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73418A - 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73418A CN113073418A CN202110243836.4A CN202110243836A CN113073418A CN 113073418 A CN113073418 A CN 113073418A CN 202110243836 A CN202110243836 A CN 202110243836A CN 113073418 A CN113073418 A CN 1130734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s
- edge
- fabric
- tubular fabric
- nee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属于针织横编技术领域,所述方法是在编织筒状织物边缘线圈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一定针数,以使得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所述一定针数为1~18针。针对单面平针组织、单面浮线组织、双面罗纹组织的隔针编织方法,对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性进行调节,达到织物所有线圈纱环长均匀分布,RSD为0,布面整体包括边缘平整均匀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属于针织横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针织毛衫制作流程通常是衣片到缝合到后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往往因为开发流程过长错过交期。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属于转型期,逐渐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创新设计和品牌设计的模式转变,用工成本的增加和一线工人“招工难”问题,使大部分企业不堪重负,针织毛衫行业正向全成形方向发展,目前市场上能全成形编织的机器主要有双针床长机隔针编织和四针床电脑横机,四针床电脑横机功能强大,但价格昂贵,且主要被岛精机所垄断,因此近两年双针床长机全成形不断涌向市场。
由于双针床编织全成形服装需要隔针编织,因此主要适用于粗机号,线圈延展线相对较长,而前后针床的隔距一般是固定的,对于不同组织设计时常常存在在筒状编织的边缘线圈大小不均匀的情况,对于单面平针或浮线组织,当边缘浮线过长时,随着纱嘴的回转,导致纱线走捷径,边缘线圈抽紧,布面凹凸不平;对于双面组织,在筒状中间其前后针床的延展线会转移至线圈,在筒状边缘由于纱嘴回转和前后针床的延展线减小,导致边缘线圈过小,影响织物美观,无法达到高品质毛衫的质量要求。目前关于隔针双针床全成形的研究主要集中加针方法,如编号为CN103882617A的发明专利“一种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织可穿织物的加针编织方法”;起头方法,如编号为CN103866478A的发明专利“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织可穿1*1罗纹组织织物的方法”;整体设计方法如编号为CN107447352A的发明专利“一种针织横机的筒状3D编织方法及其织可穿产品”等,均为整体的编织方法,未涉及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不均匀的细节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
【技术方案】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横机上编织的一种双针床隔针无痕全成形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在编织筒状织物边缘线圈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一定针数,以使得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从而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所述方法是在编织筒状织物边缘线圈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一定针数,以使得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所述一定针数为1~18针。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外移针数与织物组织结构相关。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单面平针组织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1~3针。优选地,向外移动1针。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双面罗纹组织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1~3针。优选地,向外移动2针。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单面浮线组织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1~18针。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方法是采用横机进行编织的,在编织筒状织物边缘线圈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一定针数,以使得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所述一定针数为1~18针。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单面平针组织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1~3针。优选地,向外移动1针。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双面罗纹组织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1~3针。优选地,向外移动2针。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单面浮线组织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1~18针。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是由横机通过隔针的方式编织全成形织物;该横机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相向配置的至少一对针床,配有最多16个导纱器;所述编织的织物通过一体成形;所编织的全成形织物筒状边缘线圈大小均匀一致。