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02247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02247B
CN113002247B CN202011354707.4A CN202011354707A CN113002247B CN 113002247 B CN113002247 B CN 113002247B CN 202011354707 A CN202011354707 A CN 202011354707A CN 113002247 B CN113002247 B CN 1130022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d portion
tire
sipe
terminal
shou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547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02247A (zh
Inventor
前川哲哉
吉村幸藏
船濑菜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290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34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02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2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02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22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静音性优异的充气轮胎(2)。在该轮胎(2)中,胎面(4)的顶层(30)具备中心部件(32)和一对侧部件(34)。侧部件(34)比中心部件(32)柔软。在胎面(4)的胎肩陆地部(58s)刻有具有2.0mm以上的沟宽度的多个横沟(60),在将正规状态的轮胎2以正规载荷的68%的载荷按压于路面由此得到的接地面中,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所包含的所述横沟(60)的面积相对于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的面积的比率为3%以下,胎肩陆地部(58s)的顶层(30)包括侧部件(34)。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轮胎在胎面处与路面接触。考虑到在湿路面上的行驶,通常在胎面刻有沟。为了实现轮胎性能的提高,对该胎面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25003号公报
随着车辆静音化的发展,对轮胎也要求静音性的提高。近年来不使用发动机而使用马达作为动力产生机的电动汽车正在普及,对轮胎要求静音性的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提供一种静音性优异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该胎面具有基底层、和位于所述基底层的径向外侧的顶层。所述顶层具备:中心部件、和在轴向上位于所述中心部件的外侧的一对侧部件,所述侧部件比所述中心部件柔软。在所述胎面通过刻有多个周向沟而构成多个陆地部,所述多个周向沟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周向沟是胎肩周向沟,所述多个陆地部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陆地部是胎肩陆地部,位于所述胎肩陆地部的内侧的陆地部是中间陆地部。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刻有具有2.0mm以上的沟宽度的多个横沟。在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将所述轮胎的内压调整为正规内压,将外倾角设为0°,并且将所述轮胎以正规载荷的68%的载荷按压于路面所得到的接地面中,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所包含的所述横沟的面积相对于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的面积的比率为3%以下。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所述顶层包括所述侧部件。
优选在该充气轮胎中,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所述顶层由所述侧部件构成。
优选在该充气轮胎中,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所述基底层的厚度比率比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所述基底层的厚度比率大。
优选在该充气轮胎中,所述横沟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内具有端部,并且从所述端部朝向所述胎面的端部延伸。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刻有具有1.5mm以下的沟宽度的多个开放刀槽,所述开放刀槽将所述胎肩周向沟与所述横沟的端部连结。
优选在该充气轮胎中,所述多个周向沟包含在轴向上位于所述胎肩周向沟的内侧的中间周向沟,所述胎肩周向沟与所述中间周向沟之间是所述中间陆地部。具有1.5mm以下的沟宽度的多个终端刀槽被刻在所述中间陆地部。所述多个终端刀槽包括:第一终端刀槽,其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具有端部,并将所述端部与所述胎肩周向沟连结;和第二终端刀槽,其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具有端部,并将所述端部与所述中间周向沟连结。所述第一终端刀槽和所述第二终端刀槽相对于轴向倾斜,所述第一终端刀槽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二终端刀槽的倾斜方向彼此相反。
优选在该充气轮胎中,所述第一终端刀槽的沟宽度比所述第二终端刀槽的沟宽度宽。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静音性优异的充气轮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了图1的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一部分的展开图。
图3是示出了图1的轮胎的接地面的图像的图。
图4是示出了图1的轮胎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2…轮胎;4…胎面;6…侧壁;10…胎圈;12…胎体;14…带束层;16…束带;24…胎面表面;26…沟;28…基底层;30…顶层;32…中心部件;34…侧部件;56、56s、56m…周向沟;58、58s、58m、58c…陆地部;60…横沟;66…开放刀槽;68…闭合刀槽;70…胎肩花纹块;72…终端刀槽;74…周向刀槽;76…第一终端刀槽;78…第二终端刀槽;80…第三终端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并且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将轮胎的内压调整为正规内压,并且未对该轮胎施加载荷的状态称为正规状态。在本发明中,只要未特别说明,则轮胎各部的尺寸以及角度是在正规状态下测定的。
