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15880A -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15880A
CN113015880A CN201880099441.8A CN201880099441A CN113015880A CN 113015880 A CN113015880 A CN 113015880A CN 201880099441 A CN201880099441 A CN 201880099441A CN 113015880 A CN113015880 A CN 1130158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ipe
refrigerant
tub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94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谷英树
石山宗希
田代雄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015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58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4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in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3/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 F28F13/18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pplying coatings, e.g. radiation-absorbing, radiation-reflecting; by surface treatment, e.g. polishing
    • F28F13/185Heat-exchange surfaces provided with microstructures or with porous coatings
    • F28F13/187Heat-exchange surfaces provided with microstructures or with porous coating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vaporator surfaces or condenser surfaces, e.g. with nucleation si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1Geometry problems, e.g. for reducing siz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热交换器(1)具备传热管(3、4)。传热管包括第一管部(3)和相对于第一管部相互并联连接的多个第二管部(4)。第一管部具有第一内周面(30)和相对于第一内周面凹陷且在传热管的周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第一槽部(31)。多个第二管部各自具有第二内周面(40)和相对于第二内周面凹陷且在周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第二槽部(41)。关于多个第一槽部和多个第二槽部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多个第一槽部小于多个第二槽部。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7-263492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热交换器:位于上方的制冷剂配管为在内表面设有槽的带槽管部,位于下方的制冷剂配管为在内表面未设置槽的平滑管部。一根带槽管部与一根平滑管部串联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634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热交换器中,未设置槽部的平滑管部的压力损失比设有槽部的带槽管部的热交换性能低。
然而,在上述热交换器中,未设置槽部的平滑管部的热交换性能也比设有槽部的带槽管部的热交换性能低。
因此,上述热交换器与具备仅由平滑管部构成的传热管的热交换器相比,压力损失高,与具备仅由带槽管部构成的传热管的热交换器相比,热交换性能低。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与以往的热交换器相比,降低整个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并且在整个热交换器中抑制热交换性能的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传热管。传热管包括第一管部和相对于第一管部相互并联连接的多个第二管部。第一管部具有第一内周面和相对于第一内周面凹陷且在传热管的周向上排列配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槽部。多个第二管部各自具有第二内周面和相对于第二内周面凹陷且在周向上排列配置的至少一个第二槽部。对于至少一个第一槽部和至少一个第二槽部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至少一个第一槽部小于至少一个第二槽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与以往的热交换器相比,降低整个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并且在整个热交换器中抑制热交换性能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第一管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第二管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第一管部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第二管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第一管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第二管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原则上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01、作为流路切换部的四通阀102、减压部103、第一热交换器1以及第二热交换器11。制冷循环装置100还具备向第一热交换器1送风的第一风扇104和向第二热交换器11送风的第二风扇105。
压缩机101具有排出制冷剂的排出口和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口。减压部103例如是膨胀阀。减压部103与第一热交换器1的第一流入流出部5连接。
四通阀102具有:第一开口部P1,其经由排出配管与压缩机101的排出口连接;第二开口部P2,其经由吸入配管与压缩机101的吸入口连接;第三开口部P3,其与第一热交换器1的第二流入流出部6a和第三流入流出部6b连接;以及第四开口部P4,其与第二热交换器11连接。四通阀102设置成对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进行切换,在第一状态下,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且第二热交换器1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第二状态下,第二热交换器1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且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此外,图1所示的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处于上述第一状态时的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图1所示的虚线箭头表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处于上述第二状态时的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
<第一热交换器的结构>
如图2所示,第一热交换器1例如主要具备多个翅片2和多个传热管3、4。第一热交换器1设置成使向沿着多个翅片2的方向流动的气体与在多个传热管3、4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多个传热管3、4包括多个第一管部3和多个第二管部4。各第一管部3的外径与各第二管部4的外径相等。
