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48707A -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48707A
CN113248707A CN202010083905.5A CN202010083905A CN113248707A CN 113248707 A CN113248707 A CN 113248707A CN 202010083905 A CN202010083905 A CN 202010083905A CN 113248707 A CN113248707 A CN 1132487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framework
covalent organic
cyclohexadecanone
reaction
framework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39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永胜
吴蔓蔓
赵阳
李晨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ka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ka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ka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ka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08390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487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48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87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6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3/0683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8G73/0694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with only two nitrogen atoms in the ring, e.g. polyquinoxa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6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organic compounds
    • H01M4/602Poly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通过2,3,5,6‑四氨基‑1,4‑苯醌和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的反应得到。还提供了对应的制备方法。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了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特别是作为正极材料的用途。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为二维片层状,由于具有大量电化学活性的共轭羰基和碳氮双键,因此由其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锂离子电池有机电极材料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新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共价有机框架在锂离子电池中特别是作为正极材料的用途。
背景技术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是一类具有周期性和结晶性的有机多孔聚合物,通过共价键构筑结构单元。2005年,Yaghi课题组首次成功合成了硼酸酯类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从此进入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快速研究发展阶段。与其他多孔结晶材料相比,共价有机框架可以在分子水平对其骨架和孔隙进行精确设计和调控,具有独特的周期性的共轭结构及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能够有效的促进载流子的传输,使其在气体吸附与分离、催化和储能方面都有很大应用潜力,引起了各领域科学家的研究兴趣。
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储能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通信、便携式电子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日益快速发展,对于储能器件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等各方面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寻求高能量密度,绿色环保,廉价易得,安全的储能材料是当前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目前市场上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为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如LiCoO2、LiMn2O4、LiFeO4和三元材料等,但是这些正极材料的比容量难以进一步提高,并且过渡金属存在价格昂贵,资源日益稀缺,污染环境等问题。有机正极材料,主要由C、N、O、H、S等元素组成,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并且种类丰富,结构可调,合成简单,环境友好,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有机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尤其是有机小分子电极材料,主要问题是其在有机电解液中的溶解,导致锂离子电池循环稳定性差。为了解决溶解问题,许多科学家利用有机聚合物作为电极材料,由于高分子链缠结,溶解性会大大降低,有效地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然而由于有机材料固有的低的电导率,小分子和聚合物用作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其倍率性能受到一定限制,无法满足实际应用。
因此,本领域中仍旧需要性能更好的锂离子电池,尤其需要具有高容量、高能量密度以及优异的循环和倍率性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发明内容
