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4573B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4573B
CN112654573B CN201880097240.4A CN201880097240A CN112654573B CN 112654573 B CN112654573 B CN 112654573B CN 201880097240 A CN201880097240 A CN 201880097240A CN 112654573 B CN112654573 B CN 1126545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harness
wire harness
terminal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72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54573A (zh
Inventor
永尾章
金延明
大泽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54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4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54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45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8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associated with devices performing functions other than acoustics, e.g. electric ca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0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levators
    • B66B3/002Indic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04B5/263Multiple coils at either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55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using an external connection, either wireless or wired
    • H04R25/554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using an external connection, either wireless or wired using a wireless connection, e.g. between microphone and amplifier or using T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55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using an external connection, either wireless or wired
    • H04R25/558Remote control, e.g. of amplification,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25/00Details of deaf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25/51Aspects of antennas or their circuitry in or for hearing a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能够简单敷设助听系统的感应环的电梯。电梯包括将声信号放大的放大器(10)、以及具有通过放大器的输出电流来产生磁场的环形电线的感应环(12),构成感应环的多个电线线束通过其分别具备的多个连接器彼此卡合而电连接,多个电线线束包含:第1电线线束(20),其具有与去往放大器的连接线连接的第1连接器(21)、与去往感应环的卷绕起始的连接线连接的第2连接器(22)及与去往感应环的卷绕终止的连接线连接的第3连接器(23);以及长形的第2电线线束(30A、30B、30C),其构成环形电线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其一端具有第4连接器(31)、另一端具有第5连接器(32)。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助听装置的电梯。
背景技术
在多数人使用的大厅设施等公共场所,为了辅助语音的听取,设置有使用感应环(磁环)的助听系统。
在助听系统中,声信号电流流过形成环形的电线(感应环),从而产生与声信号对应的磁场。在磁场中设置有感应线圈,放大通过磁场在感应线圈中感应的电流,来重放语音。
讨论了在多数人使用的电梯中也设置助听系统,并从全球来看,也存在已经被标准化的情况。
作为与电梯中的助听系统相关的技术,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
在本技术中,在轿厢(轿底、轿顶、轿壁)和层站(轿顶背面、地板下)设置有环形天线(即感应环)。而且,电梯利用者通过具备电话线圈(即感应线圈)的助听器来听取从环形天线发送的语音向导。
