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12563B - 车辆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12563B
CN113212563B CN202110117196.2A CN202110117196A CN113212563B CN 113212563 B CN113212563 B CN 113212563B CN 202110117196 A CN202110117196 A CN 202110117196A CN 113212563 B CN113212563 B CN 1132125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ide reinforcement
center tunnel
front side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1719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12563A (zh
Inventor
川濑恭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bar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bar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bar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12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25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125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25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构造,提供一种在电动车的车辆构造方面确保车辆的强度的技术。电动车的车辆构造可以具备:地板;中央通道,在所述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比所述地板向上方突出;前围板,配置于所述地板以及所述中央通道的前端;以及前侧加强件,安装于所述中央通道的周壁的内表面,从所述前围板起通过所述中央通道内侧并向后方延伸。

Description

车辆构造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具备驱动用电动机的电动车的车辆构造。
背景技术
引用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地板的下方配置蓄电池的车辆构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27054号公报
在以电动机为动力源的电动车中,不需要在车辆中配置从发动机延伸的排气管。因此,在电动车中,不用确保配置排气管的空间。其结果是,电动车的车辆构造能够设计成与以发动机为动力源的汽车的车辆构造不同的构造。
另一方面,即使是电动车,也与以发动机为动力源的汽车一样,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需要确保车辆的强度。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在电动车的车辆构造方面确保车辆的强度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车的车辆构造。车辆构造可以具备:地板;中央通道,在所述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比所述地板向上方突出;前围板,配置于所述地板以及所述中央通道的前端;以及前侧加强件,安装于所述中央通道的周壁的内表面,从所述前围板起通过所述中央通道内侧并向后方延伸。
在电动车中,车辆中未配置发动机的排气通路即排气管,因此不用在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中央的中央通道中确保用于配置排气管的空间。因此,从车辆的轻量化以及车厢的扩大的角度出发,能够将中央通道设定得较低。中央通道吸收例如因碰撞而产生的能量,不过在将中央通道设定得较低时,由中央通道吸收的能量减少。在上述的车辆构造中,在中央通道的内表面上配置从前围板起通过中央通道内侧并向后方延伸的前侧加强件。由此,通过前侧加强件来对中央通道进行加强,能够吸收因碰撞而产生的能量。其结果是,能够确保车辆的强度。
车辆构造可以还具备:一对门槛,配置于所述地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以及横梁,从所述一对门槛中的一个门槛起通过所述地板以及所述中央通道的上方并延伸至所述一对门槛中的另一个门槛,所述前侧加强件延伸至所述横梁。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前侧加强件中吸收的由碰撞产生的能量向横梁传递。由此,能够用横梁吸收由碰撞产生的能量。并且,横梁由一对门槛支承。由此,能够抑制因碰撞而横梁较大地位移。
车辆构造可以还具备后侧加强件,该后侧加强件经由所述地板从上方与所述前侧加强件的后端部连结,从所述前侧加强件的所述后端部起朝向车辆后方在所述前侧加强件的延长线上延伸,所述后侧加强件从所述前侧加强件的所述后端部起延伸至所述地板的后端。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地板的前后方向的全长上配置加强部件。由此,能够使车辆的强度提高。
所述前侧加强件可以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具备突出部分,该突出部分以在与所述中央通道的所述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朝向所述中央通道的内侧突出。根据该结构,与前侧加强件沿着中央通道的周壁的内表面配置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使前侧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中的线长变长。由此,能够使由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产生的能量的吸收性能提高。
