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指用条形的钢材铺成的供火车、电车等行驶的路线。也可以是天体在宇宙间运行的路线,也叫轨迹。物体运动的路线,更多的是指有一定规则的,如原子内电子的运动和人造卫星的运行都有一定的轨道。行动应遵循的规则、程序或范围,列车,即成列的车组,分为两大类型,铁路列车:即火车,这是一般形态,有独立的轨道行驶。铁路列车按载荷物,可分为运货的货车和载客的客车;亦有两者一起的客货车。众多连续的车辆。一般指火车,尤指由牵引机车和运货或载客的车厢组成的连挂成列的火车。
目前的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不具备自行驱动,而且还需要人工在一旁进行协助,这样不仅耗费人工,还浪费时间,使救援速度拖缓。
现有的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并不具备智能化自动救援的功能,这样一来便会让救援车前往救援的路上,需要有一名工作人员随车陪同,但是一旦救援车前往的地方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的话,那么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将会受到威胁,给人们带来不便,这不便于人们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包括底板、放置箱、装置驱动机构和定位机构;
所述放置箱固定在底板上,所述放置箱内腔的中部沿左右方向设置挡板,所述挡板与放置箱的内腔后壁之间固定设置有燃油箱,所述燃油箱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前侧中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壳的左右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左侧的固定板与防护壳的左侧顶部、挡板前侧的左顶部和放置箱内腔左壁前侧的顶部固定连接,右侧的固定板与防护壳的右侧顶部、挡板前侧的右顶部和放置箱内腔右壁前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壳的左右两侧且位于固定板与底板之间分别固定设置有应急电源,所述应急电源的前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线连接头;所述燃油箱的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燃油检测表,所述燃油箱的顶部左侧设置有排油管,所述排油管的底部伸入燃油箱内,所述排油管上靠近顶部设置有控制阀;
所述装置驱动机构包括前驱动箱、后驱动箱、双向电机、前转动杆和后转动杆;所述前驱动箱设置在底板底部中间靠近前侧,所述后驱动箱设置在底板底部中间靠近后侧;所述前驱动箱和后驱动箱均包括驱动箱体、固定杆、转轴、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左轮轴、右轮轴、左固定架、右固定架、左驱动轮、右驱动轮、左从动皮带轮、右从动皮带轮、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所述固定杆竖直固定设置在驱动箱体内,所述转轴垂直穿过固定杆并与固定杆转动配合,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固定套在转轴上,所述左轮轴设置在驱动箱体内的左侧,所述右轮轴设置在驱动箱体内的右侧,所述左轮轴、转轴和右轮轴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左固定架的一端与驱动箱体的左侧内壁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右固定架的一端与驱动箱体的右侧内壁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左轮