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47103A - 车辆用支柱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支柱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47103A
CN113247103A CN202110047591.8A CN202110047591A CN113247103A CN 113247103 A CN113247103 A CN 113247103A CN 202110047591 A CN202110047591 A CN 202110047591A CN 113247103 A CN113247103 A CN 1132471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illar
column
roof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475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冈大贵
原康洋
是石智正
渡边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47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71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1/00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 B62D31/02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for carrying large numbers of passengers, e.g. omnib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支柱构造。车辆用支柱构造具备:车辆用支柱,包含沿着风挡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地延伸的第一柱和相对于上述第一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柱;及透明窗部件,架设于上述第一柱与第二柱之间而覆盖由上述第一柱和第二柱形成的开口,并且能够目视确认车辆外部。上述车辆用支柱在侧视下由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和从该直线部的上端部弯曲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弯曲部形成为R状。

Description

车辆用支柱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支柱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8-162021所记载的车辆用支柱构造中,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一柱和第二柱构成的车辆用支柱配置于车辆前部。该车辆用支柱在第一柱和第二柱上架设有透明窗部件,覆盖由第一柱和第二柱形成的开口。由此,就座于驾驶席的乘员能够从车辆用支柱的开口经由透明窗部件而目视确认车辆外部,因此乘员的目视确认性提高。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日本特开2018-162021所记载的技术中,车辆用支柱呈直线状地形成,以随着靠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的方式配置。因此,随着靠近车辆用支柱的车辆上方侧,前风挡玻璃与车室内的乘员之间的距离变近。由此,上述现有技术在为了车室内的乘员更加得到开放感而扩大车室空间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乘员的目视确认性提高并且扩大车室空间的车辆用支柱构造。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具备:车辆用支柱,包含沿着风挡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地延伸的第一柱和相对于上述第一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柱;及透明窗部件,架设于上述第一柱与上述第二柱之间而覆盖由上述第一柱和上述第二柱形成的开口,并且能够目视确认车辆外部,其中,上述车辆用支柱在侧视下由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和从该直线部的上端部弯曲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弯曲部形成为R状。
根据上述方案,处于形成于车辆的前部或后部的车室内的乘员能够从车辆用支柱的开口经由透明窗部件而目视确认车辆外部。由此,由车辆用支柱造成的车室内的乘员的死角减少,目视确认性提高。
另外,车辆用支柱在侧视下由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和从该直线部的上端弯曲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弯曲部形成为R状。因此,由于通过弯曲部而车辆用支柱的上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以与在侧视下呈直线状地倾斜的车辆用支柱相比,能够扩大车室空间。
在上述方案中,上述弯曲部与上边梁一体地形成,上述上边梁构成车顶的骨架,并且配置于上述车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上述车顶构成上述车辆的车室的顶棚部。
根据上述结构,车辆用支柱与上边梁一体地形成。因此,例如,能够使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向车辆用支柱输入的载荷高效地向上边梁及车顶传递。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在上述直线部与上述弯曲部之间的交界设有连结上述第一柱与上述第二柱的第一加强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车辆用支柱在直线部与弯曲部之间的交界处弯曲。因此,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由在碰撞时输入的载荷引起的应力负担向该交界集中。
另外,在直线部与弯曲部之间的交界设有连结第一柱与第二柱的第一加强部件。因此,车辆用支柱成为了通过第一加强部件而有效地加强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应力集中的部位的构造。由此,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的车辆用支柱的变形被抑制。
