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0316A - 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50316A
CN113050316A CN202110234211.1A CN202110234211A CN113050316A CN 113050316 A CN113050316 A CN 113050316A CN 202110234211 A CN202110234211 A CN 202110234211A CN 113050316 A CN113050316 A CN 1130503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late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mounting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42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50316B (zh
Inventor
黄磊
姚志图
罗增昌
胡志辉
刘珍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I CHI OPTOELECTRON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I CHI OPTOELECTRON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I CHI OPTOELECTRONIC Ltd filed Critical WAI CHI OPTOELECTRONIC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3421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503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50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03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503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03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2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a switchable viewing ang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的各个边上的支撑板、至少两个设置于支撑板远离底板一侧的盖板,以及至少两个设置于盖板和底板之间的分隔架;分隔架与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安装区,分隔架与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安装区;第一安装区内和第二安装区内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板,第一安装区内和第二安装区内均设置有防松组件。第一安装区和/或第二安装区内的支撑板可供光源安装,第一安装区和/或第二安装区内的防松组件可固定导光板,减少导光板发生松动的风险。本申请中的车载背光模组具有可以切换防窥视角和全视视角的功能,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进行切换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背光模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汽车都配置有车载液晶显示器,车载液晶显示器的关键组件包括有车载背光模组和LCD,其中车载背光模组可以为LCD提供充足的亮度和分布均匀的光源,以使车载液晶显示器可以正常显示图像。市面上的背光模组种类繁多,如具有防窥功能的背光模组,而随着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对背光模组的视角要求不同的需求,市面上出现了具有可以切换防窥视角和全视视角的背光模组;当使用者将背光模组切换至防窥视角状态时,背光模组的显示内容仅对使用者可见;当使用者将背光模组切换至全视视角状态时,人们可从多个角度观看背光模组的显示内容。
相关技术中如申请公布号为CN111176016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其包括有第一导光板、设置在第一导光板的入光侧的第一光源、设置在第一导光板上的第二导光板、设置在第二导光板的入光侧的第二光源,以及设置在第二导光板背离第一导光板的一面的棱镜片。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随着导光板数量的增加,背光模组对导光板的固定的难度也加大,市面上的背光模组的框体结构一般适用于对单导光板的固定,对于具有一个以上导光板的背光模组来说,背光模组的框体结构难以对各个导光板达到较好的固定效果,导致车载背光模组的耐用性和工作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车载背光模组的耐用性和工作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包括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各个边上的支撑板、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底板一侧的盖板,以及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分隔架;所述分隔架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安装区,所述分隔架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安装区;所述第一安装区内和所述第二安装区内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安装区内和所述第二安装区内均设置有防松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架将底板和盖板之间的空间分隔成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均可供不同的导光板容纳,其中分隔架可阻挡位于第一安装区内的第一导光板发生脱离,盖板可阻止位于第二安装区内的第二导光板发生脱离。第一安装区和/或第二安装区内的支撑板可供光源安装,第一安装区和/或第二安装区内的防松组件可固定导光板,减少导光板发生松动的风险,提高车载背光模组的耐用性和工作稳定性。
