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41766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41766U
CN215341766U CN202121750006.2U CN202121750006U CN215341766U CN 215341766 U CN215341766 U CN 215341766U CN 202121750006 U CN202121750006 U CN 202121750006U CN 215341766 U CN215341766 U CN 2153417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light source
lamp
backlight module
iro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5000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磊
姚志图
罗增昌
刘启水
叶海霞
胡志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Wai Ch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5000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417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417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417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第一灯源、第二灯源,胶框组件、第一扩散板、第二扩散板和灯板;胶框组件包括中胶壳和铁框,铁框开设有一容纳腔,灯板设置于容纳腔内,与铁框连接,第一灯源设置于铁框的一侧,铁框和第一灯源均设置于中胶壳内,铁框与中胶壳扣合连接,第一灯源至少部分凸出中胶壳;第二灯源设置于灯板朝向中胶壳的一面,第一扩散板设置于灯板朝向中胶壳的一面,与中胶壳扣合连接,第二扩散板设置于中胶壳背向灯板的一面,且与中胶壳扣合连接,第一灯源光线侧入式形成一种显示效果,第二灯源光线直下式形成另一种不同的显示效果,用户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显示效果,提高背光模组显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能够为显示装置提供充足的亮度和光源,能够直接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因此,背光模组是显示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背光模组不断地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背光模组的追求,即人们追求着更高品质和全新视觉的产品。然而,目前市场使用的背光模组大多数为单屏显示,存在着显示功能较单一和适用性较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灯源、第二灯源、胶框组件、第一扩散板、第二扩散板和灯板;
所述胶框组件包括中胶壳和铁框,所述铁框开设有一容纳腔,所述灯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铁框连接,所述第一灯源设置于所述铁框的一侧,且与所述铁框连接,所述铁框与所述中胶壳扣合连接,所述第一灯源至少部分凸出所述中胶壳;
所述第二灯源设置于所述灯板朝向所述中胶壳的一面,所述第一扩散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灯源的一侧,且与所述中胶壳朝向所述灯板的一面扣合连接,所述第二扩散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灯源的一侧,且与所述中胶壳背向所述灯板的一面扣合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灯源为多个倒装蓝光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级管)芯片,各所述倒装蓝光LED芯片均匀排布于所述灯板朝向所述第一扩散板的一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板朝向所述铁框的一面设置有背光驱动电路,所述背光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灯源电连接,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用于控制第二灯源的显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防窥膜,所述防窥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扩散板朝向所述中胶壳的一面上,且与所述中胶壳扣合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灯罩,所述灯罩设置于所述第一灯源的一侧,所述灯罩的一端与所述铁框连接,所述灯罩的另一端与所述中胶壳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框组件还包括上胶壳,所述上胶壳设置于所述中胶壳的外侧,且与所述中胶壳扣合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框组件还包括内胶壳,所述内胶壳开设有通槽,所述内胶壳套设于所述灯板上,所述内胶壳的一面与所述铁框连接,所述内胶壳的另一面与所述中胶壳连接,所述内胶壳朝向所述中胶壳的一面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卡合块,所述第一扩散板开设至少一个第一卡合槽,每一所述卡合块插设于一所述第一卡合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光学膜组件,所述光学膜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扩散板朝向所述中胶壳的一面,所述光学膜组件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卡合槽,每一所述卡合块插设于一所述第一卡合槽及一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铁框的边角内,且与所述第一扩散板的边角的外侧壁抵接。