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98480A - 双端转单端电路 - Google Patents

双端转单端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98480A
CN113098480A CN202110361975.7A CN202110361975A CN113098480A CN 113098480 A CN113098480 A CN 113098480A CN 202110361975 A CN202110361975 A CN 202110361975A CN 113098480 A CN113098480 A CN 1130984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input
double
load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619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98480B (zh
Inventor
潘权
付家翰
蔡平易
樊昕
王翠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36197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984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98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98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98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98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9/00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 H03K19/017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Networks Using Activ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包括:双转单主模块,包括主输入端和主输出端,用于将从所述主输入端输入的双端的输入信号转变为单端的输出信号从所述主输出端输出;带宽拓展模块,连接所述双转单主模块,用于拓展所述输出信号的带宽。本发明公开的双端转单端电路能在不增加电路复杂度的情况下提升通信带宽并提高通信速度。

Description

双端转单端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
背景技术
在物联网领域等通信领域,高速数字信号(>20Gb/s)在PCB(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板间或者信道通路间的严重频率损耗是目前通信电路里的一个重要难点,这是由于传输线的趋肤效应和介质损耗,使得高频信号与低频信号在传输线通路上看到了不同的阻抗。当发送宽带通信信号时,传输信道在高频特性下呈现一个非常低的阻抗,此时会引入一个非常大的高频损耗;发射机通路中会产生严重的信号损失,使得通信频率以及传输带宽受到巨大限制,增大误码率,因此常在光发射机模块对信号进行补偿。为了提高信息传输的密度,实现高密度信息传输,通常采用双端转单端(Differential-to-Single,D2S)结构,D2S结构使输入信号转变为单端的输出信号,原有信息从由两个信道组成的差分信号形式变为由一个信道组成的单端信号形式传输,节省一半的传输信道,提高了一倍的数据量。但由于沟道长度调制效应、寄生电阻以及尾电流源电阻等非理想因素的存在,D2S的差分输出信号带宽往往不理想。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双端转单端电路以提高输出信号带宽和通信速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缺陷和不足,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能在不增加电路复杂度的情况下提升通信带宽并提高通信速度。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公开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包括:
双转单主模块,包括主输入端和主输出端,用于将从所述主输入端输入的双端的输入信号转变为单端的输出信号从所述主输出端输出;
带宽拓展模块,连接所述双转单主模块,用于拓展所述输出信号的带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转单主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一负载、第二负载、第三负载、第四负载、第一电流源和第二电流源;所述主输入端包括第一主输入端和第二主输入端;
其中,所述第一主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输出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一负载的一端,所述第一负载远离第三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电压源;所述第二主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输出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负载的一端,所述第二负载远离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电压源;所述第一晶体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负载的一端,所述第三负载远离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流源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流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负载的一端,所述第四负载远离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流源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流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一电流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流源的正极;
所述带宽拓展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带宽拓展模块包括负电容和分支阻抗,所述负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所述分支阻抗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和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支阻抗包括分支电容,所述分支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和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支阻抗包括分支电阻,所述分支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和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支阻抗包括分支电容和分支电阻,所述分支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分支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所述分支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分支电容的第二端分别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带宽拓展模块包括分支电阻,所述分支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和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均为三极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端转单端电路还包括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和均衡器模块,所述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连接所述均衡器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均衡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输入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均衡器模块包括:
输入晶体管网络;以及分别连接所述输入晶体管网络的负载阻抗网络和退化RC网络;
所述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连接所述输入晶体管网络以连接至所述均衡器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负载阻抗网络连接所述输入晶体管网络且连接所述均衡器模块的输出端。