可选的,还包括围绕所述底板分布且能够与各个所述支撑板配合安装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区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区的一侧;所述分隔架和所述固定框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装配部,所述支撑板包括能够穿插于所述装配部的第一支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框与支撑板相对固定,从而使支撑板和分隔架相对固定,支撑板中的第一支撑板穿设于装配部,使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可进入第二安装区。
可选的,所述装配部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分隔架和所述固定框,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有供所述加强件容纳的让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件可增强分隔架和固定框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强固定框和支撑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第一支撑板通过让位孔为加强件留出空间,减少让位孔与第一支撑板在装配时发生的干涉。
可选的,所述支撑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一侧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穿设于所述装配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区内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灯位,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区内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灯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灯位和第二灯位均可安装灯条作为光源,将两灯条分开安装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灯条的散热,另一方面方便使用者分别对两灯条进行安装。
可选的,接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所述盖板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第一支撑板接近所述第一灯位的一侧容纳于所述容置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板需要预留第一灯位安装灯条,第一支撑板长度较第二支撑板更长,容置槽可为第一支撑板的一侧预留空间,减少第一支撑板与盖板发生干涉的风险。
可选的,还包括围绕所述底板分布的外挡框,各个所述盖板均设置于所述外挡框上,所述外挡框和各个所述支撑板之间设置有供所述固定框安装的固定槽,所述让位孔与所述固定槽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框设置于固定槽内,使固定框安装于外挡框和各个支撑板之间,减少固定框发生位置偏离或形变的风险。
可选的,所述固定框至少两个侧边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支撑板的第一卡扣部;所述固定框至少两个侧边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外挡框的第二卡扣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框的一侧通过第一卡扣部与支撑板卡姐,固定框的另一侧通过第二卡扣部与外挡框卡接,使固定框、支撑板以及外挡框相对固定。
可选的,各个所述第一卡扣部和各个所述第二卡扣部交错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板设置有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扣部内的卡接凸块,所述外挡框设置有能够供所述第二卡扣部卡接的卡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卡扣部和卡接凸块配合,第二卡扣部和卡接槽配合,使固定框固定于固定槽内。
可选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区的第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区的所述第二导光板,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之间的防窥膜;所述第一灯位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导光板提供光线的第一光源,所述第二灯位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二导光板提供光线的第二光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光源为第一导光板提供光线,第二光源为第二导光板提供光线,防窥膜设置于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之间。