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1673B - 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51673B CN113051673B CN202011467208.6A CN202011467208A CN113051673B CN 113051673 B CN113051673 B CN 113051673B CN 202011467208 A CN202011467208 A CN 202011467208A CN 113051673 B CN113051673 B CN 11305167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bot
- friction
- joint
- stribeck
- spe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2068 ge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2922 simulated ann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35772 mu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86 linear fun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334134 Rugopharynx epsilon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7—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e.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or training a model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12—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using genetic models
- G06N3/126—Evolutionary algorithms, e.g. genetic algorithms or genetic programm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Physi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用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对机器人关节摩擦力进行建模,使用不同的余弦激励轨迹依次对机器人关节进行激励,获得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速度映射关系;利用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根据得到的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速度映射关系辨识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的参数。本发明所提出的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及其辨识方法实用可行,建立机器人关节内部摩擦力的准确模型,提高了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精度,同时也可进一步改善机器人的控制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的动力学控制优化领域,主要涉及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机器人的需求不断上升,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应用于打磨、抛光、装配等领域,而且像手动示教、人机共存等操作中,人与机器人的工作空间重叠,因此对机器人的防碰撞等具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些应用场景中,往往需要机器人的力感知能力。通常有两种途径实现机器人的力感知,即增加力/力矩传感器或者直接通过检测机器人电机电流而感知机器人的外部力信息。由于力/力矩传感器价格昂贵,目前有很多关于通过检测电机电流而获得关节力矩,利用机器人动力学方程得到机器人的末端受力的研究。机器人关节的运动是通过RV或者谐波减速器将伺服电机的运动传递到手臂,由于减速器各个运动部件的摩擦,在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中需要考虑到关节传动中的摩擦力。因此,结合机器人关节摩擦模型,可以建立更加精确的机器人动力学模型,以此来提高机器人末端力感知的精度。
由于机器人运动学方程存在非线性,关节的运动速度变化较大,如何将满足不同运动速度的较高精度的摩擦模型综合到动力学方程中是机器人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故针对机器人关节摩擦进行准确的动力学建模一直是摩擦领域、机器人及其控制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禹鑫燚、詹益安提出了一种六自由度机械臂动力学模型辨识方法(禹鑫燚,詹益安,欧林林,王正安,洪学劲峰.六自由度机械臂动力学模型辨识方法[P].浙江:CN107498562A,2017-12-22),其发明利用改进的牛顿-欧拉方法建立机械臂动力学模型,并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辨识动力学参数,但是采用的是库伦+粘性摩擦模型,该线性摩擦模型在机器人关节从静止到转动、从运动到静止以及变换转向方向等低速运动过程中并不能真实反映摩擦的非线性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满足现有的需求,对传统Stribeck摩擦模型进行改进以更好地适用于工业机器人,同时提出一种相应的摩擦模型辨识方法。该方法使用改进后的Stribeck摩擦模型对机器人关节内部摩擦力进行建模,然后使用不同的余弦激励轨迹依次对机器人关节进行激励,建立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与关节速度的映射关系,最后,利用混合遗传算法辨识改进后的Stribeck摩擦模型的各个参数。为简化叙述,文中将改进后的Stribeck摩擦模型统一称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