在第一方面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由2,3,5,6-四氨基-1,4-苯醌和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反应得到。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由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以(1.2-1.75):1的摩尔比反应得到。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由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以约1.5:1的摩尔比反应得到。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的反应在溶剂中进行,且所述溶剂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或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的反应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且所述催化剂为硫酸或乙酸。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反应中的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选自环己六酮、环己六酮八水合物或环己六酮十水合物,或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反应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先在室温下进行约2小时至约5小时,然后在升高的温度如约50℃至约200℃的温度下进行约12小时至约24小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反应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先在室温下进行约2小时至约5小时,然后在约50℃至80℃、优选约65℃的温度下进行约12小时至约24小时。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所述反应完成后还进行冷却、沉降、提取和/或干燥等步骤。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i)在红外图谱中在1550cm-1和1627cm-1处具有特征峰;
(ii)在13C固态核磁谱图中在146ppm和174ppm处具有特征峰;和
(iii)在XRD谱图中在2θ为11.88°、15.56°、18.06°、19.92°、28.80°和36.96°处具有衍射峰。
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二维平面内具有如式(I)所示的基本重复结构单元,
Figure BDA0002381336310000031
其中,
Figure BDA0002381336310000032
表示连接重复单元的化学键。
由该反应得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通常以式(I)的基本结构单元在二维平面内以单层铺展开。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由该反应得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还会呈现多层堆叠的形式,其中多层中的每层均为以式(I)的基本重复结构铺展开。
在第二方面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备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方法,在该方法中,2,3,5,6-四氨基-1,4-苯醌和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进行反应。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案中,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由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以(1.2-1.75):1的摩尔比反应得到。在该方法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由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以约1.5:1的摩尔比反应得到。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案中,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的反应在溶剂中进行,且所述溶剂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或其组合。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案中,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的反应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且所述催化剂为硫酸或乙酸。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反应中的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选自环己六酮、环己六酮八水合物或环己六酮十水合物,或其组合。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反应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先在室温下进行约2小时至约5小时,然后在升高的温度如约50℃至约200℃的温度下进行约12小时至约24小时。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在反应完成后还包括冷却、沉降、提取和/或干燥的步骤。
在第三方面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极材料,其中包括上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电极材料可以为正极材料。
在第四方面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前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作为电极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作为正极材料。
在第五方面中,本申请提供了上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用于制备锂离子电池、特别是正极材料的用途。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的基本重复结构,其中标出了该基本重复结构中的孔径(D=1.39nm)。
图2为实施例2中的两种反应单体和所得COF材料的红外谱图。
图3为实施例2所得到COF材料的13C固态核磁谱图。
图4为实施例2中所得COF材料的X-射线衍射谱图。
图5为实施例2中制备得到的COF在N2气氛下的等温吸附脱附曲线及吸附等温线下的孔径分布图。
图6为实施例2中制得的COF的高分辨透射电镜图。
图7为实施例6中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在电压3.5-1.2V,扫速为0.5mV s-1的循环伏安曲线。
图8为实施例6中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在电压3.5-1.2V,0.05C充放电电流倍率下的容量-电压曲线(1C=773mA h/g)。
图9为实施例6中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在电压3.5-1.2V,2C充放电电流倍率下的循环稳定测试图(1C=773mA h/g)。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本申请含有许多细节,但这些不应被解释为对发明或要求保护的任何范围的限制,而应被解释为可对特定发明的特定实施方案具有特异性的特征的描述。在本申请的单独实施方案中描述的某些特征也可以在单个实施方案中组合实现。相反地,在单个实施方案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在多个实施方案中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来实现。此外,尽管特征可以在上文中被描述为以某些组合起作用并且甚至最初如此被要求保护,但是来自所要求保护的组合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可以在一些情况下从组合中删除,并且所要求保护的组合可以涉及子组合或子组合的变型。
除非另外说明,本文中的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例如,涉及原料和产物、操作步骤、工艺参数、使用设备和工具以及数值单位中的术语。
在本文中,术语“约”(例如,在组分含量和反应参数中)以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能够理解的含义来解释。一般情况下,术语“约”可以理解为给定数值的正负5%范围内的任意数值,例如,约X可以代表95%X至105%X的范围中的任意数值。
