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15518B - 涨缩平移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涨缩平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15518B
CN113115518B CN202110396116.1A CN202110396116A CN113115518B CN 113115518 B CN113115518 B CN 113115518B CN 202110396116 A CN202110396116 A CN 202110396116A CN 113115518 B CN113115518 B CN 1131155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direction
value
expansion
current partition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961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15518A (zh
Inventor
向超
赵刚俊
王洪府
余梦星
何思良
黄俊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gy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gy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gy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gy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9611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155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15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15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15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155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0008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for aligning or positioning of tools relative to the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3/00
    • H05K2203/02Details related to mechanical or acoustic processing, e.g. drilling, punching, cutting, using ultrasound
    • H05K2203/0221Perfor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涨缩平移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测量板划分为多个分区区域,及将每个分区区域划分为多个分区单元;计算每个分区区域的涨缩值,及计算每个分区单元的涨缩值;依据每个分区区域的涨缩值,分别对每个分区区域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依据每个分区单元的涨缩值,分别对每个整体平移后的分区区域内的每个分区单元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本发明能够有效提升印刷电路板的孔位与外层图形的对准度,并能够有效降低印刷电路板的孔位和外层图形与客户提供的电路设计原稿的差异。

Description

涨缩平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电路板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涨缩平移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向着小巧、多功能方向发展,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技术的需求不断提升,因此需进一步缩小印制电路板中的孔焊盘(环)并进一步提高孔位精度,但印制电路板在层压过程中容易因客户图形设计、PP流胶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印刷电路板的涨缩无法完全受控,即层压后印制电路板中各个区域实际的尺寸与理论尺寸存在一定的差异(局部变形)。
为保证孔位与图形精度满足生产需求,现有做法基本为将一块印刷电路板分为多个区域并根据各个区域的涨缩对各个区域内的钻带和图形进行自动拉伸的方式制作,理论上分的区域越多、区域尺寸越小孔位精度与图形精度就越高,若采用此方式会严重浪费板的利用率并大大增加板的加工周期。若将印刷电路板分为较少区块或直接根据整板的涨缩对整板钻带和图形进行自动拉伸,虽然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增加了拼板利用率,但会因印刷电路板的局部变形使对准度不够,且自动拉伸后的尺寸与客户提供的电路设计原稿差异过大,造成无法打上线或元器件压接不上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涨缩平移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印刷电路板的孔位与外层图形的对准度,并能够有效降低印刷电路板的孔位和外层图形与客户提供的电路设计原稿的差异。
为了实现上有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涨缩平移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测量板划分为多个分区区域,及将每个分区区域划分为多个分区单元;
S2、计算每个分区区域的涨缩值,及计算每个分区单元的涨缩值;
S3、依据每个分区区域的涨缩值,分别对每个分区区域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
S4、依据每个分区单元的涨缩值,分别对每个整体平移后的分区区域内的每个分区单元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
较佳地,所述步骤(1)中将测量板划分为多个分区区域,具体包括:
S101、以所述测量板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第一直角坐标系,所述第一直角坐标系包括相互正交的第一X轴和第一Y轴;
S102、所述第一X轴和第一Y轴将所述测量板划分形成四个分区区域,且每一分区区域对应所述第一直角坐标系的一个象限。
较佳地,每一分区区域包括两第一横边和两第一纵边,两所述第一横边和第一X轴相互平行,两所述第一纵边和第一Y轴相互平行,两所述第一横边和两第一纵边共同围成矩形的所述分区区域,所述步骤(2)中计算每个分区区域的涨缩值,具体包括:
S201、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区域的两所述第一横边和两所述第一纵边的实际长度;
S202、分别计算两所述第一横边的实际长度与对应理论尺寸的差值,以分别获得两所述第一横边的涨缩值,及分别计算两所述第一纵边的实际长度与对应理论尺寸的差值,以分别获得两所述第一纵边的涨缩值;
S203、计算两所述第一横边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及计算两所述第一纵边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
具体地,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
S31、计算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
S32、依据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的一半作为平移量,沿第一X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区域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及依据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的一半作为平移量,沿第一Y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区域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
较佳地,所述分区区域包括多条分区区域线段,所有分区区域线段依次首尾相连围成所述分区区域,所述步骤(2)中计算每个分区区域的涨缩值,具体包括:
S201、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区域所有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和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实际长度;
S202、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区域每一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投影的实际长度与理论投影长度的差值,以分别获得每一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及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区域每一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实际长度与理论投影长度的差值,以分别获得每一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
S203、计算当前分区区域所有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区域所有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
较佳地,所述步骤(1)中将每个分区区域划分为多个分区单元,具体包括:
S111、以当前分区区域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第二直角坐标系,所述第二直角坐标系包括相互正交的第二X轴和第二Y轴;
S112、将当前分区区域呈纵横的划分为多个矩阵排列的矩形状的分区单元,每一分区单元落入所述第二直角坐标系对应的象限内。
较佳地,所述步骤(2)中计算每个分区单元的涨缩值,具体包括:
S211、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及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
S212、将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和中心偏移值相加,得到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上的涨缩值,及将当前分区单元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和中心偏移值相加,得到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上的涨缩值。
具体地,所述步骤(211)中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具体包括:
S21101、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区域内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和第二Y轴方向上的实际有效长度,及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X轴和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
S21102、将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实际距离与当前分区区域内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作为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偏移系数,及将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与当前分区区域内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作为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偏移系数;
S21103、计算当前分区区域的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实际有效长度与对应理论有效长度的差值,将该差值的一半作为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缩涨值,及计算前分区区域的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实际有效长度与对应理论有效长度的差值,将该差值的一半作为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缩涨值;
S21104、计算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偏移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缩涨值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偏移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缩涨值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
具体地,所述步骤(211)中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具体包括:
S21111、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单元沿第二X轴方向和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长度;
S21112、将当前分区单元沿第二X轴方向的实际长度与当前分区区域内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作为当前分区单元的中心到第二X轴的缩涨系数,及将当前分区单元沿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长度与当前分区区域内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记作当前分区单元的中心到第二Y轴的缩涨系数;
S21113、计算当前分区单元的中心到第二X轴的缩涨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缩涨值一半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单元的中心到第二Y轴的偏移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缩涨值一半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
较佳地,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
S41、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
S42、依据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作为平移量,沿第二X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单元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及依据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作为平移量,沿第二Y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单元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对每个分区区域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及对每个整体平移后的分区区域内的每个分区单元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以实现对测量板发生的微小变形的有效调整,能够有效提升印刷电路板的孔位与外层图形的对准度,并能够有效降低印刷电路板的孔位和外层图形与客户提供的电路设计原稿的差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涨缩平移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测量板的划分示意图;
图3是图2其中一个分区区域平移后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分区区域的划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涨缩平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测量板1000划分为多个分区区域100,及将每个分区区域100划分为多个分区单元200。
这里的测量板1000通过多块芯板层压而成,该测量板1000可以为广义的电路板,也可以为狭义的电路板。所谓广义的电路板指该测量板1000设计有多块需要出货给客户的电路板,通过对测量板1000进行后期裁切以获得呈分离状态的单独需要出货给客户的电路板。而所谓狭义的电路板指该测量板1000即为实际单独出货给客户的电路板。