轴穿过左固定架的另一端并与左固定架的另一端转动配合,所述右轮轴穿过右固定架的另一端并与右固定架的另一端转动配合,所述左驱动轮和左从动皮带轮固定套装在左轮轴上,所述右驱动轮和右从动皮带轮固定套装在右轮轴上,所述第一皮带绕在左从动皮带轮和第一皮带轮上,所述第二皮带绕在右从动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上,所述左驱动轮和右驱动轮的底部分别伸出驱动箱体的底部并与驱动箱体的底部间隙配合;所述双向电机安装在底板底部的中部,所述双向电机的一动力输出轴向前并通过联轴器与前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双向电机的另一动力输出轴向后并通过联轴器与后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前转动杆伸进前驱动箱内并与前驱动箱内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后转动杆伸进后驱动箱内并与后驱动箱内的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主轴、旋转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导向筒Ⅰ、伸缩杆Ⅰ、导向筒Ⅱ、伸缩杆Ⅱ、导向筒Ⅲ、伸缩杆Ⅲ、导向筒Ⅳ、伸缩杆Ⅳ、气缸Ⅰ、气缸Ⅱ、气缸Ⅲ和气缸Ⅳ;所述主轴通过两端设置的轴承座安装在底板上并靠近底板的左侧,所述主轴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所述旋转电机安装在底板的左侧,所述主动轮安装在旋转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所述从动轮安装在主轴上,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啮合,所述导向筒Ⅰ的后端与主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Ⅰ的后端插入导向筒Ⅰ内并与导向筒Ⅰ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导向筒Ⅱ的前端与主轴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Ⅱ的前端插入导向筒Ⅱ内并与导向筒Ⅱ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导向筒Ⅲ的一端与伸缩杆Ⅰ的前端固定连接,且导向筒Ⅲ与伸缩杆Ⅰ垂直,所述伸缩杆Ⅲ的一端插入导向筒Ⅲ内并与导向筒Ⅲ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导向筒Ⅳ的一端与伸缩杆Ⅱ的后端固定连接,且导向筒Ⅳ与伸缩杆Ⅱ垂直,所述伸缩杆Ⅳ的一端插入导向筒Ⅳ内并与导向筒Ⅳ的内壁滑动配合;所述气缸Ⅰ的缸座固定在导向筒Ⅰ上,所述气缸Ⅰ的活塞杆向前伸出,所述气缸Ⅰ的活塞杆的端部固定在伸缩杆Ⅰ上并靠近伸缩杆Ⅰ的前端,所述气缸Ⅱ的缸座固定在导向筒Ⅱ上,所述气缸Ⅱ的活塞杆向后伸出,所述气缸Ⅱ的活塞杆的端部固定在伸缩杆Ⅱ上并靠近伸缩杆Ⅱ的后端,所述气缸Ⅲ的缸座固定在导向筒Ⅲ上,所述气缸Ⅲ的活塞杆伸向伸缩杆Ⅲ,所述气缸Ⅲ的活塞杆的端部固定在伸缩杆Ⅲ上并靠近伸缩杆Ⅲ的另一端,所述气缸Ⅳ的缸座固定在导向筒Ⅳ上,所述气缸Ⅳ的活塞杆伸向伸缩杆Ⅳ,所述气缸Ⅳ的活塞杆的端部固定在伸缩杆Ⅳ上并靠近伸缩杆Ⅳ的另一端,所述伸缩杆Ⅲ和伸缩杆Ⅳ平行设置,所述伸缩杆Ⅲ的另一端和伸缩杆Ⅳ的另一端分别靠内侧设置定位吸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吸盘上设有进气阀,所述定位吸盘的内表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伸缩杆Ⅰ和导向筒Ⅲ的连接部位设置有挡块Ⅰ,所述挡块Ⅰ与伸缩杆Ⅰ和导向筒Ⅲ垂直,所述伸缩杆Ⅱ和导向筒Ⅳ的连接部位设置有挡块Ⅱ,所述挡块Ⅱ与伸缩杆Ⅱ和导向筒Ⅳ垂直;所述导向筒Ⅲ和导向筒Ⅳ向左转动到水平时,挡块Ⅰ和挡块Ⅱ均靠在