电极组的外包装部、和安装在外包装部的外表面上的端子。而且,在电池包中,相邻地层叠的两个二次电池的端子通过母线等连接部件而连接,由此两个二次电池被电连接。
此外,作为电池包中所用的二次电池,有外包装部由两个外包装构件形成,两个外包装构件分别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二次电池。在该二次电池中,外包装构件的一方即第1外包装构件形成为具备底壁及侧壁的带底的筒状,通过底壁及侧壁来规定收纳电极组的收纳空间。而且,收纳空间在底壁的相反侧具有开口。此外,在第1外包装构件中,在底壁的相反侧的部位形成凸缘。在该二次电池中,第2外包装构件与凸缘相对地配置,堵塞收纳空间的开口。此外,凸缘及第2外包装构件从开口边缘相对于侧壁向外侧突出。凸缘及第2外包装构件在开口边缘的外侧被气密性焊接在开口的全周上。通过凸缘及第2外包装构件的焊接,收纳空间相对于外部被密封(密闭)。
电池包中设有多个焊接了凸缘及第2外包装构件的上述二次电池,有在各个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与层叠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层叠二次电池的情况。另外,在这样的电池包中,有彼此相邻地层叠的两个二次电池以一方的第2外包装构件与另一方的底壁相对的状态配置的情况。如前所述,在层叠二次电池的电池包中,要求连接相邻地层叠的二次电池间的连接部件与凸缘及第2外包装构件的突出部分不干涉(不接触),且通过连接部件确实地连接端子彼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2041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连接部件及具备该连接部件的电池包,所述连接部件是电连接两个二次电池的连接部件,且确实地连接端子彼此、并且不干涉端子以外的部分。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实施方式,连接部件将在层叠方向上彼此相对而相邻地层叠的第1二次电池及第2二次电池间电连接。第1二次电池及第2二次电池分别具备由金属形成的第1外包装构件及第2外包装构件、包含正极及负极的电极组及一对端子。在第1二次电池及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第1外包装构件具有底壁、沿着与层叠方向交叉的第1交叉方向的一对第1侧壁及沿着与层叠方向交叉、且与第1交叉方向交叉的第2交叉方向的一对第2侧壁,而且通过底壁、第1侧壁及第2侧壁来规定收纳电极组的收纳空间。此外,第1外包装构件在底壁的相反侧具备相对于第1侧壁及第2侧壁向外侧突出的凸缘。另外,第2外包装构件以将收纳空间的开口堵塞的状态与凸缘相对。在第1二次电池及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端子分别安装在第1外包装构件的外表面上,而且设在开口的周向上第1侧壁的对应的一方延设的范围内。第1二次电池及第2二次电池以第1二次电池的第2外包装构件与第2二次电池的底壁相对的状态配置。连接部件的第1连接器部在第2交叉方向从外侧与第1二次电池的端子的一方即对象端子进行面接触。此外,在第2二次电池的端子中,连接部件的第2连接器部在第2交叉方向从外侧与对象端子进行面接触,所述对象端子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第1二次电池及第2二次电池的收纳空间,位于与第1二次电池的对象端子相同的一侧的一方。第1连接器部及第2连接器部分别沿着第1交叉方向延设。连接部件的第1中继部在第1交叉方向设在第1二次电池及第2二次电池的离开对象端子的位置上,在第2交叉方向通过第1二次电池的凸缘的外侧,将第1连接器部和第2连接器部中继。在连接部件中,在第1连接器部与第1中继部之间设置第1阶梯,在第2连接器部与第1中继部之间设置第2阶梯。第1阶梯使第1中继部与第1连接器部相比在第2交叉方向位于外侧,第2阶梯使第1中继部与第2连接器部相比在第2交叉方向位于外侧。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包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主体的立体图。
图4是以按每个部件分解的状态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主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以在厚度方向从底壁所处的一侧看的状态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主体的概略图。
图6是以从横向的一侧看的状态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概略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组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8是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以从与图8不同的方向看的状态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概略地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包中,将彼此相对而相邻地层叠的二次电池电连接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1是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包的母线的立体图。
图12是概略地表示在第1变形例涉及的电池包中,将彼此相对而相邻地层叠的二次电池电连接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3是概略地表示第1变形例涉及的电池包的母线的立体图。
图14是概略地表示在第2变形例涉及的电池包中,将彼此相对而相邻地层叠的二次电池电连接的构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4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包70的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的那样,电池包70具备多个二次电池1,在图1的一个例子中,具备8个二次电池1A~1H。在电池包70中,二次电池1A~1H沿着层叠方向(箭头Z1及箭头Z2所示的方向)层叠。再者,二次电池1A~1H的层叠方向为排列二次电池1A~1H的排列方向。这里,在电池包70中,对与层叠方向交叉的第1交叉方向(箭头X1及箭头X2所示的方向)及与层叠方向交叉、且与第1交叉方向交叉的第2交叉方向(箭头Y1及箭头Y2所示的方向)进行规定。本实施方式中,第1交叉方向与层叠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第2交叉方向与层叠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且与第1交叉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
<二次电池>
对设在电池包70中的二次电池1的单体进行说明。再者,图1的一个例子的二次电池1A~1H分别为与以下说明的二次电池1同样的构成。图2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1。二次电池1例如是非水电解质电池。如图2所示的那样,二次电池1具备电池主体2、和安装在电池主体2上的安装构件50。
图3示出电池主体2,图4以将每个构件分解的方式示出电池主体2。如图2~图4所示的那样,电池主体2具备外包装部3。外包装部3由第1外包装构件5及第2外包装构件6形成。外包装构件5、6分别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作为形成外包装构件5、6的不锈钢以外的金属,可列举铝、铝合金、碳钢及镀覆钢等。第1外包装构件5形成为带底的筒状。本实施方式中,第1外包装构件5具有底壁7及两对侧壁8A、8B、9A、9B,形成为带底的大致长方形筒状。在第1外包装构件5中,通过底壁7及侧壁8A、8B、9A、9B来规定收纳空间11。收纳空间11中收纳电极组10。
收纳空间11在底壁7的相反侧具有开口12。这里,二次电池1中,对纵向(箭头X3及箭头X4所示的方向)、与纵向垂直或大致垂直(交叉)的横向(箭头Y3及箭头Y4所示的方向)、及与纵向垂直或大致垂直(交叉)且与横向垂直或大致垂直(交叉)的厚度方向(箭头Z3及箭头Z4所示的方向)进行规定。二次电池1中,一对侧壁(第1侧壁)8A、8B分别沿着纵向延设,从侧壁9A沿纵向连续到侧壁9B。另外,一对侧壁(第2侧壁)9A、9B分别沿着横向延设,从侧壁8A沿横向连续到侧壁8B。侧壁8A、8B相互相对,以夹着收纳空间11相互在横向上分离的方式配置。另外,侧壁9A、9B相互相对,以夹着收纳空间11相互在纵向上分离的方式配置。此外,侧壁8A、8B、9A、9B分别从底壁7朝开口12沿着厚度方向延设,收纳空间11在开口12中朝厚度方向的一侧(箭头Z4侧)开口。而且,开口12的开口面相对于纵向及横向平行或大致平行。