多个第一管部3经由第一连接部20相互串联连接。多个第二管部4具有经由第二连接部21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一组的第二管部4a和经由多个第三连接部22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二组的第二管部4b。第一组的第二管部4a及第二组的第二管部4b分别经由第四连接部23与多个第一管部3串联连接。第一组的第二管部4a及第二组的第二管部4b经由第四连接部23相互并联连接。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21及第三连接部22分别作为将2个流入流出口串联连接的连接管而构成。第四连接部23作为相对于1个流入流出口并联连接2个以上的流入流出口的分支管而构成。此外,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21及第三连接部22与多个传热管3、4的各一端连接,用虚线表示的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21及第三连接部22与多个传热管3、4的各另一端连接。
经由第一连接部20相互串联连接的多个第一管部3构成第一制冷剂流路。经由第二连接部21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一组的第二管部4a构成第二制冷剂流路。经由第三连接部22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二组的第二管部4b构成第三制冷剂流路。第二制冷剂流路及第三制冷剂流路构成相对于第一制冷剂流路分支的分流路。
第一制冷剂流路的一端经由第一流入流出部5与减压部103连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四连接部23与第二制冷剂流路的一端及第三制冷剂流路的一端连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二流入流出部6a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连接。第三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三流入流出部6b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连接。
各第一管部3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如图3所示,各第一管部3具有第一内周面30和多个第一槽部31。第一内周面30是与在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制冷剂接触的面。各第一槽部31相对于第一内周面30凹陷。多个第一槽部31各自的结构例如彼此相同。各第一槽部31在第一管部3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各第一槽部31相对于第一管部3的中心轴O设置成螺旋状。各第一槽部31与第一管部3的径向交叉。各第一槽部31的上述周向的宽度例如设置成随着朝向第一管部3的径向的外周而变窄。
各第二管部4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第一组的第二管部4a的每一个和第二组的第二管部4b的每一个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如图4所示,各第二管部4具有第二内周面40和多个第二槽部41。第二内周面40是与在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制冷剂接触的面。各第二槽部41相对于第二内周面40凹陷。多个第二槽部41各自的结构例如彼此相同。各第二槽部41在第二管部4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各第二槽部41相对于第二管部4的中心轴O设置成螺旋状。各第二槽部41与第二管部4的径向交叉。各第二槽部41的上述周向的宽度例如设置成随着朝向第二管部4的径向的外周而变窄。
如图3所示,第一槽部31的条数定义为在与第一管部3的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在上述周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槽部31的数量。如图4所示,第二槽部41的条数定义为在与第二管部4的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在上述周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二槽部41的数量。第一槽部31的条数小于第二槽部41的条数。换言之,上述周向上的各第一槽部31的宽度比上述周向上的各第二槽部41的宽度宽。
各第一槽部31的深度(详细情况后述)例如与各第二槽部41的深度相等。各第一槽部31的螺纹升角(详细情况后述)例如与各第二槽部41的螺纹升角相等。
<第一热交换器1内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制冷循环装置100处于上述第一状态时,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该情况下,第二流入流出部6a和第三流入流出部6b相对于压缩机101的排出口而相互并联连接。因此,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第二流入流出部6a流入第二制冷剂流路,该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从第三流入流出部6b流入第三制冷剂流路。流入到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一边在第一组的第二管部4a内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使其干度逐渐降低。流入到第三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一边在第二组的第二管部4b中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使其干度逐渐降低。流过了第二制冷剂流路及第三制冷剂流路的每一个流路的制冷剂合流并流入第一制冷剂流路。流入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一边在第一管部3中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使其干度进一步降低。流过了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从第一流入流出部5向第一热交换器1的外部流出,流入减压部103。
在制冷循环装置100处于上述第二状态时,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该情况下,由减压部103减压后的制冷剂的全部量从第一流入流出部5流入第一制冷剂流路。流入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一边在第三管部3内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使其干度逐渐增加。流过了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被分流,其一部分流入第二制冷剂流路,其剩余部分流入第三制冷剂流路。流入到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一边在第一组的第二管部4a中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一步蒸发,成为干度更高的状态。流入到第三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一边在第二组的第二管部4b中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一步蒸发,成为干度更高的状态。流过了第二制冷剂流路及第三制冷剂流路的每一个流路的制冷剂从第二流入流出部6a及第三流入流出部6b向第一热交换器1的外部流出,流入压缩机101的吸入口。
<第一热交换器1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性能>
传热管中与制冷剂接触的面的面积越大,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性能越高。
在第一管部3中与制冷剂接触的面是第一内周面30以及第一槽部31的内表面。在第二管部4中与制冷剂接触的面是第二内周面40以及第二槽部41的内表面。第二管部4的外径与第一管部3的外径相等,第二槽部41的条数比第一槽部31的条数多。因此,第二管部4的第二内周面40以及第二槽部41的内表面的面积之和大于第一内周面30以及第一槽部31的内表面的面积之和,第二管部4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性能与第一管部3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性能相比得到提高。
这样,与整个传热管设为与第一管部3相同的带槽配管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性能相比,第一热交换器1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性能得到提高。
<第一热交换器1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制冷剂的比容积越大,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越大,另外,制冷剂的流量越多,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越大。并且,制冷剂流动的传热管的流路阻力越大,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越大。