底板的左端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固定架和右固定架的另一端上分别安装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左弹簧杆、右弹簧杆、左伸缩筒、右伸缩筒、左活动板、右活动板、左伸缩弹簧和右伸缩弹簧;所述左弹簧杆和右弹簧杆均竖直设置,所述左弹簧杆的底部固定在左固定架的另一端上,所述右弹簧杆的底部固定在右固定架的另一端上,所述左伸缩筒和右伸缩筒均竖直设置,所述左伸缩筒和右伸缩筒的顶部固定在驱动箱体内的顶壁上,所述左伸缩筒位于左弹簧杆的正上方,所述左弹簧杆的顶部伸进左伸缩筒内,所述左活动板设置在左伸缩筒内并与左伸缩筒的内壁上下滑动配合,所述左活动板放置在左弹簧杆的顶端上,所述左伸缩弹簧的底端压在左活动板上,所述左伸缩弹簧的顶端顶在左伸缩筒内的顶壁上,所述右伸缩筒位于右弹簧杆的正上方,所述右弹簧杆的顶部伸进右伸缩筒内,所述右活动板设置在右伸缩筒内并与右伸缩筒的内壁上下滑动配合,所述右活动板放置在右弹簧杆的顶端上,所述右伸缩弹簧的底端压在右活动板上,所述右伸缩弹簧的顶端顶在右伸缩筒内的顶壁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板的底部左右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设置有滑轨槽,所述滑轨槽的底部滑槽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挤压垫。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防护壳的内腔中且位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处理器,并且放置箱左侧外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摄像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摄像头的输出端和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存储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并且存储模块的输出端与传输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传输模块的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显示模块和控制处理器的输入端与移动终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处理器控制摄像头、压力传感器、双向电机、旋转电机、进气阀、气缸Ⅰ、气缸Ⅱ、气缸Ⅲ和气缸Ⅳ。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排油管的出口连接输油管,所述导线连接头连接输电线,所述导向筒Ⅲ和伸缩杆Ⅲ上设置有挂钩,所述输油管和输电线穿过导向筒Ⅲ和伸缩杆Ⅲ上的挂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设有装置驱动机构和定位机构,通过装置驱动机构可以让救援设备本体具有移动功能,通过双向电机带动自动行进,从而不依靠外力进行移动,让维修车的用途变的更加广泛;通过定位机构中的旋转电机驱动导向筒Ⅲ、伸缩杆Ⅲ、导向筒Ⅳ和伸缩杆Ⅳ转动,通过四个气缸配合,使伸缩杆Ⅲ和伸缩杆Ⅳ夹在列车头的两侧,进而实现输电装置和列车头连接,在列车头处于损坏状态下可以通过本发明的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牵引或者推动车厢,使列车厢移动行进至维修厂,让维修工作变的更加方便。
2、本发明在放置箱内设置有燃油箱和应急电源,可以让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具备多种救援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向列车供电或者提供燃油,在面对不同情况时可以轻松应对,抵达需要救援的位置后可以方便快捷的解决该问题,让列车快速恢复运行。
