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74439A - 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其防眩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其防眩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74439A
CN112874439A CN202110215314.3A CN202110215314A CN112874439A CN 112874439 A CN112874439 A CN 112874439A CN 202110215314 A CN202110215314 A CN 202110215314A CN 112874439 A CN112874439 A CN 1128744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rearview mirror
dazzle
light
mirr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153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74439B (zh
Inventor
李文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1531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744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74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744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744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744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 B60R1/088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using a cell of electrically changeable optical characteristic, e.g. liquid-crystal or electrochromic mirr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后视镜模组的防眩方法。该后视镜模组包括:主体部,包括显示模块和第一防眩模块,所述第一防眩模块设于所述显示模块的出光侧,所述后视镜的镜面侧位于所述第一防眩模块背向所述显示模块的一侧,所述后视镜的背面侧位于所述显示模块背向所述第一防眩模块的一侧;第一光感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第二光感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背面侧的第二光信息;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光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或非防眩模式。本公开能够使后视镜模组实现防眩功能。

Description

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其防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后视镜模组的防眩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汽车的迅速普及,汽车的安全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关注。后视镜作为汽车驾驶员重要的安全辅助设备,作用是观察车后的车况。但是如果夜间行车时遇到了后面车大灯照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光,形成局部盲区甚至短暂失明,对速度和距离的感知力下降,造成了司机的眩目,容易造成事故。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后视镜模组的防眩方法,能够使后视镜模组实现防眩功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后视镜模组,用于后视镜,包括:
主体部,包括显示模块和第一防眩模块,所述第一防眩模块设于所述显示模块的出光侧,所述后视镜的镜面侧位于所述第一防眩模块背向所述显示模块的一侧,所述后视镜的背面侧位于所述显示模块背向所述第一防眩模块的一侧;
第一光感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
第二光感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背面侧的第二光信息;
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光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或非防眩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感传感器包括:
光敏矩阵,用于检测所述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信息获取光源位置,且在所述光源位置位于预设位置以外的位置时控制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非防眩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感传感器包括:
光敏矩阵,用于检测所述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信息获取光源位置以及所述镜面侧的反射光强度,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光信息获取背景光强度,在所述光源位置位于预设位置且所述反射光强度与所述背景光强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后视镜模组用于车载后视镜,所述后视镜模组包括内后视镜模组和外后视镜模组,所述内后视镜模组包括所述主体部,所述外后视镜模组包括第二防眩模块;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信息获取所述镜面侧的反射光强度,并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光信息获取背景光强度,在所述反射光强度与所述背景光强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并在所述反射光强度与所述背景光强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阈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
进一步地,所述后视镜模组用于车载后视镜,所述后视镜模组包括内后视镜模组和外后视镜模组,所述内后视镜模组包括所述主体部,所述外后视镜模组包括第二防眩模块;
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和/或所述第二防眩模块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液晶调光层以及半透半反膜;
