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3061B -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3061B
CN112753061B CN201880097991.6A CN201880097991A CN112753061B CN 112753061 B CN112753061 B CN 112753061B CN 201880097991 A CN201880097991 A CN 201880097991A CN 112753061 B CN112753061 B CN 1127530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region
display device
display unit
cuto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79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53061A (zh
Inventor
中村智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53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3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53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30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8Tiled display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4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is selected from a number of characters arranged one beside the other, e.g. on a common c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50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devices, each device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7/00 or H01L29/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10K77/111Flexible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26Layer connectors, e.g. plate connectors, solder or adhesive laye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31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3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layer connector
    • H01L2224/321Disposition
    • H01L2224/32135Disposition the layer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 H01L2224/32145Disposition the layer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the bodies being stack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26Layer connectors, e.g. plate connectors, solder or adhesive laye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31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3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layer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以使显示区域的显示面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连结的多个显示体,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显示体包括所述显示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以及所述边框区域中的端子区域,将形成有所述端子区域的面设为第一面,所述多个显示体包含第一显示体和第二显示体,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显示区域中设有第一切口部,在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边框区域中设有所述第一切口部的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在所述第二显示体的所述边框区域中设有第二切口部的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一方被折回,且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形成接合部,所述第一切口部和所述第二切口部形成所述显示装置的通孔。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了各种平板显示器,尤其是具备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具备无机发光二极管的无机EL显示装置等EL显示装置等,由于能够实现高画质化及低耗电化,所以备受关注。
然而,在包括在真空下使用蒸镀用掩模形成高精细的蒸镀膜的工序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难以在大型的母基板(也称为母板)上形成均匀且高精细的蒸镀膜,因此难以实现显示装置的大型化、低成本化。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利用多个柔性电路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B)连结多个显示模块,增大了其显示尺寸的电子装置。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一个柔性电路基板上共通连接有红色用显示面板、绿色用显示面板和蓝色用显示面板的构成,并记载了根据该构成能够削减所使用的柔性电路基板的数量。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通过弯曲可弯曲性的显示面板而形成的筒状的显示装置。
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发光颜色不同的有机EL面板的连接结构,并记载了根据该连接结构,能够防止误布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0-160489号”(2010年7月22日公开)”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9-282432号”(2009年12月3日公开)”
专利文献3:日本再公表专利公报“特开2016-167049号(2016年9月15日公开)”
专利文献4: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103023号(2014年6月5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中,要求设置用于配置其他电子设备等的通孔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以使显示区域的显示面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连结的多个显示体,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显示体包括所述显示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以及所述边框区域中的端子区域,将形成有所述端子区域的面设为第一面,所述多个显示体包含第一显示体和第二显示体,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显示区域中设有第一切口部,在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边框区域中设有所述第一切口部的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在所述第二显示体的所述边框区域中设有所述第二切口部的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一方被折回,且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形成接合部,所述第一切口部和所述第二切口部形成所述显示装置的通孔。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为包括以使显示区域的显示面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连结的多个显示体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显示体包括所述显示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以及所述边框区域中的端子区域,将形成有所述端子区域的面设为第一面,所述显示体包含第一显示体和第二显示体,在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显示区域中设置第一切口部,折回在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边框区域中设有所述第一切口部的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在所述第二显示体的所述边框区域中设有所述第二切口部的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一方,且使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接合,使所述第一切口部和所述第二切口部形成为所述显示装置的通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显示区域上设置通孔。