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4676B - 给药液装置以及托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给药液装置以及托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4676B
CN113164676B CN201980082084.9A CN201980082084A CN113164676B CN 113164676 B CN113164676 B CN 113164676B CN 201980082084 A CN201980082084 A CN 201980082084A CN 113164676 B CN113164676 B CN 1131646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posture correcting
pump body
bracket device
surfac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20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4676A (zh
Inventor
内山城司
山崎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4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4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46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46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61M5/14244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13Modular systems comprising interconnecting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61M5/14244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 A61M5/14248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of the skin patch typ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给药液装置以及托架装置。给药液装置具备:泵主体、托架装置以及连接端口。托架装置具有从载置面部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沿第三方向(Z)立起设置并与侧面部对置的侧壁部。在侧壁部设置有与壳体的上表面部和侧面部连接的角部抵接或者对置的姿势矫正部。

Description

给药液装置以及托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给药液装置,涉及例如胰岛素泵那样用于进行持续的药液给予的给药液装置以及能够承载泵主体的托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进行通过皮下注射、静脉内注射等向患者的体内持续地给予药液的治疗方法。例如,作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实施向患者的体内持续地注入微量的胰岛素的治疗。在该治疗方法中,为了一整天向患者给予药液(胰岛素)而使用可固定于患者的身体或者衣服而携带的便携式的给药液装置(所谓的胰岛素泵)。
这样的便携式的给药液装置,首先将托架装置粘贴于患者的皮肤。接着,将连接端口安装于托架装置,并且将设置于连接端口的插管穿刺、留置于患者。而且,将贮存、输送药液的泵主体安装于托架装置。此时,泵主体中的输送药液的连接针管与连接端口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表2007-509661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泵主体有可能相对于规定的方向倾斜地安装于托架装置。而且,由于泵主体倾斜地安装,因此连接针管使设置于连接端口的橡胶栓扩张,或连接针管、连接端口变形。其结果,存在在连接针管与连接端口之间产生间隙且药液漏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正确的安装姿势安装泵主体的给药液装置以及托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给药液装置具备泵主体、托架装置以及连接端口。泵主体具有:填充有药液的药液贮存部、与药液贮存部连接的送液配管、以及收容药液贮存部和送液配管的壳体。托架装置具有供泵主体载置的载置面部,通过使泵主体向第一方向滑动而供泵主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连接端口具有与送液配管连接的端口主体以及能够插入生物体的插管,被安装于载置面部。壳体具有:底面部,其载置于载置面部;上表面部,其与底面部对置;以及侧面部,其在底面部以及上表面部,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连续,并将底面部以及上表面部连接。托架装置具有侧壁部,该侧壁部从载置面部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沿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均大致正交的第三方向立起设置,并与侧面部对置。
而且,在侧壁部设置有姿势矫正部,该姿势矫正部与壳体的上表面部和侧面部连接的角部抵接或者对置。
另外,托架装置供给予药液的泵主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托架装置具有:载置面部,其下表面粘贴于生物体表面;安装部,其设置于载置面部,能够连接具有能够插入生物体的插管的连接端口;以及一对侧壁部,它们从载置面部的端部朝向与生物体表面相反的方向立起设置,并相互对置。一对侧壁部分别具有朝向与生物体表面相反的方向进一步突出的突出部。而且,突出部以如下方式弯曲:即在从一对侧壁部立起设置的方向观察载置面部的俯视观察中,突出部的端部处于与载置面部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的给药液装置以及托架装置,能够以正确的安装姿势安装泵主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泵主体安装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托架装置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泵主体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泵主体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连接针管与连接端口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托架装置以及连接端口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泵主体安装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托架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