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1565A - 行李管理系统以及在该系统中使用的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行李管理系统以及在该系统中使用的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1565A
CN112771565A CN201980063490.0A CN201980063490A CN112771565A CN 112771565 A CN112771565 A CN 112771565A CN 201980063490 A CN201980063490 A CN 201980063490A CN 112771565 A CN112771565 A CN 1127715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baggage
information
boarding
t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34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淳
水野一男
鹈饲直树
神谷享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Wave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Wav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Wave Inc filed Critical Denso Wave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3818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0067433A1/ja
Publication of CN112771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15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06Q50/40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5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ill image data
    • G06F16/58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 G06F16/5866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using information manually generated, e.g. tags, keywords, comments, manually generated location and time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23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s on transponder cards, non-contact smart cards or RFI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29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protocols designed for non-contact record carriers such as RFIDs NFCs, e.g. ISO/IEC 14443 and 18092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36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 G06K7/1037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being moveable
    • G06K7/1038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being moveable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of the portable or hand-handheld type, e.g. incorporated in ubiquitous hand-held devices such as PDA or mobile phone, or in the form of a portable dedicated RFID read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3Shipping
    • G06Q10/0833Track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18Certifying business or produ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20/00Scenes; Scene-specific elements
    • G06V20/50Context or environment of the image
    • G06V20/52Surveillance or monitoring of activities, e.g. for recognising suspicious obj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68Feature extraction; Face represe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38Transmitter circuitry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2007/10504Data fields affixed to objects or articl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240/00Transportation facility access, e.g. fares, tolls or park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为行李管理系统的航空托运行李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具备:搭乘受理设备、装载受理设备以及服务器。搭乘受理设备输出具备RF标签的行李标签,所述RF标签中记录有包含利用者ID、搭乘牌ID、托运行李ID中的至少一者的标签信息。装载受理设备具备:装载读取部,通过与到达装载地点的托运行李上安装的行李标签的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读取RF标签中记录的标签信息;信息生成部,生成与被装载读取部读取了标签信息的行李要被装载的预定搭乘机内的位置相关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以及装载发送部,将标签信息和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发送至服务器。

Description

行李管理系统以及在该系统中使用的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李管理系统及在该系统中使用的服务器,具体地涉及在机场等托运乘客的托运行李的航空托运行李管理系统及在该系统中使用的服务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监视系统,该监视系统用于确定未到达搭乘口的利用者(所谓的未搭乘乘客)在候机厅的哪个区域内滞留。
该监视系统具备:受理终端,取得进入候机厅的利用者的管理号;第一监视摄像机,拍摄进入候机厅的利用者的面部图像;第二监视摄像机,与分割候机厅内的多个分割区域相对应地设置,并且拍摄各分割区域;搭乘口终端,在进入了候机厅的利用者要到达的搭乘口中取得利用者的管理号;以及管理装置,确定未到达搭乘口的利用者,并且基于由第一监视摄像机拍摄到的利用者的面部图像的特征量以及由第二监视摄像机在多个分割区域中拍摄到的影像中包含的人物的面部图像的特征量,确定拍摄到被推测为所确定的未到达的利用者的人物的分割区域。由此,使得系统的管理者(例如航空公司的职员)能够推测被推定为未搭乘乘客的人物滞留的大概位置(分割区域)。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58516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没有考虑利用者托运到预定搭乘机内的托运行李的管理方法。在没有适当地进行将利用者的托运行李装载到预定搭乘飞机上的作业、从预定搭乘机上卸载直至预定搭乘机的出发时间为止未出现在搭乘口的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作业等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预定搭乘机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作为装载到预定搭乘机的托运行李的管理方法,可以考虑以下方法:在用于将托运行李装载到预定搭乘机的装载地点,作业人员使用信息码读取器逐一读取安装在托运行李上的行李标签上显示的信息码中记录的行李识别信息(例如,利用者的管理号、托运行李识别信息等),将读取的行李识别信息和与该托运行李要被装载到的预定搭乘机内的位置相关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建立对应关系,由管理终端进行管理。
但是,在采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作业人员需要在装载托运行李时使用信息码读取器逐一读取安装在各托运行李上的行李标签上显示的信息码。此时,作业人员需要将信息码读取器的读取部靠近信息码,但是到达装载地点的托运行李的朝向大多不规则,用于将信息码读取器的读取部靠近信息码的作业人员的负担很大。另外,在从预定搭乘机卸载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时,作业人员也需要读取行李标签上显示的信息码,确认该托运行李是要卸载的对象的托运行李,作业人员的负担很大。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管理托运行李的技术。
在本说明书中,提供一种技术,其能够适当地管理在机场等设施中搭乘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乘客的托运行李,并且能够减轻管理该行李的作业人员的负担,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等交通工具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行李管理系统具备:
搭乘受理设备,用于在出发地设施中进行利用者搭乘预定搭乘物所需的手续;装载受理设备,设置在所述出发地设施中用于将所述利用者托运的行李装载到所述预定搭乘物的装载地点;以及服务器,能够与所述搭乘受理设备以及所述装载受理设备进行通信;
所述搭乘受理设备具备:标签输出部,所述标签输出部输出具备RF标签的行李标签,所述RF标签中记录有包含用于识别所述利用者的利用者ID、分配给所述利用者并与所述预定搭乘物相关的搭乘牌ID以及用于识别所述利用者托运的所述行李的行李ID中的至少一者的标签信息;
接收部,接收并向所述装载地点运送安装有输出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行李;以及
信息发送部,将包含所述标签信息的利用者相关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具备:
存储器;
服务器接收部,从所述搭乘受理设备接收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以及
存储控制部,将从所述搭乘受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所述装载受理设备具备:
装载读取部,通过与到达所述装载地点的所述行李上安装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读取所述RF标签中记录的所述标签信息;
信息生成部,生成与被所述装载读取部读取了所述标签信息的所述行李要被装载的所述预定搭乘物内的位置相关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以及
装载发送部,将所述标签信息和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接收部进一步从所述装载受理设备接收所述标签信息和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
所述存储控制部进一步确定包含与从所述装载受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标签信息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ID、所述搭乘牌ID以及所述行李ID中的至少一个一致的信息的、所述存储器内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并将确定出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与从所述装载受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地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该行李管理系统例如被构造成航空托运行李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出发地设施为所述利用者的出发机场,所述行李为在所述出发机场中所述利用者向作为所述预定搭乘物的预定搭乘机在所述出发机场托运的托运行李,所述行李ID是赋予给所述托运行李并用于识别该托运行李的托运行李ID。
在该系统结构的情况下的作用效果如下所示。
根据上述航空托运行李管理系统的结构,装载受理设备与到达装载地点的托运行李上安装的行李标签的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来读取标签信息,将标签信息和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发送至服务器。即,装载受理设备无论到达装载地点的托运行李的方向的限制,能够与托运行李上安装的RF标签之间执行无线通信,读取标签信息。因此,与采用作业人员使用信息码读取器对托运行李上安装的行李标签上显示的信息码中记录的托运行李的信息进行逐一读取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作业人员的负担。另外,服务器能够将利用者相关信息与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地存储到存储器中。即,服务器能够适当地管理托运行李的装载位置。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适当地管理托运行李并且减轻作业人员的负担,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在所述装载地点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携带的作业人员终端。所述装载受理设备也可以进一步具备装载写入部,所述装载写入部进一步与到达所述装载地点的所述托运行李上安装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从而将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记录在所述RF标签中。所述作业人员终端也可以具备: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作业人员终端读取部,所述作业人员终端读取部通过与装入所述预定搭乘机中的所述托运行李上安装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读取所述RF标签中记录的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以及第一显示控制部,所述第一显示控制部基于读取出的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在所述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表示所述托运行李的位置的信息。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卸载直至规定时间为止未到达用于搭乘预定搭乘机的入口(所谓的搭乘口)的利用者(以下有时候称为“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时,作业人员能够通过操作作业人员终端,使作业人员终端读取部与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上安装的行李标签的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在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表示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位置的信息。作业人员能够通过查看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的表示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位置的信息,容易地把握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位置。能够减轻作业人员进行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卸载作业的负担。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在所述装载地点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携带的作业人员终端。所述服务器能够进一步与所述作业人员终端进行通信,并且进一步具备卸载指示发送部,所述卸载指示发送部将包含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与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建立对应关系的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的卸下指示发送至所述作业人员终端。所述作业人员终端也可以具备: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卸载指示接收部,所述卸载指示接收部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卸载指示;以及第二显示控制部,所述第二显示控制部基于所述卸载指示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在所述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表示所述托运行李的位置的信息。
