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39436A - 分析方法、分析装置和分析程序 - Google Patents
分析方法、分析装置和分析程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39436A CN113039436A CN201980075361.3A CN201980075361A CN113039436A CN 113039436 A CN113039436 A CN 113039436A CN 201980075361 A CN201980075361 A CN 201980075361A CN 113039436 A CN113039436 A CN 1130394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me
- plasma
- coagulation
- curve
- fa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0000015271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4
- 238000005345 coag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3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35484 reaction tim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259 mixed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6
- 239000003114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4
- 102000015081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3
- 108010039209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3
- 108010054218 Factor VIII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9
- 102000001690 Factor VIII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9
- 229960000301 factor viii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6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9000003112 inhib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102100022641 Coagulation factor IX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108010076282 Factor IX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06010053567 Coagulopathie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35602 clot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3556 assa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108010014172 Factor V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108010080865 Factor XII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102000000429 Factor XII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108010074864 Factor XI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108010014173 Factor X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146 anticoagul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40127219 anticoagulant drug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06010025135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PGOHTUIFYSHAQG-LJSDBVFPSA-N (2S)-6-amino-2-[[(2S)-5-amino-2-[[(2S)-2-[[(2S)-2-[[(2S)-2-[[(2S)-4-amino-2-[[(2S)-2-[[(2S)-2-[[(2S)-2-[[(2S)-2-[[(2S)-5-amino-2-[[(2S)-5-amino-2-[[(2S)-2-[[(2S)-2-[[(2S)-2-[[(2S,3R)-2-[[(2S)-5-amino-2-[[(2S)-2-[[(2S)-2-[[(2S,3R)-2-[[(2S)-2-[[(2S)-2-[[(2S)-2-[[(2S)-2-[[(2S)-5-amino-2-[[(2S)-1-[(2S,3R)-2-[[(2S)-2-[[(2S)-2-[[(2R)-2-[[(2S)-2-[[(2S)-2-[[2-[[(2S)-2-[[(2S)-2-[[(2S)-2-[[(2S)-1-[(2S)-2-[[(2S)-2-[[(2S)-2-[[(2S)-2-amino-4-methylsulfanylbutanoyl]amino]-3-(1H-indol-3-yl)propanoyl]amino]-5-carbamimidamidopentanoyl]amino]propanoyl]pyrrolidine-2-carbonyl]amino]-3-methylbutanoyl]amino]-4-methylpentanoyl]amino]-4-methylpentanoyl]amino]acetyl]amino]-3-hydroxypropanoyl]amino]-4-methylpentanoyl]amino]-3-sulfanylpropanoyl]amino]-4-methylsulfanylbutanoyl]amino]-5-carbamimidamidopentanoyl]amino]-3-hydroxybutanoyl]pyrrolidine-2-carbonyl]amino]-5-oxopentanoyl]amino]-3-hydroxypropanoyl]amino]-3-hydroxypropanoyl]amino]-3-(1H-imidazol-5-yl)propanoyl]amino]-4-methylpentanoyl]amino]-3-hydroxybutanoyl]amino]-3-(1H-indol-3-yl)propanoyl]amino]-5-carbamimidamidopentanoyl]amino]-5-oxopentanoyl]amino]-3-hydroxybutanoyl]amino]-3-hydroxypropanoyl]amino]-3-carboxypropanoyl]amino]-3-hydroxypropanoyl]amino]-5-oxopentanoyl]amino]-5-oxopentanoyl]amino]-3-phenylpropanoyl]amino]-5-carbamimidamidopentanoyl]amino]-3-methylbutanoyl]amino]-4-methylpentanoyl]amino]-4-oxobutanoyl]amino]-5-carbamimidamidopentanoyl]amino]-3-(1H-indol-3-yl)propanoyl]amino]-4-carboxybutanoyl]amino]-5-oxopentanoyl]amino]hexa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SCC[C@H](N)C(=O)N[C@@H](Cc1c[nH]c2ccccc12)C(=O)N[C@@H](CCCNC(N)=N)C(=O)N[C@@H](C)C(=O)N1CCC[C@H]1C(=O)N[C@@H](C(C)C)C(=O)N[C@@H](CC(C)C)C(=O)N[C@@H](CC(C)C)C(=O)NCC(=O)N[C@@H](CO)C(=O)N[C@@H](CC(C)C)C(=O)N[C@@H](CS)C(=O)N[C@@H](CCSC)C(=O)N[C@@H](CCCNC(N)=N)C(=O)N[C@@H]([C@@H](C)O)C(=O)N1CCC[C@H]1C(=O)N[C@@H](CCC(N)=O)C(=O)N[C@@H](CO)C(=O)N[C@@H](CO)C(=O)N[C@@H](Cc1cnc[nH]1)C(=O)N[C@@H](CC(C)C)C(=O)N[C@@H]([C@@H](C)O)C(=O)N[C@@H](Cc1c[nH]c2ccccc12)C(=O)N[C@@H](CCCNC(N)=N)C(=O)N[C@@H](CCC(N)=O)C(=O)N[C@@H]([C@@H](C)O)C(=O)N[C@@H](CO)C(=O)N[C@@H](CC(O)=O)C(=O)N[C@@H](CO)C(=O)N[C@@H](CCC(N)=O)C(=O)N[C@@H](CCC(N)=O)C(=O)N[C@@H](Cc1ccccc1)C(=O)N[C@@H](CCCNC(N)=N)C(=O)N[C@@H](C(C)C)C(=O)N[C@@H](CC(C)C)C(=O)N[C@@H](CC(N)=O)C(=O)N[C@@H](CCCNC(N)=N)C(=O)N[C@@H](Cc1c[nH]c2ccccc12)C(=O)N[C@@H](CCC(O)=O)C(=O)N[C@@H](CCC(N)=O)C(=O)N[C@@H](CCCCN)C(O)=O PGOHTUIFYSHAQG-LJSDBVFP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108010000499 Thromboplastin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102000002262 Thromboplastin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102100037529 Coagulation factor V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108010094028 Prothrombin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102100027378 Prothrombin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40039716 prothrombin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40105778 coagulation factor viii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995 Aluminium silic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12211 aluminium silicat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NLYAJNPCOHFWQQ-UHFFFAOYSA-N kaolin Chemical compound O.O.O=[Al]O[Si](=O)O[Si](=O)O[Al]=O NLYAJNPCOHFWQQ-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02100030563 Coagulation factor XI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02100029117 Coagulation factor X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40105774 coagulation factor ix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40105756 coagulation factor x Drug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435 veno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048 venom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1100000611 venom Toxicit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819 clotting time assay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29940122295 Clotting factor inhibitor Drug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2381 plasm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30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9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9
- 229940124135 Factor VIII inhibitor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9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8000011088 calibration curv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0000023555 blood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2
- 229960004222 factor ix Drug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UXVMQQNJUSDDNG-UHFFFAOYSA-L Calc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l-].[Ca+2] UXVMQQNJUSDDNG-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3610 patient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150000003904 phospholipi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405 data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417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375 pho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08000009292 Hemophilia 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902 bimod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108010049003 Fibrinoge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102000008946 Fibrinoge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40012952 fibrinoge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10356 Congenital anomal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521257 Hydrop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30113 Oede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8090000113 Plasma Kallikre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190 activ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534 incub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17 sulfu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01000003542 Factor VIII deficienc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31220 Hemophil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40019700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s Drugs 0.000 description 3
- KRKNYBCHXYNGOX-UHFFFAOYSA-N cit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O)(C(O)=O)CC(O)=O KRKNYBCHXYNGO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57 data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465754 Metazo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35 absorb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93 anti-canc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5294 blood coagulation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852 coagulant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91 measur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QKNYBSVHEMOAJP-UHFFFAOYSA-N 2-amino-2-(hydroxymethyl)propane-1,3-diol;hydron;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OCC(N)(CO)CO QKNYBSVHEMOAJ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73992 Abax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BHPQYMZQTOCNFJ-UHFFFAOYSA-N Calcium cation Chemical compound [Ca+2] BHPQYMZQTOCNF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67787 Coagulation factor deficienc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AFSDNFLWKVMVRB-UHFFFAOYSA-N Ellag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1=C(O)C(OC2=O)=C3C4=C2C=C(O)C(O)=C4OC(=O)C3=C1 AFSDNFLWKVMVR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TJXMQHAMYVHRX-CPCISQLKSA-N Ellag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OC1=C(O)[C@H]2OC(=O)c3cc(O)c(O)c4OC(=O)C(=C1)[C@H]2c34 ATJXMQHAMYVHRX-CPCISQLK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079 Ellagic aci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7828 Gallus gal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0469 Glycine max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68988 Glycine max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2843 Hemorrha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3973 Oryctolagus cunicu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2508 Peptide Elongation Factor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68204 Peptide Elongation Fac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100 anti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0 basic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4158 bleed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59 blood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24 calc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175 cer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763 coagulation protein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45 dia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4 dys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2852 ellagic acid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4132 ellagic aci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4 evalu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7382 factor V deficienc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7219 factor XI deficienc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27 fibrinoly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80 fibrinoly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4 genetic var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1169 hemorrhagic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39 hem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0509 infertilit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12 infert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535 infertility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7 mechanical methods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FAARLWTXUUQFSN-UHFFFAOYSA-N methylellag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O1C(=O)C2=CC(O)=C(O)C3=C2C2=C1C(OC)=C(O)C=C2C(=O)O3 FAARLWTXUUQFS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470 plasma concen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2 plasma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phenol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824 polypheno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41 reaction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8 snake veno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509 sodium ci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NLJMYIDDQXHKNR-UHFFFAOYSA-K sodium citrate Chemical compound O.O.[Na+].[Na+].[Na+].[O-]C(=O)CC(O)(CC([O-])=O)C([O-])=O NLJMYIDDQXHKNR-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4891 sympto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29673 vha-10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47303 von Willebrand Factor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6537 von Willebrand factor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1134 von willebrand factor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86—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blood coagulating time or factors, or their receptor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483—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87—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of liquid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9—Blood
- G01N33/4905—Determining clotting time of blood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1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patient-related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10/4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patient-related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for data related to laboratory analysis, e.g. patient specimen analysi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2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e.g. based on medical expert system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血液试样的凝固特性的优异分析。本发明的血液检体的凝固特性的分析方法包括:取得包含血液试样和试剂的混合液的表示凝固反应量相对于反应时间的凝固反应曲线的数据,算出通过与上述凝固反应曲线相关的微分而得到的微分曲线的数据,算出与上述微分曲线的重心点有关的信息,以及使用与上述重心点有关的信息来评价上述血液试样的凝固特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方法、分析装置和分析程序。
背景技术
为了诊断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而进行血液凝固检査。血液凝固检査中,向患者的血液检体中添加规定的试剂来检查凝固时间等血液凝固功能。通过血液凝固检査,能够掌握患者的止血能力或溶纤能力的状态。作为产生血液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可举出抗凝药剂的影响、参与凝固的成分的减少、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者存在抑制后天性凝固反应的自身抗体等。
例如,对于凝固第VIII因子活性(以下,将凝固第VIII因子等设为第VIII因子等),在将普通人设为100%时,以1%为界限来判定血友病A中的出血症状的临床重症度。作为测定第VIII因子活性的方法,已知有在患者的血液检体中添加规定的试剂,基于由此时的凝固反应量相对于反应时间得到凝固反应曲线的测定方法。
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基于由表示凝固反应量相对于反应时间的凝固反应曲线的1次微分得到的凝固速度曲线求出最大凝固速度。另外,基于由凝固反应曲线的2次微分得到的凝固加速度曲线求出最大凝固加速度和最大凝固减速度。另外,求出从凝固反应开始时到达各状态的时间作为最大凝固速度时间、最大凝固加速度时间和最大凝固减速度时间。这些值被称为由凝固反应曲线、凝固速度曲线或凝固加速度曲线得到的凝固波形参数,基于这些值来判定凝固因子异常的有无等。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进行测定将显示凝固时间延长的被检血浆与正常血浆混合而得到试样的凝固时间的试验(交叉混合试验)来鉴别先天性凝血障碍和后天性凝血障碍的方法。一般而言,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中看到APTT延长的情况下,进行交叉混合试验,鉴别APTT延长的因素。在交叉混合试验中,以被检血浆、正常血浆和它们的混合血浆为对象,对它们分别进行以下的2个试验。
·不对上述各血浆进行加温处理而进行测定,检查即时反应的即时型试验
·将上述各血浆在37℃加温处理(孵育)2小时后进行测定,检查延迟反应的延迟型试验