图5以在二次电池1的厚度方向从底壁7所处的一侧(箭头Z3侧)看的状态示出电池主体2。此外,图6以从横向的一侧(例如箭头Y3侧)看的状态示出二次电池1。如图2~图6所示的那样,在第1外包装构件5中,在底壁7的相反侧的部位上设置凸缘13。凸缘13在开口12的周向遍及全周,规定开口12的开口边缘15。此外,凸缘13在开口12的周向遍及全周,从开口边缘15向外侧突出。因此,凸缘13在与开口12的开口面平行的方向相对于侧壁8A、8B、9A、9B向离开开口12的一侧突出。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在与二次电池1的厚度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中,由侧壁8A、8B、9A、9B围住的区域为长方形状或大致长方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在某实施例中,在与二次电池1的厚度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中,由侧壁围住的区域例如也可以形成长方形状以外的多边形状或椭圆形状等。
本实施方式中,第2外包装构件6为板状的部件,例如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第2外包装构件6与凸缘13相对地配置,从开口12开口的一侧安装在凸缘13上。本实施方式中,第2外包装构件6遍及开口12的周向的全周地从开口边缘15朝外侧突出。所以,第2外包装构件6在与开口12的开口面平行的方向,相对于侧壁8A、8B、9A、9B向离开开口12的一侧突出。在开口边缘15的外侧的区域中,遍及开口12的周向的全周,第2外包装构件6与凸缘13相对。此外,第2外包装构件6将收纳空间11的开口12堵塞。本实施方式中,板状的第2外包装构件6的厚度方向与二次电池1(电池主体2)的厚度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
再者,从底壁7到开口12的距离远比侧壁8A、8B间的距离及侧壁9A、9B间的距离小。另外,二次电池1中,厚度方向的尺寸远比纵向的尺寸及横向的尺寸各自都小。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侧壁8A、8B间的距离比侧壁9A、9B间的距离大,二次电池1中,横向的尺寸比纵向的尺寸大。这里,侧壁(第1侧壁)8A、8B间的距离与二次电池1的横向的收纳空间11(开口12)的尺寸相当。另外,侧壁(第2侧壁)9A、9B间的距离与二次电池1的纵向的收纳空间11(开口12)的尺寸相当。另外,从底壁7到开口12的距离与二次电池1的厚度方向的收纳空间11的尺寸相当。
此外,在某实施例中,第1外包装构件5的底壁7、侧壁8A、8B、9A、9B及凸缘13各个中为0.02mm以上且0.3mm以下的壁厚。另外,板状的第2外包装构件6为0.02mm以上且0.3mm以下的壁厚。此外,从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的开口边缘15(侧壁8A、8B、9A、9B)朝外侧的突出尺寸在2mm以上且5mm以下的范围。即,从开口12的开口边缘15到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各自的外周端(外缘)的距离在2mm以上且5mm以下的范围。
图7是用于说明电极组10的构成的图。如图7所示的那样,电极组10例如形成为扁平形状,具备正极21、负极22和隔膜23、25。正极21具备作为正极集电体的正极集电箔21A和担载于正极集电箔21A的表面上的含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正极集电箔21A为铝箔或铝合金箔等,厚度在10μm~20μm的范围。在正极集电箔21A上涂布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及导电剂的浆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没有特别的限定,可列举能够嵌入脱嵌锂的氧化物、硫化物及聚合物等。此外,从得到高的正极电位的观点出发,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使用锂锰复合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钴复合氧化物及磷酸铁锂等。
负极22具备作为负极集电体的负极集电箔22A和担载于负极集电箔22A的表面上的含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负极集电箔22A为铝箔、铝合金箔或铜箔等,厚度在10μm~20μm的范围。在负极集电箔22A上涂布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及导电剂的浆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没有特别的限定,可列举能够嵌入脱嵌锂离子的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氮化物及碳材料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优选为锂离子的嵌入脱嵌电位相对于金属锂电位达到0.4V以上的物质,即锂离子的嵌入脱嵌电位达到0.4V(vs.Li+/Li)以上的物质。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锂离子嵌入脱嵌电位的负极活性物质,可抑制铝或铝合金和锂的合金反应,因此可在与负极集电箔22A及负极22相关的构成部件中使用铝及铝合金。作为锂离子的嵌入脱嵌电位达到0.4V(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列举钛氧化物、钛酸锂等锂钛复合氧化物、钨氧化物、无定形锡氧化物、铌钛复合氧化物、锡硅氧化物及氧化硅等,特别优选使用锂钛复合氧化物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再者,在使用可嵌入脱嵌锂离子的碳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时,负极集电箔22A最好使用铜箔。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的碳材料,锂离子的嵌入脱嵌电位为0V(vs.Li+/Li)左右。
正极集电箔21A及负极集电箔22A中所用的铝合金优选含有选自Mg、Ti、Zn、Mn、Fe、Cu及Si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铝及铝合金的纯度可在98重量%以上,优选为99.99重量%以上。此外,可使用纯度100%的纯铝作为正极集电体及/或负极集电体的材料。铝及铝合金中的镍、铬等过渡金属的含量优选在100重量ppm以下(包括0重量ppm)。
正极集电箔21A中,通过一方的长边缘21C及其附近部位形成正极集电极耳21D。本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极耳21D遍及长边缘21C的全长地形成。正极集电极耳21D中,在正极集电箔21A的表面未担载含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此外,负极集电箔22A中,通过一方的长边缘22C及其附近部位形成负极集电极耳22D。本实施方式中,负极集电极耳22D遍及长边缘22C的全长地形成。负极集电极耳22D中,负极集电箔22A的表面未担载含负极活性物质层22B。
隔膜23、25分别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使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电绝缘。隔膜23、25分别也可以是与正极21及负极22为另一体的片材等,也可以与正极21及负极22中的一方一体地形成。此外,隔膜23、25也可以由有机材料形成,也可以由无机材料形成,也可以由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形成。作为形成隔膜23、25的有机材料,可列举工程塑料及超级工程塑料。另外,作为工程塑料,可列举聚酰胺、聚缩醛、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规立构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酰亚胺、聚乙烯醇、聚偏氟乙烯及改性聚苯醚等。此外,作为超级工程塑料,可列举聚苯硫醚、聚醚醚酮、液晶聚合物、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腈、聚砜、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及热塑性聚酰亚胺等。此外,作为形成隔膜23、25的无机材料,可列举氧化物(例如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磷氧化物、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钛)、氮化物(例如氮化硼、氮化铝、氮化硅、氮化钡)等。