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若干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2的(a)是示出本发明的若干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设备(有源区域)的构成例的剖面图;(b)是示出本发明的若干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设备(有源区域)的制造途中的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若干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设备(非有源区域)的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结前的显示单元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结工序和安装工序的剖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设备的构成例的(a)从显示面一侧观察的俯视图;(b)剖面图;以及(c)从显示面的相反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以及信号线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图5所示的连结工序的各种变形例中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图5所示的连结工序的各种变形例中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10是示出图5所示的连结工序的各种变形例中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11是示出图5所示的连结工序的各种变形例中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12是示出变形例涉及的显示设备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变形例涉及的显示设备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变形例涉及的显示设备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变形例涉及的显示设备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变形例涉及的显示设备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结工序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7的(b)所示的连结工序的剖面图。
图19是示出了如图17的(b)所示连结的显示单元的构成例的(a)包围A的放大图;(b)沿线B-B'截取的剖面图;(c)沿线C-C'截取的剖面图;以及(d)沿线D-D'截取的剖面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设备1的构成例的(a)从显示面侧观察的俯视图;以及(b)从显示面的相反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图18所示的连结工序的各种变形例中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22是示出图18所示的连结工序的各种变形例中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23是示出图18所示的连结工序的各种变形例中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24是示出图18所示的连结工序的各种变形例中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25是从显示面的相反侧观察的俯视图,其示出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涉及的连结的组合的一例。
图26是示出图25中连结的(a)第一种显示单元和(b)第二种显示单元的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若基于图1至图2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则如下所述。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对与在特定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具有同一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路基板的一例,以柔性电路基板(FlexiblePrinted Circuit Board;FPCB)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非柔性电路基板。
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体的一例,以柔性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面板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有机EL以外的其它柔性显示面板(可弯曲性显示面板)。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具备多个显示单元(可弯曲性显示体)的显示设备(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图2的(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有源区域)的构成例的剖面图,图2的(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有源区域)的制造途中的构成例的剖面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非有源区域)的构成例的剖面图。图4是示出连结前的显示单元的构成例的俯视图。
如图1和图2的(b)所示,首先,在透光性的支撑体50(例如,玻璃基板)上形成树脂层12(步骤S1)。接着,形成阻挡层3(步骤S2)。接着,形成TFT层4(步骤S3)。接着,形成发光元件层(例如,OLED元件层)5(步骤S4)。接着,形成密封层6(步骤S5)。接着,在密封层6上通过粘接层8贴附上表面膜9(步骤S6)。
接着,隔着支撑体50将激光照射到树脂层12的下表面(步骤S7)。此处,通过树脂层12吸收照射于支撑体50的下表面且透过了支撑体50的激光,树脂层12的下表面(与支撑体50之间的界面)因烧蚀而变质,树脂层12与支撑体50间的结合力降低。接着,将支撑体50从树脂层12剥离(步骤S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树脂层12上,在树脂层12上设有从外周侧朝向内侧切口而成的切口部N1、N2。切口部N1、N2通过在步骤S8中从支撑体剥离后树脂层12之后,例如通过切断等形成。
接着,通过粘接层11将下表面膜10(例如,PET)贴附到树脂层12的下表面上(步骤S9)。接着,将带有下表面膜的层叠体截断并单片化(步骤S10)。接着,剥离TFT层4的端子部Tl、Tr上的上表面膜9,进行端子突出(步骤S11)。接着,通过粘接层38贴附功能薄膜39(步骤S12)。由此,获得图2的(a)和图3所示的、被单片化的可弯曲性显示单元2。接着,连结相邻的显示单元2(步骤S13)。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N1、N2设置在将相邻的显示单元2连结且电接合的多个接合部80之间。
接着,在显示单元2的TFT层4的左侧端子部Tl中的、未与相邻的显示单元2的右侧端子部Tr连接的左侧端子部Tl上安装电子电路基板45(步骤S14)。此外,所述各步骤是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进行的。
作为下表面膜10的材料,可以例举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作为树脂层12的材料可以例举例如,聚酰亚胺、环氧树脂、聚酰胺等。
阻挡层3是在使用显示设备时防止水、杂质到达TFT层4、发光元件层5的层,例如,可以由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氧氮化硅膜、或这些膜的层叠膜构成。无机阻挡层3的厚度例如为50nm~1500nm。
TFT层4包括:半导体膜15;栅极绝缘膜16,形成于半导体膜15的上层;栅极电极G,形成于比栅极绝缘膜16更靠上层;钝化膜18、20,形成于比栅极电极G更靠上层;电容电极B和端子TMl、TMr,形成于比钝化膜18更靠上层;源极布线S和漏极布线D,形成于比钝化膜20更靠上层;以及有机层间膜(平坦化膜)21,形成于比源极布线S和漏极布线D更靠上层。薄层晶体管(TFT)被构成为包含半导体膜15、栅极绝缘膜16和栅极电极G。在TFT层4的端部形成有用于与电子电路基板连接的多个端子TMl/TMr。
半导体膜15由例如低温多晶硅(LTPS)或氧化物半导体构成。也可以设置由低温多晶硅构成的半导体膜15和由氧化物半导体构成的半导体膜15。栅极绝缘膜16可以由例如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SiOx)膜或氮化硅(SiNx)膜、或它们的层叠膜构成。栅极电极G、源极电极S、漏极电极D和端子由例如含有铝(Al)、钨(W)、钼(Mo)、钽(Ta)、铬(Cr)、钛(Ti)、铜(Cu)中的至少一个的金属的单层膜或层叠膜构成。另外,在图2中,以顶栅结构示出将半导体膜15作为沟道的TFT,但是也可以是底栅结构(例如,当TFT的沟道是氧化物半导体时)。
无极绝缘膜16/18/20可以由例如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或它们的层叠膜构成。
平坦化膜21可以由聚酰亚胺、丙烯酸等能够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有源区域(与发光元件层5重叠的区域、显示区域)的平坦化膜21作为发光元件层5的基底发挥功能。
阳极电极22由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和包含Ag的合金的层叠构成,并具有光反射性。
发光元件层5(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层)包括:第一电极22(例如,阳极电极),形成于比平坦化膜21更靠上层;堤23c,覆盖第一电极22的边缘;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层24,形成于比第一电极22更靠上层;以及第二电极25,形成于比EL层24更靠上层,由第一电极22、EL层24和第二电极25构成发光元件(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
非有源区域NA(以下,记载为边框区域NA)。)设置有包围显示区域DA的框状的凸体TK。凸体TK规定有机密封膜27(例如,通过喷墨方式形成的有机膜)的边缘。如图3的(a)、(b)所示,凸体TK的下部由平坦化膜21构成,上部由有机绝缘膜23k构成。
此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N1、N2的周围被边框区域NA包围。此处,阻挡层3、TFT层4、发光元件层5以及密封层6中的至少发光元件层5以及密封层6在切口部N1、N2形成前形成。因此,即使在树脂层12上形成有切口部N1、N2的情况下,发光元件层5的端部也被密封层6覆盖,能够确保密封性。
堤23c和有机绝缘膜23k可以通过同一工艺形成。例如,对显示区域DA和非有源区域NA以喷墨方式涂布聚酰亚胺、丙烯酸等能够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
EL层24通过蒸镀法或喷墨法形成在由堤23c包围的区域(子像素区域)中。当发光元件层5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层时,例如,EL层24构成为从下层侧依次层叠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另外,EL层24的一个以上的层也可以作为共用层(多个像素共用)。
第一电极(阳极)22由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和包含Ag的合金的层叠构成,并具有光反射性。第二电极(例如阴极电极)25是共用电极,能够由ITO(IndiumTin Oxide,氧化铟锡)、IZO(Indium/inc Oxide,氧化铟锌)等透明金属构成。
