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40429B - 触点开闭器 - Google Patents

触点开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40429B
CN112840429B CN201880098634.1A CN201880098634A CN112840429B CN 112840429 B CN112840429 B CN 112840429B CN 201880098634 A CN201880098634 A CN 201880098634A CN 112840429 B CN112840429 B CN 1128404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rc
movable
fixed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86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40429A (zh
Inventor
堀田克辉
近藤明彦
河合秀泰
竹本智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840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04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40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404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6Metal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Abstract

触点开闭器1的第1消弧栅格(26b)具有:一对相对面(261b及262b),它们隔着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而相对;以及连结面(263b),其在将第1可动触点(24b)的可动方向横穿的方向即横穿方向上与可动接触件(25)及第1固定接触件(23b)相对,并且将一对相对面(261b及262b)连结,在连结面(263b)并列地形成有沿第1可动触点(24b)的可动方向延伸的2个长孔(265b)。

Description

触点开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源和负载之间配置的触点开闭器,详细地说,涉及由将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周围包围的三面构成,将在这些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拉拽分断的消弧栅格的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触点开闭器。在该触点开闭器中,配置有金属制的消弧栅格,该消弧栅格由将包围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周围的四面之中的一面开放的三面构成。由此,电磁力作用于在触点分开时在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电弧从这些触点上被消弧栅格拉拽、伸长、分断。如上所述,能够将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迅速地断开。
另外,以往,已知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触点开闭器。在该触点开闭器中,也配置有金属制的消弧栅格,该消弧栅格由将包围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周围的四面之中的一面开放的三面构成。在消弧栅格形成有单一的长孔。由此,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热气从该单一的长孔向触点开闭器的外部排出,由此能够提高电弧的断开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318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9-1032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外,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从触点上被拉拽至消弧栅格为止而被拉伸,在移动至消弧栅格而分断时,消弧栅格上的电弧通过由在该消弧栅格流动的电流产生的电磁力而被进一步驱动。在上述现有的触点开闭器中,由于没有对在消弧栅格流动的电流的流路进行控制,因此移动至消弧栅格的电弧在该消弧栅格上不规则地移动,有时一次分断后的电弧会再次彼此接触,恢复为分断前的状态。即,在上述现有的触点开闭器中,有时无法将移动至消弧栅格的电弧完全地分断,将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断开的性能不足。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在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触点分开时在这些触点上产生的电弧的断开性能进一步提高的触点开闭器。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达到目的,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触点开闭器中,具有:固定接触件,其设置固定触点;可动接触件,其设置可动触点,能够将该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进行接触及非接触;以及
消弧栅格,其沿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进行接触及非接触的方向即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延伸,由将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周围包围的三面构成,将在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分断,消弧栅格的三面具有在将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横穿的方向即横穿方向上与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相对的连结面和与该连结面连结的另一面,在连结面并列地形成有沿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延伸的2个长孔。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将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拉拽至消弧栅格,使在被拉拽的电弧移动至消弧栅格上时经由该电弧而在消弧栅格流动的电流的流路集中于2个长孔之间。由于电流集中而对在消弧栅格上将电弧分断的方向的电磁力进行强化,能够将电弧快速地分断。而且,如果在电弧分断后在栅格上对该电弧进行驱动,则由在2个长孔间流动的电流对该电弧的驱动进行加速的方向,即,与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平行且远离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方向的电磁力产生,并且由在这2个长孔迂回而向外侧流动的电流对该电弧的驱动进行减速的方向,即,与加速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电磁力产生,各个电磁力均衡,分断后的电弧能够维持其分断的状态。由此,能够得到发挥高的电弧断开性能的触点开闭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示意地表示整体的正面构造的正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A-A线处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从右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第1固定接触件及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4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从图2中的前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第1固定接触件及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图5是表示图4的B-B线处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从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7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从上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8A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从图1中的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图8B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从图1中的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图9是表示图8A的C-C线处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10A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表示可动接触件最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的状态下的电弧的状况的图。
图10B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表示分断开始后的电弧的状况的图。
图10C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表示分断后的电弧的状况的图。
图11A是与图10A相对应的图,是表示可动接触件最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的状态下的电流产生状况的图。
图11B是与图10C相对应的图,是表示在电弧分断后的状况下形成于第1消弧栅格上的电流路的图。
图11C是表示在电弧的驱动进行的状况下形成于第1消弧栅格上的电流路的图。
