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2340A - 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42340A CN113142340A CN202110052106.6A CN202110052106A CN113142340A CN 113142340 A CN113142340 A CN 113142340A CN 202110052106 A CN202110052106 A CN 202110052106A CN 113142340 A CN113142340 A CN 1131423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
- leaves
- neem
- dried
- formul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通过选取印楝叶加工工艺、甜味剂、花草茶、茶叶、冻干果干和茶包袋确定印楝叶拼配配方,配方为: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0.6g,福鼎老白茶0.8g,青钱柳0.8g,蒲公英根0.4g,冰糖0.4g。茶包采用滤纸抽线茶包和玉米纤维抽线茶包两种。最后选定的印楝叶焯水工艺、拼配配方(尤其白茶、青钱柳)和两种茶包袋使得印楝叶原有的苦涩味有很大改善,只带有微苦,可为大众所接受,并保留抗氧化、消炎等保健功效,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楝叶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为楝科楝属常绿乔木,原产于印度、孟加拉、泰国、尼泊尔和巴基斯坦,适宜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喜温耐旱的特性。印楝在印度作为药用植物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种子、枝叶和树皮长期以来广泛用于医药、农药及日化产品等领域。印度人民用印楝树枝清洁牙齿、食用印楝叶作为补品,并将印楝叶放置在橱柜、粮仓和书本中,用以避免蚊虫。印楝在传统上也广泛应用于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体系,用于治疗不治之症,因此印楝在印度被视为“神树”和“乡村药房”。目前印楝已知的药用价值有抗过敏、抗炎、抗真菌、退热、利尿、杀虫等,且研究表明其对人类、动物、鸟类、益虫和蚯蚓无害,已被美国环境保护署批准用于食品。因其出色的药用价值,印楝被联合国宣布为“21世纪之树”。
印楝树中分离提取出包括印楝素、沙拉宁、楝素、缬氨酸和其他衍生物等200多种化合物,其中印楝叶所含有的物质超过50%。印楝鲜叶含有60%的水分、23%的碳水化合物、7.73-18.73%的总灰分、 7%以上的矿物质、7%的蛋白质、0.89-3.96%的钙和0.10-0.30%的磷。印楝叶富含脂肪酸和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和谷氨酰胺,并还含有印楝素、抗坏血酸、槲皮素、黄酮、多酚、水杨酸等多种有效成分。
印楝叶及其提取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医药用途,如:抗氧化、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抗突变、抗病毒、抗菌、抗高血糖和抗高血压、抗炎解热、抗溃疡、免疫调节和保护心脏肝脏等。此外,印度部落用印楝叶治疗寄生虫、致病线虫和皮肤病(如骆驼疥癣感染、真菌感染和小反刍动物出血等),并用作天然洗发水和眼部清洁剂。在印度乌塔拉坎德,印楝叶提取物被用来辨认蛇是否具有毒性。泰米尔纳德邦西印度群岛的帕利亚尔人用印楝叶制成的汤剂治疗发烧。此外,农民使用印楝叶来制备杀虫剂,以保护作物免受害虫侵害。越南人还将印楝叶作为一道美食来享用。
印楝叶的药理活性,尤其是显著的抗氧化活性使其作为保健品来增强人体抵抗力,但由于印楝叶具有强烈苦涩味,目前没有研究将其作为饮品来日常饮用。我们的目的是发明一种印楝叶拼配茶包,以印楝叶为原料,辅以白茶、青钱柳、蒲公英根和冰糖,改善印楝叶的苦涩味的同时保留印楝叶的药理活性,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有利于印楝叶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包括原料:印楝叶、甜味剂、花草茶、茶叶、冻干果干和茶包袋。
进一步的,所述甜味剂为蔗糖、冰糖、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花草茶为枸杞、山楂、金银花、三七、玫瑰花干、茉莉花干、绞股蓝、甘草、荞麦、蒲公英根和青钱柳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茶叶为绿茶、红茶和其他茶类,所述绿茶为珍稀白茶、野生绿茶、瑞草园绿茶、黄山毛峰、四海茶叶绿茶、崂山绿茶、白河春燕、六安瓜片和信阳毛尖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所述红茶为生态茶红茶、SAN-CHA TEA、金骏眉、十八岁红茶、大吉岭红碎茶和红美人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所述其他茶类为三融速溶绿茶、三融速溶莱莉花旁茶、三融速溶红茶、三融速溶普洱、莱莉花茶、铁观音、黄大茶和福鼎老白茶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冻干果干为芒果、白桃、黄桃、草莓和金桔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茶包袋为尼龙抽线茶包、纯棉纱布抽线茶包、无纺布抽线茶包、滤纸抽线茶包和玉米纤维抽线茶包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配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印楝叶加工工艺的选择:首先印楝叶鲜叶进行放在室内自然晾干和用80℃电热鼓风干燥箱烘干两个加工处理,将印楝叶鲜叶、自然干燥印楝叶和烘干印楝叶各取0.5g,用200mL沸水冲泡3min,再将鲜叶进行不同时间的蒸青以及揉捻并烘干,所有样品各取0.5g,用200mL沸水冲泡3min;
