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1490B -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1490B
CN112441490B CN202010428637.6A CN202010428637A CN112441490B CN 112441490 B CN112441490 B CN 112441490B CN 202010428637 A CN202010428637 A CN 202010428637A CN 112441490 B CN112441490 B CN 1124414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door
car
floor
se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86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41490A (zh
Inventor
田村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41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1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41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1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2Devices monitoring the user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24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 B66B13/26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between closing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37Performance analy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其能够根据由摄像机拍摄的图像高精度地对位于电梯附近的使用者进行探测。根据一实施方式,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具备:拍摄单元,其设置在乘用轿厢的门附近,拍摄包含乘用轿厢内及候梯厅在内的图像;设定单元,其在拍摄到的图像上设定用于对人或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区域,并根据停止楼层变更所设定的探测区域中的探测灵敏度;探测单元,其以所设定的探测区域为对象,执行用于对人或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处理;以及控制单元,其使探测处理的结果反映到乘用轿厢的门的门开闭控制中。

Description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9-162120(申请日:9/5/2019)为基础,基于该申请而享有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括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防止人、物体被电梯的轿厢门夹住,提出了各种技术。例如,提出了使用摄像机来探测位于电梯附近的使用者,实施该电梯的门的门开闭控制的技术。
在这样的技术中,需要根据由摄像机拍摄的图像,高精度地对位于电梯附近的使用者进行探测,期望提高该探测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其能够根据由摄像机拍摄的图像高精度地对位于电梯附近的使用者进行探测。
根据一实施方式,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具备:拍摄单元,其设置在乘用轿厢的门附近,拍摄包含乘用轿厢内及候梯厅在内的图像;设定单元,其在拍摄到的图像上设定用于对人或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区域,并根据停止楼层变更所设定的探测区域中的探测灵敏度;探测单元,其以所述所设定的探测区域为对象,执行用于对所述人或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处理;以及控制单元,其使所述探测处理的结果反映到所述乘用轿厢的门的门开闭控制中。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能够根据由摄像机拍摄的图像高精度地对处于电梯附近的使用者进行探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以块为单位划分该实施方式中的拍摄图像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探测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乘用轿厢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探测区域的设定的图。
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设定值信息的数据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关门动作时的门影的形成方法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基准尺寸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与门影的关系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不受门影影响的尺寸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与门影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的主要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对应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对应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另外,公开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发明不受以下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所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变形当然包含在公开的范围内。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在附图中,有时将各部分的尺寸、形状等相对于实际的实施方式进行变更而示意地表示。在多个附图中,对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有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的构成的图。另外,在此,以1台乘用轿厢为例进行说明,但即使是多台乘用轿厢也是同样的构成。
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设置有摄像机12。具体而言,摄像机12使镜头部分朝向正下方或候梯厅15的方向地设置在覆盖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门楣板11a中。摄像机12是例如车载摄像机等小型的监视用摄像机,具有广角镜头,以180度以上的视场角在大范围内拍摄包含乘用轿厢11内以及候梯厅15的拍摄对象。摄像机12可以在1秒内连续拍摄数帧(例如30帧/秒)的图像。