本发明的目的至少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之一实现。
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对机器人关节摩擦力进行建模,使用不同的余弦激励轨迹依次对机器人关节进行激励,获得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速度映射关系;
S2、利用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根据步骤S1中得到的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速度映射关系辨识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的参数。
进一步地,步骤S1中,针对机器人实际上的关节摩擦力矩相对于正、负速度之间并不完全对称的问题,同时为解决传统Stribeck摩擦模型在速度为零处不连续,会导致机器人关节在运动换向时产生力矩的突变,影响机器人低速运动控制性能,因此对传统Stribeck摩擦模型进行改进,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如下式所示:
式中,τf为机器人关节的摩擦力矩,i为关节序号,i=1,2,...,6,为关节i的角速度,fC为库伦摩擦系数,fS为最大静摩擦力,vs为Stribeck速度阈值,γ为Stribeck曲线的衰减经验常数,通常取值为0.5~2,此处取值为2,fV为粘性摩擦系数,fP为偏置参数,为设定的速度阈值;在Stribeck摩擦模型中添加一个偏置参数fP,能够提高摩擦模型跟实际摩擦力矩的拟合精度;在关节低速区间内引入线性函数连接摩擦模型,能够克服机器人关节在运动换向时产生力矩突变的缺点,提升机器人低速运动控制性能。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余弦激励轨迹的参数数值根据所用的机器人运动空间和性能确定,具体如下:
由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式(1)可知,同时采用描图法对Stribeck曲线进行拟合,高速段即高于Stribeck速度阈值vs的拟合直线与纵轴交点值为库伦摩擦系数fC,其斜率为粘性摩擦系数fV,低速段即低于Stribeck速度阈值vs的拟合直线与纵轴交点值为最大静摩擦力fS,其与库伦摩擦系数fC的交点值为Stribeck速度阈值vs,因此低速运动利于辨识参数fS和vs,高速运动则利于辨识参数fC和fV。
进一步地,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辨识出摩擦参数,不能采用单一的余弦运动轨迹方案,故采用高、低速的余弦轨迹相结合的运动方案,即采用两种不同速度下的余弦轨迹去激励机器人关节,低速余弦轨迹的最高速度为Stribeck速度阈值vs的2到4倍,高速余弦轨迹的最高速度要远远大于Stribeck速度阈值vs,至少为10倍以上。
进一步地,步骤S1中,将机器人关节系统建模为由扭转弹簧连接的二惯量系统,右侧为电机侧,左侧为关节侧,τm为电机输入转矩,由电机侧传递到减速器输入端,减速器将输入力矩放大并传输到输出端,τ为关节力矩,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角,τf为关节摩擦力矩,M(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动惯量。
对于关节型机器人,其机器人动力学方程是机器人关节力矩和关节位置、角速度、角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
式中,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角,分别为关节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M(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动惯量,为与离心力和科氏力有关的力矩,G(q)为关节重力矩,τf为关节摩擦力矩。
由式(2)可知在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及转角、角速度、角加速度、关节力矩已知的情况下,令分别为式(2)中M(q)、G(q)相对应变量的辨识值,τ为机器人关节的实际力矩,可计算得出机器人关节的摩擦力矩为:
进一步地,步骤S1中,为了辨识关节摩擦模型的摩擦参数,首先需要建立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和所对应关节速度之间的映射关系;为保证机器人运动速度从零开始均匀变化,故本发明采用机器人跟踪余弦轨迹的运动方案,采集机器人关节同时刻下的力矩值和位置值,通过滤波处理与差分运算,利用式(3)来建立速度与关节摩擦力矩映射关系,具体如下:
在机器人处于空载且外力为零的状态下,若让机器人其中一个关节单独跟踪余弦轨迹运动,其它非激励关节呈锁定状态,则关节的科氏力和离心力为0,可以消除关节科氏力和离心力估计误差对摩擦参数辨识产生的影响,还可以避免多关节同时运动的耦合误差。
取关节激励轨迹为:
x(q)=-Acos(wt); (4)
理论速度为:
v(q)=Awsin(wt); (5)
加速度为:
a(q)=Aw2cos(wt); (6)