由于层压过程容易导致测量板1000整体涨缩或局部涨缩,如果按照客户提供的电路设计原稿对该测量板1000直接进行钻孔和图形处理,容易导致得到的孔与图形对准度出现较大偏差。因此,本实施例将测量板1000划分为多个分区区域100和将每个分区区域100划分为多个分区单元200,以对分区区域1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调整和对分区区域100内的各个单元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细化调整。
S2、计算每个分区区域100的涨缩值,及计算每个分区单元200的涨缩值。
S3、依据每个分区区域100的涨缩值,分别对每个分区区域1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
对每个分区区域1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其目的在于保证分区区域1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能够作为一个整体移动,使得整体移动后的分区区域1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能够与整体移动前保持一致,以保证后续得到的孔与图形具有较高对准度。
S4、依据每个分区单元200的涨缩值,分别对每个整体平移后的分区区域100内的每个分区单元2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
对每个分区单元2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其实质是对分区单元200所在的分区区域100进行局部微调,通过对分区单元2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作独立调整,即对分区区域1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局部涨缩纠正,以确保整体移动后的分区区域100内的各个部分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能够在涨缩纠正后尽可能的与客户提供的电路设计原稿保持一致,以进一步保证后续得到的孔和图形具有较高对准度。
较佳地,所述步骤(1)中将测量板1000划分为多个分区区域100,具体包括:
S101、以所述测量板1000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第一直角坐标系,所述第一直角坐标系包括相互正交的第一X轴和第一Y轴。
S102、所述第一X轴和第一Y轴将所述测量板1000平均划分形成四个分区区域100,且每一分区区域100对应所述第一直角坐标系的一个象限。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测量板1000为矩形板,以所述测量板1000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进行划分,能均匀划分得到四个分区区域100。通过引入第一直角坐标系,以供分区区域100的合理划分及供后续对各个分区区域100进行测量。
较佳地,每一分区区域100包括两第一横边和两第一纵边,两所述第一横边和第一X轴相互平行,两所述第一纵边和第一Y轴相互平行,两所述第一横边和两第一纵边共同围成矩形的所述分区区域100,所述步骤(2)中计算每个分区区域100的涨缩值,具体包括:
S201、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区域100的两所述第一横边和两所述第一纵边的实际长度。
由于分区区域100一般尺寸较大,为避免因为分区区域100的各条边涨缩量不同而引起误差,这里需要分别测量两所述第一横边和两所述第一纵边的实际长度。另外,具体测量方式可以通过测量测量板1000上预设的基准标靶实现实际长度测量。基准标靶的建立及通过基准标靶进行涨缩测量的具体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S202、分别计算两所述第一横边的实际长度与对应理论尺寸的差值,以分别获得两所述第一横边的涨缩值,及分别计算两所述第一纵边的实际长度与对应理论尺寸的差值,以分别获得两所述第一纵边的涨缩值。
S203、计算两所述第一横边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及计算两所述第一纵边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
通过计算涨缩值的平均值的方式,降低涨缩误差,从而提升平移精度。
具体地,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
S31、计算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
S32、依据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的一半作为平移量,沿第一X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区域1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及依据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的一半作为平移量,沿第一Y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区域1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第一预设阈值为平移方向调整系数,一般设为零,通过判断当前分区区域100在对应轴方向上涨缩值与零的差值大小,判断当前分区区域100的平移方向,如沿第一X轴增大的方向进行平移,或沿第一X轴减小的方向进行平移。
本实施例是以分区区域100为矩形进行说明的,分区区域100为矩形时能够满足大部分的涨缩调整场合。当然,在其他优选方式中,分区区域100可以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
对于分区区域100为多边形的优选方式中,所述分区区域100包括多条分区区域100线段,所有分区区域100线段依次首尾相连围成所述分区区域100,所述步骤(2)中计算每个分区区域100的涨缩值,具体包括:
S201、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区域100所有分区区域100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和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实际长度;
S202、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区域100每一分区区域100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投影的实际长度与理论投影长度的差值,以分别获得每一分区区域100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及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区域100每一分区区域100线段在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实际长度与理论投影长度的差值,以分别获得每一分区区域100线段在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
S203、计算当前分区区域100所有分区区域100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区域100所有分区区域100线段在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
由上述步骤可以,通过计算各个线段的在对应轴上的投影涨缩,能够计算得到当前分区区域100在对应轴上的涨缩值,具体计算不做详细推导,其原理参照分区区域100为矩形进行。
下面以分区区域100为矩形为例,对将分区区域1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分区区域100位于第一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象限内,其位于上侧的第一横边的涨缩值为A,位于下侧的第一横边的涨缩值为D,位于左侧的第一纵边的涨缩值为B,位于右侧的第一纵边的涨缩值为C。
一般来说A、B、C、D的大小均不相等,但为尽可能保证每个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与第一Y轴方向的涨缩与实际一致,因此,在第一X轴方向上,本实施例以位于上侧的第一横边的涨缩值A和位于下侧的第一横边的涨缩值D的平均值为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的涨缩值,即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的涨缩值为(A+D)/2,同理,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Y轴方向的涨缩值为(B+C)/2。
