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23518A - 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23518A
CN113023518A CN202011403990.5A CN202011403990A CN113023518A CN 113023518 A CN113023518 A CN 113023518A CN 202011403990 A CN202011403990 A CN 202011403990A CN 113023518 A CN113023518 A CN 1130235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car
detection area
detection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039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23518B (zh
Inventor
横井谦太朗
野田周平
木村纱由美
田村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23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23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23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235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2Devices monitoring the user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43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electrical
    • B66B13/146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electrical method or algorithm for controlling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24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 B66B13/26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between closing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37Performance analy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根据门的打开状况来检测利用者或物体。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具备摄像头、检测区域设定部、检测处理部以及检测区域变更部。上述摄像头从乘用轿厢朝向乘梯处对包含门的预定范围内进行拍摄。上述检测区域设定部在通过上述摄像头得到的拍摄图像上设定包含上述乘梯处的检测区域。上述检测处理部使用通过上述检测区域设定部设定了的上述检测区域内的图像来检测利用者或物体。上述检测区域变更部根据上述门的开闭动作,动态地变更上述检测区域的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到上述乘梯处的范围。

Description

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9-232906(申请日:2019年12月24日)为基础而享有该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括该申请的所有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在电梯的乘用轿厢到达乘梯处而开门时,在经过预定时间后关门而出发。此时,电梯的利用者不知道乘用轿厢何时关门,因此,在从乘梯处搭乘乘用轿厢时,有时会撞到关门途中的门。
为了避免这种搭乘时的门的碰撞,存在以下系统:使用摄像头的拍摄图像来检测搭乘乘用轿厢的利用者并使其检测结果反映于门的开闭控制中。
发明内容
在上述系统中,以在门全开时在预先设定的检测区域内检测有无利用者为前提,没有设想例如在关门途中、也就是说门刚开始关闭时的状况。因此,在门刚开始关闭时,例如即便是位于远离乘用轿厢的出入口的场所、本来在关门时赶不上的利用者,若其来到检测区域,也会导致门重新打开。如果门反复地重新打开,则乘用轿厢无法立即出发,从而会导致运行效率下降。
此外,也可以考虑预先缩短检测区域的进深方向的范围,但有可能连在关门时能赶得上的利用者也无法检测到,会无法防止上述那样的在关门途中利用者撞到门的情况。
本发明想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根据门的打开状况来检测利用者或物体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
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具备摄像头、检测区域设定部、检测处理部以及检测区域变更部。上述摄像头从乘用轿厢朝向乘梯处地对包含门的预定范围内进行拍摄。上述检测区域设定部在通过上述摄像头得到的拍摄图像上设定包含上述乘梯处的检测区域。上述检测处理部使用通过上述检测区域设定部设定了的上述检测区域内的图像来检测利用者或物体。上述检测区域变更部根据上述门的开闭动作,动态地变更上述检测区域的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到上述乘梯处的范围。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能够根据门的打开状况来检测利用者或物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乘用轿厢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摄像头的拍摄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利用者检测系统的开门时的利用者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现实空间中的坐标系的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以块为单位划分了拍摄图像的状态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的范围变更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的范围变更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的范围变更的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变更处理(1)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门开闭机构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拍摄图像上的门区域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的范围变更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的范围变更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的范围变更的图。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变更处理(2)的流程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的范围变更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的范围变更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的范围变更的图。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变更处理(3)的流程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利用者的速度快的情况下的检测区域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利用者的速度快的情况下的检测区域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利用者的速度慢的情况下的检测区域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利用者的速度慢的情况下的检测区域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2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变更处理(4)的流程图。
图26是表示第1至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备单侧打开型轿厢门的乘用轿厢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