在上述方案中,在上述直线部与上述弯曲部之间的交界结合有车顶横梁的一端,上述车顶横梁构成车顶的骨架,并且配置于上述车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端部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上述车顶构成上述车辆的车室的顶棚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车辆用支柱中对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应力集中的部位结合车顶横梁,而有效地加强车辆用支柱。由此,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的车辆用支柱的变形被抑制。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通过第二加强部件连结上述第一柱的中间部和上述第二柱的下部。上述第二柱的上述下部可以比上述第一柱的上述中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输入到车辆用支柱的下部的载荷经由第二加强部件而向第一柱和第二柱分散。在此,第二柱的下部比第一柱的中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因此,能够使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输入到车辆用支柱的载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分散。由此,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的车辆前表面或后表面的变形被抑制。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在上述车辆用支柱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内侧配置有包含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纵柱部的骨架部件。上述纵柱部可以构成了上述骨架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上述第一柱及上述第二柱的上端部可以结合于上述纵柱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向车辆用支柱输入的载荷向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内侧的骨架部件传递。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用支柱的刚性及强度。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上述第二柱的下部与上述骨架部件的上述纵柱部经由第三加强部件而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输入到车辆用支柱的第二柱的下部的载荷经由第三加强部件而向骨架部件的纵柱部传递。由此,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的第二柱的变形被抑制,车辆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变形被抑制。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上述骨架部件通过一对上述纵柱部和加强部而在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上述加强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上述一对上述纵柱部的上端彼此连结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上述一对上述纵柱部的下端彼此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骨架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刚性及强度被提高。由此,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车辆用支柱的刚性及强度而抑制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的变形。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上述弯曲部的截面积大于上述直线部的截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本发明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具有能够使乘员的目视确认性提高并且扩大车室空间这一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其中:
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柱构造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车辆斜前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车辆时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车辆斜后方侧观察图1所示的车辆时的立体图。
图4是将沿着图1中的Ⅳ-Ⅳ线切断的状态放大示出的支柱的放大平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以下,使用图1~图4来对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柱构造的车辆1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LH表示车辆左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没有特别记载而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朝向行进方向的情况下的左右。
如在图1中局部所示,车辆10具有配置于车辆10的下部且构成车辆下部的骨架部件的未图示的框架构造体和固定于该框架构造体之上的车身12。
该车身12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具备左右一对侧壁部12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架设于一对侧壁部12A之间且构成车室14的地面的地板12B及构成车室14的顶棚部的车顶12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室14内的车辆前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配置有未图示的驾驶席用的车辆用座椅。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车室14的前部设有覆盖形成于车辆10的前表面的开口部20的前风挡玻璃22(以下,设为“Fr玻璃22”)。该Fr玻璃22是固定于开口部20的透明的窗部件,将车室14的内侧与车室14的外侧隔开。另外,Fr玻璃22使板厚方向成为车辆前后方向(大致车辆前后方向),在车辆宽度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侧视时随着靠近车辆上方侧而稍微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另外,该Fr玻璃2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风挡玻璃”的一例。
Fr玻璃22的上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连接于构成开口部20的上缘的车顶横梁12C1。车顶横梁12C1构成车顶12C的骨架的一部分,配置于车顶12C的前端部。该车顶横梁12C1作为一例是纵截面的形状被设为封闭截面形状的加强部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另一方面,Fr玻璃22的下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连接于构成开口部20的下缘的车身前围(附图标记省略)。
Fr玻璃22以恒定的板厚形成,以使Fr玻璃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向车辆前方侧凸出的方式被设为平缓的弯曲形状。并且,在Fr玻璃2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作为车辆用支柱的支柱30分别左右一对地设置。
车辆用支柱