所述显示模块位于所述第一防眩模块的所述半透半反膜远离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模块面向所述第一防眩模块的一侧设有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二偏光片与所述半透半反膜的透光轴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能够向所述第二防眩模块的所述液晶调光层加载可调的驱动电压。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后视镜模组的防眩方法,所述后视镜模组采用上述的后视镜模组,所述防眩方法包括:
采用所述第一光感传感器检测所述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
采用所述第二光感传感器检测所述背面侧的第二光信息;
采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光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光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或非防眩模式。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后视镜,包括上述的后视镜模组。
本公开的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后视镜模组的防眩方法,第一光感传感器用于检测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第二光感传感器用于检测背面侧的第二光信息,控制器根据第一光信息以及第二光信息能够控制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或非防眩模式,从而使后视镜模组可以实现防眩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后视镜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后视镜模组的另一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后视镜模组的框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光敏矩阵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光敏矩阵的另一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方式中车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显示模块;101、第二偏光片;2、第一防眩模块;201、第一偏光片;202、第一玻璃基板;203、第一透明电极层;204、液晶层;205、第二透明电极层;206、第二玻璃基板;207、半透半反膜;3、第一光感传感器;4、第二光感传感器;5、控制器;6、电源;7、第二防眩模块;8、光敏矩阵;801、光敏元件;802、聚光镜;9、外置摄像头;10、内后视镜;11、外后视镜。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除非另作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公开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后视镜模组。该后视镜模组可以用于后视镜。如图1和图2所示,该后视镜模组可以包括主体部、第一光感传感器3、第二光感传感器4以及控制器5,其中:
该主体部包括显示模块1和第一防眩模块2。该第一防眩模块2设于显示模块1的出光侧。该后视镜的镜面侧位于第一防眩模块2背向显示模块1的一侧。该后视镜的背面侧位于显示模块1背向第一防眩模块2的一侧。该第一光感传感器3用于检测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该第二光感传感器4用于检测背面侧的第二光信息。该控制器5用于根据第一光信息以及第二光信息控制第一防眩模块2处于防眩模式或非防眩模式。
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后视镜模组,第一光感传感器3用于检测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第二光感传感器4用于检测背面侧的第二光信息,控制器5根据第一光信息以及第二光信息能够控制第一防眩模块2处于防眩模式或非防眩模式,从而使后视镜模组可以实现防眩功能。
下面对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后视镜模组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该主体部包括显示模块1和第一防眩模块2。该显示模块1可以为液晶显示(LCD)模块,当然,该显示模块1也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LED)模块,但本公开实施方式对此不做特殊限定。该显示模块1可以包括相反的出光侧和背光侧。该第一防眩模块2设于显示模块1的出光侧。该第一防眩模块2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201、液晶调光层以及半透半反膜207。其中,该半透半反膜207位于第一偏光片201与显示模块1之间,也就是说,显示模块1位于半透半反膜207远离第一偏光片201的一侧。该液晶调光层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玻璃基板202、第一透明电极层203、液晶层204、第二透明电极层205以及第二玻璃基板206。该液晶层204可以为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模式,在此模式下,第一偏光片201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207的透光轴平行。该透光轴也可以称为“透过轴”、“光轴”等。在本公开其它实施方式中,该液晶层204也可以为ADS(ADvanced Super Dimension Switch,高级超维场转换)模式,在此模式下,第一偏光片201的透光轴与半透半反膜207的透光轴垂直。
上述显示模块1面向第一防眩模块2的一侧设有第二偏光片101。该第二偏光片101可以与上述的第一偏光片201平行,且第二偏光片101的透光轴可以与半透半反膜207的透光轴平行。由于第二偏光片101的透光轴可以与半透半反膜207的透光轴平行,从而使后视镜在第一防眩模块2在没有加载电压的情况下为常规镜面状态,使后视镜起到反射作用,以保证驾驶安全。以液晶层204为TN模式为例,第二偏光片101的透光轴可以与第一偏光片201的透光轴平行;以液晶层204为ADS模式为例,第二偏光片101的透光轴可以与第一偏光片201的透光轴垂直。此外,上述后视镜的镜面侧位于第一防眩模块2背向显示模块1的一侧,后视镜的背面侧位于显示模块1背向第一防眩模块2的一侧。在图1中,第一防眩模块2的液晶调光层未加载电压,入射光入射到第一防眩模块2时,第一偏光片201将入射光变成偏振光,经过液晶层204后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旋转90度,刚好与半透半反膜207的透光轴垂直,并被半透半反膜207反射至人眼。在图2中,第一防眩模块2的液晶调光层加载有电压,入射光入射到第一防眩模块2时,第一偏光片201将入射光变成偏振光,经过液晶层204后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不变,刚好与半透半反膜207的透光轴平行,这样偏振光能够穿过半透半反膜207。
