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33313A - 作业车辆的车架及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的车架及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33313A
CN113133313A CN201980008534.XA CN201980008534A CN113133313A CN 113133313 A CN113133313 A CN 113133313A CN 201980008534 A CN201980008534 A CN 201980008534A CN 113133313 A CN113133313 A CN 1131333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ding
plate
frame
rear direction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85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33313B (zh
Inventor
荒井优树
原田宗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33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3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33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333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62D21/18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for building site vehicles or multi-purpose tra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9/00Tractors
    • B62D49/04Tractors modified to take push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76Graders, bulldozers, or the like with scraper plates or ploughshare-like elements; Levelling scarify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作业车辆的车架(11)具备: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11)的上表面(11a)的板状的上板(30);在上下方向与上板(30)对置,且形成车架(11)的下表面(11b)的板状的下板(40);配置于上板(30)与下板(40)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将上板(30)与下板(40)连结的纵壁(50);供能够使作业机(7)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促动器(25)安装的安装部(60);上板(30)及下板(40)的至少一方具备:中心部(31);从中心部(3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32);从中心部(31)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3);将第一延伸部(32)与第二延伸部(33)相连的连续部(34);安装部(60)设置于第二延伸部(3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的车架及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辆的车架及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作业车辆,已知有进行平地作业及除雪作业的马达平地机。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其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用于进行平地作业等的刮板、能够将刮板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提升缸。提升缸经由支架等与车架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20643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车架需要为能够承受从刮板经由提升缸等促动器接收的载荷的结构。例如,在利用促动器使刮板下降并进行平地作业等的情况下,刮板相对于地面沿前后方向拖拽。此时,刮板因从挖掘的砂土接收的负荷而从前后方向接收载荷。而且,刮板有时因从路面的凹凸或岩石接收的负荷而从上下方向接收载荷。此时,在支承促动器的车架的支架附近产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的扭转应力。
例如,在载荷作用于刮板的上下方向的情况下,载荷在刮板的左侧部及右侧部有时相互不同。此时,在支承促动器的车架的支架附近产生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的扭转应力。
因此,在车架中期望提高支承促动器的结构部分的机械强度。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支承促动器的结构部分的机械强度的作业车辆的车架及作业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作业车辆的车架,其具备:板状的上板,其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的上表面;板状的下板,其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上板对置,且形成所述车架的下表面;纵壁,其配置于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将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连结;安装部,其供能够将作业机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的促动器安装;所述上板及所述下板的至少一方具备:中心部;第一延伸部,其从所述中心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其从所述中心部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续部,其将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相连;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