左右一对支柱30的上方侧从延伸方向的中间部弯曲,左右一对支柱30在侧视下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侧且车辆上方侧凸出的R状。支柱30的下部被设为直线部30A。该直线部30沿着Fr玻璃2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而在车辆上下方向(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支柱30的上部被设为弯曲部30B。弯曲部30B从直线部30A的上端平缓地弯曲并向大致车辆后方侧(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下,对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支柱30进行说明,但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支柱30也被设为相同的结构。
支柱30具备构成车辆前方部分的第一柱32和构成车辆后方部分的第二柱40。另外,支柱30具备将第一柱32和第二柱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连结的第一加强部件52和第二加强部件54。
第一柱
如图1所示,第一柱32的上方侧从延伸方向的中间部弯曲,在侧视下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侧且车辆上方侧凸出的R状。该第一柱32的构成支柱30的直线部30A的部位被设为柱下部32A,由后述的第一支柱外件34和第一支柱内件36构成。另外,第一柱32的构成支柱30的弯曲部30B的部位被设为柱上部32B,由车顶12C的上边梁12C2的前端部构成。也就是说,支柱30通过上边梁12C2的前端部兼作第一柱32的一部分而与车辆10的上边梁12C2一体地形成。
图4是示出沿着图1中的Ⅳ-Ⅳ线将支柱30的直线部30A在与延伸方向(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切断的状态的平剖视图。
如该图所示,第一柱32的柱下部32A的截面形状通过第一支柱外件34和第一支柱内件36而设为封闭截面形状。第一支柱外件34被设为钢板制,具有向车室14侧开放的大致礼帽型的截面。若基于图4来说明,则第一支柱外件34包含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地配置的外侧壁34A和从外侧壁34A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向地配置的一对侧壁34B。另外,在车辆前方侧的侧壁34B的前端部形成有前凸缘部34C。此外,在车辆后方侧的侧壁34B的前端部形成有后凸缘部34D。
第一支柱内件36被设为钢板制,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曲柄状。该第一支柱内件36以从车室14侧堵住第一支柱外件34的开口的方式设置。并且,第一支柱内件36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接合于第一支柱外件34的前凸缘部34C及后凸缘部34D。由此,在第一柱32的柱下部32A中,通过第一支柱外件34和第一支柱内件36形成了封闭截面构造。
另外,在第一支柱外件34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构成柱下部32A的车辆外侧的外观设计面的第一外板38。第一外板38形成为向车辆后方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以从车室14的外侧覆盖第一支柱外件34的车辆前方侧的侧壁34B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外板38的开放端分别形成有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安装凸缘部38A。第一安装凸缘部38A从车室14的外侧分别接合于第一支柱外件34的外侧壁34A和前凸缘部34C。由此,通过第一支柱外件34和第一外板38形成了封闭截面构造。
另外,在接合于前凸缘部34C的第一安装凸缘部38A经由防水用的密封件50而接合有Fr玻璃2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另外,在接合于外侧壁34A的第一安装凸缘部38A经由防水用的密封件50而接合有后述的透明窗部件6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
如图1及图3所示,柱下部32A的下端部经由角撑件(附图标记省略)而结合于保险杠加强件16。保险杠加强件16是构成车辆下部的骨架部件的框架构造体的一部分,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呈长条状地延伸。另外,保险杠加强件1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固定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左右一对纵梁18的前端部(车辆前后方向的外端部)。纵梁18是构成车辆下部的骨架部件的框架构造体的一部分,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延伸。另外,保险杠加强件16从车辆后方侧支撑车辆10的未图示的前保险杠。
另外,柱下部32A的上端部结合于构成柱上部32B的上边梁12C2的前端部(车辆前后方向的外端部)。上边梁12C2构成车顶12C的骨架并且配置于该车顶12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该上边梁12C2也与柱下部32A相同地纵截面形状被设为封闭截面形状,由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顶侧外件和相对于车顶侧外件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车顶侧内件(均省略附图标记)构成。但是,上边梁12C2的前端部(柱上部32B)的封闭截面的截面积被设定为比柱下部32A的封闭截面的截面积大。因此,在第一柱32中,与接近处于车室14内的乘员的视线的高度的柱下部32A相比,接近车室14的顶棚部的柱上部32B较粗地形成,且截面刚性被设定得较高。
另外,柱下部32A和上边梁12C2通过使彼此的接合用凸缘(未图示)接合而结合。此外,在柱下部32A与柱上部32B的结合部结合有车顶横梁12C1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由此,在车辆10的前表面(及后表面)由车顶横梁12C1、保险杠加强件16及左右一对第一柱32形成了在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呈环状的骨架构造。
第二柱
另一方面,构成支柱30的车辆后方部分的第二柱40与第一柱32相同地,在侧视下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侧且车辆上方侧凸出的R状。另外,第二柱40具备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二支柱外件42和相对于第二支柱外件42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支柱内件44。
如图1所示,第二柱40与第一柱3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更具体地说,第二柱40的上端与第一柱32的上端近接地配置。另外,第二柱40构成为随着从上端靠近下端,而与第一柱32的间隔在车辆前后方向(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逐渐变大。此外,第二柱40的下部比第一柱32的中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参照图3)。