电极组10中,以在含正极活性物质层21B与含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之间分别夹着隔膜23、25的状态,将正极21、负极22及隔膜23、25以卷绕轴B为中心卷绕成扁平形状。此时,例如将正极21、隔膜23、负极22及隔膜25以按此顺序重叠的状态卷绕。此外,电极组10中,正极集电箔21A的正极集电极耳21D相对于负极22及隔膜23、25,朝沿着卷绕轴B的方向的一侧突出。另外,负极集电箔22A的负极集电极耳22D相对于正极21及隔膜23、25,在沿着卷绕轴B的方向朝正极集电极耳21D突出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电极组10以卷绕轴B相对于二次电池1的横向平行或大致平行的状态配置。
在某实施例中,在收纳空间11中,使电解液(未图示)浸渗在电极组10中。作为电解液,可使用非水电解液,例如可使用通过将电解质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而调制的非水电解液。在此种情况下,作为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电解质,可列举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六氟砷酸锂(LiAsF6)、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及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等锂盐及它们的混合物。此外,作为有机溶剂,可列举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及碳酸乙烯酯等环状碳酸酯;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及碳酸甲乙酯(MEC)等链状碳酸酯;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及二氧杂戊环(DOX)等环状醚;二甲氧基乙烷(DME)及二乙氧基乙烷(DEE)等链状醚;γ-丁内酯(GBL)、乙腈(AN)及环丁砜(SL)等。这些有机溶剂可单独使用或作为混合溶剂使用。
此外,在某实施例中,作为非水电解质,取代电解液而使用将非水电解液和高分子材料复合化而成的凝胶状非水电解质。在此种情况下,可使用上述的电解质及有机溶剂。此外,作为高分子材料,可列举聚偏氟乙烯(PVdF)、聚丙烯腈(PAN)及聚环氧乙烷(PEO)等。
此外,在某实施例中,取代电解液,而作为非水电解质设置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及无机固体电解质等固体电解质。在此种情况下,电极组10中也可以不设置隔膜23、25。另外,电极组10中,取代隔膜23、25,在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夹着固体电解质。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固体电解质使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电绝缘。
如图5等所示的那样,电池主体2中,形成将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气密性焊接的焊接部35。焊接部35相对于开口12的开口边缘15设在外侧,也就是说在与开口12的开口面平行的方向设在离开开口12的一侧。所以,焊接部35在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中,设在从侧壁8A、8B、9A、9B(开口边缘15)朝外侧的突出部分上。焊接部35沿着开口边缘15延设,在开口12的周向遍及全周地连续形成。因此,在开口12的周向遍及全周地,将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气密性焊接。由于在焊接部35如上所述将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气密性焊接,所以收纳空间11被封闭,收纳空间11被密封。
再者,在焊接部35,例如通过电阻缝焊,焊接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通过进行电阻缝焊,与激光焊等相比,可抑制成本,而且凸缘13和第2外包装构件6之间的气密性高。此外,图5中,用虚线表示焊接部35。
如图3~图6所示的那样,在第1外包装构件5的外表面上,在底壁7与侧壁8A之间设有倾斜面26A,在底壁7与侧壁8B之间设有倾斜面26B。一对倾斜面26A、26B分别沿着纵向延设,从侧壁9A在纵向延续到侧壁9B。因此,倾斜面26A、26B分别在开口12的周向,遍及与侧壁8A、8B的对应的一方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范围延设。倾斜面26A、26B相对于底壁7及侧壁8A、8B分别倾斜。倾斜面26A、26B分别以越靠近底壁7越在横向朝内侧的状态倾斜。所以,倾斜面26A、26B分别将与底壁7的交叉部分形成钝角,而且将与侧壁8A、8B的对应的一方的交叉部分形成钝角。
在第1外包装构件5的外表面上安装一对端子27A、27B。端子27A、27B的一方成为二次电池1的正极端子,端子27A、27B中的另一方成为二次电池1的负极端子。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7A以向外部露出的状态安装在倾斜面26A上,端子27B以向外部露出的状态安装在倾斜面26B上。所以,端子27A、27B分别在开口12的周向,设置在延设侧壁8A、8B的对应的一方的范围内。在图3等的一个例子中,端子27A在二次电池1的纵向配置在倾斜面26A的中央位置或大致中央位置,端子27B在二次电池1的纵向配置在倾斜面26B的中央位置或大致中央位置。端子27A、27B分别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可由铝、铜及不锈钢等中的任一种形成。
此外,在第1外包装构件5的外表面上,设置由电绝缘材料形成的一对绝缘部件28A、28B。绝缘部件28A配置在侧壁8A的外表面及倾斜面26A上,绝缘部件28B配置在侧壁8B的外表面及倾斜面26B上。绝缘部件28A介于倾斜面26A与端子27A之间,使端子27A相对于外包装部3(第1外包装构件5)电绝缘。另外,绝缘部件28B介于倾斜面26B与端子27B之间,使端子27B相对于外包装部3(第1外包装构件5)电绝缘。二次电池1中,端子27A在纵向相对于绝缘部件28A的两外缘(P1、P2)配置在靠近倾斜面26A的中央位置的一侧(内侧)。另外,端子27B在纵向相对于绝缘部件28B的两外缘(P3、P4)配置在靠近倾斜面26B的中央位置的一侧(内侧)。
电极组10的正极集电极耳21D通过超声波焊等焊接被捆扎。另外,正极集电极耳21D的束经由包含正极背衬引线31A及正极端子引线32A等的1个以上的正极引线,与端子27A、27B的对应的一方(正极端子)电连接。此时,正极集电极耳21D与正极引线之间的连接、正极引线彼此的连接及正极引线与正极端子之间的连接通过超声波焊等焊接来进行。这里,正极引线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此外,正极集电极耳21D及正极引线通过绝缘部件(未图示)等与外包装部3电绝缘。
同样,电极组10的负极集电极耳22D通过超声波焊等焊接被捆扎。另外,负极集电极耳22D的束经由包含负极背衬引线31B及负极端子引线32B等的1个以上的负极引线,与端子27A、27B的对应的一方(负极端子)电连接。此时,负极集电极耳22D与负极引线之间的连接、负极引线彼此的连接及负极引线与负极端子之间的连接通过超声波焊等焊接来进行。这里,负极引线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此外,负极集电极耳22D及负极引线通过绝缘部件(未图示)等与外包装部3电绝缘。
图8及图9是表示二次电池1的端子27A、27B的构成的图。图8及图9中,从相互不同的方向看端子27A、27B的一方。如图8及图9等所示的那样,端子27A、27B分别具备头部61和轴部62。轴部62与形成于倾斜面26A、26B的对应的一方上的孔(未图示)嵌合,从孔插入到收纳空间11的内部。通过轴部62与孔嵌合,在倾斜面26A、26B的对应的一方上分别安装端子27A、27B。此外,端子27A、27B各自的头部61从倾斜面26A、26B的对应的一方朝外侧突出。
头部61具备端子面63~68。端子27A、27B各自的端子面(端子内面)63朝内侧,夹着绝缘部件28A、28B的对应的一方,与倾斜面26A、26B的对应的一方相对。端子27A的端子面63与倾斜面26A平行或大致平行,以与绝缘部件28A面接触的状态抵接。另外,端子27B的端子面63与倾斜面26B平行或大致平行,以与绝缘部件28B面接触的状态抵接。
在端子27A、27B各自中,端子面(端子侧面)64、65分别在二次电池1的纵向朝向外侧。在端子27A、27B各自中,通过端子面64形成二次电池1的纵向的两外端的一方。另外,在端子27A、27B各自中,通过端子面65形成二次电池1的纵向的两外端的另一方。再者,二次电池1中,端子27A、27B各自的端子面64、65在纵向相对于绝缘部件28A、28B的对应的一方的两外缘(P1、P2,P3、P4)配置在内侧。