泵主体安装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托架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将泵主体安装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托架装置的状态、且泵主体的姿势被矫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托架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托架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例的给药液装置的托架装置的安装口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2对给药液装置以及托架装置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共通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例
1-1.给药液装置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例”)的上述给药液装置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给药液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泵主体安装于给药液装置的托架装置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给药液装置1是如贴片式、管式以及其他便携式给药液装置那样,用于向患者的体内持续地进行药液给予的便携式胰岛素泵。给药液装置1粘贴于生物体来使用。给药液装置1具有:泵主体2、供泵主体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的托架装置3、以及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连接端口6。
[泵主体]
参照图1~图5对泵主体2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泵主体2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泵主体2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更详细而言,图4是表示未图示上表面部21的情况下泵主体2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另外,图5是表示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泵主体2具备壳体11和连接针管12。如图4所示,在壳体11内收容有送液配管13、药液贮存部14、驱动部15、向驱动部15供给电力的电源部16、推压机构17以及传递机构18。在药液贮存部14中填充有给予的药液。药液贮存部14连接有送液配管13。另外,在药液贮存部14安装有推压药液的推压机构17。
在推压机构17连接有传递机构18。传递机构18与驱动部15连接,将驱动部15的驱动力经由齿轮等向推压机构17传递。通过驱动力的传递来驱动推压机构17。驱动推压机构17从而将贮存于药液贮存部14的药液朝向送液配管13送出。
另外,送液配管13的与药液贮存部14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连接针管12。而且,通过送液配管13后的药液被从连接针管12排出。如图4以及图5所示,连接针管12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时,穿刺安装于后述的连接端口6的连接部81a的橡胶栓82。由此,送液配管13与连接端口6经由连接针管12而连接。
以下,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方向(安装方向)设为第一方向X。泵主体2通过从托架装置3的第一端向朝向第二端的方向滑动来安装。将与第一方向X正交,并且也与给药液装置1给予药液时的泵主体2和托架装置3重叠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Y(宽度方向)。即、第二方向Y是在给药液装置1给予药液时与生物体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向。将泵主体2与托架装置3重叠的方向、即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都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Z(上下方向)。在此,第三方向Z是在给药液装置1给予药液时与生物体表面大致正交的方向。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壳体11形成为角部弯曲的扁平状的大致长方体状。壳体11具有上表面部21、底面部22、正面部23、背面部24、第一侧面部25、第二侧面部26以及底面收纳部27。上表面部21与底面部22相互对置。在俯视观察时,上表面部21形成为角部弯曲的大致矩形。另外,上表面部21的中央部在第三方向Z上朝向与底面部22相反的一侧鼓出。
在上表面部21的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大致垂直地连接有正面部23,在上表面部21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大致垂直地连接有背面部24。而且,正面部23与背面部24相互对置。此外,在上表面部21的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大致垂直地连接有第一侧面部25,在上表面部21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端部大致垂直地连接有第二侧面部26。
如图3所示,在正面部23形成有嵌合突起31。在从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观察正面部23的情况下,嵌合突起31从正面部23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端部侧形成。即、嵌合突起31从壳体11的第二方向Y的中心向与后述的连接口28相反的方向偏移。嵌合突起31从正面部23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侧突出。该嵌合突起31与后述的设置于托架装置3的嵌合孔54嵌合。
底面收纳部27形成于壳体11的底面部22、第一侧面部25以及正面部23的角部。底面收纳部27是从底面部22沿着第三方向Z朝向上表面部21,以规定的面积以及规定的长度(厚度)凹陷的凹部。
在底面收纳部27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的壁面27a形成有筒状的连接口28。连接口28具有从壁面27a向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方向突出的筒孔28a。在连接口28的筒孔28a配置有连接针管12。筒孔28a以从壁面27a包围连接针管12的周围的方式突出,从而保护连接针管12。另外,连接针管12在筒孔28a内从壁面27a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侧突出。