此外,感应环存在“环形天线”、“磁环”、“听力环”等各种各样的称呼,下面称为“感应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2568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为了配置感应环,在轿厢和层站中,作为长物体的电线敷设成环状。因此,敷设作业变复杂,并且作业时间增加。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该电梯包括一种能够简便地敷设电感环的助听系统。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包括:放大器,该放大器放大并输出用于向电梯利用者传递信息的声信号;以及感应环,该感应环具有使从放大器输出的电流流过来产生磁场的环形电线,感应环由多个电线线束电连接而构成,通过多个电线线束分别具备的多个连接器彼此卡合来将多个电线线束电连接,多个电线线束包含:第1电线线束,该第1电线线束分岔成去往放大器的第1连接线、去往感应环的卷绕起始的第2连接线及去往感应环的卷绕终止终止的第3连接线,并且具有与第1连接线电连接的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线电连接的第2连接器及与第3连接线电连接的第3连接器;以及长形的第2电线线束,该第2电线线束构成环形电线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该第2电线线束的一端具有第4连接器、另一端具有第5连接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电梯上简便地敷设电感环。
上述以外的技术问题、结构以及效果通过下面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变得更为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电梯中的轿厢的简要图。
图2表示在实施例1中配置在轿顶上的感应环的结构。
图3表示实施例1中的分岔线束的结构。
图4表示实施例1中的定尺线束的结构。
图5表示实施例1中的调整线束的结构。
图6表示卷绕数为两圈的感应环用的分岔线束的结构。
图7表示卷绕数为三圈的感应环用的分岔线束的结构。
图8表示卷绕数为四圈的感应环用的分岔线束的结构。
图9表示实施例2中的定尺线束的结构。
图10表示实施例2中的调整线束的结构。
图11表示感应环的卷绕数为四圈的情况下各线束的连接状态。
图12表示感应环的卷绕数为三圈的情况下各线束的连接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下述实施例1~2,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各附图中,参照标号相同的构成要件表示相同的构成要件或具备类似功能的构成要件。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梯中的轿厢的简要图。图1是从轿厢内观察轿厢门时的图。
如图1所示,轿厢1具有轿底2、竖直设置在轿底2周缘上的侧板3、设置在侧板3的上部且设计面板4A配置在轿厢侧的轿顶4、以及与层站侧相对轿门5。
轿厢1由公知的驱动机构驱动,在建筑物构造物的电梯井内升降。另外,轿门5在轿厢1平层时,与未图示的层站门卡合,通过设置在轿厢1上的公知的门驱动机构与层站门一起开闭。
在轿厢1中,设置有具有后述的感应环的助听系统10。助听系统10具有磁感应放大器11和连接到磁感应放大器11的输出的感应环12,所述磁感应放大器11放大由未图示的控制部输出的语音信号并输出语音信号电流。感应环12在轿厢1外、在轿顶4的上侧、沿着轿顶4的周缘配置成环形。由此,在轿厢1内的整体能够产生磁场,并且容易设置和维护感应环12。
此外,磁感应放大器11除了对用于对电梯利用者通过向导广播等语言传达信息的声信号即语音信号进行放大以外,还可以放大用于通过警报、旋律等传达信息的声信号。
当从磁感应放大器11输出的语音信号电流流过感应环12时,在轿厢1内产生根据语音信号而发生变化的磁场。通过该磁场,在由轿厢1内的电梯利用者携带或安装的接收机具有的感应线圈中感应有微弱电流。接收机放大该微弱电流,重放语音信号。由此,电梯利用者能够通过接收机所具备的耳机等,清楚地听取对轿厢1内的广播内容、紧急时经由对讲机进行的通话内容。
接着,对感应环12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表示在实施例1中配置在轿顶4上的感应环的结构。
在感应环12中,由绝缘覆盖导线等电线及连接器构成的多个电线线束(下面称为“线束”)通过连接器彼此连接。由此,电线构成单层环或多层(在图2中为双层)环。
如图2所示,感应环12由成为到磁感应放大器11的输出的连接部的分岔线束20、具有规定长度尺寸的长形的定尺线束30、以及长度尺寸比定尺线束短的长形的调整线束40构成。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使用1个分岔线束20、3个定尺线束30、以及1个调整线束40。
分岔线束20包括第1连接器21、第2连接器22及第3连接器23,第1连接器21连接到磁感应放大器11。三个定尺线束30(30A、30B、30C)分别包括第4连接器31和第5连接器32。调整线束40包括第6连接器41和第7连接器42。
分岔线束20的第2连接器22与第1定尺线束30A的第4连接器31彼此可拆卸地嵌合从而相卡合。第1定尺线束30A的第5连接器32与第2定尺线束30B的第4连接器31彼此可拆卸地嵌合从而相卡合。第2定尺线束30B的第5连接器32与第3定尺线束30C的第4连接器31彼此可拆卸地嵌合从而相卡合。第3定尺线束30C的第5连接器32与调整线束40的第6连接器41彼此可拆卸地嵌合从而相卡合。调整线束40的第7连接器42和分岔线束20的第3连接器23彼此可拆卸地嵌合从而相卡合。这样构成的感应环12经由分岔线束20的第1连接器21连接到磁感应放大器11。
此外,调整线束40可以如图2所示连接在分岔线束20和定尺线束之间,也可以连接在相邻的两个定尺线束30之间。
图2所示的感应环12中,电线在轿顶4的周缘卷绕两圈。因此,如后所述,两根电线与分岔线束20、定尺线束30及调整线束40所具备的各连接器电连接。
此外,定尺线束30的个数不限于3个,根据轿厢1的大小,即轿顶4的大小适当地设定。另外,在通过单个或多个定尺线束30相对于轿顶4的大小不能满足所希望的环长度的情况下,调整线束40补充不足部分。因此,根据轿顶的大小和定尺线束的个数,适当调整调整线束40的长度。此外,在通过单个或多个定尺线束30满足所希望的环长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调整线束40。
图3表示本实施例1中的分岔线束的结构。