在上述第一状态下,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干度高的制冷剂流入第二管部4,在第二管部4中冷凝而干度降低的制冷剂流入第一管部3。因此,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大于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并且,第二槽部41的条数比第一槽部31的条数多,因此,第二管部4的流路阻力大于第一管部3的流路阻力。另一方面,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少,例如约为其一半左右。
也就是说,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以及由第二槽部41引起的各第二管部4的流路阻力大于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以及由第一槽部31引起的各第一管部3的流路阻力。与此相对,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流量比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流量少。因此,抑制了各第二管部4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另一方面,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流量比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流量多。与此相对,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以及由第一槽部31引起的各第一管部3的流路阻力小于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以及由第二槽部41引起的各第二管部4的流路阻力。因此,抑制了各第一管部3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在上述第二状态下,在减压部103中减压后的干度低的制冷剂流入第一管部3。在第一管部3中蒸发而干度上升的制冷剂在分流后流入第二管部4。因此,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多,但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小于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并且,第一槽部31的条数比第二槽部41的条数少,因此,第一管部3的流路阻力小于第二管部4的流路阻力。
也就是说,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流量比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流量少。与此相对,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以及由第一槽部31引起的各第一管部3的流路阻力小于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以及由第二槽部41引起的各第二管部4的流路阻力。因此,抑制了各第一管部3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另一方面,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以及由第二槽部41引起的各第二管部4的流路阻力大于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积以及由第一槽部31引起的各第一管部3的流路阻力。与此相对,在各第二管部4中流动的流量比在各第一管部3中流动的流量少。因此,抑制了各第二管部4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这样,在上述第一状态和上述第二状态下,整个第一热交换器1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被抑制得比较低。特别是,与整个传热管设为与第二管部相同的带槽配管的整个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相比,整个第一热交换器1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被抑制得较低。
如上所述,与整个传热管设为与第一管部3相同的带槽配管的热交换器相比,第一热交换器1具有较高的热交换性能,并且与整个传热管设为与第二管部相同的带槽配管的热交换器相比,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被抑制得较低。也就是说,第一热交换器1与以往的热交换器相比,降低了整个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并且在整个热交换器中抑制了热交换性能的降低。
在第一热交换器1中,第一管部3的外径与第二管部4的外径相同,传热管3、4的外径与其位置无关而设为恒定。供第一管部3及第二管部4插入的翅片2的各贯通孔的孔径也设为恒定。因此,例如与为了降低压力损失而根据位置来变更传热管的外径及内径的热交换器相比,第一热交换器1容易组装。
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因此,与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效率高。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及第一热交换器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及第一热交换器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在各第一槽部31的深度小于各第二槽部41的深度这一点上不同。
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与第一管部3的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一槽部31的条数例如和与第二管部4的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二槽部41的条数相等。
如图5所示,第一槽部31的深度H1定义为:第一槽部31的上述周向的中心处的、延长了第一内周面30的假想线L1与第一槽部3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各第一槽部31的深度H1彼此相等。如图6所示,第二槽部41的深度H2定义为:第二槽部41的上述周向的中心处的、延长了第二内周面40的假想线L2与第二槽部4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各第二槽部41的深度H2彼此相等。
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各第一槽部31的深度H1小于各第二槽部41的深度H2。第一槽部31的内表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槽部41的内表面的面积。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第二管部4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性能与第一管部3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性能相比得到提高。
另外,第二管部4的流路阻力大于第一管部3的流路阻力。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抑制了各第二管部4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这样,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与第一管部3的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一槽部31的条数例如也可以小于与第二管部4的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二槽部41的条数。在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为了实现整个第一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所需要的第一管部3与第二管部4之间的流路阻力差根据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41的条数及深度这两个参数的各差值来设计,因此,即使在例如上述流路阻力差仅根据该两个参数的一方的差值而难以设计的情况下,也能比较容易地实现该流路阻力差。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及第一热交换器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及第一热交换器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在各第一槽部31的螺纹升角小于各第二槽部41的螺纹升角这一点上不同。
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与第一管部3的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一槽部31的条数例如和与第二管部4的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二槽部41的条数相等。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各第一槽部31的深度H1例如与各第二槽部41的深度H2相等。