通过上述结构,在利用促动器使作业机下降而进行平地作业等情况下,作业机从前后方向接收载荷。此时,车架从作业机经由提升缸接收的载荷经由连续部及第二延伸部分散至车架整体。因此,与不具有连续部的结构相比,相对于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的扭曲变强。另外,在载荷作用于作业机的上下方向的情况下,载荷在作业机的左侧部及右侧部有时相互不同。在该情况下,车架从作业机经由促动器接收的载荷也经由连续部及第二延伸部分散至车架整体。因此,与不具有连续部的结构相比,相对于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的扭曲变强。因此,能够提高支承促动器的结构部分的机械强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能够提高支承提升缸的结构部分的机械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架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车架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车架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8是图6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车架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0是接着图9的实施方式的车架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例,举出马达平地机进行说明。
<作业车辆>
如图1所示,作为作业车辆的马达平地机1具备:行驶轮2、3;车辆主体5;驾驶室6;作业机7。作业机7具备刮板20。马达平地机1利用刮板20进行平地作业、除雪作业、轻切削、材料混合等作业。马达平地机1具备作为行驶轮2、3的前轮2及后轮3。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平地机1具备每侧一轮的两个前轮2和每侧两轮的四个后轮3。
以下,前后方向是指马达平地机1的前后方向。即,前后方向是指从就座于驾驶室6的驾驶席的驾驶员观察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指马达平地机1的车宽方向。即,左右方向是指从就座于驾驶室6的驾驶席的驾驶员观察的左右方向。
车辆主体5具备后车架10、前车架11(车架)及外壳12。后车架10支承外壳12、及配置于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等构成部件(省略图示)。外壳12在驾驶室6的后方覆盖发动机室。在后车架10,四个后轮3各自利用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能够旋转驱动地被安装。前车架11安装于后车架10的前方。在前车架11的前端安装有配重13。两个前轮2各自能够旋转地安装于前车架11的前端下部。
驾驶室6载置于后车架10的前部。在驾驶室6的内部设置有方向盘、变速杆、作业机7的操作杆、制动器、加速踏板、微动踏板等操作部(省略图示)。
作业机7除了上述刮板20之外,还具备牵引杆21、圆盘(サークル,circle)22及支撑件23。牵引杆21利用左右一对提升缸25及牵引杆变速缸26之类的促动器与前车架11连接。促动器可以使用例如液压缸,但也可以是利用电动马达能够伸缩的电动缸。利用一对提升缸25能够进行牵引杆21的升降及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的摆动。利用牵引杆变速缸26,牵引杆21相对于前车架11能够向左右相对移动。
圆盘22在牵引杆21的下方经由轴承(省略图示)绕沿着上下方向的轴能够旋转地设置。支撑件23在圆盘22的外周面在左右方向上分开地固定有一对。各支撑件23在沿圆盘22的外周面向后方延伸后,向下方弯曲并延伸。
刮板20在圆盘22的下方沿水平方向延伸。刮板20支承于一对支撑件23。即,刮板20经由支撑件23支承于圆盘22。刮板20利用刮板变速缸(省略图示),能够相对于圆盘22沿刮板20的延伸方向相对移动。
<前车架>
如图2所示,前车架11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前车架11的前部以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侧面看(以下,侧面看)时随着朝向前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前车架11的后部以在侧面看时随着朝向后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前车架1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沿着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前车架1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上表面11a具有沿着水平面的平坦面。在前车架11的左侧部下部设置有支承牵引杆变速缸26(参照图1)的支架28。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至图8中,较淡的圆点阴影表示后述的第一焊接工序中的焊接部位,较浓的圆点阴影(比第一焊接工序的圆点阴影浓的圆点阴影)表示后述的第二焊接工序中的焊接部位。
前车架11通过焊接多个板材而形成。如图2所示,前车架11具备上板30、下板40、纵壁50以及安装部60。在安装部60的后方设置有支承提升缸25的支承部27(参照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板30及下板40各自具备中心部31、41、第一延伸部32、42、第二延伸部33、43以及连续部34、44(参照图4、图5)。
中心部31、41是位于前车架1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且刮板20的上方的部分。
第一延伸部32、42是从中心部31、4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
第二延伸部33、43是从中心部31、41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
连续部34、44是将第一延伸部32、42与第二延伸部33、43相连的部分。
<上板>
如图4所示,上板30构成将前车架11的上表面11a形成的板状。上板3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上板30构成十字状。上板30具备上述的中心部31、第一延伸部32、第二延伸部33以及连续部34。以下,将上板30的中心部31也称为“上侧中心部31”,将上板30的第一延伸部32也称为“第一上侧延伸部32”,将上板30的第二延伸部33也称为“第二上侧延伸部33”,将上板30的连续部34也称为“上侧连续部34”。上侧中心部31、第一上侧延伸部32、第二上侧延伸部33以及上侧连续部34由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
上侧中心部31是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十字状的上板30的中心部分。
第一上侧延伸部32是从上侧中心部3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即,第一上侧延伸部32是从上侧中心部31向前方及后方分别延伸的部分。