S2、甜味剂的选择:称取0.5g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用200 mL沸水冲泡3min后取茶汤,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甜味剂;
S3、花草茶的选择:各称取0.5g花草茶并与0.5g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一同用200mL沸水冲泡3min;
S4、茶叶的选择:各称取0.5g茶叶与0.5g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一同用200mL沸水冲泡3min;
S5、冻干果干的选择:各称取0.5g冻干果干与0.5g焯水4min 烘干的印楝叶一同用200mL沸水冲泡3min;
S6、拼配配方选择:通过对印楝叶、甜味剂、花草茶、茶叶和冻干果干的正交试验对拼配配方进行选择;
S7、茶包袋的选择:通过不同茶包袋的材质和孔径对于水溶性物质的浸出有一定的影响。
本发明通过选取印楝叶加工工艺、甜味剂、花草茶、茶叶、冻干果干和茶包袋确定印楝叶拼配配方,以印楝叶为主要原料,经过焯水、烘干后,与福鼎老白茶、青钱柳、冰糖和蒲公英根复配研制开发印楝叶茶包,试验结果显示最佳配方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0.6g,福鼎老白茶0.8g,青钱柳0.8g,冰糖0.4g,蒲公英根0.4g,用滤纸抽线茶包和玉米纤维抽线茶包作为茶包袋。此配方下茶包浸泡出的茶汤清亮,呈浅黄绿色,对印楝叶原有的苦涩味有较大改善,只带有微苦,可为大众所接受,并具有抗氧化、消炎等保健功效,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提出的UPLC-Q-TOF MS正离子模式下样品TIC 图。
图2为本发明的提出的柠檬苦素二级扫描质谱图。
图3为本发明的提出的诺米林和黄柏酮二级扫描质谱图。
图4为本发明的提出的苦楝萜酮内酯二级扫描质谱图。
图5为本发明的提出的印苦楝内酯二级扫描质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一
印楝叶加工工艺的选择:
印楝叶鲜叶进行放在室内自然晾干和用80℃电热鼓风干燥箱烘干两个加工处理,将印楝叶鲜叶、自然干燥印楝叶和烘干印楝叶各取 0.5g,用200mL沸水冲泡3min,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如下表表示。
这三种样品的苦味差别不大,水蒸气可以带走一些苦味物质,因此将鲜叶进行不同时间的蒸青以及揉捻并烘干,所有样品各取0.5g,用200mL沸水冲泡3min,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如下表表示。
结果表示,蒸青10s后揉捻烘干比蒸青10s后烘干滋味更苦,因此后续的样品没有采用揉捻,而是蒸青后直接烘干。蒸青10s、20s、 30s、40s、50s、1min以及1min 30s后烘干样品的苦味差别不大,且相对于鲜叶苦味没有太大改善,因此蒸青烘干工艺不能显著改善苦味,下面就对于蒸青时间进行筛选。含水量越高,加工做型越方便,因此对样品进行烘干前后含水量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表示,蒸青50s烘干的样品含水量最高,因此后续蒸青工艺选用蒸青50s处理样品。茶叶加工中,干燥工艺除了烘干还有炒干,用蒸青50s加以轻、重揉捻再炒干来处理样品。所有样品各取0.5g,用200mL沸水冲泡3min,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表明,炒干工艺对于苦味也没有太大改善。红茶是六大茶类中苦涩味最轻的一种茶类,红茶加工过程中发酵是关键工艺,因此采用轻发酵处理样品。取0.5g样品,用200mL沸水冲泡3min,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轻发酵揉捻炒干的样品苦味没有显著降低,并且有不愉快的瓜果发酵味,因此后续不采用发酵工艺。焯水是常用的去除苦味的加工工艺,采用焯水10s、20s、30s、40s、50s、1min、2min、4min和6 min后烘干处理样品。所有样品各取0.5g,用200mL沸水冲泡3min,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表示,焯水处理可以改善印楝叶的苦涩味,但焯水在去除苦涩味的同时也会带走水溶性成分,会降低功能性成分的含量,从而对印楝叶的保健功能有所影响。因此采用《GB/T 8305-2013茶水浸出物测定》对焯水样品测定水浸出物,结果如下表所示。