当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同时工作时,车载背光模组处于防窥状态;当第一光源不工作第二光源工作时,车载背光模组处于全视角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区内设置有用于配合所述防松组件固定所述第二导光板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抵触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侧边和/或边角处;所述安装块设置于所述分隔架接近所述装配部的一侧,所述安装块连接所述分隔架和所述固定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块一方面可以配合防松组件固定第二导光板,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分隔架和固定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的下铁框、下胶壳和中胶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1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第一导光板的固定状态示意图。
图7是第二导光板的固定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C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铁框;11、底板;111、通线孔;12、支撑板;121、第一支撑板;1211、第一灯位;1212、让位孔;122、第二支撑板;1222、第二灯位;123、第三支撑板;124、卡接凸块;13、标签纸;14、FPC保护胶带;15、金手指防刮伤胶带;16、包边胶;
2、下胶壳;21、固定框;211、第一卡扣部;212、第二卡扣部;213、嵌合槽;22、分隔架;221、泡棉双面胶;23、装配部;231、加强件;24、安装块;
3、中胶壳;31、外挡框;311、卡接槽;32、盖板;321、容置槽;33、固定槽;34、加厚部;341、表面胶;342、离型膜;
4、第一安装区;41、第一导光板;
5、第二安装区;51、第二导光板;511、凸耳;52、防窥膜;53、上增光膜;54、下增光膜;55、散光膜;56、反射膜;
6、防松组件;61、第一硅胶垫;62、第二硅胶垫;63、第三硅胶垫;64、第四硅胶垫;
7、第一灯条;8、第二灯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8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参照图1和图2,车载背光模组包括有下铁框1、下胶壳2和中胶壳3,其中下胶壳2套装于下铁框1的外侧,中胶壳3套装于下胶壳2的外侧;下铁框1、下胶壳2和中胶壳3组装配合形成车载背光模组的整体的框架结构,能够对车载背光模组内部的背光材料进行支撑、固定和保护。
参照图2,下铁框1包括有底板11和四个支撑板12,底板11整体呈矩形,各个支撑板12垂直设置于底板11的各个侧边上,支撑板12和底板11之间形成一个可容纳背光材料的容置空间。在本实施例中,下铁框1支撑下胶壳2,下胶壳2支撑中胶壳3,下铁框1相当于为框架结构中的基础支撑部件,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机械强度,下铁框1由金属材料制成,同时还可以提高下铁框1的散热效率,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个支撑板12均由折弯工艺在底板11上加工成型。
参照图2,具体的,各个支撑板12按照位置分布分为第一支撑板121、第二支撑板122和第三支撑板123,其中,第一支撑板121和第二支撑板122分别设置于底板11上长度较大的两条侧边上;第三支撑板123的数量为2,两第三支撑板123分别设置于底板11上长度较小的两条侧边上。第一支撑板121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板122的宽度,第二支撑板122的宽度等于第三支撑板123的宽度。第一支撑板121的一部分外露于第二支撑板122和两第三支撑板123之间围成的空间。
参照图2,为了方便下铁框1和下胶壳2之间的组装或拆卸,下铁框1和下胶壳2通过卡接配合固定。各个支撑板12远离底板11几何中心的一侧间隔有若干个卡接凸块124,各个卡接凸块124与各个支撑板12一体成型,且卡接凸块124接近下胶壳2的一侧朝远离底板11几何中心且接近底板11的方向倾斜。
参照图2,下胶壳2包括有固定框21和分隔架22,固定框21围绕底板11分布,分隔架22沿固定框21的内侧成环状分布,其中分隔架22能够悬设于下铁框1内侧并配合底板11形成用于限位背光材料的空间,固定框21能够固定于下铁框1外侧并支撑分隔架22。
参照图2和图3,具体的,固定框21的宽度小于第一支撑板121的宽度且大于第二支撑板122的宽度,固定框21的内侧贴近于各个支撑板12设有卡接凸块124的一侧,固定框21的内侧开设有若干个第一卡扣部211,各个第一卡扣部211的位置与各个卡接凸块124的位置相对应;各个卡接凸块124均卡接于对应的第一卡扣部211内,即下铁框1和下胶壳2完全卡接时,固定框21与各个支撑板12相对固定,限制固定框21以接近底板11到远离底板11的方向脱离各个支撑板1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框21的所有侧边均设置有第一卡扣部211;在其他实施例中,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第一卡扣部211的数量或分布,能够使固定框21和支撑板12之间连接稳定性能够达到实际需求即可。
参照图4,进一步的,固定框21接近底板11的一侧开设有嵌合槽213,嵌合槽213连通固定框21接近第二支撑板122的一侧,且嵌合槽213与第二支撑板122相匹配,嵌合槽213的槽壁开设有用于卡接第二支撑板122的第一卡扣部211;当下铁框1和下胶壳2完全卡接时,第二支撑板122远离底板11的一侧贴近于嵌合槽213的槽底,限制固定框21的移动范围以使固定框21的安装更加稳定。
参照图2,分隔架22固定于固定框21内,分隔架22垂直于固定框21并朝接近固定框21几何中心的方向延伸,使分隔架22的中部形成呈矩形的连通口,分隔架22与底板11之间的最小距离略小于第二支撑板122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架22接近连通口的一侧设置有倒角,以减少防拉模产生批锋的风险以及减少显示区域出现周边毛刺的风险。
