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38262U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38262U
CN213338262U CN202021462271.6U CN202021462271U CN213338262U CN 213338262 U CN213338262 U CN 213338262U CN 202021462271 U CN202021462271 U CN 202021462271U CN 213338262 U CN213338262 U CN 2133382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crystal display
step part
display device
optical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6227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382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3826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0623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2012588A1/zh
Priority to US18/056,384 priority patent/US11994759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背板具有用于承载液晶面板的第二台阶部和第一台阶部,即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背板完成了匀光件、光学膜片等光学部件和液晶面板的装配,相比于已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某些端侧不再需要中框实现匀光件、光学膜片等光学部件和液晶面板的装配,由此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成本,且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电视一般包括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根据背光模组的入光方式的不同,背光模组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随着显示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液晶电视的一体化和低成本是行业内的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一体化程度和低成本。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用于显示图像;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匀光件,所述匀光件用于对光线进行匀化,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匀光件的出光侧;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液晶面板,所述第一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匀光件;所述匀光件和光学膜片之间设置有膜片粘结件。
在某些实施例中,膜片粘结件位于匀光件的与光学膜片同侧的边缘。
在某些实施例中,膜片粘结件的宽度在2-6mm之间,厚度在0.1-0.2mm之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背板还包括连接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的侧壁部,第一台阶部、侧壁部和第二台阶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匀光件的边缘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用于显示图像;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液晶面板,所述第一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二台阶部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内胶框,设置于所述第二台阶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
在某些实施例中,内胶框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固定于所述第二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一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
在某些实施例中,内胶框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固定于所述第二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或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凹陷部。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凹陷部。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内胶框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为泡棉胶带,泡棉胶带为三层结构,外层分别为基材和耐磨层,中间层为泡棉。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胶框为双组分一体挤塑软胶框。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胶框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材质不同,相较于所述第一部, 所述第二部的材质较软,所述第一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的横截面的宽度要大于所述第二部横截面的宽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的材料为PP,所述第二部的材料为TPV或TPE。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匀光件,所述匀光件用于对光线进行匀化,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匀光件的出光侧;所述背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侧壁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匀光件、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放置于容置空间。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用于显示图像;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液晶面板,所述第一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二台阶部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台阶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为泡棉胶带,泡棉胶带为三层结构,外层分别为基材和耐磨层,中间层为泡棉。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
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
匀光件,所述匀光件用于对光线进行匀化,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匀光件的出光侧;