还应当理解,本文中给出的具体数值(例如,在组分比例、温度和持续时间中)不仅可作为单独的数值理解,还应当认为提供了某一范围的端点值,并且可以相互组合提供其他范围。例如,当公开了反应可以进行10分钟或120分钟时,也相应地公开了反应可以进行10-120分钟。此外,本文给出的具体数值还可以理解为在所有情况下被术语“约”修饰。因此,除非有相反规定,本申请所记载的数值是可以根据要求改变的近似值。例如,持续时间为10分钟可以被理解为持续时间为约10分钟,持续时间为10-120分钟可以被理解为持续时间为约10分钟-约120分钟或约10-120分钟。
在本文中,“室温”一般指约25℃的温度。
为了解决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在锂离子电池、特别是有机正极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2,3,5,6-四氨基-1,4-苯醌和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的反应合成出了一种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通常具有二维层状结构,也可称为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其单层中具有如式(I)所示的基本重复结构:
Figure BDA0002381336310000071
其中,
Figure BDA0002381336310000072
表示连接的重复单元的化学键。
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基本重复结构具有规整多孔(六边形多孔)的平面结构,可通过层状堆积形成具有一定比表面积的共价键有机框架结构。而且,如图1所示,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基本重复结构中所形成的孔径具有约1.39nm的直径。
在红外图谱中,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1550cm-1(对应于C=N基团的伸缩振动峰)和1627cm-1(对应于C=O基团的伸缩振动峰)处具有特征峰。
13C固态核磁谱图中,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146ppm(对应于C=N键的碳原子)以及174ppm(对应于C=O键的碳原子)处具有特征峰。
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XRD谱图中在2θ为11.88°、15.56°、18.06°、19.92°、28.80°和36.96°处具有衍射峰。
由于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溶解性较差,其分子量不易检测,因此通常对该材料的分子量没有特别限定。
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因为在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电化学活性的共轭羰基和碳氮双键,特别适合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特别是作为正极材料使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使用时,该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能量密度,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如上文所述,经过发明人精巧的设计,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可通过2,3,5,6-四氨基-1,4-苯醌和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的反应得到。该制备方法简单且高效。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中,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以(1.2-1.75):1的摩尔比反应。优选地,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由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以约1.5:1的摩尔比反应得到。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中,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的反应可以在溶剂中进行,且所述溶剂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或其组合。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案中,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的反应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且所述催化剂为硫酸或乙酸。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催化剂为硫酸。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反应中的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选自环己六酮、环己六酮八水合物或环己六酮十水合物,或其组合。环己六酮由于其吸湿性,通常会以水合物形式存在。应当理解,在该反应中,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均可以作为反应物合成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该反应在惰性气体如氩气的保护下进行。
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该反应可分为两段进行:
(1)在室温下反应约2小时至约5小时;和
(2)在升高的温度下反应约12小时至约24小时。
“升高的温度”可以为约50℃至约200℃,如约50℃至约80℃。“升高的温度”可以将反应置于油浴中实现。
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该制备方法在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的反应完成后还包括提取反应物的步骤。例如,提取反应物,可以使用索氏提取法。例如,可以在反应完成后,将所得混合物却到室温,然后加入甲醇沉降出固体,过滤并收集该固体,索氏提取,再真空干燥,得到最终的产物。
在特别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如下制备:在氩气保护下,将2,3,5,6-四氨基-1,4-苯醌和环己六酮八水合物加入三口瓶中,置于冰浴中,然后缓慢加入溶剂和少量催化剂,然后恢复到室温反应,再将冰浴换成油浴,加热反应,然后冷却到室温,加入甲醇,过滤收集固体沉淀,索氏提取,真空干燥后得到最终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本申请因此还提供了相应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前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中,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可以作为电极材料、特别是正极材料。可以理解,根据本申请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还可以单独作为电极材料或正极材料而存在。
简单来说,锂离子电池可以本领域中已知的常规方式进行制备。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锂离子电池可以如下制备:将所述二维共价有机框架、Super P和粘合剂PVDF在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中分散均匀,涂覆于集流体上,然后真空干燥制成正极电极膜;将所述正极电极膜和负极锂片以隔膜分隔,注入电解液,组装得到所述锂离子电池。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Super P和粘合剂PVDF的比例为(45~70):(45~20):10。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电解液为含锂的无机盐溶于有机溶剂中所得的溶液。电解液的浓度可为0.1-2.0mol/L。优选地,含锂的无机盐可以为选自高氯酸锂、六氟磷酸锂或者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的一种或其中两种以上任意比例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有机溶剂可以为选自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环丁砜、1,3-二氧戊环或乙二醇二甲醚中的一种或其中两种以上的任意比例的混合溶液。
