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42806A - 座椅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42806A
CN113242806A CN201980083433.9A CN201980083433A CN113242806A CN 113242806 A CN113242806 A CN 113242806A CN 201980083433 A CN201980083433 A CN 201980083433A CN 113242806 A CN113242806 A CN 113242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eat
guide member
vehicl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34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岛诚文
伊藤周治
村上广宣
藤井贵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42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280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2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vehicle ventilation system, e.g.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sucked from the seat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车辆的座椅(3)设置空气通路(20)。送风机(30)使空气向该空气通路(20)流动。吹出口(41)使在该空气通路(20)流动的空气沿座椅的上表面(18)向车室内后方吹出。导向部件(50)相对于吹出口(41)设于车辆后方。导向部件(50)被构成为,能够位移到容许从吹出口(41)吹出的吹出风将周围的空气卷入而向车室内后方吹送的第一状态和以使从吹出口(41)吹出的吹出风朝向车辆顶棚侧或车辆地板侧的方式进行引导的第二状态。

Description

座椅空调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发明以2018年12月1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237458号为基础,将其记载内容通过参照而编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于车辆的座椅的座椅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设于车辆的座椅的各种座椅空调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构成为,设于车辆的前座,将从前座的落座面中的背部吸入的空气从设于前座的侧面等的吹出口向车室内后方吹出。由此,此装置为,当从前座的侧面等的吹出口吹出空气时,其吹出的空气(以下,称作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因空气的粘性而被卷入该吹出风并向车室内后方吹送。因此,由设于车辆的仪表板的内侧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生成而向前座空间吹出的冷空气被卷入吹出风而向后座空间吹送。由此,此装置可提高车室内的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双方的舒适性。
此外,前座空间是指车室内空间中的、比前座的落座面中的背部靠前方的空间,后座空间是指车室内空间中的、比前座的落座面中的背部靠后方的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94373号公报
但是考虑到,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中,当就座于前座的乘员使用此装置时,无论有无后座的乘员,从车辆用空调装置向前座空间吹出的冷空气都会向后座空间吹送。因此,当使用此装置时,即使在后座没有乘员时,前座空间和后座空间双方的空气也都会被冷却,因此,考虑到存在浪费车室内制冷中消耗的能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空调装置,该座椅空调装置能够切换提高前座空间和后座空间双方的舒适性的状态,和降低车室内制冷中消耗的能量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
在搭载于车辆的座椅空调装置中,具备:
空气通路,该空气通路设于车辆的座椅;
送风机,该送风机使空气向空气通路流动;
吹出口,该吹出口使在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沿座椅的上表面向车室内后方吹出;以及
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相对于吹出口设于车辆后方,且构成为能够位移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该第一状态容许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将周围的空气卷入而向车室内后方吹送;该第二状态以使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朝向车辆顶棚侧或车辆地板侧的方式进行引导。
据此,在导向部件处于第一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沿座椅的上表面向车室内后方流动。此时,沿座椅上表面流动的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即,吹出风的附近的空气、其前侧的空气)也因空气的粘性而被卷入其吹出风并向车室内后方吹送。以下,将被卷入吹出风的空气的流动称作“卷入风”。即,由设于车辆的仪表板的内侧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生成而向前座空间吹出的冷空气,被卷入从座椅空调装置吹出的吹出风,成为卷入风而向后座空间吹送。因此,此座椅空调装置,通过导向部件为第一状态,从而例如在前座和后座双方都有乘员的情况下等,能够提高前座空间和后座空间双方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在导向部件处于第二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沿座椅上表面流动后,通过导向部件朝向车辆顶棚侧或车辆地板侧引导。并且,通过导向部件引导的风形成气帘,该气帘作为分隔前座空间和后座空间的空气壁。由此,沿座椅上表面流动的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朝向车室内后方的流动被阻断。因此,例如在仅在前座有乘员的情况下等,能够抑制前座空间的冷空气向后座空间吹送的情况,在前座空间与后座空间产生温度差。因此,此座椅空调装置,通过导向部件为第二状态,从而能够提高前座空间的舒适性,并能够降低车室内制冷中消耗的能量。