“正规轮辋”是指在轮胎所依据的标准中规定的轮辋,JATMA标准中的“标准轮辋”、TRA标准中的“设计轮辋(Design Rim)”、以及ETRTO标准中的“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是正规轮辋。
“正规内压”是指在轮胎所依据的标准中规定的内压,JATMA标准中的“最高空气压”、TRA标准中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标准中的“INFLATION PRESSURE”是正规内压。在轮胎是乘用车用的情况下,只要未特别说明,则正规内压是250kPa。
“正规载荷”是指在轮胎所依据的标准中规定的载荷,JATMA标准中的“最大载荷能力”、TRA标准中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标准中的“LOAD CAPACITY”是正规载荷。在轮胎是乘用车用的情况下,只要未特别说明,则正规载荷是相当于上述载荷的88%的载荷。
本发明中,在构成轮胎的要素中,由交联橡胶构成的要素的硬度是基于JISK6253的规定,在23℃的温度条件下使用A型硬度计测定的。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2(以下,有时仅称为“轮胎2”)的一部分。该轮胎2被安装于乘用车。
图1表示沿着包含轮胎2的旋转轴的平面的、该轮胎2的剖面的一部分。在该图1中,左右方向是轮胎2的轴向,上下方向是轮胎2的径向。相对于该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2的周向。在该图1中,单点划线CL表示轮胎2的赤道面。
在图1中附图标记PW是轮胎2的轴向外端。在侧面有图案、文字等装饰的情况下,该外端PW基于假定为没有该装饰所得到的假想侧面来确定。从一方的外端PW到另一方的外端PW的轴向距离是该轮胎2的最大宽度,即剖面宽度。该外端PW是该轮胎2表示最大宽度的位置(以下为最大宽度位置)。
该轮胎2具备:胎面4、一对侧壁6、一对边口部8、一对胎圈10、胎体12、带束层14、束带16、一对胎圈包布18、一对带状三角胶20以及内衬22。
胎面4由交联橡胶构成。胎面4在其外表面24、即胎面表面24处与路面接触。在胎面表面24刻有沟26。
胎面4具有基底层28和顶层30。基底层28位于带束层14以及束带16的径向外侧。基底层28覆盖束带16整体。基底层28的硬度是50以上且60以下。
顶层30位于基底层28的径向外侧。顶层30覆盖基底层28整体。顶层30的外表面是胎面表面24。
在该轮胎2中,顶层30具有中心部件32和一对侧部件34。中心部件32在轴向上成为顶层30的中央部分。各个侧部件34在轴向上位于中心部件32的外侧。侧部件34在轴向上成为顶层30的外侧部分。在该轮胎2中,顶层30由中心部件32和一对侧部件34构成。
在该轮胎2中,侧部件34的硬度比中心部件32的硬度低。换言之,侧部件34比中心部件32柔软。上述基底层28比中心部件32柔软。在该轮胎2中,基底层28的硬度与侧部件34的硬度相同,或者基底层28比侧部件34柔软。
各个侧壁6与胎面4的端部相连。侧壁6位于比胎面4靠径向内侧。侧壁6从胎面4的端部朝向边口部8延伸。侧壁6由交联橡胶构成。
在该轮胎2中,胎面4和侧壁6经由翼36而连结。翼36由考虑了粘接性的交联橡胶构成。
各个边口部8位于比侧壁6靠径向内侧。虽未图示,但边口部8与轮辋的凸缘接触。边口部8由考虑了耐磨损性的交联橡胶构成。
各个胎圈10位于边口部8的轴向内侧。胎圈10具备胎圈芯38和三角胶40。胎圈芯38是环状的。胎圈芯38包括钢制的钢丝。如图1所示,胎圈芯38具有矩形的剖面形状。三角胶40位于比胎圈芯38靠径向外侧。三角胶40由具有高刚性的交联橡胶构成。如图1所示,三角胶40为朝向径向外侧前端尖细。
胎体12位于胎面4、一对侧壁6以及一对边口部8的内侧。胎体12跨越一方的胎圈10和另一方的胎圈10。该胎体12具有径向构造。胎体12至少包含一张胎体帘布42。
该轮胎2的胎体12由一张胎体帘布42构成。胎体帘布42绕各个胎圈芯38折回。该胎体帘布42具有:跨越一方的胎圈芯38和另一方的胎圈芯38的帘布主体44、以及与该帘布主体44相连并绕各个胎圈芯38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回的一对折回部46。
虽未图示,但胎体帘布42包含并排的多个胎体帘线。这些胎体帘线被贴胶覆盖。各个胎体帘线与赤道面CL交叉。在该轮胎2中,将由有机纤维构成的帘线作为胎体帘线使用。作为有机纤维可例示出尼龙纤维、人造丝纤维、聚酯纤维以及芳纶纤维。
带束层14在胎面4的径向内侧处与胎体12层叠。带束层14由在径向上层叠的至少两层带束帘布48构成。
该轮胎2的带束层14由两层带束帘布48构成。虽未图示,但这两层带束帘布48分别包含并排的多个带束帘线。这些带束帘线被贴胶覆盖。各个带束帘线相对于赤道面倾斜。带束帘线的材质是钢。
束带16在径向上位于胎面4的内侧。束带16在径向上位于胎面4与带束层14之间。该轮胎2的束带16是覆盖带束层14整体的全束带。该束带16还可以具备覆盖全束带的端部的一对边缘束带。该束带16也可以不由全束带构成,而是由一对边缘束带构成。在该情况下,边缘束带覆盖带束层14的端部。
虽未图示,但束带16包含束带帘线。在束带16中,束带帘线沿周向以螺旋状卷绕。束带帘线被贴胶覆盖。由有机纤维构成的帘线作为束带帘线使用。有机纤维可例示出尼龙纤维、人造丝纤维、聚酯纤维以及芳纶纤维。
各个胎圈包布18位于胎圈10的径向内侧。虽未图示,但胎圈包布18与轮辋的片接触。在该轮胎2中,胎圈包布18由布和浸渍于该布的橡胶构成。
各个带状三角胶20在轴向上位于边口部8的内侧。带状三角胶20在径向上位于比胎圈10靠外侧的位置。带状三角胶20沿着胎体12向径向延伸。
如图1所示,在该轮胎2中,带状三角胶20的内侧部分位于三角胶40与帘布主体44之间。带状三角胶20的外侧部分位于帘布主体44与折回部46之间。在径向上,带状三角胶20的内端50位于胎圈芯38与三角胶40的外端52之间,该带状三角胶20的外端54位于三角胶40的外端52与最大宽度位置PW之间。
带状三角胶20由具有较高刚性的交联橡胶构成。在该轮胎2中,用于带状三角胶20的交联橡胶与用于三角胶40的交联橡胶相同。
内衬22位于胎体12的内侧。内衬22构成轮胎2的内表面。该内衬22由空气屏蔽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内衬22保持轮胎2的内压。
图2表示胎面表面24的展开图。在该图2中示出胎面表面24的一部分。在图2中,左右方向是轮胎2的轴向,上下方向是轮胎2的周向。与该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2的径向。
在图2中,附图标记Te表示将正规状态的轮胎2的外倾角设为0°且以正规载荷按压于平坦的路面所得到的接地面的轴向外端(以下,称为接地面的端部)。双箭头TW是胎面4的接地宽度。该接地宽度TW由从一方的接地面的端部Te到另一方的接地面的端部Te的轴向距离来表示。
如上述的那样,在该轮胎2的胎面4刻有沟26。由此构成胎面花纹。在构成该胎面花纹的沟26中,将具有1.5mm以下的沟宽度的沟26称为刀槽。
作为构成胎面花纹的沟26在该轮胎2的胎面4刻有具有至少2.0mm以上的沟宽度并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56。由此,在该胎面4构成多个陆地部58。在该胎面4至少刻有三条周向沟56。如图2所示,在该轮胎2的胎面4刻有四条周向沟56,从而构成五个陆地部58。