基于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可以判定APTT的延长是由凝固因子抑制剂(抑制剂,Inhibitor)、狼疮抗凝物(LA)或血友病等凝固因子缺乏中的哪一个引起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可以纵轴采用APTT测定值(秒)、横轴采用被检血浆与正常血浆的容量混合比而制成图表。制作的图表在凝固延迟的因素为下述的各情况时,显示以下的图案。
·凝固因子抑制剂(以下为抑制剂):在即时反应中为“向下凸”、“直线”、或“向上凸”各种。在延迟反应中为“直线”或明确的“向上凸”。
·狼疮抗凝物(以下为LA):在即时反应和延迟反应中均为“向上凸”或“直线”。
·血友病等凝固因子缺乏(以下为因子缺乏):在即时反应和延迟反应中均为“向下凸”。
因此,基于与凝固延迟的因素未知的被检血浆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凝固延迟的因素可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判定。在即时型试验中得到“向下凸”的结果时,凝固延迟的因素为抑制剂或因子缺乏,但无法区别是哪一个。此时,如果延迟型试验的结果为“向下凸”,则可以判定凝固延迟的因素为因子缺乏,如果为“直线”或“向上凸”,则可以判定凝固延迟的因素为抑制剂。在即时型试验中得到“向上凸”的结果时,凝固延迟的因素为抑制剂或LA,但无法区别是哪一个。此时,如果延迟型试验的结果与即时型试验时相比成为进一步明确的“向上凸”,则可以判定凝固延迟的因素为抑制剂。
如此,现有的交叉混合试验以定性的图表图案进行判定,因此有时因被检血浆的不同而成为难以判定的图表图案。另外,要求将混合血浆在37℃加温处理(孵育)2小时后进行APTT的测定,因此,如果加上加温时间和测定时间,则该试验需要约2个半小时的时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44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1844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1069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以下内容。
〔1〕一种方法,是血液检体的凝固特性的分析方法,包括:
(1)取得包含血液试样和试剂的混合液的表示凝固反应量相对于反应时间的凝固反应曲线的数据,
(2)算出通过与上述凝固反应曲线相关的微分而得到的微分曲线的数据,
(3)算出与上述微分曲线的重心点有关的信息,以及
(4)使用与上述重心点有关的信息来评价上述血液试样的凝固特性。
〔2〕根据〔1〕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微分曲线为选自与上述凝固反应曲线相关的1次微分曲线和与该凝固反应曲线相关的2次微分曲线中的至少1种。
〔3〕根据〔2〕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微分曲线的重心点是由重心时间vT和重心高度vH规定的坐标(vT,vH)所示的上述1次微分曲线的重心点,在将该1次微分曲线设为F(t)(t为时间)、将F(t)为规定值x的时间设为t1、t2(t1<t2)时,该vT和该vH由下述式表示。
这里,
〔4〕根据〔3〕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与上述重心点有关的信息包含选自上述vT、上述vH、峰宽vB、重心峰宽vW、B扁平率vAB、B时间率vTB、W扁平率vAW、W时间率vTW、平均时间vTa、平均高度vHa、vTm、vABa和vAWa中的1种以上的参数,
该峰宽vB为从上述t1到t2的F(t)≥x的时间长度,
该重心峰宽vW为从上述t1到t2的F(t)≥vH的时间长度,
该vAB表示该vH与该vB的比,
该vTB表示该vT与该vB的比,
该vAW表示该vH与该vW的比,
该vTW表示该vT与该vW的比,
F(t)、t1和t2为与上述F(t)、t1和t2相同的定义,在将从F(t1)到F(t2)的数据分数设为n时,该vTa、该vHa和该vTm分别由下述式表示,
该vABa表示该vHa与该vB的比,
该vAWa表示该vHa与该vW的比。
〔5〕根据〔2〕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微分曲线的重心点为由重心时间pT和重心高度pH规定的坐标(pT,pH)所示的上述2次微分曲线的正峰的重心点,在将该2次微分曲线设为F’(t)(t为时间)、将F’(t)为规定值x的时间设为t1、t2(t1<t2)时,该pT和该pH由下述式表示。
这里,
〔6〕根据〔5〕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与上述重心点有关的信息包含选自上述pT、上述pH、峰宽pB、重心峰宽pW、B扁平率pAB、B时间率pTB、W扁平率pAW和W时间率pTW中的1种以上的参数,
该峰宽pB为从上述t1到t2的F’(t)≥x的时间长度,
该重心峰宽pW为从上述t1到t2的F’(t)≥pH的时间长度,
该pAB表示该pH与该pB的比,
该pTB表示该pT与该pB的比,
该pAW表示该pH与该pW的比,
该pTW表示该pT与该pW的比。
〔7〕根据〔2〕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微分曲线的重心点为由重心时间mT和重心高度mH规定的坐标(mT,mH)所示的上述2次微分曲线的负峰的重心点,在将该2次微分曲线设为F’(t)(t为时间)、将F’(t)为规定值x的时间设为t1、t2(t1<t2)时,该mT和该mH由下述式表示。
这里,
〔8〕根据〔7〕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与上述重心点有关的信息包含选自上述mT、上述mH、峰宽mB、重心峰宽mW、B扁平率mAB、B时间率mTB、W扁平率mAW和W时间率mTW中的1种以上的参数,
该峰宽mB为从上述t1到t2的F’(t)≤x的时间长度,
该重心峰宽mW为从上述t1到t2的F’(t)≤mH的时间长度,
该mAB表示该mH与该mB的比,
该mTB表示该mT与该mB的比,
该mAW表示该mH与该mW的比,
该mTW表示该mT与该mW的比。
〔9〕根据〔3〕~〔8〕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规定值x为上述1次微分曲线F(t)的最大值的0.5~99%的值。
〔10〕根据〔4〕、〔6〕或〔8〕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凝固特性为凝固因子浓度,该凝固因子为选自凝固第V因子、凝固第VIII因子、凝固第IX因子、凝固第X因子、凝固第XI因子和凝固第XII因子中的至少1种。
〔11〕根据〔4〕、〔6〕或〔8〕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4)包括基于分析对象成分的浓度与上述扁平率的关系以及得到的上述扁平率对分析对象成分进行定性以及对分析对象成分的浓度进行定量。
〔12〕根据〔4〕、〔6〕或〔8〕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4)包括使用上述重心时间与上述峰宽的比(时间率)的解析。
〔13〕根据〔12〕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4)包括基于上述时间率来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是否为凝固第VIII因子。
〔14〕根据〔12〕或〔13〕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4)包括基于分析对象成分的浓度与上述时间率的关系以及得到的上述时间率对分析对象成分进行定性以及对分析对象成分的浓度进行定量。
〔15〕根据〔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凝固反应曲线的数据为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测定而得到的数据。
〔16〕根据〔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2)进一步包括基于取得的上述凝固反应曲线的数据的最大值来进行校正处理,算出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数据,并且
该(2)中,上述微分曲线的数据的算出使用该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数据。
〔17〕根据〔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
上述(1)包括:
制备将被检血浆与正常血浆混合而成的混合血浆,
进行该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时的凝固时间测定,以及
进行该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后的凝固时间测定;
上述(3)包括:
基于该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时的凝固时间测定数据来算出与凝固反应状态有关的第1参数,
基于该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后的凝固时间测定数据来算出与凝固反应状态有关的第2参数;
上述(4)包括:
基于该第1参数与该第2参数的比或差来鉴别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
〔18〕根据〔17〕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凝固时间测定为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稀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稀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高岭土凝固时间测定和稀释拉塞尔蛇毒时间测定中的至少任意1种。
〔19〕根据〔17〕或〔18〕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鉴别包括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是凝固因子抑制剂的影响还是狼疮抗凝物的影响。
〔20〕根据〔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混合血浆的加温时间为2分钟~30分钟。
〔21〕根据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第1参数和上述第2参数包含选自上述1次微分曲线的最大值、重心高度vH、重心时间vT、峰宽vB、重心峰宽vW、B扁平率vAB、B时间率vTB、W扁平率vAW、W时间率vTW、平均时间vTa、平均高度vHa、vTm、vABa和vAWa中的至少1种。
〔22〕根据〔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鉴别包括:在上述第1参数与上述第2参数的比不在包含1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凝固因子抑制剂的影响。
〔23〕根据〔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鉴别包括:在上述第1参数与上述第2参数的比在包含1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狼疮抗凝物的影响。
〔24〕根据〔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鉴别包括:在上述第1参数与上述第2参数的差不在包含0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凝固因子抑制剂的影响。
〔25〕根据〔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鉴别包括:在上述第1参数与上述第2参数的差在包含0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狼疮抗凝物的影响。
〔26〕根据〔17〕~〔25〕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被检血浆与上述正常血浆的混合比为1比1。
〔27〕根据〔17〕~〔2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温度为35℃~39℃。
〔28〕一种分析装置,用于执行〔1〕~〔27〕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与血液凝固相关的分析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2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与血液凝固相关的数据解析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3为表示凝固反应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为表示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A为将凝固反应曲线的一个例子的一部分放大而得的图。
图5B为将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一个例子的一部分放大而得的图。
图6为表示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为表示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为表示校正2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用于对凝固时间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A是用于对评价参数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凝固速度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B是表示重心点和vTs、vTe、vB、vW的示意图。虚线为表示1次曲线的10%运算对象区域的图。
图10C为表示2次曲线的重心点的图。
图10D为表示vTa、vHa、vTm的概念图。虚线为表示1次曲线的10%运算对象区域的图。
图11为用于对运算对象区域值、作为解析对象的校正0次曲线和校正1次曲线的范围、重心点进行说明的图。
图12A为用于对将运算对象区域值设定为10%时的重心点等进行说明的图。
图12B为用于对将运算对象区域值设定为80%时的重心点等进行说明的图。
图13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构成例的概要的框图。
图14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动作例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15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测定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16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分析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17A为表示正常血浆与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未校正0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7B为表示正常血浆与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校正0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8A为表示正常血浆与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未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8B为表示正常血浆与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A为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与表示最大1次微分值的时间VmaxT和重心时间vT10%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B为表示第IX因子浓度的对数与表示最大1次微分值的时间VmaxT和重心时间vT10%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C为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与最大1次微分值Vmax和重心高度vH60%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D为表示第IX因子浓度的对数与最大1次微分值Vmax和重心高度vH60%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0A为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与峰宽vB10%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0B为表示第IX因子浓度的对数与峰宽vB10%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1A为表示与正常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中的运算对象区域值相对应的重心点的位置的图。
图21B为表示与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中的运算对象区域值相对应的重心点的位置的图。
图21C为表示与第IX因子缺乏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中的运算对象区域值相对应的重心点的位置的图。
图22A为表示与运算对象区域值相对应的重心时间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2B为表示与运算对象区域值相对应的重心时间的相对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2C为表示与运算对象区域值相对应的重心高度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3为用于对与根据试样而不同的运算对象区域值相对应的重心点的行为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24A为表示基于差分法算出的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4B为表示基于区间内平均斜率算出的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5A为表示进行对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的校正处理而得到的扁平率vAB80%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5B为表示未进行对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的校正处理而得到的扁平率RvAB80%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5C为表示进行对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的校正处理而得到的扁平率vAB80%的对数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5D为表示未进行对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的校正处理而得到的扁平率RvAB80%的对数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6为表示各第VIII因子浓度的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7为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与重心高度vH6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A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TB5%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B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TB1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C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TB2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D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TB3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E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TB4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F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TB5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G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TB6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H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TB7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I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TB8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J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TB9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8K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TB95%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9表示各运算对象区域值的第VIII因子浓度与时间率vTB的关系的一个例子。
图30表示在针对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得到的时间率中,针对各浓度的第VIII因子得到的时间率的顺序的一个例子。
图31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的对数的相关关系的一个例子。
图32为表示各运算对象区域值得到的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的对数的相关系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3为表示各第VIII因子浓度得到的运算对象区域值与重心高度vH和最大1次微分值Vmax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4为表示各第VIII因子浓度得到的运算对象区域值与峰宽vB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5A表示各第VIII因子浓度得到的运算对象区域值与扁平率vAB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5B表示各第VIII因子浓度得到的运算对象区域值与扁平率vAB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6A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扁平率vAB5%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6B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扁平率vAB1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6C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AB2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6D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AB3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6E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AB4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6F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AB5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6G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AB6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6H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AB7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6I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率vAB8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6J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扁平率vAB9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6K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扁平率vAB95%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7A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最大1次微分值Vmax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7B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校正2次曲线的正峰的重心高度pH9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8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与每个运算对象区域值的扁平率vAB和最大1次微分值Vmax的关系的一个例子。
图39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与扁平率的对数和最大1次微分值Vmax的对数的相关关系的一个例子。
图40表示第VIII因子的已知浓度与由使用图39所示的值的标准曲线求出的运算浓度的比(回收率)的一个例子。
图41A为表示正常血浆与各种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未校正0次曲线(未校正的散射光量)和未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1B为表示正常血浆与各种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校正0次曲线和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2A为表示正常血浆与各种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未校正2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右图为改变左图的y轴方向的比例尺而得的图。
图42B为表示正常血浆与各种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校正2次曲线的一个例子的图。右图为改变左图的y轴方向的比例尺而得的图。
图43A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APTT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B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T5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C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T95-T5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D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VmaxT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E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Vmax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F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AmaxT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G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Amax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H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vAUC2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I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vH5%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J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vT5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K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vTs5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L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vTe8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M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vTr2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N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vH95%/vB95%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O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pH5%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P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pT5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Q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pB7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R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pH5%/pB5%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S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pAUC9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T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mH2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U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mH20%/mB2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V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mAUC3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W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vHa5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X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vTm5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3Y的上图为表示各种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与RvH50%/RvB50%的对数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中左图表示基于标准曲线的运算浓度相对于凝固因子实测浓度的图。中右图表示实测浓度和运算浓度的对数图。
