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83080A -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83080A
CN113183080A CN202110347091.6A CN202110347091A CN113183080A CN 113183080 A CN113183080 A CN 113183080A CN 202110347091 A CN202110347091 A CN 202110347091A CN 113183080 A CN113183080 A CN 1131830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y bar
coaxial
connecting shaft
arc
disc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470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83080B (zh
Inventor
陈涛
倪克健
黄志颖
田玉祥
田显东
吴文荣
戴亚平
孙立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34709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830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83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8308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2345 priority patent/WO2022205950A1/zh
Priority to US17/790,311 priority patent/US2023004487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830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830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7/00Hand to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parts or objec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B27/02Hand to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parts or objec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onnecting objects by press fit or detaching same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BFUSION REACTORS
    • G21B1/00Thermonuclear fusion reactors
    • G21B1/11Details
    • G21B1/19Targets for producing thermonuclear fusion reactions, e.g. pellets for irradiation by laser or charged particle bea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10Nuclear fu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属于机械精密加工这一技术领域,其设计要点在于:撑杆限位器(1)、同轴器(4)、转台均套设在圆柱体形状的连轴(3)上,同轴器(4)上设置若干径向槽,转台(5)上设置若干弧形槽,转台(5)的弧形槽(5‑3)的结构为:球头(2‑3)从弧形槽(5‑3)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球头(2‑3)到转台(5)的圆心的距离单调递增或者递减,撑杆的球头在弧形槽中,撑杆穿过径向槽,撑杆的上部(并不是上端部,撑杆有超过撑杆限位器的部分)与撑杆限位器铰接。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可以极大得消除由于零件加工误差带来的若干根撑杆施加在夹持力臂上的力不一致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机械精密加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冷冻靶是实现惯性约束核聚变高能量增益的重要靶型。冷却臂是冷冻靶的重要零部件之一,通过它将冷源与铝套筒相连接,用于获得靶丸内均匀氘氚冰层时所需要的精确温度,同时硅冷却臂也用于夹持铝套筒。在进行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时,硅冷却臂与铝套筒的配合是过盈配合,硅冷却臂的多个二级分叉的夹持力臂需要紧紧地扣住套筒外壁。
目前硅冷却臂与铝套筒的装配几乎都是由人工手动安装完成,安装精度、效率难以达到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的要求,并且由于人体皮肤对于微小力的感知弱,在装配时常常造成硅冷却臂表面破损和结构损坏。