而且,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时,在底面收纳部27内收容有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连接端口6。此外,在连接口28的筒孔28a插入有连接端口6的连接部81a以及橡胶栓82。
如图3所示,在底面部22形成有滑动槽部32和检测用槽部34。滑动槽部32以及检测用槽部34是从底面部22沿着第三方向Z朝向上表面部21凹陷的凹部。滑动槽部32形成于底面部22的第二方向Y的中间部。而且,滑动槽部32从底面部22的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到第一端部连续地形成。
检测用槽部34形成于底面部22的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侧。检测用槽部34从底面收纳部27的壁面27a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延伸。在检测用槽部34设置有安装检测开关33。
安装检测开关33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时,被后述的设置于托架装置3的检测轨道52按压。而且,若安装检测开关33被按压,则向未图示的控制部输出安装信息。由此,通过控制部检测泵主体2被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情况。
如图3所示,在第一侧面部25形成有第一引导槽部35和第一卡合钩部36。第一卡合钩部36形成于第一侧面部25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第一卡合钩部36形成于比第一引导槽部35靠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第一卡合钩部36可装卸地卡和于后述的托架装置3的第一卡合承受部61(参照图2)。
第一引导槽部35形成于第一侧面部25的第三方向Z的中间部。第一引导槽部35是从第一侧面部25沿着第二方向Y朝向壳体11内凹陷的槽部。第一引导槽部35从第一侧面部25的第一卡合钩部36的附近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
另外,在第一引导槽部35的一端部、即底面收纳部27侧形成有延长部35a。延长部35a从底面收纳部27的壁面27a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突出。另外,延长部35a比从壁面27a突出的连接针管12更朝向第一方向X突出。因此,第一引导槽部35的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延伸到比连接针管12的前端靠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第二侧面部26形成有第二引导槽部37以及第二卡合钩部38。第二卡合钩部38形成于第二侧面部26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第二卡合钩部38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卡合于后述的托架装置3的第二卡合承受部62。
第二引导槽部37形成于第二侧面部26的第三方向Z的中间部。第二引导槽部37是从第二侧面部26沿着第二方向Y朝向壳体11内凹陷的槽部。第二引导槽部37从第二卡合钩部38沿着第一方向X以与第一引导槽部35的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延伸。
[托架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1、图2以及图6对托架装置3进行说明。
图6是放大表示托架装置3以及连接端口6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托架装置3构成为能够承载具有上述结构的泵主体2。如图2所示,托架装置3具有大致平板状的载置面部41、第一侧壁部42、第二侧壁部43以及第三侧壁部44。载置面部41在俯视下形成为角部弯曲的大致矩形。若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则泵主体2的壳体11的底面部22载置于载置面部41上。
在载置面部41的一面设置有检测轨道52、滑动轨道53以及安装部55。安装部55配置于载置面部41的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并且形成于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如图6所示,在安装部55安装有连接端口6。此外,在安装部55设置有后述的连接端口6的插管83插通的未图示的插通孔。
检测轨道52在载置面部41的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形成于比安装部55靠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的位置。检测轨道52是从载置面部41的一面突出的突条部。检测轨道52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随着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侧而距载置面部41的厚度逐渐增加。检测轨道52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规定的长度。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时,检测轨道52进入设置于泵主体2的检测用槽部34。而且,检测轨道52按压安装检测开关33。
滑动轨道53形成于载置面部41的一面的第二方向Y的中间部。滑动轨道53从载置面部41的一面的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向第一端部方向延伸。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时,设置于泵主体2的底面部22的滑动槽部32能够滑动地嵌入滑动轨道53。
在载置面部41的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第一侧壁部42相对于载置面部41大致垂直地连续。在载置面部41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端部,第二侧壁部43相对于载置面部41大致垂直地连续。而且,在载置面部41的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第三侧壁部44相对于载置面部41大致垂直地连续。第一侧壁部42与第二侧壁部43相互对置。载置面部41的四个边中的三个边与第一侧壁部42、第二侧壁部43以及第三侧壁部44连接。因此,从载置面部41向与生物体表面相反的方向立起设置有多个侧壁部的第一侧壁部42以及第二侧壁部43的载置面部41的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边的至少一部分,更优选具有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边的长度的50%以上的长度。而且,载置面部41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不具有相对于载置面部41大致垂直地连续的侧壁部。即、载置面部41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以及第一端部的一部分开放。由此,泵主体2被从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侧插入载置面部41。