所述背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侧壁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匀光件、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放置于容置空间。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用于显示图像;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液晶面板,所述第一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二台阶部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螺钉,所述螺钉固定于所述背板的第一台阶部上,用于对光学膜片进行固定。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螺钉包括螺帽和螺柱,所述螺帽位于所述第一台阶部远离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上设置有挂孔,所述螺柱伸入到所述挂孔中实现所述光学膜片。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侧壁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用于显示图像;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液晶面板,所述第一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二台阶部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所述背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侧壁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放置于容置空间内;胶框,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胶框靠近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背板具有用于承载液晶面板的第二台阶部和第一台阶部,即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背板完成了匀光件、光学膜片等光学部件和液晶面板的装配,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某些端侧不再需要中框实现匀光件、光学膜片等光学部件和液晶面板的装配,由此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成本,且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板1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是图2中背板110沿102-103方向(即从左侧到右侧)的截面图(左侧);
图4为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沿101-104方向(即从天侧到地侧)的截面图(天侧);
图5是已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形态;
图6为内胶框180的截面图;
图7是内胶框180’的结构图;
图8为内胶框180’的截面图;
图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沿101-104方向(即从天侧到地侧)的截面图(天侧);
图10是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5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沿101-104方向(即从天侧到地侧)的截面图(地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接触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背板1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组100和液晶面板200。
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液晶显示装置10为具有短边和长边的矩形形状,短边的方向被称作第一方向D1,长边的方向被称作第二方向D2 。第二方向D2基本上与第一方向D1垂直。背光模组100和液晶面板200沿着基本上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 的平面正交的第三竖直方向D3顺序地堆叠。
液晶面板200用于显示图像,包括显示区域201和位于显示区域201一侧的电路板202,通过电路板202实现对整个液晶面板200的驱动显示。
沿着液晶显示装置10中光线的出光方向,背光模组100依次包括起到支撑作用的背板110、光源120、反射片130、匀光件140、光学膜片150、胶框160。其中反射片130、匀光件140、光学膜片150共同构成光学部件。
匀光件140用于对光线进行匀化,光学膜片150位于所述匀光件140的出光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侧入式显示装置,匀光件140为导光板140,后续以导光板140进行介绍。但根据本领域所知,后续膜片固定方式以及内胶框方案等也适用于直下式显示装置,在直下式显示装置中,匀光件为扩散板。
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天侧101、左侧102、右侧103和地侧104,其中天侧101和地侧104相对,左侧102和右侧103相对,天侧101分别与左侧102的一端和右侧103的一端相连,地侧104分别与左侧的102的另一端和右侧103的另一端相连。
相应地,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面板200、背板110、反射片130、导光板140、光学膜片150也分别包括天侧、左侧、右侧和地侧。
光源120用于产生光,光源120位于显示装置1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20位于显示装置10的地侧。
光源120以灯条形式提供,包括电路板以及位于电路板上的多颗LED灯,光源120发出的光线从一侧进入。
反射片130用于将光线反射到出光方向上,利于光源发出的光线均匀分布。反射片130固定于背板110的表面。
反射片130具有白色的反射面,反射片130的材质为PET。
导光板140包括入光侧和出光侧,光源120位于导光板140的入光侧,利用导光板140的折射和全反射作用将从入光侧进入的光线在导光板140的出光侧射出,由此将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
反射片130位于导光板140的出光侧相对的一侧。
导光板140的材质为玻璃、PMMA或PC。
光学膜片150位于导光板140的出光侧,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
光学膜片150可包括一张或多张膜片,包括棱镜膜、增亮膜中的至少一种。
胶框160位于液晶面板200的一侧,用于与前壳(图中未示出)配合连接,用于承载和遮蔽位于液晶面板200一侧的电路板202。
如图2所示,背板110整体为一方形结构,包括天侧101、左侧102、右侧103和地侧104,其中天侧101和地侧104相对,左侧102和右侧103相对,天侧101分别与左侧102的一端和右侧103的一端相连,地侧104分别与左侧的102的另一端和右侧103的另一端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板110的天侧101、左侧102和右侧103的三侧结构基本相同。
背板110的地侧104不具有上述结构,地侧104具有开口。
图3为是图2中背板110沿102-103方向(即从左侧到右侧)的截面图(左侧),图4为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沿101-104方向(即从天侧到地侧)的截面图(天侧),图5是已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形态,图6为内胶框180的截面图,图7是内胶框180’的结构图,图8为内胶框180’的截面图,图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沿101-104方向(即从天侧到地侧)的截面图(天侧),图10是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5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沿101-104方向(即从天侧到地侧)的截面图(地侧)。
如图3所示,以背板110的左侧或右侧之一为例进行说明。
背板110为一体折弯成型结构。
背板110包括平板部111,第一台阶部112,第二台阶部113,以及连接于第一台阶部112和第二台阶部113的侧壁部114,以及连接于平板部111和第一台阶部112之间的过渡部115。
其中,背板110的天侧、左侧和右侧均具有上述结构。
第一台阶部112所在的平面和第二台阶部113所在的平面与平板部111所在的平面大致平行,侧壁部114所在的平面与平板部111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
第一台阶部112和第二台阶部113在同一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第一台阶部112、第二台阶部113和连接于第一台阶部112和第二台阶部113的侧壁部114构成一C型,即第一台阶部112、侧壁部114和第二台阶部113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S。
第一台阶部112上依次承载有反射片130、导光板140,即反射片130和导光板140的边缘放置于容置空间S。