在各楼层的候梯厅15中,在乘用轿厢11的到达口开闭自如地设置有候梯厅门14。在到达乘用轿厢11时候梯厅门14与轿厢门13卡合而进行开闭动作。另外,动力源(门机)位于乘用轿厢11侧,候梯厅门14仅跟随轿厢门13进行开闭。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轿厢门13打开时候梯厅门14也打开,轿厢门13关闭时候梯厅门14也关闭。
由摄像机12连续拍摄到的各图像(影像)由图像处理装置20实时地进行解析处理。另外,在图1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图像处理装置20从乘用轿厢11中取出进行表示,但实际上,图像处理装置20与摄像机12一起被收纳在门楣板11a中。
图像处理装置20具有存储部21和探测部22。存储部21依次保存由摄像机12拍摄到的图像,具有用于暂时保存探测部22的处理所需的数据的缓冲区域。另外,在存储部21中,也可以保存作为对拍摄图像的预处理而实施了畸变校正、放大缩小、部分剪切等处理的图像。
探测部22使用摄像机12的拍摄图像,探测位于乘用轿厢11内、候梯厅15的使用者。若在功能上划分该探测部22时,则由探测区域设定部22a以及探测处理部22b构成。
探测区域设定部22a在摄像机12的拍摄图像上设定用于对使用者(利用电梯的人)、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区域。这里所说的“物体”包括例如使用者的衣服、行李、以及轮椅等移动体。进一步地,还包括例如轿厢内的操作按钮、灯、显示设备等与电梯设备相关的设备类。另外,关于探测区域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探测处理部22b针对由探测区域设定部22a设定的每个探测区域,执行对人或物体(的运动)进行探测的探测处理。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探测处理部22b将由摄像机12拍摄到的图像划分为一定尺寸的块,着眼于各块的亮度值的变化,来探测人或物体(的运动)。在图2所示的一个块中,包含构成拍摄图像的多个像素。
在此,参照图3的流程图,对由探测处理部22b执行的探测处理进行说明。
探测处理部22b一张一张地读出保存在存储部21中的拍摄图像,当将读出的拍摄图像划分为一定尺寸的块后,计算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即,块中包含的多个像素的亮度值的平均)(步骤S1)。此时,探测处理部22b将读出最初的图像时计算出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作为初始值保存在存储部21内的缓冲区域中(步骤S2)。
当获得第二张以后的图像时,探测处理单元22b将当前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与保持在上述缓冲区域中的前一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进行比较(步骤S3)。其结果,在存在具有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亮度差的块的情况下,探测处理部22b将该块视为有运动的块,判定在该块部分中探测到人或物体(的运动)(步骤S4)。
当以当前图像为对象的人或物体的探测完成时,探测处理部22b将该当前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作为与下一图像的比较用,写入上述的缓冲区域(步骤S5),结束一系列的探测处理。
这样,探测处理部22b着眼于由摄像机12拍摄到的图像中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在连续的2张图像中,在存在平均亮度值变化了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块的情况下,探测处理部22b探测在该块部分中有人或物体的情况。
另外,图像处理装置20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功能也可以搭载在后述的电梯控制装置30中。
电梯控制装置30控制设置在乘用轿厢11上的各种设备类(目的楼层按钮、照明等)的动作。另外,电梯控制装置30具备运转控制部31、门开闭控制部32和通知部33。运转控制部31进行乘用轿厢11的运转控制。通知部33根据探测处理部22b中的探测结果,唤起乘用轿厢11内的使用者的注意。
门开闭控制部32控制乘用轿厢11到达候梯厅15时的轿厢门13的门开闭。详细地说,门开闭控制部32在乘用轿厢11到达候梯厅15时打开轿厢门13,在经过规定时间后关闭门。
在此,例如在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开始前或开门动作中由探测处理部22b探测到人或物体的情况下,门开闭控制部32进行用于避免门事故(被拉入门暗箱的事故)的门开闭控制。具体而言,门开闭控制部32进行暂时停止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或向反方向(关门方向)移动、或减慢轿厢门13的开门速度等的门开闭控制。另外,例如在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开始前(全开中)或关门动作中由探测处理部22b探测到人或物体的情况下,门开闭控制部32进行用于避免门事故(被门夹住的事故)的门开闭控制。具体而言,门开闭控制部32进行暂时停止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或向反方向(开门方向)移动、或减慢轿厢门13的关门速度等的门开闭控制。
图4是表示乘用轿厢11内的出入口周边部分的构成的图。
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开闭自如地设有轿厢门13。在图4的例子中,示出了双扇旁开型的轿厢门13,构成轿厢门13的两扇门板13a、13b沿着面宽方向(水平方向)向相同方向进行开闭动作。另外,所谓“面宽”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相同。
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的两侧设有正面柱41a、41b,该正面柱41a、41b与门楣板11a一起包围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正面柱”也称为出入口柱或出入口框。在轿厢门13为旁开型的情况下,在正面柱41a、41b中的一方的里侧设有用于收纳轿厢门13的门暗箱。在图4的例子中,在正面柱41a的里侧设有门暗箱42,在开门时,两块门板13a、13b以重叠在门暗箱42中的状态被收纳。另外,在轿厢门13为双扇对开型的情况下,用于收纳门板13a、13b的门暗箱42设置在正面柱41a、41b的两方的里侧,在开门时两扇门板13a、13b分别收纳在各门暗箱中。
在正面柱41a、41b的一方或双方上设置有显示器43、配设有目的楼层按钮44等的操作盘45、扬声器46。在图4中,示出了在正面柱41a上设置有扬声器46,在正面柱41b上设置有显示器43以及操作盘45的情况。
在此,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门楣板11a的门挡侧,设置有具有广角镜头的摄像机12。由此,摄像机12能够在旁开型的轿厢门13即将结束关门之前拍摄候梯厅15。另外,在轿厢门13为对开型的情况下,摄像机12设置在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门楣板11a的中央部。由此,摄像机12能够在对开型的轿厢门13即将结束关门之前拍摄候梯厅15。