第二上侧延伸部33是从上侧中心部31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即,第二上侧延伸部33从上侧中心部31向左方及右方分别延伸的部分。
上侧连续部34是将第一上侧延伸部32及第二上侧延伸部33相连的部分。即,上侧连续部34是填补第一上侧延伸部32与第二上侧延伸部33形成的四个角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直角的部分)的部分。
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上侧连续部34具有向上侧中心部31的中心凸出的曲线形状(参照图6)。如图6所示,上侧连续部34具有第一上侧曲线部34a(第一曲线部)及第二上侧曲线部34b(第二曲线部)。第一上侧曲线部34a是位于成为第二上侧延伸部33的后侧的、设置有支承部27(参照图1)的一侧的部分。第二上侧曲线部34b是位于第二上侧延伸部33的前侧且未设置支承部27的一侧的部分。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上侧曲线部34a具有比第二上侧曲线部34b大的曲率半径。第一上侧曲线部34a及第二上侧曲线部34b分别在左右一对地设置。
<下板>
如图5所示,下板40在上下方向上与上板30对置。下板40构成将前车架11的下表面11b形成的板状。下板4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下板40构成十字状。下板40具备上述的中心部41、第一延伸部42、第二延伸部43以及连续部44。以下,将下板40的中心部41也称为“下侧中心部41”,将下板40的第一延伸部42也称为“第一下侧延伸部42”,将下板40的第二延伸部43也称为“第二下侧延伸部43”,将下板40的连续部44也称为“下侧连续部44”。下侧中心部41、第一下侧延伸部42、第二下侧延伸部43以及下侧连续部44由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
下侧中心部41是在上下方向上与上侧中心部31(参照图4)对置的部分。下侧中心部41是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十字状的下板40的中心部分。
第一下侧延伸部42是从下侧中心部4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即,第一下侧延伸部42是从下侧中心部41向前方及后方分别延伸的部分。
第二下侧延伸部43是从下侧中心部41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即,第二下侧延伸部43是从下侧中心部41向左方及右方分别延伸的部分。
下侧连续部44是将第一下侧延伸部42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相连的部分。即,下侧连续部44是填补第一下侧延伸部42与第二下侧延伸部43形成的角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直角的部分)的部分。
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下侧连续部44具有向下侧中心部41的中心凸出的曲线形状。下侧连续部44具有第一下侧曲线部44a(第一曲线部)及第二下侧曲线部44b(第二曲线部)。第一下侧曲线部44a是位于成为第二下侧延伸部43的后侧的、设置有支承部27(参照图1)的一侧的部分。第二下侧曲线部44b是位于第二下侧延伸部43的前侧且未设置支承部27的一侧的部分。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下侧曲线部44a具有比第二下侧曲线部44b大的曲率半径。第一下侧曲线部44a及第二下侧曲线部44b分别在左右一对地设置。
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上侧中心部31及下侧中心部41配置于相互重合的位置(参照图6)。本实施方式中,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上侧中心部31及下侧中心部41具有相互相同的外形。在图6中,将上侧中心部31及下侧中心部41的外形以双点划线的矩形状表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具有以经过前车架1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的假想线CL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形状。
如图8所示,第二下侧延伸部4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2比第二上侧延伸部3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1短。在此,第二上侧延伸部3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1相当于第一上侧曲线部34a的曲率半径。第二下侧延伸部4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2相当于第一下侧曲线部44a的曲率半径。
<纵壁>
纵壁50配置于上板30与下板40的上下方向之间。纵壁50将上板30与下板40连结。如图4所示,纵壁50具备第一壁部51及第二壁部52。纵壁50的上端焊接于上板30的下表面。纵壁50的下端焊接于下板40的上表面。
第一壁部51是以沿着第一上侧延伸部32及第一下侧延伸部42各自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第一壁部51由平行地配置于左右的一对第一侧板51a而构成(参照图9)。如图9所示,各第一侧板51a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
如图8所示,第一壁部5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第一上侧延伸部32及第一下侧延伸部42各自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W2<W1)。图中,标记W1表示第一上侧延伸部32及第一下侧延伸部42各自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标记W2表示第一壁部5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
在此,第一壁部5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2是指第一壁部51的左侧面与右侧面之间的长度。即,第一壁部5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2是指左右一对第一侧板51a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面之间的长度(最短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5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2比第一上侧延伸部32及第一下侧延伸部42各自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短焊接部分的量。