其中,导光板140直接放置于第一台阶部112上,在第一台阶部112上无固定结构用于固定导光板140。
第二台阶部113上固定液晶面板200,具体为第二台阶部113远离第一台阶部112的表面上固定液晶面板200,液晶面板200的侧边无遮挡,整体达到了液晶面板200悬浮设置的状态,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科技感。
其中,液晶面板200通过粘结件固定于第二台阶部113上。
具体的,粘结件300可为泡棉胶带。泡棉胶带除了具有粘结固定作用外,还有缓冲作用,保证各部件不会轻易磨损破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台阶部112、第二台阶部113完成了反射片130、导光板140和液晶面板200的装配,相比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天、左、右侧不再需要中框实现反射片、导光板和液晶面板的装配,由此降低整个显示装置的成本,且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
在本申请中,液晶面板200为IPS(In-Plane Switching,IPS)面板,IPS面板因自身面板的技术特性,当面板局部受力不均则会导致液晶局部压迫,黑场下透光明显,主观表现为局部漏光,当承载IPS面板的承载面局部不平时,会导致局部面板受力引起明显的漏光问题。
图5是已有技术中常见的背光模组形态,包括背板110'和中框700,中框700组装于背板110'之上,中框700具有承载面板的承载面701。因液晶面板承载于中框和背板两个部件之上,每个部件在制作时,都会存在制作公差,因此承载面701的平整度取决于中框和背板的累计公差。
本申请中,液晶面板200直接固定于背板110的第二台阶部113上,此时用于承载液晶面板的承载面(第二台阶部113)的平整度仅受到单个部件的公差的影响,相比于图5中的形态,本申请中的
C型背板结构形态更适于IPS面板的应用,当IPS面板采用本申请的背光模组形态形成显示装置时,IPS面板的漏光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因背板110采用C型折弯的方式成型,显示装置10的天、左、右侧不再设置中框,不能通过在中框上设置固定结构来进行光学膜片的固定,光学膜片150的固定和装配是显示装置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如图4所示,在导光板140和光学膜片150之间设置有膜片粘结件170,用于将光学膜片150固定于导光板上,进而实现光学膜片的固定。
膜片粘结件170呈长条状,为了减小膜片粘结件170带来的光学影响,膜片粘结件170位于导光板140的与光学膜片150同侧的边缘,膜片粘结件170的宽度在2-6mm之间,厚度在0.1-0.2mm之间。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膜片粘结件170的宽度为4mm。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膜片粘结件170的厚度为0.15mm。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膜片粘结件170的两面具有粘结性,分别粘结于导光板的一侧和光学膜片150靠近导光板的一侧,具体为双面胶带。因光学膜片150位于导光板140的出光侧,膜片粘结件170分别粘结于导光板的出光侧和光学膜片150靠近导光板的一侧。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膜片粘结件170只设置于显示装置的天侧,左右两侧不设置膜片粘结件170。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包括多条膜片粘结件170,间隔设置于显示装置的一侧,避免膜片粘结件170过长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粘贴困难以及粘贴错位,膜片粘结件170的长度在200-40mm之间。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膜片粘结件170的长度在300mm。
结合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对光学膜片进行固定的方式。
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内胶框180,内胶框180设置于第二台阶113朝向第一台阶部112的一侧表面,内胶框180的存在,填充了容置空间S,能够阻挡位于其下方的光学膜片和导光板弹起,起到了对光学膜片的固定,防止光学膜片窜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内胶框180质地较软,具有一定的弹性压缩力,具有缓冲作用。
结合图6所示,内胶框180整体呈扁平长条状,包括相对的第一面181和第二面182,以及连接第一面181和第二面182之间的连接面183。
第一面181固定于第二台阶113朝向第一台阶部112的一侧表面,通过粘结件或粘结材料进行粘结固定。
为了便于在第一面181上设置粘结件或粘结材料,第一面18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1811,用于指示粘结件或粘结材料的设置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面18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定位部1811,两个第一定位部1811分别设置于第一面181的边缘位置,两个第一定位部1811之间的空间即可用于设置粘结件或粘结材料。
在本申请实例中,定位部1811为凹陷部。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还包括位于内胶框180远离第二台阶113一侧的密封件190,密封件190会直接接触光学膜片,防止膜片磨伤。
密封件190和内胶框180之间粘结固定。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密封件190为泡棉胶带,泡棉胶带为三层结构,外层分别为基材和耐磨层,中间层为泡棉。
同样地,为了指示密封件190的设置位置,第二面18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182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面182上设置有一个第二定位部1821。
在本申请实例中,第二定位部1821为凹陷部。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棱角等较为锋利的结构对部件造成的损害,连接面183设置为弧形。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内胶框180’为一体挤塑软胶框。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内胶框180’整体呈条状,包括第一部181’和第二部182’,其中第一部181’和第二部182’的材质不同,相较于第一部181’, 第二部182’的材质较软。
第一部181’通过胶框粘结件600粘结固定于第二台阶113朝向第一台阶部112的一侧表面。为了便于确定胶框粘结件600的粘结位置,第一部181’的表面上也设置如图6所示的第一定位部1811。
当将内胶框180’固定于背板上时,内胶框180’的第二部182’的材质较软,可直接接触光学膜片,防止膜片磨伤,起到了密封件190的作用,故当使用内胶框180’时,密封件190可省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部181’的横截面的宽度要大于第二部182’横截面的宽度,即第二部182’相对于第一部181’凸出,通过设置较宽的第一部181’保证胶框粘结件600具有相对足够的粘结面积,保证固定效果和便于粘贴操作。较窄的第二部182’一方面可以隔开光学膜片和第一部181’以避免磨伤,另一方面尽量减少与光学膜片的摩擦面积以避免大范围接触带来的影响。
内胶框180’通过双组分挤出方式形成,贴附背板面(即第一部181’)材料为PP(聚丙烯),与膜片接触面(即第二部182’)材料为TPV(热塑性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Vulcanizate)或者TPE(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材质较软起到密封件的作用,防止膜片磨伤。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可省略内胶框180,仅使用密封件190,密封件190粘结固定于第二台阶113朝向第一台阶部112的一侧表面。
密封件190为泡棉胶带,泡棉胶带为三层结构,外层分别为基材和耐磨层,中间层为泡棉。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密封件190为聚氨酯泡棉。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内胶框和密封件也可省略,即C型内不加内胶框和密封件等贴附物。
结合图9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光学膜片150的固定方式。
显示装置10包括螺钉300,螺钉300包括螺帽301和螺柱302。