参照图2和图4,为了配合第一支撑板121进行安装,分隔架22接近第一支撑板121的侧边开设有装配部23,装配部23以垂直于底板11的方向贯通分隔架22,且装配部23内部的最小宽度等于第一支撑板121的厚度,第一支撑板121设置有第二灯位1222的部分穿插于装配部23并形成卡接配合。装配部23一方面可以为第一支撑板121提供安装的空间,使第一支撑板121能够为光源提供安装位置,另一方面,装配部23与第一支撑板121的卡接可进一步加强下铁框1和下胶壳2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安装稳定性。
参照图3,进一步的,为了减少固定框21接近装配部23的一侧发生形变导致下胶壳2外扒的风险,装配部23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加强件231,各个加强件231沿装配部23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加强件23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装配部23的长度方向,且加强件23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分隔架22和固定框21。加强件231一方面可增强分隔架22和固定框21的连接强度,以提升下胶壳2整体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的分隔架22、加强件231和固定框21由塑胶材料一体成型,加强件231可减少分隔架22和固定框21注塑成型时发生变形的风险,提高下胶壳2的生产效率。
参照图2和图3,为了配合加强件231的设置,第一支撑板12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与各个加强件231相对应的让位孔1212,各个让位孔1212以垂直于第一支撑板121的方向贯通第一支撑板121且连通第一支撑板121远离底板11的一侧;当下铁框1和下胶壳2完全卡接时,各个加强件231均容纳于对应的让位孔1212中。
参照图3,具体的,为了配合背光材料的安装,分隔架22远离底板11的一侧还设置有两个安装块24,安装块24分布于装配部23的两端,安装块24接近装配部23的一侧与装配部23的内壁齐平,安装块24远离装配部23的一侧与分隔架22的内侧之间留有距离。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块24、分隔架22和固定框21一体成型,进一步加强分隔架22和固定框21的连接强度。
参照图3和图4,为了方便下胶壳2和中胶壳3的组装或拆卸,下胶壳2和中胶壳3之间通过卡接配合固定。固定框21的外侧凸设有若干个第二卡扣部212,各个第二卡扣部212与各个第一卡扣部211间隔交错分布;下胶壳2能够通过第一卡扣部211卡接下铁框1,并且能够通过第二卡扣部212卡接中胶壳3。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框21的所有侧边均设置有第二卡扣部212;在其他实施例中,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第二卡扣部212的数量或分布,能够使固定框21和外挡框31之间连接稳定性能够达到实际需求即可。
参照图2,中胶壳3包括有外挡框31和四个盖板32,其中外挡框31围绕固定框21的外侧分布,各个盖板32均固定于外挡框31内侧的各个侧边上,且各个盖板32之间形成呈矩形的显示窗口。各个盖板32以垂直于外挡框31的方向朝接近外挡框31几何中心的方向延伸,使外挡框31和各个盖板32之间形成能够供固定框21容纳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盖板32接近显示窗口的一侧设置有倒角,以减少防拉模产生批锋的风险以及减少显示区域出现周边毛刺的风险。
参照图2,外挡框31的内侧开设有若干个与各个第二卡扣部212一一对应的卡接槽311,当固定框21完全安装于外挡框31内时,各个第二卡扣部212均卡接于对应的卡接槽311内,且固定框21远离底板11的一侧抵触盖板32,使中胶壳3与下胶壳2相当固定。当下铁框1、下胶壳2与中胶壳3装配完成时,外挡框31和各个支撑板12之间形成供固定框21容纳的固定槽33,而固定框21通过第一卡扣部211和地二卡扣部固定于固定槽33内,从而使底板11、各个支撑板12与各个盖板32相对固定。
参照图4,具体的,底板11、固定框21、各个支撑板12与各个盖板32之间形成框架结构内完整的安装空间,而分隔架22将安装空间划分为第一安装区4和第二安装区5;第一安装区4和第二安装区5内如图示方向呈上下分布,且均可安装背光材料。第一安装区4位于分隔架22和盖板32之间,第二安装区5位于分隔架22和底板11之间。第一支撑板121从装配部23中伸出的部分进入第一安装区4并设置有用于安装光源的第一灯位1211;第二支撑板122设置有也可以用于安装光源的第二灯位1222,且第二灯位1222在第一支撑板121上的投影与第一灯位1211互不干涉。
参照图4,进一步的,接近第一支撑板121的盖板32凹设有容置槽321,容置槽321从接近底板11到远离底板11的方向凹陷,第一支撑板121设有第一灯位1211的一侧能够容纳于容置槽321内。在本实施例中,外挡框31和各个盖板32由塑胶材料一体成型,其中各个盖板32接近外挡框31的部分均朝远离底板11的方向凸出形成有加厚部34,加厚部34围绕外挡框31设置,且加厚部34接近第二支撑板122一侧的中部设置有缺口。加厚部34可增强盖板32的机械强度,使盖板32预留了容置槽321后依然可以保持足够的稳固性。另一方面,加厚部34内围成的空间可供使用者粘接表面胶341,以便使用者后期安装显示器,此外,表面胶341的表面还能够粘附离型膜342,以便使用者对车载背光模组进行储存或运输。
参照图4和图5,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有从远离底板11到接近底板11的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导光板41、防窥膜52、上增光膜53、下增光膜54、散光膜55、第二导光板51以及反射膜56,其中导光板设置于第一安装区4,防窥膜52、上增光膜53、下增光膜54、散光膜55、第二导光板51以及反射膜56均设置于第二安装区5。
参照图4和图5,具体的,第一导光板41的各个侧边均粘接有遮光侧膜,第一导光板41的尺寸大于显示窗口的尺寸,各个盖板32能够阻止第一导光板41脱离第一安装区4;第一导光板41通过泡棉双面胶221粘接在分隔架22上,使第一导光板41固定在第一安装区4内。
参照图6,进一步的,为了减少第一导光板41在抖动环境中发生松动的风险,第一安装区4内设置有防松组件6,防松组件6包括有设置于第一导光板41相邻两侧边的第一硅胶垫61和第二硅胶垫62,第一硅胶垫61和第二硅胶垫62均呈长条状,其中第一硅胶垫61的数量为2,两第一硅胶垫61分布在第一导光板41的两端。第一硅胶垫61分别粘接固定框21和第一导光板41,第一导光板41远离第一硅胶垫61的一侧抵触于两安装块24,两安装块24和两第一硅胶垫61对第一导光板41在图示的y方向上进行限位。第二硅胶垫62的位置接近于第一硅胶垫61,第二硅胶垫62的两侧分别粘接固定框21和第一导光板41,第一导光板41远离第二硅胶垫62的一侧抵触固定,第二硅胶垫62对第一导光板41在图示的x方向上进行限位。
