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87745B - 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87745B
CN112687745B CN202011594363.4A CN202011594363A CN112687745B CN 112687745 B CN112687745 B CN 112687745B CN 202011594363 A CN202011594363 A CN 202011594363A CN 112687745 B CN112687745 B CN 1126877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silicon carbide
type silicon
region
buff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943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87745A (zh
Inventor
张金平
王鹏蛟
吴庆霖
刘竞秀
张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201159436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877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87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7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87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87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相对于传统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去掉了其N型碳化硅衬底,在器件源区一侧引入了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在器件漏区一侧引入了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并且在器件漏区一侧引入了P型多晶硅/N型碳化硅异质结以及不相连的P型区域。所述器件结构可以使沟槽型碳化硅MOSFET在获得大的正反向对称耐压的同时,具有较小的正向导通压降。此外,为了进一步解决该器件栅氧化层可靠性问题及栅漏电容较大问题,给出了几种相应的衍生结构。

Description

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器件,其应用场景比较广泛,比如光伏逆变器、不间断电源、轨道交通和无轨电车、变频器等。多电平逆变器具有低损耗、低噪声以及输出波形接近正弦波等优良特性,因此其应用场景更加广阔。矩阵逆变器是一种新型的电力转换器,它可以直接实现交流-交流的转换。与传统的交流-直流-交流变频方式相比,矩阵逆变器不需要直流电容进行中间储能,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并且降低了成本。
具有正反向导通能力和阻断能力的双向开关是多电平逆变器和矩阵逆变器的核心器件。逆阻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RB-IGBT)是一种具有双向阻断能力的新型IGBT,将两个RB-IGBT反向并联便可以构成一个双向开关。传统的双向开关通常由两个普通IGBT和两个快恢复二极管构成,与之相比,由RB-IGBT构成的双向开关元件数目更少,导通损耗更低。常规的RB-IGBT通常采用非穿通型(NPT)结构,这种结构的IGBT漂移区较长,因此电流拖尾严重,关断损耗较大。如何降低双向开关的功率损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禁带宽度大、电子饱和漂移速度高、热导率高等优良特性。与相同耐压等级的IGBT相比,碳化硅MOSFET拥有更低的导通压降和关断损耗。因此,如果碳化硅MOSFET能够实现双向阻断,其性能相比RB-IGBT会优越很多。图1是传统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该结构具备较大的正向阻断能力和较低的导通压降。然而,该结构并不具备反向阻断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何让沟槽型碳化硅MOSFET具备大的正反向对称耐压,以及如何降低其导通压降的问题。传统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如图1所示,并不具备反向阻断能力。本发明提出了三种技术方案。技术方案1如图2所示,本技术方案中去掉了传统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结构中的碳化硅衬底,在源区一侧引入了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在漏区一侧引入了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并且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中引入了不相邻分布的P型区域,同时引入了P型多晶硅区域从而形成P型多晶硅/N型碳化硅异质结,其中P型区域和P型多晶硅区域都与漏极金属直接相接。该器件结构使沟槽型碳化硅MOSFET获得了大的正反向对称耐压,同时获得了较低的正向导通压降。技术方案2如图3所示,技术方案2中也去掉了传统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结构中的碳化硅衬底,在源区一侧引入了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在漏区一侧引入了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与技术方案1不同的地方是其器件背部结构,在本技术方案中,P型区域并不直接与漏极金属相接,而是浮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中,同时,相比于技术方案1,P型多晶硅区域的位置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P型多晶硅区域的位置与P型区域相对应,但宽度略小于P型区域,这使得器件在反向阻断时的漏电流进一步减小,同时具备较低的正向导通压降。技术方案3如图4所示,技术方案3中也去掉了传统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结构中的碳化硅衬底,在源区一侧引入了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在漏区一侧引入了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与前两种技术方案有所不同的是,本技术方案中P型多晶硅区域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中经过刻蚀形成刻蚀槽之后通过淀积工艺形成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三种技术方案中器件的制备方法,制作工艺简单可控,与现有工艺兼容性强。
一、技术方案1:
一种碳化硅逆阻型沟槽MOSFET器件,其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上方为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左右相接,源极金属6分别与第一P型源区5和部分第一N型源区7上下相接;
栅极9和N型碳化硅外延层3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源区7之间、栅极9和第一P型基区4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都设有栅介质层10;
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具有不相连的P型区域12;P型区域12的下方与背部漏极金属1之间形成欧姆接触;相邻P型区域12之间设置P型多晶硅区域13,P型多晶硅区域13上表面与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相接,下表面与背部漏极金属1相接。