当发光元件层5为OLED层时,通过阳极电极22与阴极电极25之间的驱动电流,空穴和电子在EL层24内再结合,而由此产生的激子下降到基态来释放光。
此外,发光元件层5并不限定于所述OLED层,可以是无机发光二极管层,也可以是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层。
密封层6包括:第一无机密封膜26,其覆盖堤23c和阴极电极25;有机密封膜27,形成于比第一无机密封膜26更靠上层;以及第二无机密封膜28,其覆盖有机密封膜27。
第一无机密封膜26以及第二无机密封膜28分别由通过例如使用了掩模的CVD法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氧氮化硅膜、或它们的层叠膜构成。有机密封膜27是与第一无机密封膜26和第二无机密封膜28相比厚的透光性的有机绝缘膜,可以通过聚酰亚胺、丙烯酸等能够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例如,将含有这种有机材料的油墨喷墨涂布到第一无机密封膜26之后,通过UV照射使其固化。密封层6(尤其是第一无机密封膜26和第二无机密封膜28)覆盖发光元件层5,并防止水、氧气等异物渗透到发光元件层5中。
此外,上表面膜9通过粘接层8贴附在密封层6上,并作为剥离支撑体50时的支撑材料发挥功能。作为上表面膜9的材料,可以例举处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
下表面膜10用于通过在剥离支撑体50后贴附到树脂层12的下表面来制造柔软性优异的显示装置,作为其材料,可以例举PET等。功能薄膜39具有例如光学补偿功能、触摸传感器功能、保护功能等。
如图3所示,显示单元2具备:左侧端子部Tl,其在左边侧(-X侧)的左侧端部El,在上表面(显示面)设置有左侧端子TMl;以及右侧端子部Tr,其在右边侧(+X侧)的右侧端部Er,在上表面(显示面)设置有右侧端子TMr。另外,虽然在图3中未示出,但显示单元2能够具备:上侧端子部Tu,其在上边侧(+Y侧)的上侧端部、在上表面(显示面)设置有上侧端子TMu;以及下侧端子部Td,其在下边侧(-Y侧)的下侧端部Ed、在上表面(显示面)设置有下侧端子TMd。
如图3的(a)所示,左侧端子部Tl的端子TMl与端子布线TW连接,端子布线TW经由中继布线LW1与从有源区域引出的引出布线DW连接。端子TMl、端子布线TW以及引出布线DW的端面被平坦化膜21覆盖。
如图3的(b)所示,在右边侧的端部Er上,在端子部Tr与显示区域DA之间设置有弯曲部Fr。在弯曲部Fr,下表面膜10和功能膜39(优选为无机绝缘膜16、18、20中的至少1层)被部分地去除。右侧端子部Tr的端子TMr与端子布线TW连接,端子布线TW经由中继布线LWr与从有源区域引出的引出布线DW连接。端子TMI、端子布线TW以及引出布线DW的端面被平坦化膜21覆盖。
左边侧的左侧端子TMl经由左边侧的端子布线TW、中继布线LW1和引出布线DW、有源区域的源极布线S(源极信号线)和栅极布线(栅极信号线)中的沿着从左边侧朝向右边侧的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布线(第一信号线)、右边侧的引出布线DW、中继布线LWr和端子布线TW,与右边侧的右侧端子TMr连接。
在各显示单元2的左侧端子部Tl安装有相邻的另一显示单元2的右侧端子部Tr、或者电子电路基板(例如IC芯片、柔性印刷基板等电子电路基板)。
在各显示单元2的右侧端子部Tr安装有相邻的另一显示单元2的左侧端子部Tl、或者电子电路基板(例如IC芯片、柔性印刷基板等电子电路基板)。或者,各显示单元2的右侧端子部Tr什么都不安装而被切除。
<1-1.连结工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结工序进行说明。连结工序是使多个显示单元2连结并电接合的工序。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连结工序(S13)和安装工序(S14)的剖面图。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设备1的构成例的(a)从显示面一侧观察的俯视图;(b)剖面图;以及(c)从显示面的相反侧观察的俯视图。
首先,如图4以及图5的(a)所示,准备相邻的一对显示单元2。另外,为方便起见,在图4、图5的(a)~(c)以及参照其的记载中,将图4及图5的(a)的左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显示单元2A(第一显示体),将图4及图5(a)的右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显示单元2B(第二显示体)。一对显示单元2A、2B可以是相同的显示单元2,也可以是不同的显示单元2。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具有从外周侧朝向内侧切口而成的切口部N1、N2。然后,在切口部N1、N2的周围形成边框区域NA。另外,显示单元2A的第一切口部N1形成于位于两个右侧端部Er的端子部Tr之间。另外,显示单元2B的第二切口部N2形成于两个左侧端子部Tl之间。此外,在图4的示例中,在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中的任一个上均形成有切口部N1、N2,但切口部N1、N2也可以形成于显示单元2A或显示单元2B中的任一个上。
接着,在位于显示单元2B的左侧端部El的端子部Tl的显示面上贴附各向异性导电膜40(第一接合工序的子工序)。或者,相反地,也可以在位于显示单元2A的右侧端部Er的端子部Tr上贴附各向异性导电膜40。
接着,如图5的(b)所示,以(i)显示面彼此相对的同时,(ii)使显示单元2A的右侧端子部Tr与显示单元2B的左侧端子部Tl重叠的方式将显示单元2A重叠于显示单元2B的上方(显示面侧)。或者,相反地,将显示单元2B重叠于显示单元2A上(显示面侧)。由此,显示单元2A的右侧端子部Tr的显示面与显示单元2B的左侧端子部Tl的显示面以在它们之间夹着各向异性导电膜40的状态而彼此相对。
然后,对显示单元2A的端子部Tr和显示单元2B的端子部Tl施加热和压力。其结果,显示单元2A的端子部Tr和显示单元2B的端子部Tl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40而被粘接(第一接合工序的子工序)。同时,设置在显示单元2A的端子部Tr的显示面上的右侧端子TMr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40与设置在显示单元2B的端子部Tl的显示面上的左侧端子TMl连接。
接着,如图5的(c)所示,使显示单元2A的右侧端部Er朝向显示面的相反侧,通过位于显示单元2A的右侧端部Er的弯曲部Fr弯曲约180°(第一弯曲工序)。由此,从显示面侧观察时,相互粘接的显示单元2A的端子部Tr和显示单元2B的端子部Tl隐藏在显示单元2A的背后。
因此,能够减小并且优选能够消除显示单元2之间的间隙(显示的切缝)。另外,显示单元2A与显示单元2B的显示面为大致同一面。显示单元2A的厚度和各向异性导电膜40粘接后的厚度通常非常薄(例如约300μm和约100μm)。因此,位于显示单元2A与显示单元2B的显示面之间的接缝的阶差通常非常小(例如,不足1mm),因此通常不会影响显示设备1的显示。
并且,通过进行上述那样的连结作业,能够连结两个显示单元2。此外,如图5的示例所示,通过重复上述那样的连结作业,显示单元2也能够连结三个以上。而且,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的切口部N1、N2通过使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连结,从而形成通孔70。关于通孔70的详情将后述。
如图5的(d)所示,也可以在不与其它显示单元2的右侧端部Er粘接的显示单元2的左侧端部El,以各左侧端子TMl与电子电路基板45的各输入输出端子电连接的方式安装电子电路基板45(第一电路基板)(第一电路基板安装工序)。另外,虽省略图示,也可以在不与其它显示单元2的左侧端部El粘接的显示单元2的右侧端部Er,以各右侧端子TMr与电子电路基板45的各输入输出端子电连接的方式安装电子电路基板45(第二电路基板)(第二电路基板安装工序)。
这样,能够在左侧端部El及/或右侧端部Er安装电子电路基板45,因此全部的显示单元2也可以不设置用于驱动源极布线S或栅极布线的驱动电路。因此,能够使全部的显示单元2为同一构成。另外,也可以在各显示单元2的显示区域DA设置用于驱动栅极布线的栅极驱动电路,在该情况下,第一信号线可以是用于向栅极驱动电路供给信号的布线,也可以在电子电路基板45上设置用于向栅极驱动电路供给信号的布线。此外,关于栅极驱动电路的详情将后述。
如图5的(e)所示,也可以切除未与另一显示单元2的左侧端部El粘接的显示单元2的右侧端部Er(第一切除工序)。这样,能够切除不需要的端部,因此全部的显示单元2能够在左侧端部El设置左侧端子部Tl,并且在右侧端部Er设置右侧端子部Tr。因此,能够使全部的显示单元2为同一构成。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在显示单元2A的第一基材(树脂层12)或者显示单元2B的第二基材(树脂层12)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切口部N1、N2的工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具有在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上分别形成显示单元2A以及显示单元2B的工序,所述显示单元2A以及显示单元2B包括包含显示面的有源区域(以下,记为显示区域DA。)以及包围显示区域DA的边框区域NA。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将显示单元2A与显示单元2B连结的工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形成在显示单元2A的边框区域NA设置有第一端子部Tr的端子区域、以及在显示单元2B的边框区域NA设置有第二端子部Tl的端子区域。并且,包括形成将第一端子部Tr和第二端子部Tl电连接的多个接合部80的工序,切口部N1、N2在多个接合部80之间形成由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夹着的通孔70。由此,能够在显示区域内设置通孔70。
在显示区域内形成通孔70的工序复杂,且工序的负担大。这是因为,例如,难以在形成通孔70的部位制备用于防止发光元件层5、密封层6等的膜附着的掩模。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能够在不使用该掩模的情况下容易地在显示区域DA内形成通孔70。由此,能够降低在显示区域DA内形成通孔70的工序的负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形成通孔70时,能够抑制对发光元件层5、密封层6的物理性、化学性的影响。即,可以在抑制对发光元件层5、密封层6的损伤的同时,在显示区域DA内形成通孔70。其结果,能够抑制各显示单元2的可靠性的降低,并且能够在显示区域DA内设置通孔70。
<1-2.显示设备>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具有显示单元2A、显示单元2B、多个接合部80以及通孔70。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是具备以显示区域DA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连结的多个显示体(显示单元2A及显示单元2B)的显示装置。显示设备1例如用于包含智能手机这样的便携终端、游戏机等的电子设备。
作为多个显示体的显示单元2A以及显示单元2B包括包含显示面的显示区域DA以及包围显示区域DA的边框区域NA。另外,显示单元2A具备在边框区域NA设置有第一端子部Tr的端子区域。另外,显示单元2B具有在边框区域NA设置有第二端子部Tl的端子区域。