端子27A、27B各自的端子面(第1端子面)66在二次电池1的厚度方向面向与底壁7的外表面所面向的一侧相同的一侧。端子面66与底壁7平行或大致平行。二次电池1中,端子面66相对于底壁7的外表面位于凸缘13所处的一侧。即,底壁7相对于端子面66在厚度方向稍微向外侧突出。再者,底壁7的外表面和端子27A、27B各自的端子面66之间的距离在2mm以上且3mm以下的范围。
端子面(第2端子面)67从端子面66向凸缘13所处的一侧延设。在端子27A、27B各自中,通过端子面67形成二次电池1的横向的外端。端子27A的端子面67与侧壁(第1侧壁)8A平行或大致平行,端子27B的端子面与侧壁(第1侧壁)8B平行或大致平行。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7A、27B各自的端子面67相对于侧壁8A、8B的对应的一方稍微向外侧突出。此外,二次电池1中,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相对于端子27A、27B各自的端子面67向外侧突出。即,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的外周端在二次电池1的横向相对于端子27A、27B各自的端子面(外端面)67位于外侧。
再者,端子27A的端子面67相对于绝缘部件28A的外表面稍微向外侧突出,或与绝缘部件28A的外表面为同一面或大致同一面。此外,端子27B的端子面67相对于绝缘部件28B的外表面稍微向外侧突出,或与绝缘部件28B的外表面为同一面或大致同一面。
端子面(第3端子面)68以面向外侧的状态延设在端子面66、67间。端子27A的端子面68与倾斜面26A平行或大致平行,端子27B的端子面68与倾斜面26B平行或大致平行。二次电池1中,端子27A、27B各自的端子面(端子倾斜面)68以从端子面(第2端子面)67越靠近端子面(第1端子面)66在横向越朝内侧的状态倾斜。所以,在端子27A、27B各自中,端子面(第3端子面)68与端子面(第1端子面)66的交叉部分形成钝角,同时与端子面(第2端子面)67的交叉部分形成钝角。
此外,端子27A、27B各自的二次电池1的纵向的尺寸L1相对于侧壁9A、9B间的纵向的尺寸L2为27%以上且60%以下,更优选为27%以上且31%以下。这里,在端子27A、27B各自中,端子面64、65间的距离与尺寸L1相当。在某一个例子中,端子27A、27B各自的二次电池1的纵向的尺寸L1为23mm以上且50mm以下,更优选为23mm以上且26mm以下。
如图2及图6所示的那样,安装构件50形成为大致板状,安装在外包装部3的第1外包装构件5上。安装构件50具有外缘E。此外,安装构件50具备基座51和侧板部52A、52B。基座51形成安装构件50的外缘E的一部分。基座51与底壁7的外表面抵接。在将安装构件50安装在第1外包装构件5上的状态时,基座51与底壁7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设,与二次电池1的纵向及横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设。因此,在基座51,安装构件50的厚度方向与二次电池1的厚度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本实施方式中,基座51与底壁7的外表面的整面或大致整面进行面接触。这里,如上所述,端子27A、27B各自的端子面66相对于底壁7的外表面位于凸缘13所处的一侧。因此,基座51不与端子27A、27B接触。
此外,基座51分别相对于侧壁9A、9B向外侧突出。侧板部52A从基座51的从侧壁9A的突出端或其附近朝凸缘13所处的一侧延设。侧板部52B从基座51的从侧壁9B的突出端或其附近朝凸缘13所处的一侧延设。即,侧板部52A、52B分别相对于基座51向凸缘13所处的一侧突出。在安装构件50安装在第1外包装构件5上的状态时,侧板部52A、52B分别与侧壁(第2侧壁)9A、9B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设,与二次电池1的横向及厚度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设。因此,在侧板部52A、52B各自中,安装构件50的厚度方向与二次电池1的纵向平行或大致平行。
侧板部52A在开口12的周向以遍及侧壁9A延设的整个范围或大致整个范围的方式设置。另外,侧板部52B在开口12的周向以遍及侧壁9B延设的整个范围或大致整个范围的方式设置。所以,本实施方式中,由侧板部52A、52B构成的安装构件50的侧板部在开口12的周向只设在侧壁(第2侧壁)9A、9B延设的范围。因此,在开口12的周向,在侧壁(第1侧壁)8A、8B延设的范围及端子27A、27B所处的范围,不设置侧板部52A、52B。
侧板部52A在纵向从外侧与侧壁9A相对,侧板部52B在纵向从外侧与侧壁9B相对。侧板部52A以在与侧壁9A之间具有间隙56A的状态与侧壁9A的外表面相对。所以,在开口12的周向侧壁9A延设的范围内,与侧板部52A的内侧邻接地形成间隙56A,间隙56A沿着二次电池1的横向形成。此外,侧板部52B以在与侧壁9B之间具有间隙56B的状态与侧壁9B的外表面相对。所以,在开口12的周向侧壁9B延设的范围内,与侧板部52B的内侧邻接地形成间隙56B,间隙56B沿着二次电池1的横向形成。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侧板部52A、52B的从基座51的突出端形成安装构件50的外缘E的一部分。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侧板部52A、52B分别超过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朝基座51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延设。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侧板部52A、52B分别以相对于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各自的外周端(外缘)通过外侧的方式延设。但是,在某实施例中,侧板部52A、52B各自的从基座51的突出端相对于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也可以位于基座51所处的一侧。在此种情况下,侧板部52A、52B也可以分别相对于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各自的外周端位于内侧。
安装构件50可以由全体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等绝缘层形成,也可以是层叠绝缘层及金属层而成的结构。但是,绝缘层从基座51的中心位置到安装构件50的外缘E连续地延设,从基座51到侧板部52A、52B的突出端连续地延设。另外,在基座51及侧板部52A、52B中,面向第1外包装构件5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的全部或大致全部由绝缘层形成。这里,作为形成绝缘层的树脂,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等。此外,例如在由绝缘层及金属层形成安装构件60时,安装构件60中,绝缘层的层厚在0.05mm以上且0.3mm以下的范围。另外,安装构件50的厚度为0.6mm以上且1.2mm以下的范围,是微小的。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在间隙56A、56B中,规定对二次电池1进行冷却的冷却剂的通路。作为冷却剂,可列举空气等气体及水等液体。
<电池包中的二次电池的配置>
在电池包70中,层叠(排列)分别具有与上述的二次电池1同样的构成的多个二次电池1A~1H。如图1所示的那样,在电池包70中,以厚度方向与层叠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的状态分别层叠二次电池1A~1H。另外,以纵向与第1交叉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且横向与第2交叉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的状态,分别配置二次电池1A~1H。
这里,在二次电池1A~1H中彼此相对而相邻地配置(层叠)的两个二次电池作为二次电池1α、1β。在图1的一个例子中,二次电池(第1二次电池)1α为二次电池1A~1G中的任1个,二次电池(第2二次电池)1β为二次电池1B~1H中的对应的1个。电池包70中,二次电池1α的第2外包装构件6夹着二次电池1β的安装构件50的基座51,与二次电池1β的底壁7相对。因此,通过二次电池1β的安装构件50,可防止二次电池1β的第1外包装构件5与二次电池1α的第2外包装构件6的接触。由此,防止二次电池1α、1β的外包装部3彼此的接触,从而可有效地防止二次电池1α、1β的外包装部3彼此的电连接。
此外,电池包70中,彼此相对而相邻地配置的二次电池1α、1β在第1交叉方向以不会相互偏移或几乎不会相互偏移的方式配置。另外,二次电池1α、1β在第2交叉方向以不会相互偏移或几乎不会相互偏移的方式配置。此外,在纵向、横向及厚度方向的各个方向,二次电池1α、1β的尺寸相互相同或大致相同。
