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9495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89495A
CN112689495A CN201980059848.2A CN201980059848A CN112689495A CN 112689495 A CN112689495 A CN 112689495A CN 201980059848 A CN201980059848 A CN 201980059848A CN 112689495 A CN112689495 A CN 112689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width direction
sheet
absorbent article
desig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984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89495B (zh
Inventor
木村笙子
田代和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ji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ji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ji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Oji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689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9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89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94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4Backsheet, i.e. the im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urthest from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6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6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 A61F13/62Mechanical fastening means, ; Fabric strip fastener elements, e.g. hook and loop

Abstract

吸收性物品(1)的贴片4具有:主部(4A),其相对于第一设计部(5A)配置于非肌肤面侧,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或者与第一设计部(5A)一体地构成该设计部(5A)的外观;以及一对第一识别部(4C),其在该贴片(4)中位于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在展开状态下从非肌肤面侧观察时为与周围的色彩不同的第二色彩。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关于带型尿布,通过拉拽延伸到宽度方向外侧的粘扣带而将粘扣带粘扣于前贴片(固定带),从而使前身部分和后身部分在穿用者的腰部、腹部周围连结。作为这样的带型尿布的一例,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一次性尿布:通过使用具有将透明区域和不透明区域按照规定的面积比设置的固定区域的粘扣带,在制造时容易确认粘扣带的安装位置。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如下纸尿布:通过改变粘扣带的颜色和侧翼的颜色,在穿用纸尿布时容易确认粘扣带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70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438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从如下折叠状态展开成如下平面状的展开状态而被穿着,该折叠状态是在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基于向长度方向假想地延伸的一对折曲线折叠三折的状态,该平面状的展开状态是基于所述一对折曲线的折叠被展开的状态,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朝向肌肤面侧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一对折曲线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面与比所述一对折曲线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面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是面对面地重合的,在产品出厂时形成所述折叠状态。
该吸收性物品具有:主体部,其具有所述吸收体,遍及前身部分、裆下部以及后身部分地设置;固定部,其在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一方在所述展开状态下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从宽度方向的端部向外侧延伸;矩形的贴片,其在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另一方沿宽度方向延伸,层叠于所述主体部,配置于最靠非肌肤面侧处,供所述固定部固定;以及设计部,其具有以能够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设计部。
所述主体部在整个区域内为实质上相同的第一色彩,所述贴片具有:主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设计部配置于非肌肤面侧,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或者与所述第一设计部一体地构成该第一设计部的外观;以及一对第一识别部,该一对第一识别部在该贴片中位于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在所述展开状态下从非肌肤面侧观察时是与周围的色彩不同的第二色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容易辨别贴片的位置并且在使用时容易进行将固定部(粘扣带)固定于贴片时的定位的新型的吸收性物品。并且,根据本发明,容易辨别吸收性物品相对于穿用者的前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基本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非肌肤面侧俯视观察时的展开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图3A是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将主体部沿一条假想线(折曲线)折叠后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图,图3B是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将主体部沿一对假想线折叠后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图,图3C是示出图3B的吸收性物品被进一步折叠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2的IV部分的宽度方向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图3A的V部分的宽度方向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贴片的端部处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型纸尿布的俯视观察展开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型纸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7的IX-IX向视剖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型纸尿布的非肌肤对置面侧的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1是变形例的带型纸尿布的非肌肤对置面侧的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用于实施本申请的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是在穿着时用吸收体吸收从穿着者排泄的尿或经血这样的液体的水分(以下,称为“排泄水分”)并进行保持的卫生用品。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带型的纸尿布(所谓的“一次性尿布”)。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例示带型的纸尿布(以下,简称为“带型尿布”)。
带型尿布是被穿着者穿着并对排泄物的水分进行吸收及保持的尿布的一种。带型尿布与绕穿着者的腰围呈周状连续地构成的短裤型尿布不同,具有在腰围的前后分离的前身部分和后身部分。该带型尿布除了供婴幼儿穿着之外,还供成人等需要护理者这样的各种穿着者穿着。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说明中使用的方向如下定义。
关于带型尿布,将连结与穿着者的腹部对置地配置的前身部分和与背部对置地配置的后身部分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配置在穿着者的裆下(与裆间对置地配置)的裆下部位于该前身部分(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后身部分(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之间(长度方向的中央)。并且,在带型尿布被穿着者穿着的状态(以下,简称为“穿着状态”)下,将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穿着状态下的内侧)设为肌肤面侧(肌肤对置面侧),将与肌肤面侧相反的一侧(穿着状态下的外侧)设为非肌肤面侧(非肌肤对置面侧)。此外,将连结肌肤面侧和非肌肤面侧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此外,将从沿着厚度方向的方向观察时设为俯视观察。而且,将俯视观察下的宽度方向也称为左右。
在本说明书中,例如“1~100”的数值范围的表述包含其下限值“1”和上限值“100”这两者。并且,其他数值范围的表述也同样如此。
[I.第一实施方式]
[1.结构]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带型尿布1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之后,叙述带型尿布1的详细结构。另外,在下述说明中,将“带型尿布”简称为“尿布”。
[1-1.基本结构]
尿布1以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L1为基准对称地构成。并且,尿布1沿着长度方向L大致分为前身部分1A、裆下部1B以及后身部分1C这三个区域。
〈吸收体〉
在尿布1中内置有吸收体10,该吸收体10遍及前身部分1A、裆下部1B以及后身部分1C地沿长度方向延伸。该吸收体10在裆下部1B中配置在长度方向整个区域,在前身部分1A和后身部分1C中配置在除长度方向端部之外的大部分处。
吸收体10是吸收并保持水分的垫状部件。在该吸收体10中,在被粉碎或解纤后的纸浆(所谓的“短纤浆”)中混合了吸水性树脂(也称为“SAP〈Super Absorbent Polymer〉”)而成的芯被亲水性的无纺布或面巾纸等包裹片包覆(重叠)。
〈片材〉
在上述吸收体10的肌肤面侧和非肌肤面侧,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整个区域设置有以下所述的各种片材11、12、13、14,从而构成主体部100。也就是说,主体部100是吸收体10与片材11、12、13、14的层叠体。
在吸收体10的肌肤面侧层叠中间片11,在吸收体10的非肌肤面侧层叠底片12。在底片12的非肌肤面侧层叠覆盖片14。并且,在中间片11的侧方(宽度方向外侧)配置侧片13。
为了使水分透过并被吸收体10吸收,中间片11具有透水性。并且,除了侧片13之外,中间片11在尿布1中配置在最靠肌肤面侧的位置(参照图1)。因此,中间片11也称为“顶片”。该中间片11的宽度方向尺寸比吸收体10大,从肌肤面侧包覆吸收体10。
为了防止从吸收体10漏液,底片12具有非透水性。
并且,为了防止向宽度方向侧方漏液,侧片13具有疏水性。该侧片13在尿布1中配置在最靠肌肤面侧的位置。因此,与中间片11同样,侧片13也被称为“顶片”。
覆盖片14从非肌肤面侧覆盖上述吸收体10及片材11、12、13。该覆盖片14是为了加强底片12并且提高触感(例如手感)而设置的。作为该覆盖片14,从提高通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所谓的热风无纺布。
另外,覆盖片14不限于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具有内覆盖片、外覆盖片的多层构造。
〈褶裥〉
此外,在尿布1中,为了提高穿着状态下的对穿着者的追随性,设置有立体褶裥21、腿部褶裥22、腰部褶裥23等褶裥。在这些褶裥21、22、23中,粘贴有橡胶线31、32、33(弹性部件)的侧片13或底片12等被起皱。另外,也可以代替橡胶线31、32、33或在橡胶线31、32、33的基础上使用天然橡胶或伸缩膜这样的弹性部件。
为了防止排泄物向宽度方向外侧漏出,立体褶裥21配置在侧片13的宽度方向内侧。在该立体褶裥21中,在侧片13的宽度方向内侧的端缘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橡胶线31。
为了抑制尿布1与穿着者的腿部之间的间隙,腿部褶裥22设置于穿着状态下位于穿着者的腿部周缘的部位。在该腿部褶裥22的裆下部1B及其周边处,在底片1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缘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橡胶线32。
腰部褶裥23沿宽度方向伸缩,为了调节穿着者的腰围的贴合性而设置在后身部分1C的长度方向端部。在该腰部褶裥23中,沿着宽度方向设置有橡胶线33。
〈粘扣机构〉
在该尿布1中设置有一对固定部6、6(所谓的粘扣带6、6),该一对固定部6、6以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安装于后身部分1C,在前身部分1A的最靠非肌肤面侧(外表面)的位置设置有贴片4。这里,使用矩形的贴片4。通过拉拽粘扣带6、6而将粘扣带6、6粘扣在贴片4上而固定,从而将尿布1穿着在穿着者身上。另外,以下,将“粘扣带”简称为“带”。
通过这些贴片4和带6来构成实现粘扣功能的粘扣机构。另外,在图1和图2中,例示了在主体部100的后身部分1C的宽度方向两侧各设置一个的一对带6、6。但是,设置在宽度方向W的端部的带6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至少在宽度方向两侧各设置一个带6即可。
(粘扣带)
带6具有基材片61(钩载体)和卡定部件62(机械扣件)。
基材片61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基部61A(仅在一个部位标注标号)例如可以通过热封或超声波密封与侧片13和/或覆盖片14热熔接,也可以通过热熔等粘接剂与侧片13和/或覆盖片14粘接。并且,如图1所示,也可以是,基部61A被夹装在侧片13与覆盖片14之间,与片材13、14热熔接或粘接。也就是说,在将基部61A夹装在侧片13与覆盖片14之间的方式中,侧片13中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相对于基部61A层叠在肌肤面侧,覆盖片14中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相对于基部61A层叠在非肌肤面侧。
并且,在基材片61中,除基部61A以外的延伸部61B(仅在一个部位标注标号)被设置成延伸到比片材13、14靠宽度方向外侧处的状态。
作为构成基材片61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织布、无纺布、其他布、纸、塑料膜或它们的复合材料。并且,作为构成无纺布的材料,例如优选使用聚乙烯类、聚丙烯类、聚酰胺类、聚酯类、聚氯乙烯类或聚苯乙烯类的合成树脂。
卡定部件62设置在基材片61中的延伸部61B的肌肤面侧。即,卡定部件62和主体部100通过基材片61在宽度方向上连结。卡定部件62是能够与贴片4卡合的部件。卡定部件62例如可以是粘接剂或粘接带,也可以是与贴片4机械结合的面状搭扣。面状搭扣是指通过钩部件(公部件)与圈部件(母部件)的机械结合进行固定的构造。面状搭扣例如通过在表面形成有多个突起(钩状、蘑菇状等)的钩部件与在表面配置有环状纤维的圈部件的组合而构成。例如,只要采用钩部件作为带6的卡定部件62并在贴片4的表面形成圈部件即可。但是,也可以采用圈部件作为带6的卡定部件62并在贴片4的表面形成钩部件。当在圈部件的表面粘贴钩部件时,钩部件的多个突起与圈部件的表面卡合。因此,通过面状搭扣,能够将钩部件和圈部件以能够剥离的状态牢固地固定。这样,在能够反复使用这一点以及粘接强度高这一点上,优选采用面状搭扣。
(贴片)
贴片4是为了在主体部100的前身部分1A的外表面使带6的粘扣变得容易而设置的。也就是说,贴片4外装(层叠)于主体部100的非肌肤面侧。
在卡定部件62为钩部件的情况下,作为贴片4,可以优选使用具有膜层和设置在其整个外表面的圈部件的膜类型的贴片。卡定部件62的钩部件能够装卸自如地与圈部件卡合。作为该情况下的圈部件,除了将用线编织的网状体且具有环状的材料安装在膜层上的方式之外,还可以举出通过间歇的超声波密封将热可塑性树脂的无纺布安装在膜层上,使无纺布的纤维形成环状的方式等。并且,作为贴片4,也可以使用对热可塑性树脂的无纺布实施了压花加工且没有膜层的无膜型贴片。作为构成膜层或圈部件的材料,优选为无纺布,更优选为使用作为构成基材片61的材料而例示的合成树脂等的无纺布。
上述贴片4满足以下例示的功能1~3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功能1:示出用于安装卡定部件62的适当位置的功能
·功能2:使卡定部件62的反复粘扣稳定的功能
·功能3:确保不粘扣于覆盖片14的卡定部件62的粘扣位置的功能
关于上述功能1,通过将卡定部件62粘扣在贴片4的延伸范围内,有助于带6向适当位置粘扣,有助于将尿布1适当地穿着于穿着者身上。
关于上述功能2,通过使贴片4具有在被作为钩部件的卡定部件62反复粘扣时难以起毛的强度(物性)而使卡定部件62的反复粘扣稳定。在假设作为钩部件的卡定部件反复粘扣于覆盖片14(无纺布)的情况下,有时会引起无纺布的起毛或粘扣稳定性的降低。与此相对,通过将卡定部件62粘扣于贴片4,有助于抑制起毛以及确保粘扣稳定性。
关于上述功能3,在卡定部件62不粘扣于覆盖片14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卡定部件62的粘扣位置。
〈片层叠部〉
片层叠部50是主体部100与带6的结合部位。在片层叠部50中,基材片61中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基部61A(夹装部,仅在一个部位标注标号)被夹装在侧片13(肌肤面侧片)与覆盖片14(非肌肤面侧片)之间。除该基部61A之外的延伸部61B(仅在一个部位标注标号)被设置成延伸到比片材13、14靠宽度方向外侧处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片层叠部50中,侧片13中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缘部(以下,称为“侧外缘部”)13a相对于基材片61的基部61A层叠于肌肤面侧,覆盖片14中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缘部(以下,称为“覆盖外缘部”)14a相对于基材片61的基部61A层叠于非肌肤面侧。也就是说,在片层叠部50中,相对于基材片61的宽度方向内侧,在肌肤面侧和非肌肤面侧分别层叠有片材13、14这两种片材。另外,在图4中,为了容易把握各结构,夸张地示出厚度方向的尺寸。
此外,侧片13的外缘部13a和覆盖片14的外缘部14a分别通过粘接层L12与基材片61的基部61A粘接(结合)。具体来说,侧外缘部13a和基部3A通过第一粘接层L1贴合,覆盖外缘部14a和基部3A通过第二粘接层L2贴合。粘接层L12优选使用能够对粘接性能的发挥定时进行调节的按需型粘接剂。
作为按需型粘接剂,举出了热熔粘接剂或UV(UltraViolet)固化型粘接剂。热熔粘接剂在被施加热而熔融后固化。并且,UV固化型粘接剂被照射紫外线而固化。换言之,热熔粘接剂在被施加热之前不发挥粘接性能。同样,UV固化型粘接剂在被照射紫外线之前不发挥粘接性能。
在粘接层L12中,由于不需要UV照射那样特殊的设备,因此特别优选使用热熔粘接剂。但是,也可以将其他公知的粘接剂用于粘接层L12。或者,也可以代替粘接层L12,通过超声波熔接或热封这样的接合手段来代替粘接层L12的接合功能。
〈设计部〉
如图2所示,在主体部100中,在前身部分1A和后身部分1C分别带有可外观的一对设计部5A、5B。设计部5A、5B具有文字、图形、记号、图案、色彩或者它们的结合(以下,简称为“图案”),是通过目视能够区分设计部5A、5B和其以外的部分的区域。这样的设计部5A、5B例如通过对底片12或覆盖片14的非肌肤面侧实施印刷加工而设置。或者,在底片12与覆盖片14之间另外设置设计部5。在图2中示出设置于底片12的设计部5A、5B。
在前身部分1A和后身部分1C中配置设计部5A、5B的区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图2中示出了如下设计部5A、5B:在前身部分1A和后身部分1C中分别在从主体部100的长度方向端部到长度方向尺寸的1/3或1/4左右的位置的范围内规定了长度方向的边界,并在与吸收体10的宽度方向尺寸大致相等的范围内规定了宽度方向的边界。
设计部5A、5B可以是互相相同的图案,也可以是互相不同的图案。并且,设计部5A、5B可以是至少一部分互相相同的图案。另外,以下有时将“设计部5A、5B”仅记载为“设计部5”。