3、本发明在放置箱左侧连接有摄像头,除了让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具备自动行进功能外,还能将实时画面传输给显示模块和控制处理器,通过控制处理器控制双向电机、旋转电机、进气阀和四个气缸,让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远程操控,通过视频传输来教导列车驾驶员进行简易救援,从而使工作人员即使不随救援车一同行进也可以达到协助救援。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一种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装置驱动机构安装在底板底部的主视图;
图4为装置驱动机构安装在底板底部的左视图;
图5为前驱动箱和后驱动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信号控制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放置箱;3—挡板;4—燃油箱;5—防护壳;6—固定板;7—应急电源;8—导线连接头;9—燃油检测表;10—排油管;11—控制阀;12—前驱动箱;13—后驱动箱;14—双向电机;15—前转动杆;16—后转动杆;17—驱动箱体;18—固定杆;19—转轴;20—第一皮带轮;21—第二皮带轮;22—左轮轴;23—右轮轴;24—左固定架;25—右固定架;26—左驱动轮;27—右驱动轮;28—左从动皮带轮;29—右从动皮带轮;30—主轴;31—旋转电机;32—主动轮;33—从动轮;34—导向筒Ⅰ;35—伸缩杆Ⅰ;36—导向筒Ⅱ;37—伸缩杆Ⅱ;38—导向筒Ⅲ;39—伸缩杆Ⅲ;40—导向筒Ⅳ;41—伸缩杆Ⅳ;42—气缸Ⅰ;43—气缸Ⅱ;44—气缸Ⅲ;45—气缸Ⅳ;46—轴承座;47—定位吸盘;48—进气阀;49—压力传感器;50—挡块Ⅰ;51—挡块Ⅱ;52—左弹簧杆;53—右弹簧杆;54—左伸缩筒;55—右伸缩筒;56—左活动板;57—右活动板;58—左伸缩弹簧;59—右伸缩弹簧;60—滑轨槽;61—挤压垫;62—控制处理器;63—摄像头;64—输油管;65—输电线;66—挂钩;67—第一皮带;68—第二皮带;69—轴承座;70—轴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包括底板1、放置箱2、装置驱动机构和定位机构。
放置箱2固定在底板1上,放置箱2内腔的中部沿左右方向设置挡板3,通过挡板3将放置箱2分为前后两侧,如图1、2所示。挡板3与放置箱2的内腔后壁之间固定设置有燃油箱4,燃油箱4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挡板3的前侧中部固定连接有防护壳5,防护壳5的顶部向上凸起形成拱形结构,防护壳5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防护壳5的左右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左侧的固定板6与防护壳5的左侧顶部、挡板3前侧的左顶部和放置箱2内腔左壁前侧的顶部固定连接,右侧的固定板6与防护壳5的右侧顶部、挡板3前侧的右顶部和放置箱2内腔右壁前侧的顶部固定连接。防护壳5的左右两侧且位于固定板6与底板1之间分别固定设置有应急电源7,应急电源7的前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线连接头8,左侧的固定板6遮挡在左侧的应急电源7的上方对左侧的应急电源7起着保护作用,右侧的固定板6遮挡在右侧的应急电源7的上方对右侧的应急电源7起着保护作用。燃油箱4的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燃油检测表9,燃油箱4的顶部左侧设置有排油管10,排油管10的底部伸入燃油箱4内,排油管10上靠近顶部设置有控制阀11。