如图7所示,第一槽部31的螺纹升角θ1定义为第一槽部3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管部3的中心轴O所成的角度。各第一槽部31的螺纹升角θ1彼此相等。
如图8所示,第二槽部41的螺纹升角θ2定义为第二槽部4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二管部4的中心轴O所成的角度。各第二槽部41的螺纹升角θ2彼此相等。
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各第一槽部31的螺纹升角θ1小于各第二槽部41的螺纹升角θ2。这样的各第一槽部31的沿着延伸方向的长度小于各第一槽部31的沿着延伸方向的长度。因此,在第一槽部31的条数及深度等于或小于各第二槽部41的条数及深度时,第一槽部31的内表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槽部41的内表面的面积。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第二管部4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性能与第一管部3中的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性能相比得到提高。
另外,第二管部4的流路阻力大于第一管部3的流路阻力。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抑制了各第二管部4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这样,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与第一管部3的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一槽部31的条数例如也可以小于与第二管部4的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二槽部41的条数。在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为了实现整个第一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所需要的第一管部3与第二管部4之间的流路阻力差根据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41的条数及螺纹升角这2个参数的各差值来设计,因此,即使在例如上述流路阻力差仅根据该2个参数的一方的差值而难以设计的情况下,也能比较容易地实现该流路阻力差。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各第一槽部31的深度H1也可以小于各第二槽部41的深度H2。在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为了实现整个第一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所需要的第一管部3与第二管部4之间的流路阻力差根据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41的深度及螺纹升角这2个参数的各差值来设计,因此,即使在例如上述流路阻力差仅根据该2个参数的一方的差值而难以设计的情况下,也能比较容易地实现该流路阻力差。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及第一热交换器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及第一热交换器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不同点在于,第一槽部31的上述条数小于第二槽部41的上述条数,并且各第一槽部31的深度H1小于各第二槽部41的深度H2,且各第一槽部31的螺纹升角θ1小于各第二槽部41的螺纹升角θ2。
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也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1~3的第一热交换器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起到与它们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为了实现整个第一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所需要的第一管部3与第二管部4之间的流路阻力差根据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41的常数、深度及螺纹升角这三个参数的各差值来设计,因此,即使在例如上述流路阻力差仅根据该3个参数中的任意1个或2个的差值而难以设计的情况下,也能比较容易地实现该流路阻力差。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4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多个第一槽部31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小于多个第二槽部41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及第一热交换器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及第一热交换器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在还包括相对于多个第二管部4的每一个而并联连接的多个第三管部7这一点上不同。
多个第三管部7具有经由第五连接部24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一组的第三管部7a、经由第六连接部25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二组的第三管部7b、经由第七连接部26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三组的第三管部7c、以及经由第八连接部27相互串联连接的第四组的第三管部7d。
第一组的第三管部7a及第二组的第三管部7b分别经由第九连接部28与第一组的第二管部4a串联连接。第一组的第三管部7a及第二组的第三管部7b经由第九连接部28相互并联连接。
第三组的第三管部7c及第四组的第三管部7d分别经由第十连接部29与第二组的第二管部4b串联连接。第三组的第三管部7c和第四组的第三管部7d经由第十连接部29相互并联连接。
第五连接部24、第六连接部25、第七连接部26以及第八连接部27分别作为将两个流入流出口串联连接的连接管而构成。第九连接部28和第十连接部29分别作为相对于1个流入流出口并联连接2个以上的流入流出口的分支管而构成。此外,在图9中,用实线表示的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21、第三连接部22、第五连接部24、第六连接部25、第七连接部26以及第八连接部27与多个传热管3、4、7的各一端连接,用虚线表示的第一连接部20、第二连接部21、第三连接部22、第五连接部24、第六连接部25、第七连接部26以及第八连接部27与多个传热管3、4、7的各另一端连接。
第一组的第三管部7a构成第四制冷剂流路。第二组的第三管部7b构成第五制冷剂流路。第四制冷剂流路和第五制冷剂流路构成相对于第二制冷剂流路分支的分流路。
第三组的第三管部7c构成第六制冷剂流路。第四组的第三管部7d构成第七制冷剂流路。第六制冷剂流路和第七制冷剂流路构成相对于第三制冷剂流路分支的分流路。
第一制冷剂流路的一端经由第一流入流出部5与减压部103连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四连接部23与第二制冷剂流路的一端及第三制冷剂流路的一端连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九连接部28与第四制冷剂流路的一端及第五制冷剂流路的一端连接。第三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十连接部29与第六制冷剂流路的一端及第七制冷剂流路的一端连接。
第四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及第六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二流入流出部6a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连接。第五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及第七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三流入流出部6b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连接。
各第三管部7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第一~第四组的第三管部7a、7b、7c、7d分别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各第三管部7具有第三内周面70和多个第三槽部71。第三内周面70是与在第三管部7中流动的制冷剂接触的面。各第三槽部71相对于第三内周面70凹陷。多个第三槽部71各自的结构例如彼此相同。各第三槽部71在第一管部3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各第三槽部71相对于第三管部7的中心轴O设置成螺旋状。各第三槽部71与第三管部7的径向交叉。各第三槽部71的上述周向的宽度例如设置成随着朝向第三管部7的径向的外周而变窄。
