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25407A - 移动终端、振动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振动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25407A
CN112925407A CN201911243291.6A CN201911243291A CN112925407A CN 112925407 A CN112925407 A CN 112925407A CN 201911243291 A CN201911243291 A CN 201911243291A CN 112925407 A CN112925407 A CN 1129254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area
vibration
display screen
display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432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朝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4329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25407A/zh
Priority to US16/881,771 priority patent/US11165898B2/en
Priority to KR1020200066817A priority patent/KR102372577B1/ko
Priority to JP2020097448A priority patent/JP6990743B2/ja
Priority to EP20180162.8A priority patent/EP3832991B1/en
Publication of CN112925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54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6/00Tacti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1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ormed by a plurality of foldable display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46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the device orientation or free movement in a 3D space, e.g. 3D mice, 6-DOF [six degrees of freedom] pointers using gyroscopes, accelerometers or tilt-sens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 G06F3/1423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local displays, e.g. CRT and flat panel display
    • G06F3/1431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local displays, e.g. CRT and flat panel display using a single graphics controll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41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using relative motion of the body parts to change the operational status of the telephone set, e.g. switching on/off, answering incoming call
    • H04M1/0245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using relative motion of the body parts to change the operational status of the telephone set, e.g. switching on/off, answering incoming call using open/close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9/0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9/02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 H04M19/04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the ringing-current being generated at the substations
    • H04M19/047Vibrating means for incoming ca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移动终端、振动控制方法、振动控制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壳体;显示屏,位于壳体表面,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第一振动组件,位于壳体内,且位于第一显示区域背面;第二振动组件,位于壳体内,且位于第二显示区域背面;处理模组,位于壳体内,用于确定显示屏的形态;其中,显示屏具有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在折叠形态下,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层叠设置;在展开形态下,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离;控制模组,位于壳体内,且与处理模组、第一振动组件以及第二振动组件连接,用于根据显示屏的形态,控制第一振动组件以及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振动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振动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 介质。
背景技术
振动反馈是移动终端的常用功能之一,比如,在移动终端接收到来电或者短信时,移 动终端可以通过振动反馈来提醒用户,以便用户及时查看移动终端。
但是,一些具有折叠屏的移动终端在进行振动反馈时,可能会出现振感不一致的状况, 导致用户体验较差。故如何改善具有折叠屏的移动终端振动反馈效果,是现有技术仍需进 一步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振动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壳体;
显示屏,位于所述壳体表面,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
第一振动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背面;
第二振动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背面;
处理模组,位于所述壳体内,用于确定所述显示屏的形态;
其中,所述显示屏具有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在所述折叠形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 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层叠设置;在所述展开形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 域分离;
控制模组,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处理模组、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振 动组件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显示屏的形态,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振动组件 的振动幅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振动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本公开实施 例第一方面提供的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显示屏的形态;其中,所述显示屏具有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在所述折叠形 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层叠设置;在所述展开形态下,所述第一显 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分离;
根据所述显示屏的形态,控制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一振动组件以及位于所 述第二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振动控制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时,实现如本公开实施例第二方面 提供的振动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 介质中的指令由移动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能够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第二方面 提供的振动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当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时,如果以显示屏处于展开形态时相同的振幅控制第一振动组 件和第二振动组件均振动,由于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导致 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振幅增大,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的移动终端的振幅大于显 示屏处于展开形态的移动终端振幅,使得用户在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时体验的 振感存在差异性。
本公开通过处理模组确定显示屏的形态,并根据显示屏的形态控制第一振动组件和第 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进而实现对移动终端振动幅度的控制,满足不同显示屏形态下对 移动终端振动幅度进行控制的需求,为提高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和处于展开形态时移动终 端振感的一致性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 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 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框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框图。
图3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于展开形态的移动终端示意图。
图3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处于展开形态的移动终端示意图。
图3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处于折叠形态的移动终端示意图。
图3d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处于折叠形态的移动终端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信号曲线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信号曲线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由衰减运动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稳态运动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振动开启过程的运动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振动停止过程的运动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换模组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局部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H桥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模组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模转换电路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振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振动控制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 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 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随着电子设备技术的逐渐发展,显示区域可折叠的显示屏是发展趋势之一。此处,显 示屏可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该显示屏具有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在折叠形 态下,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层叠设置;在展开形态下,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 区域分离。
