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45568B -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45568B
CN111845568B CN202010722460.0A CN202010722460A CN111845568B CN 111845568 B CN111845568 B CN 111845568B CN 202010722460 A CN202010722460 A CN 202010722460A CN 111845568 B CN111845568 B CN 1118455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ntensity
light
intensity sensor
electrochromic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224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45568A (zh
Inventor
张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2246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455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45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45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45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45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 B60R1/088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using a cell of electrically changeable optical characteristic, e.g. liquid-crystal or electrochromic mirr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眩目后视镜。该后视镜包括:壳体、盖板、镜片、电致变色组件、第一光强传感器、第二光强传感器以及控制器;其中,盖板位于壳体的开口处,并与壳体形成容置空间;镜片位于容置空间内;电致变色组件位于盖板和镜片之间;第一光强传感器位于壳体外侧或容置空间内,且第一光强传感器的感光面朝向车辆前方;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容置空间内;控制器与第一光强传感器及第二光强传感器连接。本发明实现了针对不同的环境光强调节电致变色组件至不同的透过率,以根据环境光强调节最后射入驾驶员眼睛的光线强度,更符合人眼对光线的接受能力,满足了驾驶员在各种环境光强下不同的防眩目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普及,行驶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后视镜作为一种车辆安全辅助设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反映车辆后方的情况,扩大驾驶者的视野范围。但是由于来自后方车辆的强光照射等情况,使得进入驾驶员眼中的光线强度过高,容易因后视镜眩目而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自动防眩目后视镜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现有技术中自动防眩目后视镜的设计一般是基于电致变色技术,并通过在后方出现强光时改变后视镜的反射率,从而实现防眩目的功能。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自动防眩目后视镜在多种环境光中对反射率的调节是相同的,而人眼在不同环境光中可接受的强光水平不同,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自动防眩目后视镜无法在不同环境光下均得到很好的防眩目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目后视镜,以满足驾驶员在各种环境光下不同的防眩目要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眩目后视镜,包括:壳体、盖板、镜片、电致变色组件、第一光强传感器、第二光强传感器以及控制器;其中,
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处,并与所述壳体形成容置空间;
所述镜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用于将从车辆后方射入所述盖板的后视光线反射至驾驶员;
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镜片之间,用于改变反射至驾驶员的光线的光强;
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外侧或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的感光面朝向车辆前方,用于检测环境光强;
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用于检测所述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及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光强确定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预设透过率,并将所述眩目光强与所述环境光强的差值同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至所述预设透过率。