接合部80在将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连结的同时将它们电接合。在接合部80中,第一端子部Tr和第二端子部Tl电连接。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接合部80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40粘接第一端子部Tr和第二端子部Tl。由此,能够减少第一端子部Tr和第二端子部Tl之间发生电连接不良。而且,能够提高第一端子部Tr和第二端子部Tl之间的连接强度。
另外,如图5的(a)所示,将显示单元2A的形成有第一端子部Tr的面作为第一面SA,将显示单元2B的形成有第二端子部Tl的面作为第一面SB。然后,在接合部80中,显示单元2A的第一面SA和显示单元2B的第一面SB接合。此时,显示单元2A的设置有切口部N(第一切口部N1)的边框区域NA(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显示单元2B的设置有切口部(第二切口部N2)的边框区域NA(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意一方被折回。然后,第一切口部N1和第二切口部N2形成通孔70。
此外,在图6的示例中,在接合部80中,第一显示单元2A的边框区域NA(第一切口边框区域)折回大致180度而成为平面状。然而,在接合部80中,显示单元2B的边框区域NA(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也可以折回。另外,折回的角度例如可以为90度以上,也可以不到90度。
另外,在图6的示例中,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切口部N1和第二切口部N2。并且,在接合部80中,显示单元2A的边框区域NA的第一面M1与显示单元2B的边框区域NA的第一面M1接合,以使第一切口部N1和第二切口部N2相对。然后,第一切口部N1和第二切口部N2形成一个通孔70。然而,显示单元2A及显示单元2B也可以分别具有多个第一切口部N1及第二切口部N2。并且,多个第一切口部N1和第二切口部N2也可以形成多个通孔70。
通孔70设置在多个接合部80之间且位于被显示单元2A与显示单元2B夹着的位置。另外,在图6的示例中,接合部80为两个,通孔70为一个。然而,接合部80可以是三个以上,通孔70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另外,在图6的示例中,通孔70的形状是圆形,但通孔70的形状也可以是矩形等其他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孔70的周围被边框区域NA包围。由此,即使在显示区域DA形成有通孔70的情况下,发光元件层5的端部也可以由密封层6覆盖。因此,能够确保发光元件层5的密封性。
另外,在图6的示例中,被连结的多个显示单元2的多个显示面为大致同一面。因此,所连结的多个显示单元2所具备的多个显示区域DA一体化,并且能够作为显示设备1所具备的一个显示区域DA被视觉辨认。相邻的各对显示单元2的显示区域DA以它们之间的间隙小且优选小到不能视觉辨认的程度的方式排列。因此,显示设备1的有源区域的显示的切缝小,且优选不会被视觉辨认到。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设备1的驱动电路以及信号线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具有栅极信号线(栅极布线G)、源极信号线(源极布线S)、第一驱动电路6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62。栅极布线G以在各显示单元2的显示面侧向一方(图7中为上下)延伸的方式设置。源极布线S以在与栅极信号线G交叉的方向上(在图7中为左右)延伸的方式设于各显示单元2。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7中,源极布线S以及栅极布线G分别仅记载了一部分,但源极布线S以及栅极布线G以在显示区域DA内变得密集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第一驱动电路61向栅极布线G供给从上述电子电路基板45供给的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电路61分别配置于显示单元2A及显示单元2B的、图7中的上下的边框区域NA。通过这样设置第一驱动电路61,能够使栅极布线G不绕过通孔70而直线地布线。即,第一驱动电路61能够从图7中的上下的边框区域NA向呈直线状布线的栅极布线G供给信号。
第二驱动电路62向源极布线S供给从上述电子电路基板45供给的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电路62设置于显示单元2A的、图7中的左侧的边框区域NA。第二驱动电路62从图7中的左侧对源极布线S供给信号。另外,源极布线S以绕过沿源极布线S延伸的方向配置的通孔70的方式布线。即,显示单元2A的源极布线S以绕过第一切口部N1的方式布线。另外,在接合部80中,显示单元2A的源极布线S和显示单元2B的源极布线S电接合。而且,在显示单元2B中,源极布线S以绕过第二切口部N2的方式布线,进一步地,朝向图7中的右侧布线。
此外,第一驱动电路61也可以在显示单元2A及显示单元2B的边框区域NA上分别设置一个。并且,栅极布线G也可以以绕过通孔70的方式布线。另外,第二驱动电路62也可以分别设置于显示单元2A及显示单元2B的边框区域NA。这样,通过设置第二驱动电路62,能够将源极布线G不绕过通孔70而直线状地布线。
这样,在接合部80中,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的栅极信号线彼此或者源极信号线彼此通过相互连接的第一端子部Tr以及第二端子部Tl而相互电连接。由此,即使在将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夹着通孔70连结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它们电连接。其结果,即使在将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夹着通孔70连结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的显示区域DA一体化。
<1-3.变形例>
以上,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以下对于变形例的说明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8至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连结工序(S13)的各种变形例的剖面图。
此外,为了方便起见,在图9以及参照其的记载中,将图9的(a)的左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2C”,将图9的(a)的右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2D”。另外,在图10以及参照其的记载中,将图10的(a)的左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2E”,将图10(a)的右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2F”。另外,在图11以及参照其的记载中,将图11的(a)的最左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显示单元“2G”,将图11的(a)的左侧第二个显示单元2设为显示单元“2H”,将图11的(a)的右侧第二个显示单元2设为显示单元“2I”,将图11的(a)的最右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显示单元“2J”。此外,在图8至图11的示例中,显示设备1也可以在多个接合部80之间包括被夹在相邻的显示单元2之间的通孔70。通孔7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通孔7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例如,如图8所示,在将相邻的一对显示单元2A、2B相互接合之前,也可以使显示单元2A的右侧端部Er朝向显示面的相反侧,并利用位于显示单元2A的右侧端部Er的弯曲部Fr弯曲约180°。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的(c)所示,能够将显示单元2A的端子部Tr和显示单元2B的端子部Tl(i)以显示面在其间夹着各向异性导电膜40的状态下相互相对的方式重叠,(ii)接着,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40接合。但是,从作业性的观点出发,如图5的(b)所示,优选在使显示单元2A的右侧端部Er弯曲之前,将显示单元2A的右侧端部Er与显示单元2B的左侧端部El接合。
例如,如图9的(a)所示,也可以取代在右侧端部Er设置弯曲部Fr而在左侧端部El上,在端子部Tl与显示区域DA之间设置弯曲部Fl。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的(b)所示,能够将显示单元2D的左侧端部El朝向显示面的相反侧,并利用位于显示单元2D的左侧端部El的弯曲部Fl弯曲约180°。
例如,如图10的(a)所示,也可以在右侧端部Er设置弯曲部Fr的同时在左侧端部El设置弯曲部Fl。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的(b)所示,能够将彼此接合的显示单元2E的右侧端部Er和显示单元2F的左侧端部El两者弯曲。
例如,如图11的(a)所示,也可以准备在左侧端部El和右侧端部Er的两端部未设置弯曲部的显示单元2G、2I以及在左侧端部El和右侧端部Er的两端部设置有弯曲部Fl、Fr的显示单元2H、2J这两种显示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的(b)所示,在两端部El、Er设置有弯曲部Fl、Fr的显示单元2H在两端部El、Er未设置弯曲部的显示单元2G、2I之间接合。另外,在两端部El、Er未设置弯曲部的显示单元21在两端部El、Er设置有弯曲部Fl、Fr的显示单元2H、2J之间接合。
在如图11那样接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两端部未设置弯曲部的显示单元2G、2I中使用非可弯曲性的显示体(非可弯曲性显示体)。非可弯曲性的显示体例如能够通过从可弯曲性显示体的制造工序(步骤
Figure GDA0002990928040000181
步骤S12)省略了用于将透光性的支撑体50(例如,玻璃基板)置换为下表面膜10的工序(步骤
Figure GDA0002990928040000182
步骤S9)的制造工序来制造。与可弯曲性的显示体相比,非可弯曲性的显示体由于具有制造工序数少的倾向,因此具有成品率高的倾向和制造成本低的倾向。因此,通过在两端部未设置弯曲部的显示单元2G、2I中使用非可弯曲性的显示体,能够提高显示设备1的成品率,并且能够降低显示设备1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通过如图5的(c)、图9的(b)、图10的(b)以及图11(的b)那样的各种连结的任意组合,也可以连结三个以上的显示单元2。
优选的是,仅重复如图5的(c)那样的连结,且仅弯曲右侧端部Er。在该情况下,全部的显示单元2在左侧端部El不设置弯曲部,但在右侧端部Er设置弯曲部Fr。因此,能够使全部的显示单元2为同一构成。或者,优选的是,仅重复如图9的(b)那样的连结,仅弯曲左侧端部El。在该情况下,全部的显示单元2在左侧端部El设置有弯曲部Fl,但在右侧端部Er未设置弯曲部。因此,能够使全部的显示单元2为同一构成。