另外,经过检索发现:专利文献与书籍期刊文献中均没有冷却臂与铝套筒的机械化装配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安装步骤如下:
S1,撑杆(2)的球头预先设置在转台(5)的弧形槽(5-3)中;
S2,连轴(3)的第一部(3-1)插入到转台(5)的转台中心插入孔(5-2),连轴(3)的第二部贴合在圆盘本体(5-1)的上表面;
S2,将同轴器(4)套在连轴(3)上,撑杆(2)穿过同轴器(4)的径向槽(4-3):
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依次穿过连轴(3)的第五部(3-5)、第四部(3-4),撑杆(2)穿过同轴器(4)的径向槽(4-3);
连轴(3)的第三部(3-3)贴合在同轴器圆盘本体(4-1)的下表面;
S3,将撑杆限位器(1)套在连轴(3)上,撑杆(2)的凹陷(2-2)套设在撑杆限位器(1)的槽体的凸台(1-2)上:
连轴(3)的第五部(3-5)插入到撑杆限位器(1)的空心圆盘体(1-1)的空心部中,连轴(3)的第四部(3-4)贴合撑杆限位器(1)的空心圆盘体(1-1)的下表面;
将各个撑杆(2)的凹陷(2-2)分别套设在撑杆限位器(1)的槽体的凸台(1-2)上。
进一步,上述步骤S1-S3装配而成的结构体为面向硅冷却臂的二级分叉夹持力臂撑开器,其包括:撑杆限位器(1)、撑杆(2)、连轴(3)、同轴器(4)、转台(5);
撑杆限位器(1),包括:空心圆盘体(1-1)、若干个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均匀间隔设置在空心圆盘体(1-1)的外侧周向;在放置槽中均设置有凸台(1-2);
撑杆(2),包括:撑杆本体(2-1)、凹陷(2-2)、球头(2-3),在撑杆本体(2-1)上设置有凹陷(2-2),球头(2-3)设置在撑杆(2)的下端部;
连轴(3)包括: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三者的圆截面半径依次递减;
同轴器(4),包括:同轴器圆盘本体(4-1)、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若干径向槽(4-3);径向槽为直条型槽;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设置在同轴器圆盘本体(4-1)的中心部;径向槽(4-3)在同轴器圆盘本体(4-1)上呈环形阵列分布,且径向槽(4-3)的长度方向为同轴器圆盘本体(4-1)的径向方向;连轴(3)的第四部(3-4)的形状与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的形状适配;
撑杆限位器(1)、同轴器(4)分别套设于在连轴(3)的第五部(3-5)、第四部(3-4)上;
转台(5),包括:转台圆盘本体(5-1)、若干弧形槽(5-3);弧形槽(5-3)呈环形阵列分布、环形阵列的中心为转台圆盘本体(5-1)的圆心;
撑杆(2)的球头转动设置于弧形槽(5-3)内,撑杆(2)穿过同轴器的径向槽(4-3),撑杆(2)穿设在撑杆限位器(1)的放置槽中,且撑杆(2)的凹陷与撑杆限位器(1)的凸台接触;
转台(5)的弧形槽(5-3)的结构为:球头(2-3)从弧形槽(5-3)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球头(2-3)到转台(5)的圆心的距离单调递增或者递减。
进一步,转台还包括:转台中心插入孔(5-2),转台中心插入孔(5-2)设置在转台圆盘本体(5-1)的中心部;连轴(3)的第五部(3-5)的形状与转台中心插入孔(5-2)的形状适配。
进一步,连轴(3),包括顺序连接固定的第一部(3-1)、第二部(3-2)、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第一部(3-1)、第二部(3-2)、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均为圆柱体,且第一部(3-1)、第二部(3-2)、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二部(3-2)的圆截面半径大于第一部(3-1)的圆截面半径,第二部(3-2)的圆截面半径大于第三部(3-3)的圆截面半径;所述第五部(3-5)能够插入到空心圆盘体(1-1)中。
进一步,所述撑杆限位器(1)的槽体的数量、所述撑杆(2)的数量、径向槽(4-3)的数量、弧形槽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所述凹陷(2-2)与所述凸台(1-2)的形状适配,所述凸台(1-2)、所述凹陷(2-2)均为圆弧状。
进一步,所述凸台(1-2)、所述凹陷(2-2)均为半圆状。
进一步,所述弧形槽(5-3)的形状为圆弧形。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在进行硅冷却臂二级分叉夹持力臂撑开时,该装置可以极大得消除由于零件加工误差带来的12根撑杆施加在夹持力臂上的力不一致的问题。利用了杠杆和凸轮的原理,该装置可由电机直接驱动,将每根撑杆的撑开精度提高至最小1μm。该装置不仅可用于撑开有12根夹持力臂的硅冷却臂,只要对其零件尺寸稍作修改,易可用于更多有二级夹持力臂的硅冷却臂。通过对同轴器上矩形孔的位置及长度作约束,能很好得保护硅臂,避免其二级夹持力臂收到多大的作用力而崩坏。
第二,本申请的核心发明是:“撑杆限位器(1)、同轴器(4)、转台均套设在圆柱体形状的连轴(3)上,同轴器(4)上设置若干径向槽,转台(5)上设置若干弧形槽,转台(5)的弧形槽(5-3)的结构为:球头(2-3)从弧形槽(5-3)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球头(2-3)到转台(5)的圆心的距离单调递增或者递减,撑杆的球头在弧形槽中,撑杆穿过径向槽,撑杆的上部(并不是上端部,撑杆有超过撑杆限位器的部分)与撑杆限位器铰接”,上述设计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硅冷却臂二级分叉夹持力臂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任何限制。