根据该结构,例如,服务器能够通过将包含未搭乘乘客的利用者相关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与该利用者相关信息建立对应关系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的卸载指示发送至作业人员终端,在作业人员终端的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表示该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位置的信息。作业人员能够通过查看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的表示托运行李的位置的信息,容易地把握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位置。能够减轻作业人员进行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卸载作业的负担。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所述搭乘受理设备也可以进一步具备拍摄所述托运行李并取得托运行李图像的托运行李图像取得部。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也可以除包含所述标签信息以外还包含所述托运行李图像。所述卸载指示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包含所述托运行李图像。所述第二显示控制部也可以在所述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上将所述托运行李图像与表示所述托运行李的位置的所述信息一起显示。
根据该结构,作业人员终端在接收到卸载指示后,在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上将托运行李的托运行李图像与表示该托运行李的位置的信息一起显示。作业人员能够通过查看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容易地把握卸载对象的托运行李(例如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位置,而且还能够容易地把握该托运行李的外观。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发现已经装载到预定搭乘机上的卸载对象的托运行李。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减轻作业人员进行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卸下作业的负担,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多个监视设备,所述多个监视设备设置在所述出发机场中的、所述搭乘受理设备的设置地点与去往所述预定搭乘机的搭乘地点之间的范围内的多个地点,并且能够与所述服务器进行通信。所述搭乘受理设备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利用者图像取得部,所述利用者图像取得部进一步拍摄所述利用者并取得利用者图像。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也可以除包含所述标签信息以外还包含所述利用者图像。所述多个监视设备各自也可以具备:拍摄部,对规定的拍摄范围进行拍摄并取得图像;以及监视发送部,在拍摄部拍摄的图像中包含作为与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利用者图像表示的所述利用者为同一人物的图像的特定图像的特定情况下,将包含所述利用者图像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一部分、表示该监视设备的设置地点的地点信息以及表示所述特定图像的拍摄时刻的时刻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存储控制部也可以在从所述多个监视设备各自接收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一部分、所述地点信息以及所述时刻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所述地点信息以及所述时刻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地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根据该结构,服务器能够将包含利用者图像的利用者相关信息、地点信息以及时刻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地存储到存储器中。服务器的管理者能够通过阅览存储器中存储的利用者相关信息、地点信息以及时刻信息,确认每个利用者在搭乘受理设备的设置地点和去往预定搭乘机的搭乘地点之间的范围内的多个地点中在何时在何处滞留。因此,例如,如果将多个监视设备中的一个配置在搭乘口,则服务器的管理者能够确定直至规定时刻为止未到达搭乘口的利用者(即未搭乘乘客),并且能够把握该未搭乘乘客在搭乘受理设备的设置地点和去往预定搭乘机的搭乘地点之间的范围内的哪个区域中滞留。能够提高未搭乘乘客的确定以及搜索的效率,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也可以进一步具备所述出发机场内的工作人员携带的工作人员终端。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也可以包含所述利用者ID。所述服务器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呼叫指示发送部,所述呼叫指示发送部能够进一步与所述工作人员终端进行通信,并且将包含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中的至少所述利用者ID和所述利用者图像的呼叫指示发送至所述工作人员终端。所述工作人员终端也可以具备: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呼叫指示接收部,所述呼叫指示接收部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呼叫指示;以及第三显示控制部,所述第三显示控制部基于所述呼叫指示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ID和所述利用者图像,在所述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包含所述利用者图像以及所述利用者ID的信息。
根据该结构,例如,服务器能够通过将包含未搭乘乘客的利用者相关信息中的至少利用者ID和利用者图像的呼叫指示发送至工作人员终端,在工作人员终端的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包含该未搭乘乘客的利用者图像以及利用者ID的信息。出发机场内的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查看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的信息,把握未搭乘乘客的面部、利用者ID(例如姓名等)。因此,例如,服务器如果向位于存在未搭乘乘客的可能性高的区域的工作人员所持的工作人员终端发送呼叫指示,则工作人员能够把握在附近存在未搭乘乘客,而且能够通过查看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的信息,把握与未搭乘乘客相关的信息(面部、姓名等)。能够提高包含未搭乘乘客的所希望的利用者的搜索的效率,能够有效地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所述呼叫指示也可以除包含所述利用者ID和所述利用者图像以外还包含特定范围信息,所述特定范围信息表示在所述搭乘受理设备的设置地点与去往所述预定搭乘机的搭乘地点之间的范围内的、存在与所述利用者ID相对应的所述利用者的可能性高的特定范围。所述第三显示控制部也可以基于所述呼叫指示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ID、所述利用者图像以及所述区域信息,在所述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上除显示包含所述利用者图像和所述利用者ID的信息以外还显示与所述特定范围相关的信息。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工作人员终端的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上将与特定范围相关的信息与包含该未搭乘乘客的利用者图像和利用者ID的信息一起显示。因此,出发机场内的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查看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把握未搭乘乘客的面部、利用者ID(例如姓名等),而且把握存在该未搭乘乘客的可能性高的特定范围。能够提高包含未搭乘乘客的所希望的利用者的搜索的效率,能够有效地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多个监视设备,所述多个监视设备设置在所述出发机场中的、所述搭乘受理设备的设置地点与去往所述预定搭乘机的搭乘地点之间的范围内的多个地点,并且能够与所述服务器进行通信。所述搭乘受理设备也可以进一步具备特征点数据取得部,所述特征点数据取得部进一步具备特征点数据取得部,所述特征点数据取得部进一步取得表示所述利用者所持的存储介质中记录的所述利用者的面部的特征点的特征点数据。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也可以除包含所述标签信息以外还包含所述特征点数据。所述多个监视设备各自也可以具备:拍摄部,对规定的拍摄范围进行拍摄并取得图像;以及监视发送部,在拍摄部拍摄的图像中包含作为与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特征点数据表示的所述利用者为同一人物的图像的特定图像的特定情况下,将包含所述特征点数据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一部分、表示该监视设备的设置地点的地点信息以及表示所述特定图像的拍摄时刻的时刻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存储控制部也可以在从所述多个监视设备各自接收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一部分、所述地点信息以及所述时刻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所述地点信息以及所述时刻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地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根据该结构,服务器能够将包含特征点数据的利用者相关信息、地点信息以及时刻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地存储到存储器中。在基于该结构的情况下,服务器的管理者能够通过阅览存储器中存储的利用者相关信息、地点信息以及时刻信息,确认每个利用者在搭乘受理设备的设置地点与去往预定搭乘机的搭乘地点之间的范围内的多个地点中在何时在何处滞留。因此,例如,如果将多个监视设备中的一个配置在搭乘口,则服务器的管理者能够确定直至规定时刻为止未到达搭乘口的利用者(即未搭乘乘客),并且能够把握该未搭乘乘客在搭乘受理设备的设置地点与去往预定搭乘机的搭乘地点之间的范围内的哪个区域滞留。能够提高未搭乘乘客的确定以及搜索的效率,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进一步,根据上述结构,利用者相关信息包含特征点数据。一般而言,特征点数据的数据量比拍摄到利用者的面部的面部图像本身小。因此,可以使存储利用者相关信息的服务器的处理负载小。另外,在监视设备对拍摄部拍摄的图像中是否包含作为与特征点数据表示的利用者为同一人物的图像的特定图像进行判定的情况下,如果也利用表示基于利用者的面部事先提取的特征点的特征点数据进行判定,则与对事先拍摄的利用者的面部图像与拍摄部拍摄到的图像进行比较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监视设备的处理负载减轻。因此,能够更快地得到判定结果。这样,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利用特征点数据来减轻各设备的处理负载。进一步,从保护个人信息的观点而言,个人信息优选由本人持有并管理。另外,上述的“存储介质”例如包含能够记录特征点数据的任意介质,例如利用者所持的护照、驾照等身份证明证件、搭乘牌、机票、各种卡等介质等。
也可以进一步具备:搬出管理设备,设置在到达机场中的从所述预定搭乘机中搬出所述托运行李的搬出地点;以及利用者终端,由所述利用者携带。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也可以包含所述利用者ID。所述利用者ID也可以包含表示所述利用者终端的通信目标的通信目标信息。所述服务器也可以能够进一步与所述搬出管理设备进行通信。所述搬出管理设备也可以具备:搬出读取部,通过与从所述预定搭乘机中搬出到所述搬出地点的所述托运行李上安装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读取所述RF标签中记录的所述标签信息;以及搬出发送部,将所述标签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接收部也可以进一步从所述搬出管理设备接收所述标签信息。所述服务器也可以进一步具备预定信号发送部,所述预定信号发送部确定包含与从所述装载受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标签信息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ID、所述搭乘牌ID以及所述托运行李ID中的至少一个一致的信息的、所述存储器内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将确定出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中包含的所述通信目标信息作为发送目的地,发送预定到达信号。所述利用者终端也可以具备:通知部;预定信号接收部,接收从所述服务器以所述通信目标信息为发送目的地发送的所述预定到达信号;以及通知控制部,在接收到所述预定到达信号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部执行用于通知所述托运行李到达所述利用者附近为止的所需时间的通知动作。