图12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从图1中的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图13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从图1中的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图14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从图1中的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图15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从图1中的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图16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2,从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17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2,从上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18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2,从图1中的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图19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3,从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20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3,从上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21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3,从图1中的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图22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4,从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23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4,从上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24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4,从图1中的右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图25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5,从右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第1固定接触件及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斜视图。
图26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5,从图1中的前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第1固定接触件及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图27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5,从右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第1固定接触件及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图28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5,从图1中的右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第1固定接触件及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9是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6,从图1中的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的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使用图1至图11C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关于相同的部件、部位,或相当的部件、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而进行说明。另外,图1是关于实施方式1,示意地表示整体的正面构造的正视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A-A线处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如这些图1及图2图示所示,将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定义为彼此正交的方向。即,分别将后面记述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进行接触及非接触的方向即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横切前后方向的方向即横穿方向且沿可动接触件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横切前后方向的方向即横穿方向且沿可动接触件的宽度方向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另外,前后方向是彼此表示相反方向的前方向及后方向的统称,上下方向是彼此表示相反方向的上方向及下方向的统称,左右方向是彼此表示相反方向的左方向及右方向的统称。
关于触点开闭器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触点开闭器1例如是用于三相电源而构成的触点开闭器,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触点部1A,其具有相邻的第一相消弧室21a、第二相消弧室21b及第三相消弧室21c这3个消弧室等;以及驱动部1B,其收容操作线圈35等,该操作线圈35等通过电磁力在前后方向对由该触点部1A收容的可动接触件25进行驱动。此外,触点开闭器1上下对称地构成,且关于各相而具有相同的构造。在第1固定接触件23a~23c经由端子231a~231c而分别连接未图示的三相电源之中的一相的配线,在第2固定接触件23d~23f通过端子231d~231f而分别连接未图示的负载的配线。图2如上所述,示意地示出了图1的A-A线处的剖面构造,因此成为示出了第二相消弧室21b的内部的图,但第一相消弧室21a及第三相消弧室21c也成为与第二相消弧室21b相同的构造。因此,下面,主要对第二相消弧室21b的构造进行说明,关于第一相消弧室21a及第三相消弧室21c的构造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详细地说,构成触点部1A的第二相消弧室21b如图2所示,在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电弧罩28的内部主要收容了设置有第1固定触点22b的第1固定接触件23b的一部分、设置有第2固定触点22e的第2固定接触件23e的一部分、设置有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2可动触点24e的可动接触件25、在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的附近配备的第1消弧栅格26b、在第2可动触点24e及第2固定触点22e的附近配备的第2消弧栅格26e、以及与驱动部1B连结而对可动接触件25进行驱动的驱动轴27。
其中,第1固定接触件23b例如由铜、铝等导电材料或将这些材料作为母材的合金等形成,在图2中,为了便于图示,在前后方向具有均一的厚度,并且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长方形状。关于详细的形状在后面记述。另外,在第1固定接触件23b的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的前端部之中的位于上方向的前端部,设置有在图2中未图示的端子231b(参照图1),在该第1固定接触件23b的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的前端部之中的位于下方向的前端部,设置有例如由银或其合金等金属在从前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圆板状的第1固定触点22b。同样地,在第2固定接触件23e的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的前端部之中的位于下方向的前端部,设置有在图2中未图示的端子231e(参照图1),在该第2固定接触件23e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之中的位于上方向的前端部,设置有例如由银或其合金等金属在从前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圆板状的第2固定触点22e。
另外,可动接触件25例如由铜、铝等导电材料或将这些材料作为母材的合金形成,在图2中,为了便于图示,在前后方向具有均一的厚度,并且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长方形状。在可动接触件25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之中的位于上方向的前端部,在该前端部的后方向的表面设置有例如由银或其合金等金属在从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圆板状的第1可动触点24b,在可动接触件25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之中的位于下方向的前端部,在该前端部的后方向的表面设置有例如由银或其合金等金属在从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圆板状的第2可动触点24e。即,在可动接触件25设置的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2可动触点24e配置为,与在第1固定接触件23b设置的第1固定触点22b及在第2固定接触件23e设置的第2固定触点22e在前后方向分别相对。另外,在可动接触件2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后方向凸出的弹簧承受部25a。可动接触件25构成为,由驱动轴27在前后方向进行驱动,由此能够将在上下方向的前端部分别设置的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2可动触点24e,与在第1固定接触件23b设置的第1固定触点22b及在第2固定接触件23e设置的第2固定触点22e分别进行接触及非接触。
另外,第1消弧栅格26b例如是将铁等磁体通过冲压而形成的,具有在前方向延伸的2个安装部264b。第1消弧栅格26b以在第1固定触点22b及第1可动触点24b的附近配置的方式,在例如由绝缘体等形成的电弧罩28对该安装部264b进行安装。第1消弧栅格26b通过电磁力对在第1可动触点24b和第1固定触点22b的触点分开时,在这些第1可动触点24b和第1固定触点22b之间产生的电弧进行驱动。同样地,第2消弧栅格26e例如是将铁等磁体通过冲压而形成的,具有在前方向延伸的2个安装部264e。第2消弧栅格26e以在第2固定触点22e及第2可动触点24e的附近配置的方式在电弧罩28对安装部264e进行安装。第2消弧栅格26e也通过电磁力对在第2可动触点24e和第2固定触点22e的触点分开时在这些第2可动触点24e和第2固定触点22e之间产生的电弧进行驱动。第1消弧栅格26b不与第1可动触点24b、可动接触件25、第1固定触点22b及第1固定接触件23b电连接,同样地,第2消弧栅格26e也不与第2可动触点24e、可动接触件25、第2固定触点22e、第2固定接触件23e电连接。
此外,在第1可动触点24b和第1固定触点22b的触点分开时,在这些第1可动触点24b和第1固定触点22b之间产生的电弧,通过电磁力向图2中的上方向(即,在从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观察时与第2可动触点24e及第2固定触点22e的相反方向)被驱动。另外,在第2可动触点24e和第2固定触点22e的触点分开时在这些第2可动触点24e和第2固定触点22e之间产生的电弧,通过电磁力向图2中的下方向(即,在从第2可动触点24e及第2固定触点22e观察时与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的相反方向)被驱动。
另外,驱动轴27在该驱动轴27的内部具有压接弹簧29,与可动接触件25连结,并且与构成驱动部1B的后面记述的可动铁心34连接。电弧罩28由绝缘体形成为长方体形状。
另一方面,驱动部1B如图2所示,具有安装台31、基座32、固定铁心33、可动铁心34、操作线圈35和跳闸弹簧36而构成。其中,安装台31例如通过绝缘材料而成型为在图2中的前方向具有凹部31a的箱状。基座32也与安装台31同样地,例如通过绝缘材料而成型为在图2中的后方向具有凹部32a的箱状。这些安装台31及基座32以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由此由凹部31a及凹部32a构成空间,在该空间中,收容有固定铁心33、可动铁心34、操作线圈35及跳闸弹簧36。如上所述,安装台31及基座32成为将固定铁心33、可动铁心34、操作线圈35及跳闸弹簧36覆盖的构造。此外,在基座32对第1固定接触件23b及第2固定接触件23e进行安装,因此作为该基座32的成型材料,例如优选使用在合成树脂中添加有玻璃材料的材料等耐热性及绝缘性优异的绝缘材料。