图1是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二级分叉夹持力臂撑开器的整体装配图。
图2是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二级分叉夹持力臂撑开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撑杆限位器的俯视图。
图4是撑杆限位器的三维设计示意图。
图5是撑杆的三维设计示意图。
图6是同轴器的俯视图。
图7是同轴器的三维设计示意图。
图8是转台的俯视图。
图9是转台的三维设计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二级分叉夹持力臂撑开器夹持冷却臂的示意图。
图1-10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撑杆限位器1、撑杆2、连轴3、同轴器4、转台5;
空心圆盘体1-1、凸台1-2、分割件1-3;
撑杆本体2-1、凹陷2-2、球头2-3;
第一部3-1、第二部3-2、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
同轴器圆盘本体4-1、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径向槽4-3;
转台圆盘本体5-1、转台中心插入孔5-2、弧形槽5-3。
具体实施方式
从图1可知,面向硅冷却臂的二级分叉夹持力臂撑开器,该结构由撑杆限位器1、撑杆2、连轴3、同轴器4、转台5组成。
撑杆限位器1,包括:空心圆盘体1-1、凸台1-2、分割件1-3;所述凸台1-2、所述分割件1-3均匀间隔设置在空心圆盘体1-1的周向;所述凸台1-2与所述分割件1-3相互交替;所述相邻的分割件1-3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放置槽,凸台1-2设置在放置槽中。
撑杆2,包括:撑杆本体2-1、凹陷2-2、球头2-3,在撑杆本体2-1的顶端设置有凹陷2-2,所述凹陷2-2与所述凸台1-2的形状适配;球头2-3设置在撑杆2的下端部。
连轴3,包括:第一部3-1、第二部3-2、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所述第一部3-1、第二部3-2、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顺序连接固定;
第一部3-1、第二部3-2、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均为圆柱体,且第一部3-1、第二部3-2、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的中心轴线重合;
第二部3-2的圆截面半径大于第一部3-1的圆截面半径,第二部3-2的圆截面半径大于第三部3-3的圆截面半径;
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的圆截面半径依次递减;
所述第五部3-5能够插入到空心圆盘体1-1中,即连轴3的第五部3-5的形状与空心圆盘体1-1的形状适配(即两者的半径适配)。
同轴器4,包括:同轴器圆盘本体4-1、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径向槽4-3(直条型槽);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设置在同轴器圆盘本体4-1的中心部;径向槽4-3在同轴器圆盘本体4-1上呈环形阵列分布,且径向槽4-3的长度方向为同轴器圆盘本体4-1的径向方向;连轴3的第四部3-4的形状与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的形状适配(即两者的半径适配)。
转台5,包括:转台圆盘本体5-1、转台中心插入孔5-2、弧形槽5-3;转台中心插入孔5-2设置在转台圆盘本体5-1的中心部;弧形槽5-3呈环形阵列分布(环形阵列的中心为转台圆盘本体5-1的圆心);连轴3的第五部3-5的形状与转台中心插入孔5-2的形状适配(即两者的半径适配)。
如图1-2所示,所述撑杆限位器1的槽体的数量为12个,所述撑杆2的数量为12个,12根撑杆对应撑杆限位器和同轴器上的12个槽口。径向槽4-3的数量也为12个;弧形槽5-3的数量也为12个。即所述撑杆限位器1的槽体的数量、所述撑杆2的数量、径向槽4-3的数量、弧形槽5-3的数量相同。
撑杆2的球头转动设置于弧形槽5-3内,即球头仅能在弧形槽5-3的弧形槽移动,而不能从弧形槽中拔出。
进一步的设计,凸台1-2为半圆形,凹陷2-2也为半圆形(即撑杆能够绕着撑杆限位器转动,实质是撑杆-连轴的夹角有变化)。
本申请的面向硅冷却臂的二级分叉夹持力臂的结构原理:
第一,每根撑杆上的球头对应卡入转台上的12个弧形孔内,每根撑杆的上顶部的凹陷2-2套设在撑杆限位器1的凸台1-2上;
第二,撑杆限位器1、同轴器4、转台5三者通过连轴3连接在一起,限定了上下位移。
第三,撑杆2、连轴3、撑杆限位器1的放置槽、同轴器的径向槽4-3、转台的弧形槽5-3,限制了撑杆的转动;
特别的,撑杆2的球头在弧形槽中移动,会导致撑杆限位器1与转台的距离有变化,同时撑杆限位器1也会有一定的转动;对应的,同轴器与转台的距离有变化,同时同轴器也会有一定的转动。
