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0693A - 咬合器 - Google Patents

咬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0693A
CN112770693A CN201880098106.6A CN201880098106A CN112770693A CN 112770693 A CN112770693 A CN 112770693A CN 201880098106 A CN201880098106 A CN 201880098106A CN 112770693 A CN112770693 A CN 1127706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groove
jaw
support shaft
condy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81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70693B (zh
Inventor
后藤秀明
岩崎晃幸
细谷昌广
国保俊光
松尾晃士朗
松冈侑平
安藤真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ssi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in Corp filed Critical Nissi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70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0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70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06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1/00Dental articulators, i.e. for simulating mov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 Articulation forms or moulding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安装于支承轴体且上颌支承部与下颌支承部能够相对转动的咬合器。咬合器(1)包括设有向前方凹陷的上侧凹部(15)的上颌支承部(10)和在侧凹部的下侧设有向前方凹陷的下侧凹部(35)的下颌支承部(20),能够将支承轴体(70)安装在上侧/下侧凹部与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之间。在上侧凹部的内表面左右形成有上下延伸且上端不贯通而下端贯通的上槽,在下侧凹部的内表面左右形成有上下延伸且上端及下端贯通的下槽,该下槽在下颌支承部与上颌支承部成规定角度的情况下与上槽位于同一直线上,支承轴体固定部件包括主体部(81)和在主体部的左右设置的宽幅部(84)及窄幅部(85),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以宽幅部在上的状态从下槽侧朝向上槽插入,在宽幅部的上端与上槽的上端抵接时,宽幅部与上槽卡合且与下槽不卡合,从而下颌支承部能够在安装于支承轴体的状态下向前方转动。

Description

咬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咬合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牙科领域中,在制作假牙、牙科修复物等的情况下,使用再现人体的颌运动的咬合器。该咬合器包括规定上颌模型的上颌支承部、固定下颌模型的下颌支承部、及将该上颌支承部和下颌支承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的关节部。在这样的咬合器中,存在设有针对支承轴体的保持机构的情况(参见专利文献1)。该现有技术的咬合器通过使支承轴体贯通在咬合器的后部设置的贯通孔并使用螺丝固定而固定于支承轴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21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支承轴体存在下端直立设置于固定台并在上端安装有头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现有技术的咬合器若没有通过将支承轴体从固定台上拆下或将头部移除而将支承轴体的一端设为什么都没安装的状态,则无法进行咬合器相对于支承轴体的装拆。因此,咬合器相对于支承轴体的装拆不容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支承轴体的端部以外的部位相对于支承轴体进行装拆的咬合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提供一种咬合器,包括:上颌支承部,其在前侧固定上颌模型,在后侧设有向前方凹陷的上侧凹部;下颌支承部,其在前侧固定下颌模型,在后侧处的所述上侧凹部的下侧设有向前方凹陷的下侧凹部,以能够以左右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上颌支承部摆动的方式连结;以及支承轴体固定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上侧凹部及所述下侧凹部的后侧装拆,在将支承轴体夹入所述上侧凹部及所述下侧凹部与所述支承轴体固定部件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咬合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支承轴体的规定位置,所述咬合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侧凹部的内表面中的相互相对的左右部分,分别形成有上下延伸且上端不贯通而下端贯通的上槽,在所述下侧凹部的内表面中的相互相对的左右部分,分别形成有上下延伸且上端及下端贯通的下槽,该下槽在所述下颌支承部与所述上颌支承部成规定角度的情况下与所述上槽排列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支承轴体固定部件包括:主体部;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左右的宽幅部及从所述宽幅部连续延伸的窄幅部,将所述支承轴体固定部件以所述宽幅部在上的状态从所述下颌支承部的所述下槽侧朝向所述上颌支承部的所述上槽插入,在所述宽幅部的上端与所述上槽的上端抵接时,所述宽幅部与所述上槽卡合且与所述下槽不卡合,从而所述下颌支承部能够在安装于所述支承轴体的状态下向前方转动。