此外,对各构成要素等赋予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空调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设置座椅空调装置的前座的剖面图。
图3是从图2的III方向观察的前座的向视图。
图4是在图2的IV部分中,表示导向部件的第一状态的剖面图。
图5是在图2的IV部分中,表示导向部件的第二状态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导向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吹出部和导向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吹出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空调装置中的导向部件的第二状态的图。
图10是图9中的导向部件和座椅上表面附近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空调装置中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空调装置中的导向部件的第一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空调装置中的导向部件的第二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空调装置中的导向部件的第二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空调装置中的导向部件的第二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间,对彼此相同或相等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搭载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的车辆2为两排座椅,设有前座3和后座4。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设于前座3。座椅空调装置1可以设于前座3中的驾驶座或副驾座的双方,或者,也可以仅设于其一方。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前座3称作座椅、将后座4称作后部座椅。
在此车辆2的仪表板5的内侧设有用来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车辆用空调装置6。车辆用空调装置6吸入车室外空气或车室内空气,将调整了温度和湿度的空调风从设于仪表板5等的吹出口7向车室内空间吹出,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室内空间中的、比前座3的座椅靠背靠前方的空间称作前座空间8,车室内空间中的、比前座3的座椅靠背靠后方的空间称作后座空间9。
如图2和图3所示,设置座椅空调装置1的座椅具有座椅座垫10和座椅靠背11。此外,在座椅靠背11的上方设有头枕12。座椅的座椅靠背11在设于框架13的未图示的弹簧上设有衬垫14,成为其整体被表皮15覆盖的结构。衬垫14是对乘员倚靠在座椅靠背11的力进行支承的部件。作为衬垫14,使用将力分散的柔软材质(例如聚氨酯)。表皮15是乘员直接接触的部件。作为表皮15,例如使用为了空气通过而开了孔的革制、合成革制或布制(例如织物)的表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座椅的表皮15中的乘员所接触的落座面中的、乘员的后背接触的部位称作背部16,将座椅的表皮15中的乘员所接触的落座面中的、乘员的下半身接触的部位称作臀部17。
座椅空调装置1具备空气通路20、送风机30、吹出部40以及导向部件50等。
空气通路20由设于座椅的通风路21和配风管道22构成。通风路21是形成于座椅的衬垫14的空气通路20。通风路21的一侧在形成座椅的背部16的表皮15侧开口。通风路21的另一侧在送风机30的吸入口31侧开口。因此,通风路21能够将通过座椅的背部16的表皮15后的空气向送风机30引导。
送风机30是用来从座椅的背部16的表皮15借助通风路21吸入空气,并将该空气借助配风管道22送向吹出部40的装置。作为送风机30,例如使用涡轮风扇、多翼片送风机、径流式风扇等离心式送风机。此外,送风机30的种类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轴流风扇、斜流风扇、横流风扇等各种风扇。在送风机30的吸入口31与衬垫14之间设置吸入口衬片32。吸入口衬片32是填补送风机30与衬垫14的间隙的部件,例如,使用将多孔质聚氨酯压缩后的部件。
配风管道22是形成将送风机30与吹出部40接合的空气通路20的构造部件。配风管道22的一方的端部与送风机30的空气出口33连接。配风管道22的另一方的端部与吹出部40连接。因此,配风管道22能够将从送风机30的空气出口33吹出的空气朝向吹出部40引导。在配风管道22与吹出部40之间设置管道衬片23。管道衬片23是填补配风管道22与吹出部40的间隙的部件,例如,使用将多孔质聚氨酯压缩后的部件。
吹出部40设于座椅靠背11中的上方的部位。吹出部40是用来形成将从配风管道22供给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41的构造部件。如图3和图7所示,吹出部40的车宽方向的体型形成得较大。因此,吹出部40占据座椅靠背11的横向宽度的大部分。并且,形成于吹出部40的吹出口41也在车宽方向上的宽范围形成。因此,吹出口41占据座椅靠背11的车宽方向的大部分。
另外,吹出口41被形成为,使在空气通路20流动的空气沿着座椅的上表面(以下,称作座椅上表面18)向车室内后方吹出。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座椅上表面18中的比吹出口41靠前侧的面与吹出口41的前侧的壁面所成的角度α成为锐角。另外,座椅上表面18中的比吹出口41靠后侧的面与吹出口41的后侧的壁面所成的角度β成为钝角。
此外,如图7所示,在吹出部40,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用来对从吹出口41向车室内后方吹出的吹出风的风向进行调整的调节机构42。此外,此调节机构42的宽度W1小于吹出口41的宽度W2。