图27是用于说明上述单侧打开型轿厢门的开闭动作的图。
图28是表示对上述单侧打开型轿厢门设定的检测区域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2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中的摄像头12的拍摄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30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对单侧打开型轿厢门设定的检测区域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31是作为变形例示出多边形形状的检测区域的状态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公开只不过是一例,不通过以下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来限定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想到的变形当然包含于公开的范围。为了更明确地进行说明,在附图中,也存在相对于实际的实施方式变更各部分的大小、形状等而示意性地表示的情况。在多个附图中,也存在对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参照数字并省略详细的说明的情况。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的构成的图。此外,在此,以一部乘用轿厢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即便是多部乘用轿厢也是同样的构成。
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设置有摄像头12。具体而言,摄像头12在覆盖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幕板11a中以镜头部分朝向正下方、或者向乘梯处15侧或者乘用轿厢11内部侧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式被设置。
摄像头12是例如车载摄像头等小型的监视用摄像头,具有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能够在1秒钟连续地拍摄几帧(例如30帧/秒)的图像。摄像头12在乘用轿厢11到达了各层的乘梯处15时起动,包含轿厢门13附近地进行拍摄。
此时的拍摄范围被调整为L1+L2(L1>>L2)。L1是乘梯处侧的拍摄范围,从轿厢门13朝向乘梯处15具有预定距离。L2是轿厢侧的拍摄范围,从轿厢门13朝向轿厢背面具有预定距离。此外,L1、L2是进深方向的范围,关于宽度方向(与进深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范围,设为至少比乘用轿厢11的横宽大。
在各层的乘梯处15,在乘用轿厢11的到达口开闭自如地设置有乘梯处门14。乘梯处门14在乘用轿厢11到达时与轿厢门13接合而进行开闭动作。此外,动力源(门马达)位于乘用轿厢11侧,乘梯处门14仅追随轿厢门13地进行开闭。在以下的说明中设为:在轿厢门13开门时,乘梯处门14也开门,在轿厢门13关门时,乘梯处门14也关门。
由摄像头12连续地拍摄到的各图像(影像)通过图像处理装置20被实时地进行解析处理。此外,在图1中,方便起见,从乘用轿厢11取出图像处理装置20来表示,但是,实际上,图像处理装置20与摄像头12一起容纳在幕板11a中。
在图像处理装置20具备存储部21和检测部22。存储部21具有依次保存由摄像头12拍摄到的图像、并且用于暂时地保存检测部22的处理所需的数据的缓存区。此外,也可以在存储部21保存实施了失真校正和/或放大缩小、部分裁剪等处理作为针对拍摄图像的前处理的图像。
检测部22使用摄像头12的拍摄图像来检测位于轿厢门13附近的利用者。若将该检测部22进行功能性区分,则由检测区域设定部22a、检测处理部22b、检测区域变更部22c构成。
检测区域设定部22a在通过摄像头12拍摄到的图像上设定包含乘梯处15的检测区域E1。详细而言,如下文说明的那样,检测区域设定部22a设定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朝向乘梯处15具有预定距离L3的检测区域E1(参照图3)。
检测处理部22b使用由检测区域设定部22a设定的检测区域E1内的图像来检测利用者或物体。在此所说的“物体”例如包含利用者的衣服和/或行李、进而轮椅等移动体。
检测区域变更部22c进行根据轿厢门13的开闭动作来动态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范围的处理。详细而言,检测区域变更部22c根据轿厢门13的开闭动作,对与检测区域E1的门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进深方向)的范围进行变更(缩小/扩大)。此外,也可以使轿厢控制装置30具有图像处理装置20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功能。
轿厢控制装置30控制设置于乘用轿厢11的各种设备类(目的地层按钮和/或照明等)的动作。另外,轿厢控制装置30具备门开闭控制部31。门开闭控制部31对乘用轿厢11到达了乘梯处15时的轿厢门13的门开闭进行控制。详细而言,门开闭控制部31在乘用轿厢11到达了乘梯处15时使轿厢门13开门,在经过预定时间后使轿厢门13关门。不过,在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中时,在由检测处理部22b检测到利用者的情况下,门开闭控制部31禁止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向全开方向重新打开轿厢门13而维持开门状态。
图2是表示乘用轿厢11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
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轿厢门13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置。在图2的例子中,示出了两扇双侧打开型轿厢门13,构成轿厢门13的两扇门板13a、13b沿着正面宽度方向(水平方向)向彼此相反方向进行开闭动作。此外,“正面宽度”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相同。
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两侧设置有正面柱41a、41b,与幕板11a一起包围着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正面柱”也可称为出入口柱或者出入口框,通常在背侧设置有用于容纳轿厢门13的推拉门暗箱(夹层)。在图2的例子中,在轿厢门13开门了时,一方的门板13a容纳于设置在正面柱41a的背侧的推拉门暗箱42a,另一方的门板13b容纳于设置在正面柱41b的背侧的推拉门暗箱42b。
在正面柱41a、41b的一方或者两方设置有显示器43、配设有目的地层按钮44等的操作盘45、扬声器46。在图3的例子中,在正面柱41a设置有扬声器46,在正面柱41b设置有显示器43、操作盘45。在此,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幕板11a的中央部设置有具有广角镜头的摄像头12。
图3是表示摄像头12的拍摄图像的一例的图。上侧是乘梯处15,下侧是乘用轿厢11内。图中的E1表示检测区域。
轿厢门13具有在轿厢地坎47上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两扇门板13a、13b。乘梯处门14也同样,具有在乘梯处地坎18上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两扇门板14a、14b。乘梯处门14的门板14a、14b与轿厢门13的门板13a、13b一起沿门开闭方向移动。
摄像头12设置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因此,当乘用轿厢11在乘梯处15开门了时,如图1所示,对乘梯处侧的预定范围(L1)和轿厢内的预定范围(L2)进行拍摄。其中,在乘梯处侧的预定范围(L1)设定有用于检测要搭乘乘用轿厢11的利用者的检测区域E1。
在现实空间中,检测区域E1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正面宽度)的中心朝向乘梯处方向(Y轴方向)具有L3的距离(L3≤乘梯处侧的拍摄范围L1)。全开时的检测区域E1的横宽W1被设定为出入口(正面宽度)的横宽W0以上的距离。如图3中斜线所示,在图像上,除去门套(jamb)17a、17b的死角来设定检测区域E1。
以下,关于本系统的动作,分为(a)利用者检测处理、(b)检测区域变更处理来进行说明。
(a)利用者检测处理
图4是表示本系统中的开门时的利用者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作为初始设定,通过图像处理装置20所具备的检测部22的检测区域设定部22a执行检测区域设定处理(步骤S1)。该检测区域设定处理例如在设置了摄像头12时或者调整了摄像头12的设置位置时,如以下那样执行。