参照图6,当第一导光板41发生抖动时,第一硅胶垫61和第二硅胶垫62均可吸收第一导光板41的震动,以减少第一导光板41发生松动的风险。另一方面,第一硅胶垫61、第二硅胶垫62和安装块24配合,使第一导光板41对应的侧边与固定框21的内侧之间留有间隙,为了第一导光板41发生热膨胀后的形变提供空间,减少第一导光板41发生跳脱的风险,提高第一导光板41的工作稳定性。
参照图5,具体的,防窥膜52的尺寸大于分隔架22内侧的尺寸,分隔架22能够阻止防窥膜52和第二导光板51脱离第二安装区5;防窥膜52、上增光膜53、下增光膜54、散光膜55、第二导光板51以及反射膜56通过固定胶依次粘接,反射膜56粘接在底板11上。在本实施例中,防窥膜52由两片LCF光控膜组成。
参照图5和图7,第二导光板51的各个侧边均粘接有遮光侧膜,第二导光板51接近第二支撑板122一侧的两端分别凸设有凸耳511,且凸耳511与底板11之间留有距离。为了减少第二导光板51在抖动环境中发生松动的风险,第二安装区5内也设置有防松组件6,防松组件6包括有第三硅胶垫63和第四硅胶垫64,第三硅胶垫63和第四硅胶垫64分别设置于第二导光板51远离凸耳511一侧的两端。其中,第三硅胶垫63呈长条状,第三硅胶垫63粘接于第二导光板51远离凸耳511的一侧与第一支撑板121的侧壁之间;第四硅胶垫64由相互垂直且呈长条状的两部分组成,第四硅胶垫64粘接于第一支撑板122远离第三硅胶垫63一端和第三支撑板123端部的夹角处;两凸耳511分别抵触于第一支撑板121。第三硅胶垫63、第四硅胶垫64和凸耳511相互配合,限制第二导光板51在图示的x方向或y方向上的移动范围。
参照图5和图7,当第二导光板51发生抖动时,第三硅胶垫63和第四硅胶垫64均可吸收第二导光板51的震动,以减少第二导光板51发生松动的风险。另一方面,第三硅胶垫63、第四硅胶垫64和凸耳511配合,使第二导光板51对应的侧边与下铁框1的内侧之间留有间隙,为了第二导光板51发生热膨胀后的形变提供空间,减少第二导光板51发生跳脱的风险,提高第二导光板51的工作稳定性。
参照图5和图6,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有用于为第一导光板41提供光源的第一灯条7和用于为第二导光板51提供光源的第二灯条8,第一灯条7和第二灯条8均由FPC和设置于FPC上的若干个LED组成。第一灯条7通过导热胶粘接于第一灯位1211,安装块24分隔第一灯条7和第一导光板41,且第一灯条7发出的光线可通过两安装块24之间的空间射入第一导光板41中;第二灯条8通过导热胶粘接于第二灯位1222(参照图8)。第一灯条7和第二灯条8分别设置于底板11的两侧,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一灯条7和第二灯条8工作时热量的聚集,提高散热效率,另一方面,降低第一灯条7和第二灯条8的装配难度,方便生产者进行生产加工。
参照图5,具体的,底板11两条长侧边的中部分别开设有两个通线孔111,装配部23的中部开设有与通线孔111相匹配的凹陷槽,第一灯条7的FPC和第二灯条8的PFC分别通过两通线孔111伸出底板11。
参照图8,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的底部还粘接有标签纸13、FPC保护胶带14和金手指防刮伤胶带15,其中FPC保护胶带14能够使第一灯条7的FPC和/或第二灯条8的FPC伸出对应通线孔111(参照图5)的拐角处粘接固定在底板11上,对第一灯条7的FPC和/或第二灯条8的FPC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减少光线在通线孔111(参照图5)处的流失。金手指防刮伤胶带15能够将第一灯条7的FPC的端部和/或第二灯条8的FPC的端部粘接固定在底板11上,使第一灯条7的FPC的端部和/或第二灯条8的FPC的端部不易发生损坏。
参照图8,具体的,底板11两条短侧边的中部分别粘接有包边胶16,包边胶16弯折并粘接底板11和外挡框31,加强下铁框1与中胶壳3之间的连接强度,并减少中胶壳3的外侧发生形变导致外扒的风险。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的实施原理为:第一安装区4内安装有第一导光板41,第二安装区5内安装有第二导光板51,第一导光板41和第二导光板51之间设置有防窥膜52。第一支撑板121的一侧进入第一安装区4并支撑第一灯条7,为第一导光板41提供光源;第二支撑板122在第二安装区5内支撑第二灯条8,为第二导光板51提供光源。
使用者在使用车载背光模组时,若车载背光模组安装在汽车内的主驾驶位上,当使用者启动第二灯条8后,车载背光模组处于防窥视角状态,此时车载背光模组的显示内容几乎只供位于汽车主驾驶位的人员进行查看;当使用者启动第一灯条7且关闭第二灯条8后,车载背光模组处于全视视角状态,此时车载背光模组的显示内容即可供位于汽车主驾驶位的人员进行查看,也可供位于汽车副驾驶位的人员进行查看。通过上述的防窥视角状态和全视视角状态,车载背光模组具有可以切换防窥视角和全视视角的功能,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进行切换。
在下铁框1和下胶壳2的装配中,分隔架22通过装配部23与第一支撑板121插接,使第一支撑板121可顺利进入第一安装区4对第一灯条7进行支撑,同时使第一支撑板121与分隔架22的安装更加稳定。另一方面,装配部23通过在其内部设置加强件231的方式,提高分隔架22和固定框21的连接强度,降低下胶壳2发生外扒的风险,而由于下胶壳2作为下铁框1和中胶壳3的连接部件,加强下胶壳2的强度亦可达到提高车载背光模组整体的安装稳定性的效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1)、设置于所述底板(11)的各个边上的支撑板(12)、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2)远离所述底板(11)一侧的盖板(32),以及至少两个设置于所述盖板(32)和所述底板(11)之间的分隔架(22);所述分隔架(22)与所述盖板(32)之间设置有第一安装区(4),所述分隔架(22)与所述底板(11)之间设置有第二安装区(5);所述第一安装区(4)内和所述第二安装区(5)内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板(12),所述第一安装区(4)内和所述第二安装区(5)内均设置有防松组件(