如图2所示,在这里例示的设计部5A、5B中设置有前身部分1A的前设计部5A(第一设计部)和后身部分1C的后设计部5B(第二设计部)。
本实施方式的设计部5A、5B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这里所说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的设计部5A、5B”包含下述列举的方式1~4中的至少任意者。
·方式1:色彩或图案相同或类似的设计部5A、5B
·方式2:图案的配置相同或类似的设计部5A、5B
·方式3:宽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设计部5A、5B
·方式4:长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设计部5A、5B
例如,设计部5A、5B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呈线对称或大致线对称的外观。
[1-2.详细结构]
在前身部分1A和后身部分1C分别带有可外观的一对设计部5A、5B的主体部100中,贴片4外装于前设计部5A(配置在非肌肤面侧)。如图2所示,贴片4具有与前设计部5A重叠的重叠部4A(主部),带6粘扣在重叠部4A上而被固定。另外,在贴片4的宽度方向尺寸比前设计部5A的宽度方向尺寸大的情况下,贴片4有时在重叠部4A的宽度方向外侧具有不与设计部5重叠的非重叠部4B、4B。
在这种方式的尿布1中,有时会引起前设计部5A与贴片4的视觉上的混淆,难以目视确认在设计部5A、5B的哪一侧配置有贴片4,也就是说,对于使用者来说,有时难以辨别贴片4的位置。当无法辨别贴片4的位置时,使用者难以迅速地将带6固定在适当位置,难以以适度的贴合感将尿布1穿着在穿着者身上。并且,由于使用者有时根据贴片4的位置来识别尿布1的前后,因此当无法辨别贴片4的位置时,则有可能使尿布1相对于穿着者的前后穿反。
特别是,为了提高设计部5的可视性和外观,在将如下那样的一体地设置有构成前设计部5A的外观的重叠部4A的贴片4外装于设计部5的情况下,存在难以进一步辨别贴片4的位置的趋势,所述贴片4为具有透光性的贴片4即使用了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的贴片4、具有与前设计部5A所具有的色彩为同系的色彩的贴片4、图案与前设计部5A相同的贴片4、至少一部分具有与前设计部5A相同的图案的贴片4。并且,在主体部100设置有彼此相同的图案的设计部5A、5B、至少一部分彼此相同的图案的设计部5A、5B的情况下,存在尿布1的前后的辨别变得特别困难的趋势。
另外,贴片4的“透光性”是指使光透过外装有贴片4的位置的设计部5,并且使该设计部5反射的反射光以能够目视确认的程度透过的功能。并且,“同系的色彩”是指包含实质上相同色彩的相同系统的色彩,即色调相同或近似的色彩。
并且,尿布1在出厂时以折叠成规定形状的状态收纳在包装体中。例如,尿布1使带6在主体部100的宽度方向端部以肌肤面侧为内侧地翻折。并且,在吸收体10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这里也是设计部5A、5B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设计部5A、5B配置在假想线VL1、VL2的宽度方向内侧),基于与宽度方向W垂直并沿长度方向L延伸的一对假想线VL1、VL2(折曲线),以肌肤面侧为内侧,使比假想线VL1、VL2靠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翻折(参照图3A和图3B)。之后,尿布1基于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假想线VL3、VL4(折叠线),将主体部100在长度方向L上折三折而成为规定形状的折叠状态(参照图3C)。
这样的折叠工序通常被组装在尿布1的生产线的一部分中。如果未在适当的位置(例如,假想线VL1、VL2)对展开状态的尿布1实施折叠加工,则折叠状态的尿布1不能成为规定形状,其尺寸产生偏差。其结果是,在将折叠状态的尿布1收纳于包装体时,包装体有可能破损。也就是说,有时难以将折叠状态的尿布1收纳于包装体,从而导致尿布1的生产率降低。
特别是,由于假想线VL1、VL2处的折叠加工是一边确认展开状态下的尿布1的肌肤面侧一边进行,因此当在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时主体部100具有实质上相同色彩的情况下,难以辨别实施折叠加工的适当的位置。
并且,在使用折叠状态的尿布1(参照图3C)时,使用者首先将基于假想线VL3、VL4的折叠沿长度方向L展开(参照图3B)。接着,使用者将基于假想线VL1、VL2的翻折展开。然后,将翻折到肌肤面侧的带6展开,将尿布1穿着在穿着者身上。
以下,如图3A~图3C所示,将至少在假想线VL1、VL2处折叠的状态称为“折叠状态”。在折叠状态的尿布1中,比一对假想线VL1、VL2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面与比一对假想线VL1、VL2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面是面对面地重合的。并且,如图2所示,将假想线VL1、VL2、VL3、VL4处的折叠被展开的平面状的状态称为“展开状态”。
关于折叠状态,更详细地说,如图3A的右半部所示,将带6在主体部100的宽度方向端部以肌肤面侧为内侧翻折后的状态称为“第一折叠状态(第一状态)”。并且,将如图3A的左半部或图3B所示在假想线VL1、VL2处翻折后的状态并且在假想线VL3、VL4处不折叠的状态称为“第二折叠状态(第二状态)”。在第二折叠状态中,将第一折叠状态的延伸部61B折叠成与侧片13面对面重合的状态。此外,将如图3C所示在假想线VL1、VL2、VL3、VL4处折叠后的状态称为“第三折叠状态(第三状态)”。
这样,使用者一边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尿布1一边将尿布1展开,从而进行针对穿着者的穿着作业。在将具有透光性的贴片4(使用了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的贴片4)、图案与设计部5相同的贴片4、至少一部分具有与设计部5相同的图案的贴片4外装于设计部5的情况下,由于设计部5和贴片4容易在视觉上引起混淆,因此看到图3C所示的第三折叠状态的尿布1的使用者难以目视确认贴片4。也就是说,使用者有时无法根据贴片4的位置来辨别尿布1的前后。并且,在展开状态的尿布1中,前身部分1A和后身部分1C以长度方向的中心线CL2(基准线,参照图3)为基准,整体形状为线对称或大致线对称的形状或者设计部5A、5B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因此,如果仅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展开状态的尿布1,难以辨别尿布1的前后。
〈第一识别部〉
因此,在贴片4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在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展开状态的尿布1时,该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的色彩(第二色彩)与周围的色彩不同。具体而言,第一识别部4C、4C的色彩与贴片4的重叠部4A和主体部100的色彩不同。这样,贴片4中位于延伸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具有实质上互相相同的色彩。另一方面,贴片4的重叠部4A一体地构成前设计部5A的外观。
在这种方式的尿布1中,如果在假想线VL1、VL2处进行折叠加工,则在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第一识别部4C、4C(参照图3B)。因此,可以将第一识别部4C、4C用作辨别是否在适当的位置进行了折叠加工的标记。也就是说,通过利用标记识别单元检测第一识别部4C、4C彼此的位置,能够辨别在适当的位置进行了折叠加工的尿布和在不适当的位置进行了折叠加工的尿布。作为标记识别单元,可举出使用反射型或透过型的光电管的识别装置、利用CCD照相机或通常的照相机的拍摄装置等。通过对在上述适当的位置进行了折叠加工的尿布1进行基于假想线VL3、VL4的三折折叠加工,能够高效地制造折叠成规定形状的尿布1。其结果是,提高了被折叠的尿布1相对于包装体的收纳性,尿布1的生产率优异。另外,将在不适当的位置进行了折叠加工的尿布展开并再次进行折叠工序。
〈粘扣带〉
带6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同系的色彩(第二同系色彩)。具体来说,使基材片61和卡定部件62为不同的色彩并且使基材片61或卡定部件62与第一识别部4C、4C为同系的色彩。
例如,在带6中,基材片61是与主体部100同系的色彩(第一同系色彩),卡定部件62是与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同系的色彩(第二同系色彩)。或者,基材片61是与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同系的色彩(第二同系色彩),卡定部件62是与主体部100同系的色彩(第一同系色彩)。即,对于主体部100,优选为,虽然难以根据色彩的不同来目视区分基材片61和卡定部件62中的任意一方,但容易根据色彩的不同来目视区分基材片61和卡定部件62中的任意另一方的结构。
如上所述,通过第二同系色彩的基材片61或卡定部件62,能够辨别尿布1的前后,因此,使用者能够迅速地进行尿布1相对于穿着者的定位。
另外,对于与白色不同的色彩(可以说是着色的色彩)的卡定部件62难以进行颜色调整,有可能提高制造成本。与此相对,在对于与主体部100的白色同系色彩的卡定部件62容易进行颜色调整的基础上,在与卡定部件62相比颜色容易调整的基材片61上进行着色,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并且,在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展开状态的尿布1时,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为与周围的色彩不同的色彩(第二色彩)。具体而言,第一识别部4C、4C的色彩与贴片4的重叠部4A和主体部100的色彩不同。
通常,贴片4以尿布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L1(参照图1)为基准对称地配置。通过在贴片4的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设置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使用者能够辨别尿布1的中心位置以及存在于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之间的贴片4的位置。而且,使用者能够根据贴片4的位置来推测尿布1的前后。因此,尿布1相对于穿着者的定位变得容易。并且,在穿着尿布1时带6向贴片4的粘扣即带6相对于贴片4的定位变得容易。
另外,贴片4也可以以中心线CL1为基准非对称地配置。即使是这样配置的贴片4,使用者也能够通过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来辨别贴片4的位置。并且,以下,有时将“第一识别部4C、4C”仅记载为“第一识别部4C”。
并且,通过基材片61具有与卡定部件62不同的色彩,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把握带6中的卡定部件62的位置。并且,通过基材片61或卡定部件62具有与第一识别部4C、4C同系的色彩,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容易地理解将色彩相似的部件彼此粘扣。并且,根据第一识别部4C、4C与带6的位置关系,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辨别尿布1的前后。因此,使用者能够将带6迅速地固定在存在于第一识别部4C、4C之间的贴片4上,穿着者能够以适度的贴合感穿着尿布1。
并且,使贴片4延伸到比一对假想线VL1、VL2靠宽度方向外侧处。通过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贴片4,使用者将保管状态的尿布1(参照图3C)的基于假想线VL3、VL4的主体部100的翻折展开时(参照图3B),能够通过从肌肤面侧的俯视观察来目视确认第一识别部4C、4C。此外,在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展开状态的尿布1时能够目视确认第一识别部4C、4C。换言之,在从非肌肤面侧观察折叠状态的尿布1的情况下,虽然能够目视确认设计部5A、5B,但无法目视确认第一识别部4C、4C。在从肌肤面侧观察折叠状态的尿布1的情况下,虽然能够目视确认第一识别部4C、4C,但无法目视确认设计部5A、5B。因此,从肌肤面侧观察折叠状态的尿布1的使用者或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展开状态的尿布1的使用者通过辨别贴片4的位置,能够推测尿布1的前后。
因此,使用者能够迅速地进行尿布1相对于穿着者的定位。
此外,在从非肌肤面侧观察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由于无法目视确认第一识别部4C、4C,因此能够确保从非肌肤面侧观察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的设计部5A、5B所起到的装饰性。
形成第一识别部4C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第一识别部4C能够通过对贴片4实施印刷加工而形成。
并且,基材片61只要具有与卡定部件62不同的色彩即可,可以是单色,也可以具有两种颜色以上。卡定部件62也同样,可以是单色,也可以具有两种颜色以上。在基材片61和/或卡定部件62具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色彩的情况下,只要俯视观察时占据最大面积的颜色彼此不同即可。
〈粘扣带的颜色和透光性〉
此外,具有在从肌肤面侧观察尿布1时能够透视看到带6的颜色(色彩)的规定的透光性。
以下,对带6的颜色进行说明,然后叙述规定的透光性。
(粘扣带的颜色)
带6的至少一部分是与主体部100的颜色不同的颜色。这里,以整个区域实质上相同的白色的主体部100为例,例示以下所示的色彩图案1、2的带6。
――色彩图案1――
色彩图案1如以下所示由各部位的颜色组合而成。
·基材片61:与主体部100的颜色(第一色彩)同系的颜色(第一同系色彩)
·卡定部件62:与主体部100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第三色彩)
――色彩图案2――
色彩图案2如以下所示由各部位的颜色组合而成。
·基材片61:供卡定部件62层叠的那一侧的内层面61b为与主体部100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第三色彩)
·卡定部件62:与主体部100的颜色(第一色彩)同系的颜色(第一同系色彩)
另外,基材片61中的除内层面61b之外的部位(主部)61a是与主体部100的颜色同系的颜色(第一同系色彩)。
这里,“实质上相同的颜色(色彩)”是指明亮度、色调或色度全部大致相同。换言之,“实质上相同的色彩”是指,即使要对比的色彩彼此不是完全相同的色彩,也具有在太阳光或通常的照明光下难以区分地目视确认要对比的色彩彼此的程度的相同性。
“同系的颜色(色彩)”是指包含实质上相同的色彩的同系统的色彩,即色调相同或近似的色彩。
“不同的颜色(色彩)”是指明亮度、色调或色度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不同。例如,不仅是指色调不同的颜色,即使色调相同但色度或亮度不同的颜色也是“不同的颜色”。
例如,能够使用市场售卖的测色器来测量颜色,通过对基于JIS Z 8729等所规定的CIE1976(L*a*b*)颜色空间数值化后的值进行比较而求出。具体来说,在作为测定对象的两个点(例如,主体部100的色点和带6的至少一部分的色点)之间的L*值的差为ΔL*,a*值的差为Δa*,b*值的差为Δb*时,通过色差ΔE*ab=[(ΔL*)2+(Δa*)2+(Δb*)2]1/2来求出。该色差ΔE*ab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在该情况下,可以说色彩以使用者能够通过目视感知到的程度不同。换言之,上述“不同的颜色”是指色差在上述范围内。上述“同系的颜色”是指色差优选为小于1.5,上述“实质上相同的色”是指色差优选为小于1.0。
〈规定的透光性〉
本实施方式的“规定的透光性”是指在从肌肤面侧观察第一折叠状态或第二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能够透视看到带6的第三色彩的光学性状。以下,例示两个具有规定的透光性的结构。
――第一结构例――
在第一结构例中,对色彩图案1的尿布1所设定的透光性进行说明。
在该尿布1中设定有第一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的规定的透光性(以下,称为“第一透光性”)。即“第一透光性”是指在从肌肤面侧观察第一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能够从肌肤面侧通过基材片61透视看到卡定部件62的第三色彩的规定的透光性。
上述“第一透光性”能够通过下述例示的三个方式I~III来实现。
·方式I:基材片61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
·方式II:在基材片61设置有多个贯通孔
·方式III:设置有使基材片61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的膜化的部分(膜状部)
根据在方式I中所述的总光线透过率的基材片61,在从肌肤面侧观察第一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从与卡定部件62相对于基材片61层叠的一侧相反侧观察时),能够透过基材片61的厚度方向而目视确认卡定部件62的颜色。
方式II的贯通孔的外接圆的孔径为0.1[mm]~1.0[mm]。优选基材片61具有多个贯通孔。例如,各贯通孔彼此设置间隔而形成为散点状。作为各贯通孔的形状,在基材片61的俯视观察时为圆形状。但是,也可以采用在俯视基材片61时呈多边形状的贯通孔。并且,多个贯通孔以交错状的配置图案形成。根据该贯通孔,在从肌肤面侧观察第一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卡定部件62的颜色能够通过贯通孔来直接且局部地目视确认。
根据在方式III中所述的膜状部,在从肌肤面侧观察第一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卡定部件62的颜色能够通过膜状部来目视确认。
此外,优选设定有尿布1处于第二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的规定的透光性(以下,称为“第二透光性”)。“第二透光性”是指在从肌肤面侧观察第二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能够透过在比卡定部件62或内层面61b靠肌肤面侧处层叠的部件(例如覆盖片14、基部61A、侧片13)而透视看到卡定部件62或内层面61b的颜色的规定的透光性。
上述“第二透光性”能够通过下述例示的方式IV来实现。
·方式IV:覆盖片14、基部61A、侧片13的总光线透过率为50%~99%
根据在方式IV中所述的总光线透过率的覆盖片14、基部61A、侧片13,在从肌肤面侧观察第二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能够透视地目视确认卡定部件62或内层面61b的颜色。
上述“能够目视确认”是指卡定部件62的色彩能够从肌肤面侧透过片层叠部50而通过肉眼来识别。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展开状态的尿布1中,当在生产线上使带6在主体部100的宽度方向端部以肌肤面侧为内侧翻折并在假想线VL1、VL2处以肌肤面侧为内侧使主体部100的比假想线VL1、VL2靠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翻折时,在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卡定部件62或基材片61的内层面61b的色彩(参照图3B)。也就是说,通过图5所示的从肌肤面侧的俯视观察,能够透过片层叠部50来识别卡定部件62的色彩。
因此,能够将卡定部件62或内层面61b的色彩用作辨别是否在适当的位置进行了折叠加工的标记。也就是说,通过利用标记识别单元检测设置在主体部100的两端部的带6中的卡定部件62或内层面61b的彼此的位置,能够辨别在适当的位置进行了折叠加工的尿布和在不适当的位置进行了折叠加工的尿布。作为标记识别单元,举出使用反射型或透过型的光电管的识别装置、利用了CCD照相机或通常的照相机的拍摄装置等光学识别单元。针对在上述适当的位置进行了折叠加工的尿布1,通过进行基于假想线VL3、VL4的三折加工,能够高效地制造折叠成规定形状的尿布1。其结果是,提高了被折叠的尿布1相对于包装体的收纳性,尿布1的生产率优异。另外,将在不适当的位置进行了折叠加工的尿布展开并再次进行折叠工序。
并且,根据本结构的尿布1,在从第三折叠状态的尿布1(参照图3C)起到将假想线VL3、VL4处的翻折展开后的第二折叠状态时(参照图3B),使用者通过上述第二透光性,在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卡定部件62或基材片61的内层面61b的颜色。此外,在从第二折叠状态起到将假想线VL1、VL2处的翻折展开后的第一折叠状态时(参照图3A的右半部),通过上述第一透光性,在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卡定部件62或内层面61b的色彩。因此,使用者通过辨别卡定部件62或内层面61b的位置,能够推测尿布1的前后。
因此,使用者能够迅速地进行尿布1相对于穿着者的定位。
片层叠部50的总光线透过率能够根据构成各片材(例如基材片61、侧片13以及覆盖片14)的材料的选择(例如,在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为其纤维直径〔dtex(分特)〕或其单位面积重量、填料〔氧化钛等〕的配合量)、各片材的厚度尺寸等来调整。
并且,在使用无纺布作为构成满足上述范围的总光线透过率的片层叠部50的各片材的材料的情况下,优选其纤维直径为0.5dtex~1.2dtex,并且优选其单位面积重量为16g/m2以下。
这里,纤维直径能够如下计算:将片材沿宽度方向大致5等分,从大致5等分后的片材中分别取样1cm见方的试验片,用显微镜分别测定20个点的各自的纤维直径,并根据其平均值来计算。并且,单位面积重量能够如下计算:从片材中任意选取5片长20cm×横20cm的试验片并测定质量,将其平均值换算为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来计算。
〈粘扣带〉