即,检测区域设定部22a在乘用轿厢11全开的状态下,设定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朝向乘梯处15具有距离L3的检测区域E1。如图3所示,检测区域E1在拍摄图像上除去门套17a、17b的死角而被设定为矩形形状。在乘用轿厢11全开的状态下,检测区域E1的门开闭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为W1,具有出入口(正面宽度)的横宽W0以上的距离。另外,检测区域E1的进深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为L3。
在此,在乘用轿厢11到达任意层的乘梯处15时(步骤S2的“是”),轿厢控制装置30打开轿厢门13来等待要搭乘乘用轿厢11的利用者(步骤S3)。
此时,通过设置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摄像头12以预定帧率(例如30帧/秒)对乘梯处侧的预定范围(L1)和轿厢内的预定范围(L2)进行拍摄。图像处理装置20一边以时间序列取得由摄像头12拍摄到的图像并将这些图像依次保存于存储部21(步骤S4),一边实时地执行以下那样的利用者检测处理(步骤S5)。此外,作为针对拍摄图像的前处理,也可以进行失真校正和/或放大缩小、图像的一部分的裁剪等。
利用者检测处理通过图像处理装置20所具备的检测部22的检测处理部22b来执行。检测处理部22b从由摄像头12以时间序列得到的多个拍摄图像提取检测区域E1内的图像,由此,基于这些图像来检测有无利用者或物体。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摄像头12拍摄下述图像:以与设置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轿厢门13水平的方向为X轴、以从轿厢门13的中心到乘梯处15的方向(与轿厢门13垂直的方向)为Y轴、以乘用轿厢11的高度方向为Z轴。在通过该摄像头12拍摄到的各图像中,通过以块为单位对检测区域E1的部分进行比较,对在从轿厢门13的中心到乘梯处15的方向、也就是说Y轴方向上移动中的利用者的脚下位置的运动进行检测。
图6示出以预定块为单位将拍摄图像分割为矩阵状的例子。将原图像划分为一边为Wblock的格子状而成的图像称为“块”。在图6的例子中,块的纵横的长度相同,但也可以是纵和横的长度不同。另外,既可以在整个图像上使块为均匀的大小,也可以是例如越靠图像上部则使纵(Y轴方向)的长度越短等不均匀的大小。
检测处理部22b按时间序列顺序逐张读出在存储部21所保持的各图像,按每个块算出这些图像的平均辉度值。此时,设为:作为初始值,在存储部21内的未图示的第1缓存区中保持有在输入了最初的图像时所算出的每个块的平均辉度值。
当获得第二张以后的图像时,检测处理部22b将当前的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辉度值与上述第1缓存区所保持的前一个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辉度值进行比较。结果,在当前的图像中存在了具有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辉度差的块的情况下,检测处理部22b将该块判定为存在运动的块。在对当前的图像判定有无运动时,检测处理部22b将该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辉度值作为与下一图像的比较用而保持于上述第1缓存区。以后同样地,检测处理部22b重复进行如下处理:一边以时间序列顺序并以块为单位对各图像的辉度值进行比较、一边判定有无运动。
检测处理部22b检查在检测区域E1内的图像中是否存在有运动的块。结果,如果检测区域E1内的图像中存在有运动的块,则检测处理部22b判断为在检测区域E1内存在人或物体。
通过这样的方法,当在轿厢门13开门时在检测区域E1内检测到利用者或物体的存在时(步骤S6的“是”),则从图像处理装置20对轿厢控制装置30输出利用者检测信号。轿厢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1接收该利用者检测信号,由此,禁止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而维持开门状态(步骤S7)。
详细而言,在轿厢门13变为全开状态时,门开闭控制部31开始开门时间的计数动作,在计数了预定时间T(例如5秒)的时间点进行关门。在此期间若检测到利用者、发送来利用者检测信号,则门开闭控制部31停止计数动作而清除计数值。由此,在上述时间T的期间,轿厢门13的开门状态会被维持。
此外,若在此期间检测到新的利用者,则再次清除计数值,在上述时间T的期间,轿厢门13的开门状态会被维持。不过,若在上述时间T的期间多次有利用者到来,则轿厢门13一直不能关门的状况会持续,因此,优选设置容许时间Tx(例如60秒),在经过了该容许时间Tx的情况下,强制性地关闭轿厢门13。
当上述时间T的量的计数动作结束时,门开闭控制部31关闭轿厢门13,使乘用轿厢11朝向目的层出发(步骤S8)。
此外,在图4的流程图中,设想在轿厢门13开门时检测利用者的情况来进行了说明,关门时也同样,在从开始关门到全闭的期间(关门动作中)在检测区域E1内检测到利用者或物体的情况下,禁止关门动作,轿厢门13向全开方向重新打开而维持开门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在下述(b)的检测区域变更处理中说明的那样,在轿厢门13从全开的状态向关门方向移动了时,变更检测区域E1的范围。
(b)检测区域变更处理
检测区域变更处理是根据轿厢门13的开闭动作动态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到乘梯处15的范围的处理。详细而言,在轿厢门13向关门方向或开门方向移动了时,对预先在拍摄图像上初始设定的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进深方向)的范围进行缩小或者扩大。
检测区域变更处理在轿厢门13从全开的状态向关门方向移动到全闭的期间(也包含从关门途中向开门方向重新打开的情况)执行。此外,也可以在轿厢门13从全闭的状态向开门方向移动到全开的期间(也包含从开门途中向关门方向重新关闭的情况)执行检测区域变更处理。
图7至图9是用于说明检测区域E1的范围变更的图,示出了轿厢门13从全开的状态向关门方向移动了时变更的检测区域E1的一例。下侧是乘用轿厢侧,上侧是乘梯处侧。箭头α表示检测区域E1的变更方向(缩小方向),箭头β表示轿厢门13的关门方向。
Wa表示轿厢门13的打开量(以下,称为门打开量)。在轿厢门13处于全开的状态时,门打开量Wa为最大值,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正面宽度)的横宽W0相同(Wa=W0)。
La是检测区域E1的范围变更距离,表示从轿厢门13的出入口到检测区域E1的远端位置E1-1为止的Y轴方向上的距离。“远端位置”是指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观察乘梯处15时、检测区域E1的最外侧的端部的Y坐标位置。L4确定了检测位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附近的利用者所需的Y轴方向的范围。
当开始关门时,配合于轿厢门13的移动,根据此时的门打开量Wa,阶段性地变更(缩小)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
此外,在图7至图9中,示出了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的例子,但是,也可以设为使检测区域E1的X轴方向的范围也与Y轴方向的变更联动地变更的构成。对于检测区域E1的X轴方向的范围变更,能够通过随着轿厢门13的移动、配合于轿厢门13的前端部的位置变更(缩小)检测区域E1的X轴方向的范围来实现。如果检测区域E1的X轴方向的范围也变更,则能够防止在关门时轿厢门13的影子进入检测区域E1而被误检测为利用者。关于检测区域E1的X轴方向的变更,也与Y轴方向的变更同样,由图像处理装置20所具备的检测部22的检测区域变更部22c来执行。
以下,为了使说明简单,着眼于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关于检测区域变更处理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关于范围变更的例示,也仅示出变更了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的状态。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变更处理(1)的流程图。设为:现在,乘用轿厢11在任意层的乘梯处15等待利用者期间经过了预定时间,轿厢门13开始了关门动作。
当开始关门动作时(步骤S11的“是”),检测部22所具备的检测区域变更部22c算出表示当前的轿厢门13的打开状态的门打开量Wa(步骤S12)。
在此,作为门打开量Wa的算出方法,有下述的4种方法a~d。
方法a:经过时间
方法b:门马达的旋转量
方法c:边缘检测
方法d:机器学习
[方法a]
方法a是基于从开始关门起的经过时间来算出门打开量Wa的方法。由于关门时的速度是确定的,因此,如果对从开始关门起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则能够由该计数值求出当前的门打开量Wa。
[方法b]
如图11所示,方法b是基于从门马达61得到的门移动量算出门打开量Wa的方法。