在该轮胎2中,多个周向沟56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周向沟56s是胎肩周向沟。位于该胎肩周向沟56s的内侧的周向沟56m是中间周向沟。在该轮胎2的胎面4刻有四条周向沟56,该四条周向沟56包括隔着赤道面而配置的一对中间周向沟56m、以及分别位于中间周向沟56m的外侧的一对胎肩周向沟56s。另外,在中间周向沟56m的轴向内侧还设置有周向沟56的情况下,将该周向沟56称为中心周向沟。
在图2中,双箭头GM表示中间周向沟56m的沟宽度。双箭头GS表示胎肩周向沟56s的沟宽度。另外,周向沟56等沟26的沟宽度由从沟26的一方的边缘到另一方的边缘的最短距离表示。在边缘是圆角的情况下,将沟壁的延长线与胎面表面24的延长线的交点作为边缘,来计测沟宽度。
周向沟56的沟宽度以及沟深度能够考虑轮胎2的规格等而适当地设定。从能够均衡地调整排水性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中间周向沟56m的沟宽度GM以及胎肩周向沟56s的沟宽度GS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5%以上且6%以下。从同样的观点考虑,中间周向沟56m的沟深度以及胎肩周向沟56s的沟深度优选为6mm以上且10mm以下。
在该轮胎2中,多个陆地部58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陆地部58s是胎肩陆地部。位于该胎肩陆地部58s的内侧的陆地部58m是中间陆地部。位于该中间陆地部58m的内侧的陆地部58c是中心陆地部。在该轮胎2中,两条中间周向沟56m之间是中心陆地部58c,该中心陆地部58c位于赤道上。中间周向沟56m与胎肩周向沟56s之间是中间陆地部58m,胎肩周向沟56s的外侧部分是胎肩陆地部58s。
在图2中,双箭头WC表示中心陆地部58c的宽度。双箭头WM表示中间陆地部58m的宽度。双箭头WS表示胎肩陆地部58s的宽度。中心陆地部58c的宽度WC以及中间陆地部58m的宽度WM用从各自陆地部58的一方的边缘到另一方的边缘的轴向距离表示。胎肩陆地部58s的宽度WS用从中心陆地部58c的边缘到接地面的端部Te的轴向距离表示。
在该轮胎2中,陆地部58的宽度能够考虑轮胎2的规格等而适当地设定。从能够均衡地调整排水性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中心陆地部58c的宽度WC优选为胎面4的接地宽度TW的0.05倍以上且0.20倍以下。从相同的观点考虑,中间陆地部58m的宽度WM优选为中心陆地部58c的宽度WC的1.0倍以上且1.5倍以下。从相同的观点考虑,胎肩陆地部58s的宽度WS优选为中心陆地部58c的宽度WC的1.5倍以上且3.0倍以下。
作为构成胎面花纹的沟26在胎肩陆地部58s刻有多个横沟60。这些横沟60大致沿轴向延伸并且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该横沟60至少具有2.0mm以上的沟宽度。在该轮胎2中,横沟60的宽度相对于胎肩周向沟56s的宽度GS的比率优选为45%以上且65%以下。该横沟60的深度相对于胎肩周向沟56s的深度的比率优选为60%以上且80%以下。
横沟60在胎肩陆地部58s内具有端部。横沟60从端部朝向胎面4的端部延伸。横沟60具备:包含端部且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弯曲部62、和与该弯曲部62相连并沿轴向延伸的直线部64。在该轮胎2中,以弯曲部62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度朝向赤道侧逐渐增加的方式,调整该弯曲部62的形状。该横沟60的边缘有助于确保轮胎2的牵引性能。
横沟60作为整体相对于轴向倾斜。在图2中附图标记θ1是该横沟60的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θ1用将表示接地面的端部Te的直线与横沟60的沟宽度中心线的交点60c与该横沟60的沟宽度中心线的轴向内端60e连结的直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度来表示。
在该轮胎2中,从确保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均衡地调整噪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横沟60的倾斜角度θ1优选为5°以上且15°以下。
在胎肩陆地部58s刻有多个开放刀槽66和多个闭合刀槽68。如图2所示,在该轮胎2中,开放刀槽66与闭合刀槽68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
开放刀槽66是具有1.5mm以下的沟宽度的刀槽。开放刀槽66从横沟60的端部朝向胎肩周向沟56s延伸。开放刀槽66将胎肩周向沟56s与横沟60的端部连结。开放刀槽66与横沟60、详细而言与横沟60的弯曲部62同样相对于轴向倾斜。该开放刀槽66的倾斜方向与弯曲部62的倾斜方向相同。该开放刀槽66与横沟60平滑地连结。
在该轮胎2中,以开放刀槽66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度朝向赤道侧逐渐增加的方式,调整该开放刀槽66的形状。该开放刀槽66有助于操纵稳定性。
在图2中,附图标记θ2是开放刀槽66的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θ2用将开放刀槽66的轴向外端66s与该开放刀槽66的轴向内端66u连结的直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度来表示。虽没有图示,但开放刀槽66的外端66s以及内端66u位于该开放刀槽66的沟宽度的中心线上。
在该轮胎2中,从确保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均衡地调整噪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开放刀槽66的倾斜角度θ2优选为15°以上且30°以下。
在该轮胎2中,横沟60与开放刀槽66连续。由横沟60和开放刀槽66构成的复合沟在该轮胎2在湿路面上行驶时,有效地将复合沟内的水朝向胎面4的端部引导。
在该轮胎2中,由横沟60和开放刀槽66构成的复合沟横贯胎肩陆地部58s。在该轮胎2中,在胎肩陆地部58s刻有多个复合沟,由此在该胎肩陆地部58s构成有多个胎肩花纹块70。该胎肩陆地部58s包括多个胎肩花纹块70,这些胎肩花纹块70沿周向排列。该复合沟赋予胎肩陆地部58s适度的柔软性。
闭合刀槽68是具有1.5mm以下的沟宽度的刀槽。闭合刀槽68整体位于胎肩陆地部58s内。闭合刀槽68不与其他沟26连结。闭合刀槽68独立于其他沟26。如图2所示,闭合刀槽68与开放刀槽66同样相对于轴向倾斜。闭合刀槽68的倾斜方向与开放刀槽66的倾斜方向相同。
在该轮胎2中,以闭合刀槽68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度朝向赤道侧逐渐增加的方式调整该闭合刀槽68的形状。该闭合刀槽68的边缘有助于确保轮胎2的牵引性能。
在图2中,附图标记θ3是闭合刀槽68的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θ3用将闭合刀槽68的轴向外端68s与该闭合刀槽68的轴向内端68u连结的直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度来表示。虽没有图示,但闭合刀槽68的外端68s以及内端68u位于该闭合刀槽68的沟宽度的中心线上。
在该轮胎2中,从确保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均衡地调整噪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闭合刀槽68的倾斜角度θ3优选为15°以上且25°以下。