优选的是,将所述支承轴体固定部件以所述窄幅部在上的状态从所述下颌支承部的所述下槽侧朝向所述上颌支承部的所述上槽插入,在所述窄幅部的上端与所述上槽的上端抵接时,所述宽幅部与所述上槽及所述下槽卡合,从而所述下颌支承部在安装于所述支承轴体的状态下无法向前方转动。
优选的是,所述下槽的内表面包括前面、后面、侧面,在将所述上槽与所述下槽大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时的所述上槽与所述下槽之间的间隙的长度设为TL、将所述上槽的长度设为UL、所述下槽的长度设为DL、将所述宽幅部的长度设为LL、将所述窄幅部的长度设为SL时,满足LL<UL+TL<SL+LL且SL<UL+TL+DL的关系,在将左右设置的所述窄幅部的外缘间距离设为SW、将左右设置的所述下槽的后面的内缘间距离设为DWI、将左右设置的所述宽幅部的外缘间距离设为LW、将左右设置的所述下槽的侧面间的距离设为DWO时,满足SW<DWI<LW<DWO的关系,在将左右设置的所述上槽的后面的内缘间距离设为UWI、将左右设置的所述上槽的侧面间的距离设为UWO时,满足UWI<SW<LW<UWO的关系。
优选的是,所述上颌支承部包括:上颌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上颌模型;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其从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左右两端向后方延伸;上连结部,其连结所述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的后端;以及髁突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连结部的左右两端,所述下颌支承部包括:下颌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下颌模型;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其从所述下颌固定部向后方延伸;下连结部,其连结所述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的后端;以及髁道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下连结部的左右两端,将所述髁突部以能够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上侧凹部设置在所述上连结部,所述下侧凹部设置在所述下连结部。
优选的是,所述上颌支承部具备向所述轴线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卡合部及第2卡合部,所述下颌支承部具备卡合承接部,所述卡合承接部设置于所述下颌后方延伸部,且在所述上颌支承部与所述下颌支承部之间的角度为第1角度的第1状态下,位于所述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的前方,在所述上颌支承部与所述下颌支承部之间的角度为大于所述第1角度的第2角度的第2状态下,位于所述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之间,在所述上颌支承部与所述下颌支承部之间的角度为大于所述第2角度的第3角度的第3状态下,位于所述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的后方。
优选的是,包括:止动部,其设置于所述上颌支承部,具有朝下面;以及止动承接部,其设置于所述下颌支承部,具有在所述第1状态下与所述朝下面抵接的朝上面。
优选的是,所述髁道部具有从所述下颌后方延伸部的后侧向后侧延伸的上壁部和下壁部,且截面为U字型,所述髁突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在所述髁道部的所述上壁部与所述下壁部之间的前侧,所述上壁部与所述下壁部之间的距离随着从前侧趋向后侧而变窄,所述髁突部在所述第1卡合部或所述第2卡合部越过所述卡合承接部时,使所述上壁部和所述下壁部弹性变形,以在所述上壁部与所述下壁部之间从所述前侧向所述后侧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第2卡合部的前端的从所述轴线起的径向距离大于所述第1卡合部的前端的从所述轴线起的径向距离。
优选的是,所述髁突部从所述上颌后方延伸部的后侧向左右方向突出。
优选的是,所述上颌固定部中的用于向设置于所述上颌模型的螺栓孔中插入螺栓的第1模型安装用孔、或所述下颌固定部中的用于向设置于所述下颌模型的螺栓孔插入螺栓的第2模型安装用孔中的至少一方为U字型。
优选的是,所述上颌支承部及所述下颌支承部分别为一体成形的树脂制部件。
发明效果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支承轴体的端部以外的部位相对于支承轴体进行装拆的咬合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立体图。
图2是咬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咬合器的背面图。
图4是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使上颌支承部与下颌支承部闭合的状态的图,(A)为整体图,(B)为关节部的放大图。
图5是支承轴体固定部件的主体部的后视图。
图6的(A)是说明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从下槽侧朝向上槽17并从窄幅部侧插入的状态的图,(B)是说明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从下槽侧朝向上槽17并从宽幅部侧插入的状态的图。
图7的(A)是示出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从下槽侧朝向上槽并从窄幅部侧插入的状态的图,(B)是示出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从下槽侧朝向上槽并从宽幅部侧插入的状态的图。
图8是说明下槽、宽幅部、窄幅部的宽度的关系的图。
图9是说明上槽、宽幅部、窄幅部的宽度的关系的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上颌支承部与下颌支承部之间的角度θ为θ2的情况的图,(A)为整体图,(B)为关节部的放大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上颌支承部与下颌支承部之间的角度θ为θ3的情况的图,(A)为整体图,(B)为关节部的放大图。