图11是示出门开闭机构的一例的图。轿厢门13通过门马达61的驱动而经由门开闭机构62进行开闭动作。在该情况下,如果门方式是中央双侧打开方式,则构成轿厢门13的两扇门板13a、13b彼此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开闭动作。如果是单侧打开方式,则构成轿厢门13的两扇门板13a、13b向相同方向进行开闭动作。乘梯处门14也是与轿厢门13相同的门方式,追随轿厢门13的开闭动作而同时地移动。
门开闭机构62例如具备多个滑轮63、卷绕在这些滑轮63上的带64等,将门马达61的旋转力变换为开门力而传递给轿厢门13。在此,由于能够根据门马达61的旋转量算出轿厢门13移动了的距离,因此,能够根据该移动距离求出当前的门打开量Wa。
此外,在门马达61的旋转量之外,例如能够用传感器65光学地或者机械性地检测带64的移动量,根据该带64的移动量求出当前的门打开量Wa。
[方法c]
方法c是在图像上检测轿厢门13的前端部的位置并基于该位置信息算出门打开量Wa的方法。
如图12所示,“轿厢门13的前端部”具体而言是指门板13a、13b的前端部13a-1、13b-1,在拍摄图像上,作为从轿厢地坎47上向外侧呈放射状地延伸的斜边缘而被检测。此外,图中的14a-1、14b-1是构成乘梯处门14的两扇门板13a、13b的前端部。52a、52b是前端部14a-1、14b-1的下端。
“轿厢门13的前端部的位置”是门板13a、13b的前端部13a-1、13b-1与轿厢地坎47接触的下端51a、51b的位置,在拍摄图像上,作为横穿轿厢地坎47的Y轴方向(与门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边缘(以下,称为纵边缘)而被检测。“边缘”是指除了图像内的直线、曲线以外,颜色、辉度、图案等特征也不相同的区域间的边界线。
如果从拍摄图像检测轿厢门13在地坎区域上移动时的纵边缘作为门前端部的位置,则能够根据该门前端部的位置求出当前的门打开量Wa。此外,也可以从拍摄图像检测在轿厢门13在地坎区域上移动了时从轿厢地坎47上向外侧呈放射状地延伸的斜边缘作为门前端部的位置。
边缘的检测使用例如Sobel滤波、Laplacian滤波、Canny滤波等一般的图像处理即可。另外,也可以通过追加霍夫变换、边缘追踪处理等,得到更稳定的检测结果。另外,也可以通过使用差分检测、光流(Optical Flow)的处理,而仅检测存在运动的门前端部的边缘。通过这些处理,即使在门前端部的一部分被人、物的进入而遮挡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其他部分的边缘正确地检测门前端部的位置。
[方法d]
方法d是在上述门前端的检测中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使用Unet(文献1)、SegNet(文献2)等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语义分割(SemanticSegmentation)技术。
(文献1)
"U-Net: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Bio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OlafRonneberger,Philipp Fischer,Thomas Brox,Medical Image Computing and Computer-Assisted Intervention(MICCAI),Springer,LNCS,Vol.9351:234--241,2015.
(文献2)
"SegNet:A Deep Convolutional Encoder-Decoder Architecture for ImageSegmentation.",Vijay Badrinarayanan,Alex Kendall and Roberto Cipolla,PAMI,2017.。
使用预先通过摄像头12拍摄到的多个图像,通过上述的深度学习来至少学习与门开闭相关的电梯构造物,将其学习结果储存在例如图像处理装置20的存储部21。“与门开闭相关的电梯构造物”包含轿厢门13、乘梯处门14、设置在将来的移动路径上的轿厢地坎47、乘梯处地坎18等。
在此,当在关门时得到由摄像头12拍摄到的图像时,基于上述学习结果来识别映现在拍摄图像上的电梯构造物,以预定颜色区别显示。在该情况下,例如将电梯构造物分类为“门部分”、“地坎部分”、“地板面部分”等,能够分别以不同的颜色区别显示。此外,这种区别显示作为显示深度学习的学习结果的方法,一般是公知的。若在上述区别显示的电梯构造物中检测“门部分”和“地坎部分”的边界作为门前端位置,则能够根据该门前端位置求出当前的门打开量Wa。
返回图10,当通过上述方法a、b、c、d中的任一方法,得到当前的门打开量Wa时,检测区域变更部22c基于该门打开量Wa阶段性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上的范围(步骤S13)。
具体而言,检测区域变更部22c按照以下的(1)式,将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到检测区域E1的远端位置E1-1的距离La变更为与门打开量Wa成比例的距离。
La=c1·Wa…(1)
其中,c1是任意的常数。
根据上述(1)式,配合于门打开量Wa来变更距离La。此外,例如也可以设为下述构成:使用La=c1·Wa+c2(任意的常数)这样的一次函数式,使其具有c2的裕量,线性地变更距离La。
这样,检测区域变更部22c在直至关门完成的期间,基于门打开量Wa阶段性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步骤S15的“否”→S12)。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到达预定位置而成为La=L4时(步骤S14的“是”),检测区域变更部22c在该时间点停止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变更处理。将检测区域E1的变更范围设为到L4的位置为止的原因在于,例如为了检测利用者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附近被门夹住等。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关门时配合于轿厢门13的移动而阶段性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因此,在开始关门时,对于已来到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而赶得上搭乘的利用者,通过在检测区域E1可靠地进行检测,并将其检测结果反映在门开闭控制中,能够防止利用者撞上关门途中的轿厢门13。另一方面,对于位于远离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场所而赶不上搭乘的可能性高的利用者,能够将其从检测对象中排除。由此,能够防止因轿厢门13频繁的重新打开而导致的运行效率的降低。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关门时配合于轿厢门13的移动而阶段性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直至预定位置(L4)。与此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开始关门时,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至预定位置(L4)。
在图13至图15中示出该情形。
图13至图15是用于说明检测区域的范围变更的图。图13示出开始关门前的检测区域E1的状态。检测区域E1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朝向乘梯处方向(Y轴方向)具有L3的距离。图14示出刚开始关门后的检测区域E1的状态,图15示出关门中的检测区域E1的状态。当开始关门时,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被变更至由L4确定的位置。之后,在直至关门完成为止的期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在L4的位置被固定。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变更处理(2)的流程图。设为:现在,乘用轿厢11在任意层的乘梯处15等待利用者期间经过预定时间,开始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
在开始关门动作时(步骤S21的“是”),检测部22所具备的检测区域变更部22c与门打开量Wa无关地,将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变更为预定位置(步骤S22)。
详细而言,检测区域变更部22c当从轿厢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1接收开始关门的信号时,将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到检测区域E1的远端位置E1-1的距离La从L3变更为L4。也就是说,在开始关门的定时,立即变更为La=L4。如上述那样,L4确定了检测位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附近的利用者所需的Y轴方向的范围。以后,在直至关门完成为止的期间(步骤S22的“否”),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以L4被固定。