第二管部4和第三管部7的相对关系与实施方式1~4中任一项的第一管部3和第二管部4的相对关系相同。也就是说,第二槽部41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小于第三槽部71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此外,第三槽部71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分别与第一槽部31和第二槽部41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同样地定义。
第二槽部41的条数例如超过第一槽部31的条数且小于第三槽部71的条数。即,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之中的、在第一槽部31与第二槽部41之间成立上述大小关系的参数与在第二槽部41与第三槽部71之间成立上述大小关系的参数例如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槽部31、第二槽部41以及第三槽部71例如设置为它们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任意的参数形成两个等级的上述大小关系。另外,例如也可以是第二槽部41的条数超过第一槽部31的条数,且第二槽部41的深度小于多个第三槽部71的深度。即,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之中的、在第一槽部31与第二槽部41之间成立上述大小关系的参数也可以不同于在第二槽部41与第三槽部71之间成立上述大小关系的参数。在上述情况下,第二槽部41的条数也可以与第三槽部71的条数相等。也就是说,对于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在第一槽部31与第二槽部41之间成立上述大小关系的参数,第二槽部41和第三槽部71也可以设置为相等。
实施方式5的第一热交换器1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实施方式5的第一热交换器1中,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相比,在传热管中流路阻力不同的管部的层数多,因此,例如能够更精细地设定该流路阻力,或者能够设定得更大。
此外,在实施方式1~5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第二热交换器11也可以具备与第一热交换器1相同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只要第二热交换器11的第一流入流出部5与减压部103连接,第二流入流出部6a及第三流入流出部6b与四通阀102的第四开口部P4连接即可。
另外,实施方式1~5的制冷循环装置只要具备至少1个第一槽部31以及至少1个第二槽部41即可。在实施方式1~5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1个第二槽部41的情况下,只要对于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第一槽部31小于第二槽部41即可。同样,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至少1个第三槽部71即可。在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1个第三槽部71的情况下,只要对于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第二槽部41小于第三槽部71即可。
如以上这样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对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形。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热交换器、2翅片、3第一管部、4、4a、4b第二管部、5第一流入流出部、6a第二流入流出部、6b第三流入流出部、7、7a、7b、7c、7d第三管部、11第二热交换器、20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2第三连接部、23第四连接部、24第五连接部、25第六连接部、26第七连接部、27第八连接部、28第九连接部、29第十连接部、30第一内周面、31第一槽部、40第二内周面、41第二槽部、70第三内周面、71第三槽部、100制冷循环装置、101压缩机、102四通阀、103减压部、104第一风扇、105第二风扇。

Claims (4)

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传热管,
所述传热管包括第一管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管部相互并联连接的多个第二管部,
所述第一管部具有第一内周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周面凹陷且在所述传热管的周向上排列配置的至少1个第一槽部,
所述多个第二管部各自具有第二内周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二内周面凹陷且在所述周向上排列配置的至少1个第二槽部,
对于所述至少1个第一槽部和所述至少1个第二槽部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所述至少1个第一槽部小于所述至少1个第二槽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传热管还包括相对于所述多个第二管部的每一个而并联连接的多个第三管部,
所述多个第三管部各自具有第三内周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三内周面凹陷且在所述周向上排列配置的至少1个第三槽部,
在对所述至少1个第二槽部和所述至少1个第三槽部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进行比较时,所述至少1个第二槽部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小于所述至少1个第三槽部的条数、深度及螺纹升角中的至少任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管部的外径与所述第二管部的外径相等。
4.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流路切换部、减压部、第一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流路切换部设置成对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进行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制冷剂依次流过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减压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制冷剂依次流过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减压部以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为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并且配置成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管部位于比所述第二管部靠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管部位于比所述第二管部靠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CN201880099441.8A 2018-11-22 2018-11-22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30158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3145 WO2020105164A1 (ja) 2018-11-22 2018-11-22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5880A true CN113015880A (zh) 2021-06-22

Family

ID=70774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9441.8A Pending CN113015880A (zh) 2018-11-22 2018-11-22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852386B2 (zh)
EP (1) EP3885690B1 (zh)
JP (1) JP7134250B2 (zh)
CN (1) CN113015880A (zh)
ES (1) ES2931028T3 (zh)
WO (1) WO20201051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8387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29486A (ja) * 1999-05-17 2000-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1412516A (zh) * 2001-10-16 2003-04-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机组