可选的,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内侧中,且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沿光路方向在所述壳体上的投影区域以外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镜片靠近所述壳体一侧中,且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沿光路方向在所述镜片上的投影区域中的位置;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镜片上分别设有通光孔,所述后视光线通过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镜片上的通光孔照射在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镜片靠近所述壳体一侧中,且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沿光路方向在所述镜片上的投影区域中的位置;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上设有通光孔,所述镜片为局部半透半反镜片,所述后视光线通过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上的通光孔以及所述镜片上的半透半反区域照射在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上。
可选的,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在所述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至所述预设透过率之后,将所述眩目光强与所述环境光强的差值同所述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恢复至初始透过率。
可选的,所述后视镜还包括:
第三光强传感器,所述第三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后视光线中的特定波段光强;
相应的,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至所述预设透过率之后,将所述特定波段光强的下降波动值与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恢复至初始透过率。
可选的,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在所述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至所述预设透过率之后,将所述下降波动值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关闭。
可选的,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在所述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恢复至初始透过率之后,控制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重新开启。
可选的,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为可见光光敏电阻器,所述第三光强传感器为特定波段光敏电阻器。
可选的,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
监测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上的当前开路电势,若所述当前开路电势达到与所述预设透过率对应的预设开路电势,则对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停止供电,若所述当前开路电势未达到所述预设开路电势,则对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继续进行供电,以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至所述预设透过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眩目后视镜,通过设置在壳体外侧的第一光强传感器检测环境光强,以及设置在盖板与壳体形成的容置空间中的第二光强传感器检测从车辆后方射入盖板的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然后通过控制器根据环境光强确定设置在盖板与镜片之间的电致变色组件的预设透过率,并在眩目光强与环境光强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将该电致变色组件调节至预设透过率,实现了针对不同的环境光强调节电致变色组件至不同的透过率,从而实现了在不同的环境光强中为该后视镜配置不同的期望反射率,以根据环境光强调节最后射入驾驶员眼睛的光线强度,更符合人眼对光线的接受能力,满足了驾驶员在各种环境光强下不同的防眩目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防眩目后视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防眩目后视镜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防眩目后视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防眩目后视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以及“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等,但这些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与另一个方向、动作、步骤或元件区分。术语“第一”、“第二”等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防眩目后视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后视镜包括:壳体1、盖板2、镜片3、电致变色组件4、第一光强传感器5、第二光强传感器6以及控制器7;其中,盖板2位于壳体1的开口处,并与壳体1形成容置空间9;镜片3位于容置空间9内,用于将从车辆后方射入盖板2的后视光线反射至驾驶员;电致变色组件4位于盖板2和镜片3之间,用于改变反射至驾驶员的光线的光强;第一光强传感器5位于壳体1外侧或容置空间9内,且第一光强传感器5的感光面朝向车辆前方,用于检测环境光强;第二光强传感器6位于容置空间9内,用于检测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控制器7与第一光强传感器5及第二光强传感器6连接,用于根据环境光强确定电致变色组件4的预设透过率,并将眩目光强与环境光强的差值同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至预设透过率。