如图4所示,第二壁部52是以沿着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参照图5)各自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第二壁部52由经由第一壁部51配置于左右的一对第二壁体52a构成(参照图9)。各第二壁体52a的左右方向的内端焊接于第一壁部51的左右方向的外侧面(参照图4)。如图9所示,各第二壁体52a由平行地配置于前后的一对第二侧板52b构成。各第二侧板52b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
如图7所示,第二壁部5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各自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小(W4<W3)。图中,标记W3表示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各自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标记W4表示第二壁部5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
在此,第二壁部5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4是指第二壁部52的前表面与后表面之间的长度。即,第二壁部5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4是指前后一对第二侧板52b的前后方向的外侧面之间的长度(最短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5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4比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各自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3短焊接部分的量。
<安装部>
安装部60是供提升缸25(参照图1)安装的部分。如图4所示,安装部60设置于第二上侧延伸部3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安装部60构成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为中心轴的筒状。安装部60经由上侧连结板61及下侧连结板62分别连接于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参照图5)。上侧连结板6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下侧连结板62以随着从安装部60的下端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后,弯曲且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延伸(参照图8)。
如图8所示,安装部60的上端60a焊接于上侧连结板61的左右方向的外端。上侧连结板61的左右方向的内端焊接于第二上侧延伸部33的左右方向的外端(参照图4)。
安装部60的下端焊接于下侧连结板62的左右方向的外端。下侧连结板62的左右方向的内端焊接于第二下侧延伸部43的左右方向的外端(参照图5)。
如图8所示,安装部60的上端60a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与上板30的上表面的高度等高的高度。即,安装部60的上端60a配置于与前车架1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上表面11a的高度等高的高度(参照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安装部60的上端60a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与上板30的上表面的高度及左右的上侧连结板61的上表面的高度各自等高的高度。即,左右的安装部60的上端60a、上板30的上表面及左右的上侧连结板61的上表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前车架的制造方法>
前车架11的制造方法包含第一焊接工序及第二焊接工序。
如图10所示,第一结构体71为包含上板30、下板40及纵壁50的第一壁部51的结构体。第二结构体72为构成前车架11的前部的结构体。第三结构体73为将第一结构体71与第二结构体72连接的结构体。第四结构体74为包含安装部60、纵壁50的第二壁体52a、上侧连结板61以及下侧连结板62的结构体,且为配置于成为左右方向的一侧的左侧的结构体。第五结构体75为包含成为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右侧的安装部60、纵壁50的第二壁体52a、上侧连结板61以及下侧连结板62的结构体。肋板29是用于确保支架28的安装部的机械强度的加强部件。
在第一焊接工序之后,进行第二焊接工序。在第二焊接工序中,焊接第一结构体71、第二结构体72、第三结构体73、第四结构体74及第五结构体75以及支架28及肋板29。由此,完成前车架11(参照图2)。
<作用效果>
例如,在利用马达平地机进行平地作业等情况下,边利用提升缸使刮板下降并与地面接触边使马达平地机行驶。此时,刮板相对于地面沿前后方向拖拽。因此,刮板因从挖掘的砂土接收的负荷而从前后方向接收载荷。另外,刮板也有时因从路面的凹凸或岩石接收的负荷而从上下方向接收载荷。此时,在支承提升缸的前车架的支架附近产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轴的扭转应力。
例如,在载荷作用于刮板的上下方向的情况下,载荷在刮板的左侧部及右侧部有时相互不同。此时,在支承提升缸的前车架的支架附近产生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的扭转应力。
在此,假设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车架设置有用于支承提升缸的支架的结构中,在支架仅焊接于前车架的左右侧面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以下的问题。
该情况下,在刮板从前后方向接收载荷时,前车架从刮板经由提升缸接收的应力集中于支架的根部部分。另外,在载荷作用于刮板的上下方向的情况下而载荷在刮板的左侧部及右侧部相互不同时,前车架从刮板经由提升缸接收的应力也集中于支架的根部部分。因此,因向支架的根部部分集中的应力而可能在支架的根部部分产生龟裂。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前车架11具备:板状的上板30,其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车架11的上表面11a;板状的下板40,其在上下方向上与上板30对置,且形成前车架11的下表面11b;纵壁50,其配置于上板30与下板40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将上板30与下板40连结;安装部60,其供使刮板20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提升缸25安装。上板30及下板40各自具备:中心部31、41;从中心部31、4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32、42;从中心部31、41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3、43;将第一延伸部32、42与第二延伸部33、43相连的连续部34、44。安装部60设置于第二延伸部33、4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