在基材片61与主体部100为同系颜色的情况下,在从第三折叠状态的尿布1(参照图3C)起到将基于假想线VL3、VL4的主体部100的翻折展开后的第二折叠状态(参照图3B)下,使用者在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时有时难以辨别带6的位置。即使是这种状态,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尿布1,通过卡定部件62的色彩,使用者也能够通过辨别卡定部件62的位置来推测尿布1的前后。
因此,使用者能够迅速地进行尿布1相对于穿着者的定位。
从更容易辨别卡定部件62的位置并且容易调整片层叠部50的总光线透过率的观点来看,基材片61的总光线透过率优选为65%~99%,更优选为75%~99%。
在穿着尿布1时,使用者拉拽带6并将带6粘扣于贴片4。因此,带6特别是与主体部100结合的基材片61优选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规定的拉伸强度。基材片61的拉伸强度根据其厚度尺寸进行调整,因此为了得到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规定的拉伸强度的基材片61,其厚度尺寸有变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当基材片61的厚度尺寸变大时,基材片61的总光线透过率降低,片层叠部50的总光线透过率的调整有变难的趋势。通过在基材片61设置多个贯通孔,容易得到具有适度的拉伸强度并且具有规定的总光线透过率的基材片61。
膜状部是基材片61的构成纤维(例如合成树脂制纤维)被热熔融而失去纤维形态并被膜化的部分。膜状部能够通过对基材片61进行加热加压处理而形成。加热加压处理的条件可根据基材片61的构成纤维来适当设定。
膜状部与被膜化前的基材片61相比总光线透过率变大。因此,通过使用具有膜状部的基材片61,片层叠部50的总光线透过率的调整变得容易。并且,当在第一折叠状态下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尿布1时,提高了卡定部件62的色彩的可视性。
另外,上述用语的意思如下所述。
“实质上相同的色彩”是指明亮度、色调或色度全部大致相同。换言之,“实质上相同的色彩”是指,即使要对比的色彩彼此不是完全相同的色彩,也具有在太阳光或通常的照明光下难以区分地目视确认要对比的色彩彼此的程度的相同性。
“第一识别部4C”是指能够通过目视来区分第一识别部4C和其他部分的区域。具体来说,第一识别部4C在将尿布1展开的状态(参照图2)下从非肌肤面侧俯视观察时,除了贴片4中的其他部位之外,具有与前设计部5A和主体部100不同的色彩或者与贴片4中的其他部位和主体部100不同的色彩。
这里,“贴片4中的其他部位”是指贴片4中的第一识别部4C、4C以外的部位,例如可举出重叠部4A或非重叠部4B。也就是说,在从非肌肤面侧俯视观察展开状态的尿布1时,在贴片4的其他部位的色彩中包含重叠部4A的色彩和非重叠部4B的色彩。并且,在从非肌肤面侧俯视观察时的主体部100的色彩中包含设计部5的色彩及设计部5以外的主体部100的色彩。
另外,“前设计部5A的色彩”是指在俯视观察前设计部5A时占面积最大的色彩。
“设计部5的色彩”是指在俯视观察设计部5时占面积最大的色彩。
并且,“主体部100的色彩”是指在从非肌肤面侧俯视观察主体部100时能够主要目视确认的色彩(以下,有时记载为“非肌肤面侧的底色”)。具体来说,在从非肌肤面侧俯视观察图2所示的展开的尿布1时,将在主体部100中占面积最大的色彩称为非肌肤面侧的底色。这里,以在整个区域内实质上相同的白色(第一色彩)的主体部100为例。即,作为主体部100的底色,例示了白色。但是,在非肌肤面侧具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色彩的主体部100中,该主体部100中的占面积最大的颜色为底色。
例如,当在从非肌肤面侧俯视观察展开状态的尿布1时第一识别部4C全部与前设计部5A重叠的情况下,第一识别部4C具有与重叠部4A的色彩和前设计部5A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在前设计部5A与第一识别部4C局部重叠的情况下,第一识别部4C具有与重叠部4A的色彩、前设计部5A的色彩以及非肌肤面侧的底色不同的色彩。在前设计部5A与第一识别部4C不重叠的情况下,第一识别部4C具有与非重叠部4B的色彩和主体部100的非肌肤面侧的底色不同的色彩。
“不同的色彩”是指明亮度、色调或色度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不同。例如,不仅是指色调不同的颜色,即使色调相同但色度或亮度不同的颜色也是“不同的色彩”。
“同系的色彩”是指包含实质上相同的色彩的相同系统的色彩,即色调相同或近似的色彩。
此外,基材片61为与主体部100同系的色彩并且卡定部件62为与第一识别部4C、4C同系的色彩的情况下的带6优选为可透过基材片61透视地看到卡定部件62的颜色。具体而言,带6优选具有如下规定的透光性:在展开状态的尿布1中,在利用基材片61从非肌肤面侧覆盖卡定部件62的状态下能够从非肌肤面侧透视地看到卡定部件的第二同系色彩。
该规定的透光性能够通过下述例示的两个方式V、VI来实现。
·方式V:基材片61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
·方式VI:在基材片61设置有被膜化的部分(膜状部)
在方式V中所述的总光线透过率的基材片61中,至少基材片61为透明或半透明的。采用该基材片61,在从肌肤面侧观察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从与卡定部件62相对于基材片61层叠的一侧相反侧观察时)或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展开状态的尿布1时,能够在基材片61的厚度方向上透视地目视确认卡定部件62的颜色。
根据在方式VI中所述的膜状部,在从肌肤面侧观察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或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展开状态的尿布1时,能够通过膜状部来目视确认卡定部件62的颜色。
膜状部是基材片61的构成纤维(例如,合成树脂制纤维)被热熔融而失去纤维形态并被膜化的部分。膜状部能够通过对基材片61进行加热加压处理而形成。加热加压处理的条件可根据基材片61的构成纤维来适当设定。
膜状部与被膜化前的基材片61相比总光线透过率变大。从确保规定的透光性的观点来看,该膜状部的总光线透过率优选为65%~99%。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膜状部的基材片61,片层叠部50的总光线透过率的调整变得容易。并且,当在折叠状态下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尿布1时或在展开状态下从非肌肤面侧俯视观察尿布1时,提高了卡定部件62的色彩的可视性。
另外,由下述的式(1)计算的膜化前后的总光线透过率的变化率优选为65%~99%。
膜化前后的总光线透过率的变化率[%]=膜化后的总光线透过率/膜化前的总光线透过率×100(1)
在上述方式V、VI中,通过可透视地看到的卡定部件62的色彩,使用者能够在视觉上辨别贴片4的位置,还能够辨别尿布1的前后。
〈重叠部〉
在外装于前设计部5A的贴片4中,优选重叠部4A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重叠部4A的总光线透过率处于上述范围的贴片4的至少重叠部4A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在这种方式中,前设计部5A与贴片4在视觉上容易引起混淆,贴片4的位置的辨别有变得更加困难的趋势。但是,通过贴片4在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具有第一识别部4C、4C,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辨别贴片4的位置。
并且,当使用重叠部4A的总光线透过率处于上述范围的贴片4时,即使将贴片4外装于前设计部5A,前设计部5A的外观也不容易受到贴片4的存在的影响,前设计部5A的可视性或外观优异。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使用者对尿布1的购买欲望。
重叠部4A的总光线透过率能够根据构成贴片4的材料的选择(例如,在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为其纤维直径〔dtex(分特)〕、其单位面积重量、填料〔氧化钛等〕的配合量)、贴片4的厚度尺寸等来调整。在使用无纺布作为构成满足上述范围的总光线透过率的贴片4的材料的情况下,其纤维直径优选为0.5dtex~1.2dtex,并且,其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16g/m2以下。纤维直径或单位面积重量的计算方法如上所述。
并且,重叠部4A的面积相对于前设计部5A的面积的比例优选为30%~70%。通过将重叠部4A的面积相对于前设计部5A的面积的比例设为上述范围,将带6固定于贴片4时的定位变得容易,并且设计部5的可视性或外观优异。因此,使用者容易使穿着者穿着尿布1,并且能够提高使用者对尿布1的购买欲望。
并且,在贴片4透明或半透明的情况下,重叠部4A也可以具有与前设计部5A的色彩不同的色彩。通过前设计部5A的色彩与重叠部4A的色彩不同,贴片4的位置的辨别变得更加容易。
〈贴片与设计部的宽度方向尺寸的关系〉
并且,如图2所示,贴片4的宽度方向尺寸比前设计部5A的宽度方向尺寸大,第一识别部4C、4C与前设计部5A向宽度方向外侧分离。换言之,贴片4在重叠部4A的宽度方向外侧具有不与前设计部5A重复的非重叠部4B。也就是说,该方式的贴片4具有重叠部4A、非重叠部4B以及第一识别部4C。非重叠部4B的宽度方向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但从使第一识别部4C、4C与重叠部4A适度分离并提高第一识别部4C、4C的可视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5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且优选为30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但是,贴片4配置在比带6靠宽度方向内侧处。换言之,对于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L1(参照图1)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尺寸,贴片4比带6短。并且,相对于尿布1的宽度方向端部,在宽度方向内侧配置有第一识别部4C、4C。
根据这种方式的贴片4,在保管状态的尿布1(参照图3C)中,在将基于假想线VL3、VL4的主体部100的翻折展开时(参照图3B),使用者能够通过从肌肤面侧的俯视观察来目视确认第一识别部4C、4C。并且,使用者容易通过与非肌肤面侧的底色的色差或与非重叠部4B的色差来目视确认第一识别部4C、4C,因此能够容易把握贴片4的位置。
例如,第一识别部4C、4C与非肌肤面侧的底色的色差能够使用市场售卖的测色器来测量颜色,通过对基于JIS Z 8729等规定的CIE1976(L*a*b*)颜色空间数值化后的值进行比较而求出。具体来说,在作为测定对象的两点(第一识别部4C的色彩与非肌肤面侧的底色)之间的L*值的差为ΔL*,a*值的差为Δa*,b*值的差为Δb*时,通过色差ΔE*ab=[(ΔL*)2+(Δa*)2+(Δb*)2]1/2来求出。在该色差ΔE*ab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的情况下,可以说色彩以使用者能够通过目视感知的程度不同。换言之,上述“不同的色彩”是指色差处于上述范围。上述“同系的色彩”是指色差优选为小于1.5,上述“实质上相同的色彩”是指色差优选为小于1.0。
另外,这里所说的“第一识别部4C的色彩”是指在俯视观察第一识别部4C时占面积最大的色彩。
〈折翼〉
并且,如图6所示,贴片4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一对折翼4D、4D。折翼4D、4D是形成在贴片4的两端部的自由端。另外,以下有时将“折翼4D、4D”简单地记载为“折翼4D”。
在图6中,折翼4D在贴片4中与第一识别部4C一起设置在端部。采用在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具有折翼4D的贴片4,使用者即使通过触觉也能够辨别贴片4的位置。
折翼4D的宽度方向尺寸W4D没有特别限定。当折翼4D的宽度方向尺寸W4D过小时,存在基于触觉的辨别变得困难的趋势。另一方面,当折翼4D的宽度方向尺寸W4D过大时,有时成为引起在将尿布1沿着假想线VL1、VL2折叠时折翼4D夹在装置中等不良情况的原因。从上述观点来看,折翼4D的宽度方向尺寸W4D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且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7mm以下。另外,折翼4D的长度方向尺寸与贴片4的长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
并且,从更容易通过视觉和触觉来辨别贴片4的位置的观点来看,折翼4D的宽度方向尺寸W4D相对于第一识别部4C的宽度方向尺寸W4C的比例(W4D/W4C)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且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
〈图案〉
并且,贴片4也可以具有图案。在从非肌肤面侧俯视观察时,在贴片4的图案与前设计部5A或主体部100所具有的图案不同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图案来辨别贴片4的位置。这样的图案能够通过印刷加工或压花加工来形成。图案可以形成在整个贴片4上,也可以形成在贴片4的一部分上。例如,也可以仅在第一识别部4C、4C上形成图案。从容易辨别贴片4的位置的观点来看,优选对贴片4整体实施图案。
〈尺寸〉
并且,贴片4、设计部5等的具体尺寸如下。
贴片4的宽度方向尺寸通常为100mm以上,优选为150mm以上,且通常为250mm以下,优选为200mm以下。并且,贴片4的长度方向尺寸通常为20mm以上,优选为30mm以上,且通常为60mm以下,优选为50mm以下。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宽度方向尺寸为180mm且长度方向尺寸为40mm的贴片4。
第一识别部4C的宽度方向尺寸W4C通常为5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上,且通常为25mm以下,优选为20mm以下。并且,第一识别部4C的长度方向尺寸通常为20mm以上,优选为30mm以上,且通常为60mm以下,优选为50mm以下。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长度方向尺寸与贴片4的长度方向尺寸相同并且在距贴片4的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分离15mm的区域内带有色彩的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
设计部5的宽度方向尺寸通常为80mm以上,优选为100mm以上,且通常为200mm以下,优选为150mm以下。并且,设计部5的长度方向尺寸通常为80mm以上,优选为100mm以上,且通常为200mm以下,优选为150mm以下。另外,在图2中示出宽度方向尺寸和长度方向尺寸分别为120mm的设计部5A、5B。
在具有上述尺寸的贴片4和前设计部5A的尿布1中,存在前设计部5A与贴片4特别容易在视觉上产生混淆的趋势。因此,通过在贴片4的两端部设置上述尺寸的第一识别部4C、4C,能够可靠地防止这样的混淆,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辨别贴片4的位置。
〈固定部〉
此外,这里例示的带6的基材片61的色彩可以为与主体部100的白色不同的色彩并且与一对第一识别部4C、4C同系的第二同系色彩。另一方面,卡定部件62也可以是与主体部100的白色同系的色彩(第一色彩或第一同系色彩)。即,对于主体部100,采用了虽然难以根据色彩的不同来目视区分卡定部件62但容易根据色彩的不同来目视区分基材片61的结构。
例如,对于与白色不同的色彩(可以说是着色的色彩)的卡定部件62难以进行颜色调整,有可能提高制造成本。与此相对,在对于色彩与主体部100的白色同系的卡定部件62容易进行颜色调整的基础上,在与卡定部件62相比颜色容易调整的基材片61上进行着色,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但是,基材片61可以是与主体部100的白色同系的色彩(第一色彩或第一同系色彩),卡定部件62可以是与主体部100的白色不同的色彩(第二色彩、第二同系色彩)。
如上所述,在带6的至少一部分是与主体部100的白色不同的色彩(第二色彩、第二同系色彩)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带6的色彩来辨别配置有该带6的后身部分1C,从而能够辨别尿布1的前后。此外,在带6的色彩与贴片4的第一识别部4C、4C的色彩为同系的色彩的情况下,容易辨别带6的粘扣位置,有助于提高尿布1的穿着性。
另外,带6也可以在整个区域中为白色(第一色彩)。在该情况下,虽然无法如上述那样通过带6的色彩来辨别尿布1的前后,但在确保了通过第一识别部4C的色彩来辨别尿布1的前后的手段的基础上,能够抑制带6的着色成本。
〈固定部的色彩的变形例〉
并且,作为变形例,带6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具有与设计部5A、5B的色彩(第四色彩)同系的色彩(第四同系色彩)。具体来说,在带6中,基材片61是与设计部5A、5B同系的第四同系色彩。
这里,设计部5A、5B的色彩(第四色彩)可以是与上述的主体部100的白色(第一色彩)、第一识别部4C的色彩(第二色彩)以及带6的第三色彩都不同的色彩。或者,第四色彩也可以是与第一色彩、第二色彩以及第三色彩中的任意一者相同的色彩、或与任意一者同系的色彩。从能够通过目视来区分设计部5A、5B和其以外的部分的观点来看,更优选第四色彩是与主体部100的白色不同的色彩。
通过使带6的至少一部分为第四同系色彩,在将卡定部件62粘扣于覆盖片14的状态下,在使带6与前设计部5A重合时,由于带6的色彩(第四同系色彩)与前设计部5A的色彩协调,因此不妨碍设计部5A、5B的设计性。并且,通过带6的色彩来提高带6的可视性。即,能够兼顾带6的可视性的提高效果和设计妨碍的抑制效果。
在第四同系色彩是与主体部100的白色(第一色彩)不同的色彩的情况下,特别能够发挥可视性的提高效果。在该情况下,在带6中,基材片61可以具有第四同系色彩,卡定部件62可以具有第一同系色彩。由于卡定部件62是第一同系色彩(与基材片61不同的色彩),因此除了上述带6的可视性的提高效果和设计妨碍的抑制效果之外,还提高了卡定部件62相对于基材片61的识别性。
并且,作为另一变形例,带6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具有与第一识别部4C的第二色彩不同的第五色彩。通过带6的至少一部分是第五色彩,提高了带6相对于第一识别部4C的可视性。从提高带6的可视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带6的第五色彩是与主体部100的白色(第一色彩)不同的色彩。
带6的第五色彩例如是与设计部5A、5B的色彩同系的第四同系色彩。在该情况下,可以使基材片61(带6的至少一部分)的色彩为与设计部5A、5B的色彩同系的第四同系色彩并且与第一识别部4C的第二色彩不同的色彩。因此,能够进一步发挥带6的可视性的提高效果和设计妨碍的抑制效果。
此外,第一识别部4C的色彩(第二色彩)可以是比设计部5A、5B的色彩(第四色彩)浅的色彩。这里“浅的色彩”是指例如与第四色彩相比亮度高和/或色度低的色彩。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一识别部4C的色彩是浅的色彩,不会妨碍设计部5A、5B的设计,可发挥设计妨碍的抑制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主体部100、第一识别部4C、设计部5A、5B、基材片61以及卡定部件62的优选的色彩组合,例示以下组合。
·主体部100的第一色彩是白色,
·第一识别部4C的第二色彩是与第一色彩和设计部5A、5B的第四色彩不同并且比第四色彩浅的色彩,
·设计部5A、5B的第四色彩是与第一色彩和第一识别部4C的第二色彩不同的色彩,
·基材片61的色彩是与第一色彩不同的色彩(第三色彩),是与设计部5A、5B的第四色彩同系(第四同系色彩)并且与第一识别部4C的第二色彩不同的色彩(第五色彩),
·卡定部件62是第一同系色彩(与基材片61不同的色彩)。
在该情况下,进一步发挥带6的识别性的提高效果和设计妨碍性的抑制效果。
作为上述组合的变形例,第一识别部4C的色彩(第二色彩)可以与设计部5A、5B的色彩(第四色彩)同色。在该情况下,基材片61(带6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与设计部5A、5B以及第一识别部4C的色彩均同系的第四同系色彩。即使在该组合中,也可发挥带6的识别性的提高效果和设计妨碍性的抑制效果。
作为又一变形例,基材片61和卡定部件62(带6的全部)可以具有第四同系色彩。在该情况下,也可发挥带6的识别性的提高效果和设计妨碍性的抑制效果。
[2.作用及效果]
由于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如上所述构成,因此起到以下作用和效果。
(1)根据本发明,提供新型的吸收性物品。
(2)即使是难以通过分别设置于前身部分1A和后身部分1C的设计部5A、5B来辨别贴片4的位置的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由于贴片4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第一识别部4C、4C,因此使用者能够可靠地辨别贴片4的位置。并且,使用者能够根据贴片4的位置来识别吸收性物品1的前后关系。因此,根据本发明,提供容易辨别贴片4的位置以及吸收性物品1相对于穿着者的前后并且容易进行将粘扣带6固定于贴片4时的定位的吸收性物品1。
(3)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在贴片4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第一识别部4C、4C,使构成带6的基材片61和卡定部件62为不同的色彩,并且使基材片61和第一识别部4C、4C为同系的色彩。因此,即使是难以通过分别设置于前身部分1A和后身部分1C的设计部5A、5B来辨别贴片4的位置或难以辨别前后的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使用者也容易把握带6的位置,并且能够在视觉上容易地理解将色彩相似的部件彼此粘扣。此外,根据第一识别部4C、4C与带6的位置关系,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辨别尿布1的前后。因此,使用者能够使穿着者迅速地穿着吸收性物品。
