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6609A -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6609A
CN107856609A CN201711060233.0A CN201711060233A CN107856609A CN 107856609 A CN107856609 A CN 107856609A CN 201711060233 A CN201711060233 A CN 201711060233A CN 107856609 A CN107856609 A CN 1078566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quid crystal
vision mirror
back vision
intelligent b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602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森
张世海
佟国文
杨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56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66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 B60R1/088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using a cell of electrically changeable optical characteristic, e.g. liquid-crystal or electrochromic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涉及车载设备技术领域,主要目的在于根据光线的变化动态调整智能后视镜的反光效果,以适应驾驶员在不同驾驶环境中的观察需求。本发明的方法包括:根据当前车内外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所述防眩光模式是指利用电压控制智能后视镜镜面中的光阀液晶层来调节入射光线的透射率及反射光强度;若开启防眩光模式,则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若未开启防眩光模式,则保持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

Description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车载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驾驶员在夜间行车时,经常会遇到后车较长时间开启远光灯,使后视镜被刺眼眩光覆盖的情况。造成驾驶员眼部不适,甚至导致夜盲或白斑效应,从而增加了行车事故的风险。
现有传统后视镜是通过手动调整双反射面镜面(高低反射率)等方法实现防眩光的效果。但智能后视镜需要集成复杂的硬件功能模块,尤其是需要在镜面上通过液晶模组显示用户界面,用来实现除传统后视镜功能外的更复杂的功能。这就使得现有传统后视镜的防眩光技术无法在智能后视镜中使用。
而现有的智能后视镜所采用的防眩光技术主要是通过蓝色镀膜镜面实现的,其蓝色镀膜利用了蓝光对可见光中的橙、黄色等色温较低部分光线的较强吸收作用,降低了整体反射光的亮度,以实现防眩光的效果,然而这种镜面整体呈蓝色,导致其在白天使用时会让驾驶员觉得镜面偏暗,影响后视镜在白天的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主要目的在于根据光线的变化动态调整智能后视镜的反光效果,以适应驾驶员在不同驾驶环境中的观察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根据当前车内外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所述防眩光模式是指利用电压控制智能后视镜镜面中的光阀液晶层来调节入射光线的透射率及反射光强度;
若开启防眩光模式,则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
若未开启防眩光模式,则保持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智能后视镜中设置的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值,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智能后视镜中的前后两侧;
判断所述光线强度值的差值是否达到光线阈值。
优选的,根据当前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包括:
当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达到光线阈值时,开启所述防眩光模式。
优选的,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包括:
获取加载电压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其中,所述最小电压阈值与所述光线阈值相对应;
根据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计算加载电压,所述加载电压的取值在所述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之间。
优选的,所述加载电压为交流电压,所述交流电压的频率为60KHz。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智能后视镜的显示液晶层开启时,关闭所述防眩光模式;或者
当车辆为倒车行驶状态时,关闭所述防眩光模式。
优选的,所述光阀液晶层的结构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其中,所述液晶通过加载电压调整液晶偏转角度以改变入射光线的透射率。
优选的,在所述光阀液晶层表面设置半反半透膜,所述半反半透膜用于形成后视镜的镜面,同时不影响光阀液晶后面的显示屏正常显示。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当前车内外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所述防眩光模式是指利用电压控制智能后视镜镜面中的光阀液晶层来调节入射光线的透射率及反射光强度;
调节单元,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开启防眩光模式时,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
保持单元,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确定未开启防眩光模式,保持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智能后视镜中设置的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值,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智能后视镜中的前后两侧;
计算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车内外光线强度值的差值是否达到光线阈值。
优选的,所述判断单元还用于,当所述计算单元计算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达到光线阈值时,开启所述防眩光模式。
优选的,所述调节单元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加载电压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其中,所述最小电压阈值与所述光线阈值相对应;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计算加载电压,所述加载电压的取值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之间。
优选的,所述调节单元调节的加载电压为交流电压,所述交流电压的频率为60KHz。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关闭单元,用于当所述智能后视镜的显示液晶层开启时,关闭所述防眩光模式;或者,当车辆为倒车行驶状态时,关闭所述防眩光模式。