本申请还提供了根据本申请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作为电极材料、特别是正极材料的用途。
根据本申请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经精心设计,使得该材料具有大量电化学活性的共轭羰基和碳氮双键,较少的非活性组分,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
(2)共价有机框架材料中保留了单体2,3,5,6-四氨基-1,4-苯醌中含有的羰基,并且形成新的活性基团(碳氮双键),大量的吸电子基团有效提高了共价有机框架作为正极材料的氧化还原电位,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3)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规则的孔道结构以及拓展的共轭结构有利于锂离子和电子的传输,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
(4)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相比于有机小分子,溶解性大大降低,有效抑制了其在有机电解液中的溶解,从而大大提高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5)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合成简单,绿色环保,成本低廉,非常适合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特别是正极材料。
而基于根据本申请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具有上述优异的性能,由其制备的锂离子电池也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主要是因为大量的电化学活性的共轭羰基和碳氮双键可以进行多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单位摩尔的活性物质可以实现最大个数的锂离子转移,因此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该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溶解性远远低于有机小分子,其拓展的共轭结构有效抑制了其在电解液中的溶解,从而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
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而非限制本申请范围的目的。
实施例1共价有机框架材料1的合成
在氩气保护下,将504mg(3mmol)的2,3,5,6-四氨基-1,4-苯醌(根据Z.Luo,L.Liu,J.Ning,K.Lei,Y.Lu,F.Li and J.Chen,A Microporous 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with Abundant Accessible Carbonyl Group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Angew.Chem.Int.Ed.57(2018)9443-9446.中描述的方法合成)和624mg(2mmol)的环己六酮八水合物(购自阿拉丁试剂公司)加入50ml的三口瓶中,置于冰浴中,缓慢加入15ml N-甲基吡咯烷酮和几滴硫酸,然后恢复到室温,反应3h,再换成油浴,升温至65℃,过夜反应24h。再将反应瓶冷却到室温,加入甲醇,过滤收集固体沉淀,再进一步通过水、乙醇、丙酮索氏提取,于80℃真空干燥12h,得到黑色固体产物1。
实施例2共价有机框架材料2的合成
在氩气保护下,将504mg(3mmol)的2,3,5,6-四氨基-1,4-苯醌和624mg(2mmol)的环己六酮八水合物加入50ml的三口瓶中,置于冰浴中,缓慢加入15ml N-甲基吡咯烷酮和几滴硫酸,然后恢复到室温,反应3h,再换成油浴,加热到65℃,过夜反应12h。再将反应瓶冷却到室温,加入甲醇,过滤收集固体沉淀,再进一步通过水、乙醇、丙酮索氏提取,于80℃真空干燥12h,得到黑色固体产物2。
实施例3共价有机框架材料3的合成
在氩气保护下,将504mg(3mmol)的2,3,5,6-四氨基-1,4-苯醌和624mg(2mmol)的环己六酮八水合物加入50ml的三口瓶中,置于冰浴中,缓慢加入15ml N-甲基吡咯烷酮和几滴硫酸,然后恢复到室温,反应3h,再换成油浴,加热到120℃,过夜反应12h。再将反应瓶冷却到室温,加入甲醇,过滤收集固体沉淀,再进一步通过水、乙醇、丙酮索氏提取,于80℃真空干燥12h,得到黑色固体产物3。
实施例4共价有机框架材料4的合成
在氩气保护下,将504mg(3mmol)的2,3,5,6-四氨基-1,4-苯醌和624mg(2mmol)的环己六酮八水合物加入50ml的三口瓶中,置于冰浴中,缓慢加入15ml N-甲基吡咯烷酮和几滴硫酸,然后恢复到室温,反应3h,再换成油浴,加热到180℃,过夜反应12h。再将反应瓶冷却到室温,加入甲醇,过滤收集固体沉淀,再进一步通过水、乙醇、丙酮索氏提取,于80℃真空干燥12h,得到黑色固体产物4。
实施例5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确定和结晶性
利用红外光谱和13C固态核磁共振对实施例1-4中的四个黑色固体产物1-4分别进行化学组成分析。并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实施例1-4中的四个黑色固体产物1-4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实施例1-4均获得了具有如式(I)所示基本重复结构单元的目标产物(COF)。
比较发现,实施例2中所得COF材料的各方面性质最佳。实施例2所制备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红外谱图以及反应原料的红外图谱如图2所示。实施例2所得到COF材料的13C固态核磁谱图如图3所示。实施例2所制备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红外谱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C=N基团的伸缩振动峰(1550cm-1)和C=O基团的伸缩振动峰(1627cm-1);另外,该材料的13C固态核磁谱图明显看出C=N键碳原子的特征峰(146ppm)以及C=O键碳原子的特征峰(174ppm)。这些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实施例2得到了如图1所示的目标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实施例2中所得COF材料的X-射线衍射谱图如图4所示。XRD谱图中可以观察到多个明显的衍射峰,其中2θ在11.88°、15.56°、18.06°、19.92°、28.80°和36.96°的衍射峰分别对应于(110)、(101)、(210)、(201)、(002)和(420)晶面,表明所得COF材料具有良好结晶性。实施例2中所得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晶性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来观察,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到明显的衍射条纹,条纹间距为0.23nm,说明该共价有机框架具有很好的结晶性。