(4)根据本发明,在从肌肤面侧俯视观察第二折叠状态的吸收性物品时,能够目视确认卡定部件62的色彩。其结果是,通过将卡定部件62的色彩用作制造工序中的标记,能够容易地辨别是否适当地进行了假想线VL1、VL2处的折叠加工。因此,能够高效地制造折叠成规定形状的尿布1。也就是说,尿布1的生产率优异。
(5)并且,由于具有在第一折叠状态和第二折叠状态的尿布1中带6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三色彩可透视地被看到的规定的透光性,因此使用者能够根据可透视地看到的第三色彩的位置来推测尿布1的前后。因此,使用者能够迅速地进行尿布1相对于穿着者的定位。
[3.其他]
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并不排除在该实施方式中没有明示的各种变形或技术的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取舍选择,也可以适当组合。
例如,带6的配置部位(前身部分1A和后身部分1C中的一方)不限于后身部分1C,也可以是前身部分1A。在该情况下,贴片4的配置部位(前身部分1A和后身部分1C中的另一方)成为后身部分1C。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要将“前身部分1A”另称为“后身部分1C”并且将“后身部分1C”另称为“前身部分1A”即可。
另外,第一识别部4C也可以具有与前设计部5A相同的图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贴片4的宽度方向尺寸比设计部5的宽度方向尺寸大,并且使第一识别部4C在宽度方向上与前设计部5A分离,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第一识别部4C,因此能够辨别贴片4的位置。
[II.第二实施方式]
[1.结构]
[1-1.基本结构]
参照图7~图10对带型纸尿布30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的剖视图中,为了容易把握各结构,夸张地示出了各片材类的厚度。在下述说明中,将“带型纸尿布”简称为“纸尿布”。
在图7中,以宽度方向的中心线A为基准对称地形成纸尿布300。该纸尿布300沿着长度方向大致分为前身部分202、裆下部203以及后身部分204这三个区域。前身部分202是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下腹部侧的区域。后身部分204是在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臀部侧的区域。裆下部203位于前身部分202与后身部分204之间,是在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裆下的区域。
纸尿布300在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中分别具有左右一对前方侧翼205和左右一对后方侧翼206,该左右一对前方侧翼205和左右一对后方侧翼206从长度方向的两侧缘部延伸到比裆下部203靠宽度方向外侧处。
纸尿布300在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中的至少一方(这里为后身部分204)具有从长度方向的两侧缘部向外侧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粘扣带(以下,简称为“带”)260。另外,纸尿布300在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中的另一方(这里为前身部分202)具有固定带260的贴片238。
纸尿布300至少在裆下部203具有层叠体210。更具体而言,纸尿布300具有遍及前身部分202、裆下部203以及后身部分204地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层叠体210。如图8、图9所示,层叠体210具有吸收体220和层叠在吸收体220的肌肤对置面侧的顶片231。另外,层叠体210具有层叠在吸收体220的非肌肤对置面侧的底片232。另外,在底片232的非肌肤对置面侧层叠有覆盖片235。另外,在从顶片231的侧方(宽度方向外侧)到肌肤对置面侧的整个范围内配置有侧片233。如图9所示,吸收体220内置有吸收性芯221。并且,如图7、图8、图10所示,在纸尿布300中,在裆下部203设置有一对第二识别部280a、280b,在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设置有设计部291、292。
以下,对纸尿布300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吸收性芯)
吸收性芯221是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垫状部件。如图9所示,吸收性芯221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SAP(Superabsorbent polymer),也称为高吸水性高分子或高吸水性树脂)222和纤维材料223。吸收性芯221通过在纤维材料223中混合高吸收性聚合物222而形成。纤维材料223由具有亲水性的极细的纤维缠绕而形成。高吸收性聚合物222通过与纤维材料223混合而通常被埋设保持在纤维材料223中。高吸收性聚合物222能够吸收并保持通过纤维材料223扩散的液体。
<高吸收性聚合物>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222,可以使用作为一次性尿布或尿垫那样的吸收性物品中的吸收体的材料而使用的各种公知的聚合物。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222,例如可以使用淀粉-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淀粉-丙烯腈共聚物的皂化物、淀粉-丙烯酸乙酯接枝共聚物的皂化物等淀粉类、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交联物等纤维素类、聚丙烯酸(盐)、用丙烯酸交联的聚环氧乙烷、聚乙烯醇-马来酸酐反应物的交联物等合成聚合物类的物质。其中,从吸收性的观点来看,优选聚丙烯酸(盐),更优选聚丙烯酸钠。它们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高吸收性聚合物22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粒状、粉体状、颗粒状、溶胶状、膜状、纤维状等。
<纤维材料>
作为纤维材料223,例如可列举纸浆纤维、人造丝纤维、棉纤维等纤维素类的纤维、对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等合成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而得到的纤维。其中,从吸收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将纤维或合成纤维粉碎或解纤得到的绒毛浆。它们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吸收体〕
吸收体220是吸收并保持从穿着者排泄的尿或经血这样的液体的水分(以下,称为“排泄水分”)的具有吸液性的垫状(或垫板状)部件。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裆下部203的宽度方向尺寸比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的宽度方向尺寸小的沙漏形状的吸收体220。更具体地说,该吸收体220呈非对称沙漏形状,其中,后身部分204中的宽度方向尺寸大的部分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前身部分202中的宽度方向尺寸大的部分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但是,吸收体220的俯视形状不限于上述沙漏形状,也可以是俯视为矩形(即宽度方向尺寸恒定),还可以是分别连结圆形的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的哑铃形状。
如图9所示,吸收体220具有吸收性芯221和芯包裹片(以下,简称为“包裹片”)224。吸收体220通过吸收性芯221被包裹片224包覆(重叠)而形成。包裹片224包括吸收性芯221的肌肤对置面侧和非肌肤对置面侧,对吸收性芯221整体进行包覆。
<包裹片>
包裹片224是包覆吸收性芯221的片状部件。通过由包裹片224包覆吸收性芯221,确保吸收性芯221的定形性。
包裹片224可以由用于吸收性物品的公知的材料形成。例如可以使用纸巾那样的纸、纺粘无纺布、针刺无纺布、射流喷网无纺布、热风无纺布、SMS(Spunbound MeltblownSpunbound)无纺布等。
〔层叠体〕
层叠体210是在吸收体220的两主面侧分别配置有顶片231和底片232的层叠构造体。其中,顶片231配置于吸收体220的肌肤对置面侧的表面。并且,底片232配置于吸收体220的非肌肤对置面侧的表面。层叠体210使来自肌肤对置面侧的排泄水分透过顶片231并通过吸收体220对透过的排泄水分进行吸收保持,并且通过底片232阻止从非肌肤对置面侧向外部的漏出。顶片231和底片232与吸收体220可以通过热熔粘接剂等公知的粘接剂固定。
<顶片>
顶片231是在层叠体210中配置在最靠肌肤对置面侧的片状部件。该顶片231的宽度方向尺寸比吸收体220的宽度方向尺寸大,并且从肌肤对置面侧覆盖吸收体220的整个面。另外,在纸尿布300被穿着的状态下,顶片231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使排泄水分透过并被吸收体220吸收。因此,顶片231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由具有透水性的材料构成。并且,为了穿着时的贴合性,顶片231优选由柔软性高的材料构成。另外,为了抑制穿着状态下的闷热,优选由兼具通气性的材料构成。
作为构成顶片231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织布、无纺布、多孔性膜等。或者,作为顶片231,可以使用对聚丙烯、聚乙烯、聚酯、尼龙等热塑性树脂的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而成为无纺布的顶片。作为构成顶片231的无纺布,例如可以使用纺粘无纺布、针刺无纺布、射流喷网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熔喷无纺布、SMS无纺布等。
<底片>
底片232是在层叠体210中配置在最靠非肌肤对置面侧的片状部件。该底片232的宽度方向尺寸比吸收体220和顶片231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从非肌肤对置面侧包覆吸收体220和顶片231的整个面。并且,底片232防止排泄物从吸收体220向非肌肤对置面侧泄漏。因此,底片232由具有非透水性的材料构成。并且,为了抑制穿着状态下的闷热,底片232优选由兼具透湿性的材料构成。
作为构成底片232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片。其中,作为底片232,优选使用形成有多个0.1μm~0.4μm的微细孔的微多孔性的热塑性树脂片。作为这样的片材,例如可以使用通过在热塑性树树脂中混炼无机填充剂而成型出片材后进行拉伸而得到的片材。
〔侧片、覆盖片〕
纸尿布300还具有相对于层叠体210层叠的侧片233和覆盖片235。侧片233从层叠体210的宽度方向侧方配置到肌肤对置面侧。并且,覆盖片235配置在层叠体210的非肌肤对置面侧。侧片233和覆盖片235与层叠体210可以通过热熔粘接剂等公知的粘接剂固定。
<侧片>
侧片233是为了在层叠体210的两侧部形成后述的立体褶裥242而设置在宽度方向两侧的左右一对部件。如图8所示,侧片233在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中分别具有从长度方向的两侧缘部延伸到比裆下部203靠宽度方向外侧处的折翼部234A和折翼部234B。如图9所示,侧片233分别设置在顶片231和底片232的宽度方向侧方。此外,侧片233在从顶片231和底片232的宽度方向侧方到宽度方向侧部的范围内层叠于肌肤对置面侧。侧片233利用后述的立体褶裥242的收缩,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方向立起。
为了防止液体向宽度方向侧方泄漏,侧片233优选由具有非透水性的材料构成。作为侧片233,可以使用纺粘无纺布。并且,侧片233的一部分在纸尿布300中配置于最靠肌肤对置面侧处(因此,与顶片231同样地,侧片233也被称为“顶片”)。作为这样能够与穿着者接触的侧片233,优选使用如SMS无纺布、SMMS(Spunbound Meltblown Meltblown Spunbound)无纺布那样通过含有熔喷层而提高了柔软性的纺粘无纺布。或者,优选使用通过抑制形成纺粘无纺布的纤维的纤度或单位面积重量提高了柔软性的纺粘无纺布。
另外,“纤度”是指与纤维的纤维直径(粗细)或截面积对应的参数,用每规定长度的重量来表示。例如,对于一根纤维而言,每10000m的克数(分特)被用作“纤度”。
另外,“单位面积重量”是与片材的厚度或层叠程度对应的参数,用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来表示。例如,每平米的克数被用作“单位面积重量”。
<覆盖片>
覆盖片235是从非肌肤对置面侧包覆层叠体210的片状部件。覆盖片235通过在纸尿布300中配置在除贴片238以外的最靠非肌肤对置面侧处来加强底片232,用于使底片232的手感(触感)良好。覆盖片235设定为宽度方向尺寸比吸收体220、顶片231以及底片232大,在穿着状态下配置在穿着者的裆下、臀部、腰、腹等的周围。如图8所示,覆盖片235在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中分别具有从长度方向的两侧缘部延伸到比裆下部203靠宽度方向外侧处的左右一对折翼部236A和左右一对折翼部236B。
作为构成覆盖片235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织布、无纺布等。其中,优选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的无纺布、湿式无纺布。特别是,为了确保触感(手感),从柔软性的观点来看,可以优选使用纺粘无纺布作为覆盖片235。
覆盖片235通常是半透明的片材。具体而言,覆盖片235的总光线透过率优选为65%以上,更优选75%以上,且优选99%以下,更优选90%以下。当覆盖片235的总光线透过率为上述下限值以上时,容易从纸尿布300的非对置面侧透过覆盖片235目视确认第二识别部280a、280b和设计部291、292。另外,当覆盖片235的总光线透过率为上述上限值以下时,底片232、第二识别部280a、280b以及设计部291、292容易受到保护而不会与其他部件接触或摩擦等。
在本说明书中,“总光线透过率”是指通过基于JIS K 7361-1(塑料-透明材料的总光线透过率的试验方法-第一部:单波束法)的测定法测定的值。在覆盖片235是无纺布的情况下,总光线透过率可以通过无纺布的纤度或单位面积重量或者氧化钛等填料的含量进行调整。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纸尿布300中,从肌肤对置面侧朝向非肌肤对置面侧,按照侧片233、顶片231、吸收体220、底片232、覆盖片235的顺序层叠各部件。侧片233和覆盖片235通过热熔粘接剂等公知的粘接剂贴合。并且,由折翼部234A和折翼部236A形成前方侧翼205。另外,由折翼部234B和折翼部236B形成后方侧翼206。
纸尿布300的主体部201(参照图7)具有以吸收体220为代表的片材231~233、235、折翼部234A、234B、236A、236B这样的遍及前身部分202、裆下部203以及后身部分204地设置的基本部件。另外,贴片238、带260、第二识别部280a、280b、设计部291、292是附加结构(不是基本部件),不包含在主体部201中。
〔贴片〕
贴片238与带260一起构成实现粘扣功能的粘扣机构,是能够粘贴带260的圈部件。由带260和贴片238构成粘扣机构。作为该粘扣机构,例如至少具有钩部件(公部件),可以使用通过该钩部件与圈部件(母部件)机械结合的面状搭扣(机械扣件)。钩部件是在表面形成有钩状、蘑菇状、锚状等多个突起的片状部件。另外,圈部件是使用了在表面配置有环状纤维或由短纤维构成的无纺布的片状部件。或者,作为粘扣机构,可以使用粘接剂或粘接带。其中,由于能够使钩部件和圈部件牢固地粘接,并且能够将它们剥离而反复使用,因此优选面状搭扣。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带260作为钩部件发挥功能并且贴片238作为圈部件发挥功能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覆盖片235中,在前身部分202的外表面(层叠体210的最靠非肌肤对置面侧)安装有前贴片(以下,简称为“贴片”)238。作为贴片238,例如使用利用了聚丙烯、聚乙烯、聚酯、尼龙等热塑性树脂的纤维的无纺布。
〔带〕
带260与贴片238一起构成粘扣机构,具有能够粘贴于贴片238的钩部件。带260以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于前方侧翼205和后方侧翼206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后方侧翼206设置带260的情况。当以裆下部203为中心使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对置而使纸尿布300向肌肤对置面侧弯折时,带260被向宽度方向外侧拉拽而粘扣在贴片238上。然后,在该状态下,纸尿布300被穿着在穿着者身上。
如图7、图8所示,带260具有片状的固定部261,该固定部261固定于后方侧翼206,并且从后方侧翼206向外侧延伸设置。另外,在固定部261的一个主面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的钩部件即卡定部件264。固定部261能够经由卡定部件264和贴片238将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粘扣起来。
固定部261具有靠宽度方向内侧的基部262和从基部262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63。基部262被夹装在折翼部234B与折翼部236B之间,从而被固定于后方侧翼206。突出部263突出到比侧片233和覆盖片235靠宽度方向外侧处,设置成向外部露出的状态。并且,在突出部263的肌肤对置面侧设置有卡定部件264。
作为构成带260的固定部261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织布、无纺布、树脂膜、纸等。作为构成织布、无纺布或树脂膜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热塑性树脂。
〔褶裥〕
为了提高穿着状态下的对穿着者的追随性,在纸尿布300设置有腿部褶裥241、立体褶裥242、腰部褶裥243等褶裥240。褶裥240由片复合体构成,该片复合体通过将橡胶、聚氨酯、伸缩膜这样的具有伸缩性的部件(伸缩性部件)以拉伸状态夹在无纺布等片材之间并利用热熔、热封、超声波熔接等固定而具有伸缩性。该片复合体通过欲使伸缩性部件从伸长状态恢复原状(自然长度的状态)的力(复原力、弹力)而成为在片材上产生细小折皱的状态。这里,作为伸缩性部件,例示了线状的橡胶部件(以下,简称为“橡胶线”)250。
在该纸尿布300中,作为由橡胶线250形成的褶裥240,例示由三种橡胶线251、252、253赋予伸缩性的三种褶裥241、242、243。一种是底片232的宽度方向外侧端缘部、侧片233以及覆盖片235通过第一橡胶线251起皱的腿部褶裥241。另一种是侧片233的宽度方向内侧端缘部通过第二橡胶线252起皱的立体褶裥242。再一种是顶片231、底片232、侧片233以及覆盖片235的长度方向背侧端缘部通过第三橡胶线253起皱的腰部褶裥243。
腿部褶裥241是为了提高对穿着者的腿部的追随并抑制与纸尿布300之间的间隙而设置的。如图7所示,腿部褶裥241设置于在穿着状态下处于穿着者的腿部周缘的部位。如图7、图8所示,在腿部褶裥241中,在裆下部203及其周边处,在底片23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缘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橡胶线251。另外,如图9所示,第一橡胶线251介于侧片233与覆盖片235之间。
立体褶裥242是为了通过在排泄部位的周缘处提高对穿着者的追随性来防止排泄物向宽度方向侧方泄漏而设置的。如图7所示,立体褶裥242配置在侧片233的宽度方向内侧。如图7、图8所示,在立体褶裥242中,在侧片233的宽度方向内侧的端缘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橡胶线252。并且,如图9所示,在立体褶裥242中,位于侧片233的宽度方向内侧的端缘部的片部233A、233B被折弯而重叠。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橡胶线252被上述片部233A、233B包围。
腰部褶裥243是为了提高对穿着者的臀部和下腹部的追随性而设置的。详细地说,在腰部褶裥243中,使用将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三橡胶线253以伸长状态夹装在一组非伸缩性的基材片中而成的伸缩片254。如图7、图8所示,该伸缩片254在顶片231与覆盖片235之间夹装在长度方向背侧端缘部。
[1-2.详细结构]
接着,叙述纸尿布300的详细结构。
〔第二识别部〕
如图7、图8所示,在纸尿布300中,在裆下部20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且宽度方向的左右对称位置分别设置有能够从非肌肤对置面侧视觉识别的一对第二识别部280a、280b。这里,例示了印刷在底片232上的第二识别部280a、280b。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不特别区分第二识别部280a、280b的情况下,有时作为“第二识别部280”附加标号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第二识别部280作为用于识别底片232和纸尿布300的长度方向中央位置的标记来发挥功能。此外,第二识别部280通过以使纸尿布300以第二识别部280为中心在长度方向上弯折的方式设置,从而使第二识别部280位于纸尿布300的最下部而作为用于令使用者认识到从该最下部到长度方向两端的各个长度大致相同的标记来发挥功能。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最下部是指以重力的作用方向为下方,在纸尿布300的穿着者直立的情况下,在纸尿布300中位于最下方的部分。并且,在从长条的片材切出多个底片232来制造时,第二识别部280还作为用于控制片材的切断位置的标记来发挥功能。
