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6537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6537B
CN112776537B CN202010452832.2A CN202010452832A CN112776537B CN 112776537 B CN112776537 B CN 112776537B CN 202010452832 A CN202010452832 A CN 202010452832A CN 112776537 B CN112776537 B CN 1127765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groove
land portion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crow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528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76537A (zh
Inventor
日比野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76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6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76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65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其能够维持耐偏磨损性能并且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本发明的轮胎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包括周向槽(3)和中间陆地部(7)。中间陆地部(7)包括多个中间横刀槽和多个中间纵槽(11)。中间横刀槽(10)和中间纵槽(11)交替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各个中间纵槽(11)以波状延伸。各个中间纵槽(11)包括在轮胎周向的一侧与中间横刀槽(10)中的一个连通的第1端(11a)和在轮胎周向的另一侧与中间横刀槽(10)中的一个连通的第2端(11b)。在轮胎轴向上,中间纵槽(11)的第2端(11b)设置在与中间纵槽(11)的第1端(11a)不同的位置。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了通过改善槽的配置来提高湿路性能和耐磨性的轮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6-2102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轮胎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较少,存在在湿路路面上轮胎轴向的摩擦力不足的倾向。另一方面,当上述轮胎的陆地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槽时,可能会使陆地部的刚性下降,并且可能引起偏磨损。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点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维持耐磨性能并且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的轮胎。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具有胎面部的轮胎,所述胎面部包括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周向槽、和由所述周向槽划分的中间陆地部,所述中间陆地部包括横穿所述中间陆地部的多个中间横刀槽、和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中间纵槽,所述中间横刀槽和所述中间纵槽交替配置在轮胎周向上,各个所述中间纵槽以波状延伸,并且各个所述中间纵槽包括与在轮胎周向的一侧的所述中间横刀槽的一个连通的第1端、和与在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的所述中间横刀槽的一个连通的第2端,在轮胎轴向上,所述中间纵槽的所述第2端设置在与所述中间纵槽的所述第1端不同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所述胎面部包括与所述中间陆地部相邻的胎冠陆地部,所述胎冠陆地部包括横穿所述胎冠陆地部的多个胎冠横刀槽、和沿轮胎周向连续且以波状延伸的胎冠纵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从所述中间纵槽的所述第1端至所述第2端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m相对于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m的比率Lm/Wm,大于所述胎冠纵槽的峰对峰的振幅量Ac相对于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的比率Ac/Wc。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所述比率Lm/Wm优选为所述比率Ac/Wc的1.5~6.0倍。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比率Lm/Wm优选为0.3~0.6。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比率Ac/Wc优选为0.1~0.2。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所述胎冠纵槽的槽中心线多次横穿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所述中间纵槽的最大深度优选为所述周向槽的最大深度的5%~30%。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所述中间纵槽横穿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各个所述中间纵槽包括在所述第1端侧延伸的第1圆弧部,和在所述第2端侧延伸且以与所述第1圆弧部反向凸起而弯曲的第2圆弧部。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所述第1端位于比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所述第2端位于比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心位置更靠近轮胎轴向内侧,所述第1圆弧部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弯曲成凸起。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所述中间横刀槽包括在所述轮胎周向的一侧凸起的第1凸部、和在所述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凸起的第2凸部。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所述中间横刀槽包括在所述轮胎周向的一侧凸起的第1凸部、和在所述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凸起的第2凸部,所述第1端与所述第2凸部连通。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所述中间横刀槽包括在所述轮胎周向的一侧凸起的第1凸部、和在所述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凸起的第2凸部,所述第2端与所述第1凸部连通。