作为优选方式,在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P型埋层14,如图5所示。
作为优选方式,在所述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屏蔽栅15及其右侧的屏蔽栅介质层16,屏蔽栅介质层16下方为P型埋层14,如图6所示。
作为优选方式,所有碳化硅材料替换为材料A,A选自氮化镓,氧化镓、氮化硼、硅材料其中一种,并且多晶硅材料替换为材料B,并且B材料的禁带宽度小于A材料的禁带宽度。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的一种碳化硅MOSFET,其正面的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栅介质层10,栅介质层10内部为栅极9,栅介质层10右侧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的左边与栅介质层10接触、左上表面与第一N型源区7接触、右上表面与第一P型源区5接触、下部与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接触,第一P型源区5上方为源极金属6;源极金属6覆盖第一N型源区7的上表面和右表面,
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具有不相连的P型区域12;P型区域12的下方与背部漏极金属1之间形成欧姆接触;相邻P型区域12之间设置P型多晶硅区域13,P型多晶硅区域13上表面与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相接,下表面与背部漏极金属1相接。
作为优选方式,如图12,所述的一种碳化硅MOSFET,其正面的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中部为栅极9,栅介质层10,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左部为第二P型源区51,第二P型源区51右侧为第二N型源区71和第二P型基区41,第二N型源区71和第二P型基区41上下相接,栅极9的右侧为第三P型源区52,第三P型源区52向左延伸至栅极9中部,第三P型源区52右侧为第三N型源区72和第三P型基区42,第三N型源区72和第三P型基区42上下相接,栅极9和第二N型源区71之间,栅极9和第二P型基区41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栅极9和第三P型源区52之间都通过栅介质层10隔离;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采用外延工艺,在N型碳化硅衬底2表面制得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
步骤2:采用外延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表面制得N型碳化硅外延层3;
步骤3:采用光刻及刻蚀工艺,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上方刻蚀出沟槽;
步骤4:采用热氧化工艺,在沟槽表面生长一层栅介质层10;
步骤5:采用淀积工艺,在栅介质层10内淀积形成栅极9;
步骤6: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先后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内形成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P型碳化硅基区4、N型碳化硅源区7及P型碳化硅源区5;
步骤7:翻转硅片,采用研磨工艺去掉N型碳化硅衬底2;
步骤8: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制得相间分布的P型区域12;
步骤9:采用淀积及刻蚀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背面制得P型多晶硅区域13;
步骤10: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源极金属6;
步骤11: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背部漏极金属1。
二技术方案2:
一种碳化硅逆阻型沟槽MOSFET器件,其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上方为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左右相接,源极金属6分别与第一P型源区5和部分第一N型源区7上下相接;
栅极9和N型碳化硅外延层3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源区7之间、栅极9和第一P型基区4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都设有栅介质层10;
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具有不相连的P型区域12;P型区域12的下方与背部漏极金属1之间没有形成接触,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完全浮空;P型多晶硅区域13位于P型区域12的下方,且宽度比P型区域12小。
作为优选方式,在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P型埋层14,如图5所示。
作为优选方式,在所述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屏蔽栅15及其右侧的屏蔽栅介质层16,屏蔽栅介质层16下方为P型埋层14,如图6所示。
作为优选方式,所有碳化硅材料替换为材料A,A选自氮化镓,氧化镓、氮化硼、硅材料其中一种,并且多晶硅材料替换为材料B,并且B材料的禁带宽度小于A材料的禁带宽度。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的一种碳化硅MOSFET,其正面的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栅介质层10,栅介质层10内部为栅极9,栅介质层10右侧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的左边与栅介质层10接触、左上表面与第一N型源区7接触、右上表面与第一P型源区5接触、下部与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接触,第一P型源区5上方为源极金属6;源极金属6覆盖第一N型源区7的上表面和右表面。
作为优选方式,如图12,所述的一种碳化硅MOSFET,其正面的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中部为栅极9,栅介质层10,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左部为第二P型源区51,第二P型源区51右侧为第二N型源区71和第二P型基区41,第二N型源区71和第二P型基区41上下相接,栅极9的右侧为第三P型源区52,第三P型源区52向左延伸至栅极9中部,第三P型源区52右侧为第三N型源区72和第三P型基区42,第三N型源区72和第三P型基区42上下相接,栅极9和第二N型源区71之间,栅极9和第二P型基区41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栅极9和第三P型源区52之间都通过栅介质层10隔离;
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具有不相连的P型区域12;P型区域12的下方与背部漏极金属1之间形成欧姆接触;相邻P型区域12之间设置P型多晶硅区域13,P型多晶硅区域13上表面与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相接,下表面与背部漏极金属1相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采用外延工艺,在N型碳化硅衬底2表面制得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
步骤2:采用外延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表面制得N型碳化硅外延层3;
步骤3:采用光刻及刻蚀工艺,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上方刻蚀出沟槽;