优选的,所述智能后视镜中的光阀液晶层的结构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其中,所述液晶通过加载电压调整液晶偏转角度以改变光线的透射率。
优选的,在所述光阀液晶层表面设置半反半透膜,所述半反半透膜用于形成后视镜的镜面,同时不影响光阀液晶后面的显示屏正常显示。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的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上述的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
此外,本发明还从以下几方面内容进一步的提出了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主要包括: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所述智能后视镜依次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半反透膜、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智能后视镜接收前光线的亮度1和后光线的亮度2。
智能后视镜计算亮度2与亮度1之间的差值。
如该差值大于设定阈值,且环境光线亮度低于设定阈值时,智能后视镜依据所述差值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
可选的,所述智能后视镜还包括:AF防指纹镀膜。
可选的,如所述差值越大,智能后视镜依据所述差值输入液晶的电压越高。
可选的,如所述差值越小,智能后视镜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越低。
可选的,所述智能后视镜依据所述差值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具体,包括:
智能后视镜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随该差值线性变化。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智能后视镜,所述智能后视镜依次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半反半透膜、所述智能后视镜还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接收前光线的亮度1和后光线的亮度2。
处理单元,用于计算亮度2与亮度1之间的差值。
处理单元,用于如该差值大于设定阈值,且环境光线亮度低于设定阈值时,依据所述差值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
可选的,所述智能后视镜还包括:AF防指纹镀膜。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如所述差值越大,依据所述差值输入液晶的电压越高。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所述差值越小,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越低。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随该差值线性变化。
借由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主要是在智能后视镜的镜面上增设光阀液晶层,利用液晶在电场作用下具有的旋光性,根据当前环境光线的强度来调整加载在光阀液晶层上的电压,从而使该光阀液晶层的光线透射率发生变化,调整智能后视镜反射到驾驶员眼中的光线强度,达到防眩光的效果。由于电压值的变化与透射率具有一定的线性关联,因此,反射光线的强度可根据入射光线的强度通过加载电压调节,确保驾驶员即具有充足的光线进行后视观察,又不会被后车的强光造成眼部不适而影响正常驾驶。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后视镜的分层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又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后视镜的结构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装置组成框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装置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项操作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在上下文中所称“计算机设备”,也称为“电脑”,是指可以通过运行预定程序或指令来执行数值计算和/或逻辑计算等预定处理过程的智能电子设备,其可以包括处理器与存储器,由处理器执行在存储器中预存的存续指令来执行预定处理过程,或是由ASIC、FPGA、DSP等硬件执行预定处理过程,或是由上述二者组合来实现。计算机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器、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后面所讨论的方法(其中一些通过流程图示出)可以通过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施。当用软件、固件、中间件或微代码来实施时,用以实施必要任务的程序代码或代码段可以被存储在机器或计算机可读介质(比如存储介质)中。(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实施必要的任务。
这里所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代表性的,并且是用于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并且不应当被解释成仅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在这里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个单元,但是这些单元不应当受这些术语限制。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将一个单元与另一个单元进行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单元可以被称为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第二单元可以被称为第一单元。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其中一个或更多所列出的相关联项目的任意和所有组合。
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不意图限制示例性实施例。除非上下文明确地另有所指,否则这里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一项”还意图包括复数。还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规定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而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还应当提到的是,在一些替换实现方式中,所提到的功能/动作可以按照不同于附图中标示的顺序发生。举例来说,取决于所涉及的功能/动作,相继示出的两幅图实际上可以基本上同时执行或者有时可以按照相反的顺序来执行。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上述商品自动分仓的方法可以用于智能后视镜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智能后视镜仅为举例,其他现有的或今后可能出现的网络设备和用户设备如果适用于本发明,也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以内,并以引用方式包含于此。
请参考图1,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提供的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该方法由智能后视镜完成,该智能后视镜如图2所示,依次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半反透膜、AF防指纹膜(可选),该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智能后视镜接收前光线的亮度1和后光线的亮度2。