图44A为表示加温和非加温时的LA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图。
图44B为表示加温和非加温时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图。
图45A为表示LA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LA-NP)的非加温和加温时的校正1次曲线的图。
图45B为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IN-NP)的非加温和加温时的校正1次曲线的图。
图46A为表示关于各种血浆的APTT的非加温血浆的值Pa、加温血浆的值Pb、它们的比Pa/Pb和差Pb-Pa的图。
图46B为表示关于各种血浆的Vmax的非加温血浆的值Pa、加温血浆的值Pb、它们的比Pa/Pb和差Pb-Pa的图。
图46C为表示关于各种血浆的Amax的非加温血浆的值Pa、加温血浆的值Pb、它们的比Pa/Pb和差Pb-Pa的图。
图46D为表示关于各种血浆的vB10%的非加温血浆的值Pa、加温血浆的值Pb、它们的比Pa/Pb和差Pb-Pa的图。
图46E为表示关于各种血浆的vT10%的非加温血浆的值Pa、加温血浆的值Pb、它们的比Pa/Pb和差Pb-Pa的图。
图46F为表示关于各种血浆的vAB10%的非加温血浆的值Pa、加温血浆的值Pb、它们的比Pa/Pb和差Pb-Pa的图。
图46G为表示关于各种血浆的vTB10%的非加温血浆的值Pa、加温血浆的值Pb、它们的比Pa/Pb和差Pb-Pa的图。
图47A为表示将加温时间分别设为0分钟、10分钟、30分钟、120分钟时的“正常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图。
图47B为表示将加温时间分别设为0分钟、10分钟、30分钟、120分钟时的“LA阳性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图。
图47C为表示将加温时间分别设为0分钟、10分钟、30分钟、120分钟时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图。
图47D为表示将加温时间分别设为0分钟、10分钟、30分钟、120分钟时的“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图。
图47E为表示将加温时间分别设为0分钟、10分钟、30分钟、120分钟时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图。
图48为表示对5种试样分别算出由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试样的APTT测定数据得到的各种评价参数、由无加温处理的试样的APTT测定数据得到的各种评价参数以及两者的各种评价参数的比的结果的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9A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A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49B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B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49C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C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49D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D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49E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H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49F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I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49G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J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49H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K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49I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O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49J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P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49K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Q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49L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R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0A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E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0B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F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0C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G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0D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L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0E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M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0F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N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0G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S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0H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T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0I为表示与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U相关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1A为表示各样品的被检血浆(单体)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APTT的例子的图。
图51B为表示各样品的被检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APTT的例子的图。
图52A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A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2B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B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2C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C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2D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D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2E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H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2F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I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2G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J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2H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K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2I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O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2J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P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2K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Q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2L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R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3A为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E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3B为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F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3C为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G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3D为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L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3E为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M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3F为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N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3G为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S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3H为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T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3I为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U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54A为表示有关LA阳性血浆的各个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10%时的扁平率”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比(vAB10%10/0比)以及有关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各个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10%时的扁平率”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比(vAB10%10/0比)的图。
图54B为表示有关LA阳性血浆的各个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高度”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比(vH60%10/0比)以及有关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各个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高度”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比(vH60%10/0比)的图。
图55A为表示有关LA阳性血浆的各个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10%时的扁平率”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差(vAB10%10/0差)以及有关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各个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10%时的扁平率”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差(vAB10%10/0差)的图。
图55B为表示有关LA阳性血浆的各个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高度”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差(vH60%10/0差)以及有关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各个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高度”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差(vH60%10/0差)的图。
图55C为表示有关LA阳性血浆的各个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时间”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差(vT60%10/0差)以及有关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各个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时间”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差(vT60%10/0差)的图。
图56为表示有关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2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7为表示有关在37℃加温处理2分钟后和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LA阳性血浆的样品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8为表示有关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2分钟后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9为表示有关在37℃加温处理2分钟后和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60为表示LA阳性血浆的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2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61为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2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的图。
图62为表示对5种试样分别算出由2分钟加温处理后的试样的APTT测定数据得到的各种评价参数、由无加温处理的试样的APTT测定数据得到的各种评价参数以及两者的各种评价参数的比的结果的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3A为表示关于混合血浆的APTT时间(T50)和Vmax的非加温血浆与加温血浆的差(Pb-Pa)和比(Pb/Pa)的图。LA: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抑制剂: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
图63B为表示关于混合血浆(LA和抑制剂)的vAB40%和vABa40%的非加温血浆与加温血浆的差(Pb-Pa)和比(Pb/Pa)的图。
图63C为表示关于混合血浆(LA和抑制剂)的vH40%和vHa40%的非加温血浆与加温血浆的差(Pb-Pa)和比(Pb/Pa)的图。
图63D为表示关于混合血浆(LA和抑制剂)的vAUC90%和vW10%/vB10%的非加温血浆与加温血浆的差(Pb-Pa)和比(Pb/Pa)的图。
图63E为表示关于混合血浆(LA和抑制剂)的pAUC80%和mAUC20%的非加温血浆与加温血浆的差(Pb-Pa)和比(Pb/Pa)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应用了波形解析的血液试样的凝固特性的分析方法。另外,本发明涉及缩短血液凝固检査的检査时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血液试样的凝固特性的优异分析。例如根据本发明,能够估计患者检体的凝固因子的缺乏状况、凝固因子的浓度、各种凝固因子的影响等。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缩短交叉混合试验的检査时间。例如,在鉴别凝固因子抑制剂的有无时,可以使加温时间小于2小时,例如为10分钟。此外,在鉴别凝固因子抑制剂的有无时,可以通过求出参数的比或差来进行定量的判定。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对与血液凝固相关的检体的特性进行分析。特别是进行内源性凝血功能的检査中使用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进行得到的数据的解析。在利用包含外源性凝血功能的检査中使用的凝血酶原时间(PT)的凝固反应曲线的其它检査项目的测定中得到的数据的解析等也可以同样地应用。
1.分析方法
1.1.分析方法的概要
参照图1所示的流程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分析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首先,关于检体,制备检査中使用的试样(步骤S101)。将制备的试样作为对象,执行凝固时间的测定(步骤S102)。作为凝固时间测定的例子,可举出APTT、PT等测定。对凝固时间的测定中得到的数据进行规定的解析(步骤S103)。基于解析结果,对检体进行有关血液凝固功能的评价(步骤S104)。
1.2.试样制备和凝固时间测定
对作为步骤S101进行的试样的制备以及作为步骤S102进行的凝固时间的测定进行说明。这里,作为凝固时间的测定,特别例举APTT的测定进行说明。
作为检査对象的检体例如为来自要求起因于凝固因子的异常的检査的受验者的血液检体。更具体而言,作为血液检体,可使用受验者的血浆。在血液检体中可以添加凝固检査中通常使用的公知的抗凝剂。例如,可以使用放有柠檬酸钠的采血管进行采血,迅速地将血浆离心分离。
在被检血浆中可加入接触因子系的活化剂和磷脂。作为活化剂,可使用鞣花酸、铈硅石、高岭土、二氧化硅、多酚化合物等。作为磷脂,可使用动物来源、植物来源、合成来源的磷脂。作为动物来源的磷脂的例子,可举出来自兔脑、来自鸡、来自猪的磷脂。作为来自植物的磷脂的例子,可举出来自大豆的磷脂。另外,可以适当地加入Tris盐酸等缓冲液。
为了测定APTT,可使用市售的APTT测定试剂或试剂盒等。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使用Coagpia APTT-N(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
在上述的被检血浆中加入有活化剂和磷脂的试样被加温,血浆中的接触因子被活化。温度条件例如为30℃~40℃,优选为35℃~39℃。
其后,在试样中添加氯化钙液(钙离子),使凝固反应开始。可测量添加氯化钙液后的混合液的凝固反应。测量可使用测量光的散射光量或透射度(也可以为吸光度)的光学方法或测量血浆的粘度的力学方法等。例如,将最终试剂的添加时机设为开始时刻,测量的时间为几十秒至5分钟左右。在此期间,例如可以周期性地反复进行测量。例如,如果是光学方法,则可以以0.1秒周期进行测光。例如,可以将添加氯化钙液的时刻设定为反应开始时间。也可以将其它时机定义为反应开始时间。测量中的温度条件例如为30℃~40℃,优选为35℃~39℃。
上述的测定可以使用能够自动进行一系列测定的装置来进行。作为这样的装置的一个例子,可举出血液凝固自动分析装置CP3000(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另外,一部分动作可以通过手动方法进行。例如,试样的制备可以过手动方法进行,也可以利用光学分析装置进行测定。另外,可以根据混合方法、测定方法而适当地设定各种条件。
1.3.数据解析
1.3.1.数据解析的概要
对作为步骤S103进行的数据解析进行说明。图2为表示数据解析的概要流程图。
步骤S201中,取得作为分析对象的数据。该数据是血液凝固测定中得到的数据,是反映例如上述的APTT测定中得到的反映凝固反应过程的数据。例如,向在被检血浆中加入有活化剂和磷脂的试样添加氯化钙液,取得表示其后的散射光量的时间变化的数据。数据解析可以在测定后立即进行,也可以之后对预先测定并存储的数据进行。
图3示出取得的数据的一个例子。该图中,横轴表示添加氯化钙液后的经过时间,纵轴表示散射光量。随着时间经过,混合液的凝固反应进行,因此散射光量增加。本实施方式中,将表示这样的测量的光量的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凝固反应曲线。
图3所示的例子是散射光量的测量结果,凝固反应曲线为S形,但在测量透射光量的情况下,凝固反应曲线为倒S形。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了测量散射光量的情况,但在测量透射光量、吸光度的情况下也可进行同样的处理。也可以将通过包含由混合液的粘度变化得到凝固反应曲线的方法在内的其它方法得到的表示凝固反应量的数据作为解析对象。
步骤S202中,进行基线调整。基线调整中包含平滑化处理和零点调整。图4表示对图3所示的数据进行基线调整后的数据的一个例子。图5A表示图3所示的基线调整前的数据的放大图。图5B表示图4所示的基线调整后的数据的放大图。将图5A与图5B比较可知,在基线调整中,进行包含噪声除去的平滑化处理。平滑化处理中,可使用与噪声除去相关的各种公知的方法中的任一种。如图3所示,测定开始时刻的散射光量大于0。这是因为包含被检血浆的混合液原本会使光散射。基线调整中,如图4所示,将测定开始时刻的散射光量调整为0。
步骤S203中,对基线调整后的数据进行校正处理。本实施方式中,以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最大值为100的方式进行校正。图6示出对图4所示的数据进行校正处理而得的结果。
校正处理中,具体而言进行以下的处理。将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表示为D(t)。将D(t)的最大值设为Dmax,将D(t)的最小值设为Dmin。将D(t)的变化幅度、即Dmax-Dmin设为Drange。将校正后的值设为P(t)时,P(t)由下述式(1)表示。
P(t)=[(D(t)-Dmin)/Drange]×100 (1)
将由校正后的数据得到的凝固反应曲线称为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该校正处理的目的如下。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高度依赖于检体的纤维蛋白原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存在个体差异,也根据检体而不同。通过该校正,能够求出不依赖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凝固波形参数等。即,通过该校正,能够定量地比较检体间的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形状的差异。应予说明,这里,以校正后的值成为0~100的方式进行了校正,但也可以为其它值。另外,未必需要进行该校正处理。
步骤S204中,算出将凝固反应曲线微分而得的微分曲线。图7示出对图6所示的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进行与1次微分对应的处理而得到的1次微分曲线。后面对该1次微分曲线的算出方法进行详述。将与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相关的1次微分(校正1次微分)是将总反应变化幅度设为100时的单位时间的变化幅度,因此,可以说是凝固反应进行率(凝固进行率)。如果在整个区域对凝固进行率进行积分,则为100。另一方面,与未进行校正处理的凝固反应曲线相关的1次微分表示实测的反应变化幅度的单位时间的值,表示凝固速度。
可以对图7所示的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1次微分曲线进一步进行微分而取得如图8所示的2次微分曲线。另外,可以对无校正处理的凝固反应曲线的1次微分曲线进一步微分而取得表示凝固加速度的2次微分曲线。
应予说明,本说明书中,也将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和无校正处理的凝固反应曲线分别称为校正0次曲线和未校正0次曲线,另外,也将它们统称为“0次曲线”。另外,本说明书中,也将该校正0次曲线和该未校正0次曲线的1次微分曲线分别称为校正1次曲线和未校正1次曲线,另外,也将它们统称为“1次曲线”。另外,本说明书中,也将该校正0次曲线和该未校正0次曲线的2次微分曲线、或者该校正1次曲线和该未校正1次曲线的1次微分曲线分别称为校正2次曲线和未校正2次曲线,另外,也将它们统称为“2次曲线”。
本说明书中,将表示凝固进行率、凝固速度、其它凝固进行的值统称为1次微分值。例举凝固进行率或凝固速度进行说明的事项可同样地适于全部1次微分值。另外,本说明书中,将表示凝固加速度、其它1次微分值的变化率的值统称为2次微分值。
步骤S205中,进行各种评价参数的算出。评价参数是表示检体的血液凝固特性的参数。后面对评价参数进行详述。
1.3.2.微分曲线的算出
对步骤S204中进行的凝固反应曲线(0次曲线)的微分曲线的算出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作为用于由凝固反应曲线A(n)得到1次曲线B(n)的微分处理,可使用利用下述式(2)的差分法。
B(n)=A(n)-A(n-1) (2)
其中,凝固时间显著变慢的凝固异常检体的凝固反应曲线与正常检体相比,上升时的曲线的斜率变得平缓,反应结束阶段的凝固反应曲线的形状也成为平缓的平台(Plateau)状。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A(n)与A(n-1)的差小,因此在1次曲线的最大值附近,B(n)的值也变小。这样的状态是S/N比恶化而容易受到数值运算上的噪声的影响的状态,是起因于凝固反应的信息容易被噪声掩盖的状态。
另外,根据其变化量和测定的时机,使用上述式(2)的1次微分的算出结果可以为离散的值。例如,可以考虑对通过每0.1秒进行的测光得到的血液凝固反应曲线求出与第n个值相关的1次微分值作为第n个值与第n-1个值的差分值。凝固反应曲线的高度低时,有时得到的1次微分曲线成为离散的值。例如,纤维蛋白原浓度低时,凝固反应曲线的高度变低。本实施方式这样的血液分析中,这样的现象可能会频繁发生。作为解决手段之一,可以考虑缩短测定时间间隔而提高测定灵敏度。然而,缩短测定时间间隔有时也会使装置的成本上升等,不优选。
因此,可以如下取得1次曲线。对未进行校正处理或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中的各测定点N求出平均斜率值。平均斜率值的算出可利用一定时间内的测定数据。即,可利用各测定点N前后的一定数量的测定数据,例如从N-K到N+K为止的2K+1个测定数据。例如,可利用第N-2、N-1、N、N+1、N+2的5点的测定数据。平均斜率值是指将这些多个测定点进行线性近似时的斜率值。线性近似的运算方法可利用最小二乘法等公知的方法。这些测定数据的平均斜率值可看作测定点N的1次微分值。
以下示出近似直线的运算方法的一个例子。将x设为测光时间,y设为凝固反应曲线的高度。例如,在测定点为(xi,yi)、这里(i=N-K,…,N+K)时,考虑下述式(3)的偏微分。
L=∑(yi-axi-b)2 (3)
区间内平均斜率a由下述式(4)表示。
通过在上述式(4)中代入与各时刻N相关的数据,可算出区间内平均斜率a。
通过将由凝固反应曲线得到的一系列的区间内平均斜率a用作1次曲线,可得到比利用使用上述式(2)算出的1次曲线的情况详细的信息。由1次曲线求2次曲线的情况也同样。