另外,固定铁心33例如通过铁等磁体,形成为从图1中的左方向观察的剖面形状朝向前方向而具有2个凹部33a的E型形状。可动铁心34与固定铁心33同样地,例如通过铁等磁体,形成为从图1中的左方向观察的剖面形状朝向后方向而具有2个凹部34a的E型形状,与构成触点部1A的上述驱动轴27连结。固定铁心33及可动铁心34以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由此由凹部33a及凹部34a构成空间,操作线圈35及跳闸弹簧36收容于该空间内。跳闸弹簧36经由操作线圈35而配置于固定铁心33和可动铁心34之间,以使得在将可动铁心34向从固定铁心33在前后方向上远离的方向(即前方向)产生弹簧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跳闸弹簧36经由操作线圈35而配置于固定铁心33和可动铁心34之间,以使得在将可动铁心34向从固定铁心33在前后方向上远离的方向产生弹簧力,但即使不是经由操作线圈35的构造,只要能够作用使可动铁心34和固定铁心33跳闸的力即可,跳闸弹簧36的配置方法是任意的。
图3是关于实施方式1,从右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25、第1固定接触件23b及第1消弧栅格26b的构造的斜视图。图4是关于实施方式1,从图2中的前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25、第1固定接触件23b及第1消弧栅格26b的构造的图。图5是表示图4的B-B线处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一并参照这些图3~图5进行说明。此外,这些图3~图5关于三相电源之中的一相的电源侧,示出了设置有第1可动触点24b的可动接触件25、设置有第1固定触点22b的第1固定接触件23b及在它们附近设置的第1消弧栅格26b之间的位置关系,但关于该三相电源之中的一相的负载侧、其他二相的电源侧及负载侧,由于也是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这里的重复说明。
第1消弧栅格26b例如由铁等磁体材料、或者例如由铜等非磁体材料而形成为均一的板厚。另外,第1消弧栅格26b如图3~图5所示,配置于可动接触件25的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的延长线上,具有将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的周围包围的三面,换言之,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将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的周围包围的“コ”字状的形状,沿第1可动触点24b的可动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第1消弧栅格26b具有一对相对面261b及262b和将这些一对相对面261b及262b进行连结的连结面263b。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向的相对面261b及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向的相对面262b是在左右方向上夹着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而彼此相对的面,连结面263b是在将可动方向横穿的方向即横穿方向(即,上下方向)上与可动接触件25及第1固定触点22b相对的面。此外,详细内容使用图6~图9在后面记述,第1消弧栅格26b在连结面263b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之中的后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第1返回部266b。
第1固定接触件23b如图4所示,在从前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变化的长方形状。详细地说,第1固定接触件23b的上下方向的前端部之中的上方向的前端部以左右方向的宽度W1形成,在该前端部形成有端子231b。第1固定接触件23b的上下方向的前端部之中的下方向的前端部以左右方向的宽度W2(<宽度W1)形成,在该前端部形成有第1固定触点22b。并且,如图5所示,在第1固定接触件23b,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返回部266b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朝向该端部向前方向凸出的凸起部232b,该第1返回部266b形成于构成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之中的后方向的端部。此外,如果将第1可动触点24b的表面和第1固定触点22b的表面的前后方向上的分离距离设为L1,将第1返回部266b和凸起部232b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分离距离设为L2,则可动接触件25最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23b的状态下的分离距离L1比分离距离L2更长。另外,在图5中作为长度L4示出的区间,是在图5中形成有未图示的2个长孔265b的区间。
另外,如图4所示,在实施方式1中,可动接触件25及第1消弧栅格26b配置为,可动接触件25和第1消弧栅格26b的相对面261b之间的分离距离d1、可动接触件25和第1消弧栅格26b的相对面262b之间的分离距离d2、可动接触件25和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之间的分离距离d3各自相等。此外,也可以不配置为这些分离距离d1~d3全部相等,但为了消除在电弧产生时发生的第1固定触点22b及第1可动触点24b的消耗不均匀,优选配置为分离距离d1及分离距离d2相等。另外,在能够充分地减小可动接触件25、第1消弧栅格26b等的制造上的波动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分离距离d1及分离距离d2相比缩短分离距离d3。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在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产生的电弧进行拉拽。
图6是关于实施方式1,从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的构造的斜视图。图7是关于实施方式1,从上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的构造的斜视图。图8A及图8B是关于实施方式1,从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的构造的图。图9是表示图8A的C-C线处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一并参照这些图6~图9进行说明。
如图6~图9所示,在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形成有沿可动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的2个长孔265b。另外,在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在可动方向上的端部之中的与第1固定触点22b接近的端部形成有第1返回部266b,该第1返回部266b在横穿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向第1固定触点22b的相反侧折回,在可动方向上朝向第1可动触点24b延伸。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第1返回部266b以前后方向的长度L3形成,该长度L3被设定为第1返回部266b不将2个长孔265b覆盖的长度。即,第1返回部266b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之中的前方向的端部和长孔265b的前端部T2,设定为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另外,在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2个曲率部267b及268b在左右方向与第1返回部266b相邻而形成。
如图8A所示,2个长孔265b相对于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的中心轴即C-C线而形成于线对称的位置。另外,2个长孔265b分别是以前后方向的长度L4及左右方向的宽度W3而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从连结面263b的上方向的表面贯通至下方向的表面为止的贯通孔。另外,2个长孔265b在前后方向彼此不偏移,而是并列且彼此平行地形成。
另外,2个长孔265b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固定接触件23b相比形成于可动接触件25侧。2个长孔265b的前端部T1及T2之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固定接触件23b接近的一方的前端部T2,在可动接触件25最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23b的状态下,形成于在横穿方向(即,上下方向)与可动接触件25的前端部25b相对的位置,2个长孔265b的前端部T1及T2之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从第1固定接触件23b远离的一方的前端部T1,形成于从图5中箭头A2所示的形成有前端部T2的位置以长度L4向前方向分离后的位置。
另外,如图8B所示,2个长孔265b的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z,在设为2个长孔265b之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左方向的长孔265b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7b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x、2个长孔265b之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右方向的长孔265b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8b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y的情况下,形成为“z<x+y”。如上所述,2个长孔265b之间的分离距离z设定为,后面记述的主电流路的最窄部位的宽度小于后面记述的2个迂回电流路各自的最窄部位的宽度之和。另外,2个长孔265b将2个长孔265b之间的分离距离z设定为,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z在设为第1消弧栅格26的板厚t的情况下成为“t<z”。
主要参照图2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闭合动作进行说明。在可动接触件25最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23b及第2固定接触件23e的状态下,如果从未图示的电源向操作线圈35流动驱动电流而进行励磁,则通过在固定铁心33产生的电磁力,可动铁心34对抗跳闸弹簧36而被固定铁心33吸引,与可动铁心34连接的驱动轴27也向固定铁心33一方移动。于是,在与驱动轴27连结的可动接触件25设置的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2可动触点24e朝向在第1固定接触件23b设置的第1固定触点22b及在第2固定接触件23e设置的第2固定触点22e移动,分别进行接触。
在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2可动触点24e分别与第1固定触点22b及第2固定触点22e接触后,可动铁心34及与该可动铁心34连接的驱动轴27仍朝向固定铁心33一方继续移动。但是,由于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2可动触点24e分别与第1固定触点22b及第2固定触点22e接触,因此可动接触件25的移动受到限制。被继续移动的驱动轴27的内壁和可动接触件25夹着的压接弹簧29收缩,由此可动接触件25向可动铁心34的方向即后方向被加压。