式(4)—(6)中,w代表余弦轨迹的频率,由上述加速度公式可知,加速度是与频率w的平方成正比的,为了减小机器人手臂转动惯量M(q)估计误差对摩擦模型辨识精度的影响,可选取轨迹w≤1的余弦轨迹。
进一步地,步骤S2中,在得到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和所对应关节速度之间的映射关系数据后,利用遗传算法来辨识摩擦模型参数,同时加入模拟退火算法提升算法的搜索效率,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初始化操作:将式(1)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参数的辨识值:库伦摩擦系数最大静摩擦力Stribeck速度阈值粘性摩擦系数偏置参数fP、速度阈值转化成向量形式为在参数的范围内随机生成初始种群序列xk表示种群中第k个个体,设置进化代数器g=0,最大进化代数G,种群规模M,交叉参数Pc1,Pc2,变异参数Pm1,Pm2;
步骤S2.2、适应度计算:针对生成的初始种群,计算各需辨识参数对应种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
步骤S2.3、选择,交叉,变异操作:基于轮盘赌算法选择适应度高的个体,再经交叉变异操作产生新一代的种群;
步骤S2.4、模拟退火操作:对经过遗传算法得到的较优解给予扰动后得到新种群,然后对新种群进行模拟退火操作产生新一代的种群;
步骤S2.5、退温操作,精英保留操作:用迄今为止的最优个体替换掉当前种群中最差的个体;
步骤S2.6、判断该种群是否满足终止条件g>G,g为当前进化代数,G为最大进化代数,若满足终止条件,则从种群进行过程中选出具有最大适应度的个体作为最优解输出,若不满足终止条件则返回步骤S2.2。
进一步地,步骤S2.3中,进行交叉变异操作时,交叉、变异参数选择自适应参数,具体如下:
式中,fmax为群体中最大适应度值,favg为每代群体的平均适应度值,f′为要交叉的两个个体中较大的适应度值,f为要变异的个体的适应度值;
交叉方式采用均匀交叉,假设在第g代种群的第k和k+1两个个体进行交叉,交叉后两个新个体为:
式中,参数β∈[0,1]是常数或随机数,分别为第g+1代种群的第k和k+1两个个体;
变异操作时采用单点变异方式,假设在当前种群中第k个个体xk产生变异,变异后的新个体为:
x′k=rand[xk-s(g)(xk-L),xk+s(g)(U-xk)]; (9)
式中,rand[a,b]函数代表返回[a,b]范围内的一个随机数,s(g)为变异尺度,g为当前进化代数,G为最大进化代数,c为常数参数,一般r为随机参数,r∈[0,1.0];U、L分别为种群个体xk的上、下限。
进一步地,步骤S2.4中,在得到经过遗传算法进化后的较优解时,给予扰动得到新种群,其中采用的扰动方式为:
式中,第g代种群中的第k个个体,代表第g+1代种群中的第k个个体,U、L分别为种群个体xk的上、下限,sgn(·)为符号函数,W为当前温度,u为随机参数,u∈[0,1.0]。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实现了使用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对机器人关节内部摩擦力进行建模,同时基于混合遗传算法实现了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的参数辨识,使得基于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的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力矩变化,可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控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机器人实验平台。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的示意图。
图4是采用描图法对Stribeck曲线进行拟合的示意图。
图5是机器人关节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是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关节1的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拟合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关节1的力矩拟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表达得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使用广州数控RB08A3型机器人研究各关节的摩擦力矩特性,机器人实验平台如图1所示。使用装载实时控制系统的工控机作为上位机,并采用EtherCat协议进行通信,并通过控制柜给伺服驱动器发送脉冲的方式来控制机器人各轴的伺服电机运动。实验中关节的力矩信号通过伺服系统的电流环采样得到,机器人的关节转角通过关节编码盘换算得到,机器人控制和采样周期都为1ms。
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对机器人关节摩擦力进行建模,使用不同的余弦激励轨迹依次对机器人关节进行激励,获得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速度映射关系;
对传统Stribeck摩擦模型进行改进,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示意图如图3所示,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τf为机器人关节的摩擦力矩,i为关节序号,i=1,2,...,6,为关节i的角速度,fC为库伦摩擦系数,fS为最大静摩擦力,vs为Stribeck速度阈值,γ为Stribeck曲线的衰减经验常数,通常取值为0.5~2,此处取值为2,fV为粘性摩擦系数,fP为偏置参数,为设定的速度阈值;在Stribeck摩擦模型中添加一个偏置参数fP,能够提高摩擦模型跟实际摩擦力矩的拟合精度;在关节低速区间内引入线性函数连接摩擦模型,能够克服机器人关节在运动换向时产生力矩突变的缺点,提升机器人低速运动控制性能。