1.3.3.评价参数
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上述的0次曲线、1次曲线和2次曲线算出各种评价参数。对这些参数进行说明。
1.3.3.1.凝固时间
参照图9所示的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评价参数之1的凝固时间进行说明。将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中的散射光量的变化量满足规定条件的时刻设为凝固结束判定点Te。例如,将每单位时间的散射光量的变化量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时刻设为凝固结束判定点Te。将该凝固结束判定点Te的散射光量设为100%时,将散射光量相当于c%的反应经过时间设为凝固时间Tc。例如,将散射光量相当于50%的反应经过时间设为凝固时间T50。通过如此定义凝固时间Tc,在APTT测定中,在检测出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满足规定条件的凝固结束判定点Te(=T100)时,可以直接决定凝固时间Tc。应予说明,凝固时间Tc的确定方法不限于本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定义凝固时间。例如,可以将凝固速度达到最大的时间设为凝固时间,也可以将如图6所示的校正后的散射光量为50%的反应经过时间T50设为凝固时间Tc。
1.3.3.2.运算对象区域值
参照图10A对运算对象区域值进行说明。图10A表示校正1次曲线的一个例子。校正1次微分(凝固进行率)的最大值Vmax也可作为评价参数。这里例举了校正1次曲线,但未校正1次曲线也同样。凝固速度的最大值也可作为评价参数。
本实施方式中,将1次微分值的最大值Vmax设为100%时,在将1次微分值为S%以上的数据作为以后的解析对象的情况下,将该S的值称为运算对象区域值S(%)。运算对象区域值S可设定为用于限定反映1次曲线的峰形状的特征的峰范围。为了将峰形状相对宽地进行限定,可以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5%~20%。如果增大运算对象区域值S,则峰的上部形状的影响相对大地反映到解析结果中。为了解析峰上部的形状,可以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20%~95%。运算对象区域值S也可同样地应用于凝固速度曲线。另外,运算对象区域值S还可应用于2次曲线。如图8所示,2次曲线在正方向和负方向两侧具有峰。可以对2次曲线的正峰和负峰分别设定运算对象区域值S。
1.3.3.3.重心点
参照图10A对1次曲线中的重心点进行说明。图10A中,校正1次曲线由F(t)表示。此时,对于F(t),将使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x%以上的值为运算对象数据的相当于“加权平均值”的位置设为重心点(vTx,vHx)。
1次曲线中,将表示重心点时间设为重心时间vT。即,1次曲线的重心时间vT是从反应开始时间到重心点的时间,是如图10A所示的图表中的重心点的x坐标。1次曲线中,将表示重心点的1次微分值设为重心高度vH。即,1次曲线的重心高度vH是如图10A所示的图表中的重心点的y坐标。
更具体而言,重心时间vT和重心高度vH如下求出。将V=F(t)的最大值设为Vmax。使用运算对象区域值S(%),将满足F(t)≥Vmax×S×0.01的时间t的数据组设为t[t1,…t2]。即,如图10A所示,设为t1<t2、F(t1)=Vmax×S×0.01、F(t2)=Vmax×S×0.01时,将时刻t1~t2的数据组设为t[t1,…t2]。此时,将积分值M设为下述式(5)。
此时,重心时间vT和重心高度vH分别由下式(6)和(7)算出。
上述的说明中,参照图10A示出了校正1次曲线的情况,在在未校正1次曲线的情况下也可同样地定义重心点、重心时间vT和重心高度vH。即,对于包含凝固速度和校正1次微分的1次微分值,可定义重心点、重心时间vT和重心高度vH。这些重心时间vT和重心高度vH可作为评价参数。应予说明,满足上述的F(t1)=Vmax×S×0.01、F(t2)=Vmax×S×0.01的t1和t2(t1<t2)也可作为评价参数,以下,有时将与该1次曲线相关的t1和t2分别称为区域起点时间vTs和区域终点时间vTe(vTs<vTe)(图10A)。
图11中示出与某数据相关的运算对象区域值S、此时成为解析对象的校正0次曲线和校正1次曲线的范围与得到的重心点的关系。图11中,上段、中段和下段表示运算对象区域值S分别为10%、50%和80%的情况。左列表示校正0次曲线,右列表示校正1次曲线和重心点。伴随运算对象区域值S的变化,重心点的位置如图11所示发生变化。
同样地,对于2次曲线,也可定义重心点、重心时间和重心高度。2次曲线如图8所示,在2次微分值的正方向和负方向两者具有峰。因此,2次曲线的重心点可对正峰和负峰两者都算出。例如,对于正峰,2次曲线A=F’(t)的最大值为Amax,运算对象区域值为S(%)时,求出满足F’(t)≥Amax×S×0.01的时间t[t1,…,t2](t1<t2),依照上式(5)~(7)算出正峰的重心时间pT和重心高度pH。对于负峰,2次曲线A=F’(t)的最小值为Amin,运算对象区域值为S(%)时,求出满足F’(t)≤Amin×S×0.01的时间t[t1,…,t2](t1<t2),依照上式(5)~(7)算出负峰的重心时间mT和重心高度mH。伴随运算对象区域值S的变化,重心点的位置发生变化。
1.3.3.4.峰宽、平均点、扁平率和时间率
在从反应时间比重心时间vT短的区域中1次微分值为运算对象区域值S以上的最少的反应时间到反应时间比重心时间vT长的区域中1次微分值为运算对象区域值S以上的最大的反应时间为止的时间中,将F(t)≥S的时间长度(从F(t)≥S的数据分数减去1并乘以测光时间间隔而得到的值)设为1次曲线的峰宽vB。在图10A所示的例子中,从时刻vTs到时刻vTe为止为峰宽vB。同样地,2次曲线的正峰的2次微分值为运算对象区域值S以上的反应时间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pTs、pTe,在从pTs到pTe的时间中,将F’(t)≥S的时间长度(从F’(t)≥S的数据分数减去1并乘以测光时间间隔而得到的值)设为2次曲线的正峰的峰宽pB。同样地,2次曲线的负峰的2次微分值为运算对象区域值S以下的反应时间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mTs、mTe,在从mTs到mTe的时间中,将F’(t)≤S的时间长度(从F’(t)≤S的数据分数减去1并乘以测光时间间隔而得到的值)设为2次曲线的负峰的峰宽mB。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参数的进一步的例子,可举出重心峰宽vW。如图10B所示,vW为满足1次曲线F(t)≥vH的峰宽(从满足F(t)≥vH的最小时间到最大时间之间,F(t)≥vH的时间长度)。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参数的进一步的例子,可举出vTr。vTr为从vTs到vTe的宽度。图10B表示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10%时的1次曲线的运算对象区域(虚线)。在图10B的上方示出了重心点(vT,vH)(黑色圆点)、vTs、vTe,在图10B的下方示出了vB、vW。同样地,对于2次曲线的正峰,将满足F’(t)≥pH的峰宽设为重心峰宽pW。对于2次曲线的负峰,将满足F’(t)≤mH的凝固反应时间的宽度设为重心峰宽mW。图10C中示出了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10%时的2次曲线的正峰的重心点(pT,pH)和负峰的重心点(mT,mH)。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参数的进一步的例子,可举出平均时间vTa、平均高度vHa和区域中央时间vTm。图10D中示出了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10%时的1次曲线的平均点(vTa,vHa)(白色菱形)、重心点(vT,vH)(黑色圆点)、vTs、vTe和vTm。在将从F(vTs)到F(vTe)的数据分数设为n时,vTa、vHa和vTm分别由下式表示。同样地,可以求出关于2次曲线的正峰和负峰的区域中央时间vTm。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1次曲线的重心高度vH、平均高度vHa、峰宽vB和重心峰宽vW,如下述式(8a)、(8b)、(8c)、(8d)那样定义基于1次曲线的峰宽的扁平率vAB、vABa和基于重心峰宽的扁平率vAW、vAWa。
vAB=vH/vB (8a)
vAW=vH/vW (8b)
vABa=vHa/vB (8c)
vAWa=vHa/vW (8d)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1次曲线的重心时间vT、峰宽vB和重心峰宽vW,如下述式(9a)、(9b)那样定义基于1次曲线的峰宽的时间率vTB和基于重心峰宽时间率vTW。
vTB=vT/vB (9a)
vTW=vT/vW (9b)
应予说明,扁平率可以为vAB=vB/vH、vAW=vW/vH,另外,也可以为vABa=vB/vHa、vAWa=vW/vHa。即,扁平率只要为重心高度vT或平均高度vHa与峰宽vB或vW的比即可。同样地,时间率可以为vTB=vB/vT、vTW=vW/vT。即,时间率只要为重心时间vT与峰宽vB或vW的比即可。另外,这些比可以乘以常数K。即,例如,扁平率可以为vAB=(vH/vB)K、vAB=(vB/vH)K、vAW=(vH/vW)K或vAW=(vW/vH)K,或者vABa=(vHa/vB)K、vABa=(vB/vHa)K、vAWa=(vHa/vW)K或vAWa=(vW/vHa)K,时间率可以为vTB=(vT/vB)K、vTB=(vB/vT)K、vTW=(vT/vW)K或vTW=(vW/vT)K。
如上所述的峰宽vB、重心峰宽vW、平均时间vTa、平均高度vHa、区域起点时间vTs、区域终点时间vTe、区域中央时间vTm、峰宽vTr、扁平率vAB、vAW、vABa、vAWa和时间率vTB、vTW均为与重心点有关的参数,可作为本发明中的评价参数。
另外,如上所述的扁平率和时间率也可以对2次曲线求出。例如,对于2次曲线的正峰,作为pH与pB或pW的比,可以求出基于峰宽的扁平率pAB或基于重心峰宽的扁平率pAW,另一方面,作为pT与pB或pW的比,可以求出基于峰宽的时间率pTB或基于重心峰宽的时间率pTW。同样地,对于2次曲线的负峰,作为mH与mB或mW的比,可以求出基于峰宽的扁平率mAB或基于重心峰宽的扁平率mAW,另一方面,作为mT与mB或mW的比,可以求出基于峰宽的时间率mTB或基于重心峰宽的时间率mTW。
本说明书中,为了识别来自不同的运算对象区域的参数,有时对各参数标注其来源的运算对象区域值S来表示。例如,S为x(%)时的与1次曲线的重心点有关的参数有时被称为vHx、vTx、vBx、vWx等。例如,S为10%时的与1次曲线的重心点有关的参数vH、vT、vB、vW、vTa、vHa、vTs、vTe、vTm、vTr、vAB、vAW、vABa、vAWa、vTB、vTW有时分别被称为vH10%、vT10%、vB10%、vW10%、vTa10%、vHa10%、vTs10%、vTe10%、vTm10%、vTr10%、vAB10%、vAW10%、vABa10%、vAWa10%、vTB10%、vTW10%。对与2次曲线的重心点相关的参数也同样。
图12A和图12B表示关于同一1次曲线的运算对象区域值S不同的情况的各参数。图12A表示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10%的情况,图12B表示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80%的情况。在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10%的图12A的情况下,1次曲线的重心高度vH10%为0.4,重心时间vT10%为149秒,峰宽vB10%为200秒。与此相对,在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80%的图12B的情况下,重心高度vH80%为0.72,重心时间vT80%为119秒,峰宽vB80%为78秒。
1.3.3.5.其它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与重心点有关的参数的进一步的例子,可举出1次曲线或2次曲线的运算对象区域中的曲线下面积(AUC)。由于2次曲线具有正侧峰和负侧峰,因此,将2次曲线的最大峰高度设为100%的运算对象区域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可以有关于正侧峰的运算对象区域中的AUC(pAUC)和负侧峰的运算对象区域中的AUC(mAUC)。本说明书中,为了识别来自不同的运算对象区域的AUC,有时依照其来源的运算对象区域值S而称为AUCx。例如,S为5%的运算对象区域的vAUC、pAUC和mAUC分别为vAUC5%、pAUC5%和mAUC5%。进而,上述的与重心点有关的参数以外的进一步的参数可以包含在本发明所使用的参数中。作为该参数的例子,可举出上述的凝固时间Tc、最大1次微分值Vmax、最大2次微分值Amax、最小2次微分值Amin以及表示到达它们的时间的VmaxT、AmaxT、AminT等。这些参数也可用作评价参数。
上述一系列的参数可包含来自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校正0次~2次曲线)的参数和来自无校正处理的凝固反应曲线(未校正0次~2曲线)的参数。
1.4.评价
对步骤S104中进行的评价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后述的表1所示的参数、即凝固时间Tc、最大1次微分值Vmax、最大2次微分值Amax、最小2次微分值Amin以及表示到达它们的时间的VmaxT、AmaxT、AminT、与1次曲线的重心点有关的参数(重心时间vT、重心高度vH、平均时间vTa、平均高度vHa、峰宽vB、重心峰宽vW、由它们求出的扁平率vAB、vAW、vABa、vAWa和时间率vTB、vTW以及vAUC、vTs、vTe、vTr、vTm)、与2次曲线的重心点有关的参数(重心时间pT、mT、重心高度pH、mH、峰宽pB、mB、重心峰宽pW、mW、由它们求出的扁平率pAB、pAW、mAB、mAW和时间率pTB、pTW、mTB、mTW以及pAUC、mAUC、pTs、pTe、pTm、mTs、mTe、mTm)反映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特性。此时,1次曲线和2次曲线的重心时间、重心高度、峰宽、平均时间、平均高度、扁平率、时间率和AUC根据运算对象区域值S的设定,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特性的反映结果也可能发生变化。另外,上述的参数的组合也可反映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特性。例如,这些参数彼此的四则运算和其它各种运算的结果也存在更显著地反映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特性的情况。例如,可基于凝固时间Tc、重心时间vT、重心高度vH、峰宽vB、重心峰宽vW、平均时间vTa、平均高度vHa、扁平率vAB、vAW、vABa、vAWa、时间率vTB、vTW或vAUC、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判定凝固因子的缺乏状况、狼疮抗凝物或抗心磷脂抗体之类的抗磷脂抗体的存在、凝固因子抑制剂的存在、包含冯·威兰布兰德因子的下降等的血液凝固的异常的有无、各成分的浓度等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特性。
凝固时间Tc、重心时间vT、重心高度vH、峰宽vB、重心峰宽vW、平均时间vTa、平均高度vHa、扁平率vAB、vAW、vABa、vAWa、时间率vTB、vTW或vTm、vAUC之类的后述的表1所示的评价参数有时与凝固因子等成分的浓度显示相关关系。因此,可通过取得凝固因子等成分的浓度已知的试样的评价参数来制作标准曲线。可使用该标准曲线并基于已测量和解析的患者检体的评价参数来算出凝固因子等成分的浓度。
上述参数的比、差有时与凝固因子等成分的浓度显示相关关系。作为评价参数的比的例子,可举出上述的扁平率vAB、vAW、vABa、vAWa、时间率vTB、vTW、区域中央时间vTm等。作为评价参数的差的例子,可举出凝固时间Tc与重心时间vT的差、峰宽与重心峰宽的差、不同的S中的vT间的差。可通过取得这些参数间的比、差而制作标准曲线。可使用该标准曲线并基于已测量和解析的患者检体的评价参数而算出凝固因子等成分的浓度。
例如,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0%~70%、优选设定为5%~70%时的时间率vTB与第VIII因子的浓度具有高相关关系。另外,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0%~80%、优选设定为5%~80%时的扁平率vAB与第VIII因子的浓度具有高相关关系。特别是例如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70%时的扁平率vAB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与第VIII因子的浓度具有高相关关系,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80%时的扁平率vAB在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与第VIII因子的浓度具有高相关关系。
另外,最大1次微分值Vmax、最大2次微分值Amax以及到达它们的时间VmaxT、AmaxT之类的评价参数有时与凝固因子等成分的浓度显示相关关系。因此,可通过取得凝固因子等成分的浓度已知的试样的评价参数来制作标准曲线。可使用该标准曲线并基于已测量和解析的患者检体的评价参数来算出凝固因子等成分的浓度。
另外,凝固时间Tc和重心时间vT有时根据1次曲线的形状而行为不同。特别是,凝固异常检体的1次曲线的形状有时不取峰为1个的单峰性的形状,而是取峰为2个的双峰性的形状,或者双峰性的峰中的一个为不完全峰的肩状的形状。由于这样的1次曲线的形状,在凝固异常检体中,例如图10A所示的凝固时间Tc与重心时间vT的差d变大。因此,可基于该差d,来判定血液凝固的异常的有无等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特性。另外,根据1次曲线的形状,重心高度vH或重心时间vT与最大1次微分值Vmax或表示其的时间的关系可发生各种变化。因此,可基于重心高度vH或重心时间vT与最大1次微分值Vmax或表示其的时间VmaxT的关系来判定血液凝固的异常的有无、程度等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特性。
另外,一边使运算对象区域值S(=x(%))以各种方式变化一边求出的重心高度vHx或重心时间vTx、或者使用它们求出的扁平率vABx或时间率vTBx等之类的评价参数有时显示凝固因子、其它凝固功能相关成分等的特性。因此,可基于一边使运算对象区域值x以各种方式变化一边求出的评价参数的行为来判定血液凝固的异常的有无、程度等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特性。
上述的各种特性也可根据凝固因子、凝固功能相关成分等的种类而不同。因此,可基于上述的评价参数来鉴别是由于哪一个凝固因子等而存在异常。
例如,在缺乏第VIII因子的情况下,与例如缺乏第IX因子的情况等情况相比,使运算对象区域值S(=x(%))变化时的重心时间vTx的变化量显著。因此,可根据使运算对象区域值S(=x(%))变化时的重心时间vTx的变化率来进行缺乏的凝血因子的鉴别。
另外,例如第VIII因子的浓度低时,与缺乏其它凝固因子时相比,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x设定为80%时求出的时间率vTB80%显著降低,因此,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x设定为80%时求出的时间率vTB80%可用于第VIII因子缺乏的判定。
作为与凝固因子相关的鉴别事项和用于该鉴别的参数的具体例,可举出以下(省略附加在末尾的运算对象区域值x的脚号x):
·对于第VIII因子的浓度,T50、vH、vT、vTe、vTr、vTa、vHa、vTm、vB、vW、vAB、vTB、vAW、pH、pAB、pAW、pAUC、VmaxT、Amax、AmaxT、mAUC或它们的2种以上的组合。此时的运算对象区域S在Vmax为100%时,优选为0.5~99%,更优选为1~95%,进一步优选为5~80%,进一步优选为30~80%,进一步优选为30~70%或50~80%。
·对于第IX因子的浓度,T50、vT、vTs、vTa、vTm、pT或它们的2种以上的组合。此时的运算对象区域S在Vmax为100%时为0.5~99%,更优选为10~95%,进一步优选为10~80%。
上述的评价参数可以由校正0次~2次曲线求出,也可以由未校正0次~2次曲线求出。例如,在校正0次曲线中,将凝固速度相对值化,某种血液凝固异常反映在凝固速度的大小上。因此,对于几个评价参数、优选与凝固速度相关联的参数、例如重心高度、平均高度、扁平率、AUC等,与校正0次~2次曲线,由未校正0次~2次曲线求出的值有时更良好地反映血液凝固特性。
1.5.关于重心点
1次曲线的峰形状在正常检体中多为单峰性,但有时根据试剂的种类、检体中所含的凝固功能相关成分的影响的差异等而成为双峰性或者成为肩状的曲线。例如,如专利文献1至3公开的技术那样,使用凝固速度的最大值作为评价参数时,实际上,有时即使在凝固速度曲线不成为单峰性的形状的情况下也会通过强力的平滑处理而得到成为单峰性的凝固速度曲线来确定凝固速度的最大值。然而,有因这样的平滑处理而丧失测定数据中所含的有用的信息的顾虑。血液凝固反应中,各种因子复杂地发挥作用。各种形状的1次曲线和2次曲线有可能包含与这样的各种因子相关的信息。本实施方式的分析方法通过使用与重心点相关的评价参数,从而不需要进行丧失必要的信息程度的过度的平滑处理等。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析方法,能够得到详细地反映了各种因子的状态的分析结果。
本实施方式的重心点的算出包含与平均相关的运算。因此,测定数据中所含的随机的噪声的影响可通过运算而减少。因此,不需要过度地进行用于除去噪声的平滑处理,可维持许多信息。另外,本方法是S/N比良好的分析方法。特别是,与1次曲线或2次曲线相关的数据容易包含许多噪声,但根据本方法的使用重心点的方法,可以从1次曲线或2次曲线的数据中得到有益的信息。
本实施方式的重心点的算出中,可以对运算对象区域值S进行各种设定,可按运算对象区域值S的设定来算出不同的重心点。例如如果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从0%到99%为止每1%不同,则可得到100个重心点,对于各个重心点,可得到重心高度vH等各种评价参数。另外,如上所述,这些评价参数的组合也可成为有益的信息。因此,如果使用重心点,则可得到许多信息。
作为本实施方式中求出重心点的基础的数据即凝固反应曲线例如可以在APTT测定之类的临床现场日常地测定。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分析仅导入数据解析的方法而可容易地在临床现场进行利用。
另外,例如,相对于1次曲线的最大值(Vmax)之类的参数是表示1次微分值中某一点的参数,重心点是反映与时间轴相关的具有宽度的数据的参数。因此,例如对于时间轴,即使关于非对称的数据,也可成为表示其非对称性的参数。
本实施方式的分析方法中,进行作为步骤S203而示出的校正处理。通过该校正处理,能够消除各样品的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大小的差异,定量地比较检体间的凝固反应曲线的形状的差异。
本实施方式中,在由凝固反应曲线(0次曲线)求出1次曲线或2次曲线时的微分处理中,使用上述式(4)所示的区间内平均斜率。根据该方法,与使用上述式(2)所示的差分法的情况相比,可以得到详细的信息。特别是,即使在凝固反应曲线中的值的变化量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良好的S/N比。
2.凝固时间的延长因素的鉴别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涉及一种血液检体的凝固特性的分析方法,包括:
制备将被检血浆与正常血浆混合而成的混合血浆,
进行上述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时的凝固时间测定,
进行上述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后的凝固时间测定,
基于上述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时的凝固时间测定数据来算出与凝固反应状态有关的第1参数,
基于上述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后的凝固时间测定数据来算出与凝固反应状态有关的第2参数,以及
基于上述第1参数与上述第2参数的比或差来鉴别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对与血液凝固相关联的检体的特性进行分析。特别是进行用于内源性凝血功能的检査的APTT测定,进行得到的数据的解析,进行APTT延长的因素的鉴别。
2.1.分析方法的概要
参照图1所示的流程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分析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
首先,制备检査中使用的试样(步骤S101)。作为试样,使用检体血浆(被检血浆)、正常血浆以及改变了被检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比的至少一种混合血浆。接着,以所制备的试样为对象来执行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的APTT测定和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后的APTT测定(步骤S102)。
接着,进行对APTT测定中得到的数据的规定的解析(步骤S103)。这里,由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的APTT测定的结果算出第1参数,并且由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后的APTT测定的结果算出第2参数。
最后,基于解析结果对检体进行与血液凝固功能相关的评价(步骤S104)。这里,基于所算出的第1参数与算出的第2参数的比或差来鉴别APTT延长的因素,例如鉴别抑制剂的有无等。例如,在第1参数与第2参数的比不在包含1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可判定APTT延长的因素是由于存在抑制剂等抑制剂的影响,在第1参数与第2参数的比在包含1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可判定APTT延长的因素不是由于抑制剂的影响而是由于存在LA等LA的影响。例如,在第1参数与第2参数的差不在包含0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可判定APTT延长的因素是由于抑制剂的影响,在第1参数与第2参数的差在包含0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可判定APTT延长的因素不是由于抑制剂的影响而是由于LA等的影响。应予说明,抑制剂或LA的影响不仅根据是否存在抑制剂或LA发生变化,还根据它们的存在量的多少而发生变化。
2.2.试样制备和APTT测定
对于作为步骤S101而进行的试样的制备以及作为步骤S102而进行的APTT测定进行说明。作为检査对象的检体如上述1.2.所述。试样的制备中,将被检血浆与另行准备的正常血浆以规定容量比率混合。被检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比只要以将合计设为10容量的容量比计为被检血浆:正常血浆=1:9~9:1的范围即可,优选为4:6~6:4的范围,更优选为5:5。例如为1:1、1:4、4:1。
对于所制备的混合血浆,一部分迅速进行APTT测定,一部分在规定时间加温处理后进行APTT测定。加温时的温度例如为30℃~40℃,优选为35℃~39℃,进一步优选为37℃。加温时间例如只要为2~30分钟的范围即可,优选为5~30分钟。一个例子为2分钟~10分钟左右。加温时间也可以进一步加长到30分钟、1小时等,但优选为1小时以内,最大也要为2小时以内。以下的本说明书中,未加温或加温后的混合血浆的APTT测定的基本的步骤如上述1.2.所述。本说明书中,也将上述加温处理中得到的混合血浆称为“加温血浆”。另一方面,也将上述的未接受加温处理的混合血浆称为“非加温血浆”。其中,该“非加温血浆”可以接受通常的凝固反应测量中的检体的加温处理,例如30℃~40℃且1分钟以下的加温。
2.3.数据解析
依照上述1.3.中所述的步骤,取得关于作为分析对象的无加温处理和加温处理后的混合血浆的数据。依照上述1.3.1.和1.3.2.中所述的步骤,可以对关于无加温处理和加温处理后的各个混合血浆的凝固反应曲线进行平滑化处理、零点调整,或者可以得到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可以由进一步得到的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和无校正处理的凝固反应曲线(0次曲线)取得1次曲线或2次曲线。可以由得到的曲线算出各种评价参数。取得的评价参数的详细情况如上述1.3.3.中所述。
2.4.评价
对步骤S104中进行的评价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LA之类的抗磷脂抗体为延长因素的情况下,没怎么确认到基于加温处理有无的APTT的变化,与此相对,在抑制剂为因素的情况下,在加温处理后以高灵敏度检测出APTT延长。
例如,对于上述的各评价参数,基于非加温血浆中得到的值(第1参数、Pa)与加温血浆中得到的值(第2参数、Pb)的比(Pb/Pa)或差(Pb-Pa)进行评价。
例如,对于凝固时间,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约为1,与此相对,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明显大于1。
例如,对于校正1次微分的最大值Vmax,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约为1,与此相对,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明显小于1。
例如,对于峰宽vB,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约为1,与此相对,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明显大于1。
例如,对于扁平率vAW,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约为1,与此相对,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明显小于1。
例如,对于重心时间vT,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约为1,与此相对,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明显大于1。
例如,对于重心高度vH,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约为1,与此相对,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明显小于1。
例如,对于时间率vTW,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约为1,与此相对,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比(Pb/Pa)小于1。
不限于比(Pb/Pa),对于差(Pb-Pa)也同样成立。例如,对于重心时间vT,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差(Pb-Pa)约为0,与此相对,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差(Pb-Pa)明显大于0。
利用这些趋势并基于比(Pb/Pa)或差(Pb-Pa),例如可以鉴别出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该鉴别中,可以使用上述的评价参数中的任一种,也可以使用这些中的任一种的组合,还可以使用这些中的任一种与其它评价参数的组合。例如,上述的评价参数彼此的四则运算和其它各种运算的结果有时也反映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
另外,在凝固因子缺乏为因素的情况下,无论有无加温处理,APTT的延长均被校正,因此,比(Pb/Pa)约为1。因此,本方法也可以说是能够判定APTT的延长因素是抑制剂、LA、还是因子缺乏的方法。
解析中设定的运算对象区域值S可以设定为各种值。另外,加温处理时间也可以进行各种设定。加温时间为2小时以内,优选为2分钟~30分钟,进一步优选为10分钟左右。混合血浆的混合比不限于1:1,也可以为其它比。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缩短延迟型交叉混合试验的检査时间。例如,在鉴别抑制剂的有无时,能够缩短检体的加温时间。另外,在鉴别凝固因子抑制剂的有无时,可以使用评价参数的比或差这样的指标进行定量的判定。