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状态下,第一侧壁部42与泵主体2的壳体11的第一侧面部25对置,第二侧壁部43与第二侧面部26对置。另外,第三侧壁部44与壳体11的正面部23对置。泵主体2的至少一部分被第一侧壁部42、第二侧壁部43、第三侧壁部44包围并收容于托架装置3的内侧。
如图2所示,嵌合孔54在第三侧壁部44开口。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时,泵主体2的嵌合突起31嵌入嵌合孔54。
在第一侧壁部42形成有第一导轨51、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一卡合承受部61。第一卡合承受部61形成于第一侧壁部42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第一卡合承受部61是将第一侧壁部42切为大致矩形的开口部。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时,第一卡合钩部3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卡合于第一卡合承受部61。
如图6所示,第一导轨51从第一侧壁部42的与第二侧壁部43对置的一面朝向第二方向Y的另一端部突出。第一导轨51是从第一侧壁部42的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与第一方向X平行地形成的突条部。第一导轨51的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延伸到安装于安装部55的连接端口6的位置。更详细而言,第一导轨51超过连接部81a的第二端部而延伸。
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时,第一导轨51与设置于泵主体2的第一侧面部25的第一引导槽部35卡合。由此,引导泵主体2的安装方向。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姿势矫正部56是从第一侧壁部42延伸的板状的突出部。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从第一侧壁部42进一步向第三方向Z的上方向延伸。即、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从第一侧壁部42向与载置面部41相反的方向延伸突出。第一姿势矫正部56在第一侧壁部42上形成于比第一导轨51靠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的位置。在本例中,第一姿势矫正部56形成于第一侧壁部42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
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从第一侧壁部42的第三方向Z的一端部朝向第三方向Z突出,并朝向第二方向Y的另一端部弯曲。即、第一姿势矫正部56形成为与壳体11的上表面部21和第一侧面部25的连接部(角部)的形状对应的形状。而且,第一姿势矫正部56的前端和/或前端部在从托架装置3的第一方向X观察的侧视图中,在第三方向Z上位于载置面部41的上方。在从第三方向Z观察的俯视图中,第一姿势矫正部56覆盖上表面部21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第二侧壁部43形成有未图示的第二导轨、第二姿势矫正部57以及第二卡合承受部62。第二卡合承受部62形成于第二侧壁部43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第二卡合承受部62是将第二侧壁部43切成大致矩形的开口部。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时,第二卡合钩部38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卡合于第二卡合承受部62。
第二导轨从第二侧壁部43的与第一侧壁部42对置的一面朝向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突出。第二导轨是从第二侧壁部43的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与朝向第一端的方向平行地形成的突条部。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时,第二导轨与设置于泵主体2的第二侧面部26的第二引导槽部37卡合。由此,引导泵主体2的安装方向。
第二姿势矫正部57是从第二侧壁部43延伸的板状的突出部。第二姿势矫正部57从第二侧壁部43进一步向第三方向Z的上方向延伸。即、第二姿势矫正部57从第二侧壁部43向与载置面部41相反的方向延伸突出。第二姿势矫正部57在第二侧壁部43处形成于比第二导轨靠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的位置。另外,第二姿势矫正部57形成于与在第一侧壁部42形成的第一姿势矫正部56对置的位置。在本例中,第二姿势矫正部57形成于第二侧壁部43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
第二姿势矫正部57从第二侧壁部43的第三方向Z的一端部朝向第三方向Z突出,并朝向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弯曲。即、第二姿势矫正部57形成为与壳体11的上表面部21和第二侧面部26的连接部(角部)的形状对应的形状。而且,第二姿势矫正部57的前端和/或前端部在从第一方向X观察托架装置3的侧视图中,在第三方向Z上位于载置面部41的上方。在从第三方向Z观察的俯视图中,第二姿势矫正部57覆盖上表面部21的至少一部分。
在欲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时,第一姿势矫正部56抵接于泵主体2的壳体11的第一侧面部25与上表面部21连接的角部。另外,第二姿势矫正部57抵接于壳体11的第二侧面部26与上表面部21的角部。而且,借助第一姿势矫正部56和第二姿势矫正部57来矫正泵主体2的安装时的姿势。
另外,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至少配置于比被安装于安装部55的连接端口6靠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即泵主体2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另外,在托架装置3设置有粘贴于患者的皮肤的粘贴片。粘贴片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与载置面部41的一面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在粘贴片形成有供后述的连接端口6的插管83贯通的未图示的开口部。
另外,粘贴片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在与载置面部41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有粘贴于患者的皮肤的粘接层。在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之前的状态下,粘贴片的粘接层被剥离纸覆盖。
[连接端口]
接下来,参照图5以及图6对连接端口6进行说明。
如图5以及图6所示,连接端口6具有端口主体81和插管83。插管83被端口主体81保持。在端口主体81形成有筒状的连接部81a。连接部81a的筒孔81b与插管83连通。在连接部81a的前端部安装有橡胶栓82。