在该轮胎2中,闭合刀槽68位于胎肩陆地部58s的轴向内侧部分。该闭合刀槽68与开放刀槽66一起赋予胎肩陆地部58s的轴向内侧部分适度的柔软性。在该轮胎2中,在与路面的接地面很难产生具有特殊的接地压的部分,因此能够得到良好的耐磨损性。
在该轮胎2中,在中间陆地部58m刻有多个终端刀槽72和周向刀槽74。中间陆地部58m的终端刀槽72和周向刀槽74是具有1.5mm以下的沟宽度的刀槽。在该中间陆地部58m中,终端刀槽72不与周向刀槽74交叉。
周向刀槽74位于中间陆地部58m的宽度方向中心。周向刀槽74沿周向延伸。周向刀槽74的深度是3.0mm以下。
多个终端刀槽72包括:刻在中间陆地部58m的外侧部分的多个第一终端刀槽76、和刻在该中间陆地部58m的内侧部分的多个第二终端刀槽78。上述周向刀槽74在轴向上位于第一终端刀槽76与第二终端刀槽78之间。
多个第一终端刀槽76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各个第一终端刀槽76在中间陆地部58m内具有端部。该端部在轴向上位于上述周向刀槽74的外侧。第一终端刀槽76从该端部朝向胎肩周向沟56s延伸。第一终端刀槽76将该端部与胎肩周向沟56s连结。第一终端刀槽76相对于轴向倾斜。该第一终端刀槽76的倾斜方向与刻在胎肩陆地部58s的开放刀槽66的倾斜方向相同。该第一终端刀槽76的边缘有助于确保轮胎2的牵引性能。
在图2中,附图标记θ4是第一终端刀槽76的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θ4用将第一终端刀槽76的轴向外端76s与该第一终端刀槽76的轴向内端76u连结的直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度来表示。虽没有图示,但第一终端刀槽76的外端76s以及内端76u位于该第一终端刀槽76的沟宽度的中心线上。
在该轮胎2中,从确保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均衡地调整噪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第一终端刀槽76的倾斜角度θ4优选为15°以上且25°以下。
多个第二终端刀槽78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各个第二终端刀槽78在中间陆地部58m内具有端部。该端部在轴向上位于上述周向刀槽74的内侧。第二终端刀槽78从该端部朝向中间周向沟56m延伸。第二终端刀槽78将该端部与中间周向沟56m连结。第二终端刀槽78相对于轴向倾斜。在该轮胎2中,第一终端刀槽76的倾斜方向与第二终端刀槽78的倾斜方向彼此相反。该第二终端刀槽78的边缘有助于确保轮胎2的牵引性能。
在图2中,附图标记θ5是第二终端刀槽78的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θ5用将第二终端刀槽78的轴向外端78s与该第二终端刀槽78的轴向内端78u连结的直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度来表示。虽没有图示,但第二终端刀槽78的外端78s以及内端78u位于该第二终端刀槽78的沟宽度的中心线上。
在该轮胎2中,从确保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均衡地调整噪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第二终端刀槽78的倾斜角度θ5优选为30°以上且40°以下。
在图2中,双箭头S1是中间陆地部58m的第一终端刀槽76的轴向长度。双箭头S2是中间陆地部58m的第二终端刀槽78的轴向长度。
在该轮胎2中,第一终端刀槽76的轴向长度S1以及第二终端刀槽78的轴向长度S2能够考虑轮胎2的规格等而适当地设定。从确保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均衡地调整噪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第一终端刀槽76的轴向长度S1优选为中间陆地部58m的宽度WM的30%以上且49%以下。从同样的观点考虑,第二终端刀槽78的轴向长度S2优选为中间陆地部58m的宽度WM的30%以上且49%以下。
在该轮胎2中,第一终端刀槽76的沟宽度比第二终端刀槽78的沟宽度宽。在该轮胎2中,确保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均衡地调整噪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从该观点考虑,该第一终端刀槽76的沟宽度优选为第二终端刀槽78的沟宽度的1.1倍以上且1.5倍以下。
在该轮胎2中,在中心陆地部58c刻有多个第三终端刀槽80。中心陆地部58c的第三终端刀槽80是具有1.5mm以下的沟宽度的刀槽。该第三终端刀槽80的沟宽度与中间陆地部58m的第二终端刀槽78的沟宽度相同。
多个第三终端刀槽80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各个第三终端刀槽80在中心陆地部58c内具有端部。该端部在轴向上位于赤道的外侧。第三终端刀槽80从该端部朝向中间周向沟56m延伸。第三终端刀槽80将该端部与中间周向沟56m连结。第三终端刀槽80相对于轴向倾斜。该第三终端刀槽80的倾斜方向与中间陆地部58m的第二终端刀槽78的倾斜方向相同。
在该轮胎2中,在中心陆地部58c两侧的边缘的部分刻有第三终端刀槽80。如图2所示,设置于一方的边缘部分的第三终端刀槽80的倾斜方向与设置于另一方的边缘部分的第三终端刀槽80的倾斜方向相同。在该轮胎2中,中心陆地部58c的第三终端刀槽80的边缘有助于确保轮胎2的牵引性能。
在图2中,附图标记θ6是第三终端刀槽80的倾斜角度。该倾斜角度θ6用将第三终端刀槽80的轴向外端80s与该第三终端刀槽80的轴向内端80u连结的直线相对于轴向所成的角度来表示。虽没有图示,但第三终端刀槽80的外端80s以及内端80u位于该第三终端刀槽80的沟宽度的中心线上。
在该轮胎2中,从确保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均衡地调整噪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第三终端刀槽80的倾斜角度θ6优选为20°以上且30°以下。
在图2中,双箭头Sc是中心陆地部58c的第三终端刀槽80的轴向长度。在该轮胎2中,第三终端刀槽80的轴向长度Sc能够考虑轮胎2的规格等而适当地设定。从确保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均衡地调整噪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第三终端刀槽80的轴向长度Sc优选为中心陆地部58c的宽度WC的15%以上且30%以下。
如图2所示,刻在胎肩陆地部58s的开放刀槽66在周向上位于刻在中间陆地部58m的两个第一终端刀槽76之间。在该轮胎2中,从确保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均衡地调整噪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开放刀槽66与位于该开放刀槽66附近的两个第一终端刀槽76中的、一方的第一终端刀槽76隔开5mm以上的间隔而配置。从相同的观点考虑,优选该开放刀槽66也与另一方的第一终端刀槽76隔开5mm以上的间隔而配置。另外,该开放刀槽66与第一终端刀槽76的间隔如图2中用双箭头DS1以及DS2所示的那样,用设置于胎肩周向沟56s的沟壁的从开放刀槽66的口到第一终端刀槽76的口的周向距离来表示。