3.自动分析装置
上述的数据解析和评价可使用计算机自动进行。另外,包含试样的制备和凝固时间的测定在内的上述一系列的分析可利用自动分析装置自动进行。对进行这样的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进行说明。
3.1.装置构成
图1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构成例的概要的框图。自动分析装置1具备控制单元10、测定单元30以及触摸屏90。
控制单元10控制自动分析装置1整体的动作。控制单元10例如由个人计算机(PC)构成。控制单元10具备介由总线22彼此连接的中央处理器(CPU)1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4、只读存储器(ROM)16、存储器18以及通信接口(I/F)20。CPU12进行各种信号处理等。RAM14作为CPU12的主存储装置发挥功能。RAM14例如可使用动态RAM(DRAM)、静态RAM(SRAM)等。ROM16记录各种启动程序等。存储器18例如可使用硬盘驱动器(HDD)、固态硬盘(SSD)等。存储器18中记录有CPU12中使用的程序、参数等各种信息。另外,存储器18中记录有测定单元30中取得的数据。RAM14和存储器18不限于此,可被替换为各种存储装置。控制单元10介由通信I/F20进行与外部设备、例如测定单元30和触摸屏90的通信。
触摸屏90具备显示装置92和触控面板94。显示装置92可包含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或有机EL显示器等。显示装置92在控制单元10的控制下显示各种画面。该画面中可包含自动分析装置1的操作画面、显示测定结果的画面、显示解析结果的画面等各种画面。触控面板94设置在显示装置92上。触控面板94取得来自用户的输入,将得到的输入信息传达到控制单元10。
控制单元10可以介由通信I/F20与打印机、手持读码器、主机等其它设备连接。
测定单元30具备控制电路42、数据处理电路44、恒温槽52、反应容器54、光源62、散射光检测器64、透射光检测器66、检体容器72、试剂容器74、检体探针76以及试剂探针78。
控制电路4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10的指令来控制测定单元30的各部分的动作。控制电路42省略图示,但与数据处理电路44、恒温槽52、光源62、散射光检测器64、透射光检测器66、检体探针76和试剂探针78等连接来控制各部分的动作。
数据处理电路44与散射光检测器64和透射光检测器66连接,从散射光检测器64和透射光检测器66取得检测结果。数据处理电路44对已取得的检测结果进行各种处理,输出处理结果。在数据处理电路44所进行的处理中例如可包含将从散射光检测器64和透射光检测器66输出的数据的形式变更为可利用控制单元10进行处理的形式的A/D转换处理等。
控制电路42和数据处理电路44例如可包含CPU、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控制电路42和数据处理电路44分别可以由1个集成电路等构成,也可以组合多个集成电路等而构成。另外,控制电路42和数据处理电路44可以由1个集成电路等构成。控制电路42和数据处理电路44的动作例如可依照存储装置、该电路内的记录区域所记录的程序而进行。
检体容器72中收容有例如患者的血液等之类的检体。试剂容器74中收容有测定中使用的各种试剂。检体容器72和试剂容器74可以分别设置几个。试验中使用的试剂通常有多种,因此,试剂容器74一般有多个。检体探针76在控制电路42的控制下将收容于检体容器72的检体分注于反应容器54。试剂探针78在控制电路42的控制下将收容于试剂容器74的试剂分注于反应容器54。检体探针76和试剂探针78的数量也可以为几个。
恒温槽52在控制电路42的控制下将反应容器54的温度维持在规定的温度。在反应容器54内,将由检体探针76分注的检体和由试剂探针78分注的试剂混合而得到的混合液进行反应。应予说明,反应容器54可以是几个。
光源62在控制电路42的控制下照射规定波长的光。光源62根据测定的条件,可以以照射具有不同的波长的光的方式构成。因此,光源62可以具有多个光源元件。从光源62照射的光由例如光纤引导并照射到反应容器54。照射到反应容器54的光根据反应容器54内的混合液的成分、成分的分布状态,一部分散射,一部分透射。散射光检测器64检测反应容器54中散射的光,例如检测其光量。透射光检测器66检测在反应容器54透射的光,例如检测其光量。数据处理电路44可以处理散射光检测器64中检测出的散射光量的信息,或者处理透射光检测器66中检测出的透射光量的信息。散射光检测器64和透射光检测器66可以根据测定条件而任一者动作。因此,数据处理电路44可以根据测定条件来处理散射光检测器64中检测出的散射光量的信息或透射光检测器66中检测出的透射光量的信息中的任一者。数据处理电路44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控制单元10。应予说明,图13所示的测定单元30具备散射光检测器64和透射光检测器66这两者,但也可以仅具备任一者。
控制单元10基于从测定单元30取得的数据进行各种解析。该解析中包含上述评价参数的算出、基于评价参数的被检体的评价等。数据处理电路44可以进行这些解析的一部分或全部。
应予说明,这里示出了控制测定单元30的动作的PC与进行数据解析和评价的PC为同一控制单元10的情况,但它们也可以是独立的。换言之,输入测定结果而进行数据解析和评价的PC可单独存在。
3.2.分析装置的动作
3.2.1.动作的概要
对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4为表示控制单元10的动作的概要的图。
步骤S301中,控制单元10判定是否由用户选择了设定模式。控制单元10例如在触摸屏90的显示装置92所示的菜单画面中使用触控面板94来检测选择设定模式的情况作为用户的选择。在未选择设定模式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303。在选择了设定模式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302。
步骤S302中,控制单元10进行设定处理。设定处理中,控制单元10基于用户的输入而执行各种设定。例如,设定测定条件、被检体的信息、试剂的信息、测定参数和解析参数等。设定处理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303。
步骤S303中,控制单元10判定是否输入了测定开始的指示。在未输入测定开始的指示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306。在输入了测定开始的指示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304。
步骤S304中,控制单元10对测定单元30输出测定开始的指示。基于该指示,测定单元30执行后述的测定处理的的动作。通过该动作,进行使用测定单元30的测定。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305。步骤S305中,控制单元10执行后述的分析处理。分析处理中,控制单元10基于设定来解析通过测定而得到的数据。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306。
步骤S306中,控制单元10判定是否选择了其它处理。在未选择其它处理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308。在选择了其它处理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307。步骤S307中,控制单元10进行所选择的处理。例如,控制单元10可以基于存储器18中所保存的数据重新进行分析。另外,控制单元10可以输出测定单元30的维护的指示。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308。
步骤S308中,控制单元10判定是否结束处理。例如在输入了处理结束时,判定为结束处理。在未结束处理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301。其结果,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判定为结束处理时,本处理结束。
3.2.2.测定动作
图15为表示测定单元30进行的与测定相关的动作的概要的流程图。
步骤S401中,控制电路42在向检体探针76仅吸取规定量的检体容器72内的被检体后使其排出到反应容器54。在向被检体的反应容器54排出前或后,反应容器54的温度通过恒温槽52调整到与测定条件对应的温度。
步骤S402中,控制电路42在想试剂探针78仅吸取规定量的试剂容器74内的试剂后使其排出到反应容器54而制备与被检体的混合液。排出的试剂根据试验的种类等,可以为多种,种类也可以各种各样。通过使反应开始的试剂的排出,混合液的凝固反应开始。
步骤S403中,控制电路42使各部分开始反应量的检测(测光)。即,控制电路42使光源62开始根据测定条件而照射适当波长的光。控制电路42根据测定条件使散射光检测器64和透射光检测器66中的一者或两者开始光检测。散射光检测器64开始反应容器54中的散射光的检测。透射光检测器66开始反应容器54中的透射光的检测。
步骤S404中,控制电路42从散射光检测器64和透射光检测器66中的必要的一方取得检测数据。步骤S405中,控制电路42判定是否结束测定。例如,在满足规定的结束条件时,判定为结束测定。结束条件例如可以是自试剂添加起的经过时间成为规定时间。判定为不结束测定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404。以这样的方式,例如以规定间隔连续地取得数据。
步骤S405中判定为结束测定时,处理进入到步骤S406。步骤S406中,控制电路42结束测定。例如,控制电路42使光源62停止光的照射。控制电路42使散射光检测器64和透射光检测器66停止光检测。
步骤S407中,控制电路42在数据处理电路44进行对取得的数据的数据处理。步骤S408中,控制电路42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控制单元10。以上,测定处理结束。
3.2.3.分析处理
参照图16所示的流程图对步骤S305中进行的分析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这里所示的分析处理是对关于分析对象的上述的例如APTT之类的凝固时间的测定数据进行解析,算出各种评价参数,基于得到的评价参数来解析血液凝固的异常的有无等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特性的处理。这里,分析对象可以是如上述1.2.所述的被检血浆,或者也可以是如上述2.2.所述的混合血浆(加温血浆和非加温血浆)。
步骤S501中,控制单元10取得分析对象的凝固时间的测定数据。数据可从例如测定单元30取得。控制单元10可以介由例如网络、介质从其它装置取得测定数据,也可以取得存储装置中所存储的数据。
步骤S502中,控制单元10进行基线调整。该基线调整是控制单元10进行上述的步骤S202的处理。步骤S503中,控制单元10进行数据校正处理。该数据校正处理是控制单元10进行上述的步骤S203的处理。步骤S504中,控制单元10进行1次或2次曲线等微分曲线的算出处理。该微分曲线算出处理是控制单元10进行上述的步骤S204的处理。
步骤S505中,控制单元10进行评价参数算出处理。该评价参数算出处理是控制单元10进行上述的步骤S205的处理。这里,在对混合血浆(加温血浆和非加温血浆)进行解析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基于所算出的加温血浆和非加温血浆各自的各种评价参数算出来自非加温血浆的第1参数和来自加温血浆的第2参数的比或差。步骤S506中,控制单元10进行评价处理。该评价处理是控制单元10进行上述的步骤S104的处理并导出评价结果。
步骤S507中,控制单元10将评价结果记录于存储器18,或者输出到显示装置92,或者发送到主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分析可通过自动分析装置1而自动进行。
实施例
示出与关于使用上述方法的血液凝固的分析方法相关的实施例。
以下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参数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表示来自校正0次~2次曲线的参数。另一方面,来自未校正0次~2次曲线的参数在各参数的名称开头标注R来表示。例如,在校正1次曲线的重心高度为vH时,未校正1次曲线的重心高度由RvH表示,在校正1次曲线的重心时间为vT时,未校正1次曲线的重心时间由RvT表示。将参数一览示于下述表1。以下的说明中,组合波形参数的B扁平率、W扁平率、B时间率和W时间率有时使用可理解省略了系数k的参数的运算内容的表述。
[表1]
凝固反应曲线(0次曲线)的波形参数
1次曲线和2次曲线的波形参数
组合波形参数
×:运算对象区域值 k:常数
来自无校正处理的凝固反应曲线的参数在开头标注R
4.第1实施例
4.1.方法
4.1.1.血液检体的凝固反应的测定方法
对将来自由于凝血因子而有异常的受验者的血液检体与正常的血液检体(正常血浆)以特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多个混合试样进行本实施方式的解析。即,准备将多个混合试样分别与凝固时间测定试剂混合而成的测定对象试样。作为测定对象试样的凝固反应数据,取得散射光量的测光数据。对取得的测光数据进行本实施方式的解析。
本实施例中,作为检体,使用Factor VIII Deficient Plasma(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制)或Factor IX Deficient Plasma(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制)与将VIII因子浓度和IX因子浓度看作100%的正常混合血浆(以下称为正常血浆)的混合液。改变VIII因子浓度为0.1%以下的VIII因子缺乏血浆或IX因子浓度为0.1%以下的IX因子缺乏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比率,制备VIII因子浓度和IX因子浓度分别为50%、25%、10%、5%、2.5%、1%、0.75%、0.5%、0.25%、0.1%以下的混合血浆。
本实施例中,作为测定用试剂,使用APTT测定用试剂即Coagpia APTT-N(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和Coagpia APTT-N氯化钙液50μL(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
本实施例中,使用血液凝固自动分析装置CP3000(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进行凝固反应测定。本实施例中,在排出到小池(Cuvette)(反应容器)并在37℃加温45秒的试样50μL中添加(排出)加温到约37℃的APTT试剂50μL,进一步经过171秒后添加(排出)25mM氯化钙液50μL,开始凝固反应。反应以维持在37℃的状态进行。凝固反应的检测(测光)通过照射以波长660nm的LED灯为光源的光并以0.1秒间隔检测90度侧方散射光的散射光量来进行。检测时间为360秒。
4.1.2.测光数据的解析方法
将以上述方式取得的凝固反应的经时测光数据制成凝固反应曲线。对该凝固反应曲线进行解析。首先,对凝固反应曲线进行基线调整。即,对凝固反应曲线进行包含噪声除去的平滑化处理,以测定开始时刻的散射光量成为0的方式进行调整。接下来,以凝固反应曲线(未校正0次曲线)的最大高度成为100的方式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校正0次曲线)。对校正0次曲线进行1次微分,得到校正1次曲线。校正1次曲线的算出使用上述式(4)的区间内平均斜率。
对得到的校正1次曲线求出1次微分值的最大值Vmax和达到最大值的时间VmaxT。另外,基于校正1次曲线确定上述的峰宽vB。进而,使用校正1次曲线和上述式(5)、(6)和(7)算出重心时间vT和重心高度vH。
4.2.解析结果和考察
4.2.1.0次曲线和1次曲线
图17A示出得到的凝固反应曲线(未校正0次曲线)的例子。实线表示正常血浆的未校正0次曲线,虚线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为0.1%以下的未校正0次曲线,点划线表示第IX因子浓度为0.1%以下的未校正0次曲线。图17B示出对图17A所示的各检体的未校正0次曲线分别以散射光量的最大值成为100的方式校正而得的校正0次曲线。
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和第IX因子缺乏血浆中,由于缺乏各自的凝固因子,因此确认到凝固时间延长。即,这些凝固因子缺乏血浆中,散射光量开始增加的时间以及散射光量的增加结束的时间比正常血浆的情况慢。另外,散射光量的上升时的斜率比正常血浆的情况小。
图18A表示将图17A所示的正常血浆与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0次曲线进行微分而得到的未校正1次曲线。图18B表示将图17B所示的正常血浆与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0次曲线进行微分而得到的校正1次曲线。
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和第IX因子缺乏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情况相比,1次微分值的最大值小,并且1次微分值达到最大的时间慢。
4.2.2.凝固因子浓度与评价参数的关系
图19A表示凝固时间与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的关系。应予说明,关于浓度0.1%以下进行对数转换时,以浓度0.1%进行计算。其它图中也同样。该图中,三角标志(△)表示1次微分值达到最大值的时间(VmaxT),圆形标志(○)表示重心时间vT。在求出重心时间vT时,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10%。图19B表示凝固时间与第IX因子浓度的对数的关系。该图中,三角标志(△)表示1次微分值达到最大值的时间(VmaxT),圆形标志(○)表示重心时间vT。在求出重心时间vT时,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10%。
图19C表示1次微分值与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的关系。图19D表示1次微分值与第IX因子浓度的对数的关系。这些图中,三角标志(△)表示1次微分值的最大值Vmax,圆形标志(〇)表示重心高度vH。在求出重心高度vH时,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60%。
由图19A和图19B明确,重心时间vT与第VIII因子浓度和第IX因子浓度显示高相关关系。另外,由图19C和图19D明确,重心高度vH也与第VIII因子浓度和第IX因子浓度显示高相关关系。
根据以上内容表明:求出患者检体的重心时间vT或重心高度vH,并将如图19A、图19B、图19C和图19D所示求出的关系作为标准曲线,能够算出患者检体的第VIII因子浓度或第IX因子浓度。
如上所述,重心点由与平均相关的运算算出,因此,测定数据中所含的随机的噪声影响可以通过运算而减少。因此,使用重心点的本方法不易受到噪声的影响,根据本方法,可期待能够以高精度取得凝固因子浓度。另外,图19A和图19B所示的例子是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10%的情况,图19C和图19D所示的例子是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60%的情况。然而,不限于此,运算对象区域值S可设定为各种值,因此,可得到各种参数,可得到各种信息。
图20A表示峰宽vB与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的关系。在求出峰宽vB时,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10%。图20B表示峰宽vB与第IX因子浓度的对数的关系。在求出峰宽vB时,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10%。
如图20A和图20B所示,峰宽vB与第VIII因子浓度和第IX因子浓度显示高相关关系。因此,基于由它们求出的标准曲线,通过测定患者检体的峰宽vB,能够算出患者检体中所含的第VIII因子浓度或第IX因子浓度。表明基于所算出的这些浓度,能够判定凝固因子的缺乏状况。
4.2.3.运算对象区域值与重心点的关系
图21A表示正常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图21B表示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FactorFIII Deficient Plasma)的校正1次曲线。图21C表示第IX因子缺乏血浆(Factor IXDeficient Plasma)的校正1次曲线。各图中,黑色圆形从下方开始依次表示运算对象区域值S分别设定为10%、20%、30%、40%、50%、60%、70%、80%、90%时得到的重心点。
图21A的校正1次曲线显示峰的数量为1个的单峰性的形状。此时,伴随运算对象区域值S的增加,重心时间vT单调地略微缩短。与此相对,图21B和图21C的校正1次曲线显示峰的数量为2个的双峰性的形状。因此,受到第一个小峰的影响,伴随运算对象区域值S的增加,重心时间vT直到途中都显示较大比例的缩短。另外,在运算对象区域值S超过第1个小峰的极大值时,重心时间vT显示较大比例的延长。如此,通过求出运算对象区域值S不同的多个重心点而得到的这些值、变化内容、比、差等也可作为评价参数。
如图21B和图21C所示的例子所示,校正1次曲线有时显示2个极大值。将在图21B所示的例子中约80秒处和图21C所示的例子中的约60秒处确认到这样的右侧的宽度较宽的极大值称为主峰,将在图21B所示的例子中的约50秒处和图21C所示的例子中的约50秒处确认到这样的左侧的宽度较窄的极大值称为侧峰。发现运算对象区域值S小于10%时,校正1次曲线的主峰的形状的影响大幅反映在解析结果中,不怎么反映侧峰的形状的影响。另外,发现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60%~70%时,校正1次曲线的侧峰的形状的影响出现在解析结果中。
如何设定运算对象区域值S具有重要意义。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的测定中,发现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50%~70%时,校正1次曲线中出现的侧峰与第VIII因子浓度有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解析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50%~70%是一个优选的设定。
通过分析各种凝固因子的缺乏血浆的1次曲线中出现的峰,能够估计与凝固相关的各种因子的影响。
图22A表示运算对象区域值S的设定值(10%~90%)与重心时间vT的关系。图22B表示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10%的情况下得到的重心时间vT与运算对象区域值S的设定值为20%~90%的各情况下得到的重心时间vT的差。图22C表示运算对象区域值S的设定值(10%~90%)与重心高度vH的关系。
如图22A和图22B所示,明确正常血浆的重心时间vT与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重心时间vT大幅不同。即,明确例如通过比较正常血浆的重心时间vT与患者检体的重心时间vT,能够检测凝固因子的缺乏状况。
另外,如图22B所示,明确特别是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与其它相比,重心时间vT的运算对象区域值S依赖性高。即,明确通过调查患者检体的重心时间vT的运算对象区域值S依赖性,能够检测第VIII因子的缺乏状况。
另外,如图22C所示,明确正常血浆的重心高度vH与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重心高度vH大幅不同。即,明确例如通过比较正常血浆的重心高度vH与患者检体的重心高度vH,能够检测凝固因子的缺乏状况。
参照图23对表示重心高度vH的有用性的另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23的左列表示对仅包含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的被检血浆得到的校正1次曲线。图23的右列表示对第VIII因子浓度0.25%的被检血浆得到的校正1次曲线。各自的最大1次微分值Vmax由三角标志(△)表示。在上段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70%的情况下,中段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80%的情况下,下段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90%的情况下,由圆形标志(〇)表示各自得到的重心点。在左列所示的仅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的情况下得到的校正1次曲线中,最大1次微分值Vmax位于左侧的细的侧峰。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70%或80%的情况下,重心点位于右侧的宽度宽的主峰,与此相对,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90%的情况下,重心点位于表示最大1次微分值Vmax的侧峰。与此相对,在右列所示的第VIII因子浓度0.25%的被检血浆的情况下得到的校正1次曲线中,最大1次微分值Vmax位于右侧的主峰。而且,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70%、80%和90%中的任一者的情况下,重心点均位于右侧的宽度宽的主峰,接近表示最大1次微分值Vmax的时间。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方法,即使是存在0.25%的第VIII因子的情况下的血浆,也可以进行其判别。
4.2.4.关于区间内平均斜率
图24A表示使用上述式(2)算出的第IX因子缺乏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图24B表示使用上述式(4)算出的第IX因子缺乏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由图24A与图24B的比较明确,基于图24B的上述式(4)时,可更详细地掌握1次微分值。例如图24B中,可详细地掌握时间45秒附近的侧峰的信息。明确通过如此使用基于区间内平均斜率的校正1次曲线,从而通过上述的解析能够得到详细的信息。
基于区间内平均斜率的校正1次曲线可以由一系列的测定数据算出。区间内平均斜率值的算出适于使用光学检测器且测光量变化变小的分析装置、例如血液凝固分析装置中的解析。
5.第2实施例
5.1.方法
5.1.1.血液检体的凝固反应的测定方法
作为被检血浆,使用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物。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使用Factor VIII Deficient Plasma(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制)。正常血浆使用将VIII因子浓度和IX因子浓度看作100%的正常混合血浆。作为被检血浆,使用将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制)与正常血浆混合且以第VIII因子浓度成为50%、25%、10%、5%、2.5%、1%、0.75%、0.5%和0.25%的方式制备的试样以及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第VIII因子浓度为0.1%以下)。
同样地,将其它凝固因子的缺乏血浆(浓度0.1%以下)与正常血浆混合且以各因子的浓度成为50%、25%、10%、5%、2.5%、1%、0.75%、0.5%和0.25%的方式制备的试样也作为被检血浆制备。作为其它凝固因子缺乏血浆,使用第V因子缺乏血浆、第IX因子缺乏血浆、第X因子缺乏血浆、第XI因子缺乏血浆、第XII因子缺乏血浆、前激肽释放酶缺乏血浆。应予说明,在进行仅缺乏血浆的对数转换时,以浓度0.1%进行计算。
第V因子缺乏血浆使用Factor V Deficient Plasma(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制)。第IX因子缺乏血浆使用Factor IX Deficient Plasma(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制)。第X因子缺乏血浆,使用Factor XDeficient Plasma(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制)。第XI因子缺乏血浆,Factor XI DeficientPlasma(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制)。第XII因子缺乏血浆使用FactorXII Deficient Plasma(George KingBio-Medical,Inc.制)。前激肽释放酶缺乏血浆使用Prekallikrein Deficient Plasma(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制)。应予说明,第V因子、第XI因子和第XII因子的测定具有如下所述的临床意义,可期待能够使用波形解析技术进行测定。先天性凝固第V因子缺乏症是因凝固第V因子基因变异而发病的凝固第V因子的量的缺乏、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其诊断需要进行凝固第V因子的测定。另外,怀疑第XI因子缺乏症的情况需要进行凝固第XI因子的测定。进而,最近报告与不育症有关联的第XII因子的先天生缺失通过凝固第XII因子测定来检査。
作为APTT测定试剂,使用Coagpia APTT-N(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和CoagpiaAPTT-N氯化钙液(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
使用血液凝固自动分析装置CP3000(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进行上述各被检血浆的APTT测定。使用CP3000的APTT的测定步骤为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步骤。
4.1.2.测光数据的解析方法
基于测光数据而得到校正1次曲线的步骤为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步骤。
将表示得到的1次微分值V的曲线表示为V=F(t),将其最大值设为Vmax时,设定运算对象区域值S(%),使用满足F(t)≥Vmax×S×0.01的数据,基于上述式(5)、(6)和(7)算出重心时间vT和重心高度vH。另外,也算出峰宽vB。使用这些参数,基于上述式(8)和(9)算出扁平率vAB和时间率vTB。
5.2.解析结果和考察
5.2.1.关于校正处理的有效性
对步骤S203的校正处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对第VIII因子浓度不同的被检血浆进行APTT测定,基于由校正0次曲线得到的校正1次曲线,算出运算对象区域值为80%时的扁平率vAB80%。应予说明,此时的扁平率vAB为了使值为1以上,乘以常数100进行运算。另外,基于由未校正0次曲线得到的未校正1次曲线,算出运算对象区域值为80%时的扁平率RvAB80%。图25A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与基于校正1次曲线的vAB80%的关系。图25B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与基于校正1次曲线的RvAB80%的关系。任一曲线图均横轴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根据图25B所示的未校正1次曲线,图25A所示的校正1次曲线虽然轻微,但与回归曲线充分一致。
另外,关于图25A和图25B,将对纵轴进行对数转换的情况的例子分别示于图25C和图25D。图25C所示的校正1次曲线与图25D所示的未校正1次曲线相比,可知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大,截距接近0。通常,在以浓度为横轴的直线状的标准曲线中,再现性是斜率越大越好,截距越接近0,测定浓度区域的限制越小。根据这些结果,如果考虑基于vAB80%由标准曲线算出第VIII因子的浓度,则如图25C所示,优选斜率大、截距接近0的一方。