所述余弦激励轨迹的参数数值根据所用的机器人运动空间和性能确定,具体如下:
由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式(1)可知,同时采用描图法对Stribeck曲线进行拟合,如图4所示,高速段即高于Stribeck速度阈值vs的拟合直线与纵轴交点值为库伦摩擦系数fC,其斜率为粘性摩擦系数fV,低速段即低于Stribeck速度阈值vs的拟合直线与纵轴交点值为最大静摩擦力fS,其与库伦摩擦系数fC的交点值为Stribeck速度阈值vs,因此低速运动利于辨识参数fS和vs,高速运动则利于辨识参数fC和fV。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辨识出摩擦参数,不能采用单一的余弦运动轨迹方案,故采用高、低速的余弦轨迹相结合的运动方案,即采用两种不同速度下的余弦轨迹去激励机器人关节,低速余弦轨迹的最高速度为Stribeck速度阈值vs的2到4倍,高速余弦轨迹的最高速度要远远大于Stribeck速度阈值vs,至少为10倍以上。
将机器人关节系统建模为由扭转弹簧连接的二惯量系统,结构示意如图5所示,右侧为电机侧,左侧为关节侧,τm为电机输入转矩,由电机侧传递到减速器输入端,减速器将输入力矩放大并传输到输出端,τ为关节力矩,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角,τf为关节摩擦力矩,M(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动惯量。
对于关节型机器人,其机器人动力学方程是机器人关节力矩和关节位置、角速度、角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
式中,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角,分别为关节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M(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动惯量,为与离心力和科氏力有关的力矩,G(q)为关节重力矩,τf为关节摩擦力矩。
由式(2)可知在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及转角、角速度、角加速度、关节力矩已知的情况下,令分别为式(2)中M(q)、G(q)相对应变量的辨识值,τ为机器人关节的实际力矩,可计算得出机器人关节的摩擦力矩为:
为了辨识关节摩擦模型的摩擦参数,首先需要建立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和所对应关节速度之间的映射关系;为保证机器人运动速度从零开始均匀变化,故本发明采用机器人跟踪余弦轨迹的运动方案,采集机器人关节同时刻下的力矩值和位置值,通过滤波处理与差分运算,利用式(3)来建立速度与关节摩擦力矩映射关系,具体如下:
在机器人处于空载且外力为零的状态下,若让机器人其中一个关节单独跟踪余弦轨迹运动,其它非激励关节呈锁定状态,则关节的科氏力和离心力为0,可以消除关节科氏力和离心力估计误差对摩擦参数辨识产生的影响,还可以避免多关节同时运动的耦合误差。
取关节激励轨迹为:
x(q)=-Acos(wt); (4)
理论速度为:
v(q)=Awsin(wt); (5)
加速度为:
a(q)=Aw2cos(wt); (6)
式(4)—(6)中,A代表余弦轨迹的幅值,w代表余弦轨迹的频率,由上述加速度公式可知,加速度是与频率w的平方成正比的,为了减小机器人手臂转动惯量M(q)估计误差对摩擦模型辨识精度的影响,可选取轨迹w≤1的余弦轨迹。
本实施例中,以机器人第1关节进行辨识实验,将机器人其余关节分别锁定在其对应的零位位置,设置机器人的第1关节运动轨迹分别为q11=π/4+0.2*(cos0.08πt-1)、q12=π/4+0.8*(cos0.2πt-1),重复运动10次后,采集机器人关节同时刻下的转角数据及其相对应的力矩数据,对其进行平均化和滤波处理,再采用中心差分法对处理后的转角数据进行微分运算得到相对应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信息,利用式(3)计算得到在转速序列下相对应的实际摩擦力矩数据,将两个运动轨迹所处理得到的数据相结合,如图7里的黑色实线曲线所示。
需要辨识的摩擦参数有基于MATLAB语言进行混合遗传算法的编程实现,从而实现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对机器人关节内部实际摩擦力矩的拟合。
S2、利用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根据步骤S1中得到的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速度映射关系辨识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的参数。
在得到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和所对应关节速度之间的映射关系数据后,利用遗传算法来辨识摩擦模型参数,同时加入模拟退火算法提升算法的搜索效率,如图6所示,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初始化操作:将式(1)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参数的辨识值:库伦摩擦系数最大静摩擦力Stribeck速度阈值粘性摩擦系数偏置参数fP、速度阈值转化成向量形式为在参数的范围内随机生成初始种群序列xk表示种群中第k个个体,设置进化代数器g=0,最大进化代数G,种群规模M,交叉参数Pc1,Pc2,变异参数Pm1,Pm2;
步骤S2.2、适应度计算:针对生成的初始种群,计算各需辨识参数对应种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