如图4所示,第二柱40的截面形状通过第二支柱外件42和第二支柱内件44而设为封闭截面形状。第二支柱外件42被设为钢板制,具有向车室14侧开放的大致礼帽型的截面。若基于图4所示的平截面来说明,则第二支柱外件42包含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地配置的外侧壁42A和从外侧壁42A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向地配置的一对侧壁42B。另外,在车辆前方侧的侧壁42B的前端部形成有前凸缘部42C。此外,在车辆后方侧的侧壁42B的前端形成有后凸缘部42D。
第二支柱内件44被设为钢板制,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曲柄状。该第二支柱内件44以从车室14侧堵住第二支柱外件42的开口的方式设置。并且,第二支柱内件44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接合于第二支柱外件42的前凸缘部42C及后凸缘部42D。由此,在第二柱40中,通过第二支柱外件42和第二支柱内件44形成了封闭截面构造。另外,该封闭截面的截面积与第一柱32相同地,以使构成支柱30的弯曲部30B的部位比构成直线部30A的部位大的方式设定。
另外,在第二支柱外件42的车辆后方侧配置有构成第二柱40的车辆外侧的外观设计面的第二外板46。第二外板46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以从车室14的外侧覆盖第二支柱外件42的车辆后方侧的侧壁42B的方式配置。在第二外板46的开放端分别形成有在互相分离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安装凸缘部46A。该第二安装凸缘部46A从车室14的外侧分别接合于第二支柱外件42的外侧壁42A和后凸缘部42D。由此,第二柱40通过第二支柱外件42和第二外板46形成了封闭截面构造。
另外,在接合于后凸缘部42D的第二安装凸缘部46A经由防水用的密封件50而接合有后述的透明窗部件6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另一方面,在接合于外侧壁42A的第二安装凸缘部46A经由防水用的密封件50而接合有侧玻璃2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
第一加强部件及第二加强部件
如图1~图3所示,第一柱32及第二柱40使用第一加强部件52和第二加强部件54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第一加强部件52及第二加强部件54被设为钢板制的加强部件,形成为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另外,作为一例,第一加强部件52及第二加强部件54被设为具备在纵剖视下形成为大致礼帽型的未图示的内板和外板且这些内板和外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封闭截面构造的加强部件。
第一加强部件52在相当于支柱30中的直线部30A与弯曲部30B的交界的部位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第一柱32和第二柱40。由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输入的载荷引起的应力负担向该支柱30的相当于直线部30A与弯曲部30B的交界的部位集中。因此,通过在直线部30A与弯曲部30B的交界配置第一加强部件52,而成为了能够有效地加强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应力负担集中的部位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柱32中,在支柱30中的直线部30A与弯曲部30B的交界形有柱下部32A与柱上部32B(上边梁12C2)的结合部,被设为在构造上强度下降的部位。因此,第一加强部件52也承担着加强柱下部32A与柱上部32B的结合部的功能,有效地提高第一柱32的强度。另外,在第一柱32中,与第一加强部件52的连结部和与车顶横梁12C1的结合部设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由此,第一加强部件52经由第一柱32而与车顶横梁12C1结合。
另一方面,第二加强部件54配置于第一加强部件52的车辆下方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第一柱32的中间部与第二柱40的下部。该第二加强部件54被设为具有通过使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向第一柱32输入的载荷向第二柱40传递而提高支柱30的刚性及强度的功能的部件。
透明窗部件
如图1所示,在上述结构的支柱30中由第一柱32及第二柱40的下部、第一加强部件52、第二加强部件54形成了大致矩形状的开口56。该开口56由架设于第一柱32和第二柱40的透明窗部件60覆盖。该透明窗部件60被设为玻璃或透明的树脂制,构成了车室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的一部分。由此,处于车室14内的乘员能够从支柱30的开口56经由透明窗部件60而目视确认车辆10的外部。
骨架部件
如图3所示,上述结构的支柱30的上端及下端由构成车辆10的车身12的骨架的骨架部件62从车辆后方侧支撑。骨架部件62具备左右一对纵柱部64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一对纵柱部64的上端部彼此连结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一对纵柱部64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加强部66,骨架部件62在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
一对纵柱部6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呈长条状地延伸。该一对纵柱部64构成了骨架部件6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另外,纵柱部64由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板64A和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接合于内板64A的外板64B形成为中空的柱状。
纵柱部64的下端部接合于配置于车辆10的侧壁部12A的下部的门槛和后述的地板加强件66B的一端。另一方面,纵柱部64的上端部接合于上边梁12C2和后述的车顶加强件66A的一端。
连结一对纵柱部64的加强部66具备将纵柱部64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车顶加强件66A和将纵柱部64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地板加强件66B。车顶加强件66A被设为构成车顶12C的骨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空柱状的部件。车顶加强件66A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经由未图示的连结部而分别连结于纵柱部64的上端部。
另外,地板加强件66B配置于车室14的地板12B的下方侧,被设为地板12B的加强部件。地板加强件66B被设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空柱状的部件,形成于延伸方向上的两端的接合凸缘(未图示)分别接合于一对纵柱部64的内板64A。由此,由地板加强件66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纵柱部64的下端部彼此连结。
如图1所示,在纵柱部64的上端部接合有构成支柱30的上端部的第一柱32及第二柱40的上端部。另外,第一柱32的上端部是上边梁12C2与纵柱部64的接合部。