如图2所示,在中间陆地部58m的赤道侧即内侧部分刻出的第二终端刀槽78,在周向上位于在该中间陆地部58m的胎肩陆地部58s侧即外侧部分刻出的两个第一终端刀槽76之间。在该轮胎2中,从确保牵引性能并且能够均衡地调整噪声性能与操纵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第二终端刀槽78与位于该第二终端刀槽78附近的两个第一终端刀槽76中的、一方的第一终端刀槽76隔开5mm以上的间隔而配置。从相同的观点考虑,该第二终端刀槽78也与另一方的第一终端刀槽76隔开5mm以上的间隔而配置。另外,该第二终端刀槽78与第一终端刀槽76的间隔如图2中用双箭头DM1以及DM2所示的那样,用从第二终端刀槽78的端部到第一终端刀槽76的端部的周向距离来表示。
图3表示该轮胎2的与路面接地的接地面。在图3中,上下方向相当于轮胎2的周向,左右方向相当于轮胎2的轴向。与图3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相当于该轮胎2的径向。
图3所示的接地面是使用轮胎接地形状测定装置(未图示)对正规状态的轮胎2施加正规载荷的68%载荷并将该轮胎2按压于路面所得到的。在得到该接地面时,该轮胎2以其轴向相对于路面平行的方式配置,对该轮胎2向与路面垂直的方向施加上述载荷。在该测定装置中,路面由平面构成。在该接地面的测定中,将轮胎2按压于平坦的路面。
在该图3中用附图标记RL所示的虚线表示接地面所包含的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的轮廓。在该轮胎2中,被该虚线RL包围的区域的面积作为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的面积来表示。在该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的面积中包含该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所含的沟26的面积。
在该图3中,附图标记G所示的虚线表示刻在胎肩陆地部58s的横沟60的轮廓。在该轮胎2中,用该虚线G与虚线RL包围的区域的面积是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所含的横沟60的面积。
然而,在轮胎的胎肩陆地部刻有具有2.0mm以上的沟宽度的沟的情况下,若通过该沟的空气的量多,则音压等级提高,有可能产生噪声。具有该2.0mm以上的沟宽度的沟有可能损害轮胎的静音性。与此相对,在小于2.0mm具体而言在具有1.5mm以下的沟宽度的刀槽中,几乎没有空气通过,因此该刀槽对轮胎的静音性造成的影响小。
如上述的那样,在该轮胎2的胎肩陆地部58s刻有具有2.0mm以上的沟宽度的多个横沟60。然而在该轮胎2中,在将轮胎2组装于正规轮辋,将该轮胎2的内压调整为正规内压,将外倾角设为0°并且以正规载荷的68%的载荷将该轮胎2按压于路面所得到的接地面中,该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所含的横沟60的面积AG相对于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的面积AL的比率(AG/AL)为3%以下。
在该轮胎2中,该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所含的横沟60的面积AG相对于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的面积AL的比率(以下,称为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所含的横沟60的面积比率(AG/AL))很小。通过横沟60的空气的量抑制为较少,因此降低空气通过横沟60时的音压等级。在该轮胎2中实现了静音性的提高。
为了实现静音性的提高,例如研究采用较厚的胎面,但在该轮胎2中,不需要采用较厚的胎面。在该轮胎2中,不会导致因采用较厚的胎面而担心的质量以及滚动阻力的增加,实现了静音性的提高。另外,为了实现静音性的提高,优选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所含的横沟60的面积比率(AG/AL)越小越好。因此不设定该面积比率(AG/AL)的优选下限。
若减少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所含的横沟60的面积比率(AG/AL),则胎肩陆地部58s的刚性提高。因此在该轮胎2中,胎面4的刚性平衡被破坏,转弯力有可能过度地提高。在该情况下,有可能损害操纵稳定性、耐倾倒性。
然而在该轮胎2中,胎肩陆地部58s的顶层包括侧部件34。如上所述,侧部件34比中心部件32柔软。在该轮胎2中,尽管减少了胎肩陆地部58s的接地面所含的横沟60的面积比率(AG/AL),但胎肩陆地部58s的刚性被适度地抑制,均衡地调整胎面4整体的刚性。在该轮胎2中,确保必要的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
如上述的那样,在该轮胎2中,实现了静音性的提高。因此在该轮胎2中,能够确保所需的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并且实现静音性的提高。
图4示出图1所示的轮胎2的胎面4的一部分。在图4中,左右方向是轮胎2的轴向,上下方向是轮胎2的径向。与该图4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是轮胎2的周向。
在该轮胎2中,胎肩陆地部58s的侧面也是胎肩周向沟56s的沟壁。该胎肩陆地部58s的侧面或者胎肩周向沟56s的沟壁是胎肩周向沟56s与胎肩陆地部58s的边界。在图4中该边界用附图标记GR所示的直线来表示。
在该轮胎2中,在轴向上比边界GR靠外侧的部分是胎肩陆地部58s。如图4所示,在该轮胎2中,胎肩陆地部58s的顶层30由软质的侧部件34构成。而且,比边界GR靠内侧部分的顶层30由硬质的中心部件32构成。该边界GR与顶层30的侧部件34和中心部件32的边界一致。
在该轮胎2中,胎肩陆地部58s的刚性被适度地抑制,胎面4整体的刚性被均衡地调整。在该轮胎2中,确保所需的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从该观点考虑,胎肩陆地部58s的顶层30优选由侧部件34构成。
在该轮胎2中,侧部件34的硬度Hs相对于中心部件32的硬度Hc的比率(Hs/Hc)优选为98%以下。由此,软质的侧部件34有效地有助于确保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从该观点考虑,该比率(Hs/Hc)更优选为95%以下。
在该轮胎2中,侧部件34的硬度Hs相对于中心部件32的硬度Hc的比率(Hs/Hc)优选为85%以上。由此,胎肩陆地部58s的刚性被适当地维持。即使在该情况下,该侧部件34也有效地有助于确保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从该观点考虑,该比率(Hs/Hc)更优选为90%以上。
在该轮胎2中,侧部件34的硬度Hs优选为54以上且63以下。由此,侧部件34有效地有助于确保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从该观点考虑,该侧部件34的硬度Hs更优选为56以上且61以下。
在该轮胎2中,从均衡地调整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观点考虑,中心部件32的硬度Hc优选为60以上且70以下。
在图4中,附图标记CSa是胎肩陆地部58s的宽度WS为一半的胎面表面24上的位置。该位置CSa是胎肩陆地部58s的中心。附图标记CSb以及附图标记CSc是在从该中心CSa分别向外侧以及内侧,以相当于胎肩陆地部58s的宽度WS的25%的长度离开的位置。