具体的,当防眩目后视镜安装于车辆上,环境光强为从车辆前方入射至第一光强传感器5的光强,眩目光强为从车辆后方入射至第二光强传感器6的光强。如图2所示,壳体1的一侧具有开口,盖板2可以固定在壳体1的开口处,也可以活动的嵌入壳体1开口处的卡槽中等等,壳体1的形状以及盖板2与壳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的限定,只需通过盖板2与壳体1的结合在内部形成可用于放置镜片3和电致变色组件4等结构的容置空间9即可。可选的,盖板2的材料为透明玻璃,以使车辆后方的后视光线可以射入及射出。同时,壳体1的材料可以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或热塑性弹性体(TPE)等,具体可以选用低透光性的类型,以将壳体1的两个表面的受光相互分离,以便于后续分别通过感光面相反的第一光强传感器5和第二光强传感器6检测环境光强和眩目光强而互不干扰。
镜片3可以是全反射镜、半透半反镜或局部全反局部半透半反镜,具体可以固定在盖板2与壳体1所形成的容置空间9中,并与盖板2间隔设置,用于将从车辆后方射入盖板2的后视光线反射至驾驶员,以使驾驶员可以通过后视镜查看车辆后方的环境状态,提高驾驶安全。
将电致变色组件4设置于盖板2和镜片3之间,以使后视光线经由电致变色组件4入射至镜片3,再由镜片3反射至驾驶员,电致变色是材料的光学属性(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且可逆的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过率的可逆变化。电致变色组件4上设置有两根电极,通过对该两根电极施加相应的电压,即可实现对电致变色组件4透过率的调控从而改变反射至驾驶员的光线的光强。可选的,电致变色组件4可以使用蓝色、黑色的电致变色材料。
第一光强传感器5位于壳体1外侧或盖板2与壳体1形成的容置空间9内,且第一光强传感器5的感光面朝向车辆前方,图1中以位于容置空间9为例进行示出,并且当第一光强传感器5位于容置空间9内时,可以通过在壳体1上的对应位置进行挖孔以使第一光强传感器5的感光面可以接收到环境光强。同时第一光强传感器5的感光面可以朝向车头方向,以减小第一光强传感器5在检测环境光强时后视光线对测量值造成的影响。其中,可选的,可以根据环境光强对后视镜所处的环境状态进行划分,示例性的,可以将环境状态划分为白天和夜晚,其中白天可进一步的划分为晴天和阴天等,具体还可以将阴天划分为多个等级,包括第一阴天、第二阴天及第三阴天等等。在不同的环境状态下可以为后视镜配置不同的期望反射率,以使驾驶员眼睛更好的适应调整后的光线。对应于不同的期望反射率,可以确定与之对应的电致变色组件4的预设透过率,不同的预设透过率对应电致变色组件4唯一的预设开路电势,也就可以获得环境状态与预设开路电势的对应关系,然后可以将该对应关系以表的形式进行存储,以便于后续根据检测的环境光强查找对应所需的预设开路电势。
第二光强传感器6位于盖板2与壳体1形成的容置空间9内,具体可以设置于壳体1内侧易于接收到后视光线的位置,也可以位于镜片3靠近壳体1一侧,以避免壳体1遮挡第二光强传感器6所要检测的后视光线,且第二光强传感器6的设置将不影响反射至驾驶员的光线的状态,同时第二光强传感器6的感光面可以朝向车尾方向,以提高对眩目光强检测的准确性。
控制器7与第一光强传感器5及第二光强传感器6连接,具体可以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可用于接收第一光强传感器5与第二光强传感器6实时检测的环境光强和眩目光强。可选的,当第一光强传感器5位于容置空间9时,则可以将控制器7也固定在容置空间9中,以防止后视镜外部环境对其造成损坏,具体可以如图1所示,将第一光强传感器5与第二光强传感器6分别安装在控制器7的两侧,以使控制器7靠近第一光强传感器5与第二光强传感器6,便于接收环境光强与眩目光强。具体的,控制器7可以根据当前第一光强传感器5检测到的环境光强确定所处的环境状态,并根据上述存储的环境状态与预设开路电势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所需的电致变色组件4的预设开路电势,其中,各个环境状态对应的预设环境光强也可以预先存储于控制器7中,并可以将与检测到的环境光强最接近的预设环境光强对应的环境状态确定为当前的环境状态,再根据该环境状态确定电致变色组件4的预设开路电势。
另一方面,控制器7接收到第一光强传感器5与第二光强传感器6实时检测的环境光强和眩目光强后,将眩目光强与环境光强进行差值比较,并将差值结果与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其中,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是根据人眼在稳定的光线环境中可接受的最大光强变化来确定的,可选的,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根据环境状态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值,并可将第一预设阈值与环境状态的对应关系存储于控制器7中,以便于直接根据上述确定的当前的环境状态确定所需的第一预设阈值。在比较之后,若眩目光强与环境光强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至上述确定的预设透过率,以调节反射至驾驶员的光线至人眼在当前的环境状态下易于接受的光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如图1所示,第二光强传感器6位于壳体1内侧中,且电致变色组件4沿光路方向在壳体1上的投影区域以外的位置。具体的,可以将第二光强传感器6设置于镜片3外周,即第二光强传感器6所检测的眩目光强是未经电致变色组件4衰减过的,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当前从车辆后方射入的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控制器7还用于:在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至预设透过率之后,将眩目光强与环境光强的差值同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恢复至初始透过率。