根据该结构,通过由利用者终端执行通知动作,利用者能够在到达机场中把握自己的托运行李到达附近为止的所需时间。因此,利用者能够预测自己的托运行李到达附近的时刻,从而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提取自己的托运行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机场管理系统2中的出发机场内系统2a的概略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机场管理系统2中的到达机场内系统2b的概略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搭乘受理设备10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示出安检口60的结构以及终端设备80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候机厅监视设备100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搭乘口110的结构以及终端设备130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示出工作人员终端150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示出工作人员终端150上显示的呼叫画面400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装载受理设备170的结构的框图。
图10是示出作业人员终端190的结构的框图。
图11是示出作业人员终端190上显示的卸载画面500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服务器300的结构的框图。
图13是示出数据库314的存储内容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搬出管理设备220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出利用者终端260的结构的框图。
图16是示出利用者终端260上显示的通知画面600的一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机场管理系统2的结构;图1、图2)
图1、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机场管理系统2是用于在出发机场中管理搭乘飞机的利用者(搭乘利用者,图中的附图标记C1等),并且在出发机场以及到达机场中管理搭乘飞机的利用者托运到预定搭乘机(预定搭乘物)的托运行李(图中的附图标记B1~B3等)的系统。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场管理系统2(作为作为行李管理系统的航空托运行李管理系统发挥功能)具备设置在出发机场(出发地设施)的出发机场内系统2a以及设置在到达机场(到达地设施)的到达机场内系统2b。
如图1所示,出发机场内系统2a是在出发机场内管理利用者以及托运行李的系统。出发机场内系统2a具备搭乘受理设备10、安检口60、终端设备80、多个候机厅监视设备100、搭乘口110、终端设备130、工作人员终端150、装载受理设备170、作业人员终端190以及服务器300。
如图2所示,到达机场内系统2b具备搬出管理设备220、利用者终端260以及服务器300。构成图1、图2所示的机场管理系统2的各设备10、60、80、100、110、130、150、170、190、220、260能够通过网络4(参照图3至图12)与服务器300通信。另外,安检口60与终端设备80相互能够直接通信。另外,搭乘口110与终端设备130也能够相互直接通信。
如图1所示,在出发机场内系统2a中,搭乘受理设备10设置在出发机场的登记区域内。安检口60、终端设备80、多个候机厅监视设备100、搭乘口110、终端设备130以及工作人员终端150均设置在候机厅BL内。候机厅BL内是通过了安检口60的利用者直至通过搭乘到预定搭乘机PD的搭乘口110为止的期间滞留的大厅,并且是仅完成了基于搭乘受理设备10的登记以及安检口60中的各种检查(检票、安检等)的利用者才能够进入的大厅。装载受理设备170以及作业人员终端190配置在用于将托运行李(图中B1至B3等)装载到预定搭乘机PD的装载地点。出发机场内系统2a的服务器300被配置在出发机场的任意场所(例如管理楼等)。
如图2所示,在到达机场内系统2b中,搬出管理设备220被配置在从到达了到达机场的到达航班PA中搬出托运行李的搬出地点。利用者终端260由从到达航班PA下机并在到达厅设置的转盘TT的周围等待的利用者(图中的附图标记C1等)携带。到达机场内系统2b的服务器300被配置在到达机场的任意场所(例如管理楼等)。
如上所述,出发机场内系统2a的服务器300(参照图1)和到达机场内系统2b的服务器300(参照图2)在物理上被分别构成。但是,出发机场内系统2a的服务器300和到达机场内系统2b的服务器300通过网络4(参照图3等)相互同步,并且在功能上作为一个服务器300发挥功能。因此,以下,不区分出发机场内系统2a的服务器300和到达机场内系统2b的服务器300,均称为服务器300。此外,在出发机场内系统2a和到达机场内系统2b中配备除服务器以外的结构要素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单独构建本发明的服务器,将其组入到系统中,从而将该服务器单独地设为实施对象。
(搭乘受理设备10;图1、图3)
如图1所示,搭乘受理设备10是用于预约了基于预定搭乘机PD的航班的利用者C1进行登记并获取搭乘牌,并且进行用于将托运行李B1托运到机内的手续的设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搭乘受理设备10也可以由用于利用者C1进行登记的登记设备和用于利用者C1托运托运行李B1的自助托运(SBD:Self Bag Drop的简称)设备这两个设备构成。
如图3所示,搭乘受理设备10具备:显示部12、操作部14、信息码读取部16、第一摄像机20、扫描部22、搭乘牌输出部24、通信接口26、第二摄像机30、行李标签输出部32以及接收部34。以下,将接口表示为“I/F”。
显示部12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操作部14具备多个按键。利用者C1能够通过对操作部14进行操作将各种指示输入到搭乘受理设备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12被构成为触摸面板,还作为操作部发挥功能。以下“操作部14”的表述是包含操作部14本身和作为触摸面板的显示部12这两者的含义。
信息码读取部16是用于读取二维码等信息码并取得信息码中记录的信息的读取装置。例如,利用者C1能够使信息码读取部16读取记录有搭乘牌的预约信息的信息码,并将各种信息输入到搭乘受理设备10。
IC芯片读取部18是用于通过与利用者C1所持的移动终端等中内置的IC芯片执行近距离无线通信来读取IC芯片,取得IC芯片中记录的信息的读取装置。例如,利用者C1能够使内置记录有搭乘牌的预约信息的IC芯片的移动终端等靠近IC芯片读取部18来读取IC芯片,并将各种信息输入到搭乘受理设备10。
第一摄像机20是用于拍摄包含在搭乘受理设备10前站立的利用者C1的面部的范围并取得利用者图像(参照图13的附图标记322)的拍摄装置。第一摄像机20也可以包含从前面拍摄利用者C1的摄像机和从侧面拍摄利用者C1的摄像机这样的多个摄像机。
扫描部22是CCD(固体摄像元件)、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等扫描机构。扫描部22扫描利用者C1所持的护照,并生成护照的扫描图像。
搭乘牌输出部24是在利用者C1完成各种信息的输入后输出搭乘牌的装置。搭乘牌上显示有包含该利用者C1输入的各种信息中的一部分的各种信息(例如,姓名、利用者C1的联系方式、航班号、目的地、出发时间、座位号、搭乘口号码、航空公司与该利用者C1的各种信息建立对应关系所分配的唯一的搭乘牌ID等)。
通信I/F26连接到网络4(例如互联网)。
第二摄像机30是用于拍摄利用者C1想要托运到预定搭乘机PD的托运行李B1并取得托运行李图像(参照图13的附图标记324)的拍摄装置。在图1的例子中图示了利用者C1仅托运托运行李B1的情形,在利用者C1托运多件托运行李的情况下,第二摄像机30拍摄各托运行李并取得托运行李图像。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摄像机30能够拍摄放置在搭乘受理设备10前的规定范围内的托运行李B1,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摄像机30也可以拍摄载置在接收部34上的托运行李B1。
图3的行李标签输出部32是用于输出用于安装在要托运的托运行李B1上的行李标签50的装置。行李标签50是能够捆绑并安装在托运行李B1的把持部等上的带状介质。在行李标签50的表面上表示有包含利用者C1所输入的各种信息中的一部分的各种信息(例如,姓名、联系方式、航班号、目的地、航空公司与该利用者C1的各种信息建立对应关系所分配的唯一的托运行李ID(行李ID)等)。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行李标签50内置有RF标签52。本实施方式的RF标签52是能够执行按照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er:射频识别)方式的无线通信的无源标签。行李标签输出部32在输出行李标签50时,使RF标签52内记录包含上述托运行李ID的各种信息。因此,在从行李标签输出部32输出的行李标签50中内置的RF标签52中记录有包含托运行李ID的各种信息。利用者C1将从行李标签输出部32输出的行李标签50安装在要托运的托运行李B1上。
接收部34是用于接收安装有行李标签50的托运行李B1,并朝向用于装载在预定搭乘机PD中的装载地点运送的装置。如图1所示,接收部34具备用于运送接收到的托运行李B1的传送带(运送装置)。接收部34也可以能够测量托运行李B1的重量及尺寸。
控制部40按照存储器42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42由RAM、ROM等构成,并且存储有用于控制部40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另外,存储器42具备用于存储在控制部40执行各种处理时取得以及生成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取得由操作部14输入的利用者C1的各种信息、信息码读取部16读取信息码取得的利用者C1的各种信息、IC芯片读取部18读取IC芯片取得的利用者C1的各种信息。另外,控制部40取得第一摄像机20拍摄的利用者图像。控制部40取得扫描部22扫描的护照的扫描图像。控制部40从护照的扫描图像中提取利用者C1的照片图像,并且提取姓名、护照号码等各种文字信息。然后,控制部40对提取的利用者C1的照片图像与第一摄像机20拍摄的利用者图像进行比较,确认护照的照片人物与搭乘受理设备10前的人物为同一人物。另外,控制部40对提取的文字信息与从操作部14、信息码读取部16、IC芯片读取部18取得的各种信息进行比较,确认各种信息中包含的利用者的个人信息(姓名、护照号码等)与护照上记载的信息一致。
接下来,控制部40生成利用者数据,所述利用者数据包含从操作部14、信息码读取部16、IC芯片读取部18取得的各种信息(例如姓名、联系方式、航班号、座位号、出发时间等)以及从护照的扫描图像中提取出的各种信息(例如护照号码等)。换言之,利用者数据包含用于识别利用者的各种信息。然后,控制部40生成与该利用者数据以及从第一摄像机20取得的利用者图像相对应的唯一的搭乘牌ID。控制部40使搭乘牌输出部24输出显示有搭乘牌ID和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的搭乘牌。由此,利用者C1能够获取搭乘牌。
进一步,控制部40取得第二摄像机30拍摄的托运行李图像。控制部40生成与上述利用者数据以及搭乘牌ID相对应的托运行李ID。控制部40使行李标签输出部32将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以及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记录到RF标签52中,并且还显示在行李标签50的表面上。以下有时候也将RF标签52中记录的上述信息称为“标签信息”。然后,控制部40使行李标签输出部32输出行李标签50。由此,利用者C1能够获取行李标签50。然后,利用者C1将行李标签50安装在托运行李B1上,并载置到接收部34上。接收部34将载置的托运行李B1朝向装载地点运送。
控制部40生成包含利用者数据(即识别利用者的各种信息)、利用者图像、搭乘牌ID、托运行李图像以及托运行李ID的利用者相关信息,并通过通信I/F26以及网络4将利用者相关信息发送至服务器300。由此,如将在后面进行的说明,在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内存储有与利用者C1相关的乘客数据(图13的附图标记320a)。之后本系统内的各装置能够参照数据库314内存储的与利用者C1相关的乘客数据来执行各种处理。
当上述处理全部被执行时,利用者C1使用搭乘受理设备10进行的登记结束。
(安检口60以及终端设备80;图1、图4)
如图1所示,安检口60以及终端设备80设置在候机厅BL的入口附近的区域A1内。安检口60是用于进行登记处理后的利用者C1想要进入候机厅BL时进行检票、安检等的入口设备。终端设备80是用于安检工作人员ST1监视检查状况的终端设备,并且是设置在安检口60附近的终端设备。在本实施方式中,安检口60与终端设备80被构成为独立的设备,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安检口60也可以被构成为能够一并执行终端设备80的功能。
如图4所示,安检口60具备摄像机62、信息码读取部64、IC芯片读取部66、扫描部68、通信I/F69、控制部70以及存储器72。
摄像机62是用于拍摄包含想要通过安检口60的利用者C1的面部的范围并取得利用者图像(参照图13的附图标记322)的拍摄装置。摄像机62也可以包含从前面拍摄利用者C1的摄像机以及从侧面拍摄利用者C1的摄像机的多个摄像机。
信息码读取部64是用于读取二维码等的信息码,并取得信息码中记录的信息的读取装置。例如,利用者C1能够使信息码读取部64读取搭乘牌上显示的信息码,并将各种信息(例如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一部分)输入到安检口60。
IC芯片读取部66是用于通过与利用者C1所持的移动终端等中内置的IC芯片执行近距离无线通信来读取IC芯片,并取得IC芯片中记录的信息的读取装置。例如,利用者C1有时候取代持有纸质搭乘牌,而持有IC芯片中记录有与搭乘牌相同信息的移动终端。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者C1能够取代使信息码读取部64读取搭乘牌,使移动终端靠近IC芯片读取部66来读取IC芯片,从而将各种信息输入到安检口60。
扫描部68是CCD、CIS等的扫描机构。扫描部68扫描利用者C1所持的护照,并生成护照的扫描图像。
通信I/F69连接到网络4。进一步,通信I/F69与终端设备80的通信I/F86以能够直接通信的方式进行有线连接。
控制部70按照存储器72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72由RAM、ROM等构成,并且存储有用于控制部70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另外,存储器72具备用于存储控制部70执行各种处理时取得以及生成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区域。另外,存储器72存储有表示作为本机的设置区域的区域A1的区域信息。
如图4所示,终端设备80具备:显示部82、操作部84、通信I/F86、控制部90以及存储器92。
显示部82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操作部84具备键盘以及鼠标。安检工作人员ST1能够通过对操作部84进行操作将各种指示输入到终端设备80。另外,显示部82可以被构成为触摸面板,也可以作为操作部84发挥功能。
通信I/F86连接到网络4。另外,通信I/F86与安检口60的通信I/F69以能够直接通信的方式进行有线连接。
控制部90按照存储器92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92由RAM、ROM等构成,并且存储有用于控制部90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另外,存储器92具备用于存储在控制部90执行各种处理时取得以及生成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区域。另外,存储器92存储有表示作为本机的设置区域的区域A1的区域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检口60的控制部70取得信息码读取部64或者IC芯片读取部66取得的利用者C1的各种信息(利用者数据、搭乘牌ID、托运行李ID等)。另外,控制部70取得摄像机62拍摄到的利用者图像。另外,控制部70取得扫描部68扫描的护照的扫描图像。控制部70将取得的各信息以及各图像通过通信I/F69发送至终端设备80。
终端设备80的控制部90通过通信I/F86从安检口60取得安检口60取得的各信息以及各图像。控制部90通过网络4访问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并确定包含从安检口60取得的各信息(利用者C1的姓名等)的乘客数据(参照图13的附图标记320a)。控制部90读取确定出的乘客数据。然后,控制部90确认从安检口60取得的各信息(利用者C1的姓名等)与乘客数据中包含的各信息一致。另外,控制部90从护照的扫描图像中提取利用者C1的护照号码等,并确认与乘客数据中包含的护照号码等一致。进一步,控制部90对从安检口60取得的利用者图像与乘客数据中包含的利用者图像进行比较(具体地,对两个图像的利用者的面部的特征点彼此进行比较),确认存在于安检口60前的人物与由搭乘受理设备10进行了登记的人物为同一人物。