因此,在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2可动触点24e向第1固定触点22b及第2固定触点22e一方被加压,这些触点间的接触电阻充分低的状态下,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2可动触点24e和第1固定触点22b及第2固定触点22e分别接触。由此,第1固定接触件23b、第1固定触点22b、第1可动触点24b、可动接触件25、第2可动触点24e、第2固定触点22e及第2固定接触件23e成为电连接的状态,成为电路闭合的状态。即,在电路中流动电流。
接下来,在图2的基础上,还一并参照图10A~C及图11A~C对实施方式1的分开动作进行说明。图10A~图10C是关于实施方式1,用于依次说明将在第1可动触点24b和第1固定触点22b之间产生的电弧Arc断开的过程的图,图11A~图11C是用于依次说明由于电弧Arc而在第1消弧栅格26b上形成电流路的过程的图。此外,按照图10A及图11A所示的状况→图10B所示的状况→图10C及图11B所示的状况→图11C所示的状况这样的过程,在第1可动触点24b和第1固定触点22b之间产生的电弧Arc被断开。另外,这些图10A~C及图11A~C关于三相电源之中的一相的电源侧,示出了设置有第1可动触点24b的可动接触件25、设置有第1固定触点22b的第1固定接触件23b及在它们附近设置的第1消弧栅格26b之间的位置关系,但关于该三相电源之中的一相的负载侧、其他二相的电源侧及负载侧,由于也是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这里的重复说明。
如果停止驱动电流从未图示的电源向操作线圈35的供给,则操作线圈35的励磁停止,在固定铁心33和可动铁心34之间产生的吸附力衰减而消失。于是,可动铁心34通过跳闸弹簧36的弹簧力而向远离固定铁心33的方向即前方向移动。因此,与可动铁心34连接的驱动轴27也向远离固定铁心33的方向移动,与驱动轴27连结而可动接触件25也向远离固定铁心33的方向移动。因此,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2可动触点24e分别从第1固定触点22b及第2固定触点22e分离。
如果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2可动触点24e分别从第1固定触点22b及第2固定触点22e开始分离(即,在触点分开时),则在第1可动触点24b和第1固定触点22b之间、及第2可动触点24e和第2固定触点22e之间分别产生高温的电弧。电弧是具有导电性的放电,通过使电弧消失,从而将电路电流断开,能够设为分开状态。
在图10A及图11A中,示出可动接触件25最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23b的状态下的电弧的产生方式、及在此时的第1消弧栅格26b流动的电流的路径。但是,在该状态下,第1消弧栅格26b由于与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电绝缘,因此在该第1消弧栅格26b不流动电流。
第1消弧栅格26b如上所述,由于由磁体形成,因此对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Arc进行拉拽。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1消弧栅格26b具有将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的周围包围的构造,由磁体形成,因此该第1消弧栅格26b内的磁阻小。因此,由于产生的电弧Arc使在第1消弧栅格26b形成的磁通的大部分经过该第1消弧栅格26b的内部。于是,电弧Arc和第1消弧栅格26b之间的空间(即,第1消弧栅格26b的内侧的空间)的磁通密度与其相反侧的空间(即,第1消弧栅格26b的外侧的空间)中的磁通密度相比相对地变小,对电弧Arc主要在可动接触件25的延长方向上,在朝向第1消弧栅格26b的方向(即,上方向)作用电磁力。其成为驱动力,电弧Arc朝向第1消弧栅格26b移出。
如果电弧Arc被朝向第1消弧栅格26b驱动,则电弧Arc和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之间的距离变小,作用于电弧Arc的向朝向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的方向的电磁力进一步变大。由此,电弧Arc以加速度向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被拉拽,与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接触而开始分断。如果电弧Arc与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接触而开始该电弧Arc的分断,则第1消弧栅格26b经由电弧Arc而与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电连接。因此,使得在第1消弧栅格26b内流动电路电流,在第1消弧栅格26b(特别是连结面263b)上形成电路电流的电流路。在图10B中示出此时的分断开始后的电弧ArcM及电弧ArcS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图10C示出分断后的电弧ArcM及电弧ArcS之间的位置关系。此外,在交流电路的情况下,电路电流从未图示的电源向负载的方向及其反方向的两方向流动,但在图10A~C及图11A~C中,示出了从第1可动触点24b向第1固定触点22b的方向流动的电流。另外,相对于反方向的电路电流,电弧Arc的驱动方向也相同。
在图11B中示出在电弧Arc分断时(图10C)的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上形成的电流路。电流路由2个长孔265b进行限制,这2个长孔265b之间成为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上的主电流路,成为电弧ArcM的行进路径。在该主电流路流动的电流G,由于2个长孔265b而电流密度提高,因此将电弧ArcM向该电流G的反方向,即,在从第1固定触点22b观察时向第1可动触点24b的方向(即,前方向)进行驱动的电磁力被强化,该电弧ArcM将可动接触件25或在该可动接触件25设置的第1可动触点24b和第1消弧栅格26b进行短路。由此,电弧ArcM从将第1消弧栅格26b和第1固定接触件23b或在该第1固定接触件23b设置的第1固定触点22b进行短路的电弧ArcS拉离,促进电弧Arc的分断。
如果电弧Arc的驱动进一步进行,则如图11C所示,在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上,不仅形成在2个长孔265b之间流动的电流G的电流路即主电流路,还形成在2个长孔265b迂回而向外侧流动的2个电流GR及电流GL的电流路即迂回电流路。电流GR沿着2个长孔265b之中的位于右方向的长孔265b的前方向的前端部T1、该长孔265b的右方向、及该长孔265b的后方向的前端部T2前进。另一方面,电流GL沿着2个长孔265b之中的位于左方向的长孔265b的前方向的前端部T1、该长孔265b的左方向、及该长孔265b的后方向的前端部T2前进。在电弧ArcM没有向前方向被充分驱动的状态(即,图11B所示的状态)下,电流G的电流路的长度短、电阻小,因此在第1消弧栅格26b上流动的电流的大部分流过主电流路。在电弧ArcM向前方向被充分驱动的状态(即,图11C所示的状态)下,电流G的电流路的长度长、电阻变大,因此作为电流GR及电流GL,在迂回电流路中也开始分流电流。
电流GR及电流GL如图11C所示,在电弧ArcM的附近包含与电流G反方向的电流成分。因此,产生与电流G相同方向的电磁力,即与由电流G引起的电弧ArcM的驱动力反方向的电磁力,与通过电流G对电弧ArcM进行驱动的力变得均衡。于是,电弧ArcM在分断后,在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上保持于向前方向驱动后的位置。另一方面,分断后的电弧Arc之中的、将第1消弧栅格26b和第1固定接触件23b进行短路的电弧ArcS,保持于在第1消弧栅格26b的后方向的端部形成的第1返回部266b和在第1固定接触件23b形成的凸起部232b之间。如上所述能够维持电弧ArcM及电弧ArcS分断的状态,因此不会发生一次分断后的电弧再次彼此接触而恢复分断前的状态的如现有技术那样的情况。
对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1的触点开闭器中,在将形成为“コ”字状的形状的第1消弧栅格26b构成的连结面263b,并列地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2个长孔265b。由此,将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Arc拉拽至第1消弧栅格26b,使在被拉拽的电弧Arc移动至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时经由该电弧Arc而在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流动的电流G的流路集中于2个长孔265b之间。电流G集中,由此在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上对电弧Arc分断的方向的电磁力进行强化,从而使得能够将电弧Arc分断为电弧ArcM及电弧ArcS。而且,如果在电弧Arc分断后该电弧Arc在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上被驱动,则由在2个长孔265b之间流动的电流G而产生将该电弧Arc向前方向驱动的电磁力,并且由在这2个长孔265b迂回而向外侧流动的电流GR及GL产生将该电弧ArcM向后方向驱动的电磁力,使得分断后的电弧ArcM能够维持其分断的状态。由此,能够得到发挥高的电弧Arc断开性能的触点开闭器。
另外,在三相的电流同时断开时,即使在任一相中能够进行电弧驱动,在其他二相的电弧驱动不充分、或者驱动延迟的情况下,有时也无法发挥充分的断开性能。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的触点开闭器中,首先,电弧的分断及驱动完成的相能够在该状态下保持电弧,在其他相中,也是如果电弧的分断及驱动完成则电弧断开完成。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触点开闭器能够在单极中发挥高的断开性能,并且在三相同时断开中也能够发挥高的断开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1消弧栅格26b形成为均一的板厚,在该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形成的2个长孔265b将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z形成为,在设为2个长孔265b之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左方向的长孔265b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7b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x、2个长孔265b之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右方向的长孔265b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8b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y的情况下,成为“z<x+y”。第1消弧栅格26b的板厚是均一的,因此分离距离越大,则电流越容易流动。因此,通过将分离距离z与分离距离x和分离距离y之和相比设定得小,从而在电弧Arc驱动时电流GR及电流GL充分流动,能够容易使电弧Arc更稳定。
如果通过冲压将消弧栅格成型,则边缘残留,电弧粘接于该边缘,会妨碍电弧在消弧栅格上进行移动,进而有可能使电弧断开性能降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第1消弧栅格26b是具有第1返回部266b的构造,因此不会使电弧断开性能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2个长孔265b彼此平行地形成。由此,在电弧Arc驱动时能够对电流GR及电流GL进行整流,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弧Arc的断开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第1消弧栅格26b设为不与第1可动触点24b、可动接触件25、第1固定触点22b及第1固定接触件23b电连接,即设为非电连接。由此,能够将在第1可动触点24b和第1固定触点22b之间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Arc分断为可动接触件25的前端部25b和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之间的电弧ArcM、第1消弧栅格26b的第1返回部266b和第1固定接触件23b的凸起部232b之间的电弧ArcS。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1的方式。通过对在第1消弧栅格26b的连结面263b形成的2个长孔265b间的主电流路的截面积和在这2个长孔265b迂回而向外侧流动的迂回电流路的截面积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容易将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Arc维持为分断状态。