具体的,由于第二光强传感器6所检测的眩目光强不会经过电致变色组件4的衰减,则当检测到的眩目光强与环境光强的差值恢复到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表明从车辆后方射入的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已经恢复至人眼易于接受的光强,则可以将电致变色组件4恢复至初始透过率,以使驾驶员可以较为清晰的通过后视镜查看车辆后方的环境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控制器7具体用于:监测电致变色组件4上的当前开路电势,若当前开路电势达到与预设透过率对应的预设开路电势,则对电致变色组件4停止供电,若当前开路电势未达到预设开路电势,则对电致变色组件4继续进行供电,以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至预设透过率。具体的,电致变色组件4的每个预设透过率对应唯一的开路电势,控制器7在根据当前确定的预设透过率对电致变色组件4进行供电的同时,可以对电致变色组件4上的当前开路电势实时的进行监测,若当前开路电势达到了预设开路电势,则可以停止对电致变色组件4的供电,若未达到,则继续供电,从而不再需要对电致变色组件4持续的进行供电。这可以通过电致变色组件4的类型来实现,该类型的典型的电致变色组件4的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电致变色材料层、离子传导层、离子储存层和第二导电基底,通过对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之间施加电压,使离子在电致变色材料层和离子存储层之间移动,进而使得电致变色组件4的透过率变化,而在停止对电致变色组件4进行供电后,电致变色组件4会保持其透过率不会发生变化,进而降低了用于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的透过率以及维持在预设透过率时所需消耗的电量。
其中,第一导电基底包括至少部分地覆盖了第一透明导电层的第一子基底,第二导电基底包括至少部分地覆盖了第二透明导电层的第二子基底。第一子基底与第二子基底为光学级透明材料,具体可以是玻璃或柔性基底材料,柔性基底材料为PET(PolyesterFilm)、环烯烃共聚物或三醋酸纤维素等,以减少对透过率的影响。柔性基底材料的厚度可以为20-500μm。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可以选用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ITO)、氧化锌铝(aluminum zinc oxide,AZO)、氟掺杂氧化锡(fluorine doped tin oxide,FTO)、银纳米线、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网格或银纳米颗粒等材料,利用其导电特性,为电致变色材料层和离子存储层提供相应的电场。
电致变色材料层具体地可以选自现有技术中能形成固体薄膜的变色材料,例如无机材料中的NiO,WO3,Nb2O5,TiO2等;有机材料中的聚噻吩衍生物及共聚物体系等;金属共轭体系,如普鲁士蓝,等,厚度可以是1纳米-10微米。
电解质层为透明的离子转移材料,具体可以是各种透明的液态电解质、凝胶态电解质或固态电解质等,优选为固态电解质,厚度可以是1-100微米,用于提供离子在电致变色材料层之间的传输通道。
离子存储层为第IIIB、IVB、VB、VIB、VIIB、VIII、IB及IIB族中金属元素形成的可以在电化学反应时储蓄离子的氧化物或络合物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例如可以是某一种金属氧化物,或者两种以上金属氧化物的组合,或者某种金属络合物,或者两种以上金属络合物的组合,或者金属络合物和金属氧化物的组合,厚度可以是1纳米-10微米,用于存储离子以及平衡电荷。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眩目后视镜,通过设置在壳体1外侧或盖板2与壳体1形成的容置空间9中的第一光强传感器5检测环境光强,以及设置在容置空间9中的第二光强传感器6检测从车辆后方射入盖板的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然后通过控制器7根据环境光强确定设置在盖板2与镜片3之间的电致变色组件4的预设透过率,并在眩目光强与环境光强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将该电致变色组件4调节至预设透过率,实现了针对不同的环境光强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至不同的透过率,从而实现了在不同的环境光强中为该后视镜配置不同的期望反射率,以根据环境光强调节最后射入驾驶员眼睛的光线强度,更符合人眼对光线的接受能力,满足了驾驶员在各种环境光强下不同的防眩目要求。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防眩目后视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可选的,如图3所示,第二光强传感器6位于镜片3靠近壳体1一侧中,且电致变色组件4沿光路方向在镜片3上的投影区域中的位置;电致变色组件4和镜片3上分别设有通光孔,后视光线通过电致变色组件4和镜片3上的通光孔照射在第二光强传感器6上。
具体的,第二光强传感器6可以设置于镜片3上靠近壳体1一侧。可选地,第二光强传感器6可以设置于接收的光线原可经过电致变色组件4衰减的区域,并分别在电致变色组件4及镜片3上与第二光强传感器6对应的位置设置通光孔,以使从车辆后方射入的后视光线可以直接照射在第二光强传感器6的感光面上,而不会经过电致变色组件4的衰减,从而第二光强传感器6检测得到的光强可以更真实的反映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第二光强传感器6位于镜片3靠近壳体1一侧中,且电致变色组件4沿光路方向在镜片3上的投影区域中的位置;电致变色组件4上设有通光孔,镜片3为局部半透半反镜片,后视光线通过电致变色组件4上的通光孔以及镜片3上的半透半反区域照射在第二光强传感器上。具体的,可以将上述技术方案中镜片3上设置通光孔的位置替换为半透半反镜片,以允许光线通过,同时镜片3上的其他部分为反射镜,从而在实现第二光强传感器6检测的眩目光强不受电致变色组件4衰减的基础上,提高了驾驶员通过后视镜接收到的车辆后方画面的完整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控制器7还用于:在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至预设透过率之后,将眩目光强与环境光强的差值同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恢复至初始透过率。具体的,由于第二光强传感器6所检测的眩目光强不会经过电致变色组件4的衰减,则当检测到的眩目光强与环境光强的差值恢复到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表明从车辆后方射入的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已经恢复至人眼易于接受的光强,则可以将电致变色组件4恢复至初始透过率,以使驾驶员可以较为清晰的通过后视镜查看车辆后方的环境状态,而不受电致变色组件4的影响。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眩目后视镜,通过在电致变色组件4和镜片3上与第二光强传感器6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通光孔,使得第二光强传感器6检测到的眩目光强不会经过电致变色组件4的衰减,从而可以更真实的反映当前从车辆后方射入的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进而可以直接根据第一光强传感器5检测的环境光强和第二光强传感器6检测的眩目光强判断需要结束防眩目状态的时间,以使驾驶员可以较为清晰的通过后视镜查看车辆后方的环境状态,而不受电致变色组件4的影响。