由于按上述层叠二次电池1A~1H,所以在电池包70的二次电池1α、1β各自中,侧壁(第1侧壁)8A、8B沿着第1交叉方向延设,侧壁(第2侧壁)9A、9B沿着第2交叉方向延设。另外,在二次电池1α、1β各自中,倾斜面26A、26B分别在侧壁9A、9B间沿着第1交叉方向连续。另外,倾斜面26A、26B分别以越接近底壁7在第2交叉方向越朝内侧的状态倾斜。
此外,在二次电池1α、1β各自中,端子27A在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绝缘部件28A的两外缘(P1、P2)配置在内侧。另外,端子27B在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绝缘部件28B的两外缘(P3、P4)配置在内侧。此外,在二次电池1α、1β各自中,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端子27A、27B各自的端子面(外端面)67向外侧突出。即,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的外周端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端子27A、27B各自的端子面67位于外侧。此外,在二次电池1α、1β各自中,端子27A、27B的第1交叉方向的尺寸L1为侧壁(第2侧壁)9A、9B间的第1交叉方向的尺寸L2的27%以上且60%以下,更优选为27%以上且31%以下。
<连接部件及采用连接部件的电连接>
图10是表示将电池包70中彼此相对而相邻地层叠的二次电池1α、1β电连接的构成的图。如图10所示的那样,二次电池1α、1β通过连接部件即母线71而电连接。母线71例如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电池包70中,二次电池1α的端子27A、27B的对应的一方即对象端子通过母线71与二次电池1β的端子27A、27B的对应的一方即对象端子连接。通过母线71被连接的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端子(27A或27B)及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端子(27A或27B)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电池包70的中央位置位于同一侧。即,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端子(27A或27B)及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端子(27A或27B)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二次电池1α、1β的收纳空间11位于同一侧。
实际上,在图1的一个例子中,在二次电池1B、1C间、二次电池1D、1E间及二次电池1F、1G间,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电池包70的中央位置位于一侧(箭头Y1侧)的端子彼此通过母线71被连接。另外,在二次电池1A、1B间、二次电池1C、1D间、二次电池1E、1F间及二次电池1G、1H间,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电池包70的中央位置位于另一侧(箭头Y2侧)的端子彼此通过母线71被连接。
再者,在图1的一个例子中,二次电池1α、1β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所以,通过母线71连接的两个对象端子,一方为正极端子,另一方为负极端子。此外,在另外的某一例中,二次电池1α、1β也可以以并联的方式电连接。在此种情况下,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电池包70的中央位置的一侧,通过母线71连接二次电池1α、1β的正极端子彼此。另外,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电池包70的中央位置的另一侧,通过母线71连接二次电池1α、1β的负极端子彼此。
图11是表示母线71的构成的图。如图1、图10及图11所示的那样,母线71具备:与二次电池(第1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端子(27A或27B)接触的连接器部(第1连接器部)72A、和与二次电池(第2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端子(27A或27B)接触的连接器部(第2连接器部)72B。连接器部(接触部)72A、72B分别在电池包70的第2交叉方向从外侧与对应的对象端子(27A或27B)面接触,通过焊接等与对应的对象端子(27A或27B)连接。此外,连接器部72A、72B分别在对应的对象端子(27A或27B)中与端子面(第2端子面)67面接触。所以,在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端子(27A或27B)中,端子面67为与连接器部72A的接触面,在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端子(27A或27B)中,端子面67为与连接器部72B的接触面。
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72A、72B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二次电池1α、1β各自的凸缘13的外周端位于内侧。此外,连接器部72A、72B分别沿着第1交叉方向延设,沿着二次电池1α、1β各自的纵向延设。连接器部72A、72B分别在第1交叉方向超过对应的对象端子(27A或27B)的两外端(端子面64、65)向外侧延设。
此外,母线71具备将连接器部72A、72B间中继的中继部73A、73B。中继部73A、73B分别沿着层叠方向(排列方向)延设。中继部(第1中继部)73A在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连接器部72A、72B分别接触的对象端子(27A或27B)在一侧分离地配置。另外,中继部(第2中继部)73B在第1交叉方向以相对于连接器部72A、72B分别接触的对象端子(27A或27B)在中继部73A的相反侧分离地配置。连接器部72A、72B及连接器部72A、72B分别连接的对象端子(27A或27B)在第1交叉方向设在中继部73A、73B之间。
此外,在母线71中,在连接器部72A与中继部73A之间设有阶梯(第1阶梯)74A,在连接器部72B与中继部73A之间设有阶梯(第2阶梯)74B。另外,在连接器部72A与中继部73B之间设有阶梯(第3阶梯)74C,在连接器部72B与中继部73B之间设有阶梯(第4阶梯)74D。阶梯74A~74D分别在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连接器部72A、72B分别接触的对象端子(27A或27B)配置在外侧。通过阶梯74A、74B,中继部73A在第2交叉方向分别相对于连接器部72A、72B位于外侧。另外,通过阶梯74C、74D,中继部73B在第2交叉方向分别相对于连接器部72A、72B位于外侧。由于是上述那样的构成,所以母线71在从第2交叉方向的外侧看时为大致O字状。
此外,如上所述,在二次电池1α、1β各自中,通过绝缘部件28A、28B的对应的一方即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使对象端子(27A或27B)与第1外包装构件5之间电绝缘。本实施方式中,阶梯74A、74C在第1交叉方向位于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延设的范围内。另外,阶梯74B、74D在第1交叉方向位于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延设的范围内。因此,阶梯(第1阶梯)74A在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的片外缘(P1、P3)位于内侧,阶梯(第2阶梯)74B在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的片外缘(P1、P3)位于内侧。另外,阶梯(第3阶梯)74C在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的片外缘(P2、P4)位于内侧,阶梯(第4阶梯)74D在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的片外缘(P2、P4)位于内侧。所以,阶梯74A~74D在第1交叉方向设在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的两外缘(P1、P2,P3、P4)间。另外,阶梯74A~74D在第1交叉方向设在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的两外缘(P1、P2,P3、P4)间。再者,在某实施例中,阶梯74A、74C也可以在第1交叉方向位于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延设的范围外。另外,阶梯74B、74D也可以在第1交叉方向位于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延设的范围外。