如图3所示,第1连接器21、第2连接器22及第3连接器23分别包括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各端子通过焊接或压接等与一根电线的一端电连接且固定地连接。各端子例如由电极销构成。此外,对于后述的定尺线束的第4连接器31和第5连接器32(图4)、以及调整线束的第6连接器41和第7连接器42(图5)也是同样的。
第1连接器21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1A的一端和电线51C的一端连接。第2连接器22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1A的另一端和电线51B的一端连接。第3连接器23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1B的另一端和电线51C的另一端连接。
图4表示本实施例1中的定尺线束的结构。
如图4所示,第4连接器31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4A的一端和电线54B的一端连接。第5连接器32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4A的另一端和电线54B的另一端连接。此外,三个定尺线束30A~30C的长度都是相同规定值L1。
当第4连接器31和第2连接器22嵌合时,第4连接器31的第1端子(1)和第2连接器22的第1端子(1)彼此电连接,并且第4连接器31的第2端子(2)和第2连接器22的第2端子(2)彼此电连接。
另外,当一个定尺线束的第4连接器31与另一个定尺线束的第5连接器32嵌合从而相卡合时,第4连接器31的第1端子(1)与第5连接器32的第1端子(1)彼此电连接,并且第4连接器31的第2端子(2)与第5连接器32的第2端子(2)彼此电连接。
图5表示本实施例1中的调整线束的结构。
如图5所示,第6连接器41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5A的一端和电线55B的一端连接。第7连接器42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4A的另一端和电线55B的另一端连接。此外,调整线束40的长度L2比定尺线束的长度L1(图4)要短。
当第6连接器41和第5连接器32嵌合从而相卡合时,第6连接器41的第1端子(1)和第5连接器32的第1端子(1)彼此电连接,并且第6连接器41的第2端子(2)和第5连接器32的第2端子(2)彼此电连接。
另外,当第7连接器42和第3连接器23嵌合从而相卡合时,第7连接器42的第1端子(1)和第3连接器23的第1端子(1)彼此电连接,并且第7连接器42的第2端子(2)和第3连接器23的第2端子(2)彼此电连接。
当如图2所示那样对图3~5所示的分岔线束20、定尺线束30A~30C以及调整线束40进行连接时,电线依下述顺序连接。即,电线依51A(分岔线束20)、54A(第1定尺线束30A)、54A(第2定尺线束30B)、54A(第3定尺线束30C)、55A(调整线束40)、51B(分岔线束20)、54B(第1定尺线束30A)、54B(第2定尺线束30B)、54B(第3定尺线束30C)、55B(调整线束40)、51C(分岔线束)的顺序连接。
因此,将电线51A(分岔线束20)作为感应环12的卷绕起始、即去往磁感应放大器的一对连接线中的一根,通过54A(第1~第3定尺线束30A~30C)和55A(调整线束)构成第一圈的环。进而,与第1圈的环相连续地,通过54B(第1~第3定尺线束30A~30C)、55B(调整线束40)和51C(分岔线束),构成将电线51C(分岔线束20)作为感应环12的卷绕终止、即去往磁感应放大器的一对连接线的另一根的第2圈的环。这里,第1圈的环和第2圈的环通过分岔线束20中的电线51B而电连接。由此,构成感应环12,其由连续两圈的环构成。
本实施例1中的感应环如下述那样敷设。
首先,将预先制作的电线线束,即上述那样的分岔线束、与轿厢的轿顶大小对应的所需个数的定尺线束、以及与轿厢的轿顶大小和定尺线束的个数对应的所需尺寸的调整线束搬入到轿厢的轿顶上。
接着,在轿顶上,使这些分岔线束、定尺线束及调整线束所具备的连接器彼此嵌合从而相卡合。
例如,将分岔线束20的第1连接器21连接到磁感应放大器11。接着,将第1定尺线束30A的第4连接器31嵌合并卡合到分岔线束20的第2连接器22。接着,将第2定尺线束30B的第4连接器31嵌合并卡合到第1定尺线束30A的第5连接器32。接着,将第3定尺线束30C的第4连接器31嵌合并卡合到第2定尺线束30B的第5连接器32。之后,将调整线束40的第6连接器41嵌合并卡合到第3定尺线束30C的第5连接器32,接着将调整线束40的第7连接器42嵌合并卡合到分岔线束20的第3连接器23。
此外,作为如上所述彼此卡合的一组连接器,例如能够应用将插头和与插头嵌合的中继适配器作为一组的金属连接器(金属插座)。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将定尺线束(30、30A、30B、30C)的第4连接器31和第5连接器32分别作为插头和中继适配器,将调整线束40的第6连接器41和第7连接器42分别为插头和中继适配器,并将分岔线束20的第2连接器和第3连接器分别作为中继适配器和插头。此外,分岔线束20的第1连接器能够应用适于与磁感应放大器连接的各种连接器。
由此,电线在轿顶4的周缘卷绕两圈,从而敷设有双重环的感应环。
根据上述实施例1,感应环12通过将多个电线线束中的各电线线束所具有的连接器相互卡合在彼此连接的两个电线线束之间来构成。因此,在电梯上设置助听系统时,能够在轿厢的轿顶上简单地敷设感应环12。因此,能够缩短感应环的敷设作业所需的时间。另外,在敷设作业前,通过制作电线线束,从而能够力图实现缩短感应环12的敷设作业的时间及成本压缩。
另外,根据实施例1,通过使用分岔线束、规定长度的定尺线束、比定尺线束短的调整线束,从而能够设定与各种轿厢大小相应的环长度。例如,通过调整定尺线束的根数以及调整调整线束的长度,能够应对尺寸不同的轿顶,并且易于进行感应环的应用设计。
另外,根据实施例1,通过使用定尺线束所具有的两根电线中的一根、以及调整线束所具备的两个电线中的一根来构成第1圈的环,并且通过定尺线束所具有的2根电线中的另一根以及调整线束所具备的2根电线中的另一根来构成第2圈的环。并且,第1圈的环和第2圈的环通过分岔线束所具有的电线连接。因此,通过连接器的卡合,能够容易地构成双重环的感应环。由此,能够提高轿厢内的磁场强度。