这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开始关门的同时,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一下子缩窄到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附近。因此,能够仅将在开始关门的时间点靠近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利用者作为对象来进行关门控制,而将位于远离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场所的利用者从检测对象中排除,能够防止因频繁的重新打开而导致的运行效率的降低。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是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组合而成的实施方式。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关门时阶段性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在门打开量Wa成为一定值以下时将该范围变更至预定位置(L4)。
在图17至图19中示出该情形。
图17至图19是用于说明检测区域E1的范围变更的图,示出了轿厢门13从全开的状态向关门方向移动了时被变更的检测区域E1的一例。下侧是乘用轿厢侧,上侧是乘梯处侧。
如图17所示,在开始关门时,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根据门打开量Wa而阶段性地被变更。在此,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门打开量Wa成为一定值Th以下时,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一次性变更到预定位置(L4)。Th的值能够任意地设定,例如被设定为全开状态的一半的程度(Th=W0/2)。
以下,对第3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变更处理(3)的流程图。设为:现在,乘用轿厢11在任意层的乘梯处15等待利用者期间经过了预定时间,轿厢门13开始了关门动作。
在关门动作开始时(步骤S31的“是”),检测部22所具备的检测区域变更部22c算出表示当前的轿厢门13的打开状态的门打开量Wa(步骤S32)。门打开量Wa的算出方法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在此,直至门打开量Wa成为一定值TH以下(步骤S33的“否”),检测区域变更部22c基于该门打开量Wa阶段性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上的范围(步骤S34)。具体而言,检测区域变更部22c按照上述(1)式,将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到检测区域E1的远端位置E1-1为止的距离La变更为与门打开量Wa成比例的距离。
若关门动作进展下去、门打开量Wa成为一定值TH以下(步骤S33的“是”),则检测区域变更部22c将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变更为预定位置(步骤S35)。具体而言,检测区域变更部22c将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到检测区域E1的远端位置E1-1为止的距离La从L3变更为L4。以后,在直至关门完成为止的期间(步骤S36的“否”),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以L4固定。
这样,根据第3实施方式,在关门动作的前半段,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被阶段性地变更,因此,即便是位于离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比较远的场所的利用者也能够用检测区域E1进行检测来进行门开闭控制。在关门动作的后半段,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被变更到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附近,因此,仅将位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附近的利用者作为检测对象来进行门开闭控制,对于远离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利用者,从检测对象中排除,能够防止因频繁的重新打开而导致的运行效率的降低。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开始关门时,走得快的利用者即便位于远离乘用轿厢11的场所,赶得上搭乘的可能性也高。在该情况下,也有可能撞上关门途中的门,因此,优选重新打开轿厢门13而以开门状态等待。另一方面,例如老年人、坐轮椅的利用者等比一般利用者走得慢的利用者赶得上搭乘的可能性低。在该情况下,如果重新打开轿厢门13而以开门状态等待,则有可能会强行催促利用者。另外,如果等待走得慢的利用者,则乘用轿厢的出发会延迟,从运行效率出发并不优选。
于是,在第4实施方式中,设为下述构成:考虑从乘梯处15前往乘用轿厢11的利用者的速度,来进行检测区域E1的范围变更。在图21至图24中示出该情形。
(a)利用者的速度快的情况
图21以及图22是用于说明利用者的速度快的情况下的检测区域E1的状态变化的图。下侧是乘用轿厢侧,上侧是乘梯处侧。P1表示利用者,V1表示该利用者P1的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检测部22的检测区域设定部22a设定独立于检测区域E1的矩形形状的检测区域E2。对于检测区域E2,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朝向乘梯处15到远端位置E2-1为止具有预定距离L5。
当从乘梯处15前往乘用轿厢11的利用者P1进入了检测区域E2时,检测利用者P1的速度V1。如图6中说明的那样,利用者P1的速度V1(包含方向)通过将拍摄图像以预定块为单位分割为矩阵状并以该块为单位按时间序列比较各图像的辉度值来求出。
详细而言,将辉度值的变化大的块提取为运动块,将该运动块作为利用者P1的脚下位置来进行追踪。在提取了多个运动块的情况下,着眼于其中的最靠近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运动块。根据该运动块的每单位时间的移动量来求出利用者P1的速度V1。
在利用者P1的速度V1比较快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在开始关门时,较缓(平缓)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此时,配合于检测区域E1的范围变更,速度检测用的检测区域E2也在相同方向上变更相同量。“缓地变更”是指减小变更的范围,减小时间上的变化。由此,由于相对于利用者P1的运动,检测区域E1的变化较慢,因此,即便检测区域E1的范围缩窄也能够检测利用者P1。当在检测区域E1检测到利用者P1时,使轿厢门13向箭头γ的方向重新打开,返回等待状态。
(b)利用者的速度慢的情况
图23以及图24是用于说明利用者的速度慢的情况下的检测区域E1的状态变化的图。下侧是乘用轿厢侧,上侧是乘梯处侧。P2表示利用者,V2表示该利用者P2的速度。
如图23所示,在检测区域E2检测利用者P2的速度V2。在利用者P2的速度V2比较慢的情况下(V1>V2),如图24所示,在开始关门时,较大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此时,配合于检测区域E1的范围变更,速度检测用的检测区域E2也向相同方向变更相同量。“较大地变更”是指增大变更的范围,增大时间上的变化。由此,由于相对于利用者P2的运动,检测区域E1的变化较快,因此,利用者P2不会再进入检测区域E1。在该情况下,轿厢门13不重新打开而直接关门。
以下,对第4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区域变更处理(4)的流程图。设为:现在,乘用轿厢11在任意层的乘梯处15以开门的状态等待。如上所述,在开门时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朝向乘梯处15地设定了矩形形状的检测区域E1和检测区域E2。
检测部22的检测处理部22b,若在检测区域E2检测到从乘梯处15前往乘用轿厢11的利用者(步骤S41的“是”),则检测该利用者的速度V,并将其提供给检测区域变更部22c(步骤S42)。如上所述,利用者的速度V通过以块为单位将各图像的辉度值按时间序列进行比较、并将其中存在运动的块作为利用者的脚下位置进行追踪而求出。
在此,当开始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时(步骤S43的“是”),检测区域变更部22c算出表示当前的轿厢门13的打开状态的门打开量Wa(步骤S44)。门打开量Wa的算出方法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检测区域变更部22c基于该门打开量Wa和在上述检测区域E2检测到的利用者的速度V,阶段性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上的范围(步骤S45)。具体而言,如以下的(2)式所示,将距离La变更为与门打开量Wa和速度V成比例的距离。