在将连接端口6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安装部55时,插管83沿着第三方向Z贯通载置面部41并从载置面部41的另一面突出。而且,插管83穿刺、留置于生物体。
另外,端口主体81的连接部81a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即安装方向的上游侧。在连接部81a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配置有橡胶栓82。若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则泵主体2的连接针管12穿刺于橡胶栓82。由此,端口主体81与泵主体2的送液配管13连接,送液配管13与插管83连通。而且,若贮存于泵主体2的药液贮存部14的药液被驱动部15驱动,则经由送液配管13向连接端口6送出并且从插管83向患者给药。
1-2.泵主体的安装动作例
接下来,参照图1、图2以及图7~图9对将具有上述结构的给药液装置1的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安装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7~图9是表示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状态的图。
首先,剥离托架装置3的粘贴片的剥离纸,将粘贴片粘贴于患者的皮肤。由此,托架装置3经由粘贴片安装于患者的皮肤。然后,如图2所示,将连接端口6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安装部55,使插管83穿刺、留置于患者。接下来,如图2所示,将泵主体2从托架装置3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插入。
在此,如图7以及图8所示,对泵主体2在相对于托架装置3倾斜的状态下、即在泵主体2的底面部22不与载置面部41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状态下安装的例子进行说明。在该状态下,底面部22在第一方向X和/或第二方向Y上相对于载置面部41的一面倾斜。
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状态下,若使泵主体2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移动,则设置于托架装置3的第一姿势矫正部56和第二姿势矫正部57与泵主体2的上表面部21抵接。在该状态下,若使泵主体2进一步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移动,则泵主体2被第一姿势矫正部56和第二姿势矫正部57向朝向托架装置3的方向按压。
另外,泵主体2的壳体11的角部形成为带有圆角的弯曲的形状。因此,即使保持使泵主体2相对于托架装置3倾斜的状态向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侧移动,泵主体2也不会分别干涉第一姿势矫正部56和第二姿势矫正部57以及壳体11的角部,由此底面部22向与载置面部41接近的方向转动。
由此,如图9所示,泵主体2的倾斜被矫正,泵主体2的底面部22与第二方向Y以及第一方向X平行。其结果,由此能够使设置于泵主体2的第一引导槽部35以及第二引导槽部37可靠地卡合于第一导轨51以及第二导轨。
接下来,使泵主体2沿着第一导轨51以及第二导轨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在载置面部41上滑动。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与壳体11的上表面部21和第一侧面部25的角部以及上表面部21和第二侧面部26的角部对置。因此,在使泵主体2滑动时,若泵主体2从托架装置3的载置面部41浮起而欲从载置面部41离开,则泵主体2抵接于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
由此,也能够通过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将在托架装置3上滑动时的泵主体2的姿势矫正为正确的姿势。其结果,能够使泵主体2沿着托架装置3的载置面部41笔直地滑动。此外,能够通过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防止泵主体2的浮起,因此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之后,能够抑制在泵主体2产生的振动。
另外,如图5所示,连接端口6的橡胶栓82以及连接部81a被插入连接口28的筒孔28a内。而且,泵主体2的连接针管12穿刺于连接端口6的橡胶栓82,连接端口6与送液配管13连通。由此,泵主体2的药液贮存部14与连接端口6的插管83经由送液配管13、连接针管12以及端口主体81而连接。
另外,在泵主体2的安装动作的期间,泵主体2相对于托架装置3的姿势被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矫正,因此能够使连接针管12以正确的角度以及方向相对于橡胶栓82穿刺、连接。由此,能够防止连接针管12使橡胶栓82扩张或连接针管12、连接端口6变形的情况。其结果,能够防止在连接针管12与橡胶栓82之间产生间隙而药液漏出的情况。
此外,若使泵主体2朝向第一方向X的第二端部侧移动,则嵌合突起31与托架装置3的嵌合孔54嵌合。而且,第一卡合钩部36与第一卡合承受部61卡合,第二卡合钩部38与第二卡合承受部62卡合。由此,能够防止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泵主体2从托架装置3脱落。
另外,托架装置3的检测轨道52在泵主体2的检测用槽部34滑动,并按压安装检测开关33。由此,设置于泵主体2的未图示的控制部检测泵主体2被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情况。其结果,泵主体2向托架装置3的安装动作结束。
根据本例的给药液装置1,通过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矫正将泵主体2向托架装置3安装的期间的姿势。能够以适当的姿势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3,从而能够防止在泵主体2相对于托架装置3倾斜的状态下亦即不适当的安装状态下安装检测开关33被检测轨道52按压,能够防止发生误检测。其结果,泵主体2向托架装置3的安装状态被安装检测开关33可靠地检测。
另外,在从第一方向X观察的侧视图中,第一姿势矫正部56的前端部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的前端部在第三方向Z上与载置面部41对置。因此,在欲将泵主体2从第三方向Z的上方安装于托架装置3的载置面部41的情况下,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与泵主体2的下表面抵接,因此阻碍泵主体2的安装动作。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防止从错误的方向安装泵主体2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例中说明了在托架装置3侧设置有突条的导轨51,在泵主体2侧设置有与第一导轨51以及第二导轨卡合的第一引导槽部35以及第二引导槽部37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托架装置3侧设置引导槽部,在泵主体2侧设置与引导槽部卡合的导轨。