所述前侧加强件可以在所述突出部分具有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折弯部分。根据该结构,通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折弯部分,能够使前侧加强件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强度提高。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详细内容和进一步的改良在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动车的车辆构造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电动车的车辆构造的仰视图。
图3是前侧加强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4是图1的IV-IV截面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构造、12:前围板、15:中央通道、15a:侧板、15b:上板、15c:通道外板、16:门槛、20:地板、22、23:横梁、30:后板、34:后侧横梁、40:前侧加强件、42:后侧加强件、100:电池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电动车的车辆构造10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车辆构造10构成电动车的乘员所在的车厢的前部和底部以及位于车厢的后方的行李厢的底部。
车辆构造10具备前围板12、中央通道15、一对门槛16、一对门槛后部18、地板20、后板30、横梁22、23、后侧横梁34、一对前侧加强件40(参照图2)、一对后侧加强件42、电池组100。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了各结构12、15、16、18、20、30、22、23、34、40、42彼此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省略了电动车的安装零件等的支承面、开口、用于对板进行加强的补强筋等的形状。
前围板12配置于车厢的前缘,隔开车厢与配置动力控制单元(以下称为“PCU(Power Control Unit的缩写)”)等的前舱。前围板12具备前围上板13和前围下板14。在前围上板13中配置有将前舱与车厢连通的一个以上的开口。在前围上板13的下方配置前围下板14。前围下板14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前围上板13的下端。前围下板14从前围上板13的下端起延伸至车厢的下端。前围上板13和前围下板14分别通过成形一块平板来制作。
前围下板14的下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部14a处与宽度方向W的两端相比位于上方。在前围下板14的中央部14a配置有中央通道15。中央通道15是通过通道外板15c来形成周壁并由通道外板15c划定的空间。通道外板15c通过焊接而安装于前围下板14的下端的中央部14a。
通道外板15c具备一对侧板15a和上板15b。上板15b从前围下板14的中央部14a边缘起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L的后方一边向下方倾斜一边延伸。上板15b在前后方向L的中间位置(详细而言为比后述的横梁22靠后方的位置)处与前后方向L平行地延伸。在上板15b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缘分别形成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折弯部分15d(参照图4)。在上板15b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缘分别隔着折弯部分15d配置一对侧板15a的各侧板15a。
上板15b和一对侧板15a通过对一块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侧板15a从上板15b起向下方延伸。侧板15a的下端在一定的高度对齐。中央通道15由上板15b和一对侧板15a划定成下端开放的空间。中央通道15经由前围下板14的中央部14a的下方而与前舱连通。
在中央通道15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分别配置地板20。地板20构成车厢的地面的前方部分。地板20分割成左右的地板部20a、20b。在左地板部20a中,前端缘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前围下板14的下端缘,右端缘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中央通道15的侧板15a的左端缘。在右地板部20b中,前端缘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前围下板14的下端缘,左端缘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中央通道15的侧板15a的右端缘。因此,中央通道15从地板20向上方突出并鼓起。
在地板20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分别配置有一对门槛16的各门槛16。左门槛16a配置于左地板部20a的左端缘。左门槛16a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左地板部20a的左端缘。同样,右门槛16b配置于右地板部20b的右端缘。右门槛16b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右地板部20b的右端缘。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对门槛16上分别在宽度方向W的外侧配置图示省略的车辆的外侧的板。
一对门槛16各自的前端配置于宽度方向W的两端中的前围下板14和地板20接合的位置。一对门槛16各自的后端延伸至比地板20的后端靠后方处。在左门槛16a以及右门槛16b中,与宽度方向W平行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分别由与高度方向H大致平行地配置的第一直线、从该直线的两端分别弯曲并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的第二直线和从第二直线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端部起向高度方向H弯曲地配置的凸缘构成。即,在左门槛16a以及右门槛16b中,分别有四根折弯部分沿前后方向L延伸。