通常,可通过控制设置于显示区域背面的振动组件发生振动,使得显示区域发生振动。
当位于第一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一振动组件振动时,第一振动组件对第一显示区域具有 第一作用力,在第一作用力的作用下第一显示区域振动。
当位于第二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二振动组件振动时,第二振动组件对第二显示区域具有 第二作用力,在第二作用力的作用下第二显示区域振动。
当显示屏处于展开形态,且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均按照预设振动模式振动 时,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的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此时,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 显示区域也可按照预设振动模式进行振动。
当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时,如果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均振动,第一显示区域 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振幅增大, 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的移动终端的振幅大于显示屏处于展开形态的移动终端振幅,使得用 户在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时体验的振感存在差异性。
也就是说,相关技术中,持有具有可折叠的显示屏的移动设备的用户,在显示屏处于 展开形态时感受的振感和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时体验的振感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提高用 户体验。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100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包括:
壳体110;
显示屏120,位于壳体110表面,包括: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
第一振动组件131,位于壳体110内,且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21背面;
第二振动组件132,位于壳体110内,且位于第二显示区域122背面;
处理模组140,位于壳体内,用于确定显示屏120的形态;
其中,显示屏120具有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在折叠形态下,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层叠设置;在展开形态下,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分离;
控制模组150,位于壳体110内,且与处理模组140、第一振动组件131以及第二振动组件132连接,用于根据显示屏120的形态,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以及第二振动组件 132的振动幅度。
当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层叠设置时,第一显示区域121可位于移动 终端100的第一表面,第二显示区域122可位于移动终端100的第二表面,其中,移动终端100的第一表面与移动终端100的第二表面为相反面。
当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分离时,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朝向可 与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朝向一致。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均朝向用户。当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分离时,第一显示 区域121的显示面朝向可与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朝向之间存在一定夹角。
本公开通过处理模组确定显示屏的形态,并根据显示屏的形态控制第一振动组件和第 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进而实现对移动终端振动幅度的控制,满足不同显示屏形态下对 移动终端振动幅度进行控制的需求,为提高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和处于展开形态时移动终 端振感的一致性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可包括:
后盖;
中框;
第一振动组件131和第二振动组件132,位于中框上;或者,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位于后盖的不同边缘区域上。
上述后盖,包括用于支撑或承载移动终端内部各种部件的盖体。
后盖的第一区域与第一显示区域平行,后盖的第二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平行。可将第 一振动组件设置在后盖的第一区域的边缘区域,将第二振动组件设置在后盖的第二区域的 边缘区域。
相较于将第一振动组件设置在后盖第一区域的中间区域,本公开实施例将第一振动组 件设置在后盖第一区域的边缘区域,更容易带动后盖产生较为明显的振动,有利于保证振 动反馈的效果。
上述中框可与上述后盖所在的平面垂直,并围绕上述后盖的边缘,能够用于设置按键、 插孔等部件。
为了能够使得用户能够更加明显的感受到振动,可将第一振动组件设置在第一显示区 域背面和上述中框接触的位置,将第二振动组件设置在第二显示区域背面和上述中框接触 的位置。当第一振动组件振动时,带动第一显示区域和中框发生振动,使握持移动终端或 接触移动终端的手部等人体部位能够感受到较为明显的振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150,用于当显示屏120处于展开形态时,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和第二振动组件132以第一振幅振动;
控制模组150,还用于当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时,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或第二振动组件132以第一振幅振动。控制模组150,还用于当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时,控 制第一振动组件131和第二振动组件132以第二振幅振动;其中,第二振幅小于第一振幅。
当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时,控制模组150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或第二振动组件132 以第一振幅振动,或者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和第二振动组件132以小于第一振幅的第二 振幅振动,均减小振动时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作用力,降低了该作用力对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振幅或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振幅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时的振幅的一致性,即有利于提高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时振感的一致性。
此外,相较于在显示屏处于展开形态时仅有第一振动组件131或第二振动组件132振动,导致存在振感缺憾现象,本公开在显示屏120处于展开形态时控制第一振动组件 131和第二振动组件132均振动,避免出现在展开形态时显示屏120中仅一个显示区域振 动,另一显示区域不振动的振动缺憾现象,有利于保证振动反馈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0还包括:
状态获取模组,位于壳体110内,与控制模组150相连,用于当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时,获取第一显示区域121的状态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状态;其中,第一显示区域 121的状态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状态均包括:使用状态和空闲状态;
控制模组150,具体用于当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第一显示区域121处于使用状态且第二显示区域122处于空闲状态时,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振动;
控制模组150,具体还用于当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第一显示区域121处于空闲状态且第二显示区域122处于使用形态时,控制第二振动组件132振动。
状态获取模组,可通过获取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功耗,并将第一 显示区域121的功耗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功耗与预设功耗进行对比的方式,获取第一显 示区域121的状态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状态。此处,预设功耗可以表示显示区域处于使用状态时需要消耗的最小功耗。
具体地,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功耗大于预设功耗时,第一显示区域121处于使用状 态。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功耗小于或者预设功耗时,第一显示区域121处于空闲状态。
当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功耗大于预设功耗时,第二显示区域122处于使用状态。当第 二显示区域122的功耗小于或者预设功耗时,第二显示区域122处于空闲状态。
示例性的,上述使用状态可包括:可接收用户操作指令的状态。例如,当第一显示区 域121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显示区域121可在播放视频,此时用户可在第一显示区域121的特定区域进行按压操作,触发移动终端暂停当前播放的视频。此处,第一显示区域121的特定区域,可为预先设置能够感应按压操作的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显示区域121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通 常朝向用户。当第二显示区域122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通常朝向用户。
示例性地,上述空闲状态可包括:不进行显示的状态、或者显示特定图片的状态等。 例如,当第二显示区域122处于空闲状态时,第二显示区域122可停止显示,或者第二显示区域122显示特定图片。此处,该特定图片可为根据用户需求设置的静态图片或者动态图片。
需要说明的是,当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第一显示区域121处于使用状态且第二 显示区域122处于空闲状态时,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朝向用户,且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背离用户。
当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第一显示区域121处于空闲状态且第二显示区域122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背离用户,且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朝 向用户。
相较于在需要提醒用户时驱动处于空闲状态的显示区域背面的振动组件进行振动,本 公开实施例中,在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时,通过获取第一显示区域121的状态和第二 显示区域122的状态,并在需要提醒用户时,控制处于使用状态的显示区域背面的振动组 件进行振动,保证用户能及时接收到振感反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移动终端100还包括:
夹角获取模组160,位于壳体110内,与处理模组140相连,用于获取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夹角大小;
处理模组140,具体用于当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夹角小于或 者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确定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
处理模组140,具体还用于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朝向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 显示面朝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确定显示屏120处于展开形态。
此处,可以定义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夹角,为大于或者等于 0度,且小于或者等于180度的角。