根据以上内容,明确校正处理有用,因此,在以下所示的解析中,使用由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得到的校正1次曲线。另外,以下的解析结果中,对于评价参数,也进行基于两对数图表的表示。
5.2.2.关于校正1次曲线
作为被检血浆,制备第VIII因子浓度分别为50%、25%、10%、5%、2.5%、1%、0.75%、0.5%、0.25%和0%的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以下分别记为FVIII(50%)、FVIII(25%)、FVIII(10%)、FVIII(5%)、FVIII(2.5%)、FVIII(1%)、FVIII(0.75%)、FVIII(0.5%)、FVIII(0.25%)、FVIII(0%)),将进行APTT测定而得到的校正1次曲线示于图26。如图26所示,校正1次曲线的形状如下。随着第VIII因子浓度的降低,最大峰高度降低,峰形状扁平化。另外,随着第VIII因子浓度的降低,出现双峰性峰。
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60%,求出重心点(vT,vH)。图27为表示第VIII因子浓度(%)的对数转换值与重心高度vH60%的对数转换值的关系的图表。明确两者显示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明确,通过使用重心高度vH之类的与重心点有关的评价参数,可算出第VIII因子浓度,即可判定第VIII因子的缺乏水平。
5.2.3.关于时间率vTB
对各种凝固因子缺乏血浆进行时间率vTB的解析。作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设定为x%时得到的评价参数,将重心点的重心时间vT记为vTx%,将峰宽vB记为vBx%,将时间率vTB记为vTBx%。时间率vTB为vTBx%=(vTx%/vBx%)×100。
对于各种因子缺乏血浆,在各种因子的浓度为0%、0.25%、0.5%、0.75%、1%、2.5%、5%、10%、25%、50%的各情况下,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分别设定为5%、10%、20%、30%、40%、50%、60%、70%、80%、90%、95%时的各种缺乏因子的浓度与时间率vTB的关系分别示于图28A、图28B、图28C、图28D、图28E、图28F、图28G、图28H、图28I、图28J和图28K。各图中,横轴表示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各图中纵轴表示时间率vTB的对数。各图中,示出与第V因子缺乏血浆(FV)、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FVIII)、第IX因子缺乏血浆(FIX)、第X因子缺乏血浆(FX)、第XI因子缺乏血浆(FXI)、第XII因子缺乏血浆(FXII)、前激肽释放酶缺乏血浆(PK)各自相关的数据。应予说明,在第XII因子缺乏血浆的第XII因子浓度为0%和0.25%的APTT测定中,凝固反应在测定时间内没有结束,因此未标绘这些数据。
对于各第VIII因子浓度,将设定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各值时的时间率vTBx%的值示于图29。另外,对于各第VIII因子浓度,将表示各时间率vTBx%的值在图28A至图28K中相应的图所示的全部与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相关的时间率vTBx%中从低的一方数是第几个值的顺序示于图30。例如,图28A所示的结果中,时间率vTB从低的一方依次排列时为FVIII(0%)、FVIII(0.25%)、FVIII(0.5%)、FVIII(0.75%)、FVIII(1%)、FVIII(2.5%)、FIX(0%)、FVIII(5%)、FXI(0%)、FXI(0.25%)、FVIII(10%)…,因此,FVIII(0%)、FVIII(0.25%)、FVIII(0.5%)、FVIII(0.75%)、FVIII(1%)、FVIII(2.5%)、FVIII(5%)、FVIII(10%)各自的顺序为1、2、3、4、5、6、8、11。另外,关于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将基于图28A至图28K的各图和图29得到的Log(vTB)与Log(第VIII因子浓度)的相关系数、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和截距示于图31。另外,将表示图31所示的相关系数的图表示于图32。
基于图28A和图30,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例如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5%时,Log(vTB5%)≤0仅为第VIII因子缺乏的情况,仅是第VIII因子浓度为2.5%以下的情况。即,第VIII因子浓度为2.5%以下时,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的数据可与其它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数据相区别。即,可鉴别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第VIII因子的缺乏。可知虽然对这里研究的因子以外仍有不明确的点,但至少在这里研究的各种因子中,能够进行与第VIII因子的缺乏相关的鉴别。即使对其它因子无法以本方法进行鉴别,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鉴别,因此本方法也有效。
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5%~30%时,同样地,第VIII因子浓度为2.5%以下时,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的数据可与其它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数据相区别。即,可鉴别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第VIII因子的缺乏。这与图28A至图28D中,在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的情况下得到的时间率vTB比在其它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情况下得到的时间率vTB明显低相对应。另外,如图31所示,可知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5%~30%时,可得到高相关系数,因此,通过将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归直线用作标准曲线,可算出第VIII因子的浓度。
另外,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40%~70%时,第VIII因子浓度为1%以下时,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的数据可与其它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数据相区别。即,可鉴别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第VIII因子的缺乏。这与图28E至图28H中,第VIII因子浓度为1%以下时,在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的情况下得到的时间率vTB比在其它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情况下得到的时间率vTB低相对应。另外,如图31所示,可知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40%~70%时,可得到高相关系数,因此,通过将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归直线用作标准曲线,可算出第VIII因子的浓度。应予说明,如图31和图32所示,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70%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
另外,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80%时,第VIII因子浓度为10%以下时,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的数据可与其它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数据相区别。即,可鉴别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第VIII因子的缺乏。然而,如图31所示,相关系数相对变低,因此,不适于第VIII因子的浓度的算出。
应予说明,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90%以上时,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的数据无法与其它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数据相区别。即无法鉴别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
根据以上内容,明确了通过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80%以下而求出时间率vTB,从而能够鉴别APTT的延长是否是由于第VIII因子的浓度为低水平而引起的。另外,明确了基于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70%以下而求出的时间率vTB,可算出第VIII因子浓度。特别是明确了通过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80%进行解析,从而在第VIII因子的浓度较高的10%以下的情况下也能够鉴别APTT的延长的因素是否是第VIII因子的缺乏。另外,可知通过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70%进行解析,能够以高精度算出第VIII因子的浓度。
另外,参照图28A至图28K,对于第IX因子,确认到时间率vTB的浓度依赖性。因此,可知在可以通过某种方法鉴别有第IX因子的缺乏的情况下,对于第IX因子可以基于时间率vTB而算出浓度。
5.2.4.g关于扁平率vAB
对各种凝固因子缺乏血浆进行扁平率vAB的解析。作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x%时得到的评价参数,将重心点W的重心高度vH记为vHx%,将峰宽vB记为vBx%,将扁平率vAB记为vABx%。扁平率vAB是乘以常数100而得的vABx%=vHx%/vBx%。
对于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将在第VIII因子的浓度为0%、0.25%、0.5%、0.75%、1%、2.5%、5%、10%、25%、50%的各情况下,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分别设定为5%、10%、20%、30%、40%、50%、60%、70%、80%、90%和95%时的各种缺乏因子的浓度与重心高度vH的关系示于图33。图33中也一并示出各第VIII因子浓度的最大1次微分值Vmax。另外,将设定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相同的各条件时的各种缺乏因子的浓度与峰宽vB的关系示于图34。将基于这些重心高度vH和峰宽vB而得到的扁平率vAB示于图35A。另外,将扁平率vAB的对数示于图35B。
将设定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相同的各条件时的各种缺乏因子的浓度与扁平率vAB的关系分别示于图36A、图36B、图36C、图36D、图36E、图36F、图36G、图36H、图36I、图36J、图36K。各图中,横轴表示凝固因子的浓度(%)的对数,纵轴表示扁平率vAB的对数。各图中,示出与第V因子缺乏血浆(FV)、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FVIII)、第IX因子缺乏血浆(FIX)、第X因子缺乏血浆(FX)、第XI因子缺乏血浆(FXI)、第XII因子缺乏血浆(FXII)、前激肽释放酶缺乏血浆(PK)分别相关的数据。应予说明,在第XII因子缺乏血浆的第XII因子浓度为0%和0.25%的APTT测定中,凝固反应在测定时间内没有结束,因此没有标绘这些数据。
另外,最大1次微分值Vmax也同样地示于图37A。应予说明,Vmax相当于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100%时的重心高度vH100%。进而,关于将校正1次曲线进行1次微分而得到的校正2次曲线,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90%的情况下得到的正峰的重心高度pH90%也同样地示于图37B。
对于各第VIII因子浓度,将设定运算对象区域值S为各值时的扁平率vABx%的值和最大1次微分值Vmax(vH100%)示于图38。另外,关于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将关于基于图36A至图36K的各图和图38而得到的Log(第VIII因子浓度)与Log(vAB)和Log(Vmax)的相关的各值示于图39。
如图39所示,特别是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80%时,Log(第VIII因子浓度)与Log(vAB)之间可得到高相关系数。即,明确了通过使用扁平率vAB,能够对第VIII因子浓度进行定量。另外,明确了使用了扁平率vAB的标准曲线与图37A所示的使用了最大1次微分值Vmax的标准曲线相比,斜率大,定量性高。明确了使用了扁平率vAB的标准曲线与图37B所示的校正2次曲线的正峰的重心高度pH90%相比,斜率大,定量性高。
另外,将第VIII因子浓度与由使用了图39所示的值的标准曲线求出的运算浓度的比(回收率)示于图40。该图中,阴影的值表示运算浓度为第VIII因子浓度的±10%以内的值。由图40可知,最大1次微分值Vmax在第VIII因子浓度为0.25%以下时,回收率变差。与此相对,vAB80%在第VIII因子浓度为0.25%以下时回收率良好,但在第VIII因子浓度为0.5%以上时,在0.5%、2.5%和50%时回收率降低。另一方面,vAB70%在第VIII因子浓度在除0.75%以外的0.5%以上时,回收率良好。即,如果使用vAB70%和vAB80%,则能够在第VIII因子浓度为0%~50%的范围内以高回收率进行第VIII因子浓度的定量。
如上明确了对于扁平率vAB,通过改变运算对象区域值S,能够在个浓度区域选择适当的标准曲线。通过选择适当的标准曲线,能够准确地求出第VIII因子的浓度。
应予说明,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相关的扁平率vAB的分布范围与其它因子缺乏血浆相关的扁平率vAB的分布范围无法区别。即,明确了难以基于扁平率vAB来鉴别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第VIII因子的缺乏。
另外,参照图36A至图36K,对于许多凝固因子,确认到扁平率vAB的浓度依赖性。因此,可知对于这些凝固因子,也能够基于扁平率vAB而算出浓度。特别是对于第V因子和第X因子,不论运算对象区域值S,均确认到扁平率vAB与因子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于第IX因子,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95%以外的情况下,确认到扁平率vAB与因子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另外,对于第IX因子,在将运算对象区域值x设定为50%~80%的情况下,确认到扁平率vAB与因子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
另外,参照图37B,相对于凝固因子浓度(对数转换后)的校正2次曲线的重心点高度pH(对数转换后)在第VIII因子中呈现非常高的相关性,在其它因子中,也按照第V因子、第X因子、第IX因子、第XI因子的顺序确认到良好的相关性。因此,明确了即使使用校正2次曲线的重心点高度pH,也可算出这些因子的浓度。
6.第3实施例
6.1.方法
6.1.1.血液检体的凝固反应的测定方法
作为被检血浆,与第2实施例同样地制备凝固因子缺乏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作为凝固因子缺乏血浆,使用第2实施例中使用的第V因子缺乏血浆(V)、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VIII)、第IX因子缺乏血浆(IX)、第X因子缺乏血浆(X)、第XI因子缺乏血浆(XI)和第XII因子缺乏血浆(XII)。使用正常血浆(PNP)作为比较对照用。利用仅包含凝固因子缺乏血浆的被检血浆(浓度0%)进行凝固因子浓度的对数转换时,计算为浓度0.1%。通过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步骤进行各被检血浆的APTT测定。
6.1.2.测光数据的解析方法
通过第1实施例相同的步骤由测光数据得到未校正0次曲线和校正0次曲线。根据得到的未校正0次曲线和校正0次曲线,通过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步骤求出上述的式(4)的区间内平均斜率,从而分别算出未校正1次曲线和校正1次曲线。进一步对得到的1次曲线答复进行相同的计算,分别算出未校正2次曲线和校正2次曲线。根据校正0次曲线、校正1次曲线和校正2次曲线算出参数。
6.2.解析结果和考察
6.2.1.依赖于凝固因子的曲线形状的变化
图41A示出将凝固因子缺乏(实施例中将因子浓度作为0.1%进行处理)作为被检血浆而得到的未校正0次曲线和未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另外,图41B示出由相同的被检血浆得到的校正0次曲线和校正1次曲线的例子。图42A表示由相同的被检血浆得到的未校正2次曲线的例子。图42A的右图为改变图42A的左图的y轴方向的比例尺后的图。图42B表示由相同的被检血浆得到的校正2次曲线的例子。图42B的右图为改变图42B的左图的y轴方向的比例尺后的图。由图41~42可知,根据缺乏的凝固因子的种类,凝固时间以及1次曲线和2次曲线中的最大峰的高度和时间不同。
6.2.2.凝固因子浓度与评价参数的关系
将由校正0次~2次曲线算出的参数示于表2。在将峰的最大值(Vmax、Amax、Amin)设为100%时,运算对象区域值x设定为0%~99%。应予说明,APTT表示T50(0次曲线到达最大高度的50%的时间)。图43A至图43V示出上图中各种凝固因子浓度的对数与参数值的对数的关系。根据该关系制作标准曲线。基于该标准曲线,由参数值算出运算浓度。中左图中,以X轴为实测浓度、Y轴为运算浓度的方式标绘各种凝固因子的相关关系。中右图则,以能够确认低浓度的相关关系的方式以对数表示标绘两轴。中图的下方记载的式子为相对于各凝固因子浓度的运算浓度的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表2]
对于第VIII因子、第IX因子、第V因子、第X因子、第XI因子和第XII因子,将相对于凝固因子浓度(X轴)的运算浓度(Y轴)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为1±0.1、y截距为±1和相关系数(R)为0.9以上的参数用“+”在表3~8中示出。表9中按照参数示出相对于各凝固因子可得到“+”条件的线性回归方程的S值的数量。可得到“+”条件的线性回归方程得到的参数可用于凝固因子的浓度测定或缺乏的判定。
[表3]
第VIII因子
[表3-1]
第VIII因子
[表4]
第IX因子
第IX因子
[表5]
第V因子
第V因子
[表6]
第X因子
第X因子
[表7]
第XI因子
第XI因子
[表8]
第XII因子
[表9]
可得到“+”条件的线性回归方程的x值的数量
7.第4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如下方法:在被检血浆显示凝固异常(APTT延长)的情况下,使用上述与0次曲线~2次曲线相关的参数来判定APTT延长因素,或者在APTT延长因素为凝固因子抑制剂(抗凝固因子抗体)的情况下,实施该凝固因子抑制剂的种类的鉴别。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凝固异常的被检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该混合血浆的制备中,将被检血浆与另行准备的正常血浆以规定的比率混合。该被检血浆与该正常血浆的混合比只要以将合计设为10容量的容量比计为被检血浆:正常血浆=1:9~9:1的范围即可,优选为4:6~6:4的范围,更优选为5:5。
对所制备的混合血浆的一部分进行加温。该加温的温度例如只要为30℃~40℃即可,优选为35℃~39℃,更优选为37℃。该加温的时间例如只要为2~30分钟的范围即可,优选为5~30分钟。该加温时间也可以进一步延长,但优选为1小时以内,最大也为2小时以内。
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关于该加温血浆和非加温血浆的APTT测定,取得测光数据。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所制备的混合血浆中,一部分可在上述的加温处理后进行APTT测定,一部分可在不进行该加温处理的情况下进行APTT测定。
根据得到的测光数据,能够得到关于该加温血浆和非加温血浆的未校正和校正0次曲线~2次曲线。数据的校正处理和微分可以通过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步骤实施。根据得到的关于该加温血浆和非加温血浆各自的未校正和校正0次曲线~2次曲线,能够算出表1所示的参数。本实施例中,将由该非加温血浆取得的参数称为第1参数,将由该加温血浆取得的参数称为第2参数。基于该第1和第2参数的比、差或它们的组合,可以判定APTT延长因素,或者在APTT延长因素为凝固因子抑制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该凝固因子抑制剂的种类的鉴别。
7.1.方法
7.1.1.被检血浆
将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被检血浆适于以下。作为正常血浆(NP),使用由健康人得到的添加了枸橼酸的血浆。作为LA血浆(LA),使用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的PositiveLupus Anticoagulant Plasma。作为第VIII因子缺乏血浆(HA)和第IX因子缺乏血浆(HB),使用George King Biomedical的Factor VIII Deficient、Factor IX Deficient。作为第VIII因子抑制剂血浆(InL、InM和InH),使用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的Factor VIIIDeficient with Inhibitor。
应予说明,抑制剂滴度的“低”、“中”、“高”是指以下意思:
中:2~40(BU/mL)(BU/mL:贝塞斯达单位)
低:比中低的滴度
高:比中高的滴度
7.1.2.混合血浆的制备
将各被检血浆与正常血浆(NP的混合物)以1:1的容量比混合,制备混合血浆。
7.1.3.APTT测定
APTT试剂使用Coagpia APTT-N(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氯化钙液使用CoagpiaAPTT-N氯化钙液(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APTT测定使用血液凝固自动分析装置CP3000(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在装置的小池(反应容器)中排出混合血浆50μL,通过以下的步骤以通常(非加温)模式或加温模式进行处理。
(通常模式)在37℃进行45秒的加温
(加温模式)在37℃进行600~720秒的加温
然后,向小池添加加温到约37℃的APTT试剂50μL,经过171秒后添加25mM氯化钙液50μL,开始凝固反应。凝固反应以将小池维持在约37℃的状态进行。凝固反应的检测通过照射以波长660nm的LED为光源的光,以0.1秒间隔测定90度侧方散射的散射光量。测光时间为360秒。对相同的混合血浆分别进行非加温(通常模式)和加温(加温模式)条件下的APTT测定,得到测光数据。
7.1.4.测光数据的解析
对于非加温血浆和加温血浆分别得到的测光数据,通过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步骤得到校正0次~2次曲线。根据得到的曲线,算出表1所示的参数。将关于非加温血浆的参数设为Pa,关于加温血浆的相同的参数设为Pb,求出参数比Pb/Pa。
7.2.解析结果和考察
图44A示出LA血浆(LA)在加温和非加温下的校正1次曲线。LA几乎没有由加温导致的曲线形状的变化。
图44B示出第VIII因子抑制剂血浆(IN)在加温和非加温下的校正1次微分曲线。IN与LA同样,几乎没有由加温导致的曲线形状的变化。
图45A示出LA血浆(LA)与正常血浆的1:1混合血浆(LA-NP)在加温和非加温下的校正1次微分曲线。通过与正常血浆混合,与图45A相比,峰较早出现(凝固时间缩短),形状也尖锐化。LA-NP与LA同样,几乎没有由加温导致的曲线形状的变化
图45B示出第VIII因子抑制剂血浆(IN)与正常血浆的1:1(IN-NP)在加温和非加温下的校正1次微分曲线。非加温中,通过与正常血浆混合,与图44B相比,与LA-NP同样,峰较早出现,形状也尖锐化。另一方面,加温中,峰较晚出现,峰高度变低且峰宽变宽。判断该形状变化的原因如下:在加温处理中,IN所包含的抑制剂(抗第VIII因子抗体)与正常血浆所包含的第VIII因子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因此抑制了混合血浆的凝固反应。可以确认通过将该非加温与加温的形状变化作为参数的变化而指标化,有可能能够鉴别IN与LA。
表10示出由非加温血浆和加温血浆(10分加温)得到的各种参数值和它们的比(Pb/Pa)。第VIII因子抑制剂血浆的混合血浆(IN-NP)的Pb/Pa大幅偏离1,与正常血浆(NP)、LA血浆(LA)、LA混合血浆(LA-NP)明显不同。因此,表明能够基于各种参数的Pb/Pa来判别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
[表10]
图46A~G表示使用健康人(NP)、LA、HA、HB、第VIII因子抑制剂为低滴度(InL)、中滴度(InL)和高滴度(InH)的血浆与正常血浆以容量比1:1混合而成的混合血浆,各种参数在非加温下的参数Pa、加温下的参数Pb以及它们的比Pa/Pb和差Pb-Pa。第VIII因子抑制剂中滴度血浆(InM)存在Pa/Pb比1大或小的趋势。第VIII因子抑制剂低滴度血浆(InL)存在Pa/Pb和Pb-Pa这两者均成为与HA相同的分布的趋势,但根据参数的不同,比HA的分布宽且大。另一方面,第VIII因子抑制剂高滴度血浆(InH)整体上存在Pa/Pb比1大或小的趋势、或者Pb-Pa偏离0的趋势,但一部分参数(APTT、vT)有时Pa/Pb接近1。但是,InH的APTT即使在Pa/Pb约为1的情况下,Pb-Pa也不为0,至少延长5秒。因此,表明通过组合使用Pa与Pb的比和差,能够使用APTT来判别InH。
更详细而言,根据本实施例,对于APTT(秒),示出以下的结果。应予说明,APTT的“延长”表示APTT比正常血浆长,APTT的“缩短”表示APTT与正常血浆为相同或相近的值。
·包含LA的混合血浆中,Pa和Pb均延长,Pb/Pa约为1。
·包含HA和HB的混合血浆中,Pa和Pb均缩短,Pb/Pa约为1。
·包含InL的混合血浆中,Pa和Pb均缩短,Pb/Pa约为1。
·包含InM的混合血浆中,Pa稍微延长,Pb比Pa进一步延长,Pb/Pa大于1。
·包含InH的混合血浆中,Pa延长,Pb与Pa相同程度或进一步延长,Pb/Pa约为1或大于1。
将上述的结果汇总于表11。表明能够基于加温和非加温下的APTT如下判别混合血浆所包含的被检血浆。
(1)如果Pa和Pb均延长且Pb/Pa约为1,则被检血浆为LA或InH。
(2)如果Pa和Pb均缩短且Pb/Pa约为1,则被检血浆为HAB(HA或HB)或InL。
(3)如果Pa和Pb均延长且Pb/Pa大于1,则被检血浆为InM或InH。
[表11]
另外,根据图46B,Vmax中的Pb/Pa在LA、HA、HB、InL和一部分InH中与APTT同样约为1,另一方面,在InM和其余部分的InH中小于1。在凝固反应受到抑制剂的抑制的情况下,根据抑制剂滴度,APTT延长,并且凝固速度变小,结果这些参数比Pb/Pa偏离1。因此,在InM和其余部分的InH中,APTT的Pb/Pa比1大,Vmax的Pb/Pa比1小。一部分的InH在高滴度组中也是滴度高的检体(超高滴度检体),如图44B所示,Vmax在非加温(Pa)下降低至1附近,在加温(Pb)下也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参数比Pb/Pa为1附近。为了在InH中判别超高滴度检体,作为一个例子,只要定义为在非加温(Pa)下的Vmax为2以下的检体即可。
另外,如图46C~G所示,Amax显示与Vmax同样的趋势,vB、vT显示与APTT同样的趋势,vAB和vTB显示与Vmax、Amax同样的趋势。
根据以上的结果,表明能够基于各种参数的Pa与Pb的比、差或它们的组合来判别APTT延长因素为凝固因子抑制剂的检体。
8.第5实施例
8.1.方法
8.1.1.血液检体
使用来自凝血因子存在异常的受验者的血液检体和正常的血液检体(正常血浆),准备以下5种测定对象试样。
(1)正常血浆
作为正常血浆,使用CRYOcheck Pooled Normal Plasma(Precision BioLogicIncorporated)。
(2)LA阳性血浆
作为LA阳性血浆,使用Positive Lupus Anticoagulant Plasma(George KingBiomedical,Inc.)。
(3)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
作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使用Factor VIII Deficient with Inhibitor(George King Biomedical,Inc.)。
(4)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
制备将上述的“(2)LA阳性血浆”与“(1)正常血浆”以1:1的容量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血浆。
(5)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
制备将上述的“(3)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1)正常血浆”以1:1的容量比混合而成的混合血浆。
8.1.2.血液检体的凝固反应的测定方法
对上述5种试样分别在37℃实施无加温处理的APTT测定、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APTT测定、加温处理30分钟后的APTT测定、加温处理120分钟后的APTT测定。
本实施例中,使用血液凝固自动分析装置CP3000(积水医疗株式会社制)进行各APTT测定。本实施例中,在排出到小池(反应容器)并在37℃加温45秒的试样50μL中添加(排出)加温到约37℃的APTT试剂50μL,进一步经过171秒后添加(排出)25mM氯化钙液50μL,开始凝固反应。反应以维持在37℃的状态进行。凝固反应的检测(测光)通过照射以波长660nm的LED灯为光源的光,以0.1秒间隔检测90度侧方散射光的散射光量来进行。检测时间为360秒。
8.1.3.测光数据的解析方法
分别取得表示对上述5种试样分别进行的无加温处理的APTT测定的结果、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APTT测定的结果、加温处理30分钟后的APTT测定的结果、加温处理120分钟后的APTT测定的结果的经时的光学信息、即测光数据而得到凝固反应曲线。
对凝固反应曲线进行基线调整。即,对凝固反应曲线进行包含噪声除去的平滑化处理,以测定开始时刻的散射光量成为0的方式进行调整。接下来,以凝固反应曲线的最大高度成为100的方式进行校正,得到校正0次曲线。对该校正0次曲线进行一次微分,得到校正1次曲线。校正1次曲线的算出使用上述的式(4)的区间内平均斜率。
基于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算出凝固时间。
另外,算出校正1次曲线的最大值Vmax和达到最大值的时间VmaxT。另外,求出校正2次曲线,算出其最大值Amax和达到最大值的时间AmaxT。
另外,基于校正1次曲线,算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10%时的峰宽vB10%。另外,算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60%时的重心时间vT60%、重心高度vH60%。另外,算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10%时的扁平率vAB10%。另外,算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5%时的时间率vTB5%。