此外,在电池包70的层叠方向,在最靠近箭头Z1侧的二次电池1A中,在端子27A、27B的一方上连接连接部件即母线75A。另外,在层叠方向,在最靠近箭头Z2侧的二次电池1H中,在端子27A、27B的一方上连接连接部件即母线75B。母线75A、75B分别与母线71同样,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再者,在二次电池1A中,端子27A、27B的另一方通过母线71与二次电池1B连接。另外,在二次电池1H中,端子27A、27B的另一方通过母线71与二次电池1G连接。
母线75A具备与二次电池1A的端子27A、27B的一方接触的连接器部76A,母线75B具备与二次电池1H的端子27A、27B的一方接触的连接器部76B。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76A、76B分别从第2交叉方向的外侧与对应的端子(27A或27B)面接触。另外,连接器部76A、76B分别与对应的端子(27A或27B)的端子面(第2端子面)67接触。连接器部76A、76B分别通过焊接等与对应的端子(27A或27B)的端子面67连接。此外,连接器部76A、76B分别沿着第1交叉方向延设。
母线75A、75B分别具备外部端子(77A、77B)。外部端子77A、77B的一方为电池包70的正极端子,外部端子77A、77B的另一方为电池包70的负极端子。外部端子77A在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连接器部76A接触的端子(27A或27B)在一侧分离地配置。另外,外部端子77B在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连接器部76B接触的端子(27A或27B)在一侧分离地配置。
此外,在母线75A中,在连接器部76A与外部端子77A之间设有阶梯78A,在母线75B中,在连接器部76B与外部端子77B之间设有阶梯78B。通过阶梯78A,外部端子77A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连接器部76A位于外侧,位于二次电池1A的凸缘13的外周端及第2外包装构件6的外周端的更外侧。另外,通过阶梯78B,外部端子77B在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连接器部76B位于外侧,位于二次电池1H的凸缘13的外周端及第2外包装构件6的外周端的更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即母线71中,通过阶梯74A、74B,中继部73A在第2交叉方向分别相对于连接器部72A、72B位于外侧。此外,通过阶梯74C、74D,中继部73B在第2交叉方向分别相对于连接器部72A、72B位于外侧。另外,中继部73A、73B分别在第2交叉方向,通过二次电池1α的凸缘13的外周端及第2外包装构件6的外周端的外侧延设。由此,可有效地防止母线71对二次电池1α、1β各自的外包装部3的干涉(接触)。所以,可防止二次电池1α、1β的外包装部3彼此通过母线71而电连接。
此外,在上述那样的构成的母线71中,与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端子(27A或27B)连接的连接器部72A与中继部73A、73B等相比,设在靠近二次电池1α的外包装部3的位置上。另外,与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端子(27A或27B)连接的连接器部72B与中继部73A、73B等相比,设在靠近二次电池1β的外包装部3的位置上。但是,本实施方式中,阶梯74A~74D在第1交叉方向设在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的两外缘(P1、P2,P3、P4)间。另外,阶梯74A~74D在第1交叉方向设在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的两外缘(P1、P2,P3、P4)间。因此,二次电池1α中,通过绝缘部件28A、28B的对应的一方即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可防止连接器部72A的与外包装部3的接触。另外,二次电池1β中,通过对象绝缘部件(28A或28B)可防止连接器部72B的与外包装部3的接触。更有效地防止母线71对二次电池1α、1β各自的外包装部3的干涉(接触)。
此外,连接器部72A、72B分别与对象端子(27A或27B)面接触,因而能充分确保连接器部72A、72B各自的与对象端子(27A或27B)的接触面积。所以,通过母线71可确实连接对象端子彼此。此外,通过充分确保连接器部72A、72B各自的与对象端子(27A或27B)的接触面积,在连接器部72A、72B各自的与对象端子(27A或27B)的接触部分中,可充分确保导电路径的截面积,从而减小导电路径的电阻。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72A、72B分别沿着第1交叉方向延设,沿着二次电池1α、1β的纵向延设。在上述那样的构成的二次电池1α、1β各自中,横向的端子27A、27B的尺寸及厚度方向的端子27A、27B的尺寸各个都几乎不增大,但可增大纵向的端子27A、27B的尺寸。即,在二次电池1α、1β各自中,可增大电池包70的第1交叉方向的端子27A、27B的尺寸。实际上,在二次电池1α、1β各自中,可使第1交叉方向的端子27A、27B的尺寸增大到侧壁9A、9B间的第1交叉方向的尺寸的60%左右,也可增大到50mm左右。所以,通过连接器部72A、72B分别沿着第1交叉方向延设,可进一步增大连接器部72A、72B各自的与对象端子(27A或27B)的接触面积。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阶梯74A~74D分别在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连接器部72A、72B分别接触的对象端子(27A或27B)被配置在外侧。由此,连接器部72A、72B分别能以在第1交叉方向遍及对象端子(27A或27B)的全部尺寸或大致全部尺寸的方式与对象端子(27A或27B)接触。所以,连接器部72A、72B各自的与对象端子(27A或27B)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
母线71具备一对中继部73A、73B,连接器部72A、72B及分别连接连接器部72A、72B的对象端子(27A或27B)在第1交叉方向被设在中继部73A、73B间。因此,可有效地防止通过外力等使连接器部72A、72B间的距离发生大的变化,使连接器部72A、72B间的距离维持恒定或大致恒定。所以,在将母线71与二次电池1α、1β连接的操作中,容易使连接器部72A与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端子(27A或27B)面接触,容易使连接器部72B与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端子(27A或27B)面接触。由此,可提高在二次电池1α、1β间连接母线71的操作中的操作性。此外,由于在连接器部72A、72B间设置两个中继部73A、73B,所以在连接器部72A、72B间的导电路径中电阻减小。
此外,在二次电池1α中,连接器部72A面接触的对象端子(27A或27B)的端子面(第2端子面)67相对于侧壁8A、8B的对应的一方平行或大致平行。另外,在二次电池1β中,连接器部72B面接触的对象端子(27A或27B)的端子面(第2端子面)67相对于侧壁8A、8B的对应的一方平行或大致平行。因此,在将母线71与二次电池1α、1β连接的操作中,更容易使连接器部72A与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端子(27A或27B)面接触,更容易使连接器部72B与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端子(27A或27B)面接触。
另外,在二次电池1α中,连接器部72A面接触的对象端子(27A或27B)的端子面(第2端子面)67相对于侧壁8A、8B的对应的一方的外表面稍微向外侧突出。另外,在二次电池1β中,连接器部72B面接触的对象端子(27A或27B)的端子面(第2端子面)67相对于侧壁8A、8B的对应的一方的外表面稍微向外侧突出。因此,在将母线71与二次电池1α、1β连接的操作中,更容易使连接器部72A与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端子(27A或27B)面接触,更容易使连接器部72B与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端子(27A或27B)面接触。
(变形例)