具体地,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夹角,可包括: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之间的夹角、或者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 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背面之间的夹角、或者第一显示区域121的背面和第二显示区域 122的显示面之间的夹角、或者第一显示区域121的背面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背面之间 的夹角。其中,第一显示区域121的背面为第一显示区域121显示面的相反面,第二显示 区域122的背面为第二显示区域122显示面的相反面。
示例性地,第一预设角度可为90度。
具体地,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之间的夹角大于 90度且小于90度时,移动终端100可呈如图3a所示的形态,此时,显示屏120处于展 开形态。
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之间的夹角等于180度时,移动终端100可呈如图3b所示的形态,此时,显示屏120处于展开形态。
参照图3b,当用户的眼睛位于位置“1”处时,可认为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均朝向用户。此时,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 可同时进行显示。
当用户的眼睛位于位置“2”处时,用户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背面,可认为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均背离用户。
又如,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背面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背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 小于90度时,移动终端100可呈如图3c所示的形态,此时,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 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背面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背面之间的夹角等于0度时,移动终端 100可呈如图3d所示的形态。
参照图3d,当用户的眼睛位于位置“3”处时,可认为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朝向用户,且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背离用户。此时,通常第一显示区域121处于使用 状态,且第二显示区域122处于空闲状态。
当用户的眼睛位于位置“4”处时,可认为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背离用户,且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朝向相用户。此时,通常第一显示区域121处于空闲状态,且 第二显示区域122处于使用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夹角大小, 并根据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夹角大小确定显示屏的形态,进而控 制第一振动组件131以及第二振动组件132的振动幅度,方法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夹角获取模组160包括:
第一角速度传感器,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21背面,用于获取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姿态 角参数;
第二角速度传感器,位于第二显示区域122背面,用于获取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姿态 角参数;
夹角获取模组160,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姿态角参数和第二显示区域122 的姿态角参数,确定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夹角大小。
第一角速度传感器和第二角速度传感器均可为陀螺仪。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姿态角参 数,用于表示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旋转角度;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姿态角参数,用于表示 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旋转角度。
示例性地,移动终端100中预先存储前一次产生驱动信号时,获取的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姿态角参数、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姿态角参数以及前一次驱动信号的驱动结果。通 过前一次的驱动结果,可确定前一次产生驱动信号时发生振动的振动组件。
示例性地,当前一次的驱动结果为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和第二振动组件132以第一 振幅振动时,前一次振动时显示屏120处于展开形态。进一步地,通过比较当前获取的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姿态角参数和前一次获取的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姿态角参数,可以确定第一显示区域121相较于前一次产生驱动信号时姿态角发生的变化。通过比较当前获取的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姿态角参数和前一次获取的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姿态角参数,可以确定第二显示区域122相较于前一次产生驱动信号时姿态角发生的变化。如此,可确定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夹角相较于前一次产生驱动信号时的变化值,即可确定当前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夹角。
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姿态角参数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姿态角参 数,能够根据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姿态角参数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姿态角参数确定第一 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夹角,与现有技术兼容性强,方法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夹角获取模组160还可包括:
第一加速度传感器,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21背面,用于获取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 度方向;
第二加速度传感器,位于第二显示区域122背面,用于获取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加速 度方向;
夹角获取模组160,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度方向、第一显示区域121 的姿态角参数、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加速度方向以及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姿态角参数,确 定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的夹角大小。
示例性地,夹角获取模组160可以通过判断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度方向和第二显 示区域122的加速度方向是否一致,确定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朝向和第二显示区域 122的显示面朝向是否一致,进而确定显示屏120的形态。
具体地,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度方向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加速度方向一致时, 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朝向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朝向一致,显示屏120处于 展开形态。
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度方向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加速度方向相反时,第一显 示区域121的显示面朝向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朝向相反,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
例如,可通过获取根据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度方向、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姿态角 参数、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加速度方向以及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姿态角参数,确定在三维坐标系中,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度在z轴分量方向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加速度在z 轴分量方向。此处,认为该三维坐标系为地理坐标系,且z轴正方向与移动终端100受到 的重力方向相反。
具体地,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度在z轴分量方向与所述z轴正方向一致,且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加速度在z轴分量方向与所述z轴正方向一致时,确定显示屏120处于 展开形态,且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均背离用户。
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度在z轴分量方向与所述z轴正方向相反,且第二显示区 域122的加速度在z轴分量方向与所述z轴正方向相反时,确定显示屏120处于展开形态,且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和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均朝向用户。
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度在z轴分量方向与所述z轴正方向一致,且第二显示区 域122的加速度在z轴分量方向与所述z轴正方向相反时,确定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且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背离用户,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朝向用户。此时,在 需要进行振动反馈时,可控制第二显示区域122背面的第二振动组件132以第一振幅振动。
当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度在z轴分量方向与所述z轴正方向相反,且第二显示区 域122的加速度在z轴分量方向与所述z轴正方向一致时,确定显示屏120处于折叠形态,且第一显示区域121的显示面朝向用户,第二显示区域122的显示面背离用户。此时,在 需要进行振动反馈时,可控制第一显示区域121背面的第一振动组件131以第一振幅振动。
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加速度方向、第一显示区域121的姿态角参 数、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加速度方向以及第二显示区域122的姿态角参数,能够提高确定第一显示区域121和第二显示区域122之间夹角大小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振动控制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组150,用于根据显示屏120的形态,产生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以及第二振动组件132的振动幅度的驱动信号;
或者,
处理模组140,用于根据显示屏120的形态,产生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给控制模组150;控制模组150根据控制信号产生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以及第二振动组件132的振动幅度的驱动信号。
当移动终端100的控制模组150具有触发引脚,且通过触发引脚与第一振动组件131 或第二振动组件132连接时,控制模组150可直接根据显示屏120的形态,产生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以及第二振动组件132的振动幅度的驱动信号。即通过硬件直接触发对第一振动组件131以及第二振动组件132的振动幅度的控制。此种控制方式中涉及的信号曲线如图4所示。其中,事件信号表示用户操作信号,触发信号表示移动终端100检测到用户 操作信号时产生的触发信号,振动信号表示第一振动组件131和/或第二振动组件132的 振动信号。
