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启程生产领域,具体是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在生产时,对于一些数量较多,材质为金属材质且质地较薄的保护壳类的零部件在加工时,通常会采用冲压的加工方式,传统的冲压装置需要人工手动的将材料放置到上下两个冲压板之间,待冲压完毕后,再次手动的将冲压好的材料取出,在人工手动放置材料时,难以将材料放置到准确的位置,从而导致加工好的成品误差较大,同时人工操作费时费力,速度较慢,导致加工成产效率变低,此外如果工人疏忽大意操作时,在放置材料或者将材料取出时,容易产生危险。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工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工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工设备,包括底板、上料机构和冲压机构,所述底板上端设有第一滑槽;
所述上料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底端固定连接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上端固定连接固定筒,所述固定筒内壁设有第二滑槽且固定筒内部设有转动座;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连接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转动座固定连接且转动座与固定筒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固定架内部固定连接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上端固定连接矩形块;所述转动座底端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块与矩形槽滑动连接;所述转动座上端设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上端中部位置设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上端固定连接转盘且第一皮带轮底端与转动座固定连接;所述转盘侧端面固定连接顶杆;所述转动座与第二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皮带轮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与第二固定架转动连接且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均啮合第一皮带;所述第二皮带轮上端固定连接不完全锥齿轮,所述不完全锥齿轮啮合锥齿轮,所述锥齿轮与第二固定架转动连接且左右两侧锥齿轮互相靠近一端固定连接上料筒,所述上料筒侧端面设有卡槽;所述上料筒上部前端位置设有送料板,所述送料板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内部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连接板螺纹配合且螺纹杆与送料板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固定架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固定柱,左右两侧所述螺纹杆互相远离一端固定连接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位于固定柱上端位置;所述螺纹杆表面固定连接扭簧,所述扭簧另一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冲压机构包括第三固定架,所述第三固定架上端固定连接气缸,所述气缸底端固定连接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底端固定连接上冲压板;所述连接架表面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三滑槽且连接架内部设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前后两端对称固定连接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三滑块;所述第三固定架左右两侧互相靠近一端表面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三滑块与第四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块底端设有