La=c3·V·Wa…(2)
其中,c3是任意的常数。
通过上述(2)式,与门打开量Wa和速度V成比例地变更距离La。因此,如图21以及图22所说明的那样,如果利用者的速度V快,则较缓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另一方面,如图23以及图24所说明的那样,如果利用者的速度慢,则较大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例如使用La=c3·V·Wa+c4(任意的常数)这样的一次函数式,使其具有c4的余裕,对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线性地进行变更。
这样,检测区域变更部22c在直至关门完成为止的期间,基于门打开量Wa和利用者的速度V,阶段性地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步骤S47的“否”→S44)。在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直至到达预定位置而成为La=L4时(步骤S46的“是”),检测区域变更部22c在该时间点停止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变更处理。
这样,根据第4实施方式,通过考虑利用者的速度来变更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范围,对于走得快的利用者,在其接近乘用轿厢11时,能够在检测区域E1中正确地进行检测并进行门开闭控制。另一方面,例如对于老年人、坐轮椅的利用者等走得慢的利用者,能够避免在检测区域E1被检测到。因此,不会强行催促走得慢的利用者,另外,由于能够不等待该利用者地使乘用轿厢11出发,因此,也能防止运行效率的降低。
此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设置独立于检测区域E1的速度检测用的检测区域E2,在检测区域E1的终端侧包含检测区域E2,在该检测区域E2中不进行基于利用者检测的门开闭控制,仅进行利用者的速度检测。
(单侧打开型)
在上述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中,以双侧打开型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图26所示那样的单侧打开型的情况也同样。
图26是表示具备单侧打开型轿厢门的乘用轿厢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开闭自如地设置有两扇单侧打开型轿厢门13。如图27所示,轿厢门13具有两扇门板13a、13b,它们沿着正面宽度方向向相同方向进行开闭动作。在轿厢门13为单侧打开型的情况下,在出入口的单侧设置推拉门暗箱42b。在图26的例子中,在出入口的右侧设置有推拉门暗箱42b,在开门时,两扇门板13a、13b在推拉门暗箱42b中以重叠的状态被容纳。
在此,设置于幕板11a的摄像头12配合于轿厢门13的关门终端位置而设置于幕板11a的一端侧。“关门终端位置”是指关门完成时的轿厢门13的前端部的最终的位置,在单侧打开型的情况下成为出入口的一端侧(在图26的例子中为左侧)。
图28是表示对单侧打开型轿厢门设定的检测区域E1的状态变化的图。图中的13-1是轿厢门13的前端部,14-1是乘梯处门14的前端部。实际上,轿厢门13包括两扇门板13a、13b,它们向同一方向移动,在此,省略了图示。关于乘梯处门14也同样。
在此,与图3所示的双侧打开型的情况同样,在摄像头12的拍摄图像上设定除去门套17a、17b的死角的矩形形状的检测区域E1。此外,在图28的例子中,方便起见,将检测区域E1的左右的宽度设为相同,但实际上,因摄像头12的设置位置的关系,如果左右的门套中的一方(在此为左侧的门套17a)的死角形成,则有时仅按该死角的量来削除检测区域E1的一端侧。
在轿厢门13处于全开状态时,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距离为L3。当开始关门时,在上述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中的任一实施方式的方法中,配合于轿厢门13的移动,检测区域E1的Y轴方向的距离La在L3~L4之间变更。因此,能够可靠地检测位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附近的利用者并将其反映在门开闭控制中,另一方面,将离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远的利用者从检测对象中排除,能够防止因频繁的重新打开而导致的运行效率的降低。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5实施方式中,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朝向乘梯处15设定扇形形状的检测区域E1,基于门打开量Wa在半径方向上变更检测区域E1的范围。
图2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中的摄像头12的拍摄图像的一例的图。上侧是乘梯处15,下侧是乘用轿厢11内。图中的E11表示检测区域。另外,Q表示关门终端位置。对于双侧打开型,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中心位置是关门终端位置Q。如下文说明的那样,将该关门终端位置Q作为基准,来实施扇形形状的检测区域E11的设定和范围变更。
作为初始设定,通过图像处理装置20所具备的检测部22的检测区域设定部22a执行检测区域设定处理。该检测区域设定处理例如在设置了摄像头12时或者在调整了摄像头12的设置位置时被执行。在第5实施方式中,检测区域设定部22a在乘用轿厢11全开的状态下,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朝向乘梯处15设定以关门终端位置Q为中心点的扇形形状的检测区域E11。
详细而言,基于下述那样的乘用轿厢11的各构成部的设计值、摄像头12所固有的值,在拍摄图像上算出映现地坎(轿厢地坎47和乘梯处地坎18)的区域,以该地坎的位置作为基准,使用边缘检测等求出映现门套17a、17b的区域。除去映现该门套17a、17b的区域,将关门终端位置Q设为中心点,设定具有半径L11的扇形形状的检测区域E11。
以下列出乘用轿厢11的设计值和摄像头12的固有值的一例。
·乘用轿厢11的正面宽度(出入口)的横宽(X轴方向的宽度)
·轿厢地坎47与乘梯处地坎18的纵宽(Y轴方向的宽度)
·轿厢门13与乘梯处门14的高度
·摄像头12相对于轿厢地坎47和乘梯处地坎18的相对位置
·摄像头12的3轴的角度
·摄像头12的视场角以及焦距
在乘用轿厢11全开的状态下,检测区域E11的半径方向的距离为L11,与图3等所示的矩形形状的检测区域E1的纵方向(Y轴方向)的距离L3大致相同。
Wa表示了轿厢门13的打开量(以下,称为门打开量)。在轿厢门13处于全开的状态时,门打开量Wa为最大值,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正面宽度)的横宽W0(参照图3)相同。
Lr是检测区域E11的范围变更距离,表示检测区域E11的半径方向的距离。L12确定了检测位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附近的利用者所需的半径方向的范围。
在开始关门时,通过检测部22的检测区域变更部22c执行检测区域变更处理,基于门打开量Wa,检测区域E11的范围在半径方向上变更。也就是说,检测区域E11的半径方向的距离Lr会在L11至L12之间变更。
作为检测区域E11的范围变更方法,既可以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根据门打开量Wa阶段性地进行变更,也可以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那样,在开始关门时立即变更到预定位置(L12)。另外,还可以如上述第3实施方式那样,直到门打开量Wa成为一定值TH以下为止,阶段性地变更,在门打开量Wa成为一定值TH以下的时间点变更到预定位置(L12)。此外,也可以如上述第4实施方式那样,考虑利用者的速度来进行范围变更。
这样,根据第5实施方式,设定扇形形状的检测区域E11,根据门打开量Wa在半径方向上变更该检测区域E11的范围。
因此,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开始关门时,对于已来到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而赶得上搭乘的利用者,能够在检测区域E11中可靠地进行检测,并将其检测结果反映在门开闭控制中。另一方面,对于位于远离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场所而在开始了关门时赶不上搭乘的可能性高的利用者,从检测对象中排除,能够防止因轿厢门13的重新打开而导致的运行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由于检测区域E11的范围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朝向乘梯处15呈扇形形状地在各方向上扩展,因此,具有能够在距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近的场所和远的场所改变检测利用者的范围地进行检测这样的优点。