实线LSa是通过中心CSa的束带16的外表面(或者胎面4的内表面)的法线。双箭头Asa是沿着该法线LSa计测的从束带16到胎面表面24的厚度即胎面4的厚度。双箭头BSa是沿着该法线LSa计测的从束带16到基底层28与顶层30的边界的厚度即基底层28的厚度。实线LSb是通过位置CSb的束带16的法线。双箭头ASb是沿着该法线LSb计测的胎面4的厚度。双箭头BSb是沿着该法线LSb计测的基底层28的厚度。实线LSc是通过位置CSc的束带16的法线。双箭头ASc是沿着该法线LSc计测的胎面4的厚度。双箭头BSc是沿着该法线LSc计测的基底层28的厚度。另外,在沟26位于胎面4的厚度的计测位置的情况下,基于作为没有沟26而得到的假想胎面表面来计测该胎面4的厚度。
在该轮胎2中,计算厚度ASa、厚度ASb以及厚度ASc的平均值,得到胎肩陆地部58s的胎面4的平均厚度AS。计算厚度BSa、厚度BSb以及厚度BSc的平均值,得到该胎肩陆地部58s的基底层28的平均厚度BS。在该轮胎2中,该基底层28的平均厚度BS相对于胎面4的平均厚度AS的比率(BS/AS)是胎肩陆地部58s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
在图4中,附图标记CMa是中间陆地部58m的宽度WM为一半的胎面表面24上的位置。该位置CMa是中间陆地部58m的中心。附图标记CMb以及附图标记CMc是从该中心CMa分别向外侧以及内侧,以相当于中间陆地部58m的宽度WM的25%的长度离开的位置。
实线LMa是通过中心CMa的束带16的法线。双箭头AMa是沿着该法线LMa计测的胎面4的厚度。双箭头BMa是沿着该法线LMa计测的基底层28的厚度。实线LMb是通过位置CMb的束带16的法线。双箭头AMb是沿着该法线LMb计测的胎面4的厚度。双箭头BMb是沿着该法线LMb计测的基底层28的厚度。实线LMc是通过位置CMc的束带16的法线。双箭头AMc是沿着该法线LMc计测的胎面4的厚度。双箭头BMc是沿着该法线LMc计测的基底层28的厚度。
在该轮胎2中,计算厚度AMa、厚度AMb以及厚度AMc的平均值,得到中间陆地部58m的胎面4的平均厚度AM。计算厚度BMa、厚度BMb以及厚度BMc的平均值,得到该中间陆地部58m的基底层28的平均厚度BM。在该轮胎2中,该基底层28的平均厚度BM相对于胎面4的平均厚度AM的比率(BM/AM)是中间陆地部58m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
在该轮胎2中,优选胎肩陆地部58s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S/AS)比中间陆地部58m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M/AM)大。由此,胎肩陆地部58s的刚性被适度地抑制,胎面4整体的刚性被均衡地调整。在该轮胎2中,充分确保了所需的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从该观点考虑,胎肩陆地部58s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S/AS)与中间陆地部58m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M/AM)之差优选为5%以上且10%以下。
在图4中,附图标记CCa是胎面表面24与赤道面的交点。该位置CCa是该轮胎2的赤道。附图标记CCb以及附图标记CCc是从该赤道CCa分别向外侧以及内侧,以相当于中心陆地部58c的宽度WC的25%的长度离开的位置。
双箭头ACa是沿着该赤道面CL计测的胎面4的厚度。双箭头BCa是沿着该赤道面CL计测的基底层28的厚度。实线LCb是通过位置CCb的束带16的法线。双箭头ACb是沿着该法线LCb计测的胎面4的厚度。双箭头BCb是沿着该法线LCb计测的基底层28的厚度。实线LCc是通过位置CCc的束带16的法线。双箭头ACc是沿着该法线LCc计测的胎面4的厚度。双箭头BCc是沿着该法线LCc计测的基底层28的厚度。
在该轮胎2中,计算厚度ACa、厚度ACb以及厚度ACc的平均值,得到中心陆地部58c的胎面4的平均厚度AC。计算厚度BCa、厚度BCb以及厚度BCc的平均值,得到该中心陆地部58c的基底层28的平均厚度BC。在该轮胎2中,该基底层28的平均厚度BC相对于胎面4的平均厚度AC的比率(BC/AC)是中心陆地部58c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
在该轮胎2中,优选胎肩陆地部58s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S/AS)比中心陆地部58c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C/AC)大。由此,胎肩陆地部58s的刚性被适度地抑制,胎面4整体的刚性被均衡地调整。在该轮胎2中,充分确保了所需的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从该观点考虑,胎肩陆地部58s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S/AS)、与中心陆地部58c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C/AC)之差优选为5%以上且10%以下。
在该轮胎2中,从确保所需的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并且实现提高静音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胎肩陆地部58s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S/AS)比中心陆地部58c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C/AC)大,该胎肩陆地部58s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S/AS)比中间陆地部58m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M/AM)大。
在该轮胎2中,胎肩陆地部58s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S/AS)优选为20%以上且45%以下。
将厚度比率(BS/AS)设定为20%以上,由此胎肩陆地部58s的基底层28有效地有助于确保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从该观点考虑,该厚度比率(BS/AS)更优选为25%以上。
将厚度比率(BS/AS)设定为45%以下,由此胎肩陆地部58s的刚性被适当地维持。在该轮胎2中,维持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并且滚动阻力的增加被抑制为最小限。从该观点考虑,该厚度比率(BS/AS)更优选为40%以下。
在该轮胎2中,从均衡地调整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观点考虑,中间陆地部58m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M/AM)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该比率(BM/AM)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该中心陆地部58c的基底层28的厚度比率(BC/AC)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该比率(BC/AC)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