以后视镜模组用于车载后视镜为例,该后视镜模组可以包括内后视镜模组和外后视镜模组。该内后视镜模组可以包括主体部,也就是说,主体部为内后视镜模组的一部分。如图3所示,该外后视镜模组可以包括第二防眩模块7。该第二防眩模块7也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层203、第一玻璃基板202、液晶层204、第二玻璃基板206以及第二透明电极层205。该外后视镜模组还可以包括显示模块1,当然,也可以不具有显示模块1,但本公开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该第一光感传感器3用于检测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其中,该第一光信息可以为入射至后视镜镜面侧的光线的光信息。进一步地,以上述主体部为内后视镜模组的一部分为例,该第一光信息可以为入射至内后视镜镜面侧的光线的光信息。在本公开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该第一光感传感器3可以包括光敏矩阵8。该光敏矩阵8可以包括矩阵分布的多个光敏元件801。该光敏元件801的数量可以为四个、九个等。每个光敏元件801的可以设置聚光镜802。该光敏元件801可以为光敏二极管,但本公开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以上述的后视镜模组为汽车的车载后视镜模组为例,该光敏矩阵8可以位于车内,且可以设于后视镜的边框,但本公开实施方式对此不做特殊限定。该光敏矩阵8用于检测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在本公开另一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光感传感器3可以包括外置摄像头。以上述的后视镜模组为汽车的车载后视镜模组为例,如图6所示,该外置摄像头9可以设于车外,并位于车体的后方,例如车体的鲨鱼鳍位置等。此外,该图6还示出了内后视镜10和外后视镜11。该第二光感传感器4用于检测背面侧的第二光信息。其中,该第二光信息可以为入射至后视镜背面侧的光线的光信息。进一步地,以上述主体部为内后视镜模组的一部分为例,该第二光信息可以为入射至内后视镜背面侧的光线的光信息。
该控制器5用于根据第一光信息以及第二光信息控制第一防眩模块2或第二防眩模块7处于防眩模式或非防眩模式。该控制器5向上述的液晶调光层加载的电压不等于0时,第一防眩模块2或第二防眩模块7处于防眩模式;在控制器5向上述的液晶调光层加载的电压等于0时,第一防眩模块2或第二防眩模块7处于非防眩模式。其中,该控制器5用于根据第一光信息获取镜面侧的反射光强度。具体地,在获取反射光强度时,控制器5根据第一光信息获取镜面侧的入射光强度,并根据镜面侧的入射光强度获取镜面侧的反射光强度。其中,该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可以等于后视镜的反射率。该控制器5还用于根据第二光信息获取背景光强度,也就是说,该控制器5用于根据第二光信息获取入射至后视镜背面侧的光线的光强度。如图1和图2所示,该后视镜模组还可以包括向控制器5供电的电源6。
以第一光感传感器3包括光敏矩阵8为例,该控制器5还用于根据第一光信息获取光源位置,且在光源位置位于预设位置以外的位置时控制第一防眩模块2处于非防眩模式。该光源为向后视镜的镜面侧发出入射光线的光源。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光源位置在预设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使第一防眩模块2处于防眩模式,解决了防眩功能误触发的问题。以上述的后视镜模组为汽车的车载后视镜模组为例,预设位置可以为车后方位置,预设位置以外的位置可以为车顶位置、行车方向的两侧位置。其中,在行车过程中,道路旁边的路灯等光源发出的光线会穿过车顶天窗或车体两侧门窗,以入射至后视镜的镜面侧,容易误触发防眩功能。本公开的控制器5在判断光源位置位于预设位置以外的位置时控制第一防眩模块2处于非防眩模式,解决了车载后视镜模组的防眩功能误触发的问题。进一步地,在光源位置位于预设位置且反射光强度与背景光强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器5控制第一防眩模块2处于防眩模式。其中,该第一阈值等于人眼感知眩晕的临界值。
该控制器5还用于在反射光强度与背景光强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控制上述的第二防眩模块7处于防眩模式。其中,该第二阈值可以小于第一阈值。对于车载后视镜,入射光线是直接到达外后视镜;对于内后视镜,由于车窗玻璃等原因,导致入射至内后视镜的光线发生了衰减,进而导致外后视镜反射的光线强度大于内后视镜反射的光线强度,也就是说,在内后视镜不眩晕的时候外后视镜反射的光线已经让人眼产生不适。本公开通过使上述的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提高了外后视镜的防眩效果。在本公开其它实施方式中,该第二阈值等于第一阈值。
具体而言,以Lth表示第一阈值,以L1表示内后视镜的入射光强度,以R1表示内后视镜的反射率,以R2表示外后视镜的反射率,该内后视镜的反射光强度等于R1L1,该外后视镜的入射光强度等于(1+a)L1,该外后视镜的反射光强度等于R2(1+a)L1。该a大于等于0,该a的值与内后视镜的入射光的衰减程度相关,衰减程度越大,a的值越大。以L2表示背景光强度,在(R1L1-L2)>Lth时,控制器5控制内后视镜的第一防眩模块2处于防眩模式;在[R2(1+a)L1-L2]>Lth时,控制器5控制外后视镜的第二防眩模块7处于防眩模式。
该外后视镜的反射率R2可以大于等于内后视镜的反射率R1,当然,该外后视镜的反射率R2也可以小于内后视镜的反射率R1。以外后视镜的反射率R2大于等于内后视镜的反射率R1为例,由于R2大于等于R1,本公开以(R1+b)表示R2,该b大于等于0,由于[R2(1+a)L1-L2]>Lth,可以得出[(R1+b)(1+a)L1-L2]>Lth,因此,(R1L1-L2)>(Lth-R1aL1-bL1-abL1),也就是说,在(R1L1-L2)>(Lth-R1aL1-bL1-abL1)时,控制器5控制第二防眩模块7处于防眩模式,此处的(Lth-R1aL1-bL1-abL1)便为上述的第二阈值。
此外,控制器5能够向第二防眩模块7的液晶调光层加载可调的驱动电压。具体而言,该驱动电压三级可调,分别为0V,0.8V,1.5V,但本公开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其中,该控制器5可以通过一降压模块向第二防眩模块7的液晶调光层加载驱动电压,可以解决由于加载于第二防眩模块7的驱动电压过高导致第二防眩模块7烧毁的问题。该控制器5可以位于显示模块1的主板上。为了确保显示模块1和第一防眩模块2的联动,在需要防眩时,控制器5控制第一防眩模块2进入防眩模式时,并控制显示模块1进行非显示模式;在需要显示功能且无需防眩的时候,控制器5控制显示模块1进行显示模式,并控制第一防眩模块2进入非防眩模式。
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后视镜模组的防眩方法。该后视镜模组采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后视镜模组。该防眩方法可以包括:采用第一光感传感器3检测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采用第二光感传感器4检测背面侧的第二光信息;采用控制器5根据第一光信息以及第二光信息控制第一防眩模块2处于防眩模式或非防眩模式。由于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后视镜模组的防眩方法中采用的后视镜模组同上述后视镜模组的实施方式中的后视镜模组相同,因此,其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后视镜。该后视镜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后视镜模组。当然,该后视镜还可以包括壳体,该后视镜模组可以位于壳体内。由于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后视镜中的后视镜模组同上述后视镜模组的实施方式中的后视镜模组相同,因此,其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公开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公开已以较佳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凡是未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公开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后视镜模组,用于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包括显示模块和第一防眩模块,所述第一防眩模块设于所述显示模块的出光侧,所述后视镜的镜面侧位于所述第一防眩模块背向所述显示模块的一侧,所述后视镜的背面侧位于所述显示模块背向所述第一防眩模块的一侧;