实施例2中所得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通过比表面仪(BET)来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图6表现出I型等温吸脱附曲线,表明材料孔径分布以微孔为主。进一步从孔径分布图看出,孔径分布主要在1.35nm,接近计算的理论值1.39nm(如图1),说明成功合成了具有规则孔道结构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实施例6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以实施例2制得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作为正极材料的活性物质,按照如下步骤制备锂离子电池:以预先准备好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作为活性物质、super P作为导电添加剂,PVDF作为粘结剂,三者质量比为5:4:1,混合研磨均匀,滴加适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研磨使之形成浆料。然后将浆料用涂布器涂在预先准备的涂碳铝箔表面,鼓风干燥箱60℃干燥6h后再转移到真空干燥箱60℃干燥6h,得到正极片。
以制得的正极片作为正极,金属锂作为负极,1M LiTFSI的DOL:DME=1:1(V/V)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聚丙烯微孔膜作为隔膜,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成扣式电池。
实施例7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测试
对实施例6制得的锂离子电池进行电化学测试,测试结果如图7-9所示,半电池的循环伏安曲线(图7)有三对明显的还原峰(2.64、2.20和1.2V vs.Li+/Li),对应于容量-电压曲线(图8)三处明显的放电平台3.20-2.47V、2.47-2.11V和1.4-1.2V。在3.5-1.2V的电压窗口下,放电比容量高达502.4mAh/g,平均工作电压为2.06V,能量密度为1033W h kg-1。进一步测试其循环性能,如图9所示,2C的电流倍率下,循环1000圈容量保持率81%,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以上结果表明,本发明所述的共价有机框架具备非常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杰出的循环性能,是非常优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着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其由2,3,5,6-四氨基-1,4-苯醌和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反应得到,
任选地,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进行反应的摩尔比为(1.2-1.75):1,优选约1.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中,
所述反应在溶剂中进行,其中所述溶剂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或其组合,和/或
所述反应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其中所述催化剂为硫酸或乙酸;和/或
所述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选自环己六酮、环己六酮八水合物或环己六酮十水合物,或其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中,
所述反应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先在室温下进行约2小时至约5小时,然后在升高的温度如约50℃至约200℃、优选50℃至80℃、最优选约65℃的温度下进行约12小时至约24小时,
任选地,在所述反应完成后还进行冷却、沉降、提取和/或干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i)在红外图谱中在1550cm-1和1627cm-1处具有特征峰;
(ii)在13C固态核磁谱图中在146ppm和174ppm处具有特征峰;和
(iii)在XRD谱图中在2θ为11.88°、15.56°、18.06°、19.92°、28.80°和36.96°处具有衍射峰。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在二维平面内具有如式(I)所示的基本重复结构单元:
Figure FDA0002381336300000021
其中,
Figure FDA0002381336300000022
表示连接重复单元的化学键。
6.制备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的方法,包括使2,3,5,6-四氨基-1,4-苯醌和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进行反应,
任选地,2,3,5,6-四氨基-1,4-苯醌与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进行反应的摩尔比为(1.2-1.75):1,优选为约1.5: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反应在溶剂中进行,其中所述溶剂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或其组合,和/或
所述反应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其中所述催化剂为硫酸或乙酸;和/或
所述环己六酮或其水合物选自环己六酮、环己六酮八水合物或环己六酮十水合物,或其组合;
任选地,所述反应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先在室温下进行约2小时至约5小时,然后在升高的温度如约50℃至约200℃、优选50℃至80℃、最优选约65℃的温度下进行约12小时至约24小时,
任选地,在反应完成后还包括冷却、沉降、提取和/或干燥的步骤。
8.电极材料,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所述电极材料优选为正极材料。
9.锂离子电池,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中所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特别地作为电极材料,例如正极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用于制备锂离子电池、特别是正极材料的用途。
CN202010083905.5A 2020-02-10 2020-02-10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用途 Pending CN1132487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3905.5A CN113248707A (zh) 2020-02-10 2020-02-10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3905.5A CN113248707A (zh) 2020-02-10 2020-02-10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48707A true CN113248707A (zh) 2021-08-13

Family

ID=77219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3905.5A Pending CN113248707A (zh) 2020-02-10 2020-02-10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4870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9325A (zh) * 2021-08-30 2021-12-17 常州大学 基于电活性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的碱性水系二次电池及应用
CN114213670A (zh) * 2021-12-28 2022-03-22 河北科技大学 一种离子型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锂金属负极材料