图12是实施方式的咬合器的侧视图,是示出上颌支承部与下颌支承部之间的角度θ为θ4的情况的图,(A)为整体图,(B)为关节部的放大图。
图13是说明向咬合器安装支承轴体的图。
图14是示出咬合器相对于支承轴体固定部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咬合器1。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咬合器1安装于支承轴体7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从咬合器1拆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将咬合器1从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拆下后的状态的背面图。图4是示出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从咬合器1拆下且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闭合的状态的图,(A)为整体图,(B)为关节部的放大图。
咬合器1包括上颌模型40、支承上颌模型40的上颌支承部10、下颌模型50、支承下颌模型50的下颌支承部20、以及用于将上颌支承部10及下颌支承部20固定于支承轴体70的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
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的后侧以能够以左右延伸的轴线A为中心在关节部30处旋转的方式连结。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固定在咬合器1上的上颌模型40及下颌模型50的配置前齿的一侧设为前方,以规定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
另外,对于左右对称地成对设置并在图中示出左右双方的部件,在图中,在附图标记的末尾标注表示右侧的R或表示左侧的L。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若无需特别地区分左右来进行说明,则不标注表示右侧的R或表示左侧的L而合并说明。
(上颌支承部10)
上颌支承部10由硬质的合成树脂一体成形,包括供上颌模型40固定的板状的上颌固定部11、从上颌固定部11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12、以及连结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12彼此的上连结部13。
(上颌固定部11)
上颌固定部11为横长的矩形板状。在上颌模型40上左右对称地设有2个螺栓孔(未图示)。上颌固定部11设有用于将螺栓插入到设置于上颌模型40的螺栓孔中的2个上模型安装用孔111a。
上颌固定部11的2个上模型安装用孔111a均为向下方开口的U字型。
(上颌后方延伸部12)
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12从上颌固定部11的后面中的长尺寸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向后方延伸。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12如图4所示,在使固定于上颌固定部11的上颌模型40水平的状态下朝向斜下后方延伸。
(上连结部13)
上连结部13为连结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12的后侧的部分,包括:一对后圆柱部14,其分别设置在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12的后侧;上侧凹部15,其连结后圆柱部14彼此;球状的一对髁突部31,其从后圆柱部14向左右延伸;以及止动部19,其向上侧凹部15的前方延伸。
(第1卡合部61、第2卡合部62、第3卡合部63)
在左侧的后圆柱部14L的左侧的下部设有向也作为后圆柱部14L的轴线的轴线A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卡合部61L、第2卡合部62L、第3卡合部63L。在右侧的后圆柱部14R的右侧的下部也同样地,设有向也作为后圆柱部14R的轴线的轴线A的径向外侧突出的3个第1卡合部61R、第2卡合部62R、第3卡合部63R。
如图4所示,在上颌模型40与下颌模型50闭合的状态(安装于双方的齿接触的状态)下,第1卡合部61及第2卡合部62设置在后圆柱部14的下部,第3卡合部63设置在后圆柱部14的上部。
另外,第2卡合部62的前端的从轴线A起的径向距离大于第1卡合部61的前端的从轴线A起的径向距离。
(上侧凹部15)
如图2中最为清楚地所示,上侧凹部15连结后圆柱部14R与后圆柱部14L,且为外表面(前面)向前方突出、内表面(后面)向前方凹陷的U字型。在上侧凹部15的内表面中的相互相对的左右部分设有上下延伸且上端不贯通而下端贯通的上槽17。
(髁突部31)
髁突部31为关节部30的一部分。髁突部31为从后圆柱部14向左右延伸的球状部件,右侧的髁突部31R从在右侧的上颌后方延伸部12的后部设置的后圆柱部14向右侧突出,左侧的髁突部31L从在左侧的上颌后方延伸部12的后部设置的后圆柱部14向左侧突出。
(止动部19)
止动部19(如图4所示)具有从上侧凹部15朝向前方突出延伸的朝下面19a。
(下颌支承部20)
下颌支承部20由硬质的合成树脂一体成形,包括供下颌模型50固定的板状的下颌固定部21、从下颌固定部21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22、以及连结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22彼此的下连结部23。
(下颌固定部21)
下颌固定部21为横长的矩形板状。下颌模型50左右对称地设有2个螺栓孔(未图示)。下颌固定部21设有用于将螺栓插入到设置于下颌模型50的螺栓孔中的2个下模型安装用孔211a。
下颌固定部21的2个下模型安装用孔211a均为向上方开口的U字型。
(下颌后方延伸部22)
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22从下颌固定部21的后面中的长尺寸方向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向后方延伸。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22在使固定于下颌固定部21的下颌模型50水平的状态下朝向斜上后方延伸。