焯水4min和6min后烘干的样品苦涩味降低最为显著且差别不大,结合水浸出物含量和苦味评分,4min是最佳焯水时间。焯水后水中含有大量水溶性苦味物质,叶片上依旧包裹有大量浸出物,因此在焯水后加一个过水工艺再烘干,取0.5g样品,用200mL沸水冲泡3min,进行感官审评,比较样品苦涩味,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表示,过水对于苦涩味的改善不大,因此焯水4min烘干为最佳加工工艺。
焯水对印楝叶茶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目前研究已经表明,印楝叶具有优秀的抗氧化效果。为了研究焯水工艺是否会降低印楝叶茶的抗氧化效果,分别测定直接烘干的印楝叶茶与焯水4min后烘干的印楝叶茶对l,1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1)DPPH溶液配制:称取40mg的DPPH用无水乙醇溶液溶解并定容于100ml 容量瓶中,制成1mmol L- 1DPPH溶液,避光冷藏保存。(2)印楝叶茶汤制备:称取3.000g磨碎试样(过1.0mm孔径筛)于500mL锥形瓶中,加沸蒸馏水450mL,立即移入沸水浴中浸提45min(每隔10min 摇动一次),趁热抽滤。滤液移入50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备用。 (3)印楝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在反应液最大波长处(测定最适波长为526nm)于直径1cm比色皿中,分别取A:2mL印楝叶茶汤与2mL DPPH自由基溶液混合;A0:2mL蒸馏水与2mL DPPH 自由基溶液混合;B:A:2mL印楝叶茶汤与2mL无水乙醇混合,静置 30min,测定个吸光度。每个吸光度平均测3次取平均(以无水乙醇为空白对照)。按一下公式得出其清除率:
清除率%=[1-(A-B)/A0]х100%
结果显示直接烘干的印楝叶茶的自由基清除率为92.5%,焯水4 min烘干的印楝叶茶的自由基清除率为89.4%,下降3.1%。说明焯水工艺对印楝叶茶的抗氧化功效影响较小。
印楝叶茶苦味物质研究:
使用UPLC-Q-TOF-MS对印楝叶中可能含有的苦味物质进行测定,所购买的标准品包括印楝素(Nimbin)、印楝素(Azadirachtin)、诺米林(Nomilm)、黄柏酮(Obacunone)、葛杜宁(Gedunin)、柠檬苦素(Limonin)、印苦楝内酯(Nimbolide)、苦楝萜酮内酯(Kulactone)。印楝叶茶汤制备:称取1.000g磨碎试样(过1.0mm孔径筛)于离心管中,加入10mL蒸馏水涡旋2min,90℃水浴加热45min,冷却后5000rpm 离心10min,上清过0.22μm滤膜稀释置于-20℃冰箱待用。标准工作溶液配制:分别取标准品溶于甲醇定容至10mL容量瓶配制成1mg mL-1标准溶液并逐级稀释为不同浓度过膜后备用。仪器条件:仪器条件:安捷伦1290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QQQ,Agilent Technologies,Palo Alto,CA,USA)质谱。色谱柱:AgilentEclipse plus C18 column(50mm×2.1mm,1.8μm);柱温40℃;进样体积5μL;流速:0.3mL/min;流动相:纯水(A)、甲醇(B)。梯度洗脱程序见下表:
液相色谱梯度洗脱程序
质谱扫描方式:正离子模式;检测方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干燥气体流速:11L/min;干燥气体温度:300℃;雾化器压力:15psi;使用氮气作为喷雾器和碰撞气体。
结果显示印楝叶茶中可以检测到的物质有印苦楝内酯 (Nimbolide)、苦楝萜酮内酯(Kulactone)、诺米林(Nomilm),推测存在的物质有柠檬苦素(Limonin)、黄柏酮(Obacunone)。其中主要苦味物质推测为柠檬苦素及其类似物诺米林和黄柏酮,已有文献报道其主要存在于楝科及芸香科中的苦味物质,焯水后使其含量降低,与感官审评的结果一致。
后续试验印楝叶样品都采用焯水4min烘干处理。
实施例二
甜味剂的选择:
工艺加工后的印楝叶依旧具有浓厚的苦涩味,而甜味可以中和苦味,因此称取0.5g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用200mL沸水冲泡3min 后取茶汤,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甜味剂,通过感官审评,并对苦味和甜味进行打分,选择最合适的甜味剂。
蔗糖是食品中最常使用的甜味剂,且在中国不作为食品添加剂,因此最先使用蔗糖来中和苦味。选取了1、2、4、6、8、10、20和30 这8个剂量进行添加,审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表明,蔗糖添加量达到8g时,入口感受不到苦味,但后苦依旧明显持久,且甜味苦味不融合。
冰糖也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甜味剂,选取了1、2、4、6、8、10、 20和30这8个剂量进行添加,审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冰糖的审评结果同蔗糖一样,无法抑制后苦,且甜苦不融合。并且单独加入冰糖和蔗糖来抑制苦味需要的剂量十分大。因此后续选用了两种甜度很高的食品添加剂来代替天然甜味剂,以达到减少甜味剂添加量和无糖两个目的。
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茶饮料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6 g/kg。因此选取0.02、0.04、0.06、0.08、0.10和0.12这六个剂量进行添加,结果如下表所示。