本发明以上实施例公开的双端转单端电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针对以往传统的D2S电路在中高频出现明显带宽不足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带宽拓展模块引入了一个零点,利用这个零点来均衡传统电路中存在的极点,进而拓展了双端转单端电路的带宽,将信号失配度降到最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传统的双端转单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包括双转单主模块110和带宽拓展模块120。双转单主模块110包括主输入端VIN和主输出端VOUT,双转单主模块110用于将从主输入端VIN输入的双端的输入信号转变为单端的输出信号从主输出端VOUT输出。带宽拓展模块120连接双转单主模块110,用于拓展输出信号的带宽。本实施例通过带宽拓展模块引入一个零点,利用这个零点来均衡传统电路中存在的极点,进而拓展双端转单端电路的带宽,以将信号失配度降到最低。
进一步的,参照图2至图5,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双转单主模块110包括:第一晶体管Q1、第二晶体管Q2、第三晶体管Q3、第四晶体管Q4、第一负载RC1、第二负载RC2、第三负载RC3、第四负载RC4、第一电流源I1以及第二电流源I2,主输入端VIN包括第一主输入端和第二主输入端。
其中,第一主输入端连接第一晶体管Q1的控制端,第一晶体管Q1的输入端连接第三晶体管Q3的输出端,第三晶体管Q3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端和第一负载RC1的一端,第一负载RC1远离第三晶体管Q3的另一端连接电压源VDD,第二主输入端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第二晶体管Q2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晶体管Q4的输出端,第四晶体管Q4的输入端连接主输出端VOUT和第二负载RC2的一端,第二负载RC2远离第四晶体管Q4的另一端连接电压源VDD。第一晶体管Q1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负载RC3的一端,第三负载RC3远离第一晶体管Q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流源I1的正极,第一电流源I1的负极接地;第二晶体管Q2的输出端连接第四负载RC4的一端,第四负载RC4远离第二晶体管Q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流源I2的正极,第二电流源I2的负极接地;第一电流源I1的正极连接第二电流源I2的正极;
带宽拓展模块120连接至第二晶体管Q2的输入端。
具体的,第三晶体管Q3的控制端例如连接参考电压VB,其为传统双端转单端电路中的常规结构,本实施例不再具体描述。其中,第一负载RC1和第二负载RC2并不限于图2中所示的负载电阻,还可以是电阻-电感串联以及电阻-T线圈(T-coil)串联等。
进一步的,第一晶体管Q1、第二晶体管Q2、第三晶体管Q3和第四晶体管Q4具体的例如采用三极管,或者还可以采用MOS管。其中,控制端为三极管的基极或者MOS管的栅极,输入端为三极管的集电极或者MOS管的漏极,输出端为三极管的发射极或者MOS管的源极。
进一步的,参照图2至图4,本发明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带宽拓展模块120包括负电容CBC和分支阻抗121,其中负电容CBC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二晶体管Q2的输入端和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分支阻抗12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输入端和接地。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分支阻抗121包括分支电容Cf,分支电容Cf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输入端和接地。
具体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分支阻抗121包括分支电阻Rf,分支电阻Rf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输入端和接地。
具体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分支阻抗121包括分支电容Cf和分支电阻Rf,分支电阻Rf的第一端连接分支电容Cf的第一端和第二晶体管Q2的输入端,分支电阻Rf的第二端和分支电容Cf的第二端分别接地。
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带宽拓展模块120包括分支电阻Rf,分支电阻Rf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输入端和接地。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公开的双端转单端电路的具体结构图。参照图6,该双端转单端电路除双转单主模块110和带宽拓展模块120(图6中未示出)外,还包括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300和均衡器模块200,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300连接均衡器模块200的输入端,均衡器模块200的输出端连接主双转单主模块110的主输入端VIN。参照图6中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300的结构,其例如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五晶体管Q5、第六晶体管Q6、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三电流源I3以及第四电流源I4。其中,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300的输入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第五晶体管Q5的控制端,第五晶体管Q5的输入端连接电压源VDD,第五晶体管Q5的输出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流源I3的正极,第三电流源I3的负极接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第六晶体管Q6的控制端,第六晶体管Q6的输入端连接电压源VDD,第六晶体管Q6的输出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流源I4的正极,第四电流源I4的负极接地。第一电阻R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和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和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其中,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例如为两个电阻串连。第五晶体管Q5和第六晶体管Q6例如为三极管,其控制端为三极管的基极,输入端为三极管的集电极以及输出端为三极管的射极。当然,上述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300的结构仅为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并不限制于此。
均衡器模块200例如可以采用本领域中常用的时间线性均衡器模块(CTLE),本实施例不限定其具体结构。本实施例通过在双转单主模块110的前一级增加均衡器模块为双转单主模块110引入额外的零点和极点,可以进一步达到拓展带宽的效果。
进一步的,参照图6均衡器模块200例如包括输入晶体管网络220以及分别连接输入晶体管网络220的负载阻抗网络210和退化RC网络230。其中,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300连接输入晶体管网络220以连接至均衡器模块200的输入端,负载阻抗网络210连接输入晶体管网络220且连接均衡器模块200的输出端。
具体地,参照图6中输入晶体管网络220的结构,输入晶体管网络220例如包括第七晶体管Q7和第八晶体管Q8,负载阻抗网络210例如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退化RC网络230例如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三电容C3、可变电容Cvar、第五电流源I5以及第六电流源I6