实施例2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梯进行说明。此外,以下主要说明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
在本实施例2中,如下述说明那样,能够通过分岔线束,将感应环的卷绕数设定为2~4圈。
图6~图8表示本实施例2中的分岔线束的结构。
图6表示卷绕数为两圈的感应环用的分岔线束的结构。
如图6所示,分岔线束20A包括第1连接器21、第2连接器22和第3连接器23。与实施例1相同,第1连接器21具有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并且连接到磁感应放大器。
与实施例1不同,第2连接器22和第3连接器23分别具有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和第4端子(4)。
第1连接器21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1A的一端和电线51C的一端连接。第2连接器22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1A的另一端和电线51B的一端连接。第3连接器23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1B的另一端和电线51C的另一端连接。电线未连接到第2连接器22的第3端子(3)和第4端子(4)以及第3连接器23的第3端子(3)和第4端子(4),处于未使用状态。
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分岔线束20A中的电线51B,将第1圈的环和第2圈的环电连接。另外,分岔线束20A中的电线51A、51C成为感应环与磁感应放大器的连接线。
图7表示卷绕数为三圈的感应环用的分岔线束的结构。
如图7所示,分岔线束20B与图6的分岔线束20A同样地,包括第1连接器21、第2连接器22和第3连接器23。第1连接器21具有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并且连接到磁感应放大器。第2连接器22和第3连接器23分别具有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和第4端子(4)。
第1连接器21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2A的一端和电线52D的一端连接。第2连接器22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及第3端子(3)分别与电线52A的另一端、电线52B的一端及电线52C的一端连接。第3连接器23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及第3端子(3)分别与电线52B的另一端、电线52C的另一端及电线52D的另一端连接。电线未连接到第2连接器22的第4端子(4)以及第3连接器23的第4端子(4),处于未使用状态。
通过分岔线束20B中的电线52B,将第1圈的环和第2圈的环电连接。通过电线52C,将第2圈的环和第3圈的环电连接。另外,分岔线束20B中的电线52A、52D成为感应环与磁感应放大器的连接线。
图8表示卷绕数为四圈的感应环用的分岔线束的结构。
如图8所示,分岔线束20C与图6、7的分岔线束20A、20B同样地,包括第1连接器21、第2连接器22及第3连接器23。第1连接器21具有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并且连接到磁感应放大器。第2连接器22和第3连接器23分别具有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
第1连接器21的第1端子(1)和第2端子(2)分别与电线53A的一端和电线53E的一端连接。第2连接器22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分别与电线53A的另一端、电线53B的一端、电线53C的一端及电线53D的一端连接。第3连接器23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分别与电线53B的另一端、电线53C的另一端、电线53D的另一端及电线53E的另一端连接。
通过分岔线束20C中的电线53B,将第1圈的环和第2圈的环电连接。通过电线53C,将第2圈的环和第3圈的环电连接。通过电线53D,将第3圈的环和第4圈的环电连接。另外,分岔线束20C中的电线53A、53E成为感应环与磁感应放大器的连接线。
图9表示本实施例2中的定尺线束的结构。
如图9所示,定尺线束30D包括第4连接器31和第5连接器32。第4连接器31和第5连接器32分别具有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
定尺线束30D在感应环的卷绕数为2~4圈的情况下被通用。
第4连接器31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分别与电线54A的一端、电线54B的一端、电线54C的一端及电线54D的一端连接。第5连接器32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分别与电线54A的另一端、电线54B的另一端、电线54C的另一端及电线54D的另一端连接。
电线54A、54B、54C及54D分别构成感应环的第1圈的环、第2圈的环、第3圈的环及第4圈的环中的至少一部分。此外,在感应环的卷绕数为两圈的情况下,即使分岔线束20A的第2连接器22(图6)与定尺线束30D的第4连接器31卡合,电线54C和54D也不会电连接到分岔线束20A中的电线,处于浮置状态。另外,在感应环的卷绕数为三圈的情况下,即使分岔线束20B的第2连接器22(图7)与定尺线束30D的第4连接器31卡合,电线54D也不会电连接到分岔线束20B中的电线,处于浮置状态。
图10表示本实施例2中的调整线束的结构。
如图10所示,调整线束40A包括第6连接器41和第7连接器42。第6连接器41和第7连接器42分别具有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