或者,移动终端100的处理模组140根据显示屏120的形态产生控制信号时,并将控制信号发送给移动终端100的控制模组150,再由控制模组150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产生控 制第一振动组件131以及第二振动组件132的振动幅度的驱动信号。即通过第一接口向控 制模组150发送控制信号实现振动控制。此种控制方式中涉及的信号波形曲线如图5所示。 其中,第一接口为通信接口,可包括:两线式串行总线(I2C)接口或者串行外设接口(SerialPeripheral Interface,SPI)。
当控制模组150通过第一接口与处理模组140连接时,处理模组140也可通过第一接 口对控制模组150进行初始化,将需要振动的波形信号存储在控制模组150中,为特定振动触觉效果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基础。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通过控制模组采用硬件触发的方式直接产生驱动信号,以控制第 一振动组件以及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提高了移动终端的振动反馈相应速度。
本公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处理模组140产生控制信号,通过通信接口将控制信号发 送给控制模组150,使控制模组150产生所述驱动信号。驱动信号的产生方式多样,控制方式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组150,用于产生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
移动终端100还包括:转换模组,用于将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转换为第二信号值的 驱动信号;其中,第二信号值大于第一信号值;
其中,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用于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以及第二振动组件132的振动幅度;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相对于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在第一振动组件131和/或第二振动组件132开始振动或者停止振动时,产生更大的振动阻尼力。
示例性地,转换模组可包括:具有升压功能的模组,例如,运算放大器。此时,驱动信号可为电压信号。
以驱动信号控制第一振动模组131振动为例,当通过一对差分信号线向第一振动组件 131输入第一差分信号和第二差分信号作为驱动信号时,所述一对差分信号线中的两路差 分信号做差产生的信号在第一振动组件的线圈中产生交变磁场。在该交变磁场作用下,驱 动第一振动组件131内部带有磁性物质的质量块对着磁场的变化做周期性运动。
该质量块的开始振动过程包括两部分运动的叠加,即在阻尼力作用下的自由衰减运动 (如图6所示)和在驱动信号产生的驱动力作用下的稳态运动(如图7所示)的叠加,形成的叠加结果如图8所示的波形。而第一振动组件内的质量块停止振动过程可能包括如图9所示的在振动阻尼力作用下的自由衰减运动。
因此,对于暂态过程,无论是振动停止阶段还是开始振动阶段,可通过调整第一振动 组件131的阻尼比改变振动阻尼力,进而调节振动开启时间和振动停止时间。并且,振动阻尼力越大,振动开启时间和振动停止时间越短。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转换模组的示意图。参照图10,L表示电感, 用于在电路导通时存储电能。元件Q1和元件Q2表示具有开关功能的元件,例如,元件 Q1和元件Q2可以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MOS)晶体管。转换模组的输出电压(Voutt) 与电源提供的输入电压(Vin)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Vout=Vin/(1-D)
其中,D表示占空比,所述占空比表示一个脉冲循环周期内,脉冲高电平信号的持续 时间相对于脉冲信号一个周期时长的比例。例如:脉冲高电平信号的持续时间为1μs,该脉冲信号的一个周期时长为4μs,则占空比为0.25。因此,占空比大于0且小于1,(1-D) 也大于0且小于1,使得转换模组的输出电压大于输入转换模组的输入电压,即该转换模 组可以实现升压功能。
当该转换模组处于第一阶段时,晶体管Q1导通,晶体管Q2关闭,电流在第一回路(L1) 流通,电源提供的输入电压Vin作用于电感L,使得电感L存储电能。存储了电能的电感L可看作一个感应电源,其感应电压VL的方向为左正右负。其中,可以通过同一个脉冲 信号控制Q1和Q2的导通或者关断。
当给电感L充电完毕时,控制晶体管Q1关断,并控制晶体管Q2导通,此时,转换 模组处于第二阶段,电流在第二回路(L2)中流动,此时,电感L释放电流,根据楞次 定律可知电感L的感应电压VL的方向变为左负右正,电感L释放的电流方向与电源提供 的输入电流方向相同。此时,转换模组的输出电压可看作电源提供的输入电压与电感L 的感应电压的叠加,使得转换模组的输出电压大于电源提供的输入电压,即完成升压过程。
以控制第一振动组件振动为例。当移动终端的处理模组通过通讯接口对控制模组中控 制部分进行控制,使能转换模组将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转换为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 并向第一振动组件传输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使得第一振动组件受到更大的驱动力。此 时,第一振动组件受到的阻尼力也更大,所以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开启时间和振动停止时 间均减小。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转换模组增大驱动信号的信号值,并利用信号 值增大后的驱动信号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和/或第二振动组件132的振动,第二信号值 的驱动信号相对于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在第一振动组件131和/或第二振动组件132开始振动或者停止振动时,产生更大的振动阻尼力。因此,在振动阻尼力作用下的自由衰减运动的振幅衰减速度增加,使得第一振动组件131和/或第二振动组件132进入稳态的 速度越快,即缩短了振动开启时间。
由于在停止振动过程中,第一振动组件131和/或第二振动组件132可能仅包括在振 动阻尼力作用下的自由衰减运动,因此,随着自由衰减运动的振幅衰减速度增加,第一振 动组件131和/或第二振动组件132的振动停止时间也缩短。
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缩短振动开启时间和振动停止时间,提升移动终 端的瞬态振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00还包括:
检测模组,与第一振动组件131相连,且与第二振动组件132相连,用于检测第一振动组件131的振动频率和/或第二振动组件132的振动频率,获得检测结果;
处理模组140,与检测模组连接,用于基于检测结果,通过调整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 和/或第二振动组件132振动的驱动信号,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的振动频率和/或第二振 动组件132的振动频率位于预设频率范围内。
此处,预设频率范围可包括:100赫兹至400赫兹。
通常,如果第一振动组件131的振动频率小于100赫兹,此时,第一显示区域121 与人体接触时,人体感受到的振动作用非常弱,振动提醒的效果较差。
如果第一振动组件131的振动频率大于400赫兹,此时,第一显示区域121与人体接触时人体会感觉到如此触电般的刺痛感,用户体验较差。
示例性地,以检测第一振动组件131的振动频率为例,图11示出了一种检测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的检测模组的示意图。参照图11所示,可通过检测E点和F点之间的 电动势检测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效果。其中,如图12所示,H桥为由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晶体管组成的电路结构,其可通过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 打开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功能或者关闭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功能。
具体地,控制第一振动组件振动的控制信号包括两路差分信号,分别从E点所在的传输线和F点所在的传输线传输至第一振动组件,该差分信号在第一振动组件的线圈中 形成交变磁场。检测模组可通过检测该交变磁场的变化,实现对第一振动组件振动频率的 检测。例如,在驱动信号中加入时间戳,并根据E点和F点的之间检测的电压数值和对 应的时间戳,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计算第一振动组件的 振动频率。
当计算得到的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不在预设频率范围内时,可通过调整驱动信号 的驱动频率,控制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位于预设频率范围内,即实现对第一振动组件 振动频率的锁定。并且,还可通过检测在不同驱动下频率的驱动信号作用下,实现对于第 一振动组件谐振频率的检测。此处,当驱动信号的驱动频率调整时,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 频率变化趋势和驱动信号的驱动频率变化趋势相同。
以下将以控制第一振动组件131振动,驱动信号为差分信号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其中, 该差分信号在第一振动组件线圈内部产生交变磁场(磁场强度为B)。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检测模组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检测模组中的霍尔(Hall)器 件基于霍尔效应输出霍尔电压(UH),该霍尔电压包括反映交变磁场变化的电压信号和 霍尔偏置电压信号,因此,可通过由电阻R1与电阻R2组成的偏置电路去除霍尔偏置电压 信号,使得输入第一级运算放大器的信号为反映交变磁场变化的电压信号。
反映交变磁场变化的电压信号,依次经过第一级运算放大器的放大作用和第二级运算 放大器的放大使得其信号值增加为U02。第二级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U02输入采样保持 电路,采样保持电路的输出电压为V0。其中,V0表示采样保持电路的输出电压,用于表 示放大后的反映交变磁场变化的电压信号,且V0等于第二级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U02)。 其中,第一级运算放大器的通带频率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41
正向比例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42
π表示 圆周率,RF表示第一级运算放大器中电阻RF的电阻值,CF表示第一级运算放大器中电容 CF的电容值,R0表示第一级运算放大器中电阻R0的电阻值;第二级运算放大器的通带频 率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43
正向比例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44
RF2表示第二级运算放大器中电阻RF2的 电阻值,CF2表示第二级运算放大器中电容CF2的电容值,R5表示第二级运算放大器中电 阻R5的电阻值,U01表示第一级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电压。
将V0输入如图14所示的数模转换电路,可实现反映交变磁场变化的电压信号的频率 和第一振动组件的共振频率对比。可以理解的是,当采样保持电路的输出电压传输至数模 转换电路时,采样保持电路的输出电压信号值在数模转换电路能够采样的电压范围内。
在对于第一振动组件谐振频率的检测完成后,可以通过控制晶体管Q1关断以使采样 保持电路及其后级电路停止工作,同时通过电阻R7消耗电容CQ存储的电荷,以减少功耗。
第一级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和第二级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之间还可包括:低通滤波 器,该低通滤波器用于滤除高频噪声成分。该低通滤波器的频率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51
R3表示低通滤波器中电阻R3的电阻值,C3表示低通滤波器中电容C3的电容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检测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和/或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 获得检测结果,并基于该检测结果,通过调整驱动第一振动组件和/或第二振动组件振动 的驱动信号,控制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和/或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位于预设频率 范围内,能在对用户形成有效振动反馈的同时,降低对用户造成刺痛等不良体验的几率。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振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本公 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00。如图15所示,该振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确定显示屏的形态;其中,显示屏具有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在折叠形态下,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层叠设置;在展开形态下,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分离;
S110:根据显示屏的形态,控制位于第一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一振动组件以及位于第 二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