图5是表示摄像机12的拍摄图像的一例的图。图5示出了在轿厢门13(门板13a、13b)和候梯厅门14(门板14a、14b)全开的状态下,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以180度以上的视场角拍摄乘用轿厢11内和候梯厅15的情况。图5中的上侧表示候梯厅15,下侧表示乘用轿厢11内。以下,将轿厢门13的开闭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轿厢门13的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乘用轿厢11的高度方向称为Z方向来进行说明。
在候梯厅15中,在乘用轿厢11的到达口的两侧设有门套17a、17b,在该门套17a、17b之间的地板面16上沿着候梯厅门14的开闭方向配设有具有规定宽度的带状的候梯厅门槛18。另外,在乘用轿厢11的地板面19的出入口侧,沿着轿厢门13的开闭方向配设有具有规定宽度的带状的轿厢门槛47。
在此,对拍摄图像中所映出的乘用轿厢11内及候梯厅15设定用于探测人或物体的探测区域E1~E3。
探测区域E1是用于事先探测(防止)门打开动作中的使用者被拉入门(门暗箱)的区域,被设定在正面柱41a、41b的内侧侧面41a-1、41b-1和正面柱41a、41b附近的乘用轿厢11的地板面19。以下,将探测区域E1称为拉入探测区域E1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被拉入探测区域E1-1、E1-2在正面柱41a、41b的内侧侧面41a-1、41b-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D1、D2地被设定为带状。上述宽度D1、D2例如被设定为与内侧侧面41a-1、41b-1的横向宽度(短边方向的宽度)相同或比其稍小。上述宽度D1、D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被拉入探测区域E1-1、E1-2被设定到距离地板面19高度h1、h2的位置。高度h1、h2是任意的值,高度h1、h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被拉入探测区域E1-1、E1-2例如是用于探测接触正面柱41a、41b的内侧侧面41a-1、41b-1的使用者的手、手臂(将手伸到正面柱41a、41b的内侧侧面41a-1、41b-1上的使用者)的区域。
另外,如图5所示,被拉入探测区域E1-3在乘用轿厢11的地板面19上具有规定的宽度D3地被设定为带状。上述宽度D3可以与上述宽度D1、D2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被拉入探测区域E1-3被设定为在与上述宽度D3正交的X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W1。上述的宽度W1被设定为与轿厢门13的出入口的横向宽度相同或者比其稍小。
被拉入探测区域E1-3例如是用于对接触轿厢门13的使用者的手、手臂(将手伸到轿厢门13上的使用者)、接近轿厢门13的使用者等进行探测的区域。
探测区域E2是用于对位于候梯厅门槛18以及轿厢门槛47上的人或物体进行探测的区域,被设定在候梯厅门槛18以及轿厢门槛47上。以下,将探测区域E2称为门槛上探测区域E2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门槛上探测区域E2在候梯厅门槛18和轿厢门槛47上被设定为在X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W2,在Y方向上具有规定的距离L1。上述宽度W2被设定为与轿厢门13的出入口的横向宽度相同或比其稍小。另外,上述距离L1被设定为与候梯厅门槛18的Y方向的距离和轿厢门槛47的Y方向的距离之和相同或者比其稍小。
门槛上探测区域E2是用于对例如连接宠物的牵引绳等从乘用轿厢11内延伸到候梯厅15的物体等进行探测的区域。
探测区域E3是用于事先探测(防止)关门动作中的使用者被门夹的区域,被设定在候梯厅15的地板面上。以下,将探测区域E3称为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被设定为从乘用轿厢11的出入口向候梯厅15的方向(Y方向)上具有规定的距离L2。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形状可以是具有与轿厢门13的出入口的宽度同等以上的X方向的宽度的矩形,也可以是从该矩形中除去了门套17a、17b的死角的梯形。在图5中,示出了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形状是具有与轿厢门13的出入口的宽度同等的X方向的宽度的矩形的情况。
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例如是用于对位于候梯厅15的使用者、从候梯厅15向乘用轿厢11接近而来的使用者等进行探测的区域。
另外,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尺寸(或形状)随着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而动态地变更。具体而言,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X方向的宽度以与伴随关门动作的轿厢门13的打开量相应地逐渐变小的方式变更。另外,与轿厢门13的打开量相关的信息可以通过电梯控制装置30实时地进行获取。
如上所述,在本系统中,在拍摄图像上设定上述图5所示的各探测区域E1~E3,以各探测区域E1~E3为对象执行上述图3所示的一系列探测处理。由此,能够探测位于各探测区域E1~E3内的人或物体(的运动),实现与该探测的结果对应的门开闭控制。
另一方面,在上述图3所示的一系列探测处理中,由于为了探测人或物体(的运动)而利用的亮度差的阈值始终为相同的值,所以有可能产生如下的问题。另外,上述亮度差的阈值例如在摄像机12的初始设定时(设置时),与探测区域E1~E3的设定一起由维护人员设定。另外,上述的亮度差的阈值是为了探测人或物体而设定的值,因此,以下有时也称为用于探测人或物体的灵敏度或简称为探测灵敏度来进行说明。
例如,根据设置电梯的建筑物的不同,有时候梯厅的地板材料按每个楼层而不同。具体而言,有时在某楼层利用大理石等容易反射光的地板材料,而在其他楼层利用地毯等难以反射光的地板材料。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用于探测人或物体的灵敏度如上所述始终为相同的值,且该探测灵敏度例如被设定为在地板材料为地毯的楼层能够适当地探测人或物体的探测灵敏度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地板材料为大理石的楼层将地板面映入的影子误探测为人或物体。这是因为,在难以反射光的地板材料的楼层中,地板面难以映入影子,所以考虑地板面映入的影子的必要性低,能够适当地探测人或物体的探测灵敏度被设定为较高的值,但在容易反射光的地板材料的楼层等地板面容易映入影子的楼层中该探测灵敏度过高。
另外,在用于探测人或物体的灵敏度如上所述始终为相同的值,且该探测灵敏度例如被设定为在地板材料为大理石的楼层能够适当地探测人或物体的探测灵敏度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地板材料为地毯的楼层不能高精度地探测人或物体(即,发生未探测)。这是因为,在容易反射光的地板材料的楼层中,地板面容易映入影子,因此考虑到地板面映入影子,能够适当地探测人或物体的探测灵敏度被设定为较低的值,但在难以反射光的地板材料的楼层等地板面难以映入影子的楼层中该探测灵敏度过低。
根据上述的误探测,由于进行了由电梯控制装置30进行的错误的门开闭控制,所以,例如,轿厢门13的开门速度变慢(或者,轿厢门13无论经过多久都不开门),轿厢门13的开门状态被维持,无论经过多久轿厢门13都不关门(或者,轿厢门13多次再次打开)等的事态可能发生。另外,根据上述的未探测,由于不能对需要探测的人或物体进行探测,所以有可能不能防止被拉入事故、被夹住事故等的门事故。这些对于使用者来说不是优选的。