由此,刮板20从前后方向接收载荷时,前车架11从刮板20经由提升缸25接收的载荷经由连续部34、44及第二延伸部33、43分散至前车架11整体。因此,与不具有连续部34、44的结构(支架仅焊接于前车架的左右侧面的结构)相比,相对于绕沿左右方向的轴的扭曲而变强。另外,在载荷作用于刮板20的上下方向的情况下载荷在刮板20的左侧部及右侧部相互不同时,前车架11从刮板20经由提升缸25接收的载荷也经由连续部34、44及第二延伸部33、43分散至前车架11整体。因此,与不具有连续部34、44的结构相比,相对于绕沿前后方向的轴的扭曲而变强。因此,能够提高支承提升缸25的结构部分的机械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板30具备上侧中心部31、第一上侧延伸部32、第二上侧延伸部33以及上侧连续部34。下板40具备下侧中心部41、第一下侧延伸部42、第二下侧延伸部43以及下侧连续部44。因此,与仅上板30及下板40的任一方具备上述的中心部、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以及连续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供如下前车架11,即,确保作为前车架11整体的强度且提高支承提升缸25的结构部分的机械强度,并能够承受经由提升缸25接收的载荷。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侧中心部31、第一上侧延伸部32、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上侧连续部34、以及下侧中心部41、第一下侧延伸部42、第二下侧延伸部43及下侧连续部44分别由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即,上板30及下板40的各构成要件分别由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因此,与上板30及下板40的各构成要件分别利用相互不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供如下前车架11,即,确保作为前车架11整体的强度且提高支承提升缸25的结构部分的机械强度,并能够承受经由提升缸25接收的载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下方向观察时,连续部34、44具有向中心部31、41凸出的曲线形状。
根据该结构,前车架11能够沿着连续部34、44的曲线形状避开从刮板20经由提升缸25接收的载荷,因此,能够提供如下前车架11,即,提高支承提升缸25的结构部分的机械强度,且能够承受经由提升缸25接收的载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部60的后方设置有支承提升缸25的支承部27。连续部34、44具有:位于成为安装部60的后侧的、设置有支承部27的一侧的第一曲线部34a、44a;位于安装部60的前侧且未设置支承部27的一侧的第二曲线部34b、44b。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曲线部34a、44a具有比第二曲线部34b、44b大的曲率半径。
根据该结构,前车架11能够沿着第一曲线部34a、44a及第二曲线部34b、44b的曲线形状避开从刮板20经由提升缸25接收的载荷。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置有支承部27的安装部60的后侧一方作用比该安装部60的前侧大的负荷,因此,第一曲线部34a、44a一方具有比第二曲线部34b、44b大的曲率半径。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上述第一曲线部34a、44a的第一上侧曲线部34a及第一下侧曲线部44a、以及作为上述第二曲线部34b、44b的第二上侧曲线部34b及第二下侧曲线部44b分别在左右一对地设置。因此,前车架11能够沿着左右的第一上侧曲线部34a及第一下侧曲线部44a以及第二上侧曲线部34b及第二下侧曲线部44b的曲线形状避开从刮板20经由左右的提升缸25接收的载荷。因此,能够提供如下前车架11,即,提高支承提升缸25的结构部分的机械强度,且能够承受经由提升缸25接收的载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60的上端60a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与上板30的上表面11a等高的高度。
与安装部60的上端60a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上板30的上表面11a的高度更上方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前车架11为没有遮挡搭乘于驾驶室6的驾驶员的前方视野那样的突出部的结构,因此,能够提高驾驶员的前方视野性。例如,驾驶员一边观察马达平地机1的前轮2的轮胎或前方的路面状况一边作业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前车架11,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前方视野性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前车架1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上表面11a具有沿着水平面的平坦面。前车架11的左右的安装部60的上端60a、上板30的上表面及左右的上侧连结板61的上表面配置于同一平面。本实施方式的前车架11为没有遮挡搭乘于驾驶室6的驾驶员的前方视野那样的突出部的结构,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提高驾驶员的前方视野性。
而且,仅在上侧连结板61及下侧连结板62中的下侧连结板62制作弯曲部即可,不需要在上侧连结板61及下侧连结板62分别制作弯曲部,因此,生产性较好。
本实施方式中,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上侧中心部31及下侧中心部41具有相互相同的外形。
根据该结构,与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上侧中心部31及下侧中心部41具有相互不同的外形的情况相比,前车架11在上下方向上容易平衡较好地避开从刮板20经由提升缸25接收的载荷。因此,能够提供如下前车架11,即,提高支承提升缸25的结构部分的机械强度,且能够承受经由提升缸25接收的载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壁50具备:以沿着第一上侧延伸部32及第一下侧延伸部42各自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左右方向的宽度比第一上侧延伸部32及第一下侧延伸部42各自小的第一壁部51;以沿着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各自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方向的宽度比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各自小的第二壁部52。