图12是示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显示设备1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2的示例中的显示设备1例如用于智能手机、游戏机那样的电子设备。图12的示例中的显示设备1具有显示单元2A、显示单元2B、两个接合部80、通孔70、源极布线S(省略图示)、栅极布线G(省略图示)以及第二驱动电路62。此外,关于显示单元2A、显示单元2B、接合部80、源极布线S、栅极布线G以及第二驱动电路,由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2的(a)所示,通孔70也可以横跨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而形成。在该情况下,只要在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的每一中设置第一切口部N1和第二切口部N2即可。另外,通孔70的周围被边框区域NA包围。另外,在图12的(a)的示例中,通孔70的形状呈大致矩形形状。然而,通孔70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形状等其他形状。
另外,如图12的(b)所示,通孔70也可以仅形成于显示单元2B侧。在该情况下,只要在显示单元2B设置第二切口部N2即可。另外,通孔70的周围中的、被包含于显示单元2B侧的部分被边框区域NA包围。另外,如图12的(c)所示,通孔70也可以仅形成于显示单元2A侧。在该情况下,只要在显示单元2A设置第一切口部N1即可。另外,通孔70的周围中的、被包含于显示单元2A侧的部分被边框区域NA包围。
在显示设备1的背面侧例如配置有作为摄像部的照相机(省略图示)。并且,该摄像部以与通孔70相对的方式配置。由此,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中,摄像部周围的区域也能够广泛地用作显示区域DA。此外,摄像部包括摄像机的镜头、闪光灯(光源)等。另外,通孔70中例如也可以配置有作为用于操作显示设备1的操作部的触摸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按钮或杆等。
图13是示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显示设备1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3示例中的显示设备1例如用于便携终端等的电子设备。在显示设备1的背面侧的与通孔70相对的位置,例如配置有上述照相机的镜头、闪光灯、操作部等。在显示设备1中,显示体2A及显示体2B分别具有向一方延伸的栅极布线G(栅极信号线)、在与栅极布线G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源极布线S(源极信号线)、第一驱动电路61及第二驱动电路62。另外,在显示设备1的接合部80,显示体2A和显示体2B的栅极布线G通过相互连接的第一端子部Tr和第二端子部Tl而相互电连接。
具体而言,在显示设备1中,左侧的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在各自的边框区域NA中具有第一驱动电路61和第二驱动电路62。第一驱动电路61向栅极布线G供给信号。另外,第二驱动电路62向源极布线S供给信号。即,第一驱动电路61从图13中的左右向栅极布线G供给信号。另外,第二驱动电路62从图13中的下侧向源极布线S供给信号。另外,在4个接合部80中,显示单元2A以及显示单元2B的栅极布线G通过相互连接的第一端子部Tr(省略图示)和第二端子部Tl(省略图示)而电连接。此外,由于接合部8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13所示,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在显示区域DA中具有从左侧向右侧延伸的多个栅极布线G。此外,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在显示区域DA中具有从上侧向下侧延伸的多个源极布线S。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3中,源极布线S以及栅极布线G分别仅记载了一部分,但源极布线S以及栅极布线G以在显示区域DA内变得密集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如图13所示,源极布线S具有绕行部U,该绕行部U以避开在源极布线S延伸的方向上配置的通孔70的方式布线。即,源极布线S避开通孔70的同时沿上下延伸。而且,在与相邻的通孔70之间,显示单元2A的栅极布线G和显示单元2B的栅极布线G通过接合部80而相互电连接。由此,被夹在相邻的通孔70之间的区域也作为显示区域DA形成。另外,第二驱动电路62能够从图13中的下侧向源极布线S供给信号。其结果,可以简化第二驱动电路62的配置工序。
另外,如图13所示,多个通孔70优选沿着源极布线S排列。因此,即使在显示区域DA中设置通孔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少对显示的影响。然而,多个通孔70也可以沿着栅极布线G排列。
图14是示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显示设备1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4的示例中的显示设备1用于智能手机等的便携终端、游戏机等的电子设备。在与显示设备1的背面侧的通孔70相对的位置上例如配置有照相机的镜头、操作按钮等。图14的示例中的显示装置1具有:显示单元2A、显示单元2B、显示单元2C、作为接合部80的第一接合部81、作为接合部80的第二接合部82、作为通孔70的第一通孔71、作为通孔70的第二通孔72、源极布线S、栅极布线G、第一驱动电路6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62。
如图14所示,在显示设备1中,左侧的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经由三个第一接合部81电连接。然后,在三个第一接合部81之间,形成有被夹在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之间的两个第一通孔71。另外,显示单元2B和右侧的显示单元2C也可以经由三个第二接合部82电连接。然后,在三个第二接合部82之间,形成有被夹在显示单元2B和显示单元2C之间的两个第二通孔72。然而,第一接合部81和第二接合部82的数量可以是四个以上,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另外,如图14所示,显示单元2A、显示单元2B和显示单元2C在显示区域DA中具有从左侧向右侧延伸的多个栅极布线G(栅极信号线)。另外,显示单元2A、显示单元2B和显示单元2C在显示区域DA中具有从上侧向下侧延伸的多个源极布线S(源极信号线)。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4中,源极布线S以及栅极布线G分别仅记载了一部分,但源极布线S以及栅极布线G以在显示区域DA内变得密集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另外,如图14所述,两个第一通孔71沿源极布线S的延伸方向配置。另外,两个第二通孔72以所排列的列与排列有两个第一通孔71的列不同的方式沿源极布线S的延伸方向配置。另外,图14中的上侧的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沿栅极布线G的延伸方向配置。另外,下侧的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配置在与沿着上侧的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布线的栅极布线G不同的栅极布线G的延伸方向上配置。
另外,如图14所示,栅极布线G具有绕行部U,该绕行部U以避开在栅极布线G延伸的方向上配置的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的方式布线。另外,源极布线S具有绕行部U,该绕行部U以避开在源极布线S延伸的方向上配置的两个第一通孔71和两个第二通孔72的方式布线。由此,即使在多个通孔70配置于源极布线S或栅极布线G的延伸方向上的情况下,在接合部80中,也能够使栅极布线G彼此电连接。其结果,在被夹在相邻的通孔70之间的区域上也可以形成显示区域DA。
图15是示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显示设备1的构成的俯视图。
在图15的示例中的显示设备1中,作为通孔70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并且,排列有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的方向与源极布线S和栅极布线G交叉。
第二驱动电路62从图15中的下侧向源极布线S供给信号。另外,第一驱动电路61从图15中的左右向栅极布线G供给信号。由此,能够向源极布线S或/和栅极布线G供给信号,而无需设置绕行部U。其结果,在显示设备1中,即使在显示区域DA内设置有多个通孔70的情况下,也能够简化布线图案、简化布线形成工序。
此外,在上述图13~15的示例中,以源极布线S的示例为中心进行了说明。然而,上述图13~15的示例中的源极布线S也可以是漏极布线D。
图16是示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显示设备1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6的示例中的显示设备1能够在显示单元2A与显示单元2B之间折叠。显示设备1例如用于可折叠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在图16的示例中的显示设备1中,下侧的显示单元2A和上侧的显示单元2B通过三个接合部80连结。另外,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分别具有覆盖边框区域NA和背面部分的壳体90。并且,显示单元2A和显示单元2B的壳体90分别通过两个铰链部91可旋转地连结。并且,两个铰链部91以与通孔70相对的方式配置。由此,即使在折叠了显示设备1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接合部80被过度弯曲。由此,铰链部91的周围的区域也能够广泛地用作显示区域DA。
此外,作为配置于通孔70的部件,也可以是上述示例所示以外的部件。例如,也可以将显示设备1贴附在墙壁等上,并在通孔70的部分配置照明装置的电源开关。即,通孔70中也可以设置有对与显示设备1不同的电子设备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另外,也可以将显示设备1贴附在结构物上,使配管、布线等穿过通孔70。
<2.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显示单元2通过左侧端部El与右侧端部Er的接合,仅沿一个方向连结。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多个显示单元2也可以通过沿着相互交叉的多个方向连结而形成多个接合部80。并且,在多个接合部80之间也可以形成有通孔70,该通孔70被夹在沿着相互交叉的多个方向连结的显示单元2之间。此外,由于通孔70和接合部8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以下,参照图17~图25说明将多个显示单元2沿着X轴方向(第一方向)和Y轴方向(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连结的显示设备1。
图1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连结工序(S13)的俯视图。