在一对门槛16之间配置有两根横梁22、23。两根横梁22、23配置成在前后方向L上相互具有间隔,安置于地板20以及中央通道15上。需要说明的是,在变形例中,横梁22、23的根数没有限制,也可以为一根,还可以为三根以上。横梁22、23分别架设于一对门槛16。因此,横梁22、23分别从左门槛16a到右门槛16b不间断地直线配置。在横梁22、23上安装在车厢中配置的驾驶员的座椅以及在驾驶员的旁边配置的座椅。
横梁22、23分别通过使一块平板以至少四根折弯部分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方式弯曲而形成。更具体而言,在横梁22、23中,与前后方向L平行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具有上板、从上板起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板、从侧板分别弯曲并延伸的凸缘。
横梁22具有分别位于宽度方向W的两端的梁端部22a、22b和在一对梁端部22a、22b之间配置的梁主体22c。一对梁端部22a、22b分别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一对门槛16的各门槛16。梁端部22a从固定的左门槛16a起沿着宽度方向W在地板20上延伸。梁端部22b从固定的右门槛16b起沿着宽度方向W在地板20上延伸。梁端部22a、22b安置于地板20,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地板20。
在一对梁端部22a、22b之间配置梁主体22c。梁主体22c插入于由一对梁端部22a、22b的各梁端部和地板20划定的空间,通过焊接而与梁端部22a、22b分别固定。梁主体22c配置成通过中央通道15的一对侧板15a以及上板15b的上方。梁主体22c相对于上板15b和一对侧板15a分别通过焊接而固定。梁主体22c的除固定于中央通道15的部分以外的部分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地板20。在梁主体22c中,在宽度方向W的全长上高度方向H的长度维持恒定。因此,梁主体22c的通过中央通道15的上方的部分与安置于地板20的部分相比位于上方。
横梁23配置于横梁22的后方,与横梁22一样配置成通过中央通道15的上板15b。横梁23与横梁22一样具有分别位于宽度方向W的两端的梁端部23a、23b和在一对梁端部23b之间配置的梁主体23c。梁端部23b具有与梁端部22b相同的结构。梁主体23c具有与梁主体22c相同的结构。
在地板20的后端配置有后板30。后板30构成车厢的后部和在车厢的后方配置的行李厢的底部。后板30在宽度方向W的全长上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地板20。后板30具备通道部30a,该通道部30a具有与地板20的形状相仿的形状。后板30朝向车辆后方慢慢地向上方倾斜。在后板30的下方配置电动机等电动装置。后板30在宽度方向W的两端处分别经由后端部板32和门槛后部18而与门槛16连结。后板30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后端部板32。后端部板32通过焊接而固定于门槛后部18。门槛后部18通过焊接而固定于门槛16的后端。
在后板30的前后方向L的中间位置配置有后侧横梁34。后侧横梁34配置成相对于横梁23在前后方向L上具有间隔。后侧横梁34架设于在一对门槛16的后端上固定的一对门槛后部18。因此,后侧横梁34在一对门槛后部18之间不间断地直线配置。
后侧横梁34通过使一块平板以至少四根折弯部分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方式弯曲而形成。更具体而言,后侧横梁34与横梁22、23一样,与前后方向L平行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具有上板、从上板起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板、从侧板分别弯曲并延伸的凸缘。后侧横梁34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一对门槛后部18的各门槛后部。后侧横梁34安置于后板30,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后板30。
图2示出车辆构造10的仰视图。为了用于参照,图2中用虚线示出了在地板20的上方安置的横梁22、23以及在后板30的上方安置的后侧横梁34。而且,图2中用虚线示出了后述的后侧加强件4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一对门槛16、一对门槛后部18以及一对后端部板32省略了图示。
在中央通道15中配置有一对前侧加强件40。一对前侧加强件40具备左加强件40a和右加强件40b。左加强件40a在前端处焊接于前围下板14而固定。左加强件40a在中央通道15的内侧即外板15c的下方从前围下板14起向后方延伸。左加强件40a超过两根横梁22、23而延伸至地板20的后端。左加强件40a在地板20的前后方向的全长上配置。
图3示出左加强件40a的上方立体图。左加强件40a由平板形成,从中央通道15的上板15b起沿着侧板15a与上板15b之间的折弯部分15d向下方弯曲,而且在侧板15a的下端处弯曲,以位于侧板15a的下端的凸缘15e的下方的方式向车辆外侧弯曲。在左加强件40a中,前方部分即从前围板12到横梁22的部分、后方部分即从横梁22到地板20的后端的部分中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不同。
图4示出左加强件40a的前方部分中的与宽度方向W平行的截面。在左加强件40a的前方部分中,左加强件40a在与上板15b相对的部分处配置成与上板15b接触。在左加强件40a的与侧板15a相对的部分中,从和上板15b与侧板15a之间的折弯部分15d重叠的位置起在折弯部分40g处向下方折弯并沿着侧板15a配置。左加强件40a在与侧板15a相对的部分的中间位置处以与侧板15a分离的方式向车辆内侧弯曲。左加强件40a在更下方处朝向下方弯曲,在下端朝向车辆外侧弯曲。由此,左加强件40a具有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四处折弯部分40c、40e、40f、40g。在比折弯部分40c靠下方处,左加强件40a具备相对于侧板15a的内表面具有间隙的突出部分40d。