根据该结构,与第一壁部5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第一上侧延伸部32及第一下侧延伸部42各自相同的情况相比,容易在第一上侧延伸部32及第一下侧延伸部42焊接第一壁部51。另外,与第二壁部5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与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各自相同的情况相比,容易在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焊接第二壁部52。因此,能够提高焊接纵壁50时的作业性(生产性)。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上板30及下板40各自具备中心部31、41、第一延伸部32、42、第二延伸部及连续部34、4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上板30具备中心部31、第一延伸部32、第二延伸部33以及连续部34。或,也可以仅下板40具备中心部41、第一延伸部42、第二延伸部43以及连续部44。即,只要上板30及下板40的至少一方形成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十字状的平面且具备上述的中心部、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及连续部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上板30的各构成要件及下板40的各构成要件分别由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上板30及下板40的各构成要件也可以分别由相互不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以上板30及下板40的各构成要件的一部分由与其它一部分不同的部件形成,且上述各构成要件的一部分和其它部分一体地形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连续部34、44具有向中心部31、41凸出的曲线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从上下方向观察时,连续部34、44也可以包含沿着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举出了第一曲线部34a、44a具有比第二曲线部34b、44b大的曲率半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曲线部34a、44a也可以具有与第二曲线部34b、44b相同的曲率半径。只要至少设置于具有支承提升缸25的支承部27的一侧的曲线部的曲率半径比设置于没有支承部27的一侧的曲线部的曲率半径大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在成为安装部60的前后方向的一方的安装部60的后方设置有支承提升缸25的支承部27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成为安装部60的前后方向的另一方的安装部60的前方设置支承提升缸25的支承部27。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安装部60的上端60a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与上板30的上表面等高的高度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安装部60的上端60a也可以配置于比上下方向上的上板30的上表面的高度更下方的位置。与之相反,安装部60的上端60a也可以配置于比上下方向上的上板30的上表面的高度更上方的位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上侧中心部31及下侧中心部41具有相互相同的外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上侧中心部31及下侧中心部41具有相互不同的外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第一壁部5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2比第一上侧延伸部32及第一下侧延伸部42各自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小的例子(W2<W1)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壁部5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2也可以在第一上侧延伸部32及第一下侧延伸部42各自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以上(W2≧W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出第二壁部5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4比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各自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3小的例子(W4<W3)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壁部5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4也可以在第二上侧延伸部33及第二下侧延伸部43各自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3以上(W4≧W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例,举出向具备供能够使刮板20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提升缸25安装的安装部60的马达平地机1应用本发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向具备供使刮板20以外的作业用附属装置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提升缸25的其它作业车辆应用本发明。也可以代替刮板20,例如向安装了松土机的作业车辆应用本发明。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追加、省略、置换、以及其它的变更,也可适当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马达平地机(作业车辆),7…作业机,11…前车架(车架),11a…前车架的上表面(车架的上表面),11b…前车架的下表面(车架的下表面),25…提升缸(促动器),27…支承部,30…上板,31…上侧中心部(中心部),32…第一上侧延伸部(第一延伸部),33…第二上侧延伸部(第二延伸部),34…上侧连续部(连续部),34a…第一上侧曲线部(第一曲线部),34b…第二上侧曲线部(第二曲线部),40…下板,41…下侧中心部(中心部),42…第一下侧延伸部(第一延伸部),43…第二下侧延伸部(第二延伸部),44…下侧连续部,44a…第一下侧曲线部(第一曲线部),44b…第二下侧曲线部(第二曲线部),50…纵壁,51…第一壁部,52…第二壁部,60…安装部,60a…安装部的上端,CL…假想线,W1…第一延伸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2…第一壁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3…第二延伸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4…第二壁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