如图17的(a)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显示单元2在非有源区域NA中具备-X侧的左侧端部El和+X侧的右侧端部Er,还具备+Y侧的上侧端部Eu和-Y侧的下侧端部Ed。
显示单元2的形状优选为以使四个端部
Figure GDA0002990928040000231
相互分离的方式切去了角的矩形形状(即,十字架形状)。这是因为,能够降低在连结的状态下四个显示单元2汇合的汇合点P及其附近的所连结的显示单元2的厚度,因此,能够减小相邻的显示单元2的显示面之间的阶差。
显示单元2在-X侧的左侧端部El,具备在显示面设有左侧端子TMl的左侧端子部Tl。另外,在+x侧的右侧端部Er,具备在显示面设有右侧端子TMr的右侧端子部Tr,以及显示区域DA与右侧端子部Tr之间的弯曲部Fr。同样地,显示单元2在+Y侧的上侧端部Eu,具备在显示面设有上侧端子TMu的上侧端子部Tu。另外,在-Y侧的下侧端部Ed,具备在显示面设有下侧端子TMd的下侧端子部Td,以及显示区域DA与下侧端子部Td之间的弯曲部Fd。
左侧端子TM1和右侧端子TMr与有源区域的源极布线S和栅极布线中的一方(沿着从左侧端部E1朝向右侧端部Er的X轴方向延伸设置的布线、第一信号线)电连接,上侧端子TMu和下侧端子TMd与有源区域的源极布线S和栅极布线中的另一方(沿着从上侧端部Eu朝向下侧端部Ed的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布线、第二信号线)电连接。
多个显示单元2如图17的(b)所示在Y轴方向上相互连结,而且,如图17的(b)所示在X轴方向上相互连结。或者,相反地,也可以在X轴方向上相互连结,并在Y轴方向上相互连结。
<2-1.Y轴方向上的连接工序>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结工序(S13)中在Y轴方向上的连接工序的、切断了上侧端部Eu和下侧端部Ed以及显示区域DA的剖面图。首先,如图18的(a)所示,准备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一对显示单元2。此外,为了方便起见,在图18的(a)~(c)以及参照其的记载中,将图18的(a)的上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2K”,将图18的(a)的下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2L”。一对显示单元2K、2L可以是相同的显示单元,也可以是不同的显示单元。
然后,在位于显示单元2L的上侧端部Eu的端子部Tu的显示面上贴附各向异性导电膜40(第二接合工序的子工序)。或者,相反地,也可以在位于显示单元2K的下侧端部Ed的端子部Td上贴附各向异性导电膜40。
接着,如图18的(b)所示,以(i)显示面彼此相对的同时,(ii)使显示单元2K的下侧端子部Td与显示单元2L的上侧端子部Tu重叠的方式将显示单元2K重叠于显示单元2L的显示面侧。或者,相反地,将显示单元2L重叠于显示单元2K的显示面侧。由此,显示单元2K的下侧端子部Td的显示面与显示单元2L的上侧端子部Tu的显示面以在它们之间夹着各向异性导电膜40的状态而彼此相对。
然后,对显示单元2K的端子部Td和显示单元2L的端子部Tu施加热和压力。其结果,显示单元2K的端子部Td和显示单元2L的端子部Tu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40而被粘接(第二接合工序的子工序)。同时,设置在显示单元2K的端子部Td的显示面上的下侧端子TMd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40与设置在显示单元2L的端子部Tu的显示面上的上侧端子TMu连接。
接着,如图18的(c)所示,使显示单元2K的下侧端部Ed朝向显示面的相反侧,通过位于显示单元2K的下侧端部Ed的弯曲部Fd弯曲约180°(第二弯曲工序)。由此,从显示面侧观察时,相互粘接的显示单元2K的端子部Td和显示单元2L的端子部Tu隐藏在显示单元2K的背后。另外,显示单元2K与显示单元2L的显示面为大致同一面。
并且,通过进行上述那样的连结作业,能够在Y轴方向上连结三个以上的显示单元2。
与左侧端部El同样地,也可以在不与其它显示单元2的下侧端部Ed粘接的显示单元2的上侧端部Eu,以各上侧端子TMu与电子电路基板45的各输入输出端子电连接的方式安装电子电路基板45(第三电路基板)(第三电路基板安装工序)。另外,虽省略图示,也可以在不与其它显示单元2的上侧端部Eu粘接的显示单元2的下侧端部Ed,以各下侧端子TMd与电子电路基板45的各输入输出端子电连接的方式安装电子电路基板45(第四电路基板)(第四电路基板安装工序)。与右侧端部Er同样地,也可以切除与另一显示单元2的上侧端部Eu未粘接的显示单元2的下侧端部Ed(第二切除工序)。
并且,通过进行上述那样的Y轴方向上的连结作业,能够在Y轴方向上连结三个以上的显示单元2。
图19是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在Y轴方向上连结的显示单元2的构成例的(a)图17的(b)的包围A的放大图;(b)图19的(a)的沿线B-B'截取的剖面图;(c)图19的(a)的沿线C-C'截取的剖面图;以及(d)图19的(a)的沿线D-D'截取的剖面图。图19的B-B’剖面为切断左侧端部El的剖面;C-C’剖面为切断上侧端部Eu、下侧端部Ed以及显示区域DA的剖面;D-D’剖面为切断右侧端部Er的剖面。
如图19所示,优选的是,当显示单元2在Y轴方向上连结时,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显示单元2的左侧端部El未相互接合。这是因为,在进行接合的情况下,接合部位变厚,因此作为阶差影响X轴方向上的连结后的显示面。而且,考虑到制造误差,更优选左侧端部El相互分离,以使左侧端部El彼此不重叠。同样地,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显示单元2的右侧端部Er优选为不相互接合,更优选为相互分离。
如图17的(d)所示,与左侧端部El同样地,也可以在不与其它显示单元2的下侧端部Ed粘接的显示单元2的上侧端部Eu,以各上侧端子TMu与电子电路基板45的各输入输出端子电连接的方式安装电子电路基板45。另外,虽省略图示,与右侧端部Er同样地,也可以在不与其它显示单元2的上侧端部Eu粘接的显示单元2的下侧端部Ed,以各下侧端子TMd与电子电路基板45的各输入输出端子电连接的方式安装电子电路基板45。另外,也可以切除与另一显示单元2的上侧端部Eu未粘接的显示单元2的下侧端部Ed。
<2-2.X轴方向上的连结工序>
第二实施方式的连结工序(S13)中X轴方向上的连结工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工序(S13)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2-3.显示设备>
图2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设备1的构成例的(a)从显示面侧观察的俯视图;以及(b)从显示面的相反侧观察的俯视图。
如图20所示,显示设备1包括多个显示单元2和两个电子电路基板45。
一方的电子电路基板45安装于图20(a)的最左侧的显示单元2的左侧端部El,另一方的电子电路基板45安装于图20的最下侧的显示单元2的下侧端部Ed,由此,两个电子电路基板45与所连结的多个显示单元2连结。
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各对显示单元2中,一方的左侧端部El与另一方的右侧端部Er接合。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各对显示单元2中,一方的上侧端部Eu与另一方的下侧端部Ed接合。由此,多个显示单元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相互连结。
被连结的多个显示单元2的多个显示面为大致同一面。因此,所连结的多个显示单元2所具备的多个显示区域DA一体化,并且能够作为显示设备1所具备的一个有源区域被视觉辨认。
<2-4.变形例>
图21至图24是示出Y轴方向上的连结工序的各种变形例的剖面图。
此外,为了方便起见,在图22以及参照其的记载中,将图22的(a)的上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2M”,将图22的(a)的下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2N”。另外,在图23以及参照其的记载中,将图23的(a)的上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2O”,将图23(a)的下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2P”。另外,在图24以及参照其的记载中,将图24的(a)的最上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显示单元“2Q”,将图24的(a)的上侧第二个显示单元2设为显示单元“2R”,将图24的(a)的下侧第二个显示单元2设为显示单元“2S”,将图24的(a)的最下侧的显示单元2设为显示单元“2T”。
例如,如图21所示,在将相邻的一对显示单元2K、2L相互接合之前,也可以使显示单元2K的下侧端部Ed朝向显示面的相反侧,并利用位于显示单元2K的下侧端部Ed的弯曲部Fd弯曲约180°。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8的(c)所示,能够将显示单元2K的端子部Td和显示单元2L的端子部Tu(i)以显示面在其间夹着各向异性导电膜40的状态下相互相对的方式重叠,(ii)接着,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40接合。但是,从作业性的观点出发,如图18的(b)所示,优选在使显示单元2K的下侧端部Ed弯曲之前,将显示单元2K的下侧端部Ed与显示单元2L的上侧端部Eu接合。
例如,如图22的(a)所示,也可以取代在下侧端部Ed设置弯曲部Fd而在上侧端部Eu上,在端子部Tu与显示区域DA之间设置弯曲部Fu。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2的(b)所示,能够将显示单元2L的上侧端部Eu朝向显示面的相反侧,并利用位于显示单元2L的上侧端部Eu的弯曲部Fu弯曲约180°。
例如,如图23的(a)所示,也可以在下侧端部Ed设置弯曲部Fd的同时在上侧端部Eu设置弯曲部Fu。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3的(b)所示,能够将彼此接合的显示单元2K的下侧端部Ed和显示单元2L的上侧端部Eu两者弯曲。
例如,如图24的(a)所示,也可以准备在上侧端部Eu和下侧端部Ed的两端部未设置弯曲部的显示单元2Q、2S以及在上侧端部Eu和下侧端部Ed的两端部设置有弯曲部Fu、Fd的显示单元2R、2T这两种显示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4的(b)所示,在两端部Eu、Ed设置有弯曲部Fu、Fd的显示单元2R在两端部Eu、Ed未设置弯曲部的显示单元2Q、2S之间接合。另外,在两端部Eu、Ed未设置弯曲部的显示单元2S在两端部Eu、Ed设置有弯曲部Fl、Fr的显示单元2R、2T之间接合。
在如图24那样接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两端部未设置弯曲部的显示单元2Q、2S中,只要不在全部的端部设置弯曲部,也可以使用非可弯曲性的显示体。因此,通过在全部的端部未设置弯曲部的显示单元中使用非可弯曲性的显示体,能够提高显示设备1的成品率。
进一步地,通过如图1的(c)、图22的(b)以及图24的(b)那样的各种连结的任意组合,也可以在Y轴方向上连结三个以上的显示单元2。
优选的是,仅重复如图18的(c)那样的连结,且仅弯曲下侧端部Ed。在该情况下,全部的显示单元2在上侧端部Eu未设置弯曲部,但在下侧端部Ed设置有弯曲部Fd。因此,能够使全部的显示单元2为同一构成。或者,优选的是,仅重复如图22的(b)那样的连结,且仅弯曲右侧端部Er。在该情况下,全部的显示单元2在上侧端部Eu设置有弯曲部Fu,但在下侧端部Ed未设置弯曲部。因此,能够使全部的显示单元2为同一构成。