本发明的轮胎优选为重载车辆用的轮胎。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轮胎的中间陆地部包括横穿所述中间陆地部的多个中间横刀槽、和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中间纵槽。将所述中间横刀槽和所述中间纵槽交替配置在轮胎周向。本发明的轮胎,在湿路行驶时,通过所述中间横刀槽的边缘发挥轮胎周向的摩擦力,且通过所述中间纵槽发挥轮胎轴向的摩擦力。特别地,由于各个所述中间纵槽以波状延伸,因此确保足够的长度,且有效地提高在湿路路面的转向性能。
各个所述中间纵槽包括与在轮胎周向的一侧的所述中间横刀槽的一个连通的第1端、和与在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的所述中间横刀槽的一个连通的第2端。由此,在湿路行驶时,由于所述中间纵槽内的水经由所述中间横刀槽容易向周向槽侧排出,因此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在轮胎轴向上,由于所述中间纵槽的所述第2端设置在与所述中间纵槽的所述第1端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第1端或所述第2端附近的偏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为图1的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为图1的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4为图1的胎肩周向槽的放大图。
图5为比较例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符号说明
2 胎面部
3 周向槽
7 中间陆地部
10 中间横刀槽
11 中间纵槽
11a 第1端
11b 第2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有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适合用作重载车辆用的充气轮胎。但是,本发明的轮胎不限于这样的方式。
如图1所示,轮胎1的胎面部2配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个周向槽3。周向槽3包括被配置在最靠近胎面端Te侧的胎肩周向槽4、和被配置在比胎肩周向槽4更靠近轮胎赤道C侧的胎冠周向槽5。
“胎面端Te”是被组装于标准轮辋(未图示)且被填充了标准内压,并且无负荷的标准状态的轮胎1在外倾角0°下负载标准载荷,平面接地时的最靠近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位置。
“标准轮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为每个轮胎所规定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设计轮辋)”,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
“标准内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为每个轮胎所规定的空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若为TRA则为“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限制)”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充气压力)”。
“标准载荷”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为每个轮胎所规定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限制)”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负载能力)”。
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配置有被配置在胎面端Te侧的两条胎肩周向槽4、和被配置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的两个胎冠周向槽5。
从轮胎赤道C至胎肩周向槽4的槽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优选为例如胎面宽度TW的0.15~0.25倍。从轮胎赤道C至胎冠周向槽5的槽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2优选为例如胎面宽度TW的0.05~0.15倍。胎面宽度TW为前述标准状态的轮胎1的胎面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槽3例如以直线状延伸。但是,不限于这样的方式,周向槽3也可以例如以波状延伸。
周向槽3的槽宽W1为至少2mm以上,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4mm以上。此外,在为重载车辆用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充分地排水性能,周向槽3的槽宽W1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4.0%~7.0%。从同样的观点来看,胎肩周向槽4的槽深优选为10~25mm。
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由上述的周向槽3被划分为1个胎冠陆地部6、2个中间陆地部7和2个胎肩陆地部8。胎冠陆地部6被划分在2条胎冠周向槽5之间。中间陆地部7被划分在胎冠周向槽5和胎肩周向槽4之间,且与胎冠陆地部6相邻。胎肩陆地部8被划分在胎肩周向槽4的轮胎轴向外侧,且与中间陆地部7相邻。
图2示出有中间陆地部7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中间陆地部7包括横穿中间陆地部7的多个中间横刀槽10、和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中间纵槽11。将中间横刀槽10和中间纵槽11交替设置在轮胎周向上。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指宽度为1.5mm以下的切口。
本发明的轮胎,在湿路行驶时,通过中间横刀槽10的边缘来发挥轮胎周向的摩擦力,且通过中间纵槽11来发挥轮胎轴向的摩擦力。特别地,由于各个中间纵槽11以波状延伸,因此确保足够的长度,有效地提高在湿路路面的转向性能。另外,中间纵槽11以波状延伸是指包括至少各一个在某一方向凸起的弯曲部分、和其反方向凸起的弯曲部分的形态。中间纵槽11可以采用正弦波状、矩形波状、圆形波状及锯齿状等各种方式。