步骤S102、智能后视镜计算亮度2与亮度1之间的差值。
步骤S103、如该差值大于设定阈值,且环境光线亮度低于设定阈值时,智能后视镜依据该差值动态调整液晶输入的电压值。
本技术方案在智能后视镜产品上实现了比较理想的防眩光效果,以及防眩光功能的智能控制。
对比手动调节后视角度玻璃的后视镜产品。这种传统手动后视镜产品,在切换防眩光功能时需要手动操作,行车过程中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增加行车事故风险。
对比蓝镜防眩光后视镜产品。蓝镜反眩光无法调节反射率,在白天不需要防眩光时,后视效果较差。
对比现有电质变色材料后视镜产品。本方案的防眩光效果的响应时间为小于8ms,远远小于电至变色材料后视镜产品的4s以上。更及时有效,用户体验更好。同时光阀液晶的使用寿命为50000小时以上,可以满足用户5年以上的使用。电质变色材料产品的寿命,按每天变色循环5次计算,两年之内变色的效果会明显下降。
请参考图3,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提供的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该方法由智能后视镜完成,该智能后视镜如图2所示,依次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半反透膜、AF防指纹膜(可选),该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1、智能后视镜接收前光线的亮度1和后光线的亮度2。
步骤S302、智能后视镜计算亮度2与亮度1之间的差值。
步骤S303、如该差值大于设定阈值,且环境光线亮度低于设定阈值时,该差值越大,智能后视镜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越高。
可选的,该差值越小,智能后视镜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越低。
可选的,上述智能后视镜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随该差值线性变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后视镜,所述智能后视镜依次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半反透膜、所述智能后视镜还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接收前光线的亮度1和后光线的亮度2。
处理单元,用于计算亮度2与亮度1之间的差值。
处理单元,用于如该差值大于设定阈值,且环境光线亮度低于设定阈值时,依据所述差值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
可选的,所述智能后视镜还包括:AF防指纹贴膜。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如所述差值越大,依据所述差值输入液晶的电压越高。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所述差值越小,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越低。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系统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参见图4,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后视镜400,该智能后视镜400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或计算机群组,如图3所示,该服务器包括:设备40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2、收发器403、显示器405和总线404。收发器403用于与外部设备之间收发数据。设备400中的处理器40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01、存储器402和收发器403可通过总线系统或其他方式连接。设备400可以用于执行图1所示的方法。关于本实施例涉及的术语的含义以及举例,可以参考图1对应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存储器402中存储程序代码。处理器401用于调用存储器4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用于执行如图1所示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处理器401可以是一个处理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该处理元件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存储器403可以是一个存储装置,也可以是多个存储元件的统称,且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或应用程序运行装置运行所需要参数、数据等。且存储器403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闪存(Flash)等。
总线404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4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该用户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装置,连接于总线404,以通过总线与处理器401等其它部分连接。该输入输出装置可以为操作人员提供一输入界面,以便操作人员通过该输入界面选择布控项,还可以是其它接口,可通过该接口外接其它设备。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图5所示,包括:
101、根据当前车内外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
其中,防眩光模式是指利用电压控制智能后视镜镜面中的光阀液晶层来调节入射光线的透射率,使得镜面对光线的反射率发生变化,从而防止驾驶员被后车的强光干扰正常驾驶。
具体到本发明实施例中,该防眩光模式的启用是根据当前环境光线的强度进行判断的,而光线的强度可以通过在智能后视镜中设置的环境光传感器进行测量,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光线情况,并告知处理芯片自动调节显示器背光亮度,降低产品的功耗,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环境光传感器是要分辨后视镜中是否存在强光入射,并且,入射的光线是否会对驾驶员造成影响。一般地,如果是在白天,对于智能后视镜的入射光线往往是比较强的,而在此情况下,由于周围的光线同样较强,其不会对驾驶员造成驾驶影响,因而无需开启防眩光模式。因此,在本步骤中,当前环境光线的强度所指的是光线的相对强度,是与周围环境的管线进行对比后的光强,为此,本实施例中根据后视镜在车辆中的位置,设计了在智能后视镜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环境光传感器,其中,前侧的环境光传感器由于靠近前风挡,其采集的光线主要是车外的环境光,而后侧的环境光传感器则主要采集车内的光线。这样,本步骤中的当前环境光线的强度就是这两个环境光传感器的测量差值,一般地,在白天,该差值会比较小,而在夜间,由于后车的远光灯照射,其强度将远大于前侧的环境光传感器的测量值,如此,通过预先设置一个阈值进行判断,当差值达到该阈值时,则开启防眩光模式,否则将关闭防眩光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所设置的阈值为以经验值,其具体数值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自定义设置。
102、若开启防眩光模式,则根据光线的强度值调节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
本步骤中开启防眩光模式一般会满足夜间以及有强光照射后视镜这两个条件,而在开启防眩光模式后,智能后视镜将根据入射光线的强度自动调节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而光阀液晶层根据其加载电压的变化而调整液晶的旋转角度,从而改变智能后视镜的管线透射率,让反射到驾驶员眼中的光线达到最佳的光线强度值。