装置驱动机构的结构如图3、4所示,装置驱动机构包括前驱动箱12、后驱动箱13、双向电机14、前转动杆15和后转动杆16。前驱动箱12设置在底板1底部中间靠近前侧,后驱动箱13设置在底板1底部中间靠近后侧。前驱动箱12和后驱动箱13均包括驱动箱体17、固定杆18、转轴19、第一皮带轮20、第二皮带轮21、左轮轴22、右轮轴23、左固定架24、右固定架25、左驱动轮26、右驱动轮27、左从动皮带轮28、右从动皮带轮29、第一皮带67和第二皮带68,如图5所示。固定杆18竖直固定设置在驱动箱体17内并位于驱动箱体17的中部,转轴19垂直穿过固定杆18并与固定杆18转动配合,为了更好的支持转轴19,在转轴19的两端各设置一个固定杆18,转轴19的两端穿过对应的固定杆18并通过轴承与固定杆18转动配合。第一皮带轮20和第二皮带轮21固定套在转轴19上,左轮轴22设置在驱动箱体17内的左侧,右轮轴23设置在驱动箱体17内的右侧,左轮轴22、转轴19和右轮轴23相互平行设置且轴线沿前后方向设置,左固定架24的一端与驱动箱体17的左侧内壁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右固定架25的一端与驱动箱体17的右侧内壁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左轮轴22穿过左固定架24的另一端并通过轴承与左固定架24的另一端转动配合,右轮轴23穿过右固定架25的另一端并通过轴承与右固定架25的另一端转动配合。左驱动轮26和左从动皮带轮28固定套装在左轮轴22上,右驱动轮27和右从动皮带轮29固定套装在右轮轴23上。第一皮带67绕在左从动皮带轮28和第一皮带轮20上,第二皮带68绕在右从动皮带轮29和第二皮带轮21上。左驱动轮26和右驱动轮27的底部分别伸出驱动箱体17的底部并与驱动箱体17的底部间隙配合。双向电机14安装在底板1底部的中部,双向电机14的一动力输出轴向前并通过联轴器与前转动杆15的一端固定连接,前转动杆15穿过轴承座69并通过轴承与轴承座69转动配合,轴承座69固定安装在底板1的底部,前转动杆15的另一端伸进前驱动箱12内并与前驱动箱12内的转轴19固定连接;双向电机14的另一动力输出轴向后并通过联轴器与后转动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后转动杆16穿过轴承座70并通过轴承与轴承座70转动配合,轴承座70固定安装在底板1的底部,后转动杆16的另一端伸进后驱动箱13内并与后驱动箱13内的转轴19固定连接。
左固定架24和右固定架25的另一端上分别安装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的结构如图6所示,减震机构包括左弹簧杆52、右弹簧杆53、左伸缩筒54、右伸缩筒55、左活动板56、右活动板57、左伸缩弹簧58和右伸缩弹簧59。左弹簧杆52和右弹簧杆53均竖直设置,左弹簧杆52的底部固定在左固定架24的另一端上,右弹簧杆53的底部固定在右固定架25的另一端上。左伸缩筒54和右伸缩筒55均竖直设置,左伸缩筒54和右伸缩筒55的顶部固定在驱动箱体17内的顶壁上,左伸缩筒54位于左弹簧杆52的正上方,左弹簧杆52的顶部伸进左伸缩筒54内,左活动板56设置在左伸缩筒54内并与左伸缩筒54的内壁上下滑动配合,左活动板56放置在左弹簧杆52的顶端上,左伸缩弹簧58的底端压在左活动板56上,左伸缩弹簧58的顶端顶在左伸缩筒54内的顶壁上,右伸缩筒55位于右弹簧杆53的正上方,右弹簧杆53的顶部伸进右伸缩筒55内,右活动板57设置在右伸缩筒55内并与右伸缩筒55的内壁上下滑动配合,右活动板57放置在右弹簧杆53的顶端上,右伸缩弹簧59的底端压在右活动板57上,右伸缩弹簧59的顶端顶在右伸缩筒55内的顶壁上。左驱动轮26、右驱动轮27在轨道上运行过程中出现振动时,该减震机构起着缓冲的作用,对其上的前驱动箱12和后驱动箱13起着减震作用。