本公开通过确定显示屏的形态,并根据显示屏的形态控制第一振动组件以及第二振动 组件的振动幅度,进而实现对移动终端振动幅度的控制,满足不同显示屏形态下对移动终 端振动幅度进行控制的需求,为提高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和处于展开形态时移动终端振感 的一致性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S110可包括:
当显示屏处于展开形态时,控制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以第一振幅振动;
当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时,控制第一振动组件或第二振动组件以第一振幅振动;或者, 当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时,控制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以第二振幅振动;其中,第 二振幅小于第一振幅。
本公开在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时控制第一振动组件或第二振动组件以第一振幅振动, 或者控制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以小于第一振幅的第二振幅振动,减小了振动时第 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作用力,降低了该作用力对第一显示区域的振幅或第二 显示区域的振幅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时的振幅的一致性, 即有利于提高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时振感的一致性。
此外,相较于在显示屏处于展开形态时仅有第一振动组件或第二振动组件振动,导致 存在振感缺憾现象,本公开在显示屏处于展开形态时控制第一振动组件和第二振动组件均 振动,避免出现在展开形态时显示屏中仅一个显示区域振动,另一显示区域不振动的振动 缺憾现象,有利于保证振动反馈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时,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状态和第二显示区域的状态;其中, 第一显示区域的状态和第二显示区域的状态均包括:使用状态和空闲状态;
步骤S110可包括:
当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第一显示区域处于使用状态且第二显示区域处于空闲状态 时,控制第一振动组件振动;
当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第一显示区域处于空闲状态且第二显示区域处于使用形态 时,控制第二振动组件振动。
相较于在需要提醒用户时驱动处于空闲状态的显示区域背面的振动组件进行振动,本 公开实施例中,在显示屏处于折叠形态时,通过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状态和第二显示区域 的状态,在需要提醒用户时,控制处于使用状态的显示区域背面的振动组件进行振动,保 证用户能及时接收到振感反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大小;
步骤S100可包括:
当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夹角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确定显示屏 处于折叠形态;
当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夹角大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确定显示屏处于展开 形态。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大小,并根据第 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大小确定显示屏的形态,进而控制第一振动组件和/或第二振动组件振动,方法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大小,包括: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
根据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和 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大小。
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能够 根据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 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与现有技术兼容性强,方法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加速度方向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加速度方向及第二显示区域的姿 态角参数;
根据第一显示区域的加速度方向、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第二显示区域的加速 度方向以及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面朝向和第二显示区域 的显示面朝向。
示例性地,可通过不同的加速度传感器分别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加速度方向和第二显 示区域的加速度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显示区域的加速度方向、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第二 显示区域的加速度方向以及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能够提高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和第 二显示区域之间夹角大小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振动控制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移动终端的控制模组根据显示屏的形态,产生控制第一振动组件以及第二振动组件的 振动幅度的驱动信号;
或者,
移动终端的处理模组根据显示屏的形态产生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给移动终端 的控制模组;所述控制模组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产生控制第一振动组件以及第二振动组件的 振动幅度的驱动信号。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通过控制模组采用硬件触发的方式直接产生驱动信号,以控制第 一振动组件和/或第二振动组件振动,提高了移动终端的振动反馈相应速度;也可以是处 理模组产生控制信号,通过通信接口将控制信号发送给控制模组,使控制模组产生所述驱 动信号,驱动信号的产生方式多样,控制方式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移动终端的控制模组产生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
将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转换为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其中,第二信号值大于第一 信号值;
其中,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用于控制第一振动组件以及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 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相对于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在第一振动组件和/或第二振动组 件开始振动或者停止振动时,产生更大的振动阻尼力。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转换电路增大驱动信号的信号值,并利用信号 值增大后的驱动信号控制第一振动组件和/或第二振动组件振动,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 相对于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在第一振动组件和/或第二振动组件开始振动或者停止振 动时,产生更大的振动阻尼力。因此,在振动阻尼力作用下的自由衰减运动的振幅衰减速 度增加,使得第一振动组件和/或第二振动组件进入稳态的速度越快,即缩短了振动开启 时间。
由于在停止振动过程中,第一振动组件和/或第二振动组件可能仅包括在振动阻尼力 作用下的自由衰减运动,因此,随着自由衰减运动的振幅衰减速度增加,第一振动组件和 /或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停止时间也缩短。
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缩短振动开启时间和振动停止时间,提升移动终 端的瞬态振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和/或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获得检测结果;
基于检测结果,通过调整驱动第一振动组件和/或第二振动组件振动的驱动信号,控 制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和/或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位于预设频率范围内。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检测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和/或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 获得检测结果,并基于该检测结果,通过调整驱动第一振动组件和/或第二振动组件振动 的驱动信号,控制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和/或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位于预设频率 范围内,能在对用户形成有效振动反馈的同时,降低对用户造成刺痛等不良体验的几率。
示例1
以控制第一振动组件振动为例。根据振动力学理论,在振动力学模型中,存在如下关 系:
F=MA (1)
G=A/g (2)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91
其中,振动力学模型中包括第一振动组件和移动终端,F表示移动终端由于第一振动 组件的振动受到的作用力,M表示移动终端的质量,A表示移动终端在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G表示移动终端的振动触觉单位,a表示振动过程中第一振动 组件的加速度,T表示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触觉单位放大系数,m表示第一振动组件的质 量,D表示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幅,f表示振动频率,g表示重力加速度。
在移动终端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按照设计需求,根据上述关系评估移动终端的质量 (M)和振动效果是否达到需求。
具体地,可将振动传感器设置在移动终端的任意位置,通过加速度测试设备测试马达 振子带动移动终端振动时力学负载的加速度。将振动传感器放置于任何位置都有一定的加 速度,可建立关于第一振动组件的加速度的函数,例如,建立第一振动组件的加速度与振 动传感器设置的位置坐标的函数关系。
通常,在整个移动终端上具有三维空间的加速度空间分布函数,通过确定移动终端加 速度的最大值Amax,可以确定最大振动触觉单位,进而根据该最大振动触觉单位与预设振 动触觉单位范围之间的关系判断振动效果是否达到需求。
例如,当最大振动触觉单位在预设振动触觉单位范围内时,确定震动效果达到需求; 当最大振动触觉单位不在预设振动触觉单位范围内时,确定震动效果未能达到需求。
以下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振动组件的力学模型推导过程。
在以频率为f的驱动力驱动的一维振动系统中,设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92
为x轴上单位向量,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93
为y轴上单位向量。第一振动组件质量为m,第一振动组件运动的切向速度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94
第一振动组件在 x轴的速度分量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95
在y轴的速度分量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96
速度矢量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97
和x轴的夹角为θ,第一振动 组件初速度大小为v0,第一振动组件的旋转角速度为ω,第一振动组件的加速度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98
第 一振动组件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第一振动组件受到的向心力为F1,旋转角度θ=ωt, 则有: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99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1910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01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02
由于圆周运动的旋转角速度为ω,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频率为f,则根据ω=2πf,有:
F1=mrω2=mr(2πf)2 (8)
设移动终端的质量为M,则驱动力一定的情况下:
F1=ma=MA (9)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03
基于上述推导过程可知,对于以频率为f的驱动力驱动的一维振动系统,振动量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09
满 足以下正比关系: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04
其中,D表示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幅,驱动力的频率与第一振动组件振动频率相同。实际使用中,通常可用加速度a与重力加速度g的比值表示振动量。例如,根据上述公式 (2)可知,“2g的振动量”表示振动量为重力加速度g的2倍。根据以上关系,可以用 以下公式计算第一振动组件的理论的振动量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05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06
其中,Z表示测试设备对于振动量的放大系数,该放大系数的数值与测试设备的探头 位置、测试设备的形状等因素均有关联,并非常数。目前,对于型号为0832A系列的第 一振动组件的测试设备,放大系数Z约为2.8,或者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07
得到的幅值除以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08
得到有效 值,再除以重力加速度g即得到理论振动量,用于衡量用户感受的振感。
对振动量公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移动终端设备一定的情况下,振动量与第一振动 组件的质量m、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幅D以及驱动力频率f有关。但是在公式(12)中振 幅D并不由第一振动组件的质量直接决定,而是受到阻尼系数的影响,需要单独研究。
示例性地,可将第一振动组件视作粘性阻尼模型确定阻尼力。其中,该粘性阻尼模型 包括弹簧、与弹簧连接且在驱动力作用下进行振动的质量快。在粘性阻尼模型中,具有如 下关系:
Fd=cv(13)
其中,Fd表示总体阻尼力,c表示粘性阻尼系数,单位为N·s/m。
对于粘性阻尼模型,振动方程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11
其中,k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kD表示弹簧的弹力,F0sinωt表示控制第一振动组件 振动的驱动信号给第一振动组件中质量块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12
其中ξ表示阻尼比(ξ是一个无量纲的数),则方程(14) 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13
设质量块在初始时刻速度为和位移均为0,对方程(15)进行求解,得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14
其中,运动方程(16)的解中,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15
表示自由衰减运动,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16
表 示移动终端输出的驱动信号驱动第一振动组件在内部洛伦兹力下产生的受迫运动。其中 (16)中的特解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17
其中,B1表示第一振幅,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18
表示第一振动组件位移的相位与驱动信号的相位之间的相 位。公式(17)可用于表示控制模组输出的驱动信号在第一振动组件的线圈产生的交变电 磁场中,控制第一振动组件振动的稳态响应关系,公式(17)中的频率与驱动信号的频率相同。令: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19
λ表示频率比,用于表示驱动信号的频率ω和第一振动组件固有频率 ωn的比值,则有: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110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111
令:B0=F0/k,B0表示固定驱动力的第二振幅,则第一振幅B1与第二振幅B0的比值,表示为振幅放大倍数β,如公式(20)所示,其中,振幅放大倍数由阻尼和频率决定: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21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22
当公式(21)成立时,振幅放大倍数β取最大值,当λ=1时发生共振,此时振幅放 大倍数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23
根据驱动信号产生的驱动力的相位与位移的相位差等于π/2,说明驱动作 用力在质量块的位移为0时取最大值,在质量块的位移取最大值时,驱动作用力为0。
第一振幅满足如下关系式: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24
由公式(22)可知,第一振幅受到驱动力、阻尼以及弹簧弹性系数的影响。
以上证明第一振动组件中质量块的稳态振动过程,但是,对于振动开始与振动停止的 暂态分析,需要额外说明。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衰减振动曲线。当系统电信号提供的驱动力消 失,在振动阻尼力的作用下,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状态会从稳态振动切换至振幅按指数规 律衰减的简谐振动,称为衰减振动。
对于考虑阻尼的阻尼系统,其固有频率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25
衰减振动的方程可 表示为:
Figure RE-GDA0002395432030000226
设幅度衰减系数η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27
该幅度衰减系数用于表示衰减速度。将η取对数,可得到对数衰减率δ: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28
因此,可以根据衰减振动曲线求出系统振动的阻尼比。可以理解的是,阻尼比越大, 对数衰减率越大,衰减速度就越快。在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量从100%衰减至10%的衰减 过程中,满足以下关系:
ln 9=ξωntbrake (26)
其中,刹车时间tbrake,表示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量从100%衰减至10%的时间。根据 方程(26)可知,在第一振动组件的振动量从100%衰减至10%的衰减过程中,第一振动组件的阻尼比越大,刹车时间越小。此处,刹车时间tbrake,可视为从撤销对第一振动组件 驱动力的时刻起到第一振动组件停止振动所需要的时长。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第一振动组件的运动方程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31
在初始时刻时,第一振动组件的位移为D0,第一振动组件的速度为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32
求解公式(27) 可得: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33
设初始时刻第一振动组件的速度和位移均为0,在阻尼作用下的自由伴随振动的振幅 随着按照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34
逐渐衰减到0,所以第一振动组件在振动停止过程中的振动波形方程满足以 下关系:
Figure BDA0002306845630000235
公式(29)可表示第一振动组件内部洛伦兹力下产生的受迫运动。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振动控制的装置800的框图。例如,装置8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 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16,装置8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802,存储器804,电力组件806,多媒体组件808,音频组件810,输入/输出(I/O)接口812,传感器组件814, 以及通信组件816。
处理组件802通常控制装置8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802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8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 以方便多媒体组件808和处理组件8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8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8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 包括用于在装置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8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 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 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 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力组件806为装置800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力组件8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 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8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808包括在所述装置800和用户之间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 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 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 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 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 多媒体组件8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8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 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 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8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8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8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 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4或经由 通信组件8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8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 号。
I/O接口812为处理组件8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 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8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800提供各个方面的形态评估。 例如,传感器组件814可以检测到装置800的打开/关闭形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8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检测装置800或装置800 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8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800方位或加速/减速 和装置8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8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为在没有任何的物 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 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加 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8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8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8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 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8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 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8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 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 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或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 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 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 括指令的存储器8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800的处理器820执行以完成上述振动控制方法。 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移动终端的处理器执 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能够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振动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 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 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 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 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 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9)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显示屏,位于所述壳体表面,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