实施例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防眩目后视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可选的,如图4所示,后视镜还包括:第三光强传感器8,第三光强传感器8位于容置空间9内,并与控制器7连接,用于检测后视光线中的特定波段光强;相应的,控制器7还用于:在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至预设透过率之后,将特定波段光强的下降波动值与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恢复至初始透过率。
具体的,第三光强传感器8可以设置于壳体1内侧易于接收到后视光线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镜片3靠近壳体1一侧,以避免壳体1遮挡第三光强传感器8所要检测的后视光线,且第三光强传感器8的设置将不影响反射至驾驶员的光线的状态,同时第三光强传感器8的感光面朝向车尾方向,以提高对后视光线中特定波段光强检测的准确性。另外,为避免第三光强传感器8以及第二光强传感器6被镜片3的镀层遮挡,可选的,镜片3的部分或全部采用半透半反镀层,或者将与第三光强传感器8以及第二光强传感器6对应位置的反射层去除。
其中,特定波段光强为几乎不受电致变色组件4的透过率变化影响的光强。以电致变色组件4采用蓝色电致变色材料为例,经过对全光谱中各个波段的光线在电致变色组件4分别为最低透过率以及最高透过率时的透过光强测试得到,波长为730纳米附近的光线几乎不受电致变色组件4的透过率变化影响,该光线处于红光波长的范围内,即红光在经过电致变色组件4后光强几乎不改变,因此,可选的,第一光强传感器5和第二光强传感器6为可见光光敏电阻器,第三光强传感器8为特定波段光敏电阻器,具体当使用蓝色电致变色材料时,第三光强传感器8可以是红光光敏电阻器。
在后视镜进入防眩目状态后,位于电致变色组件4光路后方的第二光强传感器6所检测的眩目光强会受电致变色组件4的透过率影响,而同样位于电致变色组件4光路后方的第三光强传感器8所检测的特定波段光强不会受电致变色组件4的透过率影响,于是控制器7可以根据检测到的特定波段光强判断需要结束防眩目状态的时间,具体可以将特定波段光强的下降波动值(即特定波段光强下降的变化值)与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说明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已经恢复到人眼易于接受的状态,则可将电致变色组件4调节至初始透过率,以退出防眩目状态。其中,特定波段光强的下降波动值可以是进入防眩目状态时刻的初始值与当前值的差值,电致变色组件4的初始透过率可以是最高透过率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控制器7还用于:在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至预设透过率之后,将下降波动值与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第二光强传感器6关闭。具体的,在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至预设透过率之后,可通过第三光强传感器8检测的特定波段光强判断需要结束防眩目状态的时间,则在判断结束之前,可控制第二光强传感器6保持关闭状态,以节约第二光强传感器6所需消耗的电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控制器7还用于:在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恢复至初始透过率之后,控制第二光强传感器6重新开启。具体的,在调节电致变色组件4恢复至初始透过率之后,为了使判断需要进入防眩目状态的结果更加准确,选择由可见光光敏电阻器作为的第二光强传感器6对眩目光强进行检测。为节约用电量在进入防眩目状态后将第二光强传感器6关闭,则在退出防眩目状态后需要重新开启第二光强传感器6,以重新对下一阶段的眩目光强进行检测及判断是否需要再次进入防眩目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眩目后视镜,通过设置第三光强传感器8来检测从车辆后方射入的后视光线中的特定波段光强,并根据该特定波段光强判断需要结束防眩目状态的时间,由于特定波段光强几乎不受电致变色组件4的透过率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在更准确的时间点使得后视镜退出防眩目状态,同时不再需要为第二光强传感器6在电致变色组件4及镜片3上设置通光孔,可以进一步的提高驾驶员通过后视镜接收到的车辆后方画面的完整性。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9)

1.一种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盖板、镜片、电致变色组件、第一光强传感器、第二光强传感器以及控制器;其中,
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处,并与所述壳体形成容置空间;
所述镜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用于将从车辆后方射入所述盖板的后视光线反射至驾驶员;
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镜片之间,用于改变反射至驾驶员的光线的光强;
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外侧或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的感光面朝向车辆前方,用于检测环境光强;