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围绕所述底板(11)分布且能够与各个所述支撑板(12)配合安装的固定框(21),所述固定框(21)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2)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区(4)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区(5)的一侧;所述分隔架(22)和所述固定框(2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装配部(23),所述支撑板(12)包括能够穿插于所述装配部(23)的第一支撑板(12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部(23)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件(231),所述加强件(23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分隔架(22)和所述固定框(21),所述第一支撑板(121)(12)设置有供所述加强件(231)容纳的让位孔(12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11)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板(121)(12)一侧的第二支撑板(122)(12),所述第一支撑板(121)(12)穿设于所述装配部(23)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区(4)内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灯位(1211),所述第二支撑板(122)(12)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区(5)内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灯位(12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接近所述第一支撑板(121)(12)的所述盖板(32)设置有容置槽(321),所述第一支撑板(121)(12)接近所述第一灯位(1211)的一侧容纳于所述容置槽(321)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围绕所述底板(11)分布的外挡框(31),各个所述盖板(32)均设置于所述外挡框(31)上,所述外挡框(31)和各个所述支撑板(12)之间设置有供所述固定框(21)安装的固定槽(33),所述让位孔(1212)与所述固定槽(3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21)至少两个侧边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支撑板(12)的第一卡扣部(211);所述固定框(21)至少两个侧边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外挡框(31)的第二卡扣部(2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一卡扣部(211)和各个所述第二卡扣部(212)交错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板(12)设置有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扣部(211)内的卡接凸块(124),所述外挡框(31)设置有能够供所述第二卡扣部(212)卡接的卡接槽(311)。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区(4)的第一导光板(41)、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区(5)的第二导光板(51),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导光板(41)和第二导光板(51)之间的防窥膜(52);所述第一灯位(1211)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导光板(41)提供光线的第一光源,所述第二灯位(1222)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二导光板(51)提供光线的第二光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区(5)内设置有用于配合所述防松组件(6)固定所述第二导光板(51)的安装块(24),所述安装块(24)抵触于所述第二导光板(51)的至少一个侧边和/或边角处;所述安装块(24)设置于所述分隔架(22)接近所述装配部(23)的一侧,所述安装块(24)连接所述分隔架(22)和所述固定框(21)。
CN202110234211.1A 2021-03-03 2021-03-03 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Active CN1130503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4211.1A CN113050316B (zh) 2021-03-03 2021-03-03 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4211.1A CN113050316B (zh) 2021-03-03 2021-03-03 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0316A true CN113050316A (zh) 2021-06-29
CN113050316B CN113050316B (zh) 2022-06-10

Family