确认结束后,控制部90进行允许利用者C1通过安检口60的许可动作。此时,控制部90将表示作为本机的设置区域的区域A1的区域信息、表示该时间点的时刻的时刻信息以及乘客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搭乘牌ID)建立对应关系,通过通信I/F86以及网络4发送至服务器300。由此,将表示利用者C1在区域A1滞留的信息以及表示最新的滞留时刻的信息追加到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内的与利用者C1相关的乘客数据(参照图13的附图标记320a)中。
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规定的公知的安检等全部被执行后,利用者C1能够进入候机厅BL内。进入到候机厅BL的利用者C1基本上直至搭乘开始时刻为止到达搭乘口110即可,在候机厅BL内移动或者在候机厅BL内的店铺购物和用餐度过时间。
(候机厅监视设备100;图1、图5)
如图1所示,在候机厅BL内设置有多个候机厅监视设备100。候机厅监视设备100是用于监视在本机的设置区域内滞留的利用者的设备。在图1的例子中,设置有4个候机厅监视设备100,分别监视候机厅BL内的区域A2、A3、A4、A5的各区域内。
各候机厅监视设备100具有相同的结构。如图5所示,候机厅监视设备100具备:摄像机102、通信I/F104、控制部106以及存储器108。
摄像机102拍摄本机被设置的区域内。例如,设置在区域A2内的候机厅监视设备100的摄像机102拍摄区域A2内的整个区域。通信I/F104连接到网络4。控制部106按照存储器108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108由RAM、ROM等构成,并且存储有用于控制部106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另外,存储器108具备用于存储控制部106执行各种处理时取得以及生成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区域。另外,存储器108存储有表示本机的设置区域的区域信息。例如,在区域A2内设置的候机厅监视设备100的存储器108存储有表示区域A2的区域信息。
候机厅监视设备100的控制部106监视摄像机102拍摄的设置区域内的图像。在摄像机102拍摄的图像内包含利用者的图像的情况下,从该利用者的图像中提取面部的特征点。同时,控制部106通过通信I/F104以及网络4访问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并确定包含具有与提取出的特征点相同的特征点的利用者图像(即,与摄像机102拍摄的图像内包含的利用者的图像相同的人物的图像)的乘客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06将表示本机的设置区域的区域信息、表示该时间点的时刻的时刻信息以及乘客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搭乘牌ID)建立对应关系,通过通信I/F104以及网络4发送至服务器300。由此,将表示该利用者在设置区域内滞留的信息以及表示最新的滞留时刻的信息追加到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内的与该利用者相关的乘客数据(例如,图13中的与利用者C1相关的乘客数据230a)中。
(搭乘口110以及终端设备130;图1、图6)
如图1所示,搭乘口110以及终端设备130被设置在候机厅BL内的向预定搭乘机PD搭乘的搭乘口附近的区域A6内。搭乘口110是用于在预定要搭乘预定搭乘机PD的利用者C1搭乘预定搭乘机PD时进行最终检票以及本人确认的入口设备。终端设备130是用于搭乘工作人员(航空公司的地勤人员)ST3监视检票状况的终端设备,并且是设置在搭乘口110附近的终端设备。在本实施方式中,搭乘口110和终端设备130被构成为单独的设备,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搭乘口110也可以被构成为能够一并执行终端设备130的功能。
如图6所示,搭乘口110具备:摄像机112、信息码读取部114、IC芯片读取部116、扫描部118、通信I/F119、控制部120以及存储器122。
摄像机112是用于拍摄包含想要通过搭乘口110的利用者C1的面部的范围并取得利用者图像(参照图13的附图标记322)的摄像机。摄像机112也可以包含从前面拍摄利用者C1的摄像机和从侧面拍摄利用者C1的摄像机的多个摄像机。
信息码读取部114是用于读取二维码等的信息码并取得信息码中记录的信息的读取部。例如,利用者C1能够使信息码读取部114读取搭乘牌上显示的信息码,并将各种信息(例如,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一部分)输入到搭乘口110。
IC芯片读取部116是用于通过与利用者C1所持的移动终端等中内置的IC芯片执行近距离无线通信来读取IC芯片,并取得IC芯片中记录的信息的读取部。利用者C1能够取代使信息码读取部114读取搭乘牌,而使移动终端靠近IC芯片读取部66来读取IC芯片,并将各种信息输入到搭乘口110。
扫描部118是CCD、CIS等的扫描机构。扫描部118扫描利用者C1所持的护照,并生成扫描图像。
通信I/F119连接到网络4。另外,通信I/F119与终端设备130的通信I/F136以能够直接通信的方式进行有线连接。
控制部120按照存储器122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122由RAM、ROM等构成,并且存储有用于控制部120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另外,存储器122具备用于存储控制部120执行各种处理时取得以及生成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区域。另外,存储器122存储有表示作为本机的设置区域的区域A6的区域信息。
如图6所示,终端设备130具备:显示部132、操作部134、通信I/F136、控制部140以及存储器142。
显示部132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操作部134具备键盘以及鼠标。搭乘工作人员ST3能够通过对操作部134进行操作来将各种指示输入到终端设备130。另外,显示部132可以被构成为触摸面板,也可以作为操作部134发挥功能。
通信I/F136连接到网络4。另外,通信I/F136与搭乘口110的通信I/F119以能够直接通信的方式进行有线连接。
控制部140按照存储器142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142由RAM、ROM等构成,并且存储有用于控制部140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另外,存储器142具备用于存储控制部140执行各种处理时取得以及生成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区域。另外,存储器142存储有表示作为本机的设置区域的区域A6的区域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搭乘口110的控制部120取得信息码读取部114或者IC芯片读取部116取得的利用者C1的各种信息(利用者数据、搭乘牌ID、托运行李ID等)。另外,控制部120取得摄像机112拍摄的利用者图像。另外,控制部120取得扫描部118扫描的护照的扫描图像。控制部120将取得的各信息以及各图像通过通信I/F119发送至终端设备130。
终端设备130的控制部140通过通信I/F136从搭乘口110中取得搭乘口110取得的各信息以及各图像。控制部140通过网络4访问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并确定包含从搭乘口110取得的各信息(利用者C1的姓名等)的乘客数据(参照图13的幅图标记320a)。控制部140读取确定出的乘客数据。然后,控制部140确认从搭乘口110中取得的各信息(利用者C1的姓名等)与乘客数据中包含的各信息一致。另外,控制部140从护照的扫描图像中提取利用者C1的护照号码等,并确认与乘客数据中包含的护照号码等一致。进一步,控制部140对从搭乘口110取得的利用者图像与乘客数据中包含的利用者图像进行比较(具体地,对两个图像的利用者的面部的特征点进行比较),确认存在于搭乘口110前的人物与由搭乘受理设备10进行了登记的人物为同一人物。
确认结束后,控制部140进行允许利用者C1通过搭乘口110的许可动作。此时,控制部140将表示作为本机的设置区域的区域A6的区域信息、表示该时间点的时刻的时刻信息以及乘客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搭乘牌ID)建立对应关系,通过通信I/F136以及网络4发送至服务器300。由此,将表示利用者C1在区域A6滞留的信息、表示最新的滞留时刻的信息以及表示利用者C1已搭乘的信息追加到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内的与利用者C1相关的乘客数据(参照图13的附图标记320a)中。
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规定的公知的搭乘手续全部被执行后,利用者C1能够搭乘预定搭乘机PD。
另外,在搭乘检查的期间,终端设备130的控制部140能够在显示部132上显示与预定搭乘预定搭乘机PD的所有利用者相关的乘客数据的列表。搭乘工作人员ST3能够通过查看显示部132上显示的列表来把握已搭乘利用者和未搭乘利用者。另外,搭乘工作人员ST3还能够通过查看显示部132来把握未搭乘利用者在候机厅BL的哪个区域滞留的可能性高。
搭乘工作人员ST3在具有临近出发时刻依然未到达搭乘口110的利用者(以下有时候也称为未搭乘乘客)的情况下,能够对操作部134经常操作,指定该未搭乘乘客的乘客数据,输入用于呼叫该未搭乘乘客(即,让候机厅工作人员ST2搜索未搭乘乘客并适当地引导至搭乘口110)的呼叫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40通过通信I/F136以及网络4向服务器300发送呼叫信号。呼叫信号包含该未搭乘乘客的乘客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搭乘牌ID)。在这种情况下,如将在后面进行的详细说明,服务器300通过网络4向工作人员终端150发送呼叫指示。然后,在工作人员终端150上显示呼叫画面(参照图8的附图标记400)。
进一步,搭乘工作人员ST3在具有被认为没有在直至出发时刻为止到达搭乘口110的希望的未搭乘乘客的情况下,能够对操作部134进行操作,指定该未搭乘乘客的乘客数据,输入用于将已经装载到预定搭乘机PD的该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从预定搭乘机PD中卸载(即,让装载地点的作业人员ST4搜索托运行李并取出到预定搭乘机PD的外部)的卸载操作。在此,未搭乘乘客没有在直至出发时刻为止到达搭乘口110的希望的情况是指,例如未搭乘乘客在距离搭乘口110极远的位置滞留,即使未搭乘乘客立即前往搭乘口110依然也没有在直至出发时刻为止到达搭乘口110的希望的情况等。在搭乘工作人员ST3输入卸载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40通过通信I/F136以及网络4向服务器300发送卸载信号。卸载信号包含该未搭乘乘客的乘客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托运行李ID)。在这种情况下,如将在后面进行的说明,服务器300通过网络4向作业人员终端190发送卸载指示。在这种情况下,如将在后面进行的详细说明,服务器300通过网络4向作业人员终端190发送卸载指示。然后,在作业人员终端190上显示卸载画面(参照图11的附图标记500)。
(工作人员终端150;图1、图7、图8)
如图1所示,工作人员终端150设置在候机厅BL内。具体而言,工作人员终端150是候机厅BL内的候机厅工作人员(航空公司的地勤人员)ST2携带的移动式终端设备(例如平板终端)。工作人员终端150是用于将与临近出发时刻依然未出现在搭乘口110的利用者(以下有时候也称为未搭乘乘客)相关的信息通知给候机厅工作人员ST2的终端设备。在图1的例子中图示出在候机厅BL内配置有1个工作人员终端150的情形,但是实际上在候机厅BL内配置有由多个候机厅工作人员ST2分别携带的多个工作人员终端150。
如图7所示,工作人员终端150具备:显示部152、操作部154、通信I/F156、控制部160以及存储器162。
显示部152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操作部154具备多个按键。候机厅工作人员ST2能够通过对操作部154进行操作来将各种指示输入到工作人员终端15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152被构成为触摸面板,也作为操作部发挥功能。以下“操作部154”的表述是包含操作部154本身和作为触摸面板的显示部152双方的含义。通信I/F156连接到网络4。
控制部160按照存储器162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162由RAM、ROM等构成,并且存储有用于控制部160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另外,存储器162具备用于存储控制部160执行各种处理时取得以及生成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60从服务器300通过通信I/F156接收用于呼叫未搭乘乘客的呼叫指示。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60基于呼叫指示中包含的乘客数据的一部分,在显示部152上显示出呼叫画面(参照图8)。
图8是在接收到用于呼叫利用者C1的呼叫指示的情况下在显示部152上显示的呼叫画面400的一个例子。如图8所示,在呼叫画面400上显示有表示呼叫指示中包含的利用者C1的姓名、航班名、目的地、坐席种类、座位号、出发时刻、搭乘口号码等的信息。进一步,在呼叫画面400上显示有利用者图像322。进一步,在呼叫画面400上显示有表示利用者C1的推测滞留区域的信息以及图示该滞留区域的地图410。地图410是示意性地示出候机厅BL的地图,着重显示与利用者C1的推定滞留区域相当的区域(在图8的例子中区域A4、A5)。候机厅工作人员ST2能够通过查看呼叫画面400,把握要搜索利用者C1并向搭乘口110迅速引导,并且能够把握利用者C1的面部以及利用者C1的推测滞留区域。候机厅工作人员ST2能够一边参照呼叫画面400上显示的信息,一边搜索利用者C1并向搭乘口110引导。
(装载受理设备170;图1、图9)
如图1所示,装载受理设备170是配置在用于将托运行李(图中的B1~B3等)装载到预定搭乘机PD的装载地点上的固定式设备。在图1的例子中,装载受理设备170设置在用于将托运行李B1~B3等朝向预定搭乘机PD运送的运送装置的附近。在变形例中,装载受理设备170也可以是作业人员ST4能够携带的移动式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装载受理设备170也可以与将在后面说明的作业人员终端190一体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装载受理设备170是用于读取各托运行李上安装的行李标签50的RF标签52中记录的标签信息(即托运行李图像、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并将读取出的信息和与该托运行李在预定搭乘机PD中的装载位置相关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建立对应关系的设备。
在图1的例子中,由运送装置运送至预定搭乘机PD的托运行李B1~B3被直接装载到预定搭乘机PD内的行李舱的任意位置(前侧、中部、后侧等)。将这种装载方式称为“散装方式”。通常,在预定搭乘机PD为小型机或中型机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散装方式。另一方面,在预定搭乘机PD为大型机的情况下采用所谓的“集装箱方式”。在集装箱方式中,托运行李在装载位置中被装载到多个集装箱中的任一个。然后,装载有托运行李的多个集装箱被收容到预定搭乘机PD内的集装箱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托运行李的装载方式采用散装方式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在托运行李的装载方式为集装箱方式的情况下,各设备执行的处理也基本上与散装方式的情况大致相同。
如图9所示,装载受理设备170具备:显示部172、操作部174、通信I/F176、RF读写部178、控制部180以及存储器182。
显示部172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操作部174具备多个按键。作业人员ST4能够通过对操作部174进行操作,将各种指示输入到装载受理设备17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172被构成为触摸面板,也作为操作部发挥功能。通信I/F176连接到网络4。
RF读写部178是能够与行李标签50的RF标签52之间执行按照RFID方式的无线通信的装置。RF读写部178能够通过与存在于通信范围内的RF标签52之间执行无线通信,读取RF标签52中记录的标签信息(即托运行李图像、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能够将装载位置相关信息记录到RF标签52中。