步骤4:采用热氧化工艺,在沟槽表面生长一层栅介质层10;
步骤5:采用淀积工艺,在栅介质层10内淀积形成栅极9;
步骤6: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先后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内形成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P型碳化硅基区4、N型碳化硅源区7及P型碳化硅源区5;
步骤7:翻转硅片,采用研磨工艺去掉N型碳化硅衬底2;
步骤8: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制得相间分布的P型区域12;
步骤9:采用淀积及刻蚀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背面制得P型多晶硅区域13;
步骤10: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源极金属6;
步骤11: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背部漏极金属1。
即制得本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沟槽型碳化硅逆阻MOSFET器件。
三技术方案3:
一种碳化硅逆阻型沟槽MOSFET器件,其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上方为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左右相接,源极金属6分别与第一P型源区5和部分第一N型源区7上下相接;
栅极9和N型碳化硅外延层3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源区7之间、栅极9和第一P型基区4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都设有栅介质层10;
P型多晶硅区域13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不相连;P型区域12也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不相连;P型多晶硅区域13上表面与P型区域12相接触、下表面与背部漏极金属1相接触。
作为优选方式,在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P型埋层14,如图5所示。
作为优选方式,在所述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屏蔽栅15及其右侧的屏蔽栅介质层16,屏蔽栅介质层16下方为P型埋层14,如图6所示。
作为优选方式,所有碳化硅材料替换为材料A,A选自氮化镓,氧化镓、氮化硼、硅材料其中一种,并且多晶硅材料替换为材料B,并且B材料的禁带宽度小于A材料的禁带宽度。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的一种碳化硅MOSFET,其正面的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栅介质层10,栅介质层10内部为栅极9,栅介质层10右侧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的左边与栅介质层10接触、左上表面与第一N型源区7接触、右上表面与第一P型源区5接触、下部与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接触,第一P型源区5上方为源极金属6;源极金属6覆盖第一N型源区7的上表面和右表面,
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具有不相连的P型区域12;P型区域12的下方与背部漏极金属1之间形成欧姆接触;相邻P型区域12之间设置P型多晶硅区域13,P型多晶硅区域13上表面与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相接,下表面与背部漏极金属1相接。
作为优选方式,如图12,所述的一种碳化硅MOSFET,其正面的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中部为栅极9,栅介质层10,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左部为第二P型源区51,第二P型源区51右侧为第二N型源区71和第二P型基区41,第二N型源区71和第二P型基区41上下相接,栅极9的右侧为第三P型源区52,第三P型源区52向左延伸至栅极9中部,第三P型源区52右侧为第三N型源区72和第三P型基区42,第三N型源区72和第三P型基区42上下相接,栅极9和第二N型源区71之间,栅极9和第二P型基区41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栅极9和第三P型源区52之间都通过栅介质层10隔离;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采用外延工艺,在N型碳化硅衬底2表面制得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
步骤2:采用外延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表面制得N型碳化硅外延层3;
步骤3:采用光刻及刻蚀工艺,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上方刻蚀出沟槽;
步骤4:采用热氧化工艺,在沟槽表面生长一层栅介质层10;
步骤5:采用淀积工艺,在栅介质层10内淀积形成栅极9;
步骤6: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先后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内形成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P型碳化硅基区4、N型碳化硅源区7及P型碳化硅源区5;
步骤7:翻转硅片,采用研磨工艺去掉N型碳化硅衬底2;
步骤8: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制得相间分布的P型区域12;
步骤9:采用刻蚀工艺,制得相间分布的刻蚀槽;
步骤10:采用淀积工艺,在刻蚀槽内填充形成P型多晶硅区域13;
步骤11: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源极金属6;
步骤12: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背部漏极金属1。
即制得本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沟槽型碳化硅逆阻MOSFET器件。
进一步的,为了简化描述,上述三种技术方案的器件结构和制备方法是以N沟道MOSFET为例来说明,但本发明同样适用于P沟道MOSFET器件的制备。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传统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如图1所示。在正向工作时,在漏极施加正电压,源极施加负电压,通过在栅极施加适当的正向偏压使器件开启,需要关断时则撤去栅极的正向偏压,由P型基区和N型漂移区形成的反向PN结来承受耐压,耗尽区向衬底方向扩展,由于N型衬底具有很高的掺杂浓度,因此阻止了耗尽区的进一步扩展,防止了器件的穿通,保证了正向耐压。然而在反向关断时,传统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无法形成耐压区,因此不具备反向耐压能力。
本发明有三种技术方案,三种技术方案的基本原理是类似的,因此这里只阐述技术方案1的工作原理。方案一中去掉了传统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结构中的碳化硅衬底,在源区一侧引入了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在漏区一侧引入了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并且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中引入了不相邻分布的P型区域,同时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背部引入了P型多晶硅区域从而形成P型多晶硅/N型碳化硅异质结。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发明中,引入的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和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浓度高于漂移区浓度,但同时又低于传统沟槽型碳化硅MOSFET的衬底浓度,浓度范围为1015cm-3至1016cm-3量级,从而保证器件能够获得较大的对称耐压。