面向硅冷却臂的二级分叉夹持力臂在装配时,安装步骤如下:
S1,撑杆2的球头预先设置在转台5的弧形槽5-3中;
S2,连轴3的第一部3-1插入到转台5的转台中心插入孔5-2,连轴3的第二部贴合在圆盘本体5-1的上表面;
S2,将同轴器4套在连轴3上,撑杆2穿过同轴器4的径向槽4-3:
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依次穿过连轴3的第五部3-5、第四部3-4,撑杆2穿过同轴器4的径向槽4-3;
连轴3的第三部3-3贴合在同轴器圆盘本体4-1的下表面;
S3,将撑杆限位器1套在连轴3上,撑杆2的凹陷2-2套设在撑杆限位器1的槽体的凸台1-2上:
连轴3的第五部3-5插入到撑杆限位器1的空心圆盘体1-1的空心部中,连轴3的第四部3-4贴合撑杆限位器1的空心圆盘体1-1的下表面;
将各个撑杆2的凹陷2-2分别套设在撑杆限位器1的槽体的凸台1-2上。
本申请的面向硅冷却臂的二级分叉夹持力臂工作时,电机带动转台旋转,球头在转台上的弧形槽的位置移动,进而使得12根撑杆组成的圆孔就能够扩大和缩小(撑杆-连轴的夹角会有变化),实现了对于硅冷却臂二级分叉夹持力臂的撑开要求,并且在上述过程中,还能够自由地调节撑开器与硅冷却臂之间的距离,以保证撑开器在完成工作后不会与后续的装配产生干涉。
撑杆绕撑杆限位器旋转(撑杆的倾斜度变化)以及通过球头在弧形槽中旋转,相当于一个二级放大结构,能够极大得改善由于加工、控制带来的误差,保证在装配过程中,撑开器的12根撑杆上的力能够保持在同一标准。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申请,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申请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申请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申请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步骤如下:
S1,撑杆(2)的球头预先设置在转台(5)的弧形槽(5-3)中;
S2,连轴(3)的第一部(3-1)插入到转台(5)的转台中心插入孔(5-2),连轴(3)的第二部贴合在圆盘本体(5-1)的上表面;
S2,将同轴器(4)套在连轴(3)上,撑杆(2)穿过同轴器(4)的径向槽(4-3):
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依次穿过连轴(3)的第五部(3-5)、第四部(3-4),撑杆(2)穿过同轴器(4)的径向槽(4-3);
连轴(3)的第三部(3-3)贴合在同轴器圆盘本体(4-1)的下表面;
S3,将撑杆限位器(1)套在连轴(3)上,撑杆(2)的凹陷(2-2)套设在撑杆限位器(1)的槽体的凸台(1-2)上:
连轴(3)的第五部(3-5)插入到撑杆限位器(1)的空心圆盘体(1-1)的空心部中,连轴(3)的第四部(3-4)贴合撑杆限位器(1)的空心圆盘体(1-1)的下表面;
将各个撑杆(2)的凹陷(2-2)分别套设在撑杆限位器(1)的槽体的凸台(1-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S1-S3装配而成的结构体为面向硅冷却臂的二级分叉夹持力臂撑开器,其包括:撑杆限位器(1)、撑杆(2)、连轴(3)、同轴器(4)、转台(5);
撑杆限位器(1),包括:空心圆盘体(1-1)、若干个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均匀间隔设置在空心圆盘体(1-1)的外侧周向;在放置槽中均设置有凸台(1-2);
撑杆(2),包括:撑杆本体(2-1)、凹陷(2-2)、球头(2-3),在撑杆本体(2-1)上设置有凹陷(2-2),球头(2-3)设置在撑杆(2)的下端部;
连轴(3)包括: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三者的圆截面半径依次递减;
同轴器(4),包括:同轴器圆盘本体(4-1)、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若干径向槽(4-3);径向槽为直条型槽;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设置在同轴器圆盘本体(4-1)的中心部;径向槽(4-3)在同轴器圆盘本体(4-1)上呈环形阵列分布,且径向槽(4-3)的长度方向为同轴器圆盘本体(4-1)的径向方向;连轴(3)的第四部(3-4)的形状与同轴器中心插入孔(4-2)的形状适配;
撑杆限位器(1)、同轴器(4)分别套设于在连轴(3)的第五部(3-5)、第四部(3-4)上;
转台(5),包括:转台圆盘本体(5-1)、若干弧形槽(5-3);弧形槽(5-3)呈环形阵列分布、环形阵列的中心为转台圆盘本体(5-1)的圆心;
撑杆(2)的球头转动设置于弧形槽(5-3)内,撑杆(2)穿过同轴器的径向槽(4-3),撑杆(2)穿设在撑杆限位器(1)的放置槽中,且撑杆(2)的凹陷与撑杆限位器(1)的凸台接触;