(单侧打开型)
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以双侧打开型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图30所示的单侧打开型也是同样的。
图30是表示对单侧打开型轿厢门设定的检测区域E11的状态变化的图。对于单侧打开型,轿厢门13的关门终端位置Q成为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一端侧(在该例中为左侧)。对于检测区域E11,在拍摄图像上将关门终端位置Q设为基准,除去映现门套17a、17b的区域,在乘梯处15的方向上被设定为扇形形状。在全开状态下,检测区域E11的半径方向的距离为Lr=L11。
在此,在开始关门时,检测区域E11的半径方向的距离Lr在L11至L12之间变更。在该情况下,对于单侧打开型,由于关门终端位置Q位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一端侧(在该例子中为左侧),因此,在该一端侧,检测区域E11的范围以收敛的方式进行范围变更。
(变形例)
对于检测区域的形状,除了上述的矩形、扇形之外,例如也可以是类似于扇形的多边形。图31中表示多边形形状的检测区域E21。
检测区域E21将图29所示的扇形形状的检测区域E11的外周用多条线段代替而呈多边形形状。图中的Lk是检测区域E21的范围变更距离,表示检测区域E21的Y轴方向上的距离。L22确定了检测位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附近的利用者所需的Y轴方向的范围。在开始关门时,检测区域E21的范围基于门打开量Wa在Y轴方向上变更。也就是说,检测区域E21的Y轴方向的距离Lk会在L21至L22之间变更。在将该检测区域E21应用于单侧打开型轿厢门13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想轿厢门13关门时来进行了说明,在开门时也可以同样地进行区域变更。在该情况下,在轿厢门13从全闭的状态向开门方向移动至全开为止的期间(也包含从开门途中向关门方向重新关闭的情况),用上述同样的手法变更检测区域E1、E11、E21即可。
根据上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根据门的打开状况来检测利用者或物体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
此外,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不是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或宗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摄像头,其从乘用轿厢朝向乘梯处对包含门的预定范围内进行拍摄;
检测区域设定部,其在通过该摄像头得到的拍摄图像上设定包含上述乘梯处的检测区域;
检测处理部,其使用通过该检测区域设定部设定了的上述检测区域内的图像来检测利用者或物体;以及
检测区域变更部,其根据上述门的开闭动作,动态地变更上述检测区域的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到上述乘梯处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区域变更部,
在开始关门时,基于上述门的打开量阶段性地变更上述检测区域的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到上述乘梯处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区域变更部,
在开始关门时,将上述检测区域的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到上述乘梯处的范围变更到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区域变更部,
在开始关门时,基于上述门的打开量阶段性地变更上述检测区域的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到上述乘梯处的范围,在上述门的打开量成为一定值以下时将该范围变更到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速度检测部,该速度检测部对从上述乘梯处前往上述乘用轿厢的利用者的速度进行检测,
上述检测区域变更部,
在开始关门时,基于上述门的打开量和通过上述速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利用者的速度,对上述检测区域的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到上述乘梯处的范围进行变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区域变更部,
上述利用者的速度越快,则越缓地变更上述检测区域的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到上述乘梯处的范围,
上述利用者的速度越慢,则越大地变更上述检测区域的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到上述乘梯处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区域设定部,
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朝向上述乘梯处设定矩形形状的检测区域,
上述检测区域变更部,
根据上述门的开闭动作,在与门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变更上述矩形形状的检测区域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区域设定部,
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朝向上述乘梯处设定将上述门的关门终端位置作为中心点的扇形形状的检测区域,
上述检测区域变更部,
根据上述门的开闭动作,在半径方向上变更上述扇形形状的检测区域的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区域变更部,
根据上述门的开闭动作,将上述检测区域的从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到上述乘梯处的范围和上述门的开闭方向的范围联动地变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摄像头设置在上述乘用轿厢的出入口上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门开闭控制部,该门开闭控制部基于上述检测处理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上述门的开闭动作。
CN202011403990.5A 2019-12-24 2020-12-04 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 Active CN1130235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2906A JP6878558B1 (ja) 2019-12-24 2019-12-24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2019-232906 2019-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23518A true CN113023518A (zh) 2021-06-25
CN113023518B CN113023518B (zh) 2022-10-25

Family

ID=75966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03990.5A Active CN113023518B (zh) 2019-12-24 2020-12-04 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78558B1 (zh)
CN (1) CN11302351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0427A (zh) * 2021-11-29 2022-03-15 北京云迹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及控制机器人乘坐电梯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75137B1 (ja) 2022-08-29 2023-11-0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56028A (ja) * 2006-12-21 2008-07-10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制御装置
CN102241354A (zh) * 2010-05-14 2011-11-1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安全电梯