调整线束40A在感应环的卷绕数为2~4圈的情况下与定尺线束30D(图9)一起被通用。此外,调整线束40A的长度尺寸比定尺线束30D要短。
第6连接器41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分别与电线55A的一端、电线55B的一端、电线55C的一端及电线55D的一端连接。第7连接器42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分别与电线55A的另一端、电线55B的另一端、电线55C的另一端及电线55D的另一端连接。
电线55A、55B、55C及55D分别构成感应环的第1圈的环、第2圈的环、第3圈的环及第4圈的环中的至少一部分。此外,在感应环的卷绕数为两圈的情况下,即使分岔线束20A的第3连接器23(图6)与调整线束40A的第7连接器42卡合,电线55C和55D也不会电连接到分岔线束20A中的电线,处于浮置状态。另外,在感应环的卷绕数为三圈的情况下,即使分岔线束20B的第2连接器22(图7)与调整线束40A的第7连接器42卡合,电线55D也不会电连接到分岔线束20B中的电线,处于浮置状态。
图11表示感应环的卷绕数为四圈的情况下各线束的连接状态。
图11中,当分岔线束20C的连接器与定尺线束30D卡合时,分岔线束20C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和第4端子(4)分别与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连接。由此,将与分岔线束20C的连接器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线和与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线电连接。
另外,当分岔线束20C的连接器与调整线束40A卡合时,分岔线束20C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和第4端子(4)分别与调整线束40A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连接。由此,将连接到分岔线束20C的连接器的各端子的电线和与调整线束40A的连接器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线电连接。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当一个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与另一个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卡合时,一个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分别与其他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连接。由此,将与一个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线和与其他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线电连接。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当一个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与调整线束40A的连接器卡合时,一个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分别与调整线束40A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连接。由此,将与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线和与调整线束40A的连接器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线电连接。
由此,虽然未图示,但4圈的环由定尺线束30D和调整线束40A构成。此外,4圈的环通过分岔线束20C的电线彼此电连接,从而构成由连续4圈的环构成的感应环。
图12表示感应环的卷绕数为三圈的情况下各线束的连接状态。
图12中,当分岔线束20B的连接器与定尺线束30D卡合时,分岔线束20B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和第4端子(4)分别与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连接。由此,与分岔线束20B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及第3端子(3)连接的电线分别和与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及第3端子(3)连接的电线电连接。此外,在分岔线束20B中,由于电线未连接到连接器的第4端子(4),因此,与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第4端子(4)连接的电线不与分岔线束20B中的电线电连接。
另外,当分岔线束20B的连接器与调整线束40A卡合时,分岔线束20B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和第4端子(4)分别与调整线束40A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第3端子(3)及第4端子(4)连接。由此,与分岔线束20B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及第3端子(3)连接的电线分别和与调整线束40A的连接器的第1端子(1)、第2端子(2)及第3端子(3)连接的电线电连接。此外,在分岔线束20B中,由于电线未连接到连接器的第4端子(4),因此,与调整线束40A的连接器的第4端子(4)连接的电线不与分岔线束20B中的电线电连接。