同时为保证整体平移大小的准确性,本实施例将第一X轴与第一Y轴方向的平移大小设为当前分区区域100对应轴的涨缩值的1/2,即整体平移后的当前分区区域100的中心点位置理论上与实际位置重合,整体平移后的当前分区区域100的边沿理论位置相比不平移的偏差缩减为原来的一半,因此,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的整体平移量为(A+D)/4,同理,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Y轴方向的整体平移量为(B+C)/4。
由于当前分区区域100位于第一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象限内,因此,当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的整体平移量为(A+D)/4大于零时,当前分区区域100沿第一X轴的减小方向平移(A+D)/4;当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的整体平移量为(A+D)/4小于零时,当前分区区域100沿第一X轴的增大方向平移(A+D)/4;当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的整体平移量为(A+D)/4等于零时,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上无涨缩,无需在第一X轴方向平移。对于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Y轴方向的整体平移方向,可参考上述分析,在此不做赘述。
通过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按照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的整体平移量为(A+D)/4及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Y轴方向的整体平移量为(B+C)/4时进行整体平移后,整体平移后的当前分区区域1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与测量板1000的实际状态的一致性最好,能够满足后续对准度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测量板1000发生涨缩时,涨缩是从第一直角坐标系的原点进行的,即每个分区区域100的中心较第一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均会移动,不会出现每个分区内中心位置固定不变的情况,因此上述方法能够适用于一般板材的涨缩调整。
另外,本实施例以将测量板1000平均划分为四个分区区域100进行讨论,实际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不对测量板1000进行均等划分,在各个分区区域100的尺寸不均等的情况下,上述计算原理仍然适用,具体计算方式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还有,若对测量板1000划分为其他数量的分区区域100,则每个分区区域100的平移方式,需要参考此分区区域100旁边靠近第一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的分区区域100的涨缩量,越远离第一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的分区区域100需要参考的分区区域100的数量就更多。计算原理为:对某个分区区域100进行整体平移需要加上此分区区域100附近靠近第一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的分区区域100的涨缩后,再根据此分区区域100的涨缩进行整体平移,具体计算公式不做进一步讨论。
较佳地,所述步骤(1)中将每个分区区域100划分为多个分区单元200,具体包括:
S111、以当前分区区域100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第二直角坐标系,所述第二直角坐标系包括相互正交的第二X轴和第二Y轴。
S112、将当前分区区域100呈纵横的划分为多个矩阵排列的矩形状的分区单元200,每一分区单元200落入所述第二直角坐标系对应的象限内。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分区单元200的划分可以是任意的,在划分得到的所有分区单元200能够完全覆盖当前分区区域100的有效部分的情况下,不对分区单元200的具体划分方式进行限定。
较佳地,所述步骤(2)中计算每个分区单元200的涨缩值,具体包括:
S211、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及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
S212、将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和中心偏移值相加,得到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上的涨缩值,及将当前分区单元200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和中心偏移值相加,得到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上的涨缩值。
上述步骤中,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的目的在于确定当前分区单元200边界偏离对应轴的偏移量,以使得后续得到的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轴上的涨缩值具有对应的边界偏移量,以确保独立平移的每个分区单元200均将对应的边界平移至理论位置。
而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的目的在于确定当前分区单元200中心偏离对应轴的偏移量,以使得后续得到的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轴上的涨缩值具有对应的中心偏移量,以确保独立平移的每个分区单元200均将对应的中心平移至理论位置。
由于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轴上的涨缩值包含了边沿偏移值和中心偏移值,因此,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轴上的涨缩值能够相较单纯的直接进行中心偏移能获得更好的纠正效果。
具体地,所述步骤(211)中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具体包括:
S21101、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区域100内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和第二Y轴方向上的实际有效长度,及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X轴和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本步骤测量得到的实际距离为理想状态,但实际操作时,若对每个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和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均进行测量,不易于测量及测量效率太低。因此,为了降低测量难度及提升测量效率,在实际操作中,上述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X轴和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主要以理论计算为主。
具体地,由于前述步骤已经获得当前分区区域100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及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因此,可以通过确定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边沿占当前分区区域100内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实际有效长度的比例,得到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边沿的理论值,将该理论值作为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实际距离,以简化测量难度和提升测量效率。