第一振动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背面;
第二振动组件,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背面;
处理模组,位于所述壳体内,用于确定所述显示屏的形态;
其中,所述显示屏具有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在所述折叠形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层叠设置;在所述展开形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分离;
控制模组,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处理模组、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振动组件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显示屏的形态,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模组,用于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展开形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以第一振幅振动;
所述控制模组,还用于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或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以所述第一振幅振动;或者,所述控制模组,还用于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以第二振幅振动;其中,所述第二振幅小于所述第一振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状态获取模组,位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控制模组相连,用于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时,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状态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状态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状态均包括:使用状态和空闲状态;
所述控制模组,具体用于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处于所述使用状态且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处于所述空闲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振动;
所述控制模组,具体还用于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处于所述空闲状态且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处于所述使用形态时,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组件振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夹角获取模组,位于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处理模组相连,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大小;
所述处理模组,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夹角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确定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
所述处理模组,具体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面朝向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面朝向之间夹角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时,确定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展开形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获取模组包括:
第一角速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背面,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
第二角速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背面,用于获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
所述夹角获取模组,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获取模组还包括:
第一加速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背面,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加速度;
第二加速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背面,用于获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加速度;
所述夹角获取模组,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加速度方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加速度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模组,用于根据所述显示屏的形态,产生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的驱动信号;
或者,
所述处理模组,用于根据所述显示屏的形态,产生控制信号,并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控制模组;所述控制模组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产生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的驱动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模组,用于产生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转换模组,用于将所述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转换为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值;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所述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相对于所述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在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振动组件开始振动或者停止振动时,产生更大的振动阻尼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后盖;
中框;
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位于所述中框上;或者,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位于所述后盖的不同边缘区域上。
10.一种振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显示屏的形态;其中,所述显示屏具有折叠形态和展开形态;在所述折叠形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层叠设置;在所述展开形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分离;
根据所述显示屏的形态,控制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一振动组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显示屏的形态,控制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一振动组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包括:
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展开形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以第一振幅振动;
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或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以第一振幅振动;或者,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和所述第二振动组件以第二振幅振动;其中,所述第二振幅小于所述第一振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时,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状态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状态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状态均包括:使用状态和空闲状态;
所述根据所述显示屏的形态,控制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一振动组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背面的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包括:
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处于所述使用状态且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处于所述空闲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振动;
当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处于所述空闲状态且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处于所述使用形态时,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组件振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大小;
所述确定所述显示屏的形态,包括:
当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夹角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角度时,确定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折叠形态;
当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夹角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时,确定所述显示屏处于所述展开形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所述显示屏的形态,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大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加速度和获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加速度;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加速度方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加速度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姿态角参数,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夹角大小。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的控制模组根据所述显示屏的形态,产生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的驱动信号;