另外,在此,以候梯厅的地板材料按每个楼层不同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在候梯厅的地板面的颜色按每个楼层不同的情况下,也与上述情况同样,有可能发生误探测、未探测。
另外,即使候梯厅的地板材料、地板面的颜色没有按每个楼层而不同,由于候梯厅的亮度因外部光、照明而根据时间段而不同,因此,例如,在探测灵敏度被设定为白天可适当地探测人或物体的值的情况下,在白天以外的时间段不能适当地探测人或物体,或者也有可能误探测人或物体以外的某一个(例如影子等)。
如上所述,在探测灵敏度总是被设定为相同值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误探测、未探测。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的特征在于,能够根据楼层或时间段来变更对各探测区域E1~E3设定的探测灵敏度。以下,将初始设定时设定的探测灵敏度称为基准灵敏度或基准阈值进行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的特征还在于,除了上述探测灵敏度之外,还能够根据楼层或时间段来变更各探测区域E1~探测3的尺寸(或形状)。以下,将初始设定时设定的各探测区域E1~E3的尺寸称为基准尺寸进行说明。
为了对各探测区域E1~E3设定与基准灵敏度不同的探测灵敏度,并且为了设定与基准尺寸不同尺寸的探测区域E1~E3,在图像处理装置20的存储部21中存储与对各探测区域E1~E3设定的探测灵敏度以及尺寸相关的设定值信息。该设定值信息例如在摄像机12的初始设定时,与上述基准尺寸的各探测区域E1~E3的设定以及上述基准灵敏度的设定一起,根据维护人员的操作而预先存储。
图6是表示存储在存储部21中的设定值信息的数据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6所示,设定值信息是将楼层、时间段、各探测区域E1~E3的尺寸(或形状)、和对各探测区域E1~E3设定的探测灵敏度对应起来的信息。另外,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尺寸及探测灵敏度分为轿厢门13为全开状态的情况和轿厢门13为关门动作中的情况而设定。
例如,设定值信息I1对应包含楼层“2”、时间段“8:00-18:00”、被拉入探测区域E1的尺寸“-(空栏)”以及探测灵敏度“-”、门槛上探测区域E2的尺寸“-”以及探测灵敏度“探测灵敏度(高)”、轿厢门13为全开状态的情况下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尺寸“-”以及探测灵敏度“探测灵敏度(高)”、轿厢门13为关门动作中的情况下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尺寸“尺寸(影子)”以及探测灵敏度“探测灵敏度(低)”。
根据该设定值信息I1,在乘用轿厢11在“8:00-18:00”的期间停止在“2层”的情况下的各探测区域E1~E3的尺寸以及探测灵敏度如下设定。
·由于被拉入探测区域E1的尺寸及探测灵敏度都是“-(空栏)”,所以尺寸及探测灵敏度不从初始设定时的基准尺寸及基准灵敏度变更。
·由于门槛上探测区域E2的尺寸为“-”,所以尺寸不从初始设定时的基准尺寸变更,由于门槛上探测区域E2的探测灵敏度为“探测灵敏度(高)”,所以探测灵敏度变更为比基准灵敏度高的值即“探测灵敏度(高)”。
·由于全开状态的情况下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尺寸为“-”,所以尺寸不从初始设定时的基准尺寸变更,由于全开状态的情况下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探测灵敏度为“探测灵敏度(高)”,所以探测灵敏度变更为比基准灵敏度高的值即“探测灵敏度(高)”。
·由于关门动作中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尺寸为“尺寸(影子)”,所以尺寸从基准尺寸变更为不会将后述的门影误探测为人或物体的“尺寸(影子)”,并且,由于关门动作中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探测灵敏度为“探测灵敏度(低)”,所以探测灵敏度变更为比基准灵敏度低的值即“探测灵敏度(低)”。
如上所述,根据设定值信息I1,能够将各探测区域E1~E3的尺寸及探测灵敏度变更为乘用轿厢11在“8:00-18:00”期间停止在“2层”的情况下的合适的值。
另外,对于设定值信息I2~I4的情况,也能够通过与设定值信息I1的情况相同的方法进行理解,因此省略设定值信息I2~I4的数据结构的具体说明。
在此,对关门动作中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尺寸即“尺寸(影子)”进行说明。以下,首先,对可能伴随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而映入候梯厅15的地板面的门的影子(以下,标记为门影)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然后,对关门动作中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尺寸进行说明。
图7是用于说明在乘用轿厢11内的天花板面的中心部设置有照明设备LS的情况下的门影的形成方法的图,图7的(a)表示轿厢门13为全开状态的情况,图7的(b)表示轿厢门13的打开量为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以上的情况,图7的(c)表示轿厢门13的打开量小于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的情况。
在轿厢门13为全开状态的情况下,由于轿厢门13被收纳在门暗箱42中,所以如图7的(a)所示,不能形成门影。另一方面,在轿厢门13的打开量为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以上的情况下,如图7的(b)所示,在由连接照明设备LS与轿厢门13的门挡侧的一端部(图中的点M)的直线定义的区域R1内形成门影。同样,在轿厢门13的打开量小于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的情况下,如图7的(c)所示,在由连接照明设备LS与轿厢门13的门挡侧的一端部(图中的点N)的直线定义的区域R2内形成门影。
另外,在图7中,设想了照明设备LS设置在乘用轿厢11内的天花板面的中心部的情况,但在照明设备LS设置在不同的位置的情况下,也与图7的(a)~(c)所示的情况相同,在轿厢门13为全开状态的情况下不能形成门影,另一方面,在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中,在由连接照明设备LS与轿厢门13的门挡侧的一端部的直线定义的区域内形成门影。
另外,在图7中,设想了照明设备LS为1个的情况,但即使在乘用轿厢11内设置多个照明设备LS的情况下,在轿厢门13为全开状态的情况下,也与图7的(a)所示的情况同样地不能形成门影。另一方面,在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中,在由连接各照明设备LS与轿厢门13的门挡侧的一端部的直线分别定义的多个区域内形成门影。
如上所述,在候梯厅15的地板面(的上述区域R1、R2)上,随着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有可能映入门影。
图8是用于说明关门动作中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即基准尺寸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与参照图7说明的门影的关系的图,图8的(a)表示轿厢门13的打开量为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以上的情况,图8的(b)表示轿厢门13的打开量小于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的情况。另外,基准尺寸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Y方向(候梯厅方向)的距离不变,仅X方向的宽度以与轿厢门13的打开量相应地逐渐变小的方式变化。