CN103663068A (zh) * 2012-08-30 2014-03-2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门系统以及具有电梯门系统的电梯
CN105692376A (zh) * 2014-12-15 2016-06-22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电梯轿厢的图像监控装置
CN105858384A (zh) * 2014-11-21 2016-08-17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6966275A (zh) * 2016-01-13 2017-07-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6966276A (zh) * 2016-01-13 2017-07-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乘坐检测系统
CN106966278A (zh) * 2016-01-13 2017-07-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乘坐检测系统
JP6242966B1 (ja) * 2016-08-24 2017-12-0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CN108375179A (zh) * 2016-10-26 2018-08-07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用空调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空调控制系统
CN108622751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乘梯探测系统
KR102001962B1 (ko) * 2018-02-26 2019-07-23 세라에스이 주식회사 슬라이딩 도어 개폐 제어 장치
CN110294391A (zh) * 2018-03-22 2019-10-0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使用者检测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7768A (en) * 1993-09-27 1995-02-07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passenger detector and door control system which masks portions of a hall image to determine motion and court passengers
EP3309107A1 (en) * 2016-10-17 2018-04-18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doorway display systems for elevator cars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56028A (ja) * 2006-12-21 2008-07-10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制御装置
CN102241354A (zh) * 2010-05-14 2011-11-1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安全电梯
CN103663068A (zh) * 2012-08-30 2014-03-2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门系统以及具有电梯门系统的电梯
CN105858384A (zh) * 2014-11-21 2016-08-17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5692376A (zh) * 2014-12-15 2016-06-22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电梯轿厢的图像监控装置
CN106966276A (zh) * 2016-01-13 2017-07-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乘坐检测系统
CN106966275A (zh) * 2016-01-13 2017-07-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6966278A (zh) * 2016-01-13 2017-07-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乘坐检测系统
JP6242966B1 (ja) * 2016-08-24 2017-12-0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CN108375179A (zh) * 2016-10-26 2018-08-07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用空调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空调控制系统
CN108622751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乘梯探测系统
KR102001962B1 (ko) * 2018-02-26 2019-07-23 세라에스이 주식회사 슬라이딩 도어 개폐 제어 장치
CN110294391A (zh) * 2018-03-22 2019-10-0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使用者检测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贾玉哲: "电梯门回路检测装置的设计及其安全检验要求", 《中国高新科技》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0427A (zh) * 2021-11-29 2022-03-15 北京云迹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及控制机器人乘坐电梯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4180427B (zh) * 2021-11-29 2023-12-19 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及控制机器人乘坐电梯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00880A (ja) 2021-07-08
CN113023518B (zh) 2022-10-25
JP6878558B1 (ja) 2021-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6241B2 (en) Elevator system
CN108622777B (zh) 电梯的乘梯探测系统
JP6657167B2 (ja) 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N113023518B (zh) 电梯利用者检测系统
JP7230114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6702578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N112429609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JP7187629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N112441490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JP6828112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N112456287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CN113911868B (zh)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JP727699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7375137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N112441497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CN112551292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JP7135144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EP3712100B1 (en) Elevator passenger detec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