第三加强部件
另一方面,纵柱部64的中间部经由第三加强部件70而与第二柱40的下部连结。该第三加强部件70与上述第一加强部件52及第二加强部件54相同地被设为钢板制的加强部件,形成为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另外,作为一例,被设为具备在纵剖视下形成为大致礼帽型的未图示的内板和外板且这些内板和外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封闭截面构造的加强部件。
第三加强部件70配置于与第二加强部件54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第三加强部件70的一端经由第二柱40而结合于第二加强部件。另外,第三加强部件70的另一端结合于纵柱部64的中间部。因此,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向第一柱32输入的载荷构成为经由第二加强部件54和第三加强部件70而向纵柱部64传递。
作用及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支柱构造中,具备支柱30,支柱30具有沿着Fr玻璃2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延伸的第一柱32和相对于第一柱32在车辆前后方向(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柱40。在该支柱30中,在第一柱32与第二柱40之间架设有透明窗部件60,由透明窗部件60覆盖由第一柱32和第二柱40形成的开口56。因此,例如,在车辆10的前部或后部处于车室14内的乘员能够从支柱30的开口56经由透明窗部件60而目视确认车辆10的外部。由此,由支柱30造成的车室14内的乘员的死角减少,能够使目视确认性提高。
在此,支柱30在侧视下由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部30A和从该直线部30A的上端弯曲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弯曲部30B形成为R状。因此,通过弯曲部30B而支柱30的上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因此与在侧视下呈直线状地倾斜的车辆用支柱相比,能够扩大车室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30和上边梁12C2一体地形成。因此,例如,能够使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向支柱30输入的载荷高效地向上边梁12C2及车顶12C传递。
支柱30在直线部30A与弯曲部30B之间的交界处弯曲,因此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由在碰撞时输入的载荷引起的应力负担向成为该交界的部位集中。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柱30中,在直线部30A与弯曲部30B之间的交界设有连结第一柱32与第二柱40的第一加强部件52。因此,支柱30被设为通过第一加强部件52而有效地加强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应力集中的部位的构造。由此,能够抑制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的支柱30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支柱30中对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应力集中的部位结合车顶横梁12C1,能够有效地加强支柱30。由此,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的支柱30的变形被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输入到支柱30的下部的载荷经由第二加强部件54而向第一柱32和第二柱40分散。在此,第二柱40的下部比第一柱32的中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因此,能够使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输入到支柱30的载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分散。由此,能够抑制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的车辆前表面或后表面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柱30的车辆后方侧(车辆前后方向的内侧)配置有骨架部件62。该骨架部件6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部由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柱部64构成。在此,在支柱30中,第一柱32及第二柱40的上端部结合于纵柱部64。因此,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向支柱30输入的载荷向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骨架部件62传递。由此,能够提高车辆10的支柱30的刚性及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输入到支柱30的第二柱40的下部的载荷经由第三加强部件70而向骨架部件62的纵柱部64传递。由此,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的第二柱40的变形被抑制,车辆10的前表面或后表面的变形被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骨架部件62具备一对纵柱部64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该纵柱部64的上端彼此连结并将下端彼此连结的加强部66。因此,骨架部件62在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刚性及强度被提高。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10的支柱30的刚性及强度,抑制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或背面碰撞时的支柱30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30的弯曲部30B的截面积被设定为比直线部30A的截面积大。更具体而言,第一柱32及第二柱40的上部的截面积被设定为比第一柱32及第二柱40的下部的截面积大。由此,能够使接近处于车室14内的乘员的视线的高度位置的第一柱32及第二柱40的下部的粗细变细而确保目视确认性,并使接近车室14的顶棚部的第一柱32及第二柱40的上部的粗细变粗而满足支柱30中的刚性的要求。