左加强件40a的后方部分具有沿着中央通道15的侧板15a以及上板15b的形状。在左加强件40a的后方部分,配置有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两处折弯部分。
左加强件40a在与上板15b相对的部分通过焊接而与上板15b固定。并且,左加强件40a在与侧板15a的下端的凸缘相对的部分通过焊接而与侧板15a固定。而且,在左加强件40a的前方部分,前后方向的一部分在沿着侧板15a配置的部分处通过焊接将左加强件40a与侧板15a固定。
而且,在左加强件40a与横梁22、23分别相交的位置处,左加强件40a、中央通道15以及横梁22、23三块一起焊接。
右加强件40b具有与左加强件40a相同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前侧加强件40的后端配置后侧加强件42。后侧加强件42配置于后板30的上方。后侧加强件42从左右的加强件40a、40b各自的后端起在前侧加强件40的延长线上延伸至后侧横梁34。后侧加强件42由平板形成,沿着通道部30a的形状从前侧加强件40到后侧横梁34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根折弯部分。后侧加强件42在前端处与前侧加强件40以及地板20三块重叠并焊接,在中间位置处与后板30两块重叠并焊接,在后端处与后板30以及后侧横梁34三块重叠并焊接。
在比后侧加强件42靠车辆的外侧处配置有架设于横梁23和后侧横梁34的加强件36、38。加强件36、38安置于地板20以及后板30上。
在中央通道15中配设有多个电缆。并且,在中央通道15中配设有多个配管。电缆是用于从在比前围板12靠车辆前侧的舱室中配置的PCU向在后板30的下方配置的后侧的电动机供给来自电池组100的电力的线缆。在配管中,用于对在后板30的下方配置的后侧的电动机进行冷却的制冷剂从在比前围板12靠车辆前侧的舱室中配置的散热器起流动。
在地板20以及中央通道15的下方配置有电池组100。电池组100占据地板20以及中央通道15的下方的大致整个区域。电池组100配置成与地板20具有较小的间隙(例如5.0mm)。通过使地板20与蓄电池100之间的间隙变小,能够将车辆的地面高度抑制得较低。
在本实施例的电动车中,车辆中未配置发动机的排气通路即排气管。因此,中央通道15只要确保用于配置电缆、制冷剂用的配管的空间即可,不用确保用于配置排气管的空间。由此,能够将中央通道15设定得较低。其结果是,能够使车辆轻量化。另一方面,通过将中央通道15设定得较低,中央通道15的宽度方向W的截面的线长变短。其结果是,中央通道15吸收因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而产生的能量的能力下降。
然而,通过在中央通道15中配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加强件40,前侧加强件40对中央通道15进行加强,能够吸收因碰撞而产生的能量。由此,能够确保车辆的强度。
前侧加强件40从前围板12起延伸至横梁22、23。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前侧加强件40中吸收的能量向横梁22、23传递。由此,还能够用横梁22、23吸收能量。横梁22、23由一对门槛16支承。由此,能够抑制因碰撞而横梁22、23较大地位移。
在前侧加强件40的后端连结有后侧加强件42。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地板20的前后方向的全长上配置加强部件。由此,能够使车辆的强度提高。并且,后侧加强件42的后端与后侧横梁34连结。由此,能够将前侧加强件40受到的能量经由后侧加强件42向后侧横梁34传递。由此,能够分散由碰撞产生的能量。
前侧加强件40在前方部分从中央通道15的侧板15a分离并朝向中央通道15的内侧突出。根据该结构,与前侧加强件40沿着侧板15a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前侧加强件4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中的线长变长。由此,能够使前侧加强件40的由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产生的能量的吸收性能提高。
前侧加强件40以多个折弯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根据该结构,通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折弯部分,能够使前侧加强件40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强度提高。
并且,前侧加强件40与中央通道15的侧板15a之间的空间通过中央通道15的外板15c而与车厢隔离。因此,例如也可以在前侧加强件40上配置将前侧加强件40焊接于地板20与中央通道15的组合时的定位用的开口。在该结构下,在焊接工序之后,不用堵塞开口。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例,不过这些只是示例,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包括使以上示例的具体例各种进行变形、变更后的例子。
(1)例如,也可以不在前侧加强件40的后端配置后侧加强件42。
(2)并且,前侧加强件40只要延伸至横梁22或横梁23即可,可以不超过横梁23并延伸至后方。并且,前侧加强件40也可以在前后方向L上分割成多个部件。
(3)前侧加强件40的宽度方向W的截面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沿着中央通道15的内表面的形状,不限于局部圆筒形状等实施例的形状。
(4)上述的实施例的前侧加强件40分割成左右加强件40a、40b。然而,前侧加强件40也可以将左右加强件40a、40b一体地配置。
本说明书或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单独或者通过各种组合而发挥技术实用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并且,本说明书或附图中示例的技术能够同时达成多个目的,达成其中一个目的的情况本身也具有技术实用性。

Claims (5)

1.一种电动车的车辆构造,具备:
地板;
中央通道,在所述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比所述地板向上方突出;
前围板,配置于所述地板以及所述中央通道的前端;以及
前侧加强件,安装于所述中央通道的周壁的内表面,从所述前围板起通过所述中央通道内侧而向后方延伸,
所述前侧加强件包括前方部分和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方部分的后方的后方部分,