各个中间纵槽11包括与在轮胎周向的一侧(在图2中为上侧)的中间横刀槽10中的一个连通的第1端11a、和与在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在图2中为下侧)的中间横刀槽10中的一个连通的第2端11b。由此,在湿路行驶时,中间纵槽11内的水经由中间横刀槽10容易向周向槽3(如图1所示,以下相同)侧排出,从而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在轮胎轴向上,由于中间纵槽11的第2端11b设置在与中间纵槽11的第1端11a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第1端11a或第2端11b附近的偏磨损。
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陆地部7,在其两侧的侧壁7w配置有凹部13。中间横刀槽10的轮胎轴向的端部与凹部13连通。由此,提高湿路性能。
中间横刀槽10例如以锯齿状延伸。本实施方式的中间横刀槽10由2个刀槽片10a和1个刀槽片10b构成,该2个刀槽片10a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第1方向(在图2中为右上方)倾斜,该1个刀槽片10b被配置在这2个刀槽片10a之间且相对于轮胎轴向朝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在图2中为右下方)倾斜。由此,中间横刀槽10包括在所述轮胎周向的一侧凸起的第1凸部16、和在所述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凸起的第2凸部17。本实施方式的中间横刀槽10由1个第1凸部16和1个第2凸部17构成。此外,第1凸部16的顶点16t在比中间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更靠近胎冠周向槽5侧,第2凸部17的顶点17t在比中间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更靠近胎肩周向槽4侧。这样的中间横刀槽10有益于抑制中间陆地部7的偏磨损。
第1凸部16和第2凸部17分别以钝角弯曲。本实施方式的第1凸部16的弯曲角度θ1和第2凸部17的弯曲角度θ2为例如130~150°。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角度θ1和所述角度θ2相同。具有这样的第1凸部16和第2凸部17的中间横刀槽10能够抑制其边缘附近的偏磨损,并且在彼此相对的刀槽壁接触时能够适度提高中间陆地部7的刚性。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耐偏磨损性能。
中间横刀槽10的轮胎周向的1个节距长度P1为例如中间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m的90%~120%。这样的中间横刀槽10有益于以良好的平衡方式提高湿路性能和耐偏磨损性能。
从同样的观点来看,中间横刀槽10的最大的深度优选为周向槽3的最大的深度的40%~80%。
中间纵槽11例如横穿中间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本实施方式的中间纵槽11仅在一处横穿所述中心位置。但是,中间纵槽11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式。
中间纵槽11的第1端11a位于比中间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中间纵槽11的第2端11b位于比中间陆地部7的所述中心位置更靠近轮胎轴向内侧。
中间纵槽11的第1端11a例如与中间横刀槽10的第2凸部17连通。在优选方式中,中间纵槽11的第1端11a与中间横刀槽10的第2凸部17的轮胎周向的顶点17t连通。同样地,中间纵槽11的第2端11b例如与中间横刀槽10的第1凸部16连通。在优选方式中,中间纵槽11的第2端11b与中间横刀槽10的第1凸部16的轮胎周向的顶点16t连通。由此,在中间纵槽11与中间横刀槽10之间容易发生水的移动,进一步提高湿路性能。
各个中间纵槽11包括在第1端11a侧延伸的第1圆弧部18、和在第2端11b侧延伸且以与第1圆弧部18相反凸起而弯曲的第2圆弧部19。本实施方式的中间纵槽11由1个第1圆弧部18和1个第2圆弧部19构成。第1圆弧部18在轮胎轴向外侧(换句话说,在胎肩周向槽4侧)凸起弯曲。第2圆弧部19在轮胎轴向内侧(换句话说,在胎冠周向槽5侧)凸起弯曲。
为了以良好的平衡方式提高耐偏磨损性能和湿路性能,中间纵槽11的峰对峰的振幅量Am优选为例如中间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m的10%~25%。
从同样的观点来看,从中间纵槽11的第1端11a至第2端11b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m相对于中间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m的比率Lm/Wm为例如0.3~0.6。
中间纵槽11具有例如小于周向槽3的槽宽和槽深。中间纵槽11的最大的槽宽W2优选为例如2.5mm以下。中间纵槽11的最大的槽深优选为周向槽3的最大深度的5%~30%。
与中间纵槽1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面积为例如0.25mm2以上,优选为2.0~4.0mm2。由此,确保中间纵槽11地排水性并抑制中间陆地部7的偏磨损。
图3示出有胎冠陆地部6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胎冠陆地部6包括横穿胎冠陆地部6的多个胎冠横刀槽20、和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纵槽21。
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6,在其两侧的侧壁6w配置有凹部23。胎冠横刀槽20的轮胎轴向的端部与凹部23连通。这样的胎冠横刀槽20的配置有益于提高湿路性能。
胎冠横刀槽20例如以锯齿状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胎冠横刀槽20由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所述第1方向倾斜的2个第1刀槽片20a、和这些之间的第2刀槽片20b构成。第2刀槽片20b向所述第1方向倾斜,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大于第1刀槽片20a的角度倾斜。由此,胎冠横刀槽20,其整体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相同的方向(第1方向)倾斜。
相对于第1刀槽片20a的轮胎轴向的角度θ3为例如10~20°。第1刀槽片20a的所述角度θ3优选为小于相对于中间横刀槽10的刀槽片的轮胎轴向的角度。相对于第2刀槽片20b的轮胎轴向的角度θ4为例如40~50°。第1刀槽片20a与第2刀槽片20b之间的弯曲角度θ5为例如140~160°。所述弯曲角度θ5优选为大于中间横刀槽10的第1凸部16的弯曲角度θ1、或者第2凸部17的弯曲角度θ2。由此,胎冠陆地部6和中间陆地部7的磨损进程容易均匀化。
第2刀槽片20b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例如小于从中间纵槽11的第1端11a至第2端11b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m(图2所示)。第2刀槽片20b的前述长度L3为例如胎冠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的10%~25%。