第二识别部280只要能够在视觉上与第二识别部280以外的部分识别开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具有与底片232不同的颜色。这里,包含底片232的主体部201在整个区域中为实质上相同的白色(色彩)。因此,第二识别部280的颜色没有特别限定,但由于主体部201在整个区域中为实质上相同的白色(色彩),因此优选白色以外的颜色,例如红色、橙色、黄色、绿色、天蓝色、蓝色、紫色、灰色、黑色等。而且,第二识别部280也可以具有由与这样的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显示的文字、图形、记号、图案或它们的组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10所示,第二识别部280设置为长圆形的图形。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实质上相同的色彩”是指色差优选为小于1.0。“不同的色彩”是指色差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关于这里所说的“色差”,能够使用市场售卖的测色器来测量颜色,通过对基于JIS Z 8729等规定的CIE1976(L*a*b*)颜色空间数值化后的值进行比较来求出。具体来说,在作为测定对象的两点间的L*值的差为ΔL*、a*值的差为Δa*、b*值的差为Δb*时,通过色差ΔE*ab=[(ΔL*)2+(Δa*)2+(Δb*)2]1/2来求出。在该色差ΔE*ab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的情况下,可以说色彩以使用者能够通过目视感知的程度不同,在优选为小于1.0的情况下,可以说色彩以使用者不能通过目视感知的程度实质上相同。
第二识别部280例如能够通过基于活版印刷、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胶版印刷、丝网印刷、喷墨印刷等印刷方法印刷期望颜色的墨液来形成。墨液可以是水性的,也可以是油性的,但通常使用油性的墨液。墨液含有作为颜色材料公知的染料、颜料及溶剂或表面活性剂等。另外,墨液也可以含有荧光材料或蓄光材料。
该第二识别部280设置在底片232的非肌肤对置面侧。由此,第二识别部280设置在层叠体210的非肌肤对置面侧的最外层。并且,位于纸尿布300的非肌肤对置面侧,在穿着时隔着覆盖片235朝向纸尿布300的外侧。
第二识别部280设置在纸尿布30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缘即侧缘部232A。如图10所示,通过设置腿部褶裥241,在纸尿布300被穿着的情况下,裆下部203中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缘通过第一橡胶线251起皱,侧缘部232A被抬起到比中央部靠上方处。由此,不仅在从下方或斜下方观察纸尿布300的情况下,而且在从侧方观察纸尿布300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视觉上识别第二识别部280。
〔设计部〕
设计部291、292以能够从非肌肤对置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例如具有文字、图形、记号、图案或者它们的组合。作为文字,例如可举出日文平假名、日文片假名、汉字、字母等。文字可以仅是一个字,也可以是由多个文字构成的单词,还可以是将多个单词连起来而构成的句子。并且,作为图形的例子,例如可举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星形、其他多边形、在平面上立体图示的形状等。另外,作为记号的例子,例如可举出地图记号、天气记号、数学记号、象形图等。作为图案的例子,例如可举出人、动物、植物及角色或将它们图案化的图案。设计部291、292可以显示单个或多个文字、图形、记号、图案,可以重复排列多个地进行显示。并且,设计部291、292可以使文字、图形、记号、图案重复地显示,例如可以以图形为背景来进一步显示文字、图形、记号、图案等。另外,设计部291、292可以分别具有相同的文字、图形、记号、图案等,也可以具有不同的文字、图形、记号、图案等。设计部291、292能够通过设置在纸尿布300上来引起纸尿布300的穿着者或使穿着者穿着的人等使用者的兴趣,或者使他们高兴或喜欢。并且,设计部291、292用于穿着纸尿布300时的对位。与第二识别部280同样,设计部291、292可以通过印刷而形成。
如图7、图10所示,设计部291、292设置有前身部分202的前设计部291(第一设计部)和后身部分204的后设计部292(第二设计部)而具有占据规定范围的轮廓形状。在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中设计部291、292所占的范围比例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特别优选为70%以上。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下。当设计部291、292所占的范围比例为上述下限以上时,可视性增加,并且能够给予看到设计部291、292的人更强烈的印象。并且,容易把握设计部291、292的形状,容易利用设计部291、292进行纸尿布300的对位。
优选设计部291、29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于长度方向的长度。具体来说,设计部291、29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对于长度方向的长度优选为105%以上,更优选为1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0%以上,特别优选为140%以上。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400%以下,更优选为3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以下。由于当设计部291、29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对于长度方向的长度为上述下限以上时设计部291、292变宽,因此容易通过互相比照设计部291、292而进行设计部291、292的位置的比较。因此,在穿着纸尿布300时,容易以使设计部291、292彼此的高度大体一致的方式对齐。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设计部291、29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是指在设计部291、292中分别沿长度方向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计部291、29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是指在设计部291、292中分别沿宽度方向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设计部291、292的从纸尿布300的长度方向的腹侧端部232B到前设计部291的裆下部203侧的末端部291A(第二裆下端缘)的长度L31(第二裆下分离尺寸)与从长度方向的背侧端部232C到后设计部292的裆下部203侧的末端部292A(第一裆下端缘)的长度L32(第一裆下分离尺寸)被配置为彼此相同或大致相同。这里的末端部291A、292A是指设计部291、292中的最向裆下部203侧突出的部位。
并且,设计部291、292的从纸尿布300的长度方向的腹侧端部232B到前设计部291的与裆下部203相反的一侧的末端部291B(第二前后端缘)的长度L21(第二前后分离尺寸)与从长度方向的背侧端部232C到后设计部292的与裆下部203相反的一侧的末端部292B(第一前后端缘)的长度L22(第一前后分离尺寸)被配置为彼此相同或大致相同。
如上所述,前设计部291的长度方向尺寸(L31-L21)与后设计部292的长度方向尺寸(L32-L22)被设定为相同或大致相同。
在本说明书中,长度大致相同是指另一方的长度相对于一方的长度优选在±15%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0%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5%的范围内。
设计部291、292的裆下部203侧的末端部291A、292A是分别与纸尿布300的长度方向端部232B、232C大致平行的形状的端缘(沿着宽度方向的端缘)。这里,长度方向端部232B、232C通常为直线状,与纸尿布300和底片232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形成。末端部291A、292A优选形成为直线状或曲线状,使得末端部291A、292A和长度方向端部232B、232C分别成为大致平行的关系。并且,在末端部291A、292A形成为曲线状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优选形成为末端部291A、292A的中央部比两端部更向裆下部203侧延长而膨出的左右对称的形状。在本说明书中,末端部291A、292A与长度方向端部232B、232C分别大致平行是指末端部291A、292A的最向裆下部203侧突出的部位处的切线的垂线与长度方向端部232B、232C的端边所成的角度优选在90°±2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90°±10°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90°±5°的范围内。但是,在末端部291A、292A的形状为直线状的形状的情况下,形成末端部291A、292A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为90°。
本实施方式的设计部291、292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这里所说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的设计部291、292”包括下面举例的方式1至4中的至少一个。
·方式1:色彩或图案相同或类似的设计部291、292
·方式2:图案的配置相同或类似的设计部291、292
·方式3:宽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设计部291、292
·方式4:长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设计部291、292
例如,设置有外观沿长度方向线对称或大致线对称的设计部291、292。
此外,纸尿布300以折叠的状态出厂。具体而言,在吸收体22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基于与宽度方向垂直并向长度方向假想地延伸出的一对假想线VL5、VL6(折曲线),以肌肤面侧为内侧,使比假想线VL5、VL6靠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翻折。将这样折叠的状态称为“折叠状态”。在折叠状态的纸尿布300中,比一对假想线VL5、VL6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面与比一对假想线VL5、VL6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面相对并重合。
即,当使用在产品出厂时处于折叠状态的纸尿布300时,使用者将基于假想线VL5、VL6的折叠沿长度方向展开,然后,将纸尿布300穿着在穿着者身上。将这样使纸尿布300展开为平面状的状态称为“展开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纸尿布300在比上述假想线VL5、VL6靠宽度方向外侧处配置有第二识别部280。另外,这里所说的“比假想线VL5、VL6靠宽度方向外侧处”是指第二识别部280的至少一部分比假想线VL5、VL6靠宽度方向外侧处。因此,第二识别部280可以是其整体配置在比假想线VL5、VL6靠宽度方向外侧处,也可以是在宽度方向上跨假想线VL5、VL6地延伸。
[2.作用及效果]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纸尿布300如上所述构成,因此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和效果。
以往,设置于纸尿布的图案主要考虑穿着者、使用者的感情,并不发挥功能上的作用。并且,用于控制设置于片材的切断位置的标记也是为了该目的而设置的。
但是,在纸尿布没有贴合穿着者的身体合身地被穿着的情况下,有时产生排泄物的泄漏。例如,在短裤型的纸尿布中,通过使前身部分和后身部分连接,使穿着者的腰围呈周状连续地构成而被定位,从而比较容易进行对位。但是,带型纸尿布由于利用卡定部件将前身部分和后身部分可拆卸地固定,因此有时前身部分或后身部分的一方偏向腹侧或背侧,在比另一方更大地被拉出而错位的状态下穿着纸尿布。此时,吸收体或纸尿布相对于穿着者不贴合,有时产生排泄物的泄漏。另外,在带型纸尿布中,即使前身部分与后身部分的位置对齐,由于裆下部的位置错开,因此吸收体或纸尿布相对于穿着者也不贴合,有时产生排泄物的泄漏。这样,需要在穿着时防止错位,将纸尿布对位在适当的位置,要求以相对于穿着者的身体贴合的方式穿着纸尿布。特别是在对前身部分和后身部分实施同样的设计而难以区分前后的纸尿布中,容易产生上述的穿着时的错位和排泄物的泄漏。
在纸尿布300中,在底片232的裆下部203中,在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设置有一对第二识别部280。由此,在穿着纸尿布300时,通过第二识别部280,能够确认纸尿布30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且,一边使第二识别部280为最下部一边以第二识别部280为中心将纸尿布300在长度方向上弯折而穿着,由此,从纸尿布300被弯折的中心位置分别到长度方向两端部的长度大致相等。这样,通过利用第二识别部280,能够防止裆下部203偏向腹侧或背侧中的任意一方而错位地穿着,能够将纸尿布300对位在适当的位置。并且,通过将第二识别部280设置在宽度方向的左右对称位置,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取得平衡而将纸尿布300对位在适当的位置。
此外,在设置于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的设计部291、292中,沿着宽度方向的末端部291A、291B、292A、292B也可以用于纸尿布300的对位,有助于纸尿布300的适当穿着。
因此,纸尿布300的对位变得容易,能提供能够以与穿着者的身体贴合的方式穿着的纸尿布300。
由于设计部291、292各自的长度方向尺寸被设定为相同或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容易地调节纸尿布300的长度方向位置。
上述设计部291、292被配置为从纸尿布300的长度方向端部232B、232C到裆下部203侧的末端部291A、292A的长度L31、L32彼此相同或大致相同。因此,通过使穿着状态的纸尿布300中的设计部291、292的末端部291A、292A彼此的位置对齐,能够容易地将纸尿布300穿着在适当的位置。
并且,设计部291、292的从纸尿布300的长度方向的腹侧端部232B到前设计部291的与裆下部203相反的一侧的末端部291B的长度L21与从长度方向的背侧端部232C到后设计部292的与裆下部203相反的一侧的末端部292B的长度L22也被配置为彼此相同或大致相同。因此,通过使穿着状态的纸尿布300中的设计部291、292的末端部291B、292B彼此的位置对齐,能够容易地将纸尿布300穿着在适当的位置。
总结上述纸尿布300的对位,能够通过第二识别部280在裆下部203进行对位,通过末端部291A、292A在设计部291、292的裆下部203侧进行对位,通过末端部291B、292B在设计部291、292的长度方向端部232B、232C侧进行对位。
此外,裆下部203侧的末端部291A、292A是与纸尿布300的长度方向端部232B、232C大致平行的形状。这里,在穿着纸尿布300时,如图10所示,设计部291的在图7中为右侧的宽度方向端部与设计部292的在图7中为右侧的宽度方向端部对置,设计部291的在图7中为左侧的宽度方向端部与设计部292的在图7中为左侧的宽度方向端部对置。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设计部291、292各自的末端部291A、292A的高度大致一致而穿着纸尿布300,纸尿布30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高度大致相等。这样,通过利用设计部291、292,能够防止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偏向腹侧和背侧中的任意一方而错开,能够将纸尿布300对位在适当的位置。
因此,采用纸尿布300,通过利用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使穿着纸尿布300时的对位变得容易,能够以与穿着者的身体贴合的方式穿用。另外,虽然纸尿布300难以通过设计部291、292区分前后,但容易对位。此时,例如在穿着者仰卧、俯卧、匍匐中的任意种状态下,在无法确认设计部291、292这两者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从裆下部203侧确认纸尿布300,能够利用第二识别部280进行对位。并且,例如在穿着者横卧躺下的状态下,在能够确认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这两者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从前身部分202侧、后身部分204侧以及裆下部203侧确认纸尿布300,能够利用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进行对位。另外,在穿着者站立的状态下,在能够确认设计部291、292这两者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从前身部分202侧和后身部分204侧确认纸尿布300,能够利用设计部291、292进行对位。并且,此时,根据需要从侧方确认纸尿布300,从而能够利用第二识别部280进行对位。这样,采用纸尿布300,能够根据穿着者的姿势,利用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中的任意方进行前身部分202、裆下部203、后身部分204的对位。并且,利用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这两者,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前身部分202、裆下部203、后身部分204的对位。因此,能够以与穿着者的身体贴合的方式穿着纸尿布300,容易防止排泄物漏出。
能够穿着如下纸尿布300,能够抑制纸尿布300向腹侧或背侧的偏移,该纸尿布300也通过使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的设计部291、292彼此对合而使裆下部203相对于穿着者配置在适当的位置。
另外,在纸尿布300中,通过在底片232的非肌肤对置面侧配置覆盖片235,利用覆盖片235覆盖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由此,能够防止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由于与其他部件接触或摩擦等而变脏或变薄的情况。并且,即使在由于设置在底片232上的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而使底片232的质感或肌肤触感产生变化的情况下,穿着者或使用者也直接与底片232的位于非肌肤对置面侧的覆盖片235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设置有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而产生的影响。
第二识别部280具有与底片232不同的颜色。由此,仅通过观察第二识别部280就能够直观地识别其位置,并且能够容易地与底片232区分开。因此,对位变得更容易,容易防止排泄物漏出。
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以能够从非肌肤对置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由此,根据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的有无,能够区分纸尿布300的正反面。另外,在穿着纸尿布300时,能够从外侧确认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的位置。因此,对位变得更加容易,容易防止排泄物漏出。
第二识别部280设置在底片232的侧缘部232A。由此,在穿着纸尿布300时,能够从侧面确认第二识别部280的位置。因此,对位变得更容易,容易防止排泄物漏出。
此外,由于第二识别部280配置在比假想线VL5、VL6靠宽度方向外侧处,因此能够从肌肤对置面侧观察折叠状态的纸尿布300并目视确认第二识别部280。因此,能够一边从肌肤对置面侧观察折叠状态的纸尿布300一边进行对位。
另外,在第二识别部280整体配置在比假想线VL5、VL6靠宽度方向外侧处的情况下,在从肌肤非对置面侧观察折叠状态的纸尿布300时看不到第二识别部280而能够看到设计部291、292。因此,能够确保从肌肤非对置面侧观察折叠状态的纸尿布300时的由设计部291、292起到的装饰性。
[3.其他]
在上述说明中,以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被印刷在底片232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只要设置在能够从纸尿布300的外部目视确认的部位即可。因此,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可以印刷在覆盖片235上,也可以印刷在底片232和覆盖片235这两者上。或者,也可以在底片232与覆盖片235之间另外设置第二识别部280和设计部291、292。
如图11所示,设置于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的设计部291、292也可以延长到纸尿布300的宽度方向端部。并且,在以第二识别部280处于中央位置的关系下弯折纸尿布300而使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固定时,设计部291、292可以是连续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在穿着纸尿布300时,如果适当地进行对位,则在经由固定部261连结前身部分202和后身部分204的部位处,设计部291、292在腰围上不间断地连续。因此,容易辨别穿着纸尿布300时的位置是否适当,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定位。