CN114920929A (zh) * 2022-05-18 2022-08-19 北京化工大学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正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725083A (zh) * 2022-11-18 2023-03-03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电极材料及其在水系光充电质子电池的用途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8303A (zh) * 2015-11-13 2016-02-24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卟啉二维共价有机框架共轭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010894A (zh) * 2019-04-11 2019-07-12 南开大学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环己六酮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8303A (zh) * 2015-11-13 2016-02-24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卟啉二维共价有机框架共轭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010894A (zh) * 2019-04-11 2019-07-12 南开大学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环己六酮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ANMAN WU等: ""A 2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as a high-performance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NANO ENERGY》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09325A (zh) * 2021-08-30 2021-12-17 常州大学 基于电活性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的碱性水系二次电池及应用
CN114213670A (zh) * 2021-12-28 2022-03-22 河北科技大学 一种离子型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锂金属负极材料
CN114920929A (zh) * 2022-05-18 2022-08-19 北京化工大学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正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920929B (zh) * 2022-05-18 2023-10-20 北京化工大学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正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725083A (zh) * 2022-11-18 2023-03-03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电极材料及其在水系光充电质子电池的用途
CN115725083B (zh) * 2022-11-18 2023-09-29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电极材料及其在水系光充电质子电池的用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u et al. Cobalt-based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with superior lithium anodic performance
An et al. Designs and applications of multi-funct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i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CN113248707A (zh)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用途
CN107681091B (zh) 一种锂硫电池功能化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65464B (zh) 一种载硫mof@导电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157845B (zh) 一种制备石墨烯复合三元材料的方法
CN108933237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4733695A (zh)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用碳/硫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634226B (zh) 一种以配位聚合物为模板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CN114349921B (zh) 一种富含两性离子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428870B (zh) 一种由金属及其金属衍生物复合的二维碳片气凝胶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Gou et al. Co-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nd its derivatives as high-performance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12993217A (zh) 一种基于五氧化二钒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04319370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LiNixCoyMnzO2的制备方法
Wang et al. Enhanced cyclic performance of Cu2V2O7/reduced Graphene Oxide mesoporous microspheres assembled by nanoparticles as anode for Li-ion battery
CN111446414A (zh) 一种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0492088A (zh) 一种zif-8@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硫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硫电池正极和锂硫电池
Hou et al. Hexagonal-layered Na0. 7MnO2. 05 via solvothermal synthesis as an electrode material for aqueous Na-ion supercapacitors
CN102862967B (zh) 基于化学转换反应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BiPO4的制备方法及用于制作的锂离子电池
CN115073731B (zh) 有机梯形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14628672B (zh) 一种基于五氧化二钒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制备和应用
CN110590789B (zh) 富氮三苯胺衍生物共轭聚合物材料及其单体的制备和应用
CN11604061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薄膜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204030A (zh) 一种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CN111211327B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