在轿厢门13的打开量为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以上的情况下,如图7的(b)所示,虽然在区域R1形成门影,但由于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也与门的打开量相应地变小,所以如图8的(a)所示,门影不会映入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内。
另一方面,在轿厢门13的打开量小于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的情况下,如图7的(c)所示,由于在区域R2形成门影,所以门影的一部分会映入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内。由此,存在门影的一部分被误探测为人或物体的可能性。
用于抑制这种误探测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是“尺寸(影子)”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
图9是用于说明关门动作中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即“尺寸(影子)”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与参照图7说明的门影的关系的图,图9的(a)表示轿厢门13的打开量为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以上的情况,图9的(b)表示轿厢门13的打开量小于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的情况。
在轿厢门13的打开量为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以上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仅与轿厢门13的打开量相应地使X方向的宽度变化,门影不会映入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内,因此,如图9的(a)所示,“尺寸(影子)”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与基准尺寸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同样地,Y方向的距离不变,仅X方向的宽度以与轿厢门13的打开量相应地逐渐变小的方式变化。
另一方面,在轿厢门13的打开量小于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仅与轿厢门13的打开量相应地使X方向的宽度变化,门影有可能映入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内。因此,如图9的(b)所示,“尺寸(影子)”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除了X方向的宽度之外,还以Y方向的距离逐渐变小的方式变化。具体而言,在轿厢门13的打开量小于门的横向宽度的一半的情况下,“尺寸(影子)”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在不映入门影的区域中,在X方向上具有比轿厢门13的打开量短的宽度,在Y方向上具有比上述距离L2短的距离。
由此,能够抑制门影的一部分映入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内,因此能够抑制将门影的一部分误探测为人或物体。
另外,在此,说明了将关门动作中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的尺寸变更为考虑了门影的尺寸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设定值信息变更其他探测区域的尺寸。例如,在预测为乘用轿厢11内拥挤的时间段中,考虑到映入处于乘用轿厢11内的人的影子的可能性,也可以根据设定值信息将被拉入探测区域E1-3的尺寸变更得较小。
接着,参照图10的流程图,对能够根据存储在存储部21中的设定值信息来设定各探测区域E1~E3的尺寸及探测灵敏度的本系统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作为初始设定,由图像处理装置20所具备的探测部22的探测区域设定部22a执行探测区域设定处理(步骤S11)。该探测区域设定处理例如在设置摄像机12时或者调整摄像机12的设置位置时执行。
根据该探测区域设定处理,在由摄像机12拍摄到的图像上设定基准尺寸的多个探测区域E1~E3,将各探测区域E1~E3的探测灵敏度设定为基准灵敏度。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被拉入探测区域E1-1、E1-2被设定在正面柱41a、41b的内侧侧面41a-1、41b-1上,被拉入探测区域E1-3被设定在乘用轿厢11的地板面19上。另外,如图5所示,门槛上探测区域E2被设定在候梯厅门槛18以及轿厢门槛47上,轿厢门13全开时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被设定在候梯厅15的地板面上。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与关门动作相应地动态变化的探测区域被设定在候梯厅15的地板面上,作为轿厢门13进行关门动作时的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
在设定各探测区域E1~E3时,在拍摄图像上映出乘用轿厢11的地板面19、正面柱41a、41b、轿厢门槛47、以及候梯厅15的地板面、候梯厅门槛18等的区域根据乘用轿厢11的各构成部的设计值、摄像机12的固有值来计算。乘用轿厢11的各构成部的设计值、摄像机12的固有值例如包含以下的项目。
·面宽的宽度(轿厢的出入口的横向宽度)
·门的高度
·柱的宽度
·门的类型(对开/右侧或左侧的旁开)
·地板、墙壁的面积
·摄像机相对于面宽的相对位置(三维)
·摄像机的角度(3轴)
·摄像机的视场角(焦距)
探测区域设定部22a根据上述的各种值,计算在拍摄图像上映出应设定各探测区域E1~E3的区域的区域,对该计算出的区域设定各探测区域E1~E3。
接着,对乘用轿厢11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摄像机12以规定的帧频开始拍摄包含乘用轿厢11内及候梯厅15在内的拍摄对象。摄像机12的拍摄持续地进行。图像处理装置20按时间序列获取由摄像机12拍摄到的图像(步骤S12)。获取到的图像被依次保存在存储部21中。
当为了使乘用轿厢11停止在任意的楼层而开始减速时(步骤S13的“是”),探测区域设定部22a从电梯控制装置30获取表示接下来停止的楼层的楼层信息和表示当前时刻的时刻信息进行(步骤S14)。
探测区域设定部22a判定是否存在包含与获取到的楼层信息以及时刻信息所表示的条件一致的值的设定值信息(即,判定在存储部21中是否存储有包含楼层信息所表示的楼层和时间段的设定值信息,该时间段包含时刻信息所表示的当前时刻)(步骤S15)。
在存在包含与条件一致的值的设定值信息的情况下(步骤S15的“是”),探测区域设定部22a从存储部21读出包含与条件一致的值的设定值信息,并根据该设定值信息,变更(重新设定)各探测区域E1~E3的尺寸及探测灵敏度。由此,各探测区域E1~E3的尺寸及探测灵敏度被设定为基于上述设定值信息的值(步骤S16)。
另一方面,在不存在包含与条件一致的值的设定值信息的情况下(步骤S15的“否”),探测区域设定部22a将各探测区域E1~E3的尺寸及探测灵敏度保持为基准尺寸及基准灵敏度。由此,各探测区域E1~E3的尺寸及探测灵敏度被设定为基准尺寸及基准灵敏度(步骤S17)。