具体地说,关于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而将第1消弧栅格26b1的构造在图12示出。如该图12所示,在第1变形例中,在第1消弧栅格26b1的连结面263b1,以所谓的L字形状将2个长孔265b1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形成。详细地说,2个长孔265b1之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左方向的长孔265b1形成为L字形状,即,在该长孔265b1的前后方向的前端部T1及T2之中的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23b(在图12中未图示)的一方的前端部T1,具有向右方向凸出的第1凸部C11。同样地,2个长孔265b1之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右方向的长孔265b1形成为L字形状,即,在该长孔265b1的前后方向的前端部T1及T2之中的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23b(在图12中未图示)的一方的前端部具有向左方向凸出的第2凸部C12。在该第1变形例中,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Arc与第1消弧栅格26b1接触,由此在2个长孔265b1之间形成的主电流路能够流过大量的电流,促进电弧Arc的分断。分断后的电弧ArcM被驱动,如果该电弧ArcM在第1凸部C11及第2凸部C12间向前方向经过,则电流路的截面积变小,因此妨碍向主电流路流动的电流,在第1消弧栅格26b1上电弧ArcM向前方向的驱动力降低。如上所述,能够具有下述效果,即,进一步保持将电弧Arc分断为电弧ArcM及电弧ArcS的状态。另外,第1凸部C11及第2凸部C12分别相当于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而将第1消弧栅格26b2的构造在图13示出。如该图13所示,在第2变形例中,在第1消弧栅格26b2的连结面263b2,以所谓的T字形状将2个长孔265b2以彼此相向的方式形成。详细地说,2个长孔265b2之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左方向的长孔265b2形成为T字形状,即,在该长孔265b2的前后方向的前端部T1及T2之中的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23b(在图13中未图示)的一方的前端部T1和与第1固定接触件23b接近的一方的前端部T2之间的大致中央具有向右方向凸出的第3凸部C21。同样地,2个长孔265b2之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右方向的长孔265b2形成为T字形状,即,在该长孔265b2的前后方向的前端部T1及T2之中的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23b(在图13中未图示)的一方的前端部T1和与第1固定接触件23b接近的一方的前端部T2之间的大致中央,具有向左方向凸出的第4凸部C22。根据该第2变形例,也能够具有与第1变形例相同的效果。并且,第2变形例适用于在比第1可动触点24b(在图13中未图示)接近的位置处维持电弧Arc的分断状态的情况,在无法将第1可动触点24b的分开距离设计得大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另外,第3凸部C21及第4凸部C22分别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
关于2个长孔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变形例及第2变形例。总之,2个长孔各自具有1组长边,2个长孔之中的一个长孔具有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从该一个长孔所具有的1组长边之中的与另一个长孔接近的长边朝向该另一个长孔凸出,2个长孔之中的另一个长孔具有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从该另一个长孔所具有的1组长边之中的与一个长孔接近的长边朝向该一个长孔凸出,如果这些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彼此相向,则能够具有上述的作用效果。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1的方式(包含变形例)。如果通过第1消弧栅格26b~26b2将电弧Arc分断,然后对电弧ArcM进行驱动,则在2个长孔265b~265b2的前后方向上在前方向对分断后的电弧ArcM进行保持。在该位置处对分断后的电弧ArcM进行保持对于为了提高电弧断开性能而言是重要的。
具体地说,在图14中,关于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而示出第1消弧栅格26b3的构造。如该图14所示,在第1消弧栅格26b3的连结面263b3,在2个长孔265b的前端部T1及T2之中的从在前后方向上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23b(在图14中省略图示)的一方的前端部T1起在前后方向上向前方向进一步分离的位置处,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向下方向凸出的例如半球状的凸起C31。此外,凸起C31例如形成于与2个长孔265b的前方向的前端部T1之间的分离距离比这2个长孔265b间的分离距离短的位置。凸起C31的电场高,容易将电子释放。因此,通过在该位置形成凸起C31,从而能够使分断后的电弧ArcM集中于该凸起C31,进而能够具有对分断后的电弧ArcM进行保持的效果。此外,凸起C3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半球状,形状是任意的。另外,也可以取代上述的凸起C31,例如设为通过冲压的冲裁等而形成的例如圆孔等贯通孔。在冲裁时的切剖面形成的边缘与凸起C31同样地,电场高,容易将电子释放。因此,能够得到与凸起C31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并不限定于圆孔,也可以是方孔等贯通孔。总之,只要形成有边缘即可。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1的方式(包含变形例)。在图15中,关于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而示出第1消弧栅格26b4的构造。如该图15所示,第1消弧栅格26b4在连结面263b4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之中的后方向的端部具有上述第1返回部266b(在图15中未图示),在该第1返回部266b,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例如通过冲裁等形成有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矩形形状的切口N1。在冲裁时的切剖面形成的切口N1的边缘与上述的圆孔的边缘同样地,电场高,容易将电子释放。因此,通过使分断后的电弧ArcS集中于该切口N1的边缘,从而能够促进电弧ArcS的驱动。另外,促进在触点分开时与电弧Arc一起产生的热气的气体排出,因此能够促进在第1返回部266b行进的电弧ArcS的驱动。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促进与第1消弧栅格26b4接触而分断后的电弧Arc之中的、将第1消弧栅格26b4和第1固定接触件23b(在图15中未图示)进行短路的电弧ArcS的驱动,能够提高断开性能。
实施方式2.
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包含变形例)的结构。下面,参照图16~图18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图16是关于实施方式2,从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5的构造的斜视图。图17是关于实施方式2,从上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5的构造的斜视图。图18是关于实施方式2,从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5的构造的图。如这些图16~图18所示,实施方式2的结构也成为以上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为标准的结构。因此,省略这里的重复说明。
如图16~图18所示,在构成实施方式2的第1消弧栅格26b5的相对面261b1及262b1,不同于实施方式1(包含变形例),在前后方向的端部之中的与第1固定触点22b(在图16~图18中未图示)接近一方即后方向的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第1固定触点22b弯曲的内弯曲部B1及B2。内弯曲部B1及B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彼此在左右方向最接近的形状。另外,在构成本实施方式2的第1消弧栅格26b5的连结面263b5,不是如实施方式1(包含变形例)那样2个曲率部267b及268b在左右方向与第1返回部266b相邻而形成,而是2个切口N21及N31在左右方向与第1返回部266b相邻而形成,在相对面261b1,在与内弯曲部B1相比的前方向侧的位置处形成有沿下方向延伸的切口N22,在相对面262b1,在与内弯曲部B2相比的前方向侧的位置处形成有沿下方向延伸的切口N32。这些切口N21及切口N22以及切口N31及切口N32分别连续地形成。而且,第1消弧栅格26b5配置为,内弯曲部B1及B2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在左右方向上与第1固定触点22b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Arc被驱动的方向,也是可动接触件25(在图16~图18中未图示)的延长方向,是朝向第1消弧栅格26b5的方向(即,上方向)。但是,在将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Arc重复断开的情况下,如果该电弧Arc被驱动的方向成为单一的方向,则第1可动触点24b、第1固定触点22b、可动接触件25及第1固定接触件23b(在图16~图18中未图示)的消耗会不均匀,有时消弧室的寿命会缩短。
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第1消弧栅格26b5具有内弯曲部B1及B2,因此能够使这些内弯曲部B1及B2以低频度拉拽电弧Arc。因此,使电弧Arc被驱动的方向分散,即使在重复断开的情况下,第1可动触点24b、第1固定触点22b、可动接触件25及第1固定接触件23b的消耗也不会不均匀,由此使得能够延长消弧室的寿命。
另外,在触点闭合时流动的电流小的情况下,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Arc仅与第1消弧栅格26b5接触就能够断开,另一方面,由于电流小而电磁力小,因此电弧Arc的驱动花费时间,其结果,有时断开时间变长。
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第1消弧栅格26b5具有内弯曲部B1及B2,因此能够使这些内弯曲部B1及B2将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Arc快速地拉拽,通过接触而尽快地断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能够针对宽幅的电流域而发挥高的断开性能。
实施方式3.