8.2.解析结果和考察
将上述5种试样的代表性的校正1次曲线分别示于图47A至图47E。各图中的4个曲线M0、M10、M30、M120分别表示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加温处理10分钟后、加温处理30分钟后、加温处理12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
图47A中示出“(1)正常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该曲线与其它试样相比,峰高度变高,峰宽变窄。另外,示出了单峰性的形状。观察由加温处理时间的不同导致的影响,在曲线M0、M10、M30、M120之间几乎没有看到曲线的形状变化。
图47B示出“(2)LA阳性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该曲线与正常血浆相比,确认到延长,峰高度低,峰宽宽。另外,显示双峰性的峰中的一者为不完全的峰的肩状或双峰性的形状。观察由加温处理时间的不同导致的影响,在曲线M0、M10、M30、M120之间看到少许曲线的形状变化,但没有看到特别大的变化。
图47C示出“(3)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该曲线与正常血浆相比,确认到延长,峰高度低,峰宽宽,形状显示显著的双峰性。另外,与LA阳性血浆相比,峰高度进一步低,峰宽也进一步宽。观察由加温处理时间的不同导致的影响,在曲线M0、M10、M30、M120之间在顶上部等看到小的形状变化,但没有看到特别大的变化。
图47D示出“(4)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该曲线与图47B所示的“(2)LA阳性血浆”相比,峰高度高、峰宽窄。观察由加温处理时间的不同导致的影响,在曲线M0、M10、M30、M120之间看到少许波形的形状变化,但没有看到特别大的变化。
图47E示出“(5)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校正1次曲线。该曲线与图47C所示的“(3)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相比,特别是在无加温处理的M0时峰高度显著变高,峰宽变窄。另一方面,加温处理时间变长,峰高度变低,峰宽变宽。特别是在曲线M0、M10之间,看到大的形状变化。例如,相对于无加温处理(M0),加温处理10分钟后(M10)的峰高度变为一半以下,且双峰化。加温处理10分钟后(M10)的曲线扁平化,看到大的形状变化。直到加温处理30分钟后(M30)为止可以确认形状变化,但未确认到其后的形状变化。
如此可知,在曲线M0、M10之间存在大的形状变化,因此,在“(5)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中,即使将加温处理时间设为比2小时短的10分钟,通过解析校正1次曲线,也能够鉴别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如图47E所示,在无加温处理(M0)和加温处理10分钟后(M10)的情况下,曲线的形状明显不同。可得到各种表示该形状的差异的评价参数。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的鉴别中,优选从各校正1次曲线中发现有效的评价参数并利用作为该鉴别的指标。
图48示出对于上述5种试样分别算出由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混合血浆的APTT测定得到的各种评价参数、由无加温处理的混合血浆的APTT测定得到的各种评价参数以及两者的各种评价参数的比的结果的表的一个例子。
应予说明,图48中,“NP”表示“正常血浆”,“LA”表示“LA阳性血浆”,“LA M”表示“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IN”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IN M”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另外,“10min”表示“在37℃的10分钟的加温处理”,“0min”表示“无加温处理”。
图48所示的各种的评价参数如下。凝固时间表示基线调整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散射光量成为50%的反应经过时间。Vmax表示校正1次曲线的最大值。VmaxT表示从测光开始后到Vmax为止的时间。Amax表示校正2次曲线的最大值。AmaxT表示从测光开始后到Amax为止的时间。vB10%表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10%时的峰宽。vAB10%表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10%时的扁平率,表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10%时的重心高度vH10%除以峰宽vB10%而得的值(vH10%/vB10%)。vTB5%表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5%时的时间率,表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5%时的重心时间vT5%除以峰宽vB5%得到的值(vT5%/vB5%)。vT60%表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60%时的重心时间。vH60%表示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定为60%时的重心高度。
由于已知LA阳性血浆在即时反应和延迟反应中看不到不同,因此,预测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LA M)中,比(Pb/Pa)成为接近1的值。解析结果如图48所示,除Amax之外,比(Pb/Pa)为接近1的值。推测Amax大幅偏离1.0是因为受到由于二次微分而Pb和Pa的值变小所致的S/N比的恶化影响。对于其它评价参数,对“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LA M)”中的值与“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IN M)”中的值的比(Pb/Pa)进行研究。
凝固时间在LA M中,比(Pb/Pa)为0.988,与此相对,在IN M中,比(Pb/Pa)为1.596,明显变大。IN M的比(Pb/Pa)为1.596表示该检体通过10分钟的加温处理而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凝固抑制反应的作用变强。LA M的比(Pb/Pa)为0.988表示LA在10分钟的加温处理中对凝固反应没有影响。
Vmax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差如图47D所示,在LA M中基本没有变化,与此相对,如图47E所示,在IN M中通过加温处理10分钟而明显降低。反映这一点,Vmax的比(Pb/Pa)在LA M中为1.038,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0.435,明显变小。如此,认为,作为用于判定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存在等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影响的评价参数,Vmax是一个优选的例子。
VmaxT的无加温处理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差如图47D所示,在LA M中基本没有变化,与此相对,如图47E所示,IN M通过加温处理10分钟而明显延长。反映这一点,VmaxT的比(Pb/Pa)在LA M中为0.998,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1.589。然而,如图47E所示,在加温处理后,校正1次曲线的双峰性变得显著,根据第1个峰和第2个峰中哪一个取得最大值,VmaxT的值也会大幅变化,因此,认为作为用于判定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存在等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影响的评价参数,VmaxT不优选。
作为表示凝固反应的进行率的参数,可举出重心高度vH。重心高度vH60%的比(Pb/Pa)在LA M中为1.052,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0.427,IN M明显变小。如此,认为作为用于判定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存在等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影响的评价参数,重心高度vH是一个优选例子。
作为反映凝固反应的进行状态的时间的变化的参数,可举出重心时间vT。重心时间vT60%的比(Pb/Pa)在LA M中为0.988,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1.592,IN M明显变大。如此,认为作为用于判定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存在等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影响的评价参数,重心时间vT是一个优选的例子。VmaxT容易受到双峰性峰的影响,与此相对,重心时间vT是反映将校正1次曲线整体平均化后的形状的参数,从这一点出发,重心时间vT可作为比VmaxT优异的评价参数。
如图47D所示,在LA M中即使进行10分钟的加温处理,曲线形状也基本没有变化,与此相对,如图47E所示,在IN M中通过10分钟的加温处理而曲线扁平化。反映这一点,峰宽vB10%的比(Pb/Pa)在LA M中为0.958,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2.270,IN M明显变大。如此,认为作为用于判定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存在等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影响的评价参数,峰宽vB是一个优选的例子。
同样地,扁平率vAB10%的比(Pb/Pa)在LA M中为1.087,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0.191,IN M明显变小。如此,认为作为用于判定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存在等第VIII因子抑制剂的影响的评价参数,扁平率vAB是一个优选的例子。
时间率vTB5%的比(Pb/Pa)在LA M中为1.019,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0.718,IN M变小。IN M通过加温处理而重心时间vTx延长化,并且峰宽vB变大,因此这些变化抵消,与其它参数相比,值没有那么偏离1.0。
对于各参数的差(Pb-Pa),如果Pb与Pa近似,则差成为0附近的值,如果Pb与Pa不近似,则差成为偏离0的值,因此,可知差也是判定指标。
根据这些结果,可知可基于与凝固反应状态相关的参数、特别是例如最大一次微分值Vmax、峰宽vB、扁平率vAB、重心时间vT、重心高度vH、时间率vTB等来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还是LA阳性。
在鉴别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和LA阳性时,为了确认与校正一次曲线相关的参数有效,对多个检体进行交叉混合试验和本方法的解析。这里,与通常的延迟型交叉混合试验不同,将37℃的加温处理时间设为10分钟。即时型试验与现有同样地不实施加温处理。
图49A至图49L分别表示不同的LA阳性检体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图49A至图49L分别表示样品A、B、C、D、H、I、J、K、O、P、Q、R的结果。各图表的横轴表示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比,表示LA阳性血浆的比例为0%、50%、100%。纵轴表示测定的APTT的凝固时间。各图中,实线所示的m0表示无加温处理的APTT测定结果,虚线所示的m10表示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为10分钟时的APTT测定结果。
已知LA阳性血浆在即时反应和延迟反应中看不到不同,如该见解所示,在图49A至图49L中的任一情况下,在加温处理的有无时,测定结果均几乎没有差异。除图49I所示的样品O和图49L所示的样品R的情况以外,与加温处理的有无没有关系,图表显示“向上凸”的图案。样品O在m0和m10时显示“向下凸”的图案。另外,样品R在m0时稍微向下凸,在m10时显示“直线状”的图案。
图50A至图50I分别表示不同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检体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图50A至图50I分别表示样品E、F、G、L、M、N、S、T、U的结果。各曲线图的横轴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比,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比例为0%、50%、100%。纵轴表示测定的APTT的凝固时间。各图中,实线所示的m0表示无加温处理的APTT的测定结果,虚线所示的m10表示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为10分钟时的测定结果。
已知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在延迟反应中显示“向上凸”的图案。如该见解所示,在图50A至图50I中的任一情况下,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混合血浆中,加温处理后的凝固时间延长,除图50H所示的样品T的情况外,在m10时显示“向上凸”的图案。在图50H所示的样品T的情况下,虽然在从m0到m10时确认到凝固时间延长,但在m10时显示“向下凸”的图案。
图51A示出对各样品进行被检血浆100%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时的APTT测定结果。
在LA阳性血浆的样品A、B、C、D、H、I、J、K、O、P、Q、R的情况和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E、F、G、L、M、N、S、T、U的情况下,加温处理引起的APTT测定结果的变化均在5%以内,可以确认加温处理引起的影响轻微。
图51B示出对各样品进行被检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时的APTT测定结果。
图51B中,在LA阳性血浆的样品A、B、C、D、H、I、J、K、O、P、Q、R的情况下,加温处理引起的APTT测定结果的变化在5%以内,可以确认加温处理引起的影响轻微。另一方面,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的样品E、F、G、L、M、N、S、T、U的情况下,加温处理引起的APTT测定结果的变化各种各样,但均超过10%,因此可以确认加温处理导致的影响。
在现有的交叉混合试验中,以通过将试样在37℃进行2小时加温处理而能够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的检体中确认到凝固时间延长的方式来设定加温处理条件。与此相对,本申请的方法在10分钟的加温处理中显示“向下凸”的图案这样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的检体(样品T)中,即使是仅10分钟的加温处理,也会检测出第VIII因子抑制剂。
对于上述多个LA阳性血浆和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分别基于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APTT测定数据而算出校正1次曲线。
图52A至图52L表示上述的12例的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以容量比1:1混合而成的混合血浆,即样品A、B、C、D、H、I、J、K、O、P、Q、R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各曲线中,实线M0表示无加温处理的情况,虚线M10表示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情况。
在任一样品中,曲线M0、M10之间均几乎看不到形状变化,可以确认看不到加温处理引起的对曲线形状的影响。
图53A至图53I表示上述的9例的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以容量比1:1混合而成的混合血浆,即样品E、F、G、L、M、N、S、T、U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各曲线中,实线M0表示无加温处理的情况,虚线M10表示在37℃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情况。
在任一样品中,曲线M0、M10之间均看到大的形状变化,可以确认看到了加温处理引起的对曲线形状的显著影响。特别是,通过加温处理,任一样品的峰高度均降低,峰宽均变宽。这样的形状变化即使在加温处理时间10分钟的交叉混合试验中显示“向下凸”的图案的样品T中也可如图53H所示进行确认。
分别基于图52A至图52L所示的无加温处理的数据和加温处理10分钟的数据算出与“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相关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10%时的扁平率vAB10%”。然后,算出无加温处理的扁平率vAB10%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扁平率vAB10%的比(vAB10%10/0比)。同样地,分别基于图53A至图53I所示的无加温处理的数据和加温处理10分钟的数据算出与“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相关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10%时的扁平率vAB10%”。然后,算出无加温处理的扁平率vAB10%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扁平率vAB10%的比(vAB10%10/0比)。将这些算出结果示于图54A。
如图54A所示,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数据(LA)中可知“vAB10%10/0比”的值分布在包含1.0的一定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数据(Inhibitor)中可知“vAB10%10/0比”的值分布在小于0.6。因此明确了通过在两者的分布之间设置阈值,能够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可以确认例如即使是样品T这样的检体,也可通过用该方法正确地鉴别。
如此,可以确认由无加温处理的APTT测定中得到的数据求出的扁平率vAB与由加温处理10分钟后的APTT测定中得到的数据求出的扁平率vAB的比(vAB 10/0比)可作为对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有效的指标。
分别基于图52A至图52L所示的无加温处理的数据和加温处理10分钟的数据算出与“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相关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高度vH60%”。然后,算出无加温处理的重心高度vH60%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重心高度vH60%的比(vH60%10/0比)。同样地,分别基于图53A至图53I所示的无加温处理的数据和加温处理10分钟的数据算出与“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相关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高度vH60%”。然后,算出未加温的重心高度vH60%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重心高度vH60%的比(vH60%10/0比)。将这些算出结果示于图54B。
如该图所示,可知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数据(LA)中,“vH60%10/0比”的值分布在包含1.0的一定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可知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数据(Inhibitor)中,“vH60%10/0比”的值分布在小于0.8。因此,明确了通过在两者的分布之间设置阈值,能够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可以确认例如即使是样品T这样的检体,也可通过该方法正确地鉴别。
如此,可以确认由无加温处理的APTT测定中得到的数据求出的重心高度vH与由加温处理10分钟的APTT测定中得到的数据求出的重心高度vH的比(vH 10/0比)可作为对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有效的指标。
分别基于图52A至图52L所示的无加温处理的数据和加温处理10分钟的数据算出与“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相关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10%时的扁平率vAB10%”。然后,算出无加温处理的扁平率vAB10%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扁平率vAB10%的差(vAB10%10/0差)。同样地,分别基于图53A至图53I所示的无加温处理的数据和加温处理10分钟的数据算出与“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相关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10%时的扁平率vAB10%”。然后,算出无加温处理的扁平率vAB10%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扁平率vAB10%的差(vAB10%10/0差)。将这些算出结果示于图55A。
如图55A所示,可知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数据(LA)中,“vAB10%10/0差”的值分布在-0.2~0.2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数据(Inhibitor)中,可知“vAB10%10/0差”的值广泛地分布在-1.2~0.0。明确了无法在两者的分布之间设置阈值,以“vAB10%10/0差”无法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
分别基于图52A至图52L所示的无加温处理的数据和加温处理10分钟的数据算出与“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相关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高度vH60%”。然后,算出无加温处理的重心高度vH60%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重心高度vH60%的差(vH60%10/0差)。同样地,分别基于图53A至图53I所示的无加温处理的数据和加温处理10分钟的数据算出与“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相关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高度vH60%”。然后,算出未加温的重心高度vH60%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重心高度vH60%的差(vH60%10/0差)。将这些算出结果示于图55B。
如该图所示,可知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数据(LA)中,“vH60%10/0差”的值分布在-0.05~0.05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可知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数据(Inhibitor)中,“vH60%10/0差”的值广泛地分布在-0.30~0.00。因此,明确了无法在两者的分布之间设置阈值,以“vH60%10/0差”无法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
分别基于图52A至图52L所示的无加温处理的数据和加温处理10分钟的数据算出与“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相关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时间vT60%”。然后,算出无加温处理的重心时间vT60%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重心时间vT60%的差(vT60%10/0差)。同样地,分别基于图53A至图53I所示的无加温处理的数据和加温处理10分钟的数据算出与“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相关的“将运算对象区域值S设为60%时的重心时间vT60%”。然后,算出未加温的重心时间vT60%与加温处理10分钟的重心时间vT60%的差(vT60%10/0差)。将这些算出结果示于图55C。
如该图所示,可知在“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数据(LA)中,“vT60%10/0差”的值分布在包含0.0的一定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可知在“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的数据(Inhibitor)中,“vT60%10/0差”的值分布在大于10的值。因此,明确了通过在两者的分布之间设置阈值,能够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可以确认例如即使是样品T这样的检体,也可通过该方法正确地鉴别。
如此,可以确认由无加温处理的APTT测定中得到的数据求出的重心时间vT与由加温处理10分钟的APTT测定中得到的数据求出的重心时间vT的差(vT 10/0差)可作为对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有效的指标。
9.第6实施例
9.1.方法
在第5实施例中,对将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设定为10分钟时的实验结果进行了说明,在第6实施例中,对将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设定为2分钟时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与第5实施例不同的条件是被检血浆和其数量、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其它条件相同。
9.2.解析结果和考察
图56表示LA阳性检体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图中,实线所示的m0表示无加温处理的APTT测定结果,虚线所示的m2表示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为2分钟时的APTT测定结果。图56中,混合血浆加温处理时间为0分钟(未加温)和2分钟的测定结果几乎没有差异,图表显示“向上凸”的图案。
图57也表示LA阳性检体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图中,实线所示的m10表示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为10分钟时的APTT测定结果,虚线所示的m2表示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为2分钟时的APTT测定结果。图57中,混合血浆加温处理时间为10分钟和2分钟的测定结果几乎没有差异。即,混合血浆加温处理时间为0分钟(未加温)、2分钟和10分钟时测定结果几乎没有差异。
图58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检体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图中,实线所示的m0表示无加温处理的APTT测定结果,虚线所示的m2表示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为2分钟时的APTT测定结果。图58中,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为0分钟(未加温)和2分钟均显示“向上凸”的图案,加温处理2分钟后的凝固时间与未加温相比延长,“向上凸”的图案增强。
图59也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检体的交叉混合试验的结果。图中,实线所示的m10表示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为10分钟时的APTT测定结果,虚线所示的m2表示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时间为2分钟时的APTT测定结果。图59中,混合血浆加温处理时间为10分钟和2分钟时测定结果几乎没有差异。
图60表示LA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以容量比1:1混合而成的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在37℃加温处理2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实线LA_0表示无加温处理的情况,虚线LA_2表示在37℃加温处理2分钟后的情况。曲线LA_0、LA_2之间几乎看不到形状变化,可以确认看不到加温处理导致的对曲线形状的影响。
图61表示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与正常血浆以容量比1:1混合而成的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和在37℃加温处理2分钟后的校正1次曲线。各曲线的意思与图60相同。在曲线8M_0、8M_2之间看到大的形状变化,可以确认看到加温处理导致的对曲线形状的显著影响。即使通过2分钟的加温处理,也与第5实施例的10分钟的加温处理同样地,峰高度降低,峰宽变宽。
图62示出表示与第5实施例同样地对上述5种试样分别算出由加温处理2分钟后的混合血浆的APTT测定得到的各种评价参数、由未加温的混合血浆的APTT测定得到的各种评价参数以及两者的各种评价参数的比的结果的表的一个例子。
应予说明,图62中,“2min”表示“37℃下的2分钟的加温处理”,其它表示与图48相同的意思。
凝固时间在LA M中,比(Pb/Pa)为1.045,与此相对,在IN M中,比(Pb/Pa)为1.082,看不到差异。该结果表明,LA阳性检体在2分钟的加温处理时对凝固反应没有影响,表明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检体的凝固抑制反应影响不太强。
Vmax的加温处理2分钟与未加温的差如图62所示,在LA M中几乎没有变化,与此相对,在IN M中明显降低。反映这一点,Vmax的比(Pb/Pa)在LA M中为0.953,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0.731,明显变小。