转台(5)的弧形槽(5-3)的结构为:球头(2-3)从弧形槽(5-3)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球头(2-3)到转台(5)的圆心的距离单调递增或者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转台还包括:转台中心插入孔(5-2),转台中心插入孔(5-2)设置在转台圆盘本体(5-1)的中心部;连轴(3)的第五部(3-5)的形状与转台中心插入孔(5-2)的形状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限位器(1)的槽体的数量、所述撑杆(2)的数量、径向槽(4-3)的数量、弧形槽的数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2-2)与所述凸台(1-2)的形状适配,所述凸台(1-2)、所述凹陷(2-2)均为圆弧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1-2)、所述凹陷(2-2)均为半圆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连轴(3),包括顺序连接固定的第一部(3-1)、第二部(3-2)、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第一部(3-1)、第二部(3-2)、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均为圆柱体,且第一部(3-1)、第二部(3-2)、第三部(3-3)、第四部(3-4)、第五部(3-5)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二部(3-2)的圆截面半径大于第一部(3-1)的圆截面半径,第二部(3-2)的圆截面半径大于第三部(3-3)的圆截面半径;所述第五部(3-5)能够插入到空心圆盘体(1-1)中。
CN202110347091.6A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Active CN1131830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7091.6A CN113183080B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PCT/CN2021/132345 WO2022205950A1 (zh) 2021-03-31 2021-11-23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US17/790,311 US20230044875A1 (en) 2021-03-31 2021-11-23 An assembly method for a silicon cooling ar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47091.6A CN113183080B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83080A true CN113183080A (zh) 2021-07-30
CN113183080B CN113183080B (zh) 2022-09-02

Family

ID=76974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47091.6A Active CN113183080B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44875A1 (zh)
CN (1) CN113183080B (zh)
WO (1) WO202220595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2545A (zh) * 2022-04-11 2022-08-3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阻尼及预紧力可调的细长杆加固减振组件
WO2022205950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苏州大学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8684B1 (en) * 1999-07-26 2001-10-09 Jel Corporation Substrate transfer robot
CN1533321A (zh) * 2001-06-13 2004-09-29 �Ʒ� 用于蛇形机械臂的连接件组件
EP1582617A1 (de) * 2004-03-29 2005-10-05 Dürkopp Adler Aktiengesellschaft Nähmaschine
KR20050108747A (ko) * 2004-05-13 2005-11-17 박광철 기능성 인견무늬직물벽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868647A (zh) * 2005-05-27 2006-11-29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在切割部分具有紧凑齿轮箱的斜切锯
CN206058909U (zh) * 2016-08-31 2017-03-2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激光瞄准定位装置
CN111403056A (zh) * 2020-03-31 2020-07-10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磁约束等离子体的快电子测量探针系统
CN111659809A (zh) * 2020-06-24 2020-09-15 佛山市名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圆形管材扩方成型模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83440U (zh) * 2009-08-25 2010-05-26 广州东芝白云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梅花触头拆装工具