导向部件50相对于吹出口41设置在车辆后方。本实施方式的导向部件50的剖面形成为圆弧状。另外,导向部件50以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导向部件50的宽度W3比吹出口41的宽度W2大。因此,如图7所示,成为导向部件50的宽度W3>吹出口41的宽度W2>调节机构42的宽度W1的关系。
如图6所示,导向部件50被设置成能够以设于其宽度方向的两端的支承体51的旋转轴52为中心旋转。此外,导向部件50可以构成为通过乘员的手动操作进行旋转,或者,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电动马达进行旋转。
如图4和图5所示,导向部件50构成为能够位移到下文描述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是容许从吹出口41吹出的吹出风将周围的空气卷入而向车室内后方吹送的状态。第二状态是以使从吹出口41吹出的吹出风朝向车辆顶棚侧或车辆地板侧的方式进行引导的状态。
图4表示导向部件50的第一状态的一例。在导向部件50处于第一状态时收纳在设于座椅的储存空间59。由此,导向部件50成为容许从吹出口41吹出的吹出风将周围的空气卷入而向车室内后方吹送的状态。
另一方面,图5表示导向部件50的第二状态的一例。在导向部件50处于第二状态时成为从储存空间59至少露出一部分的状态。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导向部件50成为在第二状态时在比吹出口41靠车辆后方从座椅上表面18向顶棚侧延伸的形状。由此,导向部件50成为能够将从吹出口41向车室内后方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向车辆顶棚侧进行引导的形状。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座椅空调装置1的送风机30驱动时,如图2的箭头AF1所示,通过形成座椅的背部16的表皮15向通风路21吸入空气。如箭头AF2、AF3所示,在通风路21流动的空气在送风机30的吸入口31汇集。接着,如箭头AF4所示,从送风机30的空气出口33向配风管道22吹出的空气,通过配风管道22中的空气通路20而向吹出部40流动。并且,如箭头AF5所示,流入吹出部40的空气从吹出口41向车室内吹出。
如图4所示,在导向部件50处于第一状态时,从吹出口41吹出的吹出风如箭头AF5所示,沿座椅上表面18向车室内后方流动。此时,沿座椅上表面18流动的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即,吹出风的附近的空气、其前侧的空气)也因空气的粘性而被卷入该吹出风并向车室内后方吹送。以下,将被卷入吹出风的空气的流动称作“卷入风”。此外,在图4中,示意性地以虚线V表示空气的粘性、以箭头AF6表示卷入风。
这样,在导向部件50处于第一状态时,从吹出口41吹出的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被卷入吹出风而向车室内后方吹送,由此,前座空间8的空气向后座空间9吹送。因此,由设于车辆2的仪表板5的内侧的车辆用空调装置6生成而向前座空间8吹出的冷空气成为卷入风而向后座空间9吹送。因此,此座椅空调装置1通过使导向部件50为第一状态,例如在前座3和后座4的双方有乘员的情况下等,能够提高前座空间8与后座空间9双方的舒适性。
与此相对,如图5所示,在导向部件50处于第二状态时,从吹出口41吹出的吹出风如箭头AF7所示,沿座椅上表面18流动后,通过导向部件50向车辆顶棚侧引导。并且,通过导向部件50引导的风形成作为将前座空间8与后座空间9分隔的空气壁的气帘。因此,如箭头AF8所示,沿座椅上表面18流动的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朝向车室内后方的流动被阻断。由此,例如在仅在前座3有乘员的情况下等,前座空间8的冷空气向后座空间9吹送的情况被抑制,在前座空间8与后座空间9产生温度差。因此,通过使导向部件50为第二状态,此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提高前座空间8的舒适性,并且能够降低车辆用空调装置6在车室内制冷中消费的能量。
在此,为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比较,对比较例的座椅空调装置具备的吹出部400进行说明。此外,此比较例的座椅空调装置具备的吹出部400是由与本发明相同的申请人开发的,不是本发明申请时的公知技术。
如图8所示,比较例的座椅空调装置具备的吹出部400不具备导向部件50。因此,比较例的座椅空调装置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当驱动送风机30时,通过从吹出口41吹出的吹出风将其周围的空气卷入而向车室内后方吹送。因此,前座空间8的空气向后座空间9吹送,因此能够提高前座空间8与后座空间9双方的舒适性。另外,比较例的吹出部400具备调节机构42,因而在后座4就座的乘员能够对从吹出口41吹出的吹出风的风向进行调整。
但是,在比较例的座椅空调装置中,当在前座3就座的乘员使用此装置时,无论有无后座4的乘员,前座空间8的空气都会向后座空间9吹送。因此,在使用比较例的座椅空调装置时,即使在后座4没有乘员,前座空间8与后座空间9的双方的空气也都被冷却,因而,考虑到存在车辆用空调装置6在车室内制冷中消费的能量会被浪费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比较例的座椅空调装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发挥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和比较例的座椅空调装置,都具有作为SVS(seat ventilation system(座椅通风系统)的简称)的功能,该SVS通过吸入被闷在就座于座椅的乘员与座椅的背部之间的空气,从而提高乘员的舒适性。进而,这些座椅空调装置都具有作为SBC(seat back circulator(座椅靠背循环器)的简称)的功能,该SBC通过将前座空间8的空气向后座空间9吹送来提高前座空间8与后座空间9双方的舒适性。
但是,如上所述的比较例的座椅空调装置,当在前座3就座的乘员将此座椅空调装置当做SVS使用时,无论有无后座4的乘员,前座空间8的空气都向后座空间9吹送。因此,考虑到存在车辆用空调装置6在车室内制冷中消费的能量被浪费的问题。从降低消耗能量的观点出发,当后座4的乘员不在时最好尽量不对后座空间9进行冷却,而存在前座空间8与后座空间9的温度差。