定位机构的结构如图7和图8所示,定位机构包括主轴30、旋转电机31、主动轮32、从动轮33、导向筒Ⅰ34、伸缩杆Ⅰ35、导向筒Ⅱ36、伸缩杆Ⅱ37、导向筒Ⅲ38、伸缩杆Ⅲ39、导向筒Ⅳ40、伸缩杆Ⅳ41、气缸Ⅰ42、气缸Ⅱ43、气缸Ⅲ44和气缸Ⅳ45。主轴30通过两端设置的轴承座46安装在底板1上并靠近底板1的左侧,主轴30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旋转电机31安装在底板1的左侧,主动轮32安装在旋转电机31的动力输出轴上,从动轮33安装在主轴30上,主动轮32与从动轮33啮合,导向筒Ⅰ34的后端与主轴30的前端固定连接,伸缩杆Ⅰ35的后端插入导向筒Ⅰ34内并与导向筒Ⅰ34的内壁滑动配合,导向筒Ⅱ36的前端与主轴30的后端固定连接,伸缩杆Ⅱ37的前端插入导向筒Ⅱ36内并与导向筒Ⅱ36的内壁滑动配合,导向筒Ⅲ38的一端与伸缩杆Ⅰ35的前端固定连接,且导向筒Ⅲ38与伸缩杆Ⅰ35垂直,伸缩杆Ⅲ39的一端插入导向筒Ⅲ38内并与导向筒Ⅲ38的内壁滑动配合,导向筒Ⅳ40的一端与伸缩杆Ⅱ37的后端固定连接,且导向筒Ⅳ40与伸缩杆Ⅱ37垂直,伸缩杆Ⅳ41的一端插入导向筒Ⅳ40内并与导向筒Ⅳ40的内壁滑动配合。气缸Ⅰ42的缸座固定在导向筒Ⅰ34上,气缸Ⅰ42的活塞杆向前伸出,气缸Ⅰ42的活塞杆的端部固定在伸缩杆Ⅰ35上并靠近伸缩杆Ⅰ35的前端,气缸Ⅱ43的缸座固定在导向筒Ⅱ36上,气缸Ⅱ43的活塞杆向后伸出,气缸Ⅱ43的活塞杆的端部固定在伸缩杆Ⅱ37上并靠近伸缩杆Ⅱ37的后端,气缸Ⅲ44的缸座固定在导向筒Ⅲ38上,气缸Ⅲ44的活塞杆伸向伸缩杆Ⅲ39,气缸Ⅲ44的活塞杆的端部固定在伸缩杆Ⅲ39上并靠近伸缩杆Ⅲ39的另一端,气缸Ⅳ45的缸座固定在导向筒Ⅳ40上,气缸Ⅳ45的活塞杆伸向伸缩杆Ⅳ41,气缸Ⅳ45的活塞杆的端部固定在伸缩杆Ⅳ41上并靠近伸缩杆Ⅳ41的另一端,伸缩杆Ⅲ39和伸缩杆Ⅳ41平行设置,伸缩杆Ⅲ39的另一端和伸缩杆Ⅳ41的另一端分别靠内侧设置定位吸盘47。
伸缩杆Ⅰ35和导向筒Ⅲ38的连接部位设置有挡块Ⅰ50,挡块Ⅰ50与伸缩杆Ⅰ35和导向筒Ⅲ38垂直,伸缩杆Ⅱ37和导向筒Ⅳ40的连接部位设置有挡块Ⅱ51,挡块Ⅱ51与伸缩杆Ⅱ37和导向筒Ⅳ40垂直,如图7和图8所示。导向筒Ⅲ38和导向筒Ⅳ40向左转动到水平时,挡块Ⅰ50和挡块Ⅱ51均靠在底板1的左端面上,如图2所示。
底板1的底部左右两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设置有滑轨槽60,滑轨槽60的底部滑槽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挤压垫61,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在行驶过程中,滑轨槽60位于列车轨道外侧表面上方并靠近列车轨道,滑轨槽60可清除列车轨道上的杂物,保证左驱动轮26和右驱动轮27在列车轨道上顺利运行。排油管10的出口连接输油管64,导线连接头8连接输电线65,导向筒Ⅲ38和伸缩杆Ⅲ39上设置有挂钩66,输油管64和输电线65穿过导向筒Ⅲ38和伸缩杆Ⅲ39上的挂钩66。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行驶到靠近列车头时,导向筒Ⅲ38和伸缩杆Ⅲ39以及导向筒Ⅳ40和伸缩杆Ⅳ41向左转动,通过气缸Ⅰ42和气缸Ⅱ43调节导向筒Ⅲ38和导向筒Ⅳ40之间的距离,通过气缸Ⅲ44和气缸Ⅳ45调节伸缩杆Ⅲ39和伸缩杆Ⅳ41伸出的长度,使伸缩杆Ⅲ39和伸缩杆Ⅳ41端部的定位吸盘47紧紧贴合并吸附在列车头的两侧,进而通过伸缩杆Ⅲ39将输油管64和输电线65的端头引到列车头处,以方便列车驾驶员对驾驶的列车进行充电或输送燃油。
定位吸盘47上设有进气阀48,定位吸盘47的内表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49,定位吸盘47吸附在列车头的两侧上时,定位吸盘47的吸附力大小可通过压力传感器49将压力数值输出;需要伸缩杆Ⅲ39和伸缩杆Ⅳ41脱离列车头时,通过进气阀48向定位吸盘47注入气体,气缸Ⅰ42驱动导向筒Ⅲ38向前移动,气缸Ⅱ43驱动导向筒Ⅳ40向后移动,进而使伸缩杆Ⅲ39和伸缩杆Ⅳ41脱离列车头。防护壳5的内腔中且位于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处理器62,并且放置箱2左侧外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摄像头63。