添加阿斯巴甜后,依旧无法改善后苦浓厚持久以及甜苦不融合的问题,且阿斯巴甜的甜味较为不自然。
三氯蔗糖的甜度是蔗糖的600-800倍,在饮料中的最大使用量为 0.25g/kg。因此选取0.01、0.02、0.03、0.04和0.05这五个剂量进行添加,审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表明,单独添加三氯蔗糖也无法改善后苦以及甜苦不融合问题,并且三氯蔗糖的甜度太大,较为不自然。
综合上述审评结果,冰糖的风味较好,甜味天然且不过甜,颗粒大小适宜放入茶包中,因此选用冰糖作为后续的拼配材料。为改善单独添加冰糖需要较大的剂量且不能很好遮蔽印楝叶苦涩味的问题,后续需要筛选更多的添加物来改善配方。
实施例三
花草茶的选择:
花草茶具有独特的味道,常用于拼配茶包。选用了一些常用且具有独特味道的花草茶,各称取0.5g并与0.5g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一同用200mL沸水冲泡3min,通过感官审评,选择最合适的花草茶。
结果表明,枸杞、山楂、金银花、三七、玫瑰花干和茉莉花干对于苦味的改善并不明显,但添加茉莉花干后茶汤有茉莉花的香气,令人愉悦。绞股蓝、甘草、荞麦和蒲公英根对于苦味有一些改善,但绞股蓝带有中草药味,荞麦和蒲公英根带有炒制香,相比之下,甘草、荞麦和蒲公英根更为合适。青钱柳虽然有药香,但对于苦味的改善较为明显,并融合较好。因此花草茶中选用茉莉花干、荞麦、蒲公英根和青钱柳作为后续的拼配材料。
实施例四
茶叶的选择:
茶叶具有独特的风味,其滋味的化学组成较为复杂,主要有涩味物质、苦味物质、鲜爽味物质和甜味物质[45]。茶叶中的鲜味物质的主体是氨基酸类,甜味物质的主体是多糖类。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使得茶汤中的苦涩味得以抑制,滋味更加鲜醇。而茶叶对印楝叶的苦涩味也许也具有抑制中和作用,下面选用了几款茶叶与印楝叶进行拼配,各称取0.5g与0.5g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一同用200mL 沸水冲泡3min,通过感官审评,选择最合适的茶叶。
审评结果表明,这几款绿茶中白河春燕、六安瓜片和信阳毛尖的降苦味效果较好。
如表所示,这几款红茶中,大吉岭红碎茶和红美人的降苦味效果较好。
审评结果表明,福鼎老白茶的降苦味效果较好。结合所有茶类的审评结果,福鼎老白茶对印楝叶苦涩味的改善最大,其可能是由于白茶加工工艺以及福鼎的地区差异导致福鼎白茶的氨基酸含量较高,而氨基酸对于苦涩味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选取福鼎老白茶作为后续的拼配材料。
实施例五
冻干果干的选择:
市售的茶包有许多添加了冻干果干,果干可以丰富茶包的滋味以及提升茶包的香气,并可能具有降低印楝叶苦涩味的作用。下面选择了几款常见的冻干果干,各称取0.5g与0.5g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一同用200mL沸水冲泡3min,通过感官审评,选择最合适的冻干果干。审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审评结果表明,芒果、白桃、黄桃和草莓这四款冻干果干对于苦涩味的改善不大,且芒果味不融合。金桔的酸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印楝叶的苦涩味,橘子清香也较为融合,因此选用金桔冻干果干作为后续的拼配材料。
实施例六
拼配配方选择:
根据花草茶和茶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首先选取福鼎老白茶、茉莉花干和甘草进行正交试验。样品1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茉莉花干:甘草=1g:0.9g:0.9g;样品2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甘草=1g:0.9g:0.9g;样品3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茉莉花干=1g:0.9g:0.9g;样品4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茉莉花干:甘草=1g:0.9g:0.74g:0.36g。
上述4种配方对印楝叶的苦涩味的改善不是很大,因此下面选用金桔果干和福鼎老白茶,由于金桔的酸味较大,所以添加了冰糖来改善口味。首先对这3种材料进行正交试验,样品5: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冰糖=1g:1g:1g;样品6: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金桔冻干果干=1g:1g:1g;样品7:焯水4min 烘干印楝叶:金桔冻干果干:冰糖=1g:1g:1g;样品8:焯水4min 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金桔冻干果干:冰糖=1g:1g:1g:1g。
后续又对样品4的比例进行调整,一共设计了8个配比,分别为样品9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金桔冻干果干:冰糖=1 g:0.8g:0.5g:0.5g;样品10=0.7g:0.6g:0.4g:0.4g;样品11=0.7 g:0.5g:0.4g:0.4g;样品12=0.7g:0.5g:0.3g:0.3g;样品13=0.7 g:0.5g:0.25g:0.25g;样品14=0.6g:0.5g:0.4g:0.4g;样品15= 0.6g:0.5g:0.3g:0.3g;样品16=0.6g:0.6g:0.2g:0.3g。结果如下表所示。