当该MOSFET器件结构正常导通的时候,由于P型多晶硅/N型碳化硅异质结势垒低于PN结势垒,电流会率先通过P型多晶硅/N型碳化硅异质结势垒的导电沟道流动,器件为多子导电,由于P型多晶硅/N型碳化硅异质结势垒比欧姆接触的势垒低,因此相比传统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该器件结构可以得到更低的MOSFET漏接触电阻,同时,由于引入的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和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浓度高于漂移区浓度,因此器件的导通压降会进一步降低。当器件通过大的浪涌电流时,由于P型碳化硅/N型碳化硅PN结上方大的横向电流在N型碳化硅中产生的大的压降,背部P型碳化硅/N型碳化硅PN结导通,背部P型碳化硅向N型碳化硅中注入大量空穴,形成局部电导调制,降低了N型碳化硅中的导通电阻,显著降低了器件的损耗,提升了器件的通流能力,因而提升了器件的抗浪涌电流能力,使器件具有高的浪涌电流承受能力。
在正向耐压时,首先由P型基区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形成的PN结进行耐压,由于引入的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浓度不是很高,因此耗尽区可以穿过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继续向漂移区下方扩展,当耗尽区到达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时,由于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浓度高于漂移区浓度,因此可以阻止耗尽区的扩展,从而保证了较大的正向耐压。在反向耐压时,相邻P型区域与漂移区之间处于反偏状态,随着反偏电压的增大,彼此耗尽区会发生交叠,将异质结界面包裹其中,使其免受高场影响,从而显著降低漏电流,而耗尽区则向源极一侧的漂移区进行扩展,当器件到达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时,由于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浓度高于漂移区浓度,因此耗尽区停止扩展,防止了器件的穿通,保证了器件具备较大的反向耐压。因此,该器件结构具备大的正反向对称耐压,同时具备较小的正向导通压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表现在:
双向开关是多电平逆变器和矩阵逆变器的核心器件。将两个RB-IGBT反向并联可以构成一个双向开关,常规的硅基RB-IGBT通常采用非穿通型(NPT)结构,这种结构的IGBT漂移区较长,因此电流拖尾严重,关断损耗较大。与相同耐压等级的硅基IGBT相比,碳化硅MOSFET拥有更低的导通压降和关断损耗。本发明为一种沟槽型碳化硅逆阻MOSFET器件,该器件结构具备较大的正反向对称耐压,同时具备较小的正向导通压降,相比于两个硅基RB-IGBT形成的双向开关,由两个逆阻型碳化硅MOSFET形成的双向开关拥有更低的导通压降和更高的开关速度,从而有效降低双向开关在多电平逆变器和矩阵逆变器应用中的功率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的半元胞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半元胞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半元胞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半元胞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第一种衍生结构半元胞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第二种衍生结构半元胞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第一种衍生结构半元胞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第二种衍生结构半元胞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第一种衍生结构半元胞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第二种衍生结构半元胞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种正面结构的半元胞示意图,该正面结构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器件;
图12是本发明的一种正面结构的元胞示意图,该正面结构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器件;
图13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制备工艺中通过外延工艺在N型衬底2上外延形成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制备工艺中通过外延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上外延形成N型外延层3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制备工艺中通过光刻及刻蚀工艺在N型外延层3上方刻蚀出沟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制备工艺中通过热氧化工艺,在沟槽表面生长一层薄的栅介质层10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制备工艺中通过淀积工艺,在栅介质层10内淀积形成栅极9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制备工艺中通过光刻及离子注入,先后在N型外延层3内形成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P型基区4、N型源区7及P型源区5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制备工艺中翻转硅片,通过研磨工艺,去掉N型碳化硅衬底2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制备工艺中通过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制得P型区域12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制备工艺中通过淀积及刻蚀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背面制得P型多晶硅区域13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制备工艺中通过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在N型源区7和P型源区5表面制得源极金属6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技术方案1制备工艺中通过淀积及刻蚀工艺形成背面漏极金属1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12中,1为背部漏极金属,2为N型碳化硅衬底,21为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3为N型碳化硅外延层,4为第一P型基区,41为第二P型基区,42为第三P型基区,5为第一P型源区,51为第二P型源区,52为第三P型源区,6为源极金属,7为第一N型源区,71为第二N型源区,72为第三N型源区,9为栅极,10为栅介质层,11为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2为P型区域,13为P型多晶硅区域,14为P型埋层,15为屏蔽栅,16为屏蔽栅介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实施例1:
一种碳化硅逆阻型沟槽MOSFET器件,其半元胞结构如图2所示,其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上方为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左右相接,源极金属6分别与第一P型源区5和部分第一N型源区7上下相接;
栅极9和N型碳化硅外延层3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源区7之间、栅极9和第一P型基区4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都设有栅介质层10;
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具有不相连的P型区域12;P型区域12的下方与背部漏极金属1之间形成欧姆接触;相邻P型区域12之间设置P型多晶硅区域13,P型多晶硅区域13上表面与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相接,下表面与背部漏极金属1相接。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采用外延工艺,在N型碳化硅衬底2表面制得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
步骤2:采用外延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表面制得N型碳化硅外延层3;
步骤3:采用光刻及刻蚀工艺,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上方刻蚀出沟槽;
步骤4:采用热氧化工艺,在沟槽表面生长一层栅介质层10;
步骤5:采用淀积工艺,在栅介质层10内淀积形成栅极9;
步骤6: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先后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内形成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P型碳化硅基区4、N型碳化硅源区7及P型碳化硅源区5;
步骤7:翻转硅片,采用研磨工艺去掉N型碳化硅衬底2;
步骤8: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制得相间分布的P型区域12;
步骤9:采用淀积及刻蚀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背面制得P型多晶硅区域13;
步骤10: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源极金属6;
步骤11: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背部漏极金属1。
所有碳化硅材料替换为材料A,A选自氮化镓,氧化镓、氮化硼、硅材料其中一种,并且多晶硅材料替换为材料B,并且B材料的禁带宽度小于A材料的禁带宽度。
实施例2:
一种碳化硅逆阻型沟槽MOSFET器件,其半元胞结构如图3所示,其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上方为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左右相接,源极金属6分别与第一P型源区5和部分第一N型源区7上下相接;
栅极9和N型碳化硅外延层3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源区7之间、栅极9和第一P型基区4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都设有栅介质层10;
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具有不相连的P型区域12;P型区域12的下方与背部漏极金属1之间没有形成接触,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完全浮空;P型多晶硅区域13位于P型区域12的下方,且宽度比P型区域12小。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采用外延工艺,在N型碳化硅衬底2表面制得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
步骤2:采用外延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表面制得N型碳化硅外延层3;
步骤3:采用光刻及刻蚀工艺,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上方刻蚀出沟槽;
步骤4:采用热氧化工艺,在沟槽表面生长一层栅介质层10;
步骤5:采用淀积工艺,在栅介质层10内淀积形成栅极9;
步骤6: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先后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内形成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P型碳化硅基区4、N型碳化硅源区7及P型碳化硅源区5;
步骤7:翻转硅片,采用研磨工艺去掉N型碳化硅衬底2;
步骤8: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制得相间分布的P型区域12;
步骤9:采用淀积及刻蚀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背面制得P型多晶硅区域13;
步骤10: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源极金属6;
步骤11: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背部漏极金属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器件的背面结构做了明显的调整,P型区域12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完全浮空,并不与漏极金属1形成接触,同时,调整了P型多晶硅区域13的位置。在正向导通时,电流仍然通过P型多晶硅/N型碳化硅异质结流动,因此拥有一个较低的正向导通压降。正向耐压原理和传统碳化硅MOSFET类似。在反向耐压时,由于浮空的P型区域12位于P型多晶硅13的上方,且宽度大于P型多晶硅13,因此,相比于实施例1,本实施中P型区域12对异质结界面可以实现更好的屏蔽,进一步降低了漏电流,提升了反向耐压能力。
实施例3:
一种碳化硅逆阻型沟槽MOSFET器件,其半元胞结构如图4所示,其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上方为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左右相接,源极金属6分别与第一P型源区5和部分第一N型源区7上下相接;
栅极9和N型碳化硅外延层3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源区7之间、栅极9和第一P型基区4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都设有栅介质层10;
P型多晶硅区域13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不相连;P型区域12也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不相连;P型多晶硅区域13上表面与P型区域12相接触、下表面与背部漏极金属1相接触。
本实施例相比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不同的地方在于P型多晶硅区域13是通过刻蚀填充的方法形成的。本实施例和实施例2的原理基本一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本技术方案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采用外延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表面制得N型碳化硅外延层3;
步骤2:采用光刻及刻蚀工艺,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上方刻蚀出沟槽;