该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的整个信号控制的流程如图9所示,摄像头63的输出端和压力传感器49的输出端均与存储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并且存储模块的输出端与传输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传输模块的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显示模块和控制处理器62的输入端与移动终端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处理器62控制摄像头63、压力传感器49、双向电机14、旋转电机31、进气阀48、气缸Ⅰ42、气缸Ⅱ43、气缸Ⅲ44和气缸Ⅳ45。
使用时,在控制处理器62接收到移动终端发出的列车救援信号后,控制处理器62立即向传输模块发送信息,再由传输模块将信息传输后显示在显示模块上,接着通过移动终端观看显示模块的信息,再通过移动终端调整控制处理器62,控制处理器62便会控制双向电机14和摄像头63同时启动,双向电机14驱动前转动杆15和后转动杆16转动,前转动杆15驱动前驱动箱12内的转轴19转动,后转动杆16驱动后驱动箱13内的转轴19转动,转轴19驱动其上的第一皮带轮20和第二皮带轮21一起转动,第一皮带轮20通过第一皮带67带动左从动皮带轮28转动,第二皮带轮21通过第二皮带68带动右从动皮带轮29转动,进而带动左驱动轮26和右驱动轮27同步转动,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向前移动;摄像头63将前方所有拍摄到的画面全部传输至存储模块,再由存储模块传输至传输模块中,再由传输模块将前方拍摄的画面显示在显示模块中,让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观看,同时摄像头63将行进路上的画面以及到达救援地点的画面进行实时拍摄并且同时进行传输,当救援车即将到达救援地点后,控制其提前减速,然后直至完全停止;控制处理器62便会控制旋转电机31,旋转电机31开启,旋转电机31驱动主动轮32转动,主动轮32驱动从动轮33转动,从动轮33同步带动主轴30转动,主轴30带动导向筒Ⅰ34和伸缩杆Ⅰ35转动,主轴30同步带动导向筒Ⅱ36和伸缩杆Ⅱ37转动,伸缩杆Ⅰ35带动导向筒Ⅲ38和伸缩杆Ⅲ39向外转动,伸缩杆Ⅱ37带动导向筒Ⅳ40和伸缩杆Ⅳ41向外转动,控制处理器62控制气缸Ⅰ42、气缸Ⅱ43、气缸Ⅲ44、气缸Ⅳ45和压力传感器49,通过启动气缸Ⅰ42和气缸Ⅱ43调节导向筒Ⅲ38和导向筒Ⅳ40之间的距离,通过气缸Ⅲ44和气缸Ⅳ45调节伸缩杆Ⅲ39和伸缩杆Ⅳ41伸出的长度,使伸缩杆Ⅲ39和伸缩杆Ⅳ41靠向列车头的两侧,再通过气缸Ⅲ44和气缸Ⅳ45调节伸缩杆Ⅲ39和伸缩杆Ⅳ41端部的定位吸盘47并使定位吸盘47紧紧的贴合并吸附在列车头的两侧,定位吸盘47的吸附力大小可通过压力传感器49将压力数值输出,经存储模块和传输模块输送到显示模块中进行显示,当压力传感器49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控制处理器62控制气缸Ⅰ42、气缸Ⅱ43、气缸Ⅲ44和气缸Ⅳ45停止,输油管64和输电线65也随着伸缩杆Ⅲ39伸到列车头处,以方便列车驾驶员对驾驶的列车进行充电或输送燃油。
该轨道交通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可使远方的工作人员通过摄像头63传输的画面进行指导列车人们进行操作,遇见列车因为缺少燃油时可通过连接燃油箱4的输油管64将燃油排出,如果是列车缺少电力或者点火出现断电的情况时可通过连接导线连接头8的输电线65进行传输电力。在列车头处于损坏状态下可以通过本发明的救援用驱动式列车输电装置牵引或者推动车厢,使列车厢移动行进至维修厂,让维修工作变的更加方便。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