(第二识别部的变形例)
第二识别部280也可以在裆下部20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且宽度方向的左右对称位置设置成能够从肌肤面侧(肌肤对置面侧)视觉上识别展开状态的纸尿布300。在该情况下,在穿着纸尿布300时,能够针对展开状态的纸尿布300从肌肤面侧确认第二识别部280的位置,因此对位变得容易。
这里,将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识别部280的方式汇总为以下三种。
(1)仅能够从展开状态的纸尿布300的非肌肤面侧视觉识别
(2)仅能够从展开状态的纸尿布300的肌肤面侧视觉识别
(3)能够从展开状态的纸尿布300的非肌肤面侧和肌肤面侧视觉识别
在能够从非肌肤面侧和肌肤面侧视觉识别第二识别部280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二识别部280的色彩在非肌肤面侧和肌肤面侧不同。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二识别部280的色彩,能够区分纸尿布300的正反面。
另外,第二识别部280也可以在裆下部20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且宽度方向的左右对称位置配置在比设置于主体部201的肌肤面侧的立体褶裥242靠宽度方向外侧处。如图7、图9等所示,立体褶裥242竖立设置在主体部201的肌肤面侧。因此,通过配置在比立体褶裥242靠宽度方向外侧处,在穿着纸尿布300时,能够从展开状态的纸尿布300的肌肤面侧确认第二识别部280的位置,因此容易进行对位。
也可以组合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上述第二实施方式。
例如,可以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识别部280。另外,也可以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纸尿布300中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识别部4C,并且第二实施方式的纸尿布300的主体部201、设计部291、292、带260、第一识别部4C也可以分别具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确定的色彩的组合。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另外,以下的实施例中所示的材料、使用量、比例、处理内容、处理顺序等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可以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以下,作为能够实现上述方式I、IV的实施例,叙述“第一实施例”。接着,作为能够实现上述方式II、IV的实施例,叙述“第二实施例”。之后,作为能够实现上述方式III、IV、VI的实施例,叙述“第三实施例”。最后,作为能够实现上述方式V的实施例,叙述“第四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对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进行了比较。
在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中,作为与卡定部件62对应的第一试验片,采用3M公司性的CHK-02174(白色),作为与基材片61(钩载体)对应的第二试验片,采用纺粘无纺布(蓝色)。对于该第二试验片,调整基重(单位面积重量)以达到下述表1所示的第一透光率。另外,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的第二试验片可以使用日本特许6115146号公开的方法进行制造。
另外,在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中,在与覆盖片14、基材片61的基部61A以及侧片13对应的第三试验片中,使用调整了基重(单位面积重量)以达到下述表1所示的第二透光率的材料。例如,与第三试验片的覆盖片14对应的材料是采用基重为16.5g/m2的纺粘无纺布(聚丙烯)。
[评价]
在第一实施例中,分别测定第二试验片和第三试验片的总光线透过率[%]。总光线透过率是通过以JIS K 7361-1;(1997年度)(塑料-透明材料的总光线透过率的试验方法-第一部:单束法)为基准的测定法测定的值。将第二试验片的总光线透过率[%]设为第一透过率,将第三试验片的总光线透过率[%]设为第二透过率。
另外,为了评价基于目视的第一试验片的颜色的可视性,进行了官能试验。在该官能试验中,10名被检者从与肌肤面侧对应的方向观察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的试验片,对可透视看到第一试验片的颜色的程度用优(在下述的表中记为“◎”)、良(在下述的表中记为“○”)、还行(在下述的表中记为“△”)、不行(在下述的表中记为“×”)这四个等级进行评价。在该感官试验中,进行以下所示的两种评价。
·第一评价:可透过第二试验片透视看到第一试验片的颜色的程度
·第二评价:可透过第三试验片透视看到第一试验片的颜色的程度
第一评价对应于从肌肤面侧观察第一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能够透视看到卡定部件62的程度。第二评价对应于从肌肤面侧观察第二折叠状态的尿布1时能够透视看到卡定部件62的程度。
将如上所述测定的第一透过率和第二透过率以及评价结果在下述表1中示出。
[表1]
Figure BDA0002973301910000441
[研究]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4中,第一透过率为65[%]~99[%]且第二透过率为50[%]~99[%],第一评价和第二评价双方都得到“还行”以上的评价。特别是,在第一透过率为90[%]以上的情况下,得到“优”的第一评价。并且,在第二透过率为60[%]以上的情况下,得到“良”的第二评价。
与此相对,在比较例1中,虽然第一透过率为65[%],但第二透过率为小于50[%]的40[%],第一评价为“良”,但第二评价为“不行”。在比较例2中,第一透过率为小于65[%]的50[%]且第二透过率为小于50[%]的40[%],第一评价和第二评价均为“不行”。
由此可知,在第一透过率为65[%]~99[%](优选为90[%]以上)的情况下可确保上述第一透光性,并且在第二透过率为50[%]~99[%](优选为60[%]以上)的情况下可确保上述第二透光性。
<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对实施例1~4和比较例1~4进行了比较。
在实施例1~4和比较例1~4中,作为与卡定部件62对应的第一试验片,采用3M公司性的CHK-02174(白色),作为与基材片61(钩载体)对应的第二试验片,采用纺粘无纺布(蓝色)。对于该第二试验片,设置有下述表2所示的孔径、间隔、数量的贯通孔。另外,实施例1~4和比较例1~4的第二试验片可以使用日本特许6115146号公开的方法进行制造。
并且,在实施例1~4和比较例1~4中,在与覆盖片14、基材片61的基部61A以及侧片13对应的第三试验片中,使用调整了基重(单位面积重量)以达到下述表1所示的第二透光率的材料。例如,对应于第三试验片的覆盖片14的材料采用基重为16.5g/m2的纺粘无纺布(聚丙烯)。
[评价]
在第二实施例中,为了评价基于目视的第一试验片的颜色的可视性,进行了官能试验。在该官能试验中,10名被检者从与肌肤面侧对应的方向观察实施例1~4和比较例1~4的试验片,对可透过第二试验片透视看到第一试验片的颜色的程度用优(在下述表中记为“◎”)、良(在下述表中记为“○”)、还行(在下述表中记为“△”)、不行(在下述表中记为“×”)这四个等级进行评价。
将如上所述评价的结果在下述表2中示出。
[表2]
Figure BDA0002973301910000451
[研究]
如表2所示,在实施例1~4中,得到“还行”以上的评价。特别是,在贯通孔的外接圆的孔径为1.0[mm]以上的情况下至少得到“良”的评价,在0.1[mm]以上的情况下至少得到“还行”的评价。与此相对,在比较例1~4中,贯通孔的外接圆的孔径小于0.1[mm],无论其他参数如何,都只能得到“不行”的评价。由此可知,在贯通孔的外接圆的孔径为0.1[mm]~1.0[mm]的情况下,可确保第一试验片(与卡定部件62对应)的可视性。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对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进行了比较。
在第三实施例的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中,与第一实施例同样,作为与卡定部件62对应的第一试验片,采用3M公司制的CHK-02174(白色)。在该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中,作为与基材片61对应的第二试验片,在采用纺粘无纺布(蓝色)的基础上,设置基材片61的膜状部(被膜化的部分)以达到下述表2所示的总光线透过率。另外,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的第二试验片可以使用日本特许6115146号公开的方法进行制造,将构成纤维热熔融而失去纤维形态,将被膜化的部分作为膜状部。
[评价]
在第三实施例中,对于第二试验片,分别测定作为膜化前的试验片的第二纤维试验片和作为膜化后的试验片的第二膜试验片的总光线透过率[%]。总光线透过率是以JISK 7361-1;(1997年度)(塑料-透明材料的总光线透过率的试验方法-第一部:单束法)为基准的测定法测定的值。将第二膜试验片的总光线透过率[%]设为第一透过率,将第二纤维试验片的总光线透过率[%]设为第二透过率。
并且,为了评价基于目视的第一试验片的颜色的可视性,进行了官能试验。在该官能试验中,10名被检者从与肌肤面侧对应的方向观察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的试验片,对可透过第二试验片透视看到第一试验片的颜色的程度用优(在下述表中记为“◎”)、良(在下述表中记为“○”)、还行(在下述表中记为“△”)、不行(在下述表中记为“×”)这四个等级进行评价。
将如上所述评价的结果在下述表3中示出。
[表3]
Figure BDA0002973301910000461
[研究]
如表3所示,在实施例1~4中,第一透过率为65[%]~90[%],得到了“还行”以上的评价。特别是在第一透过率为75[%]以上的情况下得到了“优”的评价,在第一透过率为70[%]以上的情况下得到了“良”以上的评价。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2中,第一透过率都小于50[%](小于65[%]),评价为“不行”。
由此可知,在第一透过率为65[%]~90[%](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75[%]以上)的情况下可确保第一试验片(与卡定部件62对应)的可视性。
<第四实施例>
在第四实施例中,对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进行了比较。
在第四实施例的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中,作为与卡定部件62对应的第一试验片,采用3M公司性的CHK-02174(白色),作为与基材片61对应的第二试验片,采用纺粘无纺布(蓝色)。对于该第二试验片,调整了基重(单位面积重量)以达到下述表1所示的总光线透过率。另外,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的第二试验片可以使用日本特许6115146号公开的方法进行制造。
[评价]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测定第二试验片的总光线透过率[%]。总光线透过率是通过以JIS K 7361-1;(1997年度)(塑料-透明材料的总光线透过率的试验方法-第一部:单束法)为基准的测定法测定的值。
另外,为了评价基于目视的第一试验片的颜色的可视性,进行了官能试验。在该官能试验中,10名被检者观察实施例1~4和比较例1、2的试验片,对可透过第二试验片透视看到第一试验片的颜色的程度用优(在下述表中记为“◎”)、良(在下述表中记为“○”)、还行(在下述表中记为“△”)、不行(在下述表中记为“×”)这四个等级进行评价。该评价对应于从非肌肤面侧观察展开状态的尿布1时可透视看到卡定部件62的程度。
将如上所述测定的总光线透过率和得到的评价在下述表1中示出。
[表4]
Figure BDA0002973301910000471
[研究]
如表4所示,在实施例1~4中,第二试验片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得到了“还行”以上的评价。特别是,在总光线透过率为80[%]以上的情况下,得到了“优”的评价,在总光线透过率为70[%]以上的情况下,得到了“良”的评价。
与此相对,在比较例1、2中,总光线透过率小于50[%](小于65[%]),评价为“不行”。
由此可知,在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优选70[%]以上,更优选80[%]以上)的情况下可确保规定的透光性。
标号说明
1:尿布(带型尿布);1A:前身部分;1B:裆下部;1C:后身部分;10:吸收体;11:中间片;12:底片;13:侧片;14:覆盖片;21:立体褶裥;22:腿部褶裥;23:腰部褶裥;31、32、33:橡胶线(弹性部件);4:贴片;4A:重叠部;4B:非重叠部;4C:第一识别部;4D:折翼;5:设计部;6:固定部(粘扣带、带);61:基材片;61A:基部;61B:延伸部;62:卡定部件;100:主体部;300:纸尿布;202:前身部分;203:裆下部;204:后身部分;205:前方侧翼;206:后方侧翼;210:层叠体;220:吸收体;221:吸收性芯;222:高吸收性聚合物;223:纤维材料;224:包裹片;231:顶片;232:底片;233:侧片;235:覆盖片;238:贴片(前贴片);240:褶裥;250:橡胶线(伸缩性部件);260:带(粘扣带);280:第二识别部;291、292:设计部。

Claims (73)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从如下折叠状态展开成如下平面状的展开状态而被穿着,该折叠状态是在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基于向长度方向假想地延伸的一对折曲线折叠三折的状态,该平面状的展开状态是使基于所述一对折曲线的折叠展开的状态,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朝向肌肤面侧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一对折曲线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面与比所述一对折曲线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面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是面对面地重合的,在产品出厂时形成所述折叠状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
主体部,其具有所述吸收体,并且该主体部遍及前身部分、裆下部以及后身部分地设置;
固定部,其在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一方在所述展开状态下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从宽度方向的端部向外侧延伸;
矩形的贴片,其在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另一方沿宽度方向延伸,层叠于所述主体部,配置于最靠非肌肤面侧处,供所述固定部固定;以及
设计部,其具有以能够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设计部,
所述主体部在整个区域内为实质上相同的第一色彩,
所述贴片具有:
主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设计部配置于非肌肤面侧,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或者与所述第一设计部一体地构成该第一设计部的外观;以及
一对第一识别部,该一对第一识别部在该贴片中位于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在所述展开状态下从非肌肤面侧观察时是与周围的色彩不同的第二色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贴片在宽度方向上跨所述一对折曲线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形成所述贴片的自由端,
所述设计部具有第二设计部,该第二设计部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一方,与所述第一设计部在长度方向上呈线对称或大致线对称的外观,
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配置于所述一对折曲线彼此的宽度方向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整体形状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基准线为基准呈线对称或大致线对称,
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包含如下中的至少任意一种:色彩或图案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所述图案的配置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宽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以及长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
卡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贴片;以及
基材片,其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卡定部件和所述主体部,
所述基材片是与所述第一色彩不同的色彩,并且是与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同系的第二同系色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观为:从非肌肤面侧观察时,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基准线为基准位于所述一对折曲线彼此之间的部位呈线对称或大致线对称,
所述贴片在宽度方向上跨所述一对折曲线地延伸,
所述设计部具有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另一方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一方的第二设计部,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
所述主部配置于比所述一对折曲线靠宽度方向内侧处,
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是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主部不同的第二色彩,形成该贴片的自由端,
所述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第二色彩同系的第二同系色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
卡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贴片;以及
基材片,其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卡定部件和所述主体部,
所述基材片是所述第二同系色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
卡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贴片;以及
基材片,其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卡定部件和所述主体部,
所述卡定部件是所述第二同系色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在所述展开状态下利用所述基材片从非肌肤面侧覆盖所述卡定部件,具有能够从非肌肤面侧透视看到所述卡定部件的所述第二同系色彩的规定的透光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关于所述规定的透光性,所述基材片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基材片具有被膜化的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7~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部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
14.根据权利要求7~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配置于所述一对折曲线彼此的宽度方向内侧。
15.根据权利要求7~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整体形状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基准线为基准呈线对称或大致线对称。
16.根据权利要求7~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包含如下中的至少任意一种:色彩或图案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所述图案的配置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宽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以及长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层叠有肌肤面侧的肌肤面侧片和非肌肤面侧的非肌肤面侧片,