于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构成为,当后座4的乘员不在时,通过使导向部件50为第二状态,从而将沿座椅上表面18流动的吹出风的风向通过导向部件50向大致正上方改变。通过此导向部件50改变了风向的吹出风,形成作为对前座空间8与后座空间9进行分隔的空气壁的气帘。此时,因空气的粘性而产生的卷入风沿座椅侧面流动,因此,通过被导向部件50向正交方向改变了方向的吹出风来防止向后座空间9的流动。其结果是,在前座空间8与后座空间9产生温度差。因此,通过使导向部件50为第二状态,此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提高前座空间8的舒适性,并且能够降低在车室内制冷中消耗的能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50的宽度W3比吹出口41的宽度W2大。为了使用导向部件50来防止向后座空间9的风的流动,考虑需要使导向部件50的宽度W3大于吹出口41的宽度W2。假设在导向部件50的宽度W3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取得相同的效果,但是,由于考虑到产生不少后方流动因而不优选。
另一方面,设于吹出部40的调节机构42的用途是用来将吹出风调节为后座4的乘员希望的风向。因此可以说,调节机构42的风向调整的范围想定为后座4的乘员周围,而不想定为使吹出风向大致正交方向弯曲的情况。进而,调节机构42的宽度W1小于吹出口41的宽度W2。这是由于,调节机构42要力求扩大送风的范围。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50的车宽方向的宽度W3大于吹出口41的宽度W2,因此,当导向部件50为第二状态时,能够利用从吹出口41吹出的吹出风的几乎全部来形成宽度大的气帘。因此,能够通过进一步提高气帘的效果来提高前座空间8的舒适性,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在车室内制冷消耗的能量。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是对第一实施方式改变了导向部件50的结构的实施方式,其它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导向部件50的可动范围不同。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向部件50在第二状态时成为上端和下端双方在座椅的外侧露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导向部件50能够将从吹出口41向车室内后方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分别向车辆顶棚侧和车辆地板侧引导。具体而言,如箭头AF10所示,通过导向部件50向车辆顶棚侧引导的吹出风在座椅的上方形成气帘。
另一方面,如箭头AF11所示,通过导向部件50向车辆地板侧引导的吹出风在座椅的下方形成气帘。在此,从车辆用空调装置6向前座空间8吹出的冷空气的比重大,因而朝向车室内空间的下方向流动。于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导向部件50在座椅的下方形成气帘,由此能够防止车室内空间的下方的冷气向后座空间9流动。
此外,图9的虚线S50表示导向部件50的第一状态。在导向部件50处于第一状态时能够收纳在设于座椅的储存空间59。在导向部件50处于第一状态时容许从吹出口41向车室内后方吹出的空气的流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50在第二状态时的角度按如下进行设定。
如图10所示,连结导向部件50中的车辆前侧的面的上端56与下端57的平面为第一假想面S1。包括导向部件50中的车辆前侧的面的上端56与下端57的中心CL且与座椅上表面18平行的平面为第二假想面S2。并且,第一假想面S1与第二假想面S2所成的角度为θ1、θ2。此外,θ1、θ2是第一假想面S1的车辆后方的角度。此时,导向部件50在第二状态时的角度θ1、θ2被设定在45°≤θ1≤135°,或者,-45°≥θ2≥-135°的范围。
通过将导向部件50在第二状态时的角度θ1、θ2如此地设定,从而能够使形成气帘的吹出风的主气流的角度相对于座椅上表面18约为45°~135°、或约为-45°~-135°。由此,能够提高作为将前座空间8与后座空间9分隔的空气壁的气帘的功能,抑制前座空间8的冷空气向后座空间9移动的情况。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进一步提高前座空间8的舒适性,并能够进一步降低车辆用空调装置6在车室内制冷消费的能量。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导向部件50在第二状态时的角度θ1、θ2被设定在45°≤θ1≤135°,或者,-45°≥θ2≥-135°的范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将导向部件50在第二状态时的角度θ1、θ2设定在60°≤θ1≤120°,或者,-60°≥θ2≥-120°的范围。进而,优选为,将导向部件50在第二状态时的角度θ1、θ2设定成相对于座椅上表面18实际上垂直。通过如此设定,能够使形成气帘的吹出风的主气流的角度相对于座椅上表面18近乎垂直。由此,能够提高作为将前座空间8与后座空间9分隔的空气壁的气帘的功能,抑制前座空间8的冷空气向后座空间9移动的情况。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是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等变更了导向部件50的驱动方法的实施方式,其它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等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50构成为,通过导向部件驱动用的电动马达60进行旋转。
在搭载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的车辆2中,设有用来检测在后座4有无乘员就座的检测部70。作为检测部70,例如,可列举检测后部门的开闭的门控开关、设于后座4的就座传感器,或者车内摄像机等。从该检测部70输出的信号向控制装置(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80传送。
控制装置80由包括进行控制处理、运算处理的处理器、存储程序、数据等的ROM、RAM等存储部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周边电路构成。此外,控制装置80的存储部由非瞬态的实体存储介质构成。控制装置80根据由检测部70检测有无乘员,控制与输出端口连接的导向部件驱动用的电动马达60的动作。具体而言,在通过检测部70检测到在后座4就座了乘员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使导向部件50为第一状态。另一方面,在通过检测部70检测到在后座4没有就座乘员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使导向部件50为第二状态。