所述前侧加强件在所述前方部分具备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以在与所述中央通道的所述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向所述中央通道的内侧突出,
在所述前侧加强件中,所述前方部分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后方部分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不同,
所述前侧加强件的所述后方部分具有沿着所述中央通道的所述内表面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构造,其中,
所述车辆构造还具备:
一对门槛,配置于所述地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以及
横梁,从所述一对门槛中的一个门槛起通过所述地板以及所述中央通道的上方而延伸至所述一对门槛中的另一个门槛,
所述前侧加强件延伸至所述横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构造,其中,
所述车辆构造还具备后侧加强件,所述后侧加强件经由所述地板从上方与所述前侧加强件的后端部连结,从所述前侧加强件的所述后端部起向车辆后方在所述前侧加强件的延长线上延伸,
所述后侧加强件从所述前侧加强件的所述后端部起延伸至所述地板的后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构造,其中,
所述车辆构造还具备后侧加强件,所述后侧加强件经由所述地板从上方与所述前侧加强件的后端部连结,从所述前侧加强件的所述后端部起向车辆后方在所述前侧加强件的延长线上延伸,
所述后侧加强件从所述前侧加强件的所述后端部起延伸至所述地板的后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构造,其中,
所述前侧加强件在所述突出部分具有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折弯部分。
CN202110117196.2A 2020-02-05 2021-01-28 车辆构造 Active CN1132125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7928A JP7248609B2 (ja) 2020-02-05 2020-02-05 車両構造
JP2020-017928 2020-02-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2563A CN113212563A (zh) 2021-08-06
CN113212563B true CN113212563B (zh) 2023-04-18

Family

ID=77061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17196.2A Active CN113212563B (zh) 2020-02-05 2021-01-28 车辆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84447B2 (zh)
JP (1) JP7248609B2 (zh)
CN (1) CN1132125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07907B2 (ja) * 2019-09-26 2022-07-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ボディ
JP7295049B2 (ja) * 2020-01-30 2023-06-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9246A (ja) * 1993-09-01 1995-03-14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フロントフロアトンネル部構造
JP2003063455A (ja) * 2001-08-23 2003-03-0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861460A (zh) * 2005-05-10 2006-11-15 大发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结构
CN202115594U (zh) * 2011-05-20 2012-01-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结构
CN110481647A (zh) * 2019-09-18 2019-11-22 上海锐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汽车前地板总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116Y2 (zh) * 1987-08-11 1992-05-28
GB2211798B (en) * 1987-11-02 1991-11-13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of fabricating vehicle body panel having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
JP3166596B2 (ja) * 1996-02-01 2001-05-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1219873A (ja) 2000-02-10 2001-08-1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JP3828329B2 (ja) 2000-02-18 2006-10-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6679546B2 (en) 2001-06-12 2004-01-20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3807325B2 (ja) * 2002-02-22 2006-08-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骨格構造