同理,通过确定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边沿占当前分区区域100内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实际有效长度的比例,得到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边沿的理论值,将该理论值作为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以简化测量难度和提升测量效率。
S21102、将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实际距离与当前分区区域100内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作为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偏移系数,及将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与当前分区区域100内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作为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偏移系数。
S21103、计算当前分区区域100的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实际有效长度与对应理论有效长度的差值,将该差值的一半作为当前分区区域1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缩涨值,及计算前分区区域100的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实际有效长度与对应理论有效长度的差值,将该差值的一半作为当前分区区域1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缩涨值。
S21104、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偏移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1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缩涨值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偏移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1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缩涨值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
具体地,所述步骤(211)中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具体包括:
S21111、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单元200沿第二X轴方向和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长度。
S21112、将当前分区单元200沿第二X轴方向的实际长度与当前分区区域100内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作为当前分区单元200的中心到第二X轴的缩涨系数,及将当前分区单元200沿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长度与当前分区区域100内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记作当前分区单元200的中心到第二Y轴的缩涨系数。
S21113、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的中心到第二X轴的缩涨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1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缩涨值一半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的中心到第二Y轴的偏移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1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缩涨值一半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
较佳地,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
S41、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
S42、依据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作为平移量,沿第二X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单元2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及依据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作为平移量,沿第二Y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单元2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
下面对将分区单元2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分区单元200位于第二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象限内,其当前分区区域100内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为G1,当前分区区域100内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的理论有效长度为L1,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为l1,当前分区单元200沿第二X轴方向的实际长度为m1,则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偏移系数为l1/(L1/2),当前分区单元200的中心到第二X轴的缩涨系数为m1/(L1/2),当前分区区域1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缩涨值为(G1-L1)/2,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为l1/(L1/2)*(G1-L1)/2,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为m1/(L1/2)*(G1-L1)/2*1/2,因此,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为l/(L1/2)*(G1-L1)/2+m1/(L1/2)*(G1-L1)/2*1/2。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实际操作中,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l1的测量难度,本实施例的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l1可以通过计算获得。具体地,先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所在行中,当前分区单元200到第二Y轴之间的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投影长度总和;再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所在行中,当前分区单元200到第二Y轴之间的任意相邻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的间距总和;然后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所在行中,最靠近第二Y轴的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距离;最后将上述计算得到的当前分区单元200到第二Y轴之间的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投影长度总和、当前分区单元200到第二Y轴之间的任意相邻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的间距总和及最靠近第二Y轴的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距离进行求和,将求和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l1。