在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80根据在后座4有无乘员就座而将导向部件50切换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根据在后座4有无乘员就座,导向部件50不通过乘员的手动而是自动切换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能够节省乘员使导向部件50动作的工时,能够提高前座空间8的舒适性,并能够降低在车室内制冷消耗的能量。
(第四~第六实施方式)
第四~第六实施方式是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等变更了导向部件50的形状等的实施方式,其它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等不同的部件进行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具备的导向部件50的剖面形成为直线状。因此,此导向部件50形成为平板状。图12表示导向部件50的第一状态,图13表示导向部件50的第二状态。
导向部件50的驱动例如也可以通过齿轮齿条进行。在该情况下,成为设于座椅侧的小齿轮54与设于导向部件50的齿条53啮合的结构。当小齿轮54旋转时,导向部件50位移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此外,导向部件50的驱动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乘员的手动操作进行位移。另外,导向部件50也可以是在宽度方向的两端具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支承体51的结构。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具备的导向部件50的剖面成为两条线段组合的形状。该两条线段彼此所成的角度θL为在车辆前侧90°<θL<180°。
在图14中,导向部件50的第一状态由虚线S50表示,导向部件50的第二状态由实线表示。此外,导向部件50的驱动方法可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一样,构成为通过乘员的手动操作进行位移,或者,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电动马达60进行旋转。
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也能取得与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具备的导向部件50成为具有多个凹凸部55的形状。在导向部件50为第二状态时,该多个凹凸部55设置在车辆前方的面。
在图15中,导向部件50的第一状态也由虚线S50表示,导向部件50的第二状态也由实线表示。此外,导向部件50的驱动方法可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一样,构成为通过乘员的手动操作进行位移,或者,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电动马达60进行旋转。
第六实施方式的座椅空调装置1也能取得与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非彼此无关系,除了明显不能进行组合的情况,能够适当地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要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考虑为必要的情况等,当然并非必要的要素。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涉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要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限定为特定的数量的情况等,则不限于该特定的数量。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当涉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则不限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本发明中记载的控制装置及其方法也可以通过专用计算机来实现,该专用计算机通过构成由计算机程序具体化了的被编程为执行一个或多个功能的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来提供。或者,本发明中记载的控制装置及其方法也可以通过由一个以上的专用硬件逻辑电路构成处理器而提供的专用计算机来实现。或者,本发明中记载的控制装置及其方法也可以通过由被编程为执行一个或多个功能的处理器以及存储器与一个以上的硬件逻辑电路构成的处理器的组合而构成的一个以上的专用计算机来实现。另外,计算机程序也可以作为由计算机执行的指令而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的非瞬态的有形记录介质。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搭载在两排座椅的车辆2的座椅空调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座椅空调装置1也可以搭载在具备三排以上的座椅的车辆2。在该情况下,座椅空调装置1可以设于前座3,也可以设于从前座开始第二排以后的座椅。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关于座椅空调装置1具备的导向部件50的形状,对剖面为圆弧状、剖面为直线状(即平板状)、剖面为两条线段组合的形状,或在表面具有凹凸部55的形状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能够采用各种导向部件50和支承体51的形状、材质等。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关于座椅空调装置1具备的空气通路20,对由设于座椅的通风路21和配风管道22构成的空气通路20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座椅空调装置1具备的空气通路20只要能够将从座椅的表皮15等吸入的风向吹出部40引导,不论为哪种结构都可以。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从座椅的落座面中的背部16吸入空气的座椅空调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座椅空调装置1吸入空气的位置为座椅的哪个位置都可以。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导向部件50处于第一状态时收纳在设于座椅的储存空间59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导向部件50处于第一状态时例如沿座椅背面的表皮15向比座椅上表面18靠下方移动的结构。