在图12及图13所示的第1变形例中,母线71只由连接器部72A、72B、中继部73A及阶梯74A、74B形成,母线71中没有设置中继部73B及阶梯74C、74D。在此种情况下,母线71在从第2交叉方向的外侧看时,为大致U字状。
即使在本变形例中,连接器部(第1连接器部)72A也在第2交叉方向从外侧与二次电池(第1二次电池)1α的对象端子(27A或27B)面接触,连接器部(第2连接器部)72B在第2交叉方向从外侧与二次电池(第2二次电池)1β的对象端子(27A或27B)面接触。另外,连接器部72A、72B分别沿着第1交叉方向延设。此外,中继部73A在第1交叉方向设置在从二次电池1α、1β的对象端子(27A或27B)朝外侧离开的位置上。另外,通过阶梯(第1阶梯)74A及阶梯(第2阶梯)74B,中继部73A与连接器部72A、72B相比,在第2交叉方向位于外侧。另外,中继部73A在第2交叉方向通过二次电池1α的凸缘13的外侧,将连接器部72A、72B中继。
由于是上述那样的构成,所以即使在本变形例中,也可防止母线(连接部件)71对二次电池1α、1β的外包装部3的干涉,可充分确保母线71与二次电池1α、1β各自的对象端子(27A或27B)的接触面积。
此外,在图14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分别在二次电池1α、1β等二次电池1中没有设置安装构件50。但是,即使在本变形例中,电池主体2也形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的构成。此外,即使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70中,二次电池1α、1β也在层叠方向彼此相对而相邻地配置。另外,二次电池1α的第2外包装构件6与二次电池1β的底壁7相对。在本变形例中,母线71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地电连接二次电池1α、1β间。
再者,本变形例中,优选在层叠方向在二次电池1α、1β间配置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板(未图示)。在此种情况下,二次电池1α的第2外包装构件6夹着绝缘板与二次电池1β的底壁7相对。因此,通过绝缘板,可防止二次电池1β的第1外包装构件5与二次电池1α的第2外包装构件6的接触。由此,可防止二次电池1α、1β的外包装部3彼此的接触,可有效地防止二次电池1α、1β的外包装部3彼此电连接。
此外,在某变形例中,也可以在收纳空间11中收纳多个电极组。此外,在其它某变形例中,第2外包装构件6可不形成板状,而形成与第1外包装构件5同样的带底的筒状。在此种情况下,第2外包装构件6也形成具备底壁、侧壁及凸缘的状态。另外,第1外包装构件5的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的凸缘在焊接部35被气密性焊接。在本变形例的二次电池1中,也通过焊接部35在开口12的周向遍及全周地将凸缘13及第2外包装构件6气密性焊接。另外,收纳电极组10的收纳空间11相对于外包装部3的外部被密闭。
根据这些中的至少1个实施方式或实施例,连接部件将在层叠方向层叠的两个二次电池连接。二次电池分别具备沿着与层叠方向交叉的第1交叉方向的侧壁、设置在周向侧壁延设的范围内的端子、及从侧壁向外侧突出的凸缘。连接部件的一对连接器部分别在二次电池的对应的一方中,在层叠方向及与第1交叉方向交叉的第2交叉方向从外侧与端子面接触。中继部通过阶梯与连接器部相比在第2交叉方向位于外侧,通过二次电池的一方的凸缘的外侧,将连接器部间中继。因此,可提供电连接两个二次电池的连接部件,其是确实连接端子彼此,且不干涉端子以外的部分的连接部件。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出的,其意图并非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中,同时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连接部件,其是在下述构成中将第1二次电池和第2二次电池之间电连接的连接部件,所述构成如下:
在层叠方向彼此相对而相邻地层叠有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
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分别具备由金属形成的第1外包装构件及第2外包装构件、包含正极及负极的电极组、及一对端子,
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
所述第1外包装构件具有底壁、沿着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的第1交叉方向的一对第1侧壁、及沿着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且与所述第1交叉方向交叉的第2交叉方向的一对第2侧壁,而且通过所述底壁、所述第1侧壁及所述第2侧壁来规定收纳所述电极组的收纳空间,
所述第1外包装构件在所述底壁的相反侧具备相对于所述第1侧壁及所述第2侧壁向外侧突出的凸缘,
所述第2外包装构件以将所述收纳空间的开口堵塞的状态与所述凸缘相对,
所述端子分别安装在所述第1外包装构件的外表面上,而且设置在所述开口的周向上所述第1侧壁的对应的一方延设的范围内,
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以所述第1二次电池的所述第2外包装构件与所述第2二次电池的所述底壁相对的状态配置;
其中,所述连接部件具备:
第1连接器部,其在所述第2交叉方向从外侧与所述第1二次电池的所述端子的一方即对象端子进行面接触,且沿着所述第1交叉方向延设;
第2连接器部,其在所述第2二次电池的所述端子中,在所述第2交叉方向从外侧与对象端子进行面接触,且沿着所述第1交叉方向延设,所述对象端子在所述第2交叉方向相对于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的所述收纳空间,位于与所述第1二次电池的所述对象端子相同的一侧的一方;
第1中继部,其在所述第1交叉方向设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 二次电池的离开所述对象端子的位置上,在所述第2交叉方向通过所述第1二次电池的所述凸缘的外侧,将所述第1连接器部和所述第2连接器部中继;
第1阶梯,其设在所述第1连接器部与所述第1中继部之间,使所述第1中继部与所述第1连接器部相比,在所述第2交叉方向位于外侧;和
第2阶梯,其设在所述第2连接器部与所述第1中继部之间,使所述第1中继部与所述第2连接器部相比,在所述第2交叉方向位于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部件,其中,进一步具备:
第2中继部,其设于在所述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的所述对象端子离开所述第1中继部的相反侧的位置,在所述第2交叉方向通过所述第1二次电池的所述凸缘的外侧,将所述第1连接器部和所述第2连接器部中继;
第3阶梯,其设在所述第1连接器部与所述第2中继部之间,使所述第2中继部与所述第1连接器部相比,在所述第2交叉方向位于外侧;和
第4阶梯,其设在所述第2连接器部与所述第2中继部之间,使所述第2中继部与所述第2连接器部相比,在所述第2交叉方向位于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部件,其中,
所述第1连接器部被焊接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的所述对象端子上,
所述第2连接器部被焊接在所述第2二次电池的所述对象端子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部件,其中,所述第1阶梯及所述第2阶梯在所述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的所述对象端子位于外侧。
5.一种电池包,其具备: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部件;
所述第1二次电池;和
所述第2二次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中,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所述凸缘及所述第2外包装构件与所述端子相比,在所述第2交叉方向朝外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
所述第1外包装构件具备相对于所述底壁倾斜的一对倾斜面,
所述倾斜面分别设在所述底壁与所述第1侧壁的对应的一方之间,而且与所述底壁的交叉部分形成钝角,且以与所述第1侧壁的对应的一方的交叉部分形成钝角的状态倾斜,
所述端子分别安装在所述倾斜面的对应的一方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包,其中,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所述倾斜面分别在所述第2侧壁间沿着所述第1交叉方向连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所述端子分别具备在所述倾斜面的对应的一方朝外侧突出的头部,