(下连结部23)
下连结部23在连结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22的后侧的部分在比髁道部32稍靠下方处向左右延伸。下连结部23包括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22侧的卡合承接部33和设置在两侧的卡合承接部33之间的下侧凹部35。
(髁道部32)
髁道部32也为关节部30的一部分,为分别设置在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22的后侧的成对部件,且为设置在下颌后方延伸部22的后侧的U字型部件,为包括侧面观察时后侧朝向斜后上方延伸的上壁部32a和下壁部32b并朝向斜后上方开放的大致U字型。
髁道部32的基端侧(前侧)的内表面成为与髁突部31的形状对应的凹曲面部。
髁道部32的上壁部32a与下壁部32b的间隔从髁突部31的直径r起随着趋向后侧而逐渐变窄。
在上壁部32a与下壁部32b的相对面的后侧分别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有上部突部36a和下部突部36b。上部突部36a与下部突部36b的间隔w小于髁突部31的直径r,即w<r。
髁道部32将髁突部31保持在前侧(基端侧),从而下颌支承部20被以能够以轴线A为中心相对于上颌支承部10转动的方式支承。
(卡合承接部33)
一对卡合承接部33如上所述设置在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22中的相互相对的侧面的与髁道部32相比稍靠下方处,与轴线A正交的截面为大致矩形。
(下侧凹部35)
下侧凹部35为设置在一对卡合承接部33之间的U字型部件,与上侧凹部15大致同样地,外表面向前方突出且内表面向前方凹陷。
在下侧凹部35的内表面中的相互相对的左右部分形成有上下延伸且上端及下端贯通的下槽34。在下颌支承部20与上颌支承部10成规定角度的情况下,下槽34与上槽17排列在同一直线上。
(止动承接部24)
下侧凹部35的前侧成为止动承接部35a,其朝上面35aa在图4所示的上颌支承部与下颌支承部闭合的状态(闭状态)下,与止动部19的朝下面19a抵接。
(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
图1所示的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包括设有前后延伸的螺纹孔81a的主体部81和与螺纹孔81a螺合的螺丝部件82。图5是示出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的图,(A)为从前后方向中的一方观察的图,(B)为背面图,(C)为从前后方向中的另一方观察的图。
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的主体部81具有分别设置在左右方向的宽幅部84和从宽幅部84连续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窄幅部85。
螺丝部件82包括与螺纹孔81a螺合的螺丝部82a和在螺丝部82a的后端设置的螺丝转动部82b。
图6的(A)是说明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从下槽34侧朝向上槽17并从窄幅部85侧插入的状态的图,图6的(B)是说明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从下槽34侧朝向上槽17并从宽幅部84侧插入的状态的图。
图7是说明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的宽幅部84和窄幅部85的长度(上下方向的长度)的图,(A)为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从下槽34侧朝向上槽17并从窄幅部85侧插入的状态,(B)为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从下槽34侧朝向上槽17并从宽幅部84侧插入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图7的(A)、(B)均为上槽17与下槽34排列在大致一条直线上的状态。
如图所示,在上槽17与下槽34大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时,上槽17与下槽34之间存在间隙T,将该间隙的长度设为TL。若将上槽17的长度设为UL、将下槽34的长度设为DL、将宽幅部84的长度设为LL、将窄幅部85的长度设为SL,则在实施方式中存在以下的关系。
LL<UL+TL<SL+LL且SL<UL+TL+DL …(1)
需要说明的是,虽不限定于此,但在实施方式中,存在SL<UL、LL>SL、LL≒UL的关系。
图8是说明下槽34、宽幅部84、窄幅部85的宽度的关系的图。图9是说明上槽17、宽幅部84、窄幅部85的宽度的关系的图。
(下槽34)
下槽34的内表面包括前面34f、后面34b、侧面34s。
左右设置的窄幅部85的外缘间距离SW比左右设置的下槽34的后面的内缘间距离DWI短。
左右设置的宽幅部84的外缘间距离LW比左右设置的下槽34的后面的内缘间距离DWI长。
即,若将左右设置的下槽34的侧面间的距离设为DWO,则存在以下的关系。
SW<DWI<LW<DWO…(2)
(上槽17)
所述上槽17的内表面包括前面17f、后面17b、侧面17s。
左右设置的窄幅部85的外缘间距离SW比左右设置的上槽17的后面的内缘间距离UWI长。
左右设置的宽幅部84的外缘间距离LW比左右设置的上槽17的后面的内缘间的距离UWI长。
即,若将左右设置的上槽17的侧面间的距离设为UWO,则存在以下的关系。
UWI<SW<LW<UWO…(3)
(固定状态)
根据以上关系,在从下槽34侧朝向上槽17并从窄幅部85侧插入的图7的(A)的情况下,位于窄幅部85之下的宽幅部84与上槽17及下槽34卡合。因此,成为设有上槽17的上颌支承部被宽幅部84限制移动且设有下槽34的下颌支承部20也被宽幅部84限制移动的固定状态。
(转动状态)
另一方面,在从下槽34侧朝向上槽17并从宽幅部84侧插入的图7的(B)的情况下,宽幅部84与上槽17卡合。因此,设有上槽17的上颌支承部被限制移动。但是,窄幅部85的位于与下槽34对应的位置的背面未被下槽34的后面34b覆盖,因此设有下槽34的下颌支承部20能够向前方转动。
接下来,说明咬合器1的组装步骤。
(上颌模型40向上颌固定部11的固定)
将上颌固定部11配置在上颌模型40的后面,进行上颌模型40的一对螺栓孔(未图示)与上颌固定部11的一对上模型安装用孔111a的对位。