Claims (8)

1.一种作业车辆的车架,其具备:
板状的上板,其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的上表面;
板状的下板,其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上板对置,且形成所述车架的下表面;
纵壁,其配置于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将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连结;
安装部,其供能够将作业机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的促动器安装;
所述上板及所述下板的至少一方具备:
中心部;
第一延伸部,其从所述中心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
第二延伸部,其从所述中心部沿左右方向延伸;
连续部,其将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相连;
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车架,其中,
从所述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连续部具有向所述中心部凸出的曲线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车架,其中,
在所述安装部的所述前后方向的一方设置支承所述促动器的支承部,
所述连续部具有:
第一曲线部,其位于成为所述前后方向的一侧的、设置有所述支承部的一侧;
第二曲线部,其位于成为所述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未设置所述支承部的一侧,
从所述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曲线部具有与所述第二曲线部相同或较大的曲率半径。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的车架,其中,
所述安装部的上端配置于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所述上板的所述上表面的高度以下。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的车架,其中,
所述上板具备:
上侧中心部;
第一上侧延伸部,其从所述上侧中心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
第二上侧延伸部,其从所述上侧中心部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
上侧连续部,其将所述第一上侧延伸部与所述第二上侧延伸部相连;
所述下板具备:
下侧中心部,其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上侧中心部对置;
第一下侧延伸部,其从所述下侧中心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
第二下侧延伸部,其从所述下侧中心部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
下侧连续部,其将所述第一下侧延伸部与所述第二下侧延伸部相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的车架,其中,
从所述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上侧中心部及所述下侧中心部具有相互相同的外形。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的车架,其中,
所述纵壁具备:
第一壁部,其以沿着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方式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左右方向的宽度比所述第一延伸部小;
第二壁部,其以沿着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方式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前后方向的宽度比所述第二延伸部小。
8.一种作业车辆,其具备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的车架。
CN201980008534.XA 2019-10-31 2019-10-31 作业车辆的车架及作业车辆 Active CN1131333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42719 WO2021084673A1 (ja) 2019-10-31 2019-10-31 作業車両のフレーム及び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33313A true CN113133313A (zh) 2021-07-16
CN113133313B CN113133313B (zh) 2022-09-06

Family

ID=75714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8534.XA Active CN113133313B (zh) 2019-10-31 2019-10-31 作业车辆的车架及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29997B2 (zh)
JP (1) JP7370967B2 (zh)
CN (1) CN113133313B (zh)
WO (1) WO20210846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355089U (zh) 2022-07-19 2023-07-18 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3155A (en) * 1996-01-29 1997-08-05 Caterpilla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ngle lever control of multiple actuators