胎冠横刀槽20的轮胎周向的1节距长度P2为例如胎冠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m的90%~120%。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冠横刀槽20的1个节距长度P2与中间横刀槽10的1个节距长度P1相同。由此,进一步提高胎冠陆地部6和中间陆地部7的耐偏磨损性能。
胎冠横刀槽20的最大深度优选为周向槽3的最大深度的40%~80%。
胎冠纵槽21例如以波状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胎冠纵槽21在2条胎冠横刀槽20之间构成1个周期波。本实施方式的胎冠纵槽21以正弦波状延伸,但不限于这样的方式,可以采用矩形波状、圆形波状或锯齿状等各种方式。
胎冠纵槽21在胎冠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中央部沿轮胎周向延伸。在优选方式中,胎冠纵槽21的槽中心线多次横穿胎冠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
胎冠纵槽21例如与胎冠横刀槽20的轮胎轴向的中央部连通。具体地,胎冠纵槽21与胎冠横刀槽20的第2刀槽片20b连通。这样的胎冠纵槽21有益于以良好的平衡方式提高湿路性能和耐偏磨损性能。
相对于胎冠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的胎冠纵槽21的峰对峰的振幅量Ac的比率Ac/Wc为例如0.1~0.2。此外,胎冠纵槽21的所述振幅量Ac为中间纵槽11的峰对峰的振幅量Am(如图2所示,以下相同。)的80%~120%。由此,进一步提高胎冠陆地部6和中间陆地部7的耐偏磨损性能。
作为优选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间纵槽11的第1端11a至第2端11b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m相对于中间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m的比率Lm/Wm大于胎冠纵槽21的峰对峰的振幅量Ac相对于胎冠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的比率Ac/Wc。具体地,所述比率Lm/Wm为所述比率Ac/Wc的1.5~6.0倍。由此,抑制较大的接地压作用的胎冠陆地部6的偏磨损,且在中间纵槽11中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
胎冠纵槽21的槽宽度、深度和剖面面积可以应用于上述的中间纵槽11的结构。
如图1所示,胎肩陆地部8的踏面未设置至少宽度超过1.5mm的槽。作为优选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8是在整个踏面中未设置所述槽及宽度1.5mm以下的刀槽的平滑肋。这样的胎肩陆地部8具有较高的刚性,有益于提高耐偏磨损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图4示出有胎肩周向槽4的放大图。在图4中,胎肩周向槽4的槽壁4w被着色。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肩周向槽4优选为其槽底部4d在轮胎轴向上具有振幅。这样的胎肩周向槽4可以长时间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变更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作具有图1的基本胎面花纹的尺寸11R22.5的重载车辆用充气轮胎。作为比较例,试作了具有图5所示的胎面花纹的轮胎。如图5所示,在比较例的轮胎的中间陆地部a上设置有横穿中间陆地部a的多个横刀槽b,和沿轮胎周向连续且以波状延伸的纵槽c。除了上述结构之外,比较例的胎面花纹与图1所示的花纹实际上是相同的。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湿路性能和耐偏磨损性能。各测试轮胎的通用规格、测试方法等如下。
安装轮辋:22.5×7.50
轮胎内压:720kPa
测试车辆:10t卡车、将标准装载量的50%的货物装载在装载台的中央
测试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湿路性能>
在上述测试车辆中,测量了在由具有厚度2mm的水膜的柏油路面构成的半径120m的环路上进行环路行驶时的时间。将比较例设为100的指数,结果显示为所述时间的倒数。数值越大,表示湿路性能越优异。
<耐磨性能>
在上述测试车辆行驶一定的距离后,通过目视评价中间陆地部的偏磨损的程度。将比较例设为100评分,结果显示,数值越大,耐偏磨损性能越优异。测试结果示于表1。
【表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维持耐磨性能并且发挥优异的湿路性能。

Claims (13)

1.一种轮胎,其具有胎面部,
所述胎面部包括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周向槽,和被所述周向槽划分的中间陆地部,
所述中间陆地部包括横穿所述中间陆地部的多个中间横刀槽,和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中间纵槽,
所述中间横刀槽和所述中间纵槽交替配置在轮胎周向上,
各个所述中间纵槽以波状延伸,
各个所述中间纵槽包括:
第1端,其在轮胎周向一侧与所述中间横刀槽中的一个连通;以及
第2端,其在轮胎周向另一侧与所述中间横刀槽中的一个连通,
在轮胎轴向上,所述中间纵槽的所述第2端设置在与所述中间纵槽的所述第1端不同的位置,
所述胎面部包括与所述中间陆地部相邻的胎冠陆地部,
所述胎冠陆地部包括横穿所述胎冠陆地部的多个胎冠横刀槽、和沿轮胎周向连续且以波状延伸的胎冠纵槽,
从所述中间纵槽的所述第1端至所述第2端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m相对于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m的比率Lm/Wm,大于所述胎冠纵槽的峰对峰的振幅量Ac相对于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的比率Ac/W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比率Lm/Wm为所述比率Ac/Wc的1.5~6.0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比率Lm/Wm为0.3~0.6。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比率Ac/Wc为0.1~0.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冠纵槽的槽中心线多次横穿所述胎冠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中间纵槽的最大深度为所述周向槽的最大深度的5%~30%。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中间纵槽横穿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各个所述中间纵槽包括在所述第1端侧延伸的第1圆弧部、和在所述第2端侧延伸且以与所述第1圆弧部反向凸起而弯曲的第2圆弧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1端位于比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
所述第2端位于比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所述中心位置更靠近轮胎轴向内侧,