步骤3:采用热氧化工艺,在沟槽表面生长一层栅介质层10;
步骤4:采用淀积工艺,在栅介质层10内淀积形成栅极9;
步骤5: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先后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内形成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P型基区4、第一N型源区7及第一P型源区5;
步骤6:翻转硅片,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制得相间分布的P型区域12;
步骤7:采用刻蚀工艺,制得相间分布的刻蚀槽;
步骤8:采用淀积工艺,在刻蚀槽内填充形成P型多晶硅区域13;
步骤9: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源极金属6;
步骤10: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背部漏极金属1。
实施例4:
实施例1的一种衍生结构,其半元胞结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P型埋层14,,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原理是:由于碳化硅相比硅有更高的临界击穿电场,更高的临界击穿电场导致了碳化硅MOSFET器件在击穿时,栅介质层中的电场远远大于硅基MOSFET栅介质层中的电场,从而降低了栅介质层的可靠性。本实施例引入的P型埋层14,能有效降低沟槽底部拐角处栅介质层中的电场大小,提升正向耐压能力。
实施例5:
实施例1的一种衍生结构,其半元胞结构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4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在所述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与源极金属6短接的屏蔽栅15及其右侧的屏蔽栅介质层16,屏蔽栅介质层16下方为P型埋层14,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4相同。具体原理是:沟槽栅MOSFET可以显著增大电流密度,但同时也会带来栅漏电容的增大,增大了关断时的功率损耗。栅漏电容的大小与栅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有效交叠面积直接相关。本实施例引入的屏蔽栅15,有效降低了栅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的有效交叠面积,从而降低了栅漏电容。并且,屏蔽栅介质层16的厚度大于栅氧化层厚度,提升了器件的正向耐压。
实施例6:
实施例2的一种衍生结构,其半元胞结构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P型埋层14,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2相同。具体原理是:由于碳化硅相比硅有更高的临界击穿电场,更高的临界击穿电场导致了碳化硅MOSFET器件在击穿时,栅介质层中的电场远远大于硅基MOSFET栅介质层中的电场,从而降低了栅介质层的可靠性。本实施例引入的P型埋层14,能有效降低沟槽底部拐角处栅介质层中的电场大小,提升正向耐压能力。
实施例7:
实施例2的一种衍生结构,其半元胞结构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6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在所述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与源极金属6短接的屏蔽栅15及其右侧的屏蔽栅介质层16,屏蔽栅介质层16下方为P型埋层14,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6相同。具体原理是:沟槽栅MOSFET可以显著增大电流密度,但同时也会带来栅漏电容的增大,增大了关断时的功率损耗。栅漏电容的大小与栅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有效交叠面积直接相关。本实施例引入的屏蔽栅15,有效降低了栅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的有效交叠面积,从而降低了栅漏电容。并且,屏蔽栅介质层16的厚度大于栅氧化层厚度,提升了器件的正向耐压。
实施例8:
实施例3的一种衍生结构,其半元胞结构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P型埋层14,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3相同。具体原理是:由于碳化硅相比硅有更高的临界击穿电场,更高的临界击穿电场导致了碳化硅MOSFET器件在击穿时,栅介质层中的电场远远大于硅基MOSFET栅介质层中的电场,从而降低了栅介质层的可靠性。本实施例引入的P型埋层14,能有效降低沟槽底部拐角处栅介质层中的电场大小,提升正向耐压能力。
实施例9:
实施例3的一种衍生结构,其半元胞结构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8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在所述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与源极金属6短接的屏蔽栅15及其右侧的屏蔽栅介质层16,屏蔽栅介质层16下方为P型埋层14,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8相同。具体原理是:沟槽栅MOSFET可以显著增大电流密度,但同时也会带来栅漏电容的增大,增大了关断时的功率损耗。栅漏电容的大小与栅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有效交叠面积直接相关。本实施例引入的屏蔽栅15,有效降低了栅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的有效交叠面积,从而降低了栅漏电容。并且,屏蔽栅介质层16的厚度大于栅氧化层厚度,提升了器件的正向耐压。
实施例10
所述的一种碳化硅MOSFET,其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栅介质层10,栅介质层10内部为栅极9,栅介质层10右侧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的左边与栅介质层10接触、左上表面与第一N型源区7接触、右上表面与第一P型源区5接触、下部与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接触,第一P型源区5上方为源极金属6;源极金属6覆盖第一N型源区7的上表面和右表面,
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具有不相连的P型区域12;P型区域12的下方与背部漏极金属1之间形成欧姆接触;相邻P型区域12之间设置P型多晶硅区域13,P型多晶硅区域13上表面与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相接,下表面与背部漏极金属1相接。
该半元胞的正面结构适用于上述实施例1-9的任何一种结构。
实施例11
如图12,所述的一种碳化硅MOSFET,其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中部为栅极9,栅介质层10,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左部为第二P型源区51,第二P型源区51右侧为第二N型源区71和第二P型基区41,第二N型源区71和第二P型基区41上下相接,栅极9的右侧为第三P型源区52,第三P型源区52向左延伸至栅极9中部,第三P型源区52右侧为第三N型源区72和第三P型基区42,第三N型源区72和第三P型基区42上下相接,栅极9和第二N型源区71之间,栅极9和第二P型基区41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栅极9和第三P型源区52之间都通过栅介质层10隔离;