之后,探测处理部22b在轿厢门13被打开之前,执行以被拉入探测区域E1为对象的探测处理(步骤S18)。具体而言,探测处理部22b以所获取的拍摄图像中包含的多个块中的被拉入探测区域E1内的块为对象,执行图3所示的一系列探测处理。
上述步骤S18的探测处理的结果从图像处理装置20输出到电梯控制装置30(步骤S19)。在接收到上述步骤S18的探测处理的结果之后,电梯控制装置30执行与以被拉入探测区域E1为对象的探测处理的结果对应的对应处理(以下,记为第一对应处理)(步骤S20)。
在此,参照图11的流程图,对第一对应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
在被拉入探测区域E1内未探测到人或物体(的运动)的情况下(步骤S20-1的“否”),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2如通常那样进行使轿厢门13开门的控制(步骤S20-2),结束第一对应处理。
另一方面,在被拉入探测区域E1内探测到人或物体(的运动)的情况下(步骤S20-1的“是”),电梯控制装置30的通知部33通过乘用轿厢11内的扬声器46进行声音广播,唤起乘用轿厢11内的使用者的注意以使其离开轿厢门13(步骤S20-3)。之后,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2进行以比通常慢的开门速度打开轿厢门13的控制(步骤S20-4),结束第一对应处理。
另外,也可以在执行上述步骤S20-3的处理后经过规定时间后执行上述步骤S20-4的处理。由此,能够确保使用者从轿厢门13离开的时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被拉入轿厢门13的事故。
另外,在此,即使在被拉入探测区域E1内探测到人或物体,电梯控制装置30也在唤起使用者注意后,以比通常时慢的速度打开轿厢门13,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只要在被拉入探测区域E1内探测到人或物体,电梯控制装置30就不打开轿厢门13。但是,这样的门开闭控制具有能够大幅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的优点,另一方面,存在使运转效率降低的可能性,因此,例如,也可以在从被拉入探测区域E1内探测到人或物体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即使在被拉入探测区域E1内依旧探测到人或物体,也打开轿厢门13。
另外,在这里,假设在轿厢门13开门之前执行以被拉入探测区域E1为对象的探测处理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在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中也同样,也可以执行以被拉入探测区域E1为对象的探测处理。在开门动作中被拉入探测区域E1内探测到人或物体的情况下,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2进行使轿厢门13的开门动作暂时停止、或者使轿厢门13向反方向(关门方向)移动等的控制。
再次返回图10的说明。当第一对应处理的结果是轿厢门13开门时,探测处理部22b执行以各探测区域E1~E3为对象的探测处理(步骤S21)。具体而言,探测处理部22b将所获取的拍摄图像中包含的多个块中的各探测区域E1~E3内的块分别作为对象,执行图3所示的一系列的探测处理。
上述步骤S21的探测处理的结果从图像处理装置20输出到电梯控制装置30(步骤S22)。在接收到上述步骤S22的探测处理的结果时,电梯控制装置30执行与以各探测区域E1~E3为对象的探测处理的结果对应的对应处理(以下,记为第二对应处理)(步骤S23),结束本系统中的一系列的动作。
在此,参照图12的流程图,对第二对应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
在各探测区域E1~E3内未探测到人或物体(的运动)的情况下(步骤S23-1的“否”),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2如通常那样进行使轿厢门13关门的控制(步骤S23-2),结束第二对应处理。当通过门开闭控制部32使轿厢门13完全关闭之后,乘用轿厢11朝向下一个目的楼层出发。
另一方面,在各探测区域E1~E4内的任意一个中探测到人或物体(的运动)的情况下(步骤S23-1的“是”),电梯控制装置30执行与探测到人或物体(的运动)的探测区域对应的处理(步骤S23-3)。
例如,在被拉入探测区域E1或门槛上探测区域E2内探测到人或物体的情况下,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2维持轿厢门13的开门状态(全开状态),通知部33唤起乘用轿厢11内的使用者的注意以使其离开出入口附近。另外,在候梯厅侧探测区域E3内探测到人或物体的情况下,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2维持轿厢门13的开门状态。
另外,在多个探测区域内探测到人或物体的情况下,电梯控制装置30分别执行与探测到人或物体的各探测区域对应的处理。
另外,在这里,假设在轿厢门13全开时执行以各探测区域E1~E3为对象的探测处理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在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中也同样,执行以各探测区域E1~E3为对象的探测处理。在关门动作中各探测区域E1~E3内探测到人或物体的情况下,电梯控制装置30的门开闭控制部32基本上中断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进行使轿厢门13向反方向(开门方向)移动的再次打开等控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具备:摄像机12,其设置在乘用轿厢11的门13附近,拍摄包含乘用轿厢11内及候梯厅15在内的图像;探测区域设定部22a,其在拍摄到的图像上设定用于对人或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区域E1~E3,根据停止楼层变更所设定的探测区域E1~E3中的探测灵敏度;探测处理部22b,其以所设定的探测区域E1~E3为对象,执行用于对人或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处理;以及电梯控制装置30,其使探测处理的结果反映到乘用轿厢11的门13的门开闭控制中。由此,能够根据停止楼层设定(变更)各探测区域E1~E3的探测灵敏度,能够实现不受候梯厅的地板材料、地板面的颜色的影响的探测处理,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探测精度。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还能够根据停止楼层变更探测区域E1~E3的尺寸,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探测精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具备:摄像机12,其设置在乘用轿厢11的门13附近,拍摄包含乘用轿厢11内及候梯厅15在内的图像;探测区域设定部22a,其在拍摄到的图像上设定用于对人或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区域E1~E3,并根据时间段变更所设定的探测区域E1~E3中的探测灵敏度;探测处理部22b,其以所设定的探测区域E1~E3为对象,执行用于对人或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处理;以及电梯控制装置30,其使探测处理的结果反映到乘用轿厢11的门13的门开闭控制中。由此,能够根据时间段设定(变更)各探测区域E1~E3的探测灵敏度,能够实现不受外部光、照明引起的候梯厅的亮度变化的影响的探测处理,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探测精度。