(总结)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搭载于车辆的座椅空调装置具备空气通路、送风机、吹出口及导向部件。空气通路设于车辆的座椅。送风机使空气向空气通路流动。吹出口使在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沿座椅上表面向车室内后方吹出。导向部件相对于吹出口设于车辆后方。并且,导向部件构成为,能够位移到容许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周围的空气卷入而向车室内后方吹送的第一状态和以使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朝向车辆顶棚侧或车辆地板侧的方式进行引导的第二状态。
根据第二观点,构成为,在导向部件处于第一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由于空气的粘性而被卷入该吹出风并向车室内后方吹送。另一方面,构成为,在导向部件处于第二状态时,通过从吹出口吹出并借助导向部件被向车辆顶棚侧或车辆地板侧引导的风,阻断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朝向车室内后方的流动。
据此,在导向部件处于第一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沿座椅的上表面向车室内后方流动。此时,沿座椅上表面流动的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即,吹出风的附近的空气、其前侧的空气)也因空气的粘性而被卷入该吹出风并向车室内后方吹送。因此,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生成而向前座空间吹出的冷空气,被从座椅空调装置吹出的吹出风卷入,成为卷入风而向后座空间吹送。因此,此座椅空调装置通过使导向部件为第一状态,能够在例如前座和后座双方有乘员的情况下等,提高前座空间和后座空间双方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在导向部件处于第二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沿座椅上表面流动后,由导向部件向车辆顶棚侧或车辆地板侧引导。并且,由导向部件引导的风形成作为将前座空间和后座空间分隔的空气壁的气帘。由此,阻断沿座椅上表面流动的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朝向车室内后方的流动。因此,在例如仅在前座有乘员的情况下等,能够抑制前座空间的冷空气向后座空间吹送的情况,在前座空间和后座空间产生温度差。因此,此座椅空调装置通过使导向部件为第二状态,能够提高前座空间的舒适性,而且能够降低在车室内制冷消耗的能量。
根据第三观点,空气通路构成为,使从座椅的落座面中的背部吸入的空气向吹出口流动。
据此,在就座在设置座椅空调装置的座椅上的乘员与座椅的背部之间闷着的空气被吸入座椅空调装置的空气通路。由此,座椅空调装置能够提高就座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舒适性。进而,座椅空调装置能够利用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在后座有乘员的情况下提高后座空间的舒适性、在后座没有乘员的情况下等在座椅的上方或下方形成气帘。
根据第四观点,导向部件的宽度大于吹出口的宽度。
据此,在导向部件处于第二状态时,能够利用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的几乎全部来形成宽度大的气帘。因此,通过进一步提高气帘的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前座空间的舒适性,并且进一步降低在车室内制冷消耗的能量。
根据第五观点,将导向部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一假想面与第二假想面所成的角度为θ1、θ2,该第一假想面连结导向部件中的车辆前侧的面的上端与下端,该第二假想面包含该上端与下端的中心且与座椅上表面平行。此时,导向部件在第二状态时的角度θ1、θ2被设定在45°≤θ1≤135°,或者,-45°≥θ2≥-135°的范围。
据此,导向部件在第二状态时,能够使形成气帘的主气流的角度相对于座椅上表面约为45°~135°、或约为-45°~-135°。由此,能够提高作为将前座空间和后座空间分隔的空气壁的气帘的功能,能够抑制前座空间的冷空气向后座空间移动的情况。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前座空间的舒适性,而且能够进一步降低在车室内制冷消耗的能量。
根据第六观点,座椅空调装置还具备: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在后部座椅有无乘员就座,该后部座椅相比于设置有座椅空调装置的座椅位于后方;以及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根据由该检测部检测的乘员的有无来控制导向部件的驱动。在由检测部检测到在后部座椅就座了乘员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使导向部件为第一状态。另一方面,在由检测部检测到在后部座椅未就座乘员的情况下,控制装置使导向部件为第二状态。
据此,控制装置根据在后部座椅有无乘员就座,将导向部件自动切换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因此,此座椅空调装置能够节省乘员使导向部件动作的工时,能够提高前座空间的舒适性,而且能够降低在车室内制冷消耗的能量。

Claims (6)

1.一种座椅空调装置,搭载于车辆(2),该座椅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空气通路(20、21、22),该空气通路设于所述车辆的座椅(3);
送风机(30),该送风机使空气向所述空气通路流动;
吹出口(41),该吹出口使在所述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沿所述座椅的上表面(18)向车室内后方吹出;以及