2.第二实施方式例
接下来,参照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的立体图。
该第二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3的不同点在于姿势矫正部的结构。因此,在此对姿势矫正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供连接端口6安装的托架装置130具有载置面部41、第一侧壁部42、第二侧壁部43以及第三侧壁部44。在第一侧壁部42形成有第一导轨51,在第二侧壁部43形成有未图示的第二导轨。另外,在第一侧壁部42形成有第一姿势矫正部156,在第二侧壁部43形成有第二姿势矫正部157。
第一姿势矫正部1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157在第一侧壁部42以及第二侧壁部43中形成于比第一导轨51以及第二导轨靠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的位置。另外,矩形的开口部156a、157a分别在第一姿势矫正部1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157开口。而且,对第一姿势矫正部1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157赋予弹性。
第一姿势矫正部1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157以其前端部位于第二方向Y的中间部附近的方式突出。第一姿势矫正部1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157的第一方向X的长度设定为比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的第一方向X的长度长。
因此,第一姿势矫正部1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157形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第一姿势矫正部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57大。而且,在将泵主体2安装于托架装置130时,第一姿势矫正部156从泵主体2的第一侧面部25覆盖上表面部21的一部分,第二姿势矫正部157从第二侧面部26覆盖上表面部21的一部分。
由此,不仅能够通过第一姿势矫正部156以及第二姿势矫正部157可靠地矫正泵主体2的安装时的姿势,还能够提高保持泵主体2的保持力。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3相同,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即使是具有这样结构的托架装置130,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3相同的作用效果。
3.第三实施方式例
接下来,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进行说明。
图11以及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的立体图。
该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3的不同点在于姿势矫正部的结构。因此,在此对姿势矫正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供连接端口6安装的托架装置230具有载置面部41、第一侧壁部42、第二侧壁部43以及第三侧壁部44。在第一侧壁部42形成有第一导轨51,在第二侧壁部43形成有未图示的第二导轨。另外,在托架装置230形成有姿势矫正部256。
姿势矫正部256在第一侧壁部42以及第二侧壁部43中形成于比第一导轨51以及第二导轨靠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的位置。而且,姿势矫正部256形成为将第一侧壁部42以及第二侧壁部43的第三方向Z的一端部连接。因此,姿势矫正部256与载置面部41对置地设置。另外,姿势矫正部256覆盖向托架装置230的安装结束后的泵主体2的上表面部21、第一侧面部25以及第二侧面部26各自的至少一部分。
另外,如图12所示,在托架装置230形成有由载置面部41、第一侧壁部42、第二侧壁部43以及姿势矫正部256包围的插入口256b。从该插入口256b的第一方向X的第一端部侧插入泵主体2。由此,不仅能够通过姿势矫正部256矫正泵主体2的安装时的姿势,还能够限制泵主体2的向托架装置230安装的方向。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3相同,省略其说明。即使是具有这样结构的托架装置230,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3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130、230中,使姿势矫正部156、157、256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姿势矫正部56、57相比大型化。由此,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130、230中,能够可靠地矫正泵主体2安装时的姿势。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的托架装置3中,使姿势矫正部56、57与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姿势矫正部156、157、256小型化,并与泵主体2的角部抵接。即、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姿势矫正部56、57与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姿势矫正部156、157、256相比,能够使从泵主体2的壳体11的突出量减小。由此,在使用给药液装置1时,能够抑制患者的衣服等卡挂于姿势矫正部56、57的情况。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也包含其作用效果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给药液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在不脱离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作为给药液装置说明了应用给予胰岛素的胰岛素泵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给予的药液也可以使用镇痛药、抗癌治疗药、HIV药、铁螯合药、肺高血压症治疗药等其他各种药液。另外,并不限于粘贴在患者的皮肤的给药液装置,也可以应用于与可安装在患者的衣物、随身物品的托架装置组合使用的其他装置。例如,可列举出用于血糖值等的监测的体液成分测定装置、收集心率或步数等信息的患者信息收集装置等,当然在部件连结功能中能够多方面地应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虽然使用了“平行”以及“正交”等用语,但它们不是仅指严格的“平行”以及“正交”,也可以包含“平行”以及“正交”,进而也可以是处于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大致平行”、“大致正交”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给药液装置,2…泵主体,3、130、230…托架装置,6…连接端口,11…壳体,12…连接针管,13…送液配管,14…药液贮存部,15…驱动部,16…电源部,17…推压机构,18…传递机构,21…上表面部,22…底面部,23…正面部,24…背面部,25…第一侧面部,26…第二侧面部,27…底面收纳部,27a…壁面,28…连接口,28a…筒孔,31…嵌合突起,32…滑动槽部,33…安装检测开关,34…检测用槽部,35…第一引导槽部,35a…延长部,36…第一卡合钩部,37…第二引导槽部,38…第二卡合钩部,41…载置面部,42…第一侧壁部,43…第二侧壁部,44…第三侧壁部,51…第一导轨,52…检测轨道,53…滑动轨道,54…嵌合孔,55…安装部,56、57、156、157、256…姿势矫正部(突出部),81…端口主体,81a…连接部,82…橡胶栓,83…插管,256b…插入口,X…第一方向(安装方向),Y…第二方向(宽度方向),Z…第三方向(上下方向)。