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铁框开设有一容纳腔,可以将灯板放置在铁框内,第一灯源与铁框的一侧连接,使得中胶壳与铁框扣合连接时,能够将第一灯源一起套设固定在中胶壳内,第一灯源设置于中胶壳内,且至少部分凸出中胶壳,第二扩散板设置于第一灯源的一侧,使得第一灯源发出来的光线能够直接进入第二扩散板发生散射,第一扩散板设置于第二灯源的一侧,使得第二灯源发出来的光线能够直接进入第一扩散板发生散射,当第一灯源通电时,由于第一灯源设置于铁框的一侧,使得第一灯源出来的光线是以侧入式进入第二扩散板,并经第二扩散板散射出来形成一种显示效果,由于第二灯源设置于灯板朝向第一扩散板的一面上,当第二灯源通电时,第二灯源出来的光线是以直下式进入第一扩散板,并经第一扩散板散射出来形成另一种不同的显示效果,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显示效果,提高了背光模组显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一方向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胶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背光模组;100、第一灯源;200、第二灯源;300、胶框组件;310、中胶壳;311、第一扣合槽;312、第二扣合块;320、铁框;321、容纳腔;322、固定件;323、第一扣合块;330、上胶壳;331、第二扣合槽;340、内胶壳;341、卡合块;342、连接台;343、固定胶层;400、第一扩散板;410、第一卡合槽;500、第二扩散板;600、灯板;700、防窥膜;800、灯罩;810、第一连接部;820、第二连接部;900、光学膜组件;910、散光膜;920、红绿滤光膜;930、荧光膜;940、下增光膜;950、中增光膜;961、第一反射膜;962、第二反射膜;970、第二卡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10,包括:第一灯源100、第二灯源200、胶框组件300、第一扩散板400、第二扩散板500和灯板600;所述胶框组件300包括中胶壳310和铁框320,所述铁框320开设有一容纳腔321,所述灯板600设置于所述容纳腔321内,且与所述铁框320连接,所述第一灯源100设置于所述铁框320的一侧,且与所述铁框320连接,所述铁框320与所述中胶壳310扣合连接,所述第一灯源100至少部分凸出所述中胶壳310;所述第二灯源200设置于所述灯板600朝向所述中胶壳310的一面,所述第一扩散板400设置于所述第二灯源200的一侧,且与所述中胶壳310朝向所述灯板600的一面扣合连接,所述第二扩散板500设置于所述第一灯源100的一侧,且与所述中胶壳310背向所述灯板600的一面扣合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铁框320开设有一容纳腔321,灯板600的大小与容纳腔321的大小相适配,使得灯板600可以套设在铁框320内,且灯板600朝向铁框320的一面通过胶体固定粘合在铁框320上,从而可以将灯板600固定放置在铁框320内,第一灯源100为LED灯条,第一灯源100与铁框320的一侧固定连接,中胶壳310开设有一空腔,使得中胶壳310可以与铁框320、灯板600、第一扩散板400、第二扩散板500和第一灯源100扣合连接,并通过中胶壳310的空腔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扣合槽311,铁框320的外侧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扣合块323,每一个第一扣合块323扣合在一个第一扣合槽311内,使得中胶壳310与铁框320扣合连接时,多个第一扣合槽311能够同时将铁框320卡合在中胶壳310上,进一步提高了铁框320与中胶壳310连接的牢固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灯源100与铁框320的一侧连接,使得中胶壳310与铁框320扣合连接时,能够将第一灯源100一起套设固定在中胶壳310内,且第一灯源100至少部分凸出中胶壳310,第二扩散板500设置于所述第一灯源100的一侧,且与所述中胶壳310背向所述灯板600的一面扣合连接,便于第一灯源100的光线进入第二扩散板500进行散射,当第一灯源100通电时,由于第一灯源100设置于铁框320的一侧,使得第一灯源100发出来的光线是以侧入式进入第二扩散板500,并经第二扩散板500散射出来形成一种显示效果,第一扩散板400设置于所述第二灯源200的一侧,且与所述中胶壳310朝向所述灯板600的一面扣合连接,便于第二灯源200发出的光线进入第一扩散板400进行散射,当第二灯源200通电时,第二灯源200发出来的光线是以直下式进入第一扩散板400,并经第一扩散板400散射出来形成另一种不同的显示效果,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显示效果,提高了背光模组10显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10的适用性。
为了使第二扩散板500发出光线柔和且均匀,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灯源200为多个倒装蓝光LED芯片,各所述倒装蓝光LED芯片均匀排布于所述灯板600朝向所述第一扩散板400的一面上。具体地,通过在灯板600朝向第一扩散板400的一面均匀地分布多个倒装蓝光LED芯片,倒装蓝光LED芯片可以为微型,便于用户将倒装蓝光LED芯片固定在灯板600上,使得多个倒装蓝光LED芯片能够同时将光线从灯板600正面均匀地散射向第二扩散板500,再经第二扩散板500散射出来,从而使第二扩散板500发出光线柔和且均匀。
为了实现第一扩散板400的显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灯板600朝向所述铁框320的一面设置有背光驱动电路,所述背光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灯源200电连接,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用于控制第二灯源200的显示。具体地,通过在灯板600朝向铁框320的设置背光驱动电路,背光驱动电路包含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连接器及各种元器件,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控制背光驱动电路实现对第一扩散板400的显示。
进一步地,为了使背光模组10能够实现分区显示,在本实施例中,背光驱动电路采用区域调光技术(LocalDimming),使得第二灯源200能够根据图像的明暗进行调节,显示幕图像中的高亮部分可以达到最亮,而同时显示幕空白的区域为黑暗,从而提高了显示屏的利用率,且减少了空白的区域能耗,为用户节省大量的电源,进而提高了背光模组10的适用性。
更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背光模组10分区显示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每两个所述倒装蓝光LED芯片的间距为3.6mm~3.65mm。具体地,通过控制倒装蓝光LED芯片的间距为3.6mm~3.65mm,使得分布在灯板600上的多个倒装蓝光LED芯片更加细致,有利于背光驱动电路调节分区显示的效果,使得背光模组10的分区显示的对比显示效果和色域显示更加明显,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10分区显示的效果。
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防窥膜700,所述防窥膜700设置于所述第一扩散板400朝向所述中胶壳310的一面上,且与所述中胶壳310扣合连接。具体地,通过在第一扩散板400朝向中胶壳310的一面上设置有防窥膜700,且与中胶壳310扣合连接,使得从第一扩散板400发出来的光线经过防窥膜700后,光线变成窄视角,也就是说,处于屏幕外侧的人是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内容,需要在正视或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屏幕显示的内容,有效提高了背光模组10的防偷窥性能,保护了用户的隐私。