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还能够根据时间段来变更探测区域E1~E3的尺寸,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探测精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是根据停止楼层、时间段来变更各探测区域E1~E3的探测灵敏度或尺寸中的至少一方,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季节来变更各探测区域E1~E3的探测灵敏度或尺寸中的至少一方。在该情况下,在设定值信息中,除了“楼层”以及“时间段”的项目之外,还包含“季节”的项目。由此,不仅能够应对停止楼层、时间段,还能够应对季节,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探测精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是根据停止楼层、时间段,将各探测区域E1~E3的探测灵敏度从基准灵敏度变更为基于设定值信息的值,将尺寸从基准尺寸变更为基于设定值信息的值,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停止楼层、时间段,使各探测区域E1~E3的设定本身无效。在该情况下,对设定值信息的探测灵敏度及尺寸设定“无效”的值。由此,在某楼层、某时间段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影子,即使在仅通过变更探测灵敏度、尺寸也不能抑制误探测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探测精度。
另外,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拍摄单元,其设置在乘用轿厢的门附近,拍摄包含乘用轿厢内及候梯厅在内的图像;
设定单元,其在拍摄到的图像上设定用于对人或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区域;
探测单元,其以所设定的探测区域为对象,将由所述拍摄单元拍摄到的拍摄图像划分为一定尺寸的块,计算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将当前拍摄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与当前拍摄图像的前一拍摄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进行比较,在存在具有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亮度差的块的情况下,判定为探测到所述人或物体的运动;
控制单元,其使所述探测单元的判定结果反映到所述乘用轿厢的门的门开闭控制中;以及
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存储表示楼层和用于在对应的楼层由所述探测单元判定是否存在所述人或物体的运动的亮度差的阈值的设定值信息,
所述设定单元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设定值信息,根据停止楼层变更所述设定的探测区域中的亮度差的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单元执行如下处理:
当为了使所述乘用轿厢停止在任意的楼层而开始减速时,获取表示下一个停止楼层的楼层信息,
判定所述存储单元中是否存储有与获取到的楼层信息所表示的停止楼层对应的设定值信息,
在所述存储单元中未存储有与所述停止楼层对应的设定值信息的情况下,使所述停止楼层的亮度差的阈值保持初始设定时设定的亮度差的阈值不变,
在所述存储单元中存储有与所述停止楼层对应的设定值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停止楼层的亮度差的阈值从所述初始设定时设定的亮度差的阈值变更为与所述停止楼层对应的设定值信息所表示的亮度差的阈值。
3.根据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停止楼层来变更所述探测区域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单元将所述探测区域的尺寸变更为不受所述乘用轿厢的门的影子的影响的尺寸。
5.一种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拍摄单元,其设置在乘用轿厢的门附近,拍摄包含乘用轿厢内及候梯厅在内的图像;
设定单元,其在拍摄到的图像上设定用于对人或物体进行探测的探测区域;
探测单元,其以所设定的探测区域为对象,将由所述拍摄单元拍摄到的拍摄图像划分为一定尺寸的块,计算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将当前拍摄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与当前拍摄图像的前一拍摄图像的每个块的平均亮度值进行比较,在存在具有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亮度差的块的情况下,判定为探测到所述人或物体的运动;
控制单元,其使所述探测单元的判定结果反映到所述乘用轿厢的门的门开闭控制中;以及
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存储表示时间段和用于在对应的时间段由所述探测单元判定是否存在所述人或物体的运动的亮度差的阈值的设定值信息,
所述设定单元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设定值信息,根据时间段变更所述设定的探测区域中的亮度差的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单元执行如下处理:
当为了使所述乘用轿厢停止在任意的楼层而开始减速时,获取表示当前时刻的时刻信息,
判定所述存储单元中是否存储有与获取到的时刻信息所表示的当前时刻对应的设定值信息,
在所述存储单元中未存储有与所述当前时刻对应的设定值信息的情况下,使接下来停止的楼层的亮度差的阈值保持初始设定时设定的亮度差的阈值不变,
在所述存储单元中存储有与所述当前时刻对应的设定值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接下来停止的楼层的亮度差的阈值从所述初始设定时设定的亮度差的阈值变更为与所述当前时刻对应的设定值信息所表示的亮度差的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时间段变更所述探测区域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单元将所述探测区域的尺寸变更为不受所述乘用轿厢的门的影子的影响的尺寸。
CN202010428637.6A 2019-09-05 2020-05-20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Active CN112441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2120 2019-09-05
JP2019162120A JP6843935B2 (ja) 2019-09-05 2019-09-05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1490A CN112441490A (zh) 2021-03-05
CN112441490B true CN112441490B (zh) 2022-09-06

Family