通过从上颌固定部11的一对上模型安装用孔111a将螺栓111螺合到上颌模型40的螺栓孔中,从而将上颌模型40固定在上颌固定部11的前面。
(下颌模型50的下颌固定部21的固定)
另外,将下颌固定部21配置在下颌模型50的后面,进行下颌模型50的一对螺栓孔(未图示)与下颌固定部21的一对下模型安装用孔211a的对位。
通过从下颌固定部21的一对下模型安装用孔211a将螺栓211螺合到下颌模型50的螺栓孔(未图示)中,从而将下颌模型50固定在下颌固定部21的前面。
此时,上颌固定部11的上模型安装用孔111a及下颌固定部21的下模型安装用孔211a为U字型,因此上颌模型40的螺栓孔与下颌模型50的螺栓孔容易对位。
另外,在上颌模型40与上颌支承部10分离或下颌模型50与下颌支承部20分离的情况下,由于上颌固定部11及下颌固定部21的上模型安装用孔111a、下模型安装用孔211a为U字型,因此即使不将螺栓111、211从上颌模型40及下颌模型50完全拆下而仅是松开也能够实现分离。因而,能够容易地将不同的上颌模型40安装于上颌支承部10、将不同的下颌模型50的安装于下颌支承部20。
上颌固定部11的上模型安装用孔111a为向下方开口的U字型,因此,首先将螺栓111插入上颌模型40的螺栓孔中,并保持为上颌模型40的后面与螺栓头之间隔开间隙的状态。接下来,从上方将上颌固定部11插入该间隙中。然后,通过进一步螺合螺栓111而将上颌支承部10安装于上颌模型40。
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上颌固定部11向上颌模型40的安装。
另外,下颌固定部21的下模型安装用孔211a也为向上方开口的U字型,因此,首先将螺栓211插入于下颌模型50的螺栓孔,并保持为下颌模型50的后面与螺栓头之间隔开间隙的状态。接下来,从下方将下颌模型50插入该间隙。然后,通过进一步螺合螺栓211,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下颌固定部21向下颌模型50的安装。
(髁突部31向髁道部32的安装)
接下来,将一对髁突部31分别安装到一对髁道部32。
具体来说,将髁突部31从U字型的髁道部32的上部突部36a与下部突部36b之间的后侧插入。此时,上部突部36a与下部突部36b的间隔w小于髁突部31的直径r,因此在将髁突部31向上部突部36a与下部突部36b之间插入时,上壁部32a与下壁部32b弹性变形而相互的间隔张开,髁突部31越过上部突部36a及下部突部36b而插入到U字型的内部。
并且,在髁突部31向髁道部32的U字型的底部(基端侧、前侧)移动时,上壁部32a与下壁部32b从弹性变形恢复为初始状态,恢复为上部突部36a与下部突部36b的间隔w小于髁突部31的直径r的状态。由此,髁突部31除非受到外力,否则不会脱落。
由此,由髁突部31和髁道部32构成关节部30,髁突部31被以能够在髁道部32的U字型的底部(基端侧、前侧)旋转方式保持。并且,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的后侧以能够以左右延伸的轴线A为中心在关节部30处旋转的方式连结。
(第1状态)
图4所示的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闭合的第1状态(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之间的角度θ为θ1)为上颌模型40与下颌模型50为有牙颌的情况下的正常的咬合位置。
此时,从在后圆柱部14的下部设置的轴线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卡合部61及第2卡合部62位于截面矩形的卡合承接部33的后方。
若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向相互分开的方向(θ变为大于θ1的方向,图4的(B)的箭头X1方向)移动,则第1卡合部61与卡合承接部33抵接。
要进一步使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向相互分开的方向移动,需要第1卡合部61越过卡合承接部33,此时,髁突部31使上壁部32a和下壁部32b弹性变形以在以箭头X2所示的U字的间隙中向后方移动。
因此,例如,除非操作者有意地施加力将其打开,否则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不会打开。
另外,在图4所示的第1状态(为有牙颌的正常的咬合位置)下,止动部19的朝下面19a与止动承接部35a的朝上面35aa抵接。因此,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上颌模型40与下颌模型50)不会进一步靠近。因而,例如,即使在上颌模型40与下颌模型50中的至少一方为无牙颌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在图4所示的有牙颌的情况下的正常的咬合位置。
(第2状态)
图10是咬合器1的侧视图,是示出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之间的角度θ为大于θ1的第2角度θ2的情况的图,(A)为整体图,(B)为关节部的放大图。
在操作者从图4所示的状态有意地施加力时,髁突部31使上壁部32a和下壁部32b弹性变形以向U字的间隙的后方移动,第1卡合部61越过卡合承接部33的角部,成为图10所示的状态。
此时,卡合承接部33的后上方的角部位于第1卡合部61与第2卡合部62之间。髁突部31未与U字的间隙的底部(基端侧、前侧)完全抵接,上壁部32a与下壁部32b为微小弹性变形的状态。因此,在上壁部32a与下壁部32b欲恢复为初始状态的力的作用下,髁突部31被向图中箭头X3方向按压。
因此,第1卡合部61被向卡合承接部33侧按压,上颌支承部10和下颌支承部20成为固定在图10的位置的状态。
(第3状态)
图11是咬合器1的侧视图,是示出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之间的角度θ为大于θ2的θ3的情况的图,(A)为整体图,(B)为关节部的放大图。
在操作者从图10所示的状态有意地施加力时,髁突部31使上壁部32a和下壁部32b弹性变形以向U字的间隙的后方移动,第2卡合部62越过卡合承接部33的角部,成为图11所示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2卡合部62的前端的从轴线A起的径向距离y2(如图4的(b)所示)大于第1卡合部61的前端的从髁突部31中心起的径向距离y1(图4的(b)所示),因此,与从图4的第1状态变为图10的第2状态的情况相比,在从第2状态变为第3状态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力。
在图11的状态下,上颌模型40由于自重而被向使角度θ减小的方向施加力。但是,第2卡合部62的后边与卡合承接部33的上表面抵接。髁突部31无法在上颌模型40的自重程度的力的作用下使上壁部32a及下壁部32b弹性变形以向U字的间隙的后方移动,上颌支承部10和下颌支承部20被保持在图11的位置。