第五滑槽,所述第五滑槽内滑动连接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前后两端对称固定连接第四滑块;所述第三固定架内部前后两端位于第四滑块位置设有第六滑槽,所述第四滑块与第六滑槽滑动连接;所述上冲压板底端设有下冲压板,所述下冲压板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蜗轮,所述蜗轮与第三固定架转动连接且蜗轮啮合蜗杆,所述蜗杆固定连接第三皮带轮且与第三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皮带轮啮合第二皮带,所述第二皮带另一端啮合第四皮带轮,所述第四皮带轮固定连接齿轮,所述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机输出轴上端位于第一固定架底部位置固定连接不完全齿轮,所述底板上端位于第一固定架底部位置固定连接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与不完全齿轮啮合。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固定架前端固定连接弹簧,所述弹簧前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弹簧固定连接且固定板与底板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滑槽为空间状的滑槽且第二滑槽的前端位置位于第二滑槽后端位置的底部位置,所述第二滑槽竖直方向整体为圆形且第二滑槽后端位置为半圆形状,所述第二滑槽底端部分和上端部分之间的距离与转盘底端到下冲压板上端的距离相等。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固定架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上端与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锥齿轮表面的齿牙数量与不完全锥齿轮表面的齿牙数量相等。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槽位于上料筒后端位置时,卡槽靠近底端的内壁与下冲压板上端面齐平且卡槽靠近底端的内壁与送料板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与第二滑槽底端部分和上端部分之间的距离相等。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不完全锥齿轮与锥齿轮脱离啮合时,不完全齿轮开始与第二齿条啮合。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四滑槽与第三滑块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第一齿条和滑动块的重力;左右两侧的所述第六滑槽上端靠近左右两侧的第三固定架且第六滑槽底端远离第三固定架,所述第四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底部位置时第一齿条与齿轮啮合。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冲压板上端和底端结构一致且下冲压板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挡板;所述下冲压板底端安装有传送带。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使用该装置上料时,通过电机带动转动座转动,转动座带动第一皮带轮使得第一皮带轮通过第一皮带带动不完全锥齿轮转动,不完全锥齿轮通过锥齿轮带动上料筒转动,上料筒在转动时可以带动材料运输到下冲压板表面,此时不完全锥齿轮脱离啮合锥齿轮,上料筒不在转动,同时不完全齿轮恰好啮合第二齿条,在不完全齿轮和第二齿条的作用下,第一固定架带动第二固定架使得上料筒向前移动与材料脱离,上料筒与材料脱离后不完全齿轮脱离第二齿条,在弹簧的作用下上料筒恢复原位,同时将材料向后挤压一段距离,此时在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作用下,第二固定架向上移动使得转盘带动顶杆移动到下冲压板上端位置,同时在转盘的作用下,顶杆将材料顶到下冲压板中部位置,同时上料筒向上移动到与送料板齐平位置,此时第二固定架带动固定柱向上移动在转动杆的作用下带动螺纹杆转动,使得左右两侧的螺纹杆向左右两侧移动,从而可以使得送料板内的材料移动到上料筒表面的卡槽内,达到了自动上料以及自动将材料调整到较为准确的位置的作用,解决了传统冲压装置需要人工上料,费时费力,影响生产效率,同时难以将材料放置准确,导致生产误差较大以及在上料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问题。