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筒状织物。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平整;线圈纱环大小的RSD小于1%。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筒状织物包括针织上衣、裤子、裙装、手套、帽子、袜子、围脖或护膝。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双针床隔针无痕全成形织物的编织方法,针对单面平针组织、单面浮线组织、双面罗纹组织的隔针编织方法,对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性进行调节,达到织物所有线圈纱环长均匀分布,RSD为0,布面整体包括边缘平整均匀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平纹无痕全成形织物的方法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1*1罗纹无痕全成形织物的方法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浮线无痕全成形织物的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平纹无痕全成形织物的方法示意图。假设前针床的针一次编号为a、b、c、d、e、f、g、h、i、j、k、l、m、n、o、p,对应的后针床上的织针一次编号为a'、b'、c'、d'、e'、f'、g'、h'、i'、j'、k'、l'、m'、n'、o'、p'(与前针床织针相对应,图中未标出),其中a、a'、p、p'为边缘空针,b、c、n、o及b'、c'、n'、o'为筒状织物平针组织边缘需单独设计的织针,d-m及d'-m'为筒状织物平针组织循环部分。
机头右行时,如图1(1)部分,若按照正常组织设计,右边缘前床成圈的织针为n,后床成圈的织针为o',但边缘线圈n与o'之间的延展线仅由前后床n与o'之间的隔距形成,其长度与针床隔距设定有关,设其长度为A,而中间线圈如j到l之间的延展线为2针距形成,其长度与机号相关,设其长度为B,边缘线圈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存在差异,其中,中间线圈纱环长6.8mm,边缘线圈纱环长6.5mm,RSD为4.4%,这样下机后会存在线圈边缘大小不一致的痕迹,影响织物美观。本实施例所用的机号为15针,所采取的组织为平针,故向外移动一针即可,移动后边缘前针床延展线为3针距的宽度,后针床约为2针距的宽度,纱嘴回转将纱线抽紧,正好用于补偿前床3针距多出的1针距的长度,从而下机后边缘延展线长度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外观一致,中间线圈纱环长6.8mm,边缘线圈纱环长6.8mm,RSD为0,线圈大小均匀。
机头左行时,如图1(2)部分,若按照正常组织设计,左边缘前床成圈的织针为b,后床成圈的织针为c',但边缘线圈b与c'之间的延展线仅由前后床b与c'之间的隔距形成,其长度与针床隔距设定有关,设其长度为A,而中间线圈如j到l之间的延展线为2针距形成,其长度与机号相关,设其长度为B,边缘线圈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存在差异,其中,中间线圈纱环长6.8mm,边缘线圈纱环长6.5mm,RSD为4.4%,这样下机后会存在线圈边缘大小不一致的痕迹,影响织物美观。本实施例所用的机号为15针,所采取的组织为平针,故向外移动一针即可,移动后边缘前针床延展线为2针距的宽度,后针床约为3针距的宽度,纱嘴回转将纱线抽紧,正好用于补偿后床3针距多出的1针距的长度,从而下机后边缘延展线长度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外观一致,中间线圈纱环长6.8mm,边缘线圈纱环长6.8mm,RSD为0,线圈大小均匀。
实施例2:
如图2,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1*1罗纹无痕全成形织物的方法示意图。假设前针床的针一次编号为a、b、c、d、e、f、g、h、i、j、k、l、m、n、o、p,对应的后针床上的织针一次编号为a'、b'、c'、d'、e'、f'、g'、h'、i'、j'、k'、l'、m'、n'、o'、p'(与前针床织针相对应,图中未标出),其中a、b、c、n、o及a'、b'、c'、n'、o'为筒状织物平针组织边缘需单独设计的织针,d-m及d'-m'为筒状织物平针组织循环部分。
机头右行时,如图2(1)部分,若按照正常组织设计,右边缘前床成圈的织针为n',后床成圈的织针为m,但边缘线圈n'与m之间的延展线仅由前后床n'与m之间的隔距形成,其长度与针床隔距设定有关,设其长度为A,而中间线圈如j到l之间的延展线为2针距和前后针床隔距之和形成,其长度与机号和前后针床隔距相关,设其长度为B,边缘线圈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存在差异,这样下机后会存在线圈边缘大小不一致的痕迹,其中,中间线圈纱环长6.0mm,边缘线圈纱环长5.7mm,RSD为5.0%,影响织物美观。本实施例所用的机号为15针,所采取的组织为1*1罗纹,故需向外移动2针,移动后边缘前针床延展线为4针距的宽度,后针床约为3针距的宽度,纱嘴回转将纱线抽紧,且由于1*1罗纹本身前后针床延展线较大,边缘无延展线,正好用于补偿前后针床多出的长度,从而下机后边缘延展线长度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外观一致,中间线圈纱环长6.0mm,边缘线圈纱环长6.0mm,RSD为0,线圈大小均匀。
机头左行时,如图2(2)部分,若按照正常组织设计,左边缘前床成圈的织针为d,后床成圈的织针为c',但边缘线圈d与c'之间的延展线仅由前后床d与c'之间的隔距形成,其长度与针床隔距设定有关,设其长度为A,而中间线圈如j到l之间的延展线为2针距和前后针床隔距之和形成,其长度与机号和前后针床隔距相关,设其长度为B,边缘线圈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存在差异,这样下机后会存在线圈边缘大小不一致的痕迹,其中,中间线圈纱环长6.0mm,边缘线圈纱环长5.7mm,RSD为5.0%,影响织物美观。本实施例所用的机号为15针,所采取的组织为1*1罗纹,故需向外移动2针,移动后边缘后针床延展线为4针距的宽度,前针床约为3针距的宽度,纱嘴回转将纱线抽紧,且由于1*1罗纹本身前后针床延展线较大,边缘无延展线,正好用于补偿前后针床多出的长度,从而下机后边缘延展线长度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外观一致,中间线圈纱环长6.0mm,边缘线圈纱环长6.0mm,RSD为0,线圈大小均匀。
实施例3:
如图3,由双针床横编机编织浮线组织无痕全成形织物的方法示意图。假设前针床的织针一次编号为a、b、c、d、e、f、g、h、i、j、k、l、m、n、o、p、q、r,对应的后针床上的织针一次编号为a'、b'、c'、d'、e'、f'、g'、h'、i'、j'、k'、l'、m'、n'、o'、p'、q'、r'(与前针床织针相对应,图中未标出),其中a、b、c、n、o及a'、b'、c'、n'、o'为筒状织物平针组织边缘需单独设计的织针,d-m及d'-m'为筒状织物平针组织循环部分。