所述第1圆弧部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弯曲成凸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中间横刀槽包括在所述轮胎周向的一侧凸起的第1凸部、和在所述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凸起的第2凸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中间横刀槽包括在所述轮胎周向的一侧凸起的第1凸部、和在所述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凸起的第2凸部,
所述第1端与所述第2凸部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中间横刀槽包括在所述轮胎周向的一侧凸起的第1凸部、和在所述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凸起的第2凸部,
所述第2端与所述第1凸部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轮胎为重载车辆用轮胎。
CN202010452832.2A 2019-11-06 2020-05-26 轮胎 Active CN1127765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1660 2019-11-06
JP2019201660A JP7342630B2 (ja) 2019-11-06 2019-11-06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6537A CN112776537A (zh) 2021-05-11
CN112776537B true CN112776537B (zh) 2023-12-01

Family

ID=75749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52832.2A Active CN112776537B (zh) 2019-11-06 2020-05-26 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42630B2 (zh)
CN (1) CN11277653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29310A (ja) * 1992-02-20 1993-09-07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3001342A (ja) * 2011-06-21 2013-01-07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13049407A (ja) * 2011-07-29 2013-03-14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16040156A (ja) * 2014-08-12 2016-03-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081993A (zh) * 2016-02-15 2017-08-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263146A (zh) * 2016-12-29 2018-07-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99650B2 (ja) * 2006-06-07 2012-03-2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87447B2 (ja) * 2010-07-13 2015-03-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5846227B2 (ja) * 2014-02-06 2016-01-2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93406B2 (ja) * 2014-06-04 2016-09-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29310A (ja) * 1992-02-20 1993-09-07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3001342A (ja) * 2011-06-21 2013-01-07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13049407A (ja) * 2011-07-29 2013-03-14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16040156A (ja) * 2014-08-12 2016-03-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081993A (zh) * 2016-02-15 2017-08-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263146A (zh) * 2016-12-29 2018-07-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75109A (ja) 2021-05-20
JP7342630B2 (ja) 2023-09-12
CN112776537A (zh) 202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7661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081993B (zh) 充气轮胎
US9434215B2 (en) Pneumatic tire
JP6816507B2 (ja) タイヤ
JP6130824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2344134B1 (ko) 타이어
JP631264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532087B (zh) 轮胎
JP635897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16899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125046A (ja) タイヤ
JP651481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131111A (ja) タイヤ
JP6888366B2 (ja) タイヤ
JP6816506B2 (ja) タイヤ
JP6819228B2 (ja) タイヤ
CN112776537B (zh) 轮胎
JP7056333B2 (ja) タイヤ
JP6312895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5107418A (zh) 充气轮胎
JP7347008B2 (ja) タイヤ
JP7413774B2 (ja) タイヤ
JP739764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306176B2 (ja) タイヤ
JP2024060977A (ja) 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