JP2978894B1 (ja) * 1998-07-10 1999-11-1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建設機械のメインフレーム構造
US6283225B1 (en) * 2000-01-04 2001-09-04 Richard P. Hermonson Grader attachment for a skid steer vehicle
CN102852230A (zh) * 2011-12-31 2013-01-02 何晓虹 一种梁柱连接件,建筑框架结构与安装方法
CN103080428A (zh) * 2011-06-01 2013-05-0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平地机
CN109537656A (zh) * 2018-11-26 2019-03-29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动臂、动臂的制造方法以及挖掘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22304U (zh) 1973-06-20 1975-03-13
US4260322A (en) * 1978-10-12 1981-04-07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 Integral box section boom arm
US4244662A (en) * 1979-06-07 1981-01-13 Olson James L Snow groomer
US4807461A (en) 1986-01-21 1989-02-28 Deere & Company Motor grader main frame
US5741026A (en) * 1996-05-31 1998-04-21 Dana Corporation Connecting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frame assembly
US6158525A (en) 1998-07-10 2000-12-12 Komatsu Ltd. Main frame structure and steering case of construction equipment
JP4186125B2 (ja) * 2006-11-27 2008-11-26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022304B2 (ja) 2008-05-22 2012-09-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装置
US8869911B2 (en) * 2011-06-30 2014-10-28 Alan Anderson Extendable materials blade attachment for a skid steer loader
US9096994B2 (en) 2012-02-15 2015-08-04 Deere & Company Bottom mount blade positioning assembly for a motor grad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3155A (en) * 1996-01-29 1997-08-05 Caterpilla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ngle lever control of multiple actuators
JP2978894B1 (ja) * 1998-07-10 1999-11-15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建設機械のメインフレーム構造
US6283225B1 (en) * 2000-01-04 2001-09-04 Richard P. Hermonson Grader attachment for a skid steer vehicle
CN103080428A (zh) * 2011-06-01 2013-05-0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平地机
CN102852230A (zh) * 2011-12-31 2013-01-02 何晓虹 一种梁柱连接件,建筑框架结构与安装方法
CN109537656A (zh) * 2018-11-26 2019-03-29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动臂、动臂的制造方法以及挖掘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70967B2 (ja) 2023-10-30
US11529997B2 (en) 2022-12-20
CN113133313B (zh) 2022-09-06
US20210403093A1 (en) 2021-12-30
JPWO2021084673A1 (zh) 2021-05-06
WO2021084673A1 (ja) 2021-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09933B2 (ja) ホイールローダ
KR20130124168A (ko) 건설기계
CN113133313B (zh) 作业车辆的车架及作业车辆
JP6012043B2 (ja) 旋回フレームおよび作業機械
JP5973090B2 (ja) バケ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作業車両
JP7105645B2 (ja) キャブおよび作業機械
US9366006B2 (en) Bucket for work vehicle, and work vehicle equipped with bucket with left and right boom attachment portions
KR20040100922A (ko) 건설 기계
US9309644B2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CN215053430U (zh) 工程机械
JP5602351B2 (ja) 作業機械用ブレード
JP2001171977A (ja) ホイール式建設機械
US11692330B2 (en) Work machine
JP2004161114A (ja) 建設機械用キャブ
JP5941418B2 (ja) 作業車両
JP4236942B2 (ja) 作業車両
EP2652211B1 (en) Frame assembly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11932305B2 (en) Steering bracket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CN111868334B (zh) 工作车辆
EP3546661B1 (en) Wheel loader
EP0833012A1 (en) Mechanical handling vehicle
JP2024032395A (ja) 作業機械
JP6484985B2 (ja) 移動式クレーン
JP4922096B2 (ja) 作業車の排土装置
CA3194544A1 (en) Front axle for mining machi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