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当一个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与其他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卡合时,与图11的情况同样地,与一个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线和与其他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线电连接。另外,当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与调整线束40A的连接器卡合时,与图11的情况同样地,与定尺线束30D的连接器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线和与调整线束40A的连接器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线电连接。
由此,虽然未图示,但4圈的环由定尺线束30D和调整线束40A构成。此外,4圈的环内、3圈的环通过分岔线束20C的电线彼此电连接,从而构成由连续3圈的环构成的感应环。
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2中的感应环敷设在轿厢的轿顶上。此外,对于本实施例2,如下所示,能够调整感应环产生的磁场强度。
例如,使用分岔线束20B、定尺线束30和调整线束40A,敷设卷绕数为3圈的感应环。在敷设感应环后,判明感应环产生的磁场强度不充分,难以从轿厢内的电梯利用者所持有的接收装置(例如内置感应线圈的助听器)听取到语音的情况下,对定尺线束30D和调整线束40A不作任何变更,将分岔线束20B更换为分岔线束20C。由此,能够将感应环的卷绕数增加到4圈,来使感应环产生的磁场强度增强。
根据上述实施例2,与实施例1同样地,由于多个电线线束通过将各电线线束所具有的连接器彼此嵌合而构成,因此能够在轿厢的轿顶上简单地敷设感应环12。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能够应对尺寸不同的轿顶,并且易于进行感应环的应用设计。
此外,根据实施例2,总共由具有4根电线的定尺线束和调整线束构成4圈的环,通过分岔线束(20A~20C)将4圈的环内、所希望的个数的环电连接,来构成具有所希望的卷绕数的感应环。由此,能够调整感应环产生的磁场,因此能够获得电梯利用者可靠听取到语音向导的磁场强度。
另外,根据实施例2,如果准备2~4圈用的分岔线束,则在敷设感应环时或在敷设感应环后,在定尺线束、调整线束及分岔线束内、通过仅更换分岔线束,从而能够调整磁场强度。
此外,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不必限定于要包括所说明的所有结构。此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增加、删除、替换。
例如,感应环也可以设置在轿厢侧板的设计面的背面、轿厢的轿底下、层站的地板下等。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轿厢的大小或层站的广度,简单地设定感应环的大小或卷绕数。
另外,定尺线束或调整线束中的电线根数不限于2根或4根,可以是任意根数。
标号说明
1 轿厢
2 轿底
3 侧板
4 轿顶
4A 设计面板
5 轿门
10 助听系统
11 磁感应放大器
12 感应环
20、20A、20B、20C 分叉线束
21、22、23 连接器
30、30A、30B、30C、30D 定尺线束
31、32 连接器
40、40A 调整线束
41、42 连接器
51A、51B、51C 电线
52A、52B、52C、52D 电线
53A、53B、53C、53D、53E 电线
54A、54B、54C、54D 电线
55A、55B、55C、55D 电线

Claims (10)

1.一种电梯,包括:
放大器,该放大器放大并输出用于向电梯利用者传递信息的声信号;以及
感应环,该感应环具有使从所述放大器输出的电流流过来产生磁场的环形电线,所述电梯的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环构成为将多个电线线束电连接,
通过多个所述电线线束分别具备的多个连接器彼此卡合来将多个所述电线线束电连接,
多个所述电线线束包含:
第1电线线束,该第1电线线束分岔成去往所述放大器的第1连接线、去往所述感应环的卷绕起始的第2连接线及去往所述感应环的卷绕终止的第3连接线,并且具有与所述第1连接线电连接的第1连接器、与所述第2连接线电连接的第2连接器及与所述第3连接线电连接的第3连接器;以及
第2电线线束,该第2电线线束为长形,构成所述环形电线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2电线线束的一端具有第4连接器、另一端具有第5连接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电线线束包含多个所述第2电线线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电线线束包含第3电线线束,该第3电线线束为长形、构成所述环形电线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第3电线线束的一端具有第6连接器、另一端具有第7连接器、且长度尺寸比所述第2电线线束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2电线线束内、具有所述卷绕起始的所述第2电线线束的所述第4连接器与所述第1电线线束的所述第2连接器卡合,
多个所述第2电线线束内、彼此电连接的两个所述第2电线线束中的一个和另一个分别具有的所述第4连接器和所述第5连接器彼此卡合,
所述第3电线线束具有所述卷绕终止,所述第3电线线束中的所述第6连接器与多个所述第2电线线束内的一个所述第2电线线束的所述第5连接器卡合,并且所述第3电线线束中的所述第7连接器与所述第1电线线束的所述第3连接器卡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电线线束构成多个圈的所述环形电线的各个圈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多个圈的所述环形电线通过所述第1电线线束而彼此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线线束中的所述第2连接器和第3连接器分别具有多个端子,