步骤S2.3、选择,交叉,变异操作:基于轮盘赌算法选择适应度高的个体,再经交叉变异操作产生新一代的种群;
进行交叉变异操作时,交叉、变异参数选择自适应参数,具体如下:
式中,fmax为群体中最大适应度值,favg为每代群体的平均适应度值,f′为要交叉的两个个体中较大的适应度值,f为要变异的个体的适应度值;
交叉方式采用均匀交叉,假设在第g代种群的第k和k+1两个个体进行交叉,交叉后两个新个体为:
式中,参数β∈[0,1]是常数或随机数,分别为第g+1代种群的第k和k+1两个个体;
变异操作时采用单点变异方式,假设在当前种群中第k个个体xk产生变异,变异后的新个体为:
x′k=rand[xk-s(g)(xk-L),xk+s(g)(U-xk)]; (9)
式中,rand[a,b]函数代表返回[a,b]范围内的一个随机数,s(g)为变异尺度,g为当前进化代数,G为最大进化代数,c为常数参数,一般c=2~4,r为随机参数,r∈[0,1.0];U、L分别为种群个体xk的上、下限。
步骤S2.4、模拟退火操作:对经过遗传算法得到的较优解给予扰动后得到新种群,然后对新种群进行模拟退火操作产生新一代的种群;
在得到经过遗传算法进化后的较优解时,给予扰动得到新种群,其中采用的扰动方式为:
式中,第g代种群中的第k个个体,代表第g+1代种群中的第k个个体,U、L分别为种群个体xk的上、下限,sgn(·)为符号函数,W为当前温度,u为随机参数,u∈[0,1.0]。
步骤S2.5、退温操作,精英保留操作:用迄今为止的最优个体替换掉当前种群中最差的个体;
步骤S2.6、判断该种群是否满足终止条件g>G,g为当前进化代数,G为最大进化代数,若满足终止条件,则从种群进行过程中选出具有最大适应度的个体作为最优解输出,若不满足终止条件则返回步骤S2.2。
本实施例中,在利用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进行参数辨识时,取种群规模M=100,最大遗传代数T=500,交叉参数Pc1=0.9,Pc2=0.6,变异参数Pm1=0.1,Pm2=0.001,冷却因子k=0.99,种群搜索空间设置为fC∈[5,20],fS∈[15,50],fV∈[10,40],vs∈[0.001,0.1],fP∈[-1,1],
该算法采用的是十进制浮点数形式,故不需要进行编码和解码操作。将待辨识的摩擦参数转化成向量形式为
定义摩擦力矩的误差为:
式中,Fi为实际摩擦力矩,为辨识摩擦力矩,
定义目标函数为
式中,N为采样次数,则辨识问题变为极小化目标函数J。
在上述的参数范围内随机生成初始种群后,对初始种群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等遗传操作产生新种群,给予新种群一定的扰动后再进行模拟退火操作和精英保留操作,通过迭代计算得到优化个体并检测进化代数进行终止条件判断,当满足终止条件(g>G),则输出全局最优解;否则,继续进行迭代优化。
最终辨识的结果为:fC=11.64,fS=23.19,vs=0.02767,γ=2,fV=27.88,fP=0.47,q0=0.01。
辨识得到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参数后,将辨识参数所对应的摩擦力矩-速度曲线拟合结果绘于图7,其中黑色实线曲线为实际摩擦力矩,黑色虚线曲线为利用辨识值所计算得到的摩擦力矩。从图7中可以看出,辨识得到的计算摩擦力矩与实际摩擦力矩两者基本吻合。
为验证所辨识摩擦模型参数的准确性,将关节1跟踪二级傅里叶级数轨迹0.3cos0.1πt+0.6sin0.1πt+0.1cos0.2πt-0.05sin0.2πt,采集数据并进行滤波处理,将关节1的实际关节力矩绘于图8中的黑色实线曲线所示,以库伦+粘性摩擦模型为基础所计算得出的关节力矩为图8中的黑色间隔虚线曲线所示,以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为基础所计算得出的关节力矩为图8中的黑色点状虚线曲线所示。从图8中可明显看出以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为基础的计算关节力矩与实际关节力矩拟合的更好,说明本发明方法可行实用。
Claims (8)
1.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对机器人关节摩擦力进行建模,使用不同的余弦激励轨迹依次对机器人关节进行激励,获得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速度映射关系;
对传统Stribeck摩擦模型进行改进,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如下式所示:
式中,τf为机器人关节的摩擦力矩,i为关节序号,i=1,2,...,6,为关节i的角速度,fC为库伦摩擦系数,fS为最大静摩擦力,vs为Stribeck速度阈值,γ为Stribeck曲线的衰减经验常数,取值为0.5~2,fV为粘性摩擦系数,fP为偏置参数,为设定的速度阈值;在Stribeck摩擦模型中添加一个偏置参数fP,能够提高摩擦模型跟实际摩擦力矩的拟合精度;在关节低速区间内引入线性函数连接摩擦模型,能够克服机器人关节在运动换向时产生力矩突变的缺点,提升机器人低速运动控制性能;
S2、利用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根据步骤S1中得到的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速度映射关系辨识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的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余弦激励轨迹的参数数值根据所用的机器人运动空间和性能确定,具体如下:
由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式(1)可知,同时采用描图法对Stribeck曲线进行拟合,高速段即高于Stribeck速度阈值vs的拟合直线与纵轴交点值为库伦摩擦系数fC,其斜率为粘性摩擦系数fV,低速段即低于Stribeck速度阈值vs的拟合直线与纵轴交点值为最大静摩擦力fS,其与库伦摩擦系数fC的交点值为Stribeck速度阈值vs,因此低速运动利于辨识参数fS和vs,高速运动则利于辨识参数fC和fV。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辨识出摩擦参数,不能采用单一的余弦运动轨迹方案,故采用高、低速的余弦轨迹相结合的运动方案,即采用两种不同速度下的余弦轨迹去激励机器人关节,低速余弦轨迹的最高速度为Stribeck速度阈值vs的2到4倍,高速余弦轨迹的最高速度要远远大于Stribeck速度阈值vs,至少为10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将机器人关节系统建模为由扭转弹簧连接的二惯量系统,右侧为电机侧,左侧为关节侧,τm为电机输入转矩,由电机侧传递到减速器输入端,减速器将输入力矩放大并传输到输出端,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角,M(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动惯量;
对于关节型机器人,其机器人动力学方程是机器人关节力矩和关节位置、角速度、角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
式中,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角,分别为关节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M(q)为机器人关节的转动惯量,为与离心力和科氏力有关的力矩,G(q)为关节重力矩,τf为关节摩擦力矩;
由式(2)可知在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及转角、角速度、角加速度、关节力矩已知的情况下,令分别为式(2)中M(q)、G(q)相对应变量的辨识值,τ为机器人关节的实际力矩,可计算得出机器人关节的摩擦力矩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为了辨识关节摩擦模型的摩擦参数,首先需要建立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和所对应关节速度之间的映射关系;为保证机器人运动速度从零开始均匀变化,采用机器人跟踪余弦轨迹的运动方案,采集机器人关节同时刻下的力矩值和位置值,通过滤波处理与差分运算,利用式(3)来建立速度与关节摩擦力矩映射关系,具体如下:
在机器人处于空载且外力为零的状态下,若让机器人其中一个关节单独跟踪余弦轨迹运动,其它非激励关节呈锁定状态,则关节的科氏力和离心力为0,能消除关节科氏力和离心力估计误差对摩擦参数辨识产生的影响,还能避免多关节同时运动的耦合误差;
取关节激励轨迹为:
x(q)=-Acos(wt); (4)
理论速度为:
v(q)=Awsin(wt); (5)
加速度为:
其中,w代表余弦轨迹的频率,由上述加速度公式可知,加速度是与频率w的平方成正比的,为了减小机器人手臂转动惯量M(q)估计误差对摩擦模型辨识精度的影响,选取轨迹w≤1的余弦轨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在得到机器人关节摩擦力矩和所对应关节速度之间的映射关系数据后,利用遗传算法来辨识摩擦模型参数,同时加入模拟退火算法提升算法的搜索效率,模拟退火混合遗传算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初始化操作:将式(1)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参数的辨识值:库伦摩擦系数最大静摩擦力Stribeck速度阈值粘性摩擦系数偏置参数fP、速度阈值转化成向量形式为在参数的范围内随机生成初始种群序列xk表示种群中第k个个体,设置进化代数器g=0,最大进化代数G,种群规模M,交叉参数Pc1,Pc2,变异参数Pm1,Pm2;
步骤S2.2、适应度计算:针对生成的初始种群,计算各需辨识参数对应种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
步骤S2.3、选择,交叉,变异操作:基于轮盘赌算法选择适应度高的个体,再经交叉变异操作产生新一代的种群;
步骤S2.4、模拟退火操作:对经过遗传算法得到的较优解给予扰动后得到新种群,然后对新种群进行模拟退火操作产生新一代的种群;
步骤S2.5、退温操作,精英保留操作:用迄今为止的最优个体替换掉当前种群中最差的个体;
步骤S2.6、判断该种群是否满足终止条件g>G,g为当前进化代数,G为最大进化代数,若满足终止条件,则从种群进行过程中选出具有最大适应度的个体作为最优解输出,若不满足终止条件则返回步骤S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3中,进行交叉变异操作时,交叉、变异参数选择自适应参数,具体如下:
式中,fmax为群体中最大适应度值,favg为每代群体的平均适应度值,f′为要交叉的两个个体中较大的适应度值,f为要变异的个体的适应度值;
交叉方式采用均匀交叉,假设在第g代种群的第k和k+1两个个体进行交叉,交叉后两个新个体为:
式中,参数β∈[0,1]是常数或随机数,分别为第g+1代种群的第k和k+1两个个体;
变异操作时采用单点变异方式,假设在当前种群中第k个个体xk产生变异,变异后的新个体为:
x′k=rand[xk-s(g)(xk-L),xk+s(g)(U-xk)]; (9)
其中,rand[a,b]函数代表返回[a,b]范围内的一个随机数,s(g)为变异尺度,g为当前进化代数,G为最大进化代数,c为常数参数,取值为2~4,r为随机参数,r∈[0,1.0];U、L分别为种群个体xk的上、下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4中,在得到经过遗传算法进化后的较优解时,给予扰动得到新种群,其中采用的扰动方式为:
其中,第g代种群中的第k个个体,代表第g+1代种群中的第k个个体,U、L分别为种群个体xk的上、下限,sgn(·)为符号函数,W为当前温度,u为随机参数,u∈[0,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67208.6A CN113051673B (zh) | 2020-12-14 | 2020-12-14 | 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67208.6A CN113051673B (zh) | 2020-12-14 | 2020-12-14 | 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51673A CN113051673A (zh) | 2021-06-29 |
CN113051673B true CN113051673B (zh) | 2023-09-26 |
Family
ID=76508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67208.6A Active CN113051673B (zh) | 2020-12-14 | 2020-12-14 | 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05167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10305B (zh) * | 2021-04-30 | 2022-07-05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机电系统的摩擦力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
CN114368008B (zh) * | 2021-09-08 | 2023-11-10 | 伯朗特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 Delta型并联机器人的关节摩擦辨识方法 |
CN114670210B (zh) * | 2022-05-30 | 2022-08-02 | 季华实验室 | 数据获取方法、预训练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6442220A (zh) * | 2023-03-30 | 2023-07-18 | 之江实验室 | 机器人关节摩擦模型的参数辨识方法和装置、力矩估计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94686A (zh) * | 2016-12-01 | 2017-08-01 | 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关节外力力矩的计算方法及装置、机器人 |
CN107498562A (zh) * | 2017-04-21 | 2017-12-22 | 浙江工业大学 | 六自由度机械臂动力学模型辨识方法 |
CN107918276A (zh) * | 2017-11-13 | 2018-04-17 | 东南大学 | 一种机电作动系统摩擦副的精确建模方法 |
CN109583093A (zh) * | 2018-11-30 | 2019-04-05 | 山东大学 | 一种考虑关节弹性的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 |
CN109940609A (zh) * | 2019-02-22 | 2019-06-28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中心对称静摩擦模型的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方法 |
CN110460277A (zh) * | 2019-07-22 | 2019-11-15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单电机伺服系统摩擦非线性补偿方法 |
CN110531707A (zh) * | 2019-09-16 | 2019-12-03 | 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Scara机器人的摩擦模型改进以及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 |
CN111788040A (zh) * | 2018-12-28 | 2020-10-16 | 深圳配天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机器人和存储装置 |
-
2020
- 2020-12-14 CN CN202011467208.6A patent/CN11305167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94686A (zh) * | 2016-12-01 | 2017-08-01 | 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关节外力力矩的计算方法及装置、机器人 |
CN107498562A (zh) * | 2017-04-21 | 2017-12-22 | 浙江工业大学 | 六自由度机械臂动力学模型辨识方法 |
CN107918276A (zh) * | 2017-11-13 | 2018-04-17 | 东南大学 | 一种机电作动系统摩擦副的精确建模方法 |
CN109583093A (zh) * | 2018-11-30 | 2019-04-05 | 山东大学 | 一种考虑关节弹性的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 |
CN111788040A (zh) * | 2018-12-28 | 2020-10-16 | 深圳配天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机器人和存储装置 |
CN109940609A (zh) * | 2019-02-22 | 2019-06-28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中心对称静摩擦模型的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方法 |