JP2005083715A (ja) * 2003-09-11 2005-03-31 Sharp Corp 熱交換器
JP2008101907A (ja) * 2007-11-28 2008-05-01 Sharp Corp 熱交換器
CN102269538A (zh) * 2010-06-02 2011-12-07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制冷剂用传热管及热交换器
CN102713487A (zh) * 2010-01-13 2012-10-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用的传热管、热交换器、冷冻循环装置及空调装置
JP2015121351A (ja) * 2013-12-24 2015-07-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3228Y1 (zh) * 1974-07-24 1978-08-16
JPS57165982U (zh) * 1981-04-06 1982-10-19
JPS58174668U (ja) 1982-05-17 1983-11-2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蒸発器
JPS61114092A (ja) * 1984-11-06 1986-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JPS63197887A (ja) * 1987-02-12 1988-08-16 Matsushita Refrig Co 熱交換器
JPH0161561U (zh) 1987-10-02 1989-04-19
JP3621758B2 (ja) * 1995-09-11 2005-02-16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01124480A (ja) 1999-10-28 2001-05-11 Mitsubishi Shindoh Co Ltd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装置
JP2001330388A (ja) 2000-05-19 2001-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
JP2005127570A (ja) 2003-10-22 2005-05-19 Toshiba Kyaria Kk 伝熱管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JP2007263492A (ja) 2006-03-29 2007-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JP4738401B2 (ja) 2007-11-28 2011-08-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8037699B2 (en) 2008-04-24 2011-10-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JP4836996B2 (ja) * 2008-06-19 2011-1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5094771B2 (ja) * 2009-03-16 2012-1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熱交換器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2014020678A (ja) 2012-07-19 2014-02-03 Panasonic Corp 熱交換器
US10591192B2 (en) * 2015-02-27 2020-03-17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same
US10167438B2 (en) * 2015-03-19 2019-01-01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Compressor for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8006941A (zh) 2017-11-21 2018-05-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29486A (ja) * 1999-05-17 2000-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1412516A (zh) * 2001-10-16 2003-04-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机组
JP2005083715A (ja) * 2003-09-11 2005-03-31 Sharp Corp 熱交換器
JP2008101907A (ja) * 2007-11-28 2008-05-01 Sharp Corp 熱交換器
CN102713487A (zh) * 2010-01-13 2012-10-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用的传热管、热交换器、冷冻循环装置及空调装置
CN102269538A (zh) * 2010-06-02 2011-12-07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制冷剂用传热管及热交换器
JP2015121351A (ja) * 2013-12-24 2015-07-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52386B2 (en) 2023-12-26
EP3885690A1 (en) 2021-09-29
EP3885690B1 (en) 2022-10-26
ES2931028T3 (es) 2022-12-23
EP3885690A4 (en) 2021-12-01
JP7134250B2 (ja) 2022-09-09
WO2020105164A1 (ja) 2020-05-28
US20220042724A1 (en) 2022-02-10
JPWO2020105164A1 (ja) 2021-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14789B2 (ja) 積層型ヘッダ、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EP2784428B1 (en) Heat exchanger
US11892206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0309701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6138263B2 (ja)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14115240A1 (ja) 冷媒分配器及びこの冷媒分配器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WO2017150126A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15063858A1 (ja) 管継手、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19058540A1 (ja) 冷媒分配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181404A1 (ja) 熱交換器
JPWO2016121123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220243989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unit with multiple refrigeration systems
WO2019239445A1 (ja)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9074287A (ja) 熱交換器分流器
CN113015880A (zh)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JP5591285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WO2014155816A1 (ja) 膨張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WO2019003428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0196857A (ja) 四方切換弁
WO2019142296A1 (ja) 熱交換器、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9167312A1 (ja) 熱交換器
JP5193631B2 (ja) 冷媒分流器及び冷媒分流器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JP2008241117A (ja) 冷媒分流器
JP2010078241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