所述固定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的基材片和与所述第一色彩及所述第一同系色彩不同的第三色彩的卡定部件,
关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夹装部夹装在所述肌肤面侧片与所述非肌肤面侧片之间,该基材片中的除所述夹装部之外的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来,
在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夹装部配置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展开状态下,在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外侧且肌肤面侧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
所述固定部具有如下规定的第一透光性:在折叠成将所述肌肤面侧片夹在所述夹装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状态的第一状态下,能够从肌肤面侧透过所述基材片透视看到所述卡定部件的所述第三色彩,
所述固定部具有如下第二透光性:在折叠成使所述第一状态的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面对面重合的状态的第二状态下,能够从肌肤面侧透过所述非肌肤面侧片、所述夹装部以及所述肌肤面侧片透视看到所述卡定部件的所述第三色彩,
关于所述第一透光性,所述基材片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
关于所述第二透光性,所述非肌肤面侧片、所述夹装部以及所述肌肤面侧片的总光线透过率为50%~99%。
18.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层叠有肌肤面侧的肌肤面侧片和非肌肤面侧的非肌肤面侧片,
所述固定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的基材片和与所述第一色彩及所述第一同系色彩不同的第三色彩的卡定部件,
关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夹装部夹装在所述肌肤面侧片与所述非肌肤面侧片之间,该基材片中的除所述夹装部之外的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来,
在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夹装部配置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展开状态下,在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外侧且肌肤面侧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
所述基材片具有多个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外接圆的孔径为0.1mm~1.0mm。
19.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层叠有肌肤面侧的肌肤面侧片和非肌肤面侧的非肌肤面侧片,
所述固定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的基材片和与所述第一色彩及所述第一同系色彩不同的第三色彩的卡定部件,
关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夹装部夹装在所述肌肤面侧片与所述非肌肤面侧片之间,该基材片中的除所述夹装部之外的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来,
在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夹装部配置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展开状态下,在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外侧且肌肤面侧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
所述基材片具有被膜化的部分,所述被膜化的部分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
20.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层叠有肌肤面侧的肌肤面侧片和非肌肤面侧的非肌肤面侧片,
所述固定部具有在整个区域内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的卡定部件和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的基材片,
关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夹装部夹装在所述肌肤面侧片与所述非肌肤面侧片之间,该基材片中的除所述夹装部之外的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来,
在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夹装部配置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展开状态下,在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外侧且肌肤面侧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所述延伸部中的相对于该基材片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的一侧的内层面中的未层叠有该卡定部件的部位是与所述第一色彩和所述第一同系色彩不同的第三色彩,
所述固定部具有如下规定的第一透光性:在折叠成将所述肌肤面侧片夹在所述夹装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状态的第一状态下,能够从肌肤面侧透视看到所述内层面的所述第三色彩,
所述固定部具有如下第二透光性:在折叠成使所述第一状态的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面对面重合的状态的第二状态下,能够从肌肤面侧透视看到所述内层面的所述第三色彩。
21.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设计部的第四色彩同系的第四同系色彩。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
卡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贴片;以及
基材片,其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卡定部件和所述主体部,
所述基材片是所述第四同系色彩,
所述卡定部件是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
23.根据权利要求1~5、21、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的所述第二色彩不同的第五色彩。
24.根据权利要求1~5、21~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的所述第二色彩是与所述设计部的第四色彩不同的色彩,并且是比所述第四色彩浅的色彩。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所述另一方,
所述设计部具有第一设计部和第二设计部,该第一设计部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另一方,并且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一裆下端缘,该第二设计部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一方,并且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二裆下端缘;以及
在所述裆下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且宽度方向的左右对称位置具有一对第二识别部,该一对第二识别部能够从肌肤面侧视觉识别。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所述另一方,
所述设计部具有第一设计部和第二设计部,该第一设计部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另一方,并且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一裆下端缘,该第二设计部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一方,并且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二裆下端缘,
在所述裆下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且宽度方向的左右对称位置具有一对第二识别部,该一对第二识别部配置于比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肌肤面侧的立体褶裥靠宽度方向外侧处。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另一方,
所述设计部具有第一设计部和第二设计部,该第一设计部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另一方,并且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一裆下端缘,该第二设计部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一方,并且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二裆下端缘,
在所述裆下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且宽度方向的左右对称位置具有一对第二识别部,该一对第二识别部能够从非肌肤面侧视觉识别。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设计部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各自的长度方向尺寸被设定为相同或大致相同。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裆下端缘相对于该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沿长度方向分离的第一裆下分离尺寸和所述第二裆下端缘相对于该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沿长度方向分离的第二裆下分离尺寸被设定为相同或大致相同。
30.根据权利要求27~2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第一设计部中,在与所述裆下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一前后端缘,
在所述第二设计部中,在与所述裆下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二前后端缘,
所述第一前后端缘相对于该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分离的第一前后分离尺寸和所述第二前后端缘相对于该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分离的第二前后分离尺寸被设定为相同或大致相同。
31.根据权利要求27~3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第二识别部在所述展开状态下配置于比所述一对折曲线靠宽度方向外侧处。
32.根据权利要求27~3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第二识别部能够从非肌肤面侧视觉识别。
33.根据权利要求27~3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第二识别部配置于比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肌肤面侧的立体褶裥靠宽度方向外侧处。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贴片在宽度方向上跨所述一对折曲线地延伸,
具有设计部,所述设计部具有所述第一设计部和第二设计部,所述第一设计部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另一方,所述第二设计部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一方,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
所述主部配置于比所述一对折曲线靠宽度方向内侧处,
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的所述第二色彩是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主部不同的色彩。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同系的第二同系色彩。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
卡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贴片;以及
基材片,其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卡定部件和所述主体部,
所述基材片是与所述第一色彩不同的色彩,并且是与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同系的第二同系色彩。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
卡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贴片;以及
基材片,其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卡定部件和所述主体部,
所述卡定部件是所述第二同系色彩。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是在整个区域内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
39.根据权利要求34~3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贴片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具有与所述主体部不同的图案。
40.根据权利要求34~3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的所述设计部包含如下中的至少任意一种:色彩或图案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所述图案的配置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宽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以及长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
41.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从如下折叠状态展开成如下平面状的展开状态而被穿着,该折叠状态是在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基于向长度方向假想地延伸的一对折曲线折叠三折的状态,该平面状的展开状态是基于所述一对折曲线的折叠被展开的状态,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朝向肌肤面侧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一对折曲线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面与比所述一对折曲线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面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是面对面地重合的,在产品出厂时形成所述折叠状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
主体部,其具有所述吸收体,遍及前身部分、裆下部以及后身部分地设置,在整个区域内为实质上相同的第一色彩;
固定部,其在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一方在所述展开状态下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从宽度方向的端部向外侧延伸;
贴片,其在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另一方在宽度方向上跨所述一对折曲线地延伸,层叠于所述主体部,配置于最靠非肌肤面侧处,供所述固定部固定;以及
设计部,其具有第一设计部和第二设计部,该第一设计部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另一方,该第二设计部以能够从非肌肤面侧看到外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一方,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
所述贴片具有:
主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二设计部配置于非肌肤面侧且比所述一对折曲线靠宽度方向内侧,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或者与所述第二设计部一体地构成该第二设计部的外观;以及
一对第一识别部,其在该贴片中位于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并且是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主部不同的第二色彩。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同系的第二同系色彩。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
卡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贴片;以及
基材片,其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卡定部件和所述主体部,
所述基材片是与所述第一色彩不同的色彩,并且是与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同系的第二同系色彩。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
卡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贴片;以及
基材片,其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卡定部件和所述主体部,
所述卡定部件是所述第二同系色彩。
45.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是在整个区域内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
46.根据权利要求41~4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贴片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具有与所述主体部不同的图案。
47.根据权利要求41~4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的所述设计部包含如下中的至少任意一种:色彩或图案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所述图案的配置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宽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以及长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
48.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外观为:从非肌肤面侧观察时,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基准线为基准,位于所述一对折曲线彼此之间的部位呈线对称或大致线对称,
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形成该贴片的自由端,
所述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第二色彩同系的第二同系色彩。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
卡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贴片;以及
基材片,其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卡定部件和所述主体部,
所述基材片是所述第二同系色彩。
50.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
卡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贴片;以及
基材片,其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卡定部件和所述主体部,