第一光感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
第二光感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背面侧的第二光信息;
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光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或非防眩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感传感器包括:
光敏矩阵,用于检测所述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信息获取光源位置,且在所述光源位置位于预设位置以外的位置时控制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非防眩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感传感器包括:
光敏矩阵,用于检测所述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信息获取光源位置以及所述镜面侧的反射光强度,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光信息获取背景光强度,在所述光源位置位于预设位置且所述反射光强度与所述背景光强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模组用于车载后视镜,所述后视镜模组包括内后视镜模组和外后视镜模组,所述内后视镜模组包括所述主体部,所述外后视镜模组包括第二防眩模块;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信息获取所述镜面侧的反射光强度,并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光信息获取背景光强度,在所述反射光强度与所述背景光强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并在所述反射光强度与所述背景光强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视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阈值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模组用于车载后视镜,所述后视镜模组包括内后视镜模组和外后视镜模组,所述内后视镜模组包括所述主体部,所述外后视镜模组包括第二防眩模块;
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和/或所述第二防眩模块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液晶调光层以及半透半反膜;
所述显示模块位于所述第一防眩模块的所述半透半反膜远离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视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块面向所述第一防眩模块的一侧设有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二偏光片与所述半透半反膜的透光轴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视镜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能够向所述第二防眩模块的所述液晶调光层加载可调的驱动电压。
9.一种后视镜模组的防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模组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模组,所述防眩方法包括:
采用所述第一光感传感器检测所述镜面侧的第一光信息;
采用所述第二光感传感器检测所述背面侧的第二光信息;
采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光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光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防眩模块处于防眩模式或非防眩模式。
10.一种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模组。
CN202110215314.3A 2021-02-25 2021-02-25 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其防眩方法 Active CN1128744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5314.3A CN112874439B (zh) 2021-02-25 2021-02-25 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其防眩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5314.3A CN112874439B (zh) 2021-02-25 2021-02-25 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其防眩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74439A true CN112874439A (zh) 2021-06-01
CN112874439B CN112874439B (zh) 2023-02-07

Family

ID=76054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15314.3A Active CN112874439B (zh) 2021-02-25 2021-02-25 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其防眩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7443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8185A (zh) * 2021-11-29 2022-01-25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后视镜、后视镜的防眩方法和车辆
CN114103808A (zh) * 2021-12-30 2022-03-01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具有显示功能的防眩后视镜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37624B1 (en) * 1998-06-01 2002-01-08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Rear view mirro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20040027673A1 (en) * 2001-02-06 2004-02-12 Nippon Oil Corporation Antiglare mirror apparatus in a vehicle compartment