(第4状态)
图12是咬合器1的侧视图,是示出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之间的角度θ为大于θ3的第4角度θ4的情况的图,(A)为整体图,(B)为关节部的放大图。
在操作者从图11的状态使上颌支承部10以相对于下颌支承部20的角度θ增大的方式旋转并达到第4角度θ4时,第3卡合部63与卡合承接部33的后角部抵接而不会进一步旋转。
像这样,由于能够将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之间以第1状态θ1、第2状态θ2、第3状态θ3、第4状态θ4保持,因此能够在与用途相应的位置保持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之间的角度,在制作假牙、牙科修复物等的情况下容易作业。
图13是说明支承轴体70向咬合器1安装的方法的图。
(支承轴体70)
支承轴体70为圆柱状,在圆周的一部分沿长尺寸方向设有平坦部71。在平坦部71设有螺丝插入用孔72。
支承轴体70的圆周的弯曲与上侧凹部15及下侧凹部35(图13中未图示)的内表面(后面)的弯曲大致一致。
在使支承轴体70与在上颌支承部10及下颌支承部20的后部设置的上侧凹部15及下侧凹部35的内表面抵接而使上颌支承部10与下颌支承部20成为一定的角度θ5时,上槽17与下槽34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以图6的(A)和(B)中的某一状态,以将主体部81的宽幅部84及窄幅部85插入该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上槽17和下槽34中的方式安装主体部。
并且,当在螺丝部82a的前端插入于螺丝插入用孔72中的状态下旋转螺丝转动部82b时,螺丝部82a的前端被向螺丝插入用孔72插入,咬合器1被保持在支承轴体70的规定位置。
通常,保持咬合器的支承轴体的下端直立设置于固定台,并在上端安装有头部。另外,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通常的咬合器在后部设有上下延伸的贯通孔。并且,在相对于咬合器装拆支承轴体时,将头部从支承轴体拆下,从支承轴体的上端向咬合器的贯通孔插入,并使咬合器滑动到恰当的水平位置。因此,在向支承轴体装拆咬合器时,必须将头部从支承轴体拆下。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从上槽17及下槽34拆下。然后,使支承轴体70向与支承轴体70的轴正交的水平方向后侧(与上颌模型40及下颌模型50相反侧)相对移动,从作为凹陷部的上侧凹部15和下侧凹部35移动。由此,无需将未图示的头部、固定台从支承轴体70拆下就能够从支承轴体70相对于咬合器1进行装拆。因此装拆容易。
并且,如上所述,当如图6的(A)所示从下槽34侧朝向上槽17并从窄幅部85侧插入时,成为图7的(A)的状态。在该情况下,位于窄幅部85之下的宽幅部84与上槽17及下槽34卡合。因此,成为设有上槽17的上颌支承部10被宽幅部84限制移动且设有下槽34的下颌支承部20也被宽幅部84限制移动的固定状态。
当如图6的(B)所示从下槽34侧朝向上槽17并从宽幅部84侧插入时,成为图7的(B)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宽幅部84与上槽17卡合。因此,设有上槽17的上颌支承部10被限制移动。但是,窄幅部85的位于与下槽34对应的位置的背面未被下槽34的后面34b覆盖,因此设有下槽34的下颌支承部20能够向前方转动。
因此,根据使用者的用途,能够通过改变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相对于下槽34及上槽17的插入方向,从而在保持于支承轴体70的状态下选择使下颌支承部20固定还是将其设为能够转动。
图14是示出松开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的情况下的咬合器1的状态的图。根据实施方式,上槽17的上端未开口。因此,如图所示,上槽17的上端壁17a与主体部81的宽幅部84(根据朝向而为窄幅部85)的上端抵接而被支承。因此,在使螺丝转动部82b旋转以将支承轴体固定部件80松开时,咬合器1由于重力而被朝向下方施加力,但只要作业人员保持螺丝转动部82b,就能够防止咬合器1落下。
以上,对本发明的咬合器1的优选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方式实施。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在上颌支承部10设有髁突部31、在下颌支承部20设有髁道部32,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在上颌支承部设置髁道部、在下颌支承部设置突出部。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使髁突部31构成为球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圆柱状。
本发明适合用于教育实习及指导使用的实习用咬合器、及假牙、制作牙科修复物的情况下使用的技工用的咬合器。
附图标记说明
1 咬合器
10 上颌支承部
11 上颌固定部
12 上颌后方延伸部
13 上连结部
14 后圆柱部
14L 后圆柱部
14R 后圆柱部
15 上侧凹部
17 上槽
17a 上端壁
19 止动部
19a 朝下面
20 下颌支承部
21 下颌固定部
22 下颌后方延伸部
23 下连结部
24 止动承接部
30 关节部
31 髁突部
31L 髁突部
31R 髁突部
32 髁道部
32a 上壁部
32b 下壁部
33 卡合承接部
34 下槽
34b 后面
34f 前面
34s 侧面
35 下侧凹部
35a 止动承接部
35aa 朝上面
36a 上部突部
36b 下部突部
40 上颌模型
50 下颌模型
61 第1卡合部
61L 第1卡合部
61R 第1卡合部
62 第2卡合部
62L 第2卡合部
62R 第2卡合部
63 第3卡合部
63L 第3卡合部
63R 第3卡合部
70 支承轴体
71 平坦部
72 插入用孔
80 支承轴体固定部件
81 主体部
81a 螺纹孔
82 螺丝部件
82a 螺丝部
82b 螺丝转动部
84 宽幅部
85 窄幅部
111 螺栓
111a 上模型安装用孔
211 螺栓
211a 下模型安装用孔

Claims (11)

1.一种咬合器,包括:
上颌支承部,其在前侧固定上颌模型,在后侧设有向前方凹陷的上侧凹部;
下颌支承部,其在前侧固定下颌模型,在后侧处的所述上侧凹部的下侧设有向前方凹陷的下侧凹部,以能够以左右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上颌支承部摆动的方式连结;以及