Claims (6)

1.一种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泵主体,其具有:填充有药液的药液贮存部、与所述药液贮存部连接的送液配管、以及收容所述药液贮存部和所述送液配管的壳体;
托架装置,其具有供所述泵主体载置的载置面部,通过使所述泵主体向第一方向滑动而供所述泵主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以及
连接端口,其具有与所述送液配管连接的端口主体以及能够插入生物体的插管,并且安装于所述载置面部,
所述壳体具有:
底面部,其载置于所述载置面部;
上表面部,其与所述底面部对置;以及
侧面部,其在所述底面部以及所述上表面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连续,并将所述底面部以及所述上表面部连接,
所述托架装置具有侧壁部,该侧壁部从所述载置面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均大致正交的第三方向立起设置,并与所述侧面部对置,
在所述侧壁部设置有姿势矫正部,该姿势矫正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部和所述侧面部连接的角部抵接或者对置,
所述侧壁部包括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
所述姿势矫正部包括第一姿势矫正部和第二姿势矫正部,
所述第一姿势矫正部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三方向突出,并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端部弯曲,
所述第二姿势矫正部是从所述第二侧壁部延伸的板状的突出部,所述第二姿势矫正部从所述第二侧壁部进一步向所述第三方向的上方向延伸,并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部弯曲,
所述第二姿势矫正部形成于与在所述第一侧壁部形成的所述第一姿势矫正部对置的位置,
所述第一姿势矫正部和所述第二姿势矫正部配置于比安装于所述托架装置的所述连接端口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在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壳体中的一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地形成的突条的导轨,
在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壳体中剩余的另一方设置有能够滑动地与所述导轨卡合的引导槽部,
所述第一姿势矫正部和所述第二姿势矫正部配置于比设置于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导轨或者所述引导槽部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姿势矫正部从所述侧壁部的与所述载置面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三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突出,并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部对置或者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姿势矫正部是与所述壳体的所述角部抵接的板状的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姿势矫正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角部的形状匹配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给药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角部形成为弯曲状。
6.一种托架装置,供给予药液的泵主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其特征在于,具有:
载置面部,其下表面粘贴于生物体表面;
安装部,其设置于所述载置面部,能够连接具有能够插入所述生物体的插管的连接端口;以及
一对侧壁部,它们从所述载置面部的端部朝向与所述生物体表面相反的方向立起设置,并且相互对置,
所述一对侧壁部分别具有朝向与所述生物体表面相反的方向进一步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以如下方式弯曲:即在从所述一对侧壁部立起设置的方向观察所述载置面部的俯视观察中,所述突出部的端部处于与所述载置面部重叠的位置,
所述一对侧壁部包括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
所述突出部包括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
将所述泵主体向所述托架装置安装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都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
所述第一突出部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三方向突出,并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端部弯曲,
所述第二突出部是从所述第二侧壁部延伸的板状的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从所述第二侧壁部进一步向所述第三方向的上方向延伸,并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部弯曲,
所述第二突出部形成于与在所述第一侧壁部形成的所述第一突出部对置的位置,
所述泵主体具有:填充有药液的药液贮存部、与所述药液贮存部连接的送液配管、以及收容所述药液贮存部和所述送液配管的壳体;
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配置于比安装于所述托架装置的所述连接端口靠第一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在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壳体中的一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地形成的突条的导轨,