所述卡定部件是所述第二同系色彩。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在所述展开状态下利用所述基材片从非肌肤面侧覆盖所述卡定部件,具有能够从非肌肤面侧透视看到所述卡定部件的所述第二同系色彩的规定的透光性。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关于所述规定的透光性,所述基材片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
53.根据权利要求50~5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基材片具有被膜化的部分。
54.根据权利要求48~5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部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
55.根据权利要求48~5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贴片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具有与所述主体部不同的图案。
56.根据权利要求48~5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的外观彼此相同或类似的所述设计部包含如下中的至少任意一种:色彩或图案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所述图案的配置相同或类似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宽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以及长度方向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
57.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层叠有肌肤面侧的肌肤面侧片和非肌肤面侧的非肌肤面侧片,
所述固定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的基材片和与所述第一色彩及所述第一同系色彩不同的第三色彩的卡定部件,
关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夹装部夹装在所述肌肤面侧片与所述非肌肤面侧片之间,该基材片中的除所述夹装部之外的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来,
在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夹装部配置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展开状态下,在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外侧且肌肤面侧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
所述固定部具有如下规定的第一透光性:在折叠成将所述肌肤面侧片夹在所述夹装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状态的第一状态下,能够从肌肤面侧透过所述基材片透视看到所述卡定部件的所述第三色彩,
所述固定部具有如下第二透光性:在折叠成使所述第一状态的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面对面重合的状态的第二状态下,能够从肌肤面侧透过所述非肌肤面侧片、所述夹装部以及所述肌肤面侧片透视看到所述卡定部件的所述第三色彩,
关于所述第一透光性,所述基材片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
关于所述第二透光性,所述非肌肤面侧片、所述夹装部以及所述肌肤面侧片的总光线透过率为50%~99%。
58.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层叠有肌肤面侧的肌肤面侧片和非肌肤面侧的非肌肤面侧片,
所述固定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的基材片和与所述第一色彩及所述第一同系色彩不同的第三色彩的卡定部件,
关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夹装部夹装在所述肌肤面侧片与所述非肌肤面侧片之间,该基材片中的除所述夹装部之外的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来,
在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夹装部配置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展开状态下,在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外侧且肌肤面侧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
所述基材片具有多个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外接圆的孔径为0.1mm~1.0mm。
59.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层叠有肌肤面侧的肌肤面侧片和非肌肤面侧的非肌肤面侧片,
所述固定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的基材片和与所述第一色彩及所述第一同系色彩不同的第三色彩的卡定部件,
关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夹装部夹装在所述肌肤面侧片与所述非肌肤面侧片之间,该基材片中的除所述夹装部之外的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来,
在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夹装部配置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展开状态下,在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外侧且肌肤面侧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
所述基材片具有被膜化的部分,所述被膜化的部分的总光线透过率为65%~99%。
60.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主体部层叠有肌肤面侧的肌肤面侧片和非肌肤面侧的非肌肤面侧片,
所述固定部具有在整个区域内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的卡定部件和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的基材片,
关于所述固定部,
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夹装部夹装在所述肌肤面侧片与所述非肌肤面侧片之间,该基材片中的除所述夹装部之外的延伸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来,
在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夹装部配置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展开状态下,在所述基材片的宽度方向外侧且肌肤面侧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所述延伸部中的相对于该基材片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的一侧的内层面中的未层叠有该卡定部件的部位是与所述第一色彩和所述第一同系色彩不同的第三色彩,
所述固定部具有如下规定的第一透光性:在折叠成将所述肌肤面侧片夹在所述夹装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状态的第一状态下,能够从肌肤面侧透视看到所述内层面的所述第三色彩,
所述固定部具有如下第二透光性:在折叠成使所述第一状态的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肌肤面侧片面对面重合的状态的第二状态下,能够从肌肤面侧透视看到所述内层面的所述第三色彩。
61.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设计部的第四色彩同系的第四同系色彩。
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有:
卡定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贴片;以及
基材片,其层叠有所述卡定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连结所述卡定部件和所述主体部,
所述基材片是所述第四同系色彩,
所述卡定部件是与所述第一色彩同系的第一同系色彩。
63.根据权利要求41、61、6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的所述第二色彩不同的第五色彩。
64.根据权利要求41、61~6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第一识别部的所述第二色彩是与所述设计部的第四色彩不同的色彩,并且是比所述第四色彩浅的色彩。
65.根据权利要求41~6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所述另一方,
在所述第一设计部中,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一裆下端缘,在所述第二设计部中,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二裆下端缘,
在所述裆下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且宽度方向的左右对称位置具有一对第二识别部,该一对第二识别部能够从肌肤面侧视觉识别。
66.根据权利要求41~6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所述另一方,
在所述第一设计部中,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一裆下端缘,在所述第二设计部中,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二裆下端缘,
在所述裆下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且宽度方向的左右对称位置具有一对第二识别部,该一对第二识别部配置于比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肌肤面侧的立体褶裥靠宽度方向外侧处。
67.根据权利要求41~6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前身部分和所述后身部分中的另一方,
在所述第一设计部中,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一裆下端缘,在所述第二设计部中,在所述裆下部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二裆下端缘,
在所述裆下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且宽度方向的左右对称位置具有一对第二识别部,该一对第二识别部能够从非肌肤面侧视觉识别。
68.根据权利要求6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设计部的所述第一设计部和所述第二设计部各自的长度方向尺寸被设定为相同或大致相同。
69.根据权利要求67或6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裆下端缘相对于该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沿长度方向分离的第一裆下分离尺寸和所述第二裆下端缘相对于该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沿长度方向分离的第二裆下分离尺寸被设定为相同或大致相同。
70.根据权利要求67~6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第一设计部中,在与所述裆下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一前后端缘,
在所述第二设计部中,在与所述裆下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第二前后端缘,
所述第一前后端缘相对于该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分离的第一前后分离尺寸和所述第二前后端缘相对于该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分离的第二前后分离尺寸被设定为相同或大致相同。
71.根据权利要求67~7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第二识别部在所述展开状态下配置于比所述一对折曲线靠宽度方向外侧处。
72.根据权利要求67~7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第二识别部能够从非肌肤面侧视觉识别。
73.根据权利要求67~7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第二识别部配置于比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肌肤面侧的立体褶裥靠宽度方向外侧处。
CN201980059848.2A 2018-09-13 2019-09-13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126894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1606 2018-09-13
JP2018-171606 2018-09-13
JP2018-171605 2018-09-13
JP2018171605 2018-09-13
JP2018171608 2018-09-13
JP2018-171608 2018-09-13
JP2018-234437 2018-12-14
JP2018234437 2018-12-14
JP2018234436 2018-12-14
JP2018-234436 2018-12-14
PCT/JP2019/036214 WO2020054864A1 (ja) 2018-09-13 2019-09-13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9495A true CN112689495A (zh) 2021-04-20
CN112689495B CN112689495B (zh) 2022-06-28

Family

ID=697776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9848.2A Active CN112689495B (zh) 2018-09-13 2019-09-13 吸收性物品
CN201980059821.3A Active CN112714640B (zh) 2018-09-13 2019-09-13 吸收性物品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9821.3A Active CN112714640B (zh) 2018-09-13 2019-09-13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3) JP7423946B2 (zh)
CN (2) CN112689495B (zh)
WO (2) WO2020054864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7778A (ja) * 2000-06-28 2002-01-22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使い捨ておむつ用ファスナー、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05103178A (ja) * 2003-10-02 2005-04-21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2012040244A (ja) * 2010-08-20 2012-03-01 Livedo Corporation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3153252A (zh) * 2010-10-08 2013-06-12 宝洁公司 具有钩-环扣紧系统的吸收制品
JP2014144050A (ja) * 2013-01-28 2014-08-14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US20150027624A1 (en) * 2013-07-29 2015-01-29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Fasten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31695C (zh) * 2005-10-14 2009-08-26 王子妮飘株式会社 一次性尿布
US8518006B2 (en) * 2008-05-30 2013-08-27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Personal wear absorbent article with tab
RU2580990C2 (ru) * 2010-11-30 2016-04-10 Као Корпорейшн Подгузник одноразового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7778A (ja) * 2000-06-28 2002-01-22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使い捨ておむつ用ファスナー、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05103178A (ja) * 2003-10-02 2005-04-21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2012040244A (ja) * 2010-08-20 2012-03-01 Livedo Corporation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3153252A (zh) * 2010-10-08 2013-06-12 宝洁公司 具有钩-环扣紧系统的吸收制品
JP2014144050A (ja) * 2013-01-28 2014-08-14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US20150027624A1 (en) * 2013-07-29 2015-01-29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A Fasten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47051B2 (ja) 2023-09-20
JP2020096785A (ja) 2020-06-25
CN112689495B (zh) 2022-06-28
JP2020096786A (ja) 2020-06-25
CN112714640A (zh) 2021-04-27
JP7423946B2 (ja) 2024-01-30
JP7347052B2 (ja) 2023-09-20
JP2020096784A (ja) 2020-06-25
WO2020054865A1 (ja) 2020-03-19
WO2020054864A1 (ja) 2020-03-19
CN112714640B (zh)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68379B2 (en) Absorbent article comprising a design field
KR101164273B1 (ko) 색상 변화가 일어나는 맞음새 알림표시를 갖는 흡수 가먼트
KR101633536B1 (ko) 일회용 착용 물품
EP2787849B1 (en) Garment comprising chassis and belt
JP546204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632261B2 (ja)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CA2681772A1 (en) Diaper having deployable chassis ears and stretch waistband
JP2012095937A (ja) パンツ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02000657A (ja) 吸収性物品
JP6468960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12689495B (zh) 吸收性物品
JP5717355B2 (ja) 紙おむつ
CN112188878B (zh) 一次性裤型物品的系列和制造一次性裤型物品系列的方法
JP6822829B2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JP7119807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3243502A1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物品群
JP2015000160A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0129703A1 (ja)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CN112754775A (zh) 伸缩部件和具有该伸缩部件的一次性穿着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