控制部180按照存储器182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182由RAM、ROM等构成,存储有用于控制部180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另外,存储器182具备用于存储控制部180执行各种处理时取得以及生成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区域。
在装载受理设备170的电源接通的期间,控制部180使RF读写部178向通信范围内持续输出电波。当由运送装置运送来的托运行李B1(利用者C1的托运行李)进入通信范围内时,托运行李B1上安装的行李标签50的RF标签52接收从RF读写部178输出的电波,并与RF读写部178之间开始按照RFID方式的无线通信。控制部180使RF读写部178读取RF标签52中记录的标签信息(即,托运行李图像、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然后,控制部180生成与读取出的标签信息相对应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控制部180基于已装载到预定搭乘机PD上的托运行李的数量,生成装载位置相关信息。控制部180将生成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与读取出的标签信息建立对应关系,通过通信I/F176发送至服务器300。由此,将表示利用者C1的托运行李B1已装载到预定搭乘机PD的区域A12(参照图11)的信息追加到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内的与利用者C1相关的乘客数据(参照图13的附图标记320a)中。进一步,控制部180使RF读写部178将生成的装载位置信息相关信息记录到RF标签52中。
之后,托运行李B1由运送装置继续运送,并被装载到预定搭乘机PD。
(作业人员终端190;图1、图10)
如图1所示,作业人员终端190设置在装载地点。具体而言,作业人员终端190是装载地点的作业人员(机场员工)ST4携带的移动式终端设备(例如,手持终端、平板终端等)。作业人员终端190是用于将与临近出发时刻依然未出现在搭乘口110,并且没有在直至出发时刻为止到达搭乘口110的希望的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即,要从预定搭乘机PD卸载的托运行李)相关的信息通知给作业人员ST4的终端设备。
如图10所示,作业人员终端190具备:显示部192、操作部194、通信I/F196、RF读取部198、控制部200以及存储器202。
显示部192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操作部194具备多个按键。作业人员ST4能够通过对操作部194进行操作将各种指示输入到作业人员终端19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192被构成为触摸面板,也作为操作部发挥功能。通信I/F196连接到网络4。
RF读取部198是能够与行李标签50的RF标签52之间执行按照RFID方式的无线通信的装置。RF读取部198能够通过与存在于通信范围内的RF标签52之间执行无线通信,读取RF标签52中记录的标签信息(即,托运行李图像、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由装载受理设备170记录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RF读取部198不具备作为将信息记录到RF标签52中的写入器的功能,但是在变形例中,RF读取部198也可以具备作为写入器的功能。
控制部200按照存储器202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202由RAM、ROM等构成,并且存储有用于控制部200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另外,存储器202具备用于存储控制部200执行各种处理时取得以及生成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00从服务器300经由通信I/F196接收用于卸载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卸载指示。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200基于卸载指示中包含的乘客数据的一部分,在显示部192上显示卸载画面(参照图11)。
图11是在接收到用于卸载利用者C1的托运行李B1的卸载指示的情况下在显示部192上显示的卸载画面500的一个例子。如图11所示,在卸载画面500上显示有表示卸载指示中包含的利用者C1的姓名、航班号、目的地、托运行李ID等的信息。进一步,在卸载画面500上显示托运行李图像324。进一步,在卸载画面500上显示有表示由装载位置相关信息示出的托运行李B1的装载位置的信息以及图示出该装载位置的地图510。地图510是示意性地表示预定搭乘机PD的行李舱的地图,与托运行李B1的装载位置相当的区域(在图11的例子中为区域A12)被着重显示。作业人员ST4能够通过查看卸载画面500,把握应该搜索托运行李B1并迅速地从预定搭乘机PD上卸载,并且能够把握托运行李B1的外观以及托运行李B1的装载位置。作业人员ST4能够一边参照卸载画面500上显示的信息,一边搜索托运行李B1并从预定搭乘机PD上卸载。另外,作业人员ST4在将托运行李B1从预定搭乘机PD上卸载后,操作作业人员终端190的操作部194,进行规定的完成操作。进行完成操作后,作业人员终端190的控制部200将规定的卸载完成通知发送至服务器3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人员ST4也能够在搜索托运行李B1时,例如对操作部194进行操作并指定所希望的托运行李ID(例如托运行李B1的托运行李ID),并在此基础上输入规定的搜索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200使RF读取部198输出电波,并朝向通信范围内发送包含指定的托运行李ID的搜索信号。当记录有指定的托运行李ID的RF标签52接收到搜索信号时,RF标签52朝向作业人员终端190发送记录的标签信息(即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由装载受理设备170记录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即,在RF读取部198与RF标签52之间执行RFID方式的无线通信。由此,控制部200能够通过RF读取部198取得标签信息。控制部200能够根据取得的标签信息中包含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显示出表示装载位置相关信息示出的托运行李B1的装载位置的信息与图示出该装载位置的地图51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人员ST4也能够在搜索托运行李B1时,在RF读取部198与RF标签52之间执行无线通信,从RF标签52中取得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并且基于取得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在卸载画面500内显示托运行李B1的位置。由此,作业人员终端190在未从服务器300接收到卸载指示的情况下,也能够显示表示所希望的托运行李的位置的卸载画面。
(服务器300;图1、图2、图12、图13)
服务器300是用于管理针对每个利用者的乘客数据的装置。如上所述,服务器300虽然分别设置在出发机场和到达机场这两者(参照图1、图2),但是相互通过网络4同步,并作为一个服务器发挥功能。
如图12所示,服务器300具备:显示部302、操作部304、通信I/F306、控制部310以及存储器312。
显示部302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操作部304具备键盘以及鼠标。系统的管理者(未图示)能够通过对操作部304进行操作来将各种指示输入到服务器300。通信I/F306连接到网络4。
控制部310根据存储器312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312由RAM、ROM等构成,并且存储有用于控制部310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储器312内构建有数据库314,所述数据库314中存储有针对每个利用者的乘客数据。
参照图13,对数据库314的存储内容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在数据库314中存储有针对每个利用者的乘客数据320a~320c。在图13的例子中,乘客数据320a是利用者C1的乘客数据。乘客数据320a包含利用者C1的姓名(“Taro YAMADA”)、护照号码(“TAXXXX”)、联系方式(xx@yyy.com)、航班号以及目的地(“XX901前往洛杉矶”)、坐席种类(“经济舱”)、座位号(“18E”)、出发时刻(“10:50”)、搭乘口(“20”)、搭乘牌ID(“ABCDEFG”)、托运行李ID(“HIJKLMN”)、搭乘记录(“未”)、滞留记录(“A1:9:05”等)、推定滞留区域(“A4~A5”)以及托运行李位置(“A12”)各信息。另外,乘客数据320a包含利用者C1的利用者图像322以及托运行李B1的托运行李图像324。在乘客数据320a中,上述的各信息被相互建立对应关系。
在出发机场,服务器300的控制部310进行以下各处理。
伴随着利用者C1在搭乘受理设备10中进行上述的登记处理时,控制部310从搭乘受理设备10接收包含利用者数据(利用者C1的姓名、护照号码等)、利用者图像322、搭乘牌ID、托运行李图像324以及托运行李ID的利用者相关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310在数据库314内新生成与利用者C1相关的乘客数据320a。此外,在该时间点搭乘记录被与表示未搭乘的“未”建立对应关系(参照图13)。
接下来,伴随着利用者C1在安检口60中进行检票、安检等,控制部310从终端设备80接收表示区域A1的区域信息、利用者C1在安检口60前滞留的时间点的时刻信息以及乘客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搭乘牌ID)。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310将表示利用者C1在区域A1滞留的信息以及表示最新的滞留时刻的信息(“9:05”)追加到数据库314内的乘客数据320a中。
接下来,利用者C1在候机厅BL内移动,每当被候机厅BL内的候机厅监视设备100的摄像机102拍摄时,控制部310从候机厅监视设备100接收表示该候机厅监视设备100的设置区域的区域信息、表示该时间点的时刻的时刻信息以及乘客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搭乘牌ID)。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310将表示利用者C1在该区域(例如区域A2)滞留的信息以及表示最新的滞留时刻的信息(例如“9:10”)追加到数据库314内的乘客数据320a中。另外,控制部310基于与最新的滞留时刻相对应的区域的信息,确定利用者C1的推定滞留区域(例如“A4~A5”)。控制部310将表示确定出的推定滞留区域(例如“A4~A5”)的信息追加到乘客数据320a中。
之后,当利用者C1为了搭乘预定搭乘机PD而到达搭乘口110时,控制部310从终端设备130接收表示区域A6的区域信息、利用者C1在搭乘口110前滞留的时间点的时刻信息以及乘客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搭乘牌ID)。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310将表示利用者C1在区域A6滞留的信息以及表示最新的滞留时刻的信息追加到数据库314内的乘客数据320a中。另外,控制部310进一步将表示利用者C1已搭乘的信息追加到乘客数据320a中。具体地,将表示已搭乘的“已搭乘”追加到搭乘记录中。
另一方面,通过搭乘受理设备10托运的托运行李B1被运送至装载地点。到达装载地点的托运行李B1被运送装置朝向预定搭乘机PD运送。在托运行李B1被运送的期间,在安装在托运行李B1上的行李标签50的RF标签52与装载受理设备170的RF读写部178之间执行按照RFID方式的无线通信。其结果,控制部310从装载受理设备170接收标签信息(即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以及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310将表示利用者C1的托运行李B1已装载到预定搭乘机PD的区域A12(参照图11)的信息追加到数据库314内的乘客数据320a中。
另外,在利用者C1临近出发时刻依然未到达搭乘口110的情况下,控制部310也能够从终端设备130接收用于呼叫利用者C1(即未搭乘乘客)的呼叫信号。控制部310在接收到呼叫信号时,参照数据库314,确定与呼叫信号中包含的利用者C1的乘客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搭乘牌ID)相对应的乘客数据230a。然后,控制部310生成包含乘客数据230a的一部分(具体地,姓名、航班号以及目的地、坐席种类、座位号、出发时刻、搭乘口、推定滞留区域、利用者图像322)的呼叫指示,并发送至工作人员终端150。此时,控制部310也可以将配置在呼叫对象的未搭乘乘客的推定滞留区域附近的工作人员终端150指定为发送目的地,并在此基础上发送呼叫指示。其结果,在接收到呼叫指示的工作人员终端150的显示部152上显示用于呼叫利用者C1的呼叫画面400(参照图8)。
另外,在利用者C1被认为没有在直至出发时刻为止到达搭乘口110的希望的情况下,控制部310能够从终端设备130接收用于将利用者C1的托运行李B1从预定搭乘机PD上卸载的卸载信号。控制部310在接收到卸载信号时,确定与卸载信号中包含的利用者C1的乘客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托运行李ID)相对应的乘客数据230a。然后,控制部310生成包含乘客数据230a的一部分(具体地,姓名、航班号以及目的地、托运行李ID、托运行李图像324、装载位置相关信息)的卸载指示,并发送至工作人员终端150。其结果,在接收到卸载指示的作业人员终端190的显示部192上显示用于卸载托运行李B1的卸载画面500(参照图11)。
(搬出管理设备220;图2、图14)
如图2所示,搬出管理设备220是配置在从到达了到达机场的到达航班PA(即与图1的预定搭乘机PD为同一飞机)中搬出托运行李的搬出地点上配置的固定式设备。搬出管理设备220是用于读取各托运行李上安装的行李标签50的RF标签52中记录的标签信息(即托运行李图像、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并通知该托运行李到达转盘TT周围(即作为托运行李主人的利用者的附近)为止的预定时间的设备。
如图14所示,搬出管理设备220具备:显示部222、操作部224、通信I/F226、RF读取部228、控制部230以及存储器232。
显示部222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操作部224具备多个按键。进行搬出作业的作业人员(未图示)能够通过对操作部224进行操作来将各种指示输入到搬出管理设备2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222被构成为触摸面板,也作为操作部发挥功能。通信I/F226连接到网络4。
RF读取部228是能够与行李标签50的RF标签52之间执行按照RFID方式的无线通信的装置。RF读取部228能够通过与存在于通信范围内的RF标签52之间执行无线通信,读取RF标签52中记录的标签信息(即托运行李图像、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等)。在本实施方式中,RF读取部228不具备作为将信息记录到RF标签52中的写入器的功能,但是在变形例中,RF读取部228也可以具备作为写入器的功能。
控制部230按照存储器232中存储的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232由RAM、ROM等构成,并且存储有用于控制部230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另外,存储器232具备用于存储控制部230执行各种处理时取得以及生成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区域。
在搬出管理设备220的电源接通的期间,控制部230使RF读取部228向通信范围内持续输出电波。当由运送装置运送来的托运行李B1(利用者C1的托运行李)进入通信范围内时,托运行李B1上安装的行李标签50的RF标签52接收从RF读取部228输出的电波,并与RF读取部228之间开始按照RFID方式的无线通信。控制部230使RF读取部228读取RF标签52中记录的标签信息(即托运行李图像、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等)。然后,控制部230将包含读取出的标签信息的通知信号经由通信I/F226发送至服务器300。在这种情况下,如将在后面详细说明的,到达机场中的服务器300经由网络4向在到达机场滞留的利用者C1所持的利用者终端260发送预定到达信号。然后,接收到预定到达信号的利用者终端260执行包含通知画面(参照图16的附图标记600)的显示的通知动作。