VmaxT的加温处理2分钟与未加温的差如图62所示,在LA M中几乎没有变化,与此相对,在IN M中延长。反映这一点,VmaxT的比(Pb/Pa)在LA M中为1.020,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1.182。如图61所示,即使通过2分钟的加温处理,与第5实施例的10分钟的加温处理同样地,在加温处理后,校正1次率曲线的双峰性变得显著。
重心高度vH60%的比(Pb/Pa)在LA M中为0.947,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0.737,INM明显变小。
重心时间vT60%的比(Pb/Pa)在LA M中为1.044,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1.146,INM变大。
如图60所示,在LA M中即使进行2分钟的加温处理,曲线形状也几乎没有变化,与此相对,如图61所示,在IN M中曲线扁平化。如图62所示,反映这一点,峰宽vB10%的比(Pb/Pa)在LA M中为1.076,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1.405,IN M明显变大。
同样地,扁平率vAB10%的比(Pb/Pa)在LA M中为0.864,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0.490,IN M明显变小。
时间率vTB的比(Pb/Pa)在LA M中为0.975,与此相对,在IN M中为0.840,IN M变小。
根据这些结果,可知即使通过2分钟的加温处理,也与第5的实施例的10分钟的加温处理同样地,可基于与凝固反应状态相关的参数,特别是例如最大1次微分值Vmax、峰宽vB、扁平率vAB、重心时间vT、重心高度vH、时间率vTB等来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还是LA阳性。
应予说明,这里,作为可作为有效指标的评价参数,可举出“vAB10%10/0比”、“vH60%10/0比”和“vT60%10/0差”,但并不限定于这些,这些以外的评价参数也可作为对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有效的指标。例如,在求出扁平率vABx时设定的运算对象区域值S不限于10%,也可以是其它值。同样地,在求出重心高度vHx时设定的运算对象区域值S不限于60%,也可以是其它值。另外,在求出重心时间vTx时设定的运算对象区域值S不限于60%,也可以是其它值。另外,不限于扁平率vABx、重心高度vHx和重心时间vTx,基于最大1次微分值Vmax、峰宽vBx、时间率vTBx等,也可同样地鉴别受验者的检体是LA阳性还是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另外,加温时间不限于10分钟。根据图47E的校正1次曲线,认为加温处理时间不需要长于30分钟。另一方面,由于需要抑制剂反应的时间,因此优选加温2分钟以上。因此,加温时间可以在2分钟~30分钟适当地变更。无论如何,与现有的2小时相比,能够充分地缩短检査时间。
10.第7实施例
10.1.方法
通过与第5实施例相同的步骤制作混合血浆(对于LA阳性血浆,制备12种检体,对于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制备9种检体),在37℃实施无加温处理的APTT测定以及在加温处理10分钟后实施APTT测定。根据取得的测光数据算出各种评价参数,求出非加温血浆的参数(Pa)与加温血浆的参数(Pb)的比(Pb/Pa)和差(Pb-Pa)。在LA阳性血浆和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LA)与第VIII因子抑制剂阳性血浆和正常血浆的等量混合血浆(Inhibitor)之间评价该比(Pb/Pa)和差(Pb-Pa)的分布的平均值的显著性差异。通过F检验(显著性水平1%)对各分布判断同方差和异方差,接下来通过T检验(两侧)算出LA的分布和抑制剂的分布的平均值的差的P值。
10.2.结果
图63A~E示出关于LA和抑制剂的非加温血浆与加温血浆的各种评价参数的差(Pb-Pa)和比(Pb/Pa)的例子。图63A表示关于APTT时间(T50)和Vmax的结果,图63B表示关于vAB40%和vABa40%的结果,图63C表示关于vH40%和vHa40%的结果,图63D表示关于vAUC90%和vW10%/vB10%的结果,图63E表示关于pAUC80%和mAUC20%的结果。
表12~15中示出LA与抑制剂之间的各种参数的Pb/Pa和Pb-Pa的分布的差(P值)。表中的值表示如下:-:P值≥1%、1:0.1%≤P值<1%、2:0.01%≤P值<0.1%、3:0.001%≤P值<0.01%、4:0.0001%≤P值<0.001%、5:P值<0.0001%。如表13~15所示,整体上,比(Pb/Pa)与差(Pb-Pa)相比,在LA与抑制剂之间的分布的差异大。许多参数的比(Pb/Pa)的分布在P值<0.01%的水平时在LA与抑制剂之间不同。另一方面,也发现差(Pb-Pa)的分布在P值<0.1%的水平时在LA与抑制剂之间不同的参数。
[表12]
[表13]
P值:Pb/Pa
[表14]
P值:Pb-Pa
[表15]
P值:Pb/Pa
P值:Pb-Pa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例举APTT测定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上述的技术也可同样地应用于例如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稀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稀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高岭土凝固时间测定、稀释拉塞尔蛇毒时间测定等之类的其它凝固时间测定。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作为凝固因子抑制剂,例举第VIII因子的抑制剂进行了说明,但关于第VIII因子以外的其它因子的抑制剂,也可同样地应用上述的技术。
以上例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一个例子,并不打算限定发明的范围。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另外,可以适当变更各构成、形状、大小、长度、宽度、厚度、高度、数量等来实施。进而,也可以组合各实施例而形成新的实施方式。
符号说明
1…自动分析装置、10…控制单元、12…中央处理器(CPU)、14…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6…只读存储器(ROM)、18…存储器、20…通信接口(I/F)、22…总线、30…测定单元、42…控制电路、44…数据处理电路、52…恒温槽、54…反应容器、62…光源、64…散射光检测器、66…透射光检测器、72…检体容器、74…试剂容器、76…检体探针、78…试剂探针、90…触摸屏、92…显示装置、94…触控面板。
Claims (28)
1.一种方法,是血液检体的凝固特性的分析方法,包括:
(1)取得包含血液试样和试剂的混合液的表示凝固反应量相对于反应时间的凝固反应曲线的数据,
(2)算出通过与所述凝固反应曲线相关的微分而得到的微分曲线的数据,
(3)算出与所述微分曲线的重心点有关的信息,以及
(4)使用与所述重心点有关的信息来评价所述血液试样的凝固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微分曲线为选自与所述凝固反应曲线相关的1次微分曲线和与该凝固反应曲线相关的2次微分曲线中的至少1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与所述重心点有关的信息包含选自所述vT、所述vH、峰宽vB、重心峰宽vW、B扁平率vAB、B时间率vTB、W扁平率vAW、W时间率vTW、平均时间vTa、平均高度vHa、vTm、vABa和vAWa中的1种以上的参数,
该峰宽vB为从所述t1到t2的F(t)≥x的时间长度,
该重心峰宽vW为从所述t1到t2的F(t)≥vH的时间长度,
该vAB表示该vH与该vB的比,
该vTB表示该vT与该vB的比,
该vAW表示该vH与该vW的比,
该vTW表示该vT与该vW的比,
F(t)、t1和t2为与所述F(t)、t1和t2相同的定义,在将从F(t1)到F(t2)的数据分数设为n时,该vTa、该vHa和该vTm分别由下述式表示,
该vABa表示该vHa与该vB的比,
该vAWa表示该vHa与该vW的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与所述重心点有关的信息包含选自所述pT、所述pH、峰宽pB、重心峰宽pW、B扁平率pAB、B时间率pTB、W扁平率pAW和W时间率pTW中的1种以上的参数,
该峰宽pB为从所述t1到t2的F’(t)≥x的时间长度,
该重心峰宽pW为从所述t1到t2的F’(t)≥pH的时间长度,
该pAB表示该pH与该pB的比,
该pTB表示该pT与该pB的比,
该pAW表示该pH与该pW的比,
该pTW表示该pT与该pW的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与所述重心点有关的信息包含选自所述mT、所述mH、峰宽mB、重心峰宽mW、B扁平率mAB、B时间率mTB、W扁平率mAW和W时间率mTW中的1种以上的参数,
该峰宽mB为从所述t1到t2的F’(t)≤x的时间长度,
该重心峰宽mW为从所述t1到t2的F’(t)≤mH的时间长度,
该mAB表示该mH与该mB的比,
该mTB表示该mT与该mB的比,
该mAW表示该mH与该mW的比,
该mTW表示该mT与该mW的比。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规定值x为所述1次微分曲线F(t)的最大值的0.5~99%的值。
10.根据权利要求4、6或8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凝固特性为凝固因子浓度,该凝固因子为选自凝固第V因子、凝固第VIII因子、凝固第IX因子、凝固第X因子、凝固第XI因子和凝固第XII因子中的至少1种。
11.根据权利要求4、6或8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4)包括基于分析对象成分的浓度与所述扁平率的关系以及得到的所述扁平率对分析对象成分进行定性以及对分析对象成分的浓度进行定量。
12.根据权利要求4、6或8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4)包括使用所述重心时间与所述峰宽的比即时间率的解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4)包括基于所述时间率来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是否为凝固第VIII因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4)包括基于分析对象成分的浓度与所述时间率的关系以及得到的所述时间率对分析对象成分进行定性以及对分析对象成分的浓度进行定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凝固反应曲线的数据为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测定而得到的数据。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2)进一步包括基于取得的所述凝固反应曲线的数据的最大值来进行校正处理,算出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数据,并且
该(2)中,所述微分曲线的数据的算出使用该校正处理后的凝固反应曲线的数据。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
所述(1)包括:
制备将被检血浆与正常血浆混合而成的混合血浆,
进行该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时的凝固时间测定,以及
进行该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后的凝固时间测定;
所述(3)包括:
基于该混合血浆的无加温处理时的凝固时间测定数据来算出与凝固反应状态有关的第1参数,
基于该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后的凝固时间测定数据来算出与凝固反应状态有关的第2参数;
所述(4)包括:
基于该第1参数与该第2参数的比或差来鉴别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凝固时间测定为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稀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稀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高岭土凝固时间测定和稀释拉塞尔蛇毒时间测定中的至少任意1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鉴别包括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是凝固因子抑制剂的影响还是狼疮抗凝物的影响。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混合血浆的加温时间为2分钟~30分钟。
21.根据权利要求17~20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第1参数和所述第2参数包含选自所述1次微分曲线的最大值、重心高度vH、重心时间vT、峰宽vB、重心峰宽vW、B扁平率vAB、B时间率vTB、W扁平率vAW、W时间率vTW、平均时间vTa、平均高度vHa、vTm、vABa和vAWa中的至少1种。
22.根据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鉴别包括:在所述第1参数与所述第2参数的比不在包含1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凝固因子抑制剂的影响。
23.根据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鉴别包括:在所述第1参数与所述第2参数的比在包含1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狼疮抗凝物的影响。
24.根据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鉴别包括:在所述第1参数与所述第2参数的差不在包含0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凝固因子抑制剂的影响。
25.根据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鉴别包括:在所述第1参数与所述第2参数的差在包含0的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判定凝固时间延长的因素为狼疮抗凝物的影响。
26.根据权利要求17~25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被检血浆与所述正常血浆的混合比为1比1。
27.根据权利要求17~2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所述混合血浆的加温处理温度为35℃~39℃。
28.一种分析装置,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27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14961 | 2018-11-15 | ||
JP2018-214949 | 2018-11-15 | ||
JP2018214949 | 2018-11-15 | ||
JP2018-214961 | 2018-11-15 | ||
JP2019-084727 | 2019-04-25 | ||
JP2019084727 | 2019-04-25 | ||
PCT/JP2019/044943 WO2020101025A1 (ja) | 2018-11-15 | 2019-11-15 | 分析方法、分析装置及び分析プログラ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39436A true CN113039436A (zh) | 2021-06-25 |
Family
ID=70732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5361.3A Pending CN113039436A (zh) | 2018-11-15 | 2019-11-15 | 分析方法、分析装置和分析程序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10333295A1 (zh) |
EP (1) | EP3882628A4 (zh) |
JP (1) | JP7328251B2 (zh) |
CN (1) | CN113039436A (zh) |
WO (1) | WO202010102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58037B2 (ja) * | 2019-04-26 | 2024-03-29 | 積水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 凝固因子インヒビター力価の測定方法 |
WO2021177452A1 (ja) * | 2020-03-06 | 2021-09-10 | 積水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 血液凝固時間測定方法 |
JP7491638B2 (ja) * | 2020-05-15 | 2024-05-28 | 積水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 血液分析方法 |
JPWO2022054819A1 (zh) * | 2020-09-08 | 2022-03-17 | ||
JPWO2022186381A1 (zh) | 2021-03-05 | 2022-09-09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32041A2 (en) * | 1998-01-23 | 1999-07-28 | Medical Laboratory Automation Inc. | Blood coagulation analyzer |
US5967994A (en) * | 1998-03-26 | 1999-10-19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haracterizing the quality of signals indicative of heart function |
US20110129862A1 (en) * | 2008-06-18 | 2011-06-02 | Sekisui Medical Co., Ltd.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ause of the prolonga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 time |
CN102640004A (zh) * | 2009-12-04 | 2012-08-15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 血液凝固分析装置 |
US20130078624A1 (en) * | 2011-09-25 | 2013-03-28 | Theranos, Inc., a Delaware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purpose analysis |
US20170307641A1 (en) * | 2016-04-25 | 2017-10-26 | 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Company | Lupus anticoagulant (la) mixing method and kit with reduced factor deficiency effect and reduced inhibitor interference for identifying la associated with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
US20170315142A1 (en) * | 2016-04-28 | 2017-11-02 | Sysmex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analyzing blood specimen, reagent and reagent kit for analyzing blood specimen, and blood specimen analyzer |
CN107533071A (zh) * | 2015-04-24 | 2018-01-02 | 公立大学法人奈良县立医科大学 | 血液受试体的凝固能力的评价方法、以及用于在该方法中使用的试剂、试剂盒及装置 |
US20180031539A1 (en) * | 2016-07-28 | 2018-02-01 | Sysmex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verity of hemophilia, blood specimen analyzer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
JP2019086518A (ja) * | 2017-11-07 | 2019-06-06 | 積水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 血液凝固機能の評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24861B1 (en) * | 1999-01-22 | 2003-02-25 | Medical Laboratory Automation, Inc. | Blood coagulation analyzer |
JP6430809B2 (ja) | 2014-12-19 | 2018-11-28 | 公立大学法人奈良県立医科大学 | 血液検体を判定するための方法、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血液検体分析装置 |
JP6871673B2 (ja) | 2015-03-31 | 2021-05-12 | 学校法人東日本学園 | 血液検体を判定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血液検体分析装置 |
JP7002718B2 (ja) * | 2017-04-24 | 2022-02-10 |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 血液検体の分析方法、分析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2019
- 2019-11-15 JP JP2020556195A patent/JP7328251B2/ja active Active
- 2019-11-15 WO PCT/JP2019/044943 patent/WO2020101025A1/ja unknown
- 2019-11-15 CN CN201980075361.3A patent/CN113039436A/zh active Pending
- 2019-11-15 EP EP19883974.8A patent/EP3882628A4/en active Pending
- 2019-11-15 US US17/294,151 patent/US20210333295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32041A2 (en) * | 1998-01-23 | 1999-07-28 | Medical Laboratory Automation Inc. | Blood coagulation analyzer |
US5967994A (en) * | 1998-03-26 | 1999-10-19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haracterizing the quality of signals indicative of heart function |
US20110129862A1 (en) * | 2008-06-18 | 2011-06-02 | Sekisui Medical Co., Ltd.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ause of the prolonga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 time |
CN102640004A (zh) * | 2009-12-04 | 2012-08-15 |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 血液凝固分析装置 |
US20130078624A1 (en) * | 2011-09-25 | 2013-03-28 | Theranos, Inc., a Delaware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purpose analysis |
CN107533071A (zh) * | 2015-04-24 | 2018-01-02 | 公立大学法人奈良县立医科大学 | 血液受试体的凝固能力的评价方法、以及用于在该方法中使用的试剂、试剂盒及装置 |
EP3287791A1 (en) * | 2015-04-24 | 2018-02-28 | Public University Corporation Nara Medical University | Method for evaluating coagulation ability of blood specimen, and reagent, reagent kit and device to be used therein |
US20170307641A1 (en) * | 2016-04-25 | 2017-10-26 | 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Company | Lupus anticoagulant (la) mixing method and kit with reduced factor deficiency effect and reduced inhibitor interference for identifying la associated with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
US20170315142A1 (en) * | 2016-04-28 | 2017-11-02 | Sysmex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analyzing blood specimen, reagent and reagent kit for analyzing blood specimen, and blood specimen analyzer |
CN107340272A (zh) * | 2016-04-28 | 2017-11-10 |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 用于分析血液受试体的方法、试剂及试剂盒、以及装置 |
US20180031539A1 (en) * | 2016-07-28 | 2018-02-01 | Sysmex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verity of hemophilia, blood specimen analyzer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
JP2019086518A (ja) * | 2017-11-07 | 2019-06-06 | 積水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 血液凝固機能の評価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徐大舜等: "外源途径凝血的抑制作用的模型与模拟(一)-蛋白C的动力学影响", 《生物物理学报》, vol. 14, no. 04, 30 December 1998 (1998-12-30), pages 657 - 665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882628A1 (en) | 2021-09-22 |
JP7328251B2 (ja) | 2023-08-16 |
US20210333295A1 (en) | 2021-10-28 |
JPWO2020101025A1 (ja) | 2021-10-07 |
EP3882628A4 (en) | 2022-08-10 |
WO2020101025A1 (ja) | 2020-05-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039436A (zh) | 分析方法、分析装置和分析程序 | |
Lang et al. | Multi-centre investigation on reference ranges for ROTEM thromboelastometry | |
US20190353674A1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ause of the prolonga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 time | |
JP7235282B2 (ja) | 血液凝固機能の評価方法 | |
EP3264096B1 (en) | Method for acquiring information on cause of prolongation of coagulation time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said method | |
CN113366319A (zh) | 血液检体的凝血特性的分析方法 | |
JP7220055B2 (ja) | 血液凝固機能の評価方法 | |
JP7481513B2 (ja) | 血液分析方法、血液分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JP7458037B2 (ja) | 凝固因子インヒビター力価の測定方法 | |
WO2022186381A1 (ja) | 凝固時間延長要因の推定方法 | |
Brandt et al. |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predictive value of modified assays for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in children | |
JP6640494B2 (ja) | 血液検体分析方法、血液検体分析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Freyburger et al. | Technical and Biological Conditions Influencing the Functional APC Resitance Test | |
JP7491638B2 (ja) | 血液分析方法 | |
WO2016179547A1 (en) | Development of novel automated screening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fviii inhibitors | |
WO2021206107A1 (ja) | 血液凝固時間測定方法 | |
JP7250103B2 (ja) | 血液検体を判定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血液検体分析装置 | |
JP2024014684A (ja) | 血液凝固時間の延長原因の推定方法、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 |
Reddy et al. | Evaluation of Citrated Plasma after Thawing for Routine Coagulation Testing | |
Uttam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r Ratio Between Automatic (Acl Elite Pro) And Semiautomatic (Erba) Coagulometers | |
JP2022013912A (ja) | 測光干渉判定 | |
CN116047088A (zh) | 一种样本分析仪、样本分析系统及样本分析仪的检测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