以计算当前分区区域100中的第一行距离第二Y轴的第五个分区单元200为例,对上述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1、先计算当前行中,第一到第五个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投影长度总和,记为E;
2、再计算当前行中,第五个分区单元200和第四个分区单元200的间距、第四个分区单元200和第三个分区单元200的间距、第三个分区单元200和第二个分区单元200的间距、第二个分区单元200和第一个分区单元200的间距,将得到的各个间距进行相加得到间距总和,记为F;
3、然后计算当前行中,第一个分区单元200到第二Y轴的距离,记为G;
4、最后将E、F和G进行求和,得到当前分区区域100中的第一行距离第二Y轴的第五个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l1。
同理,当前分区区域100内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为G2,当前分区区域100内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的理论有效长度为L2,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实际距离为l2,当前分区单元200沿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长度为m2,则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偏移系数为l2/(L2/2),当前分区单元200的中心到第二Y轴的缩涨系数为m2/(L2/2),当前分区区域1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缩涨值为(G2-L2)/2,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为l2/(L2/2)*(G2-L2)/2,当前分区单元200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为m2/(L2/2)*(G2-L2)/2*1/2,因此,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为l/(L2/2)*(G2-L2)/2+m2/(L2/2)*(G2-L2)/2*1/2。
由于当前分区单元200位于第二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象限内,因此,当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的独立平移量l/(L1/2)*(G1-L1)/2+m1/(L1/2)*(G1-L1)/2*1/2大于零时,当前分区单元200沿第二X轴的减小方向平移l/(L1/2)*(G1-L1)/2+m1/(L1/2)*(G1-L1)/2*1/2;当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的独立平移量l/(L1/2)*(G1-L1)/2+m1/(L1/2)*(G1-L1)/2*1/2小于零时,当前分区单元200沿第二X轴的增大方向平移l/(L1/2)*(G1-L1)/2+m1/(L1/2)*(G1-L1)/2*1/2;当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的整体平移量l/(L1/2)*(G1-L1)/2+m1/(L1/2)*(G1-L1)/2*1/2等于零时,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X轴方向上无涨缩,无需在第二X轴方向平移。对于当前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的独立平移方向,可参考上述分析,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实际操作中,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实际距离l2的测量难度,本实施例的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实际距离l2可以通过计算获得。具体地,先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所在列中,当前分区单元200到第二X轴之间的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投影长度总和;再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所在列中,当前分区单元200到第二X轴之间的任意相邻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的间距总和;然后计算当前分区单元200所在列中,最靠近第二X轴的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距离;最后将上述计算得到的当前分区单元200到第二X轴之间的所有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投影长度总和、当前分区单元200到第二X轴之间的任意相邻分区单元200在第二Y轴方向的间距总和及最靠近第二X轴的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距离进行求和,将求和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200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l1。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分区单元200的尺寸一般非常小,相对边沿的涨缩接近,所以这里将分区单元200的上边沿和下边沿的实际长度及左边沿和右边沿的实际长度视为相等,以简化操作。当然,为了获得更为精准的偏移效果,可以参考分区区域100的涨缩值的计算方式,求对应边沿的平均值,在此不做赘述。
结合图1-图4,本发明通过对每个分区区域1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及对每个整体平移后的分区区域100内的每个分区单元200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以实现对测量板1000发生的微小变形的有效调整,能够有效提升印刷电路板的孔位与外层图形的对准度,并能够有效降低印刷电路板的孔位和外层图形与客户提供的电路设计原稿的差异。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涨缩平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测量板划分为多个分区区域,及将每个分区区域划分为多个分区单元;
计算每个分区区域的涨缩值,及计算每个分区单元的涨缩值;
依据每个分区区域的涨缩值,分别对每个分区区域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
依据每个分区单元的涨缩值,分别对每个整体平移后的分区区域内的每个分区单元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涨缩平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测量板划分为多个分区区域,具体包括:
以所述测量板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第一直角坐标系,所述第一直角坐标系包括相互正交的第一X轴和第一Y轴;
所述第一X轴和第一Y轴将所述测量板划分形成四个分区区域,且每一分区区域对应所述第一直角坐标系的一个象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涨缩平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分区区域包括两第一横边和两第一纵边,两所述第一横边和第一X轴相互平行,两所述第一纵边和第一Y轴相互平行,两所述第一横边和两第一纵边共同围成矩形的所述分区区域,所述计算每个分区区域的涨缩值,具体包括:
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区域的两所述第一横边和两所述第一纵边的实际长度;
分别计算两所述第一横边的实际长度与对应理论尺寸的差值,以分别获得两所述第一横边的涨缩值,及分别计算两所述第一纵边的实际长度与对应理论尺寸的差值,以分别获得两所述第一纵边的涨缩值;
计算两所述第一横边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及计算两所述第一纵边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涨缩平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每个分区区域的涨缩值,分别对每个分区区域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具体包括:
计算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