103、若未开启防眩光模式,则保持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
在本步骤中,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时,液晶不偏转,偏振光不能透过液晶,光阀液晶层的透视率最低,即该层对光线的反射率效果最好。此时,驾驶员将可以通过后视镜观察到与实际入射光线相同强度的光,保证驾驶员能够从后视镜中看到后方的景物。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说明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智能后视镜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车辆所处的环境是否需要使用防远光灯眩光的功能,通过对当前环境光线的测量,判断车辆是否处于后车的远光照射状态,同时,在开启防眩光模式后,由于不同车辆的远光灯亮度的区别,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通过调节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来调节光线在该光阀液晶层的透射率,从而调节驾驶员所看到的后车的灯光强度,保证驾驶员能够以最适宜的光线观看后视镜中的景象。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特别是针对智能后视镜调节入射光线强度的具体控制方式进行说明,具体如图6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201、获取智能后视镜中设置的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值。
其中,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说明了这两个环境光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智能后视镜中的前后两侧,用于采集后视镜前方与后方的环境光线强度,光线强度一般采用的计量单位为勒克斯(lux,或者lx),或者是流明(lm),都表示单位面积上均匀的光通量。一般情况:夏日阳光下为100,000lx;阴天室外为10000lx;室内日光灯为100lx;距60W台灯60CM桌面为300lx;电视台演播室为1000lx;黄昏室内为10lx;夜间路灯为0.1lx;烛光(20CM远处)10~15lx。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主要检测的光线是在夜间或隧道中,因此,其前侧的环境光传感器检测到的外界光线一般是很弱的,正常在夜间的光线强度要小于200lx,而后侧的环境光传感器在后车开启远光灯照射时,其所采集到的光线强度会员高于200lx。
本步骤中,智能后视镜将实时检测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值,从而判断车辆当前所处的环境状态,确定智能后视镜所放射的光线是否会对驾驶员的驾驶造成干扰。
202、当光线强度值的差值达到光线阈值时,开启防眩光模式。
本步骤中,光线强度值的差值是值后侧环境光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强度值高于前侧环境光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强度值,并且所高出的差值达到所设定的阈值时,此时,智能后视镜就将确认所反射的光线强度将影响到驾驶员的安全驾驶,从而开启防眩光模式。
其中,该阈值的设定是经过多次测试的经验所确定的,一般会设定为500lx,当然该阈值的具体取值也可以根据用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而自由定义,在此不做限定。
203、获取加载电压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
在开启防眩光模式后,智能后视镜将根据步骤202中所计算的管线强度的差值动态地调整其加载在光阀液晶层上的电压值,以控制反射到驾驶员眼中的光线强度。而在调节加载电压时,由于受到液晶自身的物理性能的限制,其调节的范围是存在上下限的,即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其中,最大电压阈值是指在该电压值下,光阀液晶层的光线透射率最大,其反射的到驾驶员眼中的光线强度最弱,而最小电压阈值是指在该电压值下,光阀液晶层的光线透射率最低,其反射的到驾驶员眼中的光线强度最强。当加载电压在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之间进行调节时,其电压值的变化与透射率的变化呈线性变化,而当加载电压小于最小电压阈值,或大于最大电压阈值时,其对透射率的调节性能将变弱,甚至不起作用。
因此,在控制光阀液晶层的光线透射率时,需要预先设置加载电压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其中,最小电压阈值与上述光线阈值(即光线强度的差值)相对应,也就是说,一旦启动防眩光模式,首先将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提升至最小电压阈值。在经过多次的测试后,针对液晶在电场中的旋转特性,设置的最小电压阈值一般为0.5v,而最大电压阈值一般为4v。
204、计算加载电压并将该加载电压值加载至光阀液晶层。
在开启防眩光模式,并获取到加载电压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时,光阀液晶层上的实际加载电压值将根据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进行计算得到,当然,对于该差值的范围也是具有一定限定的,其中,其最低限为上述的光线阈值其对应于加载电压的最小电压阈值,一般为500lx,而对于最高限,其对应于最大电压阈值,可以自定义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该范围设定的越小,其动态调整的响应也就越灵敏,相反地,该范围设定的越大,其与电压调整范围相对应的调整步进值也就越大,其动态响应就越迟钝。
通过上述的对光线强度的差值范围以及加载电压的调节范围的限定,智能后视镜就可以通过计算得到不同的管线强度的差值所对应的加载电压值。
此外,考虑到光阀液晶层中的液晶在直流电压驱动下容易老化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多次的模拟仿真实验,确定以交流电压信号来控制液晶的旋转,其中,所采用的交流电压信号的电压频率为60KHz。如此,可以大幅增加液晶的使用寿命,减少由于液晶老化所导致的后视镜防眩光功能过早失效的情况。
进一步的,针对防眩光模式的启动控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一种是当智能后视镜的显示液晶层开启时,此时的智能后视镜的主要功能为液晶显示功能,而非后视,因此,无需开启防眩光模式,以免影响智能后视镜中正常的多媒体显示效果。另一种,是车辆为倒车行驶状态时,此时,为了通过后视镜可以更清楚看到后车窗的场景,也需要关闭防眩光模式。
进一步的,针对上述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光阀液晶层,其是附在后视镜镜面中的一层包含液晶的组件层,该光阀液晶层是实现智能后视镜防眩光效果的核心器件,该层的结构组成与普通的TN液晶相似,其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液晶灌注在上下玻璃板之间,其与TN液晶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不需要蚀刻出显示点阵。而该光阀液晶层在控制光线的透射率时,主要是利用长螺距液晶分子的旋光性和两片偏振方向一致的偏振片来工作。在电场的作用下,液晶分子的初始排列改变为其它的排列方式,从而改变对入射光线的透射率,进而改变智能后视镜反射至驾驶员眼中的光线。
此外,在上述的光阀液晶层的表面上还可以再设置一层半反半透膜,该半反半透膜用于形成后视镜的镜面,同时不影响光阀液晶后面的显示屏正常显示。还可以在该半反半透膜上再增加AF防指纹镀膜,以防止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触摸导致的镜面反射效果不佳的问题。
进一步的,作为对上述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的具体实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装置,用于针对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方法进行实现。该装置实施例与前述方法实施例对应,为便于阅读,本系统实施例不再对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细节内容进行逐一赘述,但应当明确,本实施例中的装置能够对应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全部内容。具体如图7所示,该装置用于智能后视镜中,该装置中具体包括:
判断单元31,用于根据当前车内外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所述防眩光模式是指利用电压控制智能后视镜镜面中的光阀液晶层来调节入射光线的透射率及反射光强度;
调节单元32,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31确定开启防眩光模式时,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
保持单元33,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31确定未开启防眩光模式,保持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单元34,用于获取所述智能后视镜中设置的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值,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智能后视镜中的前后两侧;
计算单元35,用于判断所述获取单元34获取的车内外光线强度值的差值是否达到光线阈值。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判断单元31还用于,当所述计算单元35计算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达到光线阈值时,开启所述防眩光模式。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调节单元32包括:
获取模块321,用于获取加载电压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其中,所述最小电压阈值与所述光线阈值相对应;
计算模块322,用于根据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计算加载电压,所述加载电压的取值在所述获取模块321获取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单元32调节的加载电压为交流电压,所述交流电压的频率为60KHz。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关闭单元36,用于当所述智能后视镜的显示液晶层开启时,关闭所述防眩光模式;或者,当车辆为倒车行驶状态时,关闭所述防眩光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后视镜中的光阀液晶层的结构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其中,所述液晶通过加载电压调整液晶偏转角度以改变光线的透射率。
进一步的,在所述光阀液晶层表面设置半反半透膜,所述半反半透膜用于形成后视镜的镜面,同时不影响光阀液晶后面的显示屏正常显示。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所述的多更新周期的数据获取方法。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所述的多更新周期的数据获取方法。
综合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主要是通过在智能后视镜中增加一层光阀液晶层来实现对光线的调节,并且通过多次的模拟仿真实验,设计出对应的调节范围,并通过相应的控制电路实现对该光阀液晶层所加载的电压控制。此外,在向光阀液晶层加载电压时,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使用交流电压来防止液晶的快速老化,以增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并通过增加半反半透膜来提高防眩光的效果。
此外,在所述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智能后视镜中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上述用于智能后视镜的防远光灯眩光的装置中的判断单元、调整单元以及保持单元等均作为程序单元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上述程序单元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处理器中包含内核,由内核去存储器中调取相应的程序单元。内核可以设置一个或以上,通过调整内核参数实现根据光线的变化动态调整智能后视镜的反光效果,以适应驾驶员在不同驾驶环境中的观察需求。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包括至少一个存储芯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所述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后视镜设备,该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当处理器执行蓝牙连接主设备的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根据当前车内外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所述防眩光模式是指利用电压控制智能后视镜镜面中的光阀液晶层来调节入射光线的透射率及反射光强度;若开启防眩光模式,则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若未开启防眩光模式,则保持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在数据处理设备上执行时,适于执行以下两种方法步骤的程序:根据当前车内外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所述防眩光模式是指利用电压控制智能后视镜镜面中的光阀液晶层来调节入射光线的透射率及反射光强度;若开启防眩光模式,则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若未开启防眩光模式,则保持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
A1、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所述智能后视镜依次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半反透膜、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智能后视镜接收前光线的亮度1和后光线的亮度2。
智能后视镜计算亮度2与亮度1之间的差值。
如该差值大于设定阈值,且环境光线亮度低于设定阈值时,智能后视镜依据所述差值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
A2、根据A1所述的方法,所述智能后视镜还包括:AF防指纹贴膜。
A3、根据A1或A2所述的方法,如所述差值越大,智能后视镜依据所述差值输入液晶的电压越高。
A4、根据A1或A2所述的方法,如所述差值越小,智能后视镜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越低。
A5、根据A1或A2所述的方法,所述智能后视镜依据所述差值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具体,包括:
智能后视镜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随该差值线性变化。
B6、一种智能后视镜,所述智能后视镜依次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半反透膜、所述智能后视镜还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接收前光线的亮度1和后光线的亮度2。
处理单元,用于计算亮度2与亮度1之间的差值。
处理单元,用于如该差值大于设定阈值,且环境光线亮度低于设定阈值时,依据所述差值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
B7、根据B6所述的智能后视镜,所述智能后视镜还包括:AF防指纹贴膜。