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用于检测所述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及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光强确定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预设透过率,并将所述眩目光强与所述环境光强的差值同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至所述预设透过率;
所述后视镜还包括:
第三光强传感器,所述第三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后视光线中的特定波段光强;
相应的,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至所述预设透过率之后,将所述特定波段光强的下降波动值与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内侧中,且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沿光路方向在所述壳体上的投影区域以外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镜片靠近所述壳体一侧中,且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沿光路方向在所述镜片上的投影区域中的位置;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镜片上分别设有通光孔,所述后视光线通过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镜片上的通光孔照射在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镜片靠近所述壳体一侧中,且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沿光路方向在所述镜片上的投影区域中的位置;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上设有通光孔,所述镜片为局部半透半反镜片,所述后视光线通过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上的通光孔以及所述镜片上的半透半反区域照射在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上。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在所述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至所述预设透过率之后,将所述眩目光强与所述环境光强的差值同所述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恢复至初始透过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至所述预设透过率之后,将所述特定波段光强的所述下降波动值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则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恢复至初始透过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在所述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恢复至初始透过率之后,控制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重新开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为可见光光敏电阻器,所述第三光强传感器为特定波段光敏电阻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
监测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上的当前开路电势,若所述当前开路电势达到与所述预设透过率对应的预设开路电势,则对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停止供电,若所述当前开路电势未达到所述预设开路电势,则对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继续进行供电,以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至所述预设透过率。
CN202010722460.0A 2020-07-24 2020-07-24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Active CN1118455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2460.0A CN111845568B (zh) 2020-07-24 2020-07-24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22460.0A CN111845568B (zh) 2020-07-24 2020-07-24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45568A CN111845568A (zh) 2020-10-30
CN111845568B true CN111845568B (zh) 2021-11-09

Family

ID=72949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22460.0A Active CN111845568B (zh) 2020-07-24 2020-07-24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455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2520A (zh) * 2022-07-07 2022-09-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电子设备、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05734A1 (en) * 1994-10-03 1996-04-10 Murakami Corporation An electrochromic antiglare mirror