之后,托运行李B1被运送装置继续运送,并载置到转盘TT上。在转盘TT附近等待的利用者C1能够获取在转盘TT上运送来的自己的托运行李B1。
(利用者终端260;图2、图15、图16)
如图2所示,利用者终端260是由在设置于到达厅中的转盘TT周围等待的利用者(图中的附图标记C1等)携带的终端设备。利用者终端260例如是智能手机、移动电话、平板终端等。利用者终端260的联系方式(例如邮箱地址等)在搭乘受理设备10中的登记处理时由利用者输入,并被追加到乘客数据230a中(参照图13的“xx@yyy.com”)。
如图15所示,利用者终端260具备:显示部262、操作部264、通信I/F266、扬声器268、控制部270以及存储器272。
显示部262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操作部264具备多个按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262被构成为触摸面板,也作为操作部发挥功能。通信I/F266连接到网络4。扬声器268是用于输出声音的输出部。
控制部270按照存储器272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272由RAM、ROM等构成,并且存储有用于控制部270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另外,存储器272具备用于存储控制部270执行各种处理时取得以及生成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者终端260的控制部270从服务器300经由通信I/F266接收用于通知利用者C1的托运行李B1的预定到达的预定到达信号。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270进行通知动作。具体地,控制部270基于预定到达信号中包含的乘客数据的一部分,在显示部262上显示通知画面(参照图16)。另外,控制部270使扬声器268输出规定的通知声音。
图16是在接收到用于通知利用者C1的托运行李B1的预定到达的预定到达信号的情况下在显示部262上显示的通知画面600的一例。如图16所示,在通知画面600中包含用于向利用者C1通知托运行李到达的预定时间(例如“约5分钟后”等)的消息、航班号、托运行李ID以及托运行李图像324等。利用者C1能够通过查看通知画面600,把握自己的托运行李B1预定在约5分钟后到达转盘TT。
(到达机场中的服务器300的控制部310的处理)
对在到达机场中服务器300的控制部310要执行的处理预先进行说明。
当从到达航班PA搬出托运行李B1后,托运行李B1被运送装置朝向转盘TT运送。在托运行李B1被运送的期间,在安装在托运行李B1上的行李标签50的RF标签52与搬出管理设备220的RF读取部228之间执行按照RFID方式的无线通信。其结果,控制部310从搬出管理设备220接收包含标签信息(即托运行李图像、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等)的通知信号。
控制部310在接收到通知信号时,参照数据库314,确定与通知信号中包含的利用者C1的标签信息的一部分(例如托运行李ID)相对应的乘客数据230a。然后,控制部310生成包含乘客数据230a的一部分(具体地,姓名、航班号以及目的地、托运行李ID、托运行李图像324)的预定到达信号,将乘客数据230a中包含的联系方式(即利用者C1所持的利用者终端260的联系方式)作为发送目的地,并发送预定到达信号。
其结果,利用者终端260接收预定到达信号。利用者终端260执行包含通知画面600(参照图16)的显示、通知声音的输出等的通知动作。
(作用效果)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机场管理系统2的结构、各设备的控制部执行的处理的内容进行了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装载受理设备170与到达装载地点的托运行李B1上安装的行李标签50的RF标签52执行按照RFID方式的无线通信来读取标签信息,并将标签信息和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发送至服务器300。因此,装载受理设备170无论到达装载地点的托运行李B1的朝向如何,只要能够与托运行李B1上安装的RF标签52之间执行无线通信,就能够读取标签信息。因此,与以往那样采用由装载地点的作业人员使用信息码读取器读取托运行李上安装的行李标签上显示的信息码中记录的托运行李的信息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作业人员ST4的负担。另外,服务器300能够将包含利用者的姓名等的利用者数据与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地存储到数据库314中。即,服务器300能够适当地管理托运行李B1的装载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适当地管理托运行李B1并且减轻作业人员ST4的负担,能够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PD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人员终端190的控制部200从服务器300中经由通信I/F156接收用于卸载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卸载指示。然后,控制部200基于卸载指示中包含的乘客数据的一部分,在显示部192上显示卸载画面(参照图11)。作业人员ST4能够通过查看卸载画面500,把握要搜索托运行李B1并迅速地从预定搭乘机PD上卸载,并且能够把握托运行李B1的外观以及托运行李B1的装载位置。作业人员ST4能够一边参照卸载画面500上显示的信息,一边搜索托运行李B1并从预定搭乘机PD上卸载。能够减轻作业人员ST4进行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卸载作业的负担。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PD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人员ST4也能够在搜索卸载对象的托运行李B1时,例如对操作部194进行操作,并指定所希望的托运行李ID(例如托运行李B1的托运行李ID),在此基础上输入规定的搜索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200使RF读取部198输出电波,并朝向通信范围内发送包含指定的托运行李ID的搜索信号。当存储有指定的托运行李ID的RF标签52接收到搜索信号后,RF标签52向作业人员终端190发送记录的标签信息(即托运行李ID、搭乘牌ID、利用者数据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由装载受理设备170记录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即,在RF读取部198与RF标签52之间执行按照RFID方式的无线通信。由此,控制部200能够经由RF读取部198取得标签信息。控制部200能够基于取得的标签信息中包含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显示表示由装载位置相关信息示出的托运行李B1的装载位置的信息以及图示出该装载位置的地图51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人员ST4能够在搜索托运行李B1时,在RF读取部198与RF标签52之间执行无线通信,从RF标签52中取得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并且基于取得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在卸载画面500内显示托运行李B1的位置。作业人员终端190在未从服务器300接收到卸载指示的情况下,也能够显示表示所希望的托运行李(例如托运行李B1)的位置的卸载画面500。作业人员ST4能够通过查看作业人员终端190的显示部192上显示的表示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位置的信息,容易地把握所希望的托运行李的位置。即,能够减轻作业人员ST4进行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卸载作业的负担。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PD的出发时刻的延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卸载画面(参照图11)中除了显示有表示托运行李B1的位置的信息以外,还显示有在搭乘受理设备10中取得的托运行李图像324。作业人员ST4通过查看作业人员终端190的显示部192,能够把握卸载对象的托运行李B1(例如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位置,而且能够把握该托运行李B1的外观。作业人员ST4能够容易地发现卸载对象的托运行李B1。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减轻作业人员ST4进行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B1的卸载作业的负担,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PD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候机厅BL内设置有安检口60以及终端设备80、多个候机厅监视设备100、搭乘口110以及终端设备130。搭乘受理设备10拍摄利用者并取得利用者图像。在安检口60以及终端设备80、多个候机厅监视设备100、搭乘口110以及终端设备130各自中拍摄到与利用者图像一致的人物的图像的情况下,区域信息、时刻信息以及乘客数据的一部分(例如搭乘牌ID)被发送至服务器300。由此,服务器300的控制部310基于与最新的滞留时刻相对应的区域的信息,确定利用者C1的推定滞留区域。控制部310将表示确定出的推定滞留区域(例如“A4~A5”)的信息追加到乘客数据320a中(参照图13)。利用终端设备130的搭乘工作人员ST3或者服务器300的管理者能够通过阅览针对每个利用者的乘客数据,确认各利用者在候机厅BL内在哪个时刻到达了哪个地点。因此,搭乘工作人员ST3或者服务器300的管理者能够确定直至规定时刻为止未到达搭乘口110的未搭乘乘客,并且能够把握该未搭乘乘客位于候机厅BL内的哪个区域。能够提高未搭乘乘客的确定以及搜索的效率,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PD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服务器300将包含未搭乘乘客的乘客数据中的至少利用者ID和利用者图像的呼叫指示发送至工作人员终端150,由此能够在工作人员终端150的显示部152上显示包含该未搭乘乘客的利用者图像以及利用者的姓名等信息的呼叫画面(参照图8)。候机厅工作人员ST2能够通过查看呼叫画面,把握要搜索未搭乘乘客并迅速地向搭乘口110引导,并且能够把握该未搭乘乘客的面部。候机厅工作人员ST2能够一边参照呼叫画面上显示的信息,一边搜索未搭乘乘客并向搭乘口110引导。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包含未搭乘乘客的所希望的利用者的搜索的效率,能够有效地抑制发生搭乘航班PD的出发时间的延迟。另外,服务器300也能够将配置在呼叫对象的未搭乘乘客的推定滞留区域附近的工作人员终端150指定为发送目的地,并在此基础上发送呼叫指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多个候机厅工作人员ST2中的适合的候机厅工作人员ST2进行未搭乘乘客的呼叫。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人员终端150的显示部152上显示的呼叫画面400(参照图8)上显示有表示未搭乘乘客的推定滞留区域的信息以及地图410。候机厅工作人员ST2能够通过查看呼叫画面,把握搜索对象的未搭乘乘客滞留的可能性高的区域。能够提高包含未搭乘乘客的所希望的利用者的搜索的效率,能够有效地抑制发生预定搭乘机PD的出发时间的延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到达机场中搬出管理设备220通过与从到达航班PA搬出的托运行李B1的RF标签52之间执行按照RFID方式的无线通信来读取标签信息,并将包含读取出的标签信息的通知信号发送至服务器300。服务器300通过网络4向在到达机场滞留的利用者C1所持的利用者终端260发送预定到达信号。然后,利用者终端260执行包含通知画面(参照图16的附图标记600)的显示的通知动作。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者终端260执行通知动作,由此利用者C1能够在到达机场把握自己的托运行李B1到达附近(即转盘TT)为止所需的时间。因此,利用者能够预测自己的托运行李B1到达附近的时刻,能够在适当的时间点获取自己的托运行李B1。
(对应关系)
对本实施方式与技术方案的对应关系预先进行说明。机场管理系统2是“包含被构成为行李管理系统的航空托运行李管理系统的系统”的一例。利用者数据(即利用者C1的姓名、护照号码、联系方式信息等各种信息)是“利用者ID”的一例。乘客数据是“利用者相关信息”的一例。区域信息是“地点信息”的一例。推定滞留区域是“特定范围”的一例。图9的RF读写部178是“装载读取部”以及“装载写入部”的一例。图10的RF读取部198是“作业人员终端读取部”的一例。图10的显示部192是“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的一例。图3的第一摄像机20是“利用者图像取得部”的一例,第二摄像机30是“托运行李图像取得部”的一例。安检口60以及终端设备80、多个候机厅监视设备100、搭乘口110以及终端设备130是“监视设备”的一例。图7的显示部152是“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的一例。图14的RF读取部228是“搬出读取部”的一例。图15的显示部262以及扬声器268是“通知部”的一例。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场管理系统2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场管理系统2的结构基本上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搭乘受理设备10的第一摄像机20、安检口60的摄像机62、搭乘口110的摄像机112等拍摄包含利用者C1的面部的范围,并取得作为以利用者C1的面部为中心的图像的利用者图像。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搭乘受理设备10的第一摄像机20、安检口60的摄像机62、搭乘口110的摄像机112等不仅拍摄利用者C1的面部,而且拍摄利用者C1的姿容整体(即全身),取得作为表示利用者C1的姿容的图像的利用者图像。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者图像是不仅显示利用者C1的面部,而且还显示利用者C1的体型、发型、服装、体格等的图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80的控制部90对从安检口60取得的利用者图像与乘客数据中包含的利用者图像进行比较时,对两个图像的利用者的姿容整体的特征点彼此进行比较。终端设备130的控制部140对从搭乘口110取得的利用者图像与乘客数据中包含的利用者图像进行比较时也是同样的。
另外,候机厅监视设备100的控制部106在摄像机102拍摄的图像内包含利用者的图像的情况下,从该利用者的图像中提取姿容的特征点。同时,控制部106访问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确定包含具有与提取出的特征点相同的特征点的利用者图像的乘客数据。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者图像是显示利用者C1的姿容(体型、发型、服装、体格等)的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不仅基于面部,而且基于体型、发型、服装、体格等各种要素来确定利用者C1。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场管理系统2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场管理系统2的结构基本上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搭乘受理设备10的扫描部22扫描护照并取得扫描图像。然后,控制部40从护照的扫描图像中提取利用者C1的照片图像,并且提取姓名和护照号码等文字信息。