2.当材料放置在下冲压板表面时,通过启动气缸,气缸带动连接架使得上冲压板下降,当连接架下降时带动第六滑槽向下移动,此时在第三滑块和第四滑槽的作用下,第一齿条保持不动,在第六滑槽和第四滑块的作用下,使得第一齿条在第五滑槽内向内侧滑动,从而使得第一齿条不与齿轮啮合,当上冲压板冲压完毕后,在气缸的作用下向上移动,此时在第六滑槽和第四滑块的作用下,第一齿条在第五滑槽内向靠近齿轮一端滑动,当第一齿条滑动到最外侧位置时,第一齿条与齿轮啮合,从而在上冲压板上升时,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第四皮带轮转动,第四皮带轮通过第二皮带带动第三皮带轮转动,第三皮带轮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半圈,蜗轮带动下冲压板转动半圈,从而可以达到使得下冲压板表面冲压完毕的材料自动掉落,解决了传统冲压装置需要人工手动取下冲压好的材料,费时费力,影响生产效率,危险性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后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上料机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D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冲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E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F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冲压机构的局部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G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第一滑槽,3-第一固定架,4-第一滑块,5-固定筒,6-第二滑槽,7-转动座,8-第二滑块,9-电机,10-矩形块,11-矩形槽,12-第二固定架,13-第一皮带轮,14-转盘,15-顶杆,16-第二皮带轮,17-第一皮带,18-不完全锥齿轮,19-锥齿轮,20-上料筒,21-卡槽,22-送料板,23-连接板,24-螺纹杆,25-固定柱,26-转动杆,27-第三固定架,28-气缸,29-连接架,30-上冲压板,31-第三滑槽,32-滑动块,33-连接杆,34-第三滑块,35-第四滑槽,36-第五滑槽,37-第一齿条,38-第四滑块,39-第六滑槽,40-下冲压板,41-蜗轮,42-蜗杆,43-第三皮带轮,44-第二皮带,45-第四皮带轮,46-齿轮,47-不完全齿轮,48-第二齿条,49-弹簧,50-固定板,51-伸缩杆,52-传送带,53-挡板,54-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3,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工设备,包括底板1、上料机构和冲压机构,底板1上端设有第一滑槽2;
上料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架3,第一固定架3底端固定连接第一滑块4,第一滑块4与第一滑槽2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上端固定连接固定筒5,固定筒5内壁设有第二滑槽6且固定筒5内部设有转动座7;第二滑槽6内滑动连接第二滑块8,第二滑块8与转动座7固定连接且转动座7与固定筒5滑动配合;第一固定架3内部固定连接电机9,电机9输出轴上端固定连接矩形块10;转动座7底端设有矩形槽11,矩形块10与矩形槽11滑动连接;转动座7上端设有第二固定架12,第二固定架12上端中部位置设有第一皮带轮13,第一皮带轮13上端固定连接转盘14且第一皮带轮13底端与转动座7固定连接;转盘14侧端面固定连接顶杆15;转动座7与第二固定架12转动连接;第一皮带轮13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二皮带轮16,第二皮带轮16与第二固定架12转动连接且第一皮带轮13和第二皮带轮16均啮合第一皮带17;第二皮带轮16上端固定连接不完全锥齿轮18,不完全锥齿轮18啮合锥齿轮19,锥齿轮19与第二固定架12转动连接且左右两侧锥齿轮19互相靠近一端固定连接上料筒20,上料筒20侧端面设有卡槽21;上料筒20上部前端位置设有送料板22,送料板22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连接板23,连接板23内部设有螺纹杆24,螺纹杆24与连接板23螺纹配合且螺纹杆24与送料板22间隙配合;第二固定架12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固定柱25,左右两侧螺纹杆24互相远离一端固定连接转动杆26,转动杆26位于固定柱25上端位置;螺纹杆24表面固定连接扭簧54,扭簧54另一端与连接板23固定连接;