机头右行时,如图3(1)部分,若按照正常组织设计,右边缘前床成圈的织针为o,后床成圈的织针为p',但边缘线圈o与p'之间的延展线仅由前后床o与p'之间的隔距形成,其长度与针床隔距设定有关,设其长度为A,而中间线圈如i到l之间的延展线为3针距形成,其长度与机号和前后针床隔距相关,设其长度为B,边缘线圈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存在差异,这样下机后会存在线圈边缘大小不一致的痕迹,其中,中间线圈纱环长7.0mm,边缘线圈纱环长6.7mm,RSD为4.3%,影响织物美观。本实施例所用的机号为15针,所采取的组织为浮线组织,故需向外移动1针,移动后边缘前针床延展线为4针距的宽度,后针床约为3针距的宽度,纱嘴回转将纱线抽紧,且由浮线组织本身前后针床延展线较大,边缘无延展线,正好用于补偿前后针床多出的长度,从而下机后边缘延展线长度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外观一致,中间线圈纱环长7.0mm,边缘线圈纱环长7.0mm,RSD为0,线圈大小均匀。
机头左行时,如图3(2)部分,若按照正常组织设计,左边缘前床成圈的织针为c,后床成圈的织针为d',但边缘线圈c与d'之间的延展线仅由前后床c与d'之间的隔距形成,其长度与针床隔距设定有关,设其长度为A,而中间线圈i到l之间的延展线为3针距和前后针床隔距之和形成,其长度与机号和前后针床隔距相关,设其长度为B,边缘线圈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存在差异,这样下机后会存在线圈边缘大小不一致的痕迹,其中,中间线圈纱环长7.0mm,边缘线圈纱环长6.7mm,RSD为4.3%,影响织物美观。根据A与B的关系粗略计算边缘需要向外移动的针数,本实施例所用的机号为15针,所采取的组织为浮线组织,故需向外移动1针,移动后边缘后针床延展线为4针距的宽度,前针床约为3针距的宽度,纱嘴回转将纱线抽紧,且由于浮线组织本身前后针床延展线较大,边缘无延展线,正好用于补偿前后针床多出的长度,从而下机后边缘延展线长度与中间线圈延展线长度外观一致,中间线圈纱环长7.0mm,边缘线圈纱环长7.0mm,RSD为0,线圈大小均匀。
另一方面,由于浮线组织花型设计具有多样性且无一定规律存在,边针向外移动针数不固定,发明人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优选地,向外移动针数控制在1英寸范围内(即1-18针),能够获得较好的线圈大小均匀度;超出该范围容易造成两种后果,一是浮线太长编织时织针容易勾不到纱线导致漏针,二是浮线太长影响穿着效果,穿着时容易勾线。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做各种的改动与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在编织筒状织物边缘线圈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一定针数,以使得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所述一定针数为1~18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单面平针组织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1~3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双面罗纹组织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1~3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单面浮线组织时,边缘边针向外移动1~18针。
5.一种筒状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采用横机进行编织的,在编织筒状织物边缘线圈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一定针数,以使得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所述一定针数为1~18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由横机通过隔针的方式编织全成形织物;该横机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相向配置的至少一对针床,配有最多16个导纱器;所述编织的织物通过一体成形;所编织的全成形织物筒状边缘线圈大小均匀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单面平针组织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1~3针;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双面罗纹组织时,边缘边针需向外移动1~3针;当织物组织结构为单面浮线组织时,边缘边针向外移动1~18针。
8.应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筒状织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筒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织物包括针织上衣、裤子、裙装、手套、帽子、袜子、围脖或护膝。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筒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平整;线圈纱环大小的RSD小于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43836.4A CN113073418B (zh) | 2021-03-05 | 2021-03-05 | 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43836.4A CN113073418B (zh) | 2021-03-05 | 2021-03-05 | 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73418A true CN113073418A (zh) | 2021-07-06 |
CN113073418B CN113073418B (zh) | 2022-05-10 |
Family
ID=76610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43836.4A Active CN113073418B (zh) | 2021-03-05 | 2021-03-05 | 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073418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86561A (ja) * | 1991-09-24 | 1993-04-06 | Shima Seiki Mfg Ltd | 横編機におけ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CN1210914A (zh) * | 1997-09-09 | 1999-03-17 | H·斯托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生产针织物,特别是在横机上生产针织物的方法 |