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所述端子各自的所述头部具备:
第1端子面,其与所述底壁平行,
第2端子面,其从所述第1端子面朝所述凸缘位于的一侧延设,与所述第1侧壁的对应的一方平行,和
第3端子面,其在所述第1端子面与所述第2端子面之间延设,与所述倾斜面的对应的一方平行;
所述第1连接器部与所述第1二次电池的所述对象端子的所述第2端子面进行面接触,
所述第2连接器部与所述第2二次电池的所述对象端子的所述第2端子面进行面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中,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所述端子各自的所述第1交叉方向的尺寸为所述第2侧壁间的所述第1交叉方向的尺寸的27%以上且60%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中,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所述端子各自的所述第1交叉方向的尺寸为23mm以上且50m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分别具备一对绝缘部件,
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
所述绝缘部件分别介于所述第1外包装构件与所述端子的对应的一方之间,
所述端子分别在所述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所述绝缘部件的对应的一方的外缘配置在内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在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各自中,所述绝缘部件的对应的一方即对象绝缘部件介于所述对象端子与所述第1外包装构件之间,
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第1阶梯及所述第2阶梯在所述第1交叉方向相对于所述第1二次电池及所述第2二次电池的所述对象绝缘部件的外缘位于内侧。
CN201890001651.4U 2018-06-05 2018-06-05 连接部件及电池包 Active CN2141762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1604 WO2019234835A1 (ja) 2018-06-05 2018-06-05 接続部材及び電池パッ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76202U true CN214176202U (zh) 2021-09-10

Family

ID=68770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1651.4U Active CN214176202U (zh) 2018-06-05 2018-06-05 连接部件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806193B1 (zh)
JP (1) JP7024076B2 (zh)
CN (1) CN214176202U (zh)
WO (1) WO20192348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7829A (zh) * 2020-04-30 2020-07-31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和汽车
CN111477828A (zh) * 2020-04-30 2020-07-31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及具有其的电池模组和汽车
CN111477800A (zh) * 2020-04-30 2020-07-31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电池包和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7477B2 (ja) * 2012-07-13 2016-08-1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WO2014178114A1 (ja) * 2013-04-30 2014-11-0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組電池用バスバおよび組電池
JP6011876B2 (ja) * 2013-09-13 2016-10-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6382441B2 (ja) * 2015-03-31 2018-08-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JP6851968B2 (ja) * 2015-06-15 2021-03-31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JP6773417B2 (ja) * 2016-01-15 2020-10-21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907131B2 (ja) 2016-01-29 2021-07-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車両並びにバスバー
JP2017168340A (ja) * 2016-03-17 2017-09-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溶接構造体とそれを用いた電池および溶接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6699464B2 (ja) * 2016-09-05 2020-05-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24076B2 (ja) 2022-02-22
JPWO2019234835A1 (ja) 2021-05-13
EP3806193A1 (en) 2021-04-14
EP3806193B1 (en) 2022-05-18
WO2019234835A1 (ja) 2019-12-12
EP3806193A4 (en) 2021-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10459B (zh) 电池及电池包
CN107534101B (zh) 电池及组电池
US20120148884A1 (en) Secondary battery
US20210351456A1 (en) Battery pack and battery system
CN111033804B (zh) 蓄电模块以及电池组
US20220255200A1 (en)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N214176202U (zh) 连接部件及电池包
US20210367301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WO2020026346A1 (ja) 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WO2019093333A1 (ja)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JP7242396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7135219B2 (ja) 絶縁部材、電池、電池パック、車両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EP3806181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JP7224903B2 (ja) 電池、電池アセンブリ、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9234834A1 (ja) 接続構造及び組電池
JP7124209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WO2019049377A1 (ja)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11052442B (zh)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WO2019187024A1 (ja)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