优选地,如图25所示,端部El~Ed以某一汇合点P周围的被接合的端部相互不重叠的方式弯曲。
图25是从显示面的相反侧观察的俯视图,其示出X轴方向上的连结与Y轴方向上的连结之间的组合示例。图26是示出图25中连结的(a)第一种显示单元2T和(b)第二种显示单元2U的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25所示的多个显示单元2包含多个第一种显示单元2T(第一种可弯曲性显示体)和多个第二种显示单元2U(第二种可弯曲性显示体)这两种显示单元2。在第一种显示单元2T中,在左侧端部El及右侧端部Er设有弯曲部Fl、Fr,但在上侧端部Eu及下侧端部Ed未设有弯曲部。在第二种显示单元2U中,在左侧端部El及右侧端部Er未设有弯曲部,但在上侧端部Eu及下侧端部Ed设有弯曲部Fu、Fd。
第一种显示单元2T和第二种显示单元2U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相互连结。因此,第一种显示单元2T的左侧端部El与第二种显示单元2U的右侧端部Er接合,并弯曲。另外,第一种显示单元2T的右侧端部Er与另一第二种显示单元2U的左侧端部El接合,并弯曲。另外,第二种显示单元2U的上侧端部Eu与第一种显示单元2T的下侧端部Ed接合,并弯曲。另外,第二种显示单元2U的下侧端部Ed与另一第一种显示单元2T的上侧端部Eu接合,并弯曲。这样的连结例如能够通过组合图11所示的X轴方向上的连结和图24所示的Y轴方向上的连结来实现。
通过上述那样的连结,在各汇合点P相互汇合的端部
Figure GDA0002990928040000291
绕该汇合点P向同一旋转方向(即,全部向右旋转或者向左旋转)倾倒。同时,端部
Figure GDA0002990928040000292
向某个汇合点P的周围倾倒的旋转方向与端部
Figure GDA0002990928040000293
向与该汇合点P相邻的其他汇合点P的周围倾倒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反向旋转)。因此,由于接合的端部与其他接合的端部不重叠,因此对于接合的显示单元2而言,降低了厚度和与显示面的阶差。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而且,能够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法来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附图标记说明
1 显示设备
2、2A~2S、2T、2U 显示单元(显示体,可弯曲性显示体)
2T 第一种显示单元(第一种可弯曲性显示体)
2U 第二种显示单元(第二种可弯曲性显示体)
3 无机阻挡层
4 TFT层
5 发光元件层
6 密封层
8 粘接层
9 上表面膜
10 下表面膜
12 树脂层
15 半导体膜
16 栅极绝缘膜
18、20 钝化膜
21 平坦化膜
22 阳极电极
23c 堤
23k 有机绝缘膜
24 EL层
25 阴极电极
26 第一无机密封膜
27 有机密封膜
28 第二无机密封膜
39 功能膜
40 各向异性导电膜
45 电子电路基板
50 支撑体
70 通孔
80 连结部
DA 有源区域(显示区域)
El、Er、Eu、Ed 端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三端部、第四端部)
Fl、Fr、Fu、Fd 弯曲部(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第三弯曲部、第四弯曲部)
NA 非有源区域(边框区域)
SA、SB 第一面
Tr、Tl、Tu、Td 端子部(第一端子部、第二端子部、第三端子部、第四端子部)
TMl、TMr、TMu、TMd 端子(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第四端子)。

Claims (25)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以使显示区域的显示面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连结的多个显示体,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显示体包括所述显示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以及所述边框区域中的端子区域,
将形成有所述端子区域的面设为第一面,
所述多个显示体包含第一显示体和第二显示体,
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显示区域中设有第一切口部,
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边框区域中设有所述第一切口部的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在所述第二显示体的所述边框区域中设有第二切口部的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一方被折回,且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形成接合部,
所述第一切口部和所述第二切口部形成所述显示装置的通孔,
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一方被折回90度以上,或者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一方被折回180度且呈平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第一切口部与所述第二切口部相对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接合,
所述第一切口部和所述第二切口部形成一个所述通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显示区域中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切口部,
所述第二显示体的所述显示区域中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切口部,
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一方被折回,且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接合,
所述第一切口部和所述第二切口部形成多个所述通孔。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区域包括:
第一端子区域,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并设置有多个第一端子;以及
第二端子区域,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并设置有多个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区域和所述第二端子区域中的任一方被折回,
所述第一端子区域和所述第二端子区域接合以使所述多个第一端子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电连接的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和所述多个第二端子与所述显示装置的源极信号线和栅极信号线中的任一方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电连接的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源极信号线或所述栅极信号线以绕过所述第一切口部的方式沿着所述第一切口部布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电连接的所述第二显示体的所述源极信号线或所述栅极信号线以绕过所述第二切口部的方式沿着所述第二切口部布线。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显示体具有:
在所述显示区域内沿一方延伸的所述栅极信号线;以及
沿与所述栅极信号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所述源极信号线,
在所述接合部中,所述第一端子区域和所述第二端子区域接合以使所述多个第一端子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电连接,且所述多个显示体的所述栅极信号线彼此之间或所述源极信号线彼此之间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显示体的除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以外的所述边框区域以及在所述第二显示体的除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以外的所述边框区域,设有向所述栅极信号线供给信号的第一驱动电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中,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显示体的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电连接。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显示体的除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以外的所述边框区域以及在所述第二显示体的除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以外的所述边框区域,具有向所述源极信号线供给信号的第二驱动电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中,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显示体的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电连接。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设有多个,
所述多个通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源极信号线延伸的方向设置。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设有多个,
所述多个通孔中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栅极信号线延伸的方向设置。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设有多个,
所述多个通孔中的两个通孔所排列的方向与所述源极信号线以及所述栅极信号线交叉。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显示体中的至少一个为可弯曲性显示体,
各所述显示体的所述边框区域中,所述端子区域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包括可弯曲的弯曲部。
1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显示面朝向相同的方向。
1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显示面朝向相反的方向。
1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中,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粘接。