ID=76509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4211.1A Active CN113050316B (zh) 2021-03-03 2021-03-03 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5031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5425A (zh) * 2022-02-16 2022-04-29 深圳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无中框的车载背光模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1142A (zh) * 2002-09-28 2004-06-02 ���ǵ�����ʽ���� 背光组件、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026027A1 (en) * 2014-07-25 2016-01-2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6023801A (zh) * 2016-05-31 2016-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206739224U (zh) * 2017-04-22 2017-12-12 深圳市劲浪光电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背光源的安装结构
CN108153045A (zh) * 2016-12-05 2018-06-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US20190154908A1 (en) * 2016-05-11 2019-05-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1142A (zh) * 2002-09-28 2004-06-02 ���ǵ�����ʽ���� 背光组件、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026027A1 (en) * 2014-07-25 2016-01-2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20190154908A1 (en) * 2016-05-11 2019-05-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023801A (zh) * 2016-05-31 2016-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8153045A (zh) * 2016-12-05 2018-06-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206739224U (zh) * 2017-04-22 2017-12-12 深圳市劲浪光电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背光源的安装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5425A (zh) * 2022-02-16 2022-04-29 深圳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无中框的车载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0316B (zh) 2022-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92239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frame to hold the panel and the back light unit using notch and tabs
US7377682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EP2345923B1 (en) Narrow bezel for a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backlight unit
CN113287159B (zh) 曲面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CN104730765A (zh) 背光单元和采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EP2214051B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CN114600041A (zh) 具有减小的边框尺寸的显示装置
CN113050316B (zh) 一种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CN21162796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器
CN209803517U (zh) 无胶框显示屏背光模组
JP2000258756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EP3640717B1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9413463A (zh) 显示模组和电视机
CN217008535U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215341766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3338262U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12698531A (zh) 一种无中框的车载背光模组
CN210639386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209946438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873922B (zh) 背光模组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CN218772718U (zh) 车载显示屏及车辆
CN217982711U (zh) 一种显示装置和车辆
CN214098030U (zh) 一种无中框的车载背光模组
CN211698515U (zh) 液晶显示屏背光模组
CN218788249U (zh) 显示组件及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