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包含变形例)的结构及实施方式2的结构。下面,参照图19~图21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图19是关于实施方式3,从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6的构造的斜视图。图20是关于实施方式3,从上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6的构造的斜视图。图21是关于实施方式3,从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6的构造的图。如这些图19~图21所示,实施方式3的结构也成为以上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及上述实施方式2的结构为标准的结构。因此,省略这里的重复说明。
如图19~图21所示,实施方式3的第1消弧栅格26b6不是如实施方式1(包含变形例)及实施方式2那样将第1返回部266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3设定为不覆盖2个长孔265b的长度,而是连结面263b6的第1返回部266b1以前后方向的长度L5形成,该长度L5设定为第1返回部266b1将2个长孔265b的一部分覆盖的长度。即,本实施方式3的第1返回部266b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5设定为,与实施方式1的第1返回部266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3和2个长孔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4之间的关系成为“L3<L5<L3+L4”。
第1消弧栅格26b6具有将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的周围包围的四面之中的一面开放的三面而进行覆盖,由此防止在触点分开时在这些第1可动触点24b及第1固定触点22b之间产生的电弧Arc向该第1消弧栅格26b6的外部喷出,防止电弧罩28等的树脂材料由于电弧Arc的热而受损。在第1消弧栅格26b6的连结面263b6形成2个长孔265b,从而能够进一步使电弧断开性能提高,另一方面,还考虑由于从该2个长孔265b喷出的电弧Arc而使周边的树脂材料发生损伤。
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3中,将连结面263b6的第1返回部266b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将2个长孔265b的一部分覆盖的长度。由此,能够兼顾下述功能:防止由于从2个长孔265b喷出的电弧Arc而使周边构件发生损伤的功能;以及通过形成2个长孔265b而进行的电弧控制由此提高电弧断开性能的功能。
此外,2个长孔265b实现将在触点分开时与电弧Arc一起产生的热气快速地排气,提高电弧Arc的冷却性能的效果,因此为了不损害该效果,优选将第1返回部266b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5设定为将2个长孔265b的一部分覆盖的长度,但也可以设定为将2个长孔265b全部覆盖的长度。即,可以将本实施方式2的第1返回部266b1的长度L5设定为,与实施方式1的第1返回部266b的长度L3和2个长孔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4之间的关系成为“L5≥L3+L4”。在该情况下,优选在连结面263b和第1返回部266b1之间在上下方向设置间隙。
实施方式4.
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3的结构。下面,参照图22~图24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图22是关于实施方式4,从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7的构造的斜视图。图23是关于实施方式4,从上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7的构造的斜视图。图24是关于实施方式4,从右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7的构造的图。如这些图22~图24所示,实施方式4的结构也成为以上述实施方式1~3的结构为标准的结构。因此,省略这里的重复说明。
如图22~图24所示,在实施方式4中,在构成第1消弧栅格26b7的一对相对面261b2及262b2,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269b。详细地说,长孔269b以前后方向的长度L6形成,该长度L6与在连结面263b5形成的2个长孔265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4相比形成得长。另外,长孔269b的前后方向的前端部之中的前方向的前端部T3的前后方向上的形成位置,与2个长孔265b的前端部T1的前后方向上的形成位置大致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在连结面263b5没有形成曲率部267b及268b等,2个切口N21及N31在左右方向与第1返回部266b相邻而形成。另外,在相对面261b2,在与内弯曲部B1相比前方向侧的位置处形成有沿下方向延伸的切口N22,在相对面262b2,在与内弯曲部B2相比前方向侧的位置处形成有沿下方向延伸的切口N32。这些切口N21及切口N22以及切口N31及切口N32分别连续地形成。由此,在将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Arc向构成第1消弧栅格26b7的一对相对面261b2及262b2进行驱动时,能够提高电弧断开性能。
实施方式5.
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4的结构。下面,参照图25~图28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图25是关于实施方式5,从右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25、第1固定接触件23b1及第1消弧栅格26b8的构造的斜视图。图26是关于实施方式5,从前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25、第1固定接触件23b1及第1消弧栅格26b8的构造的图。图27是关于实施方式5,从右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25、第1固定接触件23b1及第1消弧栅格26b8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图28是关于实施方式5,从右方向表示可动接触件25、第1固定接触件23b1及第1消弧栅格26b8的构造的剖视图。如这些图25~图28所示,实施方式5的结构也成为以上述实施方式1~4的结构为标准的结构。因此,省略这里的重复说明。
如图25~图28所示,在实施方式5中,第1固定接触件23b1在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所谓的“コ”字形状。详细地说,在第1固定接触件23b1在上下方向的端部之中的下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向上下方向的端部之中的上方向的端部而延伸的第2返回部233b。另外,在第2返回部233b的前后方向上在前方向的表面形成有第1固定触点22b。如上所述,构成为在该第1固定接触件23b1形成的第1固定触点22b和在可动接触件25形成的第1可动触点24b彼此相对。
另外,如图27所示,在第1消弧栅格26b8的连结面263b7,沿前后方向延伸的2个长孔265b3以前后方向的长度L7形成。2个长孔265b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7设定为下述长度,即,2个长孔265b3的前端部T1及T2之中的在前后方向上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23b1的一方的前端部T1,在可动接触件25最远离第1固定接触件23b1的状态下形成于在上下方向与可动接触件25的前端部25b相对的位置,并且2个长孔265b的前端部T1及T2之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固定接触件23b接近的一方的前端部T2,形成于在上下方向与第1固定触点22b相对的位置。另外,连结面263b7的第1返回部266b1以前后方向的长度L5形成,该长度L5设定为第1返回部266b1将2个长孔265b的一部分覆盖的长度。由此,能够促进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Arc与第1消弧栅格26b8接触后的电弧的驱动。
实施方式6.