CN110460277A (zh) * | 2019-07-22 | 2019-11-15 | 南京理工大学 |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单电机伺服系统摩擦非线性补偿方法 |
CN110531707A (zh) * | 2019-09-16 | 2019-12-03 | 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Scara机器人的摩擦模型改进以及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5)
Title |
---|
基于修正Stribeck模型的摩擦补偿策略;陈琳等;《微特电机》;20190426;第47卷(第04期);第66-70页 * |
基于改进差分进化算法的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研究;张建宇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0120;第34卷(第01期);第48-56页 * |
栓接结合部在动载荷下的能量耗散特性;李玲等;《机械工程学报》;20160506;第52卷(第13期);第141-147页 * |
液压转台摩擦模型优化辨识;郭敬等;《兵工学报》;20100615;第31卷(第06期);第855-859页 * |
超磁致伸缩执行器位移模型的参数辨识;刘慧芳等;《机械工程学报》;20110805;第47卷(第15期);第115-119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51673A (zh) | 2021-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051673B (zh) | 一种机器人改进Stribeck摩擦模型辨识方法 | |
CN110531707B (zh) | Scara机器人的摩擦模型改进以及动力学参数辨识方法 | |
Dominguez et al. | Comparison of lateral controllers for autonomous vehicle: Experimental results | |
CN101369133B (zh) | 基于灰色预估器的低速摩擦伺服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 | |
CN107490965A (zh) | 一种空间自由漂浮机械臂的多约束轨迹规划方法 | |
CN104932506A (zh) | 基于快速终端滑模的轮式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方法 | |
CN111872936B (zh) |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碰撞检测系统及方法 | |
CN114536334B (zh) | 一种柔性机械臂系统高阶滑模抗干扰控制方法 | |
CN111176118A (zh) | 一种基于鲁棒自适应算法的转台伺服系统辨识方法 | |
CN114942593B (zh) | 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补偿的机械臂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 |
CN110941183A (zh) |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动力学辨识方法 | |
CN101369132A (zh) | 基于神经网络辨识器的永磁球形电动机力学解耦控制方法 | |
CN113093538A (zh) | 一种模块化机器人系统的非零和博弈神经-最优控制方法 | |
CN109975788A (zh) | 一种激光雷达扫描机构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 |
CN113848905B (zh) | 基于神经网络和自适应控制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方法 | |
CN110376884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动态抗干扰控制器的构造方法 | |
Han et al. | External force estimation method for robotic manipulator based on double encoders of joints | |
CN116638544A (zh) | 一种基于超局部模型的关节模组协同控制方法 | |
He et al. | A joint friction model of robotic manipulator for low-speed motion | |
CN117008607A (zh) | 基于clf与cbf的移动机器人在线导航与避障方法 | |
CN114516050B (zh) | 基于位形雅可比条件数优化的机器人外力估计方法及系统 | |
Cao et al. | Trajectory tracking and point stabilization of noholonomic mobile robot | |
Minh et al. | An Adaptive Fuzzy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Tracking Algorithm for Mecanum Wheeled Mobile Robot | |
CN116577997B (zh) | 一种基于并发学习的全向小车参数辨识方法 | |
Wu et al. | Output tracking control of mobile manipulators via dynamical sliding mode control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