螺钉300通过背锁的方式固定于背板110的第一台阶部112上,螺帽301位于第一台阶部112远离第二台阶部113的一侧,螺钉300的螺柱伸入到容置空间S中,相应地光学膜片150上设置有挂孔1502,通过螺柱302伸入到挂孔1502中实现光学膜片150的固定,防止膜片跳出。
相应地,背板110的第一台阶部112上设置有孔1121,相应的,孔1121上设置有与螺钉300相互配合的螺纹,用于将螺钉300固定于背板110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螺钉300间隔设置于显示装置10的一侧。
结合图10所示,光学膜片150包括伸出光学膜片本体的挂耳1501,挂孔1502全部或部分形成于挂耳1501上。
结合图9所示,光学膜片150通过挂孔1502挂接于螺钉300的螺柱302上,实现光学膜片150的固定。
结合图11所示,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在显示装置的地侧104,光学膜片150放置于胶框160远离背板110的一侧上,且通过膜片粘结件400将光学膜片150固定于胶框160上,导光板140位于胶框160远离光学膜片150的一侧。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膜片粘结件400固定于光学膜片150的挂耳1501上,通过将挂耳1501固定于胶框160上来实现光学膜片的固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膜片粘结件400为胶带。
显示装置10中包括多条膜片粘结件400,间隔设置于显示装置的地侧。
如此,光学膜片150在天侧位于容置空间S中,即膜片下置,在地侧,光学膜片放于下胶框之上,即膜片上置,由此通过膜片上下置实现了光学膜片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受到加工工艺的限制,容置空间S的高度,即第一台阶部112与第二台阶部113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4mm。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胶框180的厚度h在1mm-2.5mm之间,以方便反射片和导光板装配于第一台阶部112和第二台阶部113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台阶部113的宽度为6mm-10mm,为了保证液晶面板200与第二台阶部113具有足够的粘结固定面积以及显示装置具有较窄的边框。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胶框180的宽度为2mm-10mm。内胶框180粘贴于第二台阶113朝向第一台阶部112的一侧表面靠近于第二台阶113的边缘的位置,有利于贴附工装将胶条400粘贴于第二台阶113朝向第一台阶部112的一侧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在背板110的天侧、左侧和右侧的三侧各粘附一内胶框180,如此设置能更加对导光板进行稳固。
可选地,也可只选在背板110的天侧或左、右侧边粘附内胶框180,这样可以更一步降低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板110的平板部111、过渡部115、第一个台阶部112、侧壁部114和第二台阶部113为一体结构,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体化程度和集中度。
为了形成背板110的一体结构,在加工上,可采用一体折弯的方式进行加工,一体折弯的工艺增强了背板110的强度,在满足相同的强度需求的情况下,背板110的厚度可更薄,同时采用一体折弯的方式,不会存在接口,保证了良好的外观效果。
下面介绍一下液晶显示装置10的装配过程。
在进行液晶显示装置10的组装时,首先将内胶框180通过工装粘贴于如图2所示的背板110的天侧101、左侧102和右侧103中的至少一个,而后顺次将反射片130、导光板140从背板110的地侧104端插入到背板110上形成容置空间S内,胶框160卡与背板110的地侧,然后将膜片150天侧置于背板110天侧容腔内,膜片地侧放置在胶框之上,再将液晶面板200进行粘贴装配,进而实现对液晶显示装置10的组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
匀光件,所述匀光件用于对光线进行匀化,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匀光件的出光侧;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液晶面板,所述第一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匀光件;
所述匀光件和光学膜片之间设置有膜片粘结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片粘结件位于所述匀光件的与光学膜片同侧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片粘结件的宽度在2-6mm之间,厚度在0.1-0.2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侧壁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匀光件的边缘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
5.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液晶面板,所述第一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二台阶部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
内胶框,设置于所述第二台阶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胶框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固定于所述第二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一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胶框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固定于所述第二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凹陷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凹陷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内胶框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为泡棉胶带,泡棉胶带为三层结构,外层分别为基材和耐磨层,中间层为泡棉。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胶框为双组分一体挤塑软胶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胶框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材质不同,相较于所述第一部, 所述第二部的材质较软,所述第一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台阶部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的横截面的宽度要大于所述第二部横截面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3-14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的材料为PP,所述第二部的材料为TPV或TPE。
16.根据权利要求5-7,10-1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
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
匀光件,所述匀光件用于对光线进行匀化,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匀光件的出光侧;
所述背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侧壁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匀光件、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放置于容置空间。
1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液晶面板,所述第一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二台阶部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
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台阶朝向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侧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为泡棉胶带,泡棉胶带为三层结构,外层分别为基材和耐磨层,中间层为泡棉。