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具有不相连的P型区域12;P型区域12的下方与背部漏极金属1之间形成欧姆接触;相邻P型区域12之间设置P型多晶硅区域13,P型多晶硅区域13上表面与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相接,下表面与背部漏极金属1相接。
该元胞的正面结构适用于上述实施例1-9的任何一种结构。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其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上方为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左右相接,源极金属(6)分别与第一P型源区(5)和部分第一N型源区(7)上下相接;
栅极(9)和N型碳化硅外延层(3)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源区(7)之间、栅极(9)和第一P型基区(4)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都设有栅介质层(10);
其特征在于: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具有不相连的P型区域(12);P型区域(12)的下方与背部漏极金属(1)之间形成欧姆接触;相邻P型区域(12)之间设置P型多晶硅区域(13),P型多晶硅区域(13)上表面与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相接,下表面与背部漏极金属(1)相接。
2.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其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上方为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左右相接,源极金属(6)分别与第一P型源区(5)和部分第一N型源区(7)上下相接;
栅极(9)和N型碳化硅外延层(3)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源区(7)之间、栅极(9)和第一P型基区(4)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都设有栅介质层(10);
其特征在于: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具有不相连的P型区域(12);P型区域(12)的下方与背部漏极金属(1)之间没有形成接触,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完全浮空;P型多晶硅区域(13)位于P型区域(12)的下方,且宽度比P型区域(12)小。
3.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其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上方为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第一P型源区(5)和第一N型源区(7)左右相接,源极金属(6)分别与第一P型源区(5)和部分第一N型源区(7)上下相接;
栅极(9)和N型碳化硅外延层(3)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源区(7)之间、栅极(9)和第一P型基区(4)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都设有栅介质层(10);
其特征在于:P型多晶硅区域(13)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不相连;P型区域(12)也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不相连;P型多晶硅区域(13)上表面与P型区域(12)相接触、下表面与背部漏极金属(1)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P型埋层(14)。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栅介质层(10)下方设置有屏蔽栅(15)及其右侧的屏蔽栅介质层(16),屏蔽栅介质层(16)下方为P型埋层(14)。
6.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沟槽碳化硅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其正面的半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为栅介质层(10),栅介质层(10)内部为栅极(9),栅介质层(10)右侧为第一P型基区(4),第一P型基区(4)的左边与栅介质层(10)接触、左上表面与第一N型源区(7)接触、右上表面与第一P型源区(5)接触、下部与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接触,第一P型源区(5)上方为源极金属(6);源极金属(6)覆盖第一N型源区(7)的上表面和右表面。
7.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其正面的元胞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部漏极金属(1)、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N型碳化硅外延层(3),
N型碳化硅外延层(3)的上方为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中部为栅极(9),栅介质层(10),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上方左部为第二P型源区(51),第二P型源区(51)右侧为第二N型源区(71)和第二P型基区(41),第二N型源区(71)和第二P型基区(41)上下相接,栅极(9)的右侧为第三P型源区(52),第三P型源区(52)向左延伸至栅极(9)中部,第三P型源区(52)右侧为第三N型源区(72)和第三P型基区(42),第三N型源区(72)和第三P型基区(42)上下相接,栅极(9)和第二N型源区(71)之间,栅极(9)和第二P型基区(41)之间,栅极(9)和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之间,栅极(9)和第三P型源区(52)之间都通过栅介质层(10)隔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有碳化硅材料替换为材料A,A选自氮化镓,氧化镓、氮化硼、硅材料其中一种,并且多晶硅材料替换为材料B,并且B材料的禁带宽度小于A材料的禁带宽度。
9.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采用外延工艺,在N型碳化硅衬底(2)表面制得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
步骤2:采用外延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表面制得N型碳化硅外延层(3);
步骤3:采用光刻及刻蚀工艺,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上方刻蚀出沟槽;
步骤4:采用热氧化工艺,在沟槽表面生长一层栅介质层(10);
步骤5:采用淀积工艺,在栅介质层(10)内淀积形成栅极(9);
步骤6: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先后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3)内形成第一N型碳化硅缓冲层(11)、P型碳化硅基区(4)、N型碳化硅源区(7)及P型碳化硅源区(5);
步骤7:翻转硅片,采用研磨工艺去掉N型碳化硅衬底(2);
步骤8:采用光刻和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中制得相间分布的P型区域(12);
步骤9:采用淀积及刻蚀工艺,在第二N型碳化硅缓冲层(21)背面制得P型多晶硅区域(13);
步骤10: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源极金属(6);
步骤11:采用蒸发或溅射工艺以及刻蚀工艺,制得背部漏极金属(1)。