支承轴体固定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上侧凹部的后侧及所述下侧凹部的后侧装拆,
在将支承轴体夹入所述上侧凹部及所述下侧凹部与所述支承轴体固定部件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咬合器能够安装在所述支承轴体的规定位置,
所述咬合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侧凹部的内表面中的相互相对的左右部分,分别形成有上下延伸且上端不贯通而下端贯通的上槽,
在所述下侧凹部的内表面中的相互相对的左右部分,分别形成有上下延伸且上端及下端贯通的下槽,该下槽在所述下颌支承部与所述上颌支承部成规定角度的情况下与所述上槽排列在同一直线上,
所述支承轴体固定部件包括:
主体部;以及
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左右的宽幅部及从所述宽幅部连续延伸的窄幅部,
所述支承轴体固定部件以所述宽幅部在上的状态从所述下颌支承部的所述下槽侧朝向所述上颌支承部的所述上槽插入,在所述宽幅部的上端与所述上槽的上端抵接时,所述宽幅部与所述上槽卡合且与所述下槽不卡合,从而所述下颌支承部能够在安装于所述支承轴体的状态下向前方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支承轴体固定部件以所述窄幅部在上的状态从所述下颌支承部的所述下槽侧朝向所述上颌支承部的所述上槽插入,在所述窄幅部的上端与所述上槽的上端抵接时,所述宽幅部与所述上槽及所述下槽卡合,从而所述下颌支承部在安装于所述支承轴体的状态下无法向前方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槽的内表面包括前面、后面、侧面,
在将所述上槽与所述下槽大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时的所述上槽与所述下槽之间的间隙的长度设为TL、将所述上槽的长度设为UL、将所述下槽的长度设为DL、将所述宽幅部的长度设为LL、将所述窄幅部的长度设为SL时,满足
LL<UL+TL<SL+LL且SL<UL+TL+DL
的关系,
在将左右设置的所述窄幅部的外缘间距离设为SW、将左右设置的所述下槽的后面的内缘间距离设为DWI、将左右设置的所述宽幅部的外缘间距离设为LW、将左右设置的所述下槽的侧面间的距离设为DWO时,满足
SW<DWI<LW<DWO
的关系,
在将左右设置的所述上槽的后面的内缘间距离设为UWI、将左右设置的所述上槽的侧面间的距离设为UWO时,满足
UWI<SW<LW<UWO
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颌支承部包括:
上颌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上颌模型;
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其从所述上颌固定部的左右两端向后方延伸;
上连结部,其连结所述一对上颌后方延伸部的后端;以及
髁突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连结部的左右两端,
所述下颌支承部包括:
下颌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下颌模型;
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其从所述下颌固定部向后方延伸;
下连结部,其连结所述一对下颌后方延伸部的后端;以及
髁道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下连结部的左右两端,将所述髁突部以能够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
所述上侧凹部设置在所述上连结部,
所述下侧凹部设置在所述下连结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颌支承部具备向所述轴线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卡合部及第2卡合部,
所述下颌支承部具备卡合承接部,所述卡合承接部设置于所述下颌后方延伸部,且
在所述上颌支承部与所述下颌支承部之间的角度为第1角度的第1状态下,位于所述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的前方,
在所述上颌支承部与所述下颌支承部之间的角度为大于所述第1角度的第2角度的第2状态下,位于所述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之间,
在所述上颌支承部与所述下颌支承部之间的角度为大于所述第2角度的第3角度的第3状态下,位于所述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的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止动部,其设置于所述上颌支承部,具有朝下面;以及
止动承接部,其设置于所述下颌支承部,具有在所述第1状态下与所述朝下面抵接的朝上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髁道部具有从所述下颌后方延伸部的后侧向后侧延伸的上壁部和下壁部,且截面为U字型,
所述髁突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在所述髁道部的所述上壁部与所述下壁部之间的前侧,
所述上壁部与所述下壁部之间的距离随着从前侧趋向后侧而变窄,
所述髁突部在所述第1卡合部或所述第2卡合部越过所述卡合承接部时,使所述上壁部和所述下壁部弹性变形,以在所述上壁部与所述下壁部之间从所述前侧向所述后侧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合部的前端的从所述轴线起的径向距离大于所述第1卡合部的前端的从所述轴线起的径向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髁突部从所述上颌后方延伸部的后侧向左右方向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颌固定部中的用于向设置于所述上颌模型的螺栓孔中插入螺栓的第1模型安装用孔、或
所述下颌固定部中的用于向设置于所述下颌模型的螺栓孔插入螺栓的第2模型安装用孔中的至少一方为U字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咬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颌支承部及所述下颌支承部分别为一体成形的树脂制部件。