为了使第一灯源100能够固定在中胶壳310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还包括灯罩800,所述灯罩800设置于所述第一灯源100的一侧,所述灯罩800的一端与所述铁框320连接,所述灯罩800的另一端与所述中胶壳310连接。具体地,灯罩800包括第一连接部810和第二连接部820,第一连接部810与第二连接部820连接形成L型,第一灯源100设置第一连接部810靠近第二扩散板500的一端上,第一连接部810设置于与中胶壳310内,从而使得中胶壳310扣合连接,灯罩800能够将第一灯源100固定在中胶壳上,然后将灯罩800的第二连接部820与铁框320背向灯板600的一面通过双面胶固定连接,提高了灯罩800与铁框320连接的牢固性,使得中胶壳310与铁框320扣合连接时,铁框320和灯罩800分别与中胶壳310连接,从而将第一灯源100牢固地套设在中胶壳310上,提高了中胶壳310与铁框320和灯罩800连接的牢固性,且使得背光模组10的结构更加紧构,从而确保了背光模组10不容易发生松动。进一步地,灯罩800还能够阻挡第一灯源100光线的流失,提高了第二扩散板500的发光强度。
为了防止背光模组10发生松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胶框组件300还包括上胶壳330,所述上胶壳330设置于所述中胶壳310的外侧,且与所述中胶壳310扣合连接。具体地,上胶壳330开设有容置槽,使得中胶壳310能够置于容置槽内,容置槽的侧壁开设至少一个第二扣合槽331,中胶壳310的外侧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扣合块312,每一个第二扣合块312扣合在一个第二扣合槽331内,从而使得上胶壳330能够将中胶壳310固定套设在上胶壳330内,使得中胶壳310内的第一扩散板400、第二扩散板500、灯板600、第一灯源100和铁框320在受外力影响下不容易发生松动,提高了背光模组10连接的牢固性。
为了防止第一扩散板400发生松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胶框组件300还包括内胶壳340,所述内胶壳340开设有通槽,所述内胶壳340套设于所述灯板600上,所述内胶壳340的一面与所述铁框320连接,所述内胶壳340的另一面与所述中胶壳310连接,所述内胶壳340朝向所述中胶壳310的一面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卡合块341,所述第一扩散板400开设至少一个第一卡合槽410,每一所述卡合块341插设于一所述第一卡合槽410内。具体地,内胶壳340通过固定胶层343固定在铁框320上,内胶壳340朝向中胶壳310的一面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卡合块341,使得第一扩散板400能够通过多个卡合块341固定在内胶壳340上,提高了第一扩散板400与铁框320和中胶壳310的连接的牢固性,避免了第一扩散板400容易发生松动的现象。
为了使背光模组10发出的光线均匀柔和,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光学膜组件900,所述光学膜组件900设置于所述第一扩散板400朝向所述中胶壳310的一面,所述光学膜组件900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卡合槽970,每一所述卡合块341插设于一所述第一卡合槽410及一所述第二卡槽内。具体地,所述光学膜组件900包括散光膜910、红绿滤光膜920、荧光膜930、下增光膜940和中增光膜950,第一扩散板400朝向所述中胶壳310的一面依次设置有散光膜910、红绿滤光膜920、荧光膜930、下增光膜940和中增光膜950,且散光膜910、红绿滤光膜920、荧光膜930、下增光膜940和中增光膜950对应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卡合槽970,使得内胶壳340上的每一个卡合块341能够依次穿过第一扩散板400的一个第一卡合槽410和光学膜组件900的一个第二卡合槽970,从而使得内胶壳340能够将光学膜组件900及第一扩散板400固定,并通过中胶壳310与内胶壳340扣合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背光模组10连接的牢固性。同时,第二灯源200发出的光线经第一扩散板400散射出来后,再经光学膜组件900进一步地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将光线打散,使得背光膜组发出来的光线更加均匀柔和。
为了使光学膜组件900不容易发生松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内胶壳340朝向所述中胶壳310的一面凸起设置有连接台342,所述连接台342呈阶级式,便于光学膜组件900叠放在内胶壳340上,减少内胶壳340与光学膜组件900之间连接的间隙,使得光学膜组件900在受外力的影响不容易发生松动。
为了提高背光模组10的发光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反射膜,反射膜包括第一反射膜961和第二反射膜962,所述第一反射膜961设置于所述第一扩散板400的外侧,所述第二反射膜962设置于所述第二扩散板500的外侧,所述第一反射膜961和第二反射膜962均与所述中胶壳310连接。具体的,通过在第一扩散板400和第二扩散板500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反射膜,使得反射膜能够阻拦第一扩散板400的外侧光线和第二扩散板500的外侧光线,并将光线反射回第一扩散板400和第二扩散板500进行再次散射,从而提高了第一扩散板400和第二扩散板500的发光强度,进而提高了背光模组10的发光强度。
为了使第一扩散板400不容易发生松动,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件322,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件322设置于所述铁框320的边角内,且与所述第一扩散板400的边角的外侧壁抵接。具体地,通过在铁框320的边角设置有固定件322,固定件322为硅胶条,使得铁框320能够将灯板600和第一扩散板400较好地固定在铁框320内,在受外力的影响下,不容易发后松动。此外,固定件322呈L型,使得固定件322能够与第一扩散板400的边角的侧壁贴合紧密,有效地防止第一扩散板400发生松动。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10。具体地,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等,将该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连接,使得背光模组10的光线能够直射于显示面板,从而实现显示装置的显像效果。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灯源、第二灯源、胶框组件、第一扩散板、第二扩散板和灯板;
所述胶框组件包括中胶壳和铁框,所述铁框开设有一容纳腔,所述灯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铁框连接,所述第一灯源设置于所述铁框的一侧,且与所述铁框连接,所述铁框与所述中胶壳扣合连接,所述第一灯源至少部分凸出所述中胶壳;