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5的结构。下面,参照图29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触点开闭器的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图29是关于实施方式6,从图1中的下方向表示第1消弧栅格26b9的构造的图。如这些图29所示,实施方式6的结构也成为以上述实施方式1~5的结构为标准的结构。因此,省略这里的重复说明。
如图29所示,在实施方式6中,在第1消弧栅格26b9的连结面263b8,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3个长孔265b4。3个长孔265b4各自形成为相同的形状,是从连结面263b8的上方向的表面贯通至下方向的表面为止的贯通孔。3个长孔265b4在前后方向彼此不偏移而并列且彼此平行地形成。另外,3个长孔265b4之中的位于中央的长孔265b4形成为其中心与中心轴D-D一致,3个长孔265b4之中的位于左端及右端的长孔265b4相对于中心轴D-D而形成于线对称的位置。在具有如上所述的构造的第1消弧栅格26b9中,3个长孔265b4间的一个成为主电流路,3个长孔265b4间的另一个和在3个长孔265b4迂回的外侧成为迂回电流路。此外,在图29中,为了方便,将中央的长孔和左方的长孔的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z1及中央的长孔和右方的长孔的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z2图示为大致相等,但为了成为中央的长孔和左方的长孔之间成为主电流路的情况,在设为3个长孔265b之中的位于左方向的长孔265b4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7b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x1、2个长孔265b之中的位于右方向的长孔265b4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8b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y1的情况下,将3个长孔265b4形成为“z1<z2+x1+y1”。为了成为中央的长孔和右方的长孔之间成为主电流路的情况,在设为3个长孔265b之中的位于左方向的长孔265b4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7b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x1、2个长孔265b之中的位于右方向的长孔265b4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8b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y1的情况下,将3个长孔265b4形成为“z2<z1+x1+y1”。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也能够提高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的断开性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4(包含变形例)中,在第1固定接触件23b,在沿前后方向与第1返回部266b~266b1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朝向该端部向前方向凸出的凸起部232b,但并不限定于该构造,该第1返回部266b~266b1形成于构成第1消弧栅格26b~26b7的连结面263b~263b6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之中的后方向的端部。如上述的实施方式5的第1固定接触件23b1那样,可以设为省略凸起部232b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5(包含变形例)中,在构成第1消弧栅格26b~26b8的连结面263b~263b7,沿前后方向延伸的2个长孔265b~265b3并列地形成,但关于长孔的数量并不限定于2个。可以如上述的实施方式6那样,在第1消弧栅格26b9的连结面263b8,沿前后方向延伸的3个长孔265b4并列地形成,并且并不限定于3个,也可以是大于或等于4个。即,只要形成有至少2个长孔即可。此外,在多个长孔为偶数的情况下,可以如实施方式1~5那样,将多个长孔形成于隔着中心轴而线对称的位置,在长孔为奇数的情况下,可以如实施方式6那样,将多个长孔之中的位于中央的长孔形成为其中心与中心轴一致,可以将多个长孔之中的其他长孔形成于相对于中心轴而线对称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包含变形例)中,2个长孔265b~265b4彼此平行地形成,但并不限定于彼此平行的构造。2个长孔265b~265b3例如在从下方向观察时可以形成所谓的“ハ”字状。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包含变形例)中,第1消弧栅格26b~26b9在连结面263b~263b8的可动方向上的端部之中的与第1固定触点22b接近的端部,具有在横穿方向上向第1固定触点22b的相反侧折回、在可动方向上朝向第1可动触点24b延伸的第1返回部266b~266b1,但并不限定于该构造。关于第1返回部266b~266b1,可以形成为将长孔265b~265b4的一部分或全部覆盖的长度,或者可以形成为不将长孔265b~265b4覆盖的长度。另外,可以设为将第1返回部266b~266b1省略的构造。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包含变形例)中,连结面263b~263b8的板厚均一。因此,2个长孔265b~265b3的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z在设为2个长孔265b~265b3之中的位于左方向的长孔265b~265b3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7b或者切口N21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x、2个长孔265b~265b3之中的位于右方向的长孔265b~265b3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8b或者切口N31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y的情况下,形成为“z<x+y”。或者,3个长孔265b4的中央的长孔和左方的长孔的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z1及中央的长孔和右方的长孔的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z2,在设为3个长孔265b4之中的位于左方向的长孔265b4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7b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x1、3个长孔265b4之中的位于右方向的长孔265b4的前端部T2和曲率部268b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y1的情况下,形成为“z1<z2+x1+y1”或者“z2<z1+x1+y2”。但是,如果是没有形成曲率部267b及268b、切口N21及N31等的情况,则有时连结面263b~263b9的板厚不均一。
在没有形成曲率部267b及268b、切口N21及N31等的情况下,例如,只要将2个长孔265b~265b3形成为,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z在设为构成2个长孔265b~265b3之中的位于左方向的长孔265b~265b3的左方的长边和连结面263b及相对面262b的边界之间的距离x’(省略图示)、构成2个长孔265b~265b3之中的位于右方向的长孔265b~265b3的右方的长边和连结面263b及相对面261b的边界线之间的距离y’(省略图示)的情况下,成为“z<x’+y’”即可。同样地,只要将3个长孔265b4形成为,中央的长孔和左方的长孔的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z1及中央的长孔和右方的长孔的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z2在设为构成3个长孔265b4之中的位于左方向的长孔265b4的左方的长边和连结面263b8及相对面262b的边界之间的距离x1’(省略图示)、构成3个长孔265b4之中的位于右方向的长孔265b4的右方的长边和连结面263b8及相对面261b的边界之间的距离y1’(省略图示)的情况下,成为“z1<z2+x1’+y1’”或者成为“z2<z1+x1’+y2’”即可。
另外,在连结面263b~263b9的板厚不均一的情况下,只要将2个长孔265b~265b3之间的分离距离z设定为在2个长孔265b~265b3之间形成的主电流路中的最小的截面积小于在2个长孔265b~265b3的外侧形成的多个迂回电流路各自中的最小的截面积的总和即可。或者,只要将3个长孔265b4之间的分离距离z1及z2设定为在3个长孔265b4之间的任一个形成的主电流路中的最小的截面积的总和小于在3个长孔265b4之间的另一个形成的电流路中的最小的截面积和在3个长孔265b4的外侧形成的多个迂回电流路各自中的最小的截面积的总和即可。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包含变形例)中,第1消弧栅格26~26b9具有连结面263b~263b8和作为与该连结面263b~263b8连结的另一面的一对相对面261b~262b2。即,形成为连结面和与该连结面连结的另一面所成的角为90度的、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コ”字状的形状。但是,并不限定于“コ”字状的形状。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形成为连结面和与该连结面连结的另一面所成的角为钝角(例如为大于90度而小于135度的角度)的形状。根据该形状,也具有以“コ”字状的形状为基准的效果。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包含变形例)中,以第二相消弧室21b的电源侧为对象进行了说明,但关于第二相消弧室21b的负载侧、第一相消弧室21a的电源侧及负载侧、第三相消弧室21c的电源侧及负载侧,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该发明的范围内,将各实施方式任意地组合,或将实施方式适当地变形、省略。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于实现能够促进在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的分断,稳定地发挥高的断开性能的触点开闭器。
标号的说明
1触点开闭器,1A触点部,1B驱动部,21a第一相消弧室,21b第二相消弧室,21c第三相消弧室,22b第1固定触点,22e第2固定触点,23a~23c第1固定接触件,23d~23f第2固定接触件,24b第1可动触点,24e第2可动触点,25可动接触件,25a弹簧承受部,25b前端部,26~26b9第1消弧栅格,26e第2消弧栅格,27驱动轴,28电弧罩,29压接弹簧,31安装台,31a凹部,32基座,32a凹部,33固定铁心,33a凹部,34可动铁心,34a凹部,35操作线圈,36跳闸弹簧,231a~231f端子,232b凸起部,233b第2返回部,261b~262b2相对面(另一面),263b~263b8连结面,264b、264e安装部,265b~265b4长孔,266b、266b1第1返回部,267b、268b曲率部,269b长孔,A1~A2箭头,Arc~ArcS电弧,B1、B2内弯曲部,C11第1凸部,C12第2凸部,C21第3凸部,C22第4凸部,C31凸起,G、GL、GR电流,N1~N32切口,T1~T3前端部。

Claims (20)

1.一种触点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固定接触件,其设置固定触点;
可动接触件,其设置可动触点,能够将该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进行接触及非接触;以及
消弧栅格,其沿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进行接触及非接触的方向即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延伸,由将所述可动触点及所述固定触点的周围包围的三面构成,对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的触点分开时产生的电弧进行分断,
所述消弧栅格的所述三面具有在将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横穿的方向即横穿方向上与所述可动触点及所述固定触点相对的连结面、和与该连结面连结的另一面,
在所述连结面并列地形成有沿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延伸的2个长孔,
设定出所述2个长孔之间的分离距离,以使得由于在触点分开时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与所述连结面接触而在该连结面的所述2个长孔之间形成的主电流路中的最小的截面积,小于由于所述电弧而在所述连结面的所述2个长孔的外侧形成的多个迂回电流路中的各个最小的截面积的总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2个长孔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与所述固定接触件相比,形成于所述可动接触件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2个长孔的前端部之中的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与所述固定接触件接近的一方的前端部,在所述可动接触件最远离所述固定接触件的状态下,形成于在所述横穿方向上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前端部相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2个长孔的前端部之中的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远离所述固定接触件的一方的前端部,在所述可动接触件最远离所述固定接触件的状态下,形成于在所述横穿方向上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前端部相对的位置,