在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壳体中剩余的另一方设置有能够滑动地与所述导轨卡合的引导槽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配置于比设置于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导轨或者所述引导槽部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CN201980082084.9A 2019-03-13 2019-12-25 给药液装置以及托架装置 Active CN1131646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5413 2019-03-13
JP2019-045413 2019-03-13
PCT/JP2019/050929 WO2020183866A1 (ja) 2019-03-13 2019-12-25 薬液投与装置及びクレード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4676A CN113164676A (zh) 2021-07-23
CN113164676B true CN113164676B (zh) 2023-05-02

Family

ID=72427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2084.9A Active CN113164676B (zh) 2019-03-13 2019-12-25 给药液装置以及托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915611A4 (zh)
JP (1) JPWO2020183866A1 (zh)
CN (1) CN113164676B (zh)
WO (1) WO2020183866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0703A (zh) * 2004-03-31 2007-06-13 伊莱利利公司 具有用于输送药物液体的针盒的注射设备
CN203842111U (zh) * 2011-03-25 2014-09-24 泰尔茂株式会社 输液泵
CN104888288A (zh) * 2014-03-07 2015-09-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输送装置
CN204995910U (zh) * 2014-04-18 2016-01-27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用于通过注射来输送药物的微型泵
JP2016154599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テルモ株式会社 薬液投与装置
WO2017134966A1 (ja) * 2016-02-04 2017-08-10 テルモ株式会社 穿刺装置およびカニューレの留置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70125B1 (en) * 2008-10-07 2019-04-10 Roche Diabetes Care GmbH Skin secur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with a shock absorbing protective shield
JP6251064B2 (ja) * 2014-01-31 2017-12-20 テルモ株式会社 穿刺ユニット及び薬液投与ユニット
WO2018066378A1 (ja) * 2016-10-05 2018-04-12 テルモ株式会社 薬液投与装置および薬液投与装置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0703A (zh) * 2004-03-31 2007-06-13 伊莱利利公司 具有用于输送药物液体的针盒的注射设备
CN203842111U (zh) * 2011-03-25 2014-09-24 泰尔茂株式会社 输液泵
CN104888288A (zh) * 2014-03-07 2015-09-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输送装置
CN204995910U (zh) * 2014-04-18 2016-01-27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用于通过注射来输送药物的微型泵
JP2016154599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テルモ株式会社 薬液投与装置
WO2017134966A1 (ja) * 2016-02-04 2017-08-10 テルモ株式会社 穿刺装置およびカニューレの留置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4676A (zh) 2021-07-23
WO2020183866A1 (ja) 2020-09-17
EP3915611A4 (en) 2022-05-25
EP3915611A1 (en) 2021-12-01
JPWO2020183866A1 (zh) 2020-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64678B (zh) 给药液装置
JP7143258B2 (ja) 多数の薬剤の誤送出を防止するための注入システム
US20220362459A1 (en) Infusion device system and apparatus
US8971981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infusion of therapeutic fluids and sensing of bodily analytes
CN101460207B (zh) 包括皮肤可安装设备及其包装件的组件
EP1824536B1 (en) Ventilated skin mountable device
EP3998095B1 (en) Device for sustained delivery of a therapeutic fluid
KR20100017619A (ko) 캐뉼라와 약물공급장치
CN106794301B (zh) 药液给予装置
WO2019144941A1 (zh) 贴附式流体输注装置及输注针保护器
CN113164676B (zh) 给药液装置以及托架装置
JP6959813B2 (ja) 薬液投与装置
JP6979837B2 (ja) 薬液投与装置
JP7157140B2 (ja) 投与器具、および薬液投与システム
US20220280716A1 (en) Cannula system with rigid cannula
WO2024070145A1 (ja) カニューレポート、クレードル装置及び薬液投与装置
JP2024050282A (ja) カニューレポート、クレードル装置及び薬液投与装置
WO2022202280A1 (ja) 薬液投与装置
JP7042133B2 (ja) 輸液バッグホルダ及び輸液装置
JP2022149020A (ja) 薬液投与装置
DK2187994T3 (en) DEVICE FOR EASY INFUSION OF THERAPEUTIC FLUIDS AND BODY ANALYSIS DET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