如图1所示,在该轮胎2中,折回部46的端部82位于带束层14与帘布主体44之间。换言之,该折回部46的端部82在径向上与带束层14的端部14a的部分重复。该胎体12具有“超高速转向构造”。
如上述的那样,该轮胎2的胎体12具有子午线构造。而且在该轮胎2中,胎体12具有超高速转向构造,因此在该胎体12产生较高的张力。在该轮胎2中,侧壁6的部分具有较高的刚性,因此实现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的提高。从该观点考虑,优选在该轮胎2中,折回部46的端部82位于带束层14与帘布主体44之间,换言之,胎体12具有超高速转向构造。另外,具有该超高速转向构造的胎体12对偏平比的标称为45%以下的轮胎2特别有效地发挥作用。该偏平比的标称是JISD4202“汽车用轮胎标称方法以及规格”所规定的“轮胎标称”中的“偏平比的标称”。
如上述的那样,在胎体12中胎体帘线含有由有机纤维构成的帘线。从胎体12能够有效地有助于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的观点考虑,胎体帘线的粗细优选为1670dtex以上。另外,该胎体帘线的粗细用JISL1017规定的“帘线的正量纤度”来表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静音性优异的充气轮胎2。特别是在该轮胎2中,确保所需的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并且实现静音性的提高。该轮胎2除了将发动机作为动力产生机的汽车以外,也能够适合作为电动车用的轮胎来使用。由于也考虑了耐倾倒性,因此该轮胎2也能够适合作为电动车的SUV用的轮胎来使用。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等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得到了具备图1所示的基本结构且具备下述的表1所示的规格的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轮胎尺寸=235/55R19)。
在该实施例1中,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所含的横沟的面积比率(AG/AL)为3%。侧部件的硬度Hs相对于中心部件的硬度Hc的比率(Hs/Hc)为90%。中心陆地部的基底层的厚度比率(BC/AC)为20%。中间陆地部的基底层的厚度比率(BM/AM)为20%。胎肩陆地部的基底层的厚度比率(BS/AS)为20%。
[比较例1-2以及4]
除了将面积比率(AG/AL)以及比率(Hs/Hc)设为下述表1那样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而得到了比较例1-2以及4的轮胎。比较例1是以往的轮胎。
[实施例3-4以及比较例3]
除了将面积比率(AG/AL)设为下述表1以及表2那样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而得到了实施例3-4以及比较例3的轮胎。
[实施例2]
除了将面积比率(AG/AL)设为下述表1那样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而得到了实施例2的轮胎。
[实施例5-8]
除了将比率(BS/AS)设为下述表2那样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而得到了实施例5-8的轮胎。
[滚动阻力(RRC)]
使用滚动阻力试验机,测定了试制轮胎在下述条件下以80km/h的速度在鼓上行驶时的滚动阻力系数(RRC)。其结果用指数示于下述表1-2。数值越小表示滚动阻力越小。
轮辋:19×7.5J
内压:210kPa
纵载荷:6.47kN
[操纵稳定性]
将试制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19×7.5J),填充空气而将轮胎的内压调整为240kPa。将该轮胎安装于作为试验车辆的电动车(一人乘车)的全轮,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使驾驶员评价(感官评价)了操纵稳定性。其结果用指数示于下述表1-2的“操纵稳定性”一栏。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耐倾倒性]
将试制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19×7.5J),填充空气而将轮胎的内压调整为240kPa。将该轮胎安装于作为试验车辆的电动车(一人乘车)的全轮,测定了在干燥沥青路面的J转弯道路上以一定速度行驶,并以180°转向时的倾倒极限速度。其结果用指数示于下述表1-2的“耐倾倒性”一栏。数值越大表示耐倾倒性越优异。
[静音性]
将试制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19×7.5J),填充空气而将轮胎的内压调整为240kPa。将该轮胎安装于作为试验车辆的电动车(一人乘车)的全轮,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上以60km/h的时速行驶。计测了此时驾驶座窗侧耳部位置的、具有800Hz以上频率的车内声音的音压等级。其结果用指数示于下述表1-2的“静音性”一栏。数值越大表示音压等级越低静音性越优异。
[表1]
[表2]
如表1-2所示,在实施例中确保所需的操纵稳定性以及耐倾倒性并且实现静音性的提高。根据该评价结果,本发明的优异性是显而易见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说明的用于实现提高静音性的技术,也能够应用于各种轮胎。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具备胎面,该胎面具有基底层、和位于所述基底层的径向外侧的顶层,
所述顶层具备:中心部件、和在轴向上位于所述中心部件的外侧的一对侧部件,所述侧部件比所述中心部件柔软,
在所述胎面通过刻有多个周向沟而构成多个陆地部,
所述多个周向沟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周向沟是胎肩周向沟,
所述多个陆地部中的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陆地部是胎肩陆地部,位于所述胎肩陆地部的内侧的陆地部是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刻有具有2.0mm以上的沟宽度的多个横沟,
在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将所述轮胎的内压调整为正规内压,将外倾角设为0°,并且将所述轮胎以正规载荷的68%的载荷按压于路面所得到的接地面中,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所包含的所述横沟的面积相对于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的面积的比率为3%以下,
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所述顶层包括所述侧部件,
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刻有具有1.5mm以下的沟宽度的多个开放刀槽和多个闭合刀槽,
所述开放刀槽将所述胎肩周向沟与所述横沟的端部连结,
所述闭合刀槽整体位于所述胎肩陆地部内,并且不与其他沟连结,