综合酸味评分和苦味评分,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金桔冻干果干:冰糖=0.6g:0.6g:0.2g:0.3g的滋味较好,但是依旧带有苦味,因此对于配方进行进一步改良。根据花草茶的实验结果,荞麦和蒲公英根也具有较好的改善苦味作用,因此选取上述的样品 16进行进一步改良。配制成的样品17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金桔冻干果干:冰糖:荞麦=0.6g:0.6g:0.2g:0.3g:0.3g;样品18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金桔冻干果干:冰糖:荞麦=0.6g:0.8g:0.2g:0.4g:0.4g;样品19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金桔冻干果干:冰糖:蒲公英根=0.6g:0.6g:0.2g: 0.3g:0.3g;样品20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金桔冻干果干:冰糖:蒲公英根=0.6g:0.8g:0.2g:0.4g:0.4g。
审评结果如上表所示,4个配方的样品苦味改善不大,虽然金桔果干对于印楝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作用,但其酸味明显,无法为大众所接受。花草茶试验中,青钱柳具有较重的药味,但对于印楝叶的苦涩味具有较好的遮蔽作用,因此尝试用青钱柳替换金桔,并添加荞麦和蒲公英根。具体配方是:样品21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青钱柳:冰糖=0.7g:0.9g:0.9g:0.5g;样品22为焯水 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青钱柳:冰糖:荞麦=0.6g:0.8g: 0.8g:0.4g:0.4g;样品23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青钱柳:冰糖:蒲公英根=0.6g:0.8g:0.8g:0.4g:0.4g;样品24 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青钱柳:冰糖:荞麦:蒲公英根=0.6g:0.8g:0.6g:0.4g:0.3g:0.3g。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显示,荞麦和蒲公英根都对苦涩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差异不大,但荞麦有其特殊的苦味,因此选用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福鼎老白茶:青钱柳:冰糖:蒲公英根=0.6g:0.8g:0.8g:0.4g:0.4g 作为最终的拼配配方。
茶包袋的选择:
茶包袋的材质和孔径都对于水溶性物质的浸出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选取了几款茶包,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审评结果,选用滤纸抽线茶包和玉米纤维抽线茶包作为茶包袋。
由上述多个实施例可以得知,以印楝叶为主要原料,经过焯水、烘干后,与福鼎老白茶、青钱柳、冰糖和蒲公英根复配研制开发印楝叶茶包,试验结果显示最佳配方为焯水4min烘干印楝叶0.6g,福鼎老白茶0.8g,青钱柳0.8g,冰糖0.4g,蒲公英根0.4g,用滤纸抽线茶包和玉米纤维抽线茶包作为茶包袋。此配方下茶包浸泡出的茶汤清亮,呈浅黄绿色,对印楝叶原有的苦涩味有较大改善,只带有微苦,可为大众所接受,并具有抗氧化、消炎等保健功效,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料:印楝叶、甜味剂、花草茶、茶叶、冻干果干和茶包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甜味剂为蔗糖、冰糖、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花草茶为枸杞、山楂、金银花、三七、玫瑰花干、茉莉花干、绞股蓝、甘草、荞麦、蒲公英根和青钱柳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为绿茶、红茶和其他茶类,所述绿茶为珍稀白茶、野生绿茶、瑞草园绿茶、黄山毛峰、四海茶叶绿茶、崂山绿茶、白河春燕、六安瓜片和信阳毛尖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所述红茶为生态茶红茶、SAN-CHA TEA、金骏眉、十八岁红茶、大吉岭红碎茶和红美人中的一种,所述其他茶类为三融速溶绿茶、三融速溶莱莉花旁茶、三融速溶红茶、三融速溶普洱、莱莉花茶、铁观音、黄大茶和福鼎老白茶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冻干果干为芒果、白桃、黄桃、草莓和金桔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包袋为尼龙抽线茶包、纯棉纱布抽线茶包、无纺布抽线茶包、滤纸抽线茶包和玉米纤维抽线茶包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7.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配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印楝叶加工工艺的选择:首先印楝叶鲜叶进行放在室内自然晾干和用80℃电热鼓风干燥箱烘干两个加工处理,将印楝叶鲜叶、自然干燥印楝叶和烘干印楝叶各取0.5g,用200mL沸水冲泡3min,再将鲜叶进行不同时间的蒸青、焯水以及揉捻、烘干,所有样品各取0.5g,用200mL沸水冲泡3min;