所述第2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一个所述端子与所述卷绕起始电连接,
所述第3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一个所述端子与所述卷绕终止电连接,
所述多个圈的所述环形电线通过所述第1电线线束中的根数与所述环形电线的环数相等的电线彼此电连接,其中,所述第1电线线束连接在所述第2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个数与所述环形电线的所述环数相等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3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个数与所述环形电线的所述环数相等的所述端子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电线线束构成多个圈的所述环形电线的各个圈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多个圈的所述环形电线中的任意个数的所述环形电线通过所述第1电线线束彼此电连接,从而调整所述磁场的强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线线束中的所述第2连接器和所述第3连接器分别具有多个端子,
所述第2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一个所述端子与所述卷绕起始电连接,
所述第3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一个所述端子与所述卷绕终止电连接,
所述多个圈的所述环形电线内的与所述环形电线的环数相同或比所述环数少的任意个数的所述环形电线通过所述第1电线线束中的、与所述环数相同或比所述环数少的任意根数的电线而彼此电连接,其中,所述第1电线线束连接在所述第2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与所述环数相同或比所述环数少的任意个数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3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与所述环数相同或比所述环数少的任意个数的所述端子之间。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线线束中的所述第2连接器和所述第3连接器分别具有多个端子,
所述第2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一个所述端子与所述卷绕起始电连接,
所述第3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一个所述端子与所述卷绕终止电连接,
所述多个圈的所述环形电线内的个数比所述环形电线的环数少的所述环形电线通过所述第1电线线束中的根数比所述环数少的电线而彼此电连接,其中,所述第1电线线束连接在所述第2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个数比所述环数少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3连接器中的多个所述端子内的个数比所述环数少的所述端子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环设置在轿厢的轿顶上。
CN201880097240.4A 2018-09-06 2018-09-06 电梯 Active CN112654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3056 WO2020049689A1 (ja) 2018-09-06 2018-09-06 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4573A CN112654573A (zh) 2021-04-13
CN112654573B true CN112654573B (zh) 2023-01-03

Family

ID=69722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7240.4A Active CN112654573B (zh) 2018-09-06 2018-09-06 电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06599A1 (zh)
EP (1) EP3848316A4 (zh)
JP (1) JP7236443B2 (zh)
CN (1) CN112654573B (zh)
WO (1) WO20200496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000250A1 (de) 2021-02-10 2022-08-11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Linienleiterkabel und System zur Energieübertragung
DE102022000251A1 (de) 2021-02-10 2022-08-11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Linienleiterkabel und System zur Energieübertragu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228A (ja) * 1997-06-18 1999-01-2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ビル用電力ケーブル幹線の施工方法
JP2006256843A (ja) * 2005-03-18 2006-09-28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音声放送システム