19.根据权利要求17-18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
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
匀光件,所述匀光件用于对光线进行匀化,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匀光件的出光侧;
所述背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侧壁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匀光件、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放置于容置空间。
2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液晶面板,所述第一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二台阶部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
螺钉,所述螺钉固定于所述背板的第一台阶部上,用于对光学膜片进行固定。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钉包括螺帽和螺柱,所述螺帽位于所述第一台阶部远离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上设置有挂孔,所述螺柱伸入到所述挂孔中实现所述光学膜片。
22.根据权利要求20-21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侧壁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
2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出光侧;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用于承载所述液晶面板,所述第一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二台阶部远离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所述背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侧壁部,所述第一台阶部、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二台阶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放置于容置空间内;
胶框,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胶框靠近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侧。
CN202021462271.6U 2020-07-14 2020-07-22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2133382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06235 WO2022012588A1 (zh) 2020-07-14 2021-07-14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US18/056,384 US11994759B2 (en) 2020-07-14 2022-11-17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77158 2020-07-14
CN2020106771588 2020-07-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38262U true CN213338262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900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3755.1A Pending CN113934034A (zh) 2020-07-14 2020-07-22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02021462271.6U Active CN213338262U (zh) 2020-07-14 2020-07-22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3755.1A Pending CN113934034A (zh) 2020-07-14 2020-07-22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393403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12588A1 (zh) * 2020-07-14 2022-01-20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12588A1 (zh) * 2020-07-14 2022-01-20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US11994759B2 (en) 2020-07-14 2024-05-28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4034A (zh)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3693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9280009B2 (en) Double-sided curv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920222B2 (en) LCD and backlight module, front frame, and back bezel thereof
TWI391740B (zh) 液晶顯示裝置及液晶顯示裝置之防塵方法及液晶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US858205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525596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859413B1 (ko) 표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20140036197A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12078832A (ja) 表示装置
EP4254058A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duced bezel size
KR20160083176A (ko) 곡면형 액정표시장치
US20070126947A1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ea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same
US8477264B2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99475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20190129236A1 (en) Display device
US8696182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unit for improving uniformity of brightness
CN213338262U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KR10192206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947615B2 (en) Frameles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12647206U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KR101737054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US776859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69032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50033785A (ko) 표시장치
CN110133921B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