或者,
所述移动终端的处理模组根据所述显示屏的形态产生控制信号,并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的控制模组;所述控制模组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产生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的驱动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的控制模组产生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
将所述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转换为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值大于所述第一信号值;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振动组件的振动幅度;所述第二信号值的驱动信号相对于所述第一信号值的驱动信号,在所述第一振动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振动组件开始振动或者停止振动时,产生更大的振动阻尼力。
18.一种振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0至17任一项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19.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移动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0至17任一项所述的振动控制方法。
CN201911243291.6A 2019-12-06 2019-12-06 移动终端、振动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29254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43291.6A CN112925407A (zh) 2019-12-06 2019-12-06 移动终端、振动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6/881,771 US11165898B2 (en) 2019-12-06 2020-05-22 Mobile terminal, vibr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KR1020200066817A KR102372577B1 (ko) 2019-12-06 2020-06-03 모바일 단말, 진동 제어 방법,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JP2020097448A JP6990743B2 (ja) 2019-12-06 2020-06-04 携帯端末、振動制御方法、装置及び記憶媒体
EP20180162.8A EP3832991B1 (en) 2019-12-06 2020-06-16 Mobile terminal, vibr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43291.6A CN112925407A (zh) 2019-12-06 2019-12-06 移动终端、振动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5407A true CN112925407A (zh) 2021-06-08

Family

ID=71103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43291.6A Pending CN112925407A (zh) 2019-12-06 2019-12-06 移动终端、振动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5898B2 (zh)
EP (1) EP3832991B1 (zh)
JP (1) JP6990743B2 (zh)
KR (1) KR102372577B1 (zh)
CN (1) CN11292540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6479A (zh) * 2022-06-30 2022-09-20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控制方法、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5473961A (zh) * 2021-06-11 2022-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893743A (zh) * 2023-09-07 2023-10-17 武汉市聚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012850A (ko) * 2021-07-16 2023-0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7415A (ja) * 2008-03-10 2009-09-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
KR20110005437A (ko) * 2009-07-10 2011-01-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180035208A1 (en) * 2016-07-26 2018-02-0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9739465A (zh) * 2018-12-21 2019-05-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频输出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0290283A (zh) * 2019-06-03 2019-09-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震动的方法、装置及折叠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91771B1 (ko) * 2004-08-31 2009-04-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각도를 이용한 어플리케이션 구동 장치및 방법
KR101046734B1 (ko) * 2008-12-12 2011-07-05 (주)엔스퍼트 폴더의 각도 감지 기능을 포함하는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179813B1 (ko) 2013-09-03 2020-1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및 제어 방법
KR102358110B1 (ko) 2015-03-05 2022-02-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10013060B2 (en) * 2015-09-18 2018-07-03 Immersion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haptic effects in response to deformation of a cover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7415A (ja) * 2008-03-10 2009-09-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
KR20110005437A (ko) * 2009-07-10 2011-01-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180035208A1 (en) * 2016-07-26 2018-02-0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09739465A (zh) * 2018-12-21 2019-05-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频输出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0290283A (zh) * 2019-06-03 2019-09-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震动的方法、装置及折叠屏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73961A (zh) * 2021-06-11 2022-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086479A (zh) * 2022-06-30 2022-09-20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控制方法、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5086479B (zh) * 2022-06-30 2024-02-09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控制方法、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6893743A (zh) * 2023-09-07 2023-10-17 武汉市聚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32991A1 (en) 2021-06-09
JP2021093114A (ja) 2021-06-17
KR20210072673A (ko) 2021-06-17
JP6990743B2 (ja) 2022-01-12
EP3832991B1 (en) 2022-08-03
KR102372577B1 (ko) 2022-03-10
US20210176352A1 (en) 2021-06-10
US11165898B2 (en)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25407A (zh) 移动终端、振动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EP3829145B1 (en) Electronic equipment,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thereof,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6461727B (zh) 控制马达振动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US11218014B2 (en) Circuitry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temperature of wireless charging coil, and storage medium
CN107102801A (zh) 终端屏幕旋转方法及装置
EP3016236A1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CN107370899A (zh) 一种发出震动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4317647B (zh) 应用功能实现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8121631A (zh) 屏幕异常状态提醒方法及装置
CN104881342B (zh) 终端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3708590A (zh) 线性振动马达、触觉反馈振动模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774802A (zh) 终端电量的提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7437322A (zh) 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危险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12633232A (zh) 基于坐姿检测的交互方法及装置、设备、介质及家居设备
CN114125095A (zh) 一种终端设备、振动噪音的控制方法、装置及介质
CN111262989B (zh) 通知提醒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752370A (zh) 马达的振动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06328111A (zh) 音频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892751B (zh) 控制触控屏触发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CN113885693A (zh) 触控反馈模组及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257037B (zh) 一种振动组件
CN112748436B (zh) 电子设备、距离检测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US11635468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for determining charging time length of battery
WO2023230829A1 (zh) 一种触控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6569931A (zh) 预计启动时长提醒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