ID=74733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28637.6A Active CN112441490B (zh) 2019-09-05 2020-05-20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43935B2 (zh)
CN (1) CN1124414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40124314A1 (en) 2021-03-10 2024-04-18 Daicel Corporation Particle-immobilized substrate, method for producing particle-immobilized substrate, method for producing diamond-film-immobilized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diamond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21380A (ja) * 1990-09-10 1992-04-22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監視診断システム
US5284225A (en) * 1991-09-23 1994-02-08 Memco Limited Lift door apparatus
JP2005096903A (ja) * 2003-09-22 2005-04-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06176312A (ja) * 2004-12-24 2006-07-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856024A (zh) * 2005-04-26 2006-11-01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图像获取装置
CN106966275A (zh) * 2016-01-13 2017-07-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6966280A (zh) * 2016-01-13 2017-07-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8622778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8622776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乘梯探测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7795B1 (ja) * 2017-03-24 2018-08-22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乗車検知システム
JP6367411B1 (ja) * 2017-03-24 2018-08-0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524294B1 (ja) * 2018-03-22 2019-06-0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21380A (ja) * 1990-09-10 1992-04-22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監視診断システム
US5284225A (en) * 1991-09-23 1994-02-08 Memco Limited Lift door apparatus
JP2005096903A (ja) * 2003-09-22 2005-04-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06176312A (ja) * 2004-12-24 2006-07-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856024A (zh) * 2005-04-26 2006-11-01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图像获取装置
CN106966275A (zh) * 2016-01-13 2017-07-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6966280A (zh) * 2016-01-13 2017-07-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8622778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8622776A (zh) * 2017-03-24 2018-10-09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乘梯探测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38087A (ja) 2021-03-11
JP6843935B2 (ja) 2021-03-17
CN112441490A (zh) 2021-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30114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6242966B1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CN110294391B (zh) 使用者检测系统
CN113428752A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CN111704012A (zh)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CN112441490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CN112429609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JP7009411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2021006486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JP2021100880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N111717748B (zh)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CN112551292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CN112441497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CN112456287B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CN112340581A (zh) 电梯的使用者探测系统
JP7135144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利用者検知システム
CN111704013A (zh)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JP7423735B1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11453588B (zh) 电梯系统
CN113911868A (zh) 电梯的使用者检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