例如,当充分确保了第一柱32及第二柱40的上部的截面积时,在车辆10因与障碍物的碰撞而侧翻时,能够有效地抑制车辆10的前部或后部的变形。即,当车辆10侧翻时,虽然会从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向支柱30的上部及车顶12C输入载荷,但若充分确保第一柱32及第二柱40的上部的截面积,则支柱30的上部的截面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抑制由车辆的侧翻引起的车辆前部或后部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支柱30的第一柱32而第一加强部件52与车顶横梁12C1结合。因此,能够使在车辆的侧翻时输入到配置于车辆10的碰撞侧的侧部的车顶12C的载荷经由第一加强部件52和车顶横梁12C1而向配置于非碰撞侧的侧部的支柱30分散。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上边梁12C2的前端部构成第一柱32的柱上部32B而设为了支柱30与上边梁12C2一体地形成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构成柱下部32A的第一支柱外件34和第一支柱内件36形成第一柱32的柱上部32B,将第一柱32的上端部结合于上边梁12C2的前端,从而设为支柱30与上边梁12C2一体地形成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了骨架部件62由一对纵柱部64和加强部66在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骨架部件62也可以仅是左右一对纵柱部6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车辆10的前部应用了车辆用支柱构造,但也可以对车辆10的后部也应用相同的车辆用支柱构造。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支柱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辆用支柱,包含沿着风挡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地延伸的第一柱和相对于所述第一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柱;及
透明窗部件,架设于所述第一柱与所述第二柱之间而覆盖由所述第一柱和所述第二柱形成的开口,并且能够目视确认车辆外部,
其中,所述车辆用支柱在侧视下由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和从该直线部的上端部弯曲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弯曲部形成为R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与上边梁一体地形成,所述上边梁构成车顶的骨架,并且配置于所述车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车顶构成所述车辆的车室的顶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直线部与所述弯曲部之间的交界设有连结所述第一柱与所述第二柱的第一加强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直线部与所述弯曲部之间的交界结合有车顶横梁的一端,所述车顶横梁构成车顶的骨架,并且配置于所述车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端部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车顶构成所述车辆的车室的顶棚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其特征在于,
通过第二加强部件连结所述第一柱的中间部和所述第二柱的下部,
所述第二柱的所述下部比所述第一柱的所述中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偏移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辆用支柱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内侧配置有包含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纵柱部的骨架部件,
所述纵柱部构成了所述骨架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侧部,
所述第一柱及所述第二柱的上端部结合于所述纵柱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柱的下部与所述骨架部件的所述纵柱部经由第三加强部件而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骨架部件通过一对所述纵柱部和加强部而在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所述加强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所述一对所述纵柱部的上端彼此连结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所述一对所述纵柱部的下端彼此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支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直线部的截面积。
CN202110047591.8A 2020-02-10 2021-01-14 车辆用支柱构造 Pending CN1132471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0947A JP7338498B2 (ja) 2020-02-10 2020-02-10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2020-020947 2020-02-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47103A true CN113247103A (zh) 2021-08-13

Family

ID=74187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47591.8A Pending CN113247103A (zh) 2020-02-10 2021-01-14 车辆用支柱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33948B2 (zh)
EP (1) EP3862251A1 (zh)
JP (1) JP7338498B2 (zh)
CN (1) CN113247103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80829B1 (ko) * 2005-11-30 2007-02-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버스용 프론트 필러 구조
CN101269673A (zh) * 2007-03-23 2008-09-2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管状a柱
US20090267330A1 (en) * 2008-04-29 2009-10-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otor vehicle with an a-column and airbag incorporated therein
CN101961984A (zh) * 2010-08-31 2011-02-02 珠海市蓝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客车
JP2012131343A (ja) * 2010-12-21 2012-07-12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基部周辺構造
JP2013112075A (ja) * 2011-11-25 201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3147069A (ja) * 2012-01-17 2013-08-0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構造