DE102015105562B8 (de) * 2015-04-13 2017-01-05 Poul Chang Metal Industry Co., Ltd. Staubschutzmanschetten-Montagewerkzeug
CN210335785U (zh) * 2019-07-16 2020-04-17 苏州鸿普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产品内撑定位模具
CN111300302A (zh) * 2020-02-10 2020-06-19 王晶晶 一种汽车生产用零部件夹持装置
CN113183080B (zh) * 2021-03-31 2022-09-02 苏州大学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8684B1 (en) * 1999-07-26 2001-10-09 Jel Corporation Substrate transfer robot
CN1533321A (zh) * 2001-06-13 2004-09-29 �Ʒ� 用于蛇形机械臂的连接件组件
EP1582617A1 (de) * 2004-03-29 2005-10-05 Dürkopp Adler Aktiengesellschaft Nähmaschine
KR20050108747A (ko) * 2004-05-13 2005-11-17 박광철 기능성 인견무늬직물벽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868647A (zh) * 2005-05-27 2006-11-29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在切割部分具有紧凑齿轮箱的斜切锯
CN206058909U (zh) * 2016-08-31 2017-03-2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激光瞄准定位装置
CN111403056A (zh) * 2020-03-31 2020-07-10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磁约束等离子体的快电子测量探针系统
CN111659809A (zh) * 2020-06-24 2020-09-15 佛山市名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圆形管材扩方成型模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05950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苏州大学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CN114962545A (zh) * 2022-04-11 2022-08-30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阻尼及预紧力可调的细长杆加固减振组件
CN114962545B (zh) * 2022-04-11 2023-09-01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阻尼及预紧力可调的细长杆加固减振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83080B (zh) 2022-09-02
WO2022205950A1 (zh) 2022-10-06
US20230044875A1 (en) 2023-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83080B (zh) 一种面向硅冷却臂的装配方法
CN201164956Y (zh) 回转工作台分度定位夹紧装置
CN113579777B (zh) 一种数控机床上用于带锥孔工件的加工夹具
CN209207032U (zh) 一种发动机气缸头专用夹具
CN215871119U (zh) 一种磁悬浮电机轴的定位工装、电机轴、组装工装、转子及护套工装
CN207736386U (zh) 一种适用于任意管径的管件夹具
CN215036922U (zh) 一种夹紧机构
CN211624598U (zh) 一种热力管网绝热保温结构
CN206509766U (zh) 一种汽车电动真空泵壳体车加工夹具
CN112828532A (zh) 一种活塞铜套组装机
CN217530716U (zh) 一种连杆内孔衬套压装工装
CN218136548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回转油缸夹紧定位装置
CN217344617U (zh) 一种细长型薄壁六方外套管的加工装置
CN206098655U (zh) 一种台阶销定位的线夹装置
CN210280522U (zh) 一种钢丝帽制作工具
CN219059050U (zh) 衬套热处理套架
CN220561370U (zh) 一种用于加工空空导弹壳体的工装
CN220583088U (zh) 一种拆分式石墨坩埚
CN218857347U (zh) 一种人造石切割装置
CN219004869U (zh) 电极集流体焊接工装
CN114536273B (zh) 一种活塞铜套装配专用治具
CN217769648U (zh) 一种外转子组件结构
CN220145996U (zh) 一种支撑底座
CN220481663U (zh) 一种金属加工台
CN203901226U (zh) 一种实现卡簧与电机轴卡接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