冲压机构包括第三固定架27,第三固定架27上端固定连接气缸28,气缸28底端固定连接连接架29,连接架29底端固定连接上冲压板30;连接架29表面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三滑槽31且连接架29内部设有滑动块32,滑动块32前后两端对称固定连接连接杆33,连接杆33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三滑块34;第三固定架27左右两侧互相靠近一端表面设有第四滑槽35,第三滑块34与第四滑槽35滑动连接;滑动块32底端设有第五滑槽36,第五滑槽36内滑动连接第一齿条37,第一齿条37前后两端对称固定连接第四滑块38;第三固定架27内部前后两端位于第四滑块38位置设有第六滑槽39,第四滑块38与第六滑槽39滑动连接;上冲压板30底端设有下冲压板40,下冲压板40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蜗轮41,蜗轮41与第三固定架27转动连接且蜗轮41啮合蜗杆42,蜗杆42固定连接第三皮带轮43且与第三固定架27转动连接,第三皮带轮43啮合第二皮带44,第二皮带44另一端啮合第四皮带轮45,第四皮带轮45固定连接齿轮46,齿轮46与第一齿条37啮合。
本实施例中:电机9输出轴上端位于第一固定架3底部位置固定连接不完全齿轮47,底板1上端位于第一固定架3底部位置固定连接第二齿条48,第二齿条48与不完全齿轮47啮合;在电机9转动时通过矩形块10带动转动座7转动,转动座7带动第一皮带轮13转动,第一皮带轮13通过第一皮带17带动左右两侧的第二皮带轮16转动,第二皮带轮16带动锥齿轮19转动,锥齿轮19带动不完全锥齿轮18转动,不完全锥齿轮18带动上料筒20转动上料时,同时电机9带动不完全齿轮47转动,当上料筒20将材料运输到下冲压板40表面,不完全齿轮47在齿条的作用下使得整个第一固定架3向前移动,第一固定架3带动上料筒20向前移动,使得上料筒20内部的卡槽21与材料脱离。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前端固定连接弹簧49,弹簧49前端设有固定板50,固定板50与弹簧49固定连接且固定板50与底板1固定连接;在不完全齿轮47和齿条的作用下,第一固定架3向前移动,当不完全齿轮47脱离啮合齿条时,在弹簧49的作用下,可以起到使得第一固定架3恢复原位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二滑槽6为空间状的滑槽且第二滑槽6的前端位置位于第二滑槽6后端位置的底部位置,第二滑槽6竖直方向整体为圆形且第二滑槽6后端位置为半圆形状,第二滑槽6底端部分和上端部分之间的距离与转盘14底端到下冲压板40上端的距离相等;通过第二滑块8在第二滑槽6内滑动时,当第二滑块8位于第二滑槽6前端中部位置时,上料筒20表面的卡槽21位于上料筒20后端位置,此时在卡槽21的作用下恰好可以带动材料移动到下冲压板40表面,同时顶杆15位于下冲压板40底部以及转盘14前端位置,当第二滑块8移动到第二滑槽6内后端中部位置时,固定架带动上料筒20移动到与送料板22前端贴合位置,同时转盘14带动顶杆15移动到转盘14后端且位于下冲压板40上端位置,在顶杆15的作用下可以将材料顶到下冲压板40内部合适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伸缩杆51,伸缩杆51上端与第二固定架12固定连接;通过伸缩杆51可以起到防止第二固定架12转动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第二固定架12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锥齿轮19表面的齿牙数量与不完全锥齿轮18表面的齿牙数量相等;通过不完全锥齿轮18表面的齿牙数量与锥齿轮19表面的齿牙的数量相等,可以使得不完全锥齿轮18在转动一圈时可以带动锥齿轮19转动一圈。
本实施例中:卡槽21位于上料筒20后端位置时,卡槽21靠近底端的内壁与下冲压板40上端面齐平且卡槽21靠近底端的内壁与送料板22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与第二滑槽6底端部分和上端部分之间的距离相等;通过上料筒20带动材料移动到下冲压板40表面时,此时卡槽21靠近底端内壁与下冲压板40上端面齐平,从而可以使得卡槽21内的材料另一端位于下冲压板40上端的部分与下冲压板40完全贴合。
本实施例中:不完全锥齿轮18与锥齿轮19脱离啮合时,不完全齿轮47开始与第二齿条48啮合;通过不完全锥齿轮18带动锥齿轮19转动到不完全锥齿轮18与锥齿轮19脱离啮合位置时,此时上料筒20恰好带动材料移动到下冲压板40表面,此时不完全锥齿轮18脱离与锥齿轮19啮合,从而可以使得上料筒20静止不动,此时不完全齿轮47开始啮合第二齿条48,在第二齿条48和不完全齿轮47的作用下,整个上料机构向前移动,从而可以使得上料筒20表面的卡槽21与材料脱离,当卡槽21与材料脱离时,不完全锥齿轮18再次带动上料筒20转动,且当不完全齿轮47与第二齿条48脱离时,在弹簧49的作用下,上料筒20恢复原位,同时将材料向后挤压一段距离。