JP2009044918A (ja) * 2007-08-10 2009-02-26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非接触給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19500A (ja) 2002-01-24 2003-07-31 Nisshin Em Kk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と磁気ループ並びに補聴方法
JP2003230212A (ja) * 2002-01-30 2003-08-15 Yazaki Corp ハーネスプロテクタ
JP2003274489A (ja) 2002-03-18 2003-09-26 Toyo Engineering:Kk 補聴システム
JP5189904B2 (ja) * 2008-06-16 2013-04-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NL2005283C2 (nl) * 2010-08-27 2012-02-28 Stml Holding B V Audio verzendinrichting bestemd voor samenwerking met een gehoortoestel voorzien van een luisterspoel voor toepassing in een lif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228A (ja) * 1997-06-18 1999-01-2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ビル用電力ケーブル幹線の施工方法
JP2006256843A (ja) * 2005-03-18 2006-09-28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音声放送システム
CN101142134A (zh) * 2005-03-18 2008-03-12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声音广播系统
JP2009044918A (ja) * 2007-08-10 2009-02-26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非接触給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49689A1 (ja) 2020-03-12
CN112654573A (zh) 2021-04-13
JP7236443B2 (ja) 2023-03-09
EP3848316A4 (en) 2022-07-20
JPWO2020049689A1 (ja) 2021-08-12
US20210206599A1 (en) 2021-07-08
EP3848316A1 (en) 2021-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54573B (zh) 电梯
JP2918510B2 (ja) 携帯用無線電話機
US6078675A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users of hearing aids
EP2683089A1 (en)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nector device, and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2165794A (zh) 具有可替换壳体和无线通信的助听器
US6522765B1 (en) Headset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US20070197263A1 (en) Handsfree Kit For A Mobile Telephone
US20080170713A1 (en) Audio Broadcast System For Elevator
CN107547975A (zh) 音频通道的切换方法、系统和语音采集器
CN103384357A (zh) 助听器和无线天线
US20080085744A1 (en) Cellular phone vehicle stereo interface cable
CN102387430A (zh) 与具有环路监听器的助听器共同作用的音频传输设备
JP4669503B2 (ja) スピーカー装置
JP2005328116A (ja) 車載システム
CA2267255A1 (en) Method for connecting an incoming cal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ans to a dual mode terminal apparatus
JP2000113742A (ja) 金属線複合光ファイバドロップ
CN212034118U (zh) 一种对讲机接入终端
KR100309708B1 (ko) 지하철용 안내방송 장치
US371557A (en) Means for preventing induction on electrical conductors
JPS62222719A (ja) コ−ドレスドアホン
ITMI990433U1 (it) Apparecchio interfonico con connessione ad un telefono cellulare
TW355868B (en) Line binding structure for coil winding terminals along the winding axis
JP2003219500A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と磁気ループ並びに補聴方法
JP2927046B2 (ja) ドアホン装置
KR20230161019A (ko) Fm 및 ble 오디오 통신을 활용한 히어링루프존 확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