导向部件(50),该导向部件相对于所述吹出口设于车辆后方,且构成为能够位移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该第一状态容许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将周围的空气卷入而向车室内后方吹送;该第二状态以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朝向车辆顶棚侧或车辆地板侧的方式进行引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空调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导向部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由于空气的粘性而被卷入吹出风并向车室内后方吹送,
所述座椅空调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导向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通过从所述吹出口吹出并借助所述导向部件被向车辆顶棚侧或车辆地板侧引导的风,阻断吹出风的周围的空气朝向车室内后方的流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通路构成为,使从所述座椅的落座面中的背部(16)吸入的空气向所述吹出口流动。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件的宽度(W3)比所述吹出口的宽度(W2)大。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导向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第一假想面(S1)与第二假想面(S2)所成的角度设为θ1、θ2,该第一假想面连结所述导向部件中的车辆前侧的面的上端(56)与下端(57),该第二假想面包含该上端与下端的中心(CL)且与所述座椅的上表面平行,
则所述导向部件在所述第二状态时的角度θ1、θ2被设定在45°≤θ1≤135°,或者,-45°≥θ2≥-135°的范围。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检测部(70),该检测部检测在后部座椅(4)有无乘员就座,该后部座椅相比于设置有所述座椅空调装置的所述座椅位于后方;以及
控制装置(80),该控制装置根据由所述检测部检测的乘员的有无来控制所述导向部件的驱动,
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在所述后部座椅就座了乘员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导向部件为所述第一状态,
在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到在所述后部座椅未就座乘员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导向部件为所述第二状态。
CN201980083433.9A 2018-12-19 2019-11-14 座椅空调装置 Withdrawn CN1132428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7458 2018-12-19
JP2018237458A JP7081474B2 (ja) 2018-12-19 2018-12-19 シート空調装置
PCT/JP2019/044715 WO2020129488A1 (ja) 2018-12-19 2019-11-14 シート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42806A true CN113242806A (zh) 2021-08-10

Family

ID=71100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3433.9A Withdrawn CN113242806A (zh) 2018-12-19 2019-11-14 座椅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09134A1 (zh)
JP (1) JP7081474B2 (zh)
CN (1) CN113242806A (zh)
WO (1) WO20201294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123995A (ko) * 2021-03-02 2022-09-13 현대두산인프라코어(주) 건설 기계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7423A (ja) * 1997-03-27 1998-10-09 Sharp Corp 温風暖房機
JP2002362128A (ja) * 2001-06-11 2002-12-18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3042528A (ja) * 2001-07-26 2003-02-13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294303A (ja) * 2002-04-01 2003-10-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風向調整板、案内板、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035952A (ja) * 2004-07-23 2006-02-09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7186152A (ja) * 2006-01-16 2007-07-26 Dens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13095296A (ja) * 2011-11-01 2013-05-20 Inoac Corp 車両の空調構造
CN104884282A (zh) * 2012-12-20 2015-09-02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送风装置