B8、根据B6或B7所述的智能后视镜,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如所述差值越大,依据所述差值输入液晶的电压越高。
B9、根据B6或B7所述的智能后视镜,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所述差值越小,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越低。
B10、根据B6或B7所述的智能后视镜,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随该差值线性变化。
C11、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当前车内外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所述防眩光模式是指利用电压控制智能后视镜镜面中的光阀液晶层来调节入射光线的透射率及反射光强度;
若开启防眩光模式,则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
若未开启防眩光模式,则保持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
C12、根据C1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智能后视镜中设置的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值,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智能后视镜中的前后两侧;
判断所述光线强度值的差值是否达到光线阈值。
C13、根据C12所述的方法,根据当前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包括:
当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达到光线阈值时,开启所述防眩光模式。
C14、根据C12所述的方法,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包括:
获取加载电压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其中,所述最小电压阈值与所述光线阈值相对应;
根据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计算加载电压,所述加载电压的取值在所述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之间。
C15、根据C14所述的方法,所述加载电压为交流电压,所述交流电压的频率为60KHz。
C16、根据C1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智能后视镜的显示液晶层开启时,关闭所述防眩光模式;或者
当车辆为倒车行驶状态时,关闭所述防眩光模式。
C17、根据C11-C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光阀液晶层的结构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其中,所述液晶通过加载电压调整液晶偏转角度以改变入射光线的透射率。
C18、根据C17所述的方法,在所述光阀液晶层表面设置半反半透膜,所述半反半透膜用于形成后视镜的镜面,同时不影响光阀液晶后面的显示屏正常显示。
D19、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当前车内外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所述防眩光模式是指利用电压控制智能后视镜镜面中的光阀液晶层来调节入射光线的透射率及反射光强度;
调节单元,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开启防眩光模式时,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
保持单元,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确定未开启防眩光模式,保持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
D20、根据D19所述的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智能后视镜中设置的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值,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智能后视镜中的前后两侧;
计算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车内外光线强度值的差值是否达到光线阈值。
D21、根据D20所述的装置,所述判断单元还用于,当所述计算单元计算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达到光线阈值时,开启所述防眩光模式。
D22、根据D20所述的装置,所述调节单元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加载电压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其中,所述最小电压阈值与所述光线阈值相对应;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计算加载电压,所述加载电压的取值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之间。
D23、根据D22所述的装置,所述调节单元调节的加载电压为交流电压,所述交流电压的频率为60KHz。
D24、根据D19所述的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关闭单元,用于当所述智能后视镜的显示液晶层开启时,关闭所述防眩光模式;或者,当车辆为倒车行驶状态时,关闭所述防眩光模式。
D25、根据D19-D2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所述智能后视镜中的光阀液晶层的结构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其中,所述液晶通过加载电压调整液晶偏转角度以改变光线的透射率。
D26、根据D25所述的装置,在所述光阀液晶层表面设置半反半透膜,所述半反半透膜用于形成后视镜的镜面,同时不影响光阀液晶后面的显示屏正常显示。
E27、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C11-C18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
F28、一种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C11-C18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

Claims (10)

1.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后视镜依次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半反透膜、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智能后视镜接收前光线的亮度1和后光线的亮度2。
智能后视镜计算亮度2与亮度1之间的差值。
如该差值大于设定阈值,且环境光线亮度低于设定阈值时,智能后视镜依据所述差值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
2.一种智能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后视镜依次包括:下偏光片、液晶下玻璃、液晶、液晶上玻璃、上偏光片、半反透膜、所述智能后视镜还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接收前光线的亮度1和后光线的亮度2。
处理单元,用于计算亮度2与亮度1之间的差值。
处理单元,用于如该差值大于设定阈值,且环境光线亮度低于设定阈值时,依据所述差值控制输入液晶的电压。
3.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当前车内外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所述防眩光模式是指利用电压控制智能后视镜镜面中的光阀液晶层来调节入射光线的透射率及反射光强度;
若开启防眩光模式,则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