CN203601387U (zh) * 2013-11-07 2014-05-21 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a柱结构
US20180273106A1 (en) * 2017-03-27 2018-09-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Front pillar structure
US20180273103A1 (en) * 2017-03-27 2018-09-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CN109774794A (zh) * 2017-11-14 2019-05-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柱结构
US20190217899A1 (en) * 2018-01-16 2019-07-1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and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71525B (en) * 2001-01-30 2004-07-14 Edgar Padbury Coleman Improvements in motor vehicles
JP2006273057A (ja) * 2005-03-28 2006-10-12 Toyota Motor Corp ピラー構造
DE102005049945A1 (de) 2005-10-19 2007-04-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Windschutzscheibenanordnung
GB2479363A (en) 2010-04-07 2011-10-12 Gm Global Tech Operations Inc Partially transparent vehicle body component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80829B1 (ko) * 2005-11-30 2007-02-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버스용 프론트 필러 구조
CN101269673A (zh) * 2007-03-23 2008-09-2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管状a柱
US20090267330A1 (en) * 2008-04-29 2009-10-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otor vehicle with an a-column and airbag incorporated therein
CN101961984A (zh) * 2010-08-31 2011-02-02 珠海市蓝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客车
JP2012131343A (ja) * 2010-12-21 2012-07-12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基部周辺構造
JP2013112075A (ja) * 2011-11-25 201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3147069A (ja) * 2012-01-17 2013-08-0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構造
CN203601387U (zh) * 2013-11-07 2014-05-21 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a柱结构
US20180273106A1 (en) * 2017-03-27 2018-09-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Front pillar structure
US20180273103A1 (en) * 2017-03-27 2018-09-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CN109774794A (zh) * 2017-11-14 2019-05-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柱结构
US20190217899A1 (en) * 2018-01-16 2019-07-1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and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45814A1 (en) 2021-08-12
EP3862251A1 (en) 2021-08-11
JP2021126916A (ja) 2021-09-02
JP7338498B2 (ja) 2023-09-05
US11433948B2 (en)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48577B (zh)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US111925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6658645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428688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20100270830A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US1119259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6965766B2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側部構造
JP7300083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4539480B2 (ja) 自動車の上部車体構造
CN113401223B (zh) 汽车车身
JP5857412B2 (ja) 車両前部の補強構造
JP5764399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7292605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11136593A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下部構造
JP7106975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211336187U (zh) 用于车辆的中柱组件
CN210591332U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
CN114286779A (zh) 车身结构
JP2002145124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9149265A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13247103A (zh) 车辆用支柱构造
JP2005255095A (ja) キャブオーバトラックのキャブ構造
JPH11192977A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JP5012293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7358922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