US20150266404A1 (en) * 2012-10-29 2015-09-24 Denso Corporation Air-circulation promot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2016020114A (ja) * 2014-07-11 2016-02-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室内空調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1112U (ja) * 1983-11-11 1985-06-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05139143A (ja) * 1991-11-19 1993-06-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H0725219A (ja) * 1993-07-14 1995-01-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5139143B2 (ja) 2008-04-28 2013-02-06 有限会社医用超音波技術研究所 超音波診断装置
JP6081112B2 (ja) 2012-09-14 2017-02-15 株式会社カワタ 粉体分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7423A (ja) * 1997-03-27 1998-10-09 Sharp Corp 温風暖房機
JP2002362128A (ja) * 2001-06-11 2002-12-18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3042528A (ja) * 2001-07-26 2003-02-13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294303A (ja) * 2002-04-01 2003-10-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風向調整板、案内板、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035952A (ja) * 2004-07-23 2006-02-09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7186152A (ja) * 2006-01-16 2007-07-26 Dens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13095296A (ja) * 2011-11-01 2013-05-20 Inoac Corp 車両の空調構造
US20150266404A1 (en) * 2012-10-29 2015-09-24 Denso Corporation Air-circulation promot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4884282A (zh) * 2012-12-20 2015-09-02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送风装置
JP2016020114A (ja) * 2014-07-11 2016-02-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室内空調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97377A (ja) 2020-06-25
WO2020129488A1 (ja) 2020-06-25
US20210309134A1 (en) 2021-10-07
JP7081474B2 (ja)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26580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20180117987A1 (en)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seat
US20150266404A1 (en) Air-circulation promot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EP2088014A2 (en) Air-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637008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200317020A1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2018131196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US11230163B2 (en) Vehicle air handling system
JP200814999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804372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4141236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13242806A (zh) 座椅空调装置
JP2015104980A (ja)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EP2650153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
JP6772892B2 (ja) シート送風装置
JP4935515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9774403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20029180A (ja) 車載装置、車載装置の制御方法、車載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表面温度調節方法
EP3581410A1 (en) Air-blowing device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JP665889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7144864A (ja)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2012169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677501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제어방법
WO2018003307A1 (ja) シート送風装置
JP200426877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