若未开启防眩光模式,则保持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智能后视镜中设置的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值,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智能后视镜中的前后两侧;
判断所述光线强度值的差值是否达到光线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当前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包括:
当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达到光线阈值时,开启所述防眩光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包括:
获取加载电压的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其中,所述最小电压阈值与所述光线阈值相对应;
根据所述两个环境光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强度的差值计算加载电压,所述加载电压的取值在所述最大电压阈值与最小电压阈值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电压为交流电压,所述交流电压的频率为60KHz。
8.一种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当前车内外环境光线的强度判断是否开启防眩光模式,所述防眩光模式是指利用电压控制智能后视镜镜面中的光阀液晶层来调节入射光线的透射率及反射光强度;
调节单元,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开启防眩光模式时,根据所述光线的强度值调节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
保持单元,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确定未开启防眩光模式,保持所述光阀液晶层的加载电压值为零。
9.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
10.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
CN201711060233.0A 2017-01-26 2017-11-01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78566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1734.4A CN107264414A (zh) 2017-01-26 2017-01-26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CN2017100617344 2017-01-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6609A true CN107856609A (zh) 2018-03-30

Family

ID=6005258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1734.4A Pending CN107264414A (zh) 2017-01-26 2017-01-26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CN201711060233.0A Pending CN107856609A (zh) 2017-01-26 2017-11-01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1734.4A Pending CN107264414A (zh) 2017-01-26 2017-01-26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7264414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67484A (zh) * 2018-10-26 2019-02-22 深圳创维汽车智能有限公司 汽车后视镜
CN110053560A (zh) * 2019-06-20 2019-07-26 宁波市金榜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载智能后视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0857899A (zh) * 2018-08-23 2020-03-03 深圳市麦道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ec镜的光线检测系统
CN111055771A (zh) * 2019-12-24 2020-04-24 宁波市富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炫目后视镜控制系统与方法
CN111251985A (zh) * 2020-02-28 2020-06-09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后车远光关闭提醒系统、方法及车辆
CN111815721A (zh) * 2020-06-03 2020-10-23 华人运通(上海)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后视镜防眩目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与存储介质
CN112776716A (zh) * 2021-03-24 2021-05-11 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874439A (zh) * 2021-02-25 2021-06-01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其防眩方法
CN114074609A (zh) * 2020-08-21 2022-02-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和车辆用后视镜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70840B (zh) * 2019-04-30 2020-05-1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汽车挡风显示系统及汽车
CN111487804A (zh) 2020-04-07 2020-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后视镜及后视镜防眩显示控制方法
CN111845568B (zh) * 2020-07-24 2021-11-09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15976A (en) * 1972-12-13 1974-06-11 Donnelly Mirrors Inc Day/night rearview mirror
CN1436679A (zh) * 2003-02-14 2003-08-20 中华研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后视镜模块
CN2837877Y (zh) * 2005-10-26 2006-11-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眩目后视镜
CN105469771A (zh) * 2016-02-02 2016-04-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后视显示系统及显示方法
CN105867042A (zh) * 2016-06-27 2016-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反光调节装置、其调节方法及防眩后视镜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15976A (en) * 1972-12-13 1974-06-11 Donnelly Mirrors Inc Day/night rearview mirror
CN1436679A (zh) * 2003-02-14 2003-08-20 中华研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后视镜模块