CN202011594363.4A 2020-12-29 2020-12-29 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 Active CN1126877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4363.4A CN112687745B (zh) 2020-12-29 2020-12-29 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4363.4A CN112687745B (zh) 2020-12-29 2020-12-29 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7745A CN112687745A (zh) 2021-04-20
CN112687745B true CN112687745B (zh) 2022-06-24

Family

ID=75455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94363.4A Active CN112687745B (zh) 2020-12-29 2020-12-29 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8774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36557A1 (de) * 1992-10-29 1994-05-11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Leistungs- Halbleiterbauelement
JP2013243207A (ja) * 2012-05-18 2013-12-05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炭化珪素単結晶を主材料とする半導体装置
CN110998861A (zh) * 2019-10-18 2020-04-10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带有沟槽肖特基二极管和异质结栅极的碳化硅屏蔽型mosfet
CN111816695A (zh) * 2019-04-10 2020-10-23 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反向阻断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处理反向阻断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4723B (zh) * 2019-08-15 2022-11-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具有部分碳化硅材料/硅材料异质结的u-mosfet及其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36557A1 (de) * 1992-10-29 1994-05-11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Leistungs- Halbleiterbauelement
JP2013243207A (ja) * 2012-05-18 2013-12-05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炭化珪素単結晶を主材料とする半導体装置
CN111816695A (zh) * 2019-04-10 2020-10-23 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反向阻断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处理反向阻断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N110998861A (zh) * 2019-10-18 2020-04-10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带有沟槽肖特基二极管和异质结栅极的碳化硅屏蔽型mosf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87745A (zh) 202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2802B (zh) 低开启电压和低导通电阻的碳化硅二极管及制备方法
Baliga Trends in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s
CN107785415B (zh) 一种soi-rc-ligb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87746B (zh) 碳化硅平面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
CN112687744B (zh) 平面型碳化硅逆阻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30627B (zh) 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鳍状栅mosfet
CN102364688B (zh) 一种垂直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CN115241286B (zh) 一种SiC半超结结型栅双极型晶体管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5188814B (zh) 一种rc-jgbt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5020479B (zh) 一种耗尽型碳化硅双极器件结构及制作方法
CN112687743B (zh) 沟槽型碳化硅逆阻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32058A (zh) 一种沟槽型碳化硅mosfet器件
CN115799344A (zh) 一种碳化硅jfet元胞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9065608B (zh) 一种横向双极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7497600B (zh) 超结碳化硅晶体管的结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336133B (zh) 一种碳化硅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KR20100085508A (ko) 전계 분산 효과를 갖는 수직 게이트형 바이폴라 트렌지스터
CN117497601A (zh) 平面型碳化硅晶体管的结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416295B (zh) 一种沟槽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04314B (zh) 一种沟槽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KR102585094B1 (ko) 분리 버퍼 구조를 갖는 초접합 igbt
CN112687745B (zh) 碳化硅沟槽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
CN115084229A (zh) P+屏蔽层自钳位沟槽型碳化硅igb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75612A (zh) 具有低电磁干扰噪声的SiC沟槽栅IGBT器件及制备方法
CN110265477B (zh) 具有pnp穿通三极管的igbt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20

Assignee: Zhuhai Gree Electronic Components Co.,Ltd.

Assignor: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980042422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Silicon carbide groove MOSFET devic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62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