S2、甜味剂的选择:称取0.5g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用200mL沸水冲泡3min后取茶汤,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甜味剂;
S3、花草茶的选择:各称取0.5g花草茶并与0.5g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一同用200mL沸水冲泡3min;
S4、茶叶的选择:各称取0.5g茶叶与0.5g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一同用200mL沸水冲泡3min;
S5、冻干果干的选择:各称取0.5g冻干果干与0.5g焯水4min烘干的印楝叶一同用200mL沸水冲泡3min;
S6、拼配配方选择:通过对印楝叶、甜味剂、花草茶、茶叶和冻干果干的正交试验对拼配配方进行选择;
S7、茶包袋的选择:通过不同茶包袋的材质和孔径对于水溶性物质的浸出有一定的影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52106.6A CN113142340A (zh) | 2021-01-15 | 2021-01-15 | 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52106.6A CN113142340A (zh) | 2021-01-15 | 2021-01-15 | 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42340A true CN113142340A (zh) | 2021-07-23 |
Family
ID=76878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052106.6A Pending CN113142340A (zh) | 2021-01-15 | 2021-01-15 | 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142340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76872A (zh) * | 2022-07-25 | 2022-10-14 |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 一种微生物动物营养液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75053A (zh) * | 2005-11-29 | 2006-05-24 | 云南大学 | 印楝保健茶及其制造工艺 |
CN101006813A (zh) * | 2006-11-24 | 2007-08-01 | 吴卫清 | 一种乌龙茶与绿茶或白茶互补组合的配制茶 |
CN104472781A (zh) * | 2014-11-19 | 2015-04-01 | 繁昌县序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一种排毒养颜桂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757186A (zh) * | 2015-04-03 | 2015-07-08 | 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保健袋泡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259022A (zh) * | 2017-07-18 | 2017-10-20 | 望谟县麻岭生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小花青风藤袋泡茶制备方法 |
CN107397023A (zh) * | 2017-09-18 | 2017-11-28 | 袁杰 | 钩藤保健茶、制备方法及饮用方法 |
CN110250301A (zh) * | 2019-07-08 | 2019-09-20 | 西双版纳宝翠香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莲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
-
2021
- 2021-01-15 CN CN202110052106.6A patent/CN11314234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75053A (zh) * | 2005-11-29 | 2006-05-24 | 云南大学 | 印楝保健茶及其制造工艺 |
CN101006813A (zh) * | 2006-11-24 | 2007-08-01 | 吴卫清 | 一种乌龙茶与绿茶或白茶互补组合的配制茶 |