CN2837877Y (zh) * 2005-10-26 2006-11-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眩目后视镜
CN105469771A (zh) * 2016-02-02 2016-04-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后视显示系统及显示方法
CN105867042A (zh) * 2016-06-27 2016-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反光调节装置、其调节方法及防眩后视镜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蒋汪萍等: "《汽车新技术》", 31 May 2016, 吉林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7899A (zh) * 2018-08-23 2020-03-03 深圳市麦道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ec镜的光线检测系统
CN109367484A (zh) * 2018-10-26 2019-02-22 深圳创维汽车智能有限公司 汽车后视镜
CN110053560A (zh) * 2019-06-20 2019-07-26 宁波市金榜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载智能后视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0053560B (zh) * 2019-06-20 2019-09-03 宁波市金榜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载智能后视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1055771A (zh) * 2019-12-24 2020-04-24 宁波市富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炫目后视镜控制系统与方法
CN111251985A (zh) * 2020-02-28 2020-06-09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后车远光关闭提醒系统、方法及车辆
CN111815721A (zh) * 2020-06-03 2020-10-23 华人运通(上海)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后视镜防眩目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与存储介质
CN114074609A (zh) * 2020-08-21 2022-02-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和车辆用后视镜控制方法
CN114074609B (zh) * 2020-08-21 2023-11-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和车辆用后视镜控制方法
CN112874439A (zh) * 2021-02-25 2021-06-01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其防眩方法
CN112874439B (zh) * 2021-02-25 2023-02-07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后视镜、后视镜模组及其防眩方法
CN112776716A (zh) * 2021-03-24 2021-05-11 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4414A (zh) 2017-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6609A (zh)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US20210382311A1 (en) Wearable image manipul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with high resolution micro-displays and dynamic opacity augmentation in augmented reality glasses
US20180003966A1 (en) Variable transmissivity virtual image projection system
US9703268B2 (en) Gauge opacity control
US9891517B2 (en) Translucent screen and image projection system
CN104020576B (zh) 一种近视控制光学系统
CN104885002B (zh) 透明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9791943B2 (en) Convertible computing device
US20180365875A1 (en) Headset display control based upon a user's pupil state
CN106255904A (zh) 复合可变光衰减器
CN108780271A (zh) 透射屏、投影系统、以及透射屏的控制方法
US1110744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backlight and ambient light sensor control management with semi-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for digital display operation
CN102667585A (zh) 用于日光下可视显示器的带有具有紊乱的棱镜的转向薄膜的被动式日光耦合背光源
US10325561B2 (en) Transitioning between mixed, augmented, and/or virtual reality display modes
JP7483001B2 (ja) ウェアラブルデバイスのための周囲光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7623803A (zh) 一种带光流定位功能的增强现实的实现方法和设备
JP2017512318A (ja) Oled表示システム及びlcd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環境光を低減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5050297B (zh) 基于调光膜的调光系统及方法
US11366321B1 (en) Predictive dimming of optical passthrough displays
CN106080136B (zh) 一种入射光强控制方法及设备
US20180157066A1 (en) Eye glasses with polarizers for controlling light passing through at least one lens of the eye glasses
CN109599068A (zh) 一种vr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4545631A (zh) 一种控制方法以及显示设备
US11454930B2 (en) Holographic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6357986A (zh) 一种柔光灯亮度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Room 3011, Room 3, Building 27, 25 North Third Ring We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Public Question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94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Shangzhuang Zhenzhuang Road No. 115 Courtyard Level 522

Applicant before: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