CN201880098106.6A 2018-09-27 2018-09-27 咬合器 Active CN1127706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6024 WO2020065847A1 (ja) 2018-09-27 2018-09-27 咬合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0693A true CN112770693A (zh) 2021-05-07
CN112770693B CN112770693B (zh) 2022-06-03

Family

ID=69950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8106.6A Active CN112770693B (zh) 2018-09-27 2018-09-27 咬合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51808B2 (zh)
CN (1) CN112770693B (zh)
WO (1) WO20200658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04783A1 (en) * 2020-08-05 2022-09-29 Nissin Dental Products Inc. Dental model and articulat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1339B1 (en) * 1997-01-15 2001-05-15 Floyd E. Skarky Dental device for positioning the mandible and the maxilla in centric relation and methods for using same
KR20100135471A (ko) * 2009-06-17 2010-12-27 주식회사 덴트컴 교합기
CN102348428A (zh) * 2009-03-11 2012-02-08 株式会社宝元丹特尔 牙模咬合器
CN102631248A (zh) * 2011-02-14 2012-08-15 株式会社日进 咬合器
CN103027759A (zh) * 2011-10-09 2013-04-10 日进教学器材(昆山)有限公司 可调节式咬合器
CN103857360A (zh) * 2011-10-14 2014-06-11 金世勋 咬合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19936A1 (en) * 2011-02-28 2012-08-30 Trimunt Corporation Articulator
JP6374181B2 (ja) * 2014-02-24 2018-08-15 学校法人神奈川歯科大学 歯科用マネキ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31339B1 (en) * 1997-01-15 2001-05-15 Floyd E. Skarky Dental device for positioning the mandible and the maxilla in centric relation and methods for using same
CN102348428A (zh) * 2009-03-11 2012-02-08 株式会社宝元丹特尔 牙模咬合器
KR20100135471A (ko) * 2009-06-17 2010-12-27 주식회사 덴트컴 교합기
CN102631248A (zh) * 2011-02-14 2012-08-15 株式会社日进 咬合器
CN103027759A (zh) * 2011-10-09 2013-04-10 日进教学器材(昆山)有限公司 可调节式咬合器
CN103857360A (zh) * 2011-10-14 2014-06-11 金世勋 咬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065847A1 (ja) 2021-08-30
WO2020065847A1 (ja) 2020-04-02
CN112770693B (zh) 2022-06-03
JP6951808B2 (ja) 2021-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37567B2 (ja) 咬合スプリント装置
JP5038329B2 (ja) 歯列不正を処置するための歯列矯正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US11389322B2 (en) Set of mandibular advancement splints with adjustable advancement, kit for mandibular advancement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mandibular advancement using same
JPH07194629A (ja) 咬合器の器具保持装置
US6234794B1 (en) Articulator
KR100976044B1 (ko) 교합기
CN112770693B (zh) 咬合器
KR200183333Y1 (ko) 하악의 중심위 악간관계 기록장치
KR20170107613A (ko) 치과용 교합기
US20120164595A1 (en) Articulator
CN211325746U (zh) 用于推磨牙向后的器械
JPH0638990A (ja) 歯咬合器
KR101472808B1 (ko) 교합기
KR101515215B1 (ko) 교합기
WO2010104261A1 (ko) 치아모형 교합기
KR101529231B1 (ko) 상악 모델 장착용 기준부재가 구비된 교합기
US7083410B2 (en) Dental articulator
KR20110024924A (ko) 교합기
KR101686844B1 (ko) 치아배열에 용이한 상악 모델 장착용 기준부재가 구비된 교합기
JP3122411U (ja) ブラケット取付具
KR100927245B1 (ko) 교합기
US7273372B2 (en) Dental articulator
KR100955320B1 (ko) 교합기
KR20120093077A (ko) 교합기
US5314332A (en) Dental articul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