本实施例中:第四滑槽35与第三滑块34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第一齿条37和滑动块32的重力;左右两侧的第六滑槽39上端靠近左右两侧的第三固定架27且第六滑槽39底端远离第三固定架27,第四滑块38位于第一滑槽2底部位置时第一齿条37与齿轮46啮合;通过第四滑槽35与第三滑块34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第一齿条37和滑动块32的重力,可以在第四滑槽35和第三滑块34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使得滑动块32和第一齿条37保持静止,从而在第六滑槽39向下移动时,可以通过第四滑块38带动第一齿条37在第五滑槽36内向内侧滑动,当第一齿条37向内侧滑动时,第一齿条37不与齿轮46啮合,同理可得,当第六滑槽39上升时,可以使得第一齿条37在第五滑槽36内向外侧滑动,从而可以使得第一齿条37与齿轮46啮合。
本实施例中:下冲压板40上端和底端结构一致且下冲压板40左右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挡板53;下冲压板40底端安装有传送带52;通过上冲压板30在上升时,可以使得第一齿条37啮合齿轮46,齿轮46通过第四皮带轮45在第二皮带44的作用下带动第三皮带轮43转动,第三皮带轮43通过蜗杆42带动蜗轮41转动半圈,在蜗轮41的作用下可以带动下冲压板40转动半圈,从而可以在将下冲压板40表面冲压好的材料卸下的同时,将下冲压板40底端转动到上端位置再次冲压,通过挡板53可以起到对材料限位的作用,通过传送带52可以将冲压好的材料传送出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在工作时,通过电机9带动矩形块10转动,矩形块10带动转动座7转动,转动座7带动第二滑块8在第二滑槽6内滑动,当第二滑块8位于第二滑槽6内底端部分时,此时转动座7位于最底端位置,转动座7带动第一皮带轮13转动,第一皮带轮13通过第一皮带17带动左右两侧的第二皮带轮16转动,第二皮带轮16带动不完全锥齿轮18转动,不完全锥齿轮18带动上料筒20转动,当上料筒20表面的卡槽21内有需要被冲压的材料时,通过上料筒20带动材料转动到接触下冲压板40,当材料接触到下冲压板40表面时,不完全锥齿轮18开始脱离啮合锥齿轮19,上料筒20不在转动,此时不完全齿轮47开始啮合第二齿条48,在第二齿条48和不完全齿轮47的作用下,第一固定架3带动第一滑块4在第一滑槽2内向前滑动,第一固定架3带动上料筒20向前移动,使得上料筒20与材料脱离,同时当上料筒20与材料脱离时,不完全锥齿轮18再次啮合锥齿轮19,锥齿轮19再次带动上料筒20转动,上料筒20带动卡槽21转动到脱离材料位置,此时不完全齿轮47脱离啮合第二齿条48,在弹簧49的作用下,第一固定架3带动上料筒20恢复原位,同时将材料向后挤压一端距离;此时转动座7带动第二滑块8继续转动,当第二滑块8移动到第二滑槽6上端部分时,转动座7向上移动带动上料筒20移动到与送料板22齐平位置,同时带动转盘14移动到下冲压板40上端位置,在转盘14的作用下可以带动顶杆15将材料推到下冲压板40中部位置,此时在转动座7上升时带动第二固定架12上升,第二固定架12上升时带动第二固定架12左右两侧的固定柱25向上移动,固定柱25在向上移动时通过转动杆26带动螺纹杆24转动使得左右两侧的螺纹杆24向左右两侧移动,从而可以不在阻挡送料板22内的材料,此时送料板22内部的材料在送料板22的作用下向后移动,在材料移动到最后端位置时被上料筒20挡住,当上料筒20带动卡槽21转动到前端位置时,送料板22内的材料移动到卡槽21内;当顶杆15将材料顶到下冲压板40中部位置且顶杆15脱离下冲压板40位置时,启动气缸28,气缸28带动上冲压板30向下移动,此时在第六滑槽39和第四滑块38的作用下,第一齿条37在第五滑槽36内向内侧位置滑动不与齿轮46啮合,当上冲压板30冲压完毕向上移动时,同理可得,在第六滑槽39和第四滑块38的作用下,第一齿条37在第五滑槽36内向外侧滑动与齿轮46啮合,从而在上冲呀板向上移动时,可以带动齿轮46转动,齿轮46带动第四皮带轮45转动,第四皮带轮45通过第二皮带44带动第三皮带轮43转动,第三皮带轮43带动蜗杆42转动,蜗杆42带动蜗轮41转动,在蜗轮41的作用下可以带动下冲压板40转动半圈,下冲压板40转动半圈后,将以冲压好的材料卸下,并将底端面转动到上端,然后在转动座7带动第二滑块8转动到第二滑槽6内底端部分位置时,此时转盘14带动第二固定架12恢复原位,使得上料筒20恢复与下冲压板40齐平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