US6908145B2 (en) * 2003-02-10 2005-06-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passenger compartment component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06298145A (ja) * 2005-04-20 2006-11-02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フロア構造
JP5256183B2 (ja) * 2009-12-11 2013-08-0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JP6421534B2 (ja) * 2014-10-14 2018-11-1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フロア構造
JP6222122B2 (ja) * 2015-01-21 2017-11-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484140B2 (ja) * 2015-08-05 2019-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側突検出アセンブリ
JP6541724B2 (ja) * 2017-07-10 2019-07-10 株式会社Subaru 自動車車両
JP7010021B2 (ja) 2018-01-22 2022-0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CN110027622A (zh) 2018-01-12 2019-07-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
JP6981279B2 (ja) * 2018-01-30 2021-12-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6640278B2 (ja) * 2018-05-25 2020-0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体
JP7284107B2 (ja) * 2020-01-17 2023-05-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JP7295049B2 (ja) * 2020-01-30 2023-06-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9246A (ja) * 1993-09-01 1995-03-14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フロントフロアトンネル部構造
JP2003063455A (ja) * 2001-08-23 2003-03-0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861460A (zh) * 2005-05-10 2006-11-15 大发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结构
CN202115594U (zh) * 2011-05-20 2012-01-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结构
CN110481647A (zh) * 2019-09-18 2019-11-22 上海锐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汽车前地板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37806A1 (en) 2021-08-05
JP7248609B2 (ja) 2023-03-29
US11584447B2 (en) 2023-02-21
CN113212563A (zh) 2021-08-06
JP2021123229A (ja) 2021-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88857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956994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US10889334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CN113135154B (zh) 车辆构造
CN113212563B (zh) 车辆构造
EP2783951B1 (en)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EP2873566B1 (en) High-voltage wire wiring structure in vehicle
US11352070B2 (en) Body of electric vehicle
JP2020032738A (ja) 車両下部構造
US11485415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JP2016068850A (ja) 車両駆動用バッテリの取付構造
US10836435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JP2022184594A (ja) 車体構造
JP2022184595A (ja) 車体構造
JP2022184597A (ja) 車体構造
JP2022184593A (ja) 車体構造
JP2022184592A (ja) 車体構造
KR102446656B1 (ko) 측방 차체 보강구조
CN112977637B (zh) 底板构造
US20200086929A1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KR20200139057A (ko) 차체구조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CN220349808U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车辆
US12005962B2 (en) Vehicle
US20240055716A1 (en) Battery enclosure for electrified vehicle
JP2022184584A (ja) 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