所述2个长孔的前端部之中的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与所述固定接触件接近的一方的前端部,形成于在所述横穿方向上与所述固定接触件的前端部相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2个长孔相对于所述连结面的所述可动方向的中心轴而形成于线对称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2个长孔彼此平行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连结面的板厚均一地形成,
设定出所述2个长孔之间的分离距离,以使得所述主电流路的最窄部位的宽度小于所述多个迂回电流路各自的最窄部位的宽度之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2个长孔之中的一个长孔具有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从该一个长孔所具有的1组长边之中的与另一个长孔接近的长边朝向该另一个长孔凸出,
所述2个长孔之中的另一个长孔具有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从该另一个长孔所具有的1组长边之中的与一个长孔接近的长边朝向该一个长孔凸出,
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第二凸部彼此相向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一个长孔形成为在该一个长孔的前端部之中的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远离所述固定接触件的一方的前端部、和该一个长孔的前端部之中的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与所述固定接触件接近的一方的前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一凸部的T字形状,
所述另一个长孔形成为在该另一个长孔的前端部之中的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远离所述固定接触件的一方的前端部、和该另一个长孔的前端部之中的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与所述固定接触件接近的一方的前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二凸部的T字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一个长孔形成为在该一个长孔的前端部之中的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远离所述固定接触件的一方的前端部具有所述第一凸部的L字形状,
所述另一个长孔形成为在该另一个长孔的前端部之中的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远离所述固定接触件的一方的前端部具有所述第二凸部的L字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在所述连结面,在从所述2个长孔的前端部之中的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远离所述固定接触件的一方的前端部起,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进一步从所述固定接触件分离的位置处形成有凸起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在所述连结面,在从所述2个长孔的前端部之中的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远离所述固定接触件的一方的前端部起,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进一步从所述固定接触件分离的位置处形成有贯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消弧栅格在所述连结面的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的端部之中的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近的一方的端部具有第1返回部,该第1返回部在所述横穿方向上向所述固定触点的相反侧折回,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朝向所述可动触点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返回部将所述2个长孔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在所述第1返回部形成有切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固定接触件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与所述第1返回部相对的位置处,具有朝向该第1返回部凸出的凸起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在所述另一面,在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上的端部之中的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近的端部,形成有朝向所述固定触点弯曲的内弯曲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在所述另一面,形成有沿所述可动触点的可动方向延伸的长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可动接触件及所述固定接触件与所述消弧栅格成为非电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开闭器,其中,
所述另一面是隔着所述可动触点及所述固定触点而相对的一对相对面。
CN201880098634.1A 2018-10-17 2018-10-17 触点开闭器 Active CN1128404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8595 WO2020079768A1 (ja) 2018-10-17 2018-10-17 接点開閉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0429A CN112840429A (zh) 2021-05-25
CN112840429B true CN112840429B (zh) 2022-06-07

Family

ID=66934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8634.1A Active CN112840429B (zh) 2018-10-17 2018-10-17 触点开闭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31879B1 (zh)
KR (1) KR20210030477A (zh)
CN (1) CN112840429B (zh)
WO (1) WO20200797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75001B1 (ko) * 2019-10-17 2021-07-08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아크를 효과적으로 소호할 수 있는 전자 접촉기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84280A (en) * 1977-12-17 1979-07-05 Kawamura Denki Sangyo Contact protector
JPS5987715A (ja) * 1982-11-10 1984-05-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S59103223A (ja) * 1982-12-03 1984-06-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S59121715A (ja) * 1982-12-28 1984-07-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US4612426A (en) * 1985-08-23 1986-09-16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rc chute assembly for circuit breaker
CN1121635A (zh) * 1994-05-24 1996-05-01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JPH09231854A (ja) * 1996-02-23 1997-09-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開閉器
CN203617174U (zh) * 2013-11-26 2014-05-28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接触器的灭弧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17018A (ja) * 1982-12-24 1984-07-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開閉器
JPS60119033A (ja) * 1983-12-01 1985-06-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84280A (en) * 1977-12-17 1979-07-05 Kawamura Denki Sangyo Contact protector
JPS5987715A (ja) * 1982-11-10 1984-05-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S59103223A (ja) * 1982-12-03 1984-06-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S59121715A (ja) * 1982-12-28 1984-07-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US4612426A (en) * 1985-08-23 1986-09-16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rc chute assembly for circuit breaker
CN1121635A (zh) * 1994-05-24 1996-05-01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JPH09231854A (ja) * 1996-02-23 1997-09-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開閉器
CN203617174U (zh) * 2013-11-26 2014-05-28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接触器的灭弧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40429A (zh) 2021-05-25
WO2020079768A1 (ja) 2020-04-23
JP6531879B1 (ja) 2019-06-19
KR20210030477A (ko) 2021-03-17
JPWO2020079768A1 (ja) 2021-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56200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KR100963738B1 (ko) 회로 차단기
EP2980821B1 (en) Switchgear
JP7179206B2 (ja) 開閉器
JP6103489B2 (ja) 直流開閉器の消弧機構、および当該消弧機構を有する直流開閉器並びに直流遮断器
EP267249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180068818A1 (en) Contact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US9196433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JP2010073352A (ja) 電磁継電器
EP3223293B1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arc chamber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circuit protection method
CN112840429B (zh) 触点开闭器
RU2592634C2 (ru) Силовое контакт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электродинамической компенсацией при наличии высоких токов
EP1414057B1 (en) Air circuit breaker
JP4637722B2 (ja) 回路遮断器
JP6044927B2 (ja) 直流開閉器および直流遮断器
US9412540B2 (en) Switch
US1934467A (en) Circuit breaker
US1178402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6964826B1 (ja) 開閉器
US11587749B2 (en) Contact unit for a switching device and switching device
JPH06283090A (ja) 回路遮断器
JPH0377224A (ja) 開閉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