CN103543568A (zh) * 2002-04-03 2014-01-29 金泰克斯公司 包含显示器/信号灯的电致变色后视镜组件
CN104842880A (zh) * 2015-05-21 2015-08-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后视镜及其对光线强度的调节方法和交通工具
CN206067627U (zh) * 2016-08-30 2017-04-05 北京兴科迪科技有限公司 后装式多功能自动内后视镜
CN107264414A (zh) * 2017-01-26 2017-10-20 问众智能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CN107850794A (zh) * 2015-07-10 2018-03-27 依视路国际公司 透射率可变镜片的透射率的基于稳定段的控制
CN208367393U (zh) * 2018-07-16 2019-01-11 广东远峰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后视镜
CN109367484A (zh) * 2018-10-26 2019-02-22 深圳创维汽车智能有限公司 汽车后视镜
CN109521620A (zh) * 2018-11-01 2019-03-26 贾英新 一种智能家居玻璃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05734A1 (en) * 1994-10-03 1996-04-10 Murakami Corporation An electrochromic antiglare mirror
CN103543568A (zh) * 2002-04-03 2014-01-29 金泰克斯公司 包含显示器/信号灯的电致变色后视镜组件
CN104842880A (zh) * 2015-05-21 2015-08-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后视镜及其对光线强度的调节方法和交通工具
CN107850794A (zh) * 2015-07-10 2018-03-27 依视路国际公司 透射率可变镜片的透射率的基于稳定段的控制
CN206067627U (zh) * 2016-08-30 2017-04-05 北京兴科迪科技有限公司 后装式多功能自动内后视镜
CN107264414A (zh) * 2017-01-26 2017-10-20 问众智能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智能后视镜防远光灯眩光的方法及装置
CN208367393U (zh) * 2018-07-16 2019-01-11 广东远峰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后视镜
CN109367484A (zh) * 2018-10-26 2019-02-22 深圳创维汽车智能有限公司 汽车后视镜
CN109521620A (zh) * 2018-11-01 2019-03-26 贾英新 一种智能家居玻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45568A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04626A (en) Photochromic devices
US8228588B2 (en)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information display system for a vehicle
JP5577038B2 (ja) 高輝度ディスプレイを含む車両リアビューアセンブリ
JP4732491B2 (ja) 車両装備品
US4632509A (en) Glare-shielding type reflector
US5373392A (en) Photochromic light control mirror
CN111845568B (zh)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CN205608353U (zh) 一种防眩目触控显示后视镜
JPS622587Y2 (zh)
CN113928093A (zh) 带有电致变色功能的车载遮阳板化妆镜
CN210376957U (zh) 光学叠堆
CN220996265U (zh) 一种自适应调光后视镜
WO2018225672A1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ミラー
CN213276010U (zh) 一种反射镜及后视镜
CN111913311A (zh) 一种具有自动调光功能的后视镜
CN206719099U (zh) 具有触控单元的汽车后视镜
EP3828627B1 (en) Electrochromic mirror module
US20230054465A1 (en) Universal sensor system for auto dimming control for different spectral outputs
KR20240069543A (ko) 오토라이트 시스템을 이용한 전기변색미러 시스템 및 전기변색미러 변색 방법
KR20130107938A (ko) 전기 변색소자를 이용한 광량조절유닛을 구비하는 센싱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기기의 후사경 제어장치
KR20130107945A (ko) 차량의 후사경 모듈
CN201004090Y (zh) 防闪光的反射装置及透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0

Address after: 215151 No. 122, Yong'an Road, high tech Zone, Suzhou, Jiangsu

Applicant after: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5 the first floor of Building 5, building 3.5.6, Meisheng Huigu Science Park, 83 Dabao Road, Shanghe community, Xin'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GUANGYI TECH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