JP2007291551A (ja) * | 2006-04-24 | 2007-11-08 | Shima Seiki Mfg Ltd | 4枚ベッド横編機での筒状1×1リブ編成方法、およびデザイン装置 |
CN101168883A (zh) * | 2006-10-26 | 2008-04-30 | H.斯托尔两合公司 | 利用添纱针织技术制作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方法 |
CN107142601A (zh) * | 2016-03-01 | 2017-09-08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CN109322052A (zh) * | 2017-08-01 | 2019-02-1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CN109943962A (zh) * | 2017-12-21 | 2019-06-28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2021
- 2021-03-05 CN CN202110243836.4A patent/CN11307341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86561A (ja) * | 1991-09-24 | 1993-04-06 | Shima Seiki Mfg Ltd | 横編機におけ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CN1210914A (zh) * | 1997-09-09 | 1999-03-17 | H·斯托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生产针织物,特别是在横机上生产针织物的方法 |
JP2007291551A (ja) * | 2006-04-24 | 2007-11-08 | Shima Seiki Mfg Ltd | 4枚ベッド横編機での筒状1×1リブ編成方法、およびデザイン装置 |
CN101168883A (zh) * | 2006-10-26 | 2008-04-30 | H.斯托尔两合公司 | 利用添纱针织技术制作圆筒形成品针织物的方法 |
CN107142601A (zh) * | 2016-03-01 | 2017-09-08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CN109322052A (zh) * | 2017-08-01 | 2019-02-1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CN109943962A (zh) * | 2017-12-21 | 2019-06-28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刘博: "全成形针织休闲西服的工艺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工程科技Ⅰ辑》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73418B (zh) | 2022-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3005780A1 (zh) | 隔针技术编织全成形产品的工艺方法 | |
US7640770B2 (en) | Fabric knitting method and knitted product | |
CN112609306B (zh) | 一种全成型横机服装的夹位结构编织方法及其夹位结构 | |
CN111778621B (zh) | 具有附件的一体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JP2568135B2 (ja) | 筒状編地の切込部分の編成方法 | |
CN112962204B (zh) | 用于提高全成型服装夹位强度的编织方法及其加固结构 | |
JP2002524667A (ja) | 三次元のニット製品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 |
CN108842269B (zh) | 双面针织物的双层流苏复合结构的编织方法 | |
CN112481787B (zh) | 一种织带状流苏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 |
Anand | Technical fabric structures–2. Knitted fabrics | |
CN100537869C (zh) | 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和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 | |
CN101395312B (zh) | 形成放针线圈的方法及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的针织物 | |
KR200484283Y1 (ko) | 통기성 원형 편직물 | |
CN108754805B (zh)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 |
CN110592787B (zh) |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 |
CN1961105A (zh) | 生产针织品的方法和机器及用针织品制得的产品 | |
CN113073418B (zh) | 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 | |
CN109652915B (zh) | 经编无缝无底提花双面网孔织物的织造方法 | |
KR20130111278A (ko) |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편성포 | |
CN112962205B (zh) | 一种全成型裤子横裆的编织方法及其横裆结构 | |
CN220887884U (zh) | 一种防变形加针针织袖口 | |
CN105113114A (zh) | 经编无缝无底提花菱形网的织造方法 | |
KR102080798B1 (ko) | 기능성 원단용 환편기의 편성방법 및 장치 | |
CN221192509U (zh) | 一种锦纶凉感提花面料 | |
KR101883572B1 (ko) | 다공성 무봉제 니트 의류 원단의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의하여 제조된 니트 의류 원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