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在护照上显示记录有显示利用者C1的面部的特征点的特征点数据的信息码(具体为二维码)。在本实施方式中,搭乘受理设备10的扫描部22也扫描护照并取得护照的扫描图像。然后,控制部40从护照的扫描图像中提取利用者C1的照片图像,并且提取姓名和护照号码等文字信息。进一步,控制部40基于护照的扫描图像中包含的信息码的图像对信息码进行解码,并取得信息码中记录的特征点数据。在控制部40向服务器300发送的利用者相关信息中也包含有特征点数据。在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中存储有包含特征点数据的利用者相关信息。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候机厅监视设备100的控制部106在摄像机102拍摄的图像内包含有利用者的图像的情况下,从该利用者的图像中提取姿容的特征点。同时,控制部106访问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通过确定表示与提取出的特征点相同的特征点的特征点数据,来确定与存在于摄像机102拍摄的图像内的利用者为同一人物的乘客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06将表示本机的设置区域的区域信息、表示该时间点的时刻的时刻信息以及确定出的乘客数据的一部分建立对应关系,并经由通信I/F104以及网络4发送至服务器300。由此,将表示该利用者在设置区域内滞留的信息以及表示最新的滞留时刻的信息追加到服务器300的数据库314内的与该利用者相关的乘客数据中。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者相关信息包含特征点数据。通常而言,特征点数据与拍摄到利用者的面部的面部图像本身相比数据量小。因此,可以使存储利用者相关信息的服务器300的处理负载减小。另外,候机厅监视设备100在进行对摄像机102拍摄的图像中是否包含作为与特征点数据表示的利用者C1为同一人物的图像的特定图像的判定的情况下,如果也利用表示基于利用者的面部事先提取出的特征点的特征点数据进行判定,则与对事先拍摄的利用者C1的面部图像与摄像机102拍摄的图像进行比较进行判定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候机厅监视设备100的处理负载也减轻。另外,能够更快地获得摄像机102的拍摄图像中是否包含利用者C1的判定结果。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使用特征点数据来减轻各设备的处理负载。进一步,从保护个人信息的观点出发,也优选个人信息由本人持有并管理。本实施方式中的护照是“存储介质”的一例。
以上,虽然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保护范围。以上示例的具体例的各种变形例、变更例被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中记载的技术中。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变形例。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响应于终端设备130按照搭乘工作人员ST3的指示将呼叫信号发送至服务器300,从服务器300向工作人员终端150发送呼叫指示。在变形例中,也可以被构成为,即使终端设备130不将呼叫信号发送至服务器300,服务器300的控制部310也按照服务器300的管理者的指示向工作人员终端150发送呼叫信号。该变形例中的控制部310也是“呼叫指示发送部”的一例。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响应于终端设备130按照搭乘工作人员ST3的指示将卸载信号发送至服务器300,从服务器300向作业人员终端190发送卸载指示。在变形例中,也可以被构成为,即使终端设备130不将卸载信号发送至服务器300,服务器300的控制部310也按照服务器300的管理者的指示向工作人员终端190发送卸载信号。该变形例中的控制部310也是“卸载指示发送部”的一例。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安检口60以及终端设备80、多个候机厅监视设备100、搭乘口110以及终端设备130各自对在摄像机62、102、112拍摄的图像内包含与数据库314中存储的乘客数据内的利用者图像表示的利用者为同一人物的图像进行监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服务器300的控制部310与安检口60以及终端设备80、多个候机厅监视设备100、搭乘口110以及终端设备130各自对摄像机62、102、112拍摄的图像内包含与数据库314中存储的乘客数据内的利用者图像表示的利用者为同一人物的图像进行监视。在这种情况下,安检口60以及终端设备80、多个候机厅监视设备100、搭乘口110以及终端设备130各自将摄像机62、102、112拍摄的图像发送至服务器300即可。在该变形例中,安检口60以及终端设备80、多个候机厅监视设备100、搭乘口110以及终端设备130、服务器300的控制部310是“监视设备”的一例。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数据库314设置在服务器300的存储器312内(参照图12)。不局限于此,数据库314也可以设置在服务器300外。在这种情况下,各设备只要能够通过网络4访问数据库314即可。
(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搭乘受理设备10的第二摄像机30仅从一个角度拍摄托运行李B1,仅取得一个托运行李图像。不局限于此,在变形例中,第二摄像机30也可以从三个方向拍摄托运行李B1,取得三个角度的不同的托运行李图像。
(变形例6)
另外,在携带作业人员终端190的作业人员ST4按照卸载指示卸载未搭乘乘客的托运行李的情况下,作业人员ST4从预定搭乘机PD卸载托运行李B1之后,操作作业人员终端190的操作部194,进行规定的完成操作。完成操作被进行时,作业人员终端190的控制部200将规定的卸载完成通知发送至服务器300。此时,在变形例中,也可以设置为服务器300的控制部310将与接收到的卸载完成通知相对应的乘客数据(即未搭乘乘客的乘客数据)从数据库314中删除。
(变形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示出了将行李管理系统设置在机场(出发地设施、到达地设施)的例子,但是只要是乘客托运自己的托运行李并搭乘交通工具的设施即可。例如,也可以是邮轮那样的大型码头、大型汽车客运站等。
另外,在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单独或者通过各种组合发挥技术实用性,不局限于提出申请时权利要求书所述的组合。另外,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示例的技术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的,并且实现多个目的中的一个目的本身就具有技术实用性。
附图标记的说明
2:机场管理系统(作为航空托运行李管理系统(行李管理系统)发挥功能)
2a:出发机场内系统
2b:到达机场内系统
4:网络
10:搭乘受理设备
12:显示部
14:操作部
16:信息码读取部
18:IC芯片读取部
20:第一摄像机
22:扫描部
24:搭乘牌输出部
26:通信I/F
30:第二摄像机
32:行李标签输出部
34:接收部
40:控制部
42:存储器
50:行李标签
52:RF标签
60:安检口
62:摄像机
64:信息码读取部
66:IC芯片读取部
68:扫描部
69:通信I/F
70:控制部
72:存储器
80:终端设备
82:显示部
84:操作部
86:通信I/F
90:控制部
92:存储器
100:候机厅监视设备
102:摄像机
104:通信I/F
106:控制部
108:存储器
110:搭乘口
112:摄像机
114:信息码读取部
116:IC芯片读取部
118:扫描部
119:通信I/F
120:控制部
122:存储器
130:终端设备
132:显示部
134:操作部
136:通信I/F
140:控制部
142:存储器
150:工作人员终端
152:显示部
154:操作部
156:通信I/F
160:控制部
162:存储器
170:装载受理设备
172:显示部
174:操作部
176:通信I/F
178:RF读写部
180:控制部
182:存储器
190:作业人员终端
192:显示部
194:操作部
196:通信I/F
198:RF读取部
200:控制部
202:存储器
220:搬出管理设备
222:显示部
224:操作部
226:通信I/F
228:RF读取部
230:控制部
230a:乘客数据
232:存储器
260:利用者终端
262:显示部
264:操作部
266:通信I/F
268:扬声器
270:控制部
272:存储器
300:服务器
302:显示部
304:操作部
306:通信I/F
310:控制部
312:存储器
314:数据库
320a:乘客数据
320b:乘客数据
320c:乘客数据
322:利用者图像
324:托运行李图像
400:呼叫画面
410:地图
500:画面
510:地图
600:通知画面
B1~B3:托运行李
BL:候机厅
C1:利用者
PD:预定搭乘机
PA:到达航班
ST1:安检工作人员
ST2:候机厅工作人员
ST3:搭乘工作人员
ST4:作业人员
TT:转盘

Claims (11)

1.一种行李管理系统,具备:
搭乘受理设备,用于在出发地设施中进行利用者搭乘预定搭乘物所需的手续;
装载受理设备,设置在所述出发地设施中用于将所述利用者托运的行李装载到所述预定搭乘物的装载地点;以及
服务器,能够与所述搭乘受理设备以及所述装载受理设备进行通信,
所述搭乘受理设备具备:
标签输出部,输出具备RF标签的行李标签,所述RF标签中记录有包含用于识别所述利用者的利用者ID、分配给所述利用者并与所述预定搭乘物相关的搭乘牌ID以及用于识别所述利用者托运的所述行李的行李ID中的至少一者的标签信息;
接收部,接收并向所述装载地点运送安装有输出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行李;以及
信息发送部,将包含所述标签信息的利用者相关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具备:
存储器;
服务器接收部,从所述搭乘受理设备接收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以及
存储控制部,将从所述搭乘受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所述装载受理设备具备:
装载读取部,通过与到达所述装载地点的所述行李上安装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读取所述RF标签中记录的所述标签信息;
信息生成部,生成与被所述装载读取部读取了所述标签信息的所述行李要被装载的所述预定搭乘物内的位置相关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以及
装载发送部,将所述标签信息和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接收部进一步从所述装载受理设备接收所述标签信息和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
所述存储控制部进一步确定包含与从所述装载受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标签信息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ID、所述搭乘牌ID以及所述行李ID中的至少一个一致的信息的、所述存储器内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并将确定出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与从所述装载受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地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出发地设施为所述利用者的出发机场,
所述行李为在所述出发机场中所述利用者向作为所述预定搭乘物的预定搭乘机在所述出发机场托运的托运行李,
所述行李ID是赋予给所述托运行李并用于识别该托运行李的托运行李I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管理系统,其中,
进一步具备在所述装载地点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携带的作业人员终端,
所述装载受理设备进一步具备装载写入部,所述装载写入部通过进一步与到达所述装载地点的所述托运行李上安装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从而将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记录在所述RF标签中,
所述作业人员终端具备:
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
作业人员终端读取部,通过与装入所述预定搭乘机中的所述托运行李上安装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读取所述RF标签中记录的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以及
第一显示控制部,基于读取出的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在所述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表示所述托运行李的位置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行李管理系统,其中,
进一步具备在所述装载地点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携带的作业人员终端,
所述服务器能够进一步与所述作业人员终端通信,并且进一步具备卸载指示发送部,所述卸载指示发送部将包含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与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建立对应关系的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的卸载指示发送至所述作业人员终端,
所述作业人员终端具备:
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
卸载指示接收部,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卸载指示;以及
第二显示控制部,基于所述卸载指示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在所述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表示所述托运行李的位置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李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搭乘受理设备进一步具备拍摄所述托运行李并取得托运行李图像的托运行李图像取得部,
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除包含所述标签信息以外还包含所述托运行李图像,
所述卸载指示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包含所述托运行李图像,
所述第二显示控制部在所述作业人员终端显示部上将所述托运行李图像与表示所述托运行李的位置的所述信息一起显示。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管理系统,其中,
进一步具备多个监视设备,所述多个监视设备设置在所述出发机场中的、所述搭乘受理设备的设置地点与去往所述预定搭乘机的搭乘地点之间的范围内的多个地点,并且能够与所述服务器进行通信,
所述搭乘受理设备进一步具备利用者图像取得部,所述利用者图像取得部进一步拍摄所述利用者并取得利用者图像,
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除包含所述标签信息以外还包含所述利用者图像,
所述多个监视设备各自具备:
拍摄部,对规定的拍摄范围进行拍摄并取得图像;以及
监视发送部,在拍摄部拍摄的图像中包含作为与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利用者图像表示的所述利用者为同一人物的图像的特定图像的特定情况下,将包含所述利用者图像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一部分、表示该监视设备的设置地点的地点信息以及表示所述特定图像的拍摄时刻的时刻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存储控制部在从所述多个监视设备各自接收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一部分、所述地点信息以及所述时刻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所述地点信息以及所述时刻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地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行李管理系统,其中,
进一步具备所述出发机场内的工作人员携带的工作人员终端,
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包含所述利用者ID,