JP2007083985A (ja) * 2005-09-26 2007-04-05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CN204340880U (zh) * 2014-11-28 2015-05-20 广东好帮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防眩屏的车载后视镜盒子
CN107856609A (zh) * 2017-01-26 2018-03-30 问众智能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CN109318811A (zh) * 2017-07-31 2019-02-12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光线识别系统及包括其的汽车
CN109367484A (zh) * 2018-10-26 2019-02-22 深圳创维汽车智能有限公司 汽车后视镜
CN111487804A (zh) * 2020-04-07 2020-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后视镜及后视镜防眩显示控制方法
CN111815721A (zh) * 2020-06-03 2020-10-23 华人运通(上海)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后视镜防眩目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与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37624B1 (en) * 1998-06-01 2002-01-08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Rear view mirro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20040027673A1 (en) * 2001-02-06 2004-02-12 Nippon Oil Corporation Antiglare mirror apparatus in a vehicle compartment
JP2007083985A (ja) * 2005-09-26 2007-04-05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CN204340880U (zh) * 2014-11-28 2015-05-20 广东好帮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防眩屏的车载后视镜盒子
CN107856609A (zh) * 2017-01-26 2018-03-30 问众智能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CN109318811A (zh) * 2017-07-31 2019-02-12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光线识别系统及包括其的汽车
CN109367484A (zh) * 2018-10-26 2019-02-22 深圳创维汽车智能有限公司 汽车后视镜
CN111487804A (zh) * 2020-04-07 2020-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后视镜及后视镜防眩显示控制方法
CN111815721A (zh) * 2020-06-03 2020-10-23 华人运通(上海)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后视镜防眩目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与存储介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8185A (zh) * 2021-11-29 2022-01-25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后视镜、后视镜的防眩方法和车辆
CN113968185B (zh) * 2021-11-29 2024-05-28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后视镜、后视镜的防眩方法和车辆
CN114103808A (zh) * 2021-12-30 2022-03-01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具有显示功能的防眩后视镜
CN114103808B (zh) * 2021-12-30 2024-03-22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具有显示功能的防眩后视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74439B (zh) 2023-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39526B2 (en) Vehicle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including a high intensity display
US11858423B2 (en)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full screen video display
CN108430816B (zh) 一种最小化人体反应的自动驾驶汽车
US7092007B2 (en) Vehicular forward-vision display system decreasing luminance with decreasing vehicle speed
CA2513063C (en) Vehicle information displays
US20090096937A1 (en) Vehicle Rearview Assembly Including a Display for Displaying Video Captured by a Camera and User Instructions
CN112874439B (zh) 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其防眩方法
US10583773B2 (en) Vehicle-mounted system and vehicle
US20030086192A1 (en) Vehicle mirror
US10276128B2 (en) Display control method, display control device and display system
JP2901489B2 (ja) 後写鏡
US11618242B2 (en) Automotive glass display
CN105116661A (zh) 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镜面显示屏
JP3297281B2 (ja) 多機能性バックミラー
KR101601552B1 (ko) 눈부심 저감형 미러
CN108169952B (zh) 一种防眩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
US9415573B2 (en) Light filtering translucent film for vehicle mirror
CN214405904U (zh) 一种自动防眩晕型汽车前大灯
CN218257936U (zh) 信息获取装置、后视镜及其车辆
CN109696784A (zh) 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及交通工具
CN210894975U (zh) 一种具备联动变色机制的汽车hud
CN114771410A (zh) 用于防眩目的后视镜和车辆
JP2022175097A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