所述开放刀槽与所述闭合刀槽在轮胎的周向上交替地配置,
所述多个周向沟包含在轴向上位于所述胎肩周向沟的内侧的中间周向沟,所述胎肩周向沟与所述中间周向沟之间是所述中间陆地部,
具有1.5mm以下的沟宽度的多个终端刀槽被刻在所述中间陆地部,
所述多个终端刀槽包括:第一终端刀槽,其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具有端部,并将所述第一终端刀槽的端部与所述胎肩周向沟连结;和第二终端刀槽,其在所述中间陆地部内具有端部,并将所述第二终端刀槽的端部与所述中间周向沟连结,
所述第一终端刀槽和所述第二终端刀槽相对于轴向倾斜,
所述第一终端刀槽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二终端刀槽的倾斜方向彼此相反,
所述第一终端刀槽的倾斜方向与所述开放刀槽的倾斜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所述顶层由所述侧部件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所述基底层的厚度比率比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所述基底层的厚度比率大,
所述基底层的厚度比率为所述基底层的平均厚度相对于所述胎面的平均厚度的比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沟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内具有端部,并且从所述横沟的端部朝向所述胎面的端部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终端刀槽的沟宽度比所述第二终端刀槽的沟宽度宽。
CN202011354707.4A 2019-12-19 2020-11-27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30022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9002A JP7363453B2 (ja) 2019-12-19 2019-12-19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229002 2019-1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2247A CN113002247A (zh) 2021-06-22
CN113002247B true CN113002247B (zh) 2024-06-07

Family

ID=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79965A (ja) * 2011-02-28 2012-09-2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097459A (zh) * 2013-04-15 2014-10-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5013606A (ja) * 2013-07-05 2015-01-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79703B1 (ja) * 2014-09-04 2015-09-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113003A (ja) * 2014-12-15 2016-06-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421443A (zh) * 2017-08-30 2019-03-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JP2019043238A (ja) * 2017-08-30 2019-03-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79965A (ja) * 2011-02-28 2012-09-2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097459A (zh) * 2013-04-15 2014-10-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5013606A (ja) * 2013-07-05 2015-01-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79703B1 (ja) * 2014-09-04 2015-09-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6113003A (ja) * 2014-12-15 2016-06-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421443A (zh) * 2017-08-30 2019-03-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JP2019043238A (ja) * 2017-08-30 2019-03-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4350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202596B1 (en) Run-flat tire
CN110062705B (zh) 泄气保用轮胎
JP472331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414113A (zh) 充气轮胎
JP646509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986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414114A (zh) 充气轮胎
US10730348B2 (en) Pneumatic tire
JPWO2002042094A1 (ja) 空気入り安全タイヤ
JPH06278409A (ja) 非対称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3002247B (zh) 充气轮胎
JP54157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932695A1 (en) Motorcycle tire
CN113002248B (zh) 充气轮胎
EP3838625B1 (en) Pneumatic tire
US20230256779A1 (en) Tire
US11639076B2 (en) Motorcycle tire
EP3332992B1 (en) Tire for motorcycles
WO2023105829A1 (ja)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EP4116109A1 (en) Heavy duty tire
JPH09207515A (ja) 高性能偏平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22143219A (ja) カート用タイヤ
CN117885472A (zh) 轮胎
CN116811483A (zh) 机动二轮车用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