所述服务器能够进一步与所述工作人员终端通信,并且进一步具备呼叫指示发送部,所述呼叫指示发送部将包含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中的至少所述利用者ID和所述利用者图像的呼叫指示发送至所述工作人员终端,
所述工作人员终端具备:
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
呼叫指示接收部,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呼叫指示;以及
第三显示控制部,基于所述呼叫指示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ID和所述利用者图像,在所述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上显示包含所述利用者图像以及所述利用者ID的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行李管理系统,其中,
所述呼叫指示除包含所述利用者ID和所述利用者图像以外还包含特定范围信息,所述特定范围信息表示在所述搭乘受理设备的设置地点与去往所述预定搭乘机的搭乘地点之间的范围内的、存在与所述利用者ID相对应的所述利用者的可能性高的特定范围,
所述第三显示控制部基于所述呼叫指示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ID、所述利用者图像以及所述特定范围信息,在所述工作人员终端显示部上除显示包含所述利用者图像和所述利用者ID的信息以外还显示与所述特定范围相关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管理系统,其中,
进一步具备多个监视设备,所述多个监视设备设置在所述出发机场中的、所述搭乘受理设备的设置地点与去往所述预定搭乘机的搭乘地点之间的范围内的多个地点,并且能够与所述服务器进行通信,
所述搭乘受理设备进一步具备特征点数据取得部,所述特征点数据取得部进一步取得表示所述利用者所持的存储介质中记录的所述利用者的面部的特征点的特征点数据,
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除包含所述标签信息以外还包含所述特征点数据,
所述多个监视设备各自具备:
拍摄部,对规定的拍摄范围进行拍摄并取得图像;以及
监视发送部,在拍摄部拍摄的图像中包含作为与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特征点数据表示的所述利用者为同一人物的图像的特定图像的特定情况下,将包含所述特征点数据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一部分、表示该监视设备的设置地点的地点信息以及表示所述特定图像的拍摄时刻的时刻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存储控制部在从所述多个监视设备各自接收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的一部分、所述地点信息以及所述时刻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所述地点信息以及所述时刻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地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管理系统,进一步具备:
搬出管理设备,设置在到达机场中的从所述预定搭乘机中搬出所述托运行李的搬出地点;以及
利用者终端,由所述利用者携带,
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包含所述利用者ID,
所述利用者ID包含表示所述利用者终端的通信目标的通信目标信息,
所述服务器能够进一步与所述搬出管理设备进行通信,
所述搬出管理设备具备:
搬出读取部,通过与从所述预定搭乘机搬出到所述搬出地点的所述托运行李上安装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读取所述RF标签中记录的所述标签信息;以及
搬出发送部,将所述标签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接收部进一步从所述搬出管理设备接收所述标签信息,
所述服务器进一步具备预定信号发送部,所述预定信号发送部确定包含与从所述装载受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标签信息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ID、所述搭乘牌ID以及所述托运行李ID中的至少一个一致的信息的、所述存储器内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将确定出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中包含的所述通信目标信息作为发送目的地,发送预定到达信号,
所述利用者终端具备:
通知部;
预定信号接收部,接收从所述服务器以所述通信目标信息为发送目的地发送的所述预定到达信号;以及
通知控制部,在接收到所述预定到达信号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部执行用于通知所述托运行李到达所述利用者附近为止的所需时间的通知动作。
11.一种服务器,能够与系统中的搭乘受理设备以及装载受理设备进行通信,
所述系统具备:
所述搭乘受理设备,用于在出发地设施中进行利用者搭乘预定搭乘物所需的手续;以及
所述装载受理设备,设置在所述出发地设施中用于将所述利用者托运的行李装载到所述预定搭乘物的装载地点,
所述搭乘受理设备具备:
标签输出部,输出具备RF标签的行李标签,所述RF标签中记录有包含用于识别所述利用者的利用者ID、分配给所述利用者并与所述预定搭乘物相关的搭乘牌ID以及用于识别所述利用者托运的所述行李的行李ID中的至少一者的标签信息;
接收部,接收并向所述装载地点运送安装有输出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行李;以及
信息发送部,将包含所述标签信息的利用者相关信息发送至服务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具备:
存储器;
服务器接收部,从所述搭乘受理设备接收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以及
存储控制部,将从所述搭乘受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所述装载受理设备具备:
装载读取部,通过与到达所述装载地点的所述行李上安装的所述行李标签的所述RF标签执行无线通信,读取所述RF标签中记录的所述标签信息;
信息生成部,生成与被所述装载读取部读取了所述标签信息的所述行李要被装载的所述预定搭乘物内的位置相关的、装载位置相关信息;以及
装载发送部,将所述标签信息和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接收部进一步从所述装载受理设备接收所述标签信息和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
所述存储控制部进一步确定包含与从所述装载受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标签信息中包含的所述利用者ID、所述搭乘牌ID以及所述行李ID中的至少一个一致的信息的、所述存储器内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并将确定出的所述利用者相关信息与从所述装载受理设备接收到的所述装载位置相关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地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CN201980063490.0A 2018-09-28 2019-09-27 行李管理系统以及在该系统中使用的服务器 Pending CN1127715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3853 2018-09-28
JP2018-183853 2018-09-28
JP2019164647A JP2020055691A (ja) 2018-09-28 2019-09-10 航空手荷物管理システム
JP2019-164647 2019-09-10
PCT/JP2019/038183 WO2020067433A1 (ja) 2018-09-28 2019-09-27 荷物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このシステムで用いるサー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1565A true CN112771565A (zh) 2021-05-07

Family

ID=70107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3490.0A Pending CN112771565A (zh) 2018-09-28 2019-09-27 行李管理系统以及在该系统中使用的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42966A1 (zh)
EP (1) EP3859654A4 (zh)
JP (1) JP2020055691A (zh)
CN (1) CN11277156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0184B1 (ja) * 2020-06-30 2022-04-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300094B2 (ja) * 2020-06-30 2023-06-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JP7300095B2 (ja) * 2020-06-30 2023-06-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JP2022123176A (ja) 2021-02-11 2022-08-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手荷物捜索方法および手荷物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TWI822543B (zh) * 2023-01-03 2023-11-11 亞東學校財團法人亞東科技大學 機場智慧自動化之數位管理系統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6438A (ja) * 2001-11-07 2003-05-21 Nippon Signal Co Ltd:The 積荷管理システム
JP2013203493A (ja) * 2012-03-27 2013-10-07 Denso Wave Inc 空港利用システム
JP2018005409A (ja) * 2016-06-29 2018-01-11 スカイマーク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端末
US20180111698A1 (en) * 2016-10-26 2018-04-26 The Boeing Company Intelligent baggage handling
CA2982184A1 (en) * 2016-12-19 2018-06-19 The Boeing Company System for displaying the status of use of aircraft overhead luggage storage bins
CN108318858A (zh) * 2018-04-23 2018-07-24 梁贺明 一种用于监控行李的位置的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7055B2 (ja) * 2001-03-15 2011-07-20 日本信号株式会社 物品管理システム
JP4095366B2 (ja) * 2002-07-23 2008-06-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携行荷物の受け渡し支援システム
JP2007072781A (ja) * 2005-09-07 2007-03-22 Toshiba Corp 入場管理・監視システム
JP5851651B2 (ja) * 2013-03-21 2016-02-03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映像監視システム、映像監視方法、および映像監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46438A (ja) * 2001-11-07 2003-05-21 Nippon Signal Co Ltd:The 積荷管理システム
JP2013203493A (ja) * 2012-03-27 2013-10-07 Denso Wave Inc 空港利用システム
JP2018005409A (ja) * 2016-06-29 2018-01-11 スカイマーク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端末
US20180111698A1 (en) * 2016-10-26 2018-04-26 The Boeing Company Intelligent baggage handling
CA2982184A1 (en) * 2016-12-19 2018-06-19 The Boeing Company System for displaying the status of use of aircraft overhead luggage storage bins
CN108318858A (zh) * 2018-04-23 2018-07-24 梁贺明 一种用于监控行李的位置的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55691A (ja) 2020-04-09
EP3859654A1 (en) 2021-08-04
US20210342966A1 (en) 2021-11-04
EP3859654A4 (en) 2021-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71565A (zh) 行李管理系统以及在该系统中使用的服务器
JP6229754B2 (ja) 空港利用システム
US6698653B1 (en) Identification method, especially for airport security and the like
CN105931005B (zh) 自动仓储系统
CN104349978B (zh) 用于将行李寄存并托运入航空公司班机中的方法和系统
CN109920108A (zh) 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及方法
JP2013203493A (ja) 空港利用システム
US20040190757A1 (en) Integrated passenger management system
US793832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the transportation of a luggage item
US20050258230A1 (en) Processing passengers, baggage and cargo
WO2020067433A1 (ja) 荷物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このシステムで用いるサーバ
CN111783915B (zh) 安检系统及其行李跟踪系统
US20170004384A1 (en) Image based baggage tracking system
JPWO2020026367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記録媒体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77589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reight delivery and pick-up
WO2020075280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JP6823561B2 (ja) 手荷物管理方法および手荷物管理システム
KR100798741B1 (ko) 유-에어포트 구현을 위한 무선 태그를 이용한 공항 서비스제공 시스템
JP6806003B2 (ja) 航空旅行者支援システム
US20210312582A1 (en) Biometric bag check system
EP3113091A1 (en) Image based baggage tracking system
GB2418511A (en) Automated passenger handling system
Shehieb et al. A smart system to minimize mishandled luggage at airports
JP2009075686A (ja) 手荷物トラブル防止システム
JP2005082349A (ja) コンテナクレーン作業管理システム、コンテナクレーン作業管理方法、及びコンテナクレー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