2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摄像部,
所述通孔设有一个以上,
所述摄像部设于所述一个以上的通孔中的至少一个上。
2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操作部,
所述通孔设有一个以上,
所述操作部设于所述一个以上的通孔中的至少一个上。
2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显示体和所述第二显示体的铰链部,
所述通孔设有一个以上,
所述铰链部设于所述一个以上的通孔中,
所述第一显示体与所述第二显示体之间可折叠。
2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以使显示区域的显示面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连结的多个显示体,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显示体包括所述显示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以及所述边框区域中的端子区域,
将形成有所述端子区域的面设为第一面,
所述多个显示体包含第一显示体和第二显示体,
在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显示区域中设置第一切口部,
折回在所述第一显示体的所述边框区域中设有所述第一切口部的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在所述第二显示体的所述边框区域中设有第二切口部的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一方,且使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接合,
使所述第一切口部和所述第二切口部形成为所述显示装置的通孔,
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一方被折回90度以上,或者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一方被折回180度且呈平面状。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显示体的所述显示区域中设置第二切口部,
折回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和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中的任一方,且使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接合,
使所述第一切口部和所述第二切口部形成为一个或多个所述通孔。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第一切口部与所述第二切口部相对的方式,使所述第一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切口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面接合,
使一个所述第一切口部和一个所述第二切口部形成为一个所述通孔。
CN201880097991.6A 2018-09-28 2018-09-28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7530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6381 WO2020065945A1 (ja) 2018-09-28 2018-09-28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3061A CN112753061A (zh) 2021-05-04
CN112753061B true CN112753061B (zh) 2022-12-06

Family

ID=69950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7991.6A Active CN112753061B (zh) 2018-09-28 2018-09-28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2016228B2 (zh)
CN (1) CN112753061B (zh)
WO (1) WO20200659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39987A (ko) * 2020-09-22 2022-03-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4631U (ja) * 1984-05-21 1985-12-07 日立コンデンサ株式会社 導電性シ−ト
JP4670855B2 (ja) * 2007-11-08 2011-04-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時計
JP2009282432A (ja) 2008-05-26 2009-12-03 Fujitsu Ltd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394999B (zh) * 2009-01-09 2013-05-01 Prime View Int Co Ltd 多螢幕電子裝置
US8593061B2 (en) * 2009-08-25 2013-11-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5680495B2 (ja) * 2011-07-13 2015-03-0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5706838B2 (ja) * 2012-02-07 2015-04-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パネル
JP6116868B2 (ja) 2012-11-21 2017-04-19 株式会社カネカ 有機elパネル
KR102059785B1 (ko) * 2013-04-30 2019-12-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네로우 베젤 타입 액정표시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JP6602585B2 (ja) * 2014-08-08 2019-11-0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295614B1 (ko) * 2014-09-29 2021-08-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145553B1 (ko) * 2015-01-06 2020-08-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823927B2 (ja) 2015-01-21 2021-02-0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システム
KR102401285B1 (ko) * 2016-04-01 2022-05-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403234B1 (ko) * 2016-06-20 2022-05-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WO2018138779A1 (ja) * 2017-01-24 2018-08-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
JP2018120087A (ja) * 2017-01-25 2018-08-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0916221B2 (en) * 2017-05-03 2021-02-09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2016228B2 (en) 2024-06-18
CN112753061A (zh) 2021-05-04
US20210343827A1 (en) 2021-11-04
WO2020065945A1 (ja)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3447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with second metal layer contacting first metal layer at power supply line
CN108039418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EP3557629B1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with via hole
US804941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with a ground r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991462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20170121392A (ko) 표시 장치
WO2019187137A1 (ja) 表示装置
CN111384079B (zh) 显示装置
KR20190036617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1171194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9911802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90012470A (ko) 표시장치
KR20220063790A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8098188A (ja) 発光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884463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753061B (zh) 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4497124A (zh) 显示装置
WO2018220683A1 (ja)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9167279A1 (ja) 表示装置
KR20180025104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US11706956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side surface connection pads
CN114497120A (zh) 显示装置
US2021001153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100301366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CN111133496B (zh) 显示设备、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显示设备的制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