CN104472781A (zh) * | 2014-11-19 | 2015-04-01 | 繁昌县序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一种排毒养颜桂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757186A (zh) * | 2015-04-03 | 2015-07-08 | 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保健袋泡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259022A (zh) * | 2017-07-18 | 2017-10-20 | 望谟县麻岭生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小花青风藤袋泡茶制备方法 |
CN107397023A (zh) * | 2017-09-18 | 2017-11-28 | 袁杰 | 钩藤保健茶、制备方法及饮用方法 |
CN110250301A (zh) * | 2019-07-08 | 2019-09-20 | 西双版纳宝翠香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莲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76872A (zh) * | 2022-07-25 | 2022-10-14 |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 一种微生物动物营养液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oubert et al. | South African herbal teas: Aspalathus linearis, Cyclopia spp. and Athrixia phylicoides—A review | |
JPH0873369A (ja) | 健康茶 | |
KR101869492B1 (ko) | 침향을 포함하는 혼합차 제조방법 | |
Singh et al. | Herbal tea formulation using different flavoured herbs with dried corn silk powder and its sensory and phytochemical analysis | |
CN113142340A (zh) | 一种降低印楝叶茶苦味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 |
KR102177162B1 (ko) | 꾸지뽕을 이용한 음료의 제조방법 | |
RU2543143C2 (ru) |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фиточая | |
KR100369623B1 (ko) | 스태미나 증진효과가 있는 천연차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1310019B1 (ko) | 기호성과 기능성이 강화된 남해 약쑥차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1928430B1 (ko) | 해당화 추출물을 포함하는 음료의 제조 방법 | |
KR20060043311A (ko) | 오가피 침출차 제조방법 | |
KR20200062982A (ko) | 기능성 꽃차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KR101467269B1 (ko) | 개똥쑥잎을 이용한 차 음료 제조방법 | |
KR102276638B1 (ko) | 편백유와 편백수를 함유하는 포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1145106B1 (ko) | 건강음료의 제조방법 | |
KR101403355B1 (ko) | 민들레 꽃 식혜의 제조방법 | |
CN1303892C (zh) | 一种保健茶的制备方法 | |
KR101930362B1 (ko) | 황칠나무 추출액,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음료 | |
Kinki et al. | Antioxidant and Sensory Properties of Herbal Teas Formulated from Dried Moringa (Moringa Stenopetala) and Stevia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Leaves | |
KR102586163B1 (ko) | 치커리 및 엉겅퀴를 포함하는 액상차의 제조 방법 | |
KR101653124B1 (ko) | 인지기능 개선용 기능성 식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0370913C (zh) | 一种保健茶饮料的制备方法 | |
Pal et al. | Studies on important medicinal plants of mid Himalayan region of Himachal Pradesh | |
KR101674403B1 (ko) | 패션프루츠 과육과 잎을 함유하는 차 음료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으로 제조된 차 음료 | |
KR20190129367A (ko) | 그라비올라를 포함하는 혼합차 제조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