依据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的一半作为平移量,沿第一X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区域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及依据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的一半作为平移量,沿第一Y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区域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整体平移。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涨缩平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区域包括多条分区区域线段,所有分区区域线段依次首尾相连围成所述分区区域,所述计算每个分区区域的涨缩值,具体包括:
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区域所有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和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实际长度;
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区域每一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投影的实际长度与理论投影长度的差值,以分别获得每一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及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区域每一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实际长度与理论投影长度的差值,以分别获得每一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
计算当前分区区域所有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X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区域所有分区区域线段在第一Y轴方向上投影的涨缩值的平均值,得到当前分区区域在第一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涨缩平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每个分区区域划分为多个分区单元,具体包括:
以当前分区区域的中心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第二直角坐标系,所述第二直角坐标系包括相互正交的第二X轴和第二Y轴;
将当前分区区域呈纵横的划分为多个矩阵排列的矩形状的分区单元,每一分区单元落入所述第二直角坐标系对应的象限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涨缩平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每个分区单元的涨缩值,具体包括:
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及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
将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和中心偏移值相加,得到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上的涨缩值,及将当前分区单元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和中心偏移值相加,得到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上的涨缩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涨缩平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具体包括:
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区域内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和第二Y轴方向上的实际有效长度,及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X轴和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
将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实际距离与当前分区区域内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作为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偏移系数,及将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实际距离与当前分区区域内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作为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偏移系数;
计算当前分区区域的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实际有效长度与对应理论有效长度的差值,将该差值的一半作为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缩涨值,及计算前分区区域的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实际有效长度与对应理论有效长度的差值,将该差值的一半作为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缩涨值;
计算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X轴的偏移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缩涨值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单元的边沿到第二Y轴的偏移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缩涨值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边沿偏移值。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涨缩平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及沿第二Y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具体包括:
分别测量当前分区单元沿第二X轴方向和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长度;
将当前分区单元沿第二X轴方向的实际长度与当前分区区域内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作为当前分区单元的中心到第二X轴的缩涨系数,及将当前分区单元沿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长度与当前分区区域内所有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的实际有效长度的一半的比值,记作当前分区单元的中心到第二Y轴的缩涨系数;
计算当前分区单元的中心到第二X轴的缩涨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缩涨值一半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X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单元的中心到第二Y轴的偏移系数与当前分区区域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缩涨值一半的乘积,将计算结果作为当前分区单元在对应象限内沿第二Y轴方向的中心偏移值。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涨缩平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每个分区单元的涨缩值,分别对每个整体平移后的分区区域内的每个分区单元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具体包括:
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及计算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
依据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X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作为平移量,沿第二X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单元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及依据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差值,以当前分区单元在第二Y轴方向上的涨缩值作为平移量,沿第二Y轴方向对当前分区单元对应的钻带和线路图形进行独立平移。
CN202110396116.1A 2021-04-13 2021-04-13 涨缩平移方法 Active CN1131155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96116.1A CN113115518B (zh) 2021-04-13 2021-04-13 涨缩平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96116.1A CN113115518B (zh) 2021-04-13 2021-04-13 涨缩平移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15518A CN113115518A (zh) 2021-07-13
CN113115518B true CN113115518B (zh) 2022-07-12

Family

ID=76716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96116.1A Active CN113115518B (zh) 2021-04-13 2021-04-13 涨缩平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155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85501B (zh) * 2022-04-06 2023-12-29 广东喜珍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线性控制pcb锣板精度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9353B (zh) * 2008-01-16 2011-11-16 富葵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 板材尺寸的设计方法
CN101668389B (zh) * 2009-09-04 2012-05-09 东莞美维电路有限公司 高对准度印制线路板的制作方法
CN102378494B (zh) * 2011-10-31 2014-03-26 深南电路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阻焊加工方法
CN103008711A (zh) * 2012-12-21 2013-04-03 东莞生益电子有限公司 电路板钻孔对位方法
CN203708641U (zh) * 2013-12-24 2014-07-09 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高孔位精度要求的线路板及其实现装置
CN103747617B (zh) * 2013-12-24 2017-02-15 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Pcb板涨缩补偿方法
CN105307397B (zh) * 2015-09-16 2018-12-07 广州美维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曝光方法及装置
CN107231750A (zh) * 2016-03-24 2017-10-03 全亨科技有限公司 电路板涨缩分类方法
KR101720004B1 (ko) * 2016-06-16 2017-03-27 주식회사 디이엔티 가공 위치 보정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06542641U (zh) * 2017-03-06 2017-10-03 红板(江西)有限公司 一种线路工序自动测量管控涨缩的设备
CN108541141B (zh) * 2018-04-12 2020-02-18 江苏博敏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导通孔层与电路图形层的分区对位方法
CN109548288A (zh) * 2018-11-28 2019-03-29 惠州中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板涨缩检测方法
CN110896594A (zh) * 2019-09-30 2020-03-20 宜兴硅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Pin定位自动涨缩钻孔生产方法
CN111031685B (zh) * 2019-12-25 2022-06-21 深圳市景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频天线pcb板的制造方法
CN112150365B (zh) * 2020-10-15 2023-02-21 江西威力固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喷印图像的涨缩处理方法及喷印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15518A (zh) 202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96665A1 (zh) Pcb板涨缩补偿方法
CN103026299B (zh) 用于执行图案对准的方法和装置
US6567964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dummy pattern density generating system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atterning integrated circuits
KR102102422B1 (ko) 엇갈림식 도전성 피쳐를 갖는 집적 회로
CN112132973B (zh) 三维集成电路电磁仿真全三维网格快速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3115518B (zh) 涨缩平移方法
CN106273446A (zh) 一种用于3d打印的切片路径生成方法及系统
US10083266B2 (en) Simulation method of CMP process
KR20020001582A (ko) 반도체 집적 회로와 반도체 집적 회로 배선 레이아웃 방법
KR100255891B1 (ko) 반도체 집적 회로내의 기생부하 산출방법
CN110705203A (zh) 版图图形密度的分析方法
US8710671B2 (en) Multi-level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odeling multi-level integrated circuits
US11552067B2 (en) Semiconductor cell blocks having non-integer multiple of cell heights
CN114326325A (zh) 套刻标记及其形成方法
CN112149336B (zh) 三维集成电路电磁仿真高质量网格快速生成方法及装置
JP4728944B2 (ja) 電源ノイズ解析モデル生成プログラム及び電源ノイズ解析モデル作成装置
JP2010257216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のレイアウト検証方法
CN114167694A (zh) 一种组合式套刻标记、使用套刻标记测量套刻误差的方法
US6542834B1 (en) Capacitance estimation
JPH1187213A (ja) 重ね合わせ精度測定用パターン
US20050039154A1 (en) Method of routing a redistribution layer trace in an integrated circuit die
US20120304134A1 (en) Exposure data generation method
US5386374A (en) Method for simulating the surface contours of a layer material to be formed over a base structure
CN116776813B (zh) 集成电路制造刻蚀效应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30104185A1 (en) Semiconductor cell blocks having non-integer multiple of cell heigh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