所述第二灯源设置于所述灯板朝向所述中胶壳的一面,所述第一扩散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灯源的一侧,且与所述中胶壳朝向所述灯板的一面扣合连接,所述第二扩散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灯源的一侧,且与所述中胶壳背向所述灯板的一面扣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灯源为多个倒装蓝光LED芯片,各所述倒装蓝光LED芯片均匀排布于所述灯板朝向所述第一扩散板的一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朝向所述铁框的一面设置有背光驱动电路,所述背光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灯源电连接,所述背光驱动电路用于控制第二灯源的显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窥膜,所述防窥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扩散板朝向所述中胶壳的一面上,且与所述中胶壳扣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灯罩,所述灯罩设置于所述第一灯源的一侧,所述灯罩的一端与所述铁框连接,所述灯罩的另一端与所述中胶壳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组件还包括上胶壳,所述上胶壳设置于所述中胶壳的外侧,且与所述中胶壳扣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组件还包括内胶壳,所述内胶壳开设有通槽,所述内胶壳套设于所述灯板上,所述内胶壳的一面与所述铁框连接,所述内胶壳的另一面与所述中胶壳连接,所述内胶壳朝向所述中胶壳的一面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卡合块,所述第一扩散板开设至少一个第一卡合槽,每一所述卡合块插设于一所述第一卡合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膜组件,所述光学膜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扩散板朝向所述中胶壳的一面,所述光学膜组件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卡合槽,每一所述卡合块插设于一所述第一卡合槽及一所述第二卡合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铁框的边角内,且与所述第一扩散板的边角的外侧壁抵接。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中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121750006.2U 2021-07-29 2021-07-29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3417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50006.2U CN215341766U (zh) 2021-07-29 2021-07-29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50006.2U CN215341766U (zh) 2021-07-29 2021-07-29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41766U true CN215341766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74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50006.2U Active CN215341766U (zh) 2021-07-29 2021-07-29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417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0852A (zh) * 2022-05-25 2022-06-24 南京惠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背光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0852A (zh) * 2022-05-25 2022-06-24 南京惠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背光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01467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504803B1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TWI414856B (zh) 發光裝置及使用此之顯示裝置
KR10127912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60353593A1 (en) Display apparatus
EP2541312B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EP3064988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60083176A (ko) 곡면형 액정표시장치
US11640077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duced bezel size
EP3190456B1 (en) Display device
CN102022673A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设备
KR20080103634A (ko) 광원모듈,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표시장치
EP2500625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EP3535970B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215341766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9274268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WO2011092953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130126407A (ko)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40362301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KR20140079205A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20092588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212061677U (zh) 显示装置
KR10209362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220075846A (ko) 표시 장치
KR2015002797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