其中,第七晶体管Q7的控制端和第八晶体管Q8的控制端分别连接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300,第七晶体管Q7的输入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双转单主模块110的第一主输入端,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电压源VDD,第七晶体管Q7的输出端连接第五电流源I5的正极,第五电流源I5的负极接地。第八晶体管Q8的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和双转单主模块110的第二主输入端,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电压源VDD,第八晶体管Q8的输出端连接第六电流源I6的正极,第六电流源I6的负极接地。以及第七电阻R7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七晶体管Q7的输出端和第八警晶体管Q8的输出端,可变电容Cvar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七晶体管Q7的输出端和第八晶体管Q8的输出端,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第七晶体管Q7的输出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八晶体管Q8的输出端,其中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例如是可变电阻。当然,上述仅为均衡器模块200的一种具体实施结构,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制,负载阻抗网络210包括但不限于一对负载电阻、一对电阻-电感串联对以及一对电阻-T线圈(T-coil)串联对。输入晶体管网络220还可以包括两对共源共栅结构,退化RC网络230还可以包括电容电阻串联对以及多组电容并联/串联对。第七晶体管Q7和第八晶体管Q8的选择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1和图2所示结构对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进行简要说明:
图1为传统双转单(D2S)电路,其中Q1和Q3组成cascode(共源共栅)结构,增大左边信号输出带宽,同时利用Q4把左边信号耦合到右边输出,此时有:
极点p1:
Figure BDA0003005951240000111
极点p2:
Figure BDA0003005951240000112
零点z:
Figure BDA0003005951240000113
图2在图1的基础上增加了负电容CBC(基极与集电极寄生电容)。双转单主模块110中,负电容CBC由第二晶体管Q2的寄生电容已经产生了需要的CBC电容值。参考图2,第一晶体管Q1的输入端交流信号跟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交流输入信号极性相同。第一晶体管Q1的输入端交流信号经过第三晶体管Q3极性不变,将第一负载RC1的数值设计得较大,使得经过第三晶体管Q3的输入端交流信号变得很大,利用第四晶体管Q4射极跟随器的特性,第三晶体管Q3的输入端交流信号会使得第四晶体管Q4输出端信号极性发生180°反转。这样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和第二晶体管Q2的输入端的信号极性相同。第二晶体管Q2的负电容CBC的米勒效应是由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到第二晶体管Q2的输入端的增益决定的。经过翻转,第二晶体管Q2的增益为正,负电容CBC的米勒等效电感变为负值,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的寄生电容CBE等效为CBE+CBC,使CBE减小。作为一种近似,采用低频的增益,该低频的增益近似等于
Figure BDA0003005951240000121
所以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电容近似等于
Figure BDA0003005951240000122
由于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和第二晶体管Q2的输入端的信号极性相同,从而导致公式变成了
Figure BDA0003005951240000123
使得
极点p2:
Figure BDA0003005951240000124
往后推移,
零点z:
Figure BDA0003005951240000125
往前推移,
使得电路本身存在的极点被引入的负电容零点抵消,因此如图2所示的双端转单端电路有助于拓宽输出带宽。如图5所示,采用分支电阻Rf也能起到将零点向前推移的效果。如图3所示为分支电阻Rf和负电容CBC同时调节的情况,也可以达到前述将零点向前推移拓宽输出带宽的效果。如图4所示为采用RC环路阻抗替代分支电阻Rf的情况,其原理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一一推导。
本发明以上实施例公开的双端转单端电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针对以往传统的D2S电路在中高频出现明显带宽不足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带宽拓展模块引入了一个零点,利用这个零点来均衡传统电路中存在的极点,进而拓展了双端转单端电路的带宽,将信号失配度降到最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双转单主模块,包括主输入端和主输出端,用于将从所述主输入端输入的双端的输入信号转变为单端的输出信号从所述主输出端输出;
带宽拓展模块,连接所述双转单主模块,用于拓展所述输出信号的带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端转单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转单主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一负载、第二负载、第三负载、第四负载、第一电流源和第二电流源;所述主输入端包括第一主输入端和第二主输入端;
其中,所述第一主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输出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一负载的一端,所述第一负载远离第三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电压源;所述第二主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输出端,所述第四晶体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负载的一端,所述第二负载远离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电压源;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负载的一端,所述第三负载远离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流源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流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负载的一端,所述第四负载远离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流源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流源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一电流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流源的正极;
所述带宽拓展模块连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端转单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拓展模块包括负电容和分支阻抗,所述负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所述分支阻抗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和接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端转单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阻抗包括分支电容,所述分支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和接地。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端转单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阻抗包括分支电阻,所述分支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和接地。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端转单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阻抗包括分支电容和分支电阻,所述分支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分支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所述分支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分支电容的第二端分别接地。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端转单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拓展模块包括分支电阻,所述分支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晶体管的输入端和接地。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端转单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均为三极管。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端转单端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和均衡器模块,所述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连接所述均衡器模块的输入端,所述均衡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输入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端转单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衡器模块包括:
输入晶体管网络;以及分别连接所述输入晶体管网络的负载阻抗网络和退化RC网络;
所述输入匹配缓冲器模块连接所述输入晶体管网络以连接至所述均衡器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负载阻抗网络连接所述输入晶体管网络且连接所述均衡器模块的输出端。
CN202110361975.7A 2021-04-02 2021-04-02 双端转单端电路 Active CN1130984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1975.7A CN113098480B (zh) 2021-04-02 2021-04-02 双端转单端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1975.7A CN113098480B (zh) 2021-04-02 2021-04-02 双端转单端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98480A true CN113098480A (zh) 2021-07-09
CN113098480B CN113098480B (zh) 2023-01-17

Family

ID=76673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61975.7A Active CN113098480B (zh) 2021-04-02 2021-04-02 双端转单端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98480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78347A1 (en) * 1981-10-29 1983-05-11 BELL TELEPHO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Naamloze Vennootschap Telecommunication line high-efficiency operational amplifier
US20060044068A1 (en) * 2004-08-26 2006-03-02 Sergey Alenin Bipolar differential to single ended transfer circuit with gain boost
CN203800908U (zh) * 2014-04-15 2014-08-27 无锡中科微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速比较器
US8937495B1 (en) * 2013-03-28 2015-01-20 Rockwell Collins, Inc. Frequency enhanced emitter coupled logic topology
CN106253892A (zh) * 2015-06-09 2016-12-2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缓冲器电路
CN107872220A (zh) * 2017-11-01 2018-04-03 东南大学 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
CN108023549A (zh) * 2017-11-20 2018-05-11 天津大学 采用分集接收技术的可见光通信接收机专用芯片
US20180284829A1 (en) * 2017-04-03 2018-10-04 Vidatronic, Inc. Voltage regulators with improved power supply rejection using negative impedanc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78347A1 (en) * 1981-10-29 1983-05-11 BELL TELEPHO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Naamloze Vennootschap Telecommunication line high-efficiency operational amplifier
US20060044068A1 (en) * 2004-08-26 2006-03-02 Sergey Alenin Bipolar differential to single ended transfer circuit with gain boost
US8937495B1 (en) * 2013-03-28 2015-01-20 Rockwell Collins, Inc. Frequency enhanced emitter coupled logic topology
CN203800908U (zh) * 2014-04-15 2014-08-27 无锡中科微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速比较器
CN106253892A (zh) * 2015-06-09 2016-12-2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缓冲器电路
US20180284829A1 (en) * 2017-04-03 2018-10-04 Vidatronic, Inc. Voltage regulators with improved power supply rejection using negative impedance
CN107872220A (zh) * 2017-11-01 2018-04-03 东南大学 一种双端转单端电路
CN108023549A (zh) * 2017-11-20 2018-05-11 天津大学 采用分集接收技术的可见光通信接收机专用芯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AHAN FU ET AL: "A 224-Gb/s PAM4 High-Linearity, Energy-Efficiency Differential to Single-Ended Driver in 130-nm SiGe BiCMOS", 《202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CIRCUIT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98480B (zh) 202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20942B (zh) 一种超宽带低噪声高平衡片上有源巴伦
US9500886B2 (en) Optical modulator driver
CN110492890B (zh) 一种电流型射频发射前端电路、信号处理方法及发射系统
US7737783B2 (en) Differential amplifier
CN108183696B (zh) 一种低压高速可编程均衡电路
KR20200013245A (ko) 차동 입력 수신기를 구현하기 위한 회로 및 차동 입력 수신기를 구현하는 방법
CN111865244B (zh) 一种数字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
JP2016051975A (ja) 進行波型増幅器
TW202029658A (zh) 高速全雙工收發器
CN106656883A (zh) 一种低频增益分段可调的线性均衡器
US5708391A (en) High frequency differential filter with CMOS control
US7737802B2 (en) Passive equalizer with negative impedance to increase a gain
CN113098480B (zh) 双端转单端电路
CN102340295B (zh) 一种宽带有源巴伦电路
CN206259962U (zh) 一种低频增益分段可调的线性均衡器
CN216721309U (zh) 一种连续时间线性均衡电路和宽带接收机
CN216437154U (zh) 双频段压控振荡器、超再生接收机及通信设备
CN110868229A (zh) 一种基于共轭双极点的射频前端电路宽带补偿方法
WO2023115456A1 (zh) 一种连续时间线性均衡电路和宽带接收机
CN214900806U (zh) 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射频前端模组及通信终端
CN113098440A (zh) 去加重式连续时间线性均衡器架构
KR101907644B1 (ko) 적응형 이퀄라이징 회로
CN204948030U (zh) 低功耗超宽带低噪声放大器
US20240